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绿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36

道路绿化现状篇1

关键词:道路绿化,行道树,绿化带,武昌区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Statusanalysisandsuggestionsof

theRoadgreeningofwuchang

abstract:throughliteraturereviewandthestatusquoofwuChangarearoadgreeningon-the-spotinvestigation,summarizedthewuChangdistrictbordertrees,greenbelt,thecharacteristicsofplantlandscape,andanalyzestheinsufficiencyofcurrentwuChang,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ofwuChang,putforwardeffectivesuggestionsforfuturedevelopmentofroadgreening.

Keyword:roadgreening,bordertree,greenbelt,wuChang

道路是城镇的骨骼,贯穿整个城镇,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因此城镇的建设离不开道路景观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道路绿化设计不仅有利于交通安全,还可以衬托建筑艺术,使城镇的面貌更整洁生动,从侧面反映着一个城镇的品位。良好的道路绿化,可以活化城镇道路空间,构建和谐统一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1]。多年来,武昌区不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城区道路绿化总量大幅提升,环境和景观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在道路绿化现状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绿化树种相对单一,植物配置不合理,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脱节等。本人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1.武昌区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1.1武昌区道路绿化概况

武昌区位于武汉市的中东部,气候特征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降水充分,雨热同季,夏热冬冷,无霜期较长。城区共有道路130条,道路绿化总面积86.9万。近年来,通过诸多绿化项目的建设,城区道路绿化总量大幅提升,树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和优化。但是,城区道路绿化依然存在一定问题,无法满足城区日新月异的面貌和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

1.2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2.1行道树树种较为单一

植物丰富多样的观赏性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是组成城市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每种植物的枝、叶、花、果都有其特有的观赏特征,其形态、色彩、质感风韵、芳香各不相同。有时以姿态独特取胜,或以色彩变化丰富,或以别具芬芳,或是冠大荫浓,相互构成了美的要素[2]。

根据调查数据,武昌区的130条主次干道上共植行道树19795株,其中樟树和悬铃木两个树种运用最多。樟树共8976株占总数的45.34%,悬铃木共5804株占总数的29.32%,用樟树和悬铃木作为主要行道树的道路多达95条。其次较常见树种为栾树、广玉兰、银杏等。其他树种如无患子、雪松、枫杨、重阳木、水杉、池杉、柳树、喜树、桂花等比较少见,其数量总和仅占行道树总数的16.67%。总体来说,武昌区行道树树种比较单一,未能达到生态和景观多样性的要求。

1.2.2植物配置不合理

植物配置是指在满足植物生态特性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创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艺术空间,从而发挥植物的观赏特性和园林功能。植物配置要求在一个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力求植物树种的丰富多样,注重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常绿树和落叶树、速生树和慢生树相结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从而形成多层次、复杂、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3]。经调查,武昌区部分道路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友谊大道,该道路绿化带中主要树种为石楠、桂花、红叶李、法国冬青、火棘、红叶石楠,其中仅红叶李为落叶,其余均为常绿,常绿落叶比不合理。其次,上层的石楠和桂花栽植过密,形成竞争导致长势不良;过于密集的上层植物又阻碍了中层植物红叶李的生长。这样的配置方式令道路绿带季相变化不明显,观赏效果不佳,同时也影响了植物正常生长。

1.2.3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相脱节,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目前,武昌区道路规划建设是由市政部门负责,而道路绿化建设是由园林部门负责。在建设程序上往往是道路建好了,再进行绿化施工建设,这就造成道路建设和绿化建设不联系、不统一,建设道路时较少考虑到后期绿化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增加投入成本和施工难度等诸多问题[3]。例如,道路预留的分车带下方有混凝土结构,导致绿化带覆土厚度达不到要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绿化带下管线埋设不合理,导致管线维修反复毁坏绿地等。这些问题给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2.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的几点建议

2.1丰富绿化树种,凸显城区特色

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对美的追求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原来的园林美学观念和绿化技术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需求;人们对城市绿化欣赏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树种选择与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因此,应广泛调查湖北省、武汉市城市绿化的树种,并对其繁殖和应用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适合武昌区道路绿化的树种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在选择道路绿化书中是应充分考虑武昌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挖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用植物景观展示城区的文化特色,如适当的栽植市树水杉、市花梅花等形成特色景观道路。

2.2合理配置绿化植物

武昌区道路绿化建设非常重视乔灌草的搭配,每次道路绿化设计都力求营造复合式生态景观模式,但在植物层次设计上还有值得改进之处。合理的配置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次的植物品种,全面考虑树种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种植,才能使其发挥最好的绿化效果。

2.3统筹市政及绿化建设

改变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相脱节的现状,确定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确保道路绿化建设质量,避免给后期养护管理留下后患。

参考文献

1.顾德海.浅探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工程与建设,2012(2):174.

2.杨琴军等.基于植物多样性的武汉市道路绿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31(4):98-102

3.陈波,汪莉莉.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J].现代园林,2006(2):24-25.

道路绿化现状篇2

关键词:交通工程;道路绿化;行道树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214-01

一、对某市市区道路绿化建设的建议

城市市区道路的绿化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整体规划。为了使改造后市区道路的绿化具有连贯性、完整性形成靓丽的风景线,对于每条道路及相交道路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路侧绿带,在保持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濒临江、河、湖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我市的滨江大道、沿江大道等道路绿化做得很不错,与赣江相呼应,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了透景线,使道路上视线良好,随着道路可以沿途欣赏沿江及对岸的景色。

(二)人行道园林绿化。1、选好行道树绿化树种。城市道路行道树选择的标准和要求为:常绿乔木,树种统一;冠幅树形要好,达到整齐、快长;分枝高,树干通直;其优点是护荫能力强,造价低廉,管理方便。而且要注意不长板根,不破坏人行道板和地下管线,但是一般形式较为单调。因此,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可以有计划的种植一些有观赏价值或经济价值,能代表各个地区特色的树木。例如,厦门、福州等在街道两旁种植了桂圆树,既有行道树冠大荫浓的特点,且美观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另外,《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上明确说明:“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m”。所以,行道树尤其是人行道上靠车行道一侧主干道上的行道树的选择应最好选栽树龄在15年以上的乔木,株距6―8米。如果选栽的为幼年的树木,为了保证初建时绿化不显得过于疏松,后期不过于密集,可将其株距减半栽种,待逐渐长成以后,每隔一株移去一株。2、根据实际尽量保留一部分绿化树。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原有绿化树的保护。由于施工的需要。在市区道路改造中,一些道路因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拓宽,原有行道树已影响道路改造路线,无法维持原状,必须进行移植;对一些名木风景树更应尽量给予保留及保护。

(三)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绿化空间,突出景观效果。针对路侧绿带设计来说,在道路边缘、边角、边线以及弯角地带要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必要时进行拆迁,以增加绿化景观面积。同时,路侧的绿化设计应结合相邻用地的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并保持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效果。较宽绿化带种植品种的选配应较为自由,可种植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花草树木,乔灌花草,使之有机自然结合,形成有高有低、有疏有密、错落有致、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例如洪都北大道道路护坡绿化,就结合了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并在整条线型上利用色彩拼出连贯性的图案。当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的地方,道路路侧绿化带应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或与毗邻的其他绿地、市内湖等一起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或辟为街旁游园。

(四)分车带绿化设计。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中间分车绿带应有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眩光的作用,因此其高度应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m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的分隔带上,以免阻碍视线,不宜种植灌木丛而种植草皮或高大乔木。在某市夏日日晒时间较长,且在机动车道不是很宽的一部分“三块板”横断的道路路段,多宜采用高大乔木种植。这样一方面整体性强,造价低廉,管理方便,且护荫能力强,可以很好的保护路面,增加路面的使用年限,同时保证了良好的通视情况。但要注意的是,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或保证其在道路界限之外。

(五)道路绿化与有关设施。1、道路绿化与地下管线。某市市内很大一部分是对原有旧路的改造。原有道路地下管线太多,地下空间狭窄,新增的电缆和电信管敷设不下去,要新开挖电缆沟和电信管道,还有部分道路要增设雨水渠、污水渠;而有些道路部分路段原有绿化树的位置正好位于新增设的沟渠上面,因此有时需要进行迁移。部分新建道路或经改建后达到规划红线宽度的道路,其绿化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宜符合要求(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的规定;行道树绿带下方不得敷设管线。2、道路绿化与架空线。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方不宜设置架空线。对于架空线路,各地应根据条件,陆续转入地下。必须设置时,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以减少它们之间的矛盾。首先应保证架空线下有不小于9m的树木生长空间,因此架空线下配置的乔木应选择开放形树冠或耐修剪的树种,经常加以修剪,而不选用高大乔木树种。乔木和架空线的杆柱最好不要同行布置,以免树木枝叶和架空线互相妨碍。3、道路绿化与其他设施。绿化不应遮挡路灯照明,应及时对遮挡路灯照明的树木枝叶给予合理修剪。同时,在距交通信号灯及交通标志牌等交通安全设施的停车视距范围内,也不应有树木枝叶遮挡。具体树木与其他设施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相关(树木与其他设施的最小水平距离)的规定。

道路绿化现状篇3

关键词:道路绿化;生态;滨水;景观;交通大道

abstract:cityroadgreeningisanimportantpartofcityroadlandscape,ispaidmoreandmoreattentiontogreenspaceandthequalityoftheenvironmenttoday,hasplayadecisiverolerole.ZhejiangZhijiangroadasanexampleinthispaper,applicationoflandscapeengineeringdesigninthecityintheroadalittlepaper.

Keywords:RoadGreening;ecological;waterfront;landscape;trafficroad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设计原则

1、适应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道路的宽度,也直接影响到绿带的宽度。一个城市道路系统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干道系统以及步行交通系统。不同的道路系统对绿带提出不同的要求。

2、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与《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规范是国家行业的标准,条例是行业的法令。

3、符合使用者的特点。

道路功能不同,使用者的出行目的亦不同。机动车道的使用者大多为大巴、中巴、出租车、摩托车;非机动车道的使用者大多为自行车和助力自行车;人行道的使用者为行人和附近的居民。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使用者有较明确的出行目的,对绿带的细部不会有很多的关注,他们往往只意识到绿带的大面积色彩、轮廓和粗线条。而人行道上的行人有较充裕的时间,且行路速度较前者慢,对周边绿带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

4、结合立地环境,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绿带是道路的门面工程,设计应遵循美的有关规律,而且绿带内往往设有路灯柱、窨井等构筑物,绿化设计须结合现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因素。例如:路灯柱的排列间距往往相等,可以结合灯柱,设计成有节奏感的绿带效果。

5、选择适地适生的植物,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具备应有的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有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须有生态方面的要求,根据周边环境及道路性质,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据有关资料统计,夏季榕树荫下的地面较阳光直射的地面温度低5。C左右。特别在夏天,遮荫防晒已成为道路绿化的必备功能。

6、设计要结合社会现有的养护能力。

“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城市道路绿化的成败,很大原因取决于养护管理,避开现有的养护能力做设计,最终是昙花一现,甚至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促使城市发展。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形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因素,道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充分说明道路绿化作为道路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中的重要性。

二、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城市道路绿化条例》

2、《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3、浙江省园林绿化有关规定

4、《行道树栽植技术规程》

5、《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

6、《花坛、花境技术规程》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8、其他相关规范及条例

三、设计构思与定位:

根据现状情况,结合杭州‘三江两岸规划’,剖析之江路:之江路首先是一条自然风景区的边界道路,蕴涵了杭州六和塔公园、九溪等风景区文脉,另外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等也成为沿线道路的重要临界面。之江路其次是一条交通性道路,之江路-沿江大道是串联下沙新城、钱江新城、之江新城的城市干道,也是主城区西南向(富阳方向)的出入城干道,同时还是江北的沿江景观大道,目前之江路的复兴路以西段过境交通穿越严重,交通压力较大。之江路也是沿江观潮景观廊道,观赏跨越钱塘江的各座大桥的风采,特别是茅以升为主设计的钱江一桥。城市道路交通空间与生态空间(六和塔、九溪和自然景观部分)齿状交错,城景交融。因此设计定位为:生态、交通的滨水景观大道。

具体表现为:一轴两带一轴:沿江景观道路所串联形成的滨水交通轴。两带:道路生态绿带和沿江观潮景观蓝带。

四、景观设计:

本次设计将之江路分为道路红线内部分、道路红线外部分及专项设计部分三部分进行景观设计。道路红线内部分为道路红线内绿化设计、沿江观潮景观带设计及人行道铺装设计,道路红线外部分为道路红线外绿化设计,专项设计部分为围墙栏杆改造设计及城市家具设计。

(一):道路红线内绿化设计

之浦路至钱江珍珠有限公司现状中央隔离带现状只有灌木和球体,整体效果较差,设计中央隔离带整体新建,在基调树种的选择上延续前段特色,上层乔木以香樟为基调,间隔点缀枫香,中层在香樟林下局部点缀红枫,增加季相色彩变化,灌木红叶石楠和春鹃间隔设计。现状五浦河边行道树保留,与人行道铺装结合设计。

钱江珍珠有限公司至虎跑路现状中央隔离带乔木以香樟、枫香为主,灌木自然和带状种植结合,乔灌木整体长势良好,高低错落,不同季相搭配形成了之江路的整体构架,改造过程中整体予以保留,考虑到施工破坏和整体灌木的完整性,仅沿侧石50cm的灌木给予更换,全路段花叶络石、花叶蔓长春、书带草间隔设置。现状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保留,改造后位于人行道内部的行道树用设计成平树穴。虎跑路至复兴路中央隔离带为道路改造新增加绿化,沿江侧现状香樟长势浓郁,设计采用落叶乔木杂交马褂木作为基调树,和已建设复兴路树种一致。树与树间隔8米,每间隔72米段的小丑火棘种植40米段的毛鹃球及金森女贞,北侧原行道树香樟长势不好,由于路幅变化影响整体通行,建议移除。南侧沿江无缝连接,把沿江景观道和人行道统一设计,上下联通,局部稀疏区域种植四季桂绿篱。1:沿江观潮景观带设计:防浪墙整体粉刷,波浪式灰白组合,与北侧景区古建遥相呼应。

沿线结合安全功能需要,设计隔离栏杆,形式分两种,抽象艺术式与现代简洁式。

抽象艺术式栏杆采用白色pVC花式造型柱体支撑,横向栏杆以曲线造型为主,灵动活泼的曲线形成艺术、跳跃的界面效果,与之江观潮主题及与防浪墙一脉相承。波浪式元素形成一个大的沿江观潮的符号,也成为之江观潮的特色之一。

现代简洁式栏杆采用深灰色铸铁框架支撑,整体造型为简洁明快的直线条,通过柱体的疏密布置来展现大杭州的现代大气、包容细致。

2:人行道铺装设计:

现状人行道铺装以青灰色透水砖为主,个别建筑后退空间铺设为青灰色系花岗岩,整体效果较差。为提高之江路整体景观效果,本次设计人行道铺装以高湖石花岗岩为主,通过不同规格、不同面层肌理处理来增添人行道景观效果。

为区分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各自使用区域,减少因人非混行造成的碰撞等事故,将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采用不动的材质进行分割设计,人行道全路段统一使用高湖石,方案一非机动车道同样选用高湖石,通过不同规格及铺装形式使之与人行道既统一又有所区别;方案二非机动车道选用传统沥青路面,沥青路面使用普遍,在耐久性、行车舒适性方面优点突出,方案三非机动车道选用新型材料彩色橡胶地砖,彩色橡胶路面材料新颖,铺装颜色选择性强,铺装组合形式灵活多变。

(二):道路红线外带设计:现状路侧绿化带及沿河绿化带整体效果较好,局部地段绿化效果较为杂乱,建议进行提升设计。之江路北侧绿化带林木茂盛,但层次单一,略显杂乱,设计在保留部分原有苗木的基础上,增加色叶开花乔灌木,增加绿化层次的同时,使景观效果更显绚烂鲜艳。

五浦河段沿路绿化带内绿化已改造,部分与人行道铺装高差较大,现状乔木较大,地被基本缺失,设计保留现状行道树,清除黄馨,河边保留乔木,整理土坡,地被整体新种。

局部靠近山体挡墙区域设计挡墙垂直绿化进行遮挡处理,保留建筑种植珊瑚树绿篱进行遮挡,外侧种植杜鹃等观花类灌木增加景观观赏性。

(三):专项设计:

1:围墙栏杆改造设计:之江路现状建筑造型以几何为主,面层脏乱,景观效果不佳,建议进行围墙整治。现状围墙分为幼儿园围墙及汽修厂围墙,整体效果较差,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整治设计来体现其特点。现状白塔公园围墙以白色实体围墙为主,局部喷绘宣传画,景观效果较差,建议进行围墙整治。现状复兴路交叉口沿江设有管理用房,造型简单色彩单一,建议进行建筑立面整治。同时钱塘江大桥至复兴路段北侧现状有一道围墙,大体分为两段,双向泵站段65米,墙体刷广告宣传画及公益宣传画,另一端为白塔岭居住区等段,长约725米,基本以白墙为主。全段围墙景观效果较差,建议进行围墙整治。

本次设计首先要求把加建、临建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保留建筑的外墙面统一设计改造,以江南水墨印象融入建筑景观整改中,以黑、白、灰为基调,外墙以青砖、白墙饰面。结合建筑外立面整治,对建筑周边场地进行艺术化、人性化处理,局部布置坐凳树池、景墙及装饰构筑物。对场地原有的绿化进行梳理;保留现有较大、较好的乔木,增加观叶、观花树种,适当增加品种丰富的花灌木,提升绿化品质。

2:城市家具设计:本次设计城市家具为灯具、垃圾桶及城市雕塑。设计以保留道路块面完整性为前提,结合现状绿化带内大树位置设置路灯,之浦路至钱江珍珠有限公司、虎跑路至复兴路路段设置单杆双挑路灯,钱江珍珠有限公司至虎跑路路段设置双排单杆单挑路灯,路灯按30米/个布置,使整体道路更干净简洁,满足道路照明需要的同时也丰富了景观效果。

道路绿化现状篇4

关键词:植物;大景观;运用

abstract:Roadcityha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spaceenvironment,inmostoftheurbanareaoftheroadaboutaquarterofthelandarea.Urbanroadisanimportantpartofthemoderncity,itischargedwiththeimportantfunctionofcityevacuationtrafficisanimportantinfrastructureofmoderncitiesmust.modernurbanroadsmeettrafficroaduse,improvethegreeningandbeautificationoftheroad,canplayananti-glare,relievedrivingfatigue,regulatetheroleofmoodstabilizingmood.So,oneofthegoodgreeningandbeautifyingthegardenenvironmentandpleasingroadlandscape,butalsoamoderncityroadindispensable.Roadgreeningistheprimarymeanstoachievethisfunction.

Keywords:plants;landscape;using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鄂尔多斯大道分车带及北侧50米绿化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找出了其在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景观效果、利用现状等方面的问题与特点,探求在处理好保留现状与深化改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对鄂尔多斯大道的绿化景观,由此提出了植物大景观的概念,即玫瑰之城、丁香之城、松林之城。保持整体设计风格一致,通过运用大尺度空间的设计手法,使四季景观能给游人留下深刻记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如何让植物景观更贴切地展示城市的地域特性,建造出更能代表城市形象、具城市个性的景观大道,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

康巴什新区概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属黄河中上游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康巴什新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西、南北两条经济走廊的结点处,北距东胜区20公里,南距伊旗阿镇3公里,距成吉思汗陵园25公里,距鄂尔多斯飞机场15公里,109国道在新城区北侧通过,210国道在新城区东侧通过。北至青春山,考考什纳湖,东、西、南三面以乌兰木伦河为界。康巴什新区与东胜区、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为鄂尔多斯中心的三个重要城区。她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科研教育和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职能,规划区建设用地约34㎞2,规划人口约20万人。

鄂尔多斯大道概况

鄂尔多斯大道在康巴什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又名为成吉思汗大道,位于康巴什新区的中心区域,成为横贯康巴什新区东西向的主要干道,被定位为城市形象礼仪大道。大道总长约9公里,路板结构为四板五带式模式,在大道两侧分布有很多党政机关大楼,这些机关单位的建筑体量高大,建筑形式都很新颖,在建筑与道路之间设有50米宽的绿化带,这为大道绿化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1.2本改造项目概况

鄂尔多斯大街全长9.2公里,红线宽80米(经四路以东60米),含路北侧50米宽绿化带,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本次改造设计的范围包括中央分车带绿化及从经二路到经五路之间两侧绿化带的改造设计,绿化面积约38公顷。分车带主要包括人行道两侧宽度为5-6米的绿化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5-8米的绿化带以及8米宽的中央绿化带,两侧绿化带包括中心区、国土大厦、公安局大楼、会展中心、林业局大楼等与大道之间的宽度为50米左右的绿化隔离带。此次改造的难点在于已实施的现状地上,植被杂乱无章,有部分苗木长势较好,但由于苗木选择不当,种植位置不合理,造成现状植物长势矮小,这就要处理好现状保留和改造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植物栽植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况,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另外整体设计应风格一致,但是各机关楼前绿化应随建筑形式而有所变化,还要与建筑形式相协调。

项目总平面分布图如下:

对项目现状的分析

对现状情况的介绍

首先是人行道两侧,人行道绿化带用桧柏绿篱封边,中间品字形种植了两排国槐,株距10米,在两棵国槐之间分别用5棵桧柏和5棵山桃交替出现,现状桧柏已经全部死亡,山桃长势也很差;机非分车带中用长3米的应时花卉、3米的桧柏篱和长6米的沙地柏组成一个单元进行重复,标准段长度仅15米长,对于这样一条以车行视线为主的绿化带来说,节奏显得非常紧张,而且现状长势也很差;中央绿化带宽度为8米,原来种植樟子松、山桃紫叶矮樱等树种,但都是三株两株一组,下层配置大量的花卉色块,图案多种多样,现场感觉非常凌乱,没有景观效果;北侧50米绿地中,现状树木品种非常丰富,而且每块地的树木种类、数目都差不多,没有把乔、灌木、地被各个层次合理搭配种植,大量运用各种花灌木和花卉组成成片的色块,不仅效果差,给日后的养护管理带来很大麻烦。

对现状问题的分析

分车带现状分析

现状分车带中树木品种很多,种植形式比较复杂,但是不统一,到现场感觉不协调,没有节奏感。首先在树种选择上,对鄂尔多斯当地的乡土树种没有很好的了解和利用,造成现状分车带上的桧柏大量枯黄和死亡,山桃长势也很弱,许多应时花卉也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达不到原来的设计效果;其次在植物配置上,没有很好的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进行空间组织和划分,阔叶和常绿树搭配不合理,随意堆放,现场没有层次感,非常零乱;再者在构图及设计手法上,分车带的标准段太琐碎,节奏太短,没有充分考虑车行视线和人行视线的舒适度。

在北侧50米绿化隔离带中,更是看不出种植手法,没有很好的考虑和利用现状,许多重要节点处和党政机关大楼前面,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视线或遮挡;最后在乔、灌、地被的比例上严重失调,大量的应用应时花卉及花灌木组成各种色块,这些色块宽度都在十几米以上,没有留出养护管理的路线,给施工养护管理带来很大麻烦,同时也增加了养护成本。现状分车带种植图示如下:

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3.1树种规划

鄂尔多斯市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在进行城市绿化时首先进行树种规划和选择尤为重要,树种选择不当,不但减缓了绿化效果,而且当地异常的气候来临时,就可能造成不稳定的树种的大量受害和死亡。树种规划的原则如下:

3.1.1园林化、生态化原则

大量运用乡土树种,以植物造景为主。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树种,植物的品味及多样性应当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稳定的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应当是城市绿化的基调树种。引进的不稳定的树种应当占较小的比例,新树种要是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驯化,也可以成为当地的稳定树种。大家普遍希望城市绿化树种丰富多样,才有条件将城市打扮得更美丽。

通过当地树种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以下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其中常绿树有樟子松、云杉、油松、杜松、沙地柏;落叶乔木有新疆杨、银白杨、馒头柳、臭椿、榆树、垂柳、金枝垂柳、国槐、龙爪槐、皂角、山桃、沙果、杜梨、火炬树等;花灌木有四季玫瑰、丁香、锦鸡儿、小叶女贞、白拧条、榆叶梅、连翘、珍珠梅、黄刺玫、天目琼花等;地被植物有景天、石竹、鸢尾、黄花菜、马蔺、草苜蓿、金娃娃、玉簪、丹麦草、萎菱菜、二月兰等。本次设计根据植物配置的需要,在小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引进一些新的色叶及姿态树种:如金枝国槐、龙爪槐、垂枝榆、圆冠榆、楸树、胡杨、洋槐、复叶槭、王族海棠、紫叶矮樱等。

3.1.2兼顾近期树种与远期树种的原则

由于康巴什新区现在处于城市绿化初期,应当种植生长快的速生树种,以求在3-5年内使城市有一定绿化效果,在世界及国内许多新兴城市,首先种植“先锋树种”,待中慢长树长大时,生长快的杨、柳树已经衰老,在更新树种时逐步换上中慢长树种,以求城市绿化的稳定。在鄂尔多斯大道绿化中,我们很好的将快长树和慢长树结合起来,以求达到绿化结构的稳定性。所选用得快长树有:新疆杨、立柳、洋槐;中、慢长树有:国槐、金枝国槐、山桃、山皂角。

3.1.3以人为本,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充分考虑人行、车行在道路上的不同需求,适应视觉和行为规律,无论人行、车行,都要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尤其多选用适合当地生长且冠大荫浓、能够净化空气、抗粉尘能力强的树种,如洋槐、臭椿、榆树、小叶女贞等。

3.2景观改造设计手法

鄂尔多斯大道作为康巴什新区最重要的景观大道之一,她又是各个“点(单位庭院、居住区)”、“面(公园绿地)”、“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的重要联络“线”,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结合现状和尽量保留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怎样做出大景观、做出大气势、做出特色,那么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总体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别进行设计。设计依据《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本大道为康巴什新区的礼仪大道,手法效仿北京长安街。分为开敞段、半开敞段和封闭段。大量运用经过时间和气候检验的花期长、且开花效果好的丁香、四季玫瑰,搭配常绿树种樟子松、油松、沙地柏等,在两侧绿化隔离带及中央分车带中,种植数万株的樟子松、油松、沙地柏、丁香、四季玫瑰,形成主调树种,组成四季不同的景观,给游客留下深刻记忆,由此我们提出了植物大景观的概念——玫瑰之城、丁香之城、松林之城。

3.2.1分车带绿化

分车带包括两侧人行道绿化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车带、中央分车带三部分。

人行道绿化带主要是考虑人的行为方式对道路设计的影响,在此次改造设计中,保留了原来长势良好的国槐、桧柏绿篱、桧柏球等,在人行道绿化带中,以樟子松、沙地柏、丁香、四季玫瑰组成色带,根据不同路段种植形式的不同,标准段分别采用为50-100米不等的长度,交替重复出现。比如在半开敞段中,设计用30米长的双排樟子松和20米长的玫瑰、丁香、沙地柏组成色块交替出现,使行人在人行道上看后面的背景建筑时隐时现,达到半开敞的目的。

鄂尔多斯大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根据有关论述,坐在车里的人需要5s注视时间才能获得景物的清晰印像,也就是从开始注视到看清楚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如下表1所示:

表1干道上5s注视时间获得景物印象的车速与距离的关系

根据上表所示,车速40-60km/h时,行人5s视线所经过的距离为55-83m,也就是说每个节奏的变化必须以此为依据才能给人留下完整明确的印象。

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车带及中央分车带中,由于主要的视线为车行视线,将标准段的长度控制在120-160米,交替重复出现。主要采用开敞式的种植方式,将苗木高度控制在1.5米,选用低矮的耐干旱、耐瘠薄的灌木组成各种色块,以大尺度、大块面给行人留下瞬间整体的观景印象,这样既能让坐在车上的行人视线开阔,并且景观效果舒服,也不会因司机眩光而造成严重后果。

表2汽车司机眼睛高度与汽车前照灯高度及照射角的关系

分车带部分标准段示意图如下:

3.2.2北侧50米宽绿化隔离带:

根据其立地条件的不同,即后面建筑的性质不同,将绿化带确定为三种形式的种植,即半开敞式种植(开合空间相结合)、封闭式种植(以遮挡为主)和开敞式种植(以开放空间为主)。

3.2.2.1半开敞式种植形式,在党政机关大楼前的绿地中,结合后面的建筑形式,在适当的地方以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设计。以会展中心前绿地为例介绍半开敞式种植方式的应用。

由于现状苗木死亡率已经近于一半,只有极个别可以利用的树种,设计以组团式的种植形式,既达到了半开敞的效果,又能尽可能多的保留和利用现状。会展中心后面即为五星级酒店和会议中心,会展大厦建筑高大宏伟,作为待客和展示展览康巴什新区科技及人文成果的会展中心,我们设计了大方得体的开敞式入口形式,中间分车岛用低矮的大色块以及玫瑰组团、灌状金枝槐组团组成球的形状出现,前面配以常绿的沙地柏色块,给行人一定的视线范围来欣赏气派的展览中心大楼,设计显得大气而不单调;两侧以乔木、常绿树形成大的组团式种植,配以当地适合做色块的水蜡、四季玫瑰和灌木状金枝槐三种鲜艳的颜色组成流线型的色带,表示热烈的欢迎气氛,使会展中心在行人的视线中若隐若现,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3.2.2.2封闭式种植形式

在两侧有居住区或者还没有建设项目,但不会建设党政机关单位的地段,以封闭空间的方式进行种植设计,给建设项目的开发提供好的条件。以东经四路——经五路之间的绿地为例介绍封闭式种植方式的应用。

由于现状已经种植了许多樟子松,后面有两排大新疆杨,但是现状感觉拥堵,没有一点欣赏空间,设计结合现状树,保留两排新疆杨,再增加两排洋槐,将樟子松部分长势欠佳的苗木去掉,保留并且归堆,组成组团式的种植,在两个樟子松组团之间增加一个云杉组团,用白、紫丁香和灌状金枝槐连接每个组团,层次感非常明显。后面的大树起到了遮挡行人视线、封闭的目的,既达到了利用现状的目的,又让人耳目一新。

3.2.2.3开敞式种植形式

在中心区域,由于这里是政治、文化、商业和金融的中心,现状四周高楼林立,中心广场视野开阔,结合步行广场和周边建筑特色,以开敞空间的方式进行种植设计。以中心区绿地为例介绍开敞式种植方式的应用。

由于现状植被均为矮小的灌木,而且种植稀稀拉拉,对其进行简单的归类保留。中心区域是整个康巴什新区城市的中轴线,绿化种植应该充分考虑各个路口行人的欣赏视线,以低矮的植物为主,用云杉和油松组团,配以各种球状和片状的开花灌木,抱成团状种植,种植形式简洁、豁达,给人以开阔的欣赏空间。

结语

作为康巴什新区一项重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的鄂尔多斯大道绿化改造工程,在尽可能的保留和利用现状树,保证道路安全、方便运行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规划,生态绿化,基本营造出一条贯穿城市、体现北国草原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绿色廊道,对保护和利用现存的植物资源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既达到改变现状绿化的目的,又提升了绿化档次,打造康巴什新区的精品绿化街道,为新区道路建设做示范。

参考文献

道路绿化现状篇5

本文对枣庄老城区的道路绿地现状进行问题分析,提出道路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建设

1枣庄老城区概况

1.1城市概况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市辖区5区1市.1976年建立枣庄市市中区,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迁至新城区,政府西迁后其名未更改但俗称为枣庄老城区.”①

1.2城市道路绿地概况

1.2.1城市道路概况

“枣庄老城区道路系统基本呈方格网状,道路广场面积达到675.4万㎡,道路总长度约312.85km,道路网密度为7.48km/k㎡.”②

1.2.2城市道路绿地概况

“枣庄老城区现有道路绿地约48.15公顷,道路绿化率仅有70%左右.”③道路绿化整体水平较低.

2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道路绿地现状

老城区主干道路呈纵横分布共18条,纵向南北10条,横向东西8条.现状如下.

2.1.1道路绿带

分车绿带现状:光明路情况良好,衡山路情况一般,其他道路无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君山路、建华路、衡山路、青檀路情况一般,汇泉路、十里泉路无行道树绿带,其他道路均良好;路侧绿带:北安路、光明路、西昌路、东环路情况良好,其他道路无路侧绿带.

2.1.2交通岛绿地

老城区共11处交通岛绿地,除衡山路—建华路、衡山路—龙头路、东海路—黄山路三处交通岛绿地景观绿化一般外,其余各处良好.

2.1.3广场绿地

老城区现有光明广场、文化广场、道德广场共三处广场绿地,除文化广场绿化情况一般,其余两处良好.

2.1.4停车场绿地

从绿地系统规划中看到老城区主要机动车停车场15处,均处于市区人口密集处.

2.2道路绿地存在问题

2.2.1道路绿地横断面形式单一

光明西路道路断面为四板五带式,光明中路光明东路、衡山北路汇泉路西路为三板四带式,其余均为一板两带式.

2.2.2道路绿地率低

《2007-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现老城区道路绿化率仅70%左右,离规划中提到的普及率95%还有一定差距.

2.2.3道路绿带

行道树绿带:老城区行树绿带中仅光明路达到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的相关要求,且行道树树种较少;分车绿带:在老城区仅光明路、衡山路、和汇泉西路设有分车绿带;路侧绿带:北安路、光明路、西昌路、东环路路侧绿带绿化情况良好、其他道路均无路侧绿带,在路侧绿带中城市垂直绿化率亟待提高.

2.2.4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

老城区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主要存在景观无设计感、广场绿地数量较少、停车场少、绿化率低且质量一般、公共设施量少且残损严重、后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不能满足居民正常生活.

2.2.5植物配置问题

植物树种、经长期驯化的外来树种种类和数量较少,且行道树多数为落叶树.配置形式单一,道路绿地乔、灌、地被植物层次感不强.植物配置缺少季相和色彩上的交替.道路和公园绿地中环境小品及雕塑的量少、主题不突出、缺少突出城市文化的元素.

2.2.6道路问题及其他

老城区断头路多,影响交通;非机动车道铺设不平、道路弯曲、井盖铺设不符合标准,易出现行车改道现象,造成安全隐患;君山路立交桥互通需重建;大部分红绿灯路口未设置遮阳棚,骑行者为图遮阳、避雨方便则随意停车,有甚者直接闯交通信号灯;老城区停车场少,居民为停车方便往往抢占非机动车道.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经费不到位,后期维护不及时且缺少大量公共设施;居民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营造意识薄弱,抱有农耕情节,占绿化用地种植庄稼蔬菜.

3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规划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与旧城改造》篇中提到,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以上,市区主干道路绿化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25%,且绿化风格要显示本地区特点.

3.1城市出入口的设计

城区出入口不仅具有交通导向作用,且需体现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力度做细致精美的景观设计,设置体现当地文化的景观小品;旅游广告标识要富有艺术性、创意性及地方文化.

3.2旧老建筑的处理方案

在规划中提到将老城区内的汇泉路、君山路、建华路沿路人行道、环卫设施、路灯、绿化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建筑质量较差的一、二层建筑逐渐拆除,并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和风格等.

4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发展策略

4.1道路横断面及绿地率问题的解决方法

4.1.1原有道路的拓宽

老城区道路拥堵,拓宽部分可行性城市道路,可适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

4.1.2新建道路、打通断头路

拓宽、新建道路时应注意:将原有横断面增加到两板三带式;新建道路宜适当设置为两板三带、三板四带、四板五带式.预留道路两旁绿化用地、公共汽车专用道路以避免重复施工.路口增建遮阳棚;重建南园立交桥互通;建设和治理时要严格执行标准.解决现有道路铺装质量粗糙问题.

4.2道路绿地问题的解决

4.2.1道路绿带

城区道路应加大道路绿带的绿地率,及时栽种道路绿带;适当增设建筑小品点缀道路景观、增添文化元素.

4.2.2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停车场绿地

加强整治交通岛绿地,从无到有,有到精.并将其设计成装饰绿地,使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且周边植物配置应具有交通导向作用.增加广场绿地的数量;按照规定(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路边停车泊位占3%~5%,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占12%~20%,配建停车泊位占75%~85%)要求扩建停车,停车场附近应种植树冠冠幅较大乔木,不同分区间种植防护隔离带,地面铺设采用草坪砖,并及时栽种草坪.

4.3植物配置问题的解决

4.3.1植物配置的要求如下:

4.3.1.1适应城市道路环境特点“应根据城市空气中有害物质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④如抗So2植物,抗氯化物植物、抗粉尘植物.

4.3.1.2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树种,但也不排斥经过长期引种驯化、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以此来提高植物多样性;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树市花及骨干树种,来体现城市特色,景观小品的设计应贴合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的主题.

4.3.1.3道路各种绿带常配置成乔、灌、草复层混交群落,下层的地被灌木、小乔木要选择耐阴、枝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选择树干挺拔、树形端正、体形优美、树冠冠幅大、枝叶茂密、分枝点高、遮阴效果好的树种;应遵循“春花、夏荫、秋色、冬绿”、“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要求,来选择不同色彩不同花期的植物共同种植.

4.3.2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

4.3.2.1人行道绿化带设计“常用高大的行道树作为绿化形式.若绿化带为2-6米宽,则可种植乔木、灌木、绿篱等.”⑤

4.3.2.2分车绿带设计。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干道路上宽度不宜小于2.5米;位于道路中间的分车绿带宽度为5-10米,其植物配置要求随分车绿带的宽度增大而增高;两侧分车绿带宽度一般为2-5米.道路出入口、人行横道处的分车绿带,植物配置要考虑到视觉的通透性,方便行人及车辆观察道路交通状况.

4.3.2.3广场绿化设计要考虑广场的使用性质和背景建筑的风格。植物的选择要与其他空间和建筑的风格相协调,同时能反映该城市的风格、气候等特点.

4.3.2.4交通岛绿化设计。交通岛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为追求美观往往采用大面积的低矮地被,同时还具有耐汽车尾气,生长慢,耐修剪,景观效果好等特点.

4.3.3行道树植物的选择

枣庄老城区常用的行道树种类主要有:高杆女贞、栾树、悬铃木、刺槐、马尾松、青桐、白蜡等.可推广应用的行道树有:苦楝、合欢、国槐、垂柳、银杏、三角枫、五角枫、广玉兰等.

4.4管理与经费问题的解决

4.4.1管理问题

希望各级各部门能够对老城区道路景观的建设事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将老城区的道路绿地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绿道建设由市住建局负责;造林绿化由市林业局负责;休闲健身场所及体育器材设施建设由市体育局负责.”⑥

4.4.2在经费问题上应加大政府投资

“有关区(市)、乡镇(街道)要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建设资金需要.”⑦

5结语

本文对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部分建议,希望对老城区交通绿地现状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笔者知识面有限,论文中对某些问题的分析不恰当或不全面,笔者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正.

作者:李娟单位: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注释:

①李娟.枣庄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2014.

②资料来源: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交通.

③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城市绿地与旧城改造.

④卢圣.图解园林植物造景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30.

⑤廖飞勇,覃事妮,王淑芬.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7.

⑥关于印发2013年枣庄市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⑦关于印发2013年枣庄市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参考文献:

〔1〕王其钧.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廖飞勇,覃事妮,王淑芬.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5.

〔3〕芦建国,连丽花.常州市公园绿地建设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0.

〔4〕刘美,徐红妖,杨滨章.基于斑块理论的哈尔滨老城区历史绿地解析[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2.

〔5〕陶敏.中小型城市传统公园的适时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4.

道路绿化现状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海门;南海路

abstract:asaimportantspecialpartoflandscapedesign,theurbanroadgreendesignisveryimportantinurbanandenvironmentconstruction.thetexttakesthenanhairoadgreendesignasresearchbackground.throughexpoundingthematerialroadgreendesign,inordertoprovidesomestudyreferencetotheurbanroadgreendesigninadjustingurbanplan.

Keywords:roadgreendesign;urbanplan;Haimen;nanhairoad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139-03

1概论

长三角经济圈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代表,而在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该区域城市建设也相应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具典型的莫过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市中心的转移和迁徙,如城市的中心从老城区向新城区的迁移,以及新城区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在这种城市格局的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必定会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形式和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同城市的发展格局保持一致使二者相得益彰,从而为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是当下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城市变革中不可避免的主题。本文以海门南海路道路绿化设计为例,在详细阐述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总结,尝试对城市规划发展格局发生调整下的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进行一定的探索。

2项目概况

2.1海门概况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依长江,因扼“江海门户”而得名。由于海门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位置,与苏州隔江相望,并承接上海100km以内的近距离辐射,是苏南地区和上海地区跨越长江向北发展的战略重地,也是江苏北部向南承接苏南和上海影响力的门户区之一。未来崇海大桥与崇启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使得该地区融入苏南经济圈和上海经济圈发展的大格局之中,进而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见图1)

2.2南海路现状

本次设计范围西起富江路东至民生河,全长6km。目前南海路两侧现状用地多为农田和原有居住用地,同时沿路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新建小区及厂房。规划调整前的总体绿化设计宽度为68m,其中道路红线宽度38m,南北两侧道路绿化带宽度分别为20m和10m。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道路中央为22m宽机动车道,两侧为5m宽非机动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隔离带为3m。另外道路两侧水网密布,其中圩角河,日新河,民生河三条水系穿越南海路。(见图2-1、2-2、2-3)

2.3南海路规划调整

根据海门市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海门市未来将形成整体向南发展的趋势。在城市向南发展的规划中,南海路作为新城区重要的城市景观带,将发挥联系新老城区的重要作用。根据规划蓝图南海路两侧规划用地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即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及居住用地,其两侧今后将发展成为海门市经济和政治的中心,而南海路的道路等级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控制性规划做进一步的调整,其中总体道路绿化设计宽度将从最初的68m扩展为100m,其中南北两侧绿化带宽度均增加至20m,同时两侧增设8m的辅道及3m的人行道。

3应对规划调整的思路

3.1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城市道路功能必然随之发生转变,因此道路绿化设计如何应对城市规划的调整,是道路绿化设计前首先要注意考虑的问题

3.2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瞻性,目前的城市道路红线还无法立即拓宽。道路绿化设计范围只能依托规划调整前的红线范围作为参考,但是绿化设计整体方案与近期实施设计方案都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道路规划保持一致。

有鉴于此,道路绿化设计从以上两个基本点出发,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及构思。

4具体设计思路

4.1设计原则

4.1.1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海门市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南海路道路的等级在原有等级的基础上有所拓宽,道路红线宽度由68m拓展到100m。在此基础上设计方案根据新的规划绿线设计范围,同时结合建设单位的相关意见,进行绿化设计。同时在重点路段,根据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规划调整前的绿地范围进行设计,同时在设计方面也要为未来的绿化预留空间,以实现近期道路绿化效果与远期城市绿化相协调。

其次绿化方案设计与远期城市总体规划保持协调一致,方案以海门南部新区规划为指导,在保证基本绿化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道路两侧用地的性质及两侧规划道路的走向,采用“简易绿化”的方式,实现绿化设计符合城市未来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要求,做到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合理衔接。

4.1.2生态性原则

为保证城市道路未来的生态效益,方案在绿化种植方面,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绿化空间,以及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在道路的重点节点采用一些如花地被、花境等新颖的绿化设计手法,来丰富道路绿化的空间层次。

4.2设计理念

绿之廊:廊是连接事物不同组成部分的重要廊道,生态学意义上的廊道是连接不同斑块的线性空间。方案将南海路定义为绿之廊,目的在于着重突出其生态绿色廊道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将其比作联系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沟通”廊道。

水之舞:海门的历史文化悠久,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文明史,从其文化的成因来看,海门文化主要属于江海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方案从江海文化出发进行思考,突出其水文化特色的一面,并以“水之舞”为创意,将水的动态性做为一个元素融入到道路绿化设计的方案中来,突出设计的文化性特色。

5种植设计

5.1基础绿化

根据南海路的特殊情况,南海路绿化设计方案可分为标准段绿化及道路交叉口绿化两种形式。

标准断绿化设计根据整体绿化设计的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对不同的路段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手法。

绿化总体上根据城市规划调整后的红线范围进行设计,在局部路段如现状条件暂时无法满足道路红线的宽度要求,例如红线范围内已存在的暂时无法拆除的建筑、道路两侧的现有河道等。道路绿化设计则根据具体的现状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现状道路基本使用功能的要求。其他路段则根据规划调整后的道路绿线范围进行种植设计。

绿化树种的选择以胸径16.1~18cm的全冠香樟树阵做为道路绿化的骨架,种植间距为6m×6m。在规则式的香樟树阵之间,以雪松、香樟、嫁接银杏、香椿、榉树等大乔木进行自然式的种植,形成道路的自然式骨架同时点缀以红叶李、桂花、红花木、石楠、红枫等小灌木,作为基础绿化的点缀。在使整条道路形成大尺度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将自然式的种植形式同规则式的种植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刚柔相济的一条道路绿化的骨架。

道路交叉口的绿化设计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功能要求,首先考虑现状范围内的绿化需求,即现有道路的交叉口处,在兼顾未来辅道实施后的城市道路景观效果的基础上,方案规划调整前的道路红线为基础,进行种植设计,使近远期绿化能够得到兼顾。

其次在规划道路与未来金融区、行政区的衔接路段,绿化设计则根据规划调整后的道路红线为依据,采取少种、或者不种树木的方式,为今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衔接路段的植物品种组合主要以落叶乔木为主,如水杉、黄山栾树、无患子等,同时在林下辅以整形绿带,球形灌木以及片植的地被,如小龙柏、红叶石楠、苏铁、红叶李、大吴风草。在形成丰富的乔、灌、草的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了该路段交通视距的要求。

5.2绿化特色

首先南海路作为海门市重要的城市景观带,其本身应该具有不同于其它道路的标识性景观特点。因此方案从此处着手,主要通过特色植物紫薇的运用来体现道路绿化的景观特征。主要的设计手法是将紫薇有规律地丛植,从而使整条景观大道形成一条以紫薇为特色的“色带”。使之成为海门市独具特色的景观大道。

其次方案以大尺度的曲线式绿篱的种植形式作为对设计创意“水之舞”的诠释,将灵动的曲线布置在道路绿化的两侧,即很好地体现了方案的创意主题,同时也打破了传统道路绿化直线型较为呆板的视觉效果。

5.3花境的设计

为了使局部重点路段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方案采用了花境的种植方式,来对道路绿化进行点缀。主要栽植区域为人流量较大、车行速度较慢的道路交叉口处,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的植物品种有紫叶酢浆草、花叶玉簪、蛇鞭菊、美丽月见草、宿根福禄考、细叶美女樱、黄金菊等等。(见图3)

6结语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之与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保持一致,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是城市规划别应注意的问题。结合南海路的道路绿化设计与思考,笔者认为从老城向新城迁移的特殊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的道路绿化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6.1道路绿化应严格遵循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绿线范围,不可因城市建设的时序性和客观现状条件肆意更改和调整绿线范围。

6.2应该保证城市规划在得以实施的前提下,绿化设计要充分兼顾城市规划的可实施性和阶段性,重点加强近期规划实施性较好的区段,同时规划控制的未来区段通过有效的绿化措施进行遮挡,这样既可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又可保证城市建设同园林绿化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建设用地的过渡性。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道路绿化现状篇7

关键词:意东综合区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布局

一、规划背景

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兴建意东城市居住区和意东工业区的规划战略;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也对“城市跨江向东部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确定。为尽快地实现意东综合区的城市职能,有效地控制区内的用地规模、用地结构,指导意东综合区的开发建设和城市化的有序发展,适应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要求,编制《意东综合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十分必要。

二、现状概况

意东综合区位于韩江东岸,是潮州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乡结合部和村镇区域。范围东自意东三路后溪为界,西至意堤路韩江岸线,南起东兴北路,北达外环北路,用地面积8.45平方公里。区内包括原意溪镇的长和、坝街、寨内三个社区和上津、中津、下津等11个自然村,人口约3.7万人。

1、经济情况:综合区内的长和、坝街、寨内三个社区地处意溪镇区中心,计划经济时代意溪是粤东、闽南的杉、木、竹集散地,随着传统旧产业的衰落,出现外出务工人口多、人户分离严重、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橡埔、石牌等村以发展“三高农业”为主。上津、中津、下津、东洋、埔东等村以发展工业为主,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其它村庄以一般农业种植为主,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意东综合区的经济处于市区城镇的中下水平,经济状况一般。

2、建设现状:意东综合区内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相混杂,用地结构不完整、布局混乱、配套不平衡;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用地比例低且分布不均;工业用地规模偏小、分布零乱、遍地开花;仓储用地较为缺乏,与现状工业规模不配套,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扩展;道路交通建设滞后,道路系统不完善,错杂无序、弯曲狭窄的巷道、村道偏多,道路等级偏低,管网设施配套缺乏,公共停车场地和汽车站更是空缺,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要求。

三、规划构思:

本规划的总体布局与用地结构上基本延续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布局结构;滨江地带居住片与《潮州市韩江市区河段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内容保持一致;编制区东部、内部腹地则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和规模,结合韩江北桥规划建设、省道231改道意东三路以及综合区内村镇发展状况,进行规划控制、深化配置各类用地;另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创造有地方特色的“江、城、山”生态型城市新区的指导思想,优化用地布局,完善编制区的设施配套,合理布置公共生活空间及公共绿地,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质量。

四、规划布局与结构

1、规划布局原则:合理调整土地使用布局和结构,使功能布局分区明确,配套设施齐全,道路网结构紧凑有序,交通顺畅便捷,规划可操作性强,并注重山水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绿化开放空间的和谐衔接。

2、规划布局结构为“三轴三区五纵六横”

⑴“三轴”指韩江北桥―北桥路为跨江东西向城市发展轴,意东一路为综合区南北向商业发展轴、意东三路为综合区南北向产业发展轴。

⑵“三区”指规划形成的“意溪居住区、意东工业区和东津综合区”。

⑶“五纵”指意堤路、意东一路、意工路、意东二路、意东三路(S231)五条南北向干道。

⑷“六横”指黄竹洋路、意北路、意南路、北桥路、中津路、东兴北路六条东西向干道。

五、土地使用规划及控制

1、意东综合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落实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规划控制为重点,对编制区土地使用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等的具体控制,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并通过对公共设施配套、道路交通、城市特色与绿化环境景观、市政设施与工程管网等的用地控制与规划指导,强化规划与管理结合,延续、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对编制区的宏观控制要求。

2、针对意东综合区现状发展已形成的道路关系、用地关系以及用地结构中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冲突的部分进行调整,力求整体上遵循延续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要求,具体控制与实施上又具灵活性、应变性、弹性和可操作性。

3、意东综合区是潮州市区重要的工业和居住基地,根据编制区的布局结构和用地性质,把意东综合区用地划分为“意溪居住片区”、“意东工业片区”和“东津综合片区”;再按各片区的功能要求配套相应的公共设施和公建项目,并通过细分地块划分进行规划控制。

⑴意溪居住片区:范围为北桥路以北的长和、坝街、寨内社区和东郊村、橡埔村的一部分,即原意溪老镇区所在,面积约3.1平方公里。该片区用地性质以居住为主,公共设施及其他配套为副,是村镇建设区域向城市化发展的居住社区。强调体现以“江、城、山”为特征的潮州滨江居住区城市特色。

⑵意东工业区:范围为意南路以北,意东三路以西,黄竹洋路以南,意溪居住片区以东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片区用地性质以二、三类工业为主,一类工业及仓储配套为副,是潮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业区。依照总规确定的用地范围和规模,结合现状村镇发展状况和城市的工业用地要求进行调整划分,理顺用地结构与道路网,使之与将实施形成的北桥路、意东三路(S231)相衔接,通过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生态绿地和山地与周围村庄和居住社区相隔离,以减少工业对城市人居环境带来的污染。

⑶东津综合区:范围为北桥路以南的意东综合区部分,即现状的上津、中津、下津和石牌村所在,面积约3.3平方公里。该片区用地性质以居住为主,综合一类工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该片区东南角为“神农工业区”,隔后溪相望为“飞天燕”瓷土矿基地,随着省道231改道意东三路,该片区东南角成为意东综合区未来发展的产业门户。因此,为适应现状的产业发展与具体情况,拟划出片区东南角为一类工业产业园区,并把该区定性为以居住为主的综合性片区。

六、道路系统结构

针对意东综合区现状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滞后状况,结合韩江北桥建设通车和北桥路的拓展建设、省道231线改道意东三路改线建设等契机,对编制区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调整、补充、深化,并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建设。

意东综合区道路系统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一般通道四级,规划路网结构由主次干道构成,呈“五纵六横”路网结构。

1.“五纵”即意堤北路―意堤南路、意东路、意工路、意东二路和意东三路(S231)五条南北向干道。

2.“六横”指黄竹洋路、意北路、意南路、北桥路、中津路、凤东路六条东西向干道。

七、绿地规划布局结构

规划编制区绿地系统形成:“绿环围区、带链纵横、绿心叠翠、江城溢彩”的规划布局结构。

1.绿环围区:由滨江绿带边缘自然绿色山体、生态绿地、河道绿化组成环状的绿色林带围合编制区,调节和平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

2.带链纵横:与绿环呼应联结,以北桥路景观绿化带为东西向绿化发展轴和意北路、下津路两条林荫道,形成滨江绿带向内部腹地山体绿化的空间延伸和联系。另外,以意工路、东津二路为南北向的林荫道,形成区域绿化链接和延生的“绿链”。

3、绿心叠翠:规划充分考虑了合理的服务半径,分别于编制区北片的中心位置和南片的长湖山位置设置了两块区级的公园绿地。并把公园绿地与林荫道、防护绿地和河道绿化相连结,成为编制区绿地系统的“绿心”。

4、江城溢彩:规划利用区域内现有的河湖、池塘水体和山体绿化,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建设,调整绿化布局,拓展城市绿地和道路绿化,使编制区达到“绿色郁翠,四时有花”,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道路绿化现状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质量;城市文化;管理

1.城市道路绿化质量管理的现状

1.1管理上的认识误区:单纯绿化景观植物绿量的增加。

从整个城市来讲,城市道路绿地从属于附属绿地,它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带、公园道路绿带、广场绿地等。当前为美化城市的需要,在城市道路绿化工程中,质量管理过于强调绿量的增加,使得道路绿化等同于公园或树种展示园,也就是过于注重植物景观的绿色效果。因此,在城市道路绿化质量管理的认识上,过于强调植物的配置和绿量的要求,而忽略了绿化景观所应赋予的功能和内涵。

1.2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重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轻施工前方案设计理念的创新。

道路绿化景观品位的高低,取决于设计理念的创新、造景材料的选择和造景技术的手法等方面,这就要求首先加强规划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现道路绿化质量品位的精髓。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恰恰在规划设计阶段对城市道路绿化质量管理的严谨度不够。首先,是规划设计人员对道路实地资源特征、文化背景、功能要求的理解不够深入,规划设计的理念缺少实质性的城市特征内涵;其次,是设计优化阶段,过于强调的是视觉色彩的要求,以及新、奇、特植物的应用,陷于一个新树种的应用就是设计创新的误区;再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粗放,设计意图的落实差强人意;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随意性较大,边施工边变更的现象较多,专家论证环节有时脱节,导致绿化景观整体观感效果欠佳;施工队伍管理水平高低也影响设计意图的体现,从而影响景观质量的优劣。

2.提高城市道路绿化质量的关键环节管理

就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而言,绿化景观质量的优劣体现在景观效果认同感上及地域文化展示上,真正能全面体现道路绿化质量和品位的环节是在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因此,加强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质量的关键所在,两个环节的管理要达到协调一致,才能保证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的完美性。

2.1设计环节的质量管理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有线型、带状、廊道等几种形式,因其结构相对简单、幅度较小,其内涵的表达较大型公共绿地而言较难体现。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绿化景观设计理念尤为重要,只有在设计理念上与城市特质相融合,绿化景观才有生命力,才能使景观具有持续活力,才能使城市具有发展的竞争力。如何加强设计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品质,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2.1.1尊重城市规划确定设计思路

道路绿化设计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与道路的建筑景观、街景设计、节点景观设计协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一致。并应做好方案设计论证,明确方案后,做好施工图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2.1.2准确掌握道路现状和绿化质量影响因素。

不同的道路有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功能要求,绿化景观设计的质量取决于对道路现状的充分了解和掌握。要经过现场调研,掌握道路所处地域的地理条件状况、植被状况、区位特点,以及项目建设的特定功能要求、社会状况等因子,即对人的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各因子加以分析,找出影响绿化景观质量的可控因子,克服不利因素,将设计理念与地域特点充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设计,实现生态效益最好、景观效益最佳、管护成本最低的设计理念,构建自然意趣、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体系。

2.1.3系统分析道路绿化的功能定位。

道路是构成城市整体的第一要素,在城市不同绿地间起主导联系和沟通作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其首要的任务是准确把握好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定位。绿化景观包含景观视觉、生态功能和文化意境表达三个层次。城市道路绿化要坚持规划现行,通过以植物造景为构成要素,确定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所要表达的功能,让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成为城市生态绿色廊道、城市风貌的表达方式,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进而通过道路地域特征的分析和论证,最终确定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功能的适宜定位。

2.1.4科学确定道路绿化景观内涵。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汉越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不是简单地种树、种花、植草,而应注意与文物保护、岭南文化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社会文化有机融合,在地域环境和文化并存的基础上,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生态文化绿色长廊,提升城市景观内涵。

通过设计理念的创新,加强设计环节的论证和评审工作,营造生态自然、文化浓郁的城市绿色道路空间,打造城市特色生态文化名片。

2.2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

施工环节对城市道路绿化质量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上,而方案中设计交底、造景材料质量、施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则是提高景观质量的重中之重。

2.2.1组织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施工前项目业主应组织设计单位对图纸的设计意图、技术与质量要求向施工单位做出明确的技术交底,通过图纸会审,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业主对施工工艺、景观功能的要求,同时审查设计深度是否满足指导施工要求,审查设计方案及技术措施中贯彻规范的情况,确保设计意图的正确落实和景观价值的体现。

2.2.2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全面、细致的施工组织设计是保证绿化景观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下达开工令前项目业主应委托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重点审查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苗木、材料、劳动力和设备的计划和质量措施。确保设计意图得到真正落实,营造高质量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2.2.3加强造景材料质量管理。

一是苗木质量的管理。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树种、规格及其它质量要求进行配置,加强进场苗木的验收,确保景观效果的快速形成。二是园林小品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规范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材料的检验,对于涉及安全的造景材料或附属材料,要重点检查其质量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产品说明书等,确保园林小品的观赏性、耐久性和安全性。

城市道路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应从项目管理制度上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从技术角度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才能确保道路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出既符合生态效应,又注重景观效果的优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3.结束语

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工程管理,对于提高道路绿化景观质量、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把握好设计和施工关键环节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将城市文化特质有机地融入到道路绿化建设之中,从而营造与城市文化相协调的绿色走廊,创造符合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符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生态自然、和谐舒适的城市道路绿化人文、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张凯云,王浩.营造生态自然的城市绿色走廊.林业科技开发,2010.3

[2]李宇宏.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终端地区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林业科技发,2010.3

[3]侯碧清,晏东方,雷云飞依托城市森林特质培育广州生态文化.中国城市林业,2008.4

道路绿化现状篇9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发展,城市交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新修建数条高速公路及普通道路,但随着汽车的日益增长,市区交通仍然变得十分拥挤,而这些因素对人们的安全出行也带来很大隐患。各交通路口的信号灯作为交管部门管理交通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合理使用可以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交通信号灯主要由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控制。现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一个综合化的计算机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城市交通数据监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以及交通疏导。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化交通管理系统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控制方法对已建的城市道路结构进行优化调度,缓解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成为交通运输管理和城市规划系统亟待研究的课题。数字电路具有逻辑性强和灵活性强的特点,数字电路芯片只要在一定范围内输入,都能得到稳定的输出,调试起来比较容易,电路工作也比较稳定,所以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本文着重介绍运用数字集成电路进行控制的交通灯的设计思路。

1交通灯的设计要求及总体方案

1.1设计要求主干道和支干道十字路口设置交通灯,控制两条交叉道路上的车辆通行。①每条道路设1组由黄、红、绿灯组成的信号灯,绿灯表示允许通行,红灯表示禁止通行,黄灯表示该车道上已过停车线的车辆继续通行,而未过停车线的车辆停止。②当主干道绿灯亮时,支干道红灯亮,且主干道绿灯亮的时间不少于60s。③当主干道红灯亮时,支干道绿灯亮,且支干道绿灯亮的时间不超过30s。④每次变换通行车道前,要求黄灯先亮5s。1.2总体方案根据设计要求,交通灯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十字路通灯工作状态数据由状态控制器进行监测记录,通过状态译码器分别点亮相应状态的信号灯,秒脉冲发生器产生整个定时系统时基脉冲,通过减数计数器对脉冲减计数,达到控制每一种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减数计数器的回零脉冲使状态控制器完成状态转换,同时译码器根据系统的下一个工作状态决定计数器下一次减计数的初始值,减计数器的状态由BCD译码器、数码管显示。

2设计的主体内容

2.1状态控制器的设计①S0状态表示主干道绿灯亮,支干道红灯亮,60s定时开始计时,且通车时间未超过60s。②S1状态表示主干道通车时间已达到30s,此时主干道黄灯亮,支干道红灯亮,5s定时器开始计时。③S2状态表示主干道黄灯时间已超过5s,此时,主干道红灯亮,支干道绿灯亮,30s定时器开始计时。④S3状态表示支干道通车时间已超过30s,此时,主干道红灯亮,支干道黄灯亮,5s定时器开始计时,以后当支干道黄灯计时超过5s时,接S0状态。这四个状态可以用二进制编码表示,S0用00表示,S1用01表示,S2用10表示,S3用11表示,其状态转换图2所示。这是一个二位二进制计数器,可采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CD4029构成状态控制器。CD4029是一种CmoS电路二进制/十进制可异步置数的可逆计数器,若要实现多级级联,只需将前级计数器的进/借位信号Co连到下级计数器控制端C1即可,CD4029可实现二进制/十进制的可进位,可预置的加/减数。状态器的脉冲可以用来自减法计数器的借位输出,根据译码显示器的借位变化来改变状态器的输入,控制状态器的输出。由CD4029所组成的状态控制器如图3所示。2.2译码电路的设计主干道上红、绿、黄信号灯的状态主要取决于状态控制器的输出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见真值表,如表1。对于信号灯状态,“1”表示灯亮,“0”表示灯灭,两个方向的信号灯有4种输出状态。由真值表分析可以求出各信号灯的逻辑关系。选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来模拟交通灯,由于门电路的带灌电流的能力比一般带拉电流的能力强,要求门电路输出低电平时,点亮相应的发光二极管,所以在状态输出端设置了与非门和非门,以满足低电平的要求。状态译码电路如图4所示。2.3定时电路的设计定时要求主干道绿灯显示60s,支干道绿灯显示30s,黄灯显示5s,故需要一个能实现自动调节不同时间的定时器74LS245,通过使能端和控制端可以控制不同数字的输出。预置到减数计数器的时间可以通过3片74LS245来实现,3片74LS245的输入数据分别接入60、30、5这3个不同的数字,74LS245的输出数据和减法计数器相连,实现设计要求的计时时间。三片74LS245的输出与否由状态控制器来实现,当状态控制器在S0(Q2Q1=01)状态S4(Q2Q1=11)状态时要求黄灯亮,要求减法计数器从初始值5开始计时,可以看出黄灯亮时Q1必须为1,所以可以用Q1来控制接数字5的74LS245。当主干道绿灯亮时,60s计数器开始计时,由于74LS245的en端接入低电平有效,而信号灯也是接人低电平有效,所以可以把74LS245的en端与主干道的绿灯连接,同理,输入数据20的74LS245可以与支干道的绿灯信号相连,74LS245的管脚图如图5所示。它主要实现的是三态门的功能,输出端除了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状态外,还有第三种状态高阻状态。其逻辑功能是:当使能控制信号en=0时,若DiR=1,则数据传输通路为a到B,若DiR=0,则数据传输通路为B到a;而en=1时,无论DiR为何值,a、B之间均呈高阻状态。定时器的减数器主要是由异步可逆二/十进制计数器来实现,译码和显示电路主要是由74LS47和数码管来产生,74LS47管脚图如图6所示。2.4脉冲产生电路的设计脉冲的产生电路主要是由555定时器产生的。555定时器是一种中规模集成电路,只要在外部配上适当的几个元件,就可以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及多谐振荡器等脉冲与变换电路,该器件的电源电压为4.5~16V,驱动电流可达到200ma左右,并且可以与ttL、CmoS逻辑电平相兼容。多谐振荡器是一种无稳态电路。对该电路通电后,电路状态可以自动变换并且产生矩形波的输出。555定时器组成的的脉冲发生器如图7所示。将以上各模块进行逻辑连接,得到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8所示。将各单元部分按照电路图连接后,进行各单元电路调试及整体调试,并通过软件仿真验证,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数字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由数字集成电路控制的交通信号灯也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中发.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时万春.现代集成电路测试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杨兆生.新一代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道路绿化现状篇10

【关键词】新疆;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喀拉塔勒镇作为阿克苏市邻近的一个小城镇,将在扩大阿克苏市规模及经济辐射范围,改善大城市形态和整体形象,为阿克苏市提供游憩休闲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喀拉塔勒镇这样一个恶劣的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现代小城镇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

1.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1.1概况

喀拉塔勒(原译为“哈拉塔”)镇位于阿克苏市的中南部,东与阿拉尔布托喀依乡和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接壤,西以阿克苏新大河为界与阿瓦提县相望,南邻阿拉尔市抚喀依乡,北接拜什吐格曼乡,地理位置东经80°22’~80°53’,北纬40°31’~40°55’,东西最长31.2千米,南北最宽41千米,距阿克苏市区约50公里,是一个农、林、牧结合的建制镇。

1.2现状分析

据2010年末统计,现状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4909人,现状建成区绿地面积11.29公顷,绿地率5.65%,人均绿地面积23.0平方米/人。该镇逐渐形成了以防护林绿化为屏障,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庭院绿化为基础,以公共绿化为亮点的绿地系统。

1.3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建成区绿地面积较少,无公园绿地,广场绿地中设施简单,没有突出当地特色,管理和养护不到位,有待改善,以便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2)道路绿化存在不足,街道美化不够,行道树树种单一。

(3)一些企业单位的绿化水平较低。

(4)在绿化建设中,对利用自然条件创造镇区景观重视不够。

针对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喀拉塔勒镇的总体规划,提出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措施是:拓展公共绿地空间;合理进行绿化布局;运用植物造景突出喀拉塔勒镇的特色;提高绿地综合效益,改善喀拉塔勒镇的生态环境。

2.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2.1目标

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具体条件,制定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并选定各项主要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布局。建设“具有现代民族风情的环境优美的城镇”是喀拉塔勒镇规划的总体目标。紧扣喀拉塔勒镇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特点,建成“沙漠边陲重镇、乡土风情之都”的发展城镇。

2.2原则

2.2.1系统性原则

城市绿地是一个完整的绿色植物生态系统。光、气、水、热、土等自然环境呈良性循环,城镇绿地所再现的人工生态环境系统,不但不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而且随时间和空间的俱增,效益呈现无限性,不受行政区域的约束。本着这一原则,城镇绿地系统应和城镇规划一起实现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创造出城乡一体、外部生态防护和协调发展的城镇绿化格局,充分发挥城镇绿地的综合系统功能。

2.2.2生态性原则

绿地的结构、布局、以及单体设计要符合生态学原则,遵从生态学原理,适应生态学规律,注重对镇区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为镇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2.3经济性原则

遵循经济规律,强调多种效益并举。在保证绿地比例的前提下兼顾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自身及外部的经济效益及服务功能,带动周边第三产业发展,重视绿地区位的通达度和可经营性。

3.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及各类绿地规划

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规划在总体布局上明确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创造喀拉塔勒镇的绿色环境。宏观层次在镇区结合农田的网状防护林组成绿色屏障,使整个城镇围合在绿色之中,以达到城镇小气候的根本性改善;微观层次上明确了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布局围绕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核、三轴、五点、六区”城镇布局,结合镇区以轴贯穿、绿线穿插、绿点均布的布局特色,最终形成“两心、三轴、四带、多园”为主体的绿地结构,又以“绿核”、“绿带”贯穿其中,形成内部环抱,经络全镇,营造大区域绿色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3.1公园绿地规划

(1)城镇公园:它位于镇区东侧,北临博斯坦路,规划占地面积7.05公顷,公园合理游人容量1183人(游人容量按60m2/人计算),公园绿地率不小于75%。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设置一些传统观览景点,如雕塑小品、山石观赏等,使公园在功能分区上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人的需求,突出喀拉塔勒镇的城镇特色,成为喀拉塔勒镇集休闲、游览、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镇公共绿地和全镇人民共同享有的“绿色空间”。服务半径为2000~3000米

(2)绿洲公园:位于现有小学西侧,规划占地面积5.9公顷,公园合理游人容量983人(游人容量按60m2/人计算),公园绿地率不小于75%。在其公园内布置日常休闲、体育健身、地方文化展示等设施,为镇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服务半径为1000~1500米。

(3)社区公园:社区公园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结合规划的居住片区共设置了5处,总面积为7.21公顷。拟布置科普文化、体育健身、少儿游乐、老人活动等设施。绿地率大于75%。

(4)滨水绿地:主要沿现状的几条灌溉渠两侧布置带状滨水绿化带,其双侧绿化带宽度5~30米。规划中遵循:a、滨水休闲空间地段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原则;b、滨水空间中以人为本的可达性和舒适性原则;c、人文景观休闲空间多样性的原则。其内容包括了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健身、游戏场、安静休息区,其功能设置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保护)的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绿地率大于65%。

(5)街旁绿地:街旁绿地是以绿地、铺装场地和小型游憩设施为主的开放性公共绿地,是居民户外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旧城改造中易于实施的增绿措施。结合水系与道路的交叉节点、广场、行政中心,共设置了3处,总面积约1.34公顷。在街旁绿地建设中,做到见缝插绿,进行合理设计,点缀花坛、水池、雕塑以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绿地率大于65%。

3.2居住区绿地规划

以绿为主,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3.3道路绿地规划

使喀拉塔勒镇区的主干道在空间上形成“两横两纵”的道路绿地主体构架,形成横向空间与纵向空间相互交错,错落有序的视觉效果。且每条道路配置不同的绿化树种,力求突出主干道“一街一景”的树种特色。树种易选择冠幅大、绿化覆盖率高的树种,沿道路两侧设置2-2.5米不等的绿化带,以此形成绿色林荫步行系统。道路绿地分为景观路、林荫路、一般道路三个级别,景观路绿地率控制在≥40%,林荫路绿地率控制在≥20%。

3.4生产绿地规划

目前,在喀拉塔勒镇阿热多斯库里村建有一处苗圃地,占地50亩,占建设用地的1.7%,与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中,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建成区面积2%以上标准近0.3%的差距。结合本镇的具体情况,将现状苗圃扩大,集中建设。按规划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计算,到2030年生产绿地面积为14.0公顷。

3.5防护绿地规划

根据喀拉塔勒镇镇区特点,在镇区的主要道路外侧及工程设施的周边设防护绿地,由道路防护绿地和卫生、安全防护绿地组成。沿博斯坦路、多浪路、迎宾路、上海路、长江路两侧各设宽10米的隔离绿带,树种以杨、榆树为主,亚乔木及灌木以沙枣、火炬、丁香、锦鸡儿、蔷薇等为主,为改善镇区的环境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工程设施用地与其它各类用地之间设置宽20米的防护绿带,起到隔离作用。设置此类防护绿地要求在污染源严重的地方采用密植的方式,以树体高大、枝叶繁茂的乔木为主,配置一定数量的灌木。常绿树与落叶树也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使之有效地发挥防护作用。

4.实施措施

4.1法制保证措施

根据喀拉塔勒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园林绿化法规。用法制保证在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按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留足园林绿地用地。城镇规划、建设部门应与园林管理部门共同严格把好规划方案审批、建设监督、竣工验收和平时检查管理等四个环节。

4.2资金筹集措施

形成多渠道的园林建设投资体系。设立城镇公园建设基金,列专款保证园林城镇建设。每年从城镇建设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园林绿地建设费,在各项工程建设项目中,拨出总投资3%-5%的资金,作为园林绿地建设工程费。

4.3组织管理措施

建立园林管理体制。设立城镇园林绿化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力量。

4.4苗木供应措施

重视本镇苗圃的建设,建立城镇建设系统的苗圃基地,根据城镇建设需要,定向培育各类不同规格的树木花草,引进良种,定向优选,保证镇区园林绿地建设用苗。

4.5加强绿线管理和法规的落实工作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规章,城镇绿线由城镇绿化与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等规划予以界定。城镇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它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各类改造、改建、扩建、新建项目,不得占用绿地,不得损坏绿化及其建设设施,不得改变绿化用地性质。否则,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建设部门不得办理施工手续,工程不得交付使用,国土部门不得办理土地手续。

5.结语

喀拉塔勒镇绿地系统规划从实际出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利用喀拉塔勒镇地形特征,统筹安排绿地空间,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喀拉塔勒镇绿地指标:近期达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3m2,绿地率6.68%。另一方面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促进城市与区域的共生,引导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新疆东方瀚宇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新疆五家渠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年[Z].2006: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