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48

河流生态治理篇1

关键词: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生态护岸

马龙县境内中小河流水系特征

马龙县中小河流水系比较简单,流域面积较小,河道比降较大,下切较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端气候常态化,单点暴雨频发。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等特点。洪水冲毁村庄、道路、淹没农田等灾害,加之河流两岸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洪灾损失较大。

马龙县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一是河流纵向坡比起伏较大,形成浅水河段与深水河段相间,深水处水深达几米甚至几十米,而浅水处水深往往不足1米;二是汛期径流主要是降雨,枯水期径流主要是地下水补给,汛期水位较高,流量较大,枯水期水位和流量较小,有时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三是河道纵向坡比较大,汇流时间短,水位陡涨陡落,水位、流量变幅大,极易造成洪灾;四是部分河流远离城镇,两岸居民人口和农田较少。

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生态治理重视不够

由于征地费用不计入总投资,完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同时通过治理后河道周边土地不同程度的增值获利,希望尽可能少征地,甚至侵占河道来增加土地,要求设计单位大量采用浆砌石或砼挡墙。

2、规程规范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少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主要依据水规总院印发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对于生态治理没有专门的规范或标准,对什么叫做“生态治理”没有具体明确,造成生态治理无章可循。

同时国内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设置河流工程的专业少。仅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设置河流工程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下设河流研究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需要。

3、经济发展与河争地问题突发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各行业自行其事,不合理的采砂、拦河设施、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以及河堤垦荒种地等侵占河道行洪断面的现象日渐增多,加之多年来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年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对生态治理的认识不到位

认为河道治理目的仅仅是防洪,保障区域农田、村庄及城镇。忽视了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采用河流渠系化、平面直线化、断面规则化、材料硬质化的治理方案,严重破坏了河道的自然水循环,影响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本来自然的河流被裁弯改直、截断、覆盖或被浆砌石和混凝土衬砌,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特性,侵占了生物栖息地,隔断了水与有机生态系统的联系,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给,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5、城市河道被挤占,水质污染严重

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利用密度迅速提高,将市区内河道被侵占、覆盖、裁弯改直,致使河流水面缩窄,天然调蓄功能严重退化,特别是由于道路面积扩大,地面的渗透能力降低,加大了内涝发生的概率。人与洪水争地,人不给水以出路,水不给人留情,一遇降雨,到处积水。人类无节制地向河流索取,挤占河道,堵塞洪水通道,河流也给人类以报复,水位逐年抬高,灾情也越来越严重。

城市河流污染包括点源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是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方面,面源污染是一种分散的污染源,污染物来自大范围或大面积,排放是一个间歇性的分散过程。城市污染河流的面源污染按其来源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大气污染、降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污染和城镇污染,堆积在空地、路面、房顶及排水系统中的各类废弃物、地表散落物、路面尘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经降雨冲刷全部汇入河流,造成面源污染。

河道生态治理的思考

1、充分认识生态治理优于常规治理

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相互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植物生长带、流速变化带、鱼类巢穴等特点,为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两岸的绿树草丛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场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也提供了空间。而硬质材料河堤把水、河道与河畔植分隔,隔断了河堤土体与水体的交换和循环,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陆上的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难场所。

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有机污染物受氧化作用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排入河中的污染物首先被细菌和真菌作为营养物而摄取,并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细菌又被动物吞食,所产生的无机物(如氮、磷等)又作为营养盐类被藻类吸收,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又产生氧供其他水生生物利用,过量的藻类又被浮游动物、鱼、虾、鸭等所食,即按食物链的方式使其污染物浓度降低。

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分的作用,同时,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减少洪灾;枯水期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而硬质材料河堤是一个封闭系统,阻止了水体与土壤的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调节水量的作用。

2、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的工程,它要以其上游、下游和区间流域相协调,是一项系统工程。

加强对流域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要抓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对流域生态采取保护措施,严禁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必要时采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和促进流域生态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系统,以保护流域生态,达到减轻洪涝灾害,提高枯水期径流。

加快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其调洪削峰能力,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有条件的上一批新建水源点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通过水库的调蓄作用,可减轻河道的防洪压力。

要坚持标本兼治的理念,注重截污治污。入河污染源难以根治,是造成目前中小河流水质无法改善的主要原因。马龙县城的污水已经基本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但是集镇和点多面广的农村污染源一直无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要保证中小河流治理的效果,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与城区临近的村庄,鼓励建设截污管网,对于经济发达、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鼓励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的村庄,通过分户式、联户式的办法治理生活污水,尽可能减少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河道水质的恶化。

3、生态治理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明确要求,中小河流治理“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水资源综合治理和生态需要,尽量保持河道自然特性,促进人水和谐”。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保障防洪安全。防洪治水是中小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务。中小河流治理要合理确定防洪标准,明确治理范围和建设内容,科学拟定治理措施,切实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

尊重自然规律。应维护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尽量避免破坏河流原貌。治导线和堤线选择不得侵占河道行洪通道和河滩地,要基本维持河道现有河岸线自然的特性;堤距确定应尽量维持现有河宽,不得缩窄河道,确需扩宽的,须经充分论证,以形成深浅交错、宽窄相间的自然河流;尽量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保持河流与周围生态系统的正常交流。

突出综合利用。中小河流治理要突出综合效益,由以防洪单一目标向河道行洪、河流水质、河岸景观、生态环境等多功能目标的综合治理转变。河道治理方案要与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相协调,保证现有取水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注重生态环境。应尽可能保留河道本身所拥有的自然景观,避免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好河流湿地和滩涂;要注重保留水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场所,避免影响河流生物生存所需的环境;要尽量采取生态透水工程形式,保持河道与两岸的横向联通性,使水、陆两相紧密联系,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

坚持因河施治。每一条河流都有其形成的条件和独有的自然特性,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河施治、因势利导”的原则开展河道治理。同一条河的不同河段要研究不同治理方案,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断面形式和工程措施,要就地取材,减少二次生态破坏。

促进人水和谐。中小河流治理中,要尽量保留现有亲水通道,并结合实际设置亲水设施,搭建人水和谐的空间平台,让人民可以直接感受水、亲近水;要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为当地人民群众开展与水有关的活动保留合理的水域空间。

参考文献:

[1]董雯.李怀思.李家科.秦耀民.朱磊.《城市重污染河流水质特征分析―以皂河为例》.水利水电学报.第31卷第4期.2012.8.第73页.

[2]刘亮.李罕赫.吕萌.《关于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几点想法》.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7.第762―763页.

[3]云南省水利工程行业协会.《云南省重点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培训参考资料》〔R〕.2013.8.

河流生态治理篇2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DiscussionontheComprehensivetreatmentandecologicalConstructionofUrbanRiver

LiUZhi-hao

(Shenzhenwaterplanning&Designinstitute,Shenzhen518001,China)

abstract:Riversarekeyelementsforacity’ssubsistenceanddevelopment.withtheaccelerationofurbancivilizationandthedeepeningofthepeople’sawarenessfornature,theurbanecologicalconstructionhasbecomeamajorconcern,whiletheriver’scomprehensivetreatmentandecologicalconstructionplaysthemostimportantroleintheurban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rehabilitation.Combiningwiththecurrentsituationoftheurbanriver’scomprehensivetreatmentandecologicalconstructionhomeandabroad,thispaperhasbrieflydiscussedthesignificanceoftheurbanriver’scomprehensivetreatmentandecologicalconstructioninourcountryandhaschartedthefuturedirectionofitsdevelopment.

Keywords:urbanriver,ecologicalconstruction,comprehensivetreatment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问题越来越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它解决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城市的建立发展历来与周围的河流息息相关。城市河流在远古时代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流不仅发挥提供城市水源的作用,还承担水上交通运输的作用,尤其是近代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河流对于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防洪排涝通道、污染净化场所[1]。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对河流的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求现代城市河流具有亲水、休闲、环境、景观等精神愉悦的功能。尤其是在当前城市生态化建设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城市河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流或河流段,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经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2]。城市河道是城市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创造的财富和人类自身都越来越紧密地向城市集中,城市对水资源的依赖和水患可能给城市造成的灾难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人们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观念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生态水环境观念转化[3]。

一、国外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地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河流管理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已经入“生态水利”或“环境水利”的高级阶段,多数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核心是要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整体性[2,4],其重要特征是摒弃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唯效率主义”河流管理观念,尊重河流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使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1971年美国学者H.t.odum提出“生态工程”的思想和1979年马世骏院士提出的“生态工程”的生态学概念后,生态学与工程学的相互交叉和不断结合,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和技术在城市河流治理中得到了应用。应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在注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它的应用性,从而把河流近自然治理又推向了新的高度。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历了河流水资源管理模式的转换,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河流规划治理理念得以确立,提出了与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性相融合的河流治理新模式[5]。在实践方面,美国各州大力推行综合性的“流域保护方法”[6],这种方法有别于以往的以污染治理为中心的河流水治理,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5]:一是治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河流整体生态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仅仅把重点放在污染源控制上;二是治理决策中除了考虑传统的污染因子之外,还考虑到大量的生态因子,例如栖息地保护、水温、泥沙以及河流流量等;三是从河流规划及相应项目筹划开始,就强调多个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企业、公众在流域治理和管理上的协商与合作;四是重视河流管理情报的公开及分享。

欧洲的德国、法国、瑞士等出于对工业革命以来大肆破坏河流生态、污染河流水质的反省,以及长期以来养成的热爱自然的民族性格,这些国家十分重视河流系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德国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理念,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则[7]。20世纪80年代正式起动了“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河流治理中普遍采用近自然河流工法,如除去河道硬化层,允许水流自然侵蚀并保持优美的流态;采用鱼类能上溯的落差工程;设置鱼虾产卵场;甚至还专门为老人和儿童修改河滩,以保证他们能安全地接近水体。阿尔卑斯山山脚的阿勒河及著名的莱茵河、塞纳河、多瑙河等都采用了这种近自然工法。采用“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虽只有20多年,但成效十分突出,与传统工程方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成倍增加;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2,7]。

日本受德国提出的“近自然型河流”观念的影响,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倡导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并实施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仅在1991年全国就兴建了600多处试验工程[7]。日本建设部为了掌握全国的河流生态状况,于1991~1998年在109条一级和二级河流上展开了“水边国情调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河流系统的栖息生物种类和分布;建设部还在岐阜县的木曾川上建成了“自然共生河流研究中心”,该中心拥有世界最大的自然河流实验水道,利用此设施进行“河流―生物”相互关系等河流生态学领域的科学研究[2],以指导河流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实践。在河道工程方面,对“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强调用生态工程方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8]。

二、国内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1.我国城市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河道形状“直线化”、“平面化”严重。人们出于行洪安全的考虑,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并对河床加以混凝土衬砌,改变了原来河道的天然形状和走向,致使原本属于河流的“曲折蜿蜒”的形状和“深潭”、“浅滩”等许多生物赖以维持生存的自然特征消失。

(2)河流水环境质量恶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及对河道的开发利用程度过高使河道内的水资源数量较少等原因使城市河流的纳污数量超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水质大多处于劣Ⅴ类水平。

(3)河流生态系统损坏严重。河道的三面衬砌阻断了河道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健康河流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形式参与生态系统运动的功能丧失,致使河流所在区域的局部生态系统瘫痪。

(4)河道景观缺乏。多数城市河流出于防洪安全的需要,两岸的堤防都修建得笔直高大,且水面单调划一、水流速度慢、水环境质量恶劣等造成了河道景观的严重不足。城市河流受人为干扰强烈。上述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且城市由于具有人口密集、基础设施繁多、水电气网络交织的特点,从而增加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总之,城市河流现状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只有从生态的角度修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才能为供水、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其他功能奠定基础。

2.国内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发展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河流的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功能,把河流理解为可供人类驱使的工具,河流的价值仅仅是人类能够利用的资源价值。在城市河流整治中,主要考虑水利技术要素,采用水利工程的治理手段。虽然不能否认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但也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9]。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加强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呼声不断高涨,城市河流生态化改造及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关注。以改善水环境和再造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亲水”工程,成为城市河流建设的重要内容。1996~1999年北京改造了城市水系、成都治理了府南河、上海治理了苏州河、福州治理了闽江、绍兴治理了城河、临沂治理了沂水、杭州治理了东河,这些河道的治理工程均以景观建设为主,同时也有生态的雏形,但却并未解决好景观与生态的矛盾,没有很好地融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元素。

三、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对城市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18.9%上升到2004年的40%。据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50%~60%[10]。高密度的城市人口聚居和对经济发展的过分追求与偏重,以及对城市生态的忽视,将会进一步导致人居环境质量的下降,如绿地的减少、河道的污染等等。人们无奈地远离自然,缺乏近水、亲水空间,城市居住环境、投资环境质量的下降,间接地影响了城市经济的提升。例如,深圳市福田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就是结合公园整体改造,进行生态补水,调活水体,重建河流景观,与五星级公园景观协调,增加河流亲水性,充分体现了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思想,实现了城市河流的近自然治理方法,如图1所示。深圳水库排洪河同样也坚持着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如图2、3所示。

图1深圳市福田河整治后实景图

图2深圳水库排洪河综合治理后实景图

图3深圳水库排洪河综合治理后实景图

通过对城市河流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规划、实施,能使城市河流的防洪能力、水域景观以及沿河环境有较大的改观,从而改善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促使生态型城市的形成。如今,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矛盾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何使城市摆脱由于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城市生态问题而导致的城市河流严重污染的困扰,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关注。生态学家呼吁建设“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学家呼吁建设“山水城市”,园艺学家呼吁建设“园林城市”,林业学家呼吁建设“森林城市”,建筑学家则呼吁建设“风水城市”,尽管名称各异,但其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最大限度地强调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迎合了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形成生态型城市有效且有益的措施之一。

3.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涉及到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建筑行业、休闲产业、旅游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等。进行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将能带动这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向更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转变,同时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城市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均GDp的增长,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的前20年,我国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全面进步,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对于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通过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非常有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四、城市河道整治发展方向

1.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治工作的好坏无疑关系到城市未来的生存发展。因此,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上作足文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物质流、能量流高速运转的统一体,是城市得以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但是,生态化建设并不意味着使城市河道恢复到完全自然的状态,而是要结合城市河道的功能和特点,积极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分期分批、因地制宜的建设。

2.生态河流建设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洪水的预报、预测及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于洪水的抵御能力日益增强,因此,城市河道的建设将从简单防洪向兼顾生态环境功能方向发展,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遵从生态系统建设的需要,更多地考虑生物生存的需要。

3.人文因素考虑得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为突出。河流生态化建设不仅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为其生存发展创造空间,还要从人对河流景观的休闲娱乐、审美等要求的角度出发,生态工程建设和景观建设要同时进行,从机理上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从表象上塑造良好的视觉感观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4.水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突显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作为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它是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基础之上的无形资产。但反过来,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向良性轨道发展。

5.结合其他学科,以流域为单位考虑大范围河道整治工作。

6.借鉴城市建设史和城市水利发展史上先进的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为河道生态化建设服务。

五、小结

在我国未来的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中,建设者应当转变观念,重视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景观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设,实现城市河流的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引入近自然河流治理法,积极推行生态-生物方法水体修复技术,研究与河流生态、环境共存的新一代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工程方法;实现城市河流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形成多部门协作管理、城市居民广泛参与的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阎水玉,王祥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36-38.

[2]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2002,13(3):377-382.

[3]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海河水利,2002(1):24-26

[4]陈吉泉.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应用生态学报,1996,7(4):439-448

[5]贺缠生,傅伯杰.美国水资源政策演变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1998,20(1):71-77.

[6]韦保仁.美国的流域保护方法[J].环境科学进展,1998,6(6):56-60.

[7]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设计,2001(3):28-33.

[8][日]河道整治中心.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m].周怀东,杜霞,李怡庭,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9]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10]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8.

河流生态治理篇3

关键词小清河;济南;现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88-0113-02

济南作为全国著名的泉城,小清河流域的水就来源于济南趵突泉之水。它是济南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的季节性河道,河内有大小直流16条,呈现梳齿状态。小清河流域影响着济南人民的生活以及工业,具有防洪,排水,航运,以及养殖的功能,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也保证了济南市的安全。但是济南作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量越来越大,对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沿河边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愈演愈烈。因此对小清河流域的水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

1目前小清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

小清河流经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等5市地18个县市区,全长237km,在济南段的流域面试516km2,区内河长是32km,对济南的生活和工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其造成的污染也主要来源工业、农业、生活废水的污染;以及沿岸的容貌环境较差。

1.1工业污染

小清河流域沿岸的济南段沿途的工业种类齐全,行业众多,主要是以造纸、医药、化工、食品制造为主的行业。由于很多的企业受资金短缺的影响,废水的处理情况比较差,还没有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所以导致废水没有得到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小清河里,对小清河的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济南废水的排放量为24600万t,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4678万t,达到总废水排放量的将近30%,由于种种的原因,部分工业废水没有达到国家的指标就直接排入到了小清河里,

1.2农业污染

随着现在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以及化肥,加剧了农业土壤的板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还有大规模的禽畜养殖污染,据了解农业耕地的化肥使用量为每一平方米657kg。

1.3生活污染

小清河流域的生活污染主要来源于沿边的医院、学校、宾馆以及居民区的废水排放。这些水一部分通过城市污水干管进行排放,另一部分就直接流入到了小清河里。生活污水的成分比较复杂,多含有悬浮物质以及各种含氮物质。研究发现;2007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约达到18685万t,生活污水中的化学废水的排放量为50312t,对小清河流域的水严重的污染。

1.4沿岸的环境容貌较差

小清河沿岸没有种植绿草,建筑比较凌乱,以及周围的土壤,植被稀少;小清河流域的功能比较单一,没有将防洪与生态景观相结合起来。同时小清河流域的护岸到顶并且比地面高,隔绝了陆地与水域的过度,导致了河岸的植物群与水没有得到连通。

2针对小清河流域的现状制定的治理措施

水是生态系统得以循环的基本条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组成部分。小清河流域的河道作为济南重要的防洪工程,对其安全性也要求较高。从目前小清河流域的现状来看,水污染是最严重,因此,小清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主要从水环境、河道绿化以及防洪工程三方面来综合治理。

2.1水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小清河流域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农业以及生活废水的排放,对于控制污水的排量以及合理排放是相当有必要的。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工农业废水,应该减少废水的排放量是治理水污染的关键。工农业之所以污水排放量大是因为污水处理厂的能力比较低,污水的实际出水率不高,这就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如果污水处理厂都能够发挥其处理污水的能里,那么基本上就能够阻断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源。目前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这就需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运行管理市场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方式,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企业以及个人投资的积极性。对于已经建立的污水处理厂,应该加大其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水处理技术,增强污水处理能力;

2)防治农业水污染。这就需要在农村中推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广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的全面发展,逐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生物农药技术,这就让生物技术代替了农药,做到无污染的状态;

3)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向对应的就是要有完善的排水管网,利用这些管网可以使经过的污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直接用于环卫和工业生产中,提高水的利用率。只有配套的污水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2加强河道绿化

所谓的河道绿化就是河道两岸增绿造绿,丰富河道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景观带,在河道景观带上体现节奏感。在植物造景中,应该协调好植物的高低、形态、质感,使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达到最大的发挥。另一方面,在河的两岸增设河道栏杆,路道、景观设施等,按照不低于防水位的要求做好绿化美化。

2.3加强防洪措施

小清河作为济南市唯一的排洪河道,那么对它的防洪问题已经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所谓的防洪就是通过上截,中滞,下排的方式达到防洪的目的。上截就是利用腊山分洪道向黄河跨流域分洪;中滞就是利用济南区外的小清河道进行最大限度的排洪;下排就是在使用前两种措施后,临时停滞蓄水,顾恺高峰期就行排泄。这样一来就提高了防洪能力。

3结论

总之,小清河流域济南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工作还是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的,能够切实的做到解决了生态环境的问题,使小清河成为城市北部的生态景观带,成为济南市区的保障带,从而促进济南的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郭红欣,等.山东小清河水质污染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8):70-75.

[2]马吉刚,夏泉,等.山东小清河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6):32-35.

河流生态治理篇4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生态环境;影响;作用

1引言

我国领土范围内,大江大河的数量不少,而中小型的河流数量更是不胜枚举。在过去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采用的是取之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产方式,对各个中小型河流的影响和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近几十年里,我国的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得到飞速的提高,对河流的破坏程度日趋加剧。目前,有很多中小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还有一部分的已出现断流,中小河流的治理与保护已迫在眉睫。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我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出了:完善河流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河岸等新的要求。

2我国中小河流的现状

2.1我国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

最新的资料统计,我国河流的数量在5万条以上,其中中小河流的数量占据了非常大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一大部分的中小河流中平原地区河流的数量仅仅占有1/4的数量,其余的全部是流经或者发源于山区之中。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几乎所有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不仅如此,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的中小河流都存在着暴雨集中、洪峰流量大以及汛期短等特点。因此,中小河流也容易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

2.2当下我国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

(1)对河流的治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在防洪标准的制定上偏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防洪体系已经基本上成型,但是,这种已经完善的防洪体系也只是针对于我国的大江大河来说,我国中小河流的防洪体系依旧落后。

(2)中小河流的管理薄弱,河流的规划不到位。由于对中小河流的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导致一些砂石开采商有空子可找,在中小河流的河道内进行砂石的乱采,河流两侧违章施工建设,居民和工厂在河道以及河床胡乱存放、丢弃垃圾。

(3)经济发展和河争地之间矛盾的激化。各种管理工作不到位和治理规划工作做的不完善是该问题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

(4)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在对中小河流环保的认识上还是比较浅薄的,导致了国家对中小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够。治理工作应该是遵循自然规律,在中小河流治理的设计、施工应该做到多样化,生态化,充分发挥河流本身和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2.3当下我国中小河流治理的策略

(1)高度重视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抓住当下对中小河流进行彻底治理的机遇。目前我国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牢牢抓住当下国家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的机会,展开对本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

(2)对治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对治理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是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对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进行设计和规划是首先要做的是对河流破坏的程度进行检测,结合河流所在地的现状以及水文特征等进行系统统一的规划设计,其次,当地的经济、社会等因素也要考虑到位,这些关系到河流治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3)进一步加强河道执法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本质上上来看,中小河流的治理迟迟不能很好的实现就是制度上的不完善和管理缺位。因此,参与河流治理的相关部门的职能必须尽快的完善,管理制度和机制也要摆脱原有的“老一套”,建立健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同时,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4)积极引导民众做好河流治理的宣传工作和河流治理知识的普及,培养专业的河流治理人员。我国民众普遍存在河流保护和治理意识不强的现象,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难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在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同时,对民众开展河流保护和治理的教育工作,增强民众自身对河流保护和治理的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小河流治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各个方面全面促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5)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应与生态环境改善相辅相成。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想要获得根本性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实现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功能,在这项功能的作用下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一些人为破坏的修复。在中小河流之中这项功能同样存在,所以,将中小河流的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可以起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3中小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3.1国内外中小河流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现状

(1)国外: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完成,对国内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的内涵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完善和结束,对国内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逐渐地向着“自然河流治理”以及“生态工程治理”的阶段发展着。摆脱了经济发展以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对河流在发展中的地位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尊重河流的治理工作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两者相结合,在河流治理工作中应用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对河流的恢复以及保护作用,更加合理的对河流展开治理工作。

(2)国内: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迅速的阶段,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重视程度在上世纪末依旧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高度,在进入21世纪之后,逐渐地认识到了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中小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小河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地凸显出来。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我国对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有的初步的认识。

3.2中小河流治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作用

(1)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小河流的数量在我国河流总数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在工业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小河流的破坏应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生存栖息地的选择上首先就是沿河流域,而我国中小河流的数量最多,依附其生存的人民也是最多的。

在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作中加入生态治理的理念,在河流治理的周期上可能会有所增加,治理工作开展的前期投入也会有所增加。但是,治理工作所能够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而且,河流治理工作的后期投入会大大减少,生态环境的自我保护和恢复功能也能够反哺河流的治理工作。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作用:

1)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中小河流治理状况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的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可以提高人们食用水的质量、扩大环境的绿化程度。水是人们生活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绿化面积的扩大就是对人们生活环境,也就是生态环境的一种完善和修复,这是中小河流治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2)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之后,可以极大的丰富河流之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甚至沿河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根本上稳定生态环境。

3)保证滨河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中小河流治理,由河流所引发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可以减少滨河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次数,降低破坏的程度等,维持滨河生态环境的稳定。

4结论

我国在对中小河流的治理的重视程度上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已经逐渐加强了对中小河流治理的力度,逐渐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中小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也逐步加深。把生态环境的建设同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相结合,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参考文献:

[1]周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要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5).

河流生态治理篇5

关键词:生态治理项目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p343.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管理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河流生态治理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开展综合管理,建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适应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生态治理项目工程。该项目属于多层次、多目标体系,包括工程规划、施工设计、成本管理、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均衡性、有机协调性,调节各个环节之间的内部关系,尤其要抓好项目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扫清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障碍,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前期规划不够合理。河流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环境前期状况、地质条件与气候的变化规律、工程预计实现的效益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等,而目前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规划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未对相关情况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导致前期规划不够合理,工程只能满足当时的需要,随着经济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变化,工程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这就是前期规划的疏漏。

1.2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后期管理跟不上,此类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要使其顺利发挥效能,还需要后期管理、维护,进行适时的检测和调节,但是由于人力、资金等方面条件的限制,造成后期管理工作的欠缺,出现河道乱采砂石、乱弃废渣和垃圾、违章施工建设等现象,影响了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功能的发挥,仅仅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相反后期管理的缺失会造成建设资源、资金的浪费。

1.3部分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存在指标不治本的问题。目前部分地区的河流生态治理重点在于修复被污染的河流本身,即“水体”,而忽视了河流生态治理终极目的是对于生态系统的调节、相关功能的修复,河流生态治理基建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导致水域中的微生物、动植物等无法生存,打破了自然规律,使河流丧失自净能力。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并未广泛应用到河流生态治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中,仅仅运用工程学的理论或方法开展河流生态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工程学只是解决“表”的问题,而要使河流生态治理工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在发挥工程作用的同时,调集起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功能,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标本共治,要充分把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到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之中,做到“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

河流治理的现实对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实践提出了要求,而我国现阶段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对项目风险及其危害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治理的快速发展。此外,尽管项目管理风险研究起步较早,国内外对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远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现意义,需要我们针对这一课题、结合工程实际及相关案例去挖掘一些特色性的、独有的理论及方法,这也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2.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风险多样,要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需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提出风险处理的办法。

2.1应对成本风险。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往往是大规模建设工程,需要在预算中预先将成本超支的风险进行考虑。对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量增加,工程财务成本增加,钢材、汽油等部分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等进行充分合理的预算。在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工程分包、单价合同等方式,消除成本上涨的风险。

2.2应对工程变更风险。为应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对河流生态项目建设造成的影响,项目需对设计单位和承包商都作出相应约定。规划失误、设计欠缺等原因都会造成大额费用增加,相关费用由设计方负责支附。通过单价合同,将风险分担给多个主体共同承担,设计变更风险应由合同双方共同承担。

2.3应对资金不足风险。工程项目大力争取得到当地政府部门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付建设补贴资金。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搞好沟通衔接,利用贷款使工程建设不断链。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如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的资金支援,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着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项目,惠及子孙后代,往往会得到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2.4应对工期延误风险。征地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前置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征收工作紧靠项目方、承包商、施工单位的力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洪涝、恶劣天气等因素会阻碍施工进行,造成工期延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时候,抓好沿线地质结构勘查工作,了解地形地貌,在地质等条件不利地段的施工应充分预留工程延误时间,将复杂,避免在夏季暴雨季节施工。可在合同中规定,对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工期延误风险,采取风险分担措施,由合同签约主体共同承担。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工程进度控制首先是审查承包商制定的施工组织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加强进度管理。

2.5工程质量缺陷风险应对。放松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的不成熟将造成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由于部分地段不良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造成岩层滑坡,软土导致地基沉降,对河流生态项目质量带来潜在风险。大宗原材料如钢材、水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对其把关不严都有可能带来工程质量隐患。监理公司的监督对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非常重要。监理公司人员素质、组织情况、监管方法等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对工程质量问题必须大力整改,否则不予通过。

结束语

由本文可知,河流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重大举措,应对河流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顺利完成,就需要加强的工程的风险管理。因此,实行河流生态工程风险研究势在必行,另外,在其他项目中推广河流生态治理工程风险管理的经验,实现一以贯之、融会贯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节省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研究框架[J],水利学报,2003(1)

河流生态治理篇6

1.1河道纵向形态对河流生境多样性的影响河道蜿蜒是一般冲积性河流的基本属性,蜿蜒曲折的河流为河流中的生物生存、非生命物质的时空转换提供了基本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河流的平面形态按“趋弯取直趋弯”进行周期性演变。河流的蜿蜒使得河道内产生急流、缓流、环流等多种水流现象,不同流态的交汇又形成旋涡、跌水等复杂流态,这些复杂流态促进了紊动水体中各种物质在平面与垂向上的传递、交换。落入水面的落叶、鸟类和鱼类的排泄物等有机物从上层水体进入下层水体并被微生物分解;床面经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则由下层被带入上层水体,被浮游生物等利用,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通提供“养分”。

1.2河道横断面形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天然弯曲河道一般表现为浅滩与深槽交替分布。浅滩洪冲枯淤,是河道调整纵比降的节点,深槽则能消耗水能,维护水道,保护河床。浅滩水体光照充分、含氧量高,适合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是鸟类、两栖类等动物的栖息地。深槽则是有机物的储存区与分解区,大量腐殖质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深水不但为鱼类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同时因沿水深方向上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明显差异,使得其间的动植物群落多样化。

2河流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护岸护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稳定河道边界修建的护岸工程以及为保护滩地修建的护滩工程,通常采用抗冲的刚性材料连续固化河道边岸,一方面改变了原有边界的物理性状,破坏了原有的生境条件,另一方面部分阻断了原有河流水体与河床土体的联系,阻隔了河流与陆地。为了保护滩地修建的生产堤(民垸),则会妨碍洪水的自然漫滩,阻隔漫滩洪水主要的物质交换通道,大大削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作用。天然河床一般由砾石、卵石、沙土和黏土等构成,其不仅具有透水性与周边水系联通,而且粗细不同的泥沙组成为微生物、小型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为鱼类产卵提供场所。河道整治工程对河床的硬化处理,减弱了河床的过水性与多孔性,阻断了河流对地下水的纵向补充及对周边湿地、沼泽和土壤的横向扩展。因此,河床硬化处理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因丧失生存条件而使物种消失。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

2.2河道形态整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2.1河道整治对河流纵向和横断面形态的影响河道整治工程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影响河道形态:一是固化边岸、渠化河流,影响河流自然“趋弯取直趋弯”的演变趋势;二是通过整治工程控导水流,影响工程上下游的河势变化;三是治理工程简约的几何化断面设计,约束了冲积河流的河道横断面的自然调整。一般护岸、护滩工程采用铺设块石、混凝土块等抗冲耐蚀的材料,破坏了河流趋弯取直的自然演变趋势;有时从航运安全考虑,通过河(航)道整治使河流渠化,有些裁弯取直整治工程则让河段趋直,大大改变河流纵向形态与坡度,限制了河流蜿蜒的这一基本特性。同时河流流态单一,急流、回流和涌浪等复杂流态不复存在,大大减弱了水体与空气的交换,削弱了水体内各种物质的时空交换。在航道整治工程中,为了改善通航条件,往往将河床断面改造成规则几何形式(如梯形)。为了改善流态,对有些深潭进行抛石处理,对碍航的浅滩进行开挖疏浚。经硬化处理后河床形态单一,虽然满足了通航要求,而河流生境多样性则遭到破坏;同时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也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以及迁徙鸟类的亲水环境。

2.2.2河流生境异质性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河(航)道治理工程中,河流纵坡趋缓,复杂回流、涡旋与急缓流交汇大大减弱,部分河岸硬化,护滩工程使洪水漫滩效应降低,滩槽水沙交换受到阻碍。实测资料表明,河流治理工程使得河流生境多样性降低,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护滩工程使水生植物生长区域减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大大减少,边坡硬化使鱼类产卵条件恶化,鸟类、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甚至消失。经治理后河流中的物质交流与能量转换只在水域小范围内进行,而较难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使得河流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大大降低,生物链变得比较脆弱,一旦其中某一环节断裂,则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3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整治理念与方法

3.1适度的河道整治与合理的工程规划流域承接雨雪,孕育了河流;河流则为流域带来滋润万物的水体,输送水流、泥沙与各种养分,河流与流域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各地的自然地理因子、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各不相同,河流也各具特色。但所有的河流系统都有其内在规律性(河性),了解河性才能与河流系统和谐相处;了解河床演变规律及河流环境特点,才能合理规划、设计河道整治工程。河流系统具有5个基本特性,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河道治理应该考虑基本河性,对河道的整治是对河道自然演变的一种干扰,这种干扰应该是适度的。河道的过度整治特别是完全的渠化,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因此,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除考虑一般性的河床演变规律、人类需求外,还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需求与正常运转。应该给河流一定的自由度,满足河流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河道整治工程规划时,整治工程的布局要考虑河流的自然形态与演变规律,顺应河势布设工程,特别是注意对河流的宏观控制。在局部河段既要考虑整治需求,又要避免对河道平面形态和断面特性的过大改变,合理调整河道局部边界,通过点、线、面的呼应,形成对河流干涉度最小的有效治理工程体系;在河流生境敏感区,特别注意在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考虑整治工程的位置、规模与整治工程材料的使用。

3.2建设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基于生态和谐新理念进行河道整治,可以兼顾河道治理与维护生态环境。例如某北方河流毗邻城市河段原有河道整治工程为单纯防洪堤,控导工程体系不完善、标准低,河槽淤积萎缩,河滩成了到处是污水、垃圾的沙荒地,生态环境恶劣。调查数据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再恢复能力比较差,生态弹性度指数仅为39.06。近年来,采用防洪整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堤防治理工程建设,修建防御50a一遇洪水的高标准堤防,按设计洪水治导线进行堤防布置、建设与整治,险工段采用丁坝、块石护坡及铅丝石笼护根,一般堤段采用透水生态型护坡,迎水坡种草为主,背水坡种植灌木为主,美化了城市滨河环境,为改造滩区沙荒地,建立了大型湿地保护区,分区种植林草,改善滩区环境,还沿主槽修建不妨碍行洪的绿道,为河流综合整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3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在河流治理中,传统工程材料往往是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所使用的混凝土、浆砌块石等材料硬质渠化河道,阻断了水土交换,以至丧失河流的自净功能,破坏生态平衡;同时所采用的刚性与半刚性整治工程结构因不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整体性不足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工程失事。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例如生态护坡,对于河流以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加筋麦克垫目前常用的加筋麦克垫是新一代的整治工程护坡材料,由以聚丙烯为原料、孔隙率达到90%的护垫和高强度钢丝网格构成。这种护坡材料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具有与自然河岸类似的糙率,可以不改变河流原有阻力条件与流态。在铺设具有抗侵蚀性的护垫后,可以保护土地表面免遭雨水侵蚀,利于土壤落淤,同时保护草粒免受冲刷流失,吸收热能,增加地湿,促进植物生长。护坡植物生长起来后,有植物根系和护垫、钢丝网格的复合保护层,可以进一步提高岸坡防冲能力。这种生态护坡可以获得与混凝土护坡、浆砌块石挡墙相同甚至更优的护岸作用,同时维持了河岸自然面貌。材料的多孔隙结构依然使水土间物质交换、能量转换顺畅,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通道畅通,同时为工程竣工后植被的恢复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维持了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为水生、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庇护所和食物来源。加筋麦克垫在洪峰期8h内,其抗冲流速能够达到6.0m/s;洪水持续时间较长(约60h)时,则抗冲流速降低为3.6m/s。这种生态护坡材料在洪峰期的抗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常年正常运用情况下,边岸流速一般应控制在1.5m/s以下。该材料在一些河道治理工程如护岸工程、边坡防护工程中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3.3.2植生护垫及格宾网笼防护材料植生护垫是一种面积大而厚度小的结构,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构成,又称雷诺护垫,由间隔1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并由一定尺寸的石料填充,见图1。格宾网则是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制成的矩形网笼,并用石料填充;面板边缘采用更粗的钢丝,并用间隔1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见图2(a);还有由双绞合钢丝网编制的网袋结构,见图2(b)。雷诺护垫结合格宾网的生态护坡一方面具有强生态恢复能力,一方面有较好的抗冲稳定性,其容许流速范围为3~6m/s。这种新型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水力特性见表1。它们主要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边岸保护,防止河岸冲刷,适当控制河势,稳定航道;其填充、安装简单,易于水下施工。

3.3.3生态整治工程材料的特点(1)柔韧性与整体性。材料的网状柔性结构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尤其在需要抗冻胀、抗地震的地区更具优势。采用双绞合、多缠绕结合的钢筋网状结构强度高,相邻单元又绞合形成一个整体,即便出现个别钢丝断裂情况,也不会影响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2)环境亲和性。具有多孔结构的新型生态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有利于河流与周边环境的物质交换,材料的多孔隙结构有利于促进亲水性灌木及树木的生长,植被的恢复能更好地改善周边环境。边界阻力作用类似天然河流,有利于维护原有动植物群落的生存。(3)施工便捷且经济。材料结构独立,便于机械化操作,网状结构又利于水下施工;除钢材外,其他材料如石料等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在某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使用这种新型材料,节约费用10%,而且基本不需要后期维护费用。

4结语

河流生态治理篇7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河流要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传统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实现水利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的统一,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河道渠道化,传统的护坡工程侧重于工程安全和人类单方面的需要,设计时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质结构,对河流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因此修复河流生态和优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观点,从河流健康的理念出发。对河流的现状、发展及治理进行分析。

1河道现状

1.1河道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仍有区域性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等问题尚待解决.流域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变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河流干涸,水生态环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环境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河流治水方略,修复河流生态刻不容缓。

1.2存在问题

大多数集镇、村庄、农田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两侧。由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早期河道的建设规划受历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断面偏小,与集雨面积不成比例,甚至出现倒置现象。另外,由于历史上对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林育林力度不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防洪堤、堰坝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已运行了30—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工程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2河道治理原则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提供生存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论文参考,河道整治。除满足渲泄洪水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样化。为此,河道的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考虑,既要修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论文参考,河道整治。

2.1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2.1.1平原河道特点

平原河道纵向坡降较缓.横断面一般呈复式,河道较宽,阶地、河漫滩较发育,水深较浅。枯水期河道内水量很小或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复杂,河床冲淤变化无常。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径流量减少,河床、河滩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区域内栽植了大量树木及高杆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断面缩窄.影响河道正常行洪。

2.1.2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所以应根据岸坡稳定、正常行洪、表面异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成本经济等原则进行。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而且要创造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样性空间。治理原则为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生态护坡技术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抛石护坡、混凝土预制件护坡铺砌、生态砖和鱼巢、土工织物袋、格宾网护砌等。河北省近年来河道常用的护坡形式为格宾网生态护坡和草皮护坡。从工程效果看,格宾网生态护坡优于草皮护坡,且观赏性强。从生态环保方面.格宾网生态护坡属生态环保型护坡,透水透气性好,一定时间后易于植物生长;又由于其柔性结构,故整体性较好.适应变形能力强.能满足河道较大流速对岸坡的冲刷,适应冻胀变形,不易破损,尤其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是理想的护坡材料。

2.2山区河道治理原则

2.2.1山区河道特点

山区河道纵向坡降陡.横断面一般呈“V”或“U”字型,阶地、河漫滩不发育。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变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时间短。山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2河道整治原则

山区河道治理中.要统筹上下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规划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堤身结构和型式应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道趋于自然形态。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3水质改善及污染源的处理

在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强调源头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对于必须排出的污水,应逐河段进行总量控制(即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后的河段最小环境容量)。必要时需进行深度处理。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于易积累的有毒物质,要坚决制止排人河流。根据河流径流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自净规律.合理规划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按实时水情调度.合理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达到逐步改善水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可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国家图书馆一博士论文库.2005.

[2]李宏伟,赵艳丽.宜阳县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J].t程建设与管理,2009,(9).

[3]余国庆,朱雯,邱美娟,等.淳安县山区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3).

[4]董哲,孙亚东.生态水利t程原理与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河流生态治理篇8

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城市的天然河流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作者就河流在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功能进行阐述,分析城市化给河流带来的影响,如何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提行可行性的见解,从环境保护学的角度认识、整治、保护河流的生态结构,从而实现河流整治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城市发展河流整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河流是城市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强河流生态维护,对城市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以及河流在城市中的生态价值,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意义。

2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河流赋予城市神韵,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优美的河流景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涵。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河流与水面,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赋于城市生命与活力,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首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与热岛效应。使城市物种具有多样性,景观变得生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实现城、水一体的人文设计理念。在河流被城市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生态环境倍受考验,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城市河流的整治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3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及整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正在受到建设者与居住者的关注,就我国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河流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还承担着排涝、防洪之重任。首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开发都喜欢依山傍水。河道周围的土地开发与利,严重的损坏河床与河道。由于国民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水涌入河道,对河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大量的人工河道修建,破坏河流湿地生物生存空间,随着河道的降低,河床到河岸的延伸空间缩短,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阻断了水系与土系之间的联系,高筑的防洪大堤,石砌的护岸,破坏了河流的自然规律,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生物种群受到影响。最后,大量的人工河,造成河道蓄洪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从而出现一下雨就涝的现象。

2)加强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城市化建设实现人文理念,对城市河流整治也要以人为本,对河流规划突破传统思路,引进先进的生态的环境设计理念,开展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首先,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与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河流对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做用,在自然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曲流,浅滩等,能有效的缓解下游的洪水压力。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保持河流的曲折蜿蜒以及河流的多种形态,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河流的原生态。其次,在对城市防洪的设计中,要把堵与疏相结合,蓄与泄并重的理念。增设河流过水断面,是现代防洪的新概念。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尊重河流自然演变规律,保留原有的河流,洼地,湖泊等。最后,河流护堤的整治,应按保持自然的国际治理准则,建设生态活堤,是今后城市河堤整治的发展趋势。把保护生物生存环境与创造生物生存环境做为首要任务,在考虑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河堤生态效果,把河堤整治与水系,土系,生物链相结合,建造适合生物生长的,具有自然形态的河堤。

4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城市化建设对河流水域的污染,污染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大面积的开挖,使得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生物栖息地缩小,严重的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由水资源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严重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施实行政干预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水污染的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直以社会道德教育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保护。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明文规定所有工业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否则就实行关停,整顿措施。从而增强了企业与各地方政府的责任心与紧迫感,推动了环境整治的脚步。

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3)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实行管网雨污分流,减少污水排放量,把分离出的高浓度污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实现高效,节能,减少河道环境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与建设,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进行工艺改造。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加大城市的供水量与污水排放量,然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污水排放的40%,在大城市已达到70%。加大城市污水投入建设,既清洁了城市又保护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4)加强河道清理工作,消除河道内部污染源。河道内部污源多是产生在河道比较缓慢的区域,在水流平缓的河段一般都会累积污泥。污泥的有机物含量高,当水体的CoDmn含量达到15毫克每升时,就是最差水质的标准。当气温变化,温度升高时,底泥上翻融入水体是造成城市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工作,是清除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5)加强截污排污工作,禁止河道养殖。河道的污染源除了工业排放外,还有利用河道进行养殖的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市政工程设计,把生活废水直接送入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对上游养殖基地进行政干预,禁止在城市上游进行放鸭,养鱼行为,把污染降息到最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5结束语

总之保护好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城市建设工程,保护好河流水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已。加强城市化建设,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曹梅英,王建华.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西水利,2008,(1)

[2]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河海水利,2009,(5)

[3]朱向宏,刘兴仕,王宗亮,等.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J].节水灌溉,2010,(1).

[4]沈清基.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学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8,(2)

河流生态治理篇9

关键词:河道;水土保持;问题;危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其中水土流失已成为危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水土流失对于河道的影响更为巨大,只有使水土保持治理建立在整体流域环境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够在保持整个流域系统平衡的基础上改善河道的生态。

l河道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在当代,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已众所周知,水土保持在解决江河水患以及山区自然灾害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1河道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

1.1.1河道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违背了自然法则

水土保持作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外部干预,该活动必然有着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如果在河道治理中不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以系统性的损失来换得局部河道的改善,其必然也将对其它流域段的生态平衡造成威胁,这是当前在河道治理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河道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上不少地方片面的采用河道衬砌的治理办法,表面上这种钢筋水泥夯筑的河堤安全可靠,实则弊端百出。主要表现为:①混凝土修筑的河道使得水生物难以生长,使得河水失去了自净能力;②河道衬砌的治理办法也将使得河道两岸的植被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河道沿线自有的生态平衡;③混凝土修筑的河道也使得地表水难以渗漏,破坏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门然流通,最终导致河道沿线的生态恶化。

1.1.2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水质的恶化和生态失衡

通常来说,河流大都承担着河道沿线城市用水和排污的任务。近年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得不少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到河道两岸,不仅造成了河道的淤积,还使得河流水质深受污染,最终让昔日的清水河变成了眼下一个又一个的“臭水沟”。尤其是部分城市在建设中盲目填河造地,破坏了河道的水系。此外,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污染了河道的水质,最终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和失衡。其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极少数不法分子对河道进行非法盲目开挖,导致原有河床的河势和水流方向发生改变,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水流自然规律,而且破坏了河道生态环境。

1.2河道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1.2.1水土流失增加了河道旱涝洪灾发生的几率

1)水土流失造成了枯水季节河道水量的减少,严重的将造成水源的枯竭和河道的断流。

2)水土流失也造成了洪水季节河道水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地表径流,最终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具体来说,水土流失对河道水量的影响体现在:①使得土壤的蓄水量减少,增加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得枯水季节水更少,而洪水季节水更多;②水土流失使得河道、湖泊、水库发生淤积,蓄水容量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

1.2.2河道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淤塞在水力的侵蚀下,河道沉积的泥沙会随地表径流流向水库,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将减少库容,不仅降低水库的防洪能力,久而久之也将降低水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上游河道流失的水土将沉积在下游,导致下游河道的河床抬高,影响到河道的行洪能力。

1.2.3污染水质,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系统河道水中泥沙含量的增加,以及随着地表水流进入河道的水体中所含的农药残留物等污染物质无疑将造成河道水质的污染,不仅稀释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最终也将破坏河道的生态平衡。

2如何搞好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

2.1遵循自然规律,生态治理河道

河流包括河槽、滩地,湖泊湿地、上中游水库、农田灌溉系统等等,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河道治理必须秉承自然的法则,坚持“宜直则直、宜弯则弯、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开展沿河两岸的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河道的基本形态和河床稳定,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动植物群种,恢复湿地,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通过生态治理河道,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还河流以生命,为两岸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让居民亲水爱水治水,让河道生态治理变成全社会共同的愿望。

2.2注重综合治理,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在河道治理中要打破“只搞工程治河”的陈旧观念,注重河流两岸城市村镇生态环境状况,将河道治理与城市村镇建设绿化美化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全局综合整治的观念统领河道治理,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生物措施,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护岸保堤,防止坍塌和冲淤并且要将上中游治理放在与河道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制定河道上中游综合治理长远规划,增强规划刚性,加大治理力度,并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树立景观河道新形象。

2.3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河道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三是避免点源和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河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保护水环境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均衡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保障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从而控制河道水土流失。

2.4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巩固河道治理成果

河道治理涉及范围广、战线长、任务重,因此治理中要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期管护相结合,坚持治管并举,综合考虑河道的景观维护、安全渡汛、生态涵养和开发利用等问题,在抓好治理的同时,加大依法管护力度,制定严密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工程管护长效机制,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在日常管护、移植补植、禁牧防火、采石采矿、项目开发等方面做出规定,完善机制,进一步理顺各方关系,明确责任,切实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提升管理水平,避免造成二次破坏。

3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应特别关注问题

3.1要注重河道治理的协调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河道治理不仅要有疏浚防洪的功能,而且要融入园林景观生态环保建筑艺术等多项内容因此,河道治理要围绕建设山水园林等多生态目标,编制河道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利于沿河两岸开发和景观整治能够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确保河道治理效果的整体协调性同时,对一些单体项目设置,应精心规划,反复论证,力求科学合理。

3.2要注重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河道水土保持的目的在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形成良性生态系统。但是在重度污染的水域,根本谈不上良好的河道生态。河道截污如果还没有完成,污水不断进入河道,面对巨大的污染负荷,河道生态系统就无法维持;河道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水补给,即截污后的河道没有水,河道生态系统也无法维持;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雨后大量的污染物泥沙进入河道,河道生态系统就容易受到破坏因此,河道治理必须提高河道和自洁能力,通过清理河道污染底泥,湿地恢复,建设河道生态护岸与护底,建设联合污水处理厂纳污企业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措施解决河道污染问题,保证河道水质的净化,形成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

3.3要注重适地适树,优选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种苗易得成本低养护简单的优势,可以迅速形成有效的地表覆盖,并为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演替奠定基础。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多采用乡土植物,根据河道水位变动情况进行植物分区,在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下部以种植湿生植物为主,上部以中生但能短时间耐水淹植物为主植物配置种植应群落化,物种间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逐步构建良性的河道生态体系。

3.4要高度重视河道治理的工程质量

坚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相统一,既要合理摆布,科学施工,保证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按质按期完工,又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过硬。

河流生态治理篇10

[关键词]:生态理念河道治理原则规划实施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在国际科技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河道治理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新的治河理念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并在规划、实施各环节进行了实践。昌宁县的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境内大小河流110条,其中,较大河流6条,过境江2条,5km以上常流河57条。受传统治河思路的影响,已经治理的河道普遍存在硬化、渠化的现象。自2009年云南省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昌宁县的右甸河、枯柯河等担负全县主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相继得到治理,并在规划和实施中创造性的融入了生态理念。

1传统治河方法的弊端

受资金及技术影响,昌宁县各河流并未能进行系统的整治,仅对城区及集镇所在的重点河段进行了防洪治理,治理思路多围绕着防洪及排涝两个目标,治理方法主要是对河道截弯改直,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进行全面护砌,这样使得河道丧失了自然属性,改变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其弊端已逐逐渐暴露。

2新时期的治河原则

水利部对新时期的治河原则明确提出,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突出生态理念,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河道治理包括疏浚、护岸、河床调整、亲水台阶、防洪抢险、绿化等内容,在规划和实施中要把握以下原则:①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②在河道治理规划时要做好生态调查,并在方案中提出相关保护措施;③维持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岸线,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修复能力;④根据河道的功能定位来确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3生态理念的工程实践

3.1昌宁县右甸河城区段治理

昌宁县右甸河是罗闸河的上游,发源于昌宁县北部新炉山区,由北向南流淌,纵贯昌宁县城右甸坝区,经温泉乡温泉村湾塘流入风庆、云县后汇入澜沧江,属澜沧江一级支流。右甸河城区段长18.6km,担负着县城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它也是县城的景观主轴,是全县人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工程治理方案把传统治理目标与生态景观打造紧密结合,河堤顺势而治,保留其天然河势,同时保护原河堤生长的树木,尽量少占用农田。河道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堤采用浆砌石护脚,5年一遇洪水位以上采用砼菱形网格护坡。护坡网格内通过栽植垂柳及藤本来达到生态和绿化的效果。其中每间隔6个网格植一株垂柳,其余网格内分段种植常春藤、蝴蝶藤、爬山虎、油麻藤、遍地黄金、炮仗花6种不同花色的适应当地气候的藤本,每500m交换品种,两岸交错种植,打造了绿树成荫、步移景异的休闲地带。同类工程规划设计中应注意根据河堤超高部分拟定大小适中的网格尺寸,对绿化藤本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容易成活,能适应当地气候及河堤生长环境,再根据藤蔓和叶、花的形状及颜色确定其品种及栽植方案。同时,河堤两岸每隔200m布置一道下河亲水台阶,与调整河床的防冲坎相连,既满足了防冲要求,也便于下河亲水嬉戏。防冲坎采用大石高低起伏的支砌形式,营造了古朴自然的潺潺水景,为城市景观打造奠定了基础。

右甸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融入了生态理念,既保护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平衡,又美化了河道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是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和体现。

3.2枯柯河治理

枯柯河是勐波罗河的上游。勐波罗河在保山市境内称东河,在昌宁县境内称枯柯河。枯柯河长94km,下游10年一遇洪峰流量达507m3/s,河堤几乎全部为土堤,每年汛期洪水骤涨,水患成灾,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枯柯河流经的柯街坝、卡斯坝、湾甸坝是昌宁县气候条件及土壤资源较好的坝子,是各种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昌宁县主要集镇中心及小湾移民安置区,河道治理以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功能定位,尽量控制投资,促进人水和谐。

枯柯河部分河段已经治理过,但由于原来多采用刚性的浆砌石挡墙护砌,抵御整体变形的能力较差,加之部分河段基础未开挖至砂卵砾石层,河道经多年运行基础冲刷变形,导致很多河堤出现断裂变形或整体倾覆。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格宾石笼土堤造价较浆砌石重力式河堤低,采用格宾网治理河堤施工简便,格宾石笼由生产方根据设计尺寸做好后运至工地,现场装配操作简单,减少了基坑排水的工程量,石笼砌石可就地利用河滩上的部分砂卵砾石,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其柔性砌体适应河堤整体变形能力较强,有很强的抵御自然破坏和抗恶劣气候影响的能力,有利于河堤稳定。同时石笼石头缝隙间的淤泥有利于植物和昆虫生长,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河堤护坡可以植草、种树,有利于生态平衡。

枯柯河治理中格宾石笼土堤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格宾重力式挡墙护脚、网格植草护坡土堤,用于河床冲刷较严重,河势变化较大,漫滩较小的河段。此堤型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至基础采用格宾重力式挡墙,以上为梯形断面植草护坡土堤,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格宾重力式挡墙的外形采用台阶,格宾挡墙总高4.0m,4笼为一摞,每笼高1m,底宽由下而上分别为3m、2m、1.5m、1m,顺水方向长均为4m一笼。另一种为浆砌石护脚、斜坡格宾石笼护垫护坡土堤,用于河床较宽,漫滩较大,河道较为弯曲的河段。此堤型基础采用浆砌石,护坡采用斜坡格宾石笼护坡,厚0.3m,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

枯柯河采用格宾石笼辅以植草的形式来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河堤防护和生态效果,昌宁县下一步即将实施的落勺河、温泉河治理工程也将使用混凝土网格护坡栽植藤本、格宾石笼护砌、植草护坡等生态治理形式。

4结语

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已广泛得到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已成为河道治理工程必须考虑的的首要问题,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将生态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已成为当前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安全、水美、岸绿、景好”将是河道治理工程的最终目标,河道工程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将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

[1]尹蕾,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中国水利2012(10).

[2]王惠萍,周志华.从清河治理看现代治水思想的进步.中国水利,2012(17).

[3]刘凯贤,陈卫,吴倩良.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