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预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04

儿科学的预防篇1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方法院内感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62-01

1科学护理新生儿的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体温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体表面积大,很容易散热,新生儿肾脏对水电调节浓缩功能差。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擦干皮肤,用干燥温热的包被包裹起来,室内温度保持在24―28℃,相对湿度55%-65%。同时衣被要柔软、轻松、舒适,勿包裹过紧,以免发生包裹捂热综合征。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最好放人保暖箱内,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新生儿维持理想的体温。给孩子保温,维持正常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使用暖箱时应该注意调节速度,不要使箱内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降。

新生儿出生后能吸吮、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哺喂母乳,但应避免引起疲劳。容易疲劳者,可用软橡皮的奶瓶,开孔要适宜,过大容易引起呛咳,过小则费力,哺乳时注意奶量及奶的温度,姿势要正确,一开始要家人协助、指导,哺乳时以抱姿为主,喂后将小儿竖起,轻拍其背,排出咽下的空气以防止溢奶,然后取右侧卧位。新生儿睡眠最长不超过3小时就应唤醒吃奶。母亲哺乳时要耐心,细心和爱心。如哺喂时出现无力、青紫、溢奶或呕吐等,应改用滴管或胃管喂养。哺乳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面色、呼吸、哭声,注意观察吃奶是否吸吮有力、有节奏,有吞咽动作、时间长短、有无间歇、口唇周围有无气喘、鼻煽等。由于新生儿生长发育较快,因此要根据其吞咽及消化能力逐渐加量。根据出生儿体重的不同喂给量也不同,体重越小每次喂给量就应该越少,间隔时间就越短,但喂奶次数也不能过多,因为喂奶次数过多也会造成溢奶。开始哺乳以母乳为最佳,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品,它不仅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含有很多免疫物质,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2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对策

2.1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隔离。家人可尽量少接触新生儿以防止交叉感染。凡进入新生儿室内的工作人员必须更衣,戴口罩、更换清洁鞋,然后用肥皂刷洗双手和前臂过肘关节,流水冲洗后用消毒纸或布擦干,穿上消毒衣入室。加强陪护人员管理,严格限制探视人数,要求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凡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应定期体检,患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或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及家属,不可接触新生儿。应禁止进入。护理人员应该观察新生儿精神、哭声、食欲、皮肤、面色、大小便及睡眠等情况。注重指导产妇家属注意不要把婴儿内衣置在尿布里面,这样内衣易被尿液浸湿使脐部处于潮湿环境中,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是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关键。进行晨间护理时仔细检查新生儿皮肤皱褶处、臀部有无感染征象;脐带脱落前不用盆浴,可在每次换尿布后用水揩洗臀部。洗澡时要注意保温动作要快,同时进行周身观察。水温以36―37℃为适宜。可用消毒植物油或滑石粉轻擦皱褶处,以保护皮肤,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新生儿免疫力功能不健全,一旦感染极易扩散,危及生命,因此,小儿衣服,尿布,被褥勤洗勤换,热水烫、经太阳晒后再让小儿使用。新生儿应保持脐部干燥,全身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藏下、腹腔沟等处,每天勤洗、擦干、涂粉保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洗净防止红臀。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其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徐翠兰,产后访视常见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9月.

[2]苗晓华,成朝阳.4000例新生儿护理指导浅谈.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

[3]王穆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当代医学.2009年10月.

[4]高群.浅谈对新生儿护理的方法.吉林医学.2009年10月.

[5]曲萍.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7月.

[6]高芳.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ournalofQiqiharmedicalCollege.2009.Vol.30.

[7]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扬锝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王慕逐.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0]崔焱.儿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儿科学的预防篇2

高于对照组的10.00%、5.00%、(9.15±3.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病房是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与患儿年龄小、实施侵袭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有关,应实施相应预防对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住院患儿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95

院内感染主要是指患儿在入院48小时之后发生感染症状,儿科病房是医院中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1],医院感染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大量消耗有限的医疗资料,而且还可能导致抢救失败、促成病死率和致残率上升[2],控制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观察儿科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并探讨及相应预防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730例患海男380例,女350例;年龄0~14岁,平均年龄(6.98±4.23)岁;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肺炎、急性胃肠炎、缺血缺氧性脑病、急性肾炎及其他等。

1.2方法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治疗效果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判断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其中医院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按1:1比例选择无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侵袭性操作(胃管留置、气管切开、导尿等)、预防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730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0例(5.48%);胃肠道感染的患儿14例,占35.00%(14/40),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例,占25.00%(10/40);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8例,占20.00%(8/40);皮肤组织附属器官感染的患儿4例,占10.00%(4/40),其他口腔、尿路感染皮肤及等4例,占10.00%(4/40)。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4.47±2.27)岁小于对照组的(7.56±4.36)岁,实施侵袭性操作35.00%、预防应用抗生素25.00%、住院时间(12.35±2.87)d高于对照组的10.00%、5.00%、(9.15±3.0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儿童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易造成院内感染[4];儿科住院者大多无自理能力,需要探视和陪护的人相对多,陪护和探视人员与病儿的接触为直接接触易将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患儿而造成感染;由于患儿多床位拥挤,病种分不开而不得同室混住的情况,如不加强管理,容易造成交叉感染[5]。因此儿科病房是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2]。本文结果730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0例(5.48%,40/730),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方面的发育不健全,使患儿更易发生感染,因此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本文胃肠道感染的患儿14例,占35.00%(14/40),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例,占25.00%(10/40);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8例,占20.00%(8/40)。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儿科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6],除了儿科患儿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患病期间更易发生医院感染外,还存在以下主要原因:①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年龄小的患儿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来自于母亲的抗体也慢慢消失,血清补体含量较低,屏障功能较差,造成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大大增加。观察组患儿年龄年龄(4.47±2.27)岁

小于对照组的(7.56±4.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高于对照组的(9.15±3.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预防和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科医护人员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意识和作用,让患儿积极参与[10];定期进行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制定严格的陪护和探视制度,并适当限制探视时间;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双向防护,查房时先查非感染的患儿、然后用快速手消毒毛巾擦拭双手及听诊器后再对下一个患儿进行检查。保证病室内空气新鲜,结合季节、气候等作到每日开窗通风[11-13]。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措施:严格掌握侵袭性操作的指证,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对不可避免的侵入性操作,操作时严格无菌技术,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上皮,注意缩短各种管道留置时间[14,15]。加强低龄患儿营养,包括胃肠道营养、静脉高营养等,重视调整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提供足够的热量。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儿童体质薄弱,且胃肠道功能不健全,很容易因抗生素滥用引起体内菌群失调而发生内源性感染,应加强小儿抗生素应用的管理,规范抗生素使用指征及禁忌证,强调能够少用抗生素则不多用,能用用一种抗生素则不用多种的原则,以保证儿科用药的安全性,降低因抗生素滥用引起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左萍,罗云秋,戴明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4):524-5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3]宋桂花.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2):1667-1668.

[4]许姜姜,李晓红,胡海赘.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1):857-8511.

[5]王莎莎,陈会波,尚积玉,等.小儿内科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0):5151-5133.

[6]赵旭,严向明,王秀珍,等.某儿童医院连续3年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40-43.

[7]常大芸,刘学工,陈吉兰.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临床监测与控制研究.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185-186.

[8]t庆,游明园,孙煦勇,等.某医院感染病例特征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99-101.

[9]纪香红,泮小娟.儿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15,22(13):2043-2044.

[10]黄妍,兰晓云,韩丽萍.医院感染在儿科的隐患因素及干预措施.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5(4):240-241.

[11]周早阳.儿科病房医院感染与管理措施.中国民康医学,2015,15(10):107-108.

[12]周均华,谷建芬,郦建娣.儿内科2153例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15,22(3):326-327.

[13]张玉杰.儿科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45-47.

[14]杨小丹,金洁,金瓯,等.综合性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4):914-916.

儿科学的预防篇3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辨证论治和已病防变都是中医治则的指导思想。《难经》“上工治未病”与未病先防的涵义不尽相同,此处“治未病”,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已病防变之谓。是指防疾病传变其他脏器,邪气深入恶化,突变甚至死亡或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的发生。这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发挥。否则按“中工治已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将会受到因用西药给疾病造成的假象得到错误的辨证,或疾病的恢复期和隐匿型的感染使疾病无证可辨延误了疾病的防治。

儿科学的预防篇4

【关键词】家长课堂;预防接种;知晓率;满意度;二类疫苗

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免受传染病侵袭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控制传染病流行最经济、简单、有效的手段[1]。为了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满意率、推广新疫苗,并推广使用股外侧肌注射疫苗的方法,促使儿童家长积极配合医疗机构对儿童及时进行接受预防接种。现将我中心2012年7月至12月开展满月儿童家长课堂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进行新建接种卡,年龄在24-40岁的儿童家长共240例。其中上半年未进行家长课堂的120例作为对照组,下半年进行家长课堂的120例作为实验组。疫苗包括广西省规定的一类免费疫苗和二类收费疫苗。两组儿童年龄和疫苗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组织每三周组织一次家长课堂,每次预约50人参加,时间固定在周六上午9:30-10:30。由预约医生负责向满月儿童家长发放家长课堂通知单并向家长解释家长课堂的重要性,同时收取预防接种本。授课前一天电话或群发短信再次通知目标家长参加,从而确保较高的到课率。开课前先播放十分钟预防接种宣传片,人基本到齐后由科主任和护士长采用幻灯片投影授课,授课结束后进行现场提问答疑,结束时在接种本盖“家长课堂已宣教”章。

1.2.2授课内容

1.2.2.1打预防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相关传染病图片、国家相关法律及婴幼儿的抗体下降规律讲解为什么要打预防针(疫苗)。

小宝宝从出生到6岁要打哪些预防针及其分类:按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分类简单介绍各种疫苗、对应预防的疾病、接种时间和针次等。

1.2.2.2预防接种四问:随着疫苗种类的增加,教家长利用4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快速了解疫苗。这个疫苗预防什么病?这个疫苗有什么禁忌症?这个疫苗接种之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是什么?预防这种疾病除了这种疫苗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选择?

1.2.2.3预防接种注意事项:接种前准备好预防接种证、嘱家长在预防接种前为小儿洗澡,换干净衣服,不宜空腹饥饿时注射疫苗,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2],观察小儿有无发热、腹泻,如小儿在患病用药期间,应暂缓预防接种,须康复后停药3d方可接种[3];接种后在接种点休息观察30分钟,离开时给宝宝穿好衣服,谨防吹风着凉等。接种后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等;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针眼处不用水洗,勿用手抓挠,以免注射部位诱发感染。

1.2.2.4预防接种部位的选择:接种部位选用臀肌、三角肌及股外侧肌肌肉注射法接种疫苗都是安全的,但2岁以下婴幼儿的理想接种部位还是股外侧肌中部肌,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1.2.2.5预防接种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发热,37.5℃适当休息,多饮水;>37.5℃到医院诊治;红肿,30mm就医等。

1.2.2.6秋冬季节流感肺炎免疫预防:鼓励小月龄婴幼儿家长在秋冬季节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形成预防流感肺炎的免疫保护圈。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效果

2.1两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3.1家长课堂有利于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

从表一可见,实验组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家长课堂通过深入浅出的宣教方式,向家长灌输了“预防为先”的理念,让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行之有效的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了对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各种疫苗的介绍为了指导家长能应对疫苗注射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副反应的一般处理方法,课堂采取现场提问的方式检验授课效果,使家长能学以致用,从而主动配合计免机构的工作,使每位儿童都能按时、科学、安全地接种各种疫苗,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2家长课堂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从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组相关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家长课堂面对面的宣教,解决了家长的共性问题,减少了登记台预约过程中逐一告知和解释的时间。预约时间的缩短和流程的简化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另外,家长课堂增进了医护人员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并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关系的改善使家长对计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注意接种环境布置尽量符合儿童特点;接种质量可进一步提高。从而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增强健康教育技巧和沟通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各项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

3.3家长课堂有利于推广新疫苗。

从表3可见,实施健康教育后二类疫苗的接种率逐步提高。家长课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宣教的手段[4],同时也是一种推广新疫苗的途径。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疫苗不断推出,是预防相应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社会资源有限,二类疫苗需要家长承担费用,因此,作好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对新疫苗的推广使用尤其重要[5]。家长课堂纠正了家长以往对接种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在重视程度上的偏差,提高了二类疫苗的接种率。

3.4家长课堂有利于推广股外侧肌肉注射法在疫苗接种中的应用,达到安全注射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医务人员及家长普遍疫苗接种部位为臀部和上臂三角肌注射,但有文献报道,臀部肌肉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在成人罕有发生,而小儿并非少见,婴幼儿的三角肌肌肉分布较少,也不适宜多次注射,股外侧区中部无较大的血管神经走行,有一定厚度,而且易于暴露,定位容易掌握,是婴幼儿肌内注射较理想的部位,通过家长课家长纠正了家长以往对接种部位的认识局限性,使家长接受预防接种新技术,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秋霞,黎娜.对孕妇开展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的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8,23(8):69-70.

[2]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

[3]贺景云,邱桂华.家长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3-34.

儿科学的预防篇5

一、前言

近几年,儿科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逐渐从单一的临床治疗向综合性治疗方向发展,其中儿童保健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由于儿童保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儿科学的发展,自从拓宽儿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后,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对儿科医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儿科医师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儿科医师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儿科学的发展。

  二、儿科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儿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首先,儿童的疾病种类增多,甚至有一些疾病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比如儿童呈现出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肥胖症人数逐渐增多,许多儿童养成了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甚至艾滋病等传染病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髙,这些疾病都影响到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提髙了儿童的死亡率:其次,儿科学研究范围增宽。在儿科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儿科学模式逐渐显露问题,该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心理行为保健等较多领域,只有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渗透,才能做好儿科学的工作。

三、儿科学向儿童保健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势

3.1儿科学有向预防保健方面发展的趋势

保健的方法主要是预防,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才能进一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比如做好孕早期的预防工作,可以降低儿童先天性缺陷的发生率,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饮食卫生,能够有效避免传染病的发生,所以儿童疾病的预防需要社会做好保健宣传工作,建立健全的社会医疗健康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儿童保徤意识,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目前儿科学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儿童保健学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但是多数家长在希望孩子生病时候得到及时治疗的同时,还要求了解更多相关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由此就需要儿科医师同时具备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知识,从而将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传达给家长以及儿童,进一步增强病人及其家属的自我保健能力。所以,儿科学向预防保健方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3.2儿科学有向综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儿科学的综合性发展趋势越来越突出,融合了纵多学科的知识内容,由此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儿科疾病的治疗不能只是依赖实验室的方法以及临床实践总结,而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充分运用心理学、儿童保健学等知识,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奥秘。同时学者们还认识到医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完全分离,否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儿科学的发展。儿童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容易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至今为止,许多相关儿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所以,在预防儿童疾病的研究上,需要综合各个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宏观的分析。儿童保健学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与专家的关注,儿科学向综合方向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需求。

3.3儿科学有向增强儿童体质、加快素质发展的趋势

  儿科学除了重视疾病的防治,同时更加注重儿童健康以及素质发展的问题,因此营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越来越重要。儿童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指心理上的健康,当前有些儿童不仅因为家庭破裂等外在因素出现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方式,并且心理上也出现了抑郁、偏执、孤独等症状,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为学习考试等方面的压力,心理上产生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还有一些儿童不注重身体锻炼,身体极其虚弱,为了能够改善儿童的体质,使儿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需要从营养、社会、环境等方面改善。

四、新时期儿科医师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

儿科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从原来的治疗儿童相关疾病到防治疾病,以此降低儿童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适应当前儿科学的发展趋势,儿科医师应当掌握以下的基本能力:第一,儿科医师应当全面了解儿科学发展趋势,具备基本的职业精神能力,充分认识医患之间的关系。日常工作中诊疗对象只是儿童,但是现在大多数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非常疼爱孩子,儿科医师只有更全面的了解儿童保健的内容,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第二,儿科医师应当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儿科医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世界先进的髙质量医学信息,掌握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熟练的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提髙诊疗质量;第三,儿科医师应当了解社会因素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儿童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社会以及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只有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才能给病人制定科学的诊疗计划,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第四,儿科医师应当学会运用循证医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循证医学主要是以大宗病历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疾病的诊治进行分析,从而为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法,运用循证医学于临床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治疗质量。

结束语

儿科学的预防篇6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我院在儿童保健门诊收治的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20例,女性80岁,年龄4~13岁,平均年龄8岁。此200例儿童多为健康儿童。1.2方法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与给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发育儿科、预防儿科、社会儿科、环境儿科、临床儿科等。1.3统计处理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论

本文200例儿童可以分为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幼儿期是指1~3周岁,此时期与成人接触较多,大脑皮质功能逐渐成熟[2]。幼儿期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如下:

①培养饮食习惯:提供丰富、均衡的膳食,保证儿童体格发育,同时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②促进语言及各种能力的发展: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利用各种游戏、增强户外活动的时间,充分发展运动能力。③定期检查,预防疾病:每6个月体检一次,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及时检测肥胖或营养不良,进行眼保健和口腔保健。加强疫苗接种,预防意外伤害。学龄前期儿童是指3~6周岁,到此期末已经具备入小学的条件。

儿科学的预防篇7

关键词: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手卫生;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护理过程中直接成为各种病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因此,加强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是医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衡量医院管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我科在院内感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加强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1.1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在医院护理部和感染科的具体指导下,儿科门诊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职责明确化。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保证信息通畅,反馈及时。

1.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对医务人员加强院内感染的教育,增强消毒意识,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要定期进行考核;组织卫生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护意识。

2建立完善的预分检制度,预防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

儿科门诊设单独挂号室、隔离室,先行预诊挂号,并做好分诊工作。如遇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儿,如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先行隔离,在专用的检查室检诊,防止交叉感染;建立发热门诊,对发热的患儿要做好记录,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患儿要填报不明原因发热患儿信息卡,每日及时向医院感染病管理科汇报,并做好隔离措施,预防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传播。

3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1999年引入我国,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标准预防的内容是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从而提高护士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

4.1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护理用品在配置药物、肌内注射、静脉穿刺及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

4.2规范手卫生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过程中与病人频繁、直接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洗手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护士规范洗手,并定期对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

5控制环境污染,重视环境清洁

环境污染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儿科门诊人员流动大,不仅有护士医生、患儿及家长,还有实习学生、进修医生,而且一个患儿来就诊,陪伴的家属往往是3~4人,甚至更。这些因素使儿科门诊的空气中微生物量较其他科室增多明显,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5.1空气消毒输液观察室、治疗室、诊疗室要定时开窗通气,使用循环风悬挂式紫外线灯消毒,照射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1h,每周用无水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

5.2门诊诊室物品表面的消毒门、窗、检查床、桌子、凳子、候诊椅、浴室、厕所、水池等每日用500mg/L的健之素消毒剂擦拭,每月彻底擦拭1次,检查床床罩定期更换,污染后立即更换。抹布做到一床一椅各一巾,避免一块抹布到处抹的现象,平时有污物染随时擦拭。

5.3地面的处理采用地巾擦地,做到一室一拖把,各诊室、治疗室、输液观察室、厕所等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记,避免混淆。有污物时应先用健之素消毒剂浸泡30min,用后集中消毒处理,晾干备用。

5.4诊室诊疗用物的消毒体温计用500mg/L的健之素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擦干甩好备用;采用一次性压舌板等。

6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正确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

医疗废物指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可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切断其传播途径。

7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部分都与护理工作有关,而且儿科门诊工作繁忙,每天接待门诊输液患儿大约300~500人,极易造成护士生理和心理疲劳,抵抗力下降。因此,我们除了加强院内知识感染培训,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预防锐器伤等知识学习外,同时在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身体。

总之,控制儿科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组织领导和知识培训是前提;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控工作是重要手段;实行儿科单独挂号先行预分检制度,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则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莉,倪冬青.内感染的因素及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60-61.

儿科学的预防篇8

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一是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二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三是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上报机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此外,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观察项目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统计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用药不当问题2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用药不当问题5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医院内部感染1例。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科学的预防篇9

【关键词】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手卫生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护理过程中直接成为各种病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因此,加强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是医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衡量医院管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1]。我院小儿科门诊每天要接诊30~50例次的患儿,患儿抵抗力差,容易生病,患病后均集中在小儿科门诊就诊,所以儿科门诊是各种病原体高度集中的场所,使医源性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大[2]。因此控制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更为重要。我科在院内感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加强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1.1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在医院护理部和感染科的具体指导下,儿科门诊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职责明确化。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保证信息通畅,反馈及时。

1.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2建立完善的预分检制度,预防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儿科门诊设单独挂号室、隔离室,先行预诊挂号,并做好分诊工作。如遇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儿,如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先行隔离,在专用的检查室检诊,防止交叉感染;建立发热门诊,对发热的患儿要做好记录,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患儿要填报不明原因发热患儿信息卡,每日及时向医院感染病管理科汇报,并做好隔离措施,预防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传播。

3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1999年引入我国,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标准预防的内容是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长期接触、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极易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故应通过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防护观念,凡是接触沾有患者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着长工作服,操作后及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并严格预防针刺伤。调查显示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较低,因此我科加强了对护士标准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具。从而提高护士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

4.1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护理用品。

4.2规范手卫生为了加强洗手的管理,我科配备了自动感应的流动水洗手池,选择了除菌效果好又无刺激的洁芙柔抗菌洗手液和速效干手剂,洗手后用消毒好的一次性纸巾擦手。由于标准的“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存在清洗不到的盲区,我们改用改进的“七步洗手法”,洗手更科学,效果更好。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护士规范洗手,并定期对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

5控制环境污染,重视环境清洁

5.1空气消毒。

5.2门诊诊室物品表面的消毒。

5.3地面的处理。

5.4诊室诊疗用物的消毒。

6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正确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

对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医用垃圾用双层聚乙烯黄色塑料袋装,损伤性废物装入利器盒,标志醒目,有盛有医疗废物类型的文字说明,如“感染性废物”,当利器盒或塑料袋装3/4满时应进行有效封口,紧实严密,包装外面要标有警示标记,贴有中文标签,注明废物产生的单位、日期、废物的类别等,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终末处理,运送交接时要做好交接记录。

7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部分都与护理工作有关,而且儿科门诊工作繁忙,极易造成护士生理和心理疲劳,抵抗力下降。因此,我们除了加强院内知识感染培训,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预防锐器伤等知识学习外,同时在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身体。

总之,控制儿科门诊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组织领导和知识培训是前提;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控工作是重要手段;实行儿科单独挂号先行预分检制度,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则是关键。

参考文献

儿科学的预防篇10

[关键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原发肾病综合征;异常反应;报告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7)14-0138-03

[abstract]onSeptember12,2016,therewasareportonthesuspectedvaccinationabnormalreactionofnephroticsyndromecausedbyinoculatingdiphtheria,tetanusandacellularpertussiscombinedvaccineinLongwanHospitalDistrict,HuludaoCityCentralHospital.thenLonggangDistrictCDCimmediatelylaunchedepidemiologicaldiagnosisandresearch.andHuludaoCityinvestigationanddiagnosisexpertgroupofabnormalreactiontovaccinationwasinvitedtoconductsystematicdiscussionandinvestigation.onDecember26,2016,theinvestigationanddiagnosisexpertgroupofabnormalreactiontovaccinationinHuludaoCityconductedaconsultationdiagnosisforsuspectedabnormalreactiontovaccination.thefinaldiagnosiswasprimarynephroticsyndrome,anditwasnotassociatedwithinoculatingdiphtheria,tetanusandacellularpertussiscombinedvaccine.

[Keywords]Diphtheria,tetanusandacellularpertussiscombinedvaccine;primarynephroticsyndrome;abnormalreaction;Report

R床中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破伤风、白喉及百日咳[1]。绝大多数人群注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在疫苗接种位置有轻度红肿现象,与此同时出现痒感并伴有低热现象,不需要做特殊的治疗,不良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2]。龙港区疾控中心于2016年9月12日接到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关于1例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龙港区疾控中心即刻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因不能明确病例产生的肾病综合征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的相关性,申请葫芦岛市异常反应诊断专家组对该病例做进一步诊断与调查。现补充相关调查材料,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1.1病例基本状况

性别:男,出生日期:2014年5月23日,原出生地:吉林省四平市第四人民医院,顺产且足月出生,出生体重:2.5kg,出生后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无肾病综合征家族遗传史,无相关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抢救史,无外伤手术史和传染病史。患儿出生满两个月后迁入葫芦岛市,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建卡、建证进行儿童预防接种(出生医院接种卡介苗、乙肝第一针、第二针)。

1.2发病就诊状况

患儿于2016年8月29日右上臂三角肌接种第四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体检正常,符合接种。注射剂量0.5mL,1人份/每支,注射部位右侧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接种疫苗当晚右侧上臂发痒,发热38℃,尿量变少,30日早晨右侧上臂红肿,于30日下午到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询问,被告知回家热敷,30日晚上家长发现患儿尿中泡沫增多。经多次热敷后,9月4日家长发现上臂红肿消失,同日发现患儿下肢有浮肿。9月6日早家长发现患儿眼睑浮肿,随后立即带患儿到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儿科门诊就诊,验尿常规显示,尿蛋白阳性3+,没有做相应的治疗。

9月7日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入院检查:t:36.5℃p:114次/minR:20次/minBp:96/65mmHg,神志清晰,发育正常,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及面部轻度浮肿,咽略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双下肢有浮肿。尿常规:颜色浅黄,透明度清晰,比重1.034,蛋白4+,潜血1+,离心镜检红细胞0~1个/HpF,离心镜检白细胞未见个/HpF,离心镜检透明管型1~2个/LpF。辅助检查提示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升高。血常规大致正常,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确诊为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槐杞黄颗粒、阿魏酸哌嗪片、双密达莫口服保肾抗凝,予清解合剂口服对症治疗,入院3d后建议激素口服治疗原发病,家长表示拒绝,9日出院。

9月14日第二次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入院治疗,确诊为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支气管炎。治疗方式:头孢孟多静点抗感染,口服阿魏酸哌嗪片、槐杞黄颗粒保肾抗凝,能量合剂静点保护重要脏器。住院4d,患儿无发热,无咳嗽,血常规未见异常,肝功正常,24h尿蛋白定量提示大量,建议用泼尼松治疗原发病,家长签字拒绝,18日出院。

9月27日第三次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入院治疗,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入院治疗。辅助检查:9月21日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检测结果,24h尿蛋白定量:0.85g/24h,尿量850mL。9月23日尿常规:尿蛋白1+,白细胞0.4/HpF,红细胞0.4/HpF。治疗方式:能量合剂静点保护重要脏器,口服阿魏酸哌嗪片、槐杞黄颗粒保肾抗凝,加入醋酸泼尼松治疗。入院3d,体温处于正常状态,复查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大致呈正常状态,准予带药出院。29日出院。

出院后,一直在家中服药治疗,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家长提供的检验报告单,患者于11月8日、11月30日和12月10日尿标本检查,尿蛋白呈阴性,血常规、血清大生化检查,基本正常。12月22日随访患者,患儿在家继续口服药物,身体基本恢复正常。

1.3疫苗及接种门诊情况

1.3.1疫苗情况该患者本次接种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是属于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按照《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由辽宁省政府统一采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发放[3]。本次接种疫苗生产企业: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疫苗批号:20151138-2,有效日期2017年11月20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疫苗放置于龙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冷库里,温度为6℃,接种前疫苗放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冰箱储存,冰箱冷藏室温度是5℃,冰箱还放置其他疫苗,接种的是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疫苗采购、运输、储存、发放过程完全符合《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3,4]。

1.3.2接种门诊情况本次为患者接种疫苗的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是龙港区卫计局指定的预防接种机构,负责龙港区龙湾街道和滨海街道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负责疫苗接种的人员具备国家规定的医务人员资质,且经过龙港区卫计局免疫规划业务知识培训,获得预防接种合格证。

1.3.3注射器情况注射器情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是由龙港区卫计局统一采购,下发到各接种单位。批号:201503002,有效期:2018年3月,生产厂家:无锡市宇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有自毁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检验报告单。

1.3.4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该批次疫苗共计接种100人,其余99人无类似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全市截止到2016年12月20日,无其他接种同批次的人员不良反应报告。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分析

2.1调查诊断过程

2.1.1调查取证过程接到市卫计局指派为龙港区患儿做异常反应诊断的任务后,市疾控中心指派相p专业人员,对患儿进一步补充流行病学调查,对龙港区疾控中心和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进行调查取证。

2.1.2调查诊断专家构成与人数流行病专业医师2人,临床儿科专业医师1人,临床肾内科专业医师1人,药学专业医师1人,共计5名专家组成本次诊断专家组。专家组成员认真审阅有关资料,依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专业知识,独立做出诊断。诊断结论应当按半数以上专家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专家组成员在诊断结论上签名。

2.1.3调查诊断过程2016年12月26日葫芦岛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患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了会诊诊断。预防接种异常可分为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5类[5]。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三份临床住院病志和血、尿检验报告单以及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尿检报告单,与会专家排除患者心因性反应的可能性。

根据接种单位即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接种门诊提供的相关资质证明、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过程说明等材料,以及患儿家属提供的儿童预防接种证,证明患儿本次疫苗接种过程完全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接种过程无差错,排除疫苗接种事故。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接种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提供的疫苗储存、运输记录、温度监测记录、疫苗出入库登记表等材料,证明疫苗质量符合要求,排除疫苗质量事故。

最后经诊断专家组讨论,确定诊断:患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偶合症。

2.2疾病原因的判断与依据

患儿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预防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无关联。诊断依据如下:①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三次住院病志,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②主要临床表现以患儿浮肿、蛋白尿为主。③尿常规显示蛋白4+,辅助检查提示大量蛋白尿,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升高。

3讨论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接种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提供的疫苗储存、运输记录、温度监测记录、疫苗出入库登记表等材料,以及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即全市截止到2016年12月20日,无其他接种同批次的人员不良反应报告,可排除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依据接种单位即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接种门诊提供的相关资质证明、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接种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过程说明等材料,以及患儿家属提供的儿童预防接种证,证明患儿本次疫苗接种过程完全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接种过程无差错,排除疫苗接种事故。会诊专家通过分析该患儿的病历资料,排除心因性反应。经多位专家会诊讨论最终将该例患儿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预防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无关联。龙港区疾控中心通过协条专家组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成功妥善的处理此次不良反应事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不明病因的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6-8]。排除由感染、中毒、药物、过敏、全身性疾病、重金属中毒、疫苗等多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9]。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会调控体内的体液免疫,肾病综合症属细胞免疫范畴,故从免疫学方面分析二者也不相符[10,11]。受种者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后所患疾病的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病与接种疫苗不存在关联,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偶合症。患儿在接受疫苗早期出现了咽略充血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感染[12,13]。接种疫苗后患儿表现为显著的尿蛋白丢失现象,说明该疫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损害[14]。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不良反应通常较为轻微,表现为低热、痒感、红肿等现象,出现偶合原发肾病综合征现象的病例十分罕见[15]。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卫生服务人员对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陪训,增加疫苗接种人员对疫苗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的认知。疫苗接种前应向被接种人员及其家属询问相关的过敏史、疾病史、遗传史,确保接种安全性。疫苗接种前要得到患儿家长的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后才可接种。接种后留患儿在观察室半小时以上,向患儿家长介绍接种疫苗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免出现类似本例的偶合病例现象。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接种疫苗不良反应的监管,出现特殊病例要及时发现、反馈。积极参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曲芙莲,晁哲,吴杰,等.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中白喉类毒素的质量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5,13(22):2572-2574.

[2]王桂兰,徐艳,罗燕,等.不同部位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医药,2015,10(2):251-254.

[3]卫生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7):9-15.

[4]佚名.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J].中国乡村医药,2006,8(7):3.

[5]红丹,林献丹,刘丽琳,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5,15(5):480-482.

[6]周福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5,12(1):5-8.

[7]周志华,李六生,林其玲,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aQp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5,32(14):54-56.

[8]陈琪,朱彩凤,朱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1):71-74.

[9]马凡.关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80-81.

[10]刘栋,宋宏庆.血清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的意义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12(1):90-91.

[11]李宇红,邵晓珊,江超,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中iL-17、iL-6、tGF-β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1):65-67.

[12]李晓岚,李晓军,柳肖,等.呼吸道反复感染患儿接种不同疫苗后血清免疫水平与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7):795-797.

[13]郑坚.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及异常反应的监测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6,14(12):47-48.

[14]赵晓忠.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问题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