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07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1

基于现代纺织发展的趋势与背景,该项目秉承“教以务新、务需、务用”的教育教学理念,针对纺织院校普遍存在的纺织工程专业校内工程训练难、校外实践深度参与难,不能实现“大纺织、全过程、信息化”工程实践的核心问题,及“大专业,分方向”培养造成的知识与能力欠缺问题,持续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创建了与现代纺织技术及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大纺织”工程能力培养方案。

项目成果主要包括两部分:(1)教研结合,自主研发并创建了与现代纺织技术对接的,以小型化、数字化、系列化为特点的,与“大纺织”加工链相一致的,融合“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工程能力实践平台;(2)构建了涵盖纺、织、染“产品设计上机实现质量控制品质检验与评价”全过程的,各专业方向融为一体的,基于终端产品研发需求的“产品链”工程能力实践方案。

依据现代纺织由后向前“反推式”的终端产品设计理念与研发需求,构建了适合纺织院校现状、“软硬件”相结合的“大纺织”工程能力培养方案,解决了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创建的工程能力实践平台,解决了工序多、流程长,学校难以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体系而造成的专业培养中“全流程工艺上机难、产品设计实现难,学生不能实战训练”等工程实践的瓶颈问题,并解决了实验室设备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差,难以与现代纺织技术装备对接的问题;构建的工程能力实践方案,强化了“大纺织、全过程、信息化”的工程实践,并将各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连接起来,形成系统工程概念,解决了教学知识体系与工程要求对接难的问题。

据项目负责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王瑞介绍,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实践平台的小型设备灵活便捷、省时省料,10g纤维即可上机试纺试织,8h即可完成从纤维原料到织物样品制作,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及效果。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5项,并获得了纺织桑麻科技一等奖。

(2)创建的“工程能力”培养方案已在学校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连续应用4届。通过系统的工程能力训练,利用平台的快速反应特点及各专业方向的交叉配合效果,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创新设计与上机实现能力均显著得到提升,在2008年至2012年全国纺织行业组织的纺织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中,纺织专业共200余名学生的作品获奖,并有60余项学生作品被企业用于生产。

(3)“工程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强化了学生对“大纺织、信息化”重要知识点和关键技能的掌握。根据近几年用人单位的反馈,学校纺织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工程综合能力强,特别是适应现代化设备与数字化技术的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国内20余所设有纺织专业的大专院校购买了该数字化工程训练平台系统,除运用单模块(纺纱模块、织造模块及染整模块)或单机验证知识点与概念以外,借鉴项目的工程能力实践模式与方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2

1.1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的设置

我国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工程应用型的纺织工程本科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大纺织”的综合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任务的,因此在本科教育期间加入实践环节是十分必要的。纺织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结合相关专业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重新做出调整和修改,依然在《纺织材料学》和《纺纱学》理论课的课程后配有相应的《纺织材料实验》和《纺纱实验》,将原有的《纺织综合实验3》和《纺织综合实验4》进行了整合,变为现在的《织物实验》,设置在《织造工艺学》和《织物组织与结构》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同时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和地方特色,设置了《亚麻织物打样》等实训课程;与此同时还设置了与理论课程相联系的《纺纱工艺学课程设计》、《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和《纺织厂设计课程设计》等相关实验实训课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2实践环节的应用与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作为工科的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业实际,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条件,本专业一直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原有培养方案中,我们也将各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都配有与之对应的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时展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地域特色,增添了《亚麻织物打样》和《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等相关课程。纺织专业的各年级学生都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陆续完成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学生们会有很多不同的实验经历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进行棉纤维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棉纤维天然转曲的存在,而且在调显微镜焦距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但在显微镜焦距调节过程中非常仔细、非常用心;在进行织物布样强力拉伸测试时,有的同学发现被拉断的布样非常整齐,就会想是自己的操作出了问题还是布样的选取出了问题,最终该小组的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纺纱实验中,很多同学都体会到生条在生头时的困难,但大家一遍遍练习,最终解决了生头难的问题;在细纱操作时,细纱总会出现断头的现象,这时学生们会想很多原因出来进行分析:如细纱管是否合适,钢丝圈和钢领的速度不协调等等,一次次重新操作,依次排除原因,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会很好地纺出所要求的细纱;织物小样设计中,同学们会自行拟定织物组织,选择所需经纬纱线,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织物组织在实验室小样机上赋予实践。在小样整体设计中,同学们体会到穿经阶段用时最长,且最需要耐心和技巧,穿经阶段关系到织物组织形成的正确与否,穿经好坏关系到用纱是否会造成浪费,织物布面形成是否平整,是否会出现条痕等现象;这些经历都是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实感受到的,他们同样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教训,吸收经验,不断改进,使实验测试及产品设计越来越接近理论设计的结果。在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看到上述类似问题的发生,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会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产生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所在,及时讨论或解决,也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实验过程中不在意实验时间是否结束,直到将测试完成或织物小样设计完成才会离开。本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有了实践机会,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纺织行业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也在教学中陆续进行,由于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按照相应的理论划分得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学生进行实验时内容更具象,与相关理论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现在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因此,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

2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根据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开放实验室的设置与实施是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现,为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验条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的实验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得到锻炼与提升,为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专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专业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开放实验室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自行选定题目,设计实验方案等,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相关项目,学生选择进行实验和实训活动,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设开放实验室,除了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外,还可以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有时可以很好地与课内实验教学相互配合;同时部门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仪器设备、实验场所、试剂药品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的教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学生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与现代科学发展相关联的,综合性的,可以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也可以是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相关实验项目与设计,实验方法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主体自行设定。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高。有时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实验量较大,几个同学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开放实验中,有些学生展现出了不同的优势,现在在校生有的跟着老师做相关科研课题,他将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了理论课堂;还有些同学已经毕业,但很感谢开放实验室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他说正是因为在开放实验中的坚持、耐心,注意观察、自主思考,在问题中不断前行,才使他现在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踏实、更认真地走下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开放实验室成就了很多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3结合专业参与纺织品设计比赛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附加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纺织品的功能设计和外观设计,还是产品的特色化与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高。本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或部级组织的本专业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生们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经验,避免了很多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在原来简单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增添了自己的个性设计,各年级学生也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参加纺织品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

4结语

实践教学的设置成为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课程相互补充,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的设立弥补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缺憾,打破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及相互配合协作能力。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也不断地总结与改革实践教学,不断地完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实践环境,也为提高纺织专业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懈努力。

作者:孙丹王大伟孙颖栗洪彬郑文星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

参考文献:

[1]杜钰洲.对纺织高等教育工作的五点建议.纺织教育[J],2007(1):4~5.

[2]孙颖,刘铁山,叶仲琪,王大伟,颜丹.应用型纺织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纺织[J],2011(1):6~8.

[3]林卉,胡召玲,赵长胜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0(3):153~155.

[4]苟如虎,王亚玲.“三线并进”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5(1):238~241.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于2001年12月获准成为部级专业教改试点专业,2002年12月被列为部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近几年来,课题组在学院专业教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制定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该项目于2004年底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以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求社会、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学院联合纺织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学产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本专业一开始就建立了具有广泛行业和地区代表性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他们帮助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业务规格,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直至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他们还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改,自2001年专业教改以来,先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参与表明,他们是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员;是学校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指导员:是学校加强与企业联系的联络员;还将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评判员。

南通市经评估招标在我院设立的“南通市纺织服装技术服务平台”,下设的“纺织工艺技术中心”、“纺织品设计技术中心”、“纺织品检测技术中心”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与本专业三个专业方向相对应,保证专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窗口。目前,省级“家用纺织品实训基地”、省级“家用纺织品工程中心”又相继在本院建立,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与纺织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校企合作机构,将专业实训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相结合,建立了十多家“四合一”的综合基地。其中与南通东帝色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色织新技术研究开发室;.,与南通英瑞集团合作,成立了新型纱线开发室;与南通华业纺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纺织产品研究开发室,为专业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校企合作机构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教师对企业的渗透力,而且也密切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了校企双赢的机制.成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初步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更加主动地关心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本专业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对社会和企业开办了十多期的“纺织品知识”、“色织工艺”、“剑杆织机维修”等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和社会培训了近千名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纺织企业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要求学生从企业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上做到“产品化”设计,不少毕业生的设计课题已被企业采纳,其中01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获省首届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采用大类化招生,分设“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专业方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采用“Cptm”(Communalplatform& technologymodel目p公共平台与技术模块)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设计。Cp为三个方向的基础性和公共课程的组合,以满足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的基本要求。tm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确定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结合的选修课程组合模块,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体系上的结合,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用“1.5+l+0.5”三段式,第一阶段为一年半时间,主要学习三个专业方向公共平台的内容;第二阶段为一年时间,在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后,学习技术模块内容.进行针对性专业内容学习和技能培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达到本专业方向“精”,其它专业方向“通”的要求;第三阶段集中半年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努力达到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在确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时.做到以纺织产品为龙头,以典型产品为分析对象,根据产品风格的特征、生产过程的技术要素来分解、梳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力度的增删,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和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制,《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纺织应用数学》、《纺织纤维》、《现代织造技术》等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项目作为院级教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纺织纤维》课程代表学院参加省厅优秀建设课程评选,并获“省优秀课程二等奖”。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取先自编讲义,经试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过渡为教材的办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在广泛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意见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介绍企业需要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产实例。《纺织应用化学》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大量增加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诸如纤维、浆料、染料等内容,并以专业需要为体系编排章节,大大地增加了应用性;《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色织物设计》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公式的具体运用,并增加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更好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接轨;《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直接将一些实验实训的要求与方法编写在有关章节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毛纺概论》、《棉纺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纤维与纱线》、《色织物设计》、《纹织CaD教程》、《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中《纺织应用化学》和《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等教材施教数轮经修改后已正式出版。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完成了《纺织纤维》、《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织物CaD》、《机织工艺》和《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电子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课件在省级课件比赛中获奖。

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用导课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淡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淡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身份的淡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场所的淡化。《纺织纤维》课程不再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能在车间或实训基地讲的课就决不在教室里讲。《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纺织机电技术》等课程,通过在现场结合设备、结合实际操作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生产现场无法看清楚的机构及其运动情况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剑杆织机剑头运动速度极快,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动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慢速播放,看清其动作过程,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织机实训中心.织物CaD实训中心等,在此良好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测色配色仪、电子显微镜、电子提花小样机、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喷气织机等中高档仪器设备,建成纺织标准实验室等。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先进性的同时,兼顾了设备的台套数。纺材基础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批申报并获得通过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六十多项纺织品性能的检测训练,而且还能进行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和企业纺织材料的各类测试任务。充分利用新落成实训大楼的良好条件,高起点地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规划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按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纺纱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梳棉、并条、粗纱到细纱的生产模拟车间;机织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计算机产品设计到小样试制再到大样投产试制的全过程模拟工厂。加上各实验实训室之间采用通透式设计,具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不仅能对实际生产流程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能从总体上更好地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江苏大生集团、南通二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缺少企业氛围、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的缺陷。

六、以“三个一”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江苏中职;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0-04

【作者简介】葛鸿鹄,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纺织服装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艺术设计。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与课改创建相结合,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探讨课程开发程序、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本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等重要问题,建构新的课程评价方法等为中心任务。从接受任务起,我们就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首先对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进行专业剖析,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与贸易、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

一、通过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剖析,确定四门基础平台课程的任务和地位

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五门,我们从中选择了“纺织材料基础”“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染整概论”四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

“纺织材料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和运用纺织技术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的是掌握对常用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出其前导课程是“纺织材料基础”,后续课程是“织造基础”。“织造基础”是针对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纺织工艺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染整概论”是在“纺织材料基础”“织造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胜任染整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奠定基础。

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纺织行业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各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对各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对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基础性原则,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确定四门课程教学内容。

3.对四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怎样遵循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习惯,怎样紧贴纺织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精选、提炼课程内容,尤其是处理好模块总量以及模块之间的结构以及衔接关系、纵横协调;如何实现单元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模块和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经过权衡后,作出思路性的、高度概括的简要说明或路径指引。

三、通过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重点推敲了专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我们学习了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纺织专业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能手和车间班组长,以及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一起进行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达成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我们认为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热爱纺织行业,有为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的精神;求上进,讲团结,讲科学,动脑筋;掌握相应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兴趣。

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称为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由此提出四门核心平台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

比如,“纺织材料基础”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表述是:1.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2.能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能够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能熟练计算与换算纤维、纱线、织物的有关指标。3.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4.能独立思考、获取相关信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精益求精精神。我们认为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是必备的知识点,辨识和鉴别常用纺织材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点,这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核心是掌握织物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织物组织图的绘制,熟悉三大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能仿制织物组织结构,能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

“织造基础”的核心是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了解机织生产典型工序工艺参数,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

“染整概论”这门课程的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概论的提法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太恰当,理论化的程度比较高,但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命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其作为名称。实际上课程性质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对染整四大工序的了解:在练漂工艺上是掌握织物练漂后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在染色工艺上是知道染色方法及工艺要求,掌握染色后织物疵点种类以及色牢度及检测和评级方法,在印花工艺上是了解印花工艺及要求。

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反复推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又恰当地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时代元素。在文献的引用上对其相似度作了认真而严肃的检查,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又把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教材和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丰富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内容。

“纺织材料”这门课,主要分成七大模块二十五个单元,把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作为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点,把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作为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内容上,从纺织纤维类型、性能和基本结构入手,了解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鉴别纺织材料,达到会检测纺织材料的目的,使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相应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与要求中,主要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求,用“掌握”“理解”“了解”“认识”“熟悉”“能”“会”等词语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织物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常见的三原组织是纺织面料中的基础,而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等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和复杂化,以期丰富面料的组织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要求上是熟悉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的形成与特征,掌握织物上机操作的过程与内容,具有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的能力。

“织造基础”这门课是以纺织面料生产的流程为主线,强调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与纬纱准备工艺,在织造上既照顾传统的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又兼顾现代的剑杆、喷气、喷水的生产工艺和要求,最后还带有下机织物的整理与工艺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及相关专业技能,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在参考课时的分配上也有所侧重,传统的“有梭织机”只安排18课时,“现代织机”安排96课时,也有专家提出把“有梭织机”这部分去掉,但考虑到有梭织机是织造的基础,现代织机是在有梭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起初学习的“小样机织造”还是“有梭织机”的原理,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保留其内容但减少1/4的课时。

“染整概论”这门课强调的是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染料的性能,会运用染整的四大工序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特别在练漂上,我们列举了棉织物、苎麻、羊毛、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等常见织物的练漂技术要求与工艺,强调染色的基本知识与工艺要求,熟悉四种印花工艺和特点,了解常用五种印花设备和特点,掌握一般织物印花工艺,在整理上突出手感整理、定型整理、外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了解轧光、轧纹、电光、增白整理的加工效果和工艺过程。

五、灵活运用实施建议,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的运用

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推行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在“纺织材料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保证实训教学开设的比重,在实训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常用的纺织材料的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在操作上宜采用教师示范、分组操作的方法,在先行示范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规范,学生在训练时,教师要适时、恰当地点评学生的动作和方法。在“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像上机图的绘制内容,本身其理论和实践的成分都有,如果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理论化的知识在上机图上呈现,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可能在小样机房、分析实验室内选用生产中各类典型织物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注重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在“织造基础”的教学建议上,提出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调与织造挡车工国家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要求的对接,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在“染整概论”课程教学中,由于染整行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结合染整产业发展趋势,贯穿染整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理念,让学生全程参与计划、预处理、染色(或印花)、后整理等整个过程。高温高压的环境对教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特别强调将操作规范、设备保养、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任务和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5

一、加强文化素养培养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从技术上来说,要抓住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跟以往相比,动手能力稍差一些,但是思维很活跃,所以学校非常强调学生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手工绘图能力。因为最优秀的纺织品面料设计都是要用手绘来完成的,计算机只是辅助工具,它不能进行高端产品设计,作为中专学校要对这点特别重视。

另外,思维是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生不单要学习本行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和阅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汲取包括舞蹈、电影、书法等的知识。只有加强这些文化素养提升,才能看懂欧美或者国际流行的家纺纹样是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才能对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二、重视企业社会实践,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离开市场和企业这一思考点,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无从谈起,教育实施就无法展开。2005年国家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强调学校教育领域要重视和加强企业实践的内容: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路转变,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第二,要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与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以家纺专业面料设计为例,基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织物设计,如纺织材料、印染工艺等;二是花样设计,包括色彩、纹样、技法等。多年来,各中专的家纺设计专业不断调整课程,与企业联姻,增加实践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专业教学计划也在不断更新,但要真正实施却并非易事。以实践环节为例,要缩短教学与市场的距离,除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增加纺织材料、印染工艺、设计策划和市场营销等课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市场,增强实战经验。

三、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生自我管理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校企合作的新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技能培养的动手课程增多,能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并摆脱初中时期对学习的焦虑感、恐惧感。通过由学生到学徒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使他们能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在习惯养成上自觉不自觉地同就业联系起来,自觉配合有关规定的约束。企业要求的具体化、可想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管理内涵,规定遵守的自觉性会提高,管理上更易操作。带有活动特征的实习、实践课的增加,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和了解,有助于促进师生感情交流,改善师生矛盾,形成尊重和谐的人际氛围,这又能促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形成管理各环节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实践促进知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优势,实行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分段式的教学方式。基本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率、积极性、自觉性得到提高;校企之间分段式教学的灵活性,使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相同层次的学习环境,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团队意识得到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不断加深,学生的自控能力有所加强,纪律维护自觉性提高。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校行文化融合研究

[作者简介]冯晓峥(1972-),女,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盐城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校企行地’文化融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88006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30-0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面向相关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何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融入行业元素,加强“校行”文化渗透和融合,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校行”文化融合的内涵、可行性和必要性

高职院校文化即高职院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行业文化是指一个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是由本行业的各企业及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形成的文化。一个行业一旦形成某种文化,就会成为行业员工共同的理念,进而成为行业特色,如德国制造行业的精密文化、法国服务行业的时尚文化等。高职“校行”文化融合,就是要把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之中,创设一种新的教育情境,对学生实施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高职“校行”文化融合的可行性。行业文化凝聚着行业的价值观,在同行业中具有公共性,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引领性。我国高职教育“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行业性文化特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理应反映行业企业的生产环境、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校行”文化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两者融合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2.高职“校行”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高职院校文化与行业文化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做人的文化,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社会效益是其最大的目标;而行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实现“校行”文化融合。

二、高职“校行”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1.高职“校行”文化融合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内涵。高职院校是学生步入社会实现就业的“训练场”,理应让学生尽早地了解、感悟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文化特点,增强文化认同感。这既是高职院校适应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满足行业人才需求”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仅要追求作为教育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更要适应社会需要,融入行业发展。“校行”文化融合,必将为培养不可替代的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2.高职“校行”文化融合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在行业文化氛围中学习和锻炼,提高对行业企业的适应能力,加强“校行”合作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行业文化,有助于深化“校行”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

3.高职“校行”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改革传统的“读书学校”。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对行业文化有所领悟,完成由校园文化环境向行业文化氛围的平稳过渡,实现从“学校学生”到“行业员工”角色的顺利转变,毕业后很快适应现代行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融入现代行业文化的环境氛围,成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现代行业优秀建设者。

三、纺织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009年国务院专门下发《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把纺织工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极大提振了行业与企业发展的信心,有力推动了中国纺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产量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纺织行业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1.创新文化。创新是纺织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纺织业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以缫丝、纺纱、织造等手工机器为特点的手工机械化;第二次是以动力机器为特点的大工业化。当前,纺织业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前夕,可谓推陈出新,五彩缤纷。纺织行业文化的核心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创新。没有,要追求有;好,要追求更好。现代纺织行业追求的就是更精密、更细致,产业特征日益明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质量文化。纺织工业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产业,也是一个永恒的产业、发展的产业、充满竞争的产业。质量是行业的生命,质量文化是纺织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高品质是纺织企业追求的,也是消费大众想要得到的。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介的重点企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质量,讲究品味。

3.品牌文化。我国是纺织大国,但不是纺织强国。纺织业是集技术、艺术于一体的传统产业,这就决定它注重科技、追求完美的发展趋势。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建设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品牌文化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专注的追求。目前,纺织工业已拥有数百个“中国名牌”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贴牌加工发展到创建自主品牌,全行业已把提高设计水平和品牌价值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

4.奉献文化。纺织行业是艰苦的行业,需要千千万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纺织技术人员。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涌现了像郝建秀、赵梦桃、杨富珍、孙洪敏等一大批纺织劳模,他们视岗位为舞台,视工作为享受,视付出为快乐,以自己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充分体现了纺织行业与时俱进、奋力开拓、甘于奉献的时代风貌。

四、植根于纺织行业文化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

1.在校园精神培育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高职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借鉴和吸纳优秀行业的精神文化,把行业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理念以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行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如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挖掘纺织行业文化资源,加强与行业文化的衔接,针对学院地处盐城革命老区、服务纺织行业的客观实际,经过公开征集、广泛研讨,全院师生员工达成共识:学院精神和盐城革命老区精神及纺织行业精神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秉承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院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

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建立“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学校+公司”“2+1”等人才培养模式,将富有行业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上,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牢固树立“与区域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指导思想,与行业协会、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纺织行业协会及企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优势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要求和行业文化。

3.在校本教材编写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材内容大多涉及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编写,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材内容大多倾向于泛化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精简教材内容,并有意识地将行业文化有关内容渗透到教材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和手段,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可组织编写相关行业文化的实用教材,选择行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或前景预测,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介绍,行业的重大庆典活动,行业重要的礼仪习俗等相关内容。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获准建立宁波数字图书馆的机会,让传统文化搭上了数字快车。师生们只要登录数字图书馆,由本校老师编撰的《红帮裁缝研究》《服装折纸打样法》《红帮服装史》《中国服饰变革史论》等反映百年红帮的历史与现状的人文精神系列丛书就跃然眼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融合纺织行业文化与多年办学实践,编写出版了校园文化系列丛书,包括《常州纺院精神》《谁持彩练舞翩翩》《学子风采》,有力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

4.在学生品质塑造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高职院校要借鉴行业及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培养学生符合行业要求的行为规范。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行业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行业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要深入开展行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讲座、举办行业文化专题宣传、开展行业知识竞赛、举行向行业劳模学习、组织观看优秀行业纪录片等,让广大学生深入了解纺织行业发展的历史渊源、纺织行业发展中的精英人物、纺织行业的发展模式以及规范标准等,从而感受行业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如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打造“时尚纺院”为目标,结合纺织行业文化特点,研究制定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实施办法,着力挖掘职业规划大赛、纺织专业技能大赛、纺织高峰论坛等优势项目,努力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精品,为行业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中注重融入纺织行业文化,着力培养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五实”特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5.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高职院校校园建设不能简单因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而要努力克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职业性”教育环境的缺失,有机融入行业文化元素。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入手,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力量,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努力使学生接触与以后实际工作岗位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要吸收行业元素,精心设计校园建筑布局和人文景观,优化育人环境。如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处处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展现出明显的纺织行业文化色彩,在主入口两侧精心设计了两组“纺织典籍”“纺织先贤”“纺织工艺”的石雕景墙,生动展示了东西方纺织业辉煌的发展历程;在校园东南方向建设“金轮园”,以人文景观为主,滴水穿石,游园形态;在校园西北方向建设“银梭园”,以自然景观为主,小桥流水,绿岛形态,使行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生动呈现。

[参考文献]

[1]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2]刘明新,蔡敏燕.论多元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36).

[3]熊威.高职行业文化教育的嬗变[J].煤炭高等教育,2010(6).

[4]李传刚,朱平.略论行业文化与高职教育之有效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7

(一)“纺织品设计”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培养具备从事纺织面料市场需求的跟踪调查、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分析、织物分析、纺织面料设计与工艺落实和调整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织物分析、织物小样试织、织物小样工艺计算等工作,3~5年后可胜任面料设计、工艺员、产品设计员或新产品开发员等工作岗位。

(二)“纺织品检测”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检测机构、贸易公司,培养从事纺织纤维检测、纱线性能与品质检测、织物性能与品质检测、纺织品生产与安全检测等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纺织原料、纱线与织物检验员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检验技术、质量检测主管等岗位,负责纺织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及管理工作。

(三)“纺织品营销”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贸易企业,从事接单、跟单、业务、纺织品外贸、纺织网店经营等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布行前台接单、业务助理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跟单员、业务员、业务主管等岗位工作。

二、纺织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纺织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及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融合纺织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行动的逻辑过程编排学习领域,综合考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需要,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和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纺织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归纳,整合出企业的典型工作,即根据中职纺织专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形成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每一项学习领域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的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采取递进的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课程。

(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纺织专业岗位群的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进行课程重塑,制订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领域内容安排、学习情境设计三部分。

四、课程体系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五个对接”

围绕“产教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纺织专业课程体系及学习情境设计突出了“五个对接”,即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对接——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以纺织工艺技术为基础、以纺织产品检测、设计和营销为发展方向的课程模块;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以实际设计、检测等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领域工作任务,学习情境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来体现,项目、任务来源于生产实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岗位能力;课程考核对接岗位技能考核——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教学场所对接生产车间——将实训室布置成适合教学的仿真型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和营销中心,学生的工作学习全部在其间完成;学生作品对接实际产品——学生的纺织设计成品、检测报告等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课程学习情境以纺织品形成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内容进行排序,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活动按照简单—复杂—综合递进,按照完成工作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包含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方案—作出决策—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整套流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多维度进行综合考核。通过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快掌握本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

五、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

将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即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一)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1~2学期的知识学习与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充分利用纺织合作企业的资源,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职业专门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3~4学期的岗位职业技能强化,即“准顶岗”阶段。该阶段先通过纺织检验、纺织营销、纺织工艺技术三大典型岗位模块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并安排系统化的综合技能实践来达成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职业规划与职业资格考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做好从事岗位职业工作的心理和专业能力准备。

(三)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纺织外贸eSp教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71-02

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是以研究为基础的(Hyland,2000),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语言学习及应用的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学层面逐渐上升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等层面。也就是说,随着专门用途英语发展,eSp无论从教材还是教学方法,其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了。我国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eSp教学基本处于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要么语法教学法,要么专业知识英汉翻译教学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至今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首要原因是没有重视学生接受eSp教学的真实需求和充分认识eSp教学过程的特殊性,eSp课程仍然以词汇和语法为主,导致eSp教学过分注重语言内在的因素而忽视了语言的外在因素,如专业技能,跨文化知识等因素。其次,虽然eSp教材编写方向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是为了更好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需求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却往往囿于考试、升学等的需求。对学生考核的多元评估方式体系尚未建立。第三,eSp教师大部分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师资,或是专业课的师资,没有在企业、行业里面社会实践锻炼过。要么语言技能能力不够,要么专业技能不够,在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单单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eSp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更多的eSp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师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又能进一步完善学生考核的多元化评估体系。

1合作教学与协作学习

合作教学(teamteaching或jointteaching)是指语言教师与行业专业人员共同担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也叫协同教学。合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语言教师更好地进行其教学。国外一直在采用这样形式,笔者认为,可以将合作教学融入到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课程主讲教师通过语言技能的讲解,采用现场模拟,情景教学、交际法教学来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企业行业专家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介绍不同案例,实战技能;也可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践(参观、顶岗、咨询)开展基地现场教学。实现“学校+行业+企业”三元制培养模式。

协作学习不但为英语学习者赢得了高度互动和互助的学习气氛,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制造有意义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机会(Kagan1995&Kessler1992)。协作学习目的是为了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组成员不但要共同讨论内容、协调分工,更要配合默契,还要将有关内容形成书面报告,以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作学习是一种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方法。协作学习与合作教学,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模式的尝试。

2真实任务和项目教学法

真实任务和项目(authentictasksorprojects)无论是课堂开展的还是企业实践开展的,都是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项目任务。教材主要内容需与纺行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和真实情景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都体现在纺织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的真实的案例、真实的语篇与情境、真实的社会文化情景。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一种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以绍兴纺织业务为例,从事贸易往来的进口商有来自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他们英文表达有着浓厚的本土发音和本土思维,通过采用录制这些商人的真实材料来训练学习者听力,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听力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真实听力中所碰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最终胜任职场工作服务,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的需求。

3跨文化交际法

纺织外贸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要深入到职业特点,语言特点,还要将文化特点与交际技巧融入到教学中去。这里的跨文化包括专业知识与职业特点融合,专业知识与文化特点融合。最终有效实现提高学生包括跨文化能力在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纺织外贸行业的语言教学内容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跨文化能力不能只当成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来讲解,必须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处理文化问题的实用性技能。

4经典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

经典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运用于纺织行业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法中来,实际上是一种以纺织行业中经典的成功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当然,这些案例是基于工作过程中纺织外贸行业的真实个案。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呈现纺织外贸行业案例中的种种问题;(2)将所有实践中可能想得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供学生讨论;(3)进行学习小组讨论;(4)学习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发言代表;(5)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并找出最佳解决办法的能力;(6)最后将现实经典成功案例的实际做法公布。

5发挥纺织行业eSp语料库的功能,更好的服务教学

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的建立实际上是利用现达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注意的事项第四条已经有阐述。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语料库的功能提高教学和自主学习。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应该要熟练掌握。

6结语

上述教学方法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纺织外贸英语eSp教材特点,将教学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方式予以体现的教学方法。我国目前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并不是真正的eSp教材,而是类似于双语课程教材的观点,这种冠以eSp的教材加深了大学英语教师对eSp的担心,结果阻碍了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课程组,结合校企合作,与相关专家共同努力,自编了一套《纺织外贸英语教材》,在几轮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实施教学过程中,自编的eSp教材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更好地满足纺织外贸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材的编撰方面,急需做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Breen,m.&Candlin,C.whichmaterials?aconsumer’sanddesigner’sguide[a].inL.e.Sheldon(ed).eLttextbooksandmaterials:problemsinevaluationandDevelopment[C].London:modernenglishpublications,1987:14-28.

[2]Cunningsworth,a.Selecting&evaluatingeFLteachingmaterials[m].London:Heinemann,1984.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Swot;数据采集平台

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或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这种分析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等优点,所以国际上经常使用这种分析法来分析一个组织体系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从而科学制定发展的整体战略。

当前,高职院校评估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中涵盖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要信息。我们只要按照Swot分析法对数据采集平台定期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就能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的科学评价,从而指导我们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科学的部署。笔者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进行Swot分析,从而得到指导学院整改和发展的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一、进行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首先,学院高度重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全体动员,成立数据平台建设管理机构。由于数据采集平台中的数据几乎涵盖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要信息,几乎涉及所有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因此学院建立了科学的数据采集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的责任人。其次,学院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坚持“谁产生、谁填报”的原则。当然,在教师填报之前,学校还要做好相关部门规范专业代码、课程代码和教工号等标准化工作。教务处、组织人事处给出准确编码,这样每位教师才能够准确地填报个人的实际状况。再次,学院要制定采集制度,建立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平台,定期采集数据。一般情况下,学院每季度采集一次数据,然后将一年4次采集的数据汇总制成动态的分析图表,对相应的9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这一系列制度保障和合理的填报方案可以保障学院采集到的所有数据真实、准确。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使用Swot分析法准确客观地评价学院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

二、使用Swot分析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对学院一年度采集到的4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学院优势、劣势数据上的依据,然后在整体上把Swot分为内部环境分析(Sw)和外部环境分析(ot),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以学院数据采集平台采集的专业建设一级指标数据为例,进行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学院构建了以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等主干专业为轴线的完整专业链,专业覆盖面广,基本形成以纺织服装为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艺术、经、管、工并存的专业体系。遵循“突出优势、适应需求、形成特色”的原则,学院结合办学条件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目前,通过建设8个重点专业辐射带动若干个相关专业建设,已经形成多个以服务纺织服装产业链为主的专业群。

劣势(weaknesses):学院电子信息和制造类专业规模小、报考率低,与纺织服装类专业形成鲜明对比,显现了专业发展不均衡。

机会(opportunities):按照广东省纺织行业的规划发展战略,未来每年需要补充的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超过5000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2年和2004年先后两批推出的69个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中,广东共有4个基地市、15个特色城(镇),占总数的27.54%。2004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中提到要优先培养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就包含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另外,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提出的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的要求对学院专业建设也是一个机会。

威胁(threats):广东省内其他院校开办服装、纺织类专业以及广东省纺织产业发展受到出口影响会间接影响到学院特色专业建设。

三、通过Swot分析法找到解决途径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篇10

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是以研究为基础的(Hyland,2000),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语言学习及应用的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学层面逐渐上升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等层面。也就是说,随着专门用途英语发展,eSp无论从教材还是教学方法,其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了。我国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eSp教学基本处于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要么语法教学法,要么专业知识英汉翻译教学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至今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首要原因是没有重视学生接受eSp教学的真实需求和充分认识eSp教学过程的特殊性,eSp课程仍然以词汇和语法为主,导致eSp教学过分注重语言内在的因素而忽视了语言的外在因素,如专业技能,跨文化知识等因素。其次,虽然eSp教材编写方向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是为了更好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需求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却往往囿于考试、升学等的需求。对学生考核的多元评估方式体系尚未建立。第三,eSp教师大部分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师资,或是专业课的师资,没有在企业、行业里面社会实践锻炼过。要么语言技能能力不够,要么专业技能不够,在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单单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eSp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更多的eSp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师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又能进一步完善学生考核的多元化评估体系。

1合作教学与协作学习

合作教学(teamteaching或jointteaching)是指语言教师与行业专业人员共同担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也叫协同教学。合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语言教师更好地进行其教学。国外一直在采用这样形式,笔者认为,可以将合作教学融入到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课程主讲教师通过语言技能的讲解,采用现场模拟,情景教学、交际法教学来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企业行业专家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介绍不同案例,实战技能;也可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践(参观、顶岗、咨询)开展基地现场教学。实现“学校+行业+企业”三元制培养模式。

协作学习不但为英语学习者赢得了高度互动和互助的学习气氛,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制造有意义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机会(Kagan1995&Kessler1992)。协作学习目的是为了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组成员不但要共同讨论内容、协调分工,更要配合默契,还要将有关内容形成书面报告,以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作学习是一种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方法。协作学习与合作教学,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模式的尝试。

2真实任务和项目教学法

真实任务和项目(authentictasksorprojects)无论是课堂开展的还是企业实践开展的,都是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项目任务。教材主要内容需与纺?行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和真实情景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都体现在纺织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的真实的案例、真实的语篇与情境、真实的社会文化情景。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一种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以绍兴纺织业务为例,从事贸易往来的进口商有来自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他们英文表达有着浓厚的本土发音和本土思维,通过采用录制这些商人的真实材料来训练学习者听力,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听力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真实听力中所碰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最终胜任职场工作服务,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的需求。

3跨文化交际法

纺织外贸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要深入到职业特点,语言特点,还要将文化特点与交际技巧融入到教学中去。这里的跨文化包括专业知识与职业特点融合,专业知识与文化特点融合。最终有效实现提高学生包括跨文化能力在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纺织外贸行业的语言教学内容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跨文化能力不能只当成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来讲解,必须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处理文化问题的实用性技能。

4经典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

经典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运用于纺织行业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法中来,实际上是一种以纺织行业中经典的成功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当然,这些案例是基于工作过程中纺织外贸行业的真实个案。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呈现纺织外贸行业案例中的种种问题;(2)将所有实践中可能想得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供学生讨论;(3)进行学习小组讨论;(4)学习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发言代表;(5)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并找出最佳解决办法的能力;(6)最后将现实经典成功案例的实际做法公布。

5发挥纺织行业eSp语料库的功能,更好的服务教学

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的建立实际上是利用现达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注意的事项第四条已经有阐述。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语料库的功能提高教学和自主学习。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应该要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