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14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活跃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教师也非常注重对问题的应用,如用问题来导入课程,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用问题来引导思考等[2],对改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问题设计的计划性不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忽略对学生认知能力的研判和教材的深度挖掘,问题常常停留在浅显的“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层次,难以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二是问题设计未能很好契合学生的兴奋点,没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合理设计问题,问题或者过难,或者是过于笼统,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启而不发,课堂问答也常常成为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三是缺少互动交流,问题的设计常常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提问时间,未能充分践行生本理念,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形成消极阅读的习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建议

1.突出计划性,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由浅到深的逐步深入[3],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层次性和步骤性,首先,要通读课文,扫清文字上的障碍;其次,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加强对人物、事物形象的分析;再次,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次意义,结合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层次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由浅到深的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设计呢?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呈现呢?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呢?这也需要老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全面思考,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综合和评价类型的问题。以《黄山松》为例,设计问题:黄山松有哪些特点,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总结,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增强趣味性,活跃氛围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教学活动也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我们更要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获得高分成绩更重要,因为前者会影响其以后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帮助其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的热情不够,也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可以积极探索应用问题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以《未来我们怎样出行》,可以在课程导入时创设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导入,再引导学生放飞思维,设计其他的各种现代化的出行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2

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实现有效设计,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

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要简约化、实在化

“简约化”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实现“五简”。即:教学理念简朴,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方式简练,教学过程简化。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不要存在非教学现象,假话、空话不能有。不能玩文字游戏,不要把媒体课件大量运用,叠床架屋,充满整个教学过程。

要设计有用的课,而且设计与上课不能脱离。设计要有利于教,有利于讲,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学,让学生学得快,有利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力,有利于持续高效学习。

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的一般策略

要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学生及相关资源。要吃透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设计好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可参考名师教学设计,结合实际吸取别人的精华,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设计实效

1.优化教学目标

要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做到四维目标有机融合。辩证处理好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关系,单元目标与总体目标关系,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课时目标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要因材施设,针对训练重点,确定目标。

2.整合、精选学习内容

要结合教学目标、导读、预习阅读提示、课后问题,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有限的教学目标。要分清主次,针对重难点确定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活用教材,大胆探索。根据学习需要,知识的前后联系,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蓝本,做好裁剪与重组。教材中内容学生能读懂的,要剪掉,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精华做核心,形成教学版块。根据选取的训练点、情感点、目标的核心,选编与之关联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教学块。还可以对教材中同类内容合并重组,对比学习。

3.充分准备,分析把握学情,因材施教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本,突出共性,张扬个性,因人而宜。设计要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4.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设计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达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以学定教,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持续发展。教学方法倡导读、议、讲、练相结合。学习方法倡导探究、合作、自主、快乐学习。

5.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要有利于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准,提升人格力量。使师生的自由人格发展和民主和谐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阅读教学的根本价值。

(2)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要根据学生阅读基础和内容特点确定。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和过程性。要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确立好“读什么,怎么读;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怎么练”。设计一个平等、互动、交流的课堂。

(3)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科的“人文性”,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可以从重点句、段入手调动学生情感,在充满热情中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体现师生平等。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体验机会。留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设立学习语言、学习文化、运用语言的平台。

(5)教师要预设引领学生学习的主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问题的设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要紧扣教学重点,以点带面。有利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问题要根据不同要求,不同教学阶段设计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初读设计肤浅感知的问题;精读时设计思考理解型问题;巩固加深时设计创造和运动型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效,围绕训练核心、情感点,有利于思维发展。问题设计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

(6)阅读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好插图,设计好何时用,如何用。

6.检测作业的设计

检测作业模式、形式为:

(1)注重迁移,学以致用。(2)想像补充,挖掘提高。(3)体验升华,感悟真情。(4)奇思妙想,想像创新。(5)延伸发挥,想像续编。(6)文图转换,培养特长。(7)转换视角,另类表达。(8)概括缩写,精炼语言。(9)实践查阅,丰富生活。(10)课外阅读,激发读书。(11)改编排练,综艺展示。(12)低碳生活,服务社会。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3

一、精心钻研教材,根据学情找准合作探究点

1.教师精心钻研教材,找准探究点。

设计课堂教学探究环节前,教师应把文本自身蕴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和编者编排意图弄清楚弄明白,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找准合作探究点。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时,经常会发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语文老师就提出引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可以是自读,可以是互读,也可以是抽读,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这里的关键是要通过合作以强带弱。

二、设计合作问题紧扣目标,由易到难,体现思维层进性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按“四读”模式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全可以贯穿于“四读”模式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那我们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时,也可以依据“四读”模式层层推进,合作探究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由易到难,体现思维的层进性。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问题数量一次不宜超过三个,且梯度适宜。一般情况下,一组问题力求突破一个目标。问题呈现时语言简明,思维指向明确,条理性强。让学生一目了然,关键词句用鲜亮颜色标识出来。

1.读题环节设计情境导入读题,学生依据课题质疑问难,小组内讨论归纳,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2.自读环节设计小组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环节设计小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读懂文章的内涵,在小组内交流拓宽思维,再在全班展示交流,提升思维品质。

4.品读环节抓住重难点,设计小组探究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小组内交流拓展思维,读出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预案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师生应该是交互式的关系。而传统的教学设计以课文讲授为方法、以知识传输为核心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做了明确规定。这种设计容易使充满生趣的课堂变成死水一潭。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这种教学设计我称之为“弹性化”的教学预案。

设计弹性化的教学预案,关键是提高预见性。所谓预见性,一是设计弹性目标,预见到最有利于实现学生发展的内容;二是设计弹性过程,并预见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具体来说必须做到:

一、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所谓短期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实现的课堂目标,长期目标则是关注学生课后、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在回忆自己在私塾读书的情形时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却是深长。”毫无疑问,儿童时在私塾背诵诗文既是短期目标(背诵时掌握的知识),又是长期目标(回忆过程中的新的领悟足以影响终身)。如《〈论语〉十则》的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并背诵课文(短期的);(2)领会《论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长期的)。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的设计不仅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关注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的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语言品味、思想感悟等。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

预设目标重在“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与传统目标不同的是,这种设计虽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预设目标,采用生成性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相当多。

如学习《曹刿论战》。预设目标: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必须明确文章是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曹刿有深谋远虑不假,但鲁庄公也不见得就目光短浅。因为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可以说鲁军的胜利不全靠曹刿。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预案中的目标发生偏离,这时就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加以肯定,但同时也必须指出鲁庄公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侍臣的拥护和神灵的护佑上,战时指挥急躁冒进,战后对胜利原因一无所知等体现了他“鄙”的一面。这与曹刿的表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而且实现了一个生成目标: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

三、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相结合

群体目标就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个体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预设的目标。

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层级目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目标设计:(1)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的背诵全诗(群体目标);(2)读出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个体目标)。

另外,这种目标的设计还可以用开放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能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后所受的启发。”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个性化认识。

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体现了共同性和独特性相统一的原则,既使所有学生学到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努力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胡为平.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卫军.借鉴古代“内省”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06(22).

[3]庄振玲.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02).

[4]刘荣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生教育”的实践[n].楚雄日报(汉),2010.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基于阅读教学进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升。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及随文练笔的兴趣

受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要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分散,为此只有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文章的趣味性,并不断提高文本内容的趣味性,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文章内容中去,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对于学生来说,自愿接受教师的指导,可以让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而且可以将这种阅读技巧应用在日常的随文练笔中去,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阅读教学的文本和情节

在日常语文写作教学中,扩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练笔手法,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更进一步的写作,在扩写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合理的展开文本阅读。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展开文本内容与情节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随笔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练笔点出发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故事情节的写作。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叶公好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再现叶公见到真龙时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他们亲身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完全理解这则寓言中的内涵意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写,将文本中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拓展,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悬链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文本情感的作用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萌芽期,这一阶段他们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在Z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情感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的精心选择集合而成,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情感发展特点而设计的,为此,教师可以重视书法文本情感因素,并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文本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入到课文中作者所创作的意境中去,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己的情感判断,而这也更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课堂随笔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写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对课堂随笔的练习文本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的文本,以达到更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比如,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主问题设计设计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一)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体现在:

1.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主问题”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使课堂呈现“抓纲拉网”式的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2.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说,“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3.从教师作用来看,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从阅读效率角度看,设计“主问题”可以大量减少“三无”――无效、无谓、无用提问,通过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二)背景

1基于原有研究积淀

“主问题”设计是在总结近20年来阅读教学中“碎问”通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

2.减负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而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许多阅读话题说白了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找。

二、主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纲举目张――紧扣单元主题

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显而易见,纲,就是主题,正所谓“提纲而顿,一切皆顺”。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举纲”?翻开人教版版小语教材目录,就会发现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这个主题就是“纲”。

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我就采用了“寻纲求目”法。本单元共安排三篇课文,其余两篇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黄河的主人》。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本单元突出的教育主题是关于歌颂伟大人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可定为“国魂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又是首篇课文,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在主问题设计时,我紧紧围绕本单元主题,对课文进行研习,设计出本课最核心的主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可有力地引领着学生进入文本的角角落落,从生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仰慕爱因斯坦的伟大。

(二)有的放矢――抓住课时重点

有的放矢,“的”就是重点,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串作用,但绝不能让主问题偏离教学的重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相遇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感受到生活中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因此,我设计的第二个主问题是“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相遇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你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主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来来回回、真真切切地走一遭。不仅理解了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加深了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拨云见日――突破训练难点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设计教学细节的艺术》中谈到:“课堂教学应重视细节设计,只有使每一部分及部分与部分之间做到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因此,教学细节的优化不可忽视。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教学时,我力求从“写”的角度理解教材,力图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在教w第一自然段时,首先请学生用书中的语言描述爱因斯坦的样子。接着,我请另一名同学再来描述爱因斯坦的长相,这位同学刚想照本宣科,我附在他耳边悄悄地对他说:“我喜欢你的描述与他不同。”学生想了想,这样描述:“老人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的描述有何区别?”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这段外貌描写,精妙之处在于能“抓住人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刻画人物。

(四)祛魅归真――关注思维生长点

“祛魅”本是哲学术语,顾名思义是“将魔力消除”,祛魅的目的是归真,将教学中众语喧哗、花里胡哨、故作神秘剔除。回归到教学的本真,尊重教与学的规律。

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爱因斯坦外貌的描写,我们看到一个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科学家。学生阅读了后,对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看法很不一致,教师不应对学生的看法简单做出判断和决定,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于是,我又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成天都做什么呢?”在进一步的研读中,我适当补充了爱因斯坦生活中惜时如金的小故事,以“一面……一面……”口头练习说话为发散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体会到爱因斯坦分分秒秒都在研究,都在思考,每时每刻都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课中的主问题设计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2、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3、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4、问题解决方式和成果呈现方式要多样化5、教师要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并尽可能还原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6、逐步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设计。

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于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7

文章来源

一位教师针对毕淑敏的《素面朝天》,用做摘抄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收获佳词、收获美句、收获手法、收获哲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颇有创意,可惜从第二个环节开始,问题出现了。第一环节,教师提问:“初读课文,看看记住了哪些词语?”学生对词语识记的比拼兴味盎然;第二环节,教师提问:“再读课文,找出比喻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对比喻句的解说不得要领,花时很多,效果不大。这样一来,“收获手法”、“收获哲理”两个环节不得不一带而过。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对学生来说,天上的街市特点容易概括,“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也耳熟能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思考改动民间故事的用意,在明确主旨的同时,介绍“想象”手法。这样,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中,既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主旨,又能自然引出写作手法,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习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8

蒋成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作者一极,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现在,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为例,具体阐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极提问设计的方法。

一、对作者的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用的文本,都不是为了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专门创作的,都有着作者的特定的目的,要么表达志向,要么抒感。如果想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必须先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因素。只有知其人、知其世,学生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初中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以作者为中心走向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进而进行更细致的解读,猜测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会阅读的第一步,同时也为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迁移打下基础。

如《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还原出孔乙己、短衣帮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设问为:

1.鲁镇的酒店的客源有哪些?

2.酒店的老板是用什么把这两种顾客隔绝开来的?(曲尺形的大柜台)

3.在作者的笔下,短衣帮、穿长衫的顾客分别代表什么阶层?

4.曲尺形的大柜台象征着什么?(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二、对文本的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既是被理解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是一个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文本与我们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的是,引导我们(读者)“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

另外,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体现在文本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最后是深层的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设计提问,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辨析、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形式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1.对文本思路的关节点以及构思技巧的提问。

(1)“孔乙己的故事是由‘我’,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叙述出来的。请你阅读全文,找出‘我’对孔乙己的态度的变化。”

(2)作者以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的‘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2.对文眼的提问。

《孔乙己》一文的文眼是“笑”,有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老板的笑、小孩子的笑……每一处的“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作用,教师可以在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

①“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中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中的“笑”写出了什么?

③“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小孩子的“笑”有什么作用?

3.对矛盾点的提问。

“矛盾”是孔乙己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孔乙己的矛盾点,可以在矛盾点处设置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孔乙己身上有哪些矛盾的地方?

①孔乙己身份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孔乙己身体与心理的矛盾:身材很高大,却又好吃懒做,不会营生。

③孔乙己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

④孔乙己品行上的矛盾:替人钞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却有着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行。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为什么不换掉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孔乙己身材高大,写得一笔好字,为什么会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

4.对语言特点的提问。

《孔乙己》第1至9自然段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精炼、深刻、准确,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语句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含义。如:

①体现精炼、深刻的语言特点的提问:“怎么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体现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短衣帮说:‘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③体现丰富,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以看出什么?”

三、对读者的提问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本中存在着“召唤结构”,即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美国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后增加为八种),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智力上有着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阅读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文本,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自然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去寻找、填补文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在《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中,存在着两个文本的空白。其一是孔乙己偷书时的情形,可以在此设问为:

1.孔乙己偷书时有着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即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偷书前的剧烈的思想斗争:去偷,被人知道了,就声名扫地了;不去偷,就无法生活下去,会饿死。究竟是要名声,还是要命呢?

2.孔乙己是怎么偷书的?

偷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身体与思想的矛盾,即身材很高大,却因鄙视劳动,四体不勤来分析。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因为四体不勤,偷书时的动作如何笨拙,反应如何迟钝,心理上是如何地害怕。

3.请大家运用符合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各种人物描写将孔乙己偷书的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蒋成.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选修课;阅读课堂教学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即《课标》),明确提出了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文学欣赏被列为选修课系列之一。下面本文以2012年温州市高中英语深化课改教学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温州中学李晶老师和刘秀萍老师执教的m6U4Globalwarming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文学作品的阅读课堂教学。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刘老师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能从引言部分预测文章主旨;(2)学生根据文章标题预测文章主旨;(3)学生能运用有具体人名的引言,具体数据,正确属性的词等论据使观点具有说服力。李老师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标题预测文章;(2)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全球变暖和科普类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3)学生提高评判性阅读能力。这两位老师都是基于科学杂志上的科普说明文的特点设定的教学目标,但第一位老师侧重科普文的语言特色,而第二位老师则侧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有了这样合适的、学生通过一堂课能够达到或基本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向导,文本解读过程才能运行在理性的轨道上,“教师就会带着批判的、审慎的目光走近文本,检视文本内容和目标的相关性”(段湘萍,2011)。

二、充分解读文本,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文学作品选修课的阅读课堂教学往往不受老师的重视,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问题,注重词的用法的讲解,课堂教学缺乏主线。上完课后,学生会很快就会忘掉文本。如果选修阅读课只是进行词汇的反复练习,没有深入,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培养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呢?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体裁特征、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作者意图等,才会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深入、有效地阅读。刘老师和李老师的教学活动,我们都能看出两位老师在以上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正因为深入的解读,才为我们呈现了各具特色的精彩的两堂课。在解读结构方面,李老师透过概括性的标题和首段editor’snotes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的线索和脉络,再给文本的主体部分分段。而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编辑笔记以及正文三大部分的文体框架对文章进行预测、并得出文章主旨大意。老师通过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很快地把握了科普类文章的框架脉络。在解读文本语言方面,李晶老师侧重表达赞同观点的丰富表达方法。而刘秀萍老师则注重科普说明文的严谨性,通过“howtomakeyouropinionsconvincing”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些紧扣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得出科普文语言令人信服的3个特色,即引用名言使用具体人名、使用具体数据和选择与观点情感倾向一致正确属性的词。这些活动为之后输出活动,学生充分使用这三个语言特色改写段落,使论据更具有说服力搭建了支架。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抓住文章的标题,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三、注重文本欣赏,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在文学作品选修课的教学中,还应充分考虑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文学作品又称“美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学生只有用心去体会英语语言的美,才能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方面,刘老师关注文本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征,关注科普文文体中作者如何让自己的论据更convincing。

四、利用深层阅读,培养学生评判性阅读(criticalreading)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挖掘文本设计深层次理解的任务。如设计文本结构等概括性的任务、有关作者意图等深层理解的任务缺乏,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不能帮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深层含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评判性阅读,如预测、推理判断、评判、归纳总结等,从而使学生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从而成为积极主动、有思想的阅读者。李老师围绕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对全球变暖的态度、作者的态度等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握了文本的主旨。之后的输出活动,李老师紧扣输入,要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shouldwestopGlobalwarming?CanwereallystopGlobalwarming?”这个输出活动以文本信息为依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答案是开放性的。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阅读能力。讨论之后,老师的总结“wehumanbeingscanslow,controlandmakeuseofGlobalwarming.”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而言之,上选修阅读课,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才能更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只有注重文本欣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只有利用深层阅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评判性阅读(criticalreading)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有思想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李杰.利用深层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9)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适合小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具有拓展性的教学科目,合作学习适应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包括:

1.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普遍倾向于阅读材料模式,并将语文知识有机融入到阅读材料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小学语文开展合作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式具有多样化。情境创设是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小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进而为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小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创设情境。首先,教师提问:“中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你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城市呢?”经过预习,学生会说“桂林”。教师继续追问:“桂林美吗,你们想了解它吗?”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故事传说创设情境,例如嫦娥取桂花树种装点桂林。总之,创设情境是为了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将学生导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

2.结合重点制定合作学习目标

每篇阅读材料所包含的内容都很丰富,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容,将有深度、有价值、重点型的阅读材料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切入点。例如四年级下册《幸福是什么》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性问题: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难以达到有效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但是,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没有认知的状态下,仓促地开展合作学习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提前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例如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前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走访、影视等方式感受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这样,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对文章的内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3.展示成果优化合作与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合作学习的成果是集体学生智慧的结晶。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时候,学生的不同思维就会出现激烈碰撞,而在此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就会提高,创新思维也会被激发,对文章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交流和回报学习成果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实行分组合作搜集资料的方法,以举行辩论赛的形式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论题的切入点有很多:例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的两面性等。就此,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文本内容,通过辩论提高思辨能力。再如对《颐和园》这类文章的教学,教师可以用播放影片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总活动,让学生通过赏析影片,再安排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多角度切入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再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文章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回报成果。总之,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确保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4.及时引导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就学生而言,知识能力毕竟有限,在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仍然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感悟。教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的时候,要重视合作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次进步都要进行肯定,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总结的时候还要注意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例如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单独总结,也可以是学生发表见解,让学生通过知识总结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此外,合作学习中,学生会由于观点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此时,教师不应求全苛责,而应及时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就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引入合作学习可以启发小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为小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设置“创设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紧扣重点,制定合作学习目标、合作交流,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点播引导,深化合作学习感悟”的教学环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3]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