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0:15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1

关键词: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应用

中图分类号:p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4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快速成长,我国在测绘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对于测绘的在实时性、机动性、分辨率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使得使用较为广泛的传统航空拍摄和卫星遥感获取的数据无法满足现代测绘的要求。为了能够得到满足现代测绘要求的数据,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的使用就显得迫在眉睫,它不仅满足了传统卫星,打飞机航空摄像技术对大范围内的测绘数据的要求,也能够在小区域内进行测绘,并且能够及时的反馈信息。

1广阔的应用领域

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目前已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采用了红外,摄像等许多先进的技术,将从低空中摄像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通过计算机等技术的加工处理,可以非常清楚的反应出地表地貌的测绘信息来供人们使用。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数据信息的要求的增长,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融合了GpS差分定位、遥控以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并且在国家积极的政策推动下,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从设计、制造到飞行使用,以及到后来的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等都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使用。目前,人们在测绘、遥感等方向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低空无人机航摄能够在许多方面为人们提供数据支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地形地貌的测绘要求,也可以为人类对周边环境做出实时有效地监控,对自然资源进行检测,并能够保护周边环境,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低空无人机航摄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

2优势特点

2.1快速、高效

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拥有快速、高效的反馈信息的能力,这些在旧的技术中是无法实现的。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事件的发生存在不定时性,并且有非常大的破坏作用,使得测量任务非常艰巨,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的对周边环境进行准确地测量。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不仅能够快速,高效的对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并能够将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转换成清晰易懂的图像信息,为人们及时掌握周边环境、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实施救援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去年,安徽省测绘局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合肥市周边地区进行秸秆焚烧监察活动。通过获取的正射影像处理和分析,准确评估秸秆焚烧的地点、面积、危害程度等,对合肥市政府有效治理秸秆焚烧对空气、航班的影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机动、灵活

在测绘工作中,低空无人机快速出击的响应能力是应急遥感测绘有力的保障,低空无人机因为机身设备轻便、运输灵活、越野能力强、对起降场地要求低、起降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安装、调试、起飞作业快捷等优点,得到广大用户的满意和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山高、地形复杂、客观起降条件差的情况下,使用大飞机航空摄影较为困难的地区,应用低空无人机就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高清新影像数据资料,极大提高测绘成果的实效性,提高了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

2.3分辨率高、处理速度快

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数据分辨率可达到0.1~0.5m,相对卫星影像数据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数据采集处理速度快,目前可达到一个工作日单机3架次航空摄影100km2,及时为政府和用户单位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去年上半年,我院利用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顺利完成了金寨县天堂寨镇40km2和金寨县产业园60km2范围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特别是天堂寨镇属于大别山区,测区内地形复杂多样,最高海拔800多米,相对高差200多米,利用常规航空摄影方法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测绘任务,显然不可能。因此,我院利用无人机技术在一个工作日内就获取了天堂寨镇40km2的全部影像数据,再经过数据处理、像控测量、加密、采集、调绘、编辑等工序,最终在预定工期内,将合格的地形图资料提供给天堂寨镇,得到了镇领导的高度评价,为我们测绘行业也赢得了荣誉。运行成本低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数据不仅具有卫星影像数据的价值,而且具有大飞机航空摄影的快速采集优势。低空无人机不需要大飞机那样的专业停机场和专业的驾驶员班组,储存、运输、飞行作业均方便快捷。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采用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能够高度有效的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并快速地输出数据,减少了数据处理得时间,也降低了使用成本。

3先进的技术水平

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的诸多优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国家鼓励对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建立了从设计开发,培训使用,带维护升级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能够完善系统的为人们服务,这也使得测量技术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得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特别是在雪域高原和等条件恶劣的无人区进行了航摄遥感测量,为人们对这些地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国的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在原有的GpS导航技术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像高精度几何检校标定的小型数码相机等机栽遥感设备以及其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自动、高效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这使得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得来的数据能够满足现代测绘的高要求。当今,我国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结语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测绘技术必须不断的提高以满足各行各业对测绘的要求。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够快速高效的为人们提供测绘数据信息,为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另外,以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为载体,以权威、精准数据为基础,为政府和公众积极参与我国各行各业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颖、直观、可视化的服务平台,对于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

参考文献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2

关键词:航空遥感;无人机;信息平台

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同时我国对遥感数据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遥感数据方面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方面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不足。

1系统结构

无人机遥感系统所采用的无人机是按照有人机的标准设计,并且其研制的目的主要是作为遥感平台.主要性能指标有:作业高度5km,巡航速度170km/h,最大续航时间30h,导航精度50m,有效载荷100kg等.在该型无人机上预定装载的遥感设备包括机载可更换SaR系列/红外/可见光CCD成像设备。

2关键技术

2.1无人机遥感平台

无人机遥感平台的性能和成本会直接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在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无人机遥感平台的性价比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另外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对整个系统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与影响,所以应该在工作中努力的研制性价比更高的系统平台,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现有的无人机的基础上,根据航空遥感系统运行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更加有效的改进和优化,在设备的选择和系统平台的建设方面也应该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其次是在现有的导航系统基础上要不断对导航的方式进行优化,最好要使用组合式的导航方式,这样对提高导航的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再次是对下一代设备进行研制,在研制的过程中要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通常成本增加的数额不应该超过原系统总成本数额的15%,在这样的资金条件下,最高的高度应该上升到18米,作业的高度也应该到达16米,载荷能力也应该在100kg以上,运行时间上也应该有所提高,正常运行的时间最好要超过30小时。最后一点就是在现有的自动起降设备基础上,在更高的范围和更高的精度上实现起降功能。

2.2无人机遥感设备集成与接口

在遥感设备的选择方面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应用需求和具体特点,同时还要使用标准的设备接口,这对于提高安装调试的效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该项内容的研究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设备应用在不同领域的时候,应该对其性价比进行仔细的研究,之后选择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遥感设备。其次是在完成遥感数据的获取和污染往哪寄平台设备之间应该设计出完全相适应的接口形式,这样对于不同型号的SaR和不同的设备都能实现顺利快捷的更换。最后一点就是应该重视无人机遥感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2.3遥感数据实时处理与下传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可以有效的对遥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下传,但是以往的系统中,数据的精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着自身的问题,所以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是在减少消耗的基础之上,改善图像的成图质量,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首先是要能够高效的将遥感的图像数据和定位数据以及无人飞行过程中的运行状态和航拍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就可以生成更加生动、清晰和具体的图像。其次是提高现有的景象匹配算法的实际作用,它也可以有效的为无人机组合导航系统的数据处理和修正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而使得无人飞行过程中的控制精度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其次是提高所有景象匹配算法的时效性,这样也为整个无人机导航系统位置的确定创造非常坚实的基础。再次是采用小波变换的技术,让数据压缩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不断减少。

2.4遥感数据地面接收与处理

分布式的海量无人机遥感数据接收和处理网络是提供业务化遥感应用服务的前提条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根据应用需求,建立固定和移动地面数据接收站(地面站同时具有无人机遥控功能)。

(2)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分发能力的数据中心,建立图像数据库,包括快视图的生成以及图像查询系统的建立;进行遥感数据共享的权限限定、安全认证、数据格式、下载速率、预处理规范、数据加密与打包等方面的标准化,以便更好地利用和开发遥感数据。

(3)进行图像增强,包括反差调整和邻域增强等。

2.5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典型应用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低成本等技术优势,其所获得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可应用于多种领域,适合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目前无人机遥感业务化运行系统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开展对无人机遥感系统典型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是顺利进行业务化推广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

(1)SaR测绘应用可行性研究

应用可见光设备的航空摄影技术在多云多雨或大气能见度低的地区无法有效地完成测绘工作,是遏制我国测绘发展的主要技术问题.SaR由于其对云雨的良好穿透能力,有实现全天候测绘的潜力,但由于SaR图像有明显的斑点噪声(speckle)和复杂的几何变形(尤其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目前还不太适合进行地形图的制作和生产。

(2)无人机遥感系统用于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更新与建库的可能性研究

研究采用无人机遥感数据进行1:10000地形图的更新,进行部分地区1:10000和重点城市l:2000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按照有关测绘法律法规的规定,形成定期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实现地理空间基础数据与应用信息的结合。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利用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和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探索利用无人机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矿产资源监测、地质灾害的巡查与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的新方法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无人机遥感技术日渐成熟,同时其也使用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当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要让其关键技术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要加大科研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为该系统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荣科,张晓林.无人机载图像实时传输方案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3

关键词:遥感技术;核电站;温排水;监测

滨海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冷却海水带走未能利用的能量,这些大量排入周边海域且温度高于本底值的水体被称作温排水。温排水的排放会造成水域温度升高,影响水体水质并危害水中生物的生长,对周围水域造成热污染。随着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核电站温排水的余热排放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热影响已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因此,核电站温排水影响范围的监测对于防止热污染,保护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对于核电站温排水对周边海域造成的环境影响先后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核电站温排水影响预测评价目前通常采用局部区域小变态物理模型与大范围水域数学模型两类模拟方法[1]。基于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核电厂温排水影响预测评价通常采取两种方法相结合,通过综合分析后给出最终温排水预测结果。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鉴于预测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基础资料和运算精度,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因此,在核电厂运行后,温排水造成的实际环境影响可能会与预测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清楚掌握核电厂温排水实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开展温排水影响范围监测变得十分重要。同时,获取的温排水实际影响数据也是进一步改进温排水影响模拟预测方法和提高预测准确性及科学性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核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航空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现场人工测量技术。尤其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各国纷纷采用遥感技术开展核电站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国内方面,如大亚湾核电基地[2]、红沿河核电基地[3]、田湾核电站也进行了温排水遥感测量等相关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

1航空遥感技术

航空遥感技术指通过利用飞行器携带探测仪器接收测定目标的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辐射,进行温度反演得到温度场数据。该方法空间精度可以达到3m-7.5m、时间精度可以控制在小于30分钟之内、绝对温度精度为0.3℃、温升精度为0.1℃,测量区域可达100平方公里,可控制在核电取水、排水区域。

表1列举了目前能够获取热红外数据用与温排水监测的航空遥感测量仪器。

2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指通过利用卫星携带探测仪器接收测定目标的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辐射,进行温度反演得到温度场数据。该方法空间精度可以达到60m-300m、时间精度为4-16天、绝对温度精度为1-3℃、温升精度为0.5℃,测量区域可达3000平方公里,可包络在核电周边海域。

表2列举了目前能够获取热红外数据用于温排水监测的遥感卫星。

3现场人工测量技术

现场人工测量技术指利用测量仪器测量开展现场人工测量获得目标温度分布图像。

目前使用的测量仪器主要有两种:

一种为手持红外温度辐射仪,其测量的温度对象为海面皮肤温度SSt。

另一种仪器为常规测量方式,用以进行不同水深温度实测。通过两种测量结果绘制出温度分布图像。

4三种监测技术对比

航空遥感技术测量时间可控、数据精度高,可以在不同的潮汐状况下快速、准同步地获取高精度海面温度图像。但因航空管制及飞行器性能限制等因素其测量时间有所限制。相对于卫星遥感技术来说,航空遥感技术还有飞行高度低、覆盖范围小、多条带、测量目标温度梯度变化快和图像畸变等不同点。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时效性、同步性,可获得大尺度区域内的海面温度图像。但因卫星过境时间限制及气象情况,获得的数据有限。

现场人工测量技术因不确定因素较多,得到的数据可参考性不高,故一般作为航空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辅助手段,用于遥感数据定标工作,提高遥感温度反演精度,特别是绝对值温度。

5结束语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核电厂温排水监测小区域温度场适于利用高精度的航空遥感技术,大区域温度场调查适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同时近同步开展现场人工测量技术用于遥感数据定标,可以提高航空、卫星遥感技术测量温度精度。

参考文献

[1]姜晟,李俊龙,李旭文,等.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以田湾核电站为例[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212-216.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4

关键词:低空;无人机;遥感测绘

当前全世界有32个国家正在研制超过300种无人飞行器,41个国家正在使用近100种无人飞行器。世界许多国家正在建立民用无人机产业,并推动其广泛应用,而中国无人机产业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产品已经开始出口到国外高端市场。专家指出,随着无人机装备的发展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我国已能够利用无人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无人机发展已经进入社会应用的新时期。低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在遥感技术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数据快速获取技术,该技术利用无人飞机平台搭载航空数码相机进行航空摄影,采用imU/GpS技术进行自动导航,在1000米以下进行低空作业,具有机动灵活、高效快速、精细准确、可云下摄影等特点。空航测遥感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应急救灾、突发事件处置、数字城市建设、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矿山监测、环境变化监测、工程设计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技术。近几年,这项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山高起降条件差、云层低,应用常规航空摄影较为困难的地区,引进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一方面可快速、高效地获取高精度航空影像,极大地提高测绘成果的现势性,大幅度提高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获取的高精度影像经快速处理后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变化监测、重大工程项目、应急救灾、国土资源遥感监测、资源开发、农林监测与估产、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对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和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将发挥重要作用。“低空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的发展和推广对测绘行业发展十分重要,是解决测绘成果现势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测绘应急服务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数字中国、建设数字城市的迫切需求。“低空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具有灵活机动,高效快速,精细准确,安全可靠,又省钱节约,应用广泛的优势,应用范围广、作用大,国家测绘局要给予大力支持,在全国各省测绘队伍中进行全面推广。同时,研发单位要加大研发力度、按需研发,建立起完善的无人机服务体系,解决运行维护、售后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更新等问题,建立起完整的“低空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

“无人飞艇低空航测系统”项目成功研制出适用于低空安全获取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影像的“无人飞艇低空航测系统”技术产品,可满足大比例尺测图要求。研制成功具有自检校、自稳定功能的组合特宽角低空数码相机系统,利用特殊设计的像片重叠关系和检校软件,有效纠正因轻薄机械形变引起的误差。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边缘视场补偿相机姿态角偏旋提高精度的方法,以替代三轴云台,从而大大减轻了成像系统的整体重量,适应了无人飞行器低空航测的需要。同时,项目研发的map-at/CS软件,整体自动化水平高,处理影像能力强,特别适合于处理无人飞行器低空航摄影像。

“中测系列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项目研制出的“垂直尾”、“倒桅尾”、“双发”三种型号的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具有机动性强、适用性强、运行成本低的特点,是应急测绘、新农村建设测绘等应用所急需的新型测绘技术装备。其研制的中测“双发”型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实现了雪域高原历史上首次无人机航测,开创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无人机测绘遥感技术应用先河。同时,创新性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基于GpS导航控制的定点曝光摄影以及飞控系统控制的自动旋偏修正技术,采用了经高精度几何检校标定的小型数字相机,航摄成果能满足大比例尺测图。通过鉴定的两个项目的多款产品已在应急测绘、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测绘、重大工程测绘、困难地区测绘、国土资源监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实际生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鉴定的两套“低空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是我国航空遥感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具有设计系统性、产品实用性和技术创新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两个项目的产品已在国家重大工程、抗震救灾、数字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其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地理信息获取向全天候、全天时、实时化迈进的步伐,推动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发展。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5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日前在第11届上海电视“东方电视高峰论坛”上透露了中国广电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一个满足、两个关键、三大任务。

朱虹说,广电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广电改革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宏观控制力和微观竞争力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两个关键,改革发展才能顺利进行。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电台、电视台可经营性部分要积极通过改革转变机制,增强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广电改革是为完成历史赋予广电的使命服务的。为保证广电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明确广电的任务。我认为,中国广电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强化公共服务。广电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二是加快产业发展。主要是面向市场,通过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影视产品,做大做强整个广电产业。三是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认真实施好广电的“走出去”工程。重点是要大力实施环球广播电视战略,加强广电产品的海外销售,积极进行中外合作生产,更多地打入国际市场。

海尔年内将上市全球首款UwB电视

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Semiconductor)6月2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开幕的“2005年飞思卡尔技术论坛”上宣布,中国著名家电厂商―――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采用了该公司的UwB(超宽带)无线芯片。据称,海尔计划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2006年在美国上市这种液晶电视。此次是首次在全球上市支持UwB的电视。设想通过与硬盘录像机和DVD影碟机等无线连接的方式来使用。

飞思卡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歇尔・迈耶(michaelmayer)在会上演示了海尔开发的37英寸液晶电视,支持1080i分辨率的HDtV显示,具备组合端子和DVi端子。所配UwB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14mbit/秒,可多信道同时无线传输HDtV影像。会场上,进行了利用UwB从媒体服务器发送20mbit/秒HDtV影像视频流的演示。海尔将先于第4季度在中国市场捆绑上市液晶电视和媒体服务器。美国市场则计划从2006年开始上市。

此次配备的UwB芯片组是飞思卡尔生产的"XS110"。由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14mbit/秒的3枚芯片组成,工作时的最大耗电为750mw。UwB传输方式采用飞思卡尔和美国摩托罗拉推崇的DS-UwB方式。maC协议采用基于ieee802.15.3标准的规格。所用频率带宽为3.1-5GHz。

收发模块由台湾通用科学工业(USi)开发。专用天线由飞思卡尔开发。主题演讲中使用的媒体服务器配备DVD影碟机功能和硬盘。另外,飞思卡尔还计划在2005年供应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提高至500-600mbit/秒的UwB芯片组工业样品。

海信数字电视芯片通过专家鉴定

6月24日,信产部科技司和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专家团对由海信研发的数字电视芯片进行了鉴定,海信的“中国芯”获得了全票通过,海信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数字电视芯片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电厂商。据了解,到2004年底,我国境内彩电的实际年产量已达7328.8万台,但这7000多万台电视机所使用的视频处理芯片全部依赖进口。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作为政府方面的代表出席了海信产品的新闻会,而此前信产部对于各种产业标准的表态一直很低调。据称,这款被海信命名为“Hiview信芯”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可应用于各类平板电视、CRt电视等。7月初,海信运用此芯片的电视将大批量下线投放市场。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我国芯片进口价值262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芯片的需求量将放大到700亿片。海信测算,一旦海信自主研发的芯片的产量达到10万片时,就能实现前期研究投入持平;10万片之后的利润空间会越大,在发达国家,芯片被称做是“工业粮食”。

据介绍,海信计划为三个内容:一是向系统级的芯片进发;二是向更高级的多功能芯片进发;三在这款芯片的开发成果上派生出若干面向市场的、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系统产品。

航天科技集团研究探讨加强国际宇航合作

6月6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了2005年国际宇航合作研讨会。外交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五院、八院、时代电子公司、长城公司以及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出席了研讨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就《宇航国际合作战略》做了专题报告,长城公司和五院也就国际宇航市场形势和策略作了专题报告。代表们讨论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的《宇航国际合作战略》和《宇航产品出口管理办法》(试行版),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听取各方报告之后,雷凡培强调国际宇航合作需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策略。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需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各方应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一致协调对外。

航天光学遥感器发展规划与咨询研讨会召开

6月10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光学遥感器发展规划与咨询研讨会召开,张履谦、王希季等11位院士共同研讨和策划了我国光学遥感以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光学遥感专业的发展,院长助理李明博士,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领导和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从航天装备发展对光学遥感器的需求、空间光学遥感产品"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发展途径和方法以及所科研能力四方面对该所遥感器的研制能力和发展历史进行了较详细的汇报。

与会专家围绕国家对光学遥感器的需求及遥感产品技术和核心技术如何发展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遥感专业的发展和顶层定位、人才培养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张履谦院士在发言中肯定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了光学遥感的研制队伍,他希望该所要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重视技术创新,通过加强与知名高校、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技术储备,把基础项目搞好;同时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现。王希季院士在发言中强调,目前我国对空间光学遥感器的需求非常迫切,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作为国家光学遥感的主力军责任重大,要有信心主动承担,并完成好下一个五年计划,他希望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理清思路,开阔胸襟和视野,通过构建虚拟实体,加强合作,提升研制能力;要加强理论研究,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长城工业总公司在巴黎航展上展示中国航天实力

6月13-19日,第46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东北郊的布尔歇机场隆重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0余个厂商参加了本届航展。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自1985年以来连续第10次参加这一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盛会。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外贸经销商,长城公司展示了集团公司的国际贸易实力、中国宇航贸易成果与新发展。长城公司在本次航展上主要推介了即将出口的东方红4号卫星以及长征3号甲、长征3号乙、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还在展台中摆放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模型,吸引了众多眼球,不少业界同仁和公众纷纷询问有关情况。法国公众对中国十分友好,他们对中国航天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表示出了极大兴趣。借巴黎航展这一国际航空航天界最大的商业展示平台,重组后的长城公司开展了积极的商务拓展。长城公司总裁王海波与国际同行阿尔卡特、阿里安、SeS、tHaLe公司进行了高层商务洽谈。展团向来访的各方宾客、专业人士介绍了中国商业发射、轨道交付的业务及中国航天的发展。参展的五院等单位与外商商洽了零件出口等业务。通过航展,中国航天展示了形象,拓展了业务,架设起各国客商连接中国航天的桥梁。

日本航天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6月16日,日本文部科技省航天活动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对日本航天发展的长期计划进行了探讨。在宇航探索局未来计划的基础上,该委员会将提供制定2007年开始的10年计划的素材。问题是宇航探索局计划中的大多数议案,如果只有宇航探索局、文部科技省以及航天委员会付出努力,是无法实现的。许多议案包括了与私营公司及政府的合作,如研发某一系统,在卫星及其它设施收集了地震、大雨,及其它灾害天气的信息后,将警报信号发送给移动电话。要实现这一计划,委员会就必需与若干部门、机构及公司协同努力,不只是建造卫星及必需的观测设备,还要收集、分析并分发信息。这需要来自全国的力量,但委员会没有能力和权力动员它们。

2001年的部门及各局改革之前,科技厅厅长是航天委员会主席,负责国家整体的航天发展政策。首相也要支持并尊重委员会主席的意见。改革之后,该职位仅仅成为宇航探索局的咨询顾问。虽然设立了由首相小泉纯一郎领导的科技政策顾问小组,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政府重组举措之一,但顾问小组并非一个能讨论国家航天发展计划全部图景的论坛。

当各方面鼓吹航天发展的实际应用,且政府及私人部门已设法实施联合计划时,若干问题浮出了水面。例如,如果一颗气象卫星失灵,航天活动委员会无权运行一个备份系统,因为卫星的运行权归属气象局。委员会也无权管理GX火箭,该火箭正由一个私营公司团队研发建造,其发动机由宇航探索局建造。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讨论日本GpS系统的采用上。这也是公众始终对航天计划目标不甚明了的原因之一。有些人认为,政府应该在内阁设立一个论坛,或将该委员会改组为可讨论一切问题的机构。还有一些人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修订法律给予该委员会更多的权限,使其直接与涉及航天发展的其他各部、各局打交道。

试验卫星2号成功完成在轨演示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6

“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证明中国航天业在发射场站及设施,运载火箭,飞船及装备,航天测控网站,远洋测控船,大规模远程数据通信,航天工程设计、制造、检测可靠性方面,先进管理、指挥、控制、通信、遥感方面,航天及其相关基础产业的人才能力和结构方面,都更加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人和中国装备的通天之路已经敞开了。

那么,什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呢?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美、苏(俄)这些航天强国拥有的那些先进的、实用的、有效的、有威慑力的航天手段,我们迟早都要有,而且――

我们会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走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航天之路。

以我个人观点看,中国航天的几个努力方向是:

大幅度提高航天遥感的分辨率

光学观测、摄影的分辨率是航天遥感的重要指标。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依特埃克公司在为中央情报局执行的“科洛纳计划”时,克服了卫星摄影胶片回收的重重困难,用全景相机达到了30―50米的分辨率。后来,美苏两国不断提高光学摄影的分辨率,目前最先进者达到了0.1米。一个国家航天摄影分辨率的每一次提高,都将迫使潜在对手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而该国将坐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巨大战略利益。

提高分辨率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大口径光学相机,其镜头直径在1米以上。这种高分辨率相机(类似小型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和美国KH系列卫星的大镜头)可用火箭先行送入轨道,再与载人飞船对接,由航天员与地面站联合操控。由于计算机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即便中口径的相机,也能获得高分辨率的图片。

中国可利用后发优势,届时,整个世界的最详尽面貌将在中国人眼中一览无余。四两可拨千斤,中国的国家安全将获得更好的保障。

大力改进星载雷达技术和多波段(宽频谱)遥感技术

飞船是科学实验的良好平台。当云层覆盖地球表面时,就必须用雷达来探测地球。侦察并定位海洋上的军舰和船舶主要依靠星载雷达。早期的星载雷达笨重而且性能低下。为了达到足够有效的发射功率,就要装备大面积的太阳能帆板。这也是美

国航天飞机(载重20吨)和太空实验室空间站(总质量90吨)被设计得又大又重的原因之一。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发展,使星载雷达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做得又小又轻,效率反而提高了。但这方面的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外国不会给我们,需要中国航天人和基础工业的努力奋斗。任何星载雷达和元器件的进步,都将大大提高机载雷达和弹载雷达的性能。星载雷达的改进,将使超级大国依仗的航母战斗群变得脆弱,迫使之重新思考它的全球战略。

此外,飞船处在外层空间的超真空、深冷、失重的环境中,这有利于红外探测器的使用和改进,也有利于各种先进的X射线、宇宙射线、重力、磁力、伽马射线和其他粒子束探测器的使用和改进。中国的仪器仪表、探测器产业大有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红外探测技术也是最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之一。

建设载人轨道空间站是有远见的空间政策

从“神五”、“神六”飞船的结构、功能看,中国航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设在轨道上持久飞行的载人科学实验空间站。从技术角度讲,俄罗斯的“礼炮”、“钻石”空间站的发展模式较适合中国。中国空间站将采用积木式组装方式(类似苏俄“和平”号空间站和目前的国际空间站),用载人飞船和无人货船(类似俄“进步”号)与之对接,轮换航天员和专家。

显然,中国将在自己的空间站上从事大量的有效、实用的科学实验,为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应有的助力。这方面,除美、俄外,世界各国只能望其项背。日本、欧盟的富有和人均GDp都超过了中国,只是由于近视的惟利是图的空间政策,导致它们不得不依赖美、俄的资料和国际空间站,一有风吹草动,像“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所有的航天实验计划都付诸流水。最关键、最重要的航天资料、航天工程资料、航天装备和成果,美、俄是不会同别人分享的。探月计划将取得大量实惠

中国的“嫦娥”探月计划,是一项雄心勃勃而又实实在在(可取得大量实惠)的伟大航天工程,足以同美国“阿波罗”工程比肩。“阿波罗”工程(1961年5月一1972年12月)历时11年,参加工程的有两万家企业、200所大学、80余所科研机构,总人数达30万人。它将六名航天员送上月球之后,为美国奠定了航天业霸主的垄断地位,连当时的苏联也悄然搁置了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

显然,目前中国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起飞重量460―480吨)不足以完成“嫦娥”计划的探月使命。中国必须研制推力更大的火箭。第一步就是要达到相当于美国“大力神”34D(起飞重量689吨)到“大力神”4nUSⅡ(起飞重量930吨)的推力级别。第二步将选取1000吨级和“土星”五号火箭(起飞重量2946吨)之间的某个级别。无论如何,它的运载能力将超过欧洲空间局的“阿里亚娜”五型火箭(起飞重量733吨)。假如不研制那么巨大的火箭,就要在地球轨道上分段组装月球轨道舱、登月舱和返回舱。无论选取哪种途径,中国航天人都要迎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随着“嫦娥”计划的每一步进展,中国航天事业都能获得很高的回报,并把它的成果转移到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的方方面面。

能从事载人航天的国家才是一流国家

我想告诉读者的就是:

正是在航天领域的激烈角逐和伟大成就,使美国和前苏联成了无可争议的超级强国,而视载人航天为畏途的国家们,无论如何富裕、技术上有自己的绝活,也只能甘于二流角色。

载人空间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技术平台。它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遥感,照相,医学,生物,材料,气象,灾害预报,地质勘探,多学科实验,利用微引力、超真空、极低温环境的各种航天工程,通信和雷达实验,激光和红外实验,宇宙线和粒子束实验,天文观测和天文导航,等等。

如果有谁胆敢向一个国家发动军事进攻或以此相威胁,那么,空间站也是最好的保卫和平的平台之一,有它和无它可大不一样。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7

2.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着陆力学环境防护技术改进朱光辰,ZhuGuangchen

3.al2o3纤维在空间充气式气动阻尼结构中的应用曹旭,CaoXu

4.大型伞绳帆和抽打现象连续模型及验证航天返回与遥感丁娣,程文科,DingDi,Chengwenke

5.信息动态

6.中国空间站光学遥感载荷的发展研究王峰,周峰,郑国宪,赵海博,wangFeng,ZhouFeng,ZhengGuoxian,ZhaoHaibo

7.用局部灰度极值方法进行多光谱图像配准算法研究朱近,司美玲,夏德深,梁宛玉,王辉登,张洁玉,ZhuJin,Simeiling,XiaDeshen,Liangwanyu,wangHuideng,ZhangJieyu

8.遥感卫星立体影像传感器模型综述李晨曦,LiChenxi

9.一种易于制造、较大视场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姚罡,黄颖,傅丹膺,YaoGang,HuangYing,FuDanying

10.Zernike多项式在拟合光学表面面形中的应用及仿真杨佳文,黄巧林,韩友民,YangJiawen,HuangQiaolin,HanYoumin

11.机载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实时压缩系统研究王庆元,王琨,武文波,wangQingyuan,wangKun,wuwenbo

12.pan基高模量碳纤维微观结构研究韩赞,张学军,田艳红,杨延风,沈曾民,HanZan,ZhangXuejun,tianYanhong,YangYanfeng,ShenZengmin

1.智能气囊缓冲器在航天器回收着陆中的应用探讨戈嗣诚,GeSicheng

2.其他

3.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排气孔面积优化马常亮,何欢,陈国平,maChangliang,HeHuan,ChenGuoping

4.aDamS用户子程序在软着陆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蒋万松,黄伟,王海涛,Jiangwansong,Huangwei,wangHaitao

5.珠海市森林绿地遥感动态监测与驱动力分析乔玉良,王鹏,尚彦玲,QiaoYuliang,wangpeng,ShangYanling

6.星载激光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许春晓,周峰,XuChunxiao,ZhouFeng

7.太赫兹遥感技术综述周胜利,张存林,ZhouShengli,ZhangCunlin

8.国外高分辨率相机与卫星平台连接方式综述王建永,满益云,傅丹膺,杨居奎,wangJianyong,manYiyun,FuDanying,YangJukui

9."环境一号"B星热红外通道星上定标与交叉定标研究韩启金,闵祥军,傅俏燕,HanQijin,minXiangjun,FuQiaoyan

10.CCD相机模/数变换位数的分析张孝弘,ZhangXiaohong

11.光学遥感器光电信号处理系统的空间辐射效应研究董建婷,张旭辉,DongJianting,ZhangXuhui

12.空间充气展开结构的材料成型固化技术综述曹旭,王伟志,CaoXu,wangweizhi

1.王希季院士寄语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2.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50年成就与展望岳涛,李扬,Yuetao,LiYang

3.我国无地面控制点摄影测量卫星相机(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建所50周年而作)王任享,wangRenxiang

4.中国航天光学遥感技术成就与展望岳涛,Yuetao

5.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与成就唐伯昶,陈国良,tangBochang,ChenGuoliang

6.中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50年成就与展望陈国良,高树义,ChenGuoliang,GaoShuyi

7.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光学遥感器中的应用探讨盛磊,陈萍,ShengLei,Chenping

8.物伞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讨论郭叔伟,董杨彪,秦子增,GuoShuwei,DongYangbiao,QinZizeng

9.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构型设计孙永岩,范季夏,于广洋,赵彦,SunYongyan,FanJixia,YuGuangyang,ZhaoYan

10.基于插入式重复控制的摆动扫描控制系统研究彭宏刚,于豫民,张敏华,pengHonggang,YuYumin,Zhangminhua

11.可用于平流层飞艇蒙皮的pBo织物编织和性能研究曹旭,顾正铭,王伟志,CaoXu,GuZhengming,wangweizhi

12.国外空间用三反离轴相机发展分析与思考张科科,阮宁娟,傅丹鹰,ZhangKeke,Ruanningjuan,FuDanying

13.国外紫外空间探测器发展综述阮宁娟,苏云,Ruanningjuan,SuYun

1.太阳帆技术综述王伟志,wangweizhi

2.平流层飞艇热仿真初步探讨方贤德,王伟志,李小建,FangXiande,wangweizhi,LiXiaojian

3.低轨卫星面阵凝视成像技术研究赵学敏,马文坡,刘兆军,ZhaoXuemin,mawenpo,LiuZhaojun

4.纪念我国首次进行火箭核云取样40周年

5.空间大气成分探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巫晓丽,范东栋,王平,wuXiaoli,FanDongdong,wangping

6.环境一号卫星CCD相机相对定标数据处理陈大羽,吴雁林,ChenDayu,wuYanlin

7.CaD技术发展及其在航天光学遥感领域的应用高文,毛建杰,Gaowen,maoJianjie

8.航天返回与遥感基于有限元法的离轴tma结构选型分析卢威,傅丹鹰,陶家生,Luwei,FuDanying,taoJiasheng

9.时序信号设计的一种新方法王衍,李涛,wangYan,Litao

10.航天主结构复合材料及其软模辅助Rtm成型工艺肖加余,曾竟成,江大志,XiaoJiayu,ZengJingcheng,JiangDazhi

11.用于结构件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李嘉禄,LiJialu

12.星载微带阵天线板的研制章令晖,陈萍,沃西源,范乃康,夏英伟,谭放,ZhangLinghui,Chenping,woXiyuan,Fannaikang,XiaYingwei,tanFang

13.论航天李大耀,LiDayao

1.静电对降落伞开伞的影响沈祖炜,ShenZuwei

2.航天器空投试验用大容量数据记录器的研究李春,吴世通,邓黎,LiChun,wuShitong,DengLi

3.光机扫描仪像质评价与优化设计马文坡,mawenpo

4.从图像处理的观点出发来看光学遥感器的成像质量满益云,胡永力,王小勇,manYiyun,HuYongli,wangXiaoyong

5.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发展概况陈晓丽,沈洪兵,杨秉新,李博,王永辉,ChenXiaoli,ShenHongbing,YangBingxin,LiBo,wangYonghuihHttp://

6.中分辨率宽覆盖CCD相机光机热分析汪巧萍,吕冀怀,wangQiaoping,LvJihuai

7.空间相机中与大口径透镜有关的结构设计分析项卫国,常宁华,Xiangweiguo,Changninhua

8.一种驱动扫描镜扫描运动的方法罗渠,袁立,杨磊,聂云松,LuoQu,YuanLi,YangLei,nieYunsong

9.多光谱宽覆盖遥感图像模拟信号源设计成桂梅,吴雁林,苏蕾,ChengGuimei,wuYanlin,SuLei

10.基于三机冷备份的遥感器计算机系统冗余设计石志成,许敬旺,汤恩生,ShiZhicheng,XuJingwang,tangensheng

11.混杂复合材料空间光学遥感器拉压承力杆件Rtm成型工艺及性能研究涂彬,沃西源,夏英伟,tuBin,aoXiyuan,XiaYingwei

12.蜂窝夹层结构常见制造缺陷分析章令晖,韩宇,沃西源,夏英伟,谭放,ZhangLinghui,HanYu,woXiyuan,XiaYingwei,tanFang

13.CaD/Cae技术在工艺装备设计中的应用肖正航,李艳君,XiaoZhenghang,LiYanjun

14.钢球连接方式火工装置的结构强度校核郝芳,HaoFang

1.景物和成像条件对遥感图像品质的影响陈世平

2.降落伞拉直过程的三维仿真分析史献林,余莉,袁文明,刘卫华

3.降落伞"呼吸"现象研究郭叔伟,王海涛,董杨彪,秦子增

4.其它

5.伞舱系统在火星环境中的运动特性分析王海涛,郭鹏,程文科,秦子增

6.火星着陆地形信息融合分析技术付丽璋,吴世通,王海涛

7.红外探测器比探测率与光学系统工作温度关系研究吴立民,周峰,王怀义

8.异形遮拦光学系统衍射限mtF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齐怀川,黄巧林,胡永力

9.基于频率的空间相机主体结构优化设计分析魏鑫,张凤芹,范斌

10.一体化、轻量化卫星承力筒的研究姚骏,谭时芳,李明珠,韩宇

11.图解建模方法在提取沟壑密度中的分析研究杨斌,张俊峰,高德政,何政伟,王青

1.国外载人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进展高滨,GaoBin

2.关于遥感图像品质的若干问题陈世平,ChenShiping

3.遥感图像运动模糊恢复方法及评价标准研究王彪,姜志国,赵丹培,wangBiao,JiangZhiguo,ZhaoDanpei

4.一种多波段组合的孤立噪声去除方法曾湧,陈世平,于晋,ZengYong,ChenShiping,YuJin

5.晨昏时段大气辐射对成像有效信噪比的影响宋鹏飞,王世涛,王小勇,Songpengfei,wangShitao,wangXiaoyong

6.基于刃边法的航天光学遥感器在轨mtF测试研究赵占平,付兴科,黄巧林,李永强,ZhaoZhanping,FuXingke,HuangQiaolin,LiYongqiang

7.星载红外相机相对定标算法研究王海燕,于晋,李照洲,wangHaiyan,YuJin,LiZhaozhou

8.高速数字图像数据传输的研究及实现肖龙,万旻,李涛,XiaoLong,wanmin,Litao

9.大口径SiC反射镜背部筋板布局设计研究宫辉,连华东,GongHui,LianHuadong

10.激光成像系统实验研究航天返回与遥感张晓鹏,徐鹏,赵铭军,周胜利,ZhangXiaopeng,Xupeng,Zhaomingjun,ZhouShengli

1.降落伞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郭奎,荣伟,谢淮,GuoKui,Rongwei,XieHuai

2.光学遥感器整体优势突显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特色王红杰,王怀义,唐绍凡,wangHongjie,wangHuaiyi,tangShaofan

3.CBeRS-02B卫星高分辨率相机的在轨调焦方法何红艳,王小勇,曾湧,HeHongyan,wangXiaoyong,ZengYong

4.JpeG图像压缩技术的实现与优化张宏伟,孙吉福,黄长宁,ZhangHongwei,SunJifu,HuangChangning

5.低温红外镜头星点检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李妥妥,苏云,兰丽艳,Lituotuo,SuYun,LanLiyan

6.基于集成信号处理芯片的CCD相机视频电子学系统设计达选福,王怀义,李涛,徐宏宇,DaXuanfu,wangHuaiyi,Litao,XuHongyu

7.CCD遥感相机信号处理电路降噪方法程芸,李涛,ChengYun,Litao

8.基于模型的设计思想快速实现二维DCt变换王琨,李涛,wangKun,Litao

9.二值箝位电路的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潘卫军,李涛,panweijun,Litao

10.其他

11.三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结构和树脂复合固化技术李嘉禄,LiJialu

12.航天器复合材料胶接连接工艺分析沃西源,涂彬,夏英伟,woXiyuan,tubin,XiaYingwei

1.回收着陆半实物仿真系统程控装置模拟程序设计郭叔伟,董杨彪,秦子增,GuoShuwei,DongYangbiao,QinZizeng

2.火星探测着陆系统开伞控制方法研究荣伟,陈旭,陈国良,Rongwei,ChenXu,ChenGuoliang

3.火星探测器降落伞系统综述于莹潇,田佳林,YuYingxiao,tianJialin

4.航天光学采样成像系统mtF的优化设计与mtFC陈世平,姜伟,ChenShiping,Jiangwei

5.卫星光学遥感系统优化设计与像质评价探讨马文坡,mawenpo

6.光学采样成像系统传递函数补偿的仿真研究姜伟,陈世平,黄巧林,时红伟,Jiangwei,ChenShiping,HuangQiaolin,ShiHongwei

7.光学采样成像系统传递函数补偿的试验研究姜伟,陈世平,黄巧林,时红伟,Jiangwei,ChenShiping,HuangQiaolin,ShiHongwei

8.mtFC在光学遥感成像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满益云,陈世平,刘兆军,周峰,王怀义,傅丹鹰,manYiyun,ChenShiping,LiuZhaojun,ZhouFeng,wangHuaiyi,FuDanying

9.高分辨率航天光学遥感器发展新思路研究黄巧林,姜伟,HuangQiaolin,Jiangwei

10.超高分辨率相机成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吴敏渊,邓德祥,孙婷,wuminyuan,DengDexiang,Sunting

11.空间相机相对辐射定标精度分析胡永富,张宇烽,HuYongfu,ZhangYufeng

12.卫星遥感技术在寻找地下热水中的应用乔玉良,吕芳,王栋,赵永清,QiaoYuliang,LvFang,wangDong,ZhaoYongqing

13.关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可设计性的分析沃西源,夏英伟,王琦洁,woXiyuan,XiaYingwei,wangQijie

1.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航天发射总次数突破两位数羽佳,YuJia

2.低密度大气中降落伞开伞动载的研究荣伟,陈旭,陈国良,Rongwei,ChenXu,ChenGuoliang

3.降落伞-返回舱系统约束模型的建立刘敏,荣伟,王伟志,Liumin,Rongwei,wangweizhi

4.低轨对地观测卫星凝视成像仪探讨马文坡,mawenpo

5.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探测能力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张科科,傅丹鹰,周峰,和涛,ZhangKeke,FuDanying,ZhouFeng,Hetao

6.偏流对三线阵tDiCCD测绘相机的影响分析杨居奎,许敬旺,YangJukui,XuJingwang

7.航天返回与遥感航天光学遥感器mtF测试技术研究黄巧林,姜伟,HuangQiaolin,Jiangwei

8.空间展开机构初步原理分析与方案构想王永辉,陈晓丽,李博,刘义良,李玉高,杨秉新,wangYonghui,ChenXiaoli,LiBo,LiuYiliang,LiYugao,YangBingxin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8

遥感,早期只是被人们用来给地球拍照,形成一幅幅地球的“照片”。但现在,随着技术手段的增强和分辨率的提高,通过提取地物的波谱特征,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增强与几何纠正、识别、分类,已经可以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照片”变成了“魔镜”,这面镜子,除了展现出实物影像,还能剥离外表、识别真相。

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并重

汶川大地震使遥感技术得到空前普及,但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不及时、卫星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不高、卫星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不高、数据处理速度低、影像质量差导致目标解译困难等。此外,由于卫星遥感数据仍主要依靠外国卫星,应用的现实性和精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卫星数据在行业内部尚不能共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遥感应用的发展。基于此,不难推测,在2009年,国家将大力发展我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立航空遥感应急响应系统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网格;提高航空、航天传感器的定规定姿精度和成像质量;研发数据处理的快速、智能和自动化方法也被提上日程。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曾做过这样的比喻:“遥感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就像板块夹缝中露头的小芽,对任何成熟学科而言它都是边缘;但另一方面,它也的确存在很好的创新机遇。”未来,遥感技术应在两大方面寻求更大发展,一是观测技术,二是信息提取技术。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由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系列组成的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具备了航空航天遥感对地观测能力,基本实现了对中国及周边地区以及全球的大气、海洋和陆地系统观测和动态监测。

可以预计,2009年,卫星遥感单景覆盖范围将继续增大,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响应时间越来越短、采集模式灵活、重访周期缩短,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信息量越来越大,存档数据急速增加,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必将给数据处理和应用带来很大便利,使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能力不断提高。

以应用为导向

2008年12月15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五号”成功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五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可以预测,我国将以应用拉动遥感产业的整体发展,并加强对遥感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扶持。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9

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摄影测量、遥感

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摄影测量学,特别是航空摄影测量是我国传统测绘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航测和制图三大组成部分中,航测是测制地形图的最基本手段。由于高科技的发展,摄影测量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影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主要介绍现代科技发展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影响,目前发展方向,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发展对摄影测量的影响

1.1摄影测量的回顾

摄影测量经历了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模拟、解析和全数字测图。在计算机水平发展还不高时,测图无法用计算机来实现,只能用机械模拟的办法,例如多倍仪和各种精密全能测图仪,还有为了降低造价,利用简化公式设计的模拟仪器。这些仪器由于精度要求极高,因此制造困难,价格昂贵。这些仪器在测绘事业中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1.2计算机发展对摄影测量的影响

航空摄影测量是传统地形图的基本手段,通过测量航空像片计算地面真实坐标。航空摄影测量工作者早就关注计算机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但是由于这种计算极为复杂,因此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才逐步深入。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摄影测量中最困难的测图部分用计算机来解决,从而使摄影测量步入计算机处理的新时代,使得摄影测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变化可从下列四个方面得到反映。

(1)测量仪器的彻底改变

传统摄影测量仪器主要分二大类,一类用于测量像片的坐标,用于加密,提供测图时控制点坐标。第二类是用于测图,通常为机械模拟方式。这些仪器由于精度高,制造比较困难,过去大部分从德国、瑞士进口,价格自然昂贵。而现在只要有高精度像片数字化仪和基于计算机的处理系统,便可实现航测生产的全过程。这些仪器与原来仪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效率高等特点。如果将来航空摄影采用数码像机,直接得到数字影像,到那时像片数字化仪都不要,利用基于计算机的一些处理系统便可实现地形图等测绘产品的生产。由此可看出,计算机的发展对航测仪器带来了彻底变革。

(2)产品形式的改变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测绘生产的产品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模拟表达方式改为全数字形式,即4D产品。在数字测绘产品生产中,首先应重视数据的格式,即制订数据生产标准。目前各国的标准不一致,因此在用数据前,必须先了解数据格式,否则无法应用。在数字测绘产品中,另一重要转变是产品的管理,在模拟图时代,利用仓库储存,用户亲自领取的方式。在数字时代,利用计算机管理,公用数据可以上网,用户从网上直接下载数据。在管理上更为科学,使用更为方便。

(3)生产工艺的改变

由于处理方法和产品形式的改变,使得生产工艺流程也产生重大变化,朝着简单、高效方向发展。模拟产品生产中一个重要缺陷是绘图结果不能有效利用,从生产原图到出版须重复标描多次,而在数字产品生产中该问题就不存在。由此也导致航测与制图无明确分界。现在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下列部分:航片数字化,把模拟图像变为数字影像;影像处理和信息提取,包括影像几何纠正及产品信息的提取与编辑;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应用。

(4)理论方法上的改变

在过去,摄影测量主要着重模型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现在计算机的水平,对摄影测量计算而言,已根本解决,可以用最严密的公式计算,解算精度能得到完全保证。摄影测量几何模型已不再是研究的重点,而转向影像匹配与信息自动提取方面。影像匹配是数字摄影测量的核心,数字摄影测量的效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影像自动匹配的水平。影像匹配不仅在数字摄影测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计算机视觉目标自动识别的核心,为此影像匹配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经过多年研究,结合计算机发展水平,影像匹配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这是摄影测量取得的重大进展。由于地面影像极其复杂,影像匹配尚不能做到完全成功,目前当匹配失败时尚需人工干预。在信息提取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些进展,但距实际应用尚有较大距离,这方面是今后应努力研究的方向。

2空间技术发展的影响

20多年来,航天遥感得到了较大发展,获得了大量卫星影像,并在许多领域已有成功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遥感不仅走向成熟,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有二个特点,其一是地面分辨率愈来愈高,美国在南斯拉夫所用军事侦察卫星地面分辨率为0.1m。在卫星发射计划中,许多国家或公司将要发射地面分辨率为1m的卫星。美国在“数字地球”计划中,分辨率为1×1m的全球影像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高分辨率影像将来主要靠航天遥感来获得。

其二是面向全球变化监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在发生不断变化,许多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尚不清楚,为了进行研究,必须获得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各种数据,须对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及大气层进行全面监测,为此美国提出了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卫星上传感器共有19种。

雷达卫星也是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获取不受气候影响的特点吸引着人们的普遍关注,雷达卫星的特有特性为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尚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了应用需要,必须对航天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鉴于航天遥感影像具有数据量大、分析复杂等特点,因此对处理设备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许多相关领域引起重要影响。

利用卫星遥感获取各种信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在实现数字地球的今天,卫星遥感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数字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拟地球,把地球上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形式表达,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形式的地球的描述。要把整个地球上的信息数字化,进入计算机管理,其工作量极大,在开始阶段,可以从已成图的资料提取部分信息,但是从长远观点、从信息更新角度,卫星遥感是提供信息源的最有效手段和保证。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篇10

关键词:地质勘探;矿产;遥感找矿;国土资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与促进,我国的遥感技术也逐步发展并趋于成熟,目前已经建立了集信息的采集、处理、应用等环节于一体的国土资源遥感技术体系。可以说,我国已经把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矿山开发、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重要领域。

1遥感找矿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际、国内的地质矿产勘探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很大的技术支撑,地质勘探业迅速崛起,遥感找矿技术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地质找矿方法。

遥感找矿技术主要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矿藏的发现、开采等工程。该技术的理论支撑是遥感技术,按照光谱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遥感技术用于地质找矿作业,能够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分析矿山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发现矿藏的几率和速度,并且分析结果更加精确和科学。

遥感找矿技术主要是依据大地层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物质所发生的反射、透射等物理作用而产生的电磁波,来传递各种地质成分的特征信息。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其发出的光谱的特息相关,物质成分及结构的差异使得不同物质的内部对不同波长的光子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透射等物理作用。一般而言,具有稳定的物理结构和稳定的化学性质的物质具有稳定的光谱吸收特征,而不同的矿物质又具有不同的电磁波辐射能力。在遥感找矿技术中,我们利用波谱仪等遥感设备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光谱试验,获取数据并测量其光谱曲线,再与资料库中的已知光谱进行比较,可以确定矿物质中所含有的各种成分,并进一步判断其含量与纯度。这样,我们就利用遥感找矿技术,成功地为决策者开发利用矿山资源提供了可靠资料。

2遥感找矿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运用

遥感找矿技术可以用以提取地质构造,对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现有资料,重要的矿产主要分布在地壳板块的边界地带以及不同块体的结合部位。遥感找矿技术能够对地质成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反馈,帮助地质勘探工作者提供可靠信息,如地表岩层、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水体和植被分布等。地质勘探测量工作者,可通过这些信息提取潜伏的地质构造特征,比如地表褶皱、地层断裂等。

遥感找矿技术主要利用金属矿床形成的特定光谱异常区进行工作,通过遥感技术形成图形和图像。质地中存在的各种矿物质的光谱曲线波动不一样,比如围岩的光谱曲线会相对很平缓,每个波段之间的差值也十分小;而矿化蚀变岩的光谱曲线波动较大,每个波段之间的差值也很大。这样,根据不同的光谱曲线,就能确定地质的性质,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数据。

可以看出,提取蚀变信息是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一项主要手段。那么,遥感找矿技术是如何进行处理蚀变信息的?目前可以用单一的热红外波段或者比值分析,也可以将二者结合,再对蚀变信息进行增强,然后与已知的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在植被覆盖非常广泛或者冰雪大量覆盖的地区,为了在不遗失任何信息的前提下去除干扰,我们可以采用比值处理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图像预处理;我们也可以利用热红外光谱技术探测物体的辐射能量,从而压抑森林植被和积雪造成的信号干扰。

目前,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已经为我国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关于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运用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开发了"野外调查微机辅助遥感图像解译系统",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1∶25万遥感地质调查的技术规定,绘制了相关精度和比例的影像图,并做了详细的遥感地质解译,编制了航磁系列图、推断地质图和地球地质物理断面图等图件。成功运用该项技术进行了不同地区的区域地质岩性填图,确定各类火成岩体的分布,准确圈定了火山岩及火山机构,为直接或间接找矿等工作服务。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都标明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在我国地质勘探工作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3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不断取得创新,找矿方式方法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也在不断加强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提高地质勘查的能力。根据目前我国的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我国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的发展现状,未来几年将重点加强开展并加强以下3个业务体系的建设:

(1)矿产资源航空物探与遥感勘查应用体系;(2)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多领域应用与服务体系;(3)海洋与陆域油气资源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体系;上述业务体系体现了遥感找矿技术在地质矿产勘探领域的重要应用和拓展。开发和完善以上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坚持自主开发为主与引进外部技术为辅相结合的机制,不断提高和完善我国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4对当前遥感找矿技术的几点建议

4.1加强技术装备建设,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疆土地域跨越较大,而且国土资源复杂,如果只采用单一的运载工具,就无法适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测量作业,同时又缺少适合于高原地区和山区遥感勘查飞行的直升机。对于海洋资源,大航程超低空海洋航空物探专用飞机的开发运用将成为严重制约海洋资源调查能力的关键资源。国内设备对数据的记录、处理能力精度不高,缺乏航重、航电以及航空气测设备等,这就造成一部分遥感信息源的缺乏。国外高精度遥感数据价格昂贵,而国产资源卫星数量少、分辨率和精度难以满足自身要求,严重制约我国地质矿产勘探工程的快速发展。

4.2需要提高技术层次,深化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地质矿产勘探遥感找矿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与遥感技术工程化能力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随着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对遥感找矿技术的业务化应用的迫切需求,遥感技术的自动化、工程化程度有待提高。

结束语

遥感找矿技术作为矿产勘查领域内的新生力量,在易找矿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许多遥感找矿的成功经验所带来的有益启示是,遥感应用必须与物化探、磁力、重力、地震探矿方法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地热、地气的热力作用,深入研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生物成矿和数字地质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只有加深对地表成矿信息的理解和诠释,才有可能对深部的、海底的隐伏矿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地球系统科学与地质信息科学的深度作出科学的推论和预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