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十篇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十篇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09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践行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员参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校容校貌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促使我校校园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校风、教风、学风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校园,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个性化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按年级分层,因材施教,形成特色。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搞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职中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精神;二是开展好主题活动,如读书活动、中学生演讲、明是非辩论会、唱革命歌曲颂祖国大好河山活动等;三是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抓好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节,办好校刊《季节风》及《小荷月报》等;四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校园广播、橱窗、专栏、标语等途径扩大校园舆论宣传,开办的橱窗、专栏、黑板报、手抄报等的质量要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扎实搞好以下四方面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即校园环境,是直观性文化,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各种建筑、教学设备、文化生活设施、园林、草地、花坛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学校在积极争取校园后面48亩土地的同时,计划从今秋开始,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改,内容包括:学生宿舍楼粉刷、教学楼粉刷装修、学生食堂治理、办公条件改善、校园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绿化美化、创设各种文化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并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和谐统一。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和亮化工作,逐步使校园环境达到完全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开辟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个性展示墙、名师名生展示走廊、校园语言、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利用教室走廊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文化墙,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建成学校完善的校园电化教学网络,让网络延伸至学生教室,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现代教学;在学校主要部位名人名言宣传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组织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要以《永昌职中规章制度汇编》为基准,进一步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要“全”,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内容要“细”,条例明确,操作性强;执行要“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坚持教代会制度,涉及教职工调资、聘任、评先、奖励等重大利益的事项都要提交教代会民主讨论决策,做到有章可依、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学校各项事务都要通过校务会讨论后予以执行;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利用橱窗公示等多种方式及时对外公布学校财务收支、学生费用收取等情况,做到校务公开透明,教职工心中有数;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照规章制度行事,文明治校,文明执教。

3、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修养的内在及外显表现,是一所学校高层次办学的体现,根据学校21年的发展史,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确立我校的文化建设以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为基础,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为主体来开展。一方面要注重创设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政教处和团委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开展好绘画、书法、手抄报、小发明、小制作等创作与比赛活动。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如成立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文学社(团)等组织。举办好每年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育,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如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通过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学前军训教育和入学教育,进行新党员、新团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青年老师和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本校实际,通过阐释校训、校歌、校徽等形式,汇集职色,传承职中文化,弘扬职中精神。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校徽、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校树、校花、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表现出来。校园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其精神内涵包括宽容诚信、谦虚博学、求真务实、民主创新等。这方面,学校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将进一步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充分展现职中文化特色。

五、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中小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明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对中小学校园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保证活动效果,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杨永新担任、副组长由校长李光宇担任、校委会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全面组织领导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明确学校党政办公室为协调职能部门,政教处、总务处、教务处、团委、艺术组、校刊编辑部、广播室等部门为具体实施部门,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投入。

学校将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资出力,并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4、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塑造者,同时又受到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动员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

5、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事关学校教育工作方方面面,学校全体教职工和每个学生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将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及时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交流与研讨,逐步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我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构建模式;管理;作用

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培育新生一代的圣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能够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而且对学校风气、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影响。

1校园文化的分类

(1)所谓校园文化,就从它的产生来讲是指师生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2)所谓校园文化,从它的组成来看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人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层面的文化组成;(3)所谓校园文化,从它的表现性来分,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二者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总和,形成了学校存在的特色。外显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可以起到调节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的作用。内隐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亦即学校精神,是影响人们行为模式的根本,是校园文化蕴涵的力量和涵义。

2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所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

2.1环境育人。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娱乐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可以焕发激情、催人奋进。在学校,要想有一个好的环境,必须要搞好文化建设,创设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让大家感受文化,也创造文化。第一,修建文化艺术长廊。第二,创设校刊,使学校有一个文化载体。第三,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因此,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相当重要。当这种文化一旦成为学生的精神,必然给他们无穷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2.2校风育人。校风是一所学校传统的风气和作风,是学校成员所处的精神环境,它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上,而且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领导的作风。校风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影响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好的校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

2.3活动育人。活动是校园文化中运动的部分,它是教育教学的延伸,也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有效结合。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3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值得教育者重视和参考的:

3.1“充实”,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

3.2“革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

3.3“唯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重点,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和重视校园文化的前沿地位。

4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管理者认识的局限性。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辩证的统一。但是,由于很多管理者认识的浅薄和狭隘,割裂了两者的依存关系。具体表现在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真正认识而引不起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或根本不了解其文化特点,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按部就班陈陈相因,不思改革创新,忽视建立本校特色,工作死气沉沉;或停留在美化环境、治理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钱财搞绿化、硬化、房屋更新。

4.2忽视校园文化的整体性。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包括很多因素,不仅仅反映在表象上,主要体现在内涵之中。搞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有轻有重,不能有所偏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整体性出发,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但是,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忽视了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重显性文化,好急功近利;轻隐性文化,以为徒劳无功。究其原因,是管理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捞取政绩,或是管理者的更迭,或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短期行为,你有你的目的和做法,我也有我的目的和做法,莫衷一是。这些行为势必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失调。

5强化校园文化管理功能的措施

5.1研究学校文化特征,整体规划,强化落实。学校管理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在艺术的建设物质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的同时,精心的创造精神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性和导向。所以,学校管理者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本学校固有的文化特征,找出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不良习惯与作风。正确认识现有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思想要求、行为习惯,正确分析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摸清学校的人际关系,从这些方面把握学校的文化特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校园文化的各项要素,建设积极向上、有朝气、有品位、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是相对不变的,规划的实施要有序性分段落实,重点强化养成。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真和实。“真”就是实事求是来真的,“实”就是认认真真落到实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的建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实施:一是重视基础教学,使文化课和专业课充分发挥起自身功能;二是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而不能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渗透,提出校训口号以及明确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促使师生员工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品德高尚,行为文明。

5.2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全员参与。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无处不在,它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性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学校的全体人员,要形成人人议论、人人参与、人人引以为豪的气氛,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关注、部分人满意,更不能只是领导集体取得共识就行了。

教师不但要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要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发展,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5.3外显文化建设和内隐文化建设要并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外显文化建设和内隐文化建设并重,把握好整体的同时要突出本学校的特色。

5.4与时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尤其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前进就会落后。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也必须与时进,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时代精神,确保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在设计物质文化建设和创建精神文化氛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和互动化,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既具有教育性,还具有管理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才使学校工作引向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2005,01

[2]王积众.《校本研究指南》,2006,03

[3]石中英.《教育哲学》,2007,06

[4]张向葵.《小雨心理学》.2003,10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育环境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面,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规划与布局,建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价值。

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现实得出的结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2、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从领导机构到专、兼职辅导老师,再到学生必须环环相扣;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

3、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笼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校园建筑的设计、景点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资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

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生的发展经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趋同性的同时,还要继续保持各自独特的风格。

3、加强校园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晶核,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以他们的活泼向上、纯朴刻苦、助人为乐等展示了新时期学生的美好心灵。一所学校,这样的优秀学生越多,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就越好。其次,要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对人生观、价值观均未确立或正在确立的学校生来说,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会起重要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建设好我们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应有之义,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关建国.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4,(11).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新课程;口语表达;校园文化建设

语言是一个国家历史人文、风俗,以及文化的结晶,通过语言记载会达到传递信息、展现现代化文明之目的,而口语方面的体现也在现代化文明进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作为语言普及最重要的校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并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深远影响,加强学生思想文明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21世纪人才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是建设校园文化、保持校园文化纯洁性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强调整治党内作风,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作为党的花朵—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校园,在进行大力建设的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校园建设大潮中,更能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语言美更能体现一个民族自身的内涵情况。既承载着民族与国家对外沟通的形象纽带,又是衡量社会文化、道德修养的重要指标。

加强口语能力训练,学会运用口语知识正确表达思想、表达情感,通过不断训练,不断加强,不断将语言美与现代社会生活做完美沟通、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优美语言陶冶情操,用优美语言歌颂青春,无不体现了学生之青春、文化之纯洁。

二、加强口语训练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向多元化方向进展

1.时代化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口语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沟通需口语,谈判需口语。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速度和效率,而运用简

洁、易懂、方便的语言,会提高办事效率与积极性。伴随时代的发展,准确、缜密、规范的口语表达有助于提升校园知识形象,打造良好校园文化,做一个有素质、有能力、有风范、有思想的四有青年,更有助于自身形象的体现。

2.创新化

语言需要创新,语言的传递与传承同样离不开创新带来的激

情。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创设优良学习情境,营造健康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描述,激发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增加其表现欲和表达能力,对日后校园文化建设向创新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情感化

学生通过口语能力的加强与训练,会对事物产生新认识和看

法,句子语言的重组与拆分有一个新高度。新事物的辩解与效率的提升令我们更自信,个人信心的养成与能力的形成均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

在校期间可通过校方协助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赛。第一,通过奖金制的比赛机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广为宣传口语及其重要性,令学生重视并参与其中,形成广大学习者基数。第二,通过大赛选拔具有优秀口才的学生担任学校文化部门职务,既能弘扬人类伟大发现,又能减轻老师重担,重要的是,新鲜血液的输入正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

4.知识化

知识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灵魂,任何缺少知识的殿堂注定只是学术的傀儡,而要打造与时俱进、具备时代竞争力的校园,其在校园文化方面必须具备独特性和独立性。通过加强口语能力训练,弘扬我国的语言文化,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知识性和时代性。

通过每个人努力,打造文明校园、知识校园,让校园文化建设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三、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是建设文化校园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

进入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校园建设新篇章,精心营造文化氛围,积极开拓校园文化,着力改善、完善文化建设机制。树立和谐校园风尚,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于校园建设中,始终坚持服务人才这一核心战略目标,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基础,坚持深化校园文化内涵。

在这一发展大前提下,从人类有记载记录以来就出现的语言文学上逐渐步入文化建设者眼目。口语表达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以及对人类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通过不断训练与表达,沉淀其不足之处,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知识跟现代社会潮流做一完美链接与呈现,在继承历史遗留精华的同时,又可融合现代文学底蕴,可谓是语言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44-03

从《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到“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关系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改办”而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不足,加上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匮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校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质量与规模的矛盾突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将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内部控制源自企业管理,其概念是指一个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高职院校管理引入这一企业变革理论,目的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应对来自高职教育市场化和竞争的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通过一系列详细具体的规则、政策和实施的程序来约束学校各个环节、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规范的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治理结构、学校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素质、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其中校园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体现为一种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控制环境影响着其它内部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控制环境越好,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高,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改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会想到靠制度管人,靠感情凝聚人,但制度会有失效的时候,感情会有变化的时候,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经营管理内部环境的质量。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凝聚、优化、自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得知,各项管理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企业文化(魏杰,2002.2),同样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其功能是内部控制中的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价值观念的粘合剂。很多经验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支撑,只是“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不协调

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要实现优化资源组合和管理,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内涵建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底蕴不深、特色不明显,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对其的要求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能美化校园环境外,其余都是些虚无飘渺的事,不感兴趣。即便是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仍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考虑和安排,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2.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校园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追求占地面积扩大、环境绿化、校舍条件的改善、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等等,注重的是物质可视系统建设,觉得校园漂亮了,环境美化了,硬件条件提高了,多写几条标语,张贴些宣传画,校园文化就建设好了,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件内涵的建设。这是重物质、重表面、轻内涵、轻实质的表现,只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而没有校园文化其他层面相辅时,那只是一个没有生机内涵的空壳而已。

很多职业院校对软环境建设的认识比较狭隘,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局限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考虑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只针对了学生而忽视了全体教职员工,只注重某几个环节的建设而缺乏系统性地规划,没有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缺少职业院校文化的特色,这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3.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困难较多。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大都基础条件薄弱,资源紧张。而且由于扩招,很多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上升,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大量增加,学校人力资源条件和各种管理手段都难以与扩大的规模相匹配,学校疲于应付,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一般都占地面积比较小,一些合并而成的学校更是条块分割成几个校区,缺乏整体规划,校园建设比较凌乱,与其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所适从;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化竞争的冲击下,不发展不行,发展又资金缺乏,境遇尴尬;由于校间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校区间的原有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不尽相同,融合不到位,造成校园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缺乏。这些原因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使内部控制管理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撑,跟不上管理提升的需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控制环境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处于上升阶段的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有效地提高职业院校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硬件条件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向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转移,更加重视内涵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应长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层层传递,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行动起来。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的功能,统筹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性文件。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统一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人、财、物的投入,给予经费保障;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决策层要建立长效机制,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智力,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和形式的有效结合。有关校园文化的理论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是载体,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美化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创造一种积极热情和充满朝气的氛围,提高积极向上的情商;美景交融、标语格言中呈现一种个性,感悟一种理念,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再好的形式也代替不了内涵的建设,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实质的内容,属于“软环境”的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就是一种制度建设,它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制度规定可以诠释校园文化的内涵;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模式创新,就体现了管理制度中的文化内涵;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等要以文字手册的形式确定下来,下发给师生员工,进行学习培训,并共同遵守,成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要用心打造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通过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文明的行为习惯,让精神文化深入到全校的群体意识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道德、制度和行为不断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是一种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中“硬环境”是物质载体,“软环境”是文化内涵,应该把形式和实质有效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形成一种有特色有内涵,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

3.引进企业文化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要能零距离地适应就业岗位,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校园文化应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其鲜明的职业化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校园文化要凸显职业特色,必须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引入到校园中,增强职业化特色,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在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如将iSo质量理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并通过认证,使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等日常工作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将“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逐渐引入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来。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把被动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估,变成高职院校质量控制的自觉行为,形成预防性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也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使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最终取得良好学校声誉和第三方评价业绩。

(2)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贴近企业文化的内涵,激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则人才质量就要贴近企业用人的素质标准,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不同企业的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各有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针对性都要求深度地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与有用人需求的企业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就相应被激活。在以校企互动形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实现相互融合,由此丰富了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对接,具体做到学校与行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等,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上深度融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日趋加强,岗位竞争力明显增加,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3)通过借鉴企业文化构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寻找能起指导作用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CiS理论模式就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是由美国iBm公司首创,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现已经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了SiS战略理论。SiS(SchoolidentitySystem)是指学校识别系统,它是借鉴CiS理论模式,并经过在教育体系内的不断实践、丰富、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学校创新理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没有成体系,缺少系统规划,探索构建基于SiS系统策划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SiS战略理论是在学校面对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市场经济,针对职业院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整合运用“教育策划”、“学校诊断”等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对学校的发展与经营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方案策划,对学校的形象进行刻意的设计和创造,借助宣传媒体向外界充分地展示,铸就鲜明的特色,并逐步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是对学校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进行的总体性谋划。SiS系统分为理念识别(mi,mind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Visualidentity),分别与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对应。借助这种系统策划的理论,科学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与设计,以保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整体性、职业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2008(8)

2.姜铭.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林萍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09(2)

4.付玉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创建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3)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53-02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早在党的十六大就提出“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又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开始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大学和谐校园是指高校学生自身个性、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高校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高校师生与校园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它包涵了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谐向上的大学精神、和谐配置的教育资源、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等,其主要特征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有机体。

二、大学校园文化对建设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它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指针,切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以更好地发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使命。

2.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它体现的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3.大学校园文化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谐校园是大学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文化源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全力营造稳定、法制、公正、有序的校园,向上、创造、竞争、活跃的校园,宽松、协调、包容、文明的校园。

三、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路径是途径和措施,它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发展路径即方法、措施的选择和运用。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决定了高等学校肩负的特殊责任。这在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也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运作上,即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性落在实处。

2.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融入全过程,贯彻到工作中的各方面,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

3.把塑造大学精神放在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首要位置。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也是文化继承创新的过程。大学文化是在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在大学精神上,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品质和精神气质。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主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师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为大学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谐校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谐文化是实现校园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校师生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围绕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核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与加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着力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校园风尚等方面取得实效。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5.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消除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进而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制度建立或修改要遵循民主管理原则,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职员工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并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作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它的发展路径,也必须进行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中国教育报,2004-12-30.第1版.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光明日报,2011-10-26.第1版.

[3]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大学文化建设[Z].中国教育报,2007-11-15.第9版.

[4]高明胜.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路径的选择[J].世纪桥,2008,(07):50.

[5]张斌.构建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1,(01):14.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与时俱进;网络文化

一、网络背景下的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在《辞海》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均匀;在《说文》中的解释则为“相应、谐调”;就“和”字而盲,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哲学概念。中国哲学视“和谐”为自然规律,并以能够认识这一规律为明智。中国哲学还主张“天人合一”。“合”与“和”通。“天人合一”实为“天人和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当效法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和谐”的内涵在后世的发展中得到了演进与丰富,并饮誉世界。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和谐”理念在教育领域内的渗透。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陶冶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都不能忽视网络文明的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必要保证。在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络已经日渐走进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容的广泛性、环境的开放性、角色的虚拟性、语言的异化性、规范的不健全,以及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网络及其网络文化给青年学生带来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同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又产生了消极影响:价值观产生倾斜,盲目地西化,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和道德判断力削弱,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道德意识、伦理观念混乱等等。为此,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分析,进而找出应对措施,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与应用,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网上学习、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流已越来越普遍,在不少学校,网络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和与学生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它对现代学校文化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

校园文化泛指学校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它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主要是指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现代高校的校园网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业已成为学校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一个优秀的校园网,对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交流和讨论,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心灵,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互联网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网络除了能为教育教学、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服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传播和弘扬学校文化。而深入到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的建设从设计之初就提出“网群”概念,他是集学校信息站点(即官方网站)、自动化办公系统站点、教育教学资源库站点、电子邮件站点,电子图书站点,学生成绩管理站点等为一体的网络群。这些站点从建立到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都蕴涵着丰富的学校文化。一个成功的校园网要依靠其学校信息站点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和谐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联贯平等互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打破了固有的封闭学校环境和陈旧教学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式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工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教学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产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惩威胁;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校得到真正落实。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就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提高,教职员工生活富裕,工作生活环境良好。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这种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涵也将在校园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得到更快的传播和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络会越来越重要。因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迅猛无息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极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健康发展。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净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应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式。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会始终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讲文明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工程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进人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2.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

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3.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网络不能办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循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时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荃芳,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

网络文化重在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要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在校园网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还要加强网络学科建设,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小云.《论市场经济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5).

[2]《青年读本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00-02

高校校园文化随着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而演进,是高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学校长期形成并被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及这种精神所需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具有崇尚科学与追求卓越、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以人为本与张扬个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笔者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题名进行跨库检索,阅读参考了国内2003年至2013年的相关优秀文献,以此梳理国内教育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有的研究成果。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观念不全面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观念上存在种种偏颇,尚不全面。王德斌[1]等人指出,一些高校较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许多高校重视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设,但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另外,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功利化倾向,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实用倾向明显,过分讲求利益目标。刘德才[2]总结到,我们当前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全面,校园文化建设观念上存在误区。

2.建设结构不完整

荣慧等人[3][4]认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主体结构不全,存在建设组织结构不完整的问题。校园文化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的成员和组织(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但目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上,教师和其他人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学生为主体、管理机构和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教师大多忙于科研教学等活动,很少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3.建设功能不突显

康胜、刘德才[4][2]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受到局限,正逐渐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校师生受市场经济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严重,这就要求高校要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当前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没有形成教育性、科学性、人文性三者的有机统一。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弱化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问题在目前许多高校还普遍存在。

4.建设创新不重视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意识不足,还停留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对环境文化缺乏创新,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重视不够。目前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硬环境的改善,却忽视了同样重要的校园软环境。另外,许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的深刻影响重视不够,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问题突显。网络游戏、不健康的文化内容等充斥着校园网络,严重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不少高校没有及时采取对策加以正确引导,进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转变建设观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把培养人才本身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文化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校特色发展的终极方向是形成品牌。以特色求发展、以品牌求生存,追求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坚持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把全面发展观落实于素质教育中。

2.完善建设制度

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快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校园制度文化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要制定科学有序、规范合理、乐于被师生接受、操作方便的制度,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校园文化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校内相关制度,形成特有的制度文化约束力;健全组织机构,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长效机制和长远规划,确保制度建设落实;完善队伍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4][5]

3.强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和有效载体,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育人氛围。为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廖阔[6]认为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建构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途径,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软约束性”的教育引导功能,切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其次,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评价当前文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应力求文化形式不断更新,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积极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精品文化活动。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21世纪的高校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网络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校园网络中多样的文化信息,并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网络灵活、便利的特点,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形式,拓展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发挥网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管理,坚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在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把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数量繁多且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已有研究也存在视角单一、问题及对策重复、缺乏创新性等不足之处。所以为切实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献研究要避免重复性和抽象性,多角度看待和改善,立足于实践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6

[2]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3]荣慧.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D].吉林:吉林大学,2013,9-20

[4]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7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大环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术,经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也诞生了或综合型或专业技术应用型或研究型的各类特色鲜明文化各异的高等学校。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是由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事关师生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仅仅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完成。校园文化根据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学生的思想、生理、心理等实际情况不断变换新的形式,增加新的内容,使青年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逐渐形成教育者所倡导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渗透到校园文化的群体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中,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要尊重人,学校要依靠人。一所学校一旦确立了尊重师生、依靠师生这样的价值观,师生员工有了主人翁感,那么,由此而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文化力将是巨大的,有利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不断探索进取,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文艺、科技、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其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竞争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学校群体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无不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力量,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抓特色、创品牌,积底蕴,营建与创办学校建设,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激励师生不断超越。

(五)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树立优良的校风,为育人创造良好氛围。品位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落实到为国家振兴、民族繁荣而勤奋学习、发奋成才的实际行动之中,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1]。

(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亚文化,既受到主流文化的规范,又受到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同时校园文化又要反作用于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属于社会前卫文化、精英文化,是比较先进的文化。其科学的、批判的、民主的、超越的校园文化风貌对我国特色社会文化起到导向辐射作用。并且,在这种文化环境的氛围中熏陶成长的青年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之中,就会把这种良好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洒向社会[2]。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各类高校都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一方面,各高校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措施,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掌握的信息量大、思维活跃敏捷、善于搜集信息、反应快的特点。各种制度和措施的出台,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实践创新活动,指明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校围绕培养“四有”人才这个中心,从政治思想、学术科技、文艺体育、校园文化环境4个基本的方面的建设入手,寓思想性、学术性于娱乐性、服务性之中,推进了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3]。

(一)通过政治思想文化建设,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在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上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占领阵地,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利用党群、团校、理论研究会为阵地,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其思想政治性。

(二)适应大学生求知创新的要求开展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文化特色,激发了广大学生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艺体育活动,形成了“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问题一,校园文化建设主次不分,层次不分,深度不够,缺乏重点。近十年来,校园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图书资料、传播媒体、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校园内文体和科技实践活动开展较多。但对于校园文化中的校园精神文化涉及较少,而这个方面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校园科学文明民主的基本精神、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等,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着力懈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丧失了灵魂。

问题二,校园文化选择的功利性与盲目性。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文化消费欲旺盛,但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浅,特别容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在文化消费选择上容易受非理性主义文化、享乐文化、金钱文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以及一些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不仅降低了校园文化的格调,而且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问题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缺乏品牌,缺乏专业人才。一方面,当今大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及其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大致相同,高校之间跟风模仿,千遍一律,缺乏特色,难成品牌,脱离办校实际;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制定,单凭领导主观臆断,缺乏论证;方案随领导调动而换套,缺乏长效机制;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一批专家型、导师型的具有稳定性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的参与与指导。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以上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校园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起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师生员工共同营造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认真贯彻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持久性的原则,以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理论学术研究和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吸引学生,调动学生自觉参与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热情和积极性。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长效机制,并有重点地分布实施。坚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全面提高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坚持软硬件并重;坚持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自身办色特色、理念、专业相结合;重视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精神。

(三)加强校风建设。校风作为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育人的环境,事关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优良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端正教师的教育思想,严格制度执行校训校规,培养爱校意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严谨务实、团结友爱的良好校风,构建健康良好校园文化。

(四)建设一批稳定的专家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和指导作用。教师工作性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批稳定的具有专家型的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具体指导,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五)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事热点,注重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特别是现代传媒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互联网络一方面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实时交互、空间广阔、多媒体运作的特点,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开放、交互式、终端用户独立自由等特点,也使网络本身对不良文化信息缺少“天然”的屏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建立网上的文化阵地,以吸引争取学生,同时也要主动向网上的不良文化信息展开斗争,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4]。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与时俱进、重在创新,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突破,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王静.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探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6.

[2]张新福.青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2.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篇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编号:DJa130332),主持人:黄志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江苏省行业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路径研究”(编号:C-a/2016/03/14),主持人:袁乐;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路径研究”(编号CDGZ2016034),主持人:吴玉剑。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49-04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校精神内涵的重要举措,是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式样,本文结合教育生态学的视野,对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展开讨论。

一、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综观近些年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要求与激励,大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硬件的改造与完善,而是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在提升办学实力、凸显办学特色的过程中积极将行业特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使得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另一方面可能受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视界狭窄等因素的影响,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融合模式上略显单一,特别是同一类型院校之间、政行校之间的文化融合有待拓展,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体系上有待完善。对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描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业特色逐渐凸显

行业性高职院校是指隶属于行业或具有很深的行业渊源和背景,长期依托行业办学,形成独特专业优势和鲜明行业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它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围绕行业岗位及岗位群设置专业、开发课程,为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按照2011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我国行业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3个中类。如建筑类行业就包括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5个大类[1],这里面的每一个大类又可分为若干个中类和小类。因此,界定行业类高职院校的首要条件是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的20个行业大类,如建设类学校、交通类学校、信息类学校等。随着近年来这一类院校的发展、转型,行业特色逐渐在这些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其中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如建设类院校的“鲁班文化”、“绿色文化”,卫生类院校的“南丁格尔文化”、“巧稚文化”,交通类院校的“詹天佑文化”、“高铁文化”[2],医药类大学的“中医文化”、“药文化”等都在这一类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模式单一

校园文化是呈现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其育人与熏陶功能不仅体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也应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行业性高职院校因为有着深厚的专业建设历史,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挖掘校园文化建设已初见端倪,但是在文化建设的“双育”功能方面还有待发挥,既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部分行业院校划转以后,至今真正属于行业性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不多,大部分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与原有行(企)业的联系,也有院校已经实现了向综合性院校转型。然而,目前这些为数不多的且仍保留着行业特质的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的程度仍然不高,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各类行业性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多是以本校为主,在校内按二级学院(部)为单位进行探索,形成的成果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同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效应与集成优势,也没有实现对不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资源的吸收与消化,这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全面的发挥。除此之外,行业性高职院校与一般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相比,在主管部门上存有差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将其主管部门的文化予以吸收、内化,真正实现政、行(企)、校文化的融合。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多要素、连续性的综合性过程,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打造方面都需要有完整的支撑体系。首先,校训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元素,目前行业性高职院校的校训与一般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相比,没有体现出所对应的行业特色,多是一个通用性的基本要求。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口部门呈现多样化,有的是团委、学工部门主管,有的是宣传部、工会等部门主管,没有一个专门的建设机构或者归口部门的散乱状态,会导致无法将校园文化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建设力度与管理力度。再次,目前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呈现出物质文化建设好于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情况,如医药类学校校园的宣传栏、墙面甚至路灯杆上都是张贴有关医学的人物介绍、药物说明等;建设类学校中的建设长廊、教学大楼等也是张贴关于建筑发展的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等,然而在精神文化的挖掘、宣传与内化方面却较为薄弱,在制度文化的执行、操作过程中仍然?^为困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体系还不是足够完善。

二、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生态学基础

本文聚焦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尝试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去进行解释。以教育生态学为出发点,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关注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多元的生态系统中,关注多种可能的生态因子以及他们的和谐发展。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开创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新领域[3]。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学校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提供的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观念以及铸就的行为模式等构成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境,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受教育者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情境,影响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是一个“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生态位”[4]。教育生态学将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置于了高度重要的位置,强调各生态因子的协同进化与共同发展。学校生态作为这一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因子,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中,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生态系统中生态链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品牌化与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熏陶、教育、凝聚的功能。校园本身又可看作是一个生态子系统,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师生的生态意识、提高学校的吸引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考虑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诸多因素,除了校园内部诸因素的和谐发展,还要考虑校园内外环境的关系。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学校各项活动的维持和继续,离不开国家、社会等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5]。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说,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如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相互影响与制约,他们之间时刻都在进行能量流、信息流与物质流的转换;从学校本身这一生态系统来说,校园文化又可划分的更为细致,如校园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这正是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可见,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可行而且适用的。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教育生态学对“生态位”(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和“整体与互动”(Holism)进行了重点关注。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先找准与学校战略发展相匹配的生态位,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体系建设,加强不同主体间文化的吸收、融合,最终做大、做强、做特自身的校园文化。

(一)明确校园文化的生态位,打造具有行业与职业特色并举的校园文化

在教育生态学中,注重运用教育生态位分化的原理,发挥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群体之间、生态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空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共性的一面,但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风格、专业设置等不同,更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一般而言,行业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行业院校的体制划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发展格局,其中不乏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文化等。因此,行业性高职院校在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位时,一定要将其置于行业企业文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既要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积淀,又要有广阔的育人文化氛围,必须要同时具备“行业特色”与“职业特色”。

目前,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性”,但不足以体现行业领域中的职业特色,多是以一些发展史、核心人物的文字记载为主,缺乏体现职业院校特色的可操作性文化的呈现。打造行业性高职校园行为文化,需要在建设理念与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职”的特点,在内容方面大力贯彻职业教育精神,既要具备能体现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文化,又要有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育人文化。行业性高职院校组织的活动要重点彰显高职院校在行为文化上的“职”特色,依靠具体行业与专业,积极开展带有职业特点的校园行为活动[6],如建设类院校可通过创造“鲁班文化”品牌,通过鲁班社团开展相应的知识类、技能类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又引导学生积极温习前人的实践成就,感悟他们的拼搏与创新精神;同时要辅之以相应的综合素质提升活动,包括身心健康引导活动、体育健身活动,要求学生们树立健康的心理与积极的人格,具备强壮的体格,为投身建设行业奠定基础。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生态体系建设,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教育生态学传递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集战略决策层顶层设计与实际操作层有效执行、教育督导层积极诊改相结合的系统性工程,各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体系。

首先,可由学校科研部门牵头,拟定关于校园研究的相关主题。通过课题的形式召集全校各部门进行研究,包括理论研究、横向纵向与国际比较研究、实践研究,根据各项目组提交的研究结论或者决策咨询报告,由学校的战略决策部门拟定校园建设规划,制定(修订)相关制度文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促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其次,尽可能地设立专门的校园建设部门,或者明确校园建设的归口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建设过程中,需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设专门的讲座,同时积极参与校外的一些培训或者学术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声有色地开展校园活动。再次,需要一支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督导队伍,定期对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过程、结果予以诊断。他们及时校园文化的亮点,反馈存在的不足,督促相关部门积极改进、完善。高职院校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各“功能团”的协调互动,形成科?w的校园文化建设生态系统,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良性的运转。

(三)打破校园文化建设的“花盆效应”,促进不同主体间文化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