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31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1

关键词:森林植物;特点;现状;保护研究

森林资源不仅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者,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在。森林植物为我们提供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提高了人类的幸福指数,但我国森林资源匮乏,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准,而且国人还没有完全醒悟,还在肆无忌惮的对森林加以破坏。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首先要做好森林系统的保护保持对,然后在运用科学的手段,合理的对森林植物资源进行开发用,才能够使森林经济发展的最好,同时也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森林植物资源的特点

1.1地域性

不仅是我国,世界各国的的森林植物的分布都要受到地域不同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地域差别较大,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因此,使得我国的森林植物物种的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是以松树、杨树、桦树等品种为主,而在我国的南端,却多是阔叶树,如油棕、椰子等等。

1.2多宜性

由于森林植物中的物种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物种的用途也各有不同,体现着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点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明显的观察到。首先,不同物种间存在着功能的不同,如松籽等是可以食用的坚果,人参等是珍贵的药材等等。此外,同一种植物还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如杜仲,它不仅是人们所熟知的中草药,同时也是工业中生产橡胶的原材料。

1.3可再生性

森林植物资源是具有可再生特性的,植物根植于大地,从大地中吸取养份,同时在阳光和雨露的共同作用下,发芽,长大,最后成为人们所需要的植物,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人工培育等方式使植物资源得到再生。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的肆意采伐,使得很多物种都濒临灭绝,如果人们再不改掉现在生活方式,还是对森林毫无顾忌的索取和破坏,以至于超出了森林的承受范围,那么,可再生的资源也不能再生,许多物种将不复存在,后果十分的严重。

1.4整体性

森林中的植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了,任何一种物种的消失都会对森林资源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森林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使保持有机的统一。

1.5时间性

植物的生长会根据时间自行的安排,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段,植物的生长呈现出各自的不同,我们要充分掌握植物生长的时间特点,在不影响其生长和繁殖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开采。

2我国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我国育种技术滞后。我国在植物育种技术方面较为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建国初期,我国育种技术就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甚至没有自己的特色技术。虽然经过广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显现出明显的劣势。

2.2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理念差。受到巨大经济效益的吸引,我国对森林植物资源的开发长期以为都采取一种掠夺式的开发,这对森林植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我们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寻求一种开发和保护同时进行的,经济价值和功效价值双赢的方式。例如,对于一些功能相同的植物资源,就要创造经济最大值。

2.3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引进、消化水平较弱。日本的植物资源有限,可是他们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却是极强的。我国地大物博,可是开发形式过于单调,而且盲目引种,对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深入的研究,即使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够很好的利用,且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尚不到位。

2.4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性。森林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态系统,对它机械的砍树伐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无异于自掘坟墓。

2.5对于植物资源开发的理念认识不足。植物资源开发不仅利于当代,更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而许多地方对这种概念没有清楚的认识,缺乏长远的眼光,只追求短期的利益或政绩。

3保护建议

3.1加强技术交流,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要加强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在发展我国专业技术的同时,加大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将这些先进技术与我国的基本实际情况相结合,实实在在的落实这些引来技术,使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3.2建立健全资源分类系统。我国的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但是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目前,不论是森林植物还是栽培园林植物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有的面临濒于灭绝的威胁。因此,需要我们加强考察、详细分类,建立健全的植物资源分类系统。

3.3加强保护植物资源。无论是森林植物还是野生动物,造成绝迹的主要原因和人类的破坏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植物资源的保护首先需要加强对人的管理。加强法律制裁力度,对于蓄意破坏者一定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而对于管理部门,也要认真负责,做好监察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工作。有必要对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野生森林植物制定优先保护方案,对不同程度遭到破坏的物种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建立相应的保护区。

3.4加强投资力度。对于一些地方,在植物资源开发这一概念似乎还很模糊,导致很多投入的经费没有落实到科研项目上。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加强对科研项目投资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好项目监察工作,专款专用,确保所投资款项真正落实到科研项目上。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森林植物在生态环境中重要性的认识。

3.4加强立法,制定各种保护法律并严格执行,采取法律手段保护野生森林植物。协调处理好开矿、交通设施、旅游等建设与森林保护的关系。要以保护为前提,因为生态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植物资源本身价值是其它事物无法比拟的,它支撑着我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同时林业资源也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资源,它承载着更多的经济价值,是能源、经济作物以及生态环境的载体,因此我们要做好森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使它的既得到保护,又能够有较好的经济产出,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共存。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2

近年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是香樟、桂花)、古树名木的需求和采集量明显增加,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一些不法商贩受高额利润驱使,大量非法采集(伐)、移栽收购、销售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是香樟、桂花)和古树名木,谋取暴利,使我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切实加强我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刹住破坏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歪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我区严禁非法采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古树名木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各乡(镇、办)、区直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保护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就地保护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是保护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古朴风貌的具体表现,是落实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具体举措。二是要充分利用会议、黑板报、宣传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各乡(镇、办)在主要路口书写宣传标语不少于3条。三是要从单位庭院绿化做起,尽量少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作为绿化树木,截断其需求市场。

二、加大监管力度。一是要盘点统计。各乡(镇、办)、村委会、村小组要对本辖区内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进行清查,并登记造册备案,对胸径50cm以上古树名木要实行挂牌保护。二是要落实管护责任。各乡(镇、办)、村、组要逐级落实保护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责任,对辖区内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只许增长,不许减少。三是实行源头管护。严禁集体或个人以办公益事业资金短缺等各种理由为名变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擅自变卖的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四是实行抢救性保护。对确因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或存在安全隐患等特殊原因需移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要依法办理采挖、运输手续,实行抢救性移植。且移植区域只能在渝水区范围内,不得以任何理由移往渝水区以外,移植后应妥善保护管理,确保成活。

三、加大执法力度。一是建立预警机制,各乡(镇、办)要定期组织自查,并将情况上报。林业局设立举报各乡(镇、办)要将举报电话在村组张贴。二是加大巡查力度,区林业局、区森林公安分局要组织队伍不定期上路进行巡查。三是加大查处力度。对损毁、破坏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生长的(特别是对树木进行割皮、灌农药等);对非法采集、运输、经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3

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几年前那部名为《可可西里》的电影,它像一则新闻报道一样,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了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地猎杀藏羚羊的杀手……

震撼之余,除了对那些杀手无尽的愤怒、对巡山队员的无比敬重,它也引起了人们对藏羚羊、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空前的关注。

经过近些年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如今,可可西里这个“野生动物王国”的动物种群数量目前呈现出增长态势: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数量增加,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就由保护区初建时的两万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十三四万只。

2008年4月2日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500株被誉为“植物界的熊猫”的德保苏铁树苗被从深圳仙湖植物园运到广西德保,陆续栽植在黄连山部级保护区的一个山坡上。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系统组织实施的植物回归项目,“苏铁回归”无疑成为拯救更多小种群和面临濒危的珍稀植物“探路者”。

野生动植物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在于它不仅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因素,而且也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并且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潜能――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有人预言,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争夺,将关系到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兴衰。

“我国是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如果保护不当导致物种灭绝,其基因资源也将随之消失,损失将无法挽回。”这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近日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说的这番话。

让“野生动植物王国”名副其实

我国野生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被誉为“野生动植物王国”。我国仅脊椎动物就有6481种,居世界前列;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保存了许多北半球地区濒临灭绝的孑遗物种,如大熊猫、朱、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和水杉、银杉、香果树等数百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和药用野生动物1500多种,又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群及其近缘种和许多畜禽的起源种,是世界上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还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之母,是世界雉类王国。

物种是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未来的财富,维护物种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将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于2001年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印红介绍说,为了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绿盾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二是强化栖息地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形式,有效保护和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三是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种群达到239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596只;朱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1000多只。四是积极推动野生动物资源繁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达24500多家,有效缓解了野生资源保护的压力。五是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在候鸟等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分布区域建立了350处部级、550处省级和2000余处市县级监测站,布设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

同时,积极加强了野生植物保护。我国政府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网络体系,涵盖了65%的高等植物种类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和针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拯救繁育,建立起40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因保存中心和160多家植物园、树木园,保存了中国植物区系成分植物物种的60%,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工作力度,有效遏制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势头。有数据统计,2007年,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6000多起;全国林政执法机关共查处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1882起;查处非法收购、出售、运输、携带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案件2792起,有效打击了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印红说。目前,全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处,覆盖了15%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小区5万多处,总面积150多万公顷。其中全国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176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8%。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着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盖了20%的原始天然森林、47%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对维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野生动植物种拯救稳步推进,人工促进资源恢复和减轻利用野生资源压力的成效不断显现。通过组织实施了濒危动物拯救工程,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250多处,收集36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基因样本12600多份,突破了大熊猫、朱、扬子鳄、野马等一批濒危物种人工繁育技术难题,有200多种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组织实施了朱、德保苏铁回归自然工作。随着大熊猫、朱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种群的发展,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外交和重大活动。

并且,全面启动了大熊猫野外监测工作,针对局部地区箭竹开花和每年冬末春初野外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组织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栖息地现场检查,制订应急救护方案。2007年圈养大熊猫共繁育19胎31只,成活25只。

近年来,从繁育技术、种源储备、市场准入、政策机制上大力支持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促进对人工繁育资源的利用。目前,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繁育利用主体分别发展到2.4万家和1.7万家,年产值逾2000亿元。一些利用需求度高的物种实现了通过人工繁育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既减轻了野外资源保护的压力,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如今,中国重视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湿地保护工作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湿地公约新任秘书长在访华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可作为全球的样板。”

全面保护下一步

普陀鹅耳栎野外种群只有1株,绒毛皂荚只有2株,广西火桐、百山祖冷杉只有3株……目前,我国55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濒临灭绝。这些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野外种群数量都在5000株以下,其中11种中国特有珍贵野生植物仅存10株以下。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是使得野生动植物一步步走向灭绝的边缘的重要因素。据印红介绍,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得一些物种尤其是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极小种群和世界级极危物种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受这次雪灾直接影响的野生动物145种,野生植物极小种群和世界级极危物种达到40多种。

“一些人为因素将直接影响野生动植物种群生存危机和局部灭绝加剧。”印红表示。人为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比较淡薄,跨行业、多领域过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更有甚者受利益驱使的铤而走险,乱捕滥猎、乱采滥挖,我们保护机构又资金匮乏、管理手段落后……

据科学资料,现在地球上人为活动影响物种灭绝的情况大于自然因素,物种现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一个物种消失往往导致10~30种生物生存危机,更严重的是造成物种的局部灭绝,会带来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进而造成物种的最后灭绝。我国野生动植物受人为活动影响情况一直比较严重,相当部分野生动物普遍面临着生境恶化、种群隔离的严重状况,现有30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余种受到威胁。据《CiteS国际公约》称: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物种有640种,其中我国156种,占24%。

印红说,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制约因素很多。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脆弱、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保护管理体系十分薄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能力严重不足;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不足,部分物种资源濒危临枯竭,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珍稀植物培植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不足;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专项扶持政策;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这些因素无疑成为野生动植物一步步濒临灭绝的助推手。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印红说,“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继续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到2050年使全国森林、野生动物等类型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600个左右,总面积1.5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使全国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保护,维护物种安全。”

印红介绍说,今后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重点是做好减压性保护,大力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鼓励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通过不断规范经营利用行为,减轻或消除人类过度利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压力。着力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人工促进濒危物种种群在自然状态下逐步恢复,尽快摆脱极度濒危的状况。要尽快编制《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工程规划》,抓紧编制《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工程规划》。对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野外仅存单一种群的如海南长臂猿、四爪陆龟等10余种野生动物和仅分布在某个特定区域,种群数量介于自然存活边缘的如黔金丝猴、普氏原羚、河狸等40余种野生动物,要纳入工程范围实施有效的保护。同时,要调动野生动物保护专门机构、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针对每个物种制订拯救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印红表示,要从法律制度建设上促进濒危物种保护。科学论证并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要抓紧协调,争取早日颁布《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且,要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新特点,继续开展全国和区域性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打击走私、非法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犯罪活动,始终保持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58.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5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S511.90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05802

1引言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环境,使得遂昌县成为南北植物的汇集之区,也是许多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场所,植物的种类十分丰富。据考察调查,遂昌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已知的非维管束植物384属804种,已知的维管束植物(蕨类、种子植物)179科684属1569种。保护区内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白豆杉、长叶榧、连香树、鹅掌楸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另有白豆杉属、香果树属、伯乐树属等15个中国特有属和银鹊树、南方铁杉等9种珍稀濒危植物。遂昌冬青、九龙山景天等40种植物模式标本又是九龙山区域的原产地。

2遂昌县野生植物资源现状

2.1查清野生植物资源底数

1995年以来,国家林业局相继启动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等,通过调查,第一次在浙江省范围内掌握了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湿地资源的分布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状况、生境状况和受威胁等情况。2002年6月,编印出版了《浙江林业自然资源》森林卷、野生动物卷、野生植物卷、湿地卷,以今后的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比较分析资源变化趋势打下了基础。

2.2野生植物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针对野生植物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在加强野外资源保护的同时,为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野生植物培植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规范管理行为,探索市场机制,促进野生植物产业步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产业框架。涉及的领域有餐饮食品、医药保健品、旅游观赏、贸易等,年产值达亿元,野生植物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效益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加强和规范执法监管,维护野生植物经营秩序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对乱采滥挖、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并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协同作战,组织联合执法,查处了一批违法犯罪案件。近年来,先后组织“春雷行动”和“绿剑行动”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有力遏制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犯罪活动的势头,维护野生植物及其产品的经营秩序。

2.4加大宣传,提高野生植物保护意识

为争取全社会广泛支持并参与野生植物保护,通过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的纽带桥梁作用,坚持长期广泛深入的野生植物保护宣传教育,倡导保护新观念,使全社会广大群众自觉保护的意识日趋增强,野生植物保护的群众基础不断强化。

3存在的问题

(1)自然生态系统脆弱、退化的局面依然存在。目前,遂昌还有部分生态脆弱区域、重要湿地和珍稀野生植物没有纳入到保护范围,盲目开发破坏野生植物的情况仍时有发生,部分区域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情况还未得到彻底改变。兰花在遂昌县资源种类十分丰富。

(2)野生植物资源总量不足,部分物种资源过度利用严重。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已严重超出了资源增长幅度,导致资源总量不断下降。一些需求量大的物种,资源已下降到濒危程度。特别是在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仍在大肆乱挖滥采和非法经营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如不尽快采取措施,遏制资源下降趋势,促进资源的恢复和发展,相关产业势必因资源危机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3)忽视综合开发利用。遂昌县的资源种类多,但往往集中几个品种上,忽视本地的名、特、优产品的开发,限制了资源优势的发展。同时还忽视了每一种野生植物的多功能综合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4)野生植物培植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虽然遂昌县野生植物培植已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繁育培植体系,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仍依赖从野外获得,给野外种群保护带来很大压力。野生植物培植科技含量较低,资源增长缓慢,还有的借人工培育为名,非法从野外掠取资源,不仅达不到发展资源的目的,还对资源造成极大破坏。

4对策与建议

4.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围绕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组织编制野生植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科学布局栽培及产品开发基地,明确产业定位、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发展,确保野生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遂昌县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多,但规模不大。对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提是保护好现有的野生植物资源,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整体提升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水平。

4.2加大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野生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强化对野生植物保护区的保护,在一些濒危、珍稀野生植物重点分布区域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工作,使野生植物野外种群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扩大,维护生物多样性。严禁对珍稀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直接的商业性利用和以食用为目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行为。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形成具有遂昌特点的适用技术,发挥效益,要针对性地根据野生植物资源自身的特点,对特色资源加以研究,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资源的技术开发研究为突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遂昌在全国林业科技领域的知名度。

4.3加快种源示范基地建设

坚持科技创新与合作组织相互促进,加快野生植物开发步伐。加强野生植物种源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市场广阔、技术成熟的种源基地,保护好优良种质基因。大力发展一批基础设施较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抓示范基地、抓典型来推动遂昌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遂昌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特色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种苗合作社相结合,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引导,组建种苗专业合作社,加快野生植物产业开发步伐,提升、壮大遂昌的林产业。产业壮大了,反过来支持林业科技发展,形成良好互动的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野生植物开发的水平。

4.4推进产业化经营,发挥综合效益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创新管理模式,推行公司+农户的形式,积极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经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宣传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行业协调等方面功能,维护行业秩序,强化行业自律,给政府主管部门当好参谋。针对当前遂昌经济发展对野生植物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的实际,林业主管部门要为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引导激励机制。实行“谁培育,谁优先利用”的原则,鼓励资源利用者加入到资源培育中,吸引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到资源培育中来,调动各方面培育资源的积极性。重点保障中医药、文化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产品开发,引导企业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培育野生植物专业市场和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野生植物的休闲旅游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以野生植物为主的多种形式的休闲旅游业,提高档次和品位。

4.5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

林业部门要按照便民高效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切实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进一步加强野生植物产业发展的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野生植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对种源基地、示范基地给予扶持。

4.6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与林区建设相结合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的保障能力。林下资源开发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林下资源开发就是开发天然林下的野生植物资源;开发野生植物资源是培植林业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化林区建设既可以是野生植物资源的一项保护措施,同时,也可以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搞好兴林富民建设,推进和谐林区建设。

参考文献:

[1]谢碧霞,张美琼.野生植物开发与利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地被植物;应用;发展

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垃圾、大气污染、雾霾、全球变暖等等。现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变得越来越刻不容缓。现在每个城市都在积极的进行着节能减排和绿色治理双管齐下的治污方法,在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儿就是园林绿化,其中的地被植物因为其容易培植,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具有很高的观赏性等特点,成为了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地被植物的概述

地被植物的概念定义。地被植物在植物学上是指覆盖在阴冷潮湿处的苔藓地衣还有一些覆盖在地面生长的低等植物。也可以指自然高度一般不超过110cm,贴近地面的植物,包括草本,木本,藤本和多肉植物。

地被植物的分类。地被植物品种繁多,种类繁多。下面根据其特性分为下面几类:草本地被植物包括月见草、麦冬、百日草、孔雀草等;木本类地被植物包含有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等等;藤本地被植物包含金银花、叶鸢萝、常春藤等等;还有像牛蒡,珊瑚菜,菖蒲这几种特殊地被植物;还有像许多环保型的植物包含有马齿笕、毛地黄等等。

地被植物的特点。地被植物具有很显著的特点。

第一,地被植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被植物都普遍比较矮小,利用空间很大,覆盖地表,涵养水分,而且分布很广泛。

第二,地被植物大多都具有观赏性,其花朵,枝叶,果实颜色五彩缤纷,外形各型各色,都具有独特的姿态也风韵,让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第三,地被植物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在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很快适应并且生长发芽,而且生长的速度也普遍都比较快,在短时间内就能快速覆盖地表。大多地被植物一次种植后就不再需要经常更换,而且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要求不严格,一移植栽培。

第四,地被植物的种类繁多,使得其带来了很多种的净化环境效果,如净化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温度,保护空气湿度,保护生态平衡等等。

第五,地被植物的物种丰富也使它有着丰富多彩的层次而且易于修饰造型,可塑性高,在园林绿化中就可以进行各种丰富的造型,美化城市,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

第六,因为地被植物的生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所以地被植物很便于管理。地被植物很少受到病虫危害,也不容易长杂草,不用时常施肥药和灌溉,护理很简单,能够减少养护成本支出。以较小的支出换来更加经济实惠的环保绿化效果。

2.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地被植物具有防尘、补水、降温、净化空气等绿化环境的功能,现今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了许多广泛的应用,不管是园林景观设计还是居民区绿化、校园绿化、公园绿化、公路及高速公路绿化,都进行了大范围地被植物绿化。在地被植物的应用中选择正确适合的植物很重要,要遵循科学原则、功能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然后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使其功能与效果能够最大的发挥,达到最好的效果。

3.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了很广泛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了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首先一点是,许多的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配置很不合理,许多植物都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本身的功效。林园管理者或者设计者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美观或者低廉的成本而违背植物本身的特性和自然的规律。这样做也许一时之间会利大于弊,但是时间一长就能显示出其缺点,严重的甚至能够影响植物群落的安全稳定性。

还有,对地被植物甚至其他绿化植物的保护做的很不到位。因为大多数的园林绿化植物都种植在公共区域,如公园、小区、市中心、学校、马路和公路等等,有的时候不能够进行很好的保护与管理,最后导致了植物产生杂草或者受到病虫害等等的危害。还有的游客或者行人不自觉的进行了破坏,导致植物受到损伤甚至是死亡,造成了环境以及经济的损失。对此,林园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及监督的制度和其执行。

4.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的园林地被植物的相关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国外,生物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培育的地被植物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抢占了很大的市场。而国内的园林地被植物产业和国外的企业相比较,还存在者很大的差距,如在培育新产品的能力上,产业链的系统整合上,还有在生态效益及保护上,还有许多的问题和机会。

所以,国内的园林地被植物产业应加强地被植物的特性,加强生态效益。加强对产品的创新研究,只有加强这点,才能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这些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发现它们的价值并且进行充分利用和严格的保护。

5.总结

社会科技的高速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坏境、水源、空气,都在无时无刻的都在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刻不容缓。在园林绿化中,地被植物因为其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还有高效的净化能力,在现代的园林绿化中越来越多的被推广和取代传统的草坪。地被植物的广泛应用比起传统的绿化草坪有着许多优点,不仅提高了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净化了环境空气,美化了城市建设,节约了成本。但是从上文中看到了,地被植物虽然优点很多,但在发展中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如地被植物的开发研究与保护,还有植物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等问题。到现在为止,关于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的应用上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地被植物的优点并且合理的配合配置,研究新产品,并加以保护都是很重要并且待广大园林工作者解决的问题。期待经过不断的努力与研究,地被植物能够的到更加充分系统的利用。我们呼吸的空气能越来越清新,生活的地球也能越来越美丽。

【参考文献】

[1]原小秋,许海鹏,王建平等.浅谈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河南林业科技,2012,(3):45-46.

[2]崔剑飞,曾莹.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4,(11):78-78,79.[3]刘洁.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5):113-114.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7

关键词:园林施工;养护管理;注意事项

城市绿化工作是提升一个城市形象与品位的重要途径,园林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建设项目。园林的建造过程包含设计、施工与养护管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之间并非独立存在,在园林的建造工程中,需要将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园林建设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所以,在园林建设中,需要我们对各个环节易产生的问题引起更多的重视。

一、我国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特点

(一)园林施工特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园林工程逐渐地从过去规模小、单一化的模式中慢慢转向大规模、多元化的建设。

从我国园林工程的建设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我国的园林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建设模式多样化;建设对象生态化;建设工程和谐化。由以上园林施工的特点可以得出,在今后对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对于园林施工重要性的认识,改进其施工方法与措施,使园林施工更加科学规范化。

(二)养护管理特点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管理工作,是为了提高园林苗木的成活率,更好地实现园林的绿化作用。因此,对于园林的养护管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其重要性。其主要特点就是在养护管理工作中,要遵循植物本身具有的生长规律,适应其生物学特性,掌握当地的气候变化,以保证园林植物更好地生存、成长。

园林工程的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养护和管理。在对其养护的过程中,要按照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特点和生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浇灌、施肥、修整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在对其管理过程中,要确保绿地的清洁、干净,及时做好看护、清扫等工作。

二、我国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

园林的施工与养护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园林绿化目标。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通过对植物的栽培实现园林构造的整体效果,因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施工不能离开对植物的栽培单独进行。对园林植物进行养护是为了通过对植物的修剪展现出植物最好的外形,从而实现绿化目标。

另外,为了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植物进行浇灌、施肥,还要对其进行栽培保护和运行保护等工作,这些都属于养护工作的范围,所以说养护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对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的注意事项

1.尽量选用本土苗木

众所周知,植物要生长在它所适合的环境下,才能茁壮的成长。所以,在园林施工进行选苗的时候,要注意根据本地区的土壤、气候以及特征等因素,选用当地苗木,因为当地苗木不仅对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提高成活率,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运输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投资成本。

2.保护好表层土壤

土壤的处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适宜的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土壤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对表层土进行保护,因为表层土含有大量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是植物生长旺盛的关键。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表层土常常被施工机械所破坏,使其排水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植物的健康生长。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好表层土壤,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保证园林的整体效果。

3.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管

在对园林工程的施工中,大多数的施工队伍并不都是专业人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逐渐满足施工的要求,更好地保证园林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三)养护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植物的养护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条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水分。这就涉及施工过程中,对植物的灌溉问题。在对植物的灌溉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植物的生长需要和生长周期进行合理灌溉。合理灌溉的要点如下:灌水堰不可开得太深,避免伤及根部;灌溉水量要充足;在水渗透以后要及时封堰,以免有过多的水分蒸发,影响灌溉效果。

2.病虫害的防护

园林植物不可避免的就是病虫害的产生,对于这一问题,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其防治方法主要分为生物防治和药物毒杀。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抵御害虫入侵;药物毒杀需要注意抓住毒杀时机,在喷药的时候首先进行小面积的试验,避免伤害其它植物。

3.除草松土工作的进行

在对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中,除草松土是较为繁重的工作。除草工作能够减少植物中养分和水分的流失,强化园林区的美化效果;松土工作可以有效切断表层土的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

三、加强我国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作为园林的施工人员,除了要具备园林专业操作以及建设方面的只知识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把握图纸上的植物配置、多维空间的景观以及植物姿态定位,能够通过园林施工的设计图纸对其进行理念上的感悟,从而创作出更好的园林作品。

(二)加强施工的规范性

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对表层土壤的保护、植物种植槽的挖掘、对苗木的选种,还是对植物的浇灌、对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都要有序、合理、科学的进行,加强施工的规范性,严格的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工作,以确保园林施工的质量。

(三)加强景观的合理布置

在园林的施工中,为了确保景观的整体性,有效地提高园林的布置质量,如果遇到图纸不清等问题,要及时地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尤其是对光照的设置,要认真仔细地分析,使得设计方案可以满足光源的要求,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四、结语

园林工程建设的施工与养护管理工作即复杂又繁重,只有把施工和管理工作做到最好,才能够真正达到园林绿化与美化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灵活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增加苗木的成活率,真正做好苗木的养护管理工作。另外,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努力把我国的园林绿化与美化工作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曾彩虹,张健忠.初探园林工作及养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1)

[2]姚苏华.浅议园林施工及养护管理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0)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8

为了增加城市适生物种,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景观的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良性循环,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当阳市现有生物资源丰富、保护利用潜力大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规划总目标:对生物多样性建设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进行充分保护,控制城市各大污染源,明显降低生物多样性生物群系、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物种和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组成部分的丧失速率,使每个生态区域的生物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原有85%的生物种类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城市整体生物景观和谐丰富,群落结构安全稳定。努力增加生物种类,丰富品种,提高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扩大多样化种群的规模和均匀分布。通过有计划的、科学的引种驯化,丰富当阳市城区园林绿化植物品种,使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从900种增加到1100种。丰富市域生物物种,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规划范围:当阳市域范围,总面积约2159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规划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远期规划年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当阳市生物资源概况

1.1自然条件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市域形似桑叶,市域总面积为2159平方公里

地表形态各异,以丘陵岗地为主,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5℃。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5m,

1.2生物资源

当阳市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古稀性、垂直性特点。全市木本植物种有117科419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8科25种;

生物资源主要特征有:

(一)、特有种属丰富

(二)、可利用资源丰富

(三)、城市栽培植物种类丰富

在市区已栽植的乔木中生长良好的有40余种,常用的有银杏、枫香、红叶李、桂花、广玉兰、悬铃木、黄葛树、垂柳、水杉、杜英、三角枫、栾树、构骨、白玉兰、无患子、枫杨、朴树、喜树等。

1.3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因素: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

(二)经济因素:正在实施多项园林建设项目。

(三)社会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契机,具备有利于保护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四)政策因素:政府高度重视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1.4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植物品种的应用较为单调。

(二)、自然生态系统次生性明显。

(三)、环境污染。

(四)、生物多样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科研工作相对滞后。

二、规划总论

本次生物多样性规划中我们以园林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部分野生动物资源研究,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

2.1、编制意义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物多种与否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生态质量,通过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本规划的编制将加强地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当阳市园林绿化物种选择上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2.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加强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管理和利用水平,科学引种驯化,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实现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丰富景观内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三)、规划基本原则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原则

2、因地制宜的原则

3、地带性、区域性优先原则

4、城市绿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原则。

5、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保护区域及功能

3.1、规划保护区域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区域的划分,实行三级保护模式。

一级为自然生态地保护。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立生物保护原始基因库。实行封山育林,严禁人为破坏。对保护区濒危、珍稀植物建档保护。主要有: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

二级引种繁殖地保护。通过城区植物园及生产绿地进行科学引种驯化,将一级保护区域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引进城市,作为城市绿化的素材,丰富城市绿化种类。主要有市植物科普园、市园林苗圃、城西苗圃等城市绿地。

三级为开发利用地保护。通过城市园林绿地,全面展示植物多样性特征,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

3.2、保护区域功能

一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种源基地,生物物种基因库。二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引种驯化、繁殖、种苗基地,兼有科普、游览功能。三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观赏,植物推广运用,形成多功能、多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规划结构、布局及分区规划

4.1规划结构

运用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理论,对当阳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两途径”:即物种途径、生态系统途径;――“三类型”:即植物保护规划、动物保护规划、微生物保护规划;――“四层次”:物种保护、基因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景观保护的保护规划,以物种、基因为“点”,区域边界为“线”,生态系统、景观系统为“面”,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保护规划体系。

4.2规划布局

(一)建立物种基因库引种繁育中心:

在西北部低山丘陵林区,包括庙前、陈院、国有九三林场,以及玉阳镇所辖枣林.清溪、百宝等地原生态植被群落为本底,在地域条件较好的国有九三林场建立物种基因及引种繁育中心(基地),引种收集本地区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乡土物种,包括濒临灭绝及珍稀名贵的物种,为园林城市建设选育优良的乡土园林植物,改善建城区各大绿地面貌,并借此达到保护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二)建立生态恢复区:

在西南部丘陵林区,包括王店、半月以及慈化所辖胡场、和平,玉阳所辖锦洪,关陵、东群等地。建立生态恢复区,进行生态复绿,营建和恢复生物栖息地,构建生物生态系统,提高生物景观多样性。

(三)建立生态保育林:

在市域东部和东南部丘陵岗地林区,包括以郭家场、香炉山国有林场为中心,以及洪庙、八景坡、烟集、佟湖、官挡,脚东、丁场、陈场等一带的低丘陵岗地建为保育林,确定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根据用地情况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

(四)建立水源及湿地保护区:

通过建立水体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对中心城区,沿沮河由西北向东南形成贯通城市的滨水绿轴,规划沿五七长渠、百里长渠在中心市区内形成休闲绿环。对郊区,在漳河两岸的绿化带及水库地带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水体涵养林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

在中部、南部平原建立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河边防护林的建设,保护现有湿地资源,进行防污、治污,减少外来物种入侵,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市域自然保护区:

加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铁尖杉自然保护小区、鲢鱼山白鹭保护区、百宝寨自然保护小区、紫盖寺自然保护小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马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形成完整的市域自然保护区。

4.3分区规划

(一)市域规划布局:通过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绿色基质的规划建设,为生物提供栖息和迁徒的场所。

1、生态斑块:指市域内部的核心风景名胜区和山体林地及重要水源自然保护区。

2、生态廊道:沿漳、沮两河的水系生态廊道同时也是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道。廊道处在两座山间的狭长地带,要依山就势沿水系保存构建生态长廊,一方面保护水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为处于区域中心的当阳市中心城区留下风道以缓解过去发展中留下的工业污染问题。另外,沿荆宜高速公路也预留生态绿地,形成服务于荆宜城市群的城际生态通廊。

3、绿色基质:由山体、林地、水库、农田所共同构成的市域生态背景基质,维系城市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大背景。

(二)城区布局:规划城区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作为城区和市域的缓冲带。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与城市道路相联系或穿过绿带。整个绿地整合,其生物保护效果超过其面积的简单相加,形成大型栖息地物种相互交流的条带状区域。

1、生态斑块:指现有和规划中,服务半径为500米的公园系统:如:关公文化园、关陵公园、沮河公园、长坂坡遗址公园、坝陵公园等。

2、生态廊道:指联系基质和斑块的带状绿化,分为沿河绿化带、道路绿化带、生产防护林。

沿河绿化带:沿沮河城市公园,百里长渠、五七长渠游憩绿带。

道路绿化带:在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及高压走廊等两侧,控制30至50米的绿化隔离带,对当阳市沿高速公路、主要省县级干道两侧形成50至100米的绿化隔离带,并实施绿色通道生态景观建设。组成沿环城路公路绿化带、焦柳线铁路防护林、通过植树造林形成道路交通隔离带,满足防护、生物迁徙和城乡景观建设要求,构成当阳城区的绿色通道骨架。

生产防护林:当阳市域的山体主要位于西部、北部及东部。如锦屏山、玉泉山等自然山体,是当阳市重要的自然屏障之一。规划严格控制并加以保护,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山体绿化。现有九子山、香炉山、郭家场、紫盖寺、跑马岗、玉泉寺6个国有林场与市域的自然山林和农田、湿地相联结。形成生产防护林体系。

3、绿色基质:城市附属绿地、生活绿地、其他小块防护绿地

规划加强市区周边山体防护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氧源、绿肺”,通过沮河作为气流通道,将周边清新空气引入城区。规划将三面环山的山体充分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由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生物属地保护规划、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特殊植物保护规划、引种驯化规划、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微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组成。

5.1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纳入预算。

(二)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以玉泉寺、关陵、自然保护区和林场为依托,以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为主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编制当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几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或综合科学考察,进一步明确各保护地范围、边界、功能区划、主要保护对象以及禁止和限制开发范围,进行保护性开发。完善相关设施,整合资源。

(四)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试点,编制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公益性管护、基础设施和科普宣教设施建设。

(五)完成宗教环境自然调查,编制保护规划。实施寺庙林、文物保护林地,加强重要自然宗教环境绿地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制定共管协议。

5.2、生物属地保护

当阳市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共17处,应加强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落实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对重点区域要建立健全保护法规,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珍稀动植物和有益天敌保护,开展爱鸟护鸟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在上述保护区域,根据各区植物分布特点划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科研试验区、管理区。核心区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5.3、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

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是指植物迁地保护规划,其实质是植物的开发利用规划。根据绿地的性质,分类规划如下:

(一)、公共绿地: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按每100平方米不少于2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种类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5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公园,植物种类不少于100种规划。植物科普园按专类园规划确定植物种类。

(二)、街道绿地:保留现有干道植物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生长势差的种类进行更新,增加新的骨干物种;新建城市干道,其行道树及道路绿带的种类90%以上采用乡土树种。

(三)、居住区绿地及专用绿地: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不少于20种;1000平方米以上的参照公共绿地规划指标确定植物种类。

(四)、防护绿地:加强现有绿地管护,增加林下灌木、地被植物数量。新建防护绿地,要注重乔、灌、地被植物结合,形成分层次的绿化空间和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加强绿地的防护功能。

5.4、特殊生物保护规划

(一)、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主要在珍稀濒危植物原生地建立植物保护基地。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种子或组织培养进行繁殖,扩大种群数量。

(二)、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城区原有古树名木的管理,进一步开展古树名木调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探索古树名木复壮的技术措施,保证古树名木生长健壮。

5.5、引种驯化规划

指本地植物品种和外地植物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按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外地植物为辅的引种原则,规划城区每年的引种数量。比例为本地品种占90%,外地品种占10%。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由资金概算和植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组成。

6.1、资金概算:

资金概算由基地建设、引种繁殖、古树名木保护等项目资金构成。概算资金总额为3000万元。

基地建设投资2500万元:其中建立玉泉寺、百宝寨、董冲水库三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漳河、巩河、沮河湿地保护区,概算资金450万元,在紫盖寺、鲢鱼山、马冲、木店、刘冲、松桠湾、马河、燎原、双莲、玉泉、清溪寺各建立一个植物资源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市植物科普园,概算资金450万元。

引种繁殖概算300万元。在市苗圃、城西苗圃各建立一处引种繁殖基地。

古树名木保护概算20万元。每年投资25万元用于城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6.2、生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

保护规划侧重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运用。根据当阳市保护植物名录,结合园林植物的现状,将保护利用的植物种类分成9类。即常绿乔木类、落叶乔木类、常绿灌木类、落叶灌木类、观叶植物类、观花植物类、藤本植物类、地被植物类、水生植物类等。分期保护规划品种共有175科、1120种,其中中国特有属30个。

七、病虫害防治规划

规划期内,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检疫和除治并重的原则

(一)、植物品种应当多样化,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提倡选用抗病虫害、抗恶劣环境等抗逆性强的优良植物品种。

(二)、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

(三)、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

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开始,到立地环境的改造,科学的栽培,合理地运用养护技术,强化预防措施,建立科学的植物综合防治系统,使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8.1、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在规划期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五个1”工程,即:建立1个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开展1项当阳生物多样性重要科研项目、拍摄1部当阳生物多样性优秀科普片、建立1个生态科普网站、编印1部当阳旅游科普导游图册。

(二)、优先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机制的探索、完善和示范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它保护区域。

(三)、加强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8.2、健全体制,强化管理

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以其它各类保护地为补充,机构健全、管理高效的保护地体系网络,在规划期内,重点完善以下机构体系建设:

(一)、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

8.3、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动员社会各界资助或通过融资渠道,鼓励通过外资或合资办绿色环保企业等形式筹措资金,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专项工程。

8.4、加强科研,促进发展

规划期内,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基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9

近年来中国高速公路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然而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工程,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分割,景观及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等。边坡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路基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边坡防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边坡防护长时间停留在工程防护与绿化防护等简单防护上,对生态防护研究及应用较少。本文就边坡生态防护理念及其生态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理论提供参考。1国内外边坡生态防护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公路的绿化工作,已从过去的普通绿化进一步发展到目前的生态景观绿化,普遍采用生物防护及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技术,使公路建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1-7]。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提倡高速公路植被地带宽度以公路两侧48~100米为宜,有选择地种植草花、宿根花卉、灌木和乔木,其林型由低到高,既能起到防护作用,又不影响行车视线。五十年代后,随着公路的大量兴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此美国制订法律要求新建公路必须进行绿化。美国的公路边坡防护原则概括为“自然为主,人工为辅”,追求边坡与周围环境最大限度地协调,体现自然景观特点[3-4]。加拿大在公路建设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在公路建设中强调保存自然与历史遗迹,沿公路建立生物通道,保持自然及生物的连续性,公路建设中明确规定了公路与自然区域要保持一定距离,将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管日本的高速公路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拉开序幕,但是目前日本在高速公路生态恢复技术水平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的策略是“环境优先、自然再生”[6]。日本的公路生态防护基本特点是“精细化”,因国土面积狭小,且山地丘陵纵横,其公路断面形式以整体式为主,生态防护形式重点为对坡面植被恢复进行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因地制宜地采用了较多的生态技术措施[5-6]。此外,英国、意大利等国将加筋土技术与植被防护技术相结合,修建了包裹式的加筋土植草墙面的挡土墙[7]。中国从90年代开始逐渐从采用单纯的圬工防护技术,如浆砌块石、干砌片石、喷射混凝土等,转变为采用植被重建技术进行边坡生态防护[8]。即边坡防护从工程防护为主逐渐过渡到绿化防护、生态防护。1993年中国引进土工材料植草护坡技术,随后土木工程界与塑料制品生产厂家合作,开发研制出了各式各样的土木材料产品,如三维植被网、土工格栅、土工网、上工格室等,结合植草技术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中陆续获得应用[9]。1996年昆曲高速公路开始对公路边坡采取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形式,以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从此高速公路走向生态建设型道路[10],2003年研究出的岩石边坡植生基质的pmS技术,在北京五环高速公路红山岩石坡面防护中应用效果良好[9-10]。至今,根据中国不同的坡面类型,已建立了多种综合技术体系,主要有开沟植草法、三维植被网施工技术、厚层基材喷播技术、土工格室护坡技术、种子袋护坡技术等[10-12]。然而中国边坡防护在植物选取配置研究、生态位研究、边坡景观设计等相关研究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2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理念及原则2.1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这一概念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以及种间关系等。生态位概念不仅指生存空间,它主要强调生物有机体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边坡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物种相对简单,营养物质相对稀少,养分循环供应有限的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在边坡生态防护过程中,应对相应自然条件下的物种生态学特点进行分析,确定相关植物在其环境中的适应性表现和相应的时空位置。充分利用物种间的共生关系,减少物种生态位的重叠,建立不同物种间的营养交换渠道,是维系边坡生态系统发展和演化的重要途径[5]。2.2群落演替理论及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要有植物的传播、植物之间的竞争以及相对平衡等各种条件和作用。群落演替的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群落演替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提示我们:边坡生态群落种群的设计,要考虑群落演替的动态变化,从初级群落向顶级群落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和控制;要考虑一旦出现逆演化和退化现象时的引导性养护措施的实施。边坡生态系统的建群物种要丰富且适宜,种群单一或简单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抗干扰能力下降;种群过多导致系统内生存竞争加剧,造成系统自组织能力降低,不利于植物群落健康演化[5]。生态护坡多样性物种筛选时,应分析物种间的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植物种群的有效匹配。多物种匹配时不是只要是乡土物种就可混种混植,乡土物种间也有相克和生态位重叠的不同物种。避免这些物种的混种混植,可有效提高边坡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2.3边坡景观生态设计原理景观设计是指按生态学与美学原理对局地景观的结构与形态进行具体配置与布局的过程,包括对视觉景观的塑造。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的设计基本原则:“安全、和谐、因地制宜、持续性、经济、可行、体现时代和地方特色、环保、符合美学”[13]。具体如下:(1)安全保持稳定性原则。高速公路边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受雨水、岩土体自重、温度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边坡的稳定和安全是对边坡进行美化的基础,边坡的景观化归根结底还是要保证工程的安全。(2)减少扰动和破坏原则。保留和恢复原有良好景观效果的自然植被;切忌为片面追求景观效果而破坏边坡本身的环境。(3)因地制宜,突出地域风格原则。强调利用现状地形设计景观,尽可能减少工程量,顺坡就势进行地形改造,理顺地形,搞好水土保持,最大程度地提高景观效果。另外景观设计应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科技、现念并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创造出具有鲜明风格的道路景观。(4)永久性原则。由于路基缺乏有机质,尽量选择根系深广,耐旱、耐热、耐寒、耐瘠薄土壤,抗污染、涵水能力强,适于粗放管理的植物,避免日后大量的人工维护和管理。(5)经济、景观、社会效益兼顾原则。在高速公路景观工程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既有利于公路保护、环境保护、降低工程造价,又能发挥改善路域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方案。做到科学地进行景观类型选择及植物配置,使边坡成为景点,具有供人们使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6)美学、人文性原则。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的形成必须在满足其功能性以及安全性的前提下,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相应的规划与设计。交通道路人文景观主要体现在景观的文化属性上。道路景观在设计上还应体现出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在所经之处尽可能少地干扰原有的建筑物,保持城市的风貌和特征。#p#分页标题#e#3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具体措施3.1生态位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过程中,不同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不同。在植物品种选择工作中,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使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避免种群之间的直接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例如马国强等[14]以新河高速公路为例,研究了高速公路边坡植被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重点就不同植物生态位宽度值、优势种群间对资源利用相似性、生态位重叠程度等进行探讨。指出山黄麻、黄金间壁玉、银合欢、构树的生态位宽度值均最高,说明其相对于其它物种来说,在边坡植被恢复初期更适应这一较特殊的生境,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乔木层优势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度不高。我们以物种生存空间的特性选择为例说明如何考虑生态位。边坡按坡度的不同,可分为平缓坡、缓坡、陡坡和危坡。应根据坡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生态位的物种,各个种类充分占据已分化的生态位,从而提高系统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平缓坡地势条件好,可按园林空间布局要求进行多样化的植物配置,在平缓坡的高地边缘,配置以乔木为优势种的多层植物群落,重点是对乔木物种的选择;缓坡的坡度不大,可以采用深根系的草坪和地被植物造景为主,搭配少量灌木和乔木,形成开敞草地或疏林草地,考虑的重点是地被植被的物种选择;在陡坡上重点考虑藤本植物及匍匐状的地被植物的选择,加强其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危坡一般设有护坡墙,可利用藤本植物美化和柔化护坡墙的生硬感。3.2植物选取及配置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是在长期的系统演化过程中,经过了严格的自然选择的优胜者,它们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相适应,具有适应性广、抗病虫害能力高、抗逆性强等特点。二是树种要耐瘠薄、耐干旱、适应性强。由于高速公路挖、填方路段较多,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不高,同时路面宽阔,辐射强烈,小气候气温较高,因而要求绿化树种要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并要达到易生长、易成活、抗病虫、繁殖易、耐干旱、耐瘠薄、耐粗放管理等要求。乔木树种应根系发达、抗风力强,以免产生风拔或被风吹折的现象。花灌木应高矮适中,花色艳丽,花期错落,增加绿化的层次感和美感。三是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提供可选择的途径多样,各营养水平间的能量流动趋于稳定。植物配置模式具体可以分为草花型、灌草型、草灌乔混播型、悬垂与爬藤型,一般都要满足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等要求[13]。(1)草花型。通常高速公路边坡上采用的草坪植物主要为禾本科和豆科的高羊茅、狗牙根、一年生或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百喜草、弯叶画眉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作为花卉点缀的通常为二月兰、波斯菊等菊科和十字花科植物。草花型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单种植物的草皮块,到液力喷播单一禾本科种子,再到喷播草本混合种子和增加花卉点缀的过程。目前,草花型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主要用于下边坡和土质上边坡。(2)乔灌草型。乔灌草型在草花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灌木,通常采用的播种乔灌木有胡枝子、截叶胡枝子、马棘、锦鸡儿、柠条、紫穗槐、多花木兰、伞房决明、黄荆、小叶女贞和盐肤木等。移栽灌木有海桐、松树、火棘等。以豆科速生灌木为主,草本先锋植物为辅,适度移栽一些小苗木。灌草型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成坪,植被全覆盖,随着时间推移,乔灌木取代先锋草本植物,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完全被乡土植物取代。(3)悬垂与爬藤型。主要有葛藤、常春油麻藤、络石、爬山虎、野蔷薇、薜荔、扶芳藤、美国凌霄、常春藤、南蛇藤、金银花、杠柳和蔓长春花。在植物配置上,要根据植物的习性如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点选择。在播种或喷播时还要考虑季节性。3.3高速公路边坡的景观设计高速公路边坡景观设计重点考虑其生态性,同时考虑视觉为主的景观形态。具体措施如下:(1)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例如设计合适宽度的廊道等。(2)植物配置应尽量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选择根系发达、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兼顾景观效果的草本或木本植物。同时应加强常绿植物或冬绿植物的应用,以增强冬季的景观效果。还可以增加灌木应用,形成生态护坡的不同层次,既能提高护坡的生态效果,又能增加护坡的景观层次。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各树种垂直方向的配置和不同季节不同树种之间的颜色和谐度。(3)景观绿化物种选择以实用为主,不大量采用艳丽花木和名贵植物,少用产果树种,以节约资金投入。(4)对于石质挖方路段,在坡脚处可栽植一些藤本植物,如爬墙虎、紫藤进行垂直绿化。(5)对于较矮的土质边坡,可结合路基栽植低矮的花灌木、种植草坪或栽植匍匐类植物。(6)高度较大的边坡,挡土墙不宜一次砌成,以免造成过于庞大的整体圬工挡土墙.而宜化整为零,分成多级的挡土墙修筑,中间错台处设置绿化带;在一些景观上有特殊要求的边坡工程中,高差较大时,可将挡土墙化大为小,使其外观由大变小,具体做法是将挡土墙立面一分为二,做成“板凳”式;砖、石、混凝土等砌块或饰面的挡土墙(或是护墙),在视觉及心理上给人呆板、生硬、沉重、压抑之感,若在其立面上进行绿化处理,引入生物工程学方法或采用不同材质质感对比、浮雕图案设计等手法,则可改善其原有景观效果,化硬为软,化单调为丰富[12]。3.4生态工程措施高速公路生态工程防护的常用技术有如下几种方式:(1)放缓边坡。放缓边坡是边坡处置的常用措施之一,通常为首选措施。它的优点是施工简便、经济、安全可靠。边坡失稳破坏通常是由于边坡过高、坡度太陡所致。通过削坡,削掉一部份边坡不稳定岩土体使边坡坡度放缓,稳定性提高;(2)防护。①砌体封闭防护,当边坡坡度较陡、坡面土体松散、自稳性差时,可采用污工砌体封闭防护措施。砌体封闭防护包括浆砌片石、浆砌块石、浆砌预制块、浆砌混凝土空心砖等。②喷射素混凝土防护,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岩质边坡,可在其表面喷射一层素混凝土防止岩石继续风化、剥落、达到稳定边坡的目的。这是一种表层防护处治措施。③挂网锚喷防护,对于软质岩石边坡或石质坚硬但稳定性较差的岩质边坡,可采用挂网锚喷防护。挂网锚喷是在边坡坡面上铺设钢筋网或土工塑料网等,向坡体内打入锚杆(或锚钉)将网钩牢,向网上喷射一定厚度的素混凝土,对边坡进行封闭防护。(3)排水。截水沟为防止边坡以外的水流进入坡体,对坡面进行冲刷,影响边坡稳定性,通常在边坡外缘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坡外水流。坡内排水沟。除在边坡外缘设置截水沟外,在边坡坡体内应设置必要的排水沟,使大气降雨能尽快排出坡体,避免对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p#分页标题#e#4结论通过对国内外边坡生态防护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与中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相比,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明显滞后。虽然中国边坡防护已经从工程防护为主逐渐在向绿化防护、生态防护转变,但是中国边坡防护在植物选取配置研究、生态位研究、边坡景观设计等相关生态防护研究方面还未能满足实际市场需要,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还缺乏质的、科学的认识。本文就边坡生态相关理念及其生态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理论提供参考。

植物保护的特点篇10

摘要论述了鸡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并从典型的过渡带自然生态系统等7个方面对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保护价值

abstractinthepaper,theecologicalstatusofJigongshannationalnatureReservewasdiscussed.From7typicalaspectsoftransitionzonenaturalecosystems,theprotectionvalueofJigongshannatureReservewascomprehensivelyevaluated.itwillimprovetheawarenessofthewholesocietyontheimportanceofthenaturereserve,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naturereserve.

KeywordsJigongshannatureReserve;ecologicalstatus;conservationvalue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为重点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鸡公山地理位置特殊,兼有南北气候,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是同纬度带上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并且物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显著特征,不仅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世界上最具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之一[1]。

1保护区自然概况

鸡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部的豫鄂2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46′~31°52′,东经114°01′~114°06′,面积2917hm2。该区地处北亚热带的边缘,大别山西端的浅山区,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的特征,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20.0℃,无霜期220d,年平均降水量1118.7mm。由于保护区地处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植物界的发生发展、分化繁衍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的典型性而著名,享有“中州明珠”、“天然药用植物园”、“豫南绿色宝库”等盛誉。

2保护区生态地位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是我国五大重要地理分界线之所在,即秦岭和淮河的分界线、伏牛山和大别山的分界线、湖北与河南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因此,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旅游景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鸡公山得天独厚的生物及景观资源,是储存生物物种的基因库,也是开展科研及教学的天然实验室和博物馆,其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和对外开展科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鸡公山森林茂密,是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河南省重要的绿色屏障[2]。综上所述,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其对河南省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保护价值

3.1典型的过渡带自然生态系统

3.1.1气候上的典型性。以淮河、伏牛山为界,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鸡公山地处淮河以南,在气候上表现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特点。

3.1.2自然地貌的代表性。鸡公山位于大别山西端,与桐柏山相接。桐柏山、大别山是昆仑山系的东延分支,构成江淮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江北与淮南,支流众多,南北分流,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河谷,将山体切割成一条条近南北向的山岭。处于江淮分水岭主脊地带的鸡公山地段,南北对应河谷和低凹分水鞍特别发育,致使鸡公山呈南北走向,周围坡陡谷深,纵横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利于生物繁衍生长。

3.1.3植被系统的代表性。该区的植被从山麓到山顶可分为2个垂直带。海拔500m以下,特别是沟谷地带,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500m以上为北亚热带山地类型,基本上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除了海拔高度造成植物垂直分布不同外,还由于该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性的地形,使该区植物呈现复杂性,分为6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38个群系,构成了以常绿针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典型植被生态系统[3]。

3.2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3.2.1植物多样性。鸡公山是华东、华中、华北、西南植物区系的交汇地,种类相当丰富。许多中外植物学家都曾来此考察采集,并以鸡公山植物为模式标本,发现了不少新种。根据历年采集的标本和文献资料,鸡公山共有植物259科903属2061种及变种,其中药用植物844种,纤维植物127种,淀粉植物46种,油料植物41种,染料植物26种。众多的植物中,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52种,如香果树、青擅、野大豆、天日木姜子等。该区呈现以华东、华中植物区系为主,兼容华北、西南区系的特点。植物区系中含有较多的原始种类、单种属和特有成分,许多还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其中原始类型的壳斗科、金缕梅科等所含属种常为构成该区森林植物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在鸡公山的单种属植物中,多数属于我国特有或残遗类型,如香果树、大血滕、牛鼻栓、杜仲等。鸡公山茶杆竹、鸡公山山梅花等还是鸡公山特有植物[4]。

3.2.2动物多样性。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陆栖脊椎动物有258种,其中鸟类19目39科170种,占河南鸟类总数的56.6%;兽类6目18科45种,占河南兽类的61%。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兽有27种,有重要经济意义的鸟兽80余种。有128种森林食虫鸟类及一些食鼠鸟兽,它们在保护林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南已知的19种两栖类中,该区就有15种。全省37种爬行类,该区占28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有2种,有较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爬行类10余种。保护区的水热条件优越,生境多样,食物资源丰富,为昆虫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昆虫种类丰富。已记录昆虫有1041种[5]。

3.3久负盛名的“药山”

由于鸡公山所处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较优越,野生中草药资源较丰富,有许多常用中药材和民间用药贮藏量较大,被誉为“药山”。初步调查鸡公山中草药约有1169种,其中,低等药用植物142种,高等药用植物l024种,是我国中药宝库中很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3.4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鸡公山因地理位置特殊、地势险要,所以至今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古文化遗产。虽经历代变迁,但鸡公山的古建筑却以特有的方式保存了下来。鸡公山共有23个国家的各种建筑,鼎盛时期,别墅达500余幢。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及民族、文化、经济、地域不同,建筑风格亦各异。200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钧珍专程考察了鸡公山的建筑园林,对其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庐山,并将鸡公山的建筑园林编入其主持编写的《中国园林史》。

3.5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早在20世纪初,鸡公山就以奇峰林立、泉清林翠、万花争艳、气候凉爽而闻名,成为驰名中外避暑疗养和游览观光的胜地。近年来,每年到鸡公山保护区避暑疗养和游览观光的游客达20余万人次。人们在避暑疗养和游览观光中,认识自然,陶冶情操,增进了身心健康。鸡公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区,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和对外开展科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原地区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3.6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鸡公山保护区内山峦起伏,河流众多,发源于鸡公山的河流分别注入浉河和汉江,成为淮河、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河流水量充沛,流量稳定,水质优良,是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保障,也是周围各大中城市的命脉。鸡公山保护区孕育的森林,多样的环境,既保持生物链的连续性,又调节该地区的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环境,使当地农业生态体系得以稳定,农副业收入连年增长。既为当代人带来直接效益,又为后代留下一片绿荫。

3.7科研教学的实验基地

鸡公山复杂的生境条件,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地质、水文、地理、气象、土壤、动植物资源、中草药和古文化研究等多种学科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基地。20世纪初,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就已对鸡公山的生物进行过研究。1917年,美国植物学家白莱到鸡公山采集标本。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也曾到鸡公山考察。现在每年来此从事科考、教学实习、夏令营等活动的人数达2000人次。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众多院校已把鸡公山作为长期的教学实习基地。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每年有近10次在保护区举办。共青团员活动、老年人登山活动来此举办更多。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少年儿童无不受到身心教益,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野外大课堂。

4小结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世界自然环境本底的样地之一,是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保护区。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样性及古老的人文景观多样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保护价值和特殊的生态意义。因而,鸡公山已是多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受到国内外专家和游人的广泛关注,科学研究与深层次开发潜力巨大。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豫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保护价值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5参考文献

[1]宋朝枢.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陈锋.鸡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8-11.

[3]李培学,张照喜,张学顺.试论河南鸡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J].河南林业科技,2000,20(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