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十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十篇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05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1

关键词:纺织企业融资方式创新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我国的纺织工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只有10%左右,大部分纺织企业在做定牌、贴牌的工作。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究其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资金紧张是阻碍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由于受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倒闭,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是不断减产,步履维艰。因此,解决好对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改善纺织企业融资困境、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行业融资现状

我国纺织企业数量超过15万,其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90%以上,在纺织企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比于以纺织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纺织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更为突出。

1.纺织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企业都想提高再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纺织企业的资金缺口相当大。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也由过去维持同常生产经营的临时性资会需求向用于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转变,包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对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紧张阻碍了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步伐。

相比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来说,在企业目前融资的首选方式中,48.41%的企业选择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与一般企业类似,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利润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5%;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8.6%,较上年同期高5.4%;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2%。其中,化纤行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0.1%,棉纺纱工业利润同比下降5.9%。如此低的利润不足以支持纺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应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企业只好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

2.纺织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当纺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要求,企业必然会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目前,纺织企业存在外源融资渠道单一的特点,表现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等。

(1)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是纺织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对纺织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

发行公司债券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由于债券市场的限制十分严格,发放债券时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纺织企业很少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即使采用发行债券融资方式,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放债券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而这种债券利息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超出纺织企业承受范围。由于发行债券时需考虑的利息支付能力和支付时效等众多因素,纺织企业很少会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国家对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有着严格要求,如对发行后股本的要求一项,对于资产规模有限的企业而言,显然难以达到。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没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向发起人、相关部门和内部职工之问发起认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纺织企业的股权融资范围。

(2)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方式。在我国,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有待发展,纺织企业较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的也不多。银行贷款成为纺织企业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来源中占69.05%,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其它渠道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占4.76%、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占5.56%,比重非常低。这一状况表明地方性银行、信用社等应在纺织企业融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仍是国有控股体制,加上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纺织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仍很大。

二、我国纺织行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自主创新能力弱

自主创新能力弱是纺织企业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纺织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研发能力弱,品牌价值低,最终导致了纺织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低。服装企业表现尤为明显。国内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实行oem战略,为国外知名企业做贴牌生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定牌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史是聊聊无几。品牌意味着利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品牌影响力差,进而导致纺织企业获利能力低,对其融资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强走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优势逐渐削弱,特别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纺织企业的成本提高了54.2%。与此同时,印度联邦纺织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为:0.57美元/小时,印度纺织工人收入达0.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9美元/小时,印度尼西亚为0.34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3美元/小时,与我国相比,这些东南亚国家拥有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它们也将纺织行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给我国造成很大竞争威胁。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已经丧失殆尽,较高的人工成本逐渐成为纺织企业的负担。

3.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原料、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纺织业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供需矛盾不断成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几年来,纺织企业相关的各主要原料市场,如石油、棉花、羊毛、化纤市场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随着国内纺织企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竞争日趋激烈,将进一步加剧原料资源的短缺。

劳动生产率不高是纺织企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经过几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但与美国、同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纺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亟需予以转变,不然企业的发展以及获利能力将受到资源和环境更大的约束。

然而,纺织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余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也就无法对技术、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影响利润的创造和下一轮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决纺织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势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定;而发行债券的条件又较为严格,纺织企业想以这种形式从大众手中筹集资金有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对我国目前的纺织企业而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发展的建议

纺织企业融资发展是一项系统上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纺织企业才会走出融资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建设和监控力度,完善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担保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企业资金体系等;

另一方面,不论纺织企业采用怎样的融资创新渠道,最后都要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中,即企业的内控和治理机制中,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才是融资最好的保证。我国纺织企业应狠练企业内功,重塑自身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降低成本,创新观念.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营销模式,建立学习一变革型组织架构,创建一流的、有效的管理团队。研发设计技术领先、合乎未来市场发展要求的产品,制定合理、可行的商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等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样,纺织企业才能既有足够的内源资金支持,又能赢得外源资金,从而真正走出融资发展困境。

1.增强获利能力

企业成长状况决定融资的难易程度。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间接融资,都对纺织企业的获利能力存在很高的要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纺织企业获利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纺织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从而根本上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2.提高融通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几年纺织产业投资过热,对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局面屡屡出现,造成产能膨胀、生产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重大难题。对于固定资产盲目投资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纺织产业升级带来难题,也加剧了纺织企业融资难问题。只重规模不重效率的成长只能是短期成长,只有资会使用效率推动下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融资能力的提升。

3.增强融资信用度

从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中可知,财务信息可信度低现象存在是导致纺织企业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财务信息是企业向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纺织企业往往从融资需求出发,提供虚假信息;在申请贷款上,经常凭借虚假的供货合同、资信证明、财产证明来骗取贷款。融资信用低损害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的信心,最终限制了纺织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

四、结束语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加工厂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尚未在全球纺织价值链中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纺织企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劣势,如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力比较优势削弱、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纺织企业的融资状况,剖析了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以期为纺织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琴.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2:14,27.

[2]赵晶琴.我国纺织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消费导刊,2009,(7):63—64.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2

1、欧美债务危机将恶化纺织企业出口环境。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欧美经济低迷债台高筑,各新兴国家增速放缓,各国决策者都在争相寻找对策,但又无奈地陷入两难与分歧,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掌控”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近期轮番上演的欧美债务危机使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经济环境压力加大,考验下半年企业运行。而经济不振将导致消费下降、西方政府更倾向于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措施等,这对处于疲态的纺织服装行业是不小的压力。因而在此种多空因素交织的局面下,中小纺企下半年出口形势仍很严峻,或将继续在疲乏中坎坷行进。

2、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中国成了遭受国外贸易救济特别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最多的国家,而纺织品正是最被针对的几种产品之一。虽然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最终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但并不意味着类似配额争端的事件不会再发生,有关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寻求突围的路漫长而艰辛。

3、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不足。原材料成本无优势和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利空因素叠加作用,压制出口订单短期难有增加。在动荡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消费信心难以提振,加上部分大众产品出货处于盈亏边缘,个别小型企业低档产品出现亏损,资金问题困扰,纺企运营压力较大,整个纺织行业复苏困难重重。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外单承接相对不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本身竞争力不足,而又遇现金流短缺、人民币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再加上部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压缩,赢利较为困难,这使行业内各中小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信心加倍受挫,部分中小企业悲观预期增加,这种悲观预期或将加重未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4、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出口订单接单回缩。国内纺织业出口订单接单不足,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令全球市场严重受挫,近期受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拖累致使部分中小出口纺企外贸接单下降;另一方面,国内货币调控政策方向继续,临近9月底,银行信贷势必再度收紧,成为限制纺织企业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致使出口订单接单回缩,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开机率下滑。国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和运输费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产品成本逐年增高,致使大量纺织服装外单向其他东南亚国家转移。因东南亚工人工资低廉,更加剧了下游订单的流失,导致市场需求疲软,大众产品积压现象局部凸显,资金周转困难加重。

5、部分纺织品出口环比下降。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化纤长丝面料、化学短纤面料、簇绒织物、日用家纺面料、窗帘帐幔、针织钩编物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下滑,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下降。

二、2011年9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滑

1、国际经济环境疲弱。赢利空间相对压缩。自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至2011年9月30日1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3549元。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汇率风险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压低纺织服装出口利润,对于外需市场势必造成负面影响。纺织业当前成本压力突出,劳动力持续攀升,信贷政策逐渐紧缩,产品终端价格传导相对滞后和不畅。国际经济环境疲弱,外销市场需求逐步放缓,中小出口企业外单不足,赢利空间压缩,致使9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降。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3

关键词:纺织服装企业;金融海啸;出路;产业升级;江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57-02

江门五邑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纺织业板块之一,全市共有1400多家纺织企业,产值规模达到170亿元,产值约占广东省的30%,是江门市的支柱产业。全市已经发展为广东省最大纺织化纤产业基地,包括新会的美达锦纶和广东彩艳、开平的涤纶、鹤山的美雅等较大型的纺织化纤生产及相关企业800多家,拥有锦帆牌锦纶丝等6个省名牌产品和3家纺织工业上市公司。另外,作为承担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产业基地的新会区,纺织制造业拥有良好基础,素有“纺织城”美誉,是广东地区新崛起的又一纺织机械销售大市场。可是,从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贸易受阻,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江门市纺织服装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做的大都是加工贸易的生意,江门市缺少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江门市的纺织服装产业跟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一样,正在遭遇着“举步维艰”的窘境。据开平市经贸局一项调查统计,今年以来,开平市纺织服装企业已有40多家企业停产甚至关闭,占该市纺织企业的10%。而恩平市的纺织服装行业,一直以来是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行业,该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从纺纱、针织、机织、化纤、染整、制衣到纺织机械“一条龙”产业链的生产格局,其贡献和作用在该市三大工业产业中位列第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遇到了严重困难,尤其是美国爆发的金融海啸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以出口为主的恩平服装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纺织服装行业受冲击较大,2008年8月1日和11月1日,中国连续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将纺织服装的退税分别从11%调整到13%、从13%调整到14%。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确定于4月1日起从14%~15%。在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代表的业界仍然不断通过调研等方式建言政府部门,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加深,出口退税率小幅调整完全无法缓解企业的压力,因此需要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然而,由于目前出口萎缩主要受外需影响,因此中国单方面调整出口退税可能效果并不会很明显,同时从企业调查情况看,由于需求减少,企业被迫压价促销,出口退税调整只是令企业增加压价空间,也难以提高企业利润。那么,明显地,应对目前的金融海啸,江门市服装企业的根本出路是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技术创新的紧迫性,企业要按自己选择的路,形成自己的品牌,增强自己在竞争中的话语权。

江门市纺织服装行业在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的运行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企业增长幅度下滑趋势明显。今年1―9月,该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0.8%;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微增长0.2%。企业生产增长幅度下滑趋势明显,有的企业甚至负增长10%~40%,被迫压缩生产规模,停开部分生产线。二是纺织品出口继续增长,增幅比较平稳。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该市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24.43%。调研组认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该市近年新增企业陆续投产,新增企业的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地区比较分散,市场分散抵消了单一市场萎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三是企业经营成本涨幅大,企业利润率低,大多数企业面临严重困难。调研组认为,自去年以来,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政策和原材料涨价快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成本涨幅大,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水。美国金融风暴也已明显波及企业生产,预计在年底至明年初,该行业将面临一系列的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缓慢下降,增长势头减弱。调研组认为,今年以来,由于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该市行业投资速度明显减慢,有的项目建设缓慢,有所顾盼。

影响江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汇率变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人才和劳动力制约、税费负担过重等,其中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亦已显而易见,造成了纺织企业正常运转资金出现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买家受金融风暴影响,货款支付延后,使企业的货币回笼慢;另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银行压缩企业贷款规模,该市一般的中小型纺织企业贷款更难,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在如此形势和走势之下,国内的纺织服装行业,包括满门的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走出困境呢?在中国(开平)第五届牛仔服装节高层论坛上,孙淮滨说,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根本出路。

江门是国内纺织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近年来,江门服装业以大市场为依托,以大集群为基础,以创名牌为主调,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江门,无论是纺纱、织布,还是染整、制衣的企业都有,形成了纺织服装一条龙生产的产业链,许多企业规模较大、技术设备先进,产品具备一定的优势。实践证明,坚决走创新之路,提高产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成为了纺织服装全行业的共识。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4

要想从困境中走出就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重视工艺和产品研发加大自我研发力度,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利用品牌价值使经济效益提升。

2008年上半年度,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过万,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在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结束后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遭到解聘。

针对纺织产业的市场现状,记者电话采访中华纺织网市场研究部负责人唐先生。唐先生认为,纺织行业的洗牌并非是件坏事。纺织企业如果能挺过今年,明年一定会更好。

市场萎靡

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调、工人最低工资上调、用工用地用电紧张等多种因素影响,整个纺织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数据显示,今年1~4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出货值2244亿元,增长8.9%,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出货值仅增长5.9%,回落5.2个百分点。纱、布产量分别增长13.1%和7.2%,化纤产量增长12%,服装产量增长8.7%。国内棉花价格略有回落。月末,国内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为13795元/吨,比上月末回落28元/吨,同比上涨6.3%。1~4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出货值2244亿元,增长8.9%,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

由于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纺织业的生存将变得更加艰难,许多中小企业一旦亏损严重,必然只有倒闭一条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出现的纺织业倒闭潮是对过去盲目投资的报复,也是我国加工制造产业面临生存危机一个缩影。

唐先生说:“目前纺织行业市场的暂时萎靡从行业长远利益角度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这两年来纺织业盲目扩张过快,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整个行业需要重新洗牌,让大的有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让小企业自然淘汰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经过这次的大规模的洗礼,国内纺织行业会更加秩序化、规范化、合理化。”

资金断链

在谈到受银根缩紧影响,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唐先生说,目前的金融政策对于纺织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就目前政策松绑迹象来看,他表示并不乐观,因为纺织业在银行贷款融资方面还是所有行业当中的最后一位,意思就是想要得到银行贷款,实在是太难了。

有关部门规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资源耗费、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及经营状况差、信用不佳的企业或个人,将受到银行严格的贷款限制。而纺织行业正是属于这种高耗能、高污染、资源耗费量大的行业,更甚者,纺织业被某些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

今年4月,曾在纺织业名震一时的山东樱花纺织集团由于资不抵债,被另一纺织业巨头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知情人士透露,山东樱花纺织集团破产的原因是由于其长期靠银行贷款支撑高速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和危机爆发。

“夹缝”求生

唐先生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加工出口一件毛衣大约可赚到30元,而目前大约只有1元左右的利润,一些订单甚至会出现亏损。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6%。此外,美国次贷危机、原油价格上涨等也严重影响纺织品出口。

作为纺织行业出口大国,整个国际市场环境的持续低迷,而又无法有效的拉动内需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也就很难有好的起色。这里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纺织行业是一个以加工和出口为主的传统行业。

在谈到利润的下降这个问题上,他说:“这问题也是我们纺织行业一大硬伤,除了大环境的客观因素外,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以接单加工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而类似的企业数不胜数,在价格谈判等各方面没有话语权。虽然国家给予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而一些精明的采购商获知消息后就会和你谈判要求降低价格,所以企业在生产获利方面是微乎其微的。”

■专家视点

穷则思变

“企业如何才能跳出低档产品恶性竞争的漩涡?那就要看自己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鹏说,“在目前行业困难的形势下,靠单个产品创新、不成系统的创新,都无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实行不间断的集成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叠加优势,拓展自己的赢利空间。”去年,东飞马佐里纺机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利税8000多万元,入库税金突破5000万元。目前,公司拥有国内棉纺细纱机1/3的市场份额,跻身全国纺机行业销售前10强,位列中国纺织业竞争力排序第5名。

“当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斌说,“中国纺织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正在减少,靠技术创新获胜的机会则越来越多,因此,有做百年老店雄心的企业,一定要在人才培育上花大力气、下大本钱。”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5

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增幅逐步回落,出口企业承受的压力明显加大,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下降明显,亏损和经营困难企业增多。

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去年的外贸顺差超过15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4%,加之美国次贷危机仍在扩散,悲观的气氛正笼罩于中国的出口产业。纺织工业协会的调研初步结果显示,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

据了解,2007年纺织行业累计出口1756.16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19%,这是全行业出口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低于20%,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64.4亿美元,仅增长5.7%。

生存考验

浙江省湖州市浓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卫平日前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先是一声长叹。他焦急地说:“我们公司这些年一直是微利企业,净利润率水平也就在1%~2%。现在经营环境已经大变样了,我们几乎已经无利可图。再这样下去,我们就只好关门了。”据吴卫平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杭州市已经有100多家服装企业倒闭,他很担心自己的企业能否熬到年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去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该协会有关负责人称,即便创造利润的1/3企业也正经历着最难熬的阶段,大的订单已经很难拿到。据统计,我国销售量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4万多家,而小纺织企业有几十万家。也就是说,如果不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几十万家企业大部分将倒闭。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派出6个调研组分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进行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6个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调查发现,目前纺织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利润急剧缩水;再加上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的生产已难以为继,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停产倒闭。纺织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目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之下,纺织行业中只有那些产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承受力强一些,而一些中小企业则很难应对,几乎已经处于无利可图的边缘。

症结所在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报告分析说,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出口增速回落;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亏损企业增加。

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外部原因造成的,也有内部结构失调造成的,目前纺织的大市场环境不好是事实,但是从世界纺织行业的大市场中看,纺织并没有萎缩的迹象,虽然美国受次债危机的影响,消费有所下滑,但是消费量仍然是巨大的,在我们对美出口增速下滑的同时,我们的周边国家对美出口却是大幅增加,另外世界整体纺织市场的消费仍然是呈上升的趋势,说明纺织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萎缩。

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只要市场存在,企业就有生存的可能,关键是你的企业能否适应市场,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企业不能让市场适应自己,而应该针对需求适应市场。现在遇到困难比较大的中小纺织企业多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质量差、个性缺)和企业成本高(单位劳动生产率低),而面对诸多困难能够挺立潮头而不倒的企业,多数有自己的绝活和特色。

从客观上说,入世以来我国出口虽然高速增长,但是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此,我国政府结合“十一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出口、汇率形成机制、劳动力、资源、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长远看,这些政策必将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出口企业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短期内企业还不太适应,造成了暂时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出口导向型政策发生转变,企业难以很快适应。自2005年起,我国相继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出口暂定关税和配额管理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里,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出口退税率调整达到6次之多,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累计超过3000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5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目录共计3300多个(十位税号)商品。这些政策从到执行,缓冲期较短,企业难以很快适应。

另外,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贷款规模,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生产运营综合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一是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招工难、员工流失多的问题日益凸显。企业为招到工人和留住熟练工相应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另外,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也使一些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二是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三是环保支出明显增加。许多中小企业在最初建设时生产工艺和设备上就存在先天不足,这为日后的污染和高能耗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从根本上加大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

――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大批产品出口失去价格比较优势。近期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大幅减息以及美元进一步走弱,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增大。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玩具、家具等产品出口大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价格优势丧失。纺织企业从接单到交货一般需要近半年左右时间,而这一期间人民币升值侵蚀了大部分利润,虽然企业在接单时可以锁定远期汇率结算,但对汇率的涨跌幅度极难把握,由此给出口企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另外,由于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相应增大,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报告认为,从主观上说,近些年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靠薄利多销维持了庞大的出口规模,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素质和产品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成本上升、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等情况下陷入困境。

――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是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据商务部调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至5%,出口模式以代工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一些小型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充当加工组装车间,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维持生存,出口产品单一,附加价值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从学历结构看,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约占4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1%。从专业技术职称看,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10%,其中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5%。缺乏优秀人才或留不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三是企业管理效力不高。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实行家族式管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随意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效力,无法与先进的企业开展有效竞争。

――信用基础较差,增大了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透明度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够,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持续赢利时间短。这些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风险控制标准。而金融业由于实行谨慎原则,制定了相对严格的经营规则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流通性。加之金融机构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搜寻适合自己投资方向的优质小企业时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足、风险过高、成本过高。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存在失衡,由此在贷款方面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出口退税率成“生命线”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出口退税是构成其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纺织业遭受冲击之后,纺织企业自然而然地便把目光集中到了出口退税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经过测算和调研,13%的出口退税率是国内纺织企业的“生命线”。

据记者了解,历史上纺织业的出口退税曾降至11%,1998年,由于多数企业面临着困难,纺织业出口退税也曾回调到15%,此后又降到了13%。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从2007年7月开始,服装与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又进一步下调到5%。据纺织工业协会测算,2007年下半年,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损失利润48亿元,利润率下降0.26个百分点。

纺织工业协会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际纺织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与印度、越南都处在较劲的关键时刻,后者不希望把努力打拼出来的市场份额拱手让与他人。

浙江省湖州市浓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卫平说,出口退税率保持11%的水平他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如果出口退税率能提高到13%以上,这样他们企业将能略有盈余。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朱青说,出口退税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中性税种,并不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更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税收优惠。特别是在出口环节上,应该让关税担当调节功能,出口退税应该全额退还给企业。

洗牌格局不可避免

中国纺织行业的大洗牌格局不可避免,整合市场、整合资源、整合产业链条是大势所趋,做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想在这次大整合过程中消亡(或者说能够被整合进去),就必须主动出击,提前为整合做出准备,当然整合的领头羊则是行业内具有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

在未来几年内,纺织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转变观念,依靠自身的实力做“山大王”的年代已经过去,必须融入在市场整合的大潮中,因为在市场细分和产业布局调整之后,没有被整合的企业的必然走向消亡,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实际上彩电、汽车、洗涤剂及钢铁等行业整合已经走到前头,今年纺织行业的困境也为纺织行业的市场整合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发达国家纺织行业生存下来的成功经验也是资源和市场的整合,资源和市场整合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被兼并,而是建立不同层面的战略同盟,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进行资源和市场共享,从而提高每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被整合,许多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在这次纺织行业的整合大潮中会被淘汰出局。

尽管要求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呼声很高,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出口退税率下调,短期而言,会降低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但从长期来看,将会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有关专家认为,从国内纺织行业发展的大背景看,中国纺织品生产的“井喷”式发展时代已基本结束,今后将难以在规模上继续形成大的突破,后期将逐渐以淡化总量、注重质量为发展方向。国家在确定“十一五”以“调整”为主基调的同时,必将在“限制产能”方面予以辅助政策措施,产能的迅速膨胀已经并将继续受到资金、原料、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

分析人士认为,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绝非偶然。从宏观角度看,出口退税率下调是国家宏观调控出击“组合拳”的一个步骤,首要作用就是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出口结构升级。从纺织行业发展历程看,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是国内纺织行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6

经过遭遇特殊困境的2012年,2013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既带着经济是否会出现回暖的期盼,又面临着可能还将持续的恶劣大环境。

“2013年对于震纶棉纺来说是一个过得艰难而又扎实的年份,市场持续疲软,国内纺织行业产能过剩,东南亚竞争对手低价冲击。”沈耀华这样说:“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去抱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开拓并服务好客户。”

洗牌年里力博发展

2013年,震纶棉纺的整体运行状态保持平衡,通过全公司上下的努力,全年的产销情况都比较好。除了限电和洪灾,部分分厂停机几天以外,其余时间里,所有分厂全部机台全部满负荷运转生产,并且实现全年产销平衡。

在这特殊的一年中,震纶由上至下,从采购、生产、内部管理到销售,每个部门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决策层每天都要对市场、客户和生产进行密切关注和研究,以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从而根据最新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最准确的决策。

对于沈耀华来说也一样,这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年。他要根据原料市场的走势及时而又尽可能准确地作出自己的采购决策,带领着内贸、外贸两个销售团队,从宣传推广到展会,从客户谈判到客户服务,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步工作。

“2013年是一个洗牌年,好的企业会坚持下来,差的企业则将被加速淘汰。”沈耀华分析,东南亚的低成本优势必将使很大一部分较为基础的纺织业向东南亚转移,而在中国东南沿海高成本地区能够生存发展的企业,就必须是在每个纺织分段行业中较为高端的企业。

去年,纺纱企业减产关门的数量很多。以最简便的气流纺为主的企业已经很难盈利,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同时产能过剩。相比之下,工艺技术复杂,对生产管理要求较高的产品种类,则继续有着相对较好的加工费收入。

震纶棉纺是将粘胶、tR、莫代尔、竹纤维这四大类纤维,在气流纺,涡流纺,环锭纺,赛络纺,赛络紧密纺五大类纺纱工艺上覆盖做全的企业。并且,每个工艺都朝着行业最高品质水平瞄准。因此,震纶的产品售价在市场上属于相对高位。

“所以,去年企业整体效益仍旧不错。”沈耀华的语气,显得举重若轻。

静心思考降耗提效

在低迷的环境中,沈耀华一直在让自己思考。在他看来,不利的环境在促使着企业管理者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不停地思考,思考如何在自己分管的部门,做出更好的成绩。

往年纺织品原料的价格变化幅度较大,以粘胶短纤为例,一年中可能从12000元每吨涨至20000多元一吨,然后又回落下来。所以在以前,如何判断原料价格走势,是采购中最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在低谷时采购大量的库存。”沈耀华的思索得出了很多想法:“但在这两年,原料价格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情中,上下波动的幅度通常只有几百元。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按照以前的做法去做,那样不仅不会得利,反而会占用太多的资金。”

生产中,沈耀华静下心来,对每一个工段,每个机种,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分析,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思考如何设计提高挡车工看台率,降低用工成本,以及如何降低机台能耗等等。

销售中,沈耀华则在努力思考如何把有限的广告费花得最为有效。震纶2013年的销售额预计将为十亿元以上,而震纶规划的营销费用为1%,沈耀华算了一笔账:这一千万,拿去电视台做个广告就没了,但能有多大的效果却不好说。因此,沈耀华认为,需要认识到企业面对的客户究竟在哪里,“他们会出现在哪里,我们就把我们的营销推广做到哪里。”沈耀华加强了对各纺织面料市场的展会投入、广告投入以及人员推广力度。全年共参加展会20余次,投入高速广告30余座,在这些“客户会出现的地方”,综合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磨砺之后更显成熟

“企业现在面对的,我认为主要是成本和产能过剩两个大问题。”

沈耀华认为,国内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已经连续几年,中国的黏胶纱线出口不到印尼的一半。我国现在出口纱则面临两种状况:一种是亏本比印尼便宜出口,一种是做印尼做不到的高品质出口。

在如此差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行业各条生产线上的企业却仍然在不断扩张,或者有新的企业进入。从pta到纺丝纺纱,再到织造的新项目大项目,不停地进行投产。拿纺纱来说,在吴江,只单涡流纺一项,2013年新上的项目就有近十个,两年时间预计新增涡流纺近千台。这个规模相当于把全球的涡流纺产能翻番。而涡流纺气流纺这些纺纱工艺,大规模企业间的成本、质量差异很小,售价也不会相差太大。产能过剩之后,就会造成所有企业都是低价售卖,甚至只能亏本卖。

这两个问题,今后将持续困扰着纺纱企业。而沈濯华正在努力做的,就是持续让自己的企业做到“优质、高效、低消耗”。控制以及继续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同质产品的规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

但即使现在面临内外环境的各种压力,对于今后,沈耀华却显得并不悲观:“纺织品产能过剩,不可逆;中国相对于东南亚的高成本,不可逆。经济环境再好,都不能改变这些情况。作为我们纺织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等行情的企业是没希望的企业。积极应对纺织品产业的全球新格局才是我们要做的。”沈耀华的话落地铿锵。他清楚知道,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积极的开发新产品,这些是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去做的。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7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对当前纺织经济运行与走势的分析,2012年,受外需不振、内需趋缓、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工业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减速态势,生产、出口、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放缓,效益明显下滑。2012年9月以来,随着内需的稳定增长,企业商业库存的调整以及上年同期基数的降低,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略有回升,但国内外棉花差价仍在扩大,国际市场依然低迷,行业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当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增速较上年放缓,但增幅的下降程度有所收窄。1-10月,全国3.7万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6812.9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下降3.4个百分点,较1-9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大类产品产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化纤、布、服装产量分别为3162.9万吨、523.5亿米、219.1亿件,分别同比增长11.8%、9.9%、6.4%,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7、3.5、3.0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重点企业的调查,1-10月纱产量同比下降2.3%。

二是内销增速基本平稳。1-10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9%,增速低于上年同期6.2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衣着类商品零售实际增速为14.1%,低于上年同期5.6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5和1.0个百分点。10月,全国百家大型零售百货服装销售同比增长14.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压力仍然较大。1-10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16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月、10月连续两个月累计出口同比实现正增长,扭转了1-8月出口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压力仍然较大,扣除价格上涨因素,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9%。1-9月,我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下降了0.8和2.0个百分点。四是效益逐步企稳。今年以来行业劳动效率逐步提升,带动行业赢利状况逐步企稳。1-9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57.3万元/人,同比提高13.8%。实现利润总额1812.2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尽管低于上年同期32.1个百分点,但为今年以来月度累计利润首次正增长,较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从今年纺织工业运行情况看,当前纺织行业内需较年初实现了基本平稳的增长,预计随着国内经济环境逐步企稳,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国际经济环境虽不确定,但继续大幅恶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国际市场需求有望进入筑底的过程。总体来看,纺织行业整体处在趋稳的过程。但行业趋稳的基础还非常不牢固,国内外经济环境稍有变动,都可能使行业面临严峻的环境。主要原因:一是目前行业经济指标的回升很大程度是受基数效应及商业企业补库存影响;二是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是影响今年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该问题目前仍然缺乏解决的具体办法,预计棉价差仍将困扰纺织企业;三是服装业经销商保持观望,服装是全行业规模最大的终端行业,如果服装行业缺乏回升动力,全行业实现回升难度明显;四是统计数据主要反映规模以上企业的情况,但规模以下企业在我国纺织行业占较大比例,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目前仍然比较困难。

针对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建议,一是应切实解决棉价差问题,尽快解决国内外棉价差的问题既是加快纺织行业趋稳回升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的有效手段。建议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国内外棉价差,避免棉价差继续拉大,减轻棉纺织企业负担。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纺织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建议继续落实国家各项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随时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及时为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三是继续支持行业转型升级。继续支持纺织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提升行业竞争力。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8

6月2日,据媒体报道,在即将到来的7月,国家将上调纺织业出口退税2到4个百分点,以扶持困境中生存的数十万纺织企业。而就在两个多月前,纺织企业因自身困境而向国家呼吁,希望在棉花配额、滑准税、进口新型纺机设备免税和棉花增值税进销项税率等问题上,能够给予政策扶持。

入冬

“2008年,1/3纺织企业濒临倒闭。”1月初,这个消息开始在网络上风传。据官方数据显示,销售量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万多家,而更多的纺织企业还要属广大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有几十万家。如果传言属实,这意味着我国至少有十万家企业面临倒闭,随后引发的将是大规模的失业浪潮。因为,纺织企业解决了接近2000万人的就业大军。

消息立刻引起了中国商务部官员的注意,并随即上报国务院。批示从高层传来,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前往调查。

3月初,由协会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6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然而,调查结果对于已然草木皆兵的纺织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调查数据,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去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

事实上,即便创造利润的1/3企业也正经历着最难熬的日子。

2007年,纺织大省山东的纺织出口占全国的8.1%,占山东全省出口的18.4%,是山东省继机电产品之后的第二大类出口商品。但是现在,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也已十分严峻。据测算,2007年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账面损失50亿元左右。山东省约30%的出口企业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退税降低面临亏损,30%的企业利润下降1/3左右,40%的企业的平均利润下降10%-30%。

孚日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已连续八年保持国内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山东孚日集团贸易公司希望2008年的利润率能保持在5%,与去年的水平相当。前几年,孚日集团的的利润率可达8%甚至10%。去年,孚日集团出口额为2.8亿美元,但人民币升值7%,仅此一项企业利润就损失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不过,企业压力最大的还是棉花的采购成本。2007年,棉价一吨涨了2000元,企业一年要采购6万吨棉花。这意味着成本一下猛增了1.2亿元。

这家拥有1.7万名员工的企业还要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据介绍,由于同行业薪金的提升,2007年企业的工资涨幅达到了20%以上,目前普通员工工资约为每月1500元。

位于江苏省最南部太湖流域的吴江市盛泽镇,情况更为严峻。这里曾经拥有数万台、套国内外领先的生产设备,全镇每年生产各种纺织品60亿米,相当于每年为全球每人生产一米面料,古老的丝绸之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级纺织品生产基地。

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盛泽镇的纺织业风云突变,如今,在盛泽镇中小型纺织企业聚集的一条大道,原来的车水马龙已经不再,能看到的,只是偶尔一两辆汽车在宽阔的大街上驶过。像这样的企业在这条大路上还不止这一家。

吴江纺织业商会副会长缪汉根介绍说:“目前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整个中小企业数量的1/3,这些企业大多产品比较单一,规模相对较小,停产数量多达几百家。”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降低、加征出口关税……密集的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已然到达了多数纺织企业可以承受的极限;同时,众多纺织企业利润率低下,甚至资不抵债。

种种迹象表明,纺织业的寒冬已至。

回暖

“国家也在考虑怎样扶持纺织业,最近几个部委都在做工作”,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透露,出口退税将肯定不会再下降了。

6月,正在纺织企业等待批复有关税率调整上书的间隙,从有关协会处获得最新消息,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于7月份将回调2到4个百分点,其他相应合理的保护措施也将陆续出台。

对于困境中挣扎的纺织企业,5、6月间的利好频传,无疑让它们看到了一丝回暖的希望。

在提交给国务院的方案建议中,具体涉及到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回调至2006年、2007年两轮退税大调整之前的水平,即13%,但是现在最新消息是纺织和服装回调的幅度预计不同,其中纺织将从11%回调至13%,而服装将从11%回调至15%,这将给我国面临困境的出口纺织业带来直接而迅速的利好。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出口退税率回调1个百分点,相当于将企业出口总额的1%的金额直接增加到企业利润中去,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为1679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占7成,按照年出口增长10%估算,2008年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可达到1847亿,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总额可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若出口退税率回调2个百分点,则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将增加26亿美元,企业利润将增加176.9亿元人民币。

即将到来的7月,给了数十万纺织企业难得的喘息机会,而今后,如何从逆境中突围并持续发展,还要看纺织企业自身。

驱寒

国家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来缓冲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从短期来看,似乎可以让数以十万计的纺织企业增加利润,从而缓解和转化生存危机。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政府不会盲目去保障纺织企业的一切利益。

当出口退税利率上调的作用发挥殆尽,如果众多的纺织企业仍然未能摆脱死亡线,那么被市场淘汰将是无可避免的。

在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首当其冲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纺织企业。

参与了对纺织企业生存困境调研的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现在纺织企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2007年企业经历了多次调整,不同企业的承受力不同。产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面对调整时承受力更强一些。一些中小企业则很可能被这些政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

然而,大中型纺织企业在兼并重组之后,能否做大做强;部分中小纺织企业重组倒闭之后,众多的失业纺织工人如何消化,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对于大型纺织企业来说,山东孚日集团无疑是个典型,在面临人民币升值,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仍然能够通过自身来加以消化。在调查中,孚日集团表示,虽然部分低端产品开始不挣钱了,但企业已经将70%-80%的产能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他们还在尽力降低成本,以便消化自身的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等基本费用。

山东省外经贸部门的消息称,去年人民币升值给纺织企业带来的50亿账面损失中,企业通过提价和改善管理消化了30亿元。

对于产能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大型纺织企业来说,目前的窘境完全可以视为发展中的机遇,并通过自身调整驱寒转暖、做大做强;而对于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境况则不容乐观。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虽然相当于直接增加利润,但是对于产业链过长的纺织企业来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9

收储价格是如何制定的?

记者:预案提到2013年度继续敞开收储,临时收储标准价格为每吨20400元。那么如何解读这个价格?怎么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王建红:2013年的收储预案提出收储价格与去年保持不变仍然是标准级20400元/吨,国家继续出台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主要是从保护棉农利益、保证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综合考虑内外棉价差这三个角度考虑的,同时能够让棉花生产者和使用者对棉价有个比较准确的市场预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2013年度继续执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出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要综合考虑的。

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不采取这个政策会出现什么情况?棉花价格会很低,棉农积极性下降而减少棉花种植;纺织企业就会没有原料,棉花进口需求急增,价格就会大幅上涨,这对纺织企业并不是好事。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国家出台了投放储备棉政策,投放价格为标准级19000元/吨。比20400元低1400块钱,还要包括保管费、利息等费用,差额由财政进行补贴,并根据企业实际用棉需求给予一定配额,以满足纺织企业生产需要。

新标准下如何保证收储质量?

记者:收储质量按新棉花标准执行,那么如何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应对办法?

王建红:新棉花标准确实跟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棉花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棉花标准是对旧棉花标准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

2013年新的临时收储政策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普遍关注。整个临时收储的办法、质量的要求都要依据新棉花标准。

为保证新棉花标准的顺利实施,建立新的贸易结算体系,去年中国棉花协会颁布了国内棉花贸易规则,制定了适应新标准的等级差价。在全国主产棉区,对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进行了推广和培训。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大家还是比较认同新棉花标准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棉花公检量的大幅增加,对棉花新标准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的来看,接受新标准的过程比想象中快一些。

临时收储政策是否“可持续”?

记者:面对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压制,这样的收储政策是否具有持续性?对棉花产业有何影响?

王建红:2011年度以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满足纺织需要、确保市场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下年度棉花生产意向看,临时收储政策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的挑战,业内对此普遍忧虑。

从收储数量看,截至今年3月底,国家临时收储皮棉达650.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加上上年度临时收储数量,我国储备棉总量已近1000万吨,这不仅给储存保管带来困难,也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从收储价格看,考虑植棉成本、粮棉比价等因素,收储价格理应逐年上涨,但业内各方的反映是:棉农不解渴,纺织难承受,流通受挤压。棉农反映,国家收储价格提高的幅度远远跟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2013年度国家临时收储价格保持不变,相对于其他农副产品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明年种棉意向仍是下降趋势。对棉花流通企业来说,国家在收储价格中给流通环节预留的加工费用等仅1000元/吨,不足以弥补实际加工费用,流通企业亏损面扩大。纺织企业反映,国家收储托起了国内市场价格,但内外棉价差扩大了,导致纺纱企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纺织品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下降。

从收储机制看,国家在新棉上市时高价收储保护棉农利益,收购结束后又低价抛储满足纺织需要,流通企业处于两头受挤压、经营无空间的境地,这将不利于维护流通秩序的稳定。此外,现行收储定价机制,是执行皮棉临时收储价和籽棉收购参考价挂钩政策,它不同于粮食最低保护价具有直接性、指令性特征,因此对棉农的保护易出现滞后性、间接性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研究长效机制,完善现有棉花收储政策。

供求双方如何面对收储政策?

记者:收储对棉花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棉花加工企业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您有何建议和提醒?

王建红:收储对棉花加工、经营企业来说,其实不是什么“利好”,因为现在实际上,大部分的棉花被国家收起来了,然后按照低于市场价格投放市场,这样一来,除了收储交储外,棉花流通企业没有经营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企业要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形势,自己判断交易的风险;其次,只有把握好棉花新标准,才能更好执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更好地交储,所以加工企业应该尽快掌握新的棉花标准。

记者:临时收储政策对纺织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篇10

承接方与转移方,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各自也都有自己的委屈。

我国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工作,究竟正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和形势,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6月27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增强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招商效果,交流推广全国试点园区的先进成功经验。

转移,进程与问题并存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东部产业集群要与中西部产业园区进行对接,要为企业和园区创造一个交流平台。转移方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承接地要精心为企业服务,想到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其中,承诺和诚信是最重要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到会并发表讲话。

近年来,随着我国纺织产业战略格局的调整,很多中西部地区都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纷纷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但与此同时,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国家在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内外市场复苏缓慢,企业经营困难。这些因素使企业在投资方面越来越谨慎。因此,如何真正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发达地区纺织企业的优势,有效促进产业转移工作开展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目前,一些园区的产业趋同,集聚效应尚未明显显现。虽然各省市均对纺织产业园区布局和发展重点提出了要求,但统筹规划力度不够,重点和产业特色不突出,园区布点太多。一些园区尚处在发展初期,承接转移门槛比较低,与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要求差距较大。有的省市确定的纺织园区多达40多个,大部分是县域规划的工业区,纺织产值比不高。主导产品突出的专业纺织园区少,产业配套不足,以提高园区发展质量为主的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信贷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普遍缺乏。园区间产业定位趋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部分地区政策落实始终难到位。为了吸引外来企业投资,比政策优惠程度成为一些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竞争手段,有些园区在财税、土地、环保等方面超出国家政策规定范围进行优惠承诺,有些地区的优惠承诺超过当地承受能力,还有些地区政策执行因人而异,主要领导调整后,原有政策不能落实。部分园区政策不落实不仅恶化了政府和转移企业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挫伤了转移企业增加持续投资的动力和植根意愿。

在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地与当地产业升级衔接不紧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不少地区重视新项目、大企业的引进,重视增量发展,但对本地产业和外来投资项目间的配套和衔接重视不足。产业承接与当地企业兼并重组的比重较低,甚至外来企业的引进加剧了本地企业的困境。

此外,少数投资还存在环境评估不足和圈地现象。一些企业对当地产业基础和环境变化预计不足,单纯产能平移,盲目扩产,导致出现招工困难,在国内外需求变化情况下,运行困难,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还有个别投资项目受当地优惠政策吸引,以圈地为主要目的进行投资,缺少对产业的长远规划,实体项目中遇到与当地纺织产业提升脱节。

看得准,更要接地气

近年来,纺织产业快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几个重要诱因:东部地区要素制约加剧发展空间变小,国家及中西部地区政府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扶持,中西部地区较为低廉的土地及劳动力成本。但在未来几年,上述后两个诱因对产业转移的推动力会逐步衰减,产业转移将由增量投资向存量调整过渡,由产能转移向技术输出、订单转移、市场转移过渡,产业转移行业将由棉纺、服装为主向产业链配套和针织、家纺、产业用等领域扩展。

未来几年,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内需,出口贡献率将不断减弱。从我国三大区域纺织品的需求看,“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68.0%,远高于东部地区的59.3%和中部地区的49.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也增长了69.2%,同样高于东部地区的49.8%和51.9%。需求的高速增长为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创造了新的优势。

中纺联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提出,纺织转移工作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东西部在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方面是互换联动、相互促进的。从“十二五”的发展进程看,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仍将是以东部的提升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所以中西部在承接转移方面要特别注意东部产业链的延伸,注意与东部对接。

目前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中有同质化和过度竞争的现象。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纺织业的定位,要结合本地区在区位、原材料资源、劳动力、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选择差别化的错位发展战略。而承接转移的良好的经济环境,除了基础建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硬件条件外,还要注意软环境建设,包括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在土地落实和提供各种服务方面要信守承诺,提高服务效率。

全国一些先行的试点园区已经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各种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座谈会上,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中部纺织服装之都(湖北红安)、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等6个纺织产业园区介绍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和园区建设情况。浙江洁丽雅有限公司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

面对园区招商相对过剩、园区同质化竞争严重、承接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连续性差等问题,园区代表各抒己见,对如何使园区真正成为实现产业转移的土壤展开交流探讨。各地园区同时建议,转移地企业应思考如何发挥亲缘、地缘、人缘优势,有选择性地进行转移,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战略布局规划整合。将产业集群组织成为一种战略联盟关系,更强有力地发挥转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