首页范文大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十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十篇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7:31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1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2

论文关键词:边疆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教学改革

20世纪末,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应用,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从此人类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在的信息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已离不开计算机工具,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通用技术,因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是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基础教育。因此,它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人才的主要尺度,这些皆给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把握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改革边疆地区计算机基础教学,势在必行。

1.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边疆地区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独特的一面,同时它属于通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具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般共性。

1.1教学内容陈旧,且安排不合理。

随着计算机硬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内容却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特别是信息闭塞的边疆地区院校更明显。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安排不合理,某些知识点重复,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重点、难点知识描述不够深入。

1.2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资金的投入,高标准配备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及学生微机室,为信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后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如何改革,如何适应边疆大学生的发展等,是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任课老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3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明显。

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有的已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水平,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因此,在边疆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内容按传统的从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好的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却因为学习任务重而缺乏自信心,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样的状况,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4教师队伍相对缺乏,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等多方面原因,优秀和高学历的人才不愿到边疆地区院校任教,造成教师队伍缺乏。另外由于信息闭塞和地方观念制约,教师的自身素质、学历、专业知识等没有得到提高。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笔者在边疆院校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多年,对边疆地区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分析研究,针对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2.1明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清楚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能将计算机技术手段结合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边疆大学生自身特点,边疆院校应该开发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于职业培训教材的,与内地院校有区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边疆院校应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中心,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为基本构架,组织展开教学内容。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内容,如浏览新闻、视频点播、音乐下载、简历制作、幻灯片制作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计算机专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的意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就目前而言,许多边疆院校还停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即课程名称更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大学课程品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是必然趋势。

2.3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方式。

边疆地区院校生源地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分级教学则能解决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的问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学生分级是实施分级教学的前提。在学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必须立即对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程度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分级考试确定学生等级,依据调查情况和学生参加分级考试的成绩,可将学生分成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a级为最高级别,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门课程教学要求,可以免修;b级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中级级别,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期末考试;c级是最低的一个级别,是除了a、b两个级别以外的所有学生,c级的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同时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较高级别的学生允许选择较低的级别,即a级的学生可以选择b或c级,b级的学生可以选择c级。

其次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分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可以将教学计划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型教学计划、应用型教学计划和提高型教学计划。基础型教学计划适用于c级学生,培养的是适应型人才,要采取的方法是想办法让他们先建立起自信心,然后进行正常的学习;应用型教学计划适用于b级学生,培养的是赶超型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应该鼓励他们向a级的学生靠拢;提高型教学计划适用于a级学生,培养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此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在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讲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层面,必须创造条件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为拔尖人才。

最后是被分到低层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任课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级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边疆院校学生可塑性差,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因此,首先学校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队伍,切实搞好教师福利待遇,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好的学校学习和进修;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再次教师要注意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同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最后学校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推出一批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5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内,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精讲多练”就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学时与讲授学时之比不应低于1∶1,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教师讲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应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2.6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过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命题,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而计算机基础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有笔试没有上机操作是不行的,必须进行改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上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笔试(理论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能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应以学生完成综合性大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各个模块的学习效果;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促进协作式学习;应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机制,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等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制度管理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区别而言,首先它们是管理学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到人本管理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思想增强的具体表现,是以物质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区别之一。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的人性假设不同。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的主要管理手段)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而人本管理则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人性的消极、自私的一面,而“社会人”假设则注重人性积极的方面。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也是一样,尤其是私立学校,怎样给教师确立人性假设,或者说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念,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如果学校管理中只注重强调制度管理,不重视人的合理需求和平等意识,那就如“科学管理”一样,是以物质管理为中心,管理者只注重办学效益和经济收入,把教师当成工具使用。而人本管理则是人为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点区别是人本管理的处延大于制度管理。现代的制度管理能体现人本管理的一些内容,但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全部。比如人际关系和感情投入,无法完全体现在制度管理之中。

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它统帅制约着制度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的管理理念,有着不同的制度管理。比如同样是人事管理,“经济人”假设人事管理则主要是计算工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人、管人、出人。而人本管理的人事管理,则要考虑个人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并视其为学校的财富,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制度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更注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以制度管理为主,人文管理为辅,两者长短互补、相辅相成。制度管理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是一种“刚性管理”,必须建立权变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它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把人本管理称为“柔性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才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制度管理严肃认真,赏罚分明,足以立威,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北京大学,还是北大附中,他们都有比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当他们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他们的制度管理,这就是制度管理为什么在七种管理手段中名列第一的原因。然而它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没有权变理论与之相适应,制度管理就会走向死胡同。特别是人本管理理念和人的情感,制度管理是无法涵盖的;管理者的作风格,制度管理也是无法涵盖的,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弥补和完善制度管理之不足的重要调剂。所以制度管理必须以人本管理为前提,而人本管理则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注重感情投入,它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它是完成管理目标和逆境中克服挫折、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管理中所说的“恩威相济”,就是指现代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和谐统一的管理。人本管理是管理者施“恩”的过程;制度管理被看做是立威的过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恩威相济”的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4

“我国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残疾儿童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都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受到空前挑战,名校与重点班发起教育资源争夺之战,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儿童,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基础教育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与正常儿童相比,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状况呈滑坡趋势,为我们敲响了公平教育的警钟。

二、解决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1.多渠道筹集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专项经费。

当前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为了保证残疾儿童教育基础教育经费,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实施所需经费,要优先考虑特教基本建设与教学设备所需经费;同时,我们要特别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经费,贯彻执行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贫困残疾儿童的生活补助;各县市要专门设立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将经费投放到特教学校建设、设施改善等;要建立专项经费增长机制,增长标准要不低于义务教育经费;要积极拓宽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经费筹集渠道,政府在残疾儿童基础教育资金筹集上要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残疾儿童基础教育;要不断完善贫困地区残疾儿童资助机制,学习并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为贫困残疾儿童办理低保,并根据贫困情况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补贴,确保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2.提高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率。

保证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率是发展特教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升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首先,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特教布局结构调整。我们要根据残疾儿童分布情况,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点,做好地区教学点整体布局规划,优化特教教育资源;其次,要不断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体系建设,要根据儿童残疾情况安排轻度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创造有利条件,最大可能满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的要求;要保护残疾儿童的人格尊严,可以为残疾儿童建立特殊的资源教室,提供专门师资与教学设施,努力提升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

3.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

特教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是一群残疾儿童,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教教师要具有更高的素质:要了解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为儿童营造健康平等的学习氛围,要针对残疾儿童特殊情况与能力差异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1)强化残疾儿童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选择特教教师时,要注意选择多面手教师,他们既要是文化知识专家,还要有厚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理论知识功底;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技术,还要能够胜任康复训练与个别化教学等;要不断优化特教教师结构,“特殊教育教师结构决定其队伍的整体功效”;要不断提升特教教师福利待遇。特教教师教育对象是一群残疾儿童,与普通基础教育教师相比,他们的工作能力要求较高,付出的劳动与艰辛也要比一般教师多,我们要切实提升特教教师的福利待遇,在人员编制的落实、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做到以福利留人、以事业留人;要不断加强特教教师继续培训。我们要完善特教教师定期进修机制,保证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历水平与教学专业技能,确保特教队伍业务素质过硬。(2)特教教师要掌握适合特教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并不意味着教学无法,残疾儿童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因为自身生理或智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给特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特教教师要建立起适应残疾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当前,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对于残儿童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呢?我们认为适应残疾儿童发展、有利于残疾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首先,要充分了解残疾儿童。特教对象与普通基础教育的对象不同,它面对的是一群生理、心理、智力等存在缺陷的特殊群体,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针对儿童的不同学情实施教育。我们要了解班级儿童残疾情况、思想动向、行为表现、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包括学生的病史、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能力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实施个别化教育。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处理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还存在生理上的差别,各个残疾儿童的残疾情况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针对儿童的不同残疾情况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师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个别化教育实施计划,根据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富有成效的个别化教学,充分激发残疾儿童学习兴趣,挖掘残疾儿童学习潜力,切实提升残疾儿童的综合素质。

4.不断完善特教体系。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基础文明教育;大学生;路径探究

随着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其文明修养,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关系到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近几年,我国高校虽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还存在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整体上亟待提高。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大学生基础文明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随机抽取80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设计5道大题,内容包括教室基础文明、宿舍基础文明、餐厅基础文明以及其他基础文明等30余项选项,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一)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调查

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很好的有122人,约占总人数的14.8%;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较好的有242人,约占总人数的29.3%;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一般的有366人,约占总人数的44.2%;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较差的有60人,约占总人数的7.3%;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很差的有35人,约占总人数的4.1%。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一般的约占调查人数的一半左右,显然,目前高密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不令人满意。

(二)对校区最常见不文明现象的调查

该项调查共有30个选项,其中选择随地吐痰扔垃圾的有416人,约占总人数的50.4%;选择考试作弊的有234人,约占总人数的28.4%;选择就餐后不回收碗筷的有408人,约占总人数的49.5%;选择课桌椅上涂鸦的有553人,约占总人数的67%;选择教室内乱丢垃圾的有476人,约占总人数的57.7%;选择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有436人,约占总人数的52.8%;选择上课迟到早退的有283人,约占总人数的34.3%;选择自习室内接打电话的有300人,约占总人数的36.4%;选择走廊内或宿舍内大声喧哗的有335人,约占总人数的40.6%;选择不随手冲厕的有478人,约占总人数的57.9%。从调查结果来看,在30个选项中,有20个选项超过总人数的30%(对调查结果进行四舍五入计算),由此可见,校区内常见不文明现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不文明程度较为严重,特别是课桌椅上涂鸦、买饭不排队等文明礼仪行为和文明意识方面的调查结果令人堪忧。

二、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平的路径探索

当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浪费粮食、课桌椅上涂鸦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状况不容乐观。作为校区管理者,理应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基础文明教育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校区管理者在价值观方面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就能使学生自觉屏蔽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选择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加强宣传。校区学工部门要结合校区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学生中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在基础文明方面开启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二)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建立强有力的长效机制

校规校纪是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准则,是搞好基础文明教育的一项根本措施,同时也是推动优良校风学风班风的重要环节。校区管理者、一线辅导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养成教育、思想德育教育等方式,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开展校规校纪教育必须坚持常态化、制度化,形成强有力的长效机制。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性的外化形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而且在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对智育的发展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以转化为高度的文明意识,促进大学生文明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勇.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07):126-127.

[2]晏丽,侯文淑.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调查[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4):21-22.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差异教学理论基础实施效率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1]差异教学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关注,[1][2][3]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重视。[4][5]本文就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提高差异教学的实施效率有所裨益。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动机理论、认知结构理论、认知方式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瑟斯顿(1938)提出智力(智能)由七个基本心理能力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这七种基本的心理能力是:语言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1983)受瑟斯顿智力多元论的启发,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以下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6]他还认为,人类可能存在其它类型的智能等待发现。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我认为智能是原始的生物潜能,从技能的角度看,这种潜能只有在那些奇特的个体上,才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几乎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7]因此,在他看来,这些多元智能没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个体在智能方面的差异,只是因为智能组合的不同而产生的。虽然智能种类不多,但通过智能的不同组合,才创造出了人类智力的多样性。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差异教学就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的教学。因此,差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智能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同时,应创设个性教育情境,充分发掘学生优势潜能。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最初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为了反对智力测验和成就测验。他认为,用智力测验测得的只是儿童发展中的独立达到的水平,独立达到的水平并不能确切代表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存在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完成的发展程序形成,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如地解决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是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心理机能的成熟正在进行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须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介于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就称为“最近发展区”。[8]比如:同样是6岁智龄的儿童,一个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胜任为7岁智龄儿童设计的问题,他的最近发展区为6岁―7岁智龄水平;而另一个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解决为10岁智龄儿童设计的问题,他的最近发展区是6岁―10岁智龄水平。显然,这两个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但仅从智力测验中却看不到这种区别。现有的发展水平就是已经成熟的机能,是发展的结果,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就是那些还未成熟,但正在成熟的机能,它描绘的是儿童未来发展状况。

“最近发展区”本身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随着某一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束,原有的“最近发展区”就转化成了现有发展水平,从而实现了潜在水平的现实化,在此基础之上便形成了高于原来“最近发展区”的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过去,人们在教学中讨论儿童的个别差异时,更多地只看到个体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然而,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观点来看,即使现有发展水平相同的儿童也同样存在发展上的个别差异,即潜在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

三、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需要层次理论从人本主义阐释学习动机,而归因理论从认知角度阐释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七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具有层次的结构。

韦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六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其它。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把它们分别纳入三个维度内:(1)因素来源。指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来自个人条件(内控),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身心状况三项属内控,其它各项属外控。(2)稳定性。指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六个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不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它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3)控制性。指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维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它各项均非由个人所控制。[9]

从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即使具有同等学业成就的学生在需要上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有的学生是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许,有的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追求自我实现。从归因理论来看,差异教学就是要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差异,同样是成功的学生,有的学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有的学生归因于运气,有的学生归因于能力。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差异教学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归因倾向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认知结构理论

对认知结构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皮亚杰、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研究。尽管他们所用的名称不同(图式或基模、编码系统、认知表征),但他们实际上都与认知结构同义。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是个体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经验的积累结果,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心理基础。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只有做到条件化、结构化、熟练化(自动化)和策略化,才会有效地迁移,成功地迁移,成功地用以解决问题。[10]即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还与知识的表征水平有关,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表征是认知结构个体差异的指标。条件化表征是指头脑中知识以“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存储。结构化表征就是指知识以层次网络结构的结构存储在大脑中,它对知识掌握有重要作用,因为当知识以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表征时,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自动化表征就是指知识经过练习,以组块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节省大脑的认知容量。策略化表征是指头脑中储存的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它处于认知结构的最高层次。

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对知识结构加工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内化的结果。对知识加工深度、内化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个体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性。不同学者的认知结构理论都承认认知结构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为差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承认和尊重差异是差异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体现在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上。其次,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体现在知识是否达到了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上。

五、认知方式理论

当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存在着稳定的个体差异。比如,存在冲动型与慎思型的差异,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的差异,分析型与整体型的差异。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的差异。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型与场依赖型两种认知方式。始自20世纪60年代,认知方式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依赖外在参照还是依靠身体内参照的倾向。场依存性者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以内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11]最初提出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差异是由于人类知觉上的差异。后来的大量研究发现,除知觉外,场依存性-独立性维度的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各个方面,如记忆、思维、情感、学习、解决问题和社会交往等。

不同认知方式的个体表现出以下特征:(1)在感知周围物体时,场独立型个体能把物体从场景中区分出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倾向于对物体作分解认识;而场依存型个体则依赖于感知场景,倾向于对环境作出整体的把握,易受当时场景的影响。(2)场独立型个体喜欢自然学科,而场依存型个体则对无需认知改组能力的、含有社会内容的学科感兴趣。(3)场独立型个体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轻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而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场依存型个体则表现出人云亦云、易受暗示,不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场独立型个体乐于独立工作,不合群;而场依存型个体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喜欢与人合作,对信息反馈的需求值大。[12]

在差异教学看来,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有差异的个体,教学也因此具有了丰富性和多元性。由于冲动型与慎思型、分析型与整体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等认知方式都各有利弊,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利用不同认知方式的互补性进行教学。教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并提高它在学习中的效率,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去试图改变其认知方式,使之与自己的认知方式相符。

总之,差异教学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实践,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

[2]姜智,华国栋.“差异教学”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3]朱于新.普通高中差异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6).

[4]tomlinson.C.a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Heacox.D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7]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9.9.

[8]曾智,丁家永.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24.

[9]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2-403.

[10]张庆林.怎样学习知识才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2,(3):16.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次课;真理包装;形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79-02

作者简介:赵平,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研究”(编号:20122013SZKJSGC9-3)和安徽省精品开放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号:2012gxk186)阶段性成果。

一、“基础”第一次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我们解决教学与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准备性与发展性问题指明了具体的思路,也为开展有效教学找到了具体的切入点。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学生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维果茨基把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匹配,即教学需要针对受众的现有水平、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等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进行。“有效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的、实施的教学,更是教师不断发现和丰富发展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作为有效教学的具体切入点,在达成了最近发展区需要时,要及时引导、开发到更高一级的最近发展区,以不断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诉求;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善于引导启发,万不可包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即将达成还没有达成之时,不可跳大踏步地跨越最近发展区而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发展区,造成某一领域的真空和知识阶梯的断层。一句话,超出学生的胜任力会挫伤其学习兴趣。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要“瞻前顾后”,教学必须以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个性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基于人的品德发展的层次性发展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应通过悉心观察,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出其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提升学生觉悟,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上有所提高,而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德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应首先着眼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并找到最近发展区,而不是任意拔高、搞“”。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脱离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下同)课的教学内容首先应遵循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根据不同学段、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把训练的总目标细化,制定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其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训练重点、安排训练内容。

二、“基础”课第一次课的价值分析

1.承上启下。承上,“基础”课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应做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避让。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以及《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内容,做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既相互衔接又彼此有别,自然过渡。启下,第一次课是“基础”课的绪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四门课程的总序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序幕。做好内容的衔接、避让后,还要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美好形象,激发大学生学习之兴趣,为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响第一枪。

2.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功能。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影响深远,在以后交往中起心理定势作用。如果给人以诚恳、热情、大方的印象,交往就有了基础,就能发展;相反,留下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就不愿意接近。上课也一样,第一次课的印象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今后所上课程的态度。

3.激发兴趣之功能。应试思维忽略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与所教内容有关的“奇异”现象。这些现象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又不能用旧有知识经验去直接解释,既具有出人意料(超出预期)的效果,又有发人深省、引人探索的魅力,对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把某些“枯燥”的内容与生动的生活事件相链接,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惊奇感,将某些貌似“过时”的内容与当下社会、现代科技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础”课第一次课的任务

1.本质认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是政治,阐述“基础”与政治有关,但不等于政治;政治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2.功能认同。完成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到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统一的转变。个体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以前人们主要是从社会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如稳定、激励、导向和动力等,往往很少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如果我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被看作是外在的强制要求,而是个人发展的一个内在需要。“基础”不是极端“克己”以“服礼”的教条,也不是劳神费心去死记的知识体系,而是大学生成长指南、成人向导、成才坐标、成功助手。

3.形象认同。

(1)教师刻板印象的消解。教师要实现严师到朋友的转变,不是天天板着面孔训诫、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形象,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体会与学生一起分享的朋友。

(2)课程枯燥感觉的化解。避免大而空且枯燥的内容,抽象的原则、冰冷的规范的单调重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印象的科学分析与校正,使游离生活的课程回归生活。

(3)课程定位错误认知的排解。做好中小学主副课误解、外国不搞德育的误传等错误厘清工作,给其以科学定位,匡正中小学主课副课的错误划分。

4.方法认同。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他们考试方法的演绎,不仅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基础”是值得学、应该学且能够学好的一门课。

四、“基础”课第一次课的形式设计

1.教师角色转换。在信息时代,传统师生关系被颠覆了。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了,教师和学生知识差距缩小了。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完成从严师到朋友的角色转变:知识上是可信的学者,学习上是可依的导师,生活上是可靠的朋友,人生过程中是可托的向导。

2.课程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定位在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之上――构建间性德育。德育主体间性的第一个含义是把德育看作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从而确证了德育是本真的(自由的)生存方式。这将有助于解决人为原则、规范而活,还是原则为人而存的问题。传统的德育理论把德育看作是对受众的改造或征服。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地强调德育者的主体性,而忽略了德育的主体间性。其实,德育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征服,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自由交往,和谐共存。

3.语言定位。语言的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语言应定位在学术语言与口语之间,即大众化的世俗语言与艰涩的学术语言之间的言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做到通俗易懂;通俗语言是传达真情的最好媒介,用大众腔说话、用大众调讲事是为了使教育主体走进受众主体的心灵深处,或者说,是为了让学生允许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谛听他们灵魂的声音。语言要突出其动作性、形象性、幽默感,逻辑缜密,激情流畅。

4.教学体系的转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成功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教学体系整体性设计与实践的结果”科学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学问”体系。教材体系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需要而构建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而构建的实际教学内容、方法体系。“简单说:科学科研,重科学思维,重在求真;教材体系重伦理思维,重在求善;教学体系重美学思维,重在求美(方法艺术)。分别回答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课程实施过程所必经的第二次转化。”

总之,“基础”课的地位不可小觑。要真正发挥其功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完成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彻底涅,实现灌输模式到互学互教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单一到形式多样化的转变、理论宣讲到理论应用的转变以及教材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基础”第一次课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拉开精彩的序幕。

参考文献:

[1]翟小娜,等.维果茨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J].中国电力教育,2007.

[2]D・p・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赵平.德育审美化的哲学基础[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5]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6]李廷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实现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次教学

中职院校学生有独特之处,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在计算机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里有电脑,初中就学过,有的连键盘都没有碰过……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会加剧两极分化,这就为计算机教学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基础。

1.分层次教学概述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地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1学生分层

在新学期的开始,笔者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把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拥有一定的电脑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拥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学习很努力,电脑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2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统一要求,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将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层次,区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例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层过程中,“图层”这个概念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打比方的:我们画图画,要把图像画在纸上,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图层就像电脑的纸一样,但是这张纸是透明的,整体图形是多个纸张的图像叠加形成的。图层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讲完后,我把这个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清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讲清怎样对图层进行基本操作。这里要求C、D层学生掌握第一层,a、B层学生掌握全部层面。

2.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们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开学初我们对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此了解教学对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2)会使用哪些计算机软件?(3)平时利用计算机主要干什么?通过调查得知,由于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其计算机水平差异也很大。有的学生(大多为男生)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接触计算机比较频繁;有的学生基本上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个别学生甚至还不会开机关机,更不用说打字及使用软件了。对计算机水平差距如此之大的教学对象,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只不过此时比原先基础有所提高。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对C层学生侧重表扬,B层学生侧重鼓励,a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让每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成绩进步的给予升级,退步的则降级,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班内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首先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教学,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其次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

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关键要做到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学、讨论、自查、订正、检测、互批、矫正等,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晓莉,张苗,王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m].河南郑州工程学院计算中心.

[2]教育部人事司编.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9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对外以来,一体化建设逐步推进,初显“融城效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利于城市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如何推动城市群内各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础设施投资与GDp增长的联系

武汉、长沙、南昌3城市中心地位突出,形成多层级的“核心D边缘”辐射状圈层结构。在3个竞争核心中,武汉的中心性最为突出,长沙其次,南昌的中心性最弱;围绕3个中心的“饼状”竞争力圆受湖泊、行政边界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被割裂。武汉、长沙、南昌3个省会中心城市作为区内政治、经济、文化、创新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根据三市GDp总量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总和设公式:LnGDp=βLnX+C,其中X为基础设施投资总和。用eviews对LnGDp和Lnx做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LnDGp在5%的水平下平稳,Lnx在1%的水平下平稳,说明二者的二阶差分平稳。进一步做线性回归,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结果:LnGDp=088LnX+2.17。结果表明R2=0,98,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基础设施投资与GDp有正相关关系。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工业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等有着重要影响:促进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增长、增强大都市的扩散能力。这种扩散,一方面加速交通产业带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刺激区域基础设施走廊的强化。

3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度测评

3.1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个主城市群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深化我们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动态认识,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每百中学生专任教师数、国际互联网接入率、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建成区面积与行政区域面积比、工业及仓储用地与行政区域面积比、公用设施用地与行政区域面积比、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亿元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每亿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14个指标2007-2014年的数据对其进行考察。不同指标含义各不相同,采用的测度标准各异,不具备公度性,因此必须对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本文融入了时间因素,引入全序列法,将不同时点上的同个指标数据集中起来统一作均值化处理。由此,本文基于指标的作用倾向分别采用以下变换公式:

对于正向指标,处理方法为:

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在k时刻处理后的标准值,为原始值,i表示地区,j表示指标,n表示时序,n表示n个时序上第j个指标的数量。

3.2结果分析

除去数据缺失较多的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县级市,共涉及28个地级市,相关数据略。依据公式(3),求得各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其中,所有城市产城融合度均有所提升,但各城市间得分及增速差距较大。

根据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市辖区的人口数据,按照最新标准将各城市进行分类:小城市包括鹰潭、黄冈、上饶、娄底、景德镇;中等城市包括吉安、咸宁、九江、荆门、黄石、湘潭、萍乡、新余、衡阳、孝感;大城市包括:岳阳、鄂州、荆州、宜春、抚州、株洲、宜昌、益阳、常德、襄樊、南昌、长沙;特大城市仅武汉。

由图1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2007-2014年间总体不断加深,但城市群内部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综合得分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其中武汉城市圈综合评价得分一直居于首位,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得分均低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平均水平,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综合得分出现下滑。各城市圈中,其省会城市综合得分均最高,显然省会城市在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长沙、南昌自身发展不足,是导致所属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结合图2可知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的高低与城市规模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综合得分越高。其大城市类别的综合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城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密切相关。武汉市作为副省级中心,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于其他圈内城市。

4政策建议

现实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为缓慢。基于基础设施的重大作用,应当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同时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财政支出结构

三大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差距扩大,受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为此需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于不同地区财政能力的差额,要按照财力均等的原则来确定对财力较紧地区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额度。

4.2实施“联合建设”模式,建立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共同建设”是政府部门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行政地区协作,在涉及各城市的关键利益时,城市政府往往会为了自身而推卸责任或者争Z利益,使得基础设施在城市之间的建设存在不少困难。为此,必须建立跨区域的联合建设模式,赋予跨区域公共组织一定的权限。

4.3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借鉴国际相关经验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同时应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非盈利组织,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推动建设完善ppp、BBo等模式,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共建共赢、独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刘平,钱吴永.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8):1520.

[2]易平涛,张丹宁,郭亚军,高立群.动态综合评价中的无量纲化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889892.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篇10

切实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xxx区委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活动形成了制度化。通过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和调研活动,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第一要务,紧密联系xxx的实际,制定了“xxxxx”的工作决策,促进全区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扎扎实实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根据xxx党委、市委的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年初制订了《xxx区委关于2004年理论学习的通知》及《xxx党员干部2004年理论学习安排》,对区、镇(场、街道办)党委(党组)全年度的理论学习从时间、内容、要求作了明确的布置。要求各中心学习组做到“五个有”:有中心组学习制度、有全年学习计划、有学习纪录和笔记、有心得体会文章、有学习效果。由区委办、组织部、宣传部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不定期进行督查。

区委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分别于3月8日、4月30日、5月28日、9月28日四次集中学习讨论,其专题分别为:(一)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结合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二)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结合学习讨论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三)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讨论自治区《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四)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要求先进行自学,再开展集中讨论,并由数名成员作主题发言,然后形成会议纪要。

区委还切实加强对全区理论学习的组织领导,形成了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区委中心组为了促使中心组成员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并带动基层中心组的理论学习,要求作为区委中心学习组成员的四家班子领导到各自挂钩联系的镇(场、街道办)参加该镇(场、街道办)组织的中心组理论学习活动,作辅导性发言。区委还利用党校为干部理论培训阵地,举办干部理论培训班,区委领导亲自授课。这样一级带一级,不断拓宽理论学习的层面,带动了全区干部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执政实践

在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们坚持学以致用的学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积极探索、求真务实,力避形式主义、走过场、从理论到理论,力求通过理论学习指导执政实践,提高执政能力,解决我区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做到了“四个结合”。

1、理论学习与深入调研相结合

区委中心组在开展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进行调查研究。例如对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这两大课题,中心组成员分头到挂钩联系乡镇、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更准确地把握我区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原状、优势和不足,有的还写出了调研报告,在集中学习讨论时,大家的发言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为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两大决定打下了理论基础。

2、理论学习与考察取经相结合

xx区党委作出学习广东加快发展的决定后,我区反应迅速,组织中心组部分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到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实地考察了东莞市长安镇、广州市黄埔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佛山市禅城区,考察学习这些地方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使大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开放意识,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回来后,还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赴广州东莞佛山等地考察学习情况报告》,这份报告印发到各镇(场、办)各部门组织学习讨论后,掀起了一轮“学广东、促发展”的高潮。之后,我们还组团赴江苏、浙江、福建等华东三省开展考察招商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每次安排中心组集中学习,我们都着眼于运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就解决本区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对策。如在学习讨论“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一专题时,针对我区县域经济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腿长、工业腿短”、财政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加工业、临海工业;二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激活民间资本,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三是以加快建设大田工业集中区为着力点,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四是盘活闲置土地安置项目,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应对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政;五是抓住“南博会”契机,大打“东盟牌”,引导企业与东盟企业开展经贸合作,抢占东盟市场;等等。这些对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贯彻执行,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4、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我们在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活动中,注意根据新形势灵活运用科学理论,注意总结新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形成有地方特色指导我区执政实践的理论、经验。例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三大突破”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原来的“xxx”工作思路,提出了“xxxxx”工作决策,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理论创新。

我们的理论创新精神还体现在善于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撰写理论文章上。区委书记xxx、xxx邓智章分别撰写了《招商引资xxxx》、《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xxxxx发展》分别在《xxx日报》、《xxxx日报》上发表,对于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钦南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有力推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我区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经常化、制度化,紧紧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这一主线和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富民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执政实践,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四中全会的精神,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理论学习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xxxxxx”这一新的工作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了实现“三大突破”,贯彻落实市委“xxxx”工作思路,有力推进“xxxx”建设,结合新形势和我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原来的“xxxx”决策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提出了“xxxxxxxx”的新的工作决策。具体说就是重点开发沿海和沿路,建设以行政信息中心为龙头的xxx新城区、改造以“城中村”为重点的旧城区、建设xxx集中区以及以xxx为龙头的xxxx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以xxx种养业、xxx工业、xxx旅游业为支柱的县域经济。这一新工作决策在中共xxxx届一次全会、xxxx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促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了目标,振奋了精神。为了实施这一决策,我区把它分解为xxxx行政中心区和旧xx大院拆迁改造、“城中村”改造、xxxx工业集中区建设等10大工程,并相应成立了指挥部,由区四家班子领导分头挂帅,指挥部在各部门、各镇场办抽调精兵强将充实队伍,落实了责任。目前,各大工程都在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

2、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们清醒地看到,xxxx还是个落后县区,经济基础薄弱,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中的第一要务。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xxx实施xxxx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xxx会等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推进项目建设。1-9月,全区共引进项目122个,投资额11.67亿元,同比增长2.3倍,到位资金3.05亿元,同比增长58.03%。实施项目45个,完成投资1.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9亿元,同比增长47.97%。

3、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区按照“五个统筹”原则,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地发展。1-9月,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58亿元,同比增长11.67%;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同期的61.28:14.16:24.56优化为58.90:15.23:25.87;完成财政收入8761万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53元,增长6.18%。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确保了全区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大力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十百千”工程,积极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区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全年度人口控制计划;率先完成全年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任务,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等等。

四、我区区委中心组学习的几点体会

1、要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党的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中心组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开展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现实中,有个别同志对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工作太繁忙,没有必要那么认真组织开展中心组讨论学习活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须知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是互相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掌握好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形势不落伍,才能始终具备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清晰的工作思路,使工作更富活力和创造力。因此,xxxx委着力通过开展中心组学习活动,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班子”,把领导干部造就成为“学习型的干部”,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执政能力。

2、处理好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关系。

中心组学习要由集中学习讨论与分散自学两部分构成,不可或缺。集中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分散自学的时间是无限的。分散自学是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为集中学习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集中学习讨论,是进行思想认识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以达到思想的统一和深化。因此,我区区委中心组每次专题学习,都要求各位成员先认真自学,准备好发言提纲,然后在集中学习时讨论交流,使每次专题学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