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08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5

地理属于高中文科专业,在高考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地理平均得分是最低的,有很多文科生,都是被数学和地理拉低了分数,所以提高数学和地理成绩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们来讲讲如何提高地理成绩,高中地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很多人认为自然地理是难点,的确在学习上自然地理是难点,但是在考试中人文地理反而是最大的失分点,那么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有利于整个地理成绩的提高。那么人文地理在学习和考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人文地理知识学习容易,活学活用难。人文地理知识都是一些易懂的知识点,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都能听懂,但是在考试中会给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或事物让同学们去用人文地理知识作答,很多同学都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地理知识点,所以往往在考试时,人文地理都会失掉很多分数。

2.人文地理知识点繁多,难以准确记忆。人文地理是地理中最需要记忆的地方,一个小的人文知识点往往就有许多记忆的地方,所有的人文地理知识相加起来就是特别多的知识点,导致同学们在记忆时,很难将知识点记忆完整,这样在考试时就只有一个印象,很难将知识点答全,导致考试失分。

3.人文地理中有重叠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在不同的知识点里却有相重叠的部分,同学们就会感到很疑惑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却有知识点重叠,这让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从而导致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

4.选择题中,迷惑选项难以排除。在高考地理中有12道选择题,其中人文地理选择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同学都无法选出正确选项。迷惑选项和正确选项非常相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答案,选择题失分会对总体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

5.在综合题中,同学们普遍得分都很低。综合题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结合,多数是简答题,同学们在做综合题时无法正确地去分析题目,在回答时经常答一些无用之话,很难准确精炼的作答。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地理成绩呢?

1.多做练习,将知识点在不同的题里运用,锻炼学生能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同学们才会在遇到新问题时,将所学知识运用正确。当然老师在选题时应该注意所选题目的代表性,没有必要去练一些没有用的题,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练习作用。

2.形成知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攻克知识点繁多的难题。由于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准确记忆,这就要求学生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来帮助记忆,同时将知识点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记忆牢固。

3.对于知识重叠,学生们应该将有重叠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学习其相同和有区别的地方,用对比方法进行记忆。当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将知识点有重叠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对比教学,解决同学们的疑惑。

4.选择题得分方法。首先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这样在进行判断时才能有正确的知识依据。其次,学生在作答时应该对题目和选项进行仔细分析,不能粗心大意,因为题目和选项中有很多的迷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的答案。最后,老师应给学生做一些典型选择题并进行分析讲解,把题目中容易出现的陷阱都进行讲解。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划出来,对题目中的“绝对”、“错误”、“部分”等关键词进行分析,不能被这些迷惑词所迷惑,这样才能将地理成绩提高。

5.综合题得分低,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是地理成绩是否优秀的关键之一。综合题同样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作答时,使用正确的知识点。综合题对题目的分析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十分认真仔细,抓住的题目的关键词,细心推敲,思考应该运用哪一部分的知识点来作答。其实综合题作答有一定的答题模版,学生应该背熟答题模版,同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综合题的练习,直到学生能正确运用答题模版到对应的题目。学生在答题综合题时,应该认真分析该题目属于哪种综合体模板,从而选对模板进行作答。

在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同学和老师应该不断合作,老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重点,把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繁多的知识点更有条理。老师在对人文地理讲解时尽量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建立知识结构,背熟知识点。在综合题答题模板运用时,切记不可乱用,一定要用到与之相对应的题目上去。老师让学生练题时尽量找一些典型题,并进行讲解,学生在练题和老师讲解时不断反思总结,争取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准确地运用到考试中。

学生在考试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审题,在做题中注意不要受干扰项干扰,使本应该做对的题目失分。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应认真学习知识点,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及时复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马上去问老师,不要让自己有疑问;练题时认真对待,做错的题目在老师讲解时认真听讲,不断反思自己;在考试时仔细分析题目,选择题谨防迷惑选项,做综合题时不要答废话要用准确的知识去作答。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2

【关键字】语文学习阅读阅读能力重点词句

一、初次朗读,巧抓重点词句

1.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2.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例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与最后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两句前后照应,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最深的词句。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愚不可及”后引导生深入学习课文的。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二、研读重点词句,理解感悟

理解重点词句是悟情的保证,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到:“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里我们就需在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因为小女孩是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换句话说只要活着就有寒冷、饥饿、痛苦。

2.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这一环节,通过将文中两个重点句子进行比较,学生结合上下文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对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这也是为点出文章中心作铺垫。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白纸”一张,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在理解语句、课文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去体会、感受。

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品读重点词句,积累语言

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重点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品赏个性化的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精心辅导学生“应该怎样读好课文”,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在高校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理应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和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

一、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

(一)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依赖图书馆

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大理大学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高校中成立最早且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36年的本科办学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药学、教育学和生物学为优势,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学校。大理大学图书馆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努力把大理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滇西文献信息中心。

(二)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为重点学科服务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依赖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大理大学图书馆要围绕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博士点建设,围绕一山一水一民族一历史,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服务于学校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建设的特色资源。图书馆要以医学、药学、民族学、生物学、教育学为收藏重点,围绕大理大学药学学科被确定为云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需要,认真在民族医药文献资源建设上做文章建特色。图书馆南诏大理文献开发与利用研究室,要根据学校博士点的建设,围绕“药用特种昆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的需要,跟随药学学科博士点建设的不断推进的步伐,努力为开发利用云南尤其是滇西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挖掘与保护地方民族医药文化的文献资源建设,为学校药学博士点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把大理大学图书馆建设为“昆虫蟑螂开发与利于”特色文献资料中心。图书馆要结合学校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于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白族历史文化研究,承担着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教育厅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建设任务为侧重点,结合云南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认真做好南诏大理特色资源的建设。确确实实的把大理大学图书馆打造为南诏大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资料中心。

二、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一)掌握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高校重点学科是教学重心,也是科学研究中心。大理大学图书馆要紧紧围绕大理大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认真做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图书馆要抓住把大理大学建成省内一流大学及博士点建设的契机,认真规划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并全面系统、长期稳定地收集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料,做到重点学科文献收藏全面系统,相关学科文献收藏有所选择,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文献保障体系。

(二)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收藏管理

大理大学图书馆要以建设省内一流大学和博士点为新起点,在经费分配,文献采购人员配备、重点学科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给予倾斜,认真围绕学校博士点建设,做好重点学科及博士点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三)满足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需要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认真研究文献资源的学科分布与文献内容的覆盖面,按照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确立购置经费等现状,加大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文献购置的倾斜度,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数、专业数、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及各个等级科研成果等作为经费分配的重要参数,建立分配指标体系分层次并给予保障。

三、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拥有一个图书资料丰富、功能健全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作保障,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深化信息服务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加强文献信息深层次的开发、加工和利用,使信息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

(一)建设重点学科数字化资源

第一,丰富的馆藏是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图书馆除了加强传统纸质文献建设外、更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第二,网络中也分布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分散、无序,很难利用,图书馆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重组,提供给用户使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要把学校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相关网络文献加以整合提取。凝练出和学校重点学科及博士点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

第三,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除了要注意文献的专业性,还要注意它的时效性和完整性,要对浩如烟海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包括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信息咨询部要对图书馆采购的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数字资源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为重点学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要按学科、专业、项目重组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这样才能提供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服务。用internet建立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应具有较高的图书馆专业业务水平和较高的学历与职称;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网络信息组织整理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图书馆人员要加强与“教、学、研”人员的及时沟通,积极参与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学科骨干提供特色服务。

(三)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

重点学科导航系统是高校图书馆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是了解学科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开发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非常必要。图书馆应以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为依据,根据重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学科为单元有重点、系统地搜集信息。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67-04

CurrentstateofthedevelopmentofsportshumanisticsociologydoctorialstudentcultivationstationsinChina

HoUDe-hong

(Dep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Guangdo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Zhuhai519090,China)

abstract:theauthorstudiedthecurrentstateofthedevelopmentof9sportshumanisticsociologydoctorialstudentcultivationstationsinChinabyanalyzingtheircurrentresearchareas,teacherteamsandcultivationplans,andrevealedthefollowingfindings:thedoctorialstudentcultivationstationsareunevenlydistributedintermsofgeographicallocation,andtheirresearchareasareunbalancedlydistributedaswell;thestrengthoftheirteacherteamsishigh,butitisunabletomeettheneedforthedevelopmentofsciencestoday;theyhavefairlyhighstandardsforstudentrecruitment,andvalueresearchabilities.accordingly,theauthorputforwardthefollowingsuggestionsforenhancingtheircultivationquality:concernthewesternarea;focusonresearchcontents;expandtheadvisorteam;optimizecultivationplans;strengthenthecooperationbetweenuniversitie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sportshumanisticsociology;doctorialstudentcultivationstation;China

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互相关系基本规律的学科群。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研究生专业,10多年来,该专业为我国体育界培养了众多人才,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授权点60多个,博士授权点9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教育是我国体育学博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培养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的重要渠道。但有研究表明,目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1]。因此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分布状况、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培养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分布

1)博士授权点的地域分布。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9个博士授权点的分布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浙江大学(浙江)、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和华中,分别占56、22、11、11。刘燕[2]等研究认为:“体育学博士点招生学校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分别占26%、37%、21%,西南和西北地区为0。”显然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与我国整个体育学博士点的分布状况是一致的,这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需要浓厚学术氛围和深厚研究基础,同时与地区的发展也息息相关。西南、西北没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表明这两个地区体育理论研究上和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其他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不协调,这种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现象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授权点的学校类型分布。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约占67,其次是专业体育院校约占22,综合院校约占11。可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点以师范类院校为主。

3)博士授权点的研究方向分布及研究特色。

(1)研究方向的学科分布。综合9个博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研究、跨文化比较、体育管理与评价、体育社会学与伦理学、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体育基本理论、少数民族体质与健康、体育经济学研究、体育休闲心理学研究、竞赛心理学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体育行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体育哲学、体育历史与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心理学、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组织媒体公关与体育赛事媒体服务等。

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来看,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体育经济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传播学。各学科及地区分布状况: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主要在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在华东、华北、华南地区;体育管理学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和华中地区;体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也有所研究;体育传播学主要是在华北和华东两地。而且各学科地区分布不平衡,其中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管理学的地域分布比体育经济学和体育传播学均衡。体育经济学和体育传播学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说明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影响。从各个地区的研究学科来看: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研究领域比较宽、均衡,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研究相对较窄。

(2)特色研究领域的分布现状。从各个博士点研究领域的特色来看,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奥林匹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的体育伦理学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的体育行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华南师范大学的体育哲学、体育人类学等。以曲阜师范大学的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例,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它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享誉世界,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9个博士点中,除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外的7个点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研究十分注重创新和自身独特的研究风格。

(3)不同类型学校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专业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研究方向分布上的区别:专业体育院校的研究领域比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研究领域宽广很多,而且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细化,也很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学科的某一方面。如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经营管理、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育产业运作与管理、体育管理体制等;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体育运动与社会、体育文化传播、社会结构与体育发展等。而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研究则比较注重各个学科的研究:如华南师范大学,研究领域的设置为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休闲娱乐等,可见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理论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综合性,而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理论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专一性。

2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师资队伍

导师队伍是博士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学术造诣、科研成果、知识结构、学术精神等都对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王蔚虹[3]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的博士生还肯定了导师在专业知识、学术兴趣、科研能力、治学态度以及道德修养方面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有超过80%的博士生表示导师对自己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治学态度、道德修养的影响较大,其中认为导师对自己治学态度影响较大的比例更高达90.7%。导师队伍的实力不仅是衡量博士点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关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师资队伍的现状:专业体育院校的导师数量明显多于综合院校的导师数量;导师队伍中不乏知名学者,他们德才兼备、见多识广、学术造诣深、科研成果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指导经验。如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文轩教授,近年来在部级核心刊物40多篇,出版多部著作,如《体育原理》、《体育概论》、《当代大学体育》等;曾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部级课题,广东省级课题,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省部级课题多项。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是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第一人,任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首席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主编《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奥林匹克运动》、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奥林匹克运动》修订版、《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读本》、《五环旗下的科技奥秘》。如此强大的导师队伍使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后盾,也为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另外,为了扩大导师队伍,加强对博士生的指导,一些学校通过聘请外校专家或是其他学院的知名学者共同指导、联合培养。这种培养方式不仅缓解了导师的指导压力,还加强了跨学科的研究深度,能更好地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培养

从招生要求、计划招生人数、课程设置、师生比等方面来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培养。首先,从导师人数和招生人数也即师生比来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导师数量相对于所带的博士生数量来说是不足的。以下面两所学校为例:上海体育学院近3年(2006~2008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和导师人数的比例都是1.21(上海体育学院每年的招生计划为10~14人,取平均值);华南师范大学近3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和导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2、53、43。师生比是一项衡量教育资源相对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博士生教育而言,师生比问题除了反映出博士培养的效率,更关系到导师对博士生培养精力投人的可能,对博士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3]。从以上的师生比来看,每个导师每届不止带一位学生,这样,导师的精力分配和指导就会比只带一位学生少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通过查阅各个博士授权点的招生简章和课程设置发现:第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招生考试要求通过外语考试,但较高外语水平的考试将许多学生挡在了门外;要求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文章,重视学生已具备的学科基础和科研能力等;博士生的培养时间为3年,课程学习时间基本上是1年,论文撰写和求职时间为2年。第二,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制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体育学科前言探索,拓展学生思维。或是通过设立“教研室”、“科研小组”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4]。

通过对一些导师的访谈发现:在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和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文字功底较浅,写作能力有待提高。访谈在读博士生发现:他们认为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导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的完成至关重要;科研经费不足是影响他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不多;学校对学位论文的把关非常严格,有较完善的论文评审制度[5]。

4结论与建议

1)关注西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建设。经济发达的东中部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集中区域和研究重地。西部体育发展的落后,体育人才培养的滞后,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水平不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在“发展西部、建设西部”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应加大西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同时鼓励更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去西部,这样才能发展西部的体育理论研究,提高西部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水平。

2)注重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地域上和不同类型院校中的分布不平衡,专业体育院校的研究领域比师范类院校和综合院校的研究领域更为宽广,而且各个学校都十分注重自身特色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是整体看来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还不够宽,比如残疾人体育、社区体育服务等研究比较少。另外在某些新兴学科或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上也不够,如体育美学、体育伦理学、体育哲学等。因此我们应加大这些领域的研究力度,重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3)扩大导师队伍,加强科研指导。“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导师队伍的强大,师资力量的雄厚是影响博士生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从调查的师生比显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导师数量满足不了学科发展和培养博士生的需求。基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扩大导师队伍,建议对博导的遴选要求略微宽松,培养中青年骨干力量,以满足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现实需求。这样就可以实现多个导师指导同一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和科研能力的增强。

4)把好生源关口,优化培养方案。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点招生,在生源的把关上比较严格,重视外语水平、学科基础和科研能力。由于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许多具有极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因为外语水平稍差而被拒之门外,建议对这些学生在录取考试时,外语水平要求可适当放宽。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学习年限相对来说较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陈旧。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习年限的弹性应增大,学习时间的长度应增加;并优化课程结构,加重有关研究方法、研讨性课程的比例;同时还要加强博士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培养他们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理论。

5)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国体育人文博士点数量不多,博士生队伍也不算庞大,加之当今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达,各个博士点之间应加强交流,实现校际间的导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学生和学生的频繁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学科发展,形成互动的学术圈。以“他山之石”来丰富各自的知识、开阔大家的视野,拓展彼此的思维,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静,薛翠霞.对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22-525.

[2]刘燕,谢丹霞,吴贻刚,等.我国体育学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72-75.

[3]王蔚虹.我国博士生培养现状――基于四所高等学校的调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42-48.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现已成长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6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本科教育设有35个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0个硕士点。学校现有教职工1625人,专职教师7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3.6%,其中教授、教研员等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24人。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等7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学校现设有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学院等12个教学系部,并设有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房地产研究所、金融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统计学为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硕士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包括教授117人、副教授226人。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全部12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220人,其中教授160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032人。学校拥有221个具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985工程”二期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985工程”二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14个。

华侨大学是1960年创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是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

华侨大学现有21个学院,9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6个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2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农学、教育学10大门类,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华侨大学有教职员工2115人,其中专任教师1186人,正、副教授569人。

中国人民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高级合同指挥院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担负着培养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干部,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部以上负责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决策起咨询作用的任务。

国防大学是1985年12月24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创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后改编为红军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全国解放后,为适应和平时期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需要,于50年代先后成立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和高等军事学院,后于1969年同时撤销成立了军政大学。1985年12月,军事、政治、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

国防大学设置有合同的战役指挥、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国防研究、院校教育管理、军事与政治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等十余个专业。其中“国防研究系”国防研究专业主要培训军队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正司局级以上负责干部,学制半年以内。

军事经济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成立于1946年10月,是中国人民创立较早的院校之一。

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与部队建设相适应的军事经济学科群,其中军队财务、国防经济、军需勤务、军队审计、军队物资等专业学科处于全军领先水平,军队审计、基建财务等专业是全军独有的专业。这些学科具有宏观、中观、微观理论相衔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军事与经济相统一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6

一、历史起源

十八世纪后半叶,布丰在他主编的《自然史:通论和专论》中论述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18世纪90年代,法国编制成比例尺为1:80000的法国大地测量图,为以后地理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

十九世纪初,马尔特・布伦在《简明世界地理》中论述了地理学的一般理论和世界主要区域。以后,雷克吕又在《新世界地理》中创立了以区域为基础的描述地球的方法,并强调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中的作用。该书被认为是一部区域地理巨著,对法国近代地理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二、法国地理学的早期发展

(一)19世纪70年代前的法国地理

在德国,洪堡和李特尔创建了现代地理学,而后由维达尔将其引入法国,然而洪堡和李特尔二人都于1859年逝世,而维达尔的著作到1900才问世。在此时期法国地理学并非完全不存在,从第一帝国时起,已有一位被放逐流落到法国的丹麦人马尔特-布伦曾经编纂了一部《地理大全》,且不失其价值。在此之后,“地理学会”与1821年在巴黎宣布成立。学会促进了考察探险的迅速发展,但它在公众并没有多大影响。马尔特-布伦创办的《旅行杂志》便是一例。在当时教育完全无视这门学科的情况下,充其量在历史学中有点地理内容,即所谓的历史地理学。总的来说,当时统治阶级对地理学的教育十分不重视。然而,当法国人发现德国人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强于自己时,意识到历史和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带来了地理学思想的进步。

(二)19世纪70年代后的法国地理

1872年以后,人们不再争议了,谁也不再强调“自然发生”原则,于是决定论观点取得了重大进展。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政府得之法国官兵有两方面能力较弱,即外语能力和地理知能,因此教育部在中小学课程里加入地理学。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知识有为之士:艾利赛・雷克吕(1830-1905),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雷克吕认为人类可以变更他的居住地以适应自己的目的,同时也认为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时破坏了自然的美。主要著作有《新世界地理》、《地理大全》、《世界地理学》、《人与土地》、《法国地理学导论》,他还编辑《琼安纳旅游指南》。埃米尔・勒瓦瑟(1828―1911),首先系以人口历史学家而知名的。他从事统计学应用研究引导他去开拓地理学,他是这个领域中许多理论和一些方法论的首创者。1889年,他明确的发表反对自然决定论和人类自主论的观点,他确立了数学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但是他只注重分析,使他令人惋惜的走向与各种地理实践相脱离的歧途。

三、法国地理学的近展

维尔达・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引导了法国新地理学的发展。维尔达通过研究古代历史和古典文化进入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86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2年,他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此后26年他致力于培养地理学教师,并不断更新供他们使用的地理学材料和思想。1898年应聘为巴黎大学教授,他是自1809年巴黎大学地理教席设立之后第一个担任这一教席的地理学家。他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维尔达・白兰士的地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法国地理学概貌》(1903)、《地理学的独特性质》(1913)和《人文地理学原理》(1922年由马东整理出版)之中。维尔达・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被誉为“维达尔传统”,在法国得到了继承了发展。让・白吕纳(1869―1930)是人文地理学的领导,阐述了维尔达・白兰士的思想,并把它介绍到其他国家。1910年出版了巨著《人地学原理》,文中把人文地理学的领域缩小到只涉及人类环境的利用和占有,着重研究人在地表上活动的“基本事实”。德芒戎(1872―1940)强调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集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文地理学问题》是他去世以后,法国地理学界为纪念他的科学功绩而编辑出版的一本文集,收集了他一生中代表性的论文。自然地理方面,伊曼纽尔・德马东(1873―1955)是自然地理学的领袖,德马东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他把所受到的历史学和地理学训练结合起来。代表著作《自然地理学专论》,《法国自然地理》。马东和布朗夏尔重视探讨区域内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力求将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结合在一个体系之中。

区域地理方面,马东、德芒戎、布朗夏尔、博利、德方丹以及肖莱等都有著作。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了法国的一些地区,而且研究了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突出的是由维达尔・白兰士创议、加卢瓦主编的《世界地理》巨著,其中马东与德芒戎合写的《法国》、德芒戎写的《不列颠群岛》和博利写的《北美洲》,都是名篇。

四、法国地理学的现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地理学家和他们的著作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增加,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大大的超越了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学生的时代。

现代地理学出现的从定性描述定量分析发展的趋势,以及地理数量方法,遥感方法,自动化制图等新方法的技术的方法应用,使法国地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区域地理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细致的描述,而是更多的运用发生学的观点分析现象的本质;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侧重于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规律的作用和空间布局,区域规划理论的探讨。自然地理学研究则向应用地理方向发展。

尽管出现上述变化,但是在法国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战后,法国地理学在新地理学理论发展、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激进主义地理学批判和文化地理学创新等领域处在国际地理学发展的前沿。

(一)地理学的转向

随着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类的互动上,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在空间研究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提供地理学者研究城市和工业问题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随之成为地理学家研究的主题。

(二)地理学的国际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地理学呈独立发展的格局。到20世纪40-50年代,法国地理学即使没有直接卷入结构主义运动之中,但其研究成果也多多少少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法国地理学已经远离国际地理学的发展前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通过加拿大魁北克省法语文化的连接开始认识美国地理学,从而打开了法国地理学接受国外地理学影响的大门。

(三)应用地理学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发展迅速。按照凯恩斯的理论,经济学家自信通过经济学的发展不仅能避免失业,而且能刺激经济成长。于是经济学家提出了受到工程师和政客高度赞赏的科学知识的形态。于此同时,蓬萨尔1955年出版《经济和空间》和1958年出版《空间经济理论发展史》。与此对照,一方面由于经济学可以解释西方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的原因,经济学家享有较地理学家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尽管空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但是空间经济学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这些都刺激了法国地理学家在地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欲望,许多激进地理学者转向应用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第三世界问题研究、自然地理学。

(四)新地理学

早在50和60年代,地理学许多同行都提出要重建人文地理学的想法。“新地理学”这一词汇的提法见于1964年卡拉瓦尔出版的著作《论人文地理学的讲演》。

法国新地理学研究核心是强调空间连接的结构,及其构建的网络系统,以及产生的空间组织。

1、区域经济理论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还相当机械,维达尔地理学的基本理念已被遗忘。法国最具权威性的区域地理学者之一茱莉亚在1962年地理学年刊发表《区域定义评论》一文,反对将自然区和景观的概念放在城市中心和区域极化的研究中。新的地理学研究重视经济学概念的引入,注重区域组织研究,且有意将发展经济运行的机制研究用来解释区域发展动力学原理,这是北美洲地区地理学所欠缺的部分。

2、区域极化研究

法国新地理学强调地域间互动结果的分析,导致布代维尔的区域极化论的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地理学家已经在区域组织理论分析方面取得进展。

3、热衷计量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起,区域的实证研究发展出类型学,许多年轻的地理学者热衷于计量方法,为了更正确严谨的基础上建立更好的类型学。他们运用制图学家柏林的因子分析和数学家本泽科瑞的对应分析进行地理学的类型学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的地理学者更极力推崇归纳的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计量地理学家开始注重系统分析。

4、区域组织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系统分析的应用日渐衰落,许多20世纪70年代的新地理学者仍在考虑用现代化学科建立区域组织形态学。

罗吉尔是法国新地理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事被称为新“综合地理学”的研究。

(五)社会和政治地理学

20世纪60年代,一些地理学者沿着法国新地理学观点的区域组织之经济基础开始研究政治及社会地理领域。70年代初,他们认为空间组织有影响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已被忽略,因此决定探讨社会学及政治科学对空间过程知识的贡献。

社会地理学的地位在50年代已经确定,但尚未举足轻重。到70年代取得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社会地理学得到了更新。

政治地理学在战争结束时已销声匿迹,其衰落的原因的地缘政治学方向的出版状况不佳和一些学者实行的“知识恐怖主义”有关。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对政治地理学改变观念是应归于伊夫・拉科斯特,他为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政治地理学的方向,应该是一种感知分析,即作者对于政治形势极其发展战略理解认识的分析。1967年,他创办《希罗多德》新期刊,同时也出版了《地理学的首要价值在于军事》的小册子。

(六)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在法国从来没有形成一门分支研究领域。人们认为解释那些用现代力所不能说服的情况时,便求助于历史地理学。然而,新的历史地理学者以经验主义方法论为主,主要焦点集中在法国景观史和西方城市史等。

文化地理学的确是80年代以来法国地理学中经历较大转变的领域,主要处理文化传播的空间面向。因此,法国文化地理学进行“文化转型的空间问题及意义”研究走向了国际地理学的最前端。

贝克尔的《日本的空间生活》以及《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两书开启了人与空间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点,以及他们在文化偏好上的依赖。

五、小结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7

关键词:高三;地理教学;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在文科中是一门最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历史、政治它更偏向理科。对逻辑思维与图形、计算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使得很多文科生,尤其是文科女生谈地理而色变,地理成为文科生高考提分的瓶颈。每年,因为地理而含恨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数。诚然,高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然而无论每年的选题如何多变,材料如何新颖,只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创新性的培养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分清轻重,有的放矢

高三更注重知识的分类与整理,如何在高三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复习方向,培养其综合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教材方面,对于基础性的初中地理知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掌握,学会地图信息的解读。高中教材是重点,湘教版的地理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要加强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针对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要重点学习气候、水文、植被、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内涵,并梳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部分则要综合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要素内涵的理解,以及各人文要素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选修部分(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可以把它渗透在必修中复习,不必单独详细复习。如讲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合理计划,做好预习与听讲

教师应该对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进行分析,尤其对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知识点、题型以及本年度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重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协调,做好预习工作。高三地理不同于高一高二,知识繁多,课堂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思维跟不上老师,课堂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节课稀里糊涂中就过去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挖掘还没有讲到或考纲中新增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考纲中的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做好引导学习的工作,在认真细致地讲解每一个重难点时,要注意结合广东高考的特点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如地球运动部分,广东高考对这部分主要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题目的难度较小,故此,教师不仅自已要科学计划好这部分复习时间,也要引导学生不要在这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当然,在讲解的同时也要展开实战演练,并及时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3.消除恐惧心理,学会自主学习

很多文科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恐惧心理,虽然地理中与理科相关的逻辑、计算等有很多,但是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要简单很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地理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杜绝一味的死记硬背,让学生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如全球气候问题的学习,虽然气候相关的知识繁多且杂乱,但实际考查的知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掌握了全球气候知识的精华,面对气候相关的考题就能胜券在握。比如全球气候的分布,如果让学生一个个记忆,很容易漏记或出错,应引导学生结合气候成因(如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分布、季风等)进行学习。同时,对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如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图像复习

1.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不管多新颖的题型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对不同板块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便能提升综合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回顾,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系统网络化、结构化,能够让学生加深各个知识的理解,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熟读考试大纲与《高考说明》,寻找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地毯式的复习与查漏补缺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帮助学生熟悉规律,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总结方法。

2.重视图像复习,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若想学好高中地理就必须学会读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地图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学会看图有利于很多地理知识的掌握。图像复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从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如通过读图来寻找地方时首先要区分是侧视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是侧视图则通过寻找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来判定地方时。如果是俯视图则要判断最外面那条经线是否是赤道?如果不是则应看晨昏线把每条经线分成的昼夜弧比例进而判断昼长或夜长,再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等求出有关地方时。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活地图,说到哪个知识点就能在第一时间调出,并能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图形形成联系。

三、专题突破,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避免不了的一项便是真题的演练,很多同学在做广东真题、全国真题的同时还会做很多其它课后资料的习题,题海战术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不二选择。其实,真题演练是必须的,然而不在量多而在于精。如今的练习题、练习册是数不胜数,如果想通过做完这些来提高解题能力是难之又难,但是如果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性集中突破就能事半功倍,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就能解决这一类题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只要掌握了H=90o-|纬度差|这个公式,就能在知道太阳直射点、当地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三个未知数中任两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计算第三个未知数。但是,整体的复习之后可供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很少,因此,专题复习要选择重点知识体系进行,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性的专题强化。让学生在做好知识回顾的同时,通过一类题型、相关知识的集中复习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总之,高中地理只有做到紧扣时代,抓大放小,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地图训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长亮.关于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02)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8

板书理清文章脉络,多媒体丰富说话内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工具。板书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服务。板书常常为学生直观地提炼出课文的重点,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一件事情按顺序、简洁而有条理地说清楚。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演示既可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把话说得更具体、更丰富。

例如,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线索复述全文,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第五单元中《跳水》这篇课文就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象进行说话。在教学中我发现仅仅运用课文练习部分给出的提纲来指导学生复述仍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在给出提纲的基础上我将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很快便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学生自己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逐步完善板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梳理课文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板书逐步完善的特点能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清文章的内容。多媒体的展示又能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帮助学生在有条理地说话的基础上把话说得更具体、丰富。

板书提供关键词语,多媒体创设说话情境

板书所反映的知识内容结构就是教师自身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对课本内容浓缩、整合而成的“集成块”,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性重复,它能起到指点和引路的作用,因此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运用提纲式板书按顺序归纳出要点,方便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兼具、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烘托了气氛,创设了情境,给学生创造了“说”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白银仙境的悲哀》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句子并提炼归纳出原先白银仙境形象的关键词语,然后将归纳和整理的关键词语板书,给学生提供原先白银仙境完整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画并配以动人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再现白银仙境的美景,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和幽美的风景中。随着镜头的推移,画面渐渐模糊,直至最后消失。随之冲击学生眼球的是环境污染、人群拥挤、一片狼藉的画面,并配以凄凉的音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我引导学生从环境、空气和人们生活三方面用四字词语概括现在的白银仙境的情境,随即我将学生归纳的关键词板书。再要求学生在多媒体的映衬下,结合已认知的课文内容和板书归纳出的关键词说说白银仙境前后的巨大变化。板书提供关键词语,多媒体创设说话情境,两者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说话训练的效果。

板书突出课文重点,多媒体辅助突破难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是教学的难点。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突破课文难点的基础,但仅仅通过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词语就会显得单一、粗浅。而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词语意思,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其产生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直观的板书则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说清课文内容提供了线索和依据,突出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抓住并记注课文重点。

例如,在二年级上学期《带着尺子去钓鱼》这篇课文中,为什么要带着尺子去钓鱼是课文的重点问题。课文中有两句话写出了丹麦法律对捕鱼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应受到的惩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作为“战利品”带回家。如果有人故意捕捞或出售不到规定长度的鱼,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理解丹麦法律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超过、战利品、严厉的惩罚、引起麻烦”。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关联词“只有……才……”“如果……就……”,这对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内容很有帮助。我随即帮助学生整理关键词并板书,突出了课文重点。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9

一、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虽然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它们所蕴含的主干知识点是永恒的,而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

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地图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内容是高三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加之自然地理本身具有很好的地理思维价值,因此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的内容,且所占分数比例稳中有升;人文地理涉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各方面,而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各种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高考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更侧重考查考生用人文地理观点方法分析评价区域人文地理现象,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点,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一起构成地理学科的主干体系。同时由于高考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查,从而使高考试题更多的是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到一定的区域当中进行考查,形成独特的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加强读图能力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地理试题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以图(常见的有景观图、示意图、坐标图、区域图、值线图、综合图、虚拟区域地图等)的形式展现。只有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我们知道。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高低。

读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复习时要抓住地图不放松,要掌握各类图表的绘制原理和分析图表的一般方法,平时多看图多记图(利用不同内容的地图对应记忆),从而使地理事物的存在位置,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都具体地“印”在脑海中,做到胸中有图。此外,还要学会简单图表的绘制,适当地做些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表的练习,即做到图文转换,图文结合,这样在高考中即使遇到设计新颖的图表,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三、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考是一种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考试,是全方位对考生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的考查,其目的为了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复习时,变教师为中心的复习讲课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复习活动,变单纯复习知识为结合能力复习,变死记硬背为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变记忆结论为思考过程,变被动做题为独立思考。变时间积累为提高效率。还要避免在备考时陷入这样的误区:研究什么知识内容不考,什么重点内容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范围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而,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为此建议在复习时做到以下五点:

1、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接触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反思。(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有哪些。(2)解题的思维分析。

3、求异。引导学生在常规的识记和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象猜测。

4、辨析。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人,易受已有的暗示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可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

5、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挑剔,不唯师,不唯书,养成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试题将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侧重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设置更加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现。例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沙尘暴、西部大开发、石油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印度洋海啸、红色旅游、奥运会、“三农”问题等。试题中并不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要从中分析出这些热点和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五、科学训练,强化答题方法

今后复习时要精心挑选,科学训练,运用精选试题系统训练学生的知识系统能力,使其在答题中学会审题,掌握技巧,准确地把握解题思路,规范答题。并不断总结答题的方法规律,熟练答题技能。

1、认真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审题干关键词:

审限制性条件(材料图表中的已知或隐含的条件);

审答题方向(问什么);

审答题内容(到底要我们干什么);

审答题方式(简述综述还是说明分析);

审渗透的规律系统。

2、精准组织答案

把握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实现知识与问题的对接,分析解决该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理顺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是指向问题:

做到答案的全面性,就是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3、规范准确的表述

语言精练专业,切中题目要点,专业就是要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精炼就是不说废话,不离题。避免语言过于生活化或者不简洁;

人文地理学重点篇10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于以恢复和维护“周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把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看成“仁”的根本。在他看来。只要人人都能按本性欲求唤起亲亲之爱,注重孝,泛爱大众,那么,“礼”即可以恢复,天下可大治,而“仁学”也就可实现。孔子的美学是他的“仁学”的延伸、发展,其目的仍是为了“礼”的实现。他强调人的心理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礼义,同时也肯定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求是合理的。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艺术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可以发挥的,但这种作用同时也被认为只有使群体和谐发展才有真正意义。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个体的心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

孔子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解决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的。www.133229.Com首先,孔子把“诗”、“乐”、“艺”看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技艺的自由、熟练的掌握,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对人的成长完善才有真正的意义、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在他看来,吟诗习乐对于掌握礼义是十分重要的,“诗”能激发人兴起扬善去恶之心,“乐”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唤起道德之心,这与强调以“仁”作为立身的根基是统一曲,目的都在造就仁人君子。: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艺”(“诗”、“乐”)统一,育入至善,美学统一于伦理学。其次。孔子很重视艺术的美与善的统一。他在评价《韶》乐时,强调既“尽美”又“尽善”。认为音东艺术尽可能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使人提高道德修养。《韶》乐尽美尽善,所以孔子对之很欣赏,“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②。对艺术的美善统一的追求是儒家美学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美学特点根源于孔子的“尽美尽善”论。再次,孔子还把美善统一的要求运用于人格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出了著名的“文质彬彬”说。在他看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④。真正的仁人君子,修养必须是全面的,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不够。还须有审美和文化的素养;同样,仅有文饰之美也不够,还须有仁的伦理品质。孔子在人格修养方面所强调的仍然是美与善的统一,在这方面,儒家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了深刻的发挥。此外,孔子还依据他的美学基本原则,即美善统一的要求,提出美学批评的“中庸”尺度,以“过犹不及”为准则,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心理效果。他认为诗和乐的情感表现应该是适度的,如果超出适度,欢乐的情感表现就成了放肆的享乐,悲哀的情感表现就成了无限的伤痛。艺术情感表现中只有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才是最理想的,超度的情感表现不符合“中庸”原则,达不到美善统一的标准。

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

首先,儒家美学最典型地继承华夏民族古老的礼乐传统,对远古的巫术礼仪进行改造、扬弃,使“诗”、“乐”及各类艺术成为“仁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礼乐传统是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的。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遗风并没有被消除,反而是长期地保留下来,氏族血缘宗法关系和统治关系紧密结合。血缘关系的长期留存使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礼乐传统浸染着浓厚的伦理色彩。不难看出,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的美学理论总是和礼义、伦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儒家美学因其基于血缘关系而统一于伦理学。其次.儒家美学很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自先秦以来,大多数的儒家代表人物都不否认个人存在的价值,都肯定个体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格、知识长处等;另一方面,儒家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看成比个体的个性发挥更重要。社会的和谐,仁义得到推行,这是第一位的,个体的发展只有得到社会的肯定才有意义,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一直被认为是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才有真正的价值。在儒家看来,艺术(诗、乐等)作为“仁学”的组成部分,其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培养个体的健康发展,使个性的发挥朝着有利于群体和谐的方向发展。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强调“致乐以治心”⑥,注重的都是艺术对于个体与社会统一和谐的意义。再次,儒家美学把美善统一的境界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主张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性。儒家美学的一系列命题,如孔子的“文质彬彬”说,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乐记》的“致乐以治心”论,《毛诗序》的“志”与“情”统一说等,都是把艺术(诗、乐)和伦理(仁、礼)结合起来,体现着美善统一的境界。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是体现“仁”、符合“礼”,只有善的才可能是美的;美以善为内容和目的,善以美作为理想或适中的表现状态。儒家美学不仅把美善统一作为一种理论追求,而且作为一种高境界的人生目的。此外,儒家美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注重“天人合一”,在“天”(自然、自然规律)与“人”(人的意志情感)的统一中寻找美的本质。儒家美学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和道德理想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存在“比德”关系,天人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语)。同时。又把情感表现看成必须是符合自然的,是规范的和适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语),人顺应天,天人和谐。因为在儒家看来,只有天人合一才能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使情感世界处于和谐,使人心合乎规范,使行为合乎礼义。如董仲舒认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由天生成,天之美在于“和”与“仁”,“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仁之美者在于天”。当然,他的“天人合一”说的目的在于把天之“和”与“仁”贯彻于人间,达到政通人和。

从以上对儒家美学基本特征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儒家美学的种种理论观点都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点: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儒家美学理论的这一基本特征在中国美学史上是非常显著的,它不像道家美学旨在无为追遥,“乘物以游心”(庄子语),也不同于楚骚美学追求人间情趣与浪漫理想的统一,更不同于禅宗美学强调直觉、顿悟,“非悟无以入其妙”(谢橡语)。儒家美学于美与善的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儒家美学的这一根本特征在孔子的美学理论中已基本形成,孔子之后的各个时期的儒家美学代表人物,围绕着这一理论展开了丰富的思想历程。

孟子和苟于作为孔子美学在先秦的最重要的继承人,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孔子的学说作了发展。孟子和苟子虽然都继承仁学、都主张推行“礼”。都强调实行仁义,都是儒家美学的杰出代表,但他们的观点有重大区别,发展方向大相径庭:孟更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苟则更重视天人关系;孟持“性善”说,所关心的主题是人格修养,苟主“性恶”论,所兴趣的主题是实用功利;孟发展了孔子关于人格的思想,苟则发展了孔子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在美学思想方面,孟子更多的是以先天的道德规范去改造和制约人的感性欲望,使美服从于善;苟子则更多的是以现实的人间规则去同化和统一人的功利欲望,想以善来兼容美。孟子希望能修养成一种“浩然之气”,以理想的人性来实现“礼”;苟子则力图把功利需要的“人之情欲”与“礼”统一起来。显然,儒家美学的美善统一原则在孟、苟的美学学说中的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在孟子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对人格美的高扬。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明确把人格精神与审美愉快联系起来。他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当豢之说我口”。在他眼里,人格精神也是审美对象。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个体应自觉努力发挥自己善的本性,以养成一种“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而“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乃“集义所生”。⑨只要养成这种“气”,就会无所畏惧而能奋发上进。个体人性只要能使这种“浩然之气”得到“充实”,并表现于外在的形体,就具有美的价值,进而达到“大”、“圣”、“神”的境界。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o孟子对人格美的认识和高扬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是儒家美学美善统一特征的典型表现。后世称那些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仁人志士具有“儒家风范”,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孟子所述的具有“浩然之气”的人格美。

与孟子不同,苟子对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肯定人的审美要求的现实感性的自然基础,肯定符合礼义前提下的自然欲望的满足。他企图把“欲”和“礼”统一起来,认为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望的满足是合理的。他说:“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⑥他认为帝王的最大快乐在于能最好地满足各种欲望:“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饮食甚厚,声乐甚大,台树甚高,园圃甚广,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欲也,而天子之礼制如是者也。……合天下之所同愿兼而有之,皋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孙,人苟不狂惑悉陋者,其谁能睹是而不乐也哉?”⑥苟子的这种兼容“欲”和“礼”,肯定功利欲望满足的合理性的观点,与孟子关于完善人格道德精神的看法是有显著区别的,与老庄超功利自然无为的审美观点更是大相径庭。苟子这种美学基本观点与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一致的,它把美引向现实,表现了乐观进取的开拓精神,对《易传》及汉儒的美学思想有重大影响。

《易传》继承苟子注重天人关系、主张积极进取的思想,以儒家态度为基本立场,吸取道家的观点,把儒家的“人道”观与道家的“天道”观结合起来,建立了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世界模式。《易传》美学的基本态度仍然是实现仁义,完成安邦强国的儒家理想,对善的追求是第一位的。乾封的象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⑥显然,正性命、保大和,万国咸宁是最重要的,这是儒家的理想,《易传》的美学观点都是以此善的追求为前提的,儒家美学的美善统一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淡化,反而是突出的。

《易传》对儒家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首先,《易传》是以对短文的解释的形式来阐述儒家美学思想的,因此采用了许多与古代巫术文化相关的隐喻、象征手法,这类手法与艺术的“比兴”表现方法极为相似。而且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也表明《易传》的作者发挥了直观、类比等“原始思维”的特点,这实际是一种准艺术思维方式。显然,《易传》发扬了古代巫术文化的积极成分,在表达手法和思维方式上,对艺术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其次,《易传》突出生命运动的观点,把生命力量的展示看成是美的,这对于增加儒家美学的生机和活力是有重要意义的。《易传》认为生命运动是天地的本性,“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交而万物通也”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②。注重天地的发展变化、强调生命的运动。这是《易传》的一个重要思想。《系辞下》提出“生生之谓易”,《系辞上》说明“日新之谓盛德”,都是对生命运动和发展的很有意义的阐述和肯定。《易传》的这一生命运动观对中国艺术影响很大,中国艺术讲究飞动之美,讲究节奏、韵律,注重线的表现等都与此有关。再次,《易传》提出了一些新命题,对丰富儒家美学有重要意义。《易传》把“文”与“明”联系起来,阐述“文明”的意义‘既指天地万物文采光辉,又指圣人文章焕灿光明,德化万方。《易传》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⑥《易传》对阴阳的论述巨大地影响了中国美学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认识。《易传》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⑩这种阴阳刚柔的观点对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刚柔相应的性格、意境很有影响。《易传》提出的“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对中国艺术意境说也有重要影响。总之,《易传》在儒家美学美善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了丰富的美学观点,虽然大都仅有命题,尚无详述,但其含义异常深刻,成了后来诸多美学观点的理论渊源。

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继承苟子,特别是《周易》的美学基本观点,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天”与“人”关系的学说,深入地论述了对中国美学具有重大影响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董仲舒赋予“天”以“仁”的特性,将“天”人格化,同时又肯定人“为天下贵”,肯定人的主导作用。他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论述“天人合一”的,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⑥在他看来,“天人合一”突出地表现于人的情感变化同天(自然)的变化的对应关系:“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⑦这种“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美学观念,虽有其神秘性,但在中国美学史上常常成为艺术家们所遵循的原则。它影响了中国艺术美学中的文论、画论和书法理论,是中国艺术意境说的理论根据之一。

先秦《乐记》、汉代《毛诗序》和齐梁时期的《文心雕龙》,是儒家文艺美学的三部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把儒家美学美善统一的基本特征展示于“乐”论、“诗”论和“文”论之中,对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乐记》的突出贡献在于深刻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乐记》明确地提出艺术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认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q6‘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生于人心,而“音”还不是“乐”,只有包含着伦理的内容才是“乐”,“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e6‘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④《乐记》一方面把“乐”、把艺术看成是情感的表现,这是对先秦儒家美学的发展,它更深刻地抓住艺术的本质。另一方面,《乐记》的作者是站在儒家立场上的,所以仍然强调美善关系,强调“乐”的伦理政治价值。《乐记》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并区分了“礼”与“乐”的不同作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通过内心情感引导人们相亲为善,“礼”通过外部规范使人们的行为庄敬,所以“致乐以治心”,而“致礼以治躬”。“乐”在某种意义上比“礼”更有伦理功效,它能“反情以和其志”,使人归情于正道,以符合伦理要求,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毛诗序》是《乐记》基本思想在诗论方面的展现,它系统地表达了儒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毛诗序》提出了诗的“志”与“情”相统一的观点,把儒家“诗言志”的观点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说法结合起来,认为这种“志”、“情”统一的诗才能有助于“治世”,达到“政和”。《毛诗序》详细分析诗的教化作用,认为诗有风、赋、比、兴、雅、颂等六义,对人能“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②《毛诗序》把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观点由“乐”论推广到“诗”论,肯定艺术的教化功能.这种观点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广为传播。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兼容佛道,承继《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来阐发其“原道”思想,强调天地阴阳之“道”与社会伦理之“道”的统一性,并在此前提下论述文道关系。刘勰认为“道”生“文”,“文”是“道”的表现。他认为“文”分“天文”和“人文”,“文”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道”。具体说,“天文”指的是天地、日月、山川等的存在形式,“人文”指的是一切文物典章制度,“人文”狭义上通“文辞”,主要指文辞之美。文辞体现“道”,是“道之文”,因而“文”有“文心”。有人的“性灵”参与。表现着人的道德追求。刘勰对文道关系的看法与先秦儒家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超出美善统一的基本特征。他在《文心雕龙》的开头部分就主张“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强调美统一于善。刘勰超越于以前的儒家美学之处,在于他更关心对“文”的具体分析,注重“文”之美的本质及表现。《文心雕龙》的大部分篇幅是分析和论述“文”之美的各个方面,提出关于艺术的各种新见解。《风骨》篇深刻探索艺术美的构成,认为“文”之美不能脱离“风骨”,离不开内在情感要素与事义、人格、文辞的统一:“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⑥《情采》篇对儒家文质关系论有新的理解,认为“文附质也”而“质待文也”,“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情于“文”具有根本的意义:“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种以情为经而以理为纬的情理关系论是刘勰对儒家美学的创新。这一·创新表明《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体,但也是对魏晋以来重视“文”与“情”的关系,主张“文”的自觉的美学观点的兼容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