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17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1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对策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服务业不断涌现

二战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劳动力的输入输出,而二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以旅游、运输、银行、建筑和承包市场为代表的服务贸易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标志着世界经济进一步趋向于信息经济,以国际贸易信息化、国际金融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为主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不但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入其中,而且中国、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参与信息产业,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

2.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国际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从整体上看,发达国家具有巨额的服务贸易顺差。据统计,2012年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居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从国家分布看,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等国长期以来都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其中丹麦、奥地利、荷兰三国高达20%以上。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国,200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3118亿美元,进口额达2408亿美元,顺差710亿美元。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更新速度快,因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能获得顺差。同时,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循环使得服务贸易在结构、产品和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更加加剧,难以获得均衡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步趋于扩大化、自由化。但从现阶段来看,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不可能无条件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各国适度保护国内服务市场是必要的。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稳步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否继续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风险与利益同在,挑战与机遇共存。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国际竞争力不足。2012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471亿美元,进口额为1589亿美元,进、出口额都位居全球第五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而美国占全球的比重为14%,是中国的3.6倍;英国为7.6%,德国为6.3%,法国为4.1%。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在总量规模上有所增长,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劣势。

(2)服务贸易长期以来处于逆差水平,自由化程度不高。从进出口结构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服务贸易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顺差转为90年代的逆差,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但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中国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不足。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单一,传统服务行业仍占主导地位。

三、服务贸易发展的应对策略

1.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家是毫不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外国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我们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在这方面,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自由、半自由、全自由三类不同的政策:①凡涉及国家、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②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稳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价的最高界限;③除以上二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分和项目,要完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2.由注重吸引资金转变为注重引进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困扰我国的资金短缺约束得到不断缓解。国内资金短缺的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换言之,通过引进外资弥补资金不足的目标已不复存在。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利用外资弥补资金不足和通过外资引进技术两个并行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利用外资首先引进技术这样的战略主题。目前,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85%以上的技术开发能力,并且成为世界范围内技术流动的主要载体。我们应把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吸引那些技术实力强的大跨国公司,作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3.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以适应未来服务业发展开放的大环境

中国的某些服务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等)垄断性很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还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利效率的低下。为了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地位,必须从提高行业中的竞争程度入手,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通过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刺激这些行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继锋.重构优势:入世后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2

通知要求今年我国服务贸易工作要点将围绕以下九个方面展开。

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十二五”期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从研发、设计、营销、市场资讯、管理咨询、物流、专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开创服务贸易工作的新格局。

各地要全面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和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加强服务创新

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密切跟踪新型服务贸易业态、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的变化趋势,在服务贸易工作中体现服务创新,有效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研究适应服务贸易创新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服务贸易特点、具备现代管理模式的新型服务交易平台,使其成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载体,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完善服务贸易法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组织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为服务贸易的管理和促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研究开拓服务贸易出口新领域,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在一些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落实文化出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修订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组织开展2011~2012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评选工作,积极拓展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跟踪落实。完善促进软件出口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制订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软件出口基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指导。各地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贸易出口,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机制,落实重点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扎实推进技术贸易的管理和促进

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修订《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促进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完善技术出口贴息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做好技术出口贴息审核工作。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统计体系。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积极推进技术进出易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平台建设

结合服务贸易特点,研究服务贸易新型交易形式,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展会平台,办好6月份的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提升实效、扩大影响;组织参加5月份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指导和协助其在欧洲地区开展推介活动;办好5月份的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成都分会;办好6月份的第九届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办好10月份的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办好11月份的第五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9月份的境外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中英服务贸易促进团,开展创意、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交流交易活动;组织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玩展;组织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软件园和企业参加美国Gartner服务外包峰会。

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交流与配合,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服务贸易中介组织更好地发展。推进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建设,完善栏目设置,强化交易功能,提升信息质量。

各地要加强服务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并充分利用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促进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深入推进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工作。推动出台《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专项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实现与服务贸易统计的衔接。深入开展统计分析,监测国内外服务贸易运行情况。实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监测与预警功能。各地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要求,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支持,确保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强化监督、检查与培训,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拓展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渠道。完善和深化中欧、中韩、中德、中英等服务贸易促进双边合作机制,举办中德服务业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研究建立与美国、日本等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进~步深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框架下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加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的服务贸易交流。深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3

关键词: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17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9-0004-10

一、引言

加入wto十三年来,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对外贸易摩擦正日益增多,对外贸易冲突不断升级。随着全球贸易重点逐步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中国遭遇的服务贸易摩擦也愈发频繁,不断升温的服务贸易争端无疑给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阻碍。美国是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对中国发起服务贸易诉讼最多的国家,仅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案件就占中国服务贸易摩擦案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有必要探讨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态,这对中国在新历史条件下缓解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轨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美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为10695亿美元,占有全球约12%的贸易份额。美国服务贸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国际服务贸易分工格局中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其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服务居主流地位,新型服务贸易成为支柱体系。从服务贸易的历史数据来看(图1),美国服务贸易持续处于顺差的状态,并且自2003年开始呈现服务贸易余额逐年增长的趋势,在随后八年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7.3%。尽管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服务贸易余额出现了小幅度回落,但后危机时代的美国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仍然展现强劲势头,2012年服务贸易顺差较2011年扩大了10.1%。

另一方面,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68%。其服务贸易摩擦不仅反映了短期内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一般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长期发展趋势。迄今为止,对于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促使笔者关注和研究此问题的直接动因。尽管如此,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已颇为丰富。能为本文的理论构架和思路延展提供必要的文献基础。在贸易摩擦的理论探索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是通过构建政府、利益集团和一般选民之间的动态化博弈模型,利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贸易政策制定的内生过程。从而对贸易摩擦的内在机理进行阐释。Grossman和Helprnan(1994)运用数理模型着重比较了利益集团和公民福利在贸易保护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其研究表明,一国贸易保护的程度与利益集团所属行业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贸易摩擦所导致的政府间国际争端实际上是国内政治矛盾的真实反映。沿袭Grossman和Helpman的研究思想,Grether等(2001)、mcCalman(2004)基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分别对墨西哥和澳大利亚贸易政策的保护模式进行分析,将贸易摩擦研究从经济领域向不同国别的政治领域延伸。邓力平(2009)在分析贸易自由化进程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概念,认为贸易保护内生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之中,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贸易政策内生化思想的不断渗透,贸易保护内生性对于解释贸易摩擦内在机理的效力也在逐步增强。本文基于贸易保护内生性这一研究思路,试图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进行更高层面的审视。

二、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

根据wto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服务贸易摩擦共发生22起,其中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就有15起,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68%。如表1所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服务领域较为宽泛。其中,分销服务4起,通用服务4起,金融服务2起,通讯服务2起,期刊服务、娱乐服务、古巴法案各1起。

无论是作为方还是被诉方,相比其他各国,美国都更为频繁地与其他经济体发生服务贸易摩擦。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中作为方频率最高的国家,此类诉讼案件共有11起,其对象不仅涉及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还包括墨西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被诉方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共4起,其中欧盟作为国,针对美国的服务贸易争端案就达3起,而另一起则发生于中南美洲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对美提出的娱乐服务诉讼案。

通过对表1中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案例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多发生在分销服务、通用服务和金融服务领域

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分销服务、金融服务和通用服务这三个领域,共占摩擦总数的66%。从时间跨度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大都集中在分销服务和通用服务;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领域。一方面,美国对于本国相对成熟的金融产业积极进入目标市场;另一方面,目标国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金融产业予以保护,开放步伐迟缓,金融市场开放顺序的结构性失衡必然会引发美国对外贸易争端的激化。

(二)扮演的角色多为方,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目标

在已有的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中,美国扮演的角色多为方。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中作为方频率最高的国家,此类诉讼案件共有11起。自2000年后,美国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诉讼案件不断提升,对象全部集中于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正处于加速成长阶段,具有长期而巨大的商业潜力,一直是美国服务提供商角逐的目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相对薄弱,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在服务贸易争端的应对机制上也存在明显的漏洞,诸多缺陷很容易被美国作为突破口,构成服务贸易诉讼的有力依据。

(三)焦点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上。涉及的提供方式较为全面

从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具体形式来看,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上。例如,美国以方的角色诉讼墨西哥影响电信服务措施案(DS204)、诉讼加拿大影响期刊进口措施案(DS31)都是基于外国机构对美国服务产品的进入限制而引起的贸易争端。美国作为被诉方参与的大部分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也同样涉及市场准入问题,如安提瓜和巴布达诉讼美国影响跨境提供服务措施案(DS285)问题的焦点就集中于美国对国外提供的等娱乐活动的市场准入问题。从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来看,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提供方式较为全面,主要涉及了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三种形式,其中涉及跨境交付的诉讼案件占据主体,如DS204案和DS285案中,无论美国扮演的诉讼角色是方,亦或是被诉方,其诉讼的焦点都集中于两国对于跨境交付问题的矛盾与冲突。

(四)界定具体承诺是处理服务贸易摩擦的出发点

美国作为方的所有服务贸易争端都聚焦于对被诉国GatS减让表②承诺的界定。DS204案中,美国诉称墨西哥对电信服务供应商的管制措施违背了其在GatS减让表中的承诺,据此向DSB提出诉讼请求;美国作为被诉方,矛头也主要针对GatS减让表的承诺与履行问题,DS285案中,双方对于网络服务的争议再次体现为对具体承诺的界定。此外,美国善于利用GatS的一般例外条款为承诺的界定寻求法律依托。DS285案和美国诉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DS363)中,美国均援引Gatt第20条(a)项中的“公共道德”例外条款为申诉抗辩,最终在服务贸易争端中占据上风。

(五)案件结果多以美国胜诉而告终

从服务贸易摩擦的处理结局来看,一方面,作为方的美国大都获得了胜诉或至少取得了对自己有利的局面。美国作为方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共有11起。其中胜诉的案件共有6起,和解案件1起,磋商未果而终止的案件与正在磋商谈判的案件各2起(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美国在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中占有明显的主导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甚至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其诉讼要求也相对强硬,要求外国直接撤销或停止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美国作为被诉方在国际谈判中却屡尝败绩。在DS285案和欧盟诉美国对外国销售公司的税收待遇案(DS108)中,美国均被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裁决违反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或《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下的相关规则。以DS285为例。尽管两国对于GatS体系下关于服务跨境交付的承诺各据一词,但最终wto专家组还是认定美国在业跨境交付上做出了完全市场准入的承诺,此案以电子商业大国美国的败诉而告终。事实表明,多边贸易体制对成员国的行为产生了有效的约束作用。

三、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内在成因解析

(一)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内生性理论根源

各国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各国在贸易保护问题上的较劲始终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过程。换言之,贸易保护内生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这一性质被称为“贸易保护内生性”(邓力平,2009)。基于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理论根源,贸易摩擦则可以看做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过程。本文将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概念拓展至服务贸易领域,从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理论视角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成因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辩证的思考。

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分支,在其自由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服务贸易保护主义,从“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这一认识出发,对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不断出现、反复回潮或时常抬头的美国服务贸易摩擦问题就不足为奇了。长期以来,在经济危机或衰退的特定时期中,服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被认为是一种常态与趋势,但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衰退到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这一过程来看,随着美国对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保护也势必成为一个客观过程。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使得内生于自由化过程中的服务贸易保护越来越成为美国维护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也将呈现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矛盾与冲突愈加激化的态势,这应当被看做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服务贸易保护不仅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的属性,还具有形式上不断深化、功能上不断延伸的特性。由此,笔者提出“服务贸易保护区域外延性”的概念,用以补充和完善服务贸易保护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服务贸易保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具备区域外延性的新特征,即以区域性组织为核心,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不断向外辐射,通过不断演化的服务贸易保护形式,对外设立服务贸易壁垒以达到保护区域内国家经济利益的目标。以欧盟为例,在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驱动下,欧盟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逐步扩大,设置的服务贸易壁垒类型也日益增加,同时对非欧盟国家实行差别待遇的管制力度也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服务贸易保护的区域外延性加以审视,倘若美国利用区域性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中美国的主导力量。

从上述基点出发,笔者认为,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解析的前提是必须充分认识服务贸易保护的内生性,认识服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服务贸易摩擦的必然性与客观性,同时深刻审视保护的区域外延性在服务贸易中的渗透,这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理性思考。

(二)美国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现实基础

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必然会催生出服务贸易保护主义,而美国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演变也是基于其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的现实基础。从经济利益角度看,美国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现实都发生了内生性变化。一方面,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逐步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但服务贸易多边体系的制度调整滞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样的体系自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外经济政策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和谐因素就会不断激化,并演变成现实的国际服务贸易争端;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通过服务贸易、投资等渠道释放出来,在经济上就表现为服务贸易摩擦。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技术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多的是各种无形的技术、专利、标准、服务等产品(雷达、于春海,2004)。在国际范围内,高技术产业链要求更为规范的外部市场环境,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市场规范和法律约束,而拥有规范市场的发达国家却往往对美国构成了潜在的竞争威胁。因此,美国在巩固和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同时,必是会伴随着与各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频发。

随着各国服务经济融合的加深,制度层面的碰撞已成为常态。从政治现实角度看,美国特殊的政治结构与服务贸易的特性相结合时,更容易产生内生的服务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议员和政府官员往往是某种利益的代言人,这些代言人既可能直接支持贸易保护政策,也可能和其他议员互相支持,甚至进行政治利益交换,以便产生更大影响(李丽,2005)。服务业往往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的劳动力群体分布较广,因此存在更大范围内的利益相关体,从而产生更多的代言人对美国服务贸易政策产生内生影响。民主制度、政治规则与服务贸易政策内生关联机制的不断深化,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双边或多边服务贸易摩擦。此外,美国国会的贸易管理体系以及议员选举制度也是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国会议员对本州的政绩和利益的关注高于对全局利益,因而可能将服务贸易问题视为地方问题,形成狭隘的服务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服务业面临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政府干预与介入。在国际关系层面上,服务贸易则涉及更大范围内国际制度与经济秩序的协调。对于中小国家,美国通过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对它们实现再制度化,然而在对这些国家的国内法律、制度等进行“改造”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服务贸易摩擦和碰撞;对于其他大国或地区,美国在国际层面上与其争夺地区影响力。试图对国际关系进行解构与重组,从而构建以美国为轴心的轴辐式国家间关系格局,这种国际关系的强势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也必然会激化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矛盾与冲突。

四、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发展动态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从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特征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金融服务领域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涉及中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共有6起,中美服务贸易摩擦就有4起,占中国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三分之二。在4起中美服务贸易诉讼案中(见表2),涉及金融服务的诉讼案件占据2起。其中,美国诉中国金融信息服务案(DS373)和美国诉中国影响电子支付服务的若干措施案(DS413)都是由中国的金融信息部门对外管制措施而引发。中国的金融领域开放较晚,行业规范缺乏有效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因此诸多缺陷很容易被美国作为突破口,构成服务贸易诉讼的有力依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始发的欧债危机,更可能长期强化这种摩擦集聚的趋势。因此,中国需要重视金融服务领域的风险防范,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执行体系。此外,中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针对服务业FDi的立法,关于商业存在法律体系的缺失势必将造成中美服务贸易在金融领域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内金融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服务标准、执业资格、经营规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和高度自律。

(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

2000年以前,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案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诉加拿大影响期刊进口措施案(DS31)和美国诉欧盟对版权和邻接权的保护措施案(DS115)。自2000年后,其诉讼对象主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皆以违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为由对这些国家提出上诉申请。随着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美国势必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手段对世界其他国家采取贸易管制或有效的报复措施,知识产权保护也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议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长期内也将成为中美服务贸易争端的焦点。中美服务贸易诉讼案中,DS373和DS413案都涉及了服务贸易市场中比较敏感的文化产品领域和金融领域,凸显了中国在服务贸易市场开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冲突。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是缓和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国在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上存在严重的服务贸易逆差,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本国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进而摆脱中国在知识产权贸易上所处的绝对弱势地位,努力突破知识产权造成的中美服务贸易阻碍。

(三)美国应对服务贸易摩擦的反制力量正不断强化

高效的服务贸易摩擦应对机制逐步成为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中扭转不利局面的有力武器。近年来,美国频繁采取积极主动的服务贸易反制与报复手段对国采取经济制裁或贸易报复。由于美国国会对于服务贸易保护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较强的法律强制性,因而在服务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上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同时,在金融、信息服务等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服务部门中,美国善于利用DSB解决相应的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力求通过DSB对谈判阶段的成员国施加压力,为其贸易救济赢得法律空间。

相较而言,中国在服务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上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制度环境方面,国内的贸易救济存在缺失,未形成关于贸易救济的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使中国在遭遇服务贸易摩擦时面临国内贸易救济缺乏立法保障。对外又无法实施有效贸易报复的双重困境;在利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中国在面对服务贸易争端时的应对态度和反制手段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很多时候甚至存在消极应对的现象,无法有效地利用DSB平台为其辩护。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完善服务贸易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对服务贸易保护的立法,界定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和对象,强化服务贸易保护的法律约束性,从而为服务贸易救济甚至服务贸易报复提供法律空间,扭转中国在服务贸易争端中所处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DSB解决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尽管DSB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但它仍不失为有效解决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和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任何贸易摩擦的激化或单边及双边的制裁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沈四宝,2007)。因此,在wto多边框架下通过磋商和谈判解决服务贸易争端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应当充分利用DSB平台表明自身的立场和态度,以合理、合法的辩护理由为申诉抗辩。

(林峰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

邓力平.2009.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保护与税收因素[J].涉外税务(12).

李丽.2005.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1).

雷达,于春海.2004.内外均衡、结构调整和贸易摩擦[J].世界经济与政治(8):70-76.

沈四宝·2007.美国、日本和欧盟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

Crossman,e.m.alldHelpmane.1994.protectionforSa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84(4):833-850.Grether,J.m.,Demelo,J.andolarrage,m.2001.whoDeterminesme,cantradepolicy[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64(2):343-370.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4

[摘要]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有传统的Bop统计和新的GatS统计,两种体系存在不同之处,然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没有一套被各国所公认并遵守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本文在介绍Bop与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基础上,重点对Bop与GatS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定义和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Bop统计GatS统计FatS统计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服务贸易的统计问题。但由于服务贸易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点以及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统计状况的不同,长期缺乏统一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和统计标准,服务贸易统计远远落后于服务贸易的发展。1994年,作为“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最终成果《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正式签订,标志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Bop与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

1.国际收支统计(Bop)的定义。按照国民经济核算(Sna)的观点,对外贸易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因此服务贸易就是发生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服务产品的交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四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劳务、非金融财产收入和投资收入都一并放在服务贸易项下,第五版则明确区分了国际服务交易和收入交易,从而使得基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统一起来,统称为Bop定义。

2.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定义。1994年4月15日达成的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有别于Gatt对货物贸易的定义。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模式:(1)跨境交付,自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3)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即直接投资企业);(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由此可看出,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是针对服务的不同提供方式给出的操作化定义。

二、Bop与GatS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定义的比较

与国际服务贸易的两种定义相对应,就产生了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一种是传统的Bop统计体系,另一种是GatS统计体系。由于国际服务贸易的两种定义不同,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存在诸多差别。

1.产生的背景和所发挥的功能不同。Sna所涉及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主要目的在于反映一国生产的服务产品有多少被国外居民使用即服务出口,本国居民使用的服务有多少是国外居民生产的即服务进口,以及服务净出口在GDp中的份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Sna的一张基本表,它所定义的国际服务贸易也是跨境贸易。GatS体系是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基础上达成的,代表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愿。GatS所涉及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反映一国围绕服务交易,通过包括贸易与投资在内的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全部收益。

2.观察国际服务贸易的立足点和范围不同。Bop统计立足于交易者的常住性来定义国际服务贸易,界定常住性的依据是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GatS统计则立足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角度来定义国际服务贸易,认为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经济体拥有所有权的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交易,而不论交易单位归属于哪一个经济体的常住单位。立足点的差异导致了对国际服务贸易范围界定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对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的处理方式不同。

三、Bop与GatS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比较

1.Bop与GatS统计范围的比较。Bop统计重视服务贸易这类交易活动完成后的资金流即国际收支,而GatS统计则比较重视各国服务业的开放和服务贸易这类交易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总的说来,《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中服务贸易的统计范围体现的是属地原则,而GatS中服务贸易的内涵则体现的是属人原则,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SitS)》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再现了GatS中的属人原则。

Bpm5把国际服务贸易界定为某一经济体中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的服务贸易。居民、非居民是以其“经济中心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的,服务贸易发生的“经济中心地”在同一个经济领地,通常指国家内。GatS中的“自然人移动”和“商业存在”模式下向东道国提供服务就不能被BpmS体系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即使母国总公司获取了国外附属机构的经营利润。属地原则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范围产生了较大的限制。

GatS从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出发来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摆脱了“居民”这个概念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的纪录的束缚,与之相对应的是“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消费者”。“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消费者”的经济中心地可在东道国,也可在母国。因此,服务贸易的内涵相对于Bpm5的统计范围就有了较大的不同。这种方式定义的国际服务贸易不再有属地原则的特点,而具有属人原则的特点:同一成员国的自然人之间发生的服务交易界定为成员国国内服务交易,不同成员国自然人之间发生的服务交易则界定为国际服务贸易。

2.Bop与GatS统计分类的差异。Bop服务贸易统计和GatS服务贸易统计对服务贸易的分类都是参照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法”制定的,但二者在具体分类和统计内容上存在差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10大类。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分类,服务贸易具体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等12大类。mSitS在进一步扩大经合组织和欧统联合分类的基础上规定了《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按eBopS搜集的数据基本能满足GatS中FatS服务贸易谈判所需的细目以及对全球化研究的需要。因此,除政府服务外,Bpm5/eBopS组成部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覆盖范围基本吻合。

3.Bop与GatS统计体系的过渡。目前imF与wto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都来源于各国的Bop统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于Bpm5要求建立的Bop统计中的属地原则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范围产生了较大的限制,就产生了对属地原则向GatS中属人原则进行拓展的需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和各国间人员流动急剧增加均对属地原则的Bop统计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带给服务业的影响会远远大于其对商品制造业的影响。由于服务具有的特点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与服务贸易量成正比,目前对服务贸易增量贡献最大的就是通过商业存在模式绕过国界提供的服务。经济全球化带来境外旅游、跨国公司内部人员调动、外国人非永久性在本地就业等等的人员急剧流动,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通过自然人移动方式提供的服务占整个服务贸易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而Bop遗漏了采用这种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的大部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再者,当今国际服务贸易中“商业存在”形式占据主导地位,而商业存在形式中交易双方均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同一国居民,因此Bop统计对其提供的服务贸易没有进行反映是不合理的,面临着重大挑战。

因此,虽然目前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公布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基本来源于Bop统计,鉴于GatS是指导和衡量wto各成员国服务领域开放程度的基本框架,各成员国的服务贸易统计都将逐步过渡到GatS统计体系。

四、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工作重要性的日益突出,wto与各国政府正全力推进对服务贸易的统计进程,国际上正密切关注一套符合《服务贸易总协定》定义的、规范的、可操作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建立。完全按照GatS统计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就意味着对Bpm5为基石的现行统计框架的挑战。若舍弃Bop统计另搞一套,对谁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在GatS需求和现行统计体系之间找到一个可通融的解决之道,而mSitS应该起到这个作用。

mSi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广义解释是在涉及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原来意义上的服务贸易之外,延伸到国外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前者为Bop口径的服务贸易,后者正式表述为国外附属机构服务贸易(FatS)。mSitS本身的说法是:“本《手册》以构建描述国际服务贸易交易的两个基本模块为主体框架。”mSitS不是建议建立一个全新的统计体系,而是基于现有的统计体系之上进行“eBopS十FatS”。对这种“1+l”服务贸易统计的“二元架构”在Sna大框架下分别操作,配合使用,共同实现描述一国服务贸易总体状况的思路,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科学统计发展的新趋势。

总之,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建立符合GatS关于服务贸易定义的、而且能够充分满足贸易谈判和协议履行等方面需要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不仅要解决国际社会在观念和方法论方面的共识问题,而且还取决于各个国家贯彻实施的具体条件。

参考文献:

[1]贾怀勤.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发展背景[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3)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5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分析

(一)服务贸易规模的增长速度强劲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业出口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1960―1970年服务出口总额翻了一番,1970―1980年服务出口总额增长了5倍以上,1980至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已经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其间增长了5.8倍。服务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在70、80年代约占1/5,进入90年代后则增至1/4。

据wto统计,1990-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快于货物贸易出口,前者为7%,后者为6%。2001―2004年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已达9%,明显快于货物贸易出口。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地区差距不平衡

根据wto《2004年国际贸易统计》中1990-2003年世界主要地区服务贸易出口的数据,西欧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地区,其次是亚洲和北美,再次是中东欧和拉美,最后是非洲和中东。西欧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其服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虽然过去10多年间该地区的出口份额略有下降,但仍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大的出口地区。2003年,该地区出口贸易额为91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1%。而同一年度,亚洲和北美的出口贸易额分别为3520亿美元和330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9.6%和18.4%;中东欧和拉美的出口贸易额分别为690亿美元和61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8%和3.4%;而非洲和中东的出口贸易额分别为39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仅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2%和1.7%。可见,一个地区的服务贸易额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服务贸易结构的技术含量正在提升

在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中,1970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占38.5%,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占28.2%,其他电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利或许可等服务贸易仅占30.8%。到1996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比重下降到27.3%,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比重略有上升,而电信等其他服务贸易的比重则上升至40.8%。至2004年,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特许权使用和许可、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的贸易已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将近一半。这些服务部门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当今世界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明显,世界服务贸易更依赖于高新技术,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服务业的跨国外包不断升温

宽带技术的发展完善、使用成本的降低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专业服务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2000年以来,服务业的跨国外包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并大有不断升温之势,这一浪潮大多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积极从低成本区寻找专业合作伙伴。例如,2003年iCt业和Bp业的服务外包估计数额就在400亿美元至450亿美元之间,占当年商业服务出口的1/10。导致跨国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是国际贸易中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和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后,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只有46.1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不足0.6%,到2004年,该比重则提高到2.8%。1982―2004年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6.6%,跟这一阶段的中国外贸正好具有同样的增长幅度。但是,中国现阶段仍然只是一个服务贸易大国而非服务贸易强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程度很低

衡量一国服务贸易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服务出口依程度。通常而言,一个国家的服务出口依程度越高,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就越强,市场化程度就越高。从1997―200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依程度情况来看,与近年来高达70%的货物贸易出口依程度相比,服务贸易出口依程度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而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7年间仅增长了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服务出口产品种类少、竞争力弱,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二)服务贸易慢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以服务贸易为主、商品贸易为辅”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然而在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严重不对称,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偏低。以2004年为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5%,明显低于19.1%的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再从出口发展历史来看,1997年以前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但1998年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速度逐渐超过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快于服务贸易出口。当然,这与我国服务业开放进程相对较慢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像重视货物贸易那样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转变我国贸易增长的方式。

(三)服务贸易逆差继续维持

自1995年来,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96.99亿美元,较2003年逆差扩大13%。从服务贸易逆差的来源构成看,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特许费和咨询等项目,且这些主要逆差项目短期内仍将继续维持逆差状况。

诚然,服务贸易的逆差可以用货物贸易的顺差去抵消,以求得国际贸易总体上的平衡。但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两个逆差并存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应利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大好契机,立足于服务贸易的发展,以服务贸易的发展来带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变,最终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四)服务贸易结构尚不合理

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很低,这显然不符合当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向技术、知识密集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以2004年为例,服务贸易中的11个项目虽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旅游、其它商业服务、运输项目依旧是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额分别为257亿美元、160亿美元和121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41%、26%和19%,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86%。其中,旅游和运输收入的占比分别上升4个和2个百分点,其它商业服务收入的占比则下降6个百分点。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广告宣传、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项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21%、75%、67%和49%,这表明中国服务行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外资进入后的替代效应,2004年中国金融和通信服务收入有所下降,分别减少38%和31%。上述情况表明,随着中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境内服务企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将面临来自境内外的双重挑战。

三、主要结论和对策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加速,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仍相对落后。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提升为40.3%,这个数字依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60%-80%,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5.55%)。因此,如要更多地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并且分享DDa(多哈发展议程)的成果,我国就必须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履行wto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十一五”期间,我国wto谈判中有关服务业开放的承诺将全部到位,扩大开放的领域不但包括外资已经进入较多的贸易、保险、零售、房地产等行业,而且还包括旅游、通信、专业商务服务等许多以往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要充分认识市场开放对服务业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外资进入我国服务领域,必然带来新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和新业务,具有溢出效应,国内企业应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服务贸易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参加wto安排的各类服务贸易会议和双边或多边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同时,要给国内服务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平等地位,使国内企业有动力、有能力在开放性竞争中提高和发展。

(三)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力量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

例如:可以从创办高技术开发试验区入手,使之成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摇篮。还可以利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在试验区采取一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技术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我国高技术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打开通道,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服务贸易过多依赖于旅游业、运输业的现状。

(四)加快推进和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

对金融、电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垄断行业,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都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改革措施。改革的重点是将放宽市场准入和引入竞争机制相并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原有的国有企业“分拆”之后的企业之间开展竞争,要准许新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以上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

(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并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内服务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六)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6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己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竟争力低下。本文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关对策。首先,论文阐明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提供方式和特点,然后,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of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CrossBorderS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业存在(Commercialp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fp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农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农业、工业带动转为主要由工业、服务业带动。按可比价计算,在1990年~2004年GDp增长的9.3%中,5.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1.0个百分点来自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进口总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增长20%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显示出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率仅占1%左右,这与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并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0.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并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2)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3)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

4.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入世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过去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现在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开放格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已先后在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和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了国内市场。国外服务业的进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带来了国际通行做法与观念,为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实际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我国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其他方面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优化产业结构

(1)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服务业的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服务贸易的扩大,尤其是服务出口的扩大,基础在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并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服务出口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首先,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第三产业倾斜,并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其次,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发展服务业中的作用。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服务业门类多,层次高低悬殊,仅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由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一起上。(2)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决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我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并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我们还应注意培养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诸如咨询、金融、技术专利和通讯等高层次服务行业。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的市场供给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应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上,最终落实于人力资本要素上的竞争。我们在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高等要素的投入,加速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促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2.调整政府职能

(1)灵活运用保护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透明度

目前,我国已有限制地开放了部分服务市场,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法规,使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场面。所以,为了促进服务贸易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对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尤其要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并加快各服务部门

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前,做好立法的准备,也是我们争取主动的一项措施。此外,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我们应进一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对有关各项服务的政策及有关规定予以公开,以便外国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也防止了有些国家以此为借口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3)完善服务贸易体制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于服务业,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

另外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选择的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都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的根本举措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现代服务贸易是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为制高点的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李杏谢正勤: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江苏商论,2004.9

[2]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产业特征.与贸易政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王仁曾: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2,(4)

[4]程大中:《服务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载《世界经济》,2000(11),49页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服务贸易业发展趋势对策建议

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步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加强对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废除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规,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率和法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但就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务贸易利益新格局还尚未形成。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需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争取打破服务贸易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法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并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2]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05)

[3]赵永宁: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8):182-183

[4]马牧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2,(9):19-29

[5]张蕴如: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4):34-37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8

关键词: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自由化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二战后,随着世界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和跨国公司及国际旅游的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间的服务贸易摩擦日益激烈,特别是当世界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低迷期后,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利益而制定了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新贸易保护主义在这一时期受到众多国家的推崇。这些壁垒严重阻碍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虽然期间许多国家制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但于整体国际形势并未起太大作用。为了调整日趋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为了消除太多不必要的服务贸易壁垒、保证贸易各方的权益以及促进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多边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成为众多国家的要求。这是GatS产生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强烈要求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服务贸易协定,以使这些国家可以更快更容易的把服务贸易的触角深入到不发达国家的更多部门。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占绝对优势的无疑是发达国家,进行跨国性的服务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如美国进行产业调整后,希望借服务业的贸易顺差弥补其巨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据统计,1993年在10200亿美元的国际服务贸易中,位居前六位美、法、德、意、英、日共占48.6%,而其中美国就占近六分之一,在与进口相抵后,还顺差541亿美元。因此,1982年的Gatt部长级会议上,在美国的积极倡导下,发达国家要求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合在一起的“一揽子”谈判,希望以货物贸易的让步为筹码换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市场。在1984年11月的Gatt第40届年会上,决定成立相关工作组,并在1986年9月的埃斯特角部长宣言中将服务贸易协定议题列入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艰辛谈判,最终的妥协结果就是1994年产生的GatS。

再有,在服务贸易领域,发达国家技术强、资本雄厚,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据相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起点低、基础差,服务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在信息、知识、科技领域还处于落后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本国服务业能得到长足发展,希望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上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一席之地,同时也希望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获取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经验等来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外重要也是发达国家瞄准的一点就是在服务贸易上的妥协能带来货物贸易的大量出口承诺。因此,如何既能保护本国服务业又能促进服务业提升和促进货物贸易出口就成了发展中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重要问题。而谈判结果GatS中也确实有了能保护不发达国家的协议,如“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总体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GatS的总体结构

GatS全文由六大部分29个条款和8个附录构成,序言部分明确了制定服务贸易协定规则的基本宗旨,29个条款规定了各成员方的基本权利和应遵守的义务,8个附录是《服务贸易总协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处理一些敏感的、与国家和安全相关的金融、电讯、运输和自然人流动等重要服务部门及其服务提供方式的特殊问题。

六大部分中的第一部分(第一条)对服务贸易的定义及GatS协议的适用范围作了规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五条)是GatS的核心部分,规定了各成员方的“一般责任和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第三部分(第十六至十八条)为特定承诺,包含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附加承诺,是各成员方提出并要遵守的特定义务,第四部分(第十九至二十一条)逐步自由化,有特定承诺的谈判、特定承诺清单、承诺清单的修改,规定了通过谈判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第五部分(第二十二至二十六条)是制度条款,包含磋商、服务贸易理事会、技术合作、争端解决和实施、与其它国际组织的关系,主要是规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组织及争端解决机制等,第六部分最后条款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

(二)主要内容

宗旨:在适当考虑国内政策目标的同时,通过连续不断的多边谈判,促使各成员在互利的基础上获益,并保障权利和义务的总体平衡,早日实现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的最终任务是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各国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的时候,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只能是逐步的。

目标:建立一套包括服务贸易各项原则和规则的多边贸易框架,藉以在有透明度和逐步实现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大服务贸易,作为促进所有贸易伙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一种手段。GatS的最终目标是要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中各成员方能够获取经济增长和提升世界福利。

对服务的定义:wto关于服务行业的分类是以GatS来界定的,服务业定义为四种,官方名称分别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现今对于哪些行业属于服务业以及怎样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服务贸易总协定》适用于以各种形式提供的各种国际贸易。

普遍义务原则:是各成员方都应该无条件遵守的义务,主要原则如下:

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在GatS协议覆盖范围内,各成员方给与任一成员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无条件地不低于给予任何其他成员国相同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即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伙伴,Gat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适用于除被各成员方列入豁免清单外的所有服务贸易部门。

第二,透明度原则: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各成员方应迅速将所有涉及或影响本协定实施的有关措施,最迟在它们生效以前予以公布,如果它是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的签字国,该项国际协定也必须予以公布。根据GatS,各成员方必须公布所有相关法律和规定,并建立咨询点,以便其它成员方可获得相关服务部门的法律法规信息。

第三,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各缔约方通过对承当特定义务的协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能更多的参与,GatS特别关注到了最不发达国际的服务贸易发展。不足的是没有太多硬性规定来保证这一原则的实施。

特定义务或称具体承诺:是各成员方通过列举清单的方式遵守的义务,主要包括下列原则:

第一,市场准入:各成员国应以低于其在减让表上已经同意提供的待遇,给予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原则。是各成员国通过谈判作出并约束各自市场开放的承诺。

第二,国民待遇:成员国在减让表中记载的服务部门,对本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给予的各种条件和资格要给予任何其它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不能实行差别待遇。即指对本国国民和外国人给予同样的待遇。在Gatt中它是一条普遍义务和原则,但在GatS中仅仅用在列举在清单中的部门,所以它被列入具体承诺中。

例外和豁免: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其独特型,作为一般义务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特殊情况可以列举豁免清单,同样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也可以有例外。

协商和争端解决:GatS成立了理事会,对国际贸易磋商和争端解决措施作了规定。

附录:GatS最后一部分为四类附录,即最惠国豁免附录、对特定服务如金融、空运的特殊性加以说明的附录、对自然人流动、电讯服务提供方式加以规定的附录、继续就金融、基础电讯、海运进行谈判的附录。是《服务贸易总协定》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GatS的几点思考

第一,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的理论分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完全自由化是双赢的,但新贸易保护理论在剔除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等与现实不符的假设后,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自由化并不总是双方受益,世界福利也不一定提高。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大多数部门是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新型服务业表现出较强的规模报酬递增,而发达国家拥有大部分实力较强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新型服务业,如果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完全自由化,拥有比较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将失去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带来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散失和福利的下降。基于此,在GatS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自由化的争论与妥协结果为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第二,最惠国待遇的“无条件”和“有条件”争论。最惠国待遇原则是从Gatt中搬过来的,是GatS中的一般义务原则,但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是有条件的,这通过其豁免清单反映出来。由于考虑到:一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发展相当不平衡,而服务领域中很多敏感的、涉及国家与安全的、有关民族道德文化的市场是不允许其它国家轻易进入的,加之服务行业具有高垄断性的特点,最惠国待遇的“完全无条件”在服务贸于中还不太可行;二是承诺高的成员国反对承诺低的成员国免费“搭便车”,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让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多、更深的服务市场,就利用豁免清单来作为谈判的手段。最终,GatS开出了例外,在附录中给出了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豁免清单,使“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变相为“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由于通过“否定清单”表现出来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过多的、不合理的、频繁变更的豁免内容可能会影响到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谨慎性。当然,如果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豁免清单可以保护其国内的幼稚服务行业。但事实表明,由于某些原因,发达国家豁免单上的内容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更多。

最惠国待遇的“有条件”和“无条件”之争,说明其在服务领域中适用的特殊性,它既要考虑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又不能忽视各国在服务贸易中的发展不平衡性和服务贸易的复杂性。但总的来说,正是因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服务贸易才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前进。

第三,市场准入的困境。市场准入是各成员国承担的特定义务而不是一般义务,是对各国服务贸易水平不平衡的承认的表现。出于竞争、国内保护、文化因素、国际安全等原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允许国外服务提供者的自由进入。所以,市场准入是以“肯定清单”的形式作出具体承诺,并分为部门承诺和水平承诺,可根据各成员方实际情况,确定市场准入的部门和开放到何种程度。对于不太愿意开放服务市场的成员国来讲,这些条款对其是极为有利的,但对需要开放服务市场的成员国来说,该如何应对来自国内某些利益集团的保护主义压力成了市场准入承诺的困境。

第四,服务贸易中的国民待遇究竟如何定位。最惠国待遇是进入市场时的公平待遇问题,而国民待遇则是进入市场后的公平待遇问题.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激烈谈判,最终GatS把国民待遇准则以“肯定清单”的方式提供具体承诺。不过,如何定位国民待遇则是各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一是对敏感的、涉及到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等行业,各国政府对内、外服务提供者是否能一视同仁;二是由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都包含公平竞争,一成员方可能会将两者联系起来,借由国民待遇的不公要求另一成员方取消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三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实行超国民待遇来吸引外资、技术、人才等,如果取消超国民待遇怎样确保不会影响经济变动等。所以,各成员方都应该合理的界定各自的国民待遇。

第五,给与发展中国家更多照顾的义务条款缺乏硬性规定。GatS的第四条、第十九条规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要帮助和鼓励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要给予特别不发达国家特殊照顾。这些承诺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的,但大多只是形式上的优惠,只是一种政治意义的照顾,没有硬性规定措施的承诺并未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大作用,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在GatS目标宗旨下,通过多轮谈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制定合理有益的实质性硬性措施。

四、结束语

GatS是第一套世界服务贸易协议,它为服务贸易的逐步自由化提供了推动力和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其内容很多来自Gatt,但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GatS仍然有许多的不足和缺陷,需要更多的谈判和实践来进行补充和完善。由GatS所带来的世界服务贸易的各种变化,将会对国际服务贸易和各成员国的服务行业及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不论成员国还是非成员国都应该努力适应变化中的国际服务贸易,促进自身服务业员长足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服务业处于相对弱势,GatS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何利用机会、如何应对挑战就成了发展中国家要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的艰巨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火灿.服务贸易总协定评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5,(07).

[2]林小毛.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1994,(02).

[3]刘超.解析《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J].甘肃社会科学,2001,(06).

[4]王绍媛.对《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研究与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2,(01).

[5]张瑞萍.《服务贸易总协定》基本原则评析[J].当代法学,1998,(03).

[6]秦庆军,陈怀东.wto《服务贸易总协定》解读[J].当代石油石化,2001,(12).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9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知识密集化的趋势,FDi的重点也转向了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出口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升至2008年的第5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可以说取得惊人的进步。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业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上,业务主要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就导致我国服务业比重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服务贸易发展的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货物贸易成本上升,影响货物贸易的转型,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下降。需要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研究,找到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层次,从而提高整体贸易的水平。

   一、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1.国际贸易结构高级化。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贸易结构的变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后勤与生产服务业务,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服务产品的生产尤其是服务外包也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到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己超过19%;2007年,世界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4%,高于2000年的18.8%a

   2.国际贸易格局多极化。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贸集团既互动又斗争。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2002年区域贸易组织有124个,到2006年发展为191个,年均增加16个。由于多哈谈判的失败,世贸组织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暂时搁浅,区域组织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区域组织内贸易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欧盟东扩使其经济总量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己超过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东盟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3.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1)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弱化、国际环境恶化。在新的多极化世界中,一方面几个大国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又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共同的对立面。随着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的改变,其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贸易集团化导致保护主义压力加大、外国投资减少、严重外债、资金外流、国际经济活动份额下降等。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2)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刺激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及其自由化,增强了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协调,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各国经济差距却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服务贸易应对新特征的对策

   1.提高服务产品可贸易性。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层次低,可贸易性差,致使服务贸易的跨国流动受限,我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就wto服务贸易谈判来说,倾向于对因服务进口过快增长而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紧急保障措施,撤回或中止己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4’096,世界平均水平为6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超过7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52%。我国保持一定的服务贸易逆差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二者不能偏废,即应保持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大体平衡,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增加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促进中国的服务贸易走出去。

   2.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我国若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紧跟世界服务产业变化的步伐,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咨询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计算机、运输和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国际市场潜力巨大。从旅游服务来说,据国家旅游局的估算,到2020年,我国入境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580亿美元。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应该看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层次不高,不能长期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撑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那样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加快服务人才培养,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创建竞争优势,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效结合。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篇10

内容摘要:原产地规则是国际贸易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但是服务贸易却长期游离于原产地规则之外。然而,服务贸易实践的迅猛发展,加上原产地规则制度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为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提供了非常强大的需求动力。

关键词: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总协定

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的国际经验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相关规定

《服务贸易总协定》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多边协议,它大大丰富了国际贸易法的内容,是国际贸易法领域的重大发展。它为服务贸易的逐步自由化第一次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对促进全球服务领域的投资和就业的增加、提高成员方服务提供者的竞争效率和增进服务消费者的福利、扩大国际贸易额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等具有重大作用。

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的原产地决定了该项服务或服务提供者能否享有协定规定的待遇。《服务贸易总协定》尚未制定具体的原产地规则,只是在服务提供者的原产地规则方面大体确定以下原则:一是服务提供者为自然人时,该自然人必须是成员的国民,如该成员没有国民,则必须是拥有该成员永久居留权的人;二是服务提供者为法人时,则该法人必须是由成员的人员所实际拥有(即拥有50%以上的股权)或由成员的人员实际控制(即有权任命大多数董事或在法律上有权指导其行动)。根据这一原则,如果非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境内根据该成员法律成立的法人实体不符合上述“实际拥有”或“实际控制”的条件,则该法人不被认为是成员的法人,不能享受协定的待遇。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规定

Fta是naFta的前身,Fta的“服务原产地”规则(RulesoforiginforServices)规定,所谓原产地即指提供服务的实际控制者和所有者而不是提供服务的公司。第1402条第7款规定,“过境服务贸易”只适用于对方公民所控制和拥有的企业,而不管该企业在对方领土成立时所根据的章程如何。协定第1406条规定,任何一方,当他能证明一种服务实际上是由第三国国民所提供时,它便可取消赋予此种服务的国民待遇。

naFta的原产地规则在投资方面服务的规定比Fta的宽松,将原产地标准扩大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成员国的任何居民或公司的投资,而不管该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或所有人的国籍。投资方面的原产地规则着重于根据一成员国法律在该国成立的公司这一事实而确定投资服务的原产地,而过境服务贸易方面的原产地规则却注重于服务提供商在naFta成员国有实际的主要商业活动,也就是说一缔约方如认为一服务提供商虽然在另一缔约方成立有公司,但该公司在成立国没有实际的主要商业活动,或者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所有人是非缔约方国民,则该缔约方可否认该服务的原产地为来自缔约成员国领土并拒绝给予naFta规定的优惠。

(三)澳大利亚-新西兰进一步密切经济关系与贸易协定(CeR)的相关规定

CeR的原产地规则是以自然人的国籍或住所地及法人的登记地为基础来认定的。如果服务提供商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公司法人,则以实际控制该实体的自然人的国籍或实际控制该实体的公司的登记地来认定该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的原产地。至于什么是“实际控制”,协定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协议的基本精神是在原产地规则方面采取较自由的政策。

(四)欧盟的相关规定

欧洲联盟是一个超过一般政府间合作的近似联邦国家的组织。原来为建立“欧洲共同体”而签署的“罗马条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所谓“四个自由”,即货物的自由流动、服务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包括开业权)。1993年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生效及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正式启动,欧洲联盟基本上实现了成员国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该条约确定了共同外交的原则,即成员国在对欧盟外的任何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均采用共同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联盟内服务贸易自由化有了保证。共同体成员国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应聘于其它任何一个成员国的企业,可以因此而自由迁移,不仅可以因就业而居住于其它成员国,且在就业完毕后仍有权继续居留,也可以在其它成员国从事非工资报酬性质的活动。欧盟的原产地规则规定联盟外国家的服务提供者在联盟内一成员国成立的法人机构,必须同时在该成员国成立总部或主要营业点,该法人机构才能被认为是成员国的法人而享受联盟内的一切待遇。

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供给不足的成因

(一)基于服务贸易特点的原因

服务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贸易对象的无形性、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国际性、贸易保护方式更具刚性和隐蔽性、贸易范围的广泛性、监管的复杂性。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存在以下难点:首先,标的物并不明确。在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中,标的物为一定的商品或者原材料,其实施的标准为“实质性改变”,不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来确定“实质性改变”。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服务”,其贸易形式又存在许多种,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方式来确定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其次,由于服务贸易的领域非常广泛,服务贸易的壁垒相应地有许多形式,国内各个部门都有可能制定有关限制措施,而不是以海关总署为主,其中相关内容就可能是原产地的规定,这样原产地规则的内容和体系就显得难以确定和界定。

(二)基于服务贸易发展格局的原因

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又要求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开放国内市场。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主导地位,不仅表现在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多少,在规范国际服务贸易秩序上也具有强势地位。发达国家由于有先进的技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无论在服务贸易发展的硬件和软件上都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深入地研究原产地规则在服务贸易领域中运用的问题,是因为没有必要研究,它可以运用此规则的漏洞继续为其服务。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劣势地位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同样受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研究水平的限制,缺乏深入地对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进行研究的条件。由于服务贸易是新发展的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尚未成熟,原产地规则在服务贸易领域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要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的检验和分析。

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的需求动力分析

(一)来自实践层面的需求动力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服务业出口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同时,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由于通讯和信息技术与服务贸易的日趋融合,服务贸易正成为当代国际信息流动的主渠道。一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关键领域被日益加深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引入了国际市场,服务贸易发展与国家战略利益紧密相连,致使各国都给予本国的服务贸易以高度的关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金融资源获得了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功效的传播途径,服务贸易对物质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大的调节作用,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不难看出,随着服务贸易地位的不断上升,有关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必将不断地加深、拓展。这使得原产地规则在服务贸易中的运用成为可能,而且也有必要研究服务贸易中的原产地规则。

(二)来自结构优化层面的需求动力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同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有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物出口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反过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随着工业化进入到纵深阶段,生产业的发展是推动产业向精加工化、高技术化与高附加值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制造业需要更为廉价而又可靠的连接全球的通讯和运输网络以维持出口业绩;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国外厂商对购买产品的时间要求更高,只有高效率的通信与运输系统才能满足这些要求;优秀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科研和咨询机构是提升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在货物贸易中,原产地规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随着货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显现其重要性。同样,原产地规则在服务贸易领域也将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原产地规则才是真正完整的规则。随着服务贸易与和货物贸易更加密切的协同发展,服务贸易也需要原产地规则的进一步扩大、完善,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三)来自制度层面的需求动力

规范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秩序。随着服务贸易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凸显出来。所谓服务贸易自由化就是进行服务贸易的各国通过谈判,降低和约束关税,取消其它的服务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提高各国的市场准入水平。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以及建立和维护服务贸易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的过程。《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出台,表明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步伐加快,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已开始就服务业的开放作出实质性承诺。但是,各国仍然有许多关于服务贸易的政策、制度方面的规定限制其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秩序仍然很混乱。发展中国家应对这一趋势,不能总是限制和禁止,而是要加强对策研究,完善发展体制,运用合理的服务贸易保护,培育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作用来看,将原产地规则与服务贸易结合起来,不啻为一个可行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途径。

结论

加强服务原产地规则理论研究,为出台服务原产地规则提供理论准备。关于原产地规则在中国服务贸易中运用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一个是原产地规则的研究。其中,服务贸易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难度大、时间紧;而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成功运用并且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我国在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实践中也在不断完善。加强服务贸易规则、规定的研究,随着中国服务业的渐进开放而显得更为急迫。原产地规则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的运用,首先要进行理论研究,也就说对原产地规则在服务贸易中的运用所带来的经济结果和贸易效应进行分析、验证;其次,构建服务原产地规则也是运用的前提,在这方面需要解决许多技术性的问题。

结合我国服务业开放的特点,有效地运用原产地规则。服务业的开放和其它有形商品的开放一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一国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或者提高国家的总体福利水平。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去开放度低有关。总的来讲,我国服务业的开放整体上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也远低于制造业。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服务业还要面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较多的限制。但是,服务市场的开放利弊并存,必须综合考虑、谨慎权衡。遵循循序渐进开放的思路,结合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充分考虑其开放的成本大小,必要时应该利用世贸组织灰色条款,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服务业发展和自由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结合我国服务业开放的特点和原产地规则的现状,将原产地规则运用于服务贸易领域,既不违反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又为发展和完善原产地规则做出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