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8:37

人文地理概论篇1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版本;教材评价;编写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35-03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的教育,有助于丰富其科学认知,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更好发挥人文地理学在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教材在内容、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伴随新时期大学课程改革,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编写问题,对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李同升和赵荣曾对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对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有见地的设想;汤茂林对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作了诸多评析,对国内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试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进行分析,从教材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学术规范等方面指出其优缺点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设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类型

笔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共7种,分别出版于1991~2013年。这些教材在不同时期被我国各个大学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广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结构和体系,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

(一)理论分析型

这类教材以王恩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为代表,教材体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观分析为主线,与西方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结构比较相似。教材结构借鉴terryG・J的《theHumanmosaic:athematicintroductiontoCulturalGeography》。对地理文化现象都是从文化区、文化的起源与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顾朝林编写的《人文地理学导论》与其相似,侧重理论分析、方法介绍。

(二)总论分论型

这种教材早期以张文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和金其铭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为代表,后期以赵荣的《人文地理学》和陆林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教材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总论部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论部分介绍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农业、工业等属于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

(三)概括论述型

这类教材以陈慧琳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内容比较简明,在逻辑结构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于人地关系的经济、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个研究对象设置章节,最后探讨人地关系的时间、空间演变,研究各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内容上升地理学的学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让读者不再感觉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是各分支学科的简单堆砌组合,这是与总论分论型概论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特点及不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教材体系内容上,过去的人文地理学教材重点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的一般研究对象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则摆脱了这一传统,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础理论设定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体系,各分支学科主要作为实例来验证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题等。在教材风格上,过去追求教材内容的广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越来越重视从基本概念、理论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形象,着重介绍人文地理的新视角、新进展以及应用价值。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国人文地理发展水平和教材编写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在教材体系上,大多数教材没有建立起起既符台教材特点,又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被学术界公认的逻辑结构,使人文地理学缺乏统一、完整的学科形象。

在基本理论、研究主题方面,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为主线,这一点受到了不少教师的批评。有的人文地理学者认为,人文地理学毕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类教材不应该以文化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始终,但此类教材内容较浅,难度过小。

在时代性上,现有教材在编写内容方面落后于时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缓慢;教材引用著作较多,论文较少,时代感不强。

在学术规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别人的著作却未在文献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编写思路

(一)理想的概论教材框架结构

对于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框架的探讨,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建议,认为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层次的哲学方法论以及相应的传统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随着时展出现GiS、遥感等新技术方法的运用;第四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以及新近发展的文化转向和计量转向,女性主义视角等理论;第五部分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六部分为人地关系存在矛盾及其解决手段。

(二)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与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相邻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缺乏统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论体系,基础理论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些理论多从其他学科借用而来,或者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理论,这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问题,更是学科发展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介绍不同的理论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论导向,这也有助于未来青年学生、青年地理学者的成长发展。

(三)案例分析与方法介绍并重

以理论分析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忽视区域人文地理和部门人文地理实际,教材可以采用区域地理的内容和案例来验证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前者的理解。教材编写中,将案例分析与理论方法介绍有机结合起来来解决这一问题。对每一种社会文化景观现象,应从典型案例分析着手,结合案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总结。

(四)遵守学术规范

规范严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应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论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进行准确标注。国内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可堪称是地理学教材中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不仅在章末的参考文献进行准确标注,在章节内文里面也严格注明。树立严格学风是学术的根本,教材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理应规范,这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编写配套教材、翻译外国同类教材

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配套教材及翻译的外国同类教材较少,甚至没有。迄今为止,我国所翻译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还是2o世纪8o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翻译外国优秀教材是当务之急;另外教材编者应结合主教材内容,编写配套相关教学资料等。

四、结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但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教学、研究、出版相互推进。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和教学的不断更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人文地理学内容与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时代性。因此,人文地理学教材应不断更新,对于陈旧的教材必须充实新内容和修正旧资料、数据,修编新版本教材,应该将学科理论和实践进展的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人文地理学才会不断发展前进。人文地理学教学在发展,学术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教材的编写者也应当顺应时代步伐,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教材,这样才有助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助于地理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国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m].黄润华,译.王缉慈,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李同升,赵荣.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特点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4).

[3]王富喜,孙峰华,隋干城.2l世纪人文地理学教材内容体系革新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汤茂林.美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内容、评价与特点[J].人文地理.2006,21(1).

[5]汤茂林.英国流行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之评述与借鉴[J].人文地理,2009,(5).

[6]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评价与建设献议[J].地理科学,2007,27(6).

[7]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3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金其铭,张小林,董新.人文地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陆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2]顾朝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3]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terryG・J.theHumanmosaic:athematicintroductiontoCulturalGeography[m].1990.

[15]李小键.英美经济地理学教材特点及我国同类教材改革思路[J].地理科学,1998,18(3).

[16]H・J・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人文地理概论篇2

专业代码与名称星期六(2016年04月16日)星期日(2016年04月17日)上午下午上午下午09:00-11:3014:30-17:0009:00-11:3014:30-17:00020105金融[专科]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55企业会计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6货币银行学00060财政学 00072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00074中央银行概论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107保险[专科]00079保险学原理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6货币银行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80财产保险学00081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20109国际贸易[专科]00088基础英语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00091国际商法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90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2中国对外贸易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076国际金融00094外贸函电00093国际技术贸易 00089国际贸易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20118餐饮管理[专科]00984酒水知识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77消费心理学00978烹饪工艺学(二)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054管理学原理 00980烹饪原料学(二) 00977餐饮业法规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00058市场营销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55企业会计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146中国税制 04729大学语文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3会计[专科]00067财务管理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00157管理会计(一)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155中级财务会计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146中国税制00156成本会计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5人力资源管理[专科]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66企业劳动工资管理00020高等数学(一)00163管理心理学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67劳动法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164劳动经济学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71社会保障概论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4729大学语文020206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科]00168房地产经济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71房地产投资分析00020高等数学(一)00176物业管理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74建筑工程概论00169房地产法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75房地产开发   04729大学语文020207市场营销[专科]00058市场营销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00179谈判与推销技巧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77消费心理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180企业定价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181广告学(一)00144企业管理概论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178市场调查与预测00182公共关系学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11饭店管理[专科]00058市场营销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93饭店管理概论00015英语(二)00194旅游法规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01饭店餐饮管理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20215电子商务[专科]00890市场营销(三)00888电子商务英语00041基础会计学00889经济学(二)00891国际贸易实务(三)00892商务交流(二)00894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00896电子商务概论00893市场信息学00898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00900网页设计与制作00902电子商务案例分析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28物流管理[专科]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5364物流企业会计05372国际物流导论05361物流数学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362物流英语  020265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5364物流企业会计05728采购谈判与供应商选择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361物流数学05362物流英语   05734商业组织与过程  020313销售管理[专科]00058市场营销学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41基础会计学00144企业管理概论00179谈判与推销技巧00054管理学原理00177消费心理学 00185商品流通概论00178市场调查与预测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0892商务交流(二)   00908网络营销与策划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103监所管理[专科]00242民法学00245刑法学00182公共关系学04729大学语文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260刑事诉讼法学05677法理学05679宪法学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

人文地理概论篇3

摘要:本研究共包括四部分:已有研究、概述、历史发展与现状、教育启示。在已有研究这部分中,综述了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课程论的崭新视角,把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轮流派作为一门学科,按照课程论的要素进一步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进行研究。本研究从概念重建主义的概述、发展历程、教育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望通过全新视角的研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课程论流派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是众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的一个课程论流派,它积极阐释了课程含义的转变,把课程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个体体验的过程。概念重建主义是当代课程论流派中一个重要的学派,它的课程主张,深深影响了当代课程的方方面面。概念重建主义作为一个课程论流派,其观点和主张对课程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概述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认为相关的专著和期刊论文还是比较多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概况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国外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思想大都见于其流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麦克唐纳《教育研究杂志》的《课程理论》,派纳《意识提升、文化革命与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化:概念重建学派》,《课程理论化》、《向课程研究的国际化迈进》[美]派纳、何华武译。国外的这些著作和期刊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析,分析了其内涵、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基本主张、影响等等。

2.国内的研究概况

我国研究和探讨概念重建主义教育思想及课程论的主要是一些期刊论文,如张华的《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汪霞的《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姜俊和郝世文的论文《论当代课程论的超越与创新》,陈卯轩《后现代视野中法的概念重建》,罗儒国《课程理论论析》等。

(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理论基础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

概念重建学派的存在现象学理论以派纳为代表,认为传统课程就是“跑道”(curriculum有跑道的意思),是为学生心理所环绕的跑道,是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而存在现象学课程论强调“跑”的过程上,课程是自我的经验、体会,强调动态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存在现象学所说的课程。“概念重建学派”还把解释学作为构建其活动课程理论的重要方法论。

2、精神分析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

“社会批判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所建立起来的。该派的主要代表有阿普尔、麦克唐纳德、吉鲁克斯、韦克斯勒等。

3、人本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概念重建学派”儿乎都把其活动课程理论建立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概念重建学派”的“个体一社会统合论者”(如阿普尔、吉鲁克斯等人)主要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学习者个体与社会整体结构是一种“辩证”过程,批判课程论主要以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为哲学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盛起来,代表人物是阿普尔、吉鲁。

(三)研究对象

从目前本人所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学者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

1、对概念重建主义教育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进行专门研究。如《重建与替代》――对哈贝马斯“重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马金杰)。

2、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基本主张等的研究。如《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述评》郇红。

3、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启示、应用及对策研究。钟启泉的‘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四)研究方法

从本人所搜集的已有研究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践分析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概念重建主义教育思想、国内有关教育改革实验的著作、文献和国内各种教育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五)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内容体系

概括如下:

1、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将个体视为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2、重视知识的情境性

3、强调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弘扬,并以个体

4、解放或自由为终极目的

5、研究方法的变化

(六)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从对文献资料的浏览,本人发现国内学者侧重于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内涵、主要观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启示及应用等进行探讨,这些方面探讨得比较多,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却很少,只有少数文章涉及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没有对其理论基础进行详细阐述的文章。

2.研究方法单一,已有研究多是实践操作层面,关于真正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多。

3、概念重建主义的课程论观点还没有真正运用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

(七)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本人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落在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理论基础上,虽然有很多学者在其文章中提到了该流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观点却不尽相同。还有就是概念重建主义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就是笔者准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

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同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极端贫困。受传统的“学校是工厂”的比喻和“工具理性”的控制下,课程沦落为消磨人类灵魂、才情和活力的工具。这时,课程造就的是一批批“单向面的人”,课程研究也具有了“反理论”和“反历史”的特征。进入70年代以来,美国一批先进的课程学者率先组织起来,对课程进行了所谓的“概念重建”。总体来看,概念重建主义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60年代的兴起

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学校管理者采用管理企业的科层技术开发课程领域。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书中,他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这四个阶段,强调了一种科学实证的方法和一种科学的课程开发范式,被认作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50年代末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学校和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出现了波及全国的有关课程问题的讨论。随后,最先对课程领域发难的是施瓦布。1969年他发表了《实践:课程的语言(practice:aLanguageforCurriculum)》一文,让许多人认识到传统课程领域己经开始“消亡”,并归因于它的“脱离实践”,发起了“概念重构主义者运动”。里德,称其研究吹响了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前奏曲。派纳,也认为施瓦布声称课程领域已“岌岌可危”的声明标志了概念重建十年的开始。

(二)70年代的发展

到了60年代末到70年代,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运动全面展开。概念重建主义者从现象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思想中找寻有益的理论架构及方法。这一阶段中,概念重建主义理论和思想全面开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1年麦克唐纳在《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课程理论》,首先提出概念重建一词。1973年5月标志着美国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主义运动全面展开的会议在纽约罗切斯特召开。麦克唐纳、休伯纳、格林等约150多名课程研究领域杰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罗切斯特大会标志着美国课程领域正在经历着概念重建。会后题为《意识提升、文化革命与课程理论罗切斯特大会论文集》的著作出版,该书成为概念重建主义学派的第一部代表作,从此“概念重建”一词频频出现于课程研讨会上和学术论文中。1978年创办《课程理论化》(theJournalofcurriculumtheorizing)杂志,成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研究的主要阵地。派纳声称,这份杂志很快成为一份颇受欢迎的前卫杂志,为课程领域中许多新的创意、话语和观点的表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80年代的发展

80年代以来,课程的研究重点也开始从批判课程,走向多元理论课程,出现了女性、后结构、种族、美学、生态、自传、多元文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等方面的研究,课程领域呈百花齐放之势。派纳则于1988年宣布概念重建已经完成,并指出美国课程领域经历了迅速且相当彻底的概念重建,课程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学文本、现象学文本、自传学文本以及其他主要的学术性分支。2006年,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的玛勒维斯基所领导的新一代年轻的课程学者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后-概念重建”学术性知识领域的集中地,并积极倡导后-概念重建运动。年轻一代的课程学者对诸如双性恋、全球恐怖主义、侵略、战争等边缘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更为深刻。此后,概念重建一直在支持与抵制、建构与解构、反思与批判中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自身,不断地丰富着原有的课程话语,为课程发展提供生命源泉,也预示着未来概念重建运动的可能方向。

三、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教育启示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是作为众多课程理论的一种,反对确定性、单一性,倡导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了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理解”范式,去重新认识课程。这不仅是当代课程论的杰出代表,更反映着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反思。它作为当代思想的一种,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具体如下:

1.转变学习方式,倡导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新课改也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重视教师指导、课堂传授的状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身体经历、心灵感悟,使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实现思维的发展。这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可以使身心健全发展。

2.转变课程目标,注重发展人的个性。

概念重建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重视人的存在性和创造性,重视发展的个性。他们把人看做是意识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实践的存在。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人,着眼于发展人,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实,得到发展。这种课程目标是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目标,是一种人性化的课程目标,通过个体的实际经历,提高对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构的能力,注重个体在社会进程中通过相互的概念重建,实现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更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3.重新审视课程内容,重视知识为一种历史的、探究的过程。

在传统观点中,知识或是看作成别人的独特的理解的产物,或是把知识理解为专家的意见,他们认为只有和专家的思想观念相一致,运用专家的逻辑体系时,才能真正理解事实。总而言之,传统观点把知识看作是外在于认识者的存在物,知识不是认识者自身建构起来的,而是对客观存在的知识的“发现”。概念重建主义学派对知识却有其他看法。每一个人都在参与知识的形成,都在反映着事实,同时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去认识和改建知识。它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因此,知识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知识的唯一性、确定性是相对的。人的知识是在不同的、具体的时空下,依据个体不同的兴趣而建构的。课程内容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注重内容的情景性、情境性,赋予了课程更多的生活性、国际化,更加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沈岚霞.威廉・派纳与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运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吴艳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赵义泉.超越式学习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郝德永.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7,(8).

[4]郝德永,赵颖.范式与课程研制方法论探究[J].课程・教学・教法,1999,(7).

[5]熊梅,李洪修.教师专业发展――一种合作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6]谭斌.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J].教育学报,2005,(5).

[7]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汪霞.从课程文本的变化看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9]汪霞.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10]汪霞.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趣――概念重建运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11]汪霞.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56579.超越现代与后现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人文地理概论篇4

关键词:历史概念高三历史复习重要性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思想和重要活动、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更概括集中,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需要掌握它所包含的特定含义和构成基本要素。

进入高三后,复习课是我们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平时的复习中,如果我们不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这一最基础的复习要求,则日后定会成为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方面的颈瓶。

例:(2009广东高考)“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论”,显然不是指自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概念,而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所以答案应该选a。当然这是我们在做题中的常见思维,但在很多时候,许多学生做选择题多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而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的前提就是对概念的正确把握,对这道题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分封制的概念,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就会不难选出。

可见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不仅仅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年来的高考中强化历史概念教学是高考命题导向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在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由于历史概念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问题本质和自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题中占绝对大的比重,因为它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理论从教材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应试策略。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是很难正确作答的。

那么如何在高三的复习课中贯彻概念复习、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认为首先要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和分类。

一、历史概念分类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人脑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一般分类是:

一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史实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理论性历史概念)。

二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内容,可以分为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名物概念和历史现象概念。

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有:定义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先下结论,然后对得出结论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论证这种结论的正确性)。

案例(以实例论证法为例):展示概念和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延伸:完全独立的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事实论证:引导学生回顾《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内容,后归纳为:由此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及贸易,开始遭到破坏。我国的领土不再完整;不再独立;封建的自然经济也开始遭到外来资本主义的破坏。从而证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二、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

1.从理论层面上分析。(1)根据概念的复杂程度对历史概念进行分级。三级概念含有较多较复杂的历史知识,构成了历史的主干知识,宜采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等方法。如“君主专制”这个概念可分为“奴隶制君主专制”和“封建君主专制”,而封建君主专制的上一级概念是“封建制度”,同属一级的概念有“封建文化专制”等,分级之后就可以选取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等方法进行分析。(2)根据概念的能力级别对历史概念合理分类,不同的历史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史实概念可用定义法、讲述法,史论概念多用分析综合法。(3)根据概念的结构把历史概念内部的共同要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或影响等)和特殊要素(历史人物概念的“经历”要素,历史事件概念的“过程”要素,历史名物概念的“内容”要素和历史现象概念的“状况”要素)指定出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分析综合法得出概念。(4)根据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让学生通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历史概念,多采用比较对比法和逻辑分析法。如不可以说“辛亥革命了封建制度”,只能讲“了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封建制度是种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属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技术层面上分析。(1)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直观感受的方法。(2)运用概念图表达历史概念结构及其关系的方法。概念地图最早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通过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的案例而提出的,初级的概念地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连接从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表示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的层次关系。如“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这个上位概念之下“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改革”、“百家争鸣”三个并列的下位概念,“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又是“地主阶级改革”的下位概念,“地主阶级改革”则是三者的上位概念。“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改革”、“百家争鸣”三个并列概念的节点是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其中经济属性决定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则是前二者的表现。(3)整合其它学科知识的搭桥法。如哲学常识搭桥法、地理知识图示法、语言文字破解法、数学集合图示法,等等。(4)历史学科内部知识整合法。联系古今中外、分解概念结构,如“闭关锁国”从背景方面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等。(5)利用网络、图书资源等引导学生学习的自我探究法。建立历史概念档案、学习袋,等等。(6)采用美国H.林恩・艾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标准”设计教学。

人文地理概论篇5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必要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24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定义和特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数据规律的一门课程,主要告诉人们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对所观察的问题做出推断、预测,并能为未来提供合理决策和建议。在开设课程中,公安专业中一般需要半个学期,主要内容包括: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数字特征、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产生于17世纪,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人类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因此,概率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应用很强的学科,应具有其本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

依据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人们把自然现象发成必然现象、不可能现象、随机现象。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正是随机现象。随机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并不总是出现同一个结果的现象。从这个定义上看,随机现象的结果数应该是大于等于2个的,而到底出现哪一个,人们是不能提前得知的。

第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对数据的处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数据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的原始材料。一切事物都是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并且质和量紧密联系共同定义客观的事物。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质与量相伴相生。然而,在认识事物时,质与量却可以分开,对某一事物的研究,可以先单独研究数量,通过对数量的研究进而研究质。因此,对事物量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一方面。通过研究数据作为一个出发点,进而研究整个事物,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第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方法论,是属于归纳法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根据实验和调查,得到大量的个体,并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然后加以总结,得出总体规律的。比如说,我们要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就是我们要做出来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等腰三角形,量一量底角,看有是否相等。然后根据这些有限的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是否相等的情况,来推而广之所有的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情况。这就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种定量的分析手段,并不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求均值,求方差,而是要交给学生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

现结合公安实际工作来看下概率与数理统计思想是如何应用的。

例1警力分配。根据一段时期内某个地点发生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来配备该地区的警务人员。

如下图,给出了某市四个区域在一年中每月任意4天发生案件数总和。

如上图所示,甲地和丁地将是重点防御区域,可以加大警力。

例2以案发现场留下的脚印长度测算犯罪嫌疑人身高。侦查人员可以根据收集到的罪犯脚印长度,并按照公式:身高=脚印长度×6.88,估算出罪犯的身高。上述公式的得到就是应用了数理统计学中的二维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理论。

例3依据罪犯留下的某一数字信息,排查嫌疑人。在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测得现场人左步长的若干数据,现又密取到某一嫌疑人左步长的若干数据,一般情况下,这两组数据不完全一样,那这个差距是如何造成的呢?[1]是偶然原因造成,还是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呢?能不能根据这两组不同的数据做出判断,即排除该嫌疑人,或者将该嫌疑人作为重点疑犯。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概率轮与数理统计中的假设检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举例如下:

在某一案件犯罪现场测得左步步长的15个数据,分别为:77,76,75.5,74,75.5,74.5,73,79,79.5,79,78,77,77,77,76.5(单位:厘米)。密取了嫌疑人左步长15个数据为:83.5,79.5,77.5,79.5,78,83.5,81,76.5,79.5,80,80.5,82,83,83,80.6(单位:厘米)。

现场左步长与嫌疑人的左步长是否有显著差异?

取a=0.001

X≈76.6

Y≈80..5

|U|≈12.342

查统计表可得:U0.001=3.3

|U|>U0.001

所以,我们有99.9%的概率认为现场测得的步长与嫌疑人的步长不是同一个人的,因此,可将此嫌疑人排除。

例4犯罪机理的研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可以研究文化程度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举例如下:

研究人们的文化水平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随机抽选1000人作调查,得到数据如下:

通过统计软件很快得到y与x的关系:

Y=4.42―0.319x

这个方程表明犯罪率(Y)与人们受教育年限(x)之间成负相关关系。式中4.42是表示人们受教育年限为零时犯罪率为4.42%,式中一0.319是表示人们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时,犯罪率的平均减少值为0.3188%,也就是10000人中将减少30个人左右[1]。

通过上述例子,能够真切的感觉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虽不能够提供最正确的结论,但它能够使人们在可能出现多种结果的情况下,做出某种判断,而这种判断将你出错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公安工作中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依据指纹特征进行指纹识别;依据语言规律进行语言识别和语音识别;依据罪犯信息特征(如罪犯性别、年龄、职业等)的统计分析,发现犯罪规律;依据交通流量的统计,查找交通拥堵,进行道路改良或制定政策;依据消防火警和火灾的统计,发现分布规律,预测和防止火灾等等。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与公安院校教育的关系

第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是公安专业很多课程学习的基础。

犯罪情报学、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犯罪侦查、公安统计等课程跟概率与数理统计内容都有很大关系,数理统计作为这些课程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公安专业的课程。

在新的学科门类中,公安技术学是在工学门类下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工学学科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支撑公安技术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第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正是定量分析的一部分。若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会一两种简单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比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对问题的分析,以及毕业论文的完成。

第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可以提高公务员考试成绩,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学生的就业一直是学校、家长、学生关心的重点。在警察院校,毕业之后能去做警察,应该是一个学警最直接、最渴望的出路。要想成为警察现今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考公务员,而在公务员考试试题中,涉及概率、统计的试题是相对较难的部分。若学生学过这些知识,那么这部分难点将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熊允发.谈加强《数理统计》课程的必要性[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1).

人文地理概论篇6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基本概念是基础,是其他理论、方法论展开的重要根基。本文围绕地理学课程中的三大概念,即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概念及区域概念进行辨析,旨在明晰概念内涵。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这一定义明确了当今国内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两大模块,与过去的相关教材相比具有鲜明地理学特色并体现地理学科研究优势。教材中明显将经济活动空间问题研究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重为经济地理学两大研究对象。作者认为经济地理学擅长研究的领域自然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由于地理学向来擅长研究的领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因此对于后者大家普遍认可并容易接受。其原因为地理学的根基是区域性与综合性,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来说,综合性不必费笔墨,人地关系系统包括诸多要素的综合,自然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理学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而区域差异性主要由地球的圆形形态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及地球自身的地质演化历史所决定。其中,地球圆形形态与太阳的位置关系这一基础物理条件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产生区域差异,即维度地带性规律。热量分布差异带来诸多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植被、土壤)的空间差异,而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是地理学区域性特点的根基。地球自身的地质演化带来当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以及海陆分异状态,而上述差异又进一步影响水热分布状态,进而影响“区域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是“地”,即人地关系协调的关键是地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讲,人文地理学科的基础亦是自然地理学科,这是由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所决定的。

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研究这一领域若将其独立与人地关系之外进行研究,就不是地理学所擅长的,而传统经济学比较擅长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其原因有:(1)经典区位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均为经济学家或受到经济学思维的地理学家所创。(2)上述有关区位经典理论虽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但关注的核心问题为经济活动的空间成本或空间支出问题,而成本与收益问题显然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3)目前区域经济学诸多著作中介绍经典区位理论的情形常见,由此看来区位论对经济学和地理学都非常重要,两种学科均将其视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或基础理论之一。若地理学将经济的空间问题与本学科擅长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相融合可能有助于本学科更好地发展。

本文认为,经济地理学应将研究对象中的人地关系概念进一步强化,而空间问题的研究需要以人地关系研究为前提即在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或区位)问题研究中,首先以人地关系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便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特色与优势。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此处简单举一例:如以某区域城镇体系空间优化为例,从单一的经济学视角分析,城镇体系的空间规划,无一例外都是按照严格的假设条件,遵循中心地体系(或其他经济学理论模式)即可。因为在仅考虑少数经济学因素(成本―效益等)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因素(综合性和区域性)的作用或影响不能够充分体现,而现实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应首先考虑地理环境,考虑人地关系的协调性。原因是,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基础,而成本―效益等诸多经济因素是人类在保证生存基础之后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在地理学教材中应将学科研究对象描述为人地关系(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地关系协调基础上的区位、空间组织等问题更为合理。

2关于经济活动区位概念的探讨

地理学众多教材将经济活动区位定义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这一定义范围较广,年轻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内涵。本文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有两大核心内涵,一是相对位置的内涵,即“此经济活动”与“彼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此经济活动”的区位的“好坏”或“优劣”,而教材所定义的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一词,不能很好地体现经济活动本身的相对位置的内涵。二是须从某一视角去看待区位这一概念。例如在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区位中“谁优谁劣”,须从同一视角进行比较才具有可比性。如,北京和二连浩特的区位“谁更优”的问题,中国和蒙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这一视角看问题,那必然是后者的区位优势显著。但从国家层面去比较区位优势,显然前者具有绝对优势。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与什么比较起来,哪一个更具区位优势”等表述,这样的表述显然忽略了两种事物的比较必须在某一个统一视角下进行才有意义这一基本常识。本文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更为容易掌握的概念表述应为,“某统一视角下,经济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3关于区域概念的探讨

区域概念在诸多领域中无统一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政治学认为行政界线既是区域边界;区域经济学认为统一经济特征的区域即为其边界;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学对于区域的理解或者表述。地理学对于区域的上述定义与区位定义同样,其内涵较为宽泛,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本科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定义表述中的“一定范围”一词,其所指范围宽泛,如,“一定范围”从小到社区,大到全球的理解均可,因此不易在学生头脑中植入清晰的空间概念,易出现歧义。由于地理学的两大根基之一的“区域性”是在自然区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自然地理属性。即使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也应强调区域的自然地理属性。因此本文更倾向于将区域定义为,某一标准下,具有内部一致性,外部差异性的地理单元。其中,“某一标准”一词是为区分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视角)对区域的不同认识(或表述)。例如,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仅仅是从文化这一视角划分区域的,而经济区仅仅是根据经济类指标对区域进行划分的。因此“区域”在一定标准下才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在一定标准下区域内部必然具有一致性,对外必然产生差异性。

人文地理概论篇7

摘要:本文以伍国栋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本书的七章主要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与剖析,从而说明本书在民族音乐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从事音乐学工作者都能精读此书。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概论;论据;论证

近两天读了伍国栋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心中甚感畅快,一来是书中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二来是作者朴实的文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让我再次受到熏陶和洗礼。说来汗颜,最近一年来还没好好读过一本书,而正是这本书强大的吸引力促使我静下心来去好好看它,以前关于民族音乐学历史的陌生在这里找到了源流,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迷惑在这里发现了答案,关于文章怎样写作的猜测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民族音乐学概论》是伍先生在多年教学实践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从初步形成到出版历经近十年的时间,在中国早期的民族音乐学著作中,作者为完成像这样填补空白的理论著作而付出的辛劳是可想而知的。本书除引言、后记、附录外,正文共分七章,以“民族音乐学历史发展及其定义”、“民族音乐学与相关学科”、“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概念”、“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描述与解释”、“民族音乐学著述类型”、“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论文写作”为题,系统地阐述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理论框架。

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就近七八十年的时间,本世纪20年代,王光祈先生最早在中国试图去探讨这一学科,著有《东方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可当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七八十年代国内学者才真正关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一大批论文和专著相继诞生,《概论》便是这众多著作中的一本,在笔者看来,此书提出了合理的学科构架,从学科历史、定义、性质、研究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作者都有详尽阐述,为此学科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是继王光祈之后的又一位开路者和引导者;更值得可喜的是继《概论》之后,一大批与其类似论著也相继出版,如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2004),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2000)等,这些专著的问世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继往开来的新时期他们将与《概论》一起为中国民族音乐作出贡献。

二、论证严密、论据充足

一部深刻的理论著作,其观点的逻辑论证是需要缜密分析的,各个环节之间必须丝丝入扣、有条不紊,这样才能为学科建设夯下很深的地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指明正确方向;《概论》内容涉及学科的方方面面,从历史背景的铺垫到研究方法的细微阐述,从理论方法的描述到具体实践的操作,作者遵循了从易到难、从一般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的论证方法让读者一目了然,比如第四章关于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作者分五小节论述,先阐释这一理论方法的作用及意义,明确作为民族音乐学最有价值的方法论,再对其进行分类,提出两种形态,而后对实地调查的准备工作又加以评述,第四节对这一调查手段提出若干原则,最后一节则介绍了实际操作上的一些技术问题,为我们的田野工作提出了有益的意见;整个论证清晰明了,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不会让人感到迷惑或不知所云。严密的论证离不开充足的论据,伍先生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了其论点的客观性,如关于“模式分析阐述”(见书171页),作者引用了郭乃安先生的《试论民间曲调的可塑性》一文进行剖析,通过对每个章节的凝念概括和高度总结,作者认为此文运用的模式分析法是可取的,是有效地方法之一,是我们研究民间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再如,第七章关于学术论文的思辨性,作者以冯洁轩的《论郑卫之音》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认为:学术论文内容的科研性,决定了它不是那种随感随述、就事论事的文章;民族音乐学论文内容的理论性,使它必然成为一种具有很强解释性的文章。(见书220―221页)另外书中除了列举大量实例以外,还通过图表、曲谱、原文摘录等形式加以佐证,为我们提供丰富资料的同时也对我们今后如何论证观点提出了很好的例证。

三、文风朴实、写作精到

古人云:“文华者日落;文实者日茂。”[]文风不但与个人学识有关还牵扯到个人修养,《概论》的最后一章也提到了文风问题,用伍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用浅显而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述深刻而奥妙的科学道理;在笔者看来,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在我读的一些书中,有一些是半途而废的,究其原因多半是生涩难懂或理论性太深,太过简单的著作读来索然无味,太过深刻的理论让人无法阅读,《概论》以其精到的见解加以朴实的文风,读来让人如座春风、受益匪浅。如第三章关于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作者提出了五种观念分别是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质量观,这些观点是民族音乐学中比较抽象的,比起实地调查要难以理解,可作者通过对概念的解读加以简单语言的描述和论证,使这些概念让人很容易理解,比纯说理性的文字也更有意思和可读性。本书的精到之处还在于章节的安排上很合理,每章都安排到了三级标题,且每章后面的参考文献给读者以极大的方便,附录部分也为我们研究民族音乐提供了帮助。

诚然,《概论》是一本难得的佳作,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有的地方论述出现重叠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一下,减少不必要的叙述;参考文献个别的还可以更细一点,如有的缺少出版社和日期;读完此书确是一次尽兴的游览,所感所得似乎有些浅薄,但却是我真实的感受,希望《概论》能发挥作用,为我后辈搭桥指路,为繁荣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概论篇8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以历史学上讲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而此题参考答案的成文模式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演绎思维形式,从历史学上看是一个史论结合的格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所谓点睛式概括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思的哲理、规律(杨子坤先生称此种概括为“综合式概括”、“高度概括”)。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3年新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1995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1995年高考39题“陈启沅题”第二问“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由上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集中于1993、1994、1995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点睛式概括是在归纳式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考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顶点,这是最高要求的概括。所答内容已不是对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作出的认定;抽象出的“哲理”、“规律”、“认识”已超出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但其“精神”、“灵魂”与历史事物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是吻合的、一脉相承的。因此,准确、全面、深刻地找出并理解“从中”、“据此”的所有内涵,是准确提炼“哲理”、“规律”、“认识”的前提;否则,所得“规律”、“哲理”、“认识”也只是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从简单扼要的方式方面说,概括又可分为概述式概括和概要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概述式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7年高考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1998年高考48题“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由上可知,概述式概括主要适用于问答题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基本线索和兴衰过程的概述式概括,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线”;另一种模式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面”——某个历史阶段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个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种历史现象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如上述1998年高考48题)。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或面广,系统性强,答案全面完整,重点突出,语言文字精要,言简意赅。

(二)所谓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这也是一种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概括类型。此种概括大体又分为三种情形:①从历史材料中抽取有关内容的大概。如1997年高考44题,从四段材料中,抽取李biàn@①治国方针、措施、后果的大概内容,并要求表达成文,还限定字数。这一题的出现,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致肯定此乃成功之作,并列进了98年《考试说明》之“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部分。1998年高考45题“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主要目标、经过、结果、评价)”就属此种情形。另外98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也属此种情形的概括。②从历史材料或教科书中概括出有关问题、有关内容的若干个基本要点来。近几年高考对这种概括考查的力度很大。1997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那些主要论点?”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进运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结果。”③概括历史材料的核心思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核心内容。如1995年高考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概要式概括主要适用于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概要式概括需要考生具备非常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需考生对文字进行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象的改造和润色,需要非常深的文字表达功底。

上面介绍了四种概括类型。从上面所举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题问中要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答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转贴于

二、概括能力的培养

明确了概括的类型和特点,便于我们探寻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10条学科能力,由于其划分标准不一,致使各项学科能力之间呈现出并列、包含、交叉等复杂关系。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其中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199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实归纳抽象出的“论”。1993年新高考52题得出的“基本道理”是对“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有关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的史实提炼升华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基本结论是对整个民主革命历史的点睛式概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民主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的点睛式概括;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点睛式概括出的“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后高度概括出的“论”。到底“论”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由史实的内容决定的;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特别是遇到点睛式概括,千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基本结论当作教条,生搬硬套,到处乱贴。平时要重视历史理论的教学。一方面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

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不仅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写道“在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人文地理概论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对策选择

[作者简介]郭红艳(1974-),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开封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2-GH-18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43-02

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程开设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信仰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性分析

1.教育类型的实践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涵养为核心的教育类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围绕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应注重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教育模式,注重校企合作,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目的来设计教学方案,选取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途径。在“概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兼顾国家的培养要求和高职生个体成长的要求。在“概论”课教育教学途径选择方面要兼顾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高职院校“概论”课的实践性要求很明确,这是由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性特征和“概论”课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

2.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强调高职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包括性格、素质、能力、成长经历、思想实际等方面。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造就或者说是塑造高职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实然层面达到国家、社会应然层面的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社会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等不断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差异性凸显,独立性增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只有适应这一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市场实际,才能提高“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3.教育效果的整体性要求。教育效果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整体性要求强调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我们经常说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和可靠就是对学生的整体性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可能只有某一方面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如果是这样,这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合格和可靠是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把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理念思考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性、主体性、整体性的要求,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笔者提出“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该体系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的组织安排三个方面着手,将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材的十五章内容整合为四个项目化教学模块,同时将四个模块分解为九个具体教学专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设定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通过对四个项目化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概论”课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学习的方法和原则;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精髓;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其次是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分析判断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最后是素质目标。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人文素质是指学生要有“国”、有“家”的观念,爱国守法、诚实守信等。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经得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和考验。

2.教学内容的选取。“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为了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我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理论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重点,共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即第一次课,主要讲述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二个模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理论精髓,整合了书上第一、二章的内容,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模块是思想,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理论,整合了书上第三、四章内容,中心是思想。第四个模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项目五――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与改革开放;项目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战略;项目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项目八――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外交政策;项目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设计。例如讲第一次课即绪论专题时,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概论”课的目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围绕为什么学习“概论”课这一主题,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发言人将本组的讨论意见进行反馈、梳理、总结。整个过程一方面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使学生的价值观得以凸显;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交流、协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在校内校外的德育实训基地实习,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德育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理论+实践”这种教学内容的选取使单纯的理论教学走向学生生活、走向社会实际,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学的组织安排。在教学组织安排上我们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讲授互动交流实践体验”五步来进行。在“任务驱动”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详尽的课时授课计划和学期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明确规定每节课的基本内容、课时安排、重点难点等,学期授课计划是针对每一学期授课内容的详细规划。“项目导向”环节是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认真领会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理论周数的不同,合理调整讲授内容的详略。“课堂讲授”环节是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根据讲授内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等。“互动交流”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交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师生座谈等,教师总结提升。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课下从周一到周六系部会安排专门教师、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辅导,答疑解惑。“实践体验”环节是指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知行统一。

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选择

方法问题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选择上,应注重“两个结合”“三个贴近”。

1.“两个结合”。“两个结合”首先是指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的结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坚持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的结合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统一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达到统治阶级所要求的目标,这就是先进性的标准。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每一个受教育者思想都达到先进性标准的要求,毕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人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差异性、独立性和多变性,这就是广泛性标准。因此,“概论”课在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要坚持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相结合,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为坚持先进性标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也不能因为坚持广泛性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共性。

“两个结合”其次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职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和职业对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所受的教育、性格、能力等都是对孩子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等产生重要作用的核心素材。如果父母的这些素材不具备优势或者处在劣势,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采用有组织、有纪律的育方式,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果主体性作用没有很好体现,反而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生活的环境和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跟人的素质形成要求相符合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跟人的素质形成要求相背离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消极的。我们要积极创造具备正能量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灵魂。职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水平的提高。

2.“三个贴近”。“三个贴近”强调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三个贴近”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围绕高职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高职院校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因此教材设计也应该突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三个贴近”其次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避免空讲理论。比如,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问题时,一方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化、实事求是的内涵等;另一方面将这一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原则,注重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教育学生生活中要注重个人实际,不能生搬硬套理论,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自我认识,不能盲目、盲从。“概论”课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提供原则性的指导。“三个贴近”最后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和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比如,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核心价值观问题,以及中国梦等问题在“概论”课教育教学中都不容回避,为学生的基本价值判断提供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在“两个结合”“三个贴近”的要求上做得很不够,并且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没有实现有机联系,因此,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涉及个人、国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贲国栋.科学认识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黄发友.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人文地理概论篇10

时间/专业

星期六(7月13日)

星期日(7月14日)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汉语言文学050114 00535现代汉语

00024普通逻辑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506写作(一)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031心理学 英语

050207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法律

030112 05679宪法学

00247国际法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245刑法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0刑事诉讼法

05677法理学

04729大学语文 会计

020203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46中国税制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1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46中国税制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国际贸易

020109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20高等数学(一)

物流管理

020228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20高等数学(一)

行政管理

030301 00292市政学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07现代管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77行政管理学

00040法学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护理学

100701 02997护理学基础

00488健康教育学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179生物化学(三)

03000营养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86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2899生理学

03003儿科护理学(一)

04729大学语文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1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16计算机应用技术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30电子技术(三)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22高等数学(工专)02323操作系统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经济法

030104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679宪法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45刑法学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5677法理学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4729大学语文 室内设计

050405 00712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4585公共室内设计(商业办公)

00709室内设计

00710家具设计

药学

100801 02068人体解剖生理学

02175分析化学(一)

03031药物分析

02535有机化学(三)

03029药剂学

03027植物化学

旅游管理

020209 00192旅游市场学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0763 01529网站建设

07075计算机辅助设计

01514多媒体制作技术

01528VFp应用基础 01530图形图像处理

01343数据库结构原理与分析 应用电子技术080722 02611集成电路应用 07256家用电器维修技术 02348电子测量 02344数字电路 农村经济管理

090622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64经济法概论(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971经济学基础 04759财经应用文写作

04760会计与财务 05220市场营销学(乡镇)

建筑工程

080828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064建筑材料及检测技术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8365建筑设备施工与组织

09062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检测技术 04729大学语文

09060建筑工程结构无损检测技术 工程造价

082236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94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8986安装工程定额与预算

03940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 03942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一) 学前教育

040101

00384学前心理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430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中级)

酒店管理

020245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3955旅游基础英语

03958饭店管理心理学

03959旅游政策与法规

03966服务人员基本功训练

03968国际会议服务流程 销售管理

020313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人力资源原理020205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65劳动就业概论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66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080759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950网络管理与维护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3952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4729大学语文

本科

时间/专业

星期六(7月13日)

星期日(7月14日)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26操作系统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0420物理(工)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275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0819训诂学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语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0016日语 00832英语词汇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39西方经济学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0158资产评估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4管理学原理 00153质量管理(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78银行会计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79保险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0183消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国际贸易

020110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物流管理

020229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法律

030106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167劳动法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58保险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行政管理

030302 00318公共政策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0420物理(工)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应用化学

081209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基础教育

040120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软件工程

080720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民商法

030116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0541语言学概论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3709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语教育

050206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0600高级英语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832英语词汇学 00830现代语言学 地理教育

070702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2102遥感概论 02094人文地理学概论

06858中学地理专题选讲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103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483科学思维方法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生物教育

070402 02079生态学概论 02084组织胚胎学 02078生物统计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82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法律教育

030113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167劳动法

04337中国法律教育专题选讲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04340电视编导与制作 05578有线电视技术 0434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2高等数学(三)

06129固体物理 02035热力学与物理统计

02034电动力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2036量子力学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3结构化学 02051物理化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2体育管理学

教育学

040108 00471认知心理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72比较教育

00468德育原理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学前教育

040102 00024普通逻辑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6092工作分析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0054管理学原理 06088管理思想史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34社会学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200客源国概况 06011旅游学概论

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0高速公路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83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

06079城市道路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084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06078交通工程(二)

006081隧道工程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5693音响及视频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小学教育

04011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药学

100805 06831药理学(四) 01761药剂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1757药物分析(三)

02056仪器分析(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522有机化学(五)

05524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模具设计与制造

080313 05515冲压成型技术 05513塑料成型技术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509成型设备概论 工程财务管理

020261

05294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 05292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06268工程数学 公共事业管理

020230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电子工程

080705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酒店管理

020302 08424酒店管理

04931酒店工程技术管理

02528烹饪营养学 04932酒店客房管理

05156经济学原理

08425饮食心理学

00034社会学概论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公共艺术设计方向)

050437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88设计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504艺术概论 动漫设计

050451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88设计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504艺术概论 销售管理

020314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农村经济管理

020114 00051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00127农学概论 00054管理学原理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29农业政策学(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130作物栽培学 会计与财务审计

020157 08131财务分析与案例研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10622国际会计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1240证卷投资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158资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