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1:27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网络;文明环境;培育

网络作为高科技条件下的新兴媒体,为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提供了便捷、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是科技时代人们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的广阔平台。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文明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洁净的网络空间是彰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网络时代进步发展的衡量标准。培育网络文明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网络不文明现象大量存在和产生的客观现实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以其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全方位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并且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性格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现在,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与网络的快速发展相伴生,网络不文明现象也大量出现:信息服务难辨真伪;垃圾邮件泛滥成灾;污秽语言不绝于“耳”;强制广告反复出现;商业运行诚信缺失;游戏软件充满暴力;黑客攻击不堪忍受等,已经成为时下网络上最令人痛恨的痼疾。网络不文明是现实社会不文明的折射和放大,是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浮躁媚俗等不道德行为的“网络版”。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和产生对网民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的养成构成了极大威胁。

无论网络虚拟空间如何发展,它仍是现实空间的延展,其活动主体都是现实空间的人,不存在超越人类共同道德准则的规则。因此,在网络空间也要讲求游戏规则,网络大量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和产生要求加强网络文明环境建设。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迫切任务

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和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它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也问人类的现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而良好的网络文明环境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网络文化所包含的价值选择是多元的,重视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用道德理性维护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与和谐文化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格格不入,对健康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净化网络空间、树立网络新风,培育文明风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只有优化网络文明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可靠的信息传播和获取途径,健康内容和先进文化传播和宣传阵地,以及和谐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

(三)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也从现实生活延伸到网上,网络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而不断进步的特征。在网络空间,各种价值观念、文明准则和道德规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并列、包容并蓄的道德结构和道德状况。和谐社会呼唤网络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加强网络文明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将规范网络管理、发展先进文化与网络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网络文明环境培育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网络文明环境建设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的原则

(一)软硬兼备原则

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需要软硬兼备,即提升硬环境与强化软环境相结合。网络文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主要是为了能够登录网络所需要的技术设备、网络场所等。与其相对应,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包括网络主体、网络内容、网络技术等在内,通过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以及伦理教化体现出来,含有文化和服务内涵的方面,它表明网络文明的进步程度。培育网络文明环境既要营造硬环境,更要强化软环境,软环境比硬环境的实现更为关键和艰难,当然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和放弃硬环境建设,如果说硬环境可以用量来衡量,那么软环境则表现为质的提高。

科技进步为硬环境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上网速度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日益丰富,虽然有87.3%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也成为了网民的重要选择,分别有30.9%和28.9%的网民使用这两种设备上网,手机上网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相形之下,网络软环境特别是网络文明的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使之与硬件发展相协调。

(二)刚柔相济原则

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需要刚柔相济,即将法律约束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制定规定明确、操作性强的法律,硬性规范网络文明,增强网络主体的知法、守法意识,并通过网络法制教育,调整、控制、矫正网上行为。另一方面,要对网络主体强化道德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增强网络行为的道德理性。法律和道德都是行为规范,所不同的是法律具有稳定性、明确性、强制性,能通过强力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和状态。而道德是通过说教、示范、舆论影响的方式调整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利益关系。在网络时代,培育网络文明环境,法律约束与道德的规范缺一不可,必须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二者的力量。

(三)正负结合原则

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需要正负结合,即正面引导与消除负面影响相结合。构建文明的网络环境,仅仅有法律法规还是不够的。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进行正面引导方面可以做许多工作。如:积极引导网站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引导网络用户选择健康有益的网上信息;要求网站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管。从政策引导和宣传等方面入手,积极倡导并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安全网络、健康网络、诚信网络创建活动。通过对网络经营者和广大网民进行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环境而努力。另一方面,对网络不文明现象大量出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进行有效且合理的控制,力争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处理在萌芽状态,立足于网络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文明进步来合理使用和有效开发网络。

三、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的措施

培育网络文明环境刻不容缓,当前,网络文明建设呈现出网络法规的制定滞后;网络主体的责任感、自控力差;网络内容的水平低;网络技术不成熟等特点,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一)健全网络法规

强制性的法律措施是维护网络安全健康和文明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国互联网协会又制定了举报、删除互联网上不良和垃圾信息的具体办法,以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远不能满足合理约束或规范网络的经营者或使用者,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的需要。利用计算机窃取机密情报,进行金融诈骗、偷窃、制黄贩黄、侵犯知识产权、编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及蓄意破坏网络等的违法犯罪活动呈直线上升趋势。计算机犯罪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针对网络社会中的严重犯罪行为,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网络道德规范的同时,还要将那些成熟的、共性的道德规范转化成法律法规,使之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使违法者受到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二)规范网络主体

网络是网络文明环境的“硬件”,网络主体则是网络文明的承担者和责任人。培育网络文明首先要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培养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道德理性,指导网络主体根据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按网络文明建设的规律办事,增强网络文明活动的目的性和责任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文明道德水平、自律意识和审美情趣。其次要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加强自我约束,学习和掌握有关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自觉遵守网络社会基本的游戏规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形成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营造网络文明环境,不仅是广大网民的任务,网络经营者和网络从业人员作为网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维护网络文明环境的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自律,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抵制不文明行为、构建文明和谐网络环境的关系,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文明办网。2006年4月9日,北京的千龙网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掀起了积极营造网络文明环境的新风。只有文明办网与文明上网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共创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三)繁荣网络文化

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离不开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弘扬社会正气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把网络变成社会文明,特别是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繁荣网络文化,首先要把网络文化的先进特质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制定政策、创造条件,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提高素质、扩大宣传阵地、提高精神文明辐射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四)强化网络技术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网络技术在网络文明环境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可以给网络文明带来负面影响,也可以为消除这些影响提供安全管理的保障。培育网络文明环境需要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通过技术手段保障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实践证明,技术只有与伦理、法律携手,才能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网络、生态的网络。必须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通过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等技术手段有效甄别、过滤不健康网站的信息,进一步改进对垃圾邮件处理的办法和流程,加快开发防止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的信息安全技术,提高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水平,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服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与平台,只要全社会相互协调,积极努力,必将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2

高校网络文化既是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呈现,也是网络文化在大学组织中的选择与重塑。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是推动高校和谐发展、繁荣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是基础、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是重点、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和机制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要求:“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和重点建设内容。正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冯刚司长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我们紧紧抓住高校网络文化这一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教育要求融入到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成员所共生、共享、传递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大学精神。[1]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网络现实物质创造为基础的网络虚拟创造。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交集,既可理解为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呈现,也可理解为网络文化在大学组织中的选择与重塑。高校网络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中一切与互联网结合或者通过互联网展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的高校网络文化特指以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在校园活动中,大学人所共生、共享、传递的网络价值取向、网络生活方式和网络行为方式。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交锋、文化较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主要战场,其中,高校是前沿阵地,青年学生是争夺重点。高校能否在这一战场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校园和谐稳定。新时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尽快掌握网上舆论战场的主动权,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确保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新的方式,网络文化愈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方面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做好育人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一定程度来说,如果不能充分掌握网络育人的主动权,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新时期确保高校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育人机制,使网络育人成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和谐发展、繁荣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互联网已发展成为高校师生思想动态和矛盾焦点的第一反映渠道,成为师生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第一互动窗口。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及时察觉、发现和识别网络信息,有效降低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同时,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拓展了大学文化的内容、空间和舞台,是助推大学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也有助于发挥大学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高校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是基础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形态复杂多样。技术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技术的内核。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QQ、博客、论坛、短信和微信等手段,发送和接收着各种信息,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化互动传媒平台,其间网络文化呈现出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自组织特性。[2]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必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的载体主要表现为传统网站和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文化的载体建设是做好一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强化高校传统网站建设。高校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网站、域名、ip地址备案的有关规定,对存在无功效、无更新、无管理等运营和安全问题的校内网站,要及时整改或清理关闭。进一步完善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内网站的申请、审批制度,加强校内公共上网场所管理,加强校园网接入管理,规范校内单位接入移动互联网、使用社会网络资源管理。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赋予传统网站建设新内涵,激发网站的活力和吸引力。明确责任人和管理员及其职责,定期组织开展网站自查,确保网站内容丰富、功能健全、使用方便、美观大方。建立学校各级网站评价机制,以评促建。努力形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职能部门网站、学院网站优势互补的学校官方网站群,让网站成为学校的互联网名片。规范高校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建设。主动占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阵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特点,发挥官方微博、微信在加强师生沟通、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学校内部各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身份认证与内容管理制度,规范各单位官方微博、微信的运营管理,重点加强对师生员工开设的带有学校名称、标识的社交媒体管理。打造一批优秀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博客,以及学生班级、学生社团、教师组织微博和微信,努力让社交媒体成为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展示师生精神风貌,密切师生与学校感情的平台和桥梁。努力形成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核心,各二级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联动宣传的多级别、多层次的“微博矩阵”和“微信矩阵”,大力拓展学校网络文化的辐射空间。

(二)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是重点文化具有“流动性”,它的规律就是从高势文化向低势文化流动、从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这种文化的势差,在网络世界当中同样存在。只有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才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本之策。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强化网络文化内容建设。[3]高校网络文化在内容建设上,要着力破解优秀作品产生传播机制、理论文章不会用网言网语来表达、文章刊发在网站上没人点击浏览等问题,必须坚持用户导向、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坚持传得开是硬道理。[4]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丰富高校网络宣传内容。强化网络宣传意识,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及时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成果。要注重结合关键时间节点、社会关注焦点、师生关注热点和实际工作重点组织策划网络专题宣传,积极挖掘网络新闻素材,并及时向校外媒体推介,提升学校网络知名度。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建立健全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应对机制,科学研判网络舆情对学校全局工作和部门工作的影响,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支持学校各级干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结合本职工作和专长,发表网络文章,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答复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思想困惑,做好高校网络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把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动权。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供给与服务内容。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实施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网上学习中心、慕课、网络微课程等项目建设。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提升课程吸引力。鼓励和支持师生个人利用现有网络技术、校内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制作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展日常服务和文化传播工作,拓展师生网络文化生活空间,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供给与服务的内容。

(三)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必然会承载特定的价值观,只有注入或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具有灵魂,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表征。[5]高校只有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打造优秀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加强高校师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和核心任务。营造网络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积极探索传统育人模式与网络结合的方式方法,主动运用校园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等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加强学校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理论学习中心建设,创新先进理论网上内容呈现形式,营造网上理论学习良好环境。强化党员干部、专任教师通过网络开展育人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建立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党员干部、专任教师网络发表文章认定与评价机制,逐步将经过认定的网络文章纳入晋级晋升、职称评审评价指标与支撑材料,努力让校园网络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共建、共用、共享的重要网络生活空间,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网络阵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网络氛围。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高校要积极参与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按照教育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高校要求,扶持、成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从网络文化、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网络技术等不同方向,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优秀工作室培育工程。大力推进思政教育类博客、微博、微信建设,培育和支持一批访问量大、互动性好、影响力大、教育性强的“名站”、“名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举办网络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提升网络文化活动质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加强师生网络道德教育。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广泛开展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把文明用网作为师德建设重要内容,在教师岗前培训、业务学习、工作考核等环节提出相关要求。积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式,注重网上网下教育结合,全面提升师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四)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和机制建设是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处在无专门机构、无专门队伍、无明确工作要求的“三无”状态,配齐配强工作队伍、健全工作机制是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成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和组织实施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党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学院党委书记为所在单位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所在单位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划部署。要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干队伍,成立以专家学者为主、学生骨干为辅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和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为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大工作培训,形成三支队伍的工作合力,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队伍保障。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负责,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网络信息化部门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网络宣传、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思想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等各项工作统一协调、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学校要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设备等支持,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要制定网络文化建设考核评估和激励制度,定期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督导,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评比等,以评促建,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责任到人、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德祥.认清大学文化的双重使命[n].光明日报,2012-2-6

[2]彭玉凌,等.哲学视域中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3]朱克勇,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高校网络文化”论坛暨第二届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4]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 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网络环境

       0引言

       网络文化,它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催生出的全新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包含着丰富的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等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既有网络文化的共性,也有我们的个性,即“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是基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总的概括起来就是两大点:一是积极建设,二是善于管理。网络文化事业和网络文化产业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和社会公益性投入,以网络化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共建、共享,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科技为手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管理是网络文化繁荣和健康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网络化事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在体制和机制上建立适应网络文化市场的管理制度,在执法和监督上加大网络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结合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手段,逐步解决网络文化市场中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形成、壮大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阵地则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文化氛围,提升网站效益。

       1.1要把重点新闻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要日益扩大,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要积极做大做强,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知名商业网站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为网络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1.2加强阵地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网上信息海量庞杂,各种社会思潮、敏感事件话题相互交织,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主流思想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上发出强音。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主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为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为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提供坚实平台。

       1.3是主动出击、先声夺人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互联网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且传播无疆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既传播先进文化观念,同时也在传播一些错误或者是不良文化的,包括一些我们认为“垃圾”之类的东西。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新闻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争取在第一时间夺得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让更多网民在我们主导舆论的引导下,自主创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加强网上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

       2加大国家、政府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服务

       一方面,政府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的主导作用,主动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使虚拟世界更好地呼应实体社会。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网络文化内容的管理力度。

       2.1通过建章立制,日常管理和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把基础性的制度落实起来,使守法经营成为每一个网络经营者自觉的行为。

       2.2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开展综合执法,严肃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在网上从事淫秽色情、诈骗、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净化网上的文化内容,营造良好、文明的网络环境。

       2.3全国人大、国务院和相关部门要多颁布实施有关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文化进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规范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传播内容,促进网络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网络文化内容多出自网民自发创作的,或者是一些企业创作的,他们网络文化经营活动主要是在网络游戏、网络音像、网络影视剧节目、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等方面,并且从个人出发,讲究个人利益,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这样,更多的网络文化很难做到真正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甚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就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

       3.1我们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富有民族风格、时代特点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快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3.2政府、文化部门要多督促如“绿色游戏”等绿色文化的开发和供给,一款好的游戏应该是题材好、有创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国家要多设立一些引导资金,引导网络文化产业开发好的产品,先要做好宣传,做好产品的推荐,再就是适当用国家有限的财力来引导好的产品的出台。

       3.3采取更多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文化企业断努力给自己创造的网络文化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文化因素,或者说文化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以此带动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的品位,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达到大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4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推动网络建设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管理人才。面对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管理、技术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网络建设相适应、与市场竞争相适应、与品牌塑造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一是要举办网络评论员培训班,网络文化评论员要既要积极主动、认真全面地履行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以备更好地投入到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中。二是文化部门,作为文化事业的主管部门,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旗帜鲜明的举起网络文化建设的大旗,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队伍中起引导和先锋作用。作为文化部门,在于拥有一支雄厚的工作者队伍上,要通过政策创造条件,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一切爱护文化工作的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投身于文化创造,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服务和共进的能力。三是要建立一种领导机制,扶持一批拥有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再就是推动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发现和研究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实践。

       5调动广大公众和网民的积极性,发挥舆论和公众对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监督作用

       中国的网民不断增多,截止目前,中国网民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每一位网民从某种角度既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者。现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标志应该是社会越文明,他感觉到的自由度越高,他感觉各个方面有自由,而互联网的发展恰恰为其自由需求开拓了空间。互联网没有总编,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获取者,每个人可以在网上自由言论,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网页等等不断地进行自我抒发和展现。要建设文明的网络环境,这样的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来努力做得一件事情,非常复杂,每个人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他人也有权对你的见解进行评判和质疑,在这样一种发表、质疑、重新发表、重新质疑的循环中形成一种舆论态势,并不断地进行网络文化的优胜劣汰,共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也对网民提出了要求,比如一些不良文化都隐藏得很深,在论坛里或者网页的深处,网民如有看到,要直接举报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再由相关部门对举报的情况进行核查、处理和完善,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6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优秀文化、腐朽文化在网上相互交织,有用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并存,时尚生活与淫秽、色情、、欺诈等行为一起显现,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是对人们心理、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的道德考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努力消除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网络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1要注重网络文明及有关法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加入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倡导文明上网的内容;我国网民年龄结构正朝年轻化、低龄化方向发展。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2.4%,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7.2%。我们要重视学生健康上网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小培养学生文明上网、有效用网习惯。

       6.2要引导网络文化经营者的经营意识,通过宣传,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引导经营者积极落实,依法办网,文明办网,使这种理念成为社会风尚,务实我们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作为网站的经营者就要落实谁开办、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谁开办的网站就有义务为这个网站里的内容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当你发现这个不良信息时要及时删除。谁接入谁负责,接入服务商为网站提供接入服务业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对于提供接入服务网站里面的不良内容,如果发现或者接到通报要及时删除。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7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利用现代化科技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4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创造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在互联网上的体现,反映着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折射和投影,是链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节点。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健全人格,促使智能发展,完善道德修养,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校园精神。只有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才能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提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保证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本质,抵制和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影响的重要手段。高校网络是集中和传播高校精神文明信息的有效载体,包含了大量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管理、服务、娱乐信息,是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自然表达与相互沟通的无形桥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师生的素质,调动他们的探求欲和创造欲,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人格。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主导着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向。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要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要遵循高校的教育方针,就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从内容上看,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以教育为主,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坚持教育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在增强网络文化教育性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性和娱乐性。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个极为开放、复杂的环境。主要存在以下消极因素:

第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被一些西方国家当作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他们利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电子软件、游戏等精神产品中,不断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兜售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人权”、“民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从而达到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目的。

第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文化向来是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网络世界中,占据支配地位的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构成了冲击。这既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又使我国广大青少年在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方面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扭曲和影响。

第三,不良信息泛滥。互联网上信息杂乱无章,色情、暴力、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大量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肆意兜售,网上“贩毒”与兴起等等,严重蚕食信念混乱、意志薄弱的人的心灵,并诱使一些人最终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

以上这些消极因素,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都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做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新的途径”、“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等文件精神。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建设,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育人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网络是构建和谐高校园区的前提和基础。1.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2.要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战斗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是政工干部、两课教师,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尤其是辅导员要随时掌握网上思想动态,观察他们的需要、期求和偏好。师生在网上平等交流、在思想上平等交锋、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明显。网络的共享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受教育者间原本存在的观念落差与文化落差不再显著。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广博与专深并重,以新的管理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增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和发展。1.网络文化并不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改变,而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强化思想文化阵地意识,抢占网络思潮的制高点,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展示校园文化活动和师生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可以在校园中弓i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以此来构建校园网络道德文化建设。2.建立健全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同时,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网络道德环境的松弛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网络行为;如网上信息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净化网络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网上明辨是非,认清美丑,加强自我约束,使其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5

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近年来,健雄学院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校园网络和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已深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各个领域,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络在给师生提供有益信息的同时,各种敌对势力也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等多种方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造谣生事,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进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对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推动校园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健雄学院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亟需认真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努力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健雄学院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上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学院党委对校园网络管理和主旋律宣传负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院领导是实际管理责任人,把建设和管理好校园网络作为构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内容并始终摆在突出位置。建立主管部门、专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紧密配合、协调行动的网络管理体系,形成“分级负责、按块管理”的模式,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如党委工作部主要负责专题教育网站(页)建设、网上宣传协调、网上舆论引导、网络信息监控、网络舆情收集、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学院现教中心作为校园网络系统和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和维护校园教育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网络安全的应急处置、联网备案、有害信息监控与封堵、域名和ip地址等工作,切实保证校园网络安全平稳运行。学生工作部和团委主要负责专题教育网站建设、网上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此外,各单位成立相应的网络信息工作小组,由一名主管领导负责,设立专门的网络信息员。主管信息工作的领导负责确立本单位网站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督促和推动本单位网站建设总体目标和规划的具体实施,负责网站内容和更新内容的审查。网络信息员负责本单位网页的设计制作,日常的更新维护,重大学术活动、科研活动、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信息的采写、报送及在本单位网站上。健雄学院建设了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上网特点的专兼职网络管理工作队伍。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党委工作部、现教中心等校园网络主管部门设立网络管理和宣传工作岗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有关专家、教师的作用;积极筹建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协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6

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紧迫性

无论是从受众规模、覆盖面来看,还是从新闻到达率、影响力来讲,互联网都已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很难设想,对具有如此规模和影响的网络新媒体来说,如果丧失了公信力、诚信度,它怎能赢得受众的拥护和市场的青睐,怎能继续做大做强。因此,公信力、诚信度不仅关乎网络新媒体的权威性,更关乎其前途命运。

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是发展网络新经济的迫切要求。我国互联网正向社会生活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渗透,特别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快,利用互联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网络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互联网产业也已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战略性产业。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3%。另外,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9万亿,同比增长29%。另据美国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在2011年11月22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网上购物人数会达到3.29亿,届时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网络经济规模越大、经济活动越繁荣,就越需要在互联网领域建立起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交易秩序,从而增强网络消费信心,推动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是保护网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互联网的用户粘合度非常高,已成为广大网民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3.86亿,使用率79.6%;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73亿,使用率为35.6%;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3亿,使用率为47.4%。但与此同时,仅2011年上半年,遭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到2.17亿,比例为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24.9%;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如果不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不仅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其自身的隐私乃至身心健康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互联网的前途在于诚信

互联网的前途在于诚信,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依赖于诚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要“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些论述为我们通过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就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活动,切实提高网站从业人员和广大网民的诚信意识。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着力增强网络从业人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着力培养网络从业人员良好的诚信品格和道德修养,着力提高网站从业人员辨别和抵制有害信息、维护网络诚信的素质和能力,做到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认真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登载不真实广告,不提供不健康内容搜索,不运行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违法游戏,努力塑造中国互联网企业守法诚信的良好形象。倡导和培育网络文明诚信新风,教育和鼓励广大网民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恪守道德准则,履行诚信承诺,帮助网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使网络诚信观念深入人心、网络诚信行为蔚然成风。

诚信是为人之道、治国之方、兴业之本,也是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基石,诚信文化更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就要确保网上信息的真实准确,确保网上新闻的导向正确,确保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新闻,坚持不懈地与网上低俗之风作斗争。就要站在网络科技发展最前沿,将高品位、高格调的信息服务与高科技、多渠道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就要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集新闻资讯、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和文化信息超市。2012c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明建设精神文明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力促网络文明的建设,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当前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1)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互联网普及初期,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所以忽视了对互联网的管理,直到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网吧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提醒了人们网络也需要加强管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效率、进程都远远落后。西方国家无论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占有较大的优势[1]。

(2)互联网自身的一些特点增加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困难。互联网自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在这个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空间中难以起到约束作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又不能很好地抵制网络垃圾从而出现了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现象。互联网自身的这些特点被一些网民随便利用,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阻碍了文明网络氛围的形成。

(3)我国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文明建设缺少坚强的后盾。近些年来,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文件虽然不少,但多以规章、办法、通知等工作性文件形式体现,不具法律效力,关于互联网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互联网在起步之时,政府部门就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条例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但大都比较模糊,不够详细,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赶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二是现有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条例存在一些不合理成分。《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在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娱乐之时,我们却规定自己的孩子18岁以后才能接触互联网,这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断送他们?

(4)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互联网上的作用有限。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者结合而起作用的[2]。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缺少了约束力,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阴暗的一面在互联网中寻求到了生存的空间,网上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同时,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腐朽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加之网民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极易受其影响。

(5)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加紧文化渗透,给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有一半以上都设在美国,西方文化在网络上正处于一个霸权地位。互联网作为一个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优势不断向我国传播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攻击我国社会制度,以达到其文化渗透的预谋。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安定团结,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建立一个文明的互联网世界,是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当前的重要目标。

(1)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网络活动。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还要准确地分析互联网以及人们网络行为的特点,将思想与特点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网民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自身道德修养,确保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治网,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于网络犯罪,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必须综合治理。法律相对于技术和道德具有更大的威摄力,所以在互联网世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网络立法,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把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同时,针对互联网的一系列问题,都要及时合理地立法、执法。

(3)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伦理资源,建设网上文化基地。互联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网络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凝练,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有步骤、有计划地把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伦理道德资源推上网络,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同时从整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入手,通过教育和引导,使网民自动担负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伦理资源的神圣使命[3],建设网络文化阵地。

(4)提高互联网科技水平,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网络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网络垃圾产品,不但需要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对其约束,更要技术做保障。要积极开发和研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推出新的网络安全产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对互联网中的不良垃圾产品予以过滤和查封,或从源头上予以堵截,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破坏作用。

(5)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首先,政府机构及相关文化部门要不断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监督,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网络行为;不断完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网、合理管网,坚决清除不良网络现象。

其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要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尤其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网站经营要起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优秀文化及伦理道德、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作用。

第三,互联网用户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熟知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要严于律己,争做文明网民,积极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秋波.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1年7月第4期,第102页.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网络应用校园文化推进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加强网络组织领导,完善上网规章制度,规范校园网络文化。近几年,各高校如湖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等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网络组织、领导的措施,把网络纳入有效管制和依规行事范围之内,制定了一系列上网规章制度、网络工作机制、上网须知文件,明确责任人和任务人,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2)智慧校园的建设,推动了校园文化发展。各高校一直致力于智慧校园的建设,一是加强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专项资金拨款,采购了大批高档次的品牌设备和电脑,建立了无线、移动、物联专用、核心宽带传输网络环境等,为智慧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建设集成主机、存储和共享软件服务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公共平台,如教务排课、学生成绩、教师档案、图书馆等平台;三是通过校园网站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制定面向师生、家长、领导的综合信息服务,定时信息。四是校园网络应用建设,建立了如校园一卡通、教学评价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各种教学系统平台。如:株洲铁道学院投资三千万,正在建设覆盖整个校园的智慧网络;湖南理工学院投资700多万元用于校园网建设;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投资300多万用于校园网建设,将校园网络文化推向更深层、更高品位的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3)建设校园网站,加大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校园网站一直是各高校重要的一个宣传平台,多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门户网站制作、维护、更新的专门技术团队,使校园网站具有功能强大、信息量大、色彩协调,趣味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色,吸引学生参加各种互动活动,能随时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内涵。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各高校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其次派出网络舆情人员,就学生的热点问题进行主动释疑解惑,积极跟贴,宣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观。其三,举行网络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文化修养。让学生成为网络世界有道德有修养的主力军,深化校园文化内涵。(5)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拓宽校园网络文化。许多高校利用当当网、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商务网站,为学生搭建实训、创业、就业平台,培训学生电子商务、网上营销、物流、网站制作等有关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并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6)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文明、健康。高校都非常重视怎样维护网络正常秩序,让学生避免不良、低俗信息影响。

图1

2网络应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

(1)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基于网络的共享性、传播性、交互性等优点,数字技术平台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工具,利用云平台、微课堂、教师空间、网络共享课程等进行教学,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快捷性等特点,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且教学视频、教学任务、作业、批改作业都非常便捷,师生可随时互动,较大提高了教学质量。(2)对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网络的出现,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费在网络上,据对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株洲铁道职业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调查,百分之百的学生会上网,有自己的QQ、邮箱;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上网有兴趣,经常上网聊天、看新闻、看视频、查资料;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经常沉浸在网络中。学校机房、电子阅览室都是学生度过业余时间的主要地方。网络成为见证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在介于网络应用的数字技术普及大环境下,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它既源于校园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它包括智能化网络、云平台、数字化技术平台、校园网站、网络课程、网络软件、硬件等内容所释放的文化信息,它引导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动态及文化素养,将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内涵。

3结语

在高校进行数字化建设,追求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网络应用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体现在教学质量与管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安全等方面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9

在学校层面,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拓展德育工作的领域。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进取精神,将教学工作与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育人环境,同时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可以拓展德育的领域,使其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社会。网络文化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也有助于扩展德育工作的覆盖面。网络文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形式多样,使校园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学生可以轻便的获取信息和自由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想教育工作成为一种平等的交流活动,把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有效联系在一起,扩大德育工作的覆盖面。其次,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校园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质量,因此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学生层面来看,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拓宽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想,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一些如网络科技竞赛、网上知识竞赛等网络文化活动,以网络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网络文化活动,学生们可以得到更多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以此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创新素质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网络文化环境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高职院校通过创设一些特殊的网络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积极改变自己的一贯思维,寻找问题的新方向。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突出个性,网络文化环境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比如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完善各方面体系建设,建设健康校园网络文化

高职院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道德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完善程度上。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体系。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的道德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仅仅依靠技术力量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从人类的思想根源出发,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加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弘扬中国优良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思想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等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的特点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完善的服务体系是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职业生涯指导体系、后勤服务监管体系以及有效的沟通机制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来解决学生身边出现的问题,完善各方面的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解决难题的场所,使其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另外,规范、约束网络行为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的保障,通过完善网络管理和监督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以包容性来区别对待不同的问题。制度体系的建设要求全体师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但是制度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包容性,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制度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面对网络的多变性难免会影响其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高职院校制度体系的建设也要根据具体情况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二)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向,注重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还必须有校园文化精神的打造,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塑造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理念,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文精神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将人文精神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学校应该积极组织一些网络文化活动、网络现象讨论和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提高对网络现象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还应该把塑造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良成果,以先进的文化、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来引导青年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以网络为平台,彰显学校的个性特色,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校园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校园网络舆论内涵特点问题建设路径与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6]孙超.论高校新闻媒体的系统整合及其作用互动.理论月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