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学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5:01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1

【关键词】传统优势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传统优势产业的内涵

传统优势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传统产业中具有较强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中部省份河南省,对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解释是指运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形式、投资方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运营效率较高、投入产出比率较高的那些传统产业,包括化工、有色、钢铁和纺织四个产业。

二、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重组整合、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优化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发展壮大中增创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兴服装产业基地。到2015年,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

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168.1亿元,同比增长23.16%;有色金属业990.66亿元,同比减少3.75%;钢铁业752.67亿元,同比增长29.45%;纺织服装业640.61亿元,同比减少1.84%。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实现工业增加值3551.69亿元,同比上涨10.58%,占河南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06%,比2011年增加了1.05个百分点。

目前,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过度依托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例,河南省已探明有丰富的钼、铝等有色金属,铝土矿系分布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探明的钼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洛阳栾川钼矿是中国最大的钼矿山,也是世界级特大型钼矿山,是中国三大钼生产基地,以探明的钼矿石储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三、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优势产业结构不合理

就像本文之前提到的,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大多是靠山吃山的粗放型资源加工产业和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较高,产值的增长以牺牲不可再生的资源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如此以来,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越发不合理,技术水平进步越发缓慢。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旦自然资源耗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急速提高,那么河南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高技术人才不足

2012年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1386项,平均每个企业有效专利发明数量为0.28个,低于全国该四个产业的平均水平(0.38个),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与此同时,2012年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30870人,仅占总的企业从业人数的0.53%。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较低,非公有制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动力,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非公有制经济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展现出了强劲的推动力。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是很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依旧很弱。尤其在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中,如石油加工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行业等,都是以国有或集体所有经济为主的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所有制形式极其单一,企业缺乏外部投资,由于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影响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四、河南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

虽然发挥资源优势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和产业成长阶段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决不能仅限于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应促进产业结构由粗放型资源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型和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同时在进行矿产开采消耗时,应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等综合利用率,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鼓励自主创新,吸引培养高技术人才

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应起到关键的作用,加大对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和研发体系。与此同时,企业也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看清市场的发展前景,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其科研成果进行投资入股,充分发挥其学科和科研优势。根据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海归及国内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自己的高技术创新人才,搞好人才资源的储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快国有企业的改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重组,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R].中国统计局出版,2013.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2[R].中国统计局出版,2012.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3[R].中国统计局出版,2013.

[4]胡源.河南省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06).

[5]白小明.河南优势产业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08).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优位系数比较优势

我国自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已达620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遥遥领先。在大量的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以后,我国经济也以较快的速度融入世界主流经济体系。

针对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国内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唐国兴(2005)研究了引进外资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指出了中央银行外汇资产比重过重已经影响到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罗长远、赵红军(2003)分析了外资持续进入我国而国内资本却投资不旺的现象(挤出效应),指出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使国内资本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国内资本在与外国直接投资竞争中的落后局面。康君(2005)讨论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安全问题,他提到了国际上经济问题的典型案例―拉美国家对外开放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拉美地区70%以上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被美国公司以独资、合资或其它形式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本文从行业发展出现的二元化现象来考察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用的主要分析手段是优位系数,利用第二产业中的有关数据。研究发现,三资企业占据了附加价值高的成长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则主要集中在传统型、资源型的行业中,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更替发展的过程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比较优势的计算方法和数据

优位系数(coefficientofspecialization)是一种度量优势程度的指标,在研究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处于比较优势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时经常使用。本文用它来分析外资在我国工业中的比较优势。

假定有m个行业部门,n种资本,Xij为第i种行业中第j种资本的某个经济指标,例如工业总产值,附加价值,净资产,利润等,其中j=1表示内资,j=2表示外资,则关于该指标的第j种资本在第i种行业的优位系数Rij由下式定义:

该式的分母表示第i种行业的指标总量(如附加价值总额)占全部资本的指标总量的份额,分子是第i种行业部门中第j资本的指标值占第j种资本的全部指标值的份额。如果Ri1>Ri2,则说明在第i行业部门中,第1种资本同第2种资本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优位系数也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在第j种投资类型中第i行业的优位系数=(在第i行业j种投资类型产值/该j种投资类型全部产值)/(全国i行业的产值/全国全部产值)

一般来说,Rij>1,表明i行业在该投资类型中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品有一定的外向度,属于该投资类型中的专业化部门,Rij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产品输出越多。Rij=1时,表明该投资类型中的i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Rij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4)中的工业企业分行业的主要指标数据。

优位系数的计算结果

(一)利用工业总产值计算的行业优位系数

计算结果显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多,优势比较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指Rij>1的行业)有15个,占38.5%。其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Rij>2)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采矿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7个行业。三资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相对也较多,优势比较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指Rij>1的行业)有16个,占41.0%。其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Rij>2)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个行业。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表1给出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优位系数最高的几个行业及三资企业在相应行业的优位系数,表2给出了三资企业优位系数最高的几个行业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相应行业的优位系数。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国家制定的高技术标准行业构成中,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中的两大重点行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Rij=0.31)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ij=0.58)处在全国分工中的极弱地位。而三资企业在以上两个高科技行业中的优位系数分别是2.17和2.47,占有明显的相对比较优势,工业经济主体结构呈现明显的两元化特征:高科技产业基本上是被三资企业控制,而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则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天下。国有优位系数较高的几个行业与外资优位系数较高的行业是不同的,在外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几个行业里,国资被逐渐挤出,增长率较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降低。国资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中,并没有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

(二)利用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的结果

利用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来计算各行业的优位系数,得到的结果和上述用工业总产值来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相似。从工业增加值角度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少,优势比较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指Rij>1的行业)有11个。其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Rij>2)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三资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多,优势比较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三资企业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指Rij>1的行业)有16个,占41.0%。其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Rij>2)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两元化现象:三资企业在高科技、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占有比较优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传统型、资源型的行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结论和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三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两元化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这些结构特征将会对三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防止产业空洞化

产业发展理论认为,传统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将会逐渐降低,而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将会占有更多比重。那么在我国,当经济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后,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防止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从劳动密集工业阶段向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或资本密集工业发展阶段向技术密集工业发展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均会碰到的一种经济现象。

(二)大力发展本土企业,防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被边缘化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演进的过程中,经济主体中的主导产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导产业就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占有一定比重并且主导产业技术先进、增长率高、关联强,能够最迅速、最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获得较高和持续的发展速度。主导产业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化是沿着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演进,进而向资本技术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发展的路径发展,而且,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具有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进而向更高附加价值发展的产出特征。目前,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三资企业主导了许多新兴的主导产业,如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国有企业主导了传统型的、资源型的产业如电力工业、采煤工业等,那么在整个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更替的过程中,三资企业将有可能在新兴的主导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即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中心,而本土经济可能会产生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现象随之产生。

(三)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经济问题的国际背景是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其根本矛盾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原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维护政治独立地位,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在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挑战。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经济实力所决定的。我们必须增强民族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利益共享基础上的双赢、多赢,这也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即通过改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一些人经济利益的增加,而不以另外一些人经济利益的损失为代价。中国的发展将改善全球资源配置,为全球经济创造新的机会,从而促进全球经济趋于“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傅朝阳.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2.康君.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安全问题[J].统计研究,2005(10)

3.陈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2)

4.杜强,林伟民,张丽.台湾经济边缘化问题之剖析[J].亚太经济,2004(1)

作者简介:

李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讲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3

关键词:传统优势产业;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52-03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孙彦宝(1965-),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从事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郭世民(1988-),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传统优势产业在区域和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地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也是当地税收的主要来源、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大部分传统优势产业都建立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由于受到高度重视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1]。这种规模优势集中体现为资源规模、资产规模和人力资源规模等。但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它们曾经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优势并没有建立起来,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包袱。根据十报告相关内容,确保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仍是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优势产业概念的界定

在界定传统优势产业的概念时,有必要对几个与传统优势产业相关、人们又容易厘不清的概念在此赘述,如行业、产业、传统产业和近现代产业等。行业一般泛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戴维·w.皮尔斯的解释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内,一个行业可定义为:在同质产品中相互竞争的为数很大的一批企业。”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则把产业定义为直接从事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集合,传统产业为运用金属工具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近现代产业均为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经济活动。

传统优势产业的研究涉及一般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命题。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经济活动,既是历史和分工的产物也是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规律。在简要回顾传统优势产业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把传统优势产业定义为:传统优势产业是指以资源、劳动等原始要素为支撑,在长期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能够保留下来并且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它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

二、传统优势产业的界定标准

在构建界定传统优势产业的指标体系之前,首先要制定对传统优势产业评价的原则。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评价,笔者认为对传统优势产业的评价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科学、客观,有针对性。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现实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二,规模、效率,有成长性。规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产业迅速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具有持续上升的经济效益是一个产业成为优势支柱产业的重要条件。产业的成长性是经济发展的潜在条件,是传统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的动力。第三,高附加值、增长速度快,抗风险、扩大就业和安置劳动力能力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而且中国高校扩招后的学生已经毕业,中国进入了就业高峰期,就业压力增加。第四,产业关联度高,出口创汇明显。传统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一)传统优势产业界定的具体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由于产业是同类企业或者产品的总和,而竞争关系总是体现在具有替代性的主体或产品之间,所以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是在一国的某一产业同其他国家的同一产业之间进行的。也就说,产业竞争力总是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就是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的综合素质[2]。一个产业在竞争中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是由这个产业的竞争力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认定产业竞争力是判断产业优势的重要基准。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很多具体的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表1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郭树言,欧新黔.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下面做具体分析:(1)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反映了国内某产业在国际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状况,二者份额越大,生存空间就越大。(2)产业集中度从产业组织角度反映了产业的生存空间状况,产业集中度越高,说明产业创新和发展能力也较高。(3)相对市场绩效指数可以分别用国内市场相对绩效指数和国际市场相对绩效指数来衡量。该指标反映了产业生存空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国内市场相对绩效指数可用该产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与国内各产业平均份额之比来表示。国际市场相对绩效指数为■。式中,ei为一国产业i的出口额,eo为出口总额;wi为产业i的世界出口总额,wo为世界出口商品总额。该指数大于1,表示该产业具有相对的出口优势,小于1则表示处于相对的出口劣势。(4)贸易竞争优势指数[2]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it=■。在公式中,i、e分别表示进口额和出口额,i表示某一区域或国家的某一产业或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分析某一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工具,能够反映一区域或者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异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it综合考虑了进口与出口两个因素,能够反映某一区域或者一国某一产业部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如果it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大[3]。(5)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表示产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6)品牌拥有率和技术控制率越高,产业的竞争力越高。(7)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率越高,表示本国产业的竞争力越低。

(二)传统优势产业的定量分析指标

1.产业集聚度

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同,它的形成是由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众多中小企业及相关机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群落。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属于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测定一个产业集群对某一区域的影响力主要考察产业集群的集聚度,然而产业集聚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年销售总额、就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产品出口额四个方面。因此根据传统优势产业评价的原则,可以通过借鉴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分析来界定传统优势产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力主要从产业集群在所在地区的影响力和产业集群在所在产业的影响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模型原理一致,在此仅对产业集群在所在地区的影响力进行分析。

经济学文献中过去常见的度量产业聚集程度的方法是区位吉尼系数[4],其计算公式为:G=∑i(xi-Si)2,其中,G为吉尼系数,xi是i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Si是该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系数越高,表明集群值越大,即产业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产业聚集的度量及其实证研究的成果一般都出自美国经济学家之手,克鲁格曼、费尔曼等人就用这种方法测算美国制造业的集群程度。

现在分析一下产业集群在所在地区的影响力,这种分析方法主要运用销售总额、就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产品出口额四个指标分析产业集群在所在地区影响力。就业数量指标是指产业集群所吸纳的劳动力与整个地区所吸纳的劳动力的比值,其他三个指标依此类推[5]。产业集聚度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Ji=■×100%(1)

其中:i=1,2,3,4,分别代表产业集群的销售总额、就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产品出口额,pi表示产业集群在方面的数额,pni表示产业集群所在地区在方面的数额,Ji表示产业集群在方面在所在地区的影响力。Ji主要用来说明产业集群在所在地区的集聚程度。Ji数值越小,该产业集群在当地经济的影响力越小,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越低。Ji数值越大,则表示集群在i方面在当地占有的份额就越大,那么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越大,这也意味着这一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在具体考察的过程中,单个Ji的数值可能是非显性的,即四个数值可能有大有小或是处于中间。因此,为了综合反映产业集群在所在地区的影响力,避免单个指标判断的局限性,有必要对以上四个指标进行加权分析[6]。如公式(2)所示:J=■biJi(2)

其中,i=1,2,3,4,分别代表产业集群的销售总额、就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产品出口额,Ji表示产业集群在方面在所在地区的影响力,bi表示权数(0

权数bi的均值为0.25,具体数值偏离均值的大小由四个指标相对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特性来决定。如果集群所属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那么整体而言该地区的销售额就会很高,销售额指标对产业集群就很重要,b1的赋值也要相应提高;而如果集群所属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就要权衡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对b3的赋值就可相对偏高一些。J的大小直接反应了产业集群在该地区的综合实力。以纺织业为例,要考察该产业集群在某一区域的影响力,就应当注重就业数量这一指标。

2.区位商与资金利税率偏离度

国内外较常用而且被很多学者和硕博士论文采用的传统优势产业选择方法是根据区位商进行选择。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它的的计算公式为:LQij=Lij/■Lij/■Lij/■■Lij

其中,i表示第i个地区(i=1,2,3…n);j表示第j个行业(j=1,2,3…m);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区位商大于1,则显示该地区在该产业上有聚集倾向,区位商越大,其转化为优势产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区位商等于1,表明该地区在该产业上既不显示集聚,也不显示分散;如果区位商小于1,则表明该产业趋向分散发展。

区位商法因具有计算简单、所需资料不多和结果直观明了等优点而被广为采用。但是区位商分析方法存在区位商值受产业分类和区划影响较大从而出现偏差等缺陷,所以区位商分析必须辅之以其他方法,因此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将区位商与资金利税率偏离度结合起来研究区域优势产业的方法。为了便于数据分析,整理出了资金利税率偏离度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Zpij=(Xij-Xi)/Xi

式中,Xij、Xi分别为j区域i产业的资金利税率与全国产业平均资金利税率,Zpij为j区域产业的资金利税率偏离度。产业资金配置的效率可以通过资金利税率偏离度的大小来说明,产业资金配置的效率越高说明某一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越明显。当Zpij0时,说明该产业的资金配置有效率;当Zpij=0时,则表示该产业资金的配置无效[7]。根据LQij与Zpij的值,可将不同类型产业的优势产业分为优先专业化产业、一般专业化产业、效率优势产业和准效率专业化产业。构成比较优势与专业化产业的具体条件(见表2):

其中的优先专业化产业就可以看做传统优势产业。采掘业是完全的资源指向产业,其区域比较优势完全取决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效率指标对其区域布局的约束力不大[8]。根据表2,再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可以确定以汽车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具有较高的资金配置效率,这些传统优势产业仍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传统优势产业界定指标的实际应用

根据以上界定传统优势产业的指标体系,可以确定纺织业、汽车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行业产业为中国过去一段时期、当前以及未来几十年的传统优势产业。这些行业产业由于具有较大规模、高附加值、增长速度快、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和高生产率上升率等优点,在扩大就业、安置剩余劳动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以及服装制造业等,这些行业产业发展迅速很快,同时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钢铁、基础化工、金属制品、橡胶以及纺织等行业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中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9]。

三、小结

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偏低,产品竞争主要以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区域化趋势的影响,传统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渐弱。在探讨了传统优势产业的界定标准之后,可以基本确定哪些产业属于传统优势产业。为了解决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过度、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营造创新文化、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创新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构筑完善的创新体系以及加强融资支持,形成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从而持久延续其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郭树言,欧新黔.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李薇,于子涵.中日动漫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

[4]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55.

[5]张明龙.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8.

[6]王丽霞.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张东山,王玮.上海高新技术型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J].上海农村经济,2007,(3).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4

关键词:统计信息;企业经营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信息的应用趋势及存在的不足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令各类大型跨国企业强化了统计信息合作,在国际层面实现了统计比较进而解决各国经济合作与交往进程中呈现的不良矛盾问题。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进程必然要求企业各项统计信息管理与国际制度全面接轨。再者,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的全面实施要求统计制度的更新发展。因此为合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程需求,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我们只有完善统计信息指标体系、规范统计信息管理、明晰其科学作用并在实践中科学利用,才能真正与国际市场缩短距离,提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

随着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实践发展,在汲取先进经验、获取实践成果的同时我国各类企业同样还存在一定缺陷问题,具体体现在时效性、针对性不足、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实践统计信息管理中许多企业或多或少包含一定层次的滞后性,主体原因在于计算过程相对复杂、搜集信息进程相对冗长、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许多从业人员对于企业相关业务了解不深刻,因而导致了针对性有限、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基于统计信息工作涵盖大量数字运算与数学方法运用,因而令手工传统统计方式常常伴随错误出现,令相关统计报告缺乏准确性,进而无法保障企业决策的合理实施。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信息重要作用

统计信息在社会经济信息中发挥着主体作用,相关统计部门则掌握着大量价值化信息,为企业决策机构供给了重要的宏观信息参考,并映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速度、效益以及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与内在联系,不仅可提供及时的宏观经济发展新问题、新状况、新趋势,还可承担可操作、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服务职能,由此可见统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企业统计信息还具有双重职能,即参与信息市场及宏观服务决策职能,前者为辅助职能而后者为主体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想要全面更新服务职能,转变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干预到有效的政治法律干预与经济杠杆调控,就必须借助全面、准确与可靠优质的宏观统计信息,通过合理的反馈收集进而有效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以信息为引导基于配套、系统及完善的网络信息深化社会保障与分配制度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有效杜绝两级分化进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企业统计信息在经营管理中是各生产环节的核心枢纽、是各类决策管理的基础条件、可有效保障自身经营管理质量、明晰市场发展状态特征、洞悉竞争对手状况并制定科学有效的经营发展策略。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科学应用统计信息

1.树立科学方法观、充分认识统计信息重要作用

统计信息的重要作用决定我们只有树立科学方法观,进行有效信息的整理、搜集、分析、计算并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现象特征,令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充分发挥主体优势作用,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应基于全面收集的各类统计信息进行企业实践管理经营的科学评价,提出有效实践管理对策,强化监督管理效能、提升企业守法遵纪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制度与方针政策、优化经济核算管理,进而有效节约、增产、扬长避短、发挥管理经营优势并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企业决策管理中我们应基于重要的统计信息实施有效的引导鼓励,对各类经营方案的实用经济效果展开全面比较分析、权衡得失利弊,进而优化选择决策方案。

2.全面改革企业统计信息,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1)改革企业统计信息工作

基于企业统计信息工作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应全面改革实践管理、变被动为主动,由战略化视角出发遵循企业发展特征及需求扩充职能、实施微观经济管理、面对充满风险与竞争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强化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统计信息管理、转变工作职能,更新传统报告统计观念为经济管理统计、知识统计理念,进而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走创新发展之路。

(2)更新企业统计信息管理方式、工作内容与实践手段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必须以统计信息为主体,服务于微观经济令其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充信息数量、提升信息质量水平,注重对统计报表的科学填报,丰富统计内容,不仅限于对企业产量、产值与消耗成本等经营生产指标的统计,或进行简单片面的数字说明,应通过深层次的系统分析、确定与不确定性分析科学合理的细化推断、明确进行定量预测分析,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具有远见与参考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工作优势功能,通过更新统计信息工作方法、内容、手段全面推进企业统计管理改革,优化统计信息监督咨询能效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结语

总之,基于企业统计信息在其经营管理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我们只有创设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才能全面激发统计信息优势功能,令企业在统计信息工作的有效辅助引导下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5

关键词:武汉市;经济转型;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基金项目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305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大鹏(1981-),男,湖北成宁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政府间竞争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63wH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1096(2008)05―0054―04

收稿日期:2008―05―08

一、引言:武汉市竞争力衰落

在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史中,曾被冠以“大”字的,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武汉。建国之初,得力于新中国的产业部署,武汉从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一跃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大武汉”名至实归。1950年―1982年,武汉经过30年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工业中心。到1982年底,在全国25个大中城市中,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与实现的利税额排名,均居第4位。近年来,武汉市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早已被挤出前10名。表1显示了武汉2002年、2004年和2005年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以及相关指数。

从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2002年武汉的城市竞争力已经下降到16名,2004年和2005年排名出了前20名。2002年和2004年,武汉除了在区位、人才、科技、资本等4个方面排名比较高,基础设施有所进步外,其他都在30名开外,2005年,就竞争力的指数来看,武汉市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和就业指数排名比较靠前,效率指数和效益指数比较滞后,质量指数和增长指数排名严重滞后;就单项竞争力而言,除了公共部门竞争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创新相关的竞争力保持了原有的水平外,企业本体竞争力以及生活、商务、社会三项环境竞争力仍然比较低。

武汉市排名较高的几项内容基本上都是其传统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人才、科技优势源于武汉历史上所建立起来的高校和中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本优势源于武汉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则是建国以来国家重点发展支持和所形成的;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和就业指数排名比较靠前源于其传统资源禀赋优势。虽然在生产要素的禀赋上,武汉市具备良好的比较优势。然而,无论从城市竞争力,还是从区域经济增长率来看,近年来武汉的发展结果并不理想。

二、武汉经济竞争力衰落的困境: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发挥

比较优势是亚当・斯密(1776)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相对最低的生产成本。李嘉图(1817)进一步指出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绝对和相对比较优势概念,深化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市场力量会引导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应用在比较有生产率的产业。Heckscher(1919)和ohlin(1933)进一步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他们认为在各国的技术相等,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率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减的情况下,生产方式决定于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国家或地区应生产和出口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的产品,进口资源禀赋相对稀缺的产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应多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林毅夫(2005)认为现在经济学讲的比较优势是从各个国家的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三方面经济要素的比重结构来分析,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之,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自然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全面或部分地改变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促使本地区企业(或产业)的生产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时面临困境。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法则对很多地区或产业来说根本不实际,因为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法则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没有考虑规模经济,它假定技术具有普遍性、生产本身没有差异性、国家资源是固定的(波特,1990)。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不能扮演决定性作用,以生产成本或政府补贴的比较优势的弱点在于更低生产成本的生产环境会不断出(波特,1990)。今天具有的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明天这些竞争优势就会被新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所取代。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新知识的产生,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将会迅速出现,同样也让以传统资源为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迅速失去其竞争力。以劳动力或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或以粗放型生产为优势的产业往往进入门槛不高,容易复制。这些产业也是其他地区优先发展的产业,从而存在很多的竞争和过多的投入,从而导致激烈乃至过度竞争。由于竞争,很快该地区不但会失去其比较优势,而且还会因资产专用性而被“套牢”,产生路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这类具有比较优势产业支持越多,则越容易“套牢”,引起产业同构,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

波特(1990)在对各国产业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困境的系统考察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的持续力取决于三个重要条件:一是特殊资源优势。从竞争优势的持续力来看,资源的重要性有层次之别。低层次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和便宜原材料,是很容易被模仿取代的,竞争者可以寻找新的廉价生产环境和资源来复制这类竞争优势,使得原有的竞争优势丧失。低层次竞争优势还包括以竞争者能取得的技术、设备和方法发展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会因新的生产技术或方法出现而消失。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包括高级技术、创新力,具有难以复制性、差异性、可以培育新的优势性。二是竞争优势的数量与种类的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地区或产业只靠一种优势维持竞争力,其竞争者就可以集中资源在这一领域,培育或复制这种优势。优势越多,越难培育和模仿,并且优势能够互补和相互加强,从而使竞争者难以赶上。三是竞争优势是一种持续的改善和自我提升。一个地区或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创造,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地改变和提升,在竞争者赶上旧的优势时,已发展出新的优势。波特进一步提出一个产业(或地区)培育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生产要素、机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等6方面互动和有机组合(波特,1990)。

本文旨在强调在知识和信息时代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局限性,但并不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应被竞争优势理论全面取代。本文认为一个地区应该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定位优势资源,调整发展战略,实现竞争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关键在于通过对经济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优势进行定位、发挥和集聚。竞争优势形成不是说不需要发挥比较优势,而是说不能以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静态地或简单地发挥。竞争优势形成既要动态和高端释放比较优势又不被这些比较优势套牢,同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集聚和创造现实中没有优势但又需要的优势,最终形成竞争优势持续创造。本文在分析武汉市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的局限性基础上,运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武汉经济竞争力衰落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发挥

首先,产业结构以粗放型和外延型增长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先后实施了一条“学先进、找差距、搞赶超”的发展战略,学习广东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学习江浙经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学习上海经验,大力发展区级经济(何小梅,2004)。在学先进、找差距和搞赶超过程中,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发挥,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优势资源定位不准,造成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相关产业的拓展和产业整体升级的力度远远不够。这使得武汉市的工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产业,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以汽车制造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其经济规模和产业链的优势不明显;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产业仍在培育中。在产业发展上,武汉市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发挥,未能及时定位优势资源,从而在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时没有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其次,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支柱产业未能做大做强。武汉市很长时间坚持“大而全”产业结构发展。如“十五”期间。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为“五大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以十大产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武汉市发展“大而全”的产业结构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在上述方面具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资源、区位、劳动力和重工业密集资本优势)。而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都可以流动,并且这些传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容易复制。另外,产业结构调整“大而全”,看似全面,实际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重点支持的产业过多,无法集中力量打造新时期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与手段不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等几个要素中孰轻孰重,没有明确。如,在武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中,高新技术产业是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但“新”所包括的范围不够清楚。三是产业发展脱节,没有形成关联型与支持性产业结构。一方面,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缺乏有机融合,不能相互依托发展,制约着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第二、三产业不能相互依托发展。虽然武汉第三产业中的消费业较为发达,而对武汉的制造业有着极强促进作用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等生产业的发展不足,造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脱节,工业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自身优势未能得到整合(冯健、袁林,2004)。

(二)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够,缺乏竞争优势的持续创造能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计划配置国有企业需要的资源和产供销,因此一个地方的国有企业越多,规模越大,则越有竞争优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武汉市拥有大量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成为武汉经济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因本身固有的软预算约束、政企不分而失去了竞争优势。武汉市的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长期出现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等现象,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受体制和政策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和活力;同时,政府在市场培育方面力度不够,导致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高。这导致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没有被充分激发,产业经济效益低,财源少,城市建设发展慢,没有成为武汉经济发展持续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

(三)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不存在市场竞争,武汉市城市功能可以凭借具有资源、能源、区位、劳动力和历史工业基础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传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取得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势,容易复制和培育,已经不能代表优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知识、资本、制度、创新等“软要素”成为现代重要的优势资源。武汉市仍然采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方法,一方面,在城市功能上与中部老工业城市存在大量雷同。没有动态定位城市功能,陷入中部老工业城市间恶性竞争的困境中;另一方面作为中部的老工业城市,武汉市以传统行政区为单元推动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及评价标准,导致所辖区(县)之间盲目攀比,过度竞争,不能有效发挥整体优势。这种以传统比较优势谋发展的方式,没有很好整合自身优势,也没有有效地聚集外部优势,从而被东部城市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技术代替,失去了竞争优势。

(四)机会缺陷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竞争环境也会发生改变,其竞争优势也会相应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武汉市由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以及历史重要性,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城市。国家为武汉市发展注入许多资源和项目,从而为提升武汉市的竞争优势创造了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发展的战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央倾力打造珠江三角洲,80年代中后期重点建设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打造津京唐和渤海湾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行西部大开发,2003年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每一次政策似乎都与武汉市有关,但是事实上又与武汉市无关。作为中部老工业城市的武汉遭遇了政策的边缘化,原来的政策优势迅速失去。同时,国家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相当于从更高层面为东西部地区注入了优势资源,为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培养竞争优势的机会。武汉市不但失去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给予的机会,而且丧失了发展竞争优势的新机会。

三、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从比较优势发挥到竞争优势创造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中部地区发挥优势,促进中部崛起。2007年12月武汉市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这些为武汉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机会。武汉市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城市发展战略、机会、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体制等方面构建竞争优势钻石体系,跳出对传统比较优势的依赖,创造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精心设计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在城市功能定位,武汉市应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定位和集

聚新时期优势资源,构建中国内陆现代制造业中心、流通中心和科教中心“三位一体”的体系,创造出相互依赖和相互加强的多种竞争优势。

1、中国内陆现代制造业中心。武汉具有成为中国内陆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基础:(1)产业配套能力强。经过建国后多年来的发展,武汉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目前已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服装、食品、医药、化工等为优势,电力、交通、通信为依托的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2)处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提升。(4)“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我国商贸重镇,物流硬件比较完备,市场辐射面广。(5)科技发达、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但要打造成为中国内陆现代制造业中心,必须摆脱传统比较优势思维的束缚,走发展竞争优势的道路:发展要有所选择,不能依赖于传统的巨大投资、廉价劳动力、区位和体制改革等已“过时”优势;重新定位优势资源,整合和创造内外部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信息等现代市场经济优势资源;通过各种联系,使内外优势资源融合利用,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中国内陆流通中心。武汉是全国的交通中心,具有发达的交通(包含运输与电讯)和流通(商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比较优势,并且是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具有打造内陆流通中心的基础:(1)较强的市场辐射优势。武汉商品市场发展,各类专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是我国五大商业中心之一。(2)全国的交通枢纽。具有世界大城市中极为罕见的优越的航运条件,以长江为干,并接纳了汉水,构成庞大的水网;同时也是全国的铁路和公路枢纽之一。(3)要素市场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建材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科技人才市场、金融服务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武汉打造中国内陆流通中心,不能以上述比较优势的发挥作为战略本身,而是重新定位新时期交通运输、内地交易、对外经贸、金融等优势,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集聚现代流通中心所需要的内外部优势资源,促进新时期竞争优势形成,使这些优势相互支撑和强化,最终形成集聚效应。

3、中国内陆具有现代科教中心。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和教育“大市”,科教实力雄厚:拥有一大批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大型企业,荟萃了大批技术人才;具有雄厚的工业支持,全市建有4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4个高校科技工业园区,东湖开发区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5个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武汉资产存量和开发潜力大,已具备建设技术创新与扩散中心、教育中心基础的条件。在打造现代科技和教育中心时,可以通过定位和集聚新时期优势,实现从科教“大市”向科教“强市”转变,具体做法应是:(1)加大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和创新投入,通过内培外引,集聚内外的发展优势资源,促进城市科技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2)探索一条企业、高等院校、政府长效合作模式,实现企业的资金和技术、高校的人才和科研能力、政府的政策等优势资源整合。(3)采取竞合的发展战略,集聚发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外部优势资源,做到外部优势资源的内部化,内外部优势效应的共享化,为科技和教育创造广阔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

(二)抓住发展机会

目前,国家实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以及武汉市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些都为武汉经济转型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武汉市一方面应该尽可能从中央争取更多政策支出,降低培育和创造城市经济的竞争优势成本,从更高层面促进竞争优势的人为创造。在财政政策方面,争取中央加大武汉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优惠财政政策,支援企业向创新性企业和适应市场竞争企业转型。在产业政策方面,争取更多产业扶助政策,如允许在武汉市创业的高新企业享受优惠待遇,一些产业实行“同等条件,适度放宽”的扶助政策。另一方面,重新定位新形势下的优势资源,利用“两型社会”的实验权,探索新的工业化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为武汉经济的竞争优势创造基础和动力。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竞争优势创造过程中,政府政策既能影响的优势资源集聚,也会影响到市场需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到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培育和发展以及同业竞争。政府的角色既可以是正面的可以负面。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武汉经济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武汉市应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具体做法如下:(1)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府在参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健全政府投资的责任追究制。(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加强政府流程等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有利条件。(4)推进政府机关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行政效率、从严控制行政成本。

(四)提高市场化程度,激发市场活力

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是实现城市经济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市场化相对滞后的武汉市来说也尤为关键。当前可行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外资、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创业辅导和引导,为初创型和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和融资等服务,为其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3)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4)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产业调整和升级。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6

关键词:信息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趋势;需求决定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是其准确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会计信息系统是生成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信息需求则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也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会计信息是企业做出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参考。对于企业本身来说,经济决策关乎企业的最终盈亏情况,而经济决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综合企业上一阶段及当前经济活动情况等多重因素来考虑,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对信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情况,也就是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和优势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所谓会计信息系统(aiS),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并且能帮助使用者进行管理、决策,其目标是为企业处理各种经济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了解企业各种经济活动情况,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会计信息。

(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会计信息系统起初是基于手工操作的,经过几代的发展和改进,最终形成现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最初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因为需要人去统计、计算、校对,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错误是经常出现的;并且在统计计算与核对方面,人的效率远远低于计算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较前几代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优势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当代先进技术,在以传统的会计原理为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了计算机原理,是整个系统更加准确高效。

二、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信息的提供者完全决定了信息需求,信息产生的过程和公布完全是由信息提供者决定,而信息使用者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被迫选择接受信息的最终结果,没办法知道信息产生的依据和过程,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真实性只能做一个主观上的判断。另外,由于信息提供者在整个信息产生的过程中拥有很大的权利,所以因为信息提供者的失误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信息提供者甚至会受到利益的驱使而故意伪造信息,信息质量也难以保障。

(二)脱离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由于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信息提供者决定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很难反馈到信息提供者那里。即便提供者尽职尽责,坚守职业道德,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仅仅是程序性地进行一成不变核对、记录、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全然不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除此之外,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而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向所有使用者所提供的信息都是统一的,因此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往往脱离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三)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比较被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式供需关系,对于所有市场来说,供需双方中任何一方脱离了主动性,都不可能健康稳定地发展,相反必定会引发市场萎缩。信息的需求本应是由信息使用者所决定的,而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信息使用者严重缺乏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反而信息提供者处于主动位置,这是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最大问题。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以改善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适当调整信息供需双方的职能为出发点,建立一个需求决定供给的新型会计信息系统。笔者认为,新型会计系统应当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

(一)需求决定供给。前面已经指出,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问题,信息提供者完全决定信息需求,而信息使用者严重缺乏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因此针对这一缺陷,新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由需求决定供给。在新型会计信息系统下,信息提供者的职能被限制,他们只负责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和储存,而对信息的深入加工和输出则是由信息使用者来完成。这样,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喜好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分析,最终形成报告披露出来。正因为如此,这种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也被称为“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

(二)信息更具有参考价值。在“需求决定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所获得信息更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喜好,而且信息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因此,信息使用者所获得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在企业的经济决策时也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三)对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企业的经济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不同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新型“需求决定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环境变化时,只需适当调整或添加信息生成规则即可。

四、总结

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动力,信息需求应该由信息的使用者来决定,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忽略了这一点。因此,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朝着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向发展,致力提高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只有这样,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更加高效健康的运行,才能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敏.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初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2]李玉芹,闫晓宇.试论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4).

[3]郑惠芳,王文莲.浅议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J].技术与市场,2007(07).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7

关键词:制造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偏离-份额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三角地区集群产业链升级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0BJY00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30日

一、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产业竞争力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了相关部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产业集聚的现象,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是在阐述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研究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居多;国内主要是应用相关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具体对象的实证研究居多。从研究层面上来看,大多数学者将竞争力放在宏观国家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上研究。事实上,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该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而这个区域的竞争力大小,更是取决于其主导产业的竞争实力及其产业内部结构状况。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主导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产业竞争力评价趋势应当是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中观产业层面上,在克服现有理论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重点是量化研究特定区域产业、特别是特定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本文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选择实证研究比较实用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偏离-份额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偏离-份额法的原理及方法

(一)偏离-份额法基本原理。偏离-份额法(SSm)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之后missell(1961)将其扩展到对劳动力和资本在企业内流动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效应研究。而同一时期,Dunn,perloff,Lampord,multh等人对此方法也进行了完善,直到20世纪80年代逐步完善,成为被人们在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普遍使用的统计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研究区域的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研究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省份时,常选国家为标准区域;当研究某一城市时,常选其所在的省份为标准区域。该方法将研究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因素,区域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和区位偏离因素,即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偏离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偏离-份额传统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产业或各部门的发展状况与全局相关产业或全局相关部门相比较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二)偏离-份额法计算方法。假设i区域制造业在经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了变化,则i区域制造业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rij=(j=1,2,…,n)

其中,b和b分别表示i区域制造业第j个制造业在初期与末期的规模;全国制造业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R=(j=1,2,…,n)

其中,B和B分别表示i全国制造业第j产业部门在初期与末期的规模。

将i区域制造业第j个制造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bij=(j=1,2,…,n)

这样在[0-t]时段内i区域制造业第j个制造业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和Dij,即:

Gij=nij+pij+Dij

nij=bijRj

pij=(b-bij)Rj

Dij=(rij-Rij)b

其中,nij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pij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Dij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应)。

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采用2007年制造业集群产值作为基期,以2011年制造业集群产值作为末期,以全国作为大区域分析背景,应用偏离-份额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9个制造业产业进行分析。数据分别来源于2008年和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从全国份额nij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的份额量均大于0,即各部门均为全国性的增长部门,说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总体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份额分量优势使得20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上海的产值增加了1,084.81亿元,江苏的产值增加了2,260.61亿元,浙江的产值增加了1,337.39亿元,广东的产值增加了2,337.60亿元。

从竞争力份额分量Dij可以看出,20个制造业中,江苏的整体竞争力较强。江苏制造业中竞争力份额大于0的产业有12个,分别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其次是广东,其竞争力份额大于0的产业有6个,分别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上海和浙江的制造业中竞争力份额大于0的产业都只有1个,上海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浙江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这说明,在上海和浙江除了这两个制造业外,其他产业在国内并不具有竞争力,以至于目前上海和浙江的制造业地位已经不能由来自于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势来继续维系,其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

(二)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对比分析。纺织业产业集群,江苏和浙江两个地区的竞争力分量均为负数,说明这两个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在全国竞争力都比较弱。江苏和浙江由竞争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是1,256.49亿元和1,450.64亿元,说明由于规模优势和增长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基本相当。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群,广东和江苏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广东的竞争优势强于江苏,广东和江苏由竞争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487.74亿元和1,340.99亿元,而浙江仅有129.22亿元,说明该产业集群在广东和江苏整体竞争优势较强,而浙江的要弱很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集群,相比较江苏和浙江而言,广东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在江苏虽然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在全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仅为204.48亿元。

家具制造业在上海、浙江和广东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在全国没有竞争力,规模优势和增长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最大的是广东,其次是浙江,最小的是上海。

造纸及纸制品业在浙江和广东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在全国没有竞争优势,其规模优势和增长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广东为687.04亿元,浙江为385.52亿元,整体竞争优势均不强。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集群在浙江和广东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它们在全国范围内均没有竞争优势,相反,江苏虽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经济效应为176.93亿元,说明江苏的产业规模竞争优势不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均形成了产业集群,就竞争力而言,江苏的最强,其增长优势达到了286.10;其次是广东,增长优势为78.06。该产业在上海和浙江没有竞争力,但从经济效应结果来看,这四个省市的规模优势均不强。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只在江苏形成了产业集群,从竞争力和总的竞争优势来讲,江苏都表现非常显著。化学纤维制造业在江苏和浙江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它们在全国没有竞争力优势。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在上海、浙江和广东形成了产业集群,从竞争力方面来讲,浙江和广东在全国都有竞争力优势,而上海没有竞争力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该产业在江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但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

金属制品业在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都形成了产业集群,仅有江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竞争力偏弱。规模优势上江苏和广东较强,其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带了的经济效益分别为2,091.57亿元和1,602.45亿元。

通用设备制造业在长三角形成了产业集群,但整体的表现出竞争力很弱,相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广东,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从经济效益上来看,江苏的最大,为2,179.77亿元,其次是广东,为1,694.95亿元,浙江的为1,156.47亿元,说明该产业在江苏、浙江和广东均表现出较强的规模优势。专用设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的是上海和江苏,江苏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其规模竞争力优势也比较强,两方面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达到了2,379.03亿元。而上海相比江苏来讲,不管是从规模优势还是竞争力优势均比较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的上海,产业竞争力比较弱,而江苏虽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但却在竞争力和规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最强是江苏,其规模优势也非常显著。浙江和广东在该产业方面,只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而没有明显的竞争力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集群在江苏的竞争力优势非常显著,在广东的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但在上海却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和规模优势。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力都比较弱,只是在江苏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集群只是在浙江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其竞争力表现不明显,该产业集群在上海虽然没有规模优势,但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在浙江和广东形成了产业集群,但两省的竞争力均表现不明显,该产业在江苏虽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但却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DanielC.Knudsen.shift-shareanalysis:furtherexaminationofmodelsforthedescriptionofeconomicchange.Socio-economicplaningSciences,2000.34.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8

[论文摘要]地方X-科院校的总体竞争力较名牌重点大学存在很大差距,唯有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自身的专业结构,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构建合理专业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地方工科院校初期设置的专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

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直接与经济建设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恢复期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涨期,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各行业、各区域工程技术人才极其匾乏,大批地方工科院校应运而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相当一段时间内,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有比较强的指令性和行政色彩,学校办什么专业,设置多少专业,每个专业招多少等,都统一由政府管理和批准,地方院校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调整直接反映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本科教育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地方性工科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为地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1978年在安徽省高校中首先设立了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1980年第一个设置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1982年在全省率先创办了纺织工程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1984年最先设置食品工程专业,等等。早在1980年学院就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安徽需要什么办什么的原则,向多科性方向发展”,确立了“面向安徽省地方工业的多科性学院”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为服务于建设“轻工大省”的目标,确立了“面向安徽、面向轻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科研教学单位,为中小企业培养_L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地方科研机构培养研究人员,为中专和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80年代后期,又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学院初期设置的专业不少填补了安徽省高校专业的空白,反映了当时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直接需要。

90年代初,学院根据安徽省“八五”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布局,再次明确提出:“要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能主动适应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轻纺为主,机、电、化、管相结合的省属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院校。”

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设置社会急需专业

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不断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满足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其次,要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超越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最后,要注重社会对专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密切与地方产业和行业的联系,以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己任,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各个行业领域的各类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层次与规模等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90年代以来,随着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逐步增加了管理类、理学类和文学类等学科专业。特别是自“十五”以来,学院根据安徽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依托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生物工程和设计艺术等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例如,随着安徽省尤其是芜湖市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学院于2003年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并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办学;随着安徽省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学院于2004年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学院共设有37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三、在主动服务中打造优势学科,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知名度、竞争实力等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切实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无缝对接,根据地方独特的资源、人文环境,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独特背景和产业结构布局特点,结合学校所拥有教学资源的实际并加以有效整合,举全校之力扶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依托优势学科多设一些专业,加强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学校内部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平台和优势专业群,在短期内打造品牌特色专业。①同时又以品牌特色专业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安徽省是轻工大省、文化大省和农业大省,制造业是其“十一五”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学院以主动服务求生存,促发展,在主动服务中打造品牌特色学科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院的资源优势,建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纺织工程、设计艺术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发酵工程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电气传动与控制、纺织面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部级安徽省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和纺织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设计艺术三个省级研究中心口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优势条件,建成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三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申报部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一批除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外的区域性强势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这些优势学科专业提高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带动了学院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四、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定位,注重学科建设与交叉,积极发展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一门学科都难以孤立地向前发展,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既能促进原始创新,又能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创新含量,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以本校教学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加强已有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性强、高技术专业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当然,这些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论证,既要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的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成熟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作为支撑,拥有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设置新兴专业既有利于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益。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学院始终依据“学科专业设置要本着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要”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稳妥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适时合理增设新专业。一是为满足安徽省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增设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工科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是为满足安徽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通信工程、广告学、动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五、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一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应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空间,实施因材施教;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校外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通过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门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将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融人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力推进重点课程、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步伐,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有效发挥优质课程的引导、辐射作用;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增强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9

论文关键词: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宁夏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01)

安翔(1971.3.23),女,山西平遥人,宁夏大学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地址:750001宁夏银川市进宁北街北苑小区翠竹园1-5-502

电话:0951-618236713895695230e-mail:anxiang01@163.com

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摘要: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与程度,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关系到该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的成长。作为封闭性较强的内陆小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既缺乏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又没有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在宁夏的经济增长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怎样才能实现其外贸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

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而言,存在三种观点:贸易促进论;贸易阻碍论(对于初级产品出口国家而言,贸易会导致贫困化增长);折衷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增长的发动机”)。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实了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对于封闭性较强的内陆小省宁夏而言,在地缘结构上不具备外贸优势,其对外贸易能否扮演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角色?对外贸易在宁夏的经济增长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怎样才能实现其外贸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不仅是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政策的依据,更是制定宁夏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力图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二者的关系进行缜密的梳理与分析。

一描述性研究

宁夏对外经济贸易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较快。从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到1979年,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均为空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宁夏外贸有了质与量的飞跃。2008年,全区外贸实现进出口总额18.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出口总额12.59亿美元,增长15.8%;进口总额6.23亿美元,增长25.7%。进出口贸易范围也进一步扩大,2008年,与124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对亚洲进出口8.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对欧洲进出口4.54亿美元,增长0.1%;对北美洲进出口2.17亿美元,增长31.4%。在对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保持较高的贸易规模的同时,对阿联酋、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市场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

我们用对外贸易总额、出口贸易额(X)、进口贸易额(i)等指标来反映对外贸易状况;通过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样本数据取1980年—2008年的年度数据,共29个(数据来自历年宁夏统计年鉴,样本数据备索)。

样本数据显示,1980年以来我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济增长都保持着一个强劲的增长势头,通过计算可以看到:在1980年到2008年2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6%,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了近2.05倍,年平均增长20%,出口规模扩大了1.5倍,年平均增长19%,进口规模扩大了9倍,年平均增长27%。但就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而言,与东部和全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进出口贸易规模小、总量少,以2007年为例,全区进出口总额158151.5万美元,仅占全国的0.07%,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中居第十位。

将样本数据分别绘制时间序列图和散点图。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进出口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这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散点图(图2)也显示了GDp与各指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直线相关关系。但究竟它们之间在量上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贸易指标的变化对GDp的增长与变化究竟有多大作用?仅从现有的分析还不能确定。下面我们运用最小二乘法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和检验,来求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进口、出口对宁夏的经济增长到底起多大的作用。

二计量分析研究

为了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常是根据现有的样本资料建立比较合适的回归方程。但是,现实中的经济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带有明显的时间趋势)。计量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时间序列呈现出非平稳性时,它们在整体上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所以它们的数学期望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不是常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运用标准的回归分析,结果就可能产生伪回归。为了使回归有意义,本文采用协整分析方法(Co-integration)和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来分析。

2.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及协整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以便能更好的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我们考虑对GDp和进出口取对数,并进行差分处理,即用LnG表示GDp的增长率,LnX表示出口增长率,Lni表示进口增长率,LnX表示将进口对数增长率滞后一年的数据,LnX表示将进口对数增长率滞后两年的数据。

从数据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各指标间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见图3),表现为非平稳特征,而其差分序列表现为平稳特征(见图4),所以这三个时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性。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变量在满足一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检验变量序列是否平稳的方法称为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evicws3.1软件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

所谓协整是指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对于如何检验同阶单整序列间的长期协整关系的方法有多种,如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或JJ法等,本文采用两步法。第一步对同阶单整序列进行传统的oLS回归,第二步对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检验结果驳斥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就说明序列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否则序列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直接通过对序列进行直截了当的传统回归分析,模拟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直接的回归分析技术不仅减少了需要估计的系数数量,降低了变量间多重共线性存在的可能性,而且oLS估计大大简便了分析的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表1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序列

检验统计量

临界值

D-w

结论

1%

5%

10%

lnX

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与程度,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关系到该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的成长。作为内陆小省,宁夏必须走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放促进发展的路子。开放必须要扩大出口,因为无论生产怎样的产品,最终都要在市场中去实现其价值。宁夏自身市场狭小,自己生产的产品自我消化没有前途,必须要有外向发展的眼光。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对外贸易是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研究和确立宁夏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思路:

首先,面向伊斯兰世界,优化出口的地理结构

目前,宁夏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相对集中。对外贸易出口市场狭小,分散风险能力差。2008年,我区与124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但贸易出口地较为集中,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地区是传统市场。宁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既缺乏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又没有边境贸易,但宁夏是唯一的省级回族聚居区,在与伊斯兰国家的对外交往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中东国家拥有大量的石油外汇收入,购买力强,每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进口额超过千亿美元,纺织品、食品、钢铁、机械、运输设备等商品进口量还在逐年增加。因此要在巩固和尝试开拓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中东伊斯兰市场,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的经贸关系,实现出口贸易继续向市场多元化发展。

其次,强化资源型产品深加工,优化出口的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是促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重要的外在动力机制,但须以合理的经济结构为条件。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味地鼓励出口,只会使出口部门占用更多的资源,从而拉大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的差距,这样不仅不能通过出口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反而会影响出口的进一步扩大。宁夏作为内陆小省,要想实现通过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而且一定要把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出口商品中,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轻纺产品,宁夏的特色集中在羊绒产业上,羊绒产品的出口中,无毛绒这一基本原材料仍占据较大比重,而羊绒线特别是羊绒衫等加工品则比重较小,这就暴露出羊绒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的欠缺;工矿产品中,仍集中在金属制品及机床铸件、轮胎等中间产品甚至是初级产品的出口上,欠缺高新技术含量的制造产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坚持不断推新金属制品的技术含量,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制造包含自身技术的制造产品。

最后,从重视产品竞争优势转到重视企业竞争优势

我区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产品竞争优势,如石嘴山市生产的稀有金属材料钽粉、钽丝,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和45%,与美国的CaBot,德国的HCSt集团同居世界三强地位,有国内最大的钽铌和唯一的铍的生产科研基地,像类似这类高附加值加工产品,我区仍有可挖掘的潜力。然而现代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不仅仅是取决于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禀赋不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竞争优势。影响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有,政府为社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在国家、产业、企业、产品4个层次的国际竞争力中,企业是竞争的主角。因此,我们的对外贸易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的少数产品上,而应大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把提高企业长期国际竞争力定位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注释:

①宁夏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②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宁夏统计信息网

③赵翊,改革开放三十年宁夏外贸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3期,79页。

参考文献

1付韶军:基于面板协整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教育》,2009.7期。

2史言信: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9年6期。

3云松: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第2期。

4段庆林:外向发展是宁夏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5吴海鹰:FDi对西部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6陈佳贵等:选准亮点、加大开放—西北对外开放模式定位与战略选择[eB/oL],cass.net.cn/zhuanti/y_xibei/index.htm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10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行业竞争力;创新能力;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2004年,珠三角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13394亿元,实现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31.96亿元,人均GDp达4.6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79.98亿元,成为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珠江三角洲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都有诸多优势,例如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产业优势、开放度优势、市场化优势等等。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呈现全面开放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面临国内外“一高一低”双重夹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等因素都使得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其工业竞争优势面临挑战。近年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崛起,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形成了与珠三角竞争、合作并存的格局。面对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腹地、工资成本等方面都呈现出劣势。因此,对作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测度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直观清晰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的现状,为今后行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把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划分为37个行业并对其竞争力进行定量的比较研究,对珠三角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不足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对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一、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指标选择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工业企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从理论上来研究,对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及其评价要素的分析,可以从该产业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框定。根据系统、稳定、可操作的原则,本文选择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中37个行业的22个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本文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行业竞争力多层次综合性评价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给予实现。因为SpSS软件不能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因此我们借助该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来完成。我们运用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在多个变量指标中寻找主因子,用主因子来充分反映原始变量信息,同时通过对整个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进行逐层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影响最终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使我们对客观经济现象做出更为全面的把握。

我们通过提取主因子对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进行测定,按照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得出各主因子F1、F2…Fn,(n=1,2…n),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即可计算各行业的主成分值。

Fn=λnX1+λnX2+…+λnXn(i=1,2…n)(1)

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每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也就是各主成分上的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方差率之和为综合得分,公式为:

Fn=F1K1+F2K2+…+FnKn(2)

行业竞争力得分值越高,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强;得分越低,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差。结果为负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处于被评价行业中的平均水平之下;得分值为正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二、数据处理

文中总量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和《广东统计年鉴》(2005)。另外,为了统一单位和便于计算,涉及到货币单位的指标统一以人民币为表示单位。由于行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存在着方向、数量级的不同等问题,为使各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可比性,应该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具体来说,反映行业竞争力的指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正向指标(越大越好)和反向指标(越小越好),我们必须将它们量化为[0,1]上的指标属性值。这里,我们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其进行标准化和同趋化处理。

(一)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时候,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max-Xj)/(Xjmax-Xjmin)

Yj表示第j个指标的功效系数,X1表示第j个指标的数据值,Xjmin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小值,Xjmax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大值,以下相同。

(二)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Xjmin)/(Xjmax-Xjmin)

三、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SpSS12.0对经过功效系数法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当我们提取三个特征值(分别为10.530、8.437和1.646)时,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691%,这说明提取3个因子已经能够集中反映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指标的主要信息。我们对22个指标进行正交旋转,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

根据表2,我们可以把各主因子分别命名为创新能力因子、行业规模因子和经济效益因子。

主因子1(创新能力因子):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活动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47.862%,集中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情况。

主因子2(行业规模因子):在企业单位数、产成品、工业总产值、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亏损企业数量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6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38.349%,反映了行业经济规模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主因子3(经济效益因子):在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本年应交增值税、利税总额、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以上,方差贡献率为7.480%,反映了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四、结果评价

根据(1)式,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各行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得分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创新能力因子项目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竞争力列前五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最为明显。实际上,这五大产业均为珠江三角洲的支柱产业,其中前四项是新兴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传统支柱产业,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更新的同时,加大了新兴支柱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这些支柱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明显优势将是今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行业规模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列前五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行业规模这一因子下,珠江三角洲仅有11个行业竞争力得分为正值(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余行业得分均为负值,这突出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布点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规模偏小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经济效益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列前五位。这表明新兴行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行业。有趣的是,在这一因子的得分中,所有行业均为正值,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珠江三角洲实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良好成效。

利用(2)式,我们可以得到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各个行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4。

五、结论及建议

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竞争力最强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