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8:15

行政学的特点篇1

 

作为法学14门核心课程之一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应当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适应转型期法学教育及学习是当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没有好的教材,要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构筑空中楼阁。本文拟结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的运用现状对目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改革意见。

 

一新中国行政法学教材回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法学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包括讲授苏联法学、采用苏联教材。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批评了学习苏联的教条主义错误,各校开始自编教材,1963年政法教育工作会议后,各校组织编写了一批自己的法学教材,但其内容亦多受苏联影响,主要为“总结我国政法实践经验,阐明党和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最早出版的一批统编法学教材是1980年司法部成立的法学教材编辑部所出版的,以后又组织出版了若干批统编教材。1982年4月,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概论》作为校内教学用书;同年6月,北京政法学院国家法教研室编印了《行政法概要教学参考资料选编》作为校内教学用书。1983年6月,王岷灿担任主编,张尚鷟任副主编,方彦、王名扬、应松年、陈安明等人参加撰写的《行政法概要》艰难出世。《行政法概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行政法教材。该书提供了还处于“摸索阶段”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简单轮廓,标志着行政法学作为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诞生。之后20多年,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仅就篇幅而言,呈明显增长趋势。从1989年的第二本行政法统编教材《行政法学》29万字到现今主流教科书的70~100万字,反映了行政法规范的细化和讨论的深化。在编写体例上,最近出版的教科书比较重视参考文献和案例的引证,有的教材引注中提及的案例和参考文献足以列上10余页。在2005~2006年中出版的行政法(含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至少有43种。其中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和应松年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两种教材。应松年主编的《当代中国行政法》集合了40位作者,篇幅达211万字,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行政法学著作。不仅篇幅增长,而且逐步向综合性、系统性兼具研究性的方向发展,其目的不仅在于向读者介绍和传授关于行政法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努力汇集和反映20年来中国行政法的发展脉络和最新研究成果。新的教材增加了一些学术观点,反映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如有关行政征收、行政命令、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问题,以及有关行政补偿的问题等等。增加了若干新的司法解释,反映了司法判例,提供了相关动态与信息。国务院于2004年3月专门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新的《国家赔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以及《行政强制法》的出台也在教材中及时得到体现。近年来,在行政法学的研究中,学者们也逐渐拓展了自己的视角,开始对行政过程中的实体性因素予以描述、分析和判断,对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予以关注。着重于法在社会秩序中的形成、发展、构造及效果分析等动态的观察,并由此产生了动态研究方法。而行政法因多是政策的法制化,且变动不居,这也使得居于行政法学核心地位的“解释论”走向了与“立法论”并重的局面。就技术而言,经济学、社会学等方法较好地逐步融入到了行政法学的研究之中,显示出行政法学的开放性。但上述方法论的转变在教材中的体现较为薄弱。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的特点

 

1.编写单位固定、风格单一

 

行政法教科书种类繁多,法学本科生教材主要由三种编写单位编写:(1)教育部主持编写的法学教材系列;(2)司法部主持编写的法学教材系列;(3)有关法学院校组织编写的法学教材系列。由于行政法规范的高度分散,也由于行政法体系在中国仍然处在发展之中,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行政法教科书既不好写、也不好读。

 

由多人参与编著的作品较多,个人独著的较少。在体系结构上,多数教科书分为导论、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行政救济(行政监督)4编。这说明,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中国行政法教科书在体系上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但同时,现在通行的体例似乎不易容纳行政法学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如行政强制、人权保障和对“良好行政”的追求、公物的管理和利用、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建构等。

 

目前,中国众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中最受赞誉的是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是由一些著名行政法学家共同撰写的行政法学教材,由于每个撰写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所以这本教材的成就巨大,其很多观点已经成为通说,也是很多学校考研的指定教材。此外,马怀德主编的《行政诉讼原理》也较受欢迎:该书是中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最为系统、全面地对行政诉讼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著作;著作内容不仅反映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也对有关国外的行政诉讼制度和相关的理论作了较好的介绍,这对学生阅读国外行政法和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方面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帮助。王学辉的《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较具特色,书中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重点突出了行政诉讼价值与法治原则,行政诉讼基本原则、行政诉讼结构、行政诉讼组织、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并对完善中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提出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了解两大法学的行政诉讼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必须看到,中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中国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育以讲授政策、法律的条文为根本,为制定出来的政策、法律作正当性注释。虽然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育中,法条的讲解的确非常重要,但它不应该成为行政法学教育的核心。加之司法考试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所占分值比例较大,迫使一些教材的编写者放弃理论研究和个人观点转而围绕司法考试的考点来编写教材,甚至把法条作为法学本科教材的主要内容,促使一部分高校在司法考试的指引下把精力集中于如何使学生通过考试,而放弃理论素养的培养,这样的导向必然培养出大量机械型、记忆型,而非学术型、思想型的学生。

 

国内行政法教科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与行政法相关立法的完备程度和行政法学研究整体上的相对落后有直接关系。如行政程序法迟迟不能出台,导致教材在程序理论上的体现尚显薄弱;行政法学的研究力量有限,但研究主题却又过分集中,导致研究主题乃至研究结论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行政审判实践中涌现出的司法建议、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等大量创新机制却没有走入研究者的视野。

 

2.未形成多元化方法论和学派

 

中国行政法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和注释法学的方法为主,当一部新的行政法律、法规出台,各种版本的注释、解说、讲话就蜂涌而出。这些普及读物虽有它传播普及法律的积极作用,但却分散了有限的学术资源力量,不利于学科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学科队伍的健康成长。而比较方法、哲学方法、经济分析方法、行为科学方法、社会学分析方法等较少涉及,尚未形成具有中国人文精神的行政法学方法论体系。

 

在国外很多学派,如行政法的功能主义学派,行政法的规范主义学派,他们之所以能形成传统,与他们具有一个稳定的学术典范有很大关系。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代表性教材或教材式的著作,以表明他们的精神源头与基础。学术的创新和发展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可以循着一定的历史脉络和机理找到最初的积淀之处,那么教材往往就是展示这种原初性积淀的很好典范。①但迄今为止,在我国法学本科生教材中,鲜有对国外各派别观点的系统介绍,致使学生的眼光局限于概念与原理的掌握以及规范分析方面,而很难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致使我国行政法学界尚未产生独树一帜的理论,这与行政法学研习者在早期阶段缺少引导思辨的教材是息息相关的。

 

3.行政诉讼部分往往枯燥乏味

 

在诉讼法方面,与刑事诉讼法学及民事诉讼法学相比,行政诉讼法学无论在研究的广度抑或深度上都难以望其项背。究其原因,既有对行政权力约束、限制的意识产生晚,“民告官”案件少、实施艰难等客观因素,也有研究力量投入少、兴趣淡、方法滞后等主观因素。研究的落后局面也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编写质量。

 

尽管市场上有大量各种版本的统编教科书,也不乏学者个人撰写的行政诉讼法教科书,但多数教材的体例结构都趋于一致,除了“概述”或“绪论”、“历史发展”、“基本原则”篇以外,基本上都是按照现行《行政诉讼法》的章节体系去设置的。这种体例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行政诉讼法教科书具备了《行政诉讼法》释义书的功能。概念法学气息的行政诉讼法学教科书大多就只能适用于法学院的课堂教学了,即便如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也难以激发其阅读乃至思考兴趣。在行政诉讼法学方面突出表现出研究方法单一,概念法学、注释法学的风气浓厚的特点。这类教科书远远未能满足提供中国的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的实际运作的描述需要,教材与实践严重脱节,这将严重影响法学教育的质量、法学教育与实践。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改革内容

 

1.推进编著者和编著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应松年教授指出:“编写教材的作用就是要树立这个学科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与标本,大家能够在一些基本统一的起点上讨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深入。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行政法学的专著或专论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进步,但大家对于很多基本的问题立场和概念还是可以达成一致的,正是这种一致保证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研究其他问题,并使得对话成为可能。最后,编写教材还是真正形成学术传统的必须。”②

 

在介绍国外的理论和教材时,应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汁原味,避免编写者的再加工,学习时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进行分析解读,避免曲解作者的原意,这有利于法律思想的传播。目前,行政法学界对外国行政法的译介尚显薄弱。如类型上,对外国行政法的翻译多为教科书型的著作,而专题性的论著依然寥寥。在国别上,基本限于英美法德日五国,因而存在明显的盲区。如对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时期的行政法,仍缺乏了解。在时效上,与国外的最新发展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国外法学教材似乎更加提倡个人撰写,而不是多人合编。事实上,对于一个学者而言,撰写出一部高质量的教材,是对其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全面检验。只有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并了解实际教学需要的学者,才能写好教材。应当鼓励具有深厚造诣的中青年学者独自撰写教材。此外,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学本科教材还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现象,不能满足不同需要。

 

因此,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的编写应着重于根本性的东西——包括各种法律概念、基本理论、立法技术、解释方法等。

 

国家司法考试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育的教育方式,进而影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的编写。而进行理论研究,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法学思想,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法学教育层次具有积极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教学目标也是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法学家,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背诵条文的学生。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的选择上也应当适应这一目标。

 

2.成为方法论和学派形成的基础阵营

 

教材的质量是决定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学术视野,进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或正或负的作用。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中,“法学教材既是作者的知识创新,也是法学工作者前后传递文化上的积累,应特别注意理论创新、知识创新与学术传承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使命的实现,均有赖于教材编写者必须有着明确的目的意识。或者说,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法学教材编写目的,就难以实现教材所应承担的任务。”③

 

鉴于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笔者建议结合以下两点做出考虑:教材主要是就学科的基础原理进行清晰的表述,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此原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应提供相应机制激励法学家们把自己的成熟研究内容编写成见解各异的教材,法学的真正繁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一门学科有数种各具特色的教材,便于读者、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由此推动相应教材所主张的学说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催生出不同的方法论和学派,以真正促成行政法学与刑法、民法比肩的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编写者也必须注意维持行政法学体系逻辑上的融洽与内容上的融贯。行政法学教材的编写如果完成了“从制度、法规的研究转向基础理论的研究”的转变,那么,行政立法超先、行政法理滞后的现状将会得到改变。④在肯定传统主流教科书所确立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删减。在重视法条与理论的同时,行政法学编写者应当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还可以引导读者更为完整、准确地了解中国当下正在运行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将研究与思辨的成果,反映到教材中,以启迪学生,为行政法拓展学科领域,奠定法治行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基础。

 

3.行政诉讼法部分应注重案例的选用及其创造与改编

 

近年来,由于诉讼法程序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法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案例作为引导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但在本科教材中直接通过案例来阐述概念、原理的编写方式尚未成为主流,即使教材中包含案例,其所选择的行政案例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同时,直接使用的案例与要说明的理论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对于选择适用于行政诉讼法教材的案例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工作。如叶必丰先生所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和沈岿的《国家赔偿法》,这些教材不追求案例在数量上的巨大,而是重视案例的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可视为这类教材的一个成功典范。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改编真实案例,使之符合解释说明原理和概念的需要。

 

日本著名法学家我妻荣曾说:“不伴随探究实现应有理想的法律学是盲目的,不伴随实际探究法律中心的法律学是空虚的,不伴随法律构成的法律学是无力的。”⑤所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的改革不能一味考虑学生考试就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发展学科和培养学生法学素养的功能,因而,仅仅是对基本概念和法条进行注解的教材无疑会逐步暴露其弱点而被市场所淘汰。

行政学的特点篇2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转贴于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行政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3-29

一、“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转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影响,“90后”大学生思维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确定性。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网络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网络虽然给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行为习惯产生着负面影响,危害着“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出现了整体下滑现象。

笔者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普遍呈现出个性张扬、价值观多元、个体本位突出、崇尚自我、依赖网络、道德观念缺乏、媒介素养欠缺、理想信念淡化、金钱至上、追求外貌等特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比如,前不久网络中曝光了某“90后”女大学生欲借两百万尽孝的新闻:一名女大学想要不劳而获通过“卖掉”自己的后半生来获得两百万。

社会学家胡光伟就此事指出:“她如果凭自己的能力挣了3000元钱给她父母,都是孝顺。但是这种想要靠别人来帮忙尽孝道的方法,她父母知道后,心里也会难以接受的。”

育人先育德,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做人,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多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职业技能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是在走形式、搞过场,并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大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当中。教育方法没有紧跟时展进行必要的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教育内容更是苍白无力,与现实社会情况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调整。所以某些教学内容很难得到学生认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反感情绪。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个体感受的考虑,缺乏对学生心理特征变化的把握,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将越来越大。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就很难走入社会迎接挑战;在工作中遇到些许困难便会一蹶不振,甚至走上偏激道路。

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障教育有效性,各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解决当代学生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展开教育,以保障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行政学的特点篇4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 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 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行政学的特点篇5

一、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继承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和思想,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合理借鉴吸收了西方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不断追踪国际上关于行政领域的新理论,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对中国行政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总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行政管理学领域相关研究空前繁荣和兴旺。

2.中国行政管理学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

迄今为止,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和新兴的学科。在中外行政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和专门化,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和议题。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努力把中国行政改革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着重研究中国行政的规律和特点,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步伐。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一整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特有的模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打下了基础。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理性选择和使命趋势,也是中国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希望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是指立足对本国或本地区的行政实践思考,透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积极而谨慎地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以指导行政实践的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活动过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是完善行政管理学自身学科体系的需要,是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行政管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生产和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驱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中国行政实践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加以指导。相反,中国特有的行政现实又推动着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向前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素材。

4.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形成应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学根源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观环境。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和提炼,其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于行政实践的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应该主要来源于对中国客观环境的思考。中国客观环境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及其发展的结果,定会烙上中国特色的印记。

其次,中国行政管理学依赖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途径选择。理论和知识的生产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掌握其基本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理论建构和发展,是一种合理选择和要求。各国行政管理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理论建构的路径选择也会不同。中国行政管理学建立的目的是为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上讲,是为社会发展和需要服务。所以,在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道路选择上,都会具有中国性格和品行。

第三,中国行政管理学指向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实践。理论的根本生命价值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活动,以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千差万别,对产生于实践的理论需求也会随着变化。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对中国公共问题的关注,行政领域问题反应的是特定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行政实践,指向于行政实践的中国行政管理学理论也应具有中国气质和特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路径

从行政管理学理论建构和发展角度来看,如何提炼和构建有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实践操作性原则,是需要中国行政管理学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1.行政管理学建设的生态分析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受文化历史、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人的认识程度和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有密切联系。我们把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称为行政生态环境。一方面,行政生态环境决定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性质、使命以及进程,决定着其变化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反作用于行政生态环境,指导行政实践,利用和改造行政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调适,在行政实践中达到动态平衡。

2.行政管理学建设的重点转移

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不可能直接用西方话语系统来解说中国实践,任何社会科学离开了对本国或地区的现实分析和思考都会虚幻而不现实。中国行政管理学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如其它社会科学一样,充满了移植和加工的特点和性格。模仿和移植也是一种国际化,是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一直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管理有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总结、提炼和升华。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学角度看,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

一是凸显中国问题意识。面对中国语境中的行政问题,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难以找到真正的答案。已有的“答案”可能不仅在西方饱受争议,在中国也会有水土不服的可能。即使是相同或相似的行政问题,运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或途径来解决,其效果也可能有巨大反差。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不要刻意去验证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也无需用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来规定中国问题。重点是发现中国问题,从中国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认识现象,从中找寻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规律和本质,逐渐形成和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知识自我生产和发展的机制。在中国行政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诸如公共危机管理、绩效管理、大部制、行政三分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当前中国行政领域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认真的学术性反思和创新:这些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在哪里?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发掘和面对的是这些问题。不然,我们解决的将是一个伪问题,即使方法再有效亦是徒劳。

二是创新中国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主导研究方法,它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生产和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植于个人主义的张扬,其工具性、经验性、单向度性等弊端暴露无遗,西方学者也对此颇有意见。美国学者怀特认为,行政管理学研究不仅有解释性、诠释性和批判性三种研究模式,而且与解释性研究方法一样,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方法也可以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增长,为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长作出合法贡献。实证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还未被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所认识和接受,行政管理学界对实证研究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另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与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情境相联系的,它对中国行政现实是否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能否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生产和增长,还是一个未知的疑问。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保持既有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需要克服单一的研究途径,引入哲学形而上学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拓展行政管理学研究视域。在尊重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打破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引入反思、批判、伦理的价值维度以及以整体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方法,以创新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方法。

三是构筑中国对话管道。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获得空前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上也出现学科分工,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呈现专门化和碎片化的镜像。人们在为各个学科有自己独立发展路径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建构的理论渐渐远离客观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日益缺乏。每门学科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识来建构理论,缺乏整体性的世界知识体系,就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事物的部分,显得脱离现实,这就是人们总感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一要寻找跨学科研究契合点。行政管理学在社会科学中是一门边缘学科,也就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行政管理学者们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研究行政问题时,需要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对应不同的研究问题或范围予以合理选择,找到跨学科研究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明晰行政管理学的真正使命,增强作为学科的自信心,尊重不同学科的规律,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拓宽行政管理学研究视域,统筹于中国的具体行政问题的研究,建构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二要构筑理论与实践融合平台。

3.行政管理学建设的路径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就是“要在行政管理学的语言、术语上中国化,营造属于中国的行政管理学语境和话语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行政理念、行政思想、行政原则和行政目标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中国化。”这种从语言形式到实质内容上的中国化,内在地要求运用现代语境对行政管理学的解读与诠释,对中国特有的传统资源加以深度发掘,找寻积极的具有生命力的因素,重视传统资源对行政管理学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涉及到对西方行政理论的反思和批判。这不是简单从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方法上使之适应于中国,而要涉及到意义的阐释与文化价值问题。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涉及西方行政理论的普遍化或通则化是否可行的问题,牵涉到如何从本土的行政问题建构成为通行西方社会的行政管理学理论。行政管理学迫切面临“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个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的问题,必须严肃思考全球化时代东西文化融会贯通以及认识论的问题。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需要从行政哲学的视角,立足于中国的行政实践背景和文化特色,对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这不意味着对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全面否定,而是重新审视,是对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的合理性评价,是对西方行政实践和文化语境下行政管理学特征的思考,是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总之,根据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透过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设计方法和研究途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行政管理学已是迫在眉睫。

四、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同层面的协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聚焦于中国特殊生态情境和语境体系下的行政实践,以及中国行政问题或公共问题的解决,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行政管理学。

1.铸就共同的认识和思考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立足于国情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提炼和形成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强化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将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要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如何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等问题。

2.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需要与政府管理的实践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通过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提炼或形成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管理或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来源于政府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管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相关信息等资源需要政府提供支持,这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3.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需要不同的研究组织或机构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需要有对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的理解和行政实践的考察,对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的梳理和特有国情的分析,还需弥合不同学科知识发展造成的间隙和隔阂,这些任务依靠少数研究机构或组织难以承担,需要吸纳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作为研究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行政管理科学、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服务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是其重要使命之一。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科研单位或研究机构进行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作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累积;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相关学术出版物,如《中国行政管理》和其他期刊杂志或出版社的作用,使之成为传播行政管理知识、探索行政管理学理论、交流行政管理学研究经验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研究。

4.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拓宽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层次,提高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促进国内外行政管理研究的对话和接轨。在国内交流方面,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加强科研单位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主办和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加强学术界、国内科研单位之间的学术研讨和联系。在国际交流方面,选派科研人员赴国外著名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访问研究并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外著名学者、专家来国内讲学,接受政府官员的访问,就有关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行政学的特点篇6

关于行政法的特点,中国学者们“一般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内容上的特.卢、,一是形式土的特点”。无论是关于内容土的特.查、,还是关于形式土的特点,各学者都有自己一定的见解③,为我们正确把握行政法的特.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不过,综合分析行政法,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学者有关行政法特点的分析尚有待进一步深入④。关于行政法的概念、对象和范围的深入探讨,能够为正确把握行政法的特点提供较为直接的根据,而正确把握行政法的特点,对于科学、合理、适度地界定行政法的概念、对象和范围,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者的关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仅从内容上和形式土两个方面研究行政法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行政法的特.点,可以从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在性质上的特点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三方面来考察⑤。这三方面的特.点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法予以考察的结果,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性,只有将其综合起来理解,才是作为整体的行政法的特点。换言之,并不是说其他部门法中绝然不存在下面所讲的各个特点,而是说将各种特点综合后从整休上来把握,作为行政法的特殊性,则是其他部门法所不具有的。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行政法,通常是以多数人为相对一方,单方面地、强制地规定其权利义务,在这一点止一与承认私人自治(privatautonomie)原则,将权利义务的分配广泛委任给各当事人的自由决定的私法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在私法上,习惯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行政法采取成文主义。行政法现所规范的对象不仅机为广泛、复杂和繁多,而且具有不断变迁的性质。与此相对应的行政法,当然也由复杂繁多的无数法规构成,而且必须适应其扮泛的变化而采取相应变化的形态。这就决定了行政法具有复杂多样性。在这种意义上,行政法规定在形式上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行政法的成文法性

由于行政法不考虑每个具体相对人的意志如何,单方面地、而且是以多数人为相对方,就有关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事项予以整齐划一地平等规定。因此,行政法必须以成文形式明确规定,使相对人能明确而广泛地知晓法规的内容,使相对人能够预刚将来的有关后果,以期法律生活的安定。特别是通过行政权单方面地限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或者对公民赋课义务时,从行政权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这一角度出发,应基于成文法进行,这与罪刑法定主义是同样的道理。根据,同样的道理,现代法治国家一般都确立了情报公开的原则,使人民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行政法规范,更加自觉、主动地服从行政法的规制,协助行政主体更加圆满地完成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成文法主义是行政法的原则。当然,并不是说在行政法领域没有法存在的余地,当欠缺成文法规则时,作为法规的利、充,习惯法例外地得以承认。

(二)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表现为多种多样性

行政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形式上和宪法、民法、刑法等有一部完整的实体法的法典不同,迄今各国尚无一部统一、完整的法典。关于这一特点,中外各国行政法学者的观点基木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行政管理的范围极为广泛,行政法调整的对家—行政关系极其繁杂,技米性、专业性又比较强.而且行政关系变动较快,制定一部包罗万象,完整统一的行政法典极为困难。

在现代行政法发展史上,不断有人提出要制定一部行政法典的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些国家也曾试图制定和须布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努力均未成功。战后,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范围的扩大,使制定统一的行政法典更加困难。目前,在法制较为健全的各国,大多采用汇编成册的方法,或者着眼于行政程序的共性,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行政程序法。⑥

(三)行政法律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和法律文件的数量居各部门法之首

行政法律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和法律文件以及行政法规范的数量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这是因为,在立法体制上,行政立法是多级立法,有权的权力机关可以立法,有权的行政机关也可以立法,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其效力级别亦有区别,不象民法、刑法等,在通常情况下,只能由最高权力机关加以制定,法律形式单一,法律文件数量有限。当然,多级行政立法休制归根歹.]底是由行政法的内容的广泛性、高度技术性和绝大部分行政法规范的易变性所决定的⑦。

二、行政法在性质上的特点

行政法和私法不同,不承认私友自治原则,而确立了为实现行政目的,以多数人为相对方,统一规定其权利义务并强行实施的原则。因此,行政法所规范的,往往不是注重其对象的主观的、内在的、实质的内容,而是主要着眼于其对象的客观的、外在的、形式的现象。并且,行政法律规范一般都具有为实现一定结果而设置合理手段的技术法规性质。

(一)行政法的强行性

行政法是从公共利益出发,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对权利义务的统一规定,所以,原则土不因当事人的不同意思表示而排除法的适用。相对人必须服从行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也负有依据行政法规定执行公务的义务,不得以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与行政法规定不同的行为。例如,税务行政机关负有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征管税务的义务,没有法律根据,便不能减免纳税义务,更不能歪曲法律规定,就纳税金额进行和解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行政法具有强行法规的性质。当然,行政法律规范承认行政机关自由裁量的情形也不少,但该裁量仅限于法定范围内的栽量。超越法定范围,违法的栽量当然不被承认。

与上述原则相对应,有时也承认一定的例外。因为行政法是为实现一定的公共目的而作出的统一的强行规范,所以,在不姑碍该目的的实现的范围内,也允许根据当事人的同意来规定法律关系,如行政合同。一般说来,行政合同并不一定限于有明文法律根据,只要不违反成文法规的目的和宗旨,就可以成立。

(二)行政法的外观和形式性

由于行政法通常具有对多数人整齐划一执行的性质,所以一般不个别考虑其规范对象的主观的、内在的、实质的关系,倾向于注重其客观的、外在的、形式的现象而予以统一规定。例如,土地征用中的损失补偿,关于所征用的土地,不考虑土地使用者的主观价值,而是从客观上予以“适当补偿”;行政土的强制及行政处罚的适用,也同样具有依据客观的、外在的现象来进行的倾向。所以,作为行政法的执行的行政行为,往往要求一定的固定形式,只要欠缺该形式,该行为就成为有瑕疵的行政行为,往往就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法律效果;只要具备了该形式,就可以推定该行为有效。

(三)行政法的技术性和合理性

行政法律规范通常规定实现行政目的的手段,为了更加有利于该目的的实现,必须具有技米性和合理性。例如,有关土地征用的法律,一方面要以保证对公众有利的事业取得其所需土地为目的,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如何调整土地使用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害关系,其规定本身属于技术性程序法。又如,悦法,一方面要以确实保障国家活动所必需的资财来源为目的,另一方面要按照纳税义务人的税负承担能力进行公平负担,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可以说,所有行政法规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种技米性特点。各个具体行政法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作为规定行政主休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的法,总起来说都具有一方面以实现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另一方面为维护公民的利益,减少磨擦、冲突和抵抗,公正地调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的特点。

正是由于行政法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技米性,行政法表现为经常地追求合理性,并不断地为引进更加合理的技米而努力。行政法具有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技术性特卢、,关于其规定的意义的解释运用,要求经常地与其目的相联来来考虑。因此,行政法尤其需要进行符合目的的解释运用。

(四)行政法的方针政策性

宪法是行政法的基本法源⑨,规定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行政法根据宪法而制定。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是实施有关现代国家机关之间关来的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具有保障和监督对社会有广泛影响的行政管理的作用,同时,是实施宪法确定的各项国家政策的主要法律。⑩

换言之,现代行政法已不是单纯的技米法或中性法,行政法中,有许多规定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休现(programmvorschrift)。众所周知,在宪法中,许多规定只是提示了一般政治方针,所以,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保障等原则,只有通过制定更加具休的法律才能得以具体化。“行政法是宪法的一部分,并且是宪法的动态部分。没有行政法,宪法每每是一些空洞、僵死的纲领和一般原则,而至少不能全部地见诸实践。反之,没有宪法作为基础,则行政法无从产生,或至多不过是一大堆零乱的细则,而缺乏指导思想。”。

例如,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种权利规定,不是具有具体内容的请求权,也就是说,公民无法根据这一规定直接要求国家予以具体而现实的有关权利的保障。只有通过有关行政实休法和行政程序法的具体规定,公民才能真正实现宪法上所规定的参加国家各种事务管理的权利。又如,我国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的宪法根据。而公民获得国家赔偿或者国家补偿的权利,只有在以(国家赔偿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赔偿法以及国家补偿的法律规范得以制定和健全的情况下,才能够保障其充分实现。

实际上,行政法相对于宪法是实施法,斤行政法规范本身大多都具有方针政策性。例如,我国教育法第4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该条第2款和第3款分别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这都是方针政策性规定。根据该规定,公民并不当然地对国家享有如何“优先发展”的具体请求权,也并不当然地对“全社会”享有“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草重教师”的具体请求权。该法律规定的内容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国家财政预算和社会文明程度等。此外,从法律规定的形式上看,许多规定和私法规定相同,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国家(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负有一定的义务,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当然地享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相对人是否享有具体的请求权呢?当然,行政上的损害赔偿、损失补偿的请求以及工资、报酬的请求等,应当作为具体的请求权予以承认,但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还不能仅依据法律羁束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直接承认行政相对人享有请求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权利。一般说来,即使该规定不是单纯的方针政策性规定,行政相对人要行使其请求权,也只能以对行政机关提出一定的中请为前提,针时行政机关的作为或不作为进行。

和宪法中有关大政方针的纲领性规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样,行政法中的方针政策性规定也具有外常重大的意义。具休说来,尽管行政相对人不能依据方针政策性规定直接行使具休的请求权,但方针政策性规定也在一定程度土构束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得忽视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不得以预算不足等为理由而否定有关规定的价值,放弃应有的努力。

三、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行政法所规范的关来,属于公法土的法律关来。公法土的法律关系也是有关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在这一点土,与私法规范私人相互间的关系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私法以调整对等的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为目的,而行政法是为了实现行政目的,或者承认行政主休的优越地位,并对基于该地位而进行的发动行政权的行为(行政行为)承认其种种特殊规则,或者从保护公共利益的角度,规定与私人相互关系规范不同的特殊规范。此外,基于行政法本身是以多数人为对象、整齐划一地适用的性质,往往设定以多数人为对象的团休性、平等性的规定。行政法在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在成文规定中有时并不一定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表示,但在行政法的解释上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优越性

行政法,主要是对行政权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人民之间的行政关来的调整和规范。人们称行政法是有关权力关系(gewaltverhaltnis)的法,就是指的这种关系。国家行政机关的命令强制、土地的征用以及税、费的赋课征收等,都是基于这种关来进行的。行政法对行叹权主体行使行政权予以严格的规范和制约,禁止其独断专行,同时承认行政权主体行使行政权的行为(行政行为),具有不同于对等的私人相互间的行为的优越效力。这是行政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行政法的这一特点,具休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承认行政支配权。行政法承认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休对行政相对人享有命令

权(befehlsgewalt),形成权(gestaltungsgewalt)。所谓命令权,是指不管行政相对人的意思如何,单方面命令并要求相对人服从之的权力,如税的赋课征收等。所谓形成权,是指单方面地形成、变更或消灭法律关亲的权力,如土地的征用、法人的解散、公务员的罢免等。这种命令权和形成权称为支配权。当然,这种支配权,根据法治行政的原理,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本舟对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休承认这种支配权,是行政法的显著特.点之所在。后述各种特.点,都是墓于这一特点而派生出来的。

2.承认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上述行政主体的支配权,本来应在法律的严格构束下,根据法律,依据法律的规定行使。但是,假设该支配权的行使违反了法律,在一般情况下,该行为并不当然无效,而是被推定为合法行为,依然构束相对人,相对人依然负有必须服从之的义务。这称为行政权的自主合法性或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之所以承认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具有这样的特殊效力,是基于如下考虑的:即这些行为与基于单纯的私人的自由意思的行为不同,是行政主休基于法律作出的行为,暂且推定其合法,不仅构束相对人,而且其他国家机关及第三人都应草重之,这样有利于维护行政法律的确定性,有利于维护政府的权威性,有利于国家行政目的的实现。但是,承认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并不是否定对该行为提起行政争讼,若争讼的结果该行为被撤销的话,原则上该行为溯及成立时失去效力。并且,无论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多么严重,行政相对人及其他有一定利害关来者只要不中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便无法对杭行政行为的这种事实上的效力,无疑是机其不合理的。因此,西方国家学者提出了一种补救的理论,即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严重且明显时,该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是无效的。对于无效的行政行为,相对人没有必须服从的义务,并且,请求权利救济,可不受时效限制。

3.承认行政的自行强制权。行政法赋予一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以依据自己的职权,强制行政相对人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强制执行)或实现行政土的必要状态(行政即时强制)的权能。私法上的义务强制,只能由司法机关来进行;而行政法上的义务强制,除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中请人民法院进行以外,一般情况下,一定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其职权自行进行,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行政权的优越性。并且,不是强制履行义务,仅仅为实现行政上的某种状态,而赋予行政机关以直接强制的权能,这更是行政法的显著特.点。这称为行政权的自行强制或自行执行(selbstzwang)。当.然,这些权能同样必须严格根据法律规定来行使,若其行使违法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当然可以对其提起争讼。不过,争讼的提起,并不当然地停止该权能的执行。这是由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所决定的。

(二)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优先性

行政法承认行政权的优越性,可以看作通过行政权来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手段。即使行政法未承认行政权的优越性,即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以和相对人对等资格从一定的行为(如缔结行政合同)时,行政法也常常基于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规定各种特殊的规范。这称为行政法土的公共利益优先性。但是承认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并不是象纳粹时代那样承认绝对的公共利益优先,而是承认保津公民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有利于法律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在这种意义上,现代国家行政法以车重和确保公民个人权利、利益为原叫,同时不断调整其与一般公共利益的关来,以求得从整体上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在现代国家中,为达到在兼顾二者利益的同时,优先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相继建立起公用征收、土地征用、公务协助、适当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可以说,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的优先性是与公民个人利益相协调的,而不是承认绝对的公共利益的优先。

(三)行政法中的整体统一性和个体平等性

一般说来,行政法是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其规范对象的,并且,在这多数人之间,也必须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行政法所规定的内容,自然呈现出定型化的倾向,一般是就其适用规则统一的准则,以防止实际操作中的不均衡和不平等。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以多数人为对象规定较笼统的准则,一方面通过通知、指示等规定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实施基准或操作规则,以其确保实质上的整休均衡与平等。

(四)内容的极为广泛性

现代行政活动领域极其广泛,既涉及国家事务的管理,又覆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限于传统的治安、军事、税务、外交,还包括工商、食品、卫生、保健、环晚、劳务、社会福利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都有行政活动的渗透。因此,在各个领域里都雷要有行政法加以调整,这就决定了行政法具有极为广泛的内容。

(五)较为明显的易变性

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和法规。由于社会经济经常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科技文化不断发展,因而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变动之中,这就要求行政法律规范必须与行政管理的这种变动性相适应,及时对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迅速作出反映,用法律手段推动社会经济及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和繁荣。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谓行政法规范的易变性,仅仅是指它与民法典、刑法典相比变动较多较快,并不是说这种易变性意味着朝令夕改。作为法,行政法规范不同于政策,依然是有相对稳定性、有构来力和强制力等墓本特征。

(六)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的一体性

实休性行政法规范与程序性行政法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现代的民法与民诉法、刑法与刑诉法,都是实休法与程序法分开,可以分别制定,可以各成体系以致各成部门法。行政法规范常常不易分别程序法与实体法。

行政法的程序性规范不限于行政诉讼法,而且还包括行政程序法,即行政权的行使原则和方法的规范。在行政关系中,由于行政机关作为法律主休的特珠性,国家需要对其规定一定的行使职权的程序。随着行政法制的发展,程序性的行政法规范,有些是可以逐步独立出来的,形成某一类单一的程序法,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等。但是,要把所有的程序性行政法规范都独立出来,并制定统一的完整的行政程序法典,绝扑一件容易之事。

现代国家行政法规范中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的划分,并昨将二者绝然割裂开来,只是相对而言,各国相继制定的所谓行政程序法,内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实休性规范。明确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行政法和行政法在现代国家的地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能只强调行政程序法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行政实休法的必要性,甚至可以作出极端的形而土学的命题—“法即程序”。公正的结果有赖于公正的程序保障,但是,公正的程序并不一定产生公正的结果。我们应该一方面致力于行政实休法的完善,另一方面致力于适用于所有行政领域的行政程序法的建立和完善。

注释:

①例如,在日本,最初通说是国内公法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次第出现私法特别法论、行为规范论(市民公法论)、特殊法学论、行政过程论、行政特有法论、公法和行政私法论、行政领域论等等。而在中国,关于行政法的定义.同样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说法”。参见许崇德、皮纯协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1991).第32一42页。关于行政法调整的对象,传统学说认为是行政关系或者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近来,学者们又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0页;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j匕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7页;等等。

②参见罗豪才主编.前出书,第7一8页;姜明安主编,前出书,第10一11页。

③许崇德、皮纯协主编,前出书.第42一45页。

④总的说来,学者们在这方面的论述较为片面、肤浅,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⑤田中二郎(行政法总论)(法律学全集6),有斐阁,1979年9月,第94页。该著作初版于1957年3月,标志着田中行政法理论的最终完备。该著作对行政的观念、公法的特殊性质、行政行为的特殊性和行政争讼制度展开系统深入的论述,确立了日本行政法总论的“四个支柱”。其中.“行政法的特殊性”是其“公法的特殊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关于行政法特点的以下三方面的论述.主要是参照该书第94一106页而展开的。

⑥随着我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处罚法的制定实施.以及行政合同法、行政许可法等立法工作的进展,特别是随着行政程序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近.在我国行政法学界出现了主张制定统一的、完整的、包罗万象的行政法典的呼声。这种观点需要冷静对待。我们并不是主张前人未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做.但是.我们认为,特别是在法学研究中,一切的主张或看法,都应该基于充分的理论基础和足够的实践积累。行政法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部门法,而行政法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⑦请参照后述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的有关论述。

⑧参照《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第5条等有关规定。

⑨有的学者主张“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乃为行政法最主要的法源”(管欧(中国行政法总论),台湾兰星打字排版有限公司,1981年第四版.第32页)。我认为,这种主张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所谓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亦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载体(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8页)。而宪法虽然规定国家的荃本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确认了一系列行政法规范和规则。但是.以宪法形式表现出来的行政法规范.毕竟是较少的。因此,可以说宪法是行政法的墓本法源,而不宜说是“最主要的法源”。

⑩参照罗豪才主编(行政法(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37页。

11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第5页。

行政学的特点篇7

由于对行政概念理解的不同,导致对行政法概念、对象和范围理解土的不同,学术界出现众多学说①。尽管在概念界定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对于行政法是由关于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和行政争讼与救济等各种各样的众多法规范和原则汇集而成的这一点,学者们的看法逐渐趋向于一致。②这是因为,虽然组成行政法的众多法分散存在,但从总体土看,这众多的法构成了由独具特色的共同原理支配的统一的法体系。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才可以将其看作独立存在的一个部门法。那么,休现行政法特色的共同原理是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从总休上统一把握和理解行政法。并且,为了弥补法律、法规的欠缺,以通过行政法的解释为行政实践提供指导,也有必要明确行政法的特点。关于行政法的特点,中国学者们“一般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内容上的特.卢、,一是形式土的特点”。无论是关于内容土的特.查、,还是关于形式土的特点,各学者都有自己一定的见解③,为我们正确把握行政法的特.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不过,综合分析行政法,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学者有关行政法特点的分析尚有待进一步深入④。关于行政法的概念、对象和范围的深入探讨,能够为正确把握行政法的特点提供较为直接的根据,而正确把握行政法的特点,对于科学、合理、适度地界定行政法的概念、对象和范围,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者的关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仅从内容上和形式土两个方面研究行政法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行政法的特.点,可以从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在性质上的特点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三方面来考察⑤。这三方面的特.点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法予以考察的结果,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性,只有将其综合起来理解,才是作为整体的行政法的特点。换言之,并不是说其他部门法中绝然不存在下面所讲的各个特点,而是说将各种特点综合后从整休上来把握,作为行政法的特殊性,则是其他部门法所不具有的。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通常是以多数人为相对一方,单方面地、强制地规定其权利义务,在这一点止一与承认私人自治(privatautonomie)原则,将权利义务的分配广泛委任给各当事人的自由决定的私法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在私法上,习惯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行政法采取成文主义。行政法现所规范的对象不仅机为广泛、复杂和繁多,而且具有不断变迁的性质。与此相对应的行政法,当然也由复杂繁多的无数法规构成,而且必须适应其扮泛的变化而采取相应变化的形态。这就决定了行政法具有复杂多样性。在这种意义上,行政法规定在形式上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行政法的成文法性由于行政法不考虑每个具体相对人的意志如何,单方面地、而且是以多数人为相对方,就有关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事项予以整齐划一地平等规定。因此,行政法必须以成文形式明确规定,使相对人能明确而广泛地知晓法规的内容,使相对人能够预刚将来的有关后果,以期法律生活的安定。特别是通过行政权单方面地限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或者对公民赋课义务时,从行政权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这一角度出发,应基于成文法进行,这与罪刑法定主义是同样的道理。根据,同样的道理,现代法治国家一般都确立了情报公开的原则,使人民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行政法规范,更加自觉、主动地服从行政法的规制,协助行政主体更加圆满地完成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成文法主义是行政法的原则。当然,并不是说在行政法领域没有法存在的余地,当欠缺成文法规则时,作为法规的利、充,习惯法例外地得以承认。(二)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表现为多种多样性行政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形式上和宪法、民法、刑法等有一部完整的实体法的法典不同,迄今各国尚无一部统一、完整的法典。关于这一特点,中外各国行政法学者的观点基木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行政管理的范围极为广泛,行政法调整的对家—行政关系极其繁杂,技米性、专业性又比较强.而且行政关系变动较快,制定一部包罗万象,完整统一的行政法典极为困难。在现代行政法发展史上,不断有人提出要制定一部行政法典的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些国家也曾试图制定和须布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努力均未成功。战后,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范围的扩大,使制定统一的行政法典更加困难。目前,在法制较为健全的各国,大多采用汇编成册的方法,或者着眼于行政程序的共性,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行政程序法。⑥(三)行政法律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和法律文件的数量居各部门法之首行政法律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和法律文件以及行政法规范的数量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这是因为,在立法体制上,行政立法是多级立法,有权的权力机关可以立法,有权的行政机关也可以立法,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其效力级别亦有区别,不象民法、刑法等,在通常情况下,只能由最高权力机关加以制定,法律形式单一,法律文件数量有限。当然,多级行政立法休制归根歹.]底是由行政法的内容的广泛性、高度技术性和绝大部分行政法规范的易变性所决定的⑦。二、行政法在性质上的特点行政法和私法不同,不承认私友自治原则,而确立了为实现行政目的,以多数人为相对方,统一规定其权利义务并强行实施的原则。因此,行政法所规范的,往往不是注重其对象的主观的、内在的、实质的内容,而是主要着眼于其对象的客观的、外在的、形式的现象。并且,行政法律规范一般都具有为实现一定结果而设置合理手段的技术法规性质。(一)行政法的强行性行政法是从公共利益出发,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对权利义务的统一规定,所以,原则土不因当事人的不同意思表示而排除法的适用。相对人必须服从行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也负有依据行政法规定执行公务的义务,不得以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与行政法规定不同的行为。例如,税务行政机关负有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征管税务的义务,没有法律根据,便不能减免纳税义务,更不能歪曲法律规定,就纳税金额进行和解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行政法具有强行法规的性质。当然,行政法律规范承认行政机关自由裁量的情形也不少,但该裁量仅限于法定范围内的栽量。超越法定范围,违法的栽量当然不被承认。与上述原则相对应,有时也承认一定的例外。因为行政法是为实现一定的公共目的而作出的统一的强行规范,所以,在不姑碍该目的的实现的范围内,也允许根据当事人的同意来规定法律关系,如行政合同。一般说来,行政合同并不一定限于有明文法律根据,只要不违反成文法规的目的和宗旨,就可以成立。(二)行政法的外观和形式性由于行政法通常具有对多数人整齐划一执行的性质,所以一般不个别考虑其规范对象的主观的、内在的、实质的关系,倾向于注重其客观的、外在的、形式的现象而予以统一规定。例如,土地征用中的损失补偿,关于所征用的土地,不考虑土地使用者的主观价值,而是从客观上予以“适当补偿”;行政土的强制及行政处罚的适用,也同样具有依据客观的、外在的现象来进行的倾向。所以,作为行政法的执行的行政行为,往往要求一定的固定形式,只要欠缺该形式,该行为就成为有瑕疵的行政行为,往往就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法律效果;只要具备了该形式,就可以推定该行为有效。(三)行政法的技术性和合理性行政法律规范通常规定实现行政目的的手段,为了更加有利于该目的的实现,必须具有技米性和合理性。例如,有关土地征用的法律,一方面要以保证对公众有利的事业取得其所需土地为目的,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如何调整土地使用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害关系,其规定本身属于技术性程序法。又如,悦法,一方面要以确实保障国家活动所必需的资财来源为目的,另一方面要按照纳税义务人的税负承担能力进行公平负担,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可以说,所有行政法规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种技米性特点。各个具体行政法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作为规定行政主休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的法,总起来说都具有一方面以实现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另一方面为维护公民的利益,减少磨擦、冲突和抵抗,公正地调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的特点。正是由于行政法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技米性,行政法表现为经常地追求合理性,并不断地为引进更加合理的技米而努力。行政法具有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技术性特卢、,关于其规定的意义的解释运用,要求经常地与其目的相联来来考虑。因此,行政法尤其需要进行符合目的的解释运用。(四)行政法的方针政策性宪法是行政法的基本法源⑨,规定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行政法根据宪法而制定。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是实施有关现代国家机关之间关来的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具有保障和监督对社会有广泛影响的行政管理的作用,同时,是实施宪法确定的各项国家政策的主要法律。⑩换言之,现代行政法已不是单纯的技米法或中性法,行政法中,有许多规定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休现(programmvorschrift)。众所周知,在宪法中,许多规定只是提示了一般政治方针,所以,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保障等原则,只有通过制定更加具休的法律才能得以具体化。“行政法是宪法的一部分,并且是宪法的动态部分。没有行政法,宪法每每是一些空洞、僵死的纲领和一般原则,而至少不能全部地见诸实践。反之,没有宪法作为基础,则行政法无从产生,或至多不过是一大堆零乱的细则,而缺乏指导思想。”。例如,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种权利规定,不是具有具体内容的请求权,也就是说,公民无法根据这一规定直接要求国家予以具体而现实的有关权利的保障。只有通过有关行政实休法和行政程序法的具体规定,公民才能真正实现宪法上所规定的参加国家各种事务管理的权利。又如,我国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的宪法根据。而公民获得国家赔偿或者国家补偿的权利,只有在以(国家赔偿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赔偿法以及国家补偿的法律规范得以制定和健全的情况下,才能够保障其充分实现。实际上,行政法相对于宪法是实施法,斤行政法规范本身大多都具有方针政策性。例如,我国教育法第4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该条第2款和第3款分别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这都是方针政策性规定。根据该规定,公民并不当然地对国家享有如何“优先发展”的具体请求权,也并不当然地对“全社会”享有“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草重教师”的具体请求权。该法律规定的内容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国家财政预算和社会文明程度等。此外,从法律规定的形式上看,许多规定和私法规定相同,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国家(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负有一定的义务,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当然地享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相对人是否享有具体的请求权呢?当然,行政上的损害赔偿、损失补偿的请求以及工资、报酬的请求等,应当作为具体的请求权予以承认,但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还不能仅依据法律羁束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直接承认行政相对人享有请求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权利。一般说来,即使该规定不是单纯的方针政策性规定,行政相对人要行使其请求权,也只能以对行政机关提出一定的中请为前提,针时行政机关的作为或不作为进行。和宪法中有关大政方针的纲领性规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样,行政法中的方针政策性规定也具有外常重大的意义。具休说来,尽管行政相对人不能依据方针政策性规定直接行使具休的请求权,但方针政策性规定也在一定程度土构束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得忽视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不得以预算不足等为理由而否定有关规定的价值,放弃应有的努力。三、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行政法所规范的关来,属于公法土的法律关来。公法土的法律关系也是有关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在这一点土,与私法规范私人相互间的关系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私法以调整对等的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为目的,而行政法是为了实现行政目的,或者承认行政主休的优越地位,并对基于该地位而进行的发动行政权的行为(行政行为)承认其种种特殊规则,或者从保护公共利益的角度,规定与私人相互关系规范不同的特殊规范。此外,基于行政法本身是以多数人为对象、整齐划一地适用的性质,往往设定以多数人为对象的团休性、平等性的规定。行政法在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在成文规定中有时并不一定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表示,但在行政法的解释上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一)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优越性行政法,主要是对行政权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人民之间的行政关来的调整和规范。人们称行政法是有关权力关系(GewaltverhaltniS)的法,就是指的这种关系。国家行政机关的命令强制、土地的征用以及税、费的赋课征收等,都是基于这种关来进行的。行政法对行叹权主体行使行政权予以严格的规范和制约,禁止其独断专行,同时承认行政权主体行使行政权的行为(行政行为),具有不同于对等的私人相互间的行为的优越效力。这是行政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行政法的这一特点,具休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1.承认行政支配权。行政法承认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休对行政相对人享有命令权(Befehlsgewalt),形成权(Gestaltungsgewalt)。所谓命令权,是指不管行政相对人的意思如何,单方面命令并要求相对人服从之的权力,如税的赋课征收等。所谓形成权,是指单方面地形成、变更或消灭法律关亲的权力,如土地的征用、法人的解散、公务员的罢免等。这种命令权和形成权称为支配权。当然,这种支配权,根据法治行政的原理,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本舟对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休承认这种支配权,是行政法的显著特.点之所在。后述各种特.点,都是墓于这一特点而派生出来的。2.承认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上述行政主体的支配权,本来应在法律的严格构束下,根据法律,依据法律的规定行使。但是,假设该支配权的行使违反了法律,在一般情况下,该行为并不当然无效,而是被推定为合法行为,依然构束相对人,相对人依然负有必须服从之的义务。这称为行政权的自主合法性或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之所以承认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具有这样的特殊效力,是基于如下考虑的:即这些行为与基于单纯的私人的自由意思的行为不同,是行政主休基于法律作出的行为,暂且推定其合法,不仅构束相对人,而且其他国家机关及第三人都应草重之,这样有利于维护行政法律的确定性,有利于维护政府的权威性,有利于国家行政目的的实现。但是,承认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并不是否定对该行为提起行政争讼,若争讼的结果该行为被撤销的话,原则上该行为溯及成立时失去效力。并且,无论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多么严重,行政相对人及其他有一定利害关来者只要不中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便无法对杭行政行为的这种事实上的效力,无疑是机其不合理的。因此,西方国家学者提出了一种补救的理论,即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严重且明显时,该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是无效的。对于无效的行政行为,相对人没有必须服从的义务,并且,请求权利救济,可不受时效限制。3.承认行政的自行强制权。行政法赋予一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以依据自己的职权,强制行政相对人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强制执行)或实现行政土的必要状态(行政即时强制)的权能。私法上的义务强制,只能由司法机关来进行;而行政法上的义务强制,除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中请人民法院进行以外,一般情况下,一定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其职权自行进行,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行政权的优越性。并且,不是强制履行义务,仅仅为实现行政上的某种状态,而赋予行政机关以直接强制的权能,这更是行政法的显著特.点。这称为行政权的自行强制或自行执行(Selbstzwang)。当.然,这些权能同样必须严格根据法律规定来行使,若其行使违法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当然可以对其提起争讼。不过,争讼的提起,并不当然地停止该权能的执行。这是由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所决定的。(二)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优先性行政法承认行政权的优越性,可以看作通过行政权来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手段。即使行政法未承认行政权的优越性,即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以和相对人对等资格从一定的行为(如缔结行政合同)时,行政法也常常基于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规定各种特殊的规范。这称为行政法土的公共利益优先性。但是承认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并不是象纳粹时代那样承认绝对的公共利益优先,而是承认保津公民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有利于法律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在这种意义上,现代国家行政法以车重和确保公民个人权利、利益为原叫,同时不断调整其与一般公共利益的关来,以求得从整体上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在现代国家中,为达到在兼顾二者利益的同时,优先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相继建立起公用征收、土地征用、公务协助、适当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可以说,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的优先性是与公民个人利益相协调的,而不是承认绝对的公共利益的优先。(三)行政法中的整体统一性和个体平等性一般说来,行政法是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其规范对象的,并且,在这多数人之间,也必须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行政法所规定的内容,自然呈现出定型化的倾向,一般是就其适用规则统一的准则,以防止实际操作中的不均衡和不平等。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以多数人为对象规定较笼统的准则,一方面通过通知、指示等规定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实施基准或操作规则,以其确保实质上的整休均衡与平等。(四)内容的极为广泛性现代行政活动领域极其广泛,既涉及国家事务的管理,又覆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限于传统的治安、军事、税务、外交,还包括工商、食品、卫生、保健、环晚、劳务、社会福利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都有行政活动的渗透。因此,在各个领域里都雷要有行政法加以调整,这就决定了行政法具有极为广泛的内容。(五)较为明显的易变性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和法规。由于社会经济经常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科技文化不断发展,因而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变动之中,这就要求行政法律规范必须与行政管理的这种变动性相适应,及时对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迅速作出反映,用法律手段推动社会经济及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和繁荣。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谓行政法规范的易变性,仅仅是指它与民法典、刑法典相比变动较多较快,并不是说这种易变性意味着朝令夕改。作为法,行政法规范不同于政策,依然是有相对稳定性、有构来力和强制力等墓本特征。(六)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的一体性实休性行政法规范与程序性行政法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现代的民法与民诉法、刑法与刑诉法,都是实休法与程序法分开,可以分别制定,可以各成体系以致各成部门法。行政法规范常常不易分别程序法与实体法。行政法的程序性规范不限于行政诉讼法,而且还包括行政程序法,即行政权的行使原则和方法的规范。在行政关系中,由于行政机关作为法律主休的特珠性,国家需要对其规定一定的行使职权的程序。随着行政法制的发展,程序性的行政法规范,有些是可以逐步独立出来的,形成某一类单一的程序法,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等。但是,要把所有的程序性行政法规范都独立出来,并制定统一的完整的行政程序法典,绝扑一件容易之事。现代国家行政法规范中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的划分,并昨将二者绝然割裂开来,只是相对而言,各国相继制定的所谓行政程序法,内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实休性规范。明确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行政法和行政法在现代国家的地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只强调行政程序法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行政实休法的必要性,甚至可以作出极端的形而土学的命题—“法即程序”。公正的结果有赖于公正的程序保障,但是,公正的程序并不一定产生公正的结果。我们应该一方面致力于行政实休法的完善,另一方面致力于适用于所有行政领域的行政程序法的建立和完善。注释:①例如,在日本,最初通说是国内公法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次第出现私法特别法论、行为规范论(市民公法论)、特殊法学论、行政过程论、行政特有法论、公法和行政私法论、行政领域论等等。而在中国,关于行政法的定义.同样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说法”。参见许崇德、皮纯协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1991).第32一42页。关于行政法调整的对象,传统学说认为是行政关系或者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近来,学者们又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0页;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J匕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7页;等等。②参见罗豪才主编.前出书,第7一8页;姜明安主编,前出书,第10一11页。③许崇德、皮纯协主编,前出书.第42一45页。④总的说来,学者们在这方面的论述较为片面、肤浅,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⑤田中二郎(行政法总论)(法律学全集6),有斐阁,1979年9月,第94页。该著作初版于1957年3月,标志着田中行政法理论的最终完备。该著作对行政的观念、公法的特殊性质、行政行为的特殊性和行政争讼制度展开系统深入的论述,确立了日本行政法总论的“四个支柱”。其中.“行政法的特殊性”是其“公法的特殊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关于行政法特点的以下三方面的论述.主要是参照该书第94一106页而展开的。⑥随着我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处罚法的制定实施.以及行政合同法、行政许可法等立法工作的进展,特别是随着行政程序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近.在我国行政法学界出现了主张制定统一的、完整的、包罗万象的行政法典的呼声。这种观点需要冷静对待。我们并不是主张前人未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做.但是.我们认为,特别是在法学研究中,一切的主张或看法,都应该基于充分的理论基础和足够的实践积累。行政法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部门法,而行政法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⑦请参照后述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的有关论述。⑧参照《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第5条等有关规定。⑨有的学者主张“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乃为行政法最主要的法源”(管欧(中国行政法总论),台湾兰星打字排版有限公司,1981年第四版.第32页)。我认为,这种主张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所谓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亦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载体(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8页)。而宪法虽然规定国家的荃本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确认了一系列行政法规范和规则。但是.以宪法形式表现出来的行政法规范.毕竟是较少的。因此,可以说宪法是行政法的墓本法源,而不宜说是“最主要的法源”。⑩参照罗豪才主编(行政法(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37页。11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第5页。12关于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我国行政法学界是学说纷纭.参见许崇德,皮纯协主编,前出书.第42~44页。13参见胡建森主编(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第99页。。在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行政程序法典化才是行政现代化,因而主张立即着手制定统一的、完整的行政程序法。更有甚者,主张“法即程序”,认为“徒实体法不能自行,徒程序法可以自行”,“程序法可以取代实体法,实体法不能取代程序法”,因此要“实体问题程序解决”(参见肖风城“论‘法即程序’—兼论行政程序法的重要性”,载《行政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应该说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由于其对实体法和程序法关系的误解,异致其逻辑上的错误和命题上的形而上

行政学的特点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59-02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当前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生产对职业学校实用型人才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社会企业普遍反映,现今的高职学生对待工作大多眼高手低,纪律散漫,责任心不强,意志薄弱,很多人无法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迫切希望高职学校能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而相形之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则不容乐观。目前,由于各类高职学校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照搬普通本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此外,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辅导员)由于肩负成为“双师型”教师和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双重任务,对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涵养和提升、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等方面是乏力的。这也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随着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学生思想越来越多样复杂,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面临更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开展的起点和基础。要探讨研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首先要对高职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进行正确的认识、分析。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按照我国职业教育的组成结构划分,高职(高等职业学校)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都是专科(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的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等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立和民办高校。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与高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学制一般为三年。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在校人数已达1416万,占全国高等教育总人数的55.59%。高等职业技术学生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要群体。高职学生平均年龄介于19到22周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高职学生,具备一般青年所有的身心发展特征。

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其年龄总体特征表现为个体身心两方面日趋成熟。青年于这时期取得公民的资格,正式成为社会的一员。这一时期结束,大多数青年对身处的世界、即将从事的事业及自身都有较清晰的认识,且形成相对固定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做出重要的选择。这一时期也是青年性格的基本定型期,以及从准备投入社会职业角色向正式投入社会职业角色转变的时期。高职学生是一个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群体,其思想和行为除具备同一年龄段青年具有的年龄总体特征外,亦拥有不同于本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思想特点。思想上,大部分高职学生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生活,对未来和事业具有美好愿望,对职业和工作抱有强烈期待,都希望通过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改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但是在认识方面和价值观方面,高职学生也常出现些极端情况,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具体表现为在认识上常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从主观角度看待问题,将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往往要求外界环境能先改变来适应自身,而不是主动改变自身来适应外界需求。另一类是心理矛盾,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较片面,常把社会理想简单化,以高职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为例,据有关学者调查指出,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念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习惯将对所学专业的称呼(如数控、机加工、物流、?焊)、对职位的称呼(如老板、总经理、总统)以及对行业、产业的划分(如农业、工业、房地产业)都算作职业。但被问到这些职业具体做些什么工作,需要哪些技能时,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回答是模糊的。

在价值观上,一些高职学生也存在两方面极端表现,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差、只想索取;二是对自身独特价值认识不够、挖掘不深,只求生存适应,不思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以高职学生看待职业的价值为例,在被问到“职业能给你带来什么”时,大部分学生提到钱、车子、房子、结婚、减轻家庭负担等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仅有不足2/5的学生提到快乐、兴趣、个人价值、服务社会等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思想层面还停留在物质需求上,认识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的特点。

(二)行为特点。行为上,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抱有极大兴趣。在自身体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高职学生接受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逐渐增强,因而他们面对事物能勇于尝试,敢于承担,对待学习和实训,能吃苦耐劳,虚心求教,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行为是得体的。但与此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对社会和自身认识过于理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他们行为上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学生或因懒惰,或因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普遍表现出求知欲不高,学习积极性差;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的学生大有人在;作业抄袭成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二是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原因,高职在校生三分之一以上具有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不服从管理,违反校纪校规,谎话连篇,经常早退、迟到、旷课;不懂文明礼貌,生活懒散,抽烟、酗酒、着装怪异,不讲卫生,行为举止不端,等等。

教育对象的特殊影响着教育自身特性的形成,正因高职学生具有上述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点,才使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获得成效,应首先考虑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特点,找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科学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特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诚信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需根据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明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科地位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在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其地位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齐抓共举,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力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注重文明行为习惯、良好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衔接。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向国家三大产业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改革要求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职业技术教育中。《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而且基于高职学生思想上价值观和认识观还不成熟,以及较弱的自我控制力等思想和行为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需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职业学习的每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训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有效衔接。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新途径,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顶岗实习、职业技能比赛等环节,实践科学发展观,体现集体主义的力量,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切实成效。

行政学的特点篇9

关键词: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近年来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中专或大专院校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技术学院。她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深厚的文化素质,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完成人格的转变,全面发展,键康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通过对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和思想行为方式。

(一)个性自信、自仅、个人本位思想重,团队协作能力差。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比较薄弱,遇到困难就会陷入迷茫和纠结之中。再加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二)思想淡漠浅薄,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由于受自由思想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90后”大学生将太多的目光投向娱乐圈中影星、歌星和通俗作家的作品,而对政治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视而不见,不感兴趣,特别是对道德模范十分陌生。“90后”大学生大多只注重学习专业技能,轻视思想政治修为。

(三)情感丰富,观念大胆开放。“90后”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性观念比较超前。根据调查,“90后”大学生中超过三成的的孩子发生过。在他们看来,谈恋爱是对大学生活“空虚”的补偿,也是独立的表现。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来说,不能一味地强调他们道德败坏,只能是他们期独立独行,思想叛逆的反映。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他们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及早就业问题,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特别是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并没有根据其思想行为特点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所以他们大多采用灌输方式,让“90后”孩子们被动地接受他们不感兴趣,且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与思想政治有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90后”孩子们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他们比较自卑,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是被边缘化的人;他们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欠佳。从整体看,“90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思想意识上存在消极因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思想问题,而是传统模式的说教。“

(三)高职学校缺乏政治教育缺的环境。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不但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学生交流渠道不畅,而且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少而且单调。人文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少之又少。再者,随着整个社会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所产生的消极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90后”高职大学生。

四.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采用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工。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困惑,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从而走出困惑。学生的有些思想问题运用正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根本无法解决好,只有采用心理咨询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高职学校要根据这个特点,对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

(三)借助网络,与时俱进。“90后”职高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借助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颖.从“90后”大学生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行政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nFeaturesof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GaoXing

(Hu'nanautomotiveengineeringCollege,Zhuzhou,Hu'nan412001)

abstractinthispaper,thecharacteristic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againforamoreuniquelook,fromprominentpolitical,theirownspecificlawstomeetthetrendofsocialdevelopment,thequalityandcapacityofeducation,strengthenmoraleducation,socialservicesandotheraspectsofcollegegoal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ovidessomenewthinking.

Keywords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eatures

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思想方面(指阐述政治的思想、观点的体系)的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施教者应注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并注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包括分析政治现象、考察政治历史、揭示政治本质、总结政治经验、发现政治规律等等方面的一定能力),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形形的腐朽思想的侵袭,将其思想及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切实突出政治方面的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担负的一项重要而又独特的责任,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亦可说是它的一个基本点)。这方面需要高度注意的是摒弃过去那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典型的阶级性较强的意识形态活动,教育中对于一切都强调鲜明的阶级性,甚至认为除此无它,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了一种简单的政治动员,以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完全偏离了研究国家的政治关系、政治思想理论与政治制度的轨道,蜕变成了完成某项政治性任务的一种宣传鼓动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自己特定的规律

这是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的规律性的认识。它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贯彻到各条战线,如何落实到基层的规律,党风和社会风气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关系的规律,思想工作与其它工作相互关系的规律等等。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定规律,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在这种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教育以疏导为主的规律,抓典型树样板、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等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规律等等。

在上述诸多规律中,应该特别说说的是如何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的客观条件,然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创造和改变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并帮助他们采取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尽可能好的行动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掌握好了形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这条规律,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受教对象随时代的变化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如果同上个世纪刚刚恢复高考时期,我们这一代人上大学时的风貌与之相对照的话,他们可谓有着诸多无可比拟的,与我们当年迥然不同的特点。笔者在从教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充分地掌握与理解了这些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可靠的现实依据,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果脱离了时展的实际,也不顾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盲人摸象般地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肯定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必须面对与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面对与适应其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许多特殊性。如果从更高更远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则不但应该清楚地看到,而且应该切合整个世界发展的潮流才行。唯有如此,才能卓有成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才愿望强烈。从人才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智力因素虽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他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与意志品质、性格特点等有关的非智力因素)同样重要,在某(下转第99页)(上接第59页)种特殊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甚至更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加强素质教育,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了,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卓有成效,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5在道德建设呈滑坡趋势的情况下,当前(也可以说是长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来个“重点转移”

即将道德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具体说,完全可以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并驾齐驱,同样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分或基本内容。当然,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帮助人们端正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促进人的思想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中以一定的政治理论来阐明对当前政治问题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政治教育的先导、启蒙和促进作用,通过学到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以明确自己的政治观点与政治立场,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执行和一切任务的完成,施教中将政治教育作为重点之一是完全必要的,任何忽视政治教育的倾向都是十分片面和有害的。

有研究者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忽略了人格的教育及培养。并且进一步提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浮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见不到净化灵魂和净化社会的实效。伦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包含前述的人格教育)是对社会风尚和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环节,原因在于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社会的道德风尚又与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关。依据二者的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将道德品质的各种构成因素,在施教中对学生施加全面的影响。具体说,就是既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又要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确立他们的道德信念,从而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