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1:16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1

目前我国的再生资源主要有紫杂铜、黄杂铜、废熟铝、废生铝、软杂铅、硬杂铅、极板铅、废锌、不锈钢炉料、重型废钢、中型废钢、统料废钢、轻薄料、灰口铁、白口铁、黄板纸、旧报纸和书本,共18种。可以看出,紫杂铜与黄杂铜虽然是不同的再生资源产品,但是其主要成分相同,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后二者便可以相互转化和替代,同样,铝、铅、铁和纸质品也存在类似的替代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跨种类的再生资源也存在替代关系,例如,铁的合金在诸多领域可以代替价格较高的铜,精加工的纸包装可以取代部分金属包装物。这类替代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变得愈加多样而紧密。可见不同种类的再生资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替代关系,各个产品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模型描述

假设关联网络中包含n种再生资源,其价格的观测时间区间为t0,t0[+t]。在观测区间的任意时点t的再生资源i的收益率为:作为阈值。bij取0或1分别表示节点i和j有边或无边相连。以不同的再生资源为节点建立网络,该网络为无向无权网络,节点之间连边的有无表示股票之间价格波动的相关性是否显著,从而刻画出市场内部异质再生资源的价格联动关系。

分别采用节点的度来描述再生资源替代程度大小。一个节点的度k指的是与该节点相连的其他节点的数,度反映了复杂网络中节点与边的连接关系,某种再生资源的度越大表明与其他再生资源的联系越紧密。度为k的节点的概率称为度分布,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统计特性。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特征p(k)∝k-γ,则称该网络具有“无标度”性质。

数据选择

本文采集了北京再生资源市场从2009年2月到2011年12月的再生资源价格月度数据,数据由《全国再生资源市场信息》汇总计算而来,其中再生资源品类包括紫杂铜、黄杂铜、废熟铝、废生铝、软杂铅、硬杂铅、极板铅、废锌、不锈钢炉料、重型废钢、中型废钢、统料废钢、轻薄料、灰口铁、白口铁、黄板纸、旧报纸和书本,共18种,将其分别记作a1,a2,…,a18。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整个宏观市场环境,故而数据选择从2009年开始。北京再生资源市场是我国发展最早、影响最广泛且再生资源品类最齐全的再生资源市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反映我国再生资源市场的价格波动及交易情况。

实证分析

以不同的再生资源为节点,资源间的替代关系为边,利用UCinet软件建立相关网络,见图1。

1无标度特性分析

考察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的度分布发现,它并不符合幂律分布,说明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不是无标度网络,目前的再生资源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相关市场机制还不成熟。不过我们也看到,各节点之间的连接状况(度数)表现出不均匀分布性,大多数节点度数较小,仅有少数节点度数较大,已经开始表现出无标度的趋势。如图1所示,黄板纸(a16)、旧报纸(a17)、书本(a18)、灰口铁(a14)等度数较大,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这些具有较大度的节点称为网络的Hub点即中心节点,对于网络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杂铜(a2)、极板铅(a7)等节点的度数较低,替代强度较小;软杂铅(a5)的度为0,故而从网络中剔除。

2集聚系数分析

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整体网络集聚系数为0556,表现出强集聚性,这表明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各节点之间形成短距离联系的可能性较大。大多数节点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少数节点表现出较小的集聚系数,如紫杂铜(a1)和废生铝(a4)的集聚系数为0、废熟铝(a3)的集聚系数为01、硬杂铅(a6)的集聚系数为0167。因此,集聚性不仅取决于节点之间的联系,还取决于节点的分布。总体而言,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的集聚系数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连续性(图2)。

3平均路径长度分析

在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中,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代表再生资源价格波动的深度,即网络中两点要通过尽量少的连接就能够建立关联。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中,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仅为1809,表明2个节点间的分离程度很小,平均只需要不到2次中转就可以将网络中任意2个节点连接起来。网络具有很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集聚系数,网络的整体结构表现为“小世界网络”。

4节点度分析

对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节点的度分布进行分析,得出节点的平均度为6,即每个节点平均与其他6个节点有直接关系。度的积累分布符合指数分布特征(p(k)=1146×e-0133k,R2=0932),且具有较高的置信水平。多数节点只连接了较少的再生资源,少数节点连接了较多的再生资源,因此节点度越大,越可能与更多的节点发生关系,其价格影响力越大(图3)。

结论与思考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2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并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从生活和生产实例出发,说出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对我国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的现状有一个清醒认识,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据说明、文字分析、阅读材料等的学习,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明白我国资源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辩论或案例分析等形式,说明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新观念,在教学中认识我国的资源现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及其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难点:对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价;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观赏FLaSH动画视频“拯救地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板图中国轮廓图。

介绍:我是来自大连的张老师,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飞跃长江、黄河来到了珠江三角洲美丽的城市中山和同学们共上这一节课,这是一种缘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导言:课前同学们观赏了视频片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学生:人类应该和动物做朋友,不应该残杀它们;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教师: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她敞开胸怀,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相信《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大家并不陌生。在一次海难中,鲁滨逊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是如何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并最终生存下来的?

学生:(略)

教师:鲁滨逊在求生时,所利用的土地、木材、淡水等物质就叫作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我们吃、穿、住、行的主要源泉,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师活动: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对此比较熟悉,便于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简单明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自然资源概况

判断下列四种物质(阳光、森林、衣服、铁矿石)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学生:衣服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它不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

教师: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闪电是不是?

学生:目前技术条件下闪电还不能被人类利用,不属于自然资源。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应该具有这样两个特点: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属性,有利用的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过渡:大千世界,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根据性质不同,这些物质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课件展示:学生观察水循环动态示意图,了解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获得途径和示意图反映了水资源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种在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属于哪种资源?

学生:可再生资源。(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

教师:出示“英国石油公司日前发表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拥有的石油储量只够用40年”相关资料,提问:石油属于哪种资源?

学生:非可再生资源。其特点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用完就没有了。(学生举例归纳出矿产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展示几种自然资源让学生判断,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再生资源利用合理,便可以实现永续利用。而非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面对这种状况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学生:利用新的物质来代替。

教师:这些物质称为“新能源”或“新材料”。现在科学家正致力于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短片。

学生:观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视频。

教师板图“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教师: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从我国的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为我国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设计意图: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基本的种类?这两个问题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使学生造成对概念的模糊。因此可从定义入手,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两个属性,再进行区别比较,这样学生很容易辨别。可再生资源可以水循环示意图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可拓展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知识,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目前部分资源枯竭的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利用

过渡: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这个泱泱大国中自然资源又有什么特点?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分析和总结。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国土面积、土地总面积、森林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同世界其它几个国家的柱状图比较。

学生概括: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教师:我国自然资源不但总量大,而且种类也很多。(以矿产资源为例,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同世界其它几个国家的土地、森林、耕地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比较和在世界国家的排位。

学生概括: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

教师:为什么我国很多种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却不足?

学生:我国人口世界最多,因此平均占有量少。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3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我个人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4

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2-0139-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4

世界性的资源枯竭危机已成为必然,而且人类将很快面临这一危机。据专家估计,人类常用的19种矿产资源中,12种的耗竭期在30年之内,5种在10年之内[1]。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形势更为严峻,全国400多处主要矿区都进入晚期,而对资源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趋强烈。“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资源再生产业是循环经济物质代谢形成闭环的唯一逆向物流产业,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把“吃老本”的线性经济,改变为“吃利息”的循环经济,是缓解因资源匮乏引发的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2]。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3]。产业集群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与创新以及带来外部经济性等优势,使其成为近年来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诸多国家发展区域经济时所倚重的重要政策工具[4]。目前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但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制造业相关的动脉产业,而对于资源再生产业这一静脉产业,能否也如动脉产业一样形成集群化发展?目前在我国是否已经形成了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如何分布、如何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等等一系列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思路,应该首先从实证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弄清楚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否存在,达到何种程度?因此,本文拟通过定量辨识产业集群的方法,对各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情况做定量的衡量,并结合产业实际布局和特征,做出定性分析和验证,从而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国资源再生产业是否存在集群,为后续研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提供依据。

1资源再生产业发展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老产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当时国内的资源短缺问题,当时组建了16万个遍及全国每个角落的回收点,以“牙膏换牙皮”政策,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回收系统[5]。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大量的回收点由于经营不力而相继消失。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臻完善和对资源需求的日趋强烈,原有回收公司和社会体系在调整中逐步找到各自的市场定位,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步扩大[6]。“十五”期间,我国回收的主要再生资源总量约为3.5亿t,年增长率在12%以上,回收总值超过6511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7]。“十一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继续保持不断增加趋势,2005-2007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情况如表1所示,2007年再生资源国内回收总量已达到8884.3万t,同比增长了17.03%,回收总值达到2621.2亿元,同比增长了23.3%;与此同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和废船舶五个类别的再生资源进口量达到4076.7万t,同比增长7.74%[8]。

到2007年为止,全国资源再生产业共有企业30000多家,回收网点9000多个,回收加工厂1300多家,整个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由再生资源回收流通、再生加工、设备制造、市场组织、科技开发、服务支撑、管理监督等不同角色企业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结构,产业链上企业分工明确,并朝着逐步细化方向发展。但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目前资源再生产业的企业规模一般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再生资源市场具有波动性大的特征,企业为了避免市场波动性风险,不会扩大自己的规模;但是,为了实现规模效应,这些小规模企业往往选择在特定区域聚集,从而形成扎堆现象,即集群化发展模式。目前在我国一些区域,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特征已经凸显,从这些产业集群表现的特征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在市场机制驱动下,在全国已自发建立了许多区域性的集散地、交易市场和加工基地,如湖南永兴被称为没有银矿的“银都”、广东贵屿被喻为“电子垃圾之都”、浙江台州被称为长三角的“铜铁矿”等等;其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规划和推动下,通过建立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对从事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的企业实施“圈区管理”模式,也是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典型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征和重要载体,目前由国家环保部批准建设的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已达10个。

2资源再生产业集群辨识

2.1辨识方法

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定量识别与判定形成了很多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从产业空间聚集程度来辨识产业集群,如产业集中度、区位商法、空间Gini系数、Herfindahl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可以在比较宏观的层次来判断一个区域或城市可能存在产业集群[9];其二是从企业间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来辨识产业集群,如投入产出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适用于中观或微观层面统计数据充分的区域[10]。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定量方法来辨识产业集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由于资源再生产业特性和统计数据难得,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对资源再生产业空间的聚集程度在比较宏观的层面进行判断。

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io,简称CR)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的有关数值(销售额、增加值、职工数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11]。其表达式为:

CRn=∑ni=1Xi∑ni=1Xi其中:CRn表示某行业前n家最大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为产业中的第i位企业的销售额、增加值、职工数等,n为选取的排名前n位企业数,n为行业内全部企业数。产业集中度是最简单常用的指标,它能够从企业数目及其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初步判断产业的集聚程度,因此本文先通过该指标判断资源再生产业是否集中在几个主要省份。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简称LQ)是假定区域内某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如果高于同一产业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且大于当地的消费需求,因此该产业可以把多余的产品出口[12]。其表达式为:

LQ=ei∑ni=1eiei∑ni=1ei

其中:ei表示某区域i产业的从业人数;ei表示整个国家或区域i产业的从业人数。当LQ>1时,意味着给定区域i产业供给能力大于本地区的需求能力,可以对外输出,LQ值越大,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存在产业集群现象;当LQ=1时,意味着给定地区i产业恰好能够自给自足;当LQ

2.2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产业集中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产业规模角度出发,因此本文采用工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并选取n=4,即资源再生产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省份。区位商法的基本表达式采用从业人数指标进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产业特征,也会选择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替换。根据王芹(2006)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实证研究结论,认为用工业产值方法计算的区位商比用从业人数可靠性更大,可信性更强[11]。同时考虑资源再生产业统计数据的完备程度,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指标来计算区位商。

资源再生产业与《国民经济分类标准》(GB/t4754-2002)中的两位数产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C43”相对应,但该产业统计数据严重不足,从2004年才开始在各省年鉴中增加该产业的分类数据,因此本文数据源采用200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应统计数据,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数据为产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数据。

2.3计算结果与分析

2.3.1产业集中度计算产业集中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2005年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初步集中,而2006年和2007年集中度则明显增加,CR4均超过70%,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从集中的省份来看,工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省份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产业规模却明显在这些省份集中。尤其以广东、浙江、湖南三省最为突出,2007年三省资源再生产业工业总产值均超过百亿,远远高于其它省份,三省的工业总产值就已经占全国的64.28%,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2.3.2区位商值计算将计算得到的各省区位商值,按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得到我国各省资源再生产业区位商值分布表(见表3)。对于产业集群的辨识标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2)表中未列出的省份,其年鉴中未提供资源再生产业统计数据。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不易过于严格,否则可能不利于辨认潜在或初期的产业集群[13]。因此,我们以2005-2007年三年中任意一年LQ值大于1为识别标准,根据LQ值的大小可以发现:湖南省资源再生产业集聚特征最明显,浙江和广东两省集聚程度也较高,而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步显现出产业集聚特征。

2.3.3结果综合分析

综合比较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二者的结论完全吻合,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而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具产业集群雏形。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定量辨识结论,按照主流产业集群理论,从要素禀赋、地方需求、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和政府五个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构面,对出现明显产业集群现象的三省加以解析和确认。

广东和浙江两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再生资源禀赋和地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再生产业链与矿产资源采选业的特征相似,产业更多聚集在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域,而从再生资源禀赋分布来看,世界上85%的再生资源都分布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时间比较短,再生资源禀赋比较低。但是,由于资源再生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其大量的再生资源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此,以广东和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省份,凭借其海运交通优势,以进口再生资源为主,形成明显的再生资源禀赋优势。但是,具有同样再生资源禀赋优势的天津、江苏、山东、辽宁、广西等沿海省份,并没有像广东和浙江一样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其根本原因是地方对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广东和浙江既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的矿产资源匮乏大省,同时还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在这种突出的需求矛盾主导下,两省借助再生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资源再生产业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2007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申请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定点加工利用企业名单中,浙江、广东两省的企业数共226家,占全国总数的45%,进口再生资源总量达到2000万t,占全国进口总量的一半,两省的资源再生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34.71亿元,占全国的49%。由此不难看出,广东和浙江两省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

湖南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并不像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那样具有明显的再生资源禀赋优势,地方对资源需求也并不紧张,但是却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其区位商值甚至远高于广东和浙江,表现非常抢眼,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归因于湖南拥有“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这个交易平台,交易成本优势明显,是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大动力。筹建于2000年的“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位于汨罗市新市镇团山村,最初是自发形成的废品交易市场,经过几年的不断规划和扩建,到2006年底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近90hm2、再生资源交易量超过100万t、交易额70多亿元的全国三大再生资源市场之一。随着市场规模效应的显现,交易成本优势使得产业分工细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围绕该市场聚集了再生资源加工企业104家,其中规模以上的85家,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年加工废铜10万t、废铝15万t、废不锈钢8万t、废塑料20万t[14]。其次,在“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的辐射作用下,湖南的地域交通优势凸显。湖南地处华中腹地,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凭借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交易平台,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回收网点1800多个,基本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实现对国内再生资源的聚集,从而形成了再生资源禀赋的静态比较优势。再次,政府扶持和引导功不可没。无论从硬件方面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筹建、“再生产业园区”规划和实施,还是“一所一会三公司”管理融资模式、服务咨询机构、信息平台等软环境建设,政府都通过积极的扶持和科学的引导,促使湖南的资源再生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15]。因此也可以判断出,湖南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已形成。

对于识别出来的初步显现出产业集聚特征的省份,由于产业集群特征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才能辨识,有待后续研究完成,但是从潜在的产业集群角度来看,这些省份对整个产业的布局还是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

3结论与展望

辨识产业集群的方法很多且各有利弊,虽然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只能反映集群产业在市场的集中程度和空间区域的聚集程度,不能反映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的实质关系,但是从数据可得性和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我们仍然可以辨识出广东、浙江、湖南三省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同时,在分析这三省产业集群成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广东、浙江模式与湖南模式具有明显不同,进一步深入剖析和比较这两种产业集群模式,对其他省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段宁.物质代谢与循环经济[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3):320-323.[Duanning.materialmetabolismandCirculareconomy[J].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2005,25(3):320-323.]

[2]石万鹏,肖万钧,曲格平,刘向群.中国资源再生产业必须融入国际“静脉大循环”[J].资源再生,2008,(5):22-25.[Shiwanpeng,Xiaowanjun,QuGeping,LiuXiangqun.China’sResourcesRecyclingindustrymustGetinvolvedininternationalVeinRecycling[J].ResourceRecycling,2008,(5):22-25.]

[3]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nov/Dec,1998:77-90.

[4]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经济经纬,2006,(2):65.[wangJici.explanationoftheCluster:theproblemofChina’sRegionalClusterDevelopment[J].economicSurvey,2006,(2):65.]

[5]钱俊生,刘向群.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场革命[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6-11.[QianJunsheng,LiuXiangqun.RecyclingResourcesindustry:theRevolutionofChina’sResourcesStrateg[J].China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2007,17(5):6-11.]

[6]周宏春.变废为宝:中国资源再生产业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ZhouHongchun.takeScrapintoResource:StudyontheChina’s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andpolicy[m].Beijing:Sciencepress,2008.]

[7]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2006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年度报告[R].2007:2-3.[ReformoftheministryofCommerceBusinessDevelopmentDivision.Reporton2006RecyclingResourceindustryDevelopment[R].2007:2-3.]

[8]中国物资再生协会.2008(创刊号)中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年鉴[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ChinaResourceRecyclingassociation.2008YearbookofChineseResourceRecycling[m].Beijing:economicnewspaperpress,2008.]

[9]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2):1-13.[HeCanfei,panFenghua.GeographicalConcentrationandagglomerationofindustries:measurementandidentification[J].progressinGeography,2007,(2):1-13.][10]左冰.旅游产业集群:形态、边界与运行机制――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实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741-746.[ZuoBing.tourismindustryCluster:Structure,Boundaryandmechanism:anevidencefromHunanprovince[J].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2007,18(5):741-746.]

[11]王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477-480.[wangQin.ResearchonChina’sSpinningandweavingindustryCluster[J].Jour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6,8(5):477-480.]

[12]王今.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116-120.[wangJin.theapproachofindustryCluster'sidentificationandempiricalResearch[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4,(11):116-120.]

[13]张建华,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83-90.[ZhangJianhua,ZhangShujing.ResearchontheCriterionofidentifyingindustrialCluster[J].ChinaSoftScience,2006,(3):83-90.]

[14]岳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岳阳市2008-2012年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eB/oL].湖南:岳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2008-12-25]yydpc.省略/Readnews.asp?newsiD=1107.[Yueyang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Yueyang2008-2012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plan[eB/oL].Hunan:Yueyang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2008[2008-12-25]yydpc.省略/Readnews.asp?newsiD=1107.]

[15]王良健,何琼峰,文?.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35-39.[wangLiangjian,HeQiongfeng,wenHu.ResearchonindustrialClusterUpgradingofRegenerationResourc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2008,18(2):35-39.]

China’sResource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

GUotingzheng1,2DUanning1,2wUChunyou1

(1.Schoolofmanagement,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16023,China;

2.mepKeyLaboratoryofecoindustryStudies,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

abstract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isaneffectivewaytosolveproblemssuchasresourcesdepletion,energyshortage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resourerecyclingindustryinrecentyears,industrialclusterhaveemergedinsomeareas.inthisarticle,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industrialclusteratprovinciallevelusesconcentrationratioandlocationquotient.theresultsindicatethatChina’s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hadcharacteristicofclustersandclustardegreeCR4of2007wasresource71.15%,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shavecomeintobeinginGuangdong,ZhejiangandHunanprovince'sandtheirlocationquotientvaluesin2007were1.781,1.987,8.491respectively.meanwhile,someprovinceshaveembryonicclusterfeaturessuchasChongqing,Hubei,tianjin,Jiangsu,andShanghai.theseresource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casesinprocincesabovecanbehelpfulfor

exploringthedevelopmentmodelof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fromtheindustrialclustersperspective.Furthermore,duringthecourseoffurtheranalysisandverificationindustrialclusterof

Guangdong,ZhejiangandHunanprovinces.wefindthatGuangdongclustermodeandZhejiangclustermodeisdifferentwithHunanclustermode.theformertwo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5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散文教学;听写法

笔者以为课堂中适当的使用听写法,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思考如何发挥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现时性的优点,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写技能,我们发现听写的完成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语言的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然后听话人要理解,暂存记忆中,写在纸上。这些步骤涉及辨音、理解和记忆,这里不仅有同音异义词的辨别,表层到深层或深层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还有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共同作用。听写是一个由诸因素参加的积极主动的语言操作过程,可视为一种综合性技能,融接受性与表达性技能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看,听写法不失为一种促使生成性教学资源产生的好方法。

因此,笔者尝试将听写运用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中,探究在散文这种文体中,教师如何运用听写法来应对学生在语篇段落学习理解方面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寻找散文教学应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能真实呈现学习的起点,笔者在试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没有事先布置预习作业。主要的教学模块有2个,第一模块是听写课文中的句子,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在写景状物上的特点。第二个模块是听写“仿句要求”,要求学生通过仿写理解写景状物意在表达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从课堂的实施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听写的内容,善用学生在显性和隐性听写任务上的错误,关注学生在连续性听写任务上的状态和表现,就能更好地发挥课堂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的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一、巧用听写内容,发挥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的特点,为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生成性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预期性。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如各种物质性资源具有可预期的特点,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生成性教学资源则与此不同。生成性资源不是事前计划和设定的产物,而是在教学的行进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只有精准地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细化教学目标,选定恰适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巧设听写内容,一方面使听写的内容能符合教学目标细化的需要,一方面能使学生听写反馈的非预期性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即教师根据可以根据听写的结果评估教学预设起点的吻合度,更有效地进行推进教学。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直是散文教学的难点,目前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散文的体例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就《紫藤萝瀑布》而言,咏物抒怀是其体例上的主要特征。再加上散文不比文言和诗歌,篇幅较长,所以听写的内容不宜过长。因此,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这两句话作为听写内容:第一句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第二句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样选择的依据是,笔者将《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品析语句明晰写景状物的一些方法;通过仿句练习明确咏物抒怀类散文的特征,即状物须紧扣景物的特点展开,状物要为抒怀服务”。因此,所选择的听写内容实际上是如何“写景状物”的两句范例,暗含了写景状物的一些方法:比如,状物要写出物的特点,状物应言之有序,修辞要紧扣物的特点。听写的内容按正常语速诵读2遍,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而言略有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听写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这些语句在内容理解和形式表达方面的把握程度,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发学生互相评点听写中的错写、误写、妙写,为达成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初步写景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要有一定的观察角度”提供依据。

为了能符合细化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还需再度开发听写内容的教学资源。在《紫藤萝瀑布》中,由于笔者所选择的听写内容具有范例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范例所具有的学习支架的功能,为学生理解并掌握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提示,从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仿句情况评估这一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教师可以提供与听写内容一致的其他范例,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和“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通过评点,启发学生在使用修辞手法时,如果能斟酌动词,就能更好地展现景物的特点,从中加深学生对写景状物方法的理解。总之,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听写内容为源点,做相应的细化和深化,直至达成本堂课总的教学目标。

二、善用听写错误,发挥生成性资源内源性的特点,为准确诊断学情提供参考

生成性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内源性。生成性资源属于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学生是这类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较之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潜隐性和内生性。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惑或理解障碍,对某一问题潜在的独特见解或错误认识等,只要被有效地外化和显化,并被教师及时捕捉和利用,就可以成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若能积极、巧妙地加以发挥和利用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误解、错解,就能准确诊断学情,提高课堂效率。

(一)借助显性听写任务,精准辨析学生学习的难点

显性的听写任务是指要求学生完整的书写教师口述的所有内容,笔者所指的显性听写任务排除简单的词语听写。当课堂上使用句段式听写任务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遭遇的难点会即时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听写会直接呈现出“难点”为什么会是“难点”的原因,这就是诊断精准性的体现,也是最让教师着迷的地方。在《紫藤萝瀑布》的听写环节里,笔者请了两位语文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上黑板听写。两位同学的听写有两处错误相同,一处是都把“终极”错写成“中脊”;一处是“忍俊不禁”,女生写成“忍峻不禁”,男生写成“冷俊不禁”。问学生为什么会写成“中脊”,学生说没想出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先按读音写词语。至于为什么男生会写成“冷俊不禁”,连读音都写错的原因,男生说没听清楚。果然,男生在语句听写的过程中,先不说正确,就是把听到的句子写通顺都有点困难。由于笔者是在散文教学中第一次使用听写,而且听写的句子按正常语速只读两遍,在听写的过程中不间断的有学生嘀咕没听清楚,因此听写的环境相对不是特别安静。最终听写结果,女生两个词语写错,标点中该使用分号的没有使用,此外全部正确。男生除了有女生的全部错处外,还缺少句子间的几个虚词。由此,教师可以判断,造成学生对语句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的原因,极可能是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不够和词语的积累不足,像“终极”可以从上文“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来猜测,像“忍俊不禁”可以从后面的“笑容”一词得到启发。此外,更值得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够,词语的积累往往是在课堂的讲授、自发的阅读、日常的交流中慢慢积累的,学生若没有良好的的注意力品质,有意识地积累词语恐怕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恰恰是教师需要着力培养的学习品质。

(二)借助隐性听写任务,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的难点

隐性的听写任务是指教师对学生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口述的说明,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成果展示他们对口述内容的理解。在《紫藤萝瀑布》中,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隐性听写任务,口述仿句要求“请根据两句例句所给出的观察视角和修辞手法,请学生任选一句进行仿写”。结果笔者在学生仿写时巡视,发现有不少同学对仿写的要求不够明确,所写的句子要么角度杂糅、不清,要么没有使用修辞,这说明学生在听记任务要求的时候不够专注和仔细,没有养成随时记录要点的习惯。于是,笔者适时提出四人小组交流的要求,以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传阅自己的仿句,从观察视角、修辞手法的角度书面点评组员的句子,觉得不错的句子打钩,打钩最多者全班展示。进入班级交流的仿句有4句,分别是:①那一串串从空中垂下的紫藤萝,大片大片地淡紫色,像是一片片轻柔的面纱,虽然淡雅,却又让人难以忘怀。②紫藤萝就像一串串挂在空中的密密麻麻的葡萄。③每一朵淡紫色的藤萝,小巧玲珑,就像一只只停在花杆上休息的紫色蝴蝶。④远看藤萝,只见一簇簇淡紫色从空中垂下,像轻柔的帘子,在风中飘摇。经过师生们的初步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发现存在这些问题:一是观察角度不够明确,像②句;二是比喻的使用比较牵强,像①句中的喻体“面纱”就显得不够贴切了。笔者通过学生的佳句反馈,发现学生在修辞的使用上存在困难,未能完全掌握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点恰恰应该是景物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本体和喻体相似就可以了。此外,学生在使用比喻或者拟人这类修辞的时候,往往没有留意斟酌动词就可以使修辞格更加形象和生动的问题。于是笔者出示了与听写内容一致的其他范例,同学们通过朗读发现巧用动词,就能很好地展现景物特点,比如把③句里的“停”换成“挤”,④句里的“飘摇”换成“摆动”。

三、重用听写反馈,发挥生成性资源再生性的特点,为促成学法指导提供蓝本

生成性资源再生性的特点也不容忽视。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学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学人力资源,生成性资源属于后者。人力资源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再生性,可进行循环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性资源。课后笔者回收了进行听写练习的练字方格纸。之所以选用练字方格纸,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学区的学生书写习惯和规范普遍存在问题,但是当练字方格纸的正面承担起完成显性的听写任务、背面完成隐形的听写任务,成为学生完成多个听写任务后的学习过程记载纸后,又生成了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这都为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提供了蓝本。

(一)重新审视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促进个别辅导辨明方向

我们一般会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或考试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但这种针对。

学生个体的学习诊断往往有一定的延时性和模糊性,而课后回收听写纸就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较为准确地判断、甄别学生个体在听课过程中暴露出的习惯、方法、能力等具体的学习状况了。在上课中,在笔者要求学生以这样的句式品析听写的两段话“这是的紫藤萝,我是从(词语、修辞)中感受到的”的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时我发现一男生朱某手里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教鞭”和后排的男生挤眉弄眼。为了不影响课堂进度,我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喜欢这根教鞭,送给老师吧”就带过了。旁边的女生立马小声说,“老师这是听写纸折的。”当时,笔者突然意识到以往对男生朱某学习问题的判断可能不够全面。先前的判断是该生的识记型基础知识掌握比较薄弱,书面表达不够清晰和准确,但是上课能踊跃发言,思维敏捷,如果能关注落实孩子的基础知识,该生的语文学习应有较大提升。但是通过纸教鞭一事,笔者意识到更严重的学习问题可能是注意力的品质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无法通过提问这样的方式来关注他的学习状况时,他的学习有可能是失控的。假若能通过听写练习纸追踪、监控、评价他的课堂听课状况,可能会对他的学业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课后整理听写纸的时候发现,有4位男生没有上交听写纸,经调查发现原来都是去折纸教鞭了,而这4位男生的学习问题都基本类似。

(二)发挥听写练习的示范作用,为促成学法指导搭建平台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写练习纸展示,也许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有利平台。有选择地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听写纸是一种方式,或提供佳作作为示范以资鼓励,或出示错处揭示原因以求改进。不论是范例或是错例,教师都应以赞扬、鼓励语言加以书面肯定。有选择地在教室固定的展板中展示听写纸,并在听写纸上附上有教学意图的点评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整理《紫藤萝瀑布》听写纸的时候,笔者选择在教室展板中展示的听写纸分两类。第一类是显性听写任务完成最佳者,选择的标准是书写符合规范,比如能空两格书写,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修改能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因为听写纸的正面是练字方格纸,所以教师附上的点评意见突显书写规范方面的要求。第二类是隐形听写任务完成有特点者,选择标准是在观察角度明确的、喻体比较新颖的、动词使用有新意中某个方面表现突出者,教师附上的点评意见突显的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摩展示的听写纸,通过阅读教师的点评意见,潜移默化习惯和学法的形成。

四、结语

《紫藤萝瀑布》是笔者第一次有意识地通过听写法来自我评估对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实践下来,经过整理和反思,笔者对听写法所引发的生成性资源所具有的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生成性资源即取即用的现时性的特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由于生成性资源的这个特点,这些产生于课堂讨论或活动过程之中,往往源自学生直接的认知需要,逼迫教师需要积极提高教学智慧,主动应对。同时笔者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比如,怎么根据散文的体式特点选择合适的听写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笔者认为《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设计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又比如,如何根据听写的反馈,及时、精准地诊断学习难点,甄选共性问题,筛选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适时地融入教学现场,笔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还是捉襟见肘的。又比如,如何通过听写纸的范例点评展示,形成系统的学法指导,笔者还没有做过有计划、有序列、有重点的考量。

参考文献:

[1]刘双.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写技能[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3.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6

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就像当初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升级一样,当年的升级应该说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而今天的人力资源组织再造相比从前意义更加重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职能型部门向战略型部门转型的关键一步。

什么是业务逻辑?

在探讨人力资源组织再造之前,我们需要简单分享一下什么是业务逻辑,笔者J为所谓业务逻辑就是基于商业模式而产生的具体经营管理体系,比如生产类企业的业务逻辑就是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减低次品率;服务类企业的业务逻辑是提高客户消费体验的同时控制成本投入。

在不同的业务逻辑下,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方向和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生产型企业需要测算出人与机器的费效比,分析生产工序的特性,从而合理调剂员工数量与机器自动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而服务型企业需要测算的是人均劳效或者费效,分析服务工序的特性,最终设计出合理的绩效薪酬以充分激励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见,不同行业因为业务逻辑不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不同,那么人力资源部门究竟应该如何通过高效的履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首要重点是什么?

在业务逻辑的影响下,人力资源部门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工作的首要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这需要走出一个大而全的误区,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是资深的经理人会坚持大而全这一工作理念,即认为不论公司所属行业特性及发展阶段如何,人力资源部门都应该是全面深入做精六大模块,这种大而全的工作理念常常会造成无谓的资源投入,却得不到业务部门甚至老板的认可,笔者认为这是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难以取得业务部门认可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业务部门整天苦于招不到人,而人力资源部门却将部门1/3的人力投入在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的工作项目上,还振振有词说在做专业的事,是在提升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这种严重与业务逻辑脱节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注定会产生一个结果:即使完成了所谓岗位胜任力模型建构,用人部门也不会买账,因为人还是没有招到。那么很简单,集中力量和资源去招人则是首要的工作。

根据公司业务逻辑,在短期或中期内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重点解决1-2个问题,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王道,因此需要想清楚的还是“工作的首要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身处具体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从来就不应该是大而全的,好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是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非常强大专业,这种强大专业是统治性的,可以共同参与决定公司业务发展的方向、公司的盈利能力乃至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回归核心任务

找到重点之后也要当心,因为过于密切的与业务部门配合容易迷失自我,在很多工作上成为业务部门的附属或者助手,比如:帮业务部门做绩效面谈、帮业务部门做培训、帮业务部门做管理制度;完成这些工作业务部门往往非常开心,但是这种事情的减少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该做的没做反而会使业务部门难以做强,企业往往做大容易做强难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人力资源部门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为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这是恒久不变的,任何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都是这个任务,招人不是结果只是过程,结果是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只有招人一个办法。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将招人列为首要重点工作,但认为招到人就完成任务就是错误的认知。在明确核心任务之后,就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力,这种发力是必须符合业务逻辑的,那么如何发力?答案就是:人力资源组织再造。

组织再造的起始――工作分析与项目组

组织架构设定是工作开始推进的源头,组织架构的变革再造也是工作创新变革的源头。人力资源部门自身的组织再造同样如此,在业务逻辑导向下人力资源部门要想实现创新求变的目的就必须首先开始自身的组织再造。

组织再造开始于一系列的工作分析。首要做的分析是资源分析,即分析人力资源部门现有的资源状态,比如人员情况、招聘渠道、信息化程度、培训预算等,先做到自我认知。其次是首要重点目标分析,即根据人力资源部门的首要重点目标分析达成目标所需匹配的资源。再次是次要目标分析,即根据人力资源部门的次要目标分析达成目标所需匹配的资源。最后是分析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完成工作分析之后,组织再造的方向就比较明确了,重要工作配置优质资源、次要工作配置一般资源,形成2-3个项目小组,各组分管1-2个人力资源模块,但又在工作的关键节点上设定开关,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这种组织变革的核心是项目组的形式,它完全不同于二级部门,项目组是短期的、临时的、跨领域的,成员的编组和调整非常灵活,比如招聘组在招聘旺季可以将其余项目组的成员并入,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而在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又可以调整成员,缩小团队应付常规的招聘工作。

项目组可以很好地解决二级部门最大的弊端――本位主义。公司大了、部门大了,本位主义就会严重,尽管都在人力资源部门,但随着部门的壮大,这种二级部门的本位主义就会抬头,招聘部不愿意调人支援培训、薪酬部不愿意派员支援招聘,最后整个部门绩效不好,大家都拿不到奖金。

组织再造的关键――价值衡量与再分配

支撑项目组体制运行下去的关键环节是价值衡量,接收到工作任务之后应该立即进行这项工作的价值衡量,价值衡量决定了资源匹配的决策方向,这是人力资源高级管理者能力高低的最主要体现,简单地讲,上级下达一项招聘任务,人力资源高级管理者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衡量这项任务的价值,如果价值很高就要投入大量资源,从人力到经费。这种资源的倾斜势必影响到其他工作的资源分享,决策的合理性就至关重要。

解决价值衡量准确性的工具有两个,只要做好这两个数据的统计就不太会偏差很大,一个工具叫人均劳效,一个工具叫人均费效。

人均劳效主要分析的是工作量和工作效率,人均费效主要分析的是价值产出与分配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工具如能很好地运用,就可以根据工作目标测算出较为准确的人力资源配置。

有了价值衡量并不能解决项目组的运行问题,凡是组织的运行都是会产生成本的,临时组建的项目组也不例外,调薪酬专员去支援招聘如果没有奖金,这个薪酬专员的内心是抵触的,相信业绩也不会很好。如果额外设定奖金又会超出人力预算,特别是通过项目组的频繁更迭产生高额的项目运行费用,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拟定临时绩效薪酬方案,在薪酬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项目m临时加入人员的绩效薪酬,使其在支援阶段按所在项目组的目标工作。

这就是价值衡量之后的再分配。将再分配与工作安排高度匹配就能很好地提高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

组织再造的做法――统一标准与最优状态

如果业务部门上班需要穿制服,那么人力资源部门也应穿着统一;如果业务部门上班时间不允许吃零食,人力资源部门应该率先遵守;如果业务部门执行绩效薪酬,人力资源部门也不应例外,这些看似不难做到的事情,在很多企业其实是未能做到的,基于业务逻辑的HR组织再造的具体做法其实就是一件件地做好这些事情。

所谓统一标准就是别人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也应一致,当然这是指共性的工作,大家都能做到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统一标准其实不难,难在标准统一之后的做法,这就是最优状态,每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最优状态,人力资源部门也不例外,最优状态来自于人力资源部门对自己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人力资源部门的最优状态应该高于其他部门,甚至企业标准。这是人力资源的部门特性,将所负责的六模块工作展开后发现,人力资源部门的形象标准、工作标准、行为标准、态度标准、价值观就应该是公司标准。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7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不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8

【关键词】新能源特征swot分析

一、新能源(energysources)及其特征

1981年8月,联合国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题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会议。本次会议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内罗毕行动纲领》,意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第一次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新的可以更新的能源资源,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它与常规的石化能源不同,能够实现持续利用,经消耗后能够迅速得到恢复和补充,使用过程中污染物产生量极少甚至没有,对环境损害程度很小。”当前对于新能源的定义,通常是指非传统、对环境影响少的能源形式及储藏技术,基本直接或者间接源自于太阳或者地球内部热能,具体来说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和海洋能、地热能、氢能以及生物燃料所产生的能量。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具有两大优良特特征;一是生态友好性,人类的发展无止境,而自然界的承载力有限。二是可再生性,可供开发的能源储量非常大,如太阳能、氢能等,和常规能源的储量相比完全不是同一个数量级。

二、中国新能源发展Swot分析

(一)strength(优势)。

1.资源优势

根据资源分布地点的不同,而各具优势,沿海城市和地区海洋能资源丰富。我国沿岸潮流资源根据对130个水道的计算统计,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万kw。这些资源在全国沿岸分布,以浙江为最多,有37个水道,理论平均功率为7090mw,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以上。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我国、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于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我国幅员辽阔,陆疆总长达2万多公里,还有1800o多公里的海岸线,边缘海中有岛屿5000多个,风能资源丰富。我国现有风电场场址的年平均风速均达到6米/秒以上。通过地质调查,证明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其中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在200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上。

2.产业优势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总体来看,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在空间布局方面仍将持续朝政策支持力度大、资源丰富区域集聚。

3.政策扶持优势

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制订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规划指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应该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现“三化”,即新能源企业规模化,新能源产品标准化,新能源技术国产化,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更上一层。2008年3月18日,我国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制定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激励措施。中国政府网全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太阳能发电,水利发电,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完善新能源产业产品的价格机制及税收机制,实施新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配额制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电力体制改革等。

(二)weakness(弱势)。

1.政策支持不到位

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明确了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制定了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但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2.市场保障力度不够

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新能源产业要发展,必须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我国在新能源消费补贴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但只是针对部分新能源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对于其它领域的消费补贴制度尚未完善。新能源企业的高投入和高成本较难为企业带来利润,成为制约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又一瓶颈问题。

3.技术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当前国际上流行的mw级先进风电机组、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太阳能光电所需要的多晶硅原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设备和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甚至在进口时还面临技术壁垒的封锁。

(三)opportunity(机会)。

1.政策机遇

国家政策为风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指明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从法律上给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保证。2007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再次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规划了蓝图。200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其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促进新能源的健康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新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存在范围广、开发与利用简单,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很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符合了国家的能源方针政策。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争取到2020年中国“非石化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

国家政策方针及国际承诺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热点项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甘肃省委也相应提出了建设“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部署,把酒泉风电产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能源战略层面,将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

2.市场机遇

首先,全球性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问题迫使人们开发利用新能源。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导致石油的过度消耗,可获得的石油储量大幅减少,使得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消耗殆尽。

其次,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所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等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为解决能源危机和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把开发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纷纷提出了新能源发展蓝图及目标。新能源由于具有诸多优点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发展重点,而在我国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石油价格高增长、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是发展新能源成为必然。

(四)threat(威胁)。

1.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威胁

由于我国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够,使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当前国际上流行的mw级先进风电机组、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太阳能光电所需要的多晶硅原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设备和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甚至在进口时还面临技术壁垒的封锁。

2.国际金融威胁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世界各国。虽然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但由于股市低迷、银行利率下降、人民币升值及消费指数的上升,消费者消费结构已经趋向保守。企业受国内外经济影响,节约成本也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从而延缓了新能源的发展。

3.投资过热问题

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国内国际大量资本涌向新能源市场,许多国有制造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纷纷转向新能源产业,在国内企业转向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国外知名的设备制造企业也看好中国市场,纷纷采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设立制造厂或研发中心,这些国外企业的进入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挑战。但由于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规范与引导力度还不够,使得新能源产业呈现出无序发展的状态,“跑马圈风现象”十分普遍。缺乏规范与引导,新能源产业投资热情过高,可能出现市场过热与产业泡沫。

三、结论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与能源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之间已形成尖锐矛盾。同时消耗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迅速增加,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要更好的发展新能源不仅需要资金政策,技术还需要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国家间的合作,打破技术贸易壁垒等。

参考文献:

[1]ShyamalpaulRabindran.Bhattacharya.Causalityrelationshipconflictingresults[J].energyeconomics,2004.

[2]王革华.新能源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9

一、基本情况

1、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现状

*区现有废旧回收企业(主要为收购店)120余家,办理工商登记的回收企业不到50家,50%以上的回收企业是无证照经营户,从业人员200多人,多为进城农民,没有经过培训。从总体上看,呈现散、乱、小的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国家取消了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后,废旧物资回收几乎成了法规的盲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较为混乱。

(2)市场准入门槛低,无证经营现象十分严重。缺乏行业的发展规划,网点无序扩展,无序经营。

(3)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回收渠道多元化,加工利用手段落后,产生的附加值低。受利益驱动,经营者普遍存在利大抢着干,利少不想干,无利都不干的现象,大量资源未得到回收,变成了城市垃圾。

(4)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治安管理隐患多。由于市场管理不力,回收渠道乱,严重影响公共治安,最突出的是电力生产和城市公用设施被盗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回收网点成为收赃、销赃的场所。

(5)再生资源回收科技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加工利用技术力量薄弱。尤其在“电子垃圾”再利用和资源化方面基本空白。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着依法治理、方便群众、培育市场、规范经营的原则,结合*区“银三心”繁荣板块建设,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建立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提高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能力,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我区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全区再生资源产业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总体目标

以现有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以构建社区回收网络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扶持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专业培训系统为保障,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到2010年,使我区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以上,基本消灭二次污染。

3、阶段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整个体系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年11月底前制订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机构设立、回收行业摸底调查、回收体系实施方案审定,试点企业的确定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

社区回收站点建设:*年12月始,在社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的试点,到*年底,完成10家社区回收站点的建设目标。

第三阶段:推进阶段

2009年开始,全面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09年底前完成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整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通过建立社区回收站点,结合南昌市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分拣中转中心的建立,构造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转运、加工利用、集中处理为一体的专业化发展格局。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重点是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1、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1)经营范围;负责回收居民交售的再生资源。

(2)建设目标:我区现有人口45万人,居民12万余户,全区共有社区79个,为满足既可方便居民交售再生资源,又可保证社区回收站点的正常经营的要求,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和市区每1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的标准,建设80个回收站。

(3)经营主体:依托我市现有回收行业骨干企业,围绕回收站点的设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我区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网络。

(4)站点标准:社区回收站点要符合“七统一、一规范”标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营业面积应不低于10平方米,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要与社区环境相符;每个站点配置1—3辆统一式样的流动回收车,以方便上门回收服务。回收的再生资源做到日收日清,不在回收站点存储,也不能在回收站内进行拆解加工。

2、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网络建设

根据我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废纸、废家电、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玻璃等的回收和利用,通过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产业链延伸,吸纳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加入,促进再生资源深加工,逐步形成再生资源产业群,实现再生资源行业产业化。

四、保障措施

l、试点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区发改委、区商贸委、区财政局、区城建局、区环保局、区工商局、*公安分局、区国税局、市行政执法局*分局、各街办、贤士湖管理处为成员,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具体负责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区发改委负责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对全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的日常工作,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整体规划进行审定,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实施试点工作;

区城建局依法负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和施工许可监督管理工作,并依法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建造施工实施监督管理,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我区城市总体规划并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区工商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工商登记及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不法行为;

*公安分局负责打击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的盗窃、销赃等不法行为;

区环保局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洽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区财政局负责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的落实,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市行政执法局*分局负责对辖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出店、占道经营行为进行查处;

各街办、贤士湖管理处负责本区域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工作。根据“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制定本辖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细化目标,保障各项工作有效的落实。

2、相关措施

(1)开展清理整顿。按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对现有证照齐全的回收站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利用,符合标准的作为新的社区回收点,对无证无照的回收站点,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

(2)对社区回收网络建设项目,项目实施单位要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出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3)加强从业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回收从业人员以目前废品收购站人员为基础,优先招用下岗待业人员。回收人员实行“六统一”和“四规范”(即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计量器具、统一收购车辆、统一收购范围和规范服务项目、规划服务标准、规范服务用语、规范服务地点)的行业管理。加强对基层收购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从业技能培训,培训出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

(4)宣传部门要发挥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发动全社会参与,增强全社会资源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要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引导企事业单位、市民自觉交售废旧物资和使用再生资源产品。

3、扶持政策

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落实减免税费政策,享受有关税费优惠;从业人员属于本市下岗人员的,可按规定享受下岗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油田运输设备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一项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建造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层关注的焦点。由于石油资源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对于油品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

1.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综合了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提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执行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再评价。

1.2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

(1)按照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类。可以把固定资产的投资分为新建企业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其中新建企业投资指的是为了一个新企业建立生产、经营、生活条件所进行的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更新生产经营中已经老化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扩大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而进行的投资。

(2)按照对企业前景的影响进行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所谓战术性投资是指不牵涉整个企业前景或对企业前景影响甚小的投资。所谓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的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投资。

(3)按照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分成两大类:相关性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非相关性投资是指: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一项目并不显著地影响另一项目的投资,则可以说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是不相关的;相反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个投资项目,可以显著地影响到另外一个投资项目,那么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则是相关的。

1.3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以及投资次数相对较少等特点。

1.4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其财务上的可行性之外,还应当考虑市场因素,比如当前的市场周期、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投资后的管理、成本等。总的来说即需要考虑投资的风险与报酬。

2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在石油资源的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损失甚至灭绝性的危险。正是由于托运物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油田运输设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选用防爆型的运输设备。②必须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防腐性能。环境中腐蚀性物质不仅会影响石油的质量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防爆隐患。③必须满足相应的户外等环境条件要求。④必须具有满足较长周期的免维护或少维护的高可靠性要求。⑤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对油田运输设备还提出了高电压、大容量、高效率、节能源和环保型的要求。

3油田运输设备投资决策与管理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油田运输也开始从设备老化、包袱重、经营困难等的落后形态向现代物流发展。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运输投入受资金限制较小;个体、集体、合资、外资等运输公司为油田运输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油田运输业的竞争。与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一样,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需要考虑该项投资的可行性、风险与报酬因素。只是不同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运输质量,在油田运输设备的管理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检测。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考虑投入一辆新款运油车,吨位12.9吨、容量18立方米,原值28.55万元、折旧年限(油田)6年、年折旧额(按无残值)4.76万元,五年内分别可带来现金流入为20万元、20万元、18万元、15万元、10万元、8万元。年利率按6%。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不考虑每年维修报检情况下(单位:万元)

(2)考虑到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维修报检费用(单位:万元)

在这个简单的假设前提下,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与不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两种情况下的净现值相差很大。事实上,基于石油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到维修报检费用。另外,在实务中我们还应当考虑折现率的影响。

油田运输设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油田物流的角度来考虑,主要以运油车辆为例,对于油田物流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员规范化维修活动。在工作中,司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和直接的设备管理员,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是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的最好途径。开展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活动就是要达到以设备为手段、创造技术服务的最佳效益。其做法主要有: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工段岗位的工人每天对工作场地进行整理、清洁;司机对所驾驶的车辆在执行出车前、行车中的检查中也要及时进行整理、清洁工作。

(2)对运输设备认真进行回场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工作。对于油田运输设备实行公司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的预防手段:通过驾驶员、公司专职人员对车辆的日常维修、点检等预防手段对车辆的性能状态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预防和防止设备发生技术故障。对于检查出的大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司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再根据车辆具体问题来制定车辆修复方案和设备管理措施以督促实施部门(保养工段和外协修理单位)及时修复解决。

(3)规范化修理,提高工段修理质量。通过对车辆的强制进检,并采取外部督导队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技术状况。

(4)完善车辆手续办理。①新车入户手续。在决定了对一项运输设备的投资以后,为了使车辆及早地投入使用,应当积极办理新车入户等手续。②办理市政部门运输管理处的资质检查和办理企业资质申请。③办理车辆报废手续。随着新车的增加,原有车辆必然会到报废年限,对于通过检测显示车辆技术状况差的车辆应当予以停用、报废。④及时、合理的部署车辆审验工作。⑤办理车辆保险。对于车辆保险的办理,应当结合历次投保的经验和车辆索赔的结果,提前对车辆保险进行预算管理,并多次与保险公司协商,结合车辆的运行、性质、车状等特点在投保统一的前提下再购买特殊险,以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历来是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又加之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对于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相应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1]江超群,董威.现代物流运营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