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十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十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06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1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0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三)

从20**年9月份开始,笔者利用工作闲暇对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同时对晋、豫、陕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试点区域进行过调查和了解。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镇化理论与建设的论述后,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时机已成熟,而且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同时也感到各地的城镇化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的概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五个层面: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城镇化,是以新型农村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的农村城镇化,从而实现城市、城镇、农村规模、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以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互动发展,相得益彰;三是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依托农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优势,挖掘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就地城镇化、集中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改造提升现有小城镇)等多种方式,顺潮流,应天时、用地利,建设舒心、自然、宜居、特色的新型城镇;四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在于产业,以订单农业、家庭农场、农家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推动农业发展;五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土地流转的优势,实现农业得发展,农村有活力,农民得实惠的目的,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笔者通过梳理城镇化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揭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和时代的产物。本文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年-**年,全国上下的城市化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等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年,城市化全面开展,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为动力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年10月,***全会后,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尤其后来出现的撤乡并镇,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拆房盖楼,把城镇化建设推向高潮,主要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

笔者指出,之所以搞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因为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征求农民意见,不顾及农民需求,不考虑农民的富裕程度,不着眼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二是地方、部门利益作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圈地扩城,倚靠土地拉动经济的粗放增长,造成人为地制造城市化现象严重;三是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浮躁,土地城市化现象突出;四是农民被市民,农业正常生产经营受损,农民的土地被占用,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没有资金注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笔者指出,城镇化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有目共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一些偏差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地方政府有责任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到中央精神上,把它建设成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让老百姓拥护的轨道上来。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新型城镇化应该赋予“三农”以新的内涵,即农村环境的城市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身份的城镇化。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尽可能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要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所有权,防止耕地减少后出现粮荒。

二要遵循客观规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合乎农民心愿,适合农民生存环境,便于生产和创业的城镇化。要以“输血为主,造血次之。政府主导,农民自发,全社会参与,治标与治本结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市民包容农民”的理念统揽整体工作,保证粮农增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要分享改革成果,配套体制机制保障。要让城里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山水有机地相互配置与整合。农民职业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尽快由农业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再向公民社会转变。农民的收入由土地上的收入为主尽快向外出打工财产性收入以及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为主。要统筹城乡发展,在税收、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机会、公共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要公平、正义。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要有所突破,要让农民们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2

该报告的主编、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和中国国情来看,大城市的郊区将会成为吸纳主要新增城镇人口的主力。

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主体工程

《经济》:《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现代化报告》的第13本年度报告,为什么把报告主题确定为城市现代化?

何传启:现代化既是我们的国家目标,也是中国复兴的必由之路,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也进入城市社会成为社会主体的发展阶段。2012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超过50%的国家已经达到了116个。这说明,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了城市时代,城市现代化研究具有全球意义。

该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即主题报告:城市现代化研究;评价报告:世界现代化评价;附录:图表和附文。其中,主题报告包括三章:第一章是世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分析过去300年的进程,预测未来100年的趋势;第二章是世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原理;第三章是对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理性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给报告做序中指出,根据中共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鉴世界城市化的历史经验,中国城市发展将进入质量与规模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采用“大城市主导型”城市化路径

《经济》:发展经验证明,世界城市化的路径既有大城市主导类型,也有小城市主导类型。中国呢?

何传启:世界城市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城市化和现代城市化,其中现代城市化经历了工业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服务城市化三个小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大约是18世纪启动工业城市化,19世纪末进入社会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入服务城市化阶段。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别。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城镇化将要进入一个城镇化与郊区化同步推进的阶段。未来40年中,中国人口流动会出现一种“双向流动模式”,即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向郊区和郊区外的乡镇流动;郊区人口既可以向城市流动,也可以向郊区外的乡镇流动。这是一个人口集中化和人口分散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可以推测,2030年前后,中心城市人口比例将经历一个从上升到下降的拐点,2045年前后,郊区人口比例将超过中心城市人口比例。到2050年,大约30%―50%的中国人有可能住在郊区。未来40年中国郊区人口比例会持续增长。

《经济》:从世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中国国情看,这本报告给当下实施的新型城镇化会产生哪些影响?您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城市现代化的客观发展?

何传启: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属于世界初等发达水平,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政策建议。根据世界经验和中国国情,中国可以采用“中度城市化”模式,城镇化率将会从54%上升到80%左右,农村人口比例将从46%下降到20%左右。

未来40年,中国可以采用“大城市主导型”城市化路径,大城市数量将从125个上升到340多个,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将从21%上升到48%;中城市数量将从108个上升到约360个,中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将从6%上升到16%;小城市数量将从420多个上升到930多个,小城市和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将从23%下降到约17%。

在2010年至2050年期间,中国人口空间结构将发生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的转变,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大约发生在2011年至2020年期间。第二次是从城市化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即郊区化社会的转变,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预计发生在2045年前后。人口可以自由迁徙,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人流达到动态平衡,那时人们的生活会很幸福。

城市化规律、国家政策和社会选择将会对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城市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选择是有理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国家政策。如果国家政策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国国情,那么,这就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反之相悖。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法治保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法治政府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ppp模式中的法治意蕴运用法治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法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中原经济区建设视野下新型城镇化法治环境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之法治出路衡水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法治思考浅析法治社会与软法治理语境下的法治法治中国的法治软件探析迈向治理型法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实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法治情况调研报告演进与超越:新型城镇化政府法治之维法治的力量法治的局限感受法治的力量谁的法治公正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2-09-14.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郝宇青,佟亚洲.服务型政党建设:时代变迁背景下的政党功能转换[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6).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6]张康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5).

[7]南锐.地方政府创新的机理及范式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5).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4

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市委书记刘淇讲话指出,北京要抓住当前机遇,积极推动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调整首都城乡结构,推动郊区城镇化建设,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规划政策,抓紧解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抓紧落实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

夏占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北京要集中力量统筹城乡,集中资源聚焦“三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首先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国民收入分配要真正向“三农”倾斜。二是坚持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公共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要素向农村聚集。三是要强化规划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四是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要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重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拓展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其中包括诸多亮点。

整体启动50个重点村建设,同步加快其他城中村改造。探索土地利用多种模式,实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来的城市化。按照“先难后易”的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原则,今年本市将启动包括海淀区唐家岭村、丰台区夏家胡同和昌平区东三旗村等50个村庄改造工程。这50个村庄因被列入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被称为“挂账村”。50个“挂账村”规划方案已基本形成。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郭援表示,“挂账村”整治改造方案在编制时有一个“双50”原则,即回迁安置房按照每人50平方米安排,产业用地按每名劳动力建筑面积50平方米安排。他同时透露,允许村集体组织在产业用地上建房出租,村民持股分红。除“挂账村”外,其他村庄的整治改造也会陆续启动。本市227个行政村中大约有198个村可以利用其紧邻城市集中建设区、拥有一定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势,将行政区划范围内建设用地的开发与城乡一体化改造相结合。另外,对于29个位于第一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中的村庄,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农民上楼,通过绿隔和绿色产业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城是另个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报告提出,北京要切实解决好新城建设中的涉农问题。对于新城规划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镇村,及时实施整建制农转居。新城的土地储备占北京市的70%,新城是北京未来发展重点。“新城将比中心城更加宜居,每一个新城的规划都引入了低碳生态、绿色宜居、自主创新等理念。”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王飞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他同时表示,新城必须成为首都面向未来建设世界城市新的空间平台,新城建设必须采用新的建设标准去发展。低碳生态、绿色可循环、公交优先、人性化规划设计、精细化管理、产业的自主创新等,这些新的理念在新城规划中都予以体现。

“新城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过中心城,如生态宜居环境。”王飞说。以通州规划为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强化建筑标准、促进绿色交通等途径,规划一个低碳、生态的运河核心区,同时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力争形成低碳经济高端服务产业链,最终将通州建成“低碳城市”。

小城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报告提出,要确保42个重点小城镇都有适度规模产业集中发展用地,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抓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据悉,目前有关促进重点镇加速发展的有关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

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在做客《首都之窗》直播节目中,谈到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农村发展。他说,简单概括,就是北京农业是“现代化”,农村是“城镇化”,农民是“工资化”,体现在这“三化”上。“农业现代化”是指,北京农业是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为北京世界城市增添光彩。“农村城镇化”,指大部分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新城及广大农村地区都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各种服务配套。“农民工资化”就是农民收入要提高,要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解决从事农业户有工资的问题,农民也要挣工资。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互相促进,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夏占义在报告中强调,2010年,北京市要下大力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北京要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报告提出,北京要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涉农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北京,使北京农业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窗口。着眼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加强农业建设。做好加快良种培育,特别是要办好世界种子大会,打造北京种业之都等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精品工程。着眼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引进吸收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

其次,北京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北京要加快构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强与国家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要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统筹制定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推进高水平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本市龙头企业在外埠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覆盖。还要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第三,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促进镇村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同时,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母体的中小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建设旅游之都新定位,推动乡村旅游业集群发展。支持民俗旅游村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第四,要加快发展沟域经济。使沟域成为城乡一体化亮点,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编制全市62条重点沟域5年发展规划,启动重点沟域建设工程,开展7条沟域规划国际招标。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今后北京沟域

经济发展,要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用高标准规划促进高水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初步统计,北京拥有1公里以上的沟约2300余条,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20余条。目前,七个山区区县已有70余条沟域完成或正在编制发展规划,其中起步较早的17条沟域,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实际发展,沟域经济已经出现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五种模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报告提及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固定资产对农村投入,全面推动水电气路及生态环保、信息化等大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启动山区50G公里主线,400公里支线道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市42个重点镇全部用上安全、清洁能源。积极推动液化气下乡,改善农民生活用能。年内实现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全面完成“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新农村社区与新民居建设试点。鼓励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改造安全、节能、环保的自用住房。

其次,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年内新建郊野公园10处。全面完成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163平方公里绿化。启动林业碳汇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单位和市民认建认养树木绿地、购买碳汇。

再次,科学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总体评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建设,推进重点镇集中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要地表水水源地和市级民俗旅游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和潮白河生态建没。完成山区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报告还提出,吸引央企与乡镇对接,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教育转变观念,改善农村民生。教育引导农民选择就业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的跨越。尽快完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相关规划、土地手续。实现农民“工作在园区、居住在城区,生活在社区”的目标。靠服务保障就业。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将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农利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完善流转合同签订和等级备案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农民利益。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依照规划、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农民入股方法,发展股份合作制租赁房。

报告提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2011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配套改革措施,探索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林地承包合同管理、林权登记发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集体林权流转。建立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实施生态公益林审改效益补偿。探索集体林业经营权抵押贷款、林业政策性保险等具体办法,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林业合作组织、林业专业协会。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坚持“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加快进度,使更多农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2010年,完成改革单位450个以上,重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城规划区,重点小城镇及群众积极性较高地区改革。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5

一、调研时间

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

二、调研形式

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约谈领导等方式进行。

三、调研主要内容及专题调研分组安排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围绕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开展调研,提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年的工作思路报县政府。

(二)开展六个方面的专题调研

1、正确分析形势,明确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思路和目标任务

调研内容:通过对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和年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省、市重要政策走向的分析研判,提出明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方面重大项目的安排及具体推进措施;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人民银行大余县支行、县新村办、县农粮局、县国土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县重点办。

2、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调研内容: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重大工业项目的确定;加速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围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出明年服务企业、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我县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

责任单位:县矿管局、县科技局、县国资局、县质监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工业园管委会。

3、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调研内容:提出年城乡规划的目标和措施;城市建设目标、举措和重大城建项目的确定;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治脏治乱治堵”的目标和措施;培育城市文化的目标和措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目标和措施。

责任单位:县房产局、县城管局、县发改委、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三城同建”办公室。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调研内容:年全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重大农业、水利、林业建设项目的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的目标和举措。

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果业局、县国土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技局、县质监局。

5、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调研内容:分析当前开放型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年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和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创业的目标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优化投资环境的措施。

责任单位:县民营企业管理局、县工商局、县发改委、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县机关效能投诉中心。

6、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调研内容: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年民生工程计划,特别是要为群众办好的实事。

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房产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文广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

(三)县政府办公室根据乡镇、部门、单位报送的年工作思路和专题调研报告进行梳理,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

四、调研工作要求

(一)要认真组织实施。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群英同志全面负责的综合调研组,各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分别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积极参与,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调研活动的组织、调研课题的拟定、调研报告的收集汇总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要站在服务大局的高度,把调研工作组织实施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确定专人负责,选派业务骨干参与,提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切实可行的年工作思路。各专题调研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具体的调研活动方案,安排好调研活动,并做好材料汇总等工作;各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调研工作,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参加调研的人员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调研课题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材料反映数据的真实性。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力求调研报告有情况、有分析、有思路、有措施,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对策有力,对明年工作目标要具体、明确,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6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报告》指出,要加快服务业调整升级。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强文化交流和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整合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文化服务功能区,积极引导各类设计要素集聚,加快“设计之都”建设,重点支持中国动漫游戏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办好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等重大活动。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建设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园博园、古北水镇等重点项目。推进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融台化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服务双向延伸,提高核心控制力和竞争力。研究出台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重点推进中核科技园、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云计算产业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农业生态谷等现代化农业项目的落实,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资本化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沟域经济,深化中芬,中瑞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合作,推动央企和区县联动发展。

提升城市生态休闲功能

《报告》中说,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森林格局。会同园林绿化部门,继续推进“森林进城”和“公园下乡”,新建成3-4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推进三海子郊野公园二期、南中轴森林公园以及中心城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建设,大力实施立体绿化。启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野鸭湖、大石河和汉石桥湿地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会同水务部门和相关区县,加快推进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三大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园博湖工程,改善水环境。

加强交通综合整治和能力建设

《报告》指出,要配合交通等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实施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意见。优先发展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启动地铁16号线、8号线三期等中心城区加密线路,开工建设si线、西郊线,继续加快在建线路建设,力争部分线路提前开通运营,努力完成轨道线网近期建设规划调整编制及报批工作。研究建设中心城地下交通干道,开工东西二环地下隧道。加快广渠路二期、长兴路、梅市口西延、新街口内大街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微循环道路比重,逐步消除断头路。开工建设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继续建设一批轨道交通p+R停车场,提高地面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三期,提高智能调度水平。建成通车京包高速(五环一六环),加快建设京石二通道和京沪、京石高铁,开工建设京台高速和京沈、京张等域际铁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7

abstract:thispaperstartsfromthemeaningofthenewurbanizationconstructiontoanalyze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theconstructionofforeignsmalltowns.itanalyzesthecomparativeadvantagesofsmalltownscompareddwiththelargeandmedium-sizedcitiesandtownsinspacelayout,resourceconservationintegrityandpromotionof"Sanhua"coordinateddevelopment.thestrategiesofimprovingthequalityconstructionofsmalltownsareputforwardfromgovernment,themarketmechanism,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

关键词:小城镇;比较优势;城镇质量;策略

Keywords:smalltown;comparativeadvantage;qualitytow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40-03

0引言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理念: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其中,小城镇连接着农村与城市,被誉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大中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此,小城镇建设同样是当前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世界上一些城市化先行的国家或地区都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也推动了其城市化进程,在解决或完善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协调、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十分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发展中国家注重强调绿色、生态规划,着重突出“以人为本”、“以居住者为中心”的理念,把小城镇环境以及生态作为系统工程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规划设计。英国建筑规划大师ebenezerHoward(1898)首先提出发展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小城镇”构想,即在大城市周围地价低廉的地区购买土地,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田园型小城镇。英国莱奇沃思建设了世界上首座田园城镇,米尔顿凯恩斯开发建设了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美国兼顾农业化与工业化并重发展的小镇诺伍德;德国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小城镇建设,强调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并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便捷生活且有序管理;日本政府通过颁布城镇建设法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大中小城市发展之中,通过政府扩大公共资源投资,主导城镇建设的发展;巴西则通过卫星城的建设来推进小城镇建设。

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桥梁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据。但是我国城镇化的真正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步伐,小城镇发展还存在着生产要素效率低下、人口吸纳与承载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等造成城镇化质量发展较低等诸多问题,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1小城镇与城镇化质量的概念内涵

1.1小城镇的概念内涵

对小城镇概念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

按照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1984)中关于设镇的规定调整如下:①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②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③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按此标准进行划分,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处于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建制镇与县城,即小城镇=建制镇+县城。

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对集镇的概念内涵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由此可以看出,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因此,广义上的小城镇从动态性和乡村性的视角界定了小城镇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建制镇和县城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即小城镇=建制镇+县城+集镇。本文研究的小城镇是特指广义上的小城镇。

1.2城镇化质量概念内涵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2013)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指出,城镇化质量是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与城镇化数量指标相对的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概念,特指与新型城镇化所要求包括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等各组成要素的统一。因此,城镇化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

2小城镇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最初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David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具有其相对于其它组织而言的比较优势,组织间的资源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组织或地区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组织或地区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其次,通过组织间相互短缺的资源要素的交换,可以弥补自身组织的劣势,从而使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在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方面,小城镇同样具有大中城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资源要素上相对大中城镇而言长期的比较优势地位。

2.1小城镇空间布局均衡,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全国范围看来,小城镇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布点密集,符合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这种布局上的均衡性有利于国家集中优势资源,破解长期困扰城镇化进程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小城镇居民实现当地就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均衡性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

2.2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

小城镇往往依势而建,具有大中城镇相对缺乏的河流、湖泊、小溪、山坡林木等自然生态资源,原有建筑和街道、民俗民风保存完好。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看,发展独具行色的小城镇生态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并激发小城镇活力,提升城镇化质量都具有大中城镇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2.3小城镇具有通过城镇化建设,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潜在优势

小城镇从其形成、发展及结构、功能等因素来看,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性中心城镇,这类城镇大部分缺少除农业外的其他成规模的、支柱性或主导型的产业。另一类是功能性专业城镇,这类城镇依托资源开采而兴起,通常没有培育起像样的产业。由此可以看出,小城镇通常缺乏一定的产业发展或产业支撑。然而,由于其规模及固有的产业因素决定了小城镇具有大中城镇相对缺乏的产业转型的灵活性,小城镇可以通过以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城镇集群化、城镇生态化建设为动力,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三化”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4小城镇具有发展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成本优势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产业集群的核心要求发展产业经济的各种资源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高度集中,这种集中对于降低企业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的成本具有好处,有助于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大中城镇中的产业充分“享受”由集中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小城镇中的产业将获得由低地价、低人工等生产成本以及较低的交换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据此,小城镇可以通过确定相对的生产及交换成本比较优势,从而确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招商引资上产业选择的盲目性,这将为小城镇发展自身的产业集群提供基础和支撑。

3小城镇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策略建议

任何城市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都有其比较优势,关键在于准确定位。纵观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总结分析其发展经验与特点,结合小城镇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在提升其质量方面提供参与借鉴。

3.1政府引领,注重规划管理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将规划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小城镇质量建设推进的效率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小城镇规划要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同向同步、有机衔接。在具体的项目规划上要适当超前,必须考虑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通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的发展融为一体。在政府引领小城镇规划的工作中,要建立整体规划的理念,注重强化调协的手段和措施,要加强对区域内小城镇化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建立健全的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小城镇建设按规划既定的目标开展实施。英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以及70年代由“发展规划”转向“结构规划”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3.2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培育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主导产业

产业选择是影响城市规模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因为政府无法获知私人成本信息,产业选择不应由政府来控制,一旦政府采取强制性手希,很可能扭曲个人的选择,降低小城镇社会的总满意度,而是应当引入市场机制,让小城镇的地价充分反应市场供求状况,发挥小城镇在此方面的比较优势,净化投资环境,投资主体自然地会对产业地域分布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小城镇应对其经济发展特点、优势、劣势进行具体分析,重点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聚焦自身特有的生产要素,以形成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日本在小城镇建设中十分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运用小城镇地方资源,创建特色城镇。20世纪80年代初,以大分县的汤布院镇为例,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贸易,打造了大分县“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3.3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创建个性宜居小城镇

提升城镇化质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相同的本质内涵,小城镇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小城镇建设要求对作为小城镇主要居住人口的农民要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建设目标。在这种前提下,一方面,应当发展当地农村中小企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小城镇建设,引入社区驱动的开发模式,强化小城镇居民作为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保护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大量采用绿色技术,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高度重视小城镇本身独具的自然资源,提升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与承载力,创建个性宜居的小城镇。德国政府强调通过全民参与的理念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建设用地上严格控制,大范围植树、大面积栽花种草,以绿取胜,有效地改善了小城镇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具有历史风貌的老建筑基本会维持原来的外观,使每座城市都显得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和谐之中彰显出个性。

4结语

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支持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以及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小城镇应当发挥自身相对的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在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等方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从而为小城镇提升城镇化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3:2-10.

[2]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新玉言.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新玉言.新型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6]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8

2007年底,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要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共同促进。

到2010年底,四川省工业化率达到43.8%,城镇化率达到40.3%,工业和城镇化进入“双加速”时期,主动有为地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四川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1年7月下旬,四川省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促进“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具体举措,并讨论了《关于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10月21日,四川省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2%左右,非农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9.8%,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到202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力争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以“四大城市群”与“五大经济区”为依托促进“两化”互动。在7月中旬召开的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奇葆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抢抓机遇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目前,四川省已初步形成了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同时,建立起成都经济区、川南、攀西、川东北和川西北五大经济区。为此,《意见》要求,要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四大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确定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形成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要坚持工业化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意见》涉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城镇及社区建设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等内容;在保障措施上,《意见》就提高土地供给保障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完善投融资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环境支撑,大力选拔和培养人才等做了具体要求。

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促进“三化”联动。今年7月19日,四川省出台《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此次的“两化”互动文件出台后,四川省紧接着于11月4日召开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城乡统筹、“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与促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农村新型社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

[相关链接]

江西省党代会强调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城镇化;大地质;新型城镇化;大地质路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乡对比首次过半,社会结构呈现历史性变化,这注定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拐点,是亘古未有之一大变局。

一、城镇化与大地质的关系

西方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伴生而来的。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带来了大机器工业和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以及更大容量的商品购销市场,因而出现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资源集聚和市场集聚的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今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与工业化相协调,还要与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做到“四化”同步。实质就是新型城镇化要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着力解决城镇化滞后导致的结构性问题,又避免出现“伪城镇化”、“被城镇化”,甚至因忽视大地质工作而导致的“陷阱”性问题。

大地质可称为广义地质,是传统地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公益性和基础性工作,涵盖了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和旅游地质诸方面。人类对地质科学的认识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古希腊学者泰奥佛莱托斯的《论岩石》是最早对地球物质成分研究的著作;我国春秋时期的《诗经》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描述反映了先人们对于地壳变动的理解。地质学是对地球的起源、结构与演变进行研究的学科。现阶段,囿于技术条件,以地壳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岩土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太空地质学。

如果把大地质形象地比喻为地球周围的“皮肤”,那么,城镇化作为大地附着物就是建立在皮肤之上的“毛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陷阱

1、重“地”轻“质”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2013年元月29日,电影大片《2012》的“地陷”现实版分别在广州和福州街头上演:广州康王路两栋三层楼房直接陷进了地下;福州达通路一辆行驶中的汽车没入地坑。再看全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仅上半年就发生塌陷、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逾4000起,累计造成250余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由重“地”轻“质”引申而来的又一弊端是重“地”轻“人”。众所周知,土地财政令地方政府普遍热衷于“地”的城镇化而漠视“人”的城镇化,理由很简单,“地”可以生钱,“人”必须花钱。

2、重“地上”轻“地下”

重“地上”轻“地下”的典型案例是城市内涝。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一年前北京“7.21”、六年前济南“7.18”两场特大暴雨,分别卷走了几十条鲜活无辜的生命,而这并非个案。一些城镇几乎是逢雨必涝,市区能“观海”、街道可“捕鱼”、地铁看“瀑布”,成为这些城镇的内涝“风暴”线。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法国巴黎的地下综合管网宽阔得如同地下马路,使用至今仍能保证城市百年不涝,而那里的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卢浮宫、凯旋门外又一著名旅游项目。“百年不涝”的山东青岛得益于当年德国人设计的高质量地下管网和政府后期的接力维护。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于今年7月31日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确定了市政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地铁轻轨等几大重要投资方向,这可视为对既往城镇化纠偏的一个重大举措。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3、重“开发”轻“治理”

以地下水资源为例,全国65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110座严重缺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在诸如华北平原城镇群密集区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漏斗,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国家水利部门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流域在100万km2以上的河流,30年前有逾5万条,现在则有2.7万条“消失”了。所以在开发前的可研阶段,前置了一个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质报告,现在对重大工程项目更进一步前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目的正是在于发挥地质工作“防患于未然”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4、重“城”轻“乡”

总理在去年底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比如说,新建的农村社区有没有上下水?这是目前农村和城市一个很大的区别。千万不要小看上下水,当年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盖房子,而房子好不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没有抽水马桶。”如果我们今天的城镇化尚达不到当年美国“罗斯福新政”时的标准,这肯定不是人们的初衷。垃圾处理上的差距是当前城乡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差距。种种污染导致的后果就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挥之不去,威胁着人们“舌尖上的安全”;面对大气严重污染的“十面霾伏”,又有哪个城里人能够逃脱呢?

三、陷阱根源及地质工作前置的意义

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种种陷阱,最根本的原因是前期基础地质工作做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细致,导致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地质工作的支撑和服务,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城镇化都要依赖于具体地质环境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地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们已经意识到,地质环境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必须首先考虑的基础性工作,新型城镇化需要地质工作先行前置。

第一,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任何城镇规划,都必须以地质环境的承载力为依据。在城镇规划目标区域确定之后,其前置性的基础工作就是开展目标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分别推进各类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地质依据。否则,人为忽略这一前置性基础工作,整个城镇规划布局就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

第二,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上分为地上与地下立体建筑配套设施,平面上包括办公区、商住区、产业区等工程项目,路、桥、空、港等交通运输项目,油、气、煤、电等能源动力项目,供水、排污、金融、通信等三产服务项目,无一例外都需要通过各类地质工程勘查,研究和解决相关地质问题,包括查明各类工程项目的地质结构和承载能力,分析和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造成的地质影响和变化,并分别进行专题性评估,提出有针对性对策措施。否则,基础设施建设中就有可能遇到地质“隐蔽工程”,或者遗留难以预估后果的地质隐患。

第三,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与管理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科学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对各类工程施工区域进行三维空间可利用程度调查,使宝贵的城镇空间资源得到节约集约利用,要依靠地质工作;对水文地质结构和容量进行水工环勘查,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要依靠地质工作;对与城镇安全相关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问题,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应对方案,要依靠地质工作;对城市湿地、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及其对土壤水源的影响评价,确保城镇化生态宜居,要依靠地质工作;对诸如地热和地质公园等的开发利用,提升城镇化质量和产业支撑能力,仍然要依靠地质工作。

四、拓宽大地质路径的对策

城镇化是一趋利避害的长期过程。原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曾说过:“城市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拓宽大地质路径,实现趋利避害之目标。

1、改革完善城镇规划体制机制

首先,要解决城镇规划与地质勘查“两张皮”的问题。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将目前的城镇规划主管部门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大部制”整合,将地质工作“前置”到城镇总体规划之中,并赋予其一票否决的权力。目前,已有上海、深圳等地整合组建了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局),但绝大部分城市仍是规划、地质“两张皮”,这样“背靠背”搞出来的规划与实际地质状况难免会南辕北辙。其次,积极推进“三规合一”。在整合机构的基础上,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三规合一”,这样可以把土地与规划、地上与地下、专业与综合进行立体对接,做到动态平衡与监控。再次,要“远中近”期相结合。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的宏观要求,确定在区域城镇群中的功能定位,远期缩小做中期,中期缩小做近期,近期计划应达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如果说远中期总体规划是城镇化的“纲领”,近期控制性详规就是实现总体规划的“路线图”。巴黎市政府有一个很大的城市规划沙盘,这个沙盘已经管了一百年,是经巴黎市议会立法的,不管谁当市长都不能动,巴黎至今都按这个规划进行建设。

2、大力加强城镇基础地质工作

上世纪30年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我国地图上沿黑龙江黑河至云南滕冲,画了一条大致45度的倾斜线,称为“胡焕庸”线。此线东南方向,约36%的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是我国城镇群主要聚集区域。鉴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当城镇开发建设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时,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引发各类地质问题。城镇地质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求地质环境不断提供优质能源、水源、固体矿产资源、土地空间和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城镇开发,主要是工程―经济活动,形成强大的地质作用应力,不断破坏地质环境的原有平衡,促使地质环境质量恶化、容量减少、承载力下降,以致引发地质灾害。为此,应大力加强城镇基础地质工作,一是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主要围绕重要城镇群、重点成矿带、重大地质问题区,开展1:5万以小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中大比例尺区域物探、化探、遥感调查以及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实施全国基础地质“填图计划”。二是推进城镇地质环境勘查,查明城镇的地质背景和承载潜力,查明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三维空间立体地质结构,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题的城镇地质系列用图。三是建立城镇地质数据管理系统,提供城镇三维地质数据可视化处理和专业地质分析服务。

3、全力防治各类地质灾害

据地质专家考证,我国著名的楼兰古城很可能是因地质滑坡造成孔雀河改道从而丧失了水源而致消亡。为避免“楼兰悲剧”再现,应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勘查,继续开展地灾高发易发区1:1万及更高精度的地质详查。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调查为主,排查、核查、复查为辅的动态调查评价体系。健全地灾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地灾防治“五条线”和乡镇国土所“五到位”建设。开展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区划,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打下基础。结合城镇建设和空间发展规划,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圈定地灾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灾预报预警模型,提高地灾防治水平。

4、倾力打造地质测绘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国家陆海统一的现代地质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加快测绘地籍调查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和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开展好首次进行的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为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奠定基础。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当于给每宗地及其附着物不动产赋予唯一的“身份证”,堪称国土资源管理史上最严密的“国土普查”和“不动产普查”,这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基础,保障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努力开发城镇地质旅游资源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我国自2000年伊始开展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至今已申报建成了27个世界地质公园、171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一大批省级地质公园。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地质、旅游和城镇园林发展史上的三大亮点,进而实现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质科学和开发旅游经济的三大功能等方面。地热温泉,本身是地下矿产资源的一种,又是优质地质旅游资源。据地质部门勘查,济南地热可利用储量折合标准煤近2.5亿吨,可开采量远超2万m3/天的“中国温泉之都”最低申报标准。济南市可籍传统“泉城”品牌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地热温泉项目,拉长地质旅游产业链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向春玲.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反思[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

[2]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王克忠.城镇化路径[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4]庄大方,江东,徐新良,等.中国城镇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吴泰然.普通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区镇合一;新型城镇化;城镇建设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认为是极大程度拉动内需、促进“新四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启东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3年底,城镇化率达到64.1%。但是,无论是对城镇化的“量”还是对城镇化的“质”进行考察,启东市的城镇化水平尚需在疏理思路后稳步提升。区镇合一是近年来南通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之有效的一个举措,本文以区镇合一为引述点,探讨建立具有鲜明启东特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启东城镇化现状及问题

在启东城镇化建设光辉成绩的背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启东市中心城区区域影响力还不够强,乡镇集聚吸纳功能亟需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待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因此,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富有特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加快转变启东市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1.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自1989年建市实施“大镇建、小镇迁”的行政区划战略及建制镇建设规模“五个一”标准(即一条街道、一个市场、一个公共绿地、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工业园区)至今,实现了以行政区划带动城镇空间和人口的集聚,取得了中心城建成区面积扩大2倍,人口增加近4倍的优异成绩,城镇化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对比2005-2011年全国及江苏省城镇化率,启东市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位置,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图一)。

2.城镇化质量较差

由十七大报告“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到十报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意味着我国开始走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代。2013年3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了该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其中江苏省入选前20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常州、无锡。

鉴于此,本文选取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能力、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几项指标作为评判标准,将启东市城镇化质量与全国城镇化质量排名第9的苏州市下辖的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作对比(见表1)。

表1数据显示,启东市城镇化质量不高,表现为:第一,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略高,其他指标均低于其他5个城市,表明启东城镇化存在较大负影响;第二,与其他5市城镇化建设差距加大,比如GDp的数值,启东约为吴江的1/2,张家港的1/3。数据表明,启东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3.乡镇发育程度低,聚集辐射能力不够强

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应为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应达到50%左右,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启东市小城镇比较分散,规模不够大,集聚辐射能力不够强。(表2)

表2数据表明,第一,启东市各乡镇城镇化发展存在差异。相比其他乡镇而言,吕四港镇的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好,但镇区人口比重仅为44.56%,未超过50%。第二,各乡镇城镇化发育总体程度低。镇区人口超过50%的只有启隆乡,但其总人口才0.42万人,而且在崇明岛上,无法产生聚集效应。

二、推动启东城镇化的建议与措施

1.确定适当定位,科学规划实施

面对现阶段城镇化热潮汹涌澎湃的局面,启东应怀揣激情,认清现实,稳步前进。城镇化带来各地大规模造城运动,很多地方定位过高,给当地财政带来了重压,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卖地还贷的现象。因此,启东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应因地制宜,利用区镇合一,从而达到园区与乡镇互补互推,协调发展的有利局面,进而形成具有启东港城产一体发展的特色城镇化。

(1)出台启东新型城镇化相关指导意见。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启东新型城镇化政策,定位启东新型城镇化基调,确定用地结构和基础设施布局,促使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明确启东城镇化建设方向,了解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以便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编制“区镇合一”的相关规划。科学的规划是指导“区镇合一”的纲领,也是快速发展的前提,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规划:一是区镇总体发展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富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可聘请知名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区镇总体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编制;二是土地利用规划。可聘请专家结合启东实际和产业发展趋势,对区镇各类土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区镇土地利用规划。三是四大区块的发展规划。根据吕四港镇港镇和吕四港镇海洋经济开发区、寅阳镇与海工船舶工业带、近海镇和滨海工业园区、北新镇和滨江工业园区四大区块的不同情况,分别编制相关的区镇合一规划。

2.提升区域功能,完善基础设施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区镇合一建设提供设施保障。一是道路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宁启铁路启东段建设,完成海启高速启东段工程初步设计。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城区公交一体化建设步伐。二是区中园建设,通过区中园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载体平台,夯实发展基础。例如,启东经济开发区针对其新能源、光电、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推进创新型经济园、林洋光电产业园建设,加快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城乡环境维护管理工程。推行环卫体制改革,组建专业队伍,建设垃圾中转站,构建起“户集、村运、镇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新模式,以期不断优化镇区环境。

3.打造区镇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举措,以更多的手段抓项目,围绕重点产业链,转变招商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推进重点项目,狠抓产业链培育。将四大区块打造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乡镇,形成差异化发展。如寅阳镇可以海工船舶园区为发展核心,将其打造成为全国超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而滨海工业园着重发展高端装备、海工配套、电动工具等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力求打造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4.打造区镇合一示范区

实施区镇合一,打造具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示范区,有利于全市小城镇在更高起点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从而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三化同步发展。

(1)打造示范产业园区。示范区产业园应根据全市工业发展整体布局,有规划有重点地做好工业引进发展工作,吸聚工业向园区集中,增强产业密集度。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以沿海开发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做好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大力推介启东及产业园的优势、产业、资源和特色,引进大型项目,吸引各大企业入驻。

(2)打造示范镇区。作为区镇合一建设的大后方,镇区建设主要还是应以现代化农业和服务建设为重点。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出台特色养殖、农业产业化企业奖励扶持政策,鼓励推广大棚蔬菜、节水灌溉等农业新技术,实行企业财力村居分成新政策,村级财力不断壮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二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道路建设,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三是加大保障力度。建设劳动就业服务站、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企业就地用工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发展新农合医疗事业,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加大贫困救济力度,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5.完善保障机制,推进区镇合一

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有利于深入推进区镇合一。保障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设立科学的项目准入门槛和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估考核体系来约束土地使用权限,推进土地集约化使用,同时表明产业导向和发展要求,达到运用土地开发和利用,以促进产业合理配置的效果。二是统筹规划用地,适当增加镇区建设用地。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制约了当前农村建房规划实施,政府应落实土地征用指标及财税优惠政策,以实现区镇合一过程中土地合理统一规划,为推进城乡统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用人机制。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单位反映,由于工作过程中存在事业人员混岗问题,人员的配置合理性受到挑战。在此问题中,吕四港镇港镇大胆创新,一是首创“一盘棋”式事业编制人事配置方法。为解决行政事业编制混岗使用问题,政府打破单位限制,将吕四港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共103个事业编制,其中高级职称占8%,中级职称占42%,初级职称50%,合理分配人员编制。二是“借调+自主培养”的双管齐下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法。为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吕四港镇政府一方面借调部分专业人员到专业岗位上工作,比如,在法律权利下放后,借调了一部分具有专业执法资格的人员到吕四港镇的相关岗位任职;另一方面自主进行人员培训,将相关人员送到市区各部门跟班学习,熟悉业务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再回到吕四港镇相关岗位上工作。

政府在实施区镇合一的过程中可借鉴此经验,根据实际需求,大胆科学合理地创新用人机制,以吸引人才资源的集聚。

(3)完善财政体制。逐步强化区镇合一所在镇政府财政自主能力。市政府应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其次,可借鉴浙江的做法,赋予区镇合一所在镇独立财政权。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财政权未下放所带来的不便,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较丰厚的资金基础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建议:第一,政府创新财政体制,讨论修订财政体制,下发相关的指导意见或新的财政政策,完善原有的财政体制,形成具有创新观念的财政体系。第二,适当下放部分财政权力,即财政部门应积极响应政府权力下放的部署,针对各部门情况,适当下放财政权力,使各部门在处理小额财务时,可以灵活机动。第三,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针对一些大型项目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为其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区镇合一的核心仍在于“简政高效”,改革应以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为保证,为适应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求,要转变单纯以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为重点的政绩考核制度,对镇领导的政绩考核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增收、生态治理、教育文化、社会治安、乡风文明、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指标。

第一,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体系也应顺应形势进行转型升级,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中心,添加教育文化、环境整治、卫生体育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第二,建立及时反应机制。各部门应及时接收考核信息,及时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能够针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找出问题原因,及时调整相关的行为,以期达到事先预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学慧,侯为波.不能照搬“诺瑟姆曲线”来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7).

[2]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10.

[3]吴伟鹏,周加建,李淑君.城镇化发展由“增长型”向“民生型”的转变[J].中国统计,2012(8).

[4]何瑞雪.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9.

[5]张占仓,蔡建霞,陈环宇,陈峡衷.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J].河南科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