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25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现状;战略探究

交通运输是我国各项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如果一个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也会造成运输格局的分散、无序,甚至杂乱,对生产造成了阻碍,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交通运输建设与规划是重点,必须明确交通运输现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环境

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程度上看,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这种环境也限制了交通运输深层次的发展与革新,一种是基于生产的交通运输环境,一种是基于消费的运输环境,下面将对两种环境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生产领域的运输环境

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越来越多,引进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理念,也产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批量集中生产使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也为交通运输带来了严峻挑战。要想使产品运输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依靠更加良好的运输环境。此外,很多产品在功能与技术上存在滞后性,也使交通服务量大大减少,为交通运输增加了不确定性。

(二)消费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

消费拉动内需,而要想将交通业内需拉大,就要从消费内需上入手,通过电商平台或者假日促销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交通运输方面的产品内容。相关统计显示,网购、旅游以及假日出行已经成为了交通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

二、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

2011年,我国在客运货物与水运货物运输量上大幅度增加,并且呈现上升趋势,大的港口货运量达50亿吨,同比前年增长了6.5%,但在增速上却呈现下降趋势;货运规模上,依然以大港口货运量为主,集装箱吞吐量多达7400万个,同比去年有大幅度增长。2012年整个上半年,水路、公路运输的总资产高达421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18.5%,而在投资上却下降了5.5个百分点,出现了投资疲软,沿海投资上大幅度增加,但在内河建设上却大幅降低。总之,只有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公路、水路等方面加快运输干线的筹建,兼顾城市与农村主干线路建设;对于内河港口或者海域码头需要增加集装箱的泊位能力,主要港口加强疏散,这样才能在优化结构、布局以后,形成更加完整、合理的交通运输网。当前,我国在交通运输能力上明显比其他国家落后,运输结构较为单一,资金筹集渠道少,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影响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性,并且固定资产投资有限,一来是银行信贷资金政策没有落实,另一方面是政府财政资金紧张,还有一方面,我国航运业的发展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经常出现投资没有收获回报的情况,很多小型货运公司倒闭。

三、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一)对交通运输结构、系统进行优化调整

历史经验证明,交通运输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耗大,由此,需要对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减少能源浪费,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配置与使用交通工具,尽量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减少能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低碳减排理念倡行下,交通运输业也要制定节能减排目标,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集中专项资金对各项运输业务统一筹划,统一各级部门对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意见,减少各方矛盾,使交通运输体系朝向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从运输占地规划上入手,复线铁路的运输能力相当于15车道公路,但比起公路,铁路所需的占地宽仅为13~15米左右,而公路则至少要100米,可见,铁路运输的实际占地面积更小,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

(二)走集约化道路,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为将交通运输能力增强,提高运输效率,满足各方运输需求,就要不断对交通运输方式进行调整,采取集约化的运输方式,能够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比如,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库存管理与核算,将最准确、真实的库存量得出,实现成本与资源的节约。合理选择与使用交通运输工具,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同时,选择最优的运输线路,提高运输效率。

(三)构建智能化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交通运输中引进先进的纳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燃油效率,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用太阳能让交通运输有更加清洁、环保的能源支持,保持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充分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更加智能的运输监控系统,使运输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控制,及时对潜在的运输威胁进行预警,使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得以持续。最后,不断对服务质量进行优化,实施人性化管理。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建议,表现优化运输结构、调整运输方法、走集约化道路,引入先进的技术才能实现交通运输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忠玉.探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J].财经界,2016;5

[2]李秀菊.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

[3]王宇鹏.公路交通行业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4;31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需求;供给;规模

中图分类号:F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26—03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与现状

1.1运输线路不断延伸

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加深,国家运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万km,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km,内河通航里程11万km,公路里程127.85万km,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km,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km,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1.2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随着成渝、宝成、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1.3交通运输网质量显著提高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也得到改善。铁路朝向重型化发展,在正式营业的线路上铺设50kg以上重型钢轨的线路里程比重已由1949年的8.5%提高到1998年的91.1%。无缝钢轨线路里程达25979km,占铁路线路总里程的32.9%。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充分体现出我国铁路建设业的高层次、高水平。同时,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水准得到了质的提升。

此外,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装备、新技术在交通产业得到了充分运用,提升了我国交通系统的层次水平,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有效保证了交通设施运行的效率和安全。

2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为了定量地研究运输需求量受各影响因素影响的弹性大小,需引入运输需求函数的概念。运输需求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示运输需求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记为:

Q=f(p,G,H,Y,a,Z,…)

式中:Q为运输需求量;p为运输服务价格;G为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H为产品运输系数;Y为国民经济的产业和产品结构;a为生产和运输布局;Z为人口增长及其构成;“…”表示其他因素。

我们以客运需求为例,对其进行函数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显示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运输服务价格等数据难以获取,经济体制,服务质量等因素难以量化。为简化计算过程,了解客运需求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及其一般规律。我们选取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计算其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即Z为人口,i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G为国内生产总值,Q为旅客周转量。假设旅客的需求均得到满足,那么旅客周转量就反映出了客运需求量。

如图1所示,为1990年~2005年关于我国人口,城镇居民收入等数据的柱状统计图。由图1可见,从1990年~2005年,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而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各个影响因素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在此给出它们之间的散点图,如图2、图3、图4所示。

由图2可见,相关系数为0.9829,说明该函数能很好地拟合旅客周转量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表达式为Q=3×10—36Z7.7753。

同样,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旅客周转量直接的相关系数达到0.9651,也有很高的拟合度。表达式为:Q=5364.2е0.0001i。

而国内生产总值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Q=6×10—12G3—2×10—6G2+0.2621G。

即可得到旅客周转量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

Q=f(Z,i,G,…)=f(3×10—36Z7.7753,5364.2е0.0001i,6×10—12G3—2×10—6G2+0.2621G,…)

通过该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旅客周转量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是正相关的。但由于Z,i,G这些影响因素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因此还难以确定确切的表达式,来表征Q与这些变量的关系。但通过该公式,我们可以了解交通运输需求的大致规律,了解影响因素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这一表达式,可以进行交通需求量的预测。

同理,通过该方法,也能得到货周量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函数表达式。

3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运输供给有赖于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因素、运营策略、政府机构的要求和限制、使用者行为。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运输供给函数,它从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了供给特征。

运输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Q=f(p,b1,b2,…,bn)

其中,Q表示运输供给量,p为运输服务价格,b1,b2,…,bn为除运价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由于技术因素,运营策略,政府机构的要求和限制,使用者行为这些指标难以量化。因此,此处不详细讨论公式的推导。

而在影响运输供给量的诸多因素中,运输价格对供给量的变动最为重要。因此,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绘制供给量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此时,运输供给量函数简化为:

Q=f(p)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联网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多个行业当中。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推动了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依旧存在整体技术先进性不强、相关标准不完善、与国际水平差距大等不足之处。因此针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当中的应用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

1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物联网之上的发展还较为落后。目前,美国的iVHS、日本的ViCS系统,通过在车辆与道路之间信息通信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已经完成智能化和信息化两大方面。众多的先进无线技术被先后应用到其中,包括信号优先、职能定位等,并且在速度分析、信息采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之后更是被定为重点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总理于2009年提出应当针对物联网几项关键技术进行发展和突破,并且为之后的发展进行了提前的规划和安排,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发展。由国家批准,我国于该年九月正式组建标准工作组,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出台一系列发展政策,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十二五”期间,该产业将研究的重点对准信息安全、网络等方面,2010年,在我国首都正式成立了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其研究重点为技术与相关标准的制定。

2推进策略

(1)加强设计

在交通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要不断的加强设计,尤其是顶层设计。在整个行业当中通过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的推动整个该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针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行业发展策略、交通系统等方面的发展与研究。进一步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有效的提升行业整体的水平,从而实现渐渐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促进物联网技术的飞跃性发展的目标。

(2)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

通过科技专项的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撑,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作为专项科技进行发展,并且进行信息化规划,给予充分的人财物的支持,推动该行业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应用。尤其是关键性技术还需要着重的推广和突破,从而提高该行业整体技术含量。并且不断的完善其发展机制,确保整体系统的长效运行,积极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3)完善应用标准

着重进行应用标准的建设,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物联网智能交通标准工作组,与国家的相关工作有效的衔接,并且针对该行业的物联网应用进行了相关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其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互联互通。

(4)建立示范工程

要推动该行业的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就必须通过示范工程完成。这就要求要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不断的优化在应用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交通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当主要以交通运输为主,积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相关部门、企业、政府等的配合和支持,进行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不断的完善实施机制,结合行业特征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通过示范工作,不断的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提取成功的经验,促进关键技术的进步。充分结合“十二五”提出的重点发展任务,选择一些综合实力较好,具有一定优势的业务领域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的推广工作。转变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先进性不足等劣势,推动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促进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5)突出服务,进行协调性发展

转变之前的发展途径,突出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让人们真实的感受到物联网的优势和便利性,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规模应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协调性的发展,统筹整体步调,不仅需要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相关行业,注重协调性发展,确保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有序应用。

3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现状,要求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技术性不足、设备依赖进口等多个方面的不足,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任务等,以及行业的发展特征,进而不断的促进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通过提高顶层设计水平、完善应用标准、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突出科技支撑作用等方面,从而推动关键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促进行业转型,缩短与国际应用水平的距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品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陆长松.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务流程再造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2]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低碳DpSiR模型指标体系

引言

交通运输业是现阶段我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未来交通运输业将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为迅速的行业,其减排潜力和压力要远大于其他行业。本文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模型,通过简化交通运输发展中各影响因素复杂的作用过程,建立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理论与原则

1.1可持续发展理论

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的目标与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一致。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自身的发展中,通过最小化自身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交通运输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在指标设计当中要考虑到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的消费结构、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国民经济能耗强度等。

1.2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碳排放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其实质是提高能效水平、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以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能源使用上低碳化、能源利用上高效化以及排放上的减量化。所以要考虑清洁能源的投入、能源结构、生产量的单位碳排放量等因素。

1.3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不同角度全面的、系统的反映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状况。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各指标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综合性(3)简明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够科学的,综合的反应评价对象现状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基于DpSiR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2.1DpSiR模型的框架理论

DpSiR模型是欧洲环境局(eea)综合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型,已逐渐成为判定环境状态和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

2.2基于DpSiR模型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当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运行的源动力。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运输需求的不同会对运输的结构和运输周转量产生影响。进而可以推动运输结构和运输量的发展。因此,低碳运输系统中的驱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在上述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交通运输业发展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客货运周转量和交通运输规模和供给能力上。

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是系统内部在压力的作用下的外在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压力和驱动力的作用下,衡量其所处在的状态应该采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所以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应该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衡量。

在上述交通运输所处于的状态下,主要是现阶段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影响。在经济发展上,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车辆会造成的运输成本升高,随着油改税等政策的实施更加剧了这一趋势。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这三方面。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这些响应不仅仅只针对影响因素,而且对驱动力、压力、状态等因素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而改善和缓解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所带来的负面的外部性。

2.3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相关因素分析并结合低碳交通运输自身的特点,以DpSiR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交通运输业在低碳发展上的问题,对模型被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和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考虑评价指标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并结合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规划和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低碳发展政策。建立起低碳交通运输的DpSiR的指标体系。如下表:

表一:低碳交通运输DpSiR发展指标体系

3结论

交通运输业是介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低碳发展涉及该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之间复杂的作用。DpSiR模型有助于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的分析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中“驱动力、压力、影响、状态、响应”这一循环过程,有助于理解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的反映交通运输在低碳发展状况,进而挺高了指标体系的效用。使决策者更好的发现交通运输在低碳发展出现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盛霖.着力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1).

[2]蒋惠园,白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0(09).

[3]李作敏,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6(11).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5

 

从全局角度分析,交通运输行业是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分,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如今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为提高行车安全性,相继颁发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比如像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这不仅可以缓解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矛盾,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创新。由于受到城乡差异、交通需求压力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呈现出诸多问题,需进行探索与分析,积极改善交通运输经济的不良现象。

 

一、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事故

 

从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现状分析,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也面临着安全问题。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交通运输安全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很多交通运输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之中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工作。第二,没有及时的补充交通运输的运输力,很多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交通拥挤现象十分严重,引发一系列交通安全事故。第三,驾驶人员疲劳驾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不到位,无法真正满足人们提出的交通运输需求。

 

2.资金保障问题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公路建设与交通运输需求逐渐增大,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策力度发生了倾斜状态。根据相关文件资料得知,我国交通基础设计仍然处理紧张状态,工程建设规模得到扩大,工程造价得到提高,建设成本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由于银行信贷政策与地方融资政策发生变化,导致银行投资受限,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得到受阻。

 

3.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如此,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积极构建管理制度彰显的比较重要,但是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现状分析,有关交通运输经济的制度不够完善,很多驾驶人员不严格按照规章要求,所以会经常出现驾驶人员疲劳驾驶的现象,导致违章违规现象严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此外,由于我国政府缺乏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关注,很多交通运输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无法真正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的有序开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作为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一员,虽然政府提出了各项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体制改革的影响,公交企业出现亏损现象,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二、加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积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人们购买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得到增多,这种情况下个体运输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并在交通运输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需要从多角度出发,积极发挥出各方的作用,筹集建设资金,将建设资金落实到实处,此外,还要加强对交通运输网络的管理,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整合运输资源,以此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创新发展。总而言之,只有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的平衡发展,才能将城乡差距问题进行改善,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稳定发展。

 

2.积极筹集资金

 

要想真正解决交通道路资金问题,则需要构建稳定的资金供给保障制度,在这一措施实施中,政府需要明确其责任,并针对交通运输设定专项资金制度,对公路建设之中所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解决与处理。另外,政府部门还需构建良好的融资投资环境,争取将社会各方力量都参与到交通运输融资体制之中,实现交通运输的社会捐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保证我国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之间能够形成均衡状态。

 

3.加大交通运输管理力度

 

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公路交通之中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比如东西部发展与城乡发展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政府需要加强对城乡地区以及东西部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考虑,并加大交通运输管理力度,实现对公路工程、车辆的综合管理,以此用来提高交通运输市场的管理水平。此外,还要积极设置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机构,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如部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一级市场规划建设,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一、二级市场规划与建设。这样以此类推,能够拉近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真正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4.积极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意识

 

交通运输安全同样是交通运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做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我国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对各类违法运营行为进行监管,并采取处罚的方式。对驾驶人员进行考核与监督,对运营车辆进行监管。第二,要加大对危险货物的管理,积极提高驾驶人员的交通运输安全意识,并且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用来规范。第三是严格按照合同运输,将《合同法》之中的内容与交通运输相互连接,应用到各类交通货物运输之中,这样可以实现对交通运输市场的管理,并且也可以提高交通运输人员的责任心,能够保证我国交通运输市场的有序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得到创新变革。从实质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并且也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所以,对当前交通运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积极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综合管理,积极筹集资金,真正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6

1.1城市经济的发展条件不一。

将一些旅游城市和一些非旅游的二线城市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那些旅游城市,其交通无论是从早还是到晚都是处于繁忙状态的,而在那些非旅游的二线城市中,其交通状态仅仅只是会在过年过节时候才会出现旅游城市那样繁忙的状态。城市经济结构的不一、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以及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状况都影响着这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而我国的交通运输机制却是统一设定的。不同的城市却采用着相同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这样的管理机制明显就没有这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管理特点,也很难想象这样的管理机制会保障这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管理质量。

1.2机构设置冗杂。

现今我国的交通已经是得到很大的发展,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增多也是应当。但是也应该是适度地增多,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下设置的部门可谓是五花八门,甚至出现了各个部门工作内容重叠的现象。对于交通运输的内容管理过细,管理机制设置过多,直接地变会导致人员冗杂,吃闲饭的人过多,造成国家经济财政的浪费。工作人员的过多,并不能够保障起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也不会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同一岗位的多位工作人员会相互之间推诿责任,工作内容没有办法明确到个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个工作长期地得不到执行。这样的交通管理机构很难为交通运输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很难保障这个城市的交通发展的速度和平稳性。

2交通运输管理的改进措施

2.1重视交通运输的开放性管理。

交通运输管理质量的好与坏,对于百姓来说,应该是非常容易感受到的。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管理,对于那些有车一族或者没车一族,都能够轻身经历到。上海是我国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上海的车流量和人口量与北京相比,或者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城市相比,都不逊色。但是上海的交通运输能力却比北京强的多,交通拥挤的状况也是没有北京那样的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上海的交通运输管理质量好。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的办法之一就是可以采取开放性的管理措施。交通运输业不但具有国际性与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公共性。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之内的交通运输中都有自己独立的硬件和软件。但这些硬件和软件又必须与外部世界接口。通过这种管理方法就可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其内部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在一定的指定地点利用一定的方法对外部又可能具有强有力的开放性,从而达到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中的独立性与进步性能互相促进的目标。可见交通运输管理中不仅要有国情观,而且还要有球情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时,就要求交通管理中的各种法规、制度等必须与世界现行的作法衔接,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法。

2.2完善交通客运方面的管理体制。

客货运站是交通物流的枢纽,合理的客货运站布局,加快客货运站建设,并对客货运站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进行完善,是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措施的一种方法。加大对客货运站的建设和管理可以争取在近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村镇都有客货运站的网络覆盖,为发展运输、繁荣经济,打下好良好的基础。建设客货运站的同时要对客货运站的设施和安全管理进行完善,并对客货运的经营者和驾驶员进行组织培训和管理。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严格的做好本职工作,并做好人员和车辆的监督工作,特别是对客货运的安全管理机构要配备安检专职人员,对运营企业也做好各方面的监督管理。

2.3进行交通运输的创新式管理。

新时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在交通行业上不断探索和创新,21世纪是一个科技的时代,因为高新技术的使用和普及,使得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交通运输管理行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高科技,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建立一个全新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运输市场服务体系,才能够拓展发展策略。在制定策略的基础上,做出详细的实施措施,发挥市场作为调节功能的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客货运发展的长久管理机制。结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提供联网信息等,做出具有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实施,加强运输力结构型调整,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率。

3结束语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7

 

交通运输产生于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活动,而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在近代才正式开始。最初,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大都以水路为主,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工具也越来越先进,形成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相互结合的运输方式,从而改变劳动对象的地理位置,实现空间位移。

 

一、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一)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41年,李斯特以英法美等国为案例,就这些国家的交通运输对其国家经济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论述,阐明了交通运输对生产力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政治力量的扩张。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运输方式相辅相成,因此,交通运输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

 

(二)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的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政治的需要、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交通便利的需要,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回顾历史,城市往往会产生于交通便利的地方,特别是水路枢纽或者两河交汇处。交通的便利能够方便人们进行物物交换,能够更加便于对人口、商业、工业、农业、政治方面的管理,就现代城市而言,每个城市大都是建立在交通条件的基础之上。因此,交通运输的发达是实现城市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交通运输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

 

国民经济构成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属于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实现人和物之间的空间位移,是社会经济最基础的行业之一,如果对交通运输不够重视,将会导致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四)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

 

一方面,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通过对人和物之间空间位移规模的加大来有效刺激货物的流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其他部门的扩大再生产。交通运输业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够有效推动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交通运输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一定范围内,资源和生存空间在不同水平的交通运输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会不同,一般而言,交通运输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越高,某一地方的可进入性提高,便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交通运输业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大力发展。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当地的土地价格相应会越高,这种趋势大都建立在当地的交通条件基础之上,因为交通便利,当地的商品市场就会非常繁荣,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从而推高土地及住房的价格。因此,交通运输状况与距离市场的远近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很广,地形复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逐步减缓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落后地区的交通可进入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六)交通运输有利于降低和稳定物价

 

运输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有效减少经济损失,降低运输费用,能够拓宽更大的市场,有效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能够实现低价销售,这样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促进货币的流通,允许更多的生产者加入价格竞争当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同时,运输条件的改善还能够有效保持价格的稳定,当某一地方的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可以将当地的剩余产品通过交通运输输送到外地,能够避免货物积压,满足外地市场的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只有具备了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及设施,形成发达的运输网络,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运输数量也有了提升,交通运输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对社会资源及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应当准确地掌控好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证交通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从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说,能够形成社会发展的基础,并且保持一定的超前性。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好交通战略要素,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使国民经济从被动的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状态,通过交通运输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

 

在交通运输成本方面,需要尽量减少社会成本。要在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供给量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对运输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节约资源及注意环保的综合性交通信息网,尽量以最少的资源及环境成本来达到最大的交通运输量,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加速当地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是借助交通运输实现货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位移活动,它能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是有效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行业能够有效带动现代物流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大力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水平。

 

三、结束语

 

交通运输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科技繁荣、社会发展等,作为经济发展的根基,可有效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达的交通运输,保证了人们的现代生活,保证了当代文明的和谐发展。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应控制好二者的协调性。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2-0041-02

0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在其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交通运输行业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性部门,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运输、航空运输、客运运输等几大交通运输部门。在交通运输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职能动力,是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和协调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组织能力,它直接决定了组织内部活动的效率以及效果,同时交通运输企业作为一个效率性很高的行业如何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首先是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现实状况;其次是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哪些问题;最后是对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现实状态分析

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状包括如下:

1)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工具之一并且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必须的前提条件,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应用最广,适用范围最宽,无论是铁路客运、铁路货运还是其他方面都可以以铁路运输作为必要载体,但是目前我国铁路运输还处于短缺状态,很多地区仍然没有覆盖到铁路线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没有带来一定的改善,作为我国骨干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应该更大地发挥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公路运输企业,现代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传统的公路运输局限于长途运输以及客运服务上,但是现代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的发展使得公路运输企业打破传统业务的僵局,产生了覆盖全国网络的公路运输企业;

3)水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在我国历史上就对我国的经济业务以及贸易往来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水路运输企业也由此应运而生,我国水路运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业务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业务以及客运旅游线路上,水路运输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制造型产业以及国际贸易往来业务的剧增,很多从事其他运输类型的企业也会去开辟水路运输业务;

4)航空运输企业,我国的航空运输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国内的航空公司从几家发展到了几十家,航空运输企业的服务业务增长点主要在于航空运输贵重金属产品以及价值量较大的产品,普通的客运并不能为其带来较多的业务增值利润,因此我国航空运输主要利用货运来保持住自身的利润增长点等。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包括以上几大类,占据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地位。

2我国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交通运输企业中如何掌握好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人才缺失严重,在企业内部人才分为三个层次,主要包括高层次的管理型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层次人员主要包括中层的管理人员等、还有一般型工作人员,在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对于高层人才方面主要是缺失高级工程师人员、高级技师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导致难以对交通运输企业进行合理的管理,对于中层人员的缺失导致无法按照上层决策合理的指挥下属员工进行合理的工作预期,使得企业内部结构断层,对于基础性员工的缺失导致在工作的实际实施阶段无法准确完成,由于人员自身能力以及管理安排问题导致严重影响交通运输企业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员工搭配不合理,主要是在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由于年龄结构、自身能力、员工质量等问题导致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出现严重的内部管理问题,同时由于职工学历或者能力问题导致交通运输企业出现工作被严重拖拉或者工作出现缺失效率的情况。

3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人才缺失短缺等问题提出以下的对策,首先是在招聘人员时要综合考虑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实力,其次是在选择好合适的人员之后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于所学知识要学会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对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解决日常问题以及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等都要进行系统综合的培训,以便员工上岗工作时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成为交通运输业的综合管理人才。第三是在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接触更多更新的东西,使员工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交通运输行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因此如何合理调动内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使各项工作取得效率和效果是每个企业增值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中应该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招聘,这样才能保证交通运输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艳杰.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人力管理实践,2009-6-61.

[2]薄建平,薄建新.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9).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国民经济;作用

所谓交通运输业也就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载货物以及承载旅客的社会生产、服务部门,它包括有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运输部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它的服务性质来看,交通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及消费者服务,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另外,交通运输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目前交通运输业在我国有明显的发展成绩,但是相对于国外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弱势状态,并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特别是不能够满足市场中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力度,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的一个结合体,它有利于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早在19世纪,铁路、轮船等的出现促使了运输业的加快发展,而且它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生产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它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巨大的优势。交通运输业的作用:1)它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工作质量,改善我国市场经济中各个区域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组织乘客以及货物的运输,并能够极大的满足社会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2)交通运输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并且可以将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

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经济上的劳动分工导致了地区劳动分工。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二、我国交通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等原因,必将形成比现今更为强大的人流和物流。然而,国内许多地区的交通运输通道已经饱和,这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严重影响了地区个体发展速度和国家的整体优化进程。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还远远没有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不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相当困难的。

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业仍然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交通运输业当中,主要有五种运输方式,也就是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以及管道运输。事实上,单单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来看,其发展速度还是不错的;但是将其融入到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当中来看,其发展就显得非常缓慢,也就是所,交通运输业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从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看,瓶颈式的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起到阻滞作用。过去,由于人们在交通运输中不断投资,从而使得运输业发展速度加快,而促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目前,城市中由于交通拥堵,解决方案不合理,投资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交通运输业的混乱。如果我们对越来越多的新型运输方式进入运输体系的现象加以考察,就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是竞争和取代效应的结果。新的运输方式以它特有的优点吸引一部分运量。由于可供使用的运输方式增多,选择性增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相互连接的可能性增大,这就使运输供给能够更准确、更灵活地适应越来越高的运输需求,这些规律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三、发展交通运输的对策

1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宏观上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国民经济要快速、稳定的发展,追切要求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必须有明显改善。

2全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研究。注重交通运输发展的科学研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运输装备和设施。今后对交通运输发展的研究尤其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加强有关硬件发展与软件发展研究的结合,就应当具有“大交通”、“大市场”的观念,把国内、国际运输联系起来,把本地运输和异地运输联系起来,把近期运输需要和远期运输需要联系起来,把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联系起来,还应当研究城市环境、人口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逐步建立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

3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域城向开发和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地联结起来,才能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使经济发展出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其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更深入进行运输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运输企业制度,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当对运价做进一步的调整,使它不仅能反映运输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而且能推动运输企业的自身发展,以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运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规划和落实。如何建设和规划运输体系,将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中首当其冲的位置。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我们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相信大家对交通运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交通运输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来看,其发展速度还是不错的,但是与社会经济相比而言,它就相对比较之后了,这样的情况将不利于国名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为了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与社会经济稳步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成耀荣.论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1).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 运量 分析 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 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 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 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 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 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 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 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 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 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 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 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 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 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 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 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 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参数估计的方程式为:

inte=a+bt

式中: te—运量;

    t—时间变量( t=1、2、3??) ;a、b—待估计参数。

系数b 就是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 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 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 ; 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 来源地、消费地) 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 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 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 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 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 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 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 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 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 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 , 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 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 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 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 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 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 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 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 代号“B”) 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 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 代号“C”) , a- B+C 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 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 可以省略第四步, 此时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