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十篇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十篇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33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化生态链文化生态位文化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ng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ofCollege

educationandCulturalecologicalSystem

wanGJiushan,YeJin,ZHanGQin

(Schoolofmarxism,Lan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Lanzhou,Gansu730050)

abstractinthisarticle,theauthorstrivetousetheculturalecologyof"niche""ecologicalchain"and"ecologicalcircle"theorytobuildasocialistcorevaluesystemofcollegeeducationandculturalecologicalsystem,realizethetransmissionofculturalfactorsbetweenthematerial,energy,informationeducationin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intheculturalecologicalsystem,promotethedevelopmentofdynamicoperation,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ofcollegeeducationandculturalecologicalsystemhealth,sustainable,throughtheanalysisof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ofcollegeeducationandculturalecologicalsystemstructure.

Keywordssocialistcorevaluesystemeducation;culturalecologicalchain;culturalecologyposition;culturalecologicalcircle

文化生态学作为20世纪形成并发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系统论的思想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文化研究,探讨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本文综合运用文化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生态链原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内文化因子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促进系统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加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阐释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是由文化生态主体、文化生态介体和文化生态环体构成,文化生态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学生,文化生态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以及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等,文化生态环体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这些基本要素由动态性变量因子构成,缺少任何一个文化因子或者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影响甚至削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以教育参与者为主体,以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途径等为介体,以教育环境为环体,系统中各个文化生态因子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自身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运用文化生态学中的文化生态位、文化生态链原理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的主体、介体与环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有利于厘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中文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利于实现文化生态系统中各个因子之间良性、协同、共生、和谐发展,有利于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及时、适时、时时的交流,促使系统内外因子协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全面、平稳、持续运行。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具体分析

2.1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功能位置的总和。生态位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物种之间的竞争性、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等问题,揭示了每个物种单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时空位置,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以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为核心,以教育内容与方法为教育介体、教育环境为中介体、教育目的为指向,各文化因子发挥他们在各自文化生态位置上的功能与作用,并促使其相互之间稳定协调运行,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健康、持续发展。

2.1.1关注教师的生态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生态位主要包括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提升能力。具体来讲,生态位占有能力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科研能力、教育资源的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生态位的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战略管理能力、文化建设能力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与培植能力,生态位提升能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在动态竞争中的主动适应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对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履行相应的生态位职责,发挥既定的生态位作用与功能,探索行之有效的施教方式与方法,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色,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螺旋式向前平衡发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关注学生的生态位

大学生的生态位体现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体,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与教育目标实现的最个性化、最活跃的变量,他们除了存在各自的性别、年龄、性格、家庭背景等基础生态位上的差别外,还存在着思想政治状况、智商差别、情商表现、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等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可能性差别。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每个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态位,每个学生的生态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都必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基础生态位上的差别,还要考虑学生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存在的可能性变化,明确各个学生的具体生态位。在对大学生整体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再进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辅助教育,使每个学生的生态位都得到提升,综合能力都得到加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探寻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生态位的适应能力,接受并融入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促使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人修养等生态位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2.2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链”

生态链是用来表示自然生物相互依存所形成的环环相扣的联系,文化生态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文化因子间相互作用构成的线性联系。生态链由节点(node)和键(key)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态链是指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生态主体)为节点,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生态介体)为键(结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的文化生态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的介体是链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间环节,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条件和保障,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则是指以教育内容为生态键形成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节点的生态循环链,以教育方法为生态键形成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循环链。

2.2.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为键形成的文化生态链

以教育内容为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节点的文化生态互动循环链。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反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内容为键,链接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生态互动循环链。指出,①“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富则国家富”。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所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梦,青春永担当。为此,教育工作者应系统全面地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完整准确地把握教育内容在文化生态教育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这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领大学生茁壮成长,坚定其社会主义的伟大信念;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大学生健康成才,树立其共产主义的宏大理想;要始终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奋勇向前拼搏向上,培养其爱国情怀和创新理念;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其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

2.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为键形成的文化生态链

以教育方法为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节点的文化生态互动循环链。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的具体手段,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知识、技能等传授给教育对象,使之理解、接受、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方法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恰当的教育方法必须同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资源相适应。常用的教育方法包括说理引导、榜样示范、实践锻炼、品德评价等方法。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方法,使加工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信息作用于学生,从而形成以教育方法为键,教师和学生为生态节点文化生态互动循环链。传统的教育方法守旧说教、思路僵化,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个性化与多样性变量因子共存的教育对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教育方法要求应该具有动态性,坚持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互动性,综合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

3.1树立“整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理念

“整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教育理念,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夯实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其爱国主义品格、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因此,树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化的文化生态教育理念,树立整体全面健康的持续化发展观念,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工作者要认清高校教育的发展形势,根据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生态教育意识,文化生态教育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具备较强的文化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生态立场,才能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渗透到日常的教育行为中。

3.2尊重教育客体核心地位,建立文化生态型和谐师生关系

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教育文化生态圈中的核心部分,应尊重教育客体的共性与个性,建立寓教于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在教育文化生态圈的协调、健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文化生态客体地位,重视学生客体的个性发展和多样性需求,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坚持科学民主、开放互动的文化生态意识,对学生因材施教,增强教育针对性;教师应树立时时交流、双向互动的教育观念,建立文化生态型和谐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机制,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力、凝聚力和亲和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生态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3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手段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文化生态主体的生态位的差别,要求教育方法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点,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信息知识的良性互动,有针对性、多角度、多侧面、多样化、多途径地开展教育工作。系统观理论说明,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相加,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协调好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发挥好各要素的功能与作用,激发整个教育系统最大的潜力。还要利用好隐形的教育方法,教育工作由“外灌”转移到“内塑”上来,开启和引导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师生共振效应,使学生在无意识间受到感染熏陶,例如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生态教育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引领正确的校园舆论风向,塑造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价值观念、言行举止等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格局

“牵一发,动全身”可以用来形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文化生态环境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相互依赖和制约。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大环境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只有学校与家庭、社会等环境全面协调、良性互动,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链的有效运行。我们要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就要把文化生态主客体融入到开放的社会大系统中去,加强文化生态主客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与循环,实现教育因子在文化生态环境循环体系中的合理布置与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大环境的正面积极效应。

基金项目:甘肃省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思路研究》项目(13-038F)

注释

①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9).

[2]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合[J].求实,2006(5).

[3]杨萌,刘新民,张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学校体育教学优化[J].教学与管理,2009(12).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抓好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为国家和湖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贯彻这种价值理念,坚持以这种价值理念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坚持“理念创新”,其实质是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为国家和湖北高校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明实现路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引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不仅是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时代赋予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特殊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并以此为己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中,笔者所在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行动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

2.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适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求,就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做出了如下尝试,在思政课中以“读故事、唱歌曲、颂经典、提建议、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大学生读故事、唱歌曲、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体现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培育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沟通,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既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还可以增强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了解、认知,因此,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将使大学生从被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创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形成新观点,势必能够激活湖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使大学生明确以下四点核心价值观念:(1)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要实现经济富强,经济富强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意味着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富裕的同时,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来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富强。(2)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人类的政治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的统治、人民大众的选择。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民主是保证大学生人权的基石,给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3)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将文明作为个人的文化追求,大学生必须明确,以“文明先进”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谐是社会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大学生必须明确,以和谐为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高度的“社会”文明。

2.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方面创新

除上述创新以外,可以从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审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大学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习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自行融合。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和亮点进行创新,即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能够结合的湖北特色、优势和亮点是:第一,文化方面,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湖北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可以继承和发扬湖北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湖北特色文化主旋律,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第二,交通方面,湖北已经成为中国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高速铁路等干线四通八达,使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航运是我国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发达的交通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教育方面,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10万,占常住人口11.0%以上,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在湖北高校多宣传报道湖北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奋斗激情和火热生活,丰富湖北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四,其它方面,如在艺术、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湖北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独特的湖北特色、湖北风格和湖北气派,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发展新空间,增强了湖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形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徐光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语文教学渗透

一、“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渗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由此可见,“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渐进性的、潜移默化的非“灌输式”教育方式。它不以直接传授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内容为目的,而是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和爱国热情在感染和熏陶中得到升华。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简单的识字、说话、写字等语言任务,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热爱祖国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地进行一段爱国主义宣讲,很难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是违背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通过循序渐进的“渗透”方法最为恰当。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受教育者接受一门先进的科学知识需要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直到全面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一个过程。让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符合这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于“渗透式”教育消除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疲倦或者抵制的心理,这种无意识记忆在很长时间内会显出它的牢固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分析

1.增强语文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语文学科是集思想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作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初中语文的篇目中,无论是描绘祖国山川的壮美景观,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抑或歌颂保卫国家而英勇奋战和献身的英雄,都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身为语文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抓住语文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优势,结合教材内容,把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落实到备课、讲课、课后延伸等所有环节,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自觉地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牢记在自己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发扬历代爱国志士的奉献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具体教材篇章介绍爱国志士的崇高思想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管是记叙文、散文、诗歌或者小说,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特点,即使是寄情于山水的诗歌,也同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唤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对具体篇章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并把这些要点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反击美国侵略者的具体过程。其学习要点就应该包括学习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学习志愿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等等。通过本课的具体学习,要让大家认识到志愿军战士所具有的伟大精神品质,尤其是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朝鲜人民的友爱,我们应该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要启发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选择?通过层层深化,使学生找到人生正确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心系祖国,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像这样,联系课文中具体的人和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自觉地吸收了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其效果明显要好于抽象的说教。

3.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语文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同样可以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所以,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初中学生大多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其行为多有模仿性。因此,课外实践活动必须坚持选择正面的先进典型,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进取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植根于学生脑海深处。比如,开展革命诗歌朗诵会、英雄人物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形式既生动活泼,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很受学生欢迎。

另外,写日记也是课外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引导初中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也会起到规劝自己求上进的良好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写日记的这种自主教育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还有编写板报、墙报和宣传橱窗等实践活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4.区分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吸取爱国主义的精华

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继承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而且还要剔除那些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形成的落后思想。中国古代,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忠君思想中渗透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利的影响,因为君主并不总是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要进行历史的科学分析,并让学生明确,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去看待古人和评价古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改造和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要为“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效的载体,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从“灌输式”的单一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以“渗透”的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引领青少年学生养成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方斯实.渗透式教育方法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06,(1).

[2]刘长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探索,2003,(8).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高校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主战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建设作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象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一些大学生因为年轻,阅历浅,对客观世界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达到知行合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一)一致性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其中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完全呼应,因此在教育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

(二)一致性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同时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合格建设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二者在教育的基本功能上是一致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教育环节中突出针对性

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教育活动环节,对于进一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教育环节的有效路径上,笔者认为必须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着力点。一是突出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工作在育人第一线,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辅导员须具备较强的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并带头践行。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中,首先,辅导员要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策略,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其次,要精心设计宣传环节,努力做好活动的氛围营造和渲染;再次,要注重活动经验成果的总结与宣传,不断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长效性。二是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既是受教育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主题教育环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尽可能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到主题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升境界、铸就品格。为此,要注重从大学生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既有思想性、教育性,又不乏趣味性,力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增强实践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所具备的实践性本质属性全部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环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大力开展公益及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情感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构建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中,通过制定相关细则,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制度,确保制度能够真正落实,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三是要形成社会实践育人的大格局。要以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为依托,以吸引广大学生热情参与为重点形成全员参与的活动大格局。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参观考察、专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分享社会实践活动带给他们成长与收获的喜悦,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环节中提升凝聚力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华生认为:“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也越高。”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育人功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通过不断改造环境,可以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环节的有效性,第一,要通过树立典型,倡导新风,切实做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不断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有效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校园文化建设要重点做到“两贴近”:一是贴近学生。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所需开展活动;二是贴近实际。即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助推活动有效开展。第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学风建设。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学风建设,以学风来带动校风建设,以校风促进学风进步。学风好坏是衡量校风好坏的重要标志,要积极树立典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典型、学习榜样的氛围,提升校风、学风建设效果。第三,要进一步夯实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充分借助互联网、微信平台、易班网络等新媒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徐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136-137.

[2]杨立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青年论坛,2013,529(19):44.

[3]王占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1(5):16-19.

[4]骆郁廷,黎海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17-20.

[5]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9-232.

[6]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各国文化之世界交融的新局势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多元化特点,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核心主义价值观是精神支柱、行动向导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事业有着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人才振兴国家的重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进国民教育过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性作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将是迈出文明社会前进发展的第一步。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第一步。为实现能够顺利迈开这一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古以来就是光荣的传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担当着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显得尤其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大学生在今后的道路能有正确的价值引导以便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未来发展。其次,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辅助的作用。

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嘉业、诚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总结,因此为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从学习抓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育人先育德的中心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等教育,落实好教学和服务管理的各项环节,推动核心主义价值观进入学习的课堂、课外的实践环境中,创新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个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强弱是由国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成功与否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群体社会对核心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进而决定着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的强弱,因此,唯有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将转变强化我国治理能力的需求,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意义。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融入课堂教育。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转化为思想理论指导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容基本都以思想行为来体现,在这过程中教师只要能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行为再加以指导就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构建具有思想行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针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等思想特征开展问题教育模式,组织大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营造思想学术交流的氛围。再者,将学生观点进行总结并结合当下社会思想潮加以指导,在不同的学术交流下转化为思想理论深入学生大脑,促进学生在交流、思考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飞跃。

(二)结合实践。通过课堂与课外实践结合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更好的平台,首先是进行课堂实践,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通过演讲的形式等方式进行演说,在筹备演讲过程学生必会通过资料收集、课文翻阅等方式进行演讲准工作,筹备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将学习的精力投入研究里,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演讲结束后,教师进行全面总结,促使学生辨别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使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价值存在的真正意义。

其次,鼓励课外实践教学,总是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脑部神经活动,导致学习呆滞,不利于兴趣培养,学生对课外教学有着极高的兴趣,通过课外实践能够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发挥到极致,更有利于学习,比如,可以通过考察文学博物馆、烈士纪念碑的形式增加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下乡”活动,根据农村部分地区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现状,组织学生到当地农村宣传并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正是志愿者服务的价值追求,如此一来志愿服务也正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主要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这些“硬实力”上,但是“软实力”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硬实力”的有效补充,而且还能“以柔克刚”。因此,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定是刚柔并济的,所以为实现“软实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必经之路,也是完成以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此增加我国的软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学俭,金德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4(09).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6

【论文摘要】科学主义方法论虽然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弊端。通过分析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内涵,分析教育活动的人文特点,我们得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倾向于以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当今严肃对待教育理论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养成归纳研究的习惯和学习统计学的逻辑”。但同时,许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学方法阻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因为这种方法:只处理与教育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统计趋势而无法在符合价值与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见,触及不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性问题及教育中的灵魂和实质。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这些才是研究的焦点。

对此,我们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张。

首先,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试图解释,后者试图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响的派别。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与实践,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觉,所以人文主义传统坚决反对要求社会科学把人的行为客观化,把行为主体物质化的观点。

其次,人文主义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为三方面:

1.关于经验的客观性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行为中。单纯的外表行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观动机和意向领域,因此,人的行为仅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具体个人的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关的事实的。选择哪些资料作为有意义的事实,在何种深度或层次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意义都与理论的解释有关。

2.关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为原因——结果模式,而人文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对于支配任何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意义都是无关的,但人的行为却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对象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而这些意义的内涵与阐释都是由一种给定文化与行为者本身的意义感受来决定的。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有相应的意义库,不同的人对意义的感受、辨认与理解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为之间,要作出正确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然不能把因果规律固定下来解释人的具体行为,要了解这种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对那个意义系统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外部的机械概括。

3.关于理论或解释的性质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而是要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理论要能提供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要理解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并不是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的支配。

教育作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人文主义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说,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何无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学方法论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还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变不了,人文主义方法论也一天不能被抛弃。

再次,教育活动本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内在构成决定了方法论的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对象与目的维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动进行过程的点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教育活动具有预测性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的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教育活动是人的科学精神的活动,表现在求真;教育活动是美感经验活动,表现为求美;教育活动是人伦道德活动,表现为求善;教育活动是实在主体探求生命意义的心灵历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或灵魂的洗礼,关怀人生或命运问题,不依赖哪一门学科。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人文活动的最高境地,虽然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是凤毛麟角。

说到底,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意义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认识教育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进,可能传播的是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训导如野兽般争斗的人生哲学,展示一个紧张、无人性的社会,培养出毫无生趣,面孔呆滞的“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此,教育活动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表达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觉悟,包含了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及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寻觅。况且,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从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所以,唯有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才算把握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人类无法将全部教育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不论历史上的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历史的生成的,是传统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觉悟和感觉而存在。教育活动搀杂了历史的内省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价值、目的意义等这些人文性经验的范畴联系在一起,教育活动客观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教育科学必须对教育活动达成普遍性的因果规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用以一种意义标准,一种思想框架或解释尺度来说明全部教育问题,我们能对某一特殊时间、地点、情境的教育发表评论,一旦离开具体场合则可能失效。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说明或解释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主观的。教育中与意义、价值相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约定的,不是外在规定的,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任何关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经主体心灵深处的认同,也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3-284.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7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正确荣辱观的树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淀的过程,只有当青少年愿意接受教育并主动学习,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必修课,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明荣知耻。这就要求教育部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中入耳、人脑、人心。要针对大、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同时,在中小学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中也要有机地融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内容,积极引导青少年汲取人类优秀思想和文明成果,从而确立高尚、正确的荣辱观。

其次,要引导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他们人生追求的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汲取了当今时代精神,是对荣辱观认识的新提升和新发展。明荣知耻作为基本道德,是青少年立身处世、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不同的荣辱观,决定着人生的不同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一些青少年行为上的偏差是由不正确的荣辱观造成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给青少年指明求荣避辱的方向,成为引领他们不断进步的导航标;可以给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激励他们报效国家、实现人生目标的内在动力。

再次,要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广大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地带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大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严格选拔、任用、培养和考核,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8

【关键词】要素主义;短板;长板;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31-01

一、要素主义教育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是当代西方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其基本观点是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促进青年一代的智力成长。

二、要素主义的“短板”教育观

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提出的,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要素主义教育的“短板”,阻碍其实效性,具体如下:

(1)对于要素的选择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原则;(2)忽视了教育对文化的巨大的发展和创新职能;(3)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4)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轻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5)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6)忽视了教育也要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忽视了教育和课程也要适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7)所编教材与学校教育实际相脱离,使教材质量缩水,阻碍其高效使用;(8)对选择的人类共同要素标准和操作比较模糊,缺乏科学依据及哲学思想;(9)提倡“天才教育”,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三、要素主义的“长板”教育观

要素主义之所以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广泛并“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是与其本身的“气质”分不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合乎教育规律,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和现实性的理论,要素主义教育拥有专属自我的“长板”,具体如下:

(1)学生只有掌握各门学科的核心知识,即要素性知识,形成“基础学历”,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2)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个性形成等方面都优于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处于主导地位;(3)学习是一种需要兴趣和毅力来维持的认知活动,对学业成绩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及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4)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紧紧抓住了课程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造就高素质的未来美国公民;(5)对教育结果十分重视,重视基础、强调质量的客观性评价,避免了以往美国中小学学习结果评价标准较主观等问题;(6)强调了教育的功能,主张课程内容应传授文化遗产,至此保存和传递了人类文化,使人类文化薪火相传,逐渐壮大;(7)直接植根于美国的社会现实,探讨现存教育、教学制度之弊病,阐明教育、教学的理想实施原则、内容与方法,为美国教育走出困境提供启示,继而促进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四、要素主义教育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未发先预“去道德化”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倡导传授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本土化借鉴的。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提取中华民族的文化要素,是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而不容回避的课题。同时,处在中国改革和发展转型期的新课程改革,在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创造性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责无旁贷。因此,重温要素主义者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视,对于防止我国出现“去道德化”教育大有裨益。

(二)挽救“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边缘化趋势

很多教师将“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视为传统教学的“图腾”,将传统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都扣在了它的头上,“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被边缘化。重新体会要素主义的课程实施观,理解其学生对成人的依赖具有生物性意义以及人在没有直接诱惑下惟一可以保持努力的生物等观念,可以更好地认识“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积极一面,挽救其边缘化趋势。

(三)遏制淡化知识学习倾向,轻视知识的“暗流”

审视要素主义“流沙上建大厦”的比喻,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处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时,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防止出现厚此薄彼的行为,利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四)反思教师角色,突出教师指导作用,改革我国的教师培养和选拔制度

要素主义指出了“教师个人指导,可能是学习实质性进步的最基本因素。”[郑长利.要素主义教育的时代回音[J].外国教育研究,1999(1):1-4.]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要不断反思教师角色。美国当代要素主义提出的美国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存在问题,与我国遇到的难题相似,可通过仔细研究其提出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的教师培养和选拔寻找最合适的出路,进行教师专业化和选拔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姗姗.论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为视角[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赵静.美国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观及其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金传宝.美国教育之要素主义的实际回顾与展望[J].教育学报,2005(2).

[4]钟振国.新课程必要的牵制力――浅议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新课程的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0).

[5]陈秀玲,王涛.要素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6]张丽玉,洪明.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在美国的新发展――当代要素主义者切斯特.费恩的教育改革主张[J].外国教育研究,2006(3).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方法。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体现了学校办学的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方面,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就功能而言,校园文化就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所谓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将校园作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针对学生出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梳理和改进;加强爱国主义民族教育,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情结;以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修养为依据,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二是坚持校风建设的与时俱进,培育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形成对学校教育人员具有凝聚力、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助推力、对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客观影响力的优良校风。三是拓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形式,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改善大学生思想状态、科学文化涵养和身心健康情况。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环境,增加人文关怀,在校园环境改善过程中,赋予其科学的文化内容,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社会主义的主要意识组成和范畴要占据有利位置。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现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完全定型,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慢慢演变和组成科学向上和人文气息话的校园文化,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生活进行熏陶和影响。

三、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除了课堂这个阵地之外,还包括多种活动阵地,比如校园内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承载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传承和发展着校园文化,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影响力。例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校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开学和毕业时举行庄重简谱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悼念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此外,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社团是由师生自愿组织参加的各种政治研究、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文艺娱乐性团体,具有开放性、活动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富于趣味性等特点。为使社团成为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应对校园内各种社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扶持和管理,引导和帮助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握社团方向、健全社团规章、活跃社团生活、提高社团声誉、扩大社团影响,实现社团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倾向,强化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习惯。

四、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到来。“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高校应及时把握这一教育的新平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网络时代虽然已经到来,但是对于网络的管理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的漏洞以及网络生活的匿名性,造成网络上鱼龙复杂,各种信息泛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网络现象,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以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校园网络环境。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使校园网络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成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为大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此外,高校应设置专职教师,了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剖析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更加直观地了解大学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同时,高校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以正面舆论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形成网络主流声音,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总之,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创造和谐的环境。“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会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才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规范自身网络行为,使网络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量。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篇10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辽宁建设,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起点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广泛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要把八荣八耻“荣耻观的宣传落实到基层,使之深入人心,人人皆知。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通过设立标语牌、公益广告、张贴挂图等,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要切实加强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社区广播站、宣传栏等进行”八荣八耻“的宣传。要创新宣传教育载体,通过歌曲、讲演、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要切实加强面向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使”八荣八耻“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宣传教育工作。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群众参与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舆论氛围。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传媒,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出版部门要创作生产一批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秀作品。理论工作者要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撰写理论文章,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

三、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党政机关要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创建文明机关,当好人民公仆“活动,率先垂范,为全社会做出表率。教育部门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和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各级团组织要不断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希望工程“、”手拉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使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行业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开展”共铸诚信“、”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特别是食品、药品、种子、农药、出租车五个行业要深入开展诚信承诺活动。社区要认真组织居民开展”身边小事看荣辱“活动,通过道德评议、设立不文明行为曝光板等形式,引导社区居民弘扬文明新风,鞭挞不文明行为。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节约型社区、和谐社区等活动,促进邻里和睦,人际和谐。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和谐乡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文明信用户,培育新型农民。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于学雷锋活动之中,引导人们在生动实践中感悟荣辱,践行文明新风。

四、积极探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机制。要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要大力宣传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要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作为评选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标准,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新闻、出版、文艺、体育、教育、科技等各类评奖,都要把”八荣八耻“作为重要内容和评选标准。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揭露、批评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言行和现象,帮助人们抵制假恶丑。要切实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的行为规范。要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

五、切实加强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宣传部、文明办要把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作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的重要内容,摆上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要以促进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具体事情抓起,着力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按照”三贴近“要求,针对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群众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辽宁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