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6:43

网络工程定义篇1

[关键词]语义网络问题求解

一、语义网络

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s)是一种知识的图解,是人脑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可视化。它由节点(nodes)以及节点间的链(link)组成。节点代表信息模块,节点间的链代表节点间的关系。

乔纳森(D.H.Jonassen,1993)等人认为,语义网络也称概念图,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表征;是人们对存储在思维中的知识结构的模拟。

语义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许多种角色,知识呈现工具、问题求解工具、思维创造工具、交流/合作工具、评价工具、反思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习者可以应用语义网络自主对知识进行建构,提高学习效率。

语义网络是问题求解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运用语义网络来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全面地认识问题。

二、问题求解

所谓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指人们为处理问题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问题求解是学习者学习活动、专业工作、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认知活动。多数教育家都认为问题求解是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学习活动。问题求解最初在数理学科应用,也就是良构问题的解决。目前我们所说的问题求解是良构问题的解决与劣构问题的解决。

Zelazo等人通过对问题解决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框架:问题表征―计划―执行―评价。

三、语义网络支持的问题求解

语义网络的表现形式之一――思维导图,其原创者巴赞(1974)在《UseYourHead》一书当别指出,大脑有能力接收非线性的资讯,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就是以图像的思考方式将资讯整合在一起。创新来自创意,创意来自创造力,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创意解决问题的工具。

图1-1是inspiration所提供的引导问题求解的概念地图模板,图中以问题为中心,分析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最初的想法,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对应可能出现的结果,决策。

1、语义网络再现问题情境

语义网络可以使问题/任务的设计更有情境性。乔纳森等人的研究表明:认知工具,如语义网络、电子表格能让学习者在更深层的概念层次上分析情境数据,并进一步抽象发问、思考质疑。更重要的是,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将思维集中于关注高层次的认知模式,而脱离低层次的计算,可以帮助学习者建模或可视化、查寻,让学习者投入到分类或其他高阶思维中。

2、语义网络是问题求解的脚手架

语义网络是问题求解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运用语义网络来考虑问题以及与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深刻地、全面地认识、了解问题自身。学习者运用语义网络,分析、判断、寻找复杂信息下的各种关联和以及信息之间的关联模式。学习者绘制语义网络,帮助学习者整理新、旧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修正与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视化思维工具正在朝着促进问题发现及解决的工具发展。运用语义网络工具可以提高学习者问题求解能力。语义网络可以通过特定的图示表示概念间的组织类型和结构关系。学习者可以生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概念网络,将学习过程以直观、形象的图示表现出来。

(1)问题的提出

借助语义网络让学习者对学习资源进行分析、表征时,会有新的问题或新任务的出现。学习者在使用语义网络的时候,更容易对议题提出新的问题。学习者在解决问题和获得程序性知识时,结构化知识也是需要的。语义网络表征的是把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中间状态――结构化知识。学习者可以利用语义网络来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全面的认识问题。

(2)问题的求解

语义网络以问题、任务为依托。语义网络绘制过程是一个问题求解或者任务解决过程。解决问题是由一定的情境所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是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

关联主义认为,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就是将可能解决问题的节点联接起来,进而形成网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对可能解决问题的新节点进行搜寻、筛选、甄别;与已形成联接的节点维持联接。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建立维系节点联接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关联主义阐述的问题求解的实质,与构建语义网络的实质不谋而合。两者均是寻求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以及建立、维系信息之间的联接。

(3)决策

决策是指面临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选择,经过缜密的思维而做出的判断,包括思想的、情感的个人行为。

面对问题决策时,学习者运用语义网络可以寻找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模式,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在学习活动中,语义网络可以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活动,预测可能产生的行为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绩效。实际的绩效反应正好是高阶思维能力中决策力的一般结果。

通过对问题/任务解决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转化能力得到发展,并且学习者的能力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3、语义网络分担认知负荷

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求解是学习者寻找可行解决办法的有效过程。在这过程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问题空间和学习者对问题空间的操作。

语义网络有助于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为学习者问题求解提供充足的空间以及可行操作的资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工作记忆系统需要进行加工和保持的信息总量叫做认知负荷(Sweller)。语义网络在学习过程中负担认知负荷,支持低层次认知技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语义网络充当着许多种角色:知识呈现工具、问题求解工具、思维创造工具、辅助认知工具、评价工具、反思工具。因此语义网络从多个方面分布式分担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为学习者问题求解提供资源。

三、结语

通过运用语义网络,可以将问题求解过程可视化,学习者对知识的转化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学习即问题求解的过程,只有探索、寻找到与问题相关联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有效关联,就能达到问题求解的目的。语义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空间,是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顾小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0

[3]DavidH.Jonassen.ComputerintheClassroom:mindtoolsforCriticalthinking[m].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u,1996

[4]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顾小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0

网络工程定义篇2

如何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是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尝试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探析该问题,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教学,并通过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的启示,帮助相关专业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最终有利于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

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构建;信息哲学

1研究背景

作为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一门重要课程,网络管理课程旨在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能力。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这一高等学校发展思路[1],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这一改革思路,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已提出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2]。然而,在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应用于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时,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应用开发。因此,如何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是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2本科生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构建

为了实现利用协议分析解决网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能力培养总体目标,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类比教学法和发散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经过教学实践,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应用开发。因此,亟需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帮助本科生培养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网络管理实践能力。对于本科生而言,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学习主要在于递进地理解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Snmp)的抽象语法表示(abstractSyntaxnota-tionone,aSn.1)语言、管理信息结构(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mi)、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miB)与miB树。实际上,SnmpmiB属于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的数据模型,它是针对实现者的细节层次上的具体模型,而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的信息模型则是针对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抽象层次上的概念级模型[3]。在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相对于信息模型,数据模型定义在更低的抽象层次,包含许多的细节。它用于为实践者服务,包括许多针对具体实现与协议的构造。因此,在本科生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于面向网络管理协议的数据模型与信息模型及相关应用开发。考虑到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网络管理信息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这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时,尝试在信息哲学的视角下从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

3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邬焜已提出,信息哲学是区别于所有其它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4]。牛津大学的弗洛里迪(L.Floridi)也提出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这一基本论点。网络管理课程作为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一门核心课程,目前其教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网络管理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而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由于理解上的困难,不容易引起本科生充分的重视,这将可能导致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停留在简单的验证和模仿层面,不利于培养本科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具体网络管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的康斯坦丁•科林指出,将信息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和一般教育课程学习的新的科学原则,从而形成一个教育的新范式,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建立一个新的信息科学领域的前瞻性结构,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潮流[5]。因此,通过借鉴对教育中信息科学的哲学问题的现有研究,考虑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的培养,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支持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协同创新,进而尝试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引导本科生在面临移动互联网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SDn)等各种新型网络时,利用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解决不同网络管理环境中的具体问题。

4信息哲学对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启示

与其它网络协议原理相比较,本科生在网络管理协议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在于,容易过分地依赖现有的SnmpmiB工具,却很少通过深入理解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从而难以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进而无法针对不同的网络管理场景自主进行具体应用开发。考虑到这一实践教学难点,尝试利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探析相关专业本科生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构建问题,以帮助本科生更加深刻地理解aSn.1语言与Snmp的Smi和miB的实质,进而实现网络管理课程在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协同创新。在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时,不是将aSn.1、Smi和miB这些语法知识简单地灌输给本科生,而是首先帮助本科生从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角度建立SnmpmiB的树型结构,进而从更高的抽象层次理解网络管理数据模型和信息模型等相关的基本信息理论。利用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网络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事实上的网络管理标准Snmp相关的aSn.1、Smi和miB从网络管理工具和技术层面,推进到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这将有利于本科生从融合的角度理解网络管理的信息理论等基本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目标[6]。在信息层面上,信息哲学的创新方法论启发在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引导本科生进行SnmpmiB树的解析,这样网络管理的焦点集中于网络管理信息理论的数据模型上,进而在语义层面上,网络管理数据模型包含各种被管对象,通过Snmp获取管理信息,在实践过程中引导本科生理解这些管理信息的具体含义,依据Snmp的Smi,由miB被管对象的DeSCRiption部分阐明,最终在智能层面上,面向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目标,引导本科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分析网络管理信息之间的关联,为自动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奠定基础,从而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上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更进一步,从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独立于具体实现与协议的构造,利用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整合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的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体系,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协议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通过构建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解决不同网络管理场景中的具体问题,以适应新型网络的管理需求,例如面向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SDn的综合网络管理。给出信息哲学视角下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协同创新思路。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出发,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用一种协同创新思路,以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针对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抽象层次上的概念级模型———信息模型为核心,包括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定义、加载、解析与浏览。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协议api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使其思维不局限于网络工程专业或物联网工程专业,从而在面临移动互联网和SDn等各种新型网络时,逐步具备解决新的网络管理实践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5结语

本文通过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理论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的教学,从而利用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的启示,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最终旨在推进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协同创新。

作者:徐慧王春枝叶志伟宗欣露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徐慧,王春枝,陈宏伟,宗欣露.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4).

网络工程定义篇3

[关键词]语义网络工具

一、语义网络

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s)是一种知识的图解,是人脑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可视化,由节点(nodes)以及节点间的链(link)组成。语义网络的典型范式是概念图(Conceptmap)和思维导图(mindmapping)。如图1-1所示,语义网络由节点(nodes)组成,节点之间由链(link)相连。

概念图最初是一种评价工具,思维导图最初是用来展示知识。学术界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这两者扮演着评价工具、展示工具、学习的工具、创造的工具、教学的工具以及合作的工具。从脑力心智的角度来看,语义网络有无限的潜能。因为大脑放射思考的天性,语义网络当中的每一个关键字、图像都能激发大量的想法。在一些智力的活动当中,例如做决策、记忆、与创意思考,若能善加运用放射性思考的原则,那么你的大脑将获得更多自由扩展的空间,这再度说明了人类的大脑具有无穷的联想能力与创造力(Buzant.,1993)。

二、语义网络的工具性

乔纳森(D.H.Jonassen)指出,语义网络是认知工具中帮助学习者表达各观点间语义关系的工具,并在其著作《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一书中,详细地向读者介绍运用认知工具为领域知识建模。书中介绍语义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效能工具、问题求解工具、思维创造工具、交流/合作工具、评价工具、反思工具。

1、效能工具

使用语义网络可以简洁、明了地呈现知识。学习者使用语义网络可以使学习重点突出,利于整体把握。语义网络可以将知识碎片链接起来,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完成复杂任务时,语义网络可以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复杂的结构关系,形象地展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之间类比、隐喻或者其他结构,描述复杂信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谓“一图胜千言”,语义网络无论是单独出现还是配以文字说明,学习者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速度远比大段的文字说明要来得快。视觉符号很容易被快速地识别。语义网络凭借其表达简约,可视化、结构化、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特征,最低限度地使用文本文字,使学习者容易快速地把握特定知识领域的全貌。

2、问题求解工具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运用语义网络来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全面的认识问题。

设计语义网络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Jonassen,1993)。学习者在解决问题和获得程序性知识时,结构化知识也是需要的。语义网络表征的是把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中间状态――结构化知识。学习者可以利用语义网络来考虑与问题相关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全面的认识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著名的思维导图大师孙易新曾指出,使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的八种工具,其中就包括心智图法和鱼骨图法。

英国管理学家特瑞尔(Drtonyturrill)说过,“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您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您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

3、思维创造工具

使用语义网络可以使学习者清晰的展现思维,激发隐藏的创意。语义网络采用大量的图形图像,激发人脑中的创造力并产生更多的创意。使用语义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分析力、观察力以及联想力都慢慢地调动起来,因此通过语义网络的建构可以促进学习者思考能力和联想力的发展。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语义网络表达想法,最能激活学习的思想。这有利于学习者提出新观点、意义,甚至是新产品,以达到促进思维创造的目的。

4、交流/合作工具

语义网络可以作为合作学习的工具,分享不同学习者的认知。概念图作为传播/表达/交流工具,它利用图形、图表等视觉化表现形式,达到传播/表达/交流概念和观点的目的。分布式认知认为,人的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之内的,而是在人与其环境构成的整个系统中完成的。

学习者个人或团队使用语义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是组织信息的过程,是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绘制语义网络是通过连接头脑中各个相关知识点,进而表征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的过程。通过语言网络可以直接明了地进行学习者观点之间的交流和对比,学习者可以轻松地找到观点之间的相同以及不同点,抑或是把多个观点进行整合。

学习者运用语义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老师之间、学习者与语义网络制作工具之间、以及学习者与环境各个要素的互动过程。学习者、教师、语义网络以及学习环境中的其他要素互相协作,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

5、评价工具

曼斯菲尔德(mansfield,1991)与哈普斯(Happs,1991)利用概念图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几何课堂中,用概念图来监控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概念图除了在制定计划、创作、复习、做笔记、等方面有其优势外,它也是一个良好的评价工具。美国学者玛利亚(mariaaraceliRuiz-primo,1996)与理查德(RichardJ.Shavelson,1996)提出将概念图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评价工作。他们认为概念图比传统的试题更有优势,尤其在评价直观评分试题的时候,运用概念图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由。

语义网络作为评价工具可以评价学习者在特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者绘制的语义网络,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给出及时评价,进行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习者绘制的语义网络给教师清晰明了的呈现了学习者的知识掌握全貌。学习者绘制的语义网络与教师、专家绘制的越接近、相似度越高,学习者学习的知识就越多越全面。

6、反思工具

反思是对于任何所依据的理论假设及其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自动的、持续不断的和周密的思考(Dewey,1993)。语义网络利用可视化的网络结构,从视觉上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形象地反映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学习者建构语义网络的过程是获取、分析、概括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反思和再加工的过程。

从不同的假设、不同的视角出发,要求学习者对特定内容领域进行知识表征,这样学习者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相同的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语义网络,直接地把学习者带入反思的过程中。学习者在使用语义网络的时候,更容易对议题提出有力的证据和理论。有力的辩论、证据和理论恰好是反思成果的产出。

三、结束语

语义网络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应当扮演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帮助者。与学习者存在着智能伙伴关系,分布式地承担认知责任。

在许多探究式、发现式和研究型学习的典型教案中都有用到语义网络来促进学习。学习者使用语义网络,分析、判断信息的有用性,寻找复杂信息下的各种关联和模式。学习者使用语义网络进行学习,分担认知负荷,产生认知留存,有利于激励学习者使用其他的认知工具进行学习,促进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成丽娟.认知工具的理论与教学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2]Jonassen,D・H.Computersintheclassroom:mindtoolsforcriticalthinking.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96.94

[3]孙易新.心智图法与创造力[eB/oL].省略.tw/index.php?do=show&page=5-6&id=2.2009-10-03

[4]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顾小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0

[5]佚名.思维导图学习[eB/oL].省略/content/10/0429/12/840407_25410350.shtml.2010-01-03

[6]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1

网络工程定义篇4

【关键词】网络流量监控;C#;Snmp协议;网络数据

0.引言

空管信息网络承担着包括oa系统、共享服务以及相关业务系统在内的重要网络业务,提供信息化的同时,给技术保障维护人员带来一定的保障压力。根据相关工作经验及实际实验数据,网络设备端口流量异常是导致故障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网络流量的监控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空管信息化要求的逐日提高,网络规模也日益变大,对于网络流量监控的工作也更加繁重。本文从空管网络流量监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种基于C#的网络流量监控,能够实现对网络数据进行获取、流量记录与分析。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效果良好,可以为相关网络监控设计提供一种可行的借鉴。

1.总体设计

Snmp即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在tCp/ip协议族中可以对网络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远程的。而基于Snmp网络协议的本系统,可以实现对网络数据的获取与实时监控的功能,实现上具有通用、实时、多线程、维护性强及扩展性强的特点。实现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上任意节点的数据获取。加之记录功能的辅助,系统能实现在应用层的数据回放,以满足空管安全事件调查以及系统维护对历史工作状况的评估。

Snmp协议中,一个网管基站可以实现对所有支持Snmp协议的网络设备的监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网络设备是可支持的),包括监视网络状态、修改网络配置、接收网络事件告警等等网络监控功能。在实现上主要包括远程文件访问、流量数据记录、流量监视以及系统的ip定位。其中流量监视是系统实现的核心,将在下一部分进行介绍。另外,系统还提供了日志文件记录实现对系统操作、监控数据以及告警信息的记录。

2.C#的实现

对于系统的C#实现,主要采用的C/S模式,因此在系统的实现上尽量简单、快捷、高效为主。因此自定义相关函数与类,在记录数据和日志方面采用文本文件记录。

2.1网络监控类与网络适配类的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的模块化程度及软件的封装性,系统在实现过程中定义了两个主要的类。分别是用于网络监控的networkmonitorClass以及网络适配类networkmatch,网络监控类主要实现系统的网络监控功能,而网络适配类则提供了一个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网络适配器,该类可用于获取网络中的流量。两者功能及结构如下:

在实际工作中网络监控类networkmonitorClass通过定义一个timer计时器进行计时器时间执行,以每隔2S刷新适配器,并与此同时刷新上传下载速度。与此同时通过arryList列表定义了所监控设备的适配器以及当前控制的适配器。在构造函数networkmonitorClass()中则通过,定义两个arrayList(),其中一个(adapterlist)来保存获取到的计算机的适配器列表,一个(monitoradapters)代表有效的运行的适配器列表。

netadapterShow();

timer=newSystem.timers.timer(2000);

timer.elapsed+=newelapsedeventHandler(timer_elapsedClick);

其中,netadapterShow()为列举出安装在该计算机上面的适配器,具体实现可以通过C#的foreach()语句进行编写如下:

performanceCounterCategorypCCCategory=newperformanceCounterCategory("networkinterface");

foreach(stringinstancenameinpCCCategory.Getinstancenames())

{

if(instancename=="mStCpLoopbackinterface")

continue;

//创建一个实例networkadapter类别,并创建性能计数器它

mynetworkmatchClassmymnwmadapter=newmynetworkmatch

Class(instancename);mymnwmadapter.m_performance_Down=newperformanceCounter("networkinterface","BytesReceived/sec",instancename);

mymnwmadapter.m_performance_Up=newperformanceCounter("networkinterface","BytesSent/sec",instancename);

m_adaptersList.add(mymnwmadapter);

}

当然,在类中也定义了Startworking以及Stopworking等控制函数对类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另外timer事件也通过构造函数进行加入,如上所述。

网络适配类networkmatch则主要计算网络的各种数据,如计算上传速度、下载速度、控制适配器等函数的封装,减少网络监控类的功能耦合度。

2.2具体实现

在窗体加载函数中,系统首先做自我初始化如下:首先定义上述设计的网络监控类,并实例化monitor=newnetworkmonitorClass();与此同时通过类函数遍历获取所有计算机适配列表,m_mnwmadapters=monitor.adapters;,adapters()为网络监控类封装好的函数。并将函数返回结果通过items.addRange()函数将其显示在listbox控件中,以实现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其次,在timer定时器中对选中监控的适配器进行独立监控。至此,系统实现了独立监控与全面监控的所有设计。

3.结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nmp协议分析的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应用于空管信息网络。在实现过程,主要采用C#进行开发,通过编写自我的网络监控类和网络适配类进行网络数据的流量监控,可以推广应用于信息网络维护工作较为繁重的行业,提供一种智能网络流量监控手段。

【参考文献】

[1]宫婧,孙知信,陈二运.一种基于流量行为分析的p2p流媒体识别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09).

[2]王珊,陈松,周明天.网络流量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0).

网络工程定义篇5

关键词:工程造价;新方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造价的含义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花费的全部费用总合,或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其中又可分为广义的造价及狭义的造价两种,前者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即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费用的总和,它包括用地取得费用、设计费、工程建造费及其它相关费用;后者是工程的建造费用(或称承包价格)。

二、工程估算精细程度

工程估算根据精细程度及工程生命周期等方面的差异,估算种类也会有所不同,估算过程受限于信息确定性、时间迫切性及估算目的等需求差异,一般可将估算分为概算估算及明细估算两种。

一是概算估算:在工程可行性分析及初步设计阶段时,由于项目能取得的信息非常有限,无法针对细目详细编列,仅能利用以往的数据资料、类似的案例或草图,推估可能的建设成本;由于估算过程考虑的细节并不周全,因此,估算结果与实际状况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落差,精确度为±15%~±20%。概算估算又可根据信息取得的多少,分为粗估及概估。

二是明细估算:当工程细节设计完成后,依据完整的设计图及施工规范,详细计算出全部工程的材料、人力、机械设备等各种工程数量,再根据市场行情核算其总价,其估价精确度为±5%~±10%。

三、人工神经网络在工程造价工作中的应用

(一)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或称为人工神经网络,是指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使用大量简单的人工神经元来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能力。人工神经元是生物神经的简单模拟。它从外界环境或其它人工神经元取得信息,并加以非常简单的运算,将输出结果传送到外界或其它人工神经元。人工神经网络是由许多人工神经细胞(artificialneuron)所组成,人工神经细胞又称人工神经元、人工神经元、处理单元(processingelement)。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下列特性:高速计算力、高容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及容错力。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种类

一是监督式学习网络。监督式学习网络是自问题领域中取得培训范例(有输入及输出变量值),并从中学习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内在对应规则,以应用于新的案例,即利用输入变量以推估输出变量。监督式学习网络较具代表性、实用性的种类为多层感知器(mLp)。

二是无监督式学习网络。无监督式学习网络是自问题领域中取得培训范例(只有输入变量值),并从中学习范例的内在聚类规则,以应用于新的案例,即利用输入变量以推论它与哪些培训范例属同一聚类。无监督式学习网络较具代表性、实用性的种类为自组织映像图网络(Som)、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aRt)。

三是联想式学习网络。联想式学习网络是自问题领域中取得培训范例,并从中学习范例的内在记忆规则,以应用于新的案例,即利用不完整的状态变量以推论完整的状态变量。联想式学习网络较具代表性、实用性的种类为霍普菲尔网络(Hnn)、双向联想记忆网络(Bam)。

(三)人工神经网络在工程造价工作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一是监督式应用,可分为分类型及预测型,分类是指期望输出值为逻辑的二元值;二是无监督式学习的应用属于聚类分析,可作为监督式应用的前端处理;三是联想式学习可应用于资料处理,依其特性可分成自联想与异联想,自联想为由一个式样联想同一个式样,异联想为由一个式样联想另一个式样;四是目前人工神经网络最佳化应用主要是用于组合最佳化问题,即设计变量是离散值。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包括网络层数和各层参数的确定。输入、输出层参数包括神经元的个数以及每个单元所代表的物理量,其中输入层单元的个数及其物理含义表示所需要解决问题的已知量的个数和内容,输出层单元的个数及其物理含义表示所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建筑工程为例,要建立一个工程造价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应根据建筑工程的类别(住宅楼、商住楼、写字楼、工业建筑、酒店等),确定影响其造价的主要因素作为输入层。比如需要预测一个住宅楼的造价,则可确定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为:建筑结构、基础形式、建筑面积、户型、内装修、外装修、地面工程、门窗工程(可根据所需模型精度选取更加详细的影响因素);输出层为该工程的工程造价(或单方造价)。人工神经网络使用Bp算法,这是采用梯度法即在权重空间沿梯度调整权重,使总误差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直到最小。权的修正是所有样本输入后,计算其总的误差后进行的。采用反向传播的Bp算法进行工程造价的预测,可以把收集的并进行加工处理后的已知数据样本作为训练样本,按照编制的程序进行网络学习(即进行迭代),可得到一个训练好的造价预测样本。将待估工程的各个参数通过必要的整理加工后,输入到程序中,因网络参数已经确定,即可得到待估工程的预测造价。

四、小结

建筑工程项目在可行性分析阶段,往往需要针对项目投资成本进行分析及评估,以作为投资者判断是否可执行此项目的决策依据。建筑工程造价的预估在专案中占有一定的重要性,但由于项目初期所能取得的信息相当有限。因此,利用有限的信息,快速且准确的预估工程造价,是投资者或开发人员需普遍注重的课题。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发展出预估建筑工程造价的模式,借助这个网络系统,能提供投资者或开发人员在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时,一个投资决策上有用的工程造价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征,邢利英.基于Bp神经网络的显著性工程造价估算方法[J].人民黄河.2011(05)

网络工程定义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逐渐渗透进了各行各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性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了更多的弊端,网络工程软件控制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情况给用户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证网络秩序,打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1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的概述

1.1网络软件

网络软件指的是在计算机中可以承载网络活动以及数据通信的软件。网络软件直接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可以与其他的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体验。网络软件一般包括五种,分别是协议软件、通信软件、管理软件、操作软件、应用软件等。

1.2工程网络控制

工程网络控制指的是利用通信网络装置建立一个以上的闭环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对其操作功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处理。一般情况下网络控制系统主要应用在通信网络中间,对系统信号进行快速的分配和处理。

1.3网络控制软件

网络软件中包括网络控制软件,良好的使用网络控制软件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工作效率,主要是由管理人员来操作和使用,以便实现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提高网络工作效率。

2网络控制软件的应用及弊端

2.1网络控制软件相关应用

计算机网络控制软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1).狭义从狭义方面来说,网络控制软件可以根据其控制对象分为设备管理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两种形式。其中设备管理软件主要来源于各个设备厂商,最终目的是加强网络设备的管理效果;系统管理软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整个网络,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2).广义从广义方面来说,只要是存在的网络的地方就需要利用网络管理软件对其进行网络管理。眼下有很多的企业都有实行网络管理,例如:银行企业、电信企业等等。

2.2网络控制软件存在的弊端

网络的兴起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难免也存在着大量的弊端,对互联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其中包括:计算机运行卡顿,网络系统安全性较低,宽带级别过低信息传输堵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决定着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网络控制软件进行优化和改进。

3如何对电子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进行改进和优化

随着眼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应用的需求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面对这一趋势,网络控制软件逐渐朝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此外网络工作人员也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

3.1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首先对应用的网络进行安全性测试,一旦发现存在漏洞和安全隐患立即进行处理和排除。很多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些漏洞,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使用一些软件进行漏洞修补。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于运行的软件越多,漏洞产生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必须要注意避免过多的运行软件,定期进行扫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电脑运行速度,避免产生漏洞的产生,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性。除此之外,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加密技术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方式除了指定的网络以外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能够破解。一般情况下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应用在网络维护和系统运营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可以对网端安全性进行有效的保障,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3.2优化网络配置

(1).信息资源分配使用Snmp来询问路由表,接口表,地址表和aRp表等。(2).利用管理协议更改配置利用Snmp协议进行网络设置更改,由于绝大多数的制造商都不允许将访问资源表明,因此主要是通过登录系统进行,这样就可以直接实现对系统配置的更改。

3.3实行分布式管理

眼下的分布式管理技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移动技术和CoRBa技术。对网络实行分布式管理首先要建立多域名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不同域名的不同管理,同时保证各个进程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与协调,进一步促进网络全球化管理的实现。使用分布管理不仅可以将网络管理负荷有效降低,同时也能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时间,提高网络管理效果。

3.4实现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专家系统、分级智能系统、学习智能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系统等。智能控制可不经过任何人工操作,就可以直接实现设备自主操作的控制形式,其主要就是依靠模仿人类智能从而实现具体操作。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控制软件中可以进一步实现电脑控制自动化,不断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同时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程。

网络工程定义篇7

【论文摘要】从2o世纪9o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文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来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最好方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它科学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Lzl“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Lal“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n[4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n[Si0一切以往的社会意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存在,同时随着当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具有意识的基本特性即相对独立性,但这并不是说社会意识能够独立于社会存在,而是指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社会存在保持同步性,表现为社会意识或者促进社会的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最好方式。从本质上说,网络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社会存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当然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的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的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改变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使人们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唯物论基础。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意识的产生不是纯主观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来考察、分析社会意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和分析网民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出发,详细分析网络环境的特点,全面收集网民的思想信息,把网民的思想放到这个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来考察,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6]

第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或者促进社会进步或者阻碍社会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

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以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人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也就解放成为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L}J这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灌输理论进行的初步论述,但他们明确指出:要想使工人阶级提高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完成他们的阶级使命就必须对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

列宁对灌输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al“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照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3}这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并不能在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自发产生,所以必须对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

当然,灌输理论的提出,目的是使工人阶级形成阶级意识,提高政治觉悟,从而实现工人阶级运动由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为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现在,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已经成为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没有必要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了呢,灌输理论是不是过时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比任何时候都要紧迫,对灌输的要求也更高。在网络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灌输论,坚决反对自发论,大力弘扬主旋律,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之所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灌输论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目前我国还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例如,封建迷信思想在一些地方还大肆盛行。我们必须用无产阶级思想来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信息全球化浪潮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优势和网络霸主地位,利用网络向全世界推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抢占信息空间,争占信息资源。这不仅加剧了东西方的冲突,而且给我国网民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使一些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意识形态、制度文化的盲目祟拜,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一些部门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的淡化问题,强烈冲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第三,意识形态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本质属性,这也决定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灌输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一定阶级、政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本质属性—阶级性。

总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灌输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积极研究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法。同时,要大力弘扬马列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无产阶级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广大网民的头脑,积极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勇于承担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主旋律,引导广大网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科学论述中:“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川,这是其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其二。第一个论述揭示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实践,这实际上是人的类本质。第二个论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的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而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指出每一个现实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本质区别,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一般本质。从以上两个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角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人的最根本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人的本质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论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要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先认清网络的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认识到网络能够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

网络工程定义篇8

一、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设计、开发网络中,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可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老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新型的教学方式,贯彻以能力发展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原则,突出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者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二、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传授戒指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交互性原则

网络课程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是教材的电子搬家。能够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

2、协作性原则

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网络课程设计中要体现以下两种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1)学生与学生的协作。

(2)老师与学生的协作。

3、重视隐性知识传递的原则

隐性的性知识是指不能系统阐述的知识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些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是当今世界上个人、组织及至国家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设计网络的时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传递隐性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一些经验去分析和理解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4、个性化原则

网络课程要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

三、网络课程设计中相关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在网络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对教学目标的阐明,可以使这种结果或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1)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自主性是网络学习的一大特点,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建立自测习题。(2)协作学习一干二净设计。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又一特征,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与人协作(包括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协作)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其高级认知能力。网络课程应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设计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学习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3、教学策略的设计

(1)设计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可以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恰当的声音解说来表现。

(2)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情境”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要素之一,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化信息传播方式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资源情境,案例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参与,积极探索。

(3)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

4、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善进行教学调整例之更富成效的一个过程。这里的教学调整是指对网络课程本身的改进以及对网络教学策略的完善。

网络工程定义篇9

(1.赤峰学院院长办公室;2.赤峰学院政法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作为新兴的政治现象,其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逐渐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和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阻碍了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应对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常态化,并真正形成长效机制.本文在梳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基本问题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应对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应对的制度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问政;现实困境;制度应对

中图分类号:D63;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9-03

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创造历史,但是历史确实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21世纪的中国,以独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快马扬鞭.她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机体上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她在模仿了老大哥建设道路一段时间后毅然开始了对僵化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她由一个传统、封闭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现代、工业化甚至是后工业化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她在一个时代里肩负着多重任务,而且是复杂艰巨的任务.这一切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同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路线和方针,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科学集中民智,是实现科学、有效管理并持续推动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问政的产生为政府了解民意,公众了解政府动向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然而作为新兴事物,发展初期暴露出的无序、被动、主观、偏激等等问题呼唤着相应制度体系的建立以实现有序、主动、科学的互动,以便更好地解决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避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负向效应,实现正效应的最大化.

1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概述

1.1网络问政兴起的现实成因

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大幅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网民结构构成方面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表现为:我国互联网的普及逐渐从青年向中老年扩散,中老年群体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中国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退休和无业/下岗/失业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互联网的使用门槛逐渐降低,向年龄大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群体扩散.网民数量急剧攀升,网民结构复杂,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热的出现.二是传统官民沟通渠道不畅.长期实行的信息传递一元化机制即使在改革之后仍然保留着惯性.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模式习惯于正面宣传,堵塞负面消息传播.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公众想要说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公众的意见、建议难以通过体制内渠道被倾听、重视.开放的、低门槛的网络为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热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三是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用社交网站与网友互动,已经成为国际上各国领导人树立形象、拉近与民众距离的重要途径.奥巴马、查韦斯、梅德韦杰夫、普京、默克尔、贝卢斯科尼等各国政要都拥有自己的推特账号.这种潮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为.

1.2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特征

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得以产生或实现的要素问题,弄清楚构成要素是建立相应制度的基础.从字面上看,“网络问政”涉及“谁问”、“问谁”、“问的什么”、“怎么问”、“问的结果”等方面.

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发生或因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动发起,或因公共议题引发网民热议引起政府关注进而实现官民互动.不同情境下,关涉主体不同,但可以明确的是“谁问”和“问谁”的“谁”应该既包括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又包括网民.问的内容应该排除私人领域的个人事务,本文认为其范围可以圈定在公共领域的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等.“怎么问”涉及问的“程序”、问的“渠道”,问的“渠道”是比较明确的,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政府网站、主流门户网站的问政平台,微博、博客、信箱等.问的“程序”没有明确的要求,呈现出随意自发的状态.问的“效果”主要涉及网上是怎么答复的,在实际工作中是怎么办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应该是一个双向平等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向不对等的自上而下传输过程,便捷、高效、开放、成本低廉等优势降低了问政门槛,对政府而言,问政范围更加宽广,决策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口号才会落到实处.同时,网民的积极参与对监督、制约公权力,实现社会“韧性”稳定而非“刚性”稳定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2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困境素描

2.1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网络问政的姿态化.因为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部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理念陈旧,跟不上时展步伐,把网络问政当成是表演、作秀的工具,需要的时候摆摆样子,不需要的时候搁置一边.上演了“民意已经过河,干部还在假装摸石头”的一幕来敷衍民意.搭了台子,利用率却不高,要么不闻不问,三缄其口不回复;要么官话、套话连篇,网友总结出了最具特色的对外信息话语如:群众情绪稳定、伤者情绪稳定、家属情绪稳定;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一致认为、有关部门等等.不讲究说话艺术,不会说,公信力不高,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些问题造成实质上的主体缺位,该有人发声引导舆论的地方工作没有到位,使得“网上问政”流于形式,网络舆情升级,更别提“网下施政”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了.

2.2网络民意被代表.俞可平在《敬畏民意》中说:“谁是人民,人民将权力授给谁?人民如何将权力授予政府?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民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须臾离不开民意.”“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在民主政治条件下,人民应当就是拥有合法权益的公民”.[1]“民意”的“民”应该涵盖所有拥有合法权益的公民,而网络民意并不能实现民意全覆盖.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还有一半以上非网民.将近一半的网民结构构成复杂,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上网目的不一,不关注公共领域问题的网民不在网络问政中发声,在网络问政中发声的网民受个人利益影响所提意见、建议并不一定经过理性、客观的思考.掺杂了个人私心的、偏激的意见、建议如果被采纳就失去了决策的公正、科学.网络民意并非是社会的全部民意,网络资源的不均衡存在着民意被代表的可能.

(三)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缺乏制度约束.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是一个官民双向互动过程,无论是哪一方在网络问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都直接影响舆情的发酵和问政效果.网络作为新兴的社会领域,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在其中的作为.而网络问政作为政治领域中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现象,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处在经验阶段,有约束力的制度体系远未形成.没有制度约束,政府方面的作为与不作为,做到什么程度,反馈等等问题全凭自觉.网民方面的权利滥用、权利受损也没有相应机制干预.长此以往,网络问政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3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问题应对的制度化对策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认为:如果说现行体制带有自上而下的威权政治特征,“网络问政”则引入了自下而上的民意因素,不仅是一种亲民姿态和个案救助,更需要增加体制的弹性,把民意政治逐步推进到民主政治的制度层面.

3.1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问题应对的立法层面的建议

从应急管理向制度改进延伸,实现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网络问政”才能实现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的有序、规范、常态化发展.“网络参与促进立法的基本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公众积极参与的网络表达秩序;一个充分、理性而非受感性控制的、公平表达自己意见的网络表达秩序;一个方便了解大家的观点、分类科学、组织有序、焦点突出的、守法文明的网络表达秩序.以此作为党和国家的执政参考,实现党的决策和人民的意见的高度统一.把网络问政制度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新型的、便捷的方式”.[2]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立法应该包括:

1.政府和公民在网络问政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越是在民意集中的地方,越要勇敢面对是其题中应有之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人民有“问”的权利、有遵守问政规则的义务;国家有科学制定问政规则的权利、有发展“问、答”平台的义务、有“答”的义务、有保护“问”者权利的义务、有解决问题的义务、有接受监督考核的义务.

2.程序性问题.有学者认为网络问政过程中,越级信息交流有可能导致政治体系中间层级功能弱化.针对此问题,在设计网络问政平台体系时纵向上也应该坚持一定的层级原则,横向上针对“问-答-办-督”[3]的各个环节中的具体流程、责任加以明确,实现网上、网下的制度化衔接.

3.对任一方违法后的惩罚性措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网民、网媒任一方违反规定后的惩罚性措施都应明确规定,以起到震慑作用.

3.2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问题应对的政府层面的建议

1.把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成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纳入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关涉党政领导干部切身利益才能真正调动起其在网络问政中作为的积极性.设计考核体系时应该考虑尽量减少其负面因素,比如:把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成果纳入考核可能会导致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分注重网络而忽视了其他的沟通渠道及非网民群体.如此,就要考虑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成果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问题,使得其既要重视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又不偏废其他工作形式.

2.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义的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将其意志强加于他物,使之产生压力进而服从的能力.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怎么用权力,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人民有权知道权力是怎么行使的,人民有知情权、监督权,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告知义务,有接受监督的义务,这就需要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重大事项决策除了必要的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外还要通过网络媒体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谣言、中伤、质疑才不会有滋生土壤,腐败、暗箱操作、潜规则才不会有可乘之机.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才有坚实支撑,公信力才能得到巩固.

3.党政领导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网络问政素养的提升.调动起作为积极性后,作为的恰当与否也会影响问政效果.而作为的恰当与否既有技巧层面的、也有理念层面的问题.但毕竟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制度设计上要求重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导控与问政理念和技巧也要相应地加以配套宣传、培训、内化.比如当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就是一项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大的党员干部如果都能树立为人民服务、与时俱进的理念,转型期深层次利益矛盾重重、复杂博弈背景下官民之间的冲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3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问题应对的网民层面的建议

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是推动民主政治完善的有力举措.俞可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有学者接了一句说民主需要好素质.我国网民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素质良莠不齐,问政过程中因个人素质不同表现出了各种差异,固然有真假难辨、杂乱无章的乱象,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自净能力、趋于成熟的趋势.网络问政不能等全体网民在心理、认知、学识等层面都成熟了之后才进行,而是要在速度与质量中求得均衡.

1.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网络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虚拟空间也应该和现实物理空间一样有游戏规则,每一个网络上活动的人都要意识到规则就在身边,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什么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心中有数才能还网络空间以秩序.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小就树立健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原有道德体系基础上加入网络道德的相关内容,使之进入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地强化使其转化为公民的基本道德意识.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调动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加上舆论引导和行为实践养成逐步改善网络生态环境,从而为规范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行为创造条件.

2.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意识培养.公民利用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是现代民主的一种新形式,它使政府决策更科学有效,可以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化解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与矛盾.实现这些价值的前提是公民强烈的参政意识.政府要加大宣传与教育,政治与个人生活、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网络时代的公民更要学会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观念与主张,把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作为一项“分内之事”来对待.

3.网络实名制.网络的开放、虚拟、自由可以使在其中活动的人们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化,它可以把人的前台角色、后台角色完全激发出来,网络暴力、谣言等等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在披着哈利波特隐形外衣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实名认证后,现实社会中的规则观念会被带到网络空间中来,网络上的言行也会遵守规则,理性、客观的情绪才可能回归.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也才可能走向科学、有序.

参考文献:

〔1〕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1012428757.html.

网络工程定义篇10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研究

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过程的同时,依赖于互联网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普遍,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交流中产生的。作为一种与常规语言不一样的语言变异形式,网络语言已经脱离了普通的语言常规,在语言的语言、词汇以及语法等不同层面都发生了变异。作为主要应用于网络交流的特殊语言工具,网络语言极具有个性,不仅使用更加简单,还生动有趣,极富有人情味。之所以在网络世界中日常语言会发生变异,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网络交流与日常生活交流并不一样,具有其特殊性,并且在网络交流中涉及到的具体话题、参与交流的主体等都不一样,因此网络语言与日常语言并不相同,产生变异也是必然的,在某种程度山上,网络语言的变异不仅能够直接体现人的思维习惯,还能直观的体现人的认知心理特点。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现实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不断发展是经过各n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语境的要求

网络的出现使得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流的双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空的限制,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人也能够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进行交流,正是由于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以及去中心化,网络交流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交谈双方的言论与责任出现分离,甚至能够一个人扮演各种角色。这些网络特点为网络语言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语境环境。

(二)工具条件的可能性与制约

网络语言是依赖与网络空间而存在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与不断发展的前提。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网络语言才具有不仅信息海量,还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语言输入的特点。输入工具与软件的不断研发使得网络语言的输入速度越来越快,加上网络传播对速度的追求,网络语言更趋于简单化,为了能够更快速简洁的完成交流,在网络语言中衍生出很多网络表情与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

(三)社会文化心理的要求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当前我国网络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而学生群体普遍性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更具有个性化的东西,加上追逐潮流与从众心理的影响,在这些社会心理的影响与推动下,网络语言也不断发生着变异。

(四)对象条件的要求

网络使用者鱼龙混杂,各种各样的人士都有,有学生,有上班族,有精英知识分子,也有草根网民,网民在不断地网络交流中发生思想的碰撞,各种新颖的网络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应用到交流中去。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的变化基本上是围绕语言的谐音以及简化开展的,这不仅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更是网络交流追求速度需求的最终结果。

二、网络语言变异方式

(一)网络语言语音变异分析

语言变异是利用发音来造词,主要是在发音相近的基础上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语音取代,从而产生网络语言变异。常见的语音变异主要有谐音、和音、拟声词等类型。

1、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

谐音是网络语言中出现语音变异最为常见的形式,利用发音的近似获得更为特别有效的表达效果,事实上可以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目前网络世界中主要出现的谐音现象可以划分为硬汉谐音、数字谐音、拼音谐音、字母谐音等等。

2、网络语言中的合音现象分析

和音是网络语言语音变异中重要的形式之一,主要是借助单音节来表示多音节词语。比如“表酱紫”就是由“不要这样子”通过合音衍生出来的,和音并没有改变原词汇的含义,只是用一种新的形式进行了替代表达。

3、网络语言中的拟声现象分析

网络语言的拟声变异主要是用汉语中的汉字或者拼音来呈现,比如“嘻嘻”表示笑声,“呼呼”意味着睡觉等等。

(二)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分析

一般来说,词汇变异汉语网络语言词汇的语义变异主要通过旧词赋新义的手段得以实现,形式的变异则是通过缩略、析字和叠用等形式来实现的。

1、旧词赋新义形成的语义变异

网络语言变异中的还有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旧词赋新意,主要是在保持原有的汉语词汇从发音到形状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词义却出现改变。这种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新事物出现后,旧词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与新事物的特点相适应的含义,比如“灌水”、“楼主”等网络语言就是在论坛、贴吧出现后被引用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代的旧词,却拥有了全新的意义;二是已有的事物在重新命名中出现旧词新意现象。比如“丑男”一直以来都被用来形容不好看的男生,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却开始用“恐龙”来表达,在这个重新命名的过程中,恐龙也被赋予了性的含义。

2、新奇理解形成的语义变异

新奇理解下的语义变异指的是用全新的逻辑思维去解读旧词,赋予旧词全新的含义。在语义变异中常见的形式就是感彩的变异,在全新的解读下,旧词所阐述的感彩发生变异。一般来说,新奇理解下的语义变异是网民在全新解读旧词后引起词汇的感情或者词义的变化,获得更具有创新性的表达效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转移语义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语境中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词语在这种语境下使用会出现语义的转移,可能出现对立面的转移,可能从抽想象具体转移,在具体的使用时可能出现贬低也可能变成送样。比如在传统意义上多用作贬义的“骚”,在网络语境中却成为形容人性感的优雅的褒义词;“腐败”多是指官场的堕落行为,在网络与一种却成为日常聚会活动的新表达,贬义词变成一个中性词。

(2)借形生义

借形生义情况下出现的网络词语变异,基本上新生的词义与原词的含义毫无联系,甚至风牛马不相及,在网民的有意识的曲解下,用一种全新的逻辑思维来解读词语,赋予原词性的含义,比如“蛋白质”在日常语言中是一种物质,在网络语言中却成为“笨蛋、、神经质”的代名词,“天才”不再是赞美,反而成了“天生的蠢材”,这实际上都是网民特意用字面意义来进行词汇解读的结果。

(3)借音生义

借音生义一般是建立在谐音的另类解读基础上的,比如“贤惠”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含义,因为“贤”发音与“闲”一样,“惠”与“会”发音相同,因此被解读为“闲着,什么都不会”,“偶像”的“偶”与“呕吐”的“呕”发音相同,因此也催生出“呕吐的对象”这一新含义。

(4)联想生义

联想生义更多是建立在公众对跟多电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基础上,比如我们说“唐僧”就知道是指一个人嗦,这种联想是因为周星驰导演的《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唐僧从此由一个专业的人物名词在网络世界中衍生出“嗦”这一含义。

(三)网络语言词汇的形式变异分析

所谓词汇形式变异指的是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后的词汇意思不变,由于网络交流更注重的是交流的速度,因此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网民并不会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语言规范中,因此常常出现很多不合常理的语法搭配,加上网民追求个性、逐新求异的心理,还会出现一些经过特意扭曲语法规则的语法变异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句法变异多用于某些特定的群体与语法环境中,脱离特定的环境可能会出现交流障碍。一般来说常见的词汇形式变异有词类变异、副词变异、叠词等类型。

1、词类的变异使用

汉语具有模糊性,在汉语言中之所以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而常常借助词类活用赋予词汇新的含义,在网络语言的变异中也借助汉语的模糊性赋予了词类更多的意义,虽然有些词类的变异使用已经在日常汉语中出现过,但是更多网络语言中的词类活用只适用于网络中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常见的词类变异主要有形容词动态化、名词动态化。

2、新奇副词的使用

很多在日常汉语言中是形容词的语素在网络语言中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被当做副词来使用,诸如“暴”、“狂”等都是网络语言中新出现的副词,这些副词在网络世界得到广泛的使用,从语义到功能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用来做程度副词。

3、词语的叠用

虽然在汉语言中也存在很多叠词,但是网络语言的叠词并不是单字重叠,而是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管是副词还是形容词又或者拟声词,都能够叠起来使用,多用来进行强调。

4、特殊结构的使用

从句式来看,网络语言也和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存在区别,特殊结构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结构一般是借鉴地方方言或者从外语中引入进来的,我们常说的“好饿的说”、“你给我把本子拿来先”等,还有很多英语与中文混在一起产生的特殊结构,比如“吃放ing”。

网络语言是一种极富有生命力的新型语言方式,是现代汉语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进行创新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现代汉语产生冲击,已经有人将这种冲击形容为“第三次语言革命”。但是作为存在时间并不长的语言新形式,网络语言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及不规范的地方,这限制了网络语言更大范围的进行普及的可能性,同时在网络空间中利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产生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和任何语言一样,网络语言也会经历产生、发展然后走向消亡的自然演化过程,只有公众的自发选择才能够真正决定网络语言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商务印书馆,2005

[3]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3)

[4]林纲,网络语言变异现象及动因,《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

[5]王钢华,汉英在网络上的变异及其原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刊,2002(1)

[6]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中国语文》,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