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十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十篇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3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细胞学标记;Dna分子标记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ines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Strategyandactionplanning(2010-2030),thecontinuouslossofgeneticresourcesbecomesoneofthreethornyissuesthreatening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nChina,whichhighlightsthesignificanceofgeneticdiversitymonitoringplaninthefuture.afterbothStandardfortheassessmentofRegionalBiodiversity(HJ623-2011)andRegulationfortheCollectionofGeneticResources(HJ628-2011)comeintoforce,identificationandcollectionofgeneticresourcesbecomesessentialinbiodiversityassessmentprojects.thisreviewsummarizesthefrontapplicationofbothcytologicalmarkerandDnamolecularmarkertechniquestodistinguishplantvarieties,andconsequentlythefeasibilityoflarge-scaleapplicationofDnamarkertechniqueonfuturebiodiversitymonitoringandassessmentprojectsisdiscussed.

【Keywords】Biodiversity;Cytologicalmarker;Dnamolecularmarker

0introduction

asoneofthreelayersofbiodiversity,whichincludesecosystem,speciesandgenetics,geneticdiversityisthediversityofgeneticfactorsthatdeterminethetraitsoforganismsandtheircombinations,sothatbecomesthebasisofspeciesandecosystemdiversity[1].itisinevitableforaspeciesofpoorgeneticdiversitytomovetowardstheextinctioninnaturalselectionprocess[2].

afteraseriesofenvironmentalpolicyhasbeenworkedoutbycentregovernmentofChina,suchasChines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Strategyandactionplanning(2010-2030),StandardfortheassessmentofRegionalBiodiversity(HJ623-2011)andRegulationfortheCollectionofGeneticResources(HJ628-2011),itisessentialforenvironmentalengineerstoincludegeneticdiversityinbiodiversitymonitoringandassessmentprojects,andcollectionandidentificationofgeneticresourcesinthenaturedefinitelybecomesthefirststepofthiswork.inpresent,identificationofplantvarietiesmainlyreliesonthebiologicaltraitsofplants[3],whicharesusceptibletoenvironmentalconditionsandtime-consumingwhenthosebiologicaltraitsareartificiallycultivatedandobservedinexperimentland[4].However,thedevelopmentofDnamarkertechnologyprovidesaquickerandmoreaccuratesolutionforenvironmentalengineerstodistinguishdifferentsub-populationsofaplantspeciesinthenature,particularlywhenidentificationofeconomictraitsisnotessentialinbiodiversityassessmentwork.thisreviewsummarizesbothcytologicalmarkerandDnamolecularmarkerforthedifferentiationofplantcultivarsinrecentyears.

1Cytologicalmarker

Duetoitshighstabilityandreproducibility,karyotypebecomesoneoftheuniquechromosomeinformationtodistinguishdifferentspecies,populationsofthesamespeciesandtoidentifythehybrids.Karyotypeparameters,mainlyincludingtheabsolutelengthandrelativelengthofchromosome,armratio,centromereindex,chromosomeploidyandasymmetryindex,arefrequentlyanalyzedbybotaniststostudythevariationinchromosomenumberandstructurebetweenspecies,theoriginofspeciesandthegeneticevolution[4].

1.1traditionalsquashtechnique

Zhangetc[5]analyzedkaryotypeofthreeFritillarithunbergiicultivarsbasedontraditionalsquashtechnique.thekaryotypeformulaofF.thunbergii(Xiaye,Kuanye,Duozi)variedamongthreevarieties,indicatingthefeasibilityofgeneticidentificationofFritillarithunbergiicultivars.thekaryotypeofallthevarietieswereclassifiedinto3Btype,andheterozygosityofhomologouschromosomewerefoundinbothF.thunbergii(Xiaye)andF.thunbergii(Duozi).

thekaryotypeofthreediploidoatspecieswasstudiedbyLiuetc[6]withapplicationoftraditionalsquashtechnique.Bothkaryotypeformulaandasymmetryindexofavenastrigosa,avenahispanica,avenabreviswerecalculatedforcomparison,revealingmoreadvancedevolutioninkaryotypefora.strigosa,followedbya.abrevisanda.hispanica.threediploidoatspecieswereeffectivelydistinguishedbyacombinationofbothkaryotypeformulaandasymmetryindex.

thetraditionalslice-makingmethodwithmicrographtechnologywasadoptedbyDaietc[7]tostudythecytologybasisforcultivaridentificationofSecalecerealesubsp.segetale.threepopulationsofSecalecerealesubsp.segetale(89R4,89R14,89R60)andonevarietySecalecerealeL.(H36)wereselectedtoconductkaryotypeanalysis.Karyorypeformulae,asymmetryindexandasymmetricalkaryotypecoefficientwereprovidedandcomparedamongthesevarietiesinthisresearch,whichshowedrichdiversityinchromosomemorphology.

traditionalsquashingmethodwasadoptedbyLiuetc[8]toanalyzethekaryotypeof7R.hybridacultivarsand5R.rugosacultivars.accordingtotheresults,alltheR.hybridacultivarsweretetraloid(2n=4x=28),exceptthatR.hybrida‘elmshorn’wastriploid(2n=3x=21),whileallthe5R.rugosacultivarswerediploid(2n=2x=14).anumberofkaryotypeparameters,includingkaryotypeformula,chromosomerelativelength,ratioofthelongestchromosometotheshortestoneinlength,armratio,asymmetryindexandcentromereindex,wereinterpretedasbiomarkersforidentificationofvarietiesandcorrespondinglythegeneticdistancewasanalyzed,revealingthatdistinctdifferencesinbothkaryotypeandploidylevelsexistedbetweenR.hybridaandR.rugosacultivarsandR.rugosacultivarsappearedtobemoreadvancedinkaryotypeevolution.

21cultivars’karyotypeofornamentalGinkgowasstudiedbyGaoetc[9]withsmearmethod.thekaryotypeofallcultivarswasreportedtobeidentical,andtherelativelengthofchromosomevariedfrom4.31%to15.34%forthefemalecultivars,aswellas4.37%to17.12%forthemale.Forapproximately83.33%ofallthevarietiesinthisresearch,thearmratioofchromosomewasabove2:1,whichbelongedtoasymmetric3Btype.Clusteranalysiswasconductedonthebasisofkaryotypecalculation,showingthatthemeanarmratioorlengthratioofornamentalGinkgocultivarswassignificantlydifferentfromoriginalGinkgoBiloba,andconsequentlytheoriginality,evolutionandclassificationofthesecultivarswerediscussed.

intotal6varietiesofHippophaeRhamnoidesL.wereselectedbyLietc[10]toanalyzekaryotypecharacteristicsofchromosomes,including4strainsfromRussiaand2strainsfromChina.Karyotypeformula,asymmetryindex,centromereindexandratioofthelongestchromosometotheshortestoneinlengthwerecomparedandcontrastedbetweenthesevarieties,providingthebasisfortheidentificationandevolutionaryanalysisofHippophaeRhamnoidesL.varieties.accordingtotheasymmetryindex,sixofthesecultivarswereclassifiedintomiddlecentromereorsub-middlecentromere,withkaryotypetypesas2aor2B.

40typicalandstablevarietiesofChineselarge-floweredchrysanthemumwerechosentocarryoutcytologicalkaryotypeanalysisforinvestigationofgeneticdifferences[11].1-4satellitechromosome(s)werereportedinapproximately35%ofthecultivars,withincreasingpossibilityofsatellitechromosomewhenchromosomenumberincreased.thekaryotypesofthesevarietiesweresummarizedas2a,2Band2C,andtypes2aand2Cweremorelikelytoappearinthecultivarswithhigherploidy.theinterrelationshipofkaryotypeparametersincludinglong-/short-armratio,asymmetrycoefficientofkaryotypes,karyotypeasymmetryindexandrelativelengthofchromosomeswerediscussedinthisresearch,indicatinggreatvaluesofkaryotypeparametersforcultivaridentification,classificationandgeneticevolutionanalysisforchrysanthemumsspecies.therelationshipofkaryotypeparameterstowardsphenotypiccharacterswasalsoexamined,revealingthatthevariationoflong-/short-armratioandasymmetrycoefficientofkaryotypesledtohighestrelevancetomostphenotypiccharacters.

wildRosaspecies,whicharebroadlyfoundinthe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ofChina,possessmanyimportantunknowneconomictraits.Yuetc[12]collectedkaryologicaldatafrom13samplesofsevenwildRosataxa(R.berberifolia,twobotanicalvarietiesofR.spinosissima,R.platyacantha,R.beggeriana,R.acicularis,andR.laxa),whichwereeasilydistinguishedbykaryotypeparametersofchromosomeploidy,asymmetryindex,centromereindex,anddistributionofrelativelengths.thekaryologicaldataprovidedcomprehensivecytogeneticresourcetoanalyzethetaxonomy,evolutionandspeciationinthegenusRosaaswellastoidentifysuitablecultivarsforbreedingprograms.

1.2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technique

Fluorescencebindingtechnologywithfluorescentdyes,whicharecapableofrevealingatorGCDnasequencesonchromosomes,candistinguishdifferenttypesofheterochromatinonthechromosomes.Forexample,Dapi(4',6-diamino-2-pheny-lindoledihydrochloride)resultsintheappearanceofatrichregiononchromosomes,whereasCma(Chromomycina3)canrevealtheGCrichregion[13].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techniqueprovidestheaccuratemappinginformationofrDnaprobesonthechromosome,whichbecomesthemoreeffectivemarkerstodistinguishchromosomesofplants[14].Sheetc[15]analyzedthemitoticmetaphasechromosomesofarachishypogaeaL.speciesbyusingacombinationofDapi+bandingtechnologyanddouble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techniquewithboth5Sand45SrDnaprobes.onthebasisofthechromosomemeasurements,Dapi+bandsandrDnaFiSHsignals,thechromosomesofarachishypogaeaL.wereaccuratelypairedandarranged,leadingtoamolecularcytogenetickaryotypeindetail.

However,Dapibandingpatternsvariesbetweendifferentplantspecies.Xuetc[16]comparedDapifluorescentbandingpatternsamongdifferentplantspecies,indicatingthatfluorescentbandswereobviouslyobservedinmaizeandpeanutspecies,followedbysesameandloofahwhoseDapibandswererelativelyweaker.However,noclearDapibandscouldbeidentifiedinsoybeanchromosomes.

2Dnamolecularmarker

DnamolecularmarkertechnologiesforplantvarietyidentificationmainlyincludeRFLp,RapD,iSSR,aFLp,SnpandSSR.However,therankingofthesemolecularmarkertechniquesbasedoncomprehensiveeffectivenessisaFLp>SSR>RapD>RFLp,whichhasbeeninternationallyrecognizedinthe92thaSHSconference[17].thisreviewsummarizestherecentdevelopmentofbothSSRandaFLpmarkertechnologyforvarietydifferentiation.

2.1SSRmarker

eSt-SSRmolecularmarkertechniquewasconductedbyZhaoetc[18]toidentify12Chinesecabbagecultivars.Basedonexpressedsequencetags(eSts)ofChinesecabbageinGenBank,30pairsofscreenedSSRprimersweredesignedandsynthesized,resultingin21pairsofeSt-SSRprimerswhichwereeffectivelyamplified,butonly10pairsofeSt-SSRprimerswerehighlypolymorphic.accordingtotheidentificationresultsandthemappingdifference,10pairsofprimerswithhighpolymorphismweredesignedas2setsofmultiplexeSt-SSRmarkerstodistinguishthese12Chinesecabbagevarieties,withsatisfactorypolymorphicrateof88.9%and97.0%respectively,aswellashighpolymorphisminformationcontentof0.910%.

Laietc[19]selected26inbredlinesand54testvarietiesfortheexaminationofdistinctness,uniformityandstability(DUS)ofthesevarietiesbyadoptingSSRmarkers.49pairsofSSRprimerswerescreenedfrom952pairsintotal,basedonthecriteriaofrichnessofpolymorphisminformationcontent(piC),theclearnessofpCRbandsandconvenienceofdifferentalleleidentification.49pairsofSSRprimersledto57lociwith311allelesidentifiedintotal.theaveragenumberofallelesperlocuswas5.5,rangingfrom2to13,withameanpiCof0.53.Clusteranalysisshowedthatalltestvarietieswereclearlydistinguishedby49markerswhenthegeneticsimilaritycoefficientwassetas0.93.

inordertoproviderobustreferencefortheidentificationofbarleyvarietiesandavoidcounterfeitandinferiorvarieties,wangetc[20]selected29barleystandardvarietiesandgeneticdiversitywasanalyzedbyDUStesting.28pairsofhighlypolymorphicSSRprimerswerechosen,leadingto125allelesmeasuredintotal.eachpairofpolymorphicprimersdetectedanaverageof4.46alleles,withpolymorphisminformationcontent(piC)varyingfrom0.81to0.25andanaveragepiCof0.62among28pairs.

thespecificityandstabilityof123representativericevarietieswereanalyzedbytianect[21]basedonSSRfingerprintingprofiles,andthevalueofSSRcoremarkerschoseninthisstudywasexamined.24pairsofprimersdetected138allelesintotal,with12locidetectedinsinglecultivarand21locisuccessfullydistinguishingjaponicaandindicaricevarieties.onthebasisofgeneticsimilaritycoefficientsetas0.96fortheclassification,alltestedvarietiesshowedtheiruniquespecificitybyclusteranalysis,whichindicatedthat24pairsofSSRcoreprimerswasabletoeffectivelyidentify123varietiesofrice.

2.2aFLpmarker

SixpairsofaFLpprimerswithrichpolymorphismwerescreenedbyLietc[22]toconductfingerprintinganalysisontwoChinesecabbagesamples(label587and586)aswellasastandardsample.euclideandistancescoefficientofeachsamplewasestimated,indicatingthatdistinctdifferencewasfoundbetweenthesample587andstandardsample,withthepolymorphismbandrateof31.7%.Consequentlyvariety587wasidentifiedasadifferentvarietyfromthestandardsample.incomparison,variety586showedconsistentpCRbandswiththestandardsample,whichwasconsequentlyidentifiedasthesamevarietyasthestandardsample.thisresearchdemonstratedthataFLpwascapableofprovidingreliabledifferentiationtechnologyforplantcultivars.

intotal14samplesofeightvarietiesandsixwildpopulationsof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fromShaanxiwerechosenbyweietc[23]forthedevelopmentofvarietyidentificationtechnique.BothmorphologicalandaFLpmolecularmarkerswereexaminedwith26morphologicalcharacterindexesand8aFLpprimers(ecoRⅠ+3/mseⅠ+3).multivariatestatisticanalysiswasconductedonmorphologicalmarkers,resultingin3principlecomponentindex(pCi).thefistpCiincludedtheratioofpetalandanther,lengthtowidthofthefifthlobular,thelengthanddiameteroffilament;thesecondpCicoveredthelengthofcompoundleafandpetioleofcompoundleaf,thenumbersofleaflet,thefifthlobular,andthetoplobular;andthethirdpCiwerethetoplobularandthevertexangleofthefifthlobular,whichrespectivelycontributedto30.383%,19.321%and13.777%ofvarianceinmorphologyof14varieties.Furthermore,molecularmarkersof8aFLpprimers(ecoRⅠ+3/mseⅠ+3)alsocompletelydistinguish14cultivars,inconsistencewithmorphologicalmarkers.

wenetc[24]triedtodistinguish26jujubecultivarsand1sourjujubebyadoptingfluorescent-labeledaFLpmarkers.8aFLpprimerpairswerechosen,leadingto886aFLpmarkersidentifiedintotal.amongtheseaFLpmarkers,112markerswereidentifiedasuniquebandsforspecificvarieties,whereas60markersweredeletionbandsforspecificvarieties,leadingtoeffectiveidentificationofjujubecultivars.

Songetc[25]chosen90cultivarsofChinesecabbagesfrom7differentproductionareas,anddevelopedfingerprintingtechniquebasedonaFLpmarkersfortheidentification.intotal20pairsofaFLpprimersweredesignedtoexaminethegeneticpolymorphismofthesecultivars,andaFLpprimersvariedbroadlyintermsofdifferentiationcapacityofChinesecabbagevarieties.thenumberofpolymorphicbandsthatweredetectedbyaFLpprimersdifferedfrom9to32.acombinationofprimers(e-aCa/m-CtG)resultedin71amplifiedbands,including32polymorphicbands,whicheffectivelydistinguishedallofthe90varieties.incomparison,thegeneticpolymorphismbetweenindividualsofthesamevarietywasalsoexaminedbyaFLpmarkertechnique.twohybridcultivars(Beijingxin2andJingxiawang)ofChinesecabbagewereselectedand10individualswerechosenfromeachcultivar.theaFLpbandsshowedconsistencebetweenindividualsofthesamevariety,exceptthatoneofBeijingxin2differedfromtheothers.

2.3Capillaryelectrophoresiswithfluorescencedetection

Comparedwith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andsilverstainingtechnique,capillaryelectrophoresiswithfluorescencedetectionmethodismoreautomatedandprogrammed.thesystemsoftwareofcapillaryelectrophoresiswithfluorescencedetectionisabletocalibratethedifferencesbetweencapillaryelectrophoresis,andreducetheartificialandsystematicerrors,whichconsequentlyimprovesthestabilityandrepeatabilityofvarietyidentificationtests[26].Fengetc[3]screened58SSRprimerstoidentify14poplarvarietiesbyapplicationofcapillaryelectrophoresiswithfluorescencedetection,whichincluded4varietiesofpopulusdeltoids,5varietiesofpopulusnigra(including3transgenicvarieties)and4hybridvarieti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4varietiesofp.deltoids,5varietiesofp.nigra,and4hybridvarietieswereeffectivelyidentifiedby4primers,5primers,and4primersrespectively,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observedattheSSRlocibetweenp.deltoidesandp.nigra.DifferentSSRgenotypeswerealsoidentifiedbetweenthetransgenicandnon-transgenicvarieties.

3ConclusionandimplicationforBiodiversitymonitoringandassessment

incomparisontotheDnamolecularmarker,cytologicalmarkertechniquesresultinlesspolymorphismforthesub-populations’differentiationofaplantspecies,butobviouslyreducethecostofthiswork,oncebiodiversitymonitoringandassessmentprojectsareimplementedatlargescale.Consequently,cytologicalmarkerwouldbemoresuitableasthemainsolutionforenvironmentalengineerstoconductgeneticresourcecollectionwork,basedonwhichDnamolecularmarkerwouldbecomeacomplementarysolution.Capillaryelectrophoresiswithfluorescencedetectionmethodcertainlyleadstohigheraccuracyandstabilityforidentificationtests.nevertheless,therelativelycheaperfacilitiesrequiredby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andsilverstainingtechniquewouldbemoreacceptableinpractice,whichhasbeenadoptedbyrecentnationalStandardsincludingprotocolofpurityidentificationforSoybeanVarietyusing-SSRmolecularmarkers(nY/t1788-2009),aswellasGenuinenessandpurityVerificationofpotatoSeedtuber-SSRmolecularmarker(GB/t28660-2012).

CollectionandstorageofsamplinglocationinformationaswellasphotosofplantmorphologicalcharactersareusuallynecessaryforthegeneticresourcecollectionworkasindicatedbyRegulationfortheCollectionofGeneticResources(HJ628-2011),andGiStechnologyprovidesasupportivetoolforthecollectionandstorageofbothlocationinformationandfieldsamplingphotos[27]inthisprocess.

【参考文献】

[1]李昂,葛颂.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2(1):61-71.

[2]C,a.J.,H.J.L.ConservationGenetics,CaseHistoriesfromnature[m].Chapman&Hall,newYork,1996.

[3]冯锦霞,等.利用荧光SSR标记鉴别杨树品种[J].林业科学,2011(6):167-174.

[4]周延清,张改娜,杨清香.生物遗传标记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张彦南,等.浙贝母主要栽培品种类型花粉形态及染色体核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19):3265-3270.

[6]刘伟,张宗文,吴斌.加拿大引进的二倍体燕麦种质的核型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141-145.

[7]代明,等.新疆杂草黑麦染色体核型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3(3):440-444.

[8]刘佳,等.7个月季和5个玫瑰品种的核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65-172.

[9]高进红,等.银杏观赏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9-24.

[10]李洪梅,等.核型分析技术在沙棘品种进化研究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7-101.

[11]ZHanG,Y.,m.ZHU,S.Dai.analysisofkaryotypediversityof40Chinesechrysanthemumcultivars[J].JournalofSystematicsandevolution,2013,51(3):335-352.

[12]Yu,C.,etal..KaryotypeanalysisofwildRosaSpeciesinXinjiang,northwesternChina[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HorticulturalScience,2014.139(1):39-47.

[13]t.,S.a..Chromosomebanding[m].London:UnwinHyman,1990.

[14]佘朝文,宋运淳.植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4):365-376.

[15]佘朝文,张礼华,蒋向辉.花生的荧光显带和rDna荧光原位杂交核型分析[J].作物学报,2012(4):754-759.

[16]徐延浩,高伟,张文英.不同作物染色体Dapi荧光显带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3(2):27-28+51.

[17]郑成木.植物分子标记原理与方法[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8]赵新,等.复合eSt-SSR标记在大白菜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3(1):107-110.

[19]赖运平,等.利用SSR标记筛选DUS测试中甘蓝型油菜近似品种[J].分子植物育种,2013(2):174-184.

[20]王艳平,等.大麦DUS测试标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的构建[J].麦类作物学报,2013(2):273-278.

[21]田大刚,等.123份水稻重要品种的SSR核心标记指纹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3(1):20-29.

[22]李丽,郑晓鹰.aFLp分子标记应用于白菜品种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06(5):685-689.

[23]魏朔南,等.应用植物形态学和aFLp分子标记鉴别陕西漆树品种[J].西北植物学报,2010(4):665-671.

[24]文亚峰,何钢,张江.枣优良品种分子鉴别系统的开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6):119-121.

[25]宋顺华,郑晓鹰.aFLp分子标记鉴别大白菜品种[J].分子植物育种,2005(3):381-387.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2

关键词: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参与式保护机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S718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35-04

BiodiversityprotectionmechanismsandmethodsoflocalGovernment

participatoryVisioninChina

CHenJian

(Yunnan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institute,Kunming,Yunnan650051)

abstract:withthedeterior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biodiversityprotectionhasbeenpaidmoreandmoreattention,butatthelocallevel,localgovernmentsexcessivelyfocusoneconomicdevelopment,biodiversityconservationhasnotbeenrecognizedmuch.takingYanbiancountyinSichuanprovinceandJinpingcountyinYunnanprovinceasstudysites,bothofthestatusandconservationproblemsofbiodiversitywereanalyzedinthispaper,thereby,biodiversityprotectionmechanismsandmethodsoflocalgovernmentparticipatoryvisionhavebeencarriedout,whichincludesbiodiversityprotectionpackage,trainingsystem,cooperationmechanismofmulti-departmentsandinformationexchangeplatform.

Keywords:locallevelbiodiversityprotectionparticipatoryvisionprotectionmechanismmanagementmodel

收稿日期:2011-03-21.

作者简介:陈键(1974-),男,贵州天柱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后,中国政府积极行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成立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22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制定并完善了大量与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了包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纲领性文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遏制了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框架.但在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研究地生物多样性概况

研究地选在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及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盐边县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麓和横断山区,该区域是国际公认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sup】[1]【/sup】.金平县地处热带,是动植物区系和物种交叉渗透的交汇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和物种分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sup】[2]【/sup】.

盐边县是攀枝花市最大的林区,也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林区之一.全县在森林覆盖率及林木蓄积总量上均占全市1/2以上,同时也是攀枝花市乃至四川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县共有野生植物130科372属548种.野生动物36目105科563种,其中羚牛(BudorcastaxicolorHodgson)、云豹(neofelisnebulosaGriffith)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鹿(CervusunicolorKerr)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有13目16科70余种,其中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sclater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鱼类有4目8科47种,其中竿鱼(elopichtgysbambusa)、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SavuageetDabry)、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angustistomataFang)已濒灭绝.

金平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端,毗邻越南,是集边境、山区、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地方发展经济,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境内最高海拔为3074m,最低海拔为105m,海拔高差及湿热的气候条件为多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金平县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科72属105种;兽类9目29科120种,其中有32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两栖爬行类9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种;鸟类338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8种.

另外,两地还拥有古老孑遗和特有植物种,如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L.ZhouetS.Y.Yang)、桫椤(alsophilaspinulosa(wall.exHook.)tryon)、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Dunn)Henryetthomas)、长蕊木兰(alcimandracathcartii(Hook.f.etthoms.)Dandy)、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etHand.-mazz.)、鹅掌楸(LiriodendrontulipiferaLinn.)、原始观音莲座(archangiopterishenryiChristetGies)等.

两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属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之一.在有关生态地理区划中,金平县和盐边县分别属于“14.滇西南东亚亚热带山地森林;15.川西横断山干热河谷古地中海残遗成分”2个中心区【sup】[3]【/sup】;攀枝花市及盐边县是《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七个生态建设区之一;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资助完成的《生态系统概要》也将攀枝花市及盐边县列为“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优先保护二类区域.目前,盐边县已建有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四川省二滩鸟类保护区、攀枝花市格撒拉生态旅游风景区,而金平分水岭也已经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保存着国内最大且保持最完整、处于原始状态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

由此可见,两地不仅在实施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上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两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突出的发展与保护矛盾以及丰富的民族和人文环境特点在中国类似的地区将会有典型的代表性和良好的示范效应.2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危机分析

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方面:2.1气候条件

金平县境内因红河及藤条江的流经,包含了很多干热气候区(如大寨乡、勐拉镇),盐边县金沙江河谷属于干热季风性山地气候,蒸腾量远大于降雨量的气候导致该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目前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已成为国内急需解决的几大生态难题之一.2.2经济发展

两地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盐边县的矿产资源有33种,金平县有镍、金、铜、铁、锡等7大类38个矿种,这些资源多集中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而这些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往往非常丰富,矿物资源的开采势必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两地还含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并且都建成了大型水电站,其中金平有那兰水电站,盐边县有二滩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另外,农业发展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金平县是橡胶和香蕉主产区之一,橡胶、香蕉的种植导致区内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盐边县农业发展危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表现为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对于林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两地都表现为药材种植、林下资源的过度利用,金平县则更突出体现在草果的种植上.据有关资料表明,种植草果和未种植草果的地区相比,前者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种类减少了50%,物种减少约30%【sup】[3]【/sup】;两地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平县处于昆明―个旧―金平―越南精品旅游线路上,大量的旅游活动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沉重压力.2.3森林退化

盐边县的优势植物为生长及自然更新缓慢的云南松,由于乱砍滥伐等原因,目前云南松林已由过去的天然次生林逐步演变成人工纯林,且林分面积急剧减少,林分质量下降.由于林分质量的下降,导致了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截至2005年,该县中度以上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分面积已超过1200hm【sup】2【/sup】,一些林区的云南松甚至已经完全失去挽救价值(有关数据引用自《攀枝花市森防站2005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sup】[4]【/sup】.2.4外来物种入侵

研究地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在盐边及金平县,紫茎泽兰是入侵物种之一,由于其极度耐干旱、瘠薄及传播速度快的特性,种子一经落地即开始迅速占领生态遭受破坏的迹地(紫茎泽兰是阳性植物,据有关研究表明,其在林分郁闭度大于0.6的情况下生长即受到显著抑制),并逐渐排挤本地物种.据四川省草原总站调查,攀枝花市紫茎泽兰危害相当严重,其危害面积已占到全市草地总面积的84%.2.5自然灾害

这两地还有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攀枝花是滑坡、泥石流较为严重的地区,而金平县在2003年6月曾经有过泥石流和塌方4km【sup】2【/sup】的惨痛教训;酸雨的危害主要在盐边县,近年来酸雨发生频率有所提高,降水pH均值有所下降.酸雨常使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由此可见,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已受到多方面的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3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分析

与中央和国家层面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积极态度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公众参与以及地方层面的贯彻和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公众尤其是相关利益者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4)地方利益相关者缺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5)关系发展与保护的政策设计和公共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地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在地方发展进程中得到合理满足,机制滞后,效率不高;

6)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的能力提高和合作效率.

鉴于上述问题,中国目前急需在地方层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框架以及与推进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相关的方法、工具及操作模式,以确保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在地方层面的有效贯彻和实施.4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掌握试验区经济发展、居民生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间的内在联系和冲突,并分析地方在以往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框架下,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导向和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引进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各地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进行本地化开发、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本地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框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工具包、培训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两试验地的示范活动来监测和评估这套方法和工具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形成最终成果,其技术路线详见图1所示.

图1技术路线构想

Fig.1technologyvision

5构想结果

该构想是在不同利益相关者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前提下,引入并开发一套全新的、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地方政策框架,并以基层参与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通过实践,总结和提炼出适合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模式及具体工具包.这种管理模式、机制及其实现工具和方法,将更多地体现优化制度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公共政策选择以及对公共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从而更好地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当地百姓的生计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该构想的重点在于提高地方层面可持续管理和经营自然资源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试验地不包括任何现有保护区.另外,在增进相关利益各方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获取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并长期公平地确保各方的利益分配.5.1应用于地方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用工具包

工具包是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保证国家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实践手段,同时也将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在具体工具和方法上提供支持.它涵盖了利益相关者获取本地区生物多样性整体状况的方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以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和利益的博弈形成共识、建立信任和合作的过程和手段,并建立将这种模式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接口和机制.

收集并获取国际上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汲取它们的思想和精髓,并将这些方法和手段针对中国国情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到实现国际经验本地化的要素和基础.同时,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让不同的地方利益相关者(如地方政府及基层群众等)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将保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并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来开发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工具包的过程中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分析导致或减少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因素;②分析和验证所有方法、战略和干预措施在法律和政策上的可行性;③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模式的投入产出比;④针对最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政策和组织形式进行实践、评估和改进.除此之外,利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就是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及缓冲能力为基础,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来进行各种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5.2面向基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体系

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技能传播方式,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模块.培训对象将侧重于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被有效地纳入机制化和主流化的轨道.培训不但是传授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也是传递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式之一,培训还为修正和完善各种产出提供反馈.培训体系也是传播信息和成果的重要手段,接受培训的专家、机构和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成为相关知识的掌握者和实施进一步培训及信息传播的主力军.5.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跨部门、多利益合作机制与管理模式

将上述工具包和培训体系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和完善,将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多部门、多利益方合作机制.通过各种活动,包括参加调查、考察、培训、研讨、会议等方式,试验区内的利益相关者将获得更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来,这将确保构想的各种产出具备更强的生命力,获得更加长远的可持续性.他们的有效行动也将保证国家政策得到更好地执行,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4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

将工具包及培训体系与互联网结合,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将提供培训资料、工具及方法的下载及其技术支持,并提供更多的信息源链接.该平台将有利于构想成果和产出的深入开发和推广,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段昌群.绿色省情概览:数字中的云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m].绿色省情研究,2006:1-39.

[2]倪健.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J].植物学报,1998(4):38-4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3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4

论文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环境立法改革完善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对的环境状况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要认清楚自然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动环境立法的有序进行,做好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内涵

生物多样性定义众多,内容广泛,包括了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它是地球生物资源丰富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物多样性也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构成。其中的物种多样性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生物形式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命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众多的生产和生活原料,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食品物种的丰富和材料来源的丰富。同时,生物多样性还能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从而保障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还有益于保持地球物种的丰富多样,保护地球生命物种的基因库。防止濒危物种带来的生物基因库匮乏。

二、环境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退化,物种多样性锐减

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合理过度开发利用引起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沙化,湖泊湿地减少,河流干涸以及水体污染等多种原因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同时加上滥捕、滥猎,导致我国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濒危物种逐渐增多。

(二)遗传基因多样性受环境影响而降低

大量的动植物资源丧失,必然会导致遗传基因的减少,从而导致遗传基因多样性降低。长期的保护不利和过度开发,我国众多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明显减少。以野生水稻为例:早期调查中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由16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分布面积也大幅缩小。

(三)环境恶化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

环境恶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明显。大量的人类活动改变了生存环境,草场变耕地,山林成农田水泊,导致原来的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系统内的生物构成和生存方式发生变化。此外,许多自然生态系统被改造成人工生态系统,造成了生态系统单一,同时在改造过程中也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总之,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索取,我国现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社会发展。由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生态多样性的丰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环境立法的意义

(一)环境立法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使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生物物种安全涉及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与环境保护关系紧密。这就使得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二)环境立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必需要素。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需求,对环境的破坏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加剧,导致濒危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长期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只有通过相关的环境立法,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为众多的生物存在创造条件,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生物资源,保障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三)环境立法是健全我国法律保护体系的需要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法律保护体系,能够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使具体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填补了法律空白,也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立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思想。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预期,需要有符合发展规律的发展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

(二)环境立法坚持物种平等原则

任何物种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欧冠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无论物种的生命形式和功能大小,都应该得到尊重。人类与其他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应该是互相平等相互联系依赖的关系,我们要尊重其他物种存在的合理性和平等性,不能自居高等,要通过科学细致的环境立法,保护物种共同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物种间的平等协调发展。

(三)环境立法要结合地区实际状况

自然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的系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呈现出多样的地域特点,衍生的生物链、生物物种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存在其他地形下没有的独特动植物资源,沙漠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和生态链也与平原地区差别很大。因此,要针对各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研究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四)环境立法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可参与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大,从而显著改变了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就是控制好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以避免产生生态破坏。在制定环境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特性,以明确地法规制度控制当前活动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同时,从方便居民活动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地区居民发展特点的环境保护法律,从而引导居民科学合理地开展日常活动达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如果制定的法律与当地的实际状况不符,保护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都会降低,限制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环境立法要注意吸收借鉴先进成果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国际上已经取得的环境立法工作成果,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运用以完善自身的立法工作;对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教训也要相应地吸收借鉴,防止类似问题的产生。此外,引进相关人才,促进经验技术交流也是加强工作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在吸收借鉴当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条件,不能盲目照搬,要重视理解消化。

五、环境立法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环境立法存在的相关问题

1.环境立法目的不明确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现行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注重对于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忽视了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立法目的不明确造成了后续的环境法律制定工作重心偏离,制定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从而影响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效果,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不力。以往法律片面注重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而不是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这样的认识需要改变,要从宏观上树立系统保护、全面保护的长远保护思想。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现行的法律条款制定的时间较长,已经落后于现实发展需要。陈旧的法律规定不符合当前的工作条件和实际状况;部分法律只有大略的规范,缺乏明确可依的具体条文规定,造成具体实施困难。此外,一些地区性的环境保护法规与国家性的法律不协调一致,甚至产生矛盾。这就造成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工作难以开展,取得的保护效果不明显。

3.环境立法在多领域存在法律缺位问题。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个别的环境问题进行法律规定,没有系统性地对整个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整体协调规划,造成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规范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对进来突显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和基因库保护问题都缺少系统合理的法律规定,导致相关工作不到位。

4.法律执行机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法律执行效率低下。部分地区和部门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问题,而且相关检查部门、执法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善,权责划分不清晰且缺少必要的执法条件,这些问题共同作用导致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难以实现,对产生的有关问题找不到责任人或者处罚不当,妨碍了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改进环境立法工作的措施

1.纠正环境立法的目标偏离,完善法律规定。从环境立法目标认识上,加强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视,制定全面规范的法律条文切实指导相关工作的实行。对不符合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陈旧条文及时修订,使得制定的法律条款能顺应自然生态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实际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法律以指导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填补法律上的空白。

2.制定明确清晰的法律条款,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粗略笼统的法律规定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使得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困难,影响了法律规范纠正作用的实现。规定清晰、权责明确地法律法规,能够提高实际运用中的执行效率和实际效果,更好地促进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执行落实。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需要健全的管理执行机制来落实施行。因此,环境立法工作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合执法,使得制定的法律能够有效执行、违法者得到追究惩罚,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5

摘 要 新世纪初,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野生生物物种繁杂性以及物种安全的保护日益增加。大陆存留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日益增加,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部关于生物物种特别是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性法律出台,虽然各自然保护区均有一定的政策制度,但全国面上法律框架的欠缺,给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境,所以着实应当从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方面对其加以探讨研究,以促进相应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及完善。做到在保护我国等野生生物物种资源领域,有法可依。

关键词 野生生物物种保护 法治保障 运行体制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014-02

时下环保领域,生物物种资源的安全已经占据相当大的篇幅和内容,成为研究者们重点探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生物物种安全保护,更是整个社会层面安全框架建构的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价值由其天然性所决定,破坏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生命链条,往往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摧残,是人类所犯下的重要罪行,并将直接阻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构和完善。

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但较之于国家人口数量的迅猛发展、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其他地区动植物物种的入侵、国内外相关主体的狂采滥盗、生态总体水平的下降等诸多因素,野生生物物种资源面临异常严峻的毁损。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各地机关,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因应举措,但这些孤立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抵消时下野生生物物种的破坏所带来的毁损。对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最后只能落在法律体系的框架内予以保障和解决。分析探讨西欧、北美等地区对其野生生物物种资源法律保障体系机制,同时参照相关国际间的协同保护的有效事例和经验,本文拟以建构及完善我国在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方面的法律保障机制角度,探讨相关保护的路径,以期为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一、野生生物物种资源概述

(一)生物多样性及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概念

针对生物多样性的界定,学界存留有诸多不同的版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界定为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F.a.Bisby教授对其做如下界定,即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的多样性乃至变异性的概念。其中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那力教授认为其包含三方面界定:物种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地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笔者认同那力教授观点。对于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内涵,笔者认为主要应由野生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动植物及微生物)及其遗传边缘物种组成。

(二)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价值

生态环境的安全保障,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社会体制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没有生态环境的安全,其他安全是没有资格提及的,因为生态环境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当然,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现在仍然处于一个新兴阶段,但其重要意义已经为人们所共知且认可。生态环境的不受侵害以及经济发展的足够保障,是我们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学者将自然价值界定为文化价值、历史象征、性格养成、科学支撑、生命审美等诸多类型,具有多样性、辩证性等,亦即其带有某种先天根本元素,萦绕于周遭,以维系环境秩序。笔者认为,野生生物物种价值,不仅可以通过某类物种直接被工农业所吸收而通过后续的经济形式予以表现,同时还可通过维系生态和促成环境稳定发展提供相因应的选择性价值表现,如调控气候、维系进化、发展旅游、促进科研等。

二、我国野生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现状

(一)我国野生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中国是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大国,但同时又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密度等原因,人均而言,相对其他国家则较为贫乏。人口发展的高速度,加之对于环境开发的高强度,以及其他如其他地区物种的入侵、环境生态破坏等原因,我国目前的野生生物物种基本面不尽如人意。

从法律的建构方面而言,我国现有法律体系框架中,最高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的资源配备以及利用保护做出了提纲挈领的规定,同时又通过其他具体的部门法规,对其加以细化性规定,相对而言,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细则》等。可以说这些法律法规的建构,已经在大体框架上有了一个雏形,对评价环境、保护自然区域、许可制度、免疫制度等方面有了较为分门别类的规定,较为初步的建立了法制化的轨道。

在相应的具体举措方面,主要有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规范和转变开发方式等方针措施。

1.建立各种自然环境的保护性区域,就地或异地保护濒危野生生物物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以下三类: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到本世纪初,共计有1700余个,约13300万公顷,面积占到了我国总面积的约13%。

2.规范和转变开发方式,以提升野生生物物种的繁殖功能。自本世纪初科学发展观提后之后,以人为本,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国建立和完善相应保护性区域的指导方针,同时,在其引领和要求下,通过各种法律和举措的贯彻实施,相应保护区域内部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了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恢复,繁殖功能得到增强。

(二)我国野生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6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28-03

1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有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大量动植物生存其中,生态功能不可替代,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湿地保护基础工作的热点,张铮等评价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朱京海等研究表明辽宁沿海6地市及其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刘冰调查分析发现莲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优秀水平,并据此提出了恢复和管理的合理建议。

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湿地,并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andriasdavidia-nlzs)的栖息地。目前,对该地区的研究仅见于穆彪等的气候生态资源方面,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指标评价尚未见到报道。基于此,本文调查了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在评价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

2研究区域和方法

2.1研究区域

贵州省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是两州(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三县市(贵定县、麻江县、都匀市)结合部,总面积6311.0hm2,湿地面积757.3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5′~107°33′,北纬26°20′~26°25′。境内以低山和中山地为主,地形起伏,沟谷纵横,山峦重叠,地表崎岖破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垂直气候带明显,四季分明,降雨丰富,年平均气温15.0℃左右。保护区内有众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溶洞和暗河,水质清澈,为大鲵提供了天然的小生境。

2.2研究方法

2.2.1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的调查

2015年8~10月,基于保护区的档案数据,依据《中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调查和统计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观察和记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人类活动。

2.2.3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本文在参照相关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由环保部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确定了本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表1)。根据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对照标准表逐项进行打分,累加所得的分数便可得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tp):

tp=∑(ai+Bi+Ci+Di+ei)

式中,ai、Bi、Ci、Di、ei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因子得分。根据tp值的大小,将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tp值介于86~100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很好;tp值介于70~85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水平较好;tp值介于50~6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tp值介于35~4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较差;tp值小于等于35,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差。

3研究结果

3.1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概况

保护区内主要植被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次生林。保护区内湿地植物种类共35科58属70种,主要有:红豆杉(taxuschinensisRehd.)、乌桕(SapiumsebiferumRoxb.)、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anch.)、黄柏(platycladusorientalisFranco)、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箭竹(FargesiaspathaceaFranch)、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eSarg.)、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冷水花(pileanotataC.H.wright)、水麻(Debregeasiaorientalis)、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等。主要植物群系类型包括:乌桕群系、杜鹃群系、水青冈群系、虎杖群系、箭竹群系、透茎冷水花群系、水麻群系、青蒿群系等。保护区内湿地脊椎动物分别隶属于5纲39目54科种。其中鱼类48种,隶属于5目11科;两栖类动物23种,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动物45种,隶属于2目7科;鸟类128种,隶属于6目10科;兽类35种,隶属于8目18科,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manis)、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Hodgson)、红隼(Falcotinnunculus)、草^(tyrolongimembris)大鲵、虎纹蛙(Ranarugulosa)、猕猴(macacamulatta)等13种。

保护区内共有6665人,区内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保护区内,且时有进入林区砍伐林木、下网捕捞水生动物的情况发生,人类活动对湿地保护区的动植物存在明显干扰。

3.2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依据对保护区动植物情况的调查和本文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表,逐项评分得出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指标得分,各项指标总分tp=55.5,介于50~69之间,故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

4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议

4.1加强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

水源是维持湿地生境稳定的关键因素,加强水量和水质的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湿地,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改变,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为此,建议加强保护区的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并依此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和水量,确保野生动植物有良好的生存基础。

4.2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保护区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应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顺利展开。借助3S和计算机技术,依据湿地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态特性等信息,建立贵定岩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完善保护区机构建设,增设现代化实验室和标本室,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4.3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且属于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必须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应加大宣传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居民发展旅游业,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着力发展较高收入的大鲵养殖业,让村民意识到良好湿地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防止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退化,保持其稳定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7

【关键词】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保护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是相互关联的,森林消退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生物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据生物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8万种植物可以供人食用,目前仅利用3000多种,而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95%来自其中的30种,50%以上的植物蛋白仅来自3种,即小麦、水稻、玉米。世界医药复合物中,约有一半来自植物或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用成分。人工繁殖饲养或种植的动植物,其生产力或抗病虫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野生或半野生、半人工的遗传基因资源。野生生物在心理、文化和精神上的价值更是无法估计。

1.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森林与物种多样性

森林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据估计,地球上有500万-3000万种生物,其中—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森林破坏(年毁林面积达1800万-2000万hm2)、草原垦耕过度放牧和侵占湿地等,导致了生态系统简化和退化、破坏了物种生存、进化和发展的生境使物种和遗传资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如果一片森林面积减少为原来的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将减少一半。目前地球上的全部物种已消失了25%,有20%-30%还有消失约危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1年世界环境报告中预测,1990-2000年,世界生物物种每年可能失去1.5万-5万个。

1.2森林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占陆地面积的1/3,其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90%。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及其群落的种类、结构和环境具有多样性,也是动物种群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证。森林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引起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失调等问题,从而也严重影响农田、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3森林与遗传多样性

一个物种种群内两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合没有完全一致的,灭绝部分物种,就等于损失了成千上万个物种基因资源。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了物种多样化的生境,不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为物种进化和产生新种提供了基础。森林的破坏导致基因侵蚀,使得世界上物种单一性和易危性非常突出。

1.4森林对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土地上或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通过营造人工林形成新森林环境,随着森林植被不断演替,最终改变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当人工林成林后,植被物种逐渐增加,一些耐荫的伴生种孽生繁衍,森林内昆虫大量繁衍,同时招来各种鸟类在林中觅食、栖息、繁衍。森林也为哺乳类动物提供了很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如食草和食林木种实的鼠、免等,另外,狐狸、维鸡、刺凋、黄鼠狼等动物迁徒而来。

2.森林多样性的保护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森林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加剧,森林生物多样性下降达到空前的水平。森林的破坏不仅导致有机物合成的减少,生物链短缺,而且破坏了环境,野生动物失去了“庇护所”。因此,森林破坏、锐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已向人类生存发起挑战。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保护前提下的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2.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森林具有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除具有生产木材及林副产品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如提供医药、工业等的原料。目前,人类对森林物种的生物和经济价值所知甚少,还持续在单一的“木头”思想,没有从森林的多资源、多效益的角度去看待森林。一个物种所含的遗传信息在今天看来可能毫无价值,但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许极有价值。一个物种价值的相对性还表现在:有时人们已经弄清某个物种所含遗传信息的重要意义,但现在人们尚不能,而寄希望于将来能利用他们。例如,有一种低产的野生小麦,其叶片的光合强度是一般小麦的4倍,农学家也找到了使叶片具有高光合强度的基因,但现在尚无法将这个基因嫁接到农作物小麦上,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也许能够实现。

当人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价值,明白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且懂得了在不降低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的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才会获得成功。

2.2加强立法和执法,完善保护体制

我国和实施的《森林法实施细则》《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则和条例,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出现的新形势,对有关法律法规要进行修补和完善,并制定新的法规。

2.3加强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的建设

保护生态系统稀有和濒危灭绝的物种,防止基因及基因综合体的损失,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任务。根据国家标准GB/t14523—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其中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3个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存生物基因,繁衍濒危生物物种、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途径的重要基地。另外,加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它们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绝大多数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2.4通过发展速生丰产林,缓解木材危机

集约经营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发展一定规模的集约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但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充足木材,减少天然林的采伐量,不仅缓解了林产品的供需矛盾,还保存了自然植被,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发展速生丰产林还有助于促进各种树种的改良和优良基因的保存。如何科学的营造速生丰产林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其次要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的抚育采伐管理。实践证明适宜树种的混交比营造纯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且林分生长稳定,如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其长势高于彼此的纯林。

2.5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焕环发大会上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近几十年来,我国对保护全球环境和物种资源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物种资源的迅速减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先进经验、技术措施,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8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1992,p317)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包含三个层次的含意:(i)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ii)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iii)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化(见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分别在环环相扣的多个生物空间等级层次(Biospatialhierarchy)上进行,即(i)景观或生态系统综合体层次,(ii)群落层次,(iii)物种层次,(iv)种群层次和(v)基因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等级层次与空间位置和格局紧密相关,这也正是本文关于生物保护景观规划讨论的出发点。

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1.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amstel等1988;Selm1988)。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

(i)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

(ii)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

(iii)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

(iv)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

(v)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

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往往被作为首选对象。

(ii)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

(iii)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edwin1991)。

1.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andHarris,1986)。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noss1991):

(i)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

(ii)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

(iii)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hiftingmosai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Conservationinfrastruture)。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指导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Biogeography)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

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称为综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model,简称mUms)(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一个关于整体景观保护的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景观补偿区网络(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iveareas),这一概念强调景观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景观的多样性和最优格局。而这样一种最优格局表现为地域内多层次的景观补偿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mander等1988)。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缺点,而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i)栖息地的消失;(ii)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iii)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iv)过度开发利用;(v)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和(vi)气候的改变。

其中,栖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尤其如此(BCCa,1992)。栖息地的消失直接导致物种的迅速消亡,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则导致栖息地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物种缺乏足够大的栖息和运动空间,并有利于外来物种的侵入。适应于在大的整体景观中生存的物种一般扩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响。

尽管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有所不同,一些空间战略都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这些战略对克服上述人为扰有积极作用。包括:

(i)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ii)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iii)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iv)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v)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

2.1绝对保护核

这是自然保护中最传统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保护对象(残遗斑块或濒危物种栖息地)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人类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

岛屿生物地理学强调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面积和临近关系。这一理论最早由preston(1962)和macarthur及wilson(1963,1967)等首先提出并发展。这一理论假设一个岛上的物种数目最终将趋于一种动态平衡。导致平衡的两种过程是物种的迁入和灭绝。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即面积效应(areaeffect)和距离效应(Distanceeffect)。也就是说,一个小的保护区不但最终将只能允许少数物种的生存,并在一开始就使物种迅速消亡。而远离种源的保护地,则很难使物种有再迁入来取代消亡的个体。这一假设或多或少在海洋岛屿和孤立的陆地残遗斑块的观察中得到证实(见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1995)。但是,陆地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的状况有很大差异(Forman1979;Harris1984),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衡量陆地景观斑块隔离状况。有学者提出用景观阻力(LandscapeResistance)来衡量栖息地斑块间的隔离程度(FormanandGodron1986;Formam1995)。影响景观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观的基相质地和边界频率等。Kanaapen等(1992)提出用最小累积阻力来衡量隔离程度。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仍被广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Simberloffandabele1976),认为几个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大型保护区有更多的优越性。

一些反映面积和物种及种群关系的门槛为规划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其中之一是种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积(Viableminimumarea)。对此,有两条法则,即近期法则和长期法则。近期法则主张最小的有效种群数是50;长期法则主张最小种群数为200-500,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保护的长期安全。根据这两个门槛,可以相应地确定最小面积(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与面积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macarthurandwilson1967)

其中S和a分别是物种数和面积(公顷),C和z是特定物种及环境条件下的参数。尽管C和Z因具体情况变化很大(见wilcox1980),这一公式指出,当栖息地斑块很小时保护面积的微小增加会导致物种的大幅度增加,而当栖息地斑块很大时,其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种。根据这一特点,一般认为保护区的面积每减少十倍,物种数将损失30%。

另一种门槛变量是破碎度。根据采伐的模拟表明,景观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护物种及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维持正常秩序(FranklinandForman1987)

2.2缓冲区

缓冲区(BufferZones)或过渡带(transitionZones)的功能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在保护核心区周围划一辅的保护和管理范围。但试图在保护核周围建立缓冲区的设想往往会落空,原因是缓冲区土地的所有权法律上不属于保护区管理部门(见mcnee1y1992)。在有的情况下保护区内部也设缓冲区。但是,国际上关于如何划分缓冲区的技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缓冲区应该划到什么地方,如何划才最有利于保护同时不给当地居民带来过分的经济损失。显然,以保护核心为中心同心圆式地划分缓冲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一个新的划分缓冲区的途径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线来确定其边界和形状(Yu,1995a-b,1996a)。阻力面类似与地形表面,其中有缓坡和陡坡,呈现一些门槛特征。据此来划分缓冲区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别缓冲区合理的形状和格局,减少缓冲区划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idor)

对抗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是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通过廊道将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联接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见FormanandGodron1986;HarrisandScheck1991;SaundersandHobbe1991;Forman1995)。这一观点最近在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内得到认真的对待(SmithandHellmund1993)。

理论上讲,相似的栖息地斑块之间通过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换和物种流动,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加物种重新迁入的机会和提供乡土物种生存的机会。许多实地观察也证实了廊道的这种功能(详见HarrisandScheck1991;Forman1995).

廊道的联系和辐射功能使他们成为促进未来生物多样性进化的重要景观结构(erwin1991)。根据这一功能,廊道的设计应与生物进化的轨迹相适应,联接重要的物种源以保护不断的物种交流和辐射。

但是,廊道的意义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他们有时并不能起到联系乡土栖息地的作用。相反,他们有可能对乡土物种带来危害。在大尺度空间上的一个例子是南北美大陆联接的形成在过去几百万年内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性的损失(may1978;Gould1993,p347)。在小尺度上的观察也证明廊道对乡土物种的危害性(见HarrisandSheck1991)。对某些生态过程有促进作用的廊道,恰恰对某些物种的运动有阻碍作用。联结孤立栖息地之间的廊道往往会引导天敌的进入,或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危协到乡土物种的生存。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开发就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外来物种沿着交通廊道侵入景观深处,危协乡土物种的生存(见HarrisandScheck1991)。

由于廊道功能的这些矛盾,要求景观设计师谨慎考虑如何使廊道有利于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特别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Harrisandsheck1991):

(i)多于一条廊道:多一条廊道就相当于为物种的空间运动多增加一个可选择的途径,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险。

(ii)乡土特性:构成廊道的植被本身应是乡土植物。

(iii)越宽越好:廊道必须与种源栖息地相联接,必须有足够的宽度。否则,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间联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导外来物种的入侵。至于多宽的廊道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但越宽越好是一条基本原则。

至于针对某一种动物运动的廊道,当地的生物和生态专家的经验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参考(Binford等1993)

(iv)自然的本底:廊道应是自然的或是对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任何人为设计的廊道都必须与自然的景观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适应。

其它联接破碎斑块的方式包括建立动物运动的"跳板"(SteppingStones),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和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等以减少动物穿越景观的阻力。

2.4增加景观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实验观察和模拟研究都显示,景观异质性或时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连续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turner1987;pickettandthompson1978;Kolasaandpickett1991;Renshaw1991;Kozakienicz1995;Forman1995)。许多物种需要两种或多种栖息地环境。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更替一样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但这种动态和交替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所以,保护和有意识地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有时是必要的。(FrankelandSoule1981;Hayes等1987)。增加异质性的人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烧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复栖息地

另一种代价很高的生物保护战略是栖息地的恢复,在关键性的部位引进乡土栖息地斑块,作为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跳板”,或增加一个适宜于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Hayes等1987;morris1987)。

上述多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战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积极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样来构建上述空间结构和战略。也就是说在什么地方划分缓冲区?在什么地方建廊道来联接栖息地斑块?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块来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3.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讨论

3.1普遍的缺陷和应改进的方面

上述关于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和空间战略总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i)被动的途径

除少数例外,目前生物保护多采用被动方式。生物多样性或乡土栖息地被作为被动的保护对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区或限制在一定的网络内运动。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的控制过程,情景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而利用物种自身的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也正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发点之一(Yu1995a-c,1996a-b)。

(ii)局限于对“实体”景观的保护

由于上述关于把物种作为被动对象保护在特定地域和现存景观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护中的景观生态研究和规划往往注重现有景观元素及格局与生物运动过程的关系(LaverandHaine-Young1993)或偏于记载和再现现存的景观实体元素而对景观的另一半,即作为景观实体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这部分“虚体”景观,如作为景观中森林斑块背景的农用基质,对物种的空间运动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景观基质、或背景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隐藏的或是潜在的结构,影响、甚致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呢?

由于上述两个局限性,生物保护的上述空间战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怀疑了。如传统的缓冲区的划分方法,和根据现存的自然结构来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种能利用其进行空间运动等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所以,下列三个问题依然存在:

(a)如果要选择某一栖息地进行保护应如何选择,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两个或多个孤立的栖息之间需要构筑廊道,什么地方设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复一个退化的景观,应在什么地方着手,才可以使恢复过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乡土物种得以维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来物种的侵入。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现存景观元素及其空间格局,同时还应研究潜在的景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Yu1995a-c,1996a-b)。

3.2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概念

针对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观规划和空间战略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尽管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对未来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i)景观的空间构型概念(SpatialConfiguration)

这一概念强调景观的构型,即景观元素的毗邻关系。景观的空间构型可能比笼统意义上的景观异质性或景观的嵌合体特性更具有意义(Forman1990,1995)但关于这一设想尚没有进一步的实验观察的支持。

同样的设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岛模式之中,这一模式主要讨论破碎化的残遗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Harrs1984)。该模式强调斑块在联系整体群岛系统中的作用应作为斑块被选作为保护对象的首要因素。单一斑块选择作为保护对象的标准包括:①空间位置,②总的物种丰富性,③对特有区系成分生存和延续的意义,④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而“选择栖息地岛屿保护地的压倒一切的保护标准是其在整体景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Harris1984,p158)。

(ii)进化动态世系概念(evolutionaryDynamicLineage)

这一概念认为,目前生物保护的战略基本上是保护那些正走向灭绝的稀有物种,而这并不是我们所需的。应该保护的是进化的过程(erwin1991)。那些对当代进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地区应作为我们的保护和管理重点。根据物种进化的空间轨迹来设计景观生态保护格局,才使生物保护更具有意义而应作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观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istance)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9

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安排,自然因素的破坏是进化的结果,人为的破坏会改变自然的安排,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危机。作物品种多样性是一种资源,有着重要的价值,人类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它,一旦失去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的基础可能就会造成破坏。农作物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机会,我们人类所需的食物、药物及多种工业原材料均来自于这种多样性,多样性的维持有助于我们获取食物,会丰富我们的营养,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一旦这种多样性减少甚至丧失,我们遭受的首要危机就是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不断发出警告,现在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食物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种,一旦遇到气候变化或地质变化就可能会减产,而其他的作物我们已很少种植,甚至已经没有种植了,若干年后人类的食物必然匮乏。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项目组专家也断言,作物多样性的减少除了引发粮食危机外,可能还会引发其他危机,如导致药物原材料、工业材料的减少,严重的则会引发疾病无药医治的局面;人类的食物过于集中几种食物,导致人类饮食出现均质化的倾向,可能助长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等的患病率。农作物的多样性在保持土壤、水资源品质及气候调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经物种丰富、土地肥沃,但是由于长期战乱与过度开发,现在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已基本丧失,土地贫瘠,土地荒漠化严重。作物多样性对于大气成分调节、地球温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知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是千万年来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作物多样性还像今天一样在减少,有科学家预测,大气层中的氧气总有一天会由于氧化反应而消耗殆尽。今天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还可能会影响生物链,最终会导致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崩溃。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难以再生。尤其是现在的一些濒危作物种类,如果消失了,我们将失去宝贵的生物资源,对于子孙后代、对于社会发展都是巨大的损失。

2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作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探寻其原因,才能够寻找到保护良策。从整体上来看,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也可能会出现变异,在变异中如果能够胜出,有利变异才可以将遗传信息延续下去,有利变异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慢慢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就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也会形成多样化的生物样态。生物如果出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将会被淘汰,直到生存环境改变而消失。当然自然选择过程缓慢,只有在长时间内才能看出影响。另外,气候的变化、地质条件的改变、降雨量的减少或增多都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人为因素是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生物科技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虽然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物多样化的发展。比如,美国已经放弃了传统农业及耕作技术,大规模发展基因作物及产业化经营,其作物品种正在不断减少,多样性在丧失,有95%的蔬菜品种已经没有在美国出现过。人类活动对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负有直接责任,具体表现在:第一,作物品种改良、外来品种的引进或遗传物质的杂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物的多样性,但是也使得作物类型简单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品种的丧失。比如,在印尼,过去20年来,已经有1000多个水稻品种丧失,现在75%的水稻来自单一母体,导致了水稻遗传基因的丧失。第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导致了农户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必然会出现单一品种独大的局面,而忽视来对其他品种到培育与种植。第三,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人类的开发,过度的开垦、放牧,不合理的开采,土壤污染及水质污染等,导致了作物品种的减少或没绝。第四,城市化的发展,大型工程的建立,侵占了大量土地,需要在一些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可能会消失。

3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农作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任务。首先,应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不对立,农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矛盾,现代科技可以用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也可以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任何地域均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没有一个农作物品种能够适应所有区域,在一个地域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优势农作物本地品种,这是传统农业发展的根本希望所在,本地物种是在长期耕作中形成的,不能轻易放弃。当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也需要培育种植,需要用现代科技来改造或是培育新的作物品种。现代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耕作方式,比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但是不能废弃传统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方法,需要从农田整体生态系统上保持高产品种与本地品种的平衡,需要保持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的协调。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持续与传统农业的发展。其次,加强基本农田和农家保护。农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依赖于丰富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就是要恢复退化的农田生态,恢复农作物多样性生存的环境。可以运用必要的法律、行政或经济手段,强化对基本农业耕地的恢复与管理,防止耕地流失,防止耕地土壤肥力的下降。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强化农田区域内生态系统建设,可以将农田基本布局、水利设施、水资源和其他的林木、草地资源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该系统内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生物形成合理配置,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农田格局。如果说农田保护是一种宏观格局的农业保护,那么农家保护就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微观保护,是农民在种植生产与管理中进行的就地保护。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与管理在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某一作物品种的去留,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在生态系统继续进化发展,使得该资源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同时,在生态系统内,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可以与其他生物发生基因交流,能够提供该资源栽培品种的变异机率,从而最大丰富该品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因此,农家保护值得重视,不仅能够为育种、选种及留种提供方法,还可以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办法。再次,优化耕作种植模式。当前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单一式的种植及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所导致的。在耕作种植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构建农田作物的资源及种类,将现在的单一作物种植改为复合立体式种植,强化农林牧渔的优化搭配,实现不同作物之间的轮换耕作。尽量采用绿色耕作模式,少用化肥农药,采用生物防虫手段,增强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供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持。复次,加强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技术及监测手段。现代科技为农作物多样性保持提供了条件,需要大力发展物种保护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种质资源监测技术及水土保持技术等。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与基因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篇10

一、推动落实战略与行动计划

按照政府批准实施的《行动计划》,结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我们制定和完成了我市《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了年度生物多样性目标任务,加强了工作进度跟踪检查,通过推动和完善生物多样性法规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以及范围与功能区核查和确认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开展生物多样性减贫、恢复和保护示范等工作,《行动计划》得以实施。

1.市政府批准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市级各部门及区县人民政府将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2.市政府编制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方案》获得“三建委”批准,计划16亿元专项资金实施陆生生态系统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和9个生态监测站建设。

3.环保局筹资395万元,开展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变化评估,优选了8个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

二、深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工作

1.组织召开全市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环保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意见》。

2.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区范围、界线及功能区核查与确认工作,夯实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与信息,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在全市58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范围、界线、功能区划的核查与确认,要求自然保护区设立之初没有进行科学考察和编制总体规划的,一律补做完善;完成《自然保护区空间矢量化电子图集》等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基础信息,建立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为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强本次工作的权威性,局组织了专家团队加强技术指导,并将此工作纳入有关市级部门、区县政府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年初由我局公布工作方案、核查技术路线,年中通报各地提交资料、完成阶段任务情况,年末将组织并完成自然保护区核查及基础调查的工作情况纳入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市级部门和区县逗硬扣分。目前,我市已经自筹资金近千万元用于该项工作。同时,完成了环保部开展的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工作。

3.大力协调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补助。我局组织申报部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中央财政资金共计1540万元,湿地保护区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402万元;市级保护区获得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共计18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护能力。

4.强化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活动监管。印发了《自然保护区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要求在保护区的项目必须先行备案,并按照《5类开发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编制项目对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项目我局不予备案并不同意开展项目申报手续。配合环保部南京环科所,探索鱼类自然保护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环境管理的方法与程序。

5.完善自然保护区评审制度。制定完成了《自然保护区评审管理规程》,印发《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严格自然保护区评审管理及保护区规划调整管理工作,完成了大木山、天坑地缝市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调整审批,并按规定进行了批前报备工作。

6.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督管理,对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进行了现场调查,提出了查处意见,并将部级自然保护区村民毁林修路的调查情况上报环保部、市政府以及函告西南督查中心。

7.加强自然保护区巡查。按照《自然保护区监察指南》的要求,完成了各地自然保护区巡查制度的建立,并建立完成了环保部门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点的生态巡查备案和建档归档工作,自然保护区生态监察工作步入常态化监督管理之中。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工作

1.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创建生物多样性示范学校工作。围绕缙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前期调查、学校动员、组建项目专家队伍、建立工作平台、拟定生物多样性示范学校工作方案、编写与修改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学校创建指南、专家巡回学校讲座、生物多样性教育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全市科技骨干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创建了5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学校,达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技能走进学校,提高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关注并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2.每年开展“爱鸟周”、5.22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质量考核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