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十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十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8:5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1

关键词:肿瘤;中医治疗;放射治疗;结合;优势;疗效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医和西医放射治疗各有优势,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各取所长,互为补充,治疗效果更好。

一、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请记住我站域名/]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特点,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抑制其肿瘤的复发与生长,多用扶正培本、攻补兼施的治法,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活血化瘀,以毒攻毒,达到消减、消失肿瘤的效果。

西医的三维适形放疗在三维空间各照射的角度、射野形状均和靶区外轮廓投影一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能形成理想形状的剂量分布,增大靶区的治疗剂量,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减轻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最大限度保护重要气器官的功能。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放射治疗,可有效的减轻症状、解除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放射治疗不但能治愈肿瘤,而且还能保护正常器官的功能,如皮肤癌、舌癌和喉癌等治疗后可以保留原有的皮肤外貌并保持进食和发声等功能,而其他疗法很难做到。

二、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疗效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治愈率比较高,例如早期鼻咽癌、声带癌以及皮肤癌等,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能做到给肿瘤靶区高剂量的照射而四周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减少,进而能达到通过提高局部控制率而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最佳方法。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也很好。进行保留手术的同时配合全乳根治性放疗与瘤床加量放疗,可获得与根治术几乎相同的长期局部控制率,同时使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态的得以保存,极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直肠癌的效果也不错,术前放疗在中晚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或晚期不能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放疗可明显缓解因肿瘤压迫盆腔神经引起的疼痛,减少或治愈直肠出血,已成为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可显着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高肿瘤控制率和较长生存期,延缓疾病进展。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未来临床治疗的趋势,真正实现肿瘤患者人性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文华;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潘明继.癌症扶正培本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袁双虎;功能、解剖影像指导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1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000亿~3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过150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 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 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 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 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 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 疗效机制不明 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 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4

1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610002齐齐哈尔市中心血站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61000

【摘 要】当前我国医疗事业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同时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中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的成熟性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循证医学也开始应用在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其体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药;心血管疾病;优势;评述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它成为了非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1]。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其体现出了更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医疗法当中更加重视的是整体,在治疗方法上更加的简便,所以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

1中医疗法治未病的特色优势

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中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药方当中含有当归、桃仁、红花等,这种药方一般是治疗胸中瘀血和胸痛等症状,它可以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对通脉而言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当今的发展中,通常会将其应用于类风湿性心脏病或者是心绞痛的治疗当中,很多名老中医在药物当中加入了赤芍和川贝,制成了新的药物,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2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一些优势

医学界的大量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好的药理作用,它能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相比之下,西药的药理作用就不是很高,所以如果从单一的药理作用而言,中医是比不上西医的,但是中药具有非常强的综合优势,比如丹参,它直接作用于心经和肝经,所以在祛瘀止痛方面能够发挥出非常大的优势,丹参中含有丹参酮和丹酚酸等多种物质,丹参酮是一种脂溶性非常好的药物成分,所以其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肌缺血现象,同时对人体内的心肌细胞也能体现出非常好的作用,对脂质代谢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并且会降低心肌细胞的损坏程度,对血小板的增加和凝聚有着独到的作用,此外它还能改善人体的代谢机能。

在临床当中,使用西医的熏蒸疗法无法对患者预后的一些不适症状予以改善,虽然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非常大的优势,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患者的生活品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完善。在使用西药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以达到正常的水平,但是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会出现头晕和心悸等症状,这样就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使用中药就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不适的症状,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3辨证施治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近代心血管病学的相关学科中经过现代医学的融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其应有的价值,在长期的临床当中,也有很多医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以心肌梗死为例,一些医生比较擅长使用补气活血的药丸以养阴。而还有一些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推崇扶阳疗法。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其重点都主要集中在了攻瘀,同时还要将通和补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各种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和学术理论也为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更多治疗的手段和途径,促进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4中医学疗法简便廉价的临床特色优势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药疗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在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简单、便捷,价格也不是很高。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中医药疗法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方式。

5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重症方面的特色优势

近年来,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成为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剂。与此同时,医疗专家组还研发出如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领域。据北京地区心肌梗死协作组调查显示,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的死亡率贡献突出,进而印证了1988年在上海的心肌梗死临床的调查结果,中药注射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近期调查分析显示,中药静脉制剂在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作用,患者医疗费用低于同期同一地区的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死亡率低于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统计的18%。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医疗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客观的成就,但是大多为相同水平,对重点、难点的攻坚无突破性进展,缺乏理论研究。

6结语

中医是我国在医学方面的一个精髓,在现代医学当中,虽然西医的应用领域更广,但是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中医疗法刚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所以当前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中,中医药疗法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的医学工作者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推广中医药疗法,将其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折;延迟愈合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6-0022-02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由过去的以中医为主配合有限的西医治疗发展到中西各半相辅相成的治疗方式,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由以往的以中医理论解释深入到利用现代医学的高新技术对其机理进行分析,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1]。骨折推迟愈合是骨折经治疗,超过一段愈合的时间,骨折断端仍未出现骨折连接。骨不愈合是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段愈合时间,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达不到骨折愈合或称骨不连接[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有120例患者,均为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男43例,女77例。年龄18~65岁。手术内固定50例,骨折外固定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

1.2方法

均采用手术内固定或骨折外固定,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方剂及中药局部给药。

1.2.1手术治疗骨折不愈合多由于骨折端嵌夹较多软组织,开放性骨折清创时去除的骨片较多,造成骨缺损,多次手术对骨的血液供应破坏较大等因素所致。骨折不愈合,不可能再通过延长治疗时间而达到愈合,而需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修复骨缺损。一般需行植骨、内固定,必要时还需加用石膏绷带外固定予以治疗。带血管蒂的骨膜和骨移植以及吻合血管的游离骨膜和骨移植已成为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3]。

1.2.2中药内服及中药局部给药早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口服初伤胶囊(三七、丹皮、荆芥、红花、泽兰、川芎等);中期以和营续骨为主,口服中伤胶囊(续断、骨碎补、三七、川芎、当归、丹皮、泽兰、香附等);后期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口服补骨胶囊(海螺蛸、血竭、鹿胶、黄芪、当归、熟地黄等)。年老体弱者可加用肝肾胶囊(淫羊藿、肉苁蓉、熟地黄、鹿茸、制首乌、枸杞、制黄精等)。

术前外部敷红肿膏(生大黄、芙蓉叶、泽兰、姜黄、天花粉、瓦楞子、苦参、草乌等),术后早期贴红肿贴膏(改良剂型),伤口愈合后贴活血膏(当归、土鳖虫、三棱、莪术、红花、泽兰、续断、骨碎补、狗脊、木香、紫苏、五加皮等)[4]。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临床观察,试验组骨折愈合54例,愈合率90%;对照组骨折愈合21例,愈合率35%。

3讨论

骨折不愈合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非手术治疗方法不当、手术治疗方法不当、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感染、原发性创伤严重等[5-6]。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中医的老传统方法基础上,与现代骨科发展紧密结合,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样手术操作过程变得容易和简化了,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模式。通过本实验,突出了治疗骨折的中医优势,并结合西医的长处,消除了骨折,缩短了疗程,促进骨折的愈合,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优势十分突出。

参考文献

[1]顾云伍,韩慧,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概念[J].中国骨伤,2001,14(1):3-4.

[2]王永红,赵恒刚.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36例[J].现代中医药,2009,29(1):27.

[3]三上洋,王家耀.生活质量和长期降压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1993,14(11):488-489.

[4]何全.中西医结合治疗髋部骨折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4):236.

[5]王更军,王荣冠.31例股骨干骨折不连原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3):3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6

从中、西医理论及思维方式入手,比较了当前中西医结合最常见的几个方向: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以中药西用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及以西医治疗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等,认为中西医结合,应当是运用西医的手段明确诊断,了解患者预后评估乃至西医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以便识别西医治疗疗效不确切或副作用较大的患者,并为之制定出恰当的中医治疗方案,使中西医结合达到最优疗效,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效

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西医发展迅速,至今国内各级中医院均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实际上西医占较大比重,中医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1]。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拟从中、西医理论及思维方式的角度,比较当前中西医结合几个大方向,找到最适合保留中医特色优势的中西医结合方式,使中西医结合达到最优疗效,以期更好地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中医理论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如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还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这些成果让中医的某些概念在西医中找到了所谓的对应点,但并没有丰富西医的理论,也没有提高中医的疗效,所以成果的实际意义不大。

西医的发展模式有其缺陷。首先,针对某一具体环节的药物对整体的效果常不能预料,2006年英国就曾出现新药临床试验的健康受试者死亡的事件。从分子机理上找到的药物仅有极少数能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必定导致新药研发成本巨大,国家和个人医药开支暴涨。其次,任何生物都有多态性,这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因此,任何针对某一具体环节的药物,迟早将被此多态性战胜。例如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及对化疗耐药的肿瘤,包括一些新开发出的分子靶向药物如格列卫等。现在西方已经制订了严格的规范指导抗生素的应用,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耐药菌的问题。

中医理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中医理论建立东汉年代,其基本原理如“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是非常朴素、直观、正确、实用的,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客观的,经得起临床考验的,而混杂其中的一些主观迷信的成分,必然随着临床疗效的验证而被淘汰。中医理论的发展要建立在临床的基础上,纵观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温病学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理论的提高都是同当时的新的疾病流行、医疗实践随之创新密切相关,每一次发展都能在原有理论中找到源头,如果不以中医原有理论作为基础,很难发展出新的中医理论。

因此,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中医理论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2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心衰用参麦针,发热用清开灵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笔者认为,西药因从实验中来,因此评价疗效需借助大样本的统计方法;而中药从临床中来,疗效的评价当超越西医的方法,不能限于一方一药治疗若干例某一疾病这种评价方法,可以随机抽选某一疾病若干例,因人而异,据辨证而施治,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有可比性)对比。此外,证的规范化、客观化、量化等只能在较小的程度上模拟及反映中医临床思维,且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远不能指导临床。  3以中药西用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青蒿素、亚砷酸等的成功,让很多中西医结合界的学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应该是从确有疗效的中药或复方中用现代方法提取出小分子药物,使之能在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运用,这已成为当前中药及方剂研究的主要方向。他们希望从研究专方专病着手,以中医中药作为治疗经验的数据库及药物原材料资源库,在中医疗效的提示下,完全用西医的方法提取单一成分,研究其作用机理,制成新药,推向世界。这样的研究成果完全符合西药的标准,最能为西医所认同,不需要辨证就可应用。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相当多的中医师使用中成药不辨证,处方用药时用西医的药理代替中医的理法方药。如认为感染就是热毒,见到发热就用清开灵,不论表证里证,后果是中成药不良反应增多,疗效减退。

不可否认,传统的中医方剂有小部分是可以不辨证的,所谓“一味偏方,气死名医”,但这样的成果实际上是发展西医,而不是发展中医,这样的研究不能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主流,否则结果只能是废医存药,而且存的是由中药发展而来的西药。

4以西医治疗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目前中西医结合有一种趋势,即在西医的最新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运用中药以提高疗效。例如:西医对心肌梗塞的最新内科治疗手段是冠脉造影、支架置入,但因为这并不能改变患者的体质,容易再狭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就着眼于防止再狭窄。笔者认为,中医治疗的重心应放在不适宜放支架或行搭桥手术的病例上,这才是结合和补充,而不是依赖于西医的治疗。即使中药防止再狭窄的研究十分成功,那也要先用西医的方法去放支架,不放支架,就无从用中药去防止再狭窄了。

中西医结合,应当是运用西医的手段明确诊断,了解患者预后评估乃至西医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便识别西医治疗疗效不确切或副作用较大的患者,并为之制定出恰当的中医治疗方案,而对于西医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的病例,我们可以推荐他们使用西医的治疗。

5小结

任何研究和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元哲学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都声称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中西医的差异根植于主体所从属的文化类型、信念、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不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关系,它们具有不同的解释力,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观察方式和视角[2],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希望借鉴西医来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中医疗效的可能性不大。

当19世纪国人与西医接触以后,中医的生存就面临巨大挑战,但西医长于诊断,而弱于治疗,对人体的了解有限,还有很多疾病是用西医疗效不佳的,中医应该坚持自己的长处——整体观,沿用以临床疗效筛选先进理论的方法继续发展,以治疗西医疗效差的疾病。反之,在西医有优势的领域去坚持中医或附会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没有必要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在临床上运用西医手段确诊,在适当的时机及病种给予中医治疗,以经济、安全、有效为原则,为患者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7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2(c)-0015-02

高血压(hypertensivedisease)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但其引起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控制其发展是避免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1-2]。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升高,现已经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威胁。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高血压的治疗正在从单一用药向联合用药转变,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1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年龄、肥胖、食盐摄入过多、吸烟、过量饮酒、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西医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阐述主要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学说、遗传基因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和胰岛素抵抗学说等。亦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以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有密切关联[3]。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头痛”、“眩晕”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临证多见虚实夹杂,病证在肝、肾,涉及心、脾。中医证型研究表明,高血压主要有痰浊中阻、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风上扰、瘀血阻络等证型,且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2西医治疗高血压

西医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可分为:(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2)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如β受体阻滞剂盐酸普奈洛尔,α受体阻滞剂苯苄胺等;(4)利尿降压剂,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呋塞米等;(5)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利血平、盐酸可乐定等;(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哌唑嗪、呱氰啶等。近年来,高血压用药已从以往的单一用药向联合用药转变,多项研究表明,联合用药的疗效明显高于单一用药,是高血压的治疗趋势[4-5]。

3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以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为主,是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西药与中药联用可增加降压效果,减少西药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姜丹[6]采用贝那普利与中药通心络胶囊联合应用,并与单纯应用贝那普利对照研究发现,联合用药较单纯西药治疗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降低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LVeD、LVm1、LVeF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配合贝那普利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血压,而且能辅助降低血黏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从而达到延缓和(或)逆转左室肥厚的功效。林炎柏[7]将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西医组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剂加减治疗,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治愈率为95.8%,西医组为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乔春风等[8]对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发现治疗组降血压疗效与单用西药组相近,舒张压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黏度。岳煜[9]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表明,其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降压作用。张俊桥[10]对治疗组55例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脑降压饮,结果表明降压效果、中医症状改善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周日文[11]对73例高血压患者在给予硝苯地平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总有效率(97.26%)高于单用硝苯地平(78.08%),表明中西医结合能够提高降压疗效,改善临床症状。

4小结

黄春林教授[12]认为,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在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优势的同时,借鉴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高血压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中药与西药相比,疗效较慢,但中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脏器损伤及并发症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且能够对西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西药用量,从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13]。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既能够克服中药降压效果慢、幅度小的不足,又能够降低西药用量,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降压疗效,中西医结合是高血压治疗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姚晨平.门诊高血压控制情况调查分析和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78-4179.

[2]王博.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125-126.

[3]宗智慧,冯亭亭,陈红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8):990-991.

[4]JmRitter,孙星河(译),杜昕(校).高血压治疗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2011,14(4):243-248.

[5]沈建宏,谢仁兵,周文杰,等.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5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58-1159.

[6]姜丹.贝那普利合通心络治疗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38例[J].河南中医,2011,31(10):1172-1173.

[7]林炎柏.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46-47.

[8]乔春风,耿新新,王翔,等.中西药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57.

[9]岳煜.天麻钩藤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0,13(11):1028-1029.

[10]张俊桥.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774-1775.

[11]周日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93.

[12]肖艳,吴瑜,黄春林(指导).黄春林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8):154-155.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8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9

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优势之一。如有些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眼病的视物模糊、飞蚊症或羞明流泪等,糖尿病肾病的疲乏无力、水肿等,通过中医药辨证论治、综合治疗,一般很快可消除、减轻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西药用量

倡导“中西合璧”

糖尿病并发症患者配合中医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的用量。但即使是小剂量西药配合使用,也要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巧妙地结合起来,全面考察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相应的降糖西药。

我一直认为,中西药可以有效结合。如消渴丸就是一个“中西合璧”的中成药,它的主要作用是益气养阴。由于糖尿病病理大都是气阴两虚,因此消渴丸可适应大部分患者。很多患者通常不愿意同时吃很多种药,或是用药太多时容易漏服。而消渴丸将需要服用的多种中西药“捆绑”在一起,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国内市场上还有其他一些中西合璧的药物,但相比之下消渴丸的性能较温和,且该药中的西药格列本脲(优降糖)是临床上的一线降糖药。但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其用法用量,勿与磺脲类药物及格列奈类药物合用。

改善理化指标

缓解病情

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常表现为某些理化检查指标异常,如糖尿病肾病可见肾功能指标异常,肌酐、尿素氮升高,尿蛋白阳性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见下肢动脉硬化甚至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中医药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理化指标,缓解临床症状,稳定病情。

延缓或逆转并发症

挽救生命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是中医药可能延缓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挽救生命。如何延缓或逆转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是当前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首要问题,也是今年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突出自身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abstract:Chronickidneydisease(CKD)isaglobalpublichealthproblemwithahighmortalityandcasefatality,andmultipliestheriskforcomplications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dhugemedicalcosts.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seffectiveinpreventingandtreatingCKDwithlessadverse,howevertherearealotofquestionsthatwedon'tknowwell.Strategiesandapproachesof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preventingandtreatingCKDare:(1)enhancethestudyofoptimizedschemeforsingleentity;(2)acceleratethestepofnewdrugexploitation;(3)augmentthestudyofactionmechan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reatingCKD;(4)strengthenthestudyofthemechanismofChinesecrudedrugwhichispoisonoustokidneyanditspreventionandcure;(5)utilizethesystemsbiologytostudytheessenceofkidney;(6)establishaguidelinefor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KD;(7)preachupthegeneralknowledgeofCKD,payattentiontomassscreeningandearlypreventionofCKD.itisexpectedtoimprovediagnosisandtreatmentofCKDwith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bycarryingoutthesestrategiesandmethodsmentionedabove.

Keywords: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kidneydiseases;researchdesign;methods

1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000亿~3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过150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疗效机制不明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nternational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platform,wHo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最新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最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ChenXm,wangHY.increasingthe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ratesofchronickidneydiseaseforreducingthehealthhazardtopeople.ZhonghuaneiKeZaZhi.2006;45(6):44144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陈香美,王海燕.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41442.

2ZhangLX,ZuoL,XuGB,etal.Communitybasedscreeningforchronickidneydiseaseamongpopulationolderthan40yearsinBeijing.ZhonghuaShenZangBingZaZhi.2006;22(2):677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张路霞,左力,徐国宾,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2):6771.

3weiLB,YeRG,Luant,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thelongtermeffect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57patientswithrepeatedrecurrentprimarynephriticsyndrome.ZhongYiZaZhi.2000;41(10):598600.Chinese.

魏连波,叶任高,栾图,等.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常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000;41(10):598600.

4SunZt,nieZH,DengCp.thepresent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of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YiXueYuZheXue.2006;27(3):77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孙泽庭,聂正怀,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5ChenYp.Developmentsurveyonstudyofnephropathyinintegrativ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27(6):554555.Chinese.

陈以平.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27(6):554555.

6wangG.theresearchdirectionandprospectofnephr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4;5(6):360362.Chinese.

王钢.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6):360362.

7LiuY.thinkingon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YataiChuantongYiYao.2005;(1):6466.Chinese.

刘源.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亚太传统医药.2005;(1):6466.

8wuSH.twocasesofacuterenalfailureinducedbycaulishocquartiae.JiangSuZhongYi.1964;10:12.Chinese.

吴松寒.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报告.江苏中医.1964;10:12.

9VanherweghemJL,Depierreuxm,tielemansC,etal.Rapidlyprogressiveinterstitialrenalfibrosisinyoungwomen:associationwithslimmingregimenincludingChineseherbs.Lancet.1993;341(8842):387391.

10ChenYp,Chenw.progressinresearchofaristolochicacidnephropathy.ShenZangBingYutouXiShenYiZhiZaZhi.2002;11(1):6366.Chinese.

谌贻璞,陈文.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6366.

11YuanL.Chinesemedicineandkidneydamage.XinYiXue.2005;36(9):542543.Chinese.

原玲.中药与肾损害.新医学.2005;36(9):542543.

12LiangwX.problemssolvingstrategiesinclinicaltreatmentguideline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integrativemedicine.ZhongXiYiJieHeXueBao.2008;6(1):1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