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12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1

关键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恢复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变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的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更有许多典型极小物种野生植物已经迅速消失,由于对生存环境依赖较高,因此,长期的环境遭到破坏,整体数量开始减少,且存活率非常低。

1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虽然目前在生物科技反面存在着诸多的保护技术,然而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度很高,且采用保护方式不易过于繁杂,会降低植物的繁衍能力,因此,针对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都采取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方式。

1.1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方式,因此,人们勘测其生存环境后,取样并分析土壤特性,将它们从原来的生存环境下迁移到一些土壤相对较为良好的地带进行重新栽培和繁殖[1]。因为迁地保护的缘故人们可以在动物园以及生态园中看到许多从未见过多的植物,然而这种保护方式对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适应性有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地理差异,这类野生植物对于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依赖也较高,若采取迁地保护的方式,极有可能因为适应性问题导致植物在栽培和繁殖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1.2近地保护

由于迁地保护方式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适应性较强,又因为当前生物科技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受到的制约条件较多。想要提升这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栽培和繁殖的成功率达到90%以上,迁地保护的方式并非完全受用。近地保护只能针对适应能力相对较高,对地理差异、气候温暖要求不高的植物。而对某些极小种群且又对生存环境有较高要求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方式就并不适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对于生存环境要求很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他们的数量开始逐步减少,另外,由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繁殖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且繁殖能力较弱,加之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就导致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2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恢复技术

2.1近地保护恢复技术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属于极其稀有物种,这类物种资源珍惜度非常高,因此,针对这类野生植物的物种资源恢复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并总结结论其生存的环境的地质、气象等生态环境,通过人工的方式干涉其生存环境,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帮助恢复已被损坏的土壤,以助于通过植物自身进行恢复,从而恢复其自身的繁殖能力,并设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地带,防止被再次破坏[2]。

2.2人工恢复种群技术

目前的生物科技领域对于物种种群的恢复大多是采用人工干涉的方式进行,通过进行基因解剖,了解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族基因情况,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来进行基因的二次开发,并根据基因情况采取人造基因的方式来帮助进行繁殖,以最大程度实现种群的技术。

2.3扩充繁殖恢复技术

根据现有的野生植物的种群基因,可以制定相应的扩充繁殖,以保障此类典型极小种群植物的扩充繁殖,以便更好地保存植物物种。在进行扩充繁殖时,可根据此类野生植物的特性,可以开展扦插嫁接等措施扩充繁殖这类野生植物,并在研究和进行扩充繁殖的过程中,及时保留幼苗,保证物种资源得以保留,避免出现灭绝的情况。另外,除了保留幼苗,同时也需要及时地扩充繁殖幼苗,能够让当前物种资源快速地增加相应数量,针对其原有生活环境进行实时监督,并加以人工改善,一旦物种资源发生了变化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后,可将这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重新迁回固有的生活环境中,并开设相应的大面积保护区,避免因为人为方式侵袭[3]。

3结语

综上所述,拯救并保护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当下时代最应该重视的话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科学研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度比濒临灭绝的动物还要高,因此,要加大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力度,运用科学的手段有效地保护物种。

参考文献

1臧润国,董鸣,李俊清等.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J].生态学报,2016(22)

2杨文忠,向振勇,张珊珊,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及其对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5(3)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2

关键词:中国植物引种;迁地保护;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3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43202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从工业革命一路走到今天,生产能力的巨大变革改变了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与人均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也是非常可怕的,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型工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植物引种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的课题也是经常被环境保护部门所提起,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的政策落实情况还是比较具有成效的,由于我国物产丰富,是引种大国,所以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也比较多。我们也要看到,在实际引种与迁地保护过程中,有些地区部门在贯芈涫嫡策的过程中有所疏漏,只是把保护作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起到保护应该发挥的作用,并且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我国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现状

植物迁地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在整个植物多样性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实植物迁地保护与植物的就地保护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他们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对于人类有用的植物的正常生长、生存,以此来保存他们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迁地保护比就地保护还有一些突出的优势,比如在对于一些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珍惜动植物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到根本性破坏,直接恢复他们的生存环境进行就地保护的难度较大,那么这个时候一般都会选择迁地保护。迁地保护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经济适用作物,比如植物园引种收集的栽培园、苗圃、种子资源库等形式,这种形式不单单是为了保护植物本身的存在形式,更是为了保护珍贵植物的Dna组成序列,无论是为后期的基因工程的发展提供样品还是为了杂交育种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价值的。植物保护的方式存在多种多样,但是现在普遍的观点都支持迁地保护,认为迁地保护是最行之有效的植物保护方式。

从我国当前的引种与迁地保护的相关资料看,我国属于第二大植物多样性国家,仅次于巴西。而在迁地保护方面,我们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60个植物园迁地栽培计划,并且设计到400个科目的24000个种,这也占到了全国所有植物的60%以上。特别是近10a以来,在农作物品质的保存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共保存4.4万份珍贵的农作物资源种子。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角度上看,我国的迁地保护基地数量庞大,质量也是世界一流水平。比如植物园系统的育种数量世界排名第三,农业资源保存数量世界排名第二。这些数据标志着我国在植物引种和迁地保护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资源储备与发展经验,这也巩固了我国资源型大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2我国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解决植物迁地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问题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劳动人民更擅长于用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对于植物的习性与特征进行标定,但是由于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有些生产生活经验并不适用于科学研究当中。在一些地方上的迁地保护,还是没有与实际的科学指导相结合,而是凭借经验主义进行,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失误,甚至会影响到植物的保护工作。基础工作的研究必须要求相应的技术人才,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相关行业高校学生,提高整体水平与研究能力,早日健全基础迁地研究工作内容。

2.2迁地保护的信息相对滞后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国的资源种类多,普查难度大,对于一些少见的植物往往很多生物学家都都说不上名字来,对一些植物的迁地保护方式更是无从得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也越来越频繁,只有加大建设相关行业的信息库,在提升库存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宣传,让相关部门的引种和迁地保护不再走弯路。

2.3落实好种子保存工作

我国的种子保存实际上开始实施也就是最近几年,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千年种子计划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这些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我们的一线工作者戒骄戒躁,把植物的引种与迁地保护真正落实好。

参考文献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3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措施

1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1.1对害虫实施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依托害虫喜好的光线、颜色以及光波,促使其集中至设定的区域内,随后将其消灭。这种方式属物理处理手段,省去药物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黏虫黄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属性,属于物理防治手段。在使用中,需要将其置于田间,设定一定高度,多为东西走向,以便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性诱杀剂。需要保障使用时间准确,一般选择在害虫性成熟阶段释放性激素,发挥诱惑害虫、搅乱其性激素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以便有效减少幼虫出生率。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操作便捷,负面影响较小。

1.2结合害虫类型,合理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结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在其外部设置防虫网,在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之后,就能够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属物理杀虫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害虫规模减小,农作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此时可对区域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这与生态农业理念相一致。具体在应用过程中,防虫网一般设置为22目规格,如果遇到特殊害虫,如烟粉虱,也可适当增大,以30目为最佳。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管理措施

2.1改变传统植物保护措施,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模式

传统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与化肥不可缺少,而且使用量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是也会出现植物病虫害问题加剧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产品安全性。为此,对于新时期农业生产,要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手段,有效降低农药与化学药品使用量,应用更加安全与科学的植物保护技术。

2.2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做好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是根本,但更多农业工作者将其归功于化肥与农药,这在根本上会污染环境,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且在时间的影响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植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观念,并形成理念。此外,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产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重视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充分研究。

2.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预测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进行有效预防,使病虫害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托技术检测手段实施。因此,为了达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精准化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预防系统,依托多种手段,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控。

3生态农业思维以及植物保护价值分析

3.1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倡导的理念是绿色与环保的经济观念,即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均衡,实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农业主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来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从而获取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结构上分析,生态农业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农业内部多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与整合,以便获得生态效益。只有落实生态农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构建更加科学与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3.2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

随着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要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实施要与植物生长发育周期规律相一致,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强化对营养物质的掌控,保障各个生长环节都有序进行,大幅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率。在传统植物保护中,农药化肥是基本操作方式,能够强化人们对土壤类型、酸碱性、温湿度以及渗透指标的控制。但这种方式会埋下食品安全质量隐患,且威胁性较大,势必与生态农业发展相背离。在现代植物保护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可持续、绿色发展,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维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5

1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1.1产量情况存在很大隐患: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而言,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同时,有限耕地资源的逐年锐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其次,粮食的产量与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生产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安全。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植物病害的存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植物保护也成了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所以,以下是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3.3强化对可持续质保的教育培训:虽然大部分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所接受,但该理论体系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王述民,张宗文.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3):325-338.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6

[关键词]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对策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有机农业植物的保护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同时,这是一项非常烦琐、复杂和庞大的系统性工作,主要涉及环境与人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有机农业植物保护过程中,要对人、植物以及环境等施加多方面的保护,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因此,这对于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本文将对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相关理论以及有效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1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相关理念分析

1.1全方位地对有机农业植物实施监控的理念

我国大力推行有机农业植物种植的力度,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显著提升,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因此,为了得到此目标,通过对有机农业植物的整个生产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有效避免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对有机农业植物带来损害的潜在隐患和风险,使得有机农产品的安全可以得到重要的保障,并且保证生产质量可以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从而促进有机农业生产朝着稳定、健康以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施肥、喷洒农药等环节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记录,有效融入全程监控的相关理念,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必须构建科学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促使有机农业植物生产朝着绿色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1.2有效治理农业病虫害

在有机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有机农产品的绿色化和安全化程度,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学物品的使用频率。因此,在有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提高了其遭受到病虫害侵略的概率,这无疑会对有机农业植物的质量带来严重的威胁。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有效避免有机农业植物遭到病虫害的侵害已经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应该尽量选择物理防范治理以及农业防治等形式,即可以达到避免病虫害的威胁。

1.3做好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片面地重视产量,往往忽视了可能会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趋于严重化,大量的绿色植物遭到了破坏,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下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转变以往的生产理念,将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和统一起来,提高农业植物生产的高效化、安全化、优质化和高产化。

2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对策分析

2.1完善有机农业耕作技术

在有机农业植物保护过程中,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有机农业耕作技术。在传统的耕作技术模式下,农民往往会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耕作。因此,针对上述耕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提高有机农业耕作的科学化程度,促进农业植物提升其生存能力和抗逆能力,使得农业植物的生长可以得到良好的保证。

2.2病虫害防治

为了促使有机农业植物的保护工作得以有效的落实,其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也是保障有机农业植物健康生长、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为了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必须对各种类型的有机农业植物的特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及其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然后,针对引发这些病虫害问题的具体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等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防治措施和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避免有机农业植物遭受病虫害的侵略。

2.3无病种苗技术

为了实现有机农业植物的有效栽培和养护,在最开始阶段,应该选择健康、无病的秧苗,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在有机农业植物保护过程中,必须有效融入无病种苗技术,做好植物品种选取的有关工作,对于所选种植区域的土壤成分以及气候状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保证所选取的秧苗能够较好地适应栽培的环境,保证秧苗的存活率。

3结语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7

1生态农业与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和理念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8

   1.1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边坡绿化技术主要是采用植被种植技术来对边坡进行防护,起到保持水土和稳定边坡的效果。植被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固结土壤以及减缓径流,降低降雨对边坡的冲击,使土壤的透水能力加强,减少地面径流。植被在土壤表层形成的网状构造物可以缚紧周围土壤,提高边坡稳定性。

   1.2恢复植被,保护环境

   边坡绿化技术可以迅速恢复自然植被,保护边坡的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边坡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和释放氧气,保持边坡沿线空气的清新,达到吸收尾气和飘尘,净化环境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1.3形成成熟的生态系统

   边坡绿化技术通过对植被的规划和种植,可以带动其他植物以及土壤微生物在坡岸的相继生长,原始的初级生物量可以得到持续的增长,成熟稳定的生态环境得以建立,这样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边坡绿化保护的主要形式

   2.1草坪或者是灌木的保护

   通过采用人工种植或者是机械喷植的办法可以在边坡种植草坪或者是其他的植被,利用湿式、客土喷播或者是挂草植网的办法在边坡种植草坪或者是灌木,形成的灌木群落以及草坪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起到稳固边坡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和目的。

   2.2草坪和灌木的混栽

   边坡混合种植灌木与草坪是目前采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它避免了单纯种植灌木或者是单纯种植草坪的缺陷,边坡防护效果比较显着。通常采取的灌木护坡中的灌木生长速度较慢,快速覆盖地表的能力比较差,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很好的起到拦蓄地表径流的效果。而草木的生长年限比较短,持续护坡的能力比较差,草灌混栽的模式有效的弥补了两种方式的缺陷,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护坡方式。

   2.3乔灌结合的护坡方式

   山区的坡面一般较长,坡度比一般的地方要陡,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很容易发生塌方或者是滑坡等自然灾害。通过在一些路段采取乔木和灌木混栽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植被的保护边坡的作用,减少自然灾害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减少生态失衡现象。

   3环境保护工程中边坡绿化技术的应用

   3.1边坡绿化与主体工程的同步施工

   一般边坡的绿化是与当地的主体工程建设结合在一起的,在保护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要按照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来采取合理的植被防护办法。绿化技术在环境保护中要与主体工程建设一起,实现边坡绿化与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步设计和施工以及同步的验收和检验,设计人员要在设计的阶段来对边坡绿化技术的应用作出规划设计。

   3.2施工方案的具体选择与适用

   边坡绿化要在绿化、美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原则的指导下,按照当地的地理特点环境情况来合理的编制施工方案,达到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其次,设计人员要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按照当地雨量以及土壤含水量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施工人员要按照设计方案来实现边坡的绿化与防护,实现边坡植物的配置和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步达标。此外,设计人员还要在具体的施工中就技术和专业问题对施工人员进行现场的指导,保证边坡绿化建设的质量。

   3.3护坡植被的合理选择

   边坡防护的植被一般是草坪、灌木乔木或者是各种花朵,施工人员要对灌、草、花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以灌木为主,以草坪为辅,并且适当添加花草的边坡防护层次。灌木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植物的长期稳定生长有利于护坡作用的更好发挥。草坪弥补了灌木生长较慢的缺点,能够快速的起到绿化及防护的目的,同时灌木的长期稳定也弥补了草本植物退化的缺陷,适当的花草还起到了丰富景观和美化视觉的作用。在植被的选择与配置中,要尽量的选用本地的植物,发挥其较强的生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性,减轻边坡绿化管养的工作负担。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9

关键词: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S322文献标识码:a

植物新品种,指的是在人工培育的基础上研发的植物品种或者是针对野生植物开发的植物品种,此类新品种具有新颖、一致、特异以及稳定等几个特点,并且都拥有适当的命名。为了保护研究者对于植物新品种所拥有的权力[1],鼓励培育和使用植物新品种,我国于1997年10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在法律层面上保障了研发者应该获得的权力与利润,促进了我国农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的现状

我国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制度已经实施多年,1997年成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领导小组及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正式建立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其后我国农业部针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做出了多次的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品种权数量逐年增加。根据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信息网品种权公告信息,自《条例》实施至2013年10月31日,国内外品种权申请11354件,国外申请751件,国内授予植物新品种权4018件,保护范围也从第一批的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常见品种扩展到了第九批的芥菜、芥蓝、枇杷、樱桃、莴苣、三七、苦瓜、冬瓜、燕麦、芒果、万寿菊属、郁金香属、烟草等非常见品种和中国特有品种。

新植物品种保护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申请受理部门、审查测试部门、法律部门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现行制度还并不完善,需要改进。比如品种保护只是行政条例,还没有正式立法;一些科研单位也是重论文、重成果、轻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侵犯品种权和假冒授权品种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下面将对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对调动广大植物新品种研究者的创新积极性和农林业科技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2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林业植物新品种权被侵权现象严重

数据显示,我国在2004~2014年这10a间查出的有关农业植物新品种侵权的案件累计可达3263件。植物新品种侵权涉及到未经品种权利人许可,故意或无意生产销售的直接侵权;未经品种权利人许可,故意或无意培育出授权品种,但不直接销售的隐形侵权;故意将非授权品种假冒为授权品种的假冒侵权等,这些行为都会对品种人的合法权利、利润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22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水平偏低

面对自身权利被侵犯,理应运用法律途径予以解决。虽然植物新品种权在其他国家已经是跟商标权、专利权等同等重要水平的知识产权,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保护力度水平还是偏低。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只是一项行政法规,而不是法律,因此没有执行力;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宣传、培训也比较少,很多人缺乏这方面的维权意识,或者即使想维权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作为支撑。

23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各部门难以协调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需要行政、检查、执法等各部门协调合作,并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申请人要递交申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的方式主要DUS测试体系,包括新品种测试指南、测试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遇到侵权案件,就需要由法律机构执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但现在各部门协调合作性不佳,某个环节脱节,就会影响案件的审理、执行效率3对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对策建议

31将《保护条例》纳入法律范畴

《条例》的保护水平偏低,处罚力度不足,因此建议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纳入《种子法》的范畴,提升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地位,加大对林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范围,重点放在侵权行为的认定、证据效力、对于侵权行为处罚的政策落实等,同时协调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法、保护法和种子法之间关系,以保护和促进研发者的积极性,保障其应有利益。

32加强DUS数据库建设

着手加强主要林业植物品种的DUS数据库建设[2],因为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权一旦申请,就需要依赖DUS实验来检测新品种,从而检测是否达到保护要求。这就要求完善林业植物Dna植物图谱的数据库,并且由品种区试和审定部门对新品种保护中的DUS三性试验,实现品种权申请、审查、测试、授权等一系列环节的联网互动,提高效率。

33完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体系

林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并不能单靠一个职能部门,而是要多个部门协调合作。我国的植物保护体系属于行政范畴[3],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这就更要求不同系统之间彼此协调,提高审查效率、简化测试程序、加大品种权保护的执法力度。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互相配合,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全面保护新物种权力者的利益[4]。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快改革速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此来有效促进我国农林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肖苏.杨咏.如何增强党报主流影响力[J].青年记者,2012.

[2]颜国荣,王威,白玉亭,等.无花果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研制[J].北方园艺,2014(17).

[3]罗娴.植物新品种保护体制的经济影响[J].现代商业,2014(02).

植物保护的方式篇10

关键词:品种权;品种权保护制度;国际趋势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13-02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新品种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对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重视。国际上的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为专利权保护、品种权保护、专利权保护与品种权保护相结合保护等三种基本方式。品种权保护制度作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制度,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采用。本文从品种权保护的基础理论出发,比较分析国际上与中国的品种权保护法律,以期促进中国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立法与实践。

一、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特点与功能

虽然植物新品种的品种权保护与专利权保护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但是植物新品种的品种权保护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功能。

(一)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特点

与专利权保护相比较,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审查条件比较宽松。虽然品种权与专利权取得条件都要求具有新颖性,但是二者关于新颖性的含义不同。专利权要求的新颖性强调技术方案未公开过(包括商业使用在内的公开)。而品种权要求的新颖性只限于商业上的公开,即要求品种的繁殖材料未曾被销售过。显然,品种权保护的审查条件要宽于专利权保护的审查条件[1]。

2.保护范围较为广泛。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范围包括植物新品种的可复制和可繁殖材料。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保护的范围仅局限于植物整体,对于植物的其他组成部分如花、果实等不予保护。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范围要广于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保护。

3.权利限制较为严格。在权利限制上,专利权保护制度规定了强制许可、研究免责;而品种权保护制度除了规定强制许可、研究免责外,还规定了农民特权,即种植者可以不经允许自繁自用被保护的新品种。可见,品种权的权利限制较专利权严格。

(二)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功能

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具有重要的功能:

1.建立公正的新品种培育机制

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通过产权界定,授予育种者以产权,从而建立起以保障育种者权益为核心的新品种培育机制。植物品种权保护所建立的新品种培育机制,为育种者提供了经济、有效和持久的创新激励动力,提高了育种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2.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新品种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激发了育种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培育更多高质量的新品种,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制度在保障育种者权利的同时,还出于公共利益的要求对自由行使这种权利进行限制,因而设置了强制许可、科学研究免责和农民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使优良品种能够发挥最大功效。

二、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国际趋势

研判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国际趋势,必须从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两个层面来考察。就国际立法而言,主要是考察《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发展;就国内立法而言,主要是考察各国国内立法对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不同文本的选择。

(一)《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及其发展

1.《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是最重要的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于1961年由法国、比利时等五个国家签署通过。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theprotectionofnewVarietiesofplants,简称为UpoV)是依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而成立的,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又称为UpoV公约。UpoV公约确立了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制度。UpoV公约构成了植物新品种品种权国际法律保护的基础。

2.《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发展

UpoV公约经过1972年、1978年、1991年三次修订。目前生效的是1978年文本、1991年文本。特别是1991年文本的修订体现了转基因植物品种权保护所呈现的品种权保护力度加大、品种权限制减少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1991年文本在1978年文本基础上所作的如下重大改进:

(1)将品种权保护对象的范畴从受保护品种的繁殖材料,扩大到了由受保护品种繁殖材料生产的收获材料以及特定情况下对这些材料的加工产品。

(2)将品种权的权利范围从禁止为商业目的的生产销售,扩大到禁止某些繁殖及为繁殖而进口。

(3)将一般植物品种权保护期限由15年延长到20年。

(4)对于育种研究者的特权加以限制。1978年文本规定育种研究者只要不是为商业生产为目的而反复使用该授权品种,不必征得原育种者的同意;而1991年文本规定了一个在原授权品种上产生的依存性派生品种的利用,需要经过其据以派生出来的品种的权利人的许可。

(5)将农民特权由强制性例外变为非强制性例外。1978年文本对农民特权实行强制性例外,规定“农民利用受保护品种在自己的土地上以种植为目的的生产种子的行为”不受品种权的约束。而1991年文本则对农民特权实行非强制性例外,允许成员国政府自行规定“农民权”的有无或享有程度。

(二)国内立法对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文本的选择

在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方式中,品种权保护方式为各国广泛采用。截至2007年6月,UpoV成员国已经达到了64个。其中,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1991年公约文本,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用1978年公约文本。

1.荷兰的相关法律

荷兰于1941年通过了《植物育种者法》,1967年出台了《种子和植物条例》,1968年加入UpoV公约,现实施1991年文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所有的属和种。在进行特异性、异质性和稳定性(简称DUS)测试方面,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

2.日本的相关法律

日本是UpoV公约1991年文本的加入国。《农业种子和种苗法》是日本对植物进行品种权保护的主要法律。日本的品种权保护范围较广,受保护的品种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类植物、多细胞藻类和其他植物。在品种权的限制上,《农业种子和种苗法》也规定了研究免责、农民免责。但也规定可以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排除农民免责的适用[2]。

3.印度的相关法律

《植物品种保护和农民权利法》是印度植物品种权保护的主要法律,该法于1999年颁布。印度于2002年申请加入UpoV1978年文本。《植物品种保护和农民权利法》强调了对农民特权的保护。它规定,即使种子已经被授予育种者权利,农民也依然有权在当地销售任何他们收获的种子。而且对农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育种者权利的情形给予了豁免。

UpoV公约1991年文本加大对育种者的保护,限制农民特权。这符合拥有先进生物育种技术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因而UpoV成员国中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采用1991年公约文本,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用采用UpoV公约1978年文本。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立法内容上逐渐接近UpoV公约1991年文本[3]。

三、中国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完善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为中心的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与UpoV公约1978年文本相协调。中国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制度在促进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有:保护对象狭窄、保护期限较短、侵权处罚不严等等。在国际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下,中国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制度亟须完善。

随着UpoV公约1991年文本的修订,国际植物新品种品种权保护呈现出保护力度加大、权利限制较少的发展趋势。UpoV公约1991年文本更多地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物技术欠发达,占人口多数的农民以种植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对我国不利。目前,中国应汲取UpoV公约1991年文本精华、改进现有品种权保护制度。具体的改进措施如下:

1.扩大品种权保护对象的范围。将品种权保护对象的范畴从受保护品种的繁殖材料,扩大到了由受保护品种繁殖材料生产的收获材料以及特定情况下对这些材料的加工产品。

2.延长品种权保护期限。将一般植物品种权保护期限由15年延长到20年。

3.加大对于品种权人的权利。从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保护品种权人的许诺权、出口权和进口权。

4.加大侵犯品种权的处罚力度。建议在刑法中增设关于侵犯品种权的犯罪规定,对于严重侵犯品种权的行为实施刑事处罚。

参考文献:

[1]Katherinee.white,“anefficientwaytoimprovepatentQualityforplantVarieties”,northwesternJournaloftechnologyandintellectualproperty,Fal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