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2:3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产业集群新农村农村经济

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新农村建设有二十个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内容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新”,它实际上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从形式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区域,迅速成长起一批中小企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蔚然成风,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多个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集聚,形成集群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业集群产生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1)外部经济效应。多个企业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整个集聚区域内的任何企业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2)节约成本。由于产业的集聚效应,使某一区域的企业数量相对集中,许多中间投入品可以就近取得,节省运输、库存成本;由于人才和社会关系的大量聚集,使信息流动很快,可以节约区域内企业的信息成本、人才雇佣方面的成本。(3)品牌与广告效应。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在消费者中间明显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产生广告宣传效果。(4)吸引投资。相关的产业大量聚集在同一地区,显示出该产业的潜力,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到这一区域投资兴业,从而使这一区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区域经济由此获得持续快速增长。从我国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产业集群不但使许多地区和城镇实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且对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以浙江为例,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就块状经济在县域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看,有1/3以上的县(市、区)达到50%以上。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减少农业产业的就业人数,发展县域产业集群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县域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主体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农民就地转化成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另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主要成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县域中小企业集群过程中,通过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动员和组织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这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可以使农村土地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中,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村的财政积累,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事实表明,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省(如浙江省),也是“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解决最好的省,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发展好、农村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几乎无一例外都拥有一两个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如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河北的清河等等。

三、产业集群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农村发展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就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来说,工业化仍然是城镇化的基础,推动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支撑,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发动农民就地创办中小企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企业员工,提高农民收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为城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没有各类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城镇化是空中楼阁。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方面集群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新创企业的不断产生。集群企业具有快速“分蘖”和“繁衍”的特点,当集群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支持性和服务性企业的产生就具有了经济性,上游的中间品生产企业、下游的分销商、投入品企业、辅助产品生产等支持性企业会在集群中出现,运输业、餐饮业、宾馆业、物流服务业也会以较快速度发展,研究机构、培训学校、咨询机构、金融部门、中介机构的产生或入驻,都将会使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空间。发展壮大的企业群体将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城市化需要,政府为满足这一需要也将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尤其是产业集群中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有利于弥补农村企业的先天不足,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的集聚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当地政府必然会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扩大城镇用地规模,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城镇硬件水平提高,城镇硬件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群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将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温床。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集群的整合功能使得大量农村精英投身创业,使民间的智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了高度集中和有效开发,先行者率先成功后,成功的示范效应迅速引起大面积的创新仿效,吸引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区域内的生产活动中,使某类技术、某类行为成为区域性的群体偏好与首要选择,从而使农民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二是集群的网络结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放的创新扩散体系,各种信息、知识和创意通过网络得到传播和交流,使每一种创新都能迅速普及,从而不断提高集群内及周边地区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水平;三是集群内部的竞争以及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使得在集群内务工的农民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也使学习的成本降低了,更容易产生学习效应。因为在集群经济的聚集体中,生产的网络就是学习的通道,企业成员可以通过正式交流或非正式交往,获取新知识,掌握新工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6)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给农村基层党组织保持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确立了目标和方向,也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实践,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全局。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求全党深刻认识目前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来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这个重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对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志多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题目。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来促进党在农村的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现阶段加强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适应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难得的机遇期。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农村党的组织,能否在这个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党应着手解决的新课题,也是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考验。

二、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就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确定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目标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实际,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目标,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行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切实提高党员素质,建设一支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全国有1900多万名农村党员,他们是农民中的骨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认真抓好农村党员学习培训,特别是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进而带动农民的文化、技术、经营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注意培养具有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农村青年入党;激发广大农村党员的政治热情,引领农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全国64.5万个建制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肩负着按照和法律领导本地工作的任务。要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

着力强化作风建设,通过加强农村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艰苦奋斗、致富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务实创新、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逐步形成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完善和加强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配套制度保障,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工作、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机制,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的作用、与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相结合运行机制的作用。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设计和开展党的建设活动

农村党的建设,要围绕提高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力这一核心内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和先进性建设等活动。

农村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少党组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探索开展了城乡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农科教联动的活动,为新形势下农村地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既调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也增强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党组织的责任感。

(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评判标准

总体上,农村基层党的组织,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就是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要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先进,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带领群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与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完善和健全这种农村先进性建设评价体系,就需进一步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评价指标:一方面,指标要能反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绩,主要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任务实现情况;另一方面,指标要能反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满意情况,主要是对基层党组织履行职责是否满意,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否满意,对党的活动贴近农民需要、贴近农业与农村发展实际是否满意等等。总之,要把考核和评价作为“以评促建”的重要手段,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提高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根本要求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点难点是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从过去偏重对农村事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移到执行政策、加强组织、广泛动员、发展民主、凝聚群众、共同奋斗上来;最终目标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功能。因此,基层党组织应以创新精神积极寻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按照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切实提高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第一,要着眼于提高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新农村生产发展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工业的新型化和农村服务的社会化的统一。实现新农村生产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必须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

第二,要着眼于提高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能力,实现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是一定历史阶段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综合反映。生活宽裕不仅仅意味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还包含着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有相应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使农民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成果。

第三,要着眼于提高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能力,实现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指的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方式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断有所创新,形成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全方位、多领域推进。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乡风文明建设既不平衡又相对滞后。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第四,要着眼于提高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的能力,实现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实现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外观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要负起指导责任,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科学编制规划,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大跃进”,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www.133229.Com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立足于我国农业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的现状,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长期的任务在农村的现实,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做出的一项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决策。学习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涉农部门责任重大,使命艰巨。要贯彻落实好一号文件精神,首先要学习领会好。下面,围绕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用新农村建设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必须做到四个深刻理解

(一)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今后5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展现的亮点很多,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提出的任务很多,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制定的举措很多,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了充分体现和更好地落实中央的战略意图,近年来中央连续了3个一号文件。20__年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三农”问题的核心,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20__年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三农”问题的关键,推出了一系列支农政策;20__年一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三农”问题的根本,推出了支持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综合政策。比较近年来3个一号文件,第一个主题是农民,第二个主题是农业,第三个主题是农村。从政策支持角度看,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是越来越多,强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全面系统。关于农村和农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等若干阶段,与以往各种措施相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一是新在理论基础和发展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解决“三农”问题新思路的实现途径。二是新在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且包含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很全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而且包括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和民主政治的健全,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包括精神方面。三是新在更综合的政策措施。以前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多是侧重于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进行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从宏观层面、从战略高度、以系统工程的思路和办法,从多方面着手,通过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四是新在不仅要靠农村和农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还要靠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解决“三农”问题,新在要在更大程度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重点向农村倾斜。五是新在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对农村进行了前瞻性的科学定位。

(二)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点,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二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四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三)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就是要建立邻里友好、村内和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社会风尚;“村容整洁”,就是要搞好村容村貌治理和环境美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民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四)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要求,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二、学习今年一号文件,要清楚和把握好五大亮点

第一,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三个高于”的支农政策。20__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第二,强调要进一步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国取消农业税。文件强调,在取消农业税后,还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第三,强调要建立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补贴政策。文件指出,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等政策,20__年粮食主产区要将对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并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实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第四,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20__年,国家要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和安全饮水等方面的投资规模,鼓励各级政府用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机制上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到20__年,我国农村基本能让农民实现“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目标。

三、明确思路,谋划举措,按二十字要求稳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从我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步扎实地搞好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应突出抓好以下六点:

1、明确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2、把握原则。即做到“五要五不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3、规划先行。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要求,注意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搞好乡村建设和整治规划,减少资源浪费,科学制定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性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主要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因此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重要政治概念在党的决议上明确提出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里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央反复强调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好城乡利益矛盾,使发展资源、发展政策、发展体制都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巫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因此需要科学的发展观和系统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

   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科学规划,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长远目标,进行合理布局;要严格规划管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能盲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党的伟大事业的统一。在当前,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说来,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使农村经济发展有组织保障,又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_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中。必须使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得到实惠,必须使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必须使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必须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在关注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

2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工农业关系处理好了,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因此,国家必须更加注意支持农业,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人,认真实施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人类跨入世纪之初,在中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概念,结合延安实际,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全面正确的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特指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改造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对当前建议新农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1.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在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曾深刻地提出,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2.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保障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等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和参与感明显上升,要求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趋向,改革深化和某些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部分社会群体就业难度增加。因此,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建设对于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2.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为国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3.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延安市宝塔区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按照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扎实开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好全局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抓重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3.抓措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三、目前,宝塔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

现阶段农民的思想水平与时展不相适应的一面,如没有开拓创业的精神,依赖政府的“等、靠、要”思想;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见识少,眼光短,缺乏科普知识,愚昧落后的思想不同程序的在农民中存在着。

2.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教育负担重,让农民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处于空白、

3.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少

我区的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深加工能力低,尽管发展起来了三大主导产业,但是只注重了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难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需要。

4.农业投资较少,项目资金短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的建设。

四、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因此,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突出主体,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地实施。因地制宜,重点扶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培训,优化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扶持力度,二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

五、建设新农村,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新思路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追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

1.围绕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

2.建设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3.强化核心,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4.贴近民心,认真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这项工作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而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申瑞锋.农业经济问题[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82-209.

[2]吴济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6.1-9.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8

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__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和市“两代会”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荣生同志和义友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分别就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和民政工作作了很好的报告。市委、市政府还将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切实抓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下面,我着重就当前“三农”工作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一、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今后5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展现的亮点很多,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提出的任务很多,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制定的举措很多,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因此,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协调发展,必须立足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严峻。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高达2.6:1;占全市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资源,若再加上教育、文化、市政公益设施等方面的城市福利,城乡差距无疑将会更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一些地方还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江津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基本市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协同发展,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共同享用现代化成果。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虽已达到45.20,但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全市也还有60余万的农村居民,农民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民问题解决得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我们这个有着近150万人口的区域性大市来说,扩大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们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最有希望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强农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陆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市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民负担等方面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江津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90年的7.56倍,第一产业的比重从41.16下降到22.20;城镇化率从12.60上升到45.20;城乡居民收入由2.8:1略降为2.6: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对当前“三农”问题的正确分析与判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和作风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和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部署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进一步创新观念与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一个“新”字。我的初步理解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距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过度采用掠夺式经营,既难以形成我们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其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弱妇孺,而且出现了不少“三无”农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很多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乏;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些工作到位了,才能率先在农村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生产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让农民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以新的理念催生新的举措,以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变化,以新的变化促进新的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和“两个趋向”重要论断,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一路三化”战略,以推动城乡统筹为根本,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新型化、居住生态化、保障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加快我市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出发点。要求在制定规划、确定指标、新上项目等重大事项时,都必须以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为重要前提,都应充分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不仅使农民得到眼前利益,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农民群众的主动性。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群众,把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实际利益,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第三,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目的,要求把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面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措施,激发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能力。二是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三是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规划,抓好示范,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我市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持续推进。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保护农民的民利,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步消灭城乡差距。三、切实注重并强化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市现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性资金要更多地投向农村。近年来,尽管我市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用于“三农”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好转。对此,市财政要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各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二是城市要加大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部门和企业对口帮扶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1990年我市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7.88和12.62,而20__年这两项指标已变为52.87和40.42。这充分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三是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饮水困难、农村沼气、农村信息化等建设。同时,国家和地方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以工代补”等方式予以鼓励。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二)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晚熟柑橘和花椒产业这两个“全国之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抓小城镇建设和劳务开发,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三)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必然会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起,全国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到此终结。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央和重庆市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四)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两大重要原则,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终坚持这两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五中全会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转变镇(街)政府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六)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和落实民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阶段,既是大有作为的“发展黄金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实现“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服从大局,以民政部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竭力推进和谐江津建设。一要立足解决民生,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工作首位。关注困难群众,关心弱势群众,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城市低保、五保供养、农村特困、大病医疗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要立足维护民利,把相关特殊困难群体的各项政策落实好。落实好优抚对象的各项抚恤优待政策,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大力推进安置改革,开发利用军地两用人才;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实现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社会救助资金;扩大福利发行规模,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三是立足落实民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维护农民群众的民利,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依法监管,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重点规范和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推进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工作,强化地名区划管理。四要立足时代要求,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各级党政要把民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民政工作列入我们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民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实民政工作力量,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对民政工作要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在建立公共财政过程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民生、民利所需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证民政事业费按时足额拔付,各相关部门应履行自身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努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民政事业新发展,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良好开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领导方法、工作部署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应当看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因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而放松农业;农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县级以下的工作重心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市里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至少要有一人主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的根本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重庆市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农、惠农政策措施。就今年而言,仅中央出台的支农政策就有15点之多,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三个加快”。要结合我市实际,将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深化和硬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农村,把好处实实在在地给予农民,让农民完完全全地得到实惠,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的职责,市级各部门同样义不容辞。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依托项目搭建平台,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环卫、城乡建设等支农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为协调有关工作的重大事项,我的初步意见是,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规划、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实施,力争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试点示范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做形式主义的假文章,不搞劳命伤财的假政绩。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带领农民群众用辛勤劳动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尽心竭力地办好。要努力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耐心教育群众、细致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和解决问题;真心爱护群众、切实保护群众,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之中,确保全市农村社会稳定。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认真搞好第三批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保持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铭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要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基层党组织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多办顺民心、合民意的实事好事,使大方群众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切实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同志们,做好当前“三农”工作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开拓、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我相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市今年的“三农”工作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一个良好开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9

一、充分认识粮食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科学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的生产环节在农业,粮食的流通基础在农村,粮食的收购对象是农民,粮食工作与“三农”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粮食系统是农村现代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农村的粮食购销网点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载体。粮食系统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尤其我省是粮食主产区,种粮收入是我省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粮食工作直接关系农民增产增收。粮食部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粮食工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自觉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找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各级粮食部门要结合粮食工作职能,按照孙刚副省长提出的为农民种好粮、收好粮、管好粮、用好粮服务的要求,找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一是要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点多面广,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的优势,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优质稻比率,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

二是要加强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宣传,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积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要依托国有粮食企业构建直接服务于农民和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粮食收获后的集中整晒和干燥服务,提供安全储粮技术指导,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通过强化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四是要通过发展“订单粮食”、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企“双赢”。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的《关于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做好支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工作,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粮食规模经营,使农民在粮食流通和产业化经营中切实得到实惠。

五是要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指导农民生产更多更好的放心粮油原料,积极开展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原粮换成品粮的“二代一换”活动,为农民提供适合市场需求、安全廉价的“放心粮油”,为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服务。

六是要加快以股份制为重点的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粮食企业参与粮食经营,创新经营方式和服务体系,增强国有企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户的带动力。

七是依法加强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为搞活农村粮食流通创造良好的公平环境。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0

这次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目的很明确,就是贯彻落实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和全市农业产业化流动现场会的精神,研究部署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刚才,**副县长传达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和农业产业化流动现场会会议精神;**副书记就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农、林、水三家单位负责人就当前的农业工作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请同志们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根据会议主题,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了解农民意愿,总结农村改革实践,分析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惠及全体农民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际步骤。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从解决农民最普通、最平常的生产生活等基本问题入手,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集聚起各类生产要素,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提升发展层面,更快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对广大农民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陶冶作用,摒弃陈规陋习,培育现代素质,组织农民告别贫困,迈向文明,走向现代化。因此,建设新农村这个战略决策,符合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找准了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矛盾,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我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村始终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万年的现代化;只有农村发达了、农村繁荣了、农民富裕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基础和保障,我们“打造滨湖地区新型工业县”的奋斗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发展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积极开展农村文明村镇“五个一”创建,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宽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对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我县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特别是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滞后。同时,在村容村貌村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都比较严重。如:有的地方村镇建设没有规划,农民建房随意性大;有的地方乡风落后,封建迷信、陈规陋习还比较严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宗族势力、黄赌毒现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脏、乱、差”严重,“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粪土乱堆、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等等。一句话,就是“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情况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全县上下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把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市委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坚持以村镇规划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初步考虑从现在开始,用10-15年的时间,按每年5-8%的建设速度,到2020年,把我县的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基本建设成卫生村镇、生态村镇、文明村镇和小康村镇,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要求是要按照“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的要求,抓好以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树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卫生为代表的生活环境建设、以住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建设等四个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以村镇规划为重点,建设新村镇。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只有规划好了,才能克服“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的随意性,才能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盲目性,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和工作效率。这里我要特别讲的是,当年广东、江浙等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发展很快,大家都去学习。但现在广东、江浙一带正在回过头来总结历史教训,为什么?村庄没有规划,最后是“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村村像城镇,镇镇如农村”。在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切实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工作。当前,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认真调研,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抓紧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建设规划。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具体区域的产业和文化特色,就地取势,借山用水,秉承传统,突出个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地编制出每个村镇的建设规划。乡镇所在地或重点中心村的规划要高标准,适当超前,自然村的规划要体现特色。村镇规划经费要列入县、乡财政预算,不准增加乡村和农民的负担。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村民群众意见,使之更科学、更符合实际,规划一旦依法依规通过,就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各项建设目标和要求的顺利实现;即使是因情况变化,确需调整和变动规划,也要按规定程序办事。规划是基础,建设是关键。要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水、电、路、灯、树、气(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村镇社区服务体系以及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供电、电视、电信等配套设施,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建设目标。

二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要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基本思路,谋划农村新天地,发展富民新产业。重点要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贡米、生猪、珍珠三大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深度加工,真正把这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各乡镇要立足特色优势和现有基础,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采取“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培育2-3个农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林权制度改革是做好“希望在山”文章的突破口,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紧时间,抓紧运作,确保完成工作目标,让农民从林权改革中得到实惠,为农民“上山办银行”奠定基础。同时,要认真落实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广大农民改变传统的守土恋家观念,既就土创业,做好农业产业化文章,更要敢于离土创业,闯市场,搞运输,开商店,办企业,做股东,当老板。要着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抓好城市、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为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搭建平台。要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做,把农民进城务工作为一件大事来办,把回乡创业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努力形成走得出、回得来、能赚钱、快致富的劳务经济格局。

三要以素质培训为抓手,培育新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要坚持以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为主,依托“阳光工程”、“三下乡”活动等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对农民培训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力争5年内,让全县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同时,大力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四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龙头,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抓好农村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在具体工作中,要紧紧围绕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的目标,按照“四看”的要求,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橱、改圈,建公路、建沼气、旧城改造)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建设新农村,建设好家园”活动,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力争农村环境“一年有起色、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貌”。重点是要整治“脏、乱、差”,倡导“绿、净、美”,突出抓好村镇建设的管理,大力实施“三拆四清两取缔”工程,即:拆除违章违法建筑和露天粪坑、棚厕;清除乱堆乱放杂物、暴露垃圾和不良文化及其它有碍观瞻现象;取缔沿路摊贩和非法市场。要围绕以“路、树、卫生、住”为代表的四大建设重点,突出抓好村镇周边山地封禁绿化,外接公路两旁植树绿化,村镇街道与四旁、农户庭院的绿化,做到绿树成荫,古树名木保护完好,人居生态环境优良;要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突出抓好饮水安全,生活用水清洁,健全保洁制度,基本消除垃圾和废水污染。同时,要结合“农村家庭道德评议”和星级信用农户、文明户评选等活动,积极开展“卫生庭院”、“新农村建设示范户”评选和“除陋习、树新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创造一个农民安居乐业、物质丰富、生活充实、和谐互助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建设好班子。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从群众最盼望、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我们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要把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来检验先进性教育的成效。全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昨天已经召开,我县将在省市相关会议之后进行动员。各地和有关部门制订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方案,要体现县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并贯彻落实到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进一步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效。同时,各乡镇、村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批拥有较高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水平、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好班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务求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明显成效

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作任重,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实施。我们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党政一把手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职责,认真搞好协调服务,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窗、报刊、标语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耐心细致地讲清具体内容和有关要求,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基层干群的积极性,把力量凝聚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上来。新闻单位要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充分反映各地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特别是要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抓点带面,注意方法。今冬明春我县将启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

树立样板。试点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示范点。各乡镇对此要高度重视。抓好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关键是要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自主建设。政府要从加强组织引导和加大扶持力度入手,通过激励政策,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乡村两级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按照“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群众投工投劳为辅;农户生活设施建设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支持补助”的思路,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工作,不搞包办代替,不过多增加农民负担。同时,各乡镇要正确把握抓点示范与全面铺开的关系,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稳步实施。

三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设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事业。涉农部门要在调整农业结构,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上做文章、出思路;规划、建设、交通、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倾斜政策,在村镇规划、小城镇建设、住宅建设、道路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积极帮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要在农民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建设上献计出力;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妇女和各方面的志愿者发挥带头作用,搞好帮扶活动,积极提供各类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