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十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十篇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40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45-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当今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样需要倡导树立和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当前,我国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当前新局势和新情况,只有立足现实,把握潮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1]。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2007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内容丰满、结构清晰、功能全面、主题突出,构成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完整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系[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反映,是人类和谐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当前必须加大建设力度。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跨入网络化社会并走向新的文明。“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4]。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网络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不断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身的自觉实践行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互联网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机遇

网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其影响之深远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大新变革。短短十几年时间,互联网在世界乃至我国得到神速发展。联合国电信机构发表声明,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突破20亿人,十年前仅有2.5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位居全球第一[5]。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开辟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如超越时空界限、快捷及时方便、大量的信息传输、强大的互动功能等,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载体和平台,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天然具有的公共信息传播功能,也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放大器,是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因而,它也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了难得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互联网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时效性。我国网民众多,利用互联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受众覆盖面广量大,同时网络教育资源具有特殊性,网民能够反复下载学习,方便快捷,时效性大为增强。

第二,互联网可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网络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具有极强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说教变得灵活生动、丰富多样。可以使相关理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更具说服力。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人们在图文并茂、声影兼备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氛围和环境里,会不知不觉学习理解和领会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三,互联网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主体性。利用互联网,网民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根据个人意图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由浏览学习网站,自主选择教育信息,自由发表见解评价,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互联网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互动性。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特点使得网民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网际”关系中相互交流思想和心得、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这种互动式交流讨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深入内心,更容易对网民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使之自觉产生内化行为。

三、互联网时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一,互联网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互联网一经产生,就迅速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传播和纷争的新阵地。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体,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其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他们通过网络传播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言论攻击。这些都会影响网民的政治导向和文化信仰,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互联网弱化了我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优势。互联网兴起前,传统意识形态传播载体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主要采取集体学习、组织收看、辅导讲授等单向传播方法。这种传播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广大群众只能是信息的接受者,并且其传播还要受到一定时空因素制约,对于执政党来说很容易控制全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网络作为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使以往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方法发生根本变革。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选择。很多人大大减少了阅报、读书的时间和次数,许多人几乎不再收听广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过去依靠组织的权威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优势受到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功能和优势出现某种程度的弱化。

第三,互联网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在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开放性造成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当前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并相互激荡,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竞逐的集中地。林林总总的意识形态中,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补充,而有些却是反马克思主义、甚至是颓废堕落的。凡此种种,无不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第四,互联网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氛围引导的效果。当前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色情、暴力内容,大量有害的黄色流毒、黑色信息、灰色文化在网上泛滥成灾,还有部分网民不和谐的发泄,甚至有很多虚假信息显现,并且网络非法活动日益猖獗,尤其以青少年居多。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氛围引导的效果。

四、互联网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

1.加快网络建设,提供保障支持

互联网时代,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人心,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因而加大网络建设力度成为首需。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较迟,近年来网络建设虽有长足发展,但还远远不够,政府需加大网络建设力度。既要加强网络硬件设施投入,更要加强软件建设投入,不断提高软件系统开发设计和生产能力,掌握网络传播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在制定网络传播规则方面取得充分发言权和主导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网络硬件保障和软件技术支持,尤其在有效防控西方不良网络文化渗透,抵制西方文化霸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7]。

2.整合网络资源,增强主流引领

当前我国网站普遍存在规模大小不一、内容良莠不分、参差不齐等状况,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形成以一个以主流网站为龙头,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阵地。主流网站能真正唱响主旋律,敢于坚持原则,勇于直面矛盾,加强正面引导,形成了包容多样的网上舆论场,人们对其有着极大的信赖感。目前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求是网等国家网络媒体为骨干,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等各省市网络及地方政府网站为支撑的主流网络媒体阵容已经形成,要通过主流网站积极引导和引领其余各类网站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8]。

3.加强网络宣传,改进宣教方式

在网络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任何社会政治理论和主流价值观念要想得到网民认同,必须借助网络媒体强大的舆情攻势和传播效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渗透力,才能使抽象的理论、观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民众理性的接受和认可,并使之内存于心,外见于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充分运用网络传媒的独特优势,大张旗鼓广泛宣传,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通过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时刻感染熏陶,渐渐认同接受,最终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努力自觉践行[9]。

当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简洁明快和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宣教中无形无迹自然深入人心。如使用大众化语言,创办通俗易懂的网络电子刊物,制作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网络视频等,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4.加强网络监管,增强自律意识

伴随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网络上既有西方发达国家及国内反动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又有网络多元价值观的泛滥;既有各类黄色流毒和虚假信息,更有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活动。为此,加大网络监管,打造安全网络,加强文明办网和文明上网宣传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安全的载体和阵地保障成为当前重要任务。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实施网络综合治理。要构建安全高效的网络信息应急处置体系,建立网络信息传播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制度。建立健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机制,及时取缔和关闭各类非法网站,全力打击各类网络犯罪活动。二是网络媒体加强自律。网络媒体要积极响应《文明办网自律公约》倡议,坚决拒绝提供不良信息,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及时消除负面影响,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意识渗透。三是广大网民提高媒介素养。网民要积极响应文明上网倡议,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拒上低俗网站,主动监督和及时举报各类非法网站,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和和谐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无法忽视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和积极利用,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通过网络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中,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当中,使之最终成为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翟成林,曹广庆,王秀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的认识[J].兰州学刊,2008,(6):6.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3]刘世文,张燕玲,胡映雪.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2008,(3):10.

[4].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

html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

[7]林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122.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2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基础之上形成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社会、人民各方面的总体需要,是奠定社会和谐思想的主导价值和根本需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只有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网络道德教育当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原则,进而形成传递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稳定系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加强网络道德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利用不当、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利用网络侵权犯罪等问题尤为突出,加强网络行为监管,加强技术监控,建立对网络行业的道德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监控力度,加大网络舆情控制,建立健康的网络公共环境,对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至关重要。

(二)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以德治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影响联合的引导和教育体制,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三)规范校园网络道德建设

1.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效应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深化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开发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传播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让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大学生选择本应具有的品质与能力,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自我养成。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3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创造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在互联网上的体现,反映着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折射和投影,是链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节点。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健全人格,促使智能发展,完善道德修养,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校园精神。只有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才能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提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保证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本质,抵制和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影响的重要手段。高校网络是集中和传播高校精神文明信息的有效载体,包含了大量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管理、服务、娱乐信息,是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自然表达与相互沟通的无形桥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师生的素质,调动他们的探求欲和创造欲,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人格。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主导着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向。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要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要遵循高校的教育方针,就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从内容上看,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以教育为主,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坚持教育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在增强网络文化教育性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性和娱乐性。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个极为开放、复杂的环境。主要存在以下消极因素:

第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被一些西方国家当作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他们利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电子软件、游戏等精神产品中,不断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兜售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人权”、“民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从而达到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目的。

第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文化向来是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网络世界中,占据支配地位的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构成了冲击。这既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又使我国广大青少年在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方面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扭曲和影响。

第三,不良信息泛滥。互联网上信息杂乱无章,色情、暴力、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大量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肆意兜售,网上“贩毒”与兴起等等,严重蚕食信念混乱、意志薄弱的人的心灵,并诱使一些人最终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

以上这些消极因素,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都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做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新的途径”、“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等文件精神。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建设,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育人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网络是构建和谐高校园区的前提和基础。1.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2.要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战斗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是政工干部、两课教师,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尤其是辅导员要随时掌握网上思想动态,观察他们的需要、期求和偏好。师生在网上平等交流、在思想上平等交锋、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明显。网络的共享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受教育者间原本存在的观念落差与文化落差不再显著。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广博与专深并重,以新的管理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增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和发展。1.网络文化并不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改变,而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强化思想文化阵地意识,抢占网络思潮的制高点,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展示校园文化活动和师生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可以在校园中弓i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以此来构建校园网络道德文化建设。2.建立健全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同时,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网络道德环境的松弛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网络行为;如网上信息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净化网络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网上明辨是非,认清美丑,加强自我约束,使其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球被空前未有的网络文化所席卷,网络文化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战略思想,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大力建设突出民族特色、彰显先进性、注重服务性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保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石家庄打造成为全省及周边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强市,是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时展趋势、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潮流做出的一项科学战略决策。在建设文化强市的背景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更是尤为重要,既能顺应时代潮流,又能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的建设。

一、网络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作为人类文化的网络呈现,网络文化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境遇。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优势,“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2〕有助于我们弘扬主旋律,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网络文化促成文化产品新形式、新门类、新品种的发展,与相关第一、第二产业的交互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形式――网络经济,“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点”。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还极大地拓展了人的视野,改变着人们旧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有助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民群众通过BBS、微博等网络文化平台,与各级政府官员和理论学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对党的大政方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和建言献策等,“为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汇集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

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其成果,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和视角,对于提升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融人全球化进程,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因其开放性、自由性、渗透性、虚拟性、多元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给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自由主义、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意识形态在网上相互激荡,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在网上泛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和迷信活动在网上蔓延,与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从而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信仰和支持。第二,由于互联网空间缺乏制度和道德的约束网络文化中各功能区域配置的不平衡,监视区域的严重滞后和不健全,导致娱乐区域的强势发展、自由化膨胀,先进文化区域和教育科技区域的弱势发展无视他人尊严与权利的过激言论,甚至恶意诽谤,很容易变成具有极大伤害性的“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合法权利构成严重威胁;不以事实为依据、过于情绪化的网络表达,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甚至可能形成与社会对立的势力,引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色情、网络欺诈、网络等问题屡禁不止,特别是对成千上万青少年的毒害,将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釜底抽薪的危机。面对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同志曾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3〕“三个关系到”明确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使网络文化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大意义。

二、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坚持积极利用,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文化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4〕的网络时代,社会舆论极易在网上形成并快速传播,如果我们引导不力或不当,社会舆论就可能会通过网络的催化和放大,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如近期闹的沸沸扬扬的网络“大谣”秦火火事件。早在2003年12月同志就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2004年9月他又强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积极利用网络文化,首先,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面宣传,用正确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打好主动仗,强化广大网络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知与认同。其次,要积极探索网络舆论教育宣传的新途径、新形式,探索创建自身的“网语体系”,通过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与形象化立体化、多维化的表达形式,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增强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最后,要讲求引导艺术,围绕网民普遍关注的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增强政府网站权威信息、政策解读功能、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引导网民理性讨论问题、表达意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要通过真诚对话、理性辩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析事明理、解疑释惑、激浊扬清,使广大网络受众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快立法步伐,用法规管理互联网,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我国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文化部颁布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游戏产品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和信息产业部《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等相关部门规章,加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包括地方性法规,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多的法规存在很多的漏洞,执法力度不严,导致很多乱象发生。

当前加强网络立法和政府管理是各国互联网管理共同的发展趋势,也是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著名法学学者约纳森在其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代表作《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一书中即提到:“你可以看到一些法律发展趋势,比如打击电脑黑客,加大政府对网络世界的监管力度,协调言论自由与出版利益之间的冲突”。①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如果暂时不能立法,我们可以加强行政法规,用变通的方法来加强管理。因为网络发展快,而立法的程序复杂、周期长,所以互联网立法有时候会比较困难,也容易滞后。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根据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出台一些行政法规,以更快更有效地引导网络文化发展。同时,要加大违法违规网络传播行为查处力度,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色情及低俗信息之风,坚决切断违法有害信息传播利益链,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坚持科学管理,培育网络文明自觉性

网络文化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安全流动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在深刻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5〕科学管理网络文化,首先,其次,要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职责权限不清,避免多头体制导致的产业管理与意识形态管理脱节等问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水平和驾驭能力。再次,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探索建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企业信誉公示制度,引导基础运营商、接人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类网络文化服务单位秉持守法、诚信、绿色、安全等理念,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文明办网。最后,要积极倡导网民自律,引导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做到不虚假信息、不发表不负责任言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情绪和非理,尊重他人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四)要培养一批投身于网络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网络文化基础薄弱,虽然每年能培养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在政策上没有相应的有效促进机制,不能为网络文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和深造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国内的环境不太适合其发展,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因此选择到国外发展。高级研发、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网络文化潜在的消费能力日趋加强,与此相关的人才匮乏现象将会日益突出。

网络文化人才包括网络建设人才和网络管理人才,人才的匮乏是网络文化发展的瓶颈。从数量上有欠缺,并且人才的培养也不平衡,高端的人才稀缺,中低端人才需求量也是非常抢手。在网络人才的的培养上,首先要考虑到对学生网络文化创意的培养、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适合开发的和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其次,就是要改善人才成长化境,从培养的机构、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再次,就是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从业人员的管理机制,积极的吸引国内外产业文化运作方面有经验、高水平的高端人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网络空间的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融合和一体化的教育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利用网络的能力和网络文明素养。

(五)提高全民的网络文化素养,加强互联网的普法教育网络文化的建设是要具体落实到网民。我们要把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结合公民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落实到学校。特别要重视互联网的普法教育,这方面得从娃娃做起,从小学生做起。这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例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已经在小学生的课本里面进行互联网的教育,那时候他们就开始讲“不要攻击别的小孩”、“对别人有意见时不要去谩骂别人”等等,都是采取漫画的形式,他们的课本都是漫画式的互联网普及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抓起了。但是现在中国都还没有,好多小学生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注重全民的网络文化素养的培育,让人们自发的去净化网络文化这片土地。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二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2〕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日报,2007年1月25日

〔3〕同上

〔4〕高度重视互联网对舆论的影响,人民日报,2008年6月23日

〔5〕同〔2〕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25-03

近年来,我国网络新媒体规模的扩大、网络科技的普及、网络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网络文化的繁荣,不仅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给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的提升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认清这些挑战和问题,并探索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开拓路径,对于不断提升网络环境下的主流文化引领力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复杂状况和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的新要求,党和政府应该在建设、管理和引导上下功夫,使之健康发展。如何才能做到规范与繁荣并举,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进而不断提升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不断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人们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掌握了信息、交流和回馈的主动权,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网络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因素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既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例如,有关报告的数据显示,年龄在10~39岁之间的网民人数占了全体网民总数的79.7%。这部分人群中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最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干扰,例如,有的青少年认为“凡是有实用价值的思想理论都能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不能作为指导思想”、“应该把多元化作为指导思想”等,这些观念的产生与网络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仰与价值取向确实出现多元化倾向。而且,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与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在开阔人们视野、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辨识力与防御力。因此,如何协调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如何提升主流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如何增强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本质的辨别和扬弃是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非社会主义思想,甚至是主义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快速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1]。因此,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党的十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网络环境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实网络内容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用什么指导思想来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网民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引领网络多元文化要素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在指引道德规范、凝聚社会共识、建设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包括主流网络媒体在内的多种网络平台,要重视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引领网络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2.承认和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以及网民群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不是对思想多元的抵制,而是对不同社会思潮的引导与疏通;对广大网民思想观念的引领不是对差异性的消灭,而是对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多种诉求的对话和引导。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多元文化的引领,就必须树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念,在多元和差异中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3.坚持“三贴近”原则,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环境下的影响力,必须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网民群体的心理特点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质,紧密结合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从而逐步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认同和逐步接受。

二、以健康、理性、和谐的网络文化为指针,不断弘扬网络舆论的正能量

面对我国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如何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网络文化阵地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对网络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措施流于形式等问题。近年来,各级党政机构纷纷开通了网络微博、政务微博且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在众多网民的热切关注下,很多政府微博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而是出现了“空壳”现象,例如,微博内容更新缓慢、职能定位模糊、信息滞后、与群众互动性不强、缺乏后续管理和维护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体现在政务管理方面,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也频频出现,导致政务微博所发挥的作用与网民的期待相差甚远,从而使很多非主流文化抢占了互联网这一前沿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危机意识、前瞻意识和阵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报告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最近,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自觉抵制违背“七条底线”的行为,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这“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5]因此,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网上吸引力和感染力。

1.注重对网民的教育和疏导,倡导理性、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网民素质。广大网民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网络功能的效果,同时,网络管理要达到预期效果,“堵”不是办法,而应以疏导为基础,所以,加强对广大网民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和提高网民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思想阵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进行的如“上网忠告机制”、“百万中小学生签名倡导健康上网”等活动就是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其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性,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等,引领网民健康上网和交流。

2.加强网络行业的自身建设

网民和网络行业都要加强自律。这既要加强网络行业自身(自律)组织的建设,规范和引导网络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要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网络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主动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3.坚持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基本方针发展网络文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推进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发展可以百花齐放,有不同声音,但总体上应该有利于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或气氛,而不是相反。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实现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目标,就必须以和谐的文化和思想为指针,积极倡导和谐理念,推崇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思想,展现和谐氛围,努力营造和谐环境,促进社会不断和谐与进步。

三、以规范、有序、法治的网络监管为保障,不断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网络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宣传力度日益加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宣传,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为主导的主流新闻网站得到良好发展,然而,与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网络引领力以及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要求相比,我国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伴随网络繁荣发展而出现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犯罪等众多网络安全问题,呼吁党和政府及时出台和执行一整套完善的、成体系的网络文化管理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网络主流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步伐相对缓慢,特别是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落后于网络发展的整体形势。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2]。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以网络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构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多重引领机制,不断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1.要以网络法制建设作为保证网络环境下主流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互联网科技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但是网络法制化管理和建设仍然相对欠缺。尽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但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维护公民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和滞后。只有完善网络法制建设,才能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孕育公众理性的场所。

2.要着力保障,提高技术掌控手段,强化监督治理力度

除了完善法制、依法管理外,还应该完善技术手段,加大监管力度。技术手段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以技术手段的不断突破来促进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事实上早在2005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就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这个系统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诱因,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这一防沉迷系统的施行效果良好,是运用技术加强监管的重要表现。

3.要以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建设作为保证网络环境下主流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其中,最根本的是构建文化发展的多重机制,使网络主流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例如,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和共享机制,立足于网络受众的群体特征和文化需求,利用各类网络传播方式,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媒体不仅能够呈现社会事件的全过程,而且对事件的发展方向和公众舆论能够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引导和监督网络舆论是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关键环节。网络管理部门要汇集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对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环境的虚假言论和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和处罚,不断营造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9.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谐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新空间,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已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精神的要求,坚持“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以及“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由此学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等多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校特色,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努力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将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对口管理,各负其责,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坚持“引导者”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园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

[1] [2] 

签字”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四、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7

会议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会议强调,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促检查,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卫生、健康工作的组织、指导、服务,加强家庭和社区青少年体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学校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的落实。

会议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会议强调,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会议强调,所有宣传文化单位都要努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创作生产出更多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文化单位要自觉担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责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网上传播,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信息装备制造业。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特别是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加大保障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法制化,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8

大众化的双重影响对于网络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2007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文化传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具有双重影响。它既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其大众化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现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传播平台和载体形式,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得到广泛传播,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并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平台和载体才能达到,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正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载体形式。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具有的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迅速、及时和跨地域性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宣传和教育模式,出现了电子阅览室、网络会议、网上谈心等多种崭新的方式和手段,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和有效传播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象的方式鲜活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为生动,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二是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了时代因子,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网络文化的出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同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进程中发展和丰富自己。

三是网络文化有助于人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政治素质的提高。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平等意识、开放和竞争意识等日益融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极大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平等意识,激发了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和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增强了人们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理论的认同感,从而促使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文化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现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

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曾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这就使得网络文化带有一种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互联网上充斥的信息很多是经过意识形态过滤的,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西方国家利用自己在网络上的优势,大肆宣扬和传播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冲击。二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得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消解和削弱。在网络空间,多种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出现、多种信仰并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交融。致使人们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严峻挑战,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又受到了质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比以往更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三是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如,1999年初,北京联合大学曾对五所高校的学生使用inter-net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调查问卷中对于“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这一观点,有38.8%的人表示“现在做起来很难”,还有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有14.4%的人认为网络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同时,也有15.3%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平。还有46.6%的人表示“很难确定”。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提他人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还有5.4%的人曾经“了不健康的信息”。

二、依托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开放度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依托。

第一,在网络文化传播中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践路径,需要协调好网络传播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强大合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宣传与传播。有学者指出:“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设定效果的实现,需要传播者、受众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当质量的信息,需要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所有这一切共同协调运作的结果,就是满意的传播效果的获得。”在网络社会,信息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和受众通过网络媒介共同完成的。要达到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必须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协调好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和网络管理三个重要环节。其中,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采集者、制作者和传送者,传播者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直接关系到传播内容的科学、正确与否。受众既是网络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大众传播的效果问题,是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关心的一个大问题,因为效果是传播目的的最终体现。而这个体现者恰恰又是受传者,所以,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与研究受众关系极为密切。”受众的需求,受众对网络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会对网络传播的效果起着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是必须不断提高传播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从政治上对制作和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同时还要提高传播者自身的信誉度,这样才能在受众面前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使受众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置信不疑。

二是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加强对网络传播受众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通过受众心理发生作用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喜好,选择是否接受以及接受哪些信息。因此,要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效果,必须对受众的心理接受和需求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网络传播的结合点。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传播阵地,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和错误思潮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营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良好网络传播环境。曾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正是基于网络传播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使网络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前沿阵地,为人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良好网络文化环境。为此,首先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网络传播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与优势,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建设,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形成正面宣传优势,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引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其次,要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和错误思潮在网上传播。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净化网络空间,杜绝有害信息和错误思潮在网上传播。二是利用网络优势,设置专门论坛,积极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网上错误思潮进行分析,使人们能够透过社会思潮的表象看清其实质,明辨是非,洞察真伪,从而其提高理性、科学批判各类错误思潮的能力。

第三,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积极探索网络领域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条件下,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不管是在宣传的内容,还是在形式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相比传统的宣传工作而言,网络领域的思想和文化宣传具有便捷、及时的特点,能够迅速地将宣传的内容传达到受众,同时宣传的内容更加全面、具体和集中,在宣传的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利用网络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增强网络文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新时期必须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网络工作,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网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将宣传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内容与形式之间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一定的内容必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一定的形式也必然是一定内容的形式,“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传播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也非常重要,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中,应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双向结合。从传播的内容上来说,网络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从传播的形式上来看,利用网络以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使它的宣传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逼真性,从而使其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二是将“堵”与“疏”相结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重在交流疏导,这是由人的思想转化规律决定的。在宣传过程中,首先就要通过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以大众化的语言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也要及时对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反馈和分析,引导大众的思想和行为,疏导大众的情绪,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和管理,杜绝不良信息和庸俗、低级、腐朽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和蔓延。

三是将网上宣传与网下宣传相结合。网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传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但网络宣传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宣传工作在网络上的延伸。因此,在运用网络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教育时,只有坚持网上和网下联动呼应,将网络宣传同其他渠传统新闻媒体的宣传以及其他渠道、方式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的效果。四是将思想灌输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够自由地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通过网络,受众能够及时地将信息的接受情况向传播者进行反馈,并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对于传播者来讲,能够使他根据信息的反馈情况进一步调整策略,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传播。因此,在网络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坚持思想灌输与双向互动相结合。

第四,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高素质网络文化宣传人才队伍,确保网络文化传播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2004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2007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的这些论述为新时期加强网络文化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确保网络文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就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宣传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业务素质高的干部选拔充实到重要岗位上。

三、结语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9

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性,使它超越其他大众传媒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民意表达的新渠道、参政议政的新平台、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最有力的桥梁和纽带。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通过视频直播直接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社情民意。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交流对话,从此拉开了通过网络反映和了解社情民意的序幕。广大民众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了解国家事务,广泛而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行使自己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基本权利在网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我国网民利用论坛、微博以及网上辩论、视频交流等传播工具进行政治参与,无论是在频次还是数量、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互联网的发展,冲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樊篱,使各级官员与百姓之间直接沟通、平等交流更加便利,为民主切磋、协商和对话创造了有利条件。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器,而且“倒逼”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给我国的政治生活带来了许多显著的变化:一是加快了“电子政府”的建设,各级党政机构的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网络问政、微博问政蔚然成风。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上半年政务微博报告》称,至2012年6月底,新浪认证的各领域政府及官员微博已达45021家,较去年年底增长近150%,平均每月有3500家政务微博诞生;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政治运行模式,推进了一种更加广泛、更加平等的政治协商制度,如在每年举行的全国“两会”上,网络参政、微博参政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关注国计民生,献计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常态化机制正在形成;三是通过互联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网络反腐”已成为我国反腐倡廉的新利器,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下,任何官员的腐败行为都无处逃遁,被“曝”、“晒”在光天化日之下,它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保持党的纯洁和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互联网在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一种新的网络政治文化正在我国形成。

努力创新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性是互联网的又一重要特性,虚拟不是现实,但它是现实生活在网络世界上的真实反映,正是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使人类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虚拟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并且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使得虚拟社会管理不断面临着来自现实社会的挑战。为了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必须在理念、制度、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以为首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虚拟社会的管理,同志在视察人民网时曾强调“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在2011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同志又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一次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建设和创新的范畴。虚拟社会的管理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努力探索虚拟社会管理的中国模式,并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网民教育及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依法治网”是国际通行的互联网管理的“不二法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立法来管理互联网的国家之一。这些法律法规对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互联网站的条件及设立程序、上载内容的禁止性条件、网络安全、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规范国内网络媒体的建设和活动、抵御网上有害信息、打击各种网络犯罪、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起到积极作用,也给各级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另外一些新的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如《通信法》、《互联网隐私保护法》等正在讨论制定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网络虚拟社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互联网管理正在从直接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过渡到以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

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建设

与人类任何伟大的科技发明一样,互联网也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互联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互联网诞生一开始,就像一只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网上黄赌毒泛滥、病毒肆虐、侵权不断、网瘾沉迷、恶搞横行……网络上的这些不文明现象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已成为社会的公害。治理网上的这些“乱象”,我们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还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如果说法律法规是一种代表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意味的“他律”,那么道德规范则是建立在理性、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良知等基础上的“自律”。在我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的网络文明建设,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道德伦理为导向的自律。

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建设,首先要在网络媒体中间开展文明办网、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的活动。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等多个全国性的互联网行业自律性组织,制定了有关自律公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业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共筑网络诚信体系;另一方面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推广互联网信息评议,网站信誉公示等制度,对网络文化内容进行公开评议,对网站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充分发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作用,鼓励网民举报网上有害信息和不良行为。通过这些活动,使黄赌毒等有害信息从源头上得到遏制,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网络伦理环境正在形成。

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建设还体现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文明上网、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的活动。广大网民既是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又是网络文化产品的接受者,努力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阵地具有基础性意义。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先后提出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用“八荣八耻”的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网民在网上的言行,强化网民的道德意识,营造网络和谐文化。广大网民“文明上网、从我做起”,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线上、线下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辩别和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人人都是“把关者”的局面。这种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网络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世界各国的互联网管理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全面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web2.0、p2p流媒体、网络宽频、网络电视、手机报纸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受众发展很快。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使我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舆论结构也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不仅引起舆论界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社会心理的失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社会舆论的复杂多变,我国各级网站、特别是主流媒体,一方面加强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社会舆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网络释放公众情绪、对网民进行舆论释缓和心理疏导,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利则扬之,坏则毁之”,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进行全面的引导,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近年来,各级网络媒体及主管部门认真研究网络传播条件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努力把握网上舆论引导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运用传播学中“议题设置”、“多级传播”、“意见领袖”等方法和策略,做到有的放矢、精确制导,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在近年来国内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如“家乐福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贵州瓮安事件”、“四川绵竹事件”的处置中,各级网络媒体和主管部门利用互联网在时效性、交互性和分众化、个性化等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预警器”、“安全阀”和“减震器”等作用,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增强我国网络文化软实力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最终目标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齐抓共管

同志曾经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际活动中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合力。在新形势下,则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要始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为做好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并对牛玉儒、孟二冬、方永刚、沈浩、郑培民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创新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同志多次指出,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在每一个重大转折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都要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出现大变化、大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党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把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要求,“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以往提法有所不同的是,这次决定明确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而不是别的学习型政党;而且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还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了落实这项重大任务,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十七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创立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4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这项工程实施六年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广大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不断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扎实推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五个二级学科的地位和关系得到明确界定;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头良好,全国高校于2006年秋季都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被纳入工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顺利编写完成并投入使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等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必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而且也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时代变化的新趋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尤其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力,并对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指导性意见。

第一,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2004年9月19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请记住我站域名/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