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7:43

建筑能效管理篇1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节能

【分类号】:tU758

引言

机电设备能源的节能使用是资源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能源储备可以有效提升国民整体经济品质。依照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国民内部的生产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准确的分析,确定国民经济可能存在的负面问题,能源消耗过度的问题。逐步加强能源综合发展建设,对建筑机电设备的能源进行综合效率分析,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管理技术水平。依照能源的消耗水平,对建筑机电设备的节能标准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逐步提高建筑机电设备的综合节能,按照机电设备的节能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建筑机电设备的节能策略,确保机电设备的有效使用。

一建筑机电设备的节能基本状态

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长期有效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增加,影响我国能源的使用,我国不可再生能源出现严重缺乏的现象。城市在经济发展建筑中,机电设备的需求量是极大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机械进行生产。建筑机电设备建筑的整体发展较为复杂,建筑的规模、需求标准都不断提升,建筑机电设备系统建筑水平不断加强。为了有效的改善建筑机电设备的能源控制,需要建筑设备对消耗能源的多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调整,确定采集安装调试的基本标准,对维护运营阶段、调试标准阶段、建设阶段进行维护,确保整体系统工程节能的有效性。很多建筑机电设备在生产使用中都处于长期的高速运转状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严重的损坏问题,这直接影响建筑机械的使用年限。一些建筑机电设备需要采用单方面的测算标准,需要根据系统功率的系数进行分析,对容易造成滞后问题的电网进行调整。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能源的消耗直接影响整个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

二建筑机电设备的有效节能控制调整

1建筑中的配电控制节能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水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科学技术标准对配电设备进行设计分析,逐步提高电能的整体利用效率,按照设计标准原则进行经济节能分析,确定经济适用度范围。机电设备需要根据必要的控制标准进行动力分析,控制系统运行标准,产生最佳节能运行功率,既保证建筑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范围,又可以提高机电之间的有效节能保护。通过分析机电设备的整体稳定性,对热温度标准、防雷水平、供配电效果进行安全效果分析,认识配电供电的设备安全标准。

2建筑中的机电设备运行节能

依照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标准,对机电设备进行节能控制。节能的控制标准需要根据电能标准进行分析,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受运行状态的影响。随着机械能源消耗水平的增加,机械的节能效果降低。根据机电设备的标准运行情况,对建筑机电的功能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判断机电设备的运行效果,确定消耗可能产生的最低水平。机电设备可以实施的节能标准水平进行分析,判断降低损耗的方法,及时对机电设备的运行效果进行统计,确保整体负荷的运转水平。依照功率标准最大限度的实现效率的有效利用。

3建筑中的优化参数节能

在建筑设备的运行优化分析中,需要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逐步优化设计的参考标准,最大限度的实现设计能源的节能。采用有效节能的措施标准,对建筑设备进行用功标准的识别,确定节能的有效性范围。对围护结构的传热阻(R0=Ri+R+Re),单层结构热阻(R=δ/λ)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1/R0)进行调整和分析,优化建筑设备的相关系数参数,确保设备的节能优化性。

三建筑设备节能的处理对策

1建筑机电设备变压控制的节能管理

机电设备变压器是利用磁悬感应的基本原理对电压进行调整,对机电设备中的电压调控,实现对电压、电阻荷的安全标准隔离。从变压角度分析,为了提高变压器的整体功能效果,需要控制平均的额定容量在50%以内,考虑变压器的自身消耗和负载问题,需要对变压进行超载运行控制,防止在过大的功率下运行,影响变压器容量不足的问题。另外,需要根据实际压力情况进行功率调节,按照变压需求进行节能设定。在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对变压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变压器整体工作效率,对变压所消耗的能量级别进行调整,逐步减少磁铁损耗,降低变压电阻的损失。

2建筑中空调设备系统的节能

建筑设备中往往需要大量的空调设备。其中,商业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是主要部分,通过对商业建筑的空调消耗分析,对空调制冷和制热能耗进行研究,认识到压缩机、制冷剂、耗燃机的功率运行标准,对空调送风机、循环机进行电能消耗分析。空调系统中可能涉及的参数有设备热传递、风量调节、室内设备调节等。在空调系统中需要根据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分析,严格的控制风量数值水平,不可以随意的提高新风量。对于不同的季节需要对室内的设备进行调节,在春秋季室内设备的散热消耗较大。

逐步减少风机的消耗,控制空调持续消耗的水平,确定控制节能标准,定期进行风机清洗、维修和后续检查分析,加深空调机电设备空调送风水平的控制。

3建筑中给排水机电设备系统的节能

依照排水系统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节能。采用变频的闭环方式进行速度调整,控制供水量,对排水和给水的压力进行速度调节,保证排水压力的平衡,逐步降低排水泵的整体能耗,实现有效节能的效果。另外,可以采用排水回水的措施方法进行处理,逐步改善排水管、排水管网的阻挡长度,对建筑物的生活用水、清理用水进行调整,及时做好对网管有效预防的管理,确保建筑机电设备的有效管理。

4建筑中照明设备的节能

按照建筑机电设备标准对照明进行节能管理,首先需要认识到照明环境的情况,依照能源的循环标准进行分析,认识节能措施标准。控制照明的开灯时间和持续时间,控制开灯亮度水平,适宜的控制调节,提高照明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强照明系统的高效利用性。良好的照明节能可以有效的提升光源的使用寿命。为了有效的控制照明控制水平,需要根据光源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光照控制的标准策略。例如,对于时间表的有效控制、对自然光源的利用、对明暗对比补充光的控制、对平衡光照的有效控制等。利用围护结构热阻的计算。

依照实际的工作状态需要选择较高品质的设备进行设计,通过现场控制管理提高照明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光照设备的开光控制能力,实现不同场景的有效转换,提升光照节能的控制水平。

5建筑中电梯设备的节能

依照电梯系统对电机设备进行运行节能调整。例如,在电梯系统内采取变频高速系统调整,利用电机运行速度,对整体机电设备进行有效调整,确保电力设备的节能使用。在电梯中利用智能化控标准,确保电梯接收命令的准确性和有效执行能力。为了有效的避免出现不合理电梯误动的现象,采取合理接近的方式,提高电梯系统的同向控制原则,保证电梯系统的运行轨迹,提高电梯节能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机电设备的环保节能发展需要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能源浪费问题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进。依照建筑节能的消耗标准,对节能效果进行评判。建筑机电设备的有效节能是采用科学的机电设备应用标准,通过研究电力能源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机电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银安,李斌,章兰,周培海,郁云涛,胡志高,放.“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四/示范工程:湖北检验检疫局办公楼地热应用[J].建设科技.2009(24)

建筑能效管理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创新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抓住每一个契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以质量赢得市场;向业主提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本公司实际,如何才能抓好企业的工程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施工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完善,重经营轻技术,搞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一些人另谋职业。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量不够,制约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滞缓。

2.加大创新的力度和投入

(1)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适应工程技术新、工艺新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争取业主和地方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或社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

(2)我们要顺应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将国内自主研究的科技成果,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将已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在项目管理多层次的情况下,抓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必须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制,建立技改项目管理责任制,从领导部门到企业、干部和工人都明确各自的技改职责,从而加强技改项目全过程。

3.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

(1)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各部门要遵照这个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检查和监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项目管理不单是项目组这一层次上所进行的管理。是由决策、管理、实施3个层次组成的。只有管理的权限和所处的层次相匹配,建立起明确的分层次管理责任制,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2)为确保项目管理实现质量高、工期短、消耗低、安全好的目标,使项目成本管理能够按计划实施,对内分工负责,对外统一服从项目经理领导。实行项目法管理,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管理上水平,效益上档次”的指导思想,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实施科学的内部管理,用国家劳动定额与工程质量、进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和施工班组负责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4.加强成本管理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5.强化质量管理

建立质量责任制,抓奖惩考核,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每一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一旦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追查清楚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开展群众

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产品是企业的形象、没有质量的劳动是无效劳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效益观念,并在车间开展“树标兵比贡献”劳动竞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质量管理知识竞赛”。

6.施工技术创新

(1)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在深化生产方式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以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代表的企业职业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以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重点,开展资质认证,为企业职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虽然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面向国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业。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将其及时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企业而言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7.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

(1)要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技术创新的责任感。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工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认真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格局。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表彰等形式,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2)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施工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陈健.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3]谢国龙.大型施工企业多维集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刘轶佳.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建筑能效管理篇3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实效性;完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建筑工程与以往相较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工程建筑质量的好坏,由于建筑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广泛性以及长期性,因此为了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加以完善。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建筑规模和数量进行盲目扩张,建筑经济管理的模式较为落后、没有足够能力筹集资金等,必须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完善[1]。不可否认,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进行完善,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的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

管理模式落后;二是对建筑工程规模和数量进行盲目扩张;三是建筑企业没有足够能力筹集资金;四是正式施工前需要提前支付建筑资金。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仍然沿袭传统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其主要表现是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素养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一般而言,建筑资金管理不仅对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过度浪费等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严重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盲目扩张建筑工程规模和数量

一般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对建筑工程的规模以及数量进行盲目扩张,由于建筑施工项目较多,会给建筑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企业无法负担庞大的建设资金[2]。另外,部分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实际的发展水平不够重视,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不能充分有效发挥。

(三)资金筹集能力不足

我国建筑企业在施工时,由于建设施工的工期较长,要想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使其能够按时竣工,建筑企业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不断注入资金,这样往往会导致建筑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不足,致使建筑施工的环节发生脱节现象出现,无法按时保质竣工,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受国家相关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无法再短期内筹集较多的建设资金,因此对建设资金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四)建设资金需在正式施工前支付

一般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的工期较长,并且建筑规模较大,因此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金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现象。在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建筑企业都必须要有效管理好建设资金,以此来有效减轻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建筑经济管理中完善资金建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建筑企业在对建筑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实地考察建筑施工的实际

环境,从而为建筑经济管理的完善提供准确的依据,因此必须要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筑的实效性加以完善。其具体完善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

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是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一般由于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对人力资源、机械设备、建筑材料以及其他物质等方面进行管理时,其工程量较大,并且也相对较复杂,为了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3]。施工方案要想实际可行,在施工前就必须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协商,使其能够相互配合,对市场和实地进行考察,从而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施工方案,从而合理细致规划各施工环节。另外建筑企业还要安排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市场调研,使建筑施工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加大建筑施工中成本管理的力度

成本管理作为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其效果与建筑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大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的力度,确保施工的各环节能够按时按量完成,从而有效缩短施工工期,节省建筑成本。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相关事项进行完善,必须要改变相关人员的资源管理理念,同时对施工环境加以重视,重视控制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工作,以此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的整体效率,不断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

(三)强化管理人员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意识

一般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效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方法就是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加以完善,不断强化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意识,使其能对成本控制的科学性以及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4]。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

结束语

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加以完善,必须要落实施工各环节的管理措施,合理管理和分配实际施工中的资金投入,从而对建筑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提升资金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婷.探索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37-38.

[2]李星丽.如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J].中外企业家,2014,05:75-76.

[3]邵燕芳.完善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实效性研究[J].现代商业,2012,30:147-148.

[4]郝丽华.优化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的方法[J].门窗,2014,11:263+266.

建筑能效管理篇4

关键词:建筑经济;经济效益;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经济效益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地节约成本,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我国加入wto以来,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建筑企业为了立足于市场经济,就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建筑经济效益是各施工企业共同关注的主题。

1健全行业标准,完善建筑规范

1.1有效利用模数。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内部先关材料、设备等其设计与应用规范相当复杂。如果不进行统一规范,各部门之间沟通起来相对麻烦。建筑模数是一种选定的建筑标准尺度单位,用它作为建筑物、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尺寸间相互协调的基础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建筑设计阶段,无论是非常小的近于缝隙的尺寸,还是大到建筑物高度或跨度等尺寸,都要按规定采用模数。通过利用模数来协调建筑物构造尺寸与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相配合,是对尺寸种类的简化,降低了工作的复杂程度,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1.2编制定型。

我国的建筑产品当中,存在一些重复建设或者具有固定特点的部分,这类建筑产品如果每次都需要重新设计的话,不仅浪费许多时间,而且缺乏创造力,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重复性的建筑物,建筑企业可以根据经验设计出通用的建筑标准和图纸,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修改和验证,与相关部门良好沟通,出台通用的设计标准,以提高建筑效率。编制定型需要与有关生产和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出现的任何问题。

1.3构建体系。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已达到了标准化,进而向体系化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仅仅标准化是不够的,构建体系就是将建筑施工过程,从使用功能、平立面组合、艺术造型、结构布置、材料选择、技术经济效益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虑,综合方案,配套解决问题,选择经济效益最佳策略,形成从设计、建设到施工的成套施工局面。建筑企业若要全面承担从规划道完成施工任务整个流程,就需要构建建筑体系,提高经济效益。

1.4评价与调整。

在制定或修订建筑行业标准时,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技术条件和参数,要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使各种标准能协调、统一、配套形成体系,从而保证标准的实施和执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加入世贸后,我国有些建筑标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在某项标准指标提高以后,其他各项相关标准也必须及时调整,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深化建筑节能,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2.1使用节能材料,运用节能技术。

建筑材料的成本占据建筑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在建筑材料是使用节能材料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关键步骤。建筑企业要认真设计和规划在建筑过程中哪些可以使用节能材料,认真选择适合的节能材料并监督执行。建筑过程中要尽量使用节能技术。运用节能技术是充分考虑功能与观赏的合理搭配,判断节能材料的使用范围,替代一般的建筑材料。

2.2健全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完善节能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建筑企业缺乏一个有力的依靠,企业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订出一套完善技术规范,为建筑节能企业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基础。健全建筑节能的规范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强制执行,完善节能监管体系。严格监督建筑产品的节能性。

2.3进一步开展科学节能研究。

建筑节能属于比较新的科学领域,它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包括建材、能源、环境、热工、照明、采暖、空调、通风与计算机应用等,所以要将各个学科综合起来。生产企业要进一步开发可以适用不同条件的各种节能产品,包括墙体、屋顶和门窗,尤其是高效节能窗体技术、外墙保温技术以及建筑围护节能结构成套技术,积极开发各种保温隔热材料、高效节能材料与高校建筑玻璃。政府可以立项交给建筑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究,提出更加节能的施工方案和产品设计。

3加强成本控制,减少建筑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材料价格波动起伏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不但要承担巨大的施工任务,而且以低价格中标,利润空间较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通过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首先,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明确成本控制的权利与责任,奖惩分明,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其次,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基础。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便于项目分析、发现问题、研究可行性对策、规避市场风险,从而确保企业目标利润的顺利实现。最后,加强施工全过程控制,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

4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管理是任何企业不可或缺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它是企业实现自身扭亏增盈、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的点多面广、建筑周期长的特点决定加强项目管理更为重要。优秀的企业管理是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益分为经济利润和管理利润。经营利润与企业经营量、取费的高低有关,它是经营的结果;而管理利润则是依靠管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它是管理的结果。施工单位各个部门要充分利用控制网络化、管理制度化、动作程序化等先进手段,将效能监察、审计监督引入成本管理领域,努力将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和自觉管理,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努力降低人工费和现场管理费的亏损,加强材料采购、消耗和使用等管理。任何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核心就是降低项目成本,成本降低重点就是原材料消耗,所以要严格执行管理,努力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高竞争优势。通过对建筑业的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提高建筑产品质量是保障建筑经济效益实现的又有效途径。

结束语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要提高建筑经济效益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不局限于上述四种方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建筑业跨国发展的影响,我国建筑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提高建筑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建设水平,需要建筑企业不断地运用科技进步努力实现。建筑业的发展依靠市场需求,建筑企业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不断的对建筑业自身进行调整,创造更多的建筑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建筑能效管理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应用分析

从建筑工程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为了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建成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应当注意创新管理模式,也就是将电子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中,通过企业范围内数据共享、保证资料的准确度较高、实现了施工过程的数据通信等,从而真正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为更好地建成建筑工程创造条件[1]。由此可以确定,建筑工程之中有效地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1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是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融合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主要研究数字信号的处理、电子电路的设计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开发[2],它借助电子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无论是人们生活还是各个领域发展,都对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比较重视,这使得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具有较高的应用性。所以,在当前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将电子信息技术切实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2电子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设而成的建筑物具有位置固定、结构形式多变、外形变化多样、结构施工复杂、体积较大等特点,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使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等,所以,做好建筑工程项目人力、物力、财力规划与实施很是必要。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地落实。通过对以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情况的了解,确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因其负责的内容较多,加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佳,而将电子工程项目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工程之中,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有效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2.1有效处理各部门工作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综合全面的管理,这使得其涵盖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材料管理及施工安全管理等方面。又因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容易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导致管理不到位或不合理,最终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效果。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切实有效地应用电子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其是通过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而明确施工质量、施工材料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良因素,提供管理意见,如此可以对各项管理工作予以优化,最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效果[3]。

2.2解决制约性强的问题

任何一个建筑物的建设,其项目管理工作必须符合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这一内在过程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建设规律。而将电子信息化管理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中,能够打破这一限制,通过获取相关信息,利用电子信息工程的模拟工程来模拟整个建筑工程,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详细的、深入的分析,明确各个环节的相关标准及施工要求,进而合理规划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计划,如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够切实有效地管控建筑工程建设,而不受到建设规律的限制[4]。

3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按照工程建设的常规规律,综合运用系统的观点及理论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对施工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安排、指挥、监督及协调等管理。这使得此项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多,需要把控全局,统一协调,合理规划与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如此才能使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建筑工程良好建设。而实际之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这就需要将电子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中。

3.1企业范围内数据共享

将电子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中,能够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需要,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收集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信息,并且对信息予以整理、分析、处理及存储,确保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在企业范围内共享,如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能够依据数据信息,对建筑工程予以详细的了解,合理规划各项管理工作,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另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其可以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这对于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有很大帮助[5]。

3.2保证资料的准确度较高

建筑工程项目的数据动态化应用,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建筑工程项目落实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若不能及时了解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因素,势必会给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而科学合理地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使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良好运作,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准确度高且动态化的建筑工程项目数据,势必能够缩短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时间,并且管理人员还能够依据系统的模拟功能来分析建筑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而有针对地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这有利于建成高质量的建筑工程[6]。

3.3实现了施工过程的数据通信

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建筑工程良好展开,还能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网络技术来及时建筑工程施工情况,方便业主、开发商等了解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并且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实现了企业对数据的远程控制和总结分析。

建筑能效管理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管理;功能

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下拉动内需的最有效措施。随着建筑工程功能的不断增加,其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复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必须加大对创新管理的研究,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1]。

1建筑工程施工创新管理原则

1.1创新管理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把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激发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就生产要素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管理,而忽视了这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系,从而导致施工管理的效果不佳。创新管理将这三个方面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则进行整合和归置,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实现对它们的管理。我国的劳动力充足,但是专业性高、经验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十分匮乏,而且施工材料、施工工具也较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创新管理时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的管理,在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

1.2创新管理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市场是变化的、动荡的,在进行创新管理时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提高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进而为建筑工程带来更好的效益,该效益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结束之后为社会和该建筑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说进行创新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该建筑工程和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该建筑企业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以及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的创新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和需求变化,并按照这个信息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重点和施工管理手段进行调整,以期该工程能够在施工中和施工结束后能够有效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建筑企业如果不能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机制、功能上占据优势就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1.3创新管理应提升品牌效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素质较高、信誉良好的企业才能站住脚跟明确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从而适应变化万千的市场的需求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创新管理时工作人员应该以提升建筑企业品牌效应为目的,通过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措施和方法实现施工的创新管理。

2创新管理的应用策略

创新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活力,这为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以及施工质量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将创新管理应用在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时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管理理念和创新管理意识,制定合适的建筑工程创新管理的应用策略:

2.1促进创新管理理念的应用

创新管理理念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而言,在进行创新管理时应重视这一管理方法的作用,加强创新管理意识的传播,促进创新管理理念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以项目管理为中心,这其中又要将成本的管理作为重点。另外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管理还要注意树立集约化经营、挖墙增效、精耕细作等理念的应用,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进而间接地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创新管理时还要注意树立效益、责任、成本等意识[2],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中创新管理的作用,从而用创新的思维实现施工管理。将创新管理理念具体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要求管理人员将施工管理的长期性、紧迫性落实到实处,定期对管理人员或者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将建筑工程施工创新管理放在促进整个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进行操作,确保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并将这一理念应用落实在具体的管理项目中。

2.2提高创新管理的技术水平

提高创新管理技术水平对建筑工程施工创新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将创新管理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时,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对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水平,通过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应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3],从而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的市场竞争力。创新管理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创新管理的重点,也是最容易提升管理水平的环节,建筑工程只有运用合适的管理技术才能促进工程高质顺利完工,确保建筑公司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逐渐形成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创新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管理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大面积采集,这对提高建筑企业商业秘密的保密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和施工进度等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建筑工程施工的创新管理主要是通过数字信息化实现对施工成本和客户的统一管理[4],进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个创新性非常强的综合系统工程,它对建筑工程甚至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水平有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的创新管理越来越受到人员关注,并且其管理水平随着管理技术的研发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提高。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要注意创新策略的实施和应用,从而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市场的需求,促进建筑企业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勋.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1.

[2]刘志强.试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创新管理[J].四川建材,2014(01):216-217.

建筑能效管理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0.引言

为响应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全部需求,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引入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手段尤为关键。尽管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但是也为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符合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必须对房屋建筑施工时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与工程预期施工目的全面衔接,在缩短房屋建筑施工周期的同时,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1.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分析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来说,实施有效的房屋施工技术管理尤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的可能,对于促使房屋建筑施工顺利进行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施工技术管理时,需要保证相应施工技术管理符合房屋建筑施工的全部需求,尽可能采用新型施工技术管理理念,借以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应对施工技术管理的目的和相关措施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确保相应施工技术管理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后期房屋建筑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对于当前实施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来说,其在房屋建筑施工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对相关问题综合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后期房屋建筑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在对当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深入分析时,明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施工技术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为保证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实施,不许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设立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模式。由于施工人员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技术不够重视,所设立的施工技术管理模式没有达到完善的状态,导致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和进度等方面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部门过于推崇房屋建筑行政指令,影响施工人员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的了解,导致相应管理技术难以落实,直接影响房屋建筑施工效果。

1.2房屋建筑施工单位缺乏相关经验

为保证相应技术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相关要求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案,避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出现问题,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有效性。就目前来看,由于相关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不够了解,在制定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单位管理层对技术管理要点不明确,加大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1.3缺乏相应技术管理机制

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时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设立技术管理机制,导致房屋建筑施工时经常出现问题,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综合上述问题,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需要对相关问题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效解决措施,借以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实施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2.1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来说,相关部门应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构件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并遵循相关管理体系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和其他外在条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各个房屋建筑各个施工阶段的连贯性,确保技术管理体系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2.2执行技术管理相关制度

众所周知,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涉及多项规章准则,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时,需要按照相关制度规章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基本工作综合分析,细致审核房屋建筑施工中的相应的档案和技术管理流程,确保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符合相应规章准则要求,从而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为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应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创设相应审核制度,明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相关制度变更的原因,并制定有效解决措施,从根本的角度上控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变更,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使得相应技术管理准则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2.3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想着信息化方向转变,将信息化技术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对于减少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收集力度,确保短时间内完成房屋建筑施工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要求的数据信息库,为后期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技术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房屋建筑施工时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视。就目前来看,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必须对相应问题综合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借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向荣.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探析[J].门窗,2015,(03):109-110.

[2]吴孟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研究[J].城市建筑,2013,(16):87.

[3]方向.关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民营科技,2013,(07):187.

建筑能效管理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监管;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管理是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尽量节约成本而被施工单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合理的建筑施工管理措施,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达到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建筑施工管理措施的优劣不仅决定着建筑企业总体效益的高低,更是决定着项目本身的效益以及安全性。如果建筑施工管理措施缺少创新和规范性,会引起很多的建筑工程质量缺陷,影响到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施工单位的发展,更严重的会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建筑施工的管理措施,来完善建筑施工中的各个环节。

1、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的特点

(1)建筑施工管理的特殊性。建筑施工管理因为与建筑的内容相关,因此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规模各不相同,施工过程中还会受到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而且涉及到多工种的交叉施工,多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不同工序的搭接操作等,建筑施工管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管理方式。

(2)建筑施工管理方式更新较快。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新的建筑要素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建筑施工的管理措施也要随之变化,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要能够和新出现的事物有效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更新。

2、目前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技术,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公里技术进行全面把握,但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难的,因为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其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施工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管理模式不合理,管理内容不全面。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一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不能获得建筑管理的自和控制权,只能被动的听任于承建人,承建人又将工程层层转包给其他有关系的人或企业,造成了建筑施工操作不能很好的落实安全工作,形成了不规范的建筑施工管理。管理的工作内容同样面临尴尬的境地,由于不同的承包公司管理人员技术和专业上的欠缺,很难对工程的质量、工期和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管理工作经常顾此失彼,从而造成建筑施工管理的一些细节问题和质量问题。

(2)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建筑行业工程转包分包的现象比较普遍,多数建筑企业仅仅派遣一两名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工期的督促和现场秩序的维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综合能力相对较低,很难发现建筑工程质量中的安全隐患。同时,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由于不属于同一个公司,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流沟通,施工队伍自身缺乏创造力和凝聚力,同一工程中不同的施工队伍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统一。由于沟通问题,管理人员也很难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及时的传达给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而仅仅是一种应付的心态。

(3)政府监管有时做的很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格。一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政府有关加强安全管理的文件精神执行不力,措施不到位,对依法纳入监管的项目不能有效的实施监管,而对已纳入监管的部门项目安全隐患的查处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坚决,督促整改基本都是以罚款了事,导致事故频发。还有一些监管人员执法意识淡薄,,使得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

3、建筑施工管理措施分析与改进

针对目前建筑实施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现在的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改进:

(1)加强和完善建筑施工管理技术,注重科学管理。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目前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多是由建筑企业派遣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建筑企业人员要能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施工企业必须配合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自觉服从管理和监督。对于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来说,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完善施工管理技术需要把握好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主要包括管理措施要能够有利于市场的动态变化,适应市场;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素质和品牌效应,确立自身的市场定位;最终要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的三要素能够有效的组合协调,充分发挥每一项要素的作用。

(2)政府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建筑施工管理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个的观念,严格实行质量否决权,不徇私枉法,以质量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加强监督管理时,还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核心思想。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努力发挥施工人员和管理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政府作为监督部门,坚持以预防为主,认真审核,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更关键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坚持工程质量的国家标准,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各种工程实施标准;执法人员必须科学、公正和守法,尊重科学,不吃偏见,坚持法律法规原则,严格要求保证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不出现任何质量隐患。

(3)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建筑施工机械的管理意识。建筑施工的过程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如噪声、建筑垃圾等,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安排和调整时间,降低噪声污染,同时要能够对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施工材料、机械以及施工人员的休息室要进行合理的布局管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提高生产的效率,施工管理人员还要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避免出现乱扔垃圾的现象。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施工管理人员还需要对建筑材料和机械进行验收和检查,保证材料的质量和机械的正常运转。要求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进行合理的规划,保障建筑工程的有序开展。

建筑能效管理篇9

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大部分原因在于风险管理的好坏,对于传统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转移及风险规避方法,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践探索层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烈。我国市场经济存在着某些不规范的运行机制,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积累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数据库,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自身而言,对风险进行很好的管控难度较大。

3)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种建筑法规、条例缺乏实质的可操作性,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无法应用。

4)工程担保制度不完善。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种类繁多,保险对其各种风险针对性不强,保险内容老套,缺乏灵活性。因此,对于节能建筑的风险管理,目前对其研究更加处于空白状态,与一般工程项目风险一致,节能建筑风险也注重的是各类风险给节能建筑项目带来的不利后果,但节能建筑风险类型与一般建筑相比有所改变和扩大,节能建筑不仅仅注重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目标体系的协调。因此,节能建筑风险管理比传统建筑更为困难和突出。需面对节能建筑这种新兴的建筑形式,探索风险特性及其管理方法,对节能建筑和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节能建筑的风险特性及风险因素

“风险”,就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前的不确定性,一般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强调风险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另一种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其形成了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是技术、经济、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协调而得到的综合产物。较一般项目而言,节能建筑风险特征加入了社会及环境效益对其的影响,这大大增加了项目的风险因素,使得节能建筑建设风险比一般建筑更为明显。

2.1节能建筑的风险特性分析

1)目标复杂性、长期性。传统建设项目目标仅为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目标,更多的是着眼于建设阶段,不考虑建筑物对后期运营的影响。而节能建筑重点在于考虑对能源环境的影响,在全寿命周期内,使其发挥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造阶段增加少量的成本达到全寿命周期内成本节约的效果。建设目标更多、涉及的时间范围更长,风险更为复杂多样。

2)效益的模糊性。传统建筑物重视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易于量化。节能建筑具有典型的经济附加性,而节能建筑物从建设到使用直至报废,由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公共作用下所体现的长期效益难以直观地用数字展现出来,在节能建筑相关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明确的现状下,增加了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管理难度。

3)节能建筑是为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响应节能减排而诞生的新型建筑。国内外对节能技术、节能方案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借鉴的节能建筑风险管理案例较少,所以对于节能建筑项目参与者而言,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2.2节能建筑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技术风险性。每一工程项目都会经历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期评价几个阶段,对于节能建筑,需要满足一些特殊的需求,因而需要采用一些新的设计思路、施工技术、使用新型材料等等。设计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节能项目的成功与否,若设计人员缺乏节能建筑设计经验或过于自信的创造性设计以及图纸施工操作性差都会给承包商带来额外的风险。再则,承包商对节能施工技术的把握是否透彻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承包商技术不过关导致无法达到节能目标,增加了项目本身的风险。以及节能材料设备生产技术对节能建筑的影响,节能材料、设备性能不稳定会给项目带来极大的风险。

2)管理风险性。项目各参与方的管理能力影响项目质量的好坏,节能建筑存在管理风险原因在于我国节能建筑发展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业主方、承包方、设计方均对节能建筑的认识有限,不能很好把握节能建筑成本与效益的合理比例,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且国内外可供借鉴的管理案例少之又少,达不到对节能建筑有效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效果,增大了风险转变为损失的可能性。

3)社会及政策风险性。节能建筑申报环节多,审批程序复杂,公众对节能建筑的接受程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及节能标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且节能建筑相应政策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政策标准变化大,使节能建筑的社会及政策风险远远超过一般建筑。

3节能建筑建设风险管理措施

3.1技术风险管理措施

1)提高项目各参与方技术水平,成立专家组对节能建筑知识进行培训,加强节能建筑知识普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加强项目各参与方沟通,有效规避部分风险。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如节能设计施工操作性不强,施工单位对设计理解不足等,应加强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力度,可使施工单位提前介入设计阶段,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3)加强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设备稳定性试验,严格把关质检,避免节能材料、设备造成的风险损失。

3.2管理风险规避措施

1)建立专门的节能建筑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弥补业主方、设计方、承包方自身等对节能建筑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2)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严格考核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业务水平,系统论证节能施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在合同中明确各方责任,督促各参与方自我管理行为。

3)建立节能建筑风险信息系统,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节能建筑的数据整理与收集,积累节能建筑风险信息,便于专家学者研究以及后续项目的经验借鉴。

3.3社会及政策风险应对措施

1)强化大众的风险管理意识,大力宣传节能建筑的综合效益,使大众认识到节能建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积极建立节能建筑规范化实施的政策文件,落实相应的资金补助和保障措施。对于政策标准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可通过调整营销策略,提前考虑节能规划,制定相应的节能施工方案。

4结语

建筑能效管理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成本效益控制;研究分析

建筑企业作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推动建筑企业未来发展向着更有益的发展方向迈进,推进我国主行业健康有效的环境形成,就应从建筑企业的管理问题入手,正视目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管理部门职能负责不到位、责任推三阻四的现象一查到底,将安全施工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为建筑企业的安全施工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全管理工作要名副其实,不能形同虚设,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扎扎实实的将理论基础融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对施工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起到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意义。针对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得出,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要建立在对具体施工项目有效的了解,对施工现场有效的勘察基础上,只有做到认真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保证在取得工程效益的基础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部门意识不够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建筑企业内部的是事情,因其涉及到建筑项目工程能否有效的完成,所以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受到国家生产监督部门和地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关注,也在社会共同监督管理的范围之内。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建筑企业也逐渐进行企业改制,这样一来行政管理监督职能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但实际情况是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受到阻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导致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的现象出现。

1.2管理部门职责分配不到位

进行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吧安全管理中的重要职责进行系统的划分,但实际情况表明,建筑企业内部安全管理部门严重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问题相互之间推三阻四,对解决问题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建筑企业内部没有将安全责任分配落实到实际的管理制度中,责任不明确,致使安全管理工作频频出现问题。

1.3安全管理投入意识不够

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光说不练,要将理论内容落实到实处就要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安全投入,利用有效的资金支持推动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大多数建筑企业内部,决策人员对于安全管理投入意识不到位,认为是资金投入的浪费,导致安全管理管理纸上谈兵,空有理论不能实现,导致建筑企业生产诸多问题的发生。

2对安全管理工作效益进行有效的分析

2.1什么是安全管理效益

要达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宏观来看是国家没有过多的财政支出投入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上;微观来看是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来说,实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效益就是减少财产损失,保证人员安全。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保证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益达到最高水平。

2.2建筑企业利益增长

建筑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最终要保证企业的实际效益,从建筑企业发展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推动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对安全事故处理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实际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建筑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无形中让建筑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打了隐性广告,增加了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开展。

2.3建筑企业非经济效益增长

非经济效益指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心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有效的m行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增加企业的安全增值产出效益和企业减损效益,全方位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企业的未来发展。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是相互结合的,缺一不可,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将这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投入更多的精力,改善现如今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增加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益的提升。

3结语

适当的安全管理成本的投入是保证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手段,也是从侧面提升建筑企业效益。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经验,不枉费安全资金的投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围绕着企业利益所展开。要促进建筑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就要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投入相应的成本,计算好成本与收益之间的规律,从现实角度解决问题,合理控制安全管理成本,加强安全管理手段的实施,推动建筑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保证安全。

参考文献

[1]丁传波,黄吉欣,方东平.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致因分析和对策[J].土木工程学报,2004(08).

[2]边尔伦.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与对策[J].建筑安全,2003(12).

[3]丁纬江,王太康.浅谈建筑安全事故的统计及费用计算[J].建筑安全,2001(07).

[4]方东平,黄新宇,李晓东,黄志伟.建筑业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研究[J].建筑经济,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