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学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7:51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1

   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的首页写道“如果我们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育”。同样,北师大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也说到“任何学习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里,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这表明在人的理解、认知之前,人的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对理解认知的对象实际上已经有所理解和认知了,人的理解、认知及其学习是从这前理解、前认知开始的。

   当代解释学的创立者海德格尔把人的这种前理解、前认知概括为前结构,他的学生伽达默尔把前结构确定为“先见”。对于先见,人是否可以通过自觉的意识或方法象清洁镜子上的尘垢一样将之涤除掉呢?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中充分论证了人是永远不能、也无法摆脱这种“先见”的,因为先见源自于每个人无可选择、降生并生活其中的历史文化,是每个人在历史中的生存状态。

   “先见”作为人的存在状态,是接纳溶合新知识的中介,并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功能,它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理解学习有着潜在的巨大的影响,故笔者不揣学识浅陋,对“先见”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予以讨论,以期引玉于方家。

   1、学生的“先见”影响着学生对政治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 

   学生“先见”的形成,缘于对生活的感受、社会的影响、个人的心理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以个人的感受为标准对人和物进行着价值分析,即便是零碎的、肤浅的感受,也将成为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中的先见判断。曾有学生不满地说:现在到处都是摆摊设点的个体商贩,把周围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附近居民无法正常生活。自从开放搞活以来,我家没睡过一次安稳觉。另有学生愤愤地说: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活就没有你的饭碗,这还是社会主义吗?他们的愤怒缘于生活质量的下降、父亲的下岗。这样的亲身感受势必影响他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态度。

   受社会传媒如影视、网络、课外读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政治理论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背景认识。如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看待消费、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问题时,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国家通过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税、鼓励贷款购车买房等方式号召人们积极消费,都说明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级宾馆、进口那么多高档消费品干什么!这样,不合理的先见直接导致学生对艰苦奋斗观念的否定。

   2、学生的“先见”构成了教学活动的难点

   前面已经提到,学生的“先见”较多的缘于生活影响,生活中所接触和形成的感性认识,往往与从生活中高度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政治概念有着较大的差别,影响着学生对政治概念的正确理解,并成为我们教学活动中的难点。比如学生在接受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已经有了物质作为日常概念或自然概念的先见,在对比两种概念的差别时,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更受先见的物质概念的影响,学生对物质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显得难以理解。这种先见的影响现象在政治课教学中比较广泛的存在,比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对于水果这种共性存在于苹果、桔子等个性之中的哲学观点,学生表示很难理解,因为在他们的先见中,苹果、桔子属于水果范畴是生活的常识,是勿庸置疑的事。学生的先见与教学观点的冲突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另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常人的处世观念、惯例和常识等也会转化成妨碍学生学习活动的先见。例如,长期以来一些思想家对人的本性问题作了错误的回答,有人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有人从人生目的方面、还有人从狭隘的私利角度以证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并发出如“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感慨,这种论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从而成为科学人生观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学生的“先见”还制约着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

   制约学生学习热情的“先见”有:一是对政治理论实用性评价上的先见。学生对政治理论实用性的先见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对政治理论的先见判断是实用性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自己的成长帮助较大时,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对理论的掌握,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和分析;反之,就会产生政治理论“无用论”的怀疑态度,进而对政治理论产生排斥、拒绝的心理和厌学的情绪。由于政治理论常高于或落后于现实、又由于政治理论太过抽象、政治教材条框式的编写模式,较多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先见是不合理的,有学生是这样说的:“我长大了又不会去当官,学政治干什么?”也有学生说:“政治都是条条理论,多背多记就可以有个好分数,现在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学习不合算。”

   二是对政治教师人格和教学能力评价上的先见。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他们非常在意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先入为主的认识,便较难改变,学生还会将之放大到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信任度上。比如一个获得过较多荣誉、社会知名度较高、学生普遍赞誉的教师,学生就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倾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受欢迎、被信任的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功课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又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热情,而对政治教师是“国家政策的传声筒”“政治权力的扞卫者”、“政治理论朝秦暮楚”“政治是尔虞我诈”的先见,使政治教师的人格普遍遭受怀疑,使政治教学活动受挫。

   伽达默尔强调,不应该笼统地否定“先见”,而应该区别对待先见。他把先见分为两类:一是“合法的先见”,即来源于继承历史文化的先见,这是不应该否定也无法否定的,否定了它们就否定了历史,否定了发展,从而造成历史的中断;二是“盲目的先见”,即个人在现实人生中接触和吸收的先见,它们是可以、也应该清除的。可见,学生的“先见”并不总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合法的先见”帮助学生开展理解学习。

   4、学生的“先见”有助于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哲学解释学认为“先见”正是理解之所以成为可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没有“先见”就不可能有理解,比如一个出生于纯生物状态的婴儿是不可能有什么理解的;“先见”构成了理解者的视野,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其“先见”。可见“先见”是学生获得理解、认知取向的前提,是接受新知识的中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先见”产生着两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我们的教师经常利用学生的“先见”来导入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常要求学生先回顾前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便是新课内容的先见。我们在讲授运动、变化、发展观点时是这样导入的:先要求学生回忆联系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指出其中的关键词,最后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教学的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和自然。提问、讨论等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提出自己的先见,教师感受学生先见的正误,并探求学生先见与新的教学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过程。为了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我先是要求学生回忆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有关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概括归纳美国西进运动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应当注意的问题,最后根据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并借鉴美国西进运动的经验,提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方案,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学生的先见重整和构建新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是学生自身常常运用对原有知识的先见来推导和理解新的知识点。如有学生说,学习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之后,再去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矛盾的斗争性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显得容易多了,再如课堂知识的迁移、复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重建、学习过程的举一反三等现象,都是对学生先见合理利用的体现。

   既然学生的先见对整个的教学活动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帮助学生消除盲目的消极的“先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积极的“先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2

   “谁解其中味?”是曹雪芹发出的非常感慨。这千古之问,上接人类原初,后启无限深远。其中,既有创作者呼唤知音的殷殷渴求,更包含思想者难被理解的万般无奈。懂与不懂,理解与不理解,不仅在中国是问题。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果戈理,在他创作的《钦差大臣》最初上演时,因为讽刺剧被剧团、观众当作闹剧来处理,产生了被人误解的痛苦,以致绝望地喊道:没有人,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理解!!!

   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在诗歌《不,我不是拜伦,是另一个》中,悲怆地苦吟:“海洋啊,阴郁沉闷的海洋,有谁能洞悉你的种种奥密?谁能向人们道尽我的思绪?是我,是上帝,还是谁都无能为力!”显然,“我”(莱蒙托夫)因为自己被看作是另一个诗人拜伦,感到没有被恰当理解,引起内心深深的苦。这也涉及谁能够懂得作家的问题。令人吃惊的是,连“上帝”都无能为力!可以说把理解的难度提到了顶点。理解问题实在是非常有必要提出来。在现实(还有许多历史上的当时),常常有读者(包括批评家这些特殊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提出“不懂”的评价,也有作家认为读者对于自己(或者自己的作品)的评价是“不懂”。“懂”与“不懂”,常常影响作品与读者、作家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不懂”,可能限制了作品的传播,也鼓舞了一些有兴趣者不知疲倦、不惧艰辛的苦苦探索。不懂,对于自己,可能是一句轻松的无奈;对于他人,也经常成为没有经过分析、论证的某些“文学批评”的杀手锏,不经过宣判的致命的利器。以至于常常以一句“不懂”,就轻易地成为评判他人对于作品没有“正确理解”的最终判词,或者是判定是他人作品很“差”(难懂)的一种标准。

   当今,作家对于批评家的普遍不满,抱怨说批评家越来越不懂文学了。使得不少作家正在逐渐失去对于批评家的敬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少作家的共同感受。事实上,文学欣赏与批评的“懂”与“不懂”问题,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关于“朦胧诗”的激烈论争,就是由一些读者、批评家的“不懂”一种新的诗歌作品的文学潮流所引发的。可以说,“不懂”的问题有时仅仅限于读者的难以理解,有时还可能爆发为文学史上的“事件”。就文学论争来说,关注的是“懂”与“不懂”引起的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批评方法之论,而对于文学批评理论,则注意文学批评的理解现象与理论原则。批评史上留下的空白,只能由发展的现实不断提出问题由文学批评理论予以解决。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诗歌是不好懂、难懂的。不仅是他的诗歌作品,还包括卞之琳、李金发等人的部分诗歌。这不仅是普通读者的印象,还是有很大影响和成就的诗人艾青的意见。可见,“不懂”可以出在千千万万普通读者身上,也可以是出自名家、专门家的真切感受。“不懂”的提出,常常有三个角度。第一,出于作家,他认为读者(本文中广义的读者通常包括批评家)表达的评论自己作品的意见,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作品。第二,出于读者,他对于所阅读的作品不理解,不知道作家表达的是什么。第三,读者认为,其他读者表达的文学评论意见与自己的理解不一致,没有真正的理解。可能判断为他人的理解错误。这就构成三种关系:读者-作品:读者认为作品不能懂得,难解其意(这是单向的)。作家读者:作家认为读者的理解不符合自己创作的目的、效果,作品不能被读者真正懂得;或者读者以为作品难懂,而不能理解(这是双向的)。读者读者:这些读者认为那些读者的理解不合于自己的理解,没有能懂得作品,即不符合作品本意(这也是双向的)。这三种关系基本的核心是作家、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思考。如果产生矛盾和冲突,是因为在理解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而实质上则是人与人之间在文学方面的相互理解与沟通,遇到阻碍。认为对方“不懂”,实质上是以作品的认知为基础的理解差异。这可以概括为以作品为中心,理解了什么,理解了多少,理解的正误等诸多问题。其中,理解得“少”,也可能是被认为没有完整理解的“错误”。

   高玉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进行理论反思的时候,提出“懂”在文学理论的认识中,前辈作家、理论家概括了“懂”两个层面:感觉的“懂”、理性的“懂”。理性的“懂”,偏重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欣赏与批评。感觉的“懂”,偏重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欣赏与批评。这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既提出了“懂”本身的两个层面,又提示了不同创作方法之间的异同问题。在讨论文学批评的理解(“懂”)时,我们还有必要区分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不懂”是相关而又相异。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都需要理解(“懂”)作品,感受作品的内容及形式。欣赏,可以不必把感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介绍给别人,也就不用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转换。批评,则必须形成确定性的感受与评价,并把它向他人介绍。欣赏,不论是否“懂”,“懂”多少,只要有阅读的感受就可以了。批评,则必须在“懂”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理性的讨论和表达。

   文学批评理解的复杂性

   对于文学作品及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简单的“懂”与“不懂”的内里,包含着复杂的关系。不是“一言而定之”就可能解决的。

   (一)理解作品

   对作品的理解,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中心。作品是什么?王安忆说:“小说是一个独立的人他自己创造的心灵景象、心灵世界。”如果承认,小说是小说家创造的心灵景象、心灵世界。那么,谁能够真正理解这个心灵景象、心灵世界?如果说,作家理解作品本身,甚至包括作品没有写出来的隐秘的部分,那么,作品在社会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此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差异,也都由他来说了算吗?实际上,绝对不是那么简单。文学批评理解的复杂性,使得有时评论家(包括创作者以外的其他作家)比作家本人对于作品的认识可能更复杂、更深刻。孙玉石在《一曲爱情与人生的美丽交响———穆旦〈诗八首〉解读》中,对于穆旦《诗八首》的解读,就涉及关于“理解”的许多问题。他对穆旦《诗八首》的解读,包括了作品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其中有,复杂的渊源:外国现代派诗人叶芝、艾略特、奥登与中国“无题”诗的多元影响;复杂的内容:爱情的启示录、生命的赞美诗,人类恋爱的整体过程;复杂的情感:欢笑、痛苦、绝望、孤独、狂想、惊喜等等;复杂的形式:意辞奇涩、词语变异等现象形成的多元关系与错综复杂的艺术情境。而这些,不仅普通读者难以说明白,即便作者本人也未必有兴趣把它阐释出来。更何况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阐释结果。

   (二)理解主体

   文学批评的理解,不仅在于作品的复杂,还在于理解主体的多种情况。“只有训练有素的读者,才能理解作品深层次所埋藏与隐蔽的意义”。在欣赏和评论中,单纯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欣赏与批评方法,去欣赏与批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就非常可能会遇到全然的“不懂”。这就不能简单地责怪作品的晦涩和作家的怪异,而应当具体地分析与特别地对待。借鉴有成就的学者的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可以为读者对于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提供非常有效的启示和帮助。孙玉石在评论中国现代的“象征派诗”时,概括了象征派诗人经常使用的五种方法:象征法、意象法、暗示法、通感法、省略法。其中的省略法,“一方面给象征派诗增加了晦涩难懂的毛病,造成读者理解和鉴赏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人们提高理解和鉴赏多种方法和风格作品的艺术能力”。而如果不懂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鉴赏的方法,是难以进行恰当的文学批评的。对于理解主体来说,既要主动地理解他人,又要被他人所理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或者自以为懂得,他人却认为自己不懂得;或者认为自己懂得,他人不懂得。或者认为个人懂得,群体不懂得;或者认为此群体懂得,其他群体不懂得。

   由于理解主体的各自不同,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对于同一对象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同的。人们熟识而且被很多人认可的鲁迅评说《红楼梦》:不同的读者,会看出不同的命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当代学者谭学纯、朱玲在《广义修辞学》中指出:接受者对于表达者的修辞结果的认知,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精神活动。修辞结果,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认知,可能是符合表达者的(大体)本意。阐释,也可能使接受者掉进陷阱,离表达者的本意及客观事实非常遥远。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对等的可能性绝对地小于不对等的可能性。施受对位、错位的情况同时存在。文学作品是广义的修辞成果,文学欣赏是广义的修辞接受,文学批评的成果又成为广义的修辞成果。表达———接受的不一致,是文学欣赏、批评的常见现象。这使得批评的歧义必然产生。

   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常常使得作品的呈现与作家的主观意旨并不一致。作家的主旨在此,而表现出来的却常常在彼。作品的形象越丰厚,寓意越复合,就越来越多地包含丰富的超越作家构想的更多可能。要求读者的理解与作家的构思一致,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这是给文学想象建筑起篱笆,也是对于读者的思想限制,是对于文学的根本否定。读者理解的多角度、多方法,不仅是自由的权力,更是文学的福音。只有对于文学的丰富理解,才能尊重文学的创造达到对于文学创造力的有效发掘。以单一的角度、方法理解文学,不仅是戕害文学,而且是扼杀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理解偏差

   理解的偏差,与理解的同一相互补充。同一,是指理解的结论与理解对象基本统一。偏差,则是指理解的结论与理解对象基本不一致。理解的偏差,几乎是必然的存在。它显示了文学创造和文学批评的复杂,表明人类精神生活的极其丰富与充满变化。在文学批评中,偏差有两个向度。由于误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洞见,真知;一是误解,错误的理解。并非一切误读都是洞见,真理和谬误有时仅仅一步之遥,却是不能混淆的。正确方向的误读,尽管在后果上,阅读者的理解与作家的本意有一定偏差,却可能是违背作家意图取得了突破原意的真知和创见。这并非是歪打正着或者误打乱撞,而是充分显示文学形象的丰富内涵的多向延展,表明文学评论主体的智力良性发挥。偏见是偏差的根源之一。偏见会使偏差向错误方向加深和固化。如果是以偏见为基础的理解,错误的偏差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就会影响对于研究对象的正确评价。正确的批评方法、态度,应该是“偏爱而不偏颇”,扫除偏见、避免偏激和偏颇,努力获得积极的理解和良好的效果。

   文学批评中理解的确定

   认识文学批评中的理解,需要分析“理解”的基础、标准的确定和确定者。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3

  实习护士个人心得体会1

  一、见习目的

  儿科是医院机构设置中的重要一个科室,通过在儿科的见习,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自己的关爱之心,还可以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见习,可以帮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医生的职责和我们身上所担负着的重要使命,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树立高尚的医护情操。见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积累,是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通过在见习中的锻炼,可以了解医院的工作流程及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通过在医院儿科的见习,能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又能在实际操作中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论的深化。通过在医院的见习,还能学习到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但在现实临床上很有用的操作技能和经验,这许多都是医院里资深医师通过多年的经验摸索总结出来的。这次见习,将为我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见习内容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临床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医生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医疗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医疗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

  了解了儿科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见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医院医护人员较少,有时会忙不过来,主要是病患者比较多,另外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年龄又小,所以陪同就诊的亲人较多。儿科存在着病人流量大及儿科疾病变化快的特点,给人的印象是小儿哭,大人躁,就诊环境乱糟糟。这样的环境虽然能活跃气氛,但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但是特殊病人要特殊对待,无论环境再嘈杂,身为医务人员,还是要坐怀不乱,冷静思考,认真核对,不仅要不出差错,让孩子愿意,还要让他们的家属满意。

  本人在见习期间,基本上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无故不缺勤;、坚守岗位、不在上班期间打闹嬉戏、不携带手机上岗;注重仪容仪表,衣服整洁,头发不过肩、上班期间不穿高跟鞋,坚持淡妆上岗,不浓妆艳抹、不佩戴饰;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文明礼貌服务,坚持文明用语,礼貌待患、态度和蔼、语言规范。见习工作的基本安排,实行三班轮流制度,每天上午八点和下午四点是交接班时间,上班的第一任务就是查询病房并记录病情发展状况,明确各类岗位责任,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三、见习总结和体会

  在儿科见习,要多看,多听,因为孩子有的小的还不会说话,这就要看你的观察能力了,这就要你多观察才能得出来的。在就是小孩的输液用量一定要掌握好,比如有些药物如喹诺酮类的药物,就不能用于小儿,因为小儿的肝肾功能还没有健全,用了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厉害的就有可能出现药物性耳聋。

  我们面对的这些小乖乖,都是一个个脆弱的小生命,都是全家的心肝,他们

  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患病群。面对这样的医疗人群,我们要有娴熟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懂得如何和他们交流、沟通。对待患儿要和蔼可亲、态度良好,但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焦虑的患儿家属口不择言,而我们作为医护人员能做的就只是宽恕加忍耐。但我们必须换位体会一下他们的心情,孩子生病,谁的心里都会万分着急,说一些伤人的话我们是必须要理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为他们服务,力争做到最好。

  通过在儿科的见习,我提高了自身素质,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独立思维、独立工作、优质服务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树立热爱护理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情操。在思想、言行、举止、仪表等各方面都要能按医生礼仪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见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加强专业技术:在医院管理和“三基三严”六项基本操作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并很好的完成了各项操作,对教材上的理论和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使自己的基本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更好的服务患者,并将此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四、结束语

  一次见习,一次学习,终生受益,收获了让我受益一生的知识,见习收获能力。在见习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为以后更好的适应工作、立足于社会而积累经验,才能不被竞争激烈的医疗工作环境所淘汰。

  实习护士个人心得体会2

  转眼间,一个多月的外科实习生涯已告一段落,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以马克思主义、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护士实习心得。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外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对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作出应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学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护士。

  在普外科实习期间,使我全面了解了普外的护理工作。掌握了普外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如胃肠减压,留置导尿,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灌肠等。同时也学会了对阑尾炎,疝气,甲状腺这些普外常见病的术后护理。掌握了大手术如胃癌,胆囊结石,结肠癌,直肠癌的术后应注意观察的内容。能够独立承担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阑尾炎,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术后的护理工作。这段实习期间,使我了解到,普外科是手术科室,要求护士具备短时间处理大量问题的应急能力及较强的技术水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X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亦不少.我XX医院实习,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X科,X科等X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X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这是我的个人鉴定----在脑外是的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嘴勤了解手术前的备皮急救的流程学会了吸氧吸痰熟练掌握了静脉注射技术能够运用无菌技术肌肉注射了解了脑出血的症状及一般的处理方法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受到带教老师护士长及医生的一致好评。

  实习护士个人心得体会3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在神经内科的一个月实习已经结束了,今天转到了呼吸消化内科。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4

关键词:护士理论知识分数护士操作技能分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0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02-01

如今,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才能提高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引起我们每个从事护理事业的医务人员深思。现就如何提高本科室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便更好应用于临床,通过护理教育持续质量改进来提高科内护士的业务考试分数。

1计划(plan)

1.1要抓好在职护士的业务学习,及时吸取新知识,科内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适应于临床的需要。

1.2科室每月要组织全体护士进行一次疾病查房,主要针对本病区病人的疾病特点,提出专科护理,并收集一些其他医学杂志上对该疾病的护理及治疗有关的新见解、新知识、新发展,鼓励护士发表各自的观点,取其之长,补其不足。

1.3护士长对本科护士每日进行晨间提问,以本科常用的知识及常见的疾病为主。如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作用及副作用。常见病方面则以本科常见急症抢救、常见疾病的症状、临床表现以及护理为主。

1.4科内每月定时进行各类仪器操作培训,以提高护士操作技能。

1.5科内每月定时进行各种应急流程培训,以便护士在各项护理操作时按规定流程处理。

1.6科内每月定时进行各项制度培训,以强化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7医院护理教育中心每月组织护士进行分层业务学习,针对各层级的护士特点,让各科的业务骨干进行业务讲课,以便让护士掌握更全面的护理知识。

1.8医院护理教育中心定时组织各科室护理质控员进行培训,以强化各质控方面的护理知识。

2实施(Do)

2.1科室每月针对科内业务学习组织护士进行一次护理理论考试,打好坚实的护理理论基础。

2.2科室每月组织护士进行一次护理操作考试,以加强护士的操作能力。

2.3医院护理教育中心每季度进行一次护理操作考试,重点突出那些必须熟练掌握的操作,如CpR等。

2.4医院护理教育中心定时组织全院护士进行护理理论考试,以及时全面掌握全院护士护理理论水平。

2.5医院护理部定时进行质控考核,如:糖尿病质控、压疮质控等。

2.6医院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科室季度考核,通过检查来发现科室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

3检查(Check)

3.1科室教育护士每月对科内业务考试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提出此次业务考试需掌握的重点、要点、难点。

3.2科室每月民主生活会时护士长均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的考前培训。

3.3护士长每周2次组织科内护士集体讨论现科内病案存在的护理问题。

4总结(action)

通过2013年护理教育中心及科内进行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来比较2012年和2013年本科室14名护士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汇报如下:见表1。

干部病房病人的病情复杂,离休干部及家属对护理的要求较高。护士要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5

转瞬间,一个多月的外科实习生活已告一段落,在实习过程中,自己严格遵照医院规章制度,当真实行实习护士职责,以马克思主义、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怀病人,不迟到,不迟到,踏实工作,尽力做到护理工作标准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机动化,爱心运动常常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打算,有重点,护理工作有办法、有记载。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仔细、耐烦”为根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供给优质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在外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习病人病情。能正确答复带教老师发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能做好术前预备指导并完成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明问题能认真剖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对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敏捷熟悉病情并作出应答。医学教。育网征集整理通过学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承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护士。

在普外科实习期间,使我全面了解了普外的护理工作。掌握了普外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如胃肠减压,留置导尿,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灌肠等。同时也学会了对阑尾炎,疝气,甲状腺这些普外常见病的术后护理。掌握了大手术如胃癌,胆囊结石,结肠癌,直肠癌的术后应留神视察的内容。可以独立承当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阑尾炎,术前的筹备工作和术后的护理工作。这段实习期间,使我了解到,普外科是手术科室,要求护士具备短时间处理大批问题的应急能力及较强的技术水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X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停止。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心得领会亦不少。我XX医院实习,依照学校和医院的要乞降划定,我分辨到了X科,X科等X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遵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共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端旷工及擅自离动工作岗位。看待病人和颜悦色,立场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式和临床经验,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育自己全心全意为国民服务的高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由X个月的实践我纯熟把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载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色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控制了常见化验的畸形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温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持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增强思惟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进步本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这是我的个人鉴定——在脑外是的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规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嘴勤了解手术前的备皮急救的流程学会了吸氧吸痰纯熟掌握了静脉注射技术可能应用无菌技术肌肉打针懂得了脑出血的症状及普通的处理办法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受到带教老师护士长及医生的一致好评。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6

【关键词】信念/科学

【正文】

自从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为标志的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特别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并用于科学观察以来,对已有知识和人们感觉经验的怀疑逐渐成为科学的基本精神。任何所谓的真理都要接受人类理性的审判和实践的检验,能够生存者才能被保留,其余的则被抛弃,这似乎已成为获得真理的安全之路。而信念通常被认为是宗教的专利,在科学中没有位置。那么在科学中究竟能否排除信念?在科学中又有哪些信念?信念在不同层次的学科和知识中有何表现和作用?科学中的信念是如何形成和怎样起作用的?人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科学中的信念?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在科学中能否排除信念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信念是一种接受或同意某一主张的心理态度,而不需要有充分的智力知识来保证这一主张的真实性。其他各种定义也大同小异。信念的基本含义在于对还不能充分肯定的东西给予肯定的接受。

自从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力图把信念从科学中排除出去。理性主义是想通过寻找人类知识的坚实基础来排除科学中的信念,其先驱者笛卡尔,想通过利用意义确定和清晰的词、概念和观点,而使知识系统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使任何理性的人都不会对知识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来排除科学中的信念。最后,他认为他的这种理想在数学中找到了,因为在他看来数学里的每个知识要素都是意义确定和清晰的,各种知识要素之间都以逻辑一贯的方式连接起来,并且是人类理性能够把握的〔1〕。但问题是,这是否能排除科学中的信念呢?

首先,对知识的坚实基础是什么进行考查本身就有信念。在这一过程开始之前有什么理由使考查者确信知识有坚实的基础呢?很显然,提出知识的坚实基础本身就有信念。

其次,即使找到意义确定和清晰的词、概念和观点作为知识确定无疑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也只是在思维内是坚实的,而一旦这些词、概念和观点离开笛卡尔的思维火炉,而与现实接触,这个基础就变得不那么坚实了。作为笛卡尔理想知识的数学,其坚实性也只限定在人类思维构造的范围之内,正像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只要数学的陈述与实在相联系,它们是不肯定的;只要它们是肯定的,它们就没有与实在相联系”〔2〕。一旦用数学陈述表达现实,就变得不那么肯定了。而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本身就要对现实进行描述和阐述。因此,力图通过寻找知识坚实基础来排除信念是不现实的,不能实现的。

再次,笛卡尔所谓意义确定和清晰的词、概念和观点是否存在呢?正像语言分析学所指出的,如果词是有用的,其词意就不是确定的,因为如果要求词意是完全确实和清晰的,就需要有像宇宙中的事物一样多的词,而且如果某种语言的词意是完全确定的,那么其语句就将是同义反复了。人们使用的每个词之所以是有用的,是因为它是一种语言的一部分,而每种语言都是用此语言的人们以其特定的方式来把握和整理他们的经验,每个词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并且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境。正由于词意的抽象性,不那么固定性以及语意的语境性,它才能被用来表达现实和人们的经验。笛卡尔所需要的意义确定和清晰的词、概念和观点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理性主义排除科学中的信念的努力是行不通的。

经验主义则是要通过建立一种系统的怀疑论来排除科学中的信念。经验主义怀疑论者休谟认为,人的感觉印象是可靠知识的唯一基础,而人脑只是对感觉资料进行记录,重新安排和比较,科学理论或规律只是对各个观察进行方便的总结和相互关联,因果关系只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事件重复出现给人们的心理预期。因此,“自然规律”不是对必定要发生事件的描述,科学知识也绝不具有普遍的或肯定的意义。休谟强调科学只寻求有限过程的答案,而不寻求事件的次序和结构的全过程或起源问题的答案,任何超过这种科学限制的陈述都是可疑的。休谟不相信人类理性有认识现实的能力,他断言从个别观察不能得出普遍规律并主张必然性只能归结为逻辑关系而不是现实关系。然而,休谟也认识到他这种对客体存在、自我能力和因果关系的怀疑只存在于他进行研究的时候,一旦离开研究,他就又回到了“常识”和“自然信念”因为人类生活是不可能建立在这种“绝对怀疑论”基础上的〔3〕。然而,科学研究是否能建立在他这种“绝对怀疑论”的基础上呢?是否能排除信念呢?我们不妨对科学研究过程做简要的分析。

科学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观察有意义的事实;二是根据事实提出假说;三是用观察或实验检验假说。而这三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信念。第一,所谓观察有意义的事实就是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中寻找能解决特定问题的事实。而作为一个好的科学家的重要标志在于,在其观察开始之前就能通过直觉意识到沿某一方向或用某一方式能找到所需要的事实。很显然,在观察之前科学家不能证明其直觉是否正确,这就需要信念。第二,根据事实提出假说。正像科学史所展示的,从事实到假说没有固定的逻辑规则,这更需要科学家的直觉和想象,需要科学家的创造性的概括能力。在这一阶段科学家也不能证明其直觉和想象或概念是否正确,这仍然需要信念。第三,用观察或实验检验假说。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某一实验或一些实验往往不能证伪一个假说或理论。在没有更好的假说或理论产生之前,原假说或理论尽管有不少反例但仍被人们接受。这里仍存在信念。因此,科学研究是不可能建立在“绝对怀疑论”基础上的;科学不能排除信念。

二、科学中有哪些信念

信念之所以不能从科学中排除出去,是因为科学不仅是由资料、理论和逻辑等所构成的知识,而且是人们对实在和自然进行认识的实践活动。在科学中除了需要资料、理论和逻辑以外,还有许多“超经验”和“超逻辑”的因素。这些因素就属于本文前面所定义的信念。这些因素大体可概括为如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可以概括为“常识”,包括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性、外部世界的有秩序性、外部世界的可知性、人类感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逻辑和人的智力规则的存在性、概念分类的相关性和逻辑一致性、人类认知智慧的适当性、理论与实在的一致性,等等。之所以称这些因素为“常识”是因为它们不仅是科学的前提,而且也存在于普通人的意识之中。

第二种可以概括为“科学见识”,即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包括科学的基本解释模型是机器还是有机体(或其它),用接触力还是超距作用理解因果作用,解释某一现象是说明引起该现象的因素还是进行演绎推理,自然物质最终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另外还有:哪些概念是一个理论能正当地使用的,什么样的解释是真实的,某一理论是否有足够的解释能力,怎样区分好理论与差理论,怎样的准确度才是足够的,理论形式的优雅、美感和简单性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这些“科学见识”不仅随着科学发展的进程而变化,而且同代科学家之间对此也可能持不同的观点。尽管科学家的经验过程或逻辑推理不能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每个科学家对此都有自己相当稳定的观点,否则科学研究是不能进行的。

第三种可以概括为“世界观”,即以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经过“形而上学”的过程(不是严格的经验过程和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对世界的本源,基本结构和根本规律等的基本观点。例如,唯物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相信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存在超自然的领域,自然界本身具有内在结构和规律性,等等;再如,基督教神学论者相信上帝的存在,在宇宙间存在超自然的活动,世界是由上帝创造和维持的,等等。

把信念划分为上述三类不是绝对的。例如,自然界的统一性对一些科学家是“常识”,而对另一些科学家可能是经过深思而形成的“世界观”。但上述信仰及其分类有助于人们理解为什么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能在广泛的科学领域达成共识,而对某些理论或观点又有分歧,原因可能在于两者有相同的“常识”和“科学见识”,而又有不同的“世界观”;为什么某些无神论科学家和某些有神论科学家能形成同一学派,而另一些无神论科学家和另一些有神论科学家能形成另一学派,原因可能在于此时“科学见识”对学派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是说,在科学家中“常识”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有相同“科学见识”的科学家们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而有相同“世界观”的科学家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科学见识”。

三、信念在不同层次的学科和知识中的作用

不管是“常识”层次的信念,“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还是“世界观”层次的信念,都涉及人的主观性和个人的选择。“常识”层次信念的选择往往是不自觉地进行的,“科学见识”层次信念的选择是在一定的科学背景和科学训练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的,而“世界观”层次信念的选择往往是经过个人的深刻思考而进行的。因此,“常识”层次的信念个人色彩较小,不同主体之间容易达成共识;“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具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在某一科学共同体内经过一定的过程不同主体之间也基本上能达成共识,但“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不同主体之间很难达成共识。对每一个科学家来说,这三个层次的信念是同时存在的;对整个科学而言,“常识”层次的信念,具有普通的和基础性的意义,“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在科学从经验层次向理论层次过渡的过程中起突出的作用,而“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则在科学的高度理论化阶段起明显的作用。

具体说来,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并运用数学的和逻辑的方法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经验”学科,“常识”层次的信仰起着较为普遍和突出的作用,“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也起一定的作用,而“世界观”层次的信念没有明显的作用。例如,对物质的重量、体积或数量等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归纳概括而得出经验定律的初级物理学,或对动植物标本进行采集,比较和分类等而形成的动植物分类学,就属于这种经验学科。

在科学从经验层次向理论层次过渡,寻求经验定律背后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科学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科学知识的综合化和体系化的过程及学科中,“常识”层次的信念虽然还起着一定的基础性作用,但“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则起着突出的作用,而“世界观”层次信念的作用也显露出来。例如,从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当量定律和定比定律等经验定律过渡到道尔顿的原子论,进而过渡到阿佛伽德罗的分子论,就属于科学的理论化和综合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常识”层次的信念还起一定的基础性作用,但“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则起着更突出的作用,而“世界观”层次的信念也起一定的作用。之所以说“常识”层次的信念还起一定的作用,是因为科学的理论化和综合化还要以经验定律和观察实验等经验科学为基础。之所以说“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起着更突出的作用,是因为在这一阶段提出的科学假说或理论的本质与经验定律和事实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或必然的,也不是唯一的,这里涉及到理论或假说的选择,好坏理论的标准,以及理论形式本身的优雅或简单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发挥更大的作用。之所以说“世界观”层次的信念也起一定的作用,是因为在这种科学的理论化和综合化的过程中,涉及到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或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即涉及到“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因此,这个层次的信念不能不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

在科学的高度理论化阶段,由于涉及宇宙的产生、物质深层的结构和运动规律、随机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连续性与离散性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动因、人类智慧的本质等问题,这些都与“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密切相关。这样,“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则会起更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常识”层次信念起一定的作用,“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仍起突出的作用。例如,数学基础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或空间与数是否能完全对应),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者对物质的描述(或解释)哪个更根本,关于宇宙起源的所谓“人类学原理”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社会生物学关于物种基因延续与利他主义的关系是否站得住脚,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对接和融合,等等,科学高度理论化阶段的问题都与“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密切相关,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及建立相关的理论都会明显地受到“世界观”层次信念的影响。

四、科学中信念怎样形成和发挥作用

前面把科学中的信念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并阐述了每个层次的信念对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科所起的不同程度的作用。这有助于对科学中的信念及其作用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但要进一步理解科学中的信念,还要对其具体的形成和怎样在实际的科学中发挥作用做进一步的分析。

20世纪科学哲学在超越传统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是认为观察和实验资料渗透理论,理论渗透规范,而规范渗透文化和价值。科学既有客观性、经验性和理性的一面,又有主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一面。这里的主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就包含信念。

从科学规范的角度来看,科学中的信念是在科学家的学术背景及科学教育和研究过程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第二版的附言中指出:规范包括一种研究传统,能够传达传统的一些关键的历史范例,暗含在传统基本概念中的形而上学的假定。这些关键的历史范例,如牛顿的力学研究工作,隐含地限定了后来的科学家应该寻找的解释类型。这些范例还包含一定的假定,如世界的实体或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适合于研究它们,什么样的资料是可靠的,等等。一个规范为现存的科学共同体提供“常规科学”的工作框架。显然,库恩规范中的研究传统、历史范例和形而上学假定有很强的信念色彩,既包含“常识”和“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又包含“世界观”层次的信念。规范的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科学中相应的信念的形成过程;规范的扩展和延续过程也是相应信念的扩展和延续过程;规范的转变(即库恩的“科学革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科学中信念的转变。可以这样说,科学规范是科学中具有主观性和历史性的信念与科学的客观性、经验性和理性的统一体。科学中的信念与科学理论和事实,与科学经验和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从科学理论的评价来看,大体要考虎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理论与观察资料是否一致。由于资料渗透理论,理论与资料的一致性不能证实某一理论,因为可能存在更适合这些资料的理论没有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理论与这些资料不一致也不能证伪某一理论,因为可以提出辅助性假说来解决或缓解不一致性或作为暂时不能说明的反例来处理。尽管如此,理论与资料的一致性,特别是理论能够预见新奇现象的存在,仍然是评价理论的最重要标准。很显然,这里既有客观的、经验的和理性的作用,又有主观的和信念(主要是“常识”和“科学见识”)的作用。二是新旧理论之间的包容性和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简单性。一个新理论应该与已经被接受的理论不相矛盾,甚至与这些理论有概念上的内在联系。理论的形式结构应该有简单性,独立的或辅助性的假说的数目应该尽量少,形式优美和对称性,等等。很显然,这里仍然有信念(主要是“科学见识”)在起作用。三是理论的综合概括能力。在理论(或假说)的竞争中,如果某一理论能把不同的领域统一起来,能得到更多方面证据的支持或能适合更广泛的领域,那么这个理论就会被选择或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客观的、经验的和理性的作用,又有科学家的“科学见识”,甚至“世界观”(如自然界的统一性)层次的信念在起作用。四是理论的有效性和指导性。理论的优劣不只看其过去的成就,更主要地看其解决目前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指导能力。如果某一理论更有利于本身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提出新假说和新实验,那么这个理论就会被选择或重视。同样,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的“科学见识”,甚至“世界观”(如价值观)层次的信念仍起着明显的作用。

因此,在科学理论的评价过程中,科学中的信念是与经验和理性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当然,有时由于不同科学家或科学家集团的信念不同,而导致对某些理论的评价和接受的不同,甚至形成不同的学派。从本质上说,科学中的不同理论和不同学派的争论是由科学家的不同信念所造成的,因为科学中的经验因素(如观察和实验资料)和逻辑因素(如演绎法和归纳法及有关的数学方法)在科学家中是得到普遍承认的。例如,哥白尼日心说提出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争论主要是由信念的不同引起的。因为不管是日心说还是地心说基本上用相同的天文观测资料。在这个争论中,既有“常识”层次信念的不同,又有“科学见识”层次信念的不同,还有“世界观”层次信念的不同。首先,在怎样看待太阳东升西落,物体垂直抛上而又垂直降落等经验常识上出现了不同,日心说和地心说对这些经验常识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很显然,这是“常识”层次的信念出现了不同。第二,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地心说也能解释所观测到的各种天文现象,特别是也能解释和预测行星的逆行。但在哥白尼看来,由于地心说加了太多的辅助性的理论装置(即本轮),因而很异常和缺乏理性,而把太阳放到中心的位置,让地球和其它行星围绕它运行,更合乎用匀速圆周运动解释观测现象的古想,更能“娱悦心灵的眼睛”(pleasingtothemind'seye),同时也使观测到的天文现象更可理解。很显然,日心说和地心说在“科学见识”层次的信念也出现了不同。第三,日心说和地心说在宇宙的真实结构、人类和上帝的上帝的位置等问题上出现了不同,这显然是“世界观”层次信念的不同。再如,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和居维叶的灾变论的争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创世说的争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客观实在性和决定论问题的争论,等等,主要是由于信念的不同所引起的。

从社会对科学的影响方面来看,科学中的信念对科学及其发展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例如,科学的社会历史研究把科学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建制,社会的、文化的和信念的因素不会不对科学共同体产生影响;知识社会学认为,观念的偏见、智力的假定、甚至政治力量在所有研究中都起作用。因此,各种信念因素会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科学共同体,影响科学研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包含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社会活动最终都要受到经济的和阶级的利益的影响。这样,与人们的经济和阶级利益及社会历史观相关的信念也会进入科学过程。

五、怎样看待科学中的信念

科学作为人类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知活动,之所以离不开信念是因为信念与认知有内在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信念就没有认知。那种所有的信念在没有被彻底证明之前都应该被怀疑的普遍怀疑论,到头来只能导致虚无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在科学中排除怀疑。信念与怀疑在科学中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可以说,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就是在信念和怀疑的辩证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为什么说信念与认知有内在的联系?波兰尼(michaelpolanyi)认为,人类理解实在的认知活动只有用词汇、语言、概念等工具才能进行,或者说只有戴上“透镜”才能理解现实。这些带有其语言、形象、概念、理解和行动方式乃至整个文化的“透镜”是随着人的成长而形成的,成为人的一部分,甚至人们感觉不到其存在。当人们用这些“工具”和“透镜”进行认知的时候,只得无批判地依赖它们,相信它们。同时认知活动还是带有个人的意愿和责任的活动,这就一定会有个人的价值和信念〔5〕。

科学作为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认知活动,往往要求人们有如下信念:自然界由可信赖的规律所支配,这些规律能被人类的考察活动所发现;人类探索自然的逻辑之所以是可靠的,是因为自然本身是逻辑的人;人类的逻辑依赖于自然的逻辑,并且最终能理解自然规律。其次,对于为了解决困难问题而夜以继日地长期工作的科学家来说,必须有这样的信念:其问题是能够解决的,他或她的心智能读懂大自然固有的逻辑。爱因斯坦的工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特别是其后半生从事统一场论的研究,其研究动机的前提是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表现为自然界规律的逻辑简单性,他能够发现某种形式的理论统一解释自然界的规律。这种信念支配他成功地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但他最终没有达到统一场论的研究目标。然而即便他没有达到目标,依然说明信念与科学研究有内在联系。

之所以说普遍的怀疑论最终只能导致虚无主义,是因为人类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不可靠性或不完全性,是无法得到彻底证明的。数学家哥德尔(Godel)已经证明不可靠性(或不完全性、不确定性)是我们人类逻辑的固有本性。因此,即使在纯数学里人们也无法彻底证明其理论前提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如果采取普遍怀疑论的立场,即使在纯数学里也将一无所获。

而正像前面已经阐述的,如果让这些纯数学的概念和理论与人们的实际经验和科学观察接触,就又会增加新的不确定性。显然,如果把普遍怀疑论用于人类实际的认知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就会使认知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难以进行。特别是科学研究活动不仅需要经验、资料和逻辑,而且需要科学家的直觉、想象、类比、创造性、主观动机,等等,如果采取普遍怀疑论的立场,最终只能导致虚无主义。

然而,认识到人类的认知活动离不开信念,普遍怀疑论在科学中行不通,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从科学中彻底排除怀疑。怀疑在科学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正象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的确是从对《圣经》和古希腊的某些学说的怀疑为起点的。在此之前欧洲人通过另一套观念和信念,即波兰尼所说的“透镜”来看世界。这个世界被看做由上帝创造和主宰的,所有的东西(包括人类)各有各的位置和意义并与上帝相联系,是一个和谐和统一的世界。而在此后通过对这套传统观念和信念的怀疑,人们逐渐建立起一套非常不同的宇宙观或信念,或者说又有了新的“透镜”来认识世界。这时上帝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学会了理解事物的新的方式,即把事物分解为其最小的组成部分,并最终由基本的物理规律控制,偶然性和因果性能“解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但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相对论、基本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分子生物学、非线性科学、以及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对上述“解释”事物的方式和信念产生了怀疑,人们又试图建立一套不同的观念和信念来认识事物,这套观念和信念是要把事物看做“有干扰”和“有价值”的。尽管到目前为止,这套“透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由此可见,怀疑不仅是放弃旧观念和信念所必须的,而且也是建立新观念和新信念的前提。在科学中怀疑和信念是交替出现的。信念是建立在人们一定的认识水平基础上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已经建立起来的信念就会难以理解不断增多的新事实,从而导致对已有信念的怀疑,并逐渐建立起新的信念,来更好地认识世界。

然而,对旧信念的怀疑和新信念的产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上述有关整个科学和人类认识有重大的基本意义的信念的转变不容易(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能够说明这一点),即使某一学科中的某些信念的转变也不容易,这是由信念的本质所决定的。所谓的“普朗克定律”就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情况。20世纪初面对量子理论及其带来的新的物理观念,普朗克不无感叹地说,不要指望通过说服能使老的物理学家接受新的物理学观念,只有等老的物理学家们死了,年轻的物理学家就会自然地接受新的物理学观念。

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争论则生动地说明,由于信念的不同,面对科学研究的进展,如新的观察和实验资料的获得和新的理论的提出所导致的对已有物理观念和信念的怀疑,或新的物理观念和信念的产生,科学家甚至可能因而形成不同的学派。

量子力学所遇到的一个基础问题是其概念与真实世界的关系问题。爱因斯坦坚持自牛顿力学以来形成的经典的实在论,如对一个原子系统的完全描述要求详尽说明能客观地和清晰地定义原子状态的经典的时空变量。量子理论不能到达这个要求,因而是不完全的,最终将被能满足经典期望的理论所取代。玻尔则认为量子力学只能(也应该)描写观察到的物理实在,即原子系统与观察系统相互作用所得到的实在;量子理论达到了这个要求,因而是完全的理论。爱因斯坦和玻尔在此出现了信念的不同:爱因斯坦确信理论应该描述排除干扰的、经典的物理实在,而玻尔则相信理论应该描述观察到的物理实在。

量子力学所遇到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经典的因果决定论和统计决定论哪一个更根本。爱因斯坦坚信宇宙有秩序性和可预测性,而量子力学只能预测单个事件的概率,这种不确定性是由我们现在的无知所造成的,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决定性的规律而能对单个事件做准确的预测。玻尔则相信建立在统计决定论基础上的量子力学是根本性的理论,对微观粒子只能给出某种概率,而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单个粒子的状态。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争论延续了几十年,尽管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站在玻尔一边,但爱因斯坦的上述信念至死未变。从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站在玻尔一边来看,科研的进展的确能改变人们的有关信念;但从爱因斯坦的有关信念至死未变来看,要改变信念很难。这一争论还说明科学中信念的形成和转变既需要客观条件,如新的观察和实验资料或新的理论等,又是个人的选择,不能排除主观因素的作用。

爱因斯坦和玻尔各自的哲学观念在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爱因斯坦深受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中关于世界的秩序性、统一性、简单性和理性的影响,因而使他坚持“对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的坚定信念,类似宗教感情,支撑所有高层次科学研究工作”(〔2〕,p.262),而玻尔则更崇尚有关阴阳关系的中国道家哲学。

总之,科学中的信念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的,同时受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观念的影响;科学中信念的形成过程也是科学家及科学共同体的选择过程;科学中的信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随着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的进展会出现对已有信念的怀疑,出现新旧信念的竞争,新信念可能最终取代或包容旧信念,这又会反过来改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科学的发展。另外,随着科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知识和科学中的信念对人们的其它观念和信念也越来越起着更大的作用,甚至出现某些信念的“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ReneDescartes,Discourseonmethod and meditation,newYork:liberalartspress,1976.

〔2〕 alberteinstein,ideasandopinions,London:Sourenirpress,1973,page233.

〔3〕 John J.Jenking,Understanding Hume,Landham, mD:Barnes&noble,1992.

〔4〕 maryHesse,RevolutionandReconstructions in thephilosophyofScienc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chapter2.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7

关键词:肝胆疾病;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我国是肝胆疾病高发的地区,这些疾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肝胆外科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外肝胆外科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器官移植和微创治疗为代表的大量的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这对肝胆外科护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肝胆外科临床实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近年,通过对肝胆外科临床见习课的教学作了一些改革,把病案讨论引入肝胆外科见习实践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进入临床见习的同学得心应手,顺利完成学业。

一、教师必须努力提高素质,加强自身的学习

实践见习是医学生向医护人员角色转变的开始,见习的形式直观、生动,令学生感兴趣。但这种自由的教学形式,也可能会有学生分心、散漫,学不到该学的知识。由于见习小组较多,一个内容要反复讲3-5次以上,后期容易使老师产生“应付了事”的思想,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要解决好上述问题,老师在见习前必须进一步梳理外科学知识,复习相关专业的理论,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老师,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文化素质。大学生渴望知识,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材,但有的大学生内心又是脆弱和敏感的。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又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博爱之心,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尊重他们的意见,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除了实践专业技能以外,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所谓“医者父母心”,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医生的高度赞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必须认清医患关系的新变化,要有高尚的医德,只有医学技术没有医德或只有医德而缺乏医学技术,都是不合格的。首先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意识,态度和蔼,服务周到。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及高超的技术,尽力减轻病人的疾病与痛苦。老师应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教会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医德良好的医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患者既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又是我们的“上帝”和“老师”。在与同事、病人、学生的交往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传授自身的价值观和态度。这一切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医理念,培养良好的从医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践

可通过参观一些简单手术的诊疗过程,必要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目前,外科临床见习教师一般采用先重点复习理论知识,然后带学生进入病房,看一些常见病、典型病例,进行总结,或再看手术录像等方式。教科书的内容是提纲式的、静态的,而疾病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类型。例如,阑尾出现急性炎性病理改变,导致临床出现右下腹固定压痛及腹膜炎体征,其内涵是因阑尾位于回盲部,通常回盲部被后腹膜固定,其解剖特点决定阑尾发生炎症体征也被局限于右下腹,而其压痛点不随时间、病程、变化等改变而改变,这一特点是急性阑尾炎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核心。所以,对每一种疾病都必须要能做到举一反三。外科除了重视理论外,临床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增加见习学生的动手机会,练就良好的外科基本功。例如,外科换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带上口罩帽子,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消毒原则。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实习和分析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三、开展pBL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领域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学科整合为核心,采用提问、讨论、展示、总结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pBL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有以下优点:(1)提高了教学效果。pBL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学习过程将学生置于贴近临床真实情景的状态,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学习技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2)锻炼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pBL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俗语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需有一桶水”。要对问题进行良好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评价,除了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外,老师还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pBL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处理好问题和系统课程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师不断汲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亦有多个院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某些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进行pBL教学时要注意控制pBL小组人数,还可能会有学生不适应,提出的问题很肤浅幼稚,这时教师应鼓励引导他们,并对其掌握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并且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例如,胆管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黄疸,为什么是进行性无痛性黄疸?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黄疸在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肝功能检查上有何区别?肝细胞肝癌常伴随甲胎蛋白和转氨酶的升高,而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样会引起二者升高,有何区别?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整个课堂气氛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诚帮助学生。学生喜欢与教师讨论问题,甚至是跨学科的问题,使学生拓宽了思维、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通过良好有序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

在运用pBL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学生的差异问题。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和性格特点一定存在着差别。有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不适应pBL教学,更习惯于传统授课形式;pBL要求学生查找和研究大量的参考文献,一些学生面对大量陌生的信息时,有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还有的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小组讨论时消极参加,不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在实施pBL教学法时应注意对基础不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在问题准备阶段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在问题讨论阶段要更多的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讨论,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从始至终真正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受益。(2)pBL教学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弹性的课间安排。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们必须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对学校的信息资源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传统图书馆内的纸质资料,将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信息资源,开展pBL教学的场地、设施对教学结果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因此对相关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在现行教学体制中,学时的安排往往固定,而pBL教学一方面把大量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握。另一方面在分组讨论阶段,由于大课时间限定,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学和老师都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由此可见,pBL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求课时的安排具有更多的弹性。pBL模式以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为明确目的,强调学生面对不同的患者能迅速、准确地对病情作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处理,随着pBL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渐深入,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四、必要的考核手段

肝胆外科护理学操作性很强。实践证明,要保证教学质量,技能考核是保障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通过平时的见习的讲解和动手练习,在学生见习结束前,让他们随机抽取肝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人进行入院查体,强调专科腹部查体,同时完成病历并给予评分。例如,结石性胆囊是肝胆外科常见病,murphy征是典型体征,应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呼吸,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按压的拇指。考核应注意学生操作的手法及部位,待学生操作后教员可重复一次,目的为考核及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增加印象,培养良好的外科基本功。

五、培养学生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可以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见习学生刚刚接触临床,面对病人时常常显得信心不足,这时老师就应给见习学生足够的自和信心,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与病人沟通。对出现的问题不可当着病人面前一味批评,事后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方法,为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肝胆外科的临床教学非常重要。专业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认真、负责,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每一位实习学生在肝胆外科打下良好的外科基础,为培养合格的外科医务工作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文亮,吴洪涛,陈游,等.素质教育在七年制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

[2]黄华武.外科学临床见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

[3]代远斌,郭佚.普通外科学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72-473.

[4]刘传荣.病例教学法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8):850-852.

[5]郑俊鸿,段明科,章振保.外科学床边教学新模式改革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63-764.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8

1.1试验组采用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虽然,护生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实习,但并不能立即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如对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的处理等,遇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我科设计了情景与案例联合的教学方式。入科后每周一下午由带教老师依据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症设计相关的场景,并结合典型的案例讲解,在场景中学习常见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入科实习由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实行“一对一”跟班带教。

1.1.1案例分析每周一下午由教学老师或护士长选取近年度的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病历,涉及常见的产科危重症如子痫、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每周选取其中之一,以多媒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评估病情,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判断,教师将重点的内容和技能训练的要点在常见的案例中加以概括说明,更直观地体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1.1.2情景设计每周一下午在讲解案例分析之后,依据案例中的情景,并由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精心参与设计,指导学生在营造的抢救场景中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病例场景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练,重点培训护生观察和首次评估患者病情的能力,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理。教师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护生对患者做出快速评估,准备抢救药品、物品,动手操作常用仪器如输液泵、氧气装置、简易复苏器、心电监护仪等的使用以及必要急救措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协作分工,轮流动手操作演练。在情景模拟抢救中学习如何执行口头医嘱、如何给药、如何保留和整理安瓶、如何记录抢救经过和书写重症记录等。培训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纠纷的处理等方面[3]。

1.1.3师生互动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案例,学生可轮流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可最后总结答疑,补漏并点评,矫正学生共性的错误,进一步加深课程理解。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地掌握。例如学生可根据情景演练,主动自己归纳总结抢救的流程,进而加深印象,而非死记硬背似的记忆。

1.2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别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考核常用药品、疾病护理要点、抢救流程、病例分析等,占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其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占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经x2检验,试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提升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此联合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教教师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引用到常见的临床案例中讲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在情景演练中教师便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利于集中指导,矫正错误。由表1可见,试验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有效。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单向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把护生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分析-理解-实践-巩固[2]。

3.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产科工作的特点,要求护士动手实践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较强,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一些理论知识较抽象、枯燥,情景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脱节,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积累间接经验,尤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

3.3增强了护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在此联合教学法中,通过在情景中演练,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合格的护士不但要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在抢救中要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从抢救成功的案例中,增加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敬业之情。

4小结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医用电子仪器;常见故障;课程改革

《医用电子仪器》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学、微机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于医用电子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医用电子仪器》教学一般采用先介绍仪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很少涉及仪器的故障维修或涉及不深。传统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造成学生分析、寻找仪器故障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医用电子仪器》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路如下:明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工程师所“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能够分析其原因并正确解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讲授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电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与一线岗位相关且能够解决仪器故障的内容,以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努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拓其维修思路。www.133229.com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以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96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改革。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

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的内容

我们结合教材与实验室仪器情况,收集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建立维修案例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突出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2)精选仪器维修案例,精讲并供学生讨论分析。(3)附上练习题,作为学生作业题。

(二)实施步骤

1.学生自学。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讲义,然后在仪器故障的引导下,自学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讲授重点、难点,以仪器故障现象为导向,对仪器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要求教师对仪器的原理、结构、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等非常精通,能够随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布置案例作业。以仪器常见故障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对教师精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作幻灯片演说,内容包括仪器故障现象、分析思路、解决方法以及体会。

4.教师总结。讲评案例作业,对学生维修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总结仪器维修要点和技巧,给每个小组评分。其他小组听讲,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所评分数、其他小组所评分数及组内互评分数作为小组案例作业的成绩。

(三)实施对象

选择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共96人作为实验对象,把《医用电子仪器》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电图机、电子血压计等,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电图机、监护仪等,采用“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

(四)评价方法

由两部分组成,用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分别按两种教学方法出两道大题,各为10分,观察学生答题情况,同时分别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学生、学院共同监督课堂授课质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结果

(一)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p<0.001),见表1:

(二)问卷调查

对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发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96份,回收95份。有86人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90.5%。有84人认为该方法提供了自学空间,提高了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占88.4%。有88人认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拓展了维修思维,有助于就业,这部分学生占92.6%。认为案例教学法没有效果,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学生有5人,占5%。

(三)督导评价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院督导组专家多次进行现场观摩,得出结论:此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对真实的维修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考核学生,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踪调查

对正在维修岗位实习的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60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案例教学法讲授内容记忆深刻,对提高自己医用电子维修的实际技能有帮助,应该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生有56人,占总数的93%。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实践表明,它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以现象为导向,联系常见仪器故障分析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更快、更高、更新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它既有一定的让学生自学的自由性,又有作业的限制性,能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完成案例后,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布置不同小组学习不同案例,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这是传统作业难以做到的。另外,小组现场汇报案例作业,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幻灯整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实验室仪器,个别故障需要人为设定,讲义的编写要具有引导性。(2)实验室要经常开放,方便学生课后做实验。(3)案例汇报占用时间较多,教与学进度普遍紧张,有时需要用到课后时间。(4)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需要在小组中选定能力够强的组长,带动学习兴趣较低、能力较低、自律性不足者,以组间同学互评、组内同学互评作为激励方式。

我们认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异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教师作为组织者进行“教”,两者紧密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典型仪器故障分析,获得应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的技巧和与人协作的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仍需要推广这种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加以完善。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篇10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表达机制进行调研,根据所得数据对表达主体、表达渠道和表达内容做出分析。文章认为应该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上,采取承认并尊重、对话与服务的原则,运用分类法和数据库等科学化管理手段,发挥校园媒体作用等措施进行合理引导。

[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表达机制引导

[作者简介]潘月游(1968-),女,湖南浏阳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长春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长春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和工作调研课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统战工作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112-0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知针对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言论而引发网民关注,掀起网络公共舆情热潮,一个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角色“网络意见领袖”跃入公众视线。因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是双重的,所以对于“网络意见领袖”这一新媒体角色有必要持审慎态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学生是最大的群体,占25.1%,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那么,在校大学生网民中是否存在网络意见领袖?怎么认识与评价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如何正确引导并发挥他们的网络舆情正向作用?这些问题也理应成为高校在新媒体时代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内涵界定

1.意见领袖的由来。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过程中少数具有活动力、影响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两级传播模式的发现:“观念往往是自大众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开始,经过意见领袖传递而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即信息输出过程中不是完全直达普通受众,而是一部分人先收到,而后再由这一部分人把讯息直接传递,或经过加工之后再传递给他们周围的普通受众。这一部分人被称为意见领袖。有的信息即便直达普通受众,但要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符合预期的效果,还须由意见领袖对信息做出合理解释和评价导向。

2.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内涵的界定。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大学生网民中,自发形成,在学习、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情感等多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见地,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有效传递并影响身边同学和朋辈的大学生网络用户。网络的普及化和即时通信工具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庞大而又便捷的网络活动空间。大学生们在其中畅所欲言,根据共同话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对外界的看法,发泄各种情感情绪,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舆论力量。在这支大学生网民队伍中也不乏经常关注新闻时事热点,主动表达意见,提供知识经验,并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传达和影响身边同学的人,尽管他们理性思考的素养还不尽成熟,话语优势地位还不稳定,但他们谴责不公、弘扬正义、倡导道德、高调爱国,以强烈的社会关怀和独立的人格被广大学生认可和追随,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二、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表达机制调研分析

本研究在参考大量相关理论文献基础之上,利用大学生课堂讨论和组织大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网民的舆情关注焦点和途径,勾勒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类别与特征,并在有关学者指导之下,认真讨论调研的目的、主题和理论假设,再将问题具体化、条理化,形成一系列可以测量的指标,编制出《大学生参与网络意见领袖表达机制调查问卷》。在不同的3所大学抽取样本共300份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有效回收率为61.3%。最后采取spss技术对问卷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问卷问题借鉴了自我认定方法,直接调查被访问大学生个人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来识别意见领袖的类型倾向;也借鉴了社会经济方法,调查被访问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影响他人或接受影响的多种可能性,通过数据集中率测量出意见领袖表达机制的共性。

1.表达主体。本次问卷调查C部分中关于“大学生意见领袖影响力因素”的测量一共有6项指标,测量结果显示,被大学生高度认同的因素分别是:C3发帖人的思想深度和意见的指导意义、C2发帖人的正义感和责任心、C4信息的准确与及时。均值显著大于3(最大值5,最小值1)。说明大学生意见领袖作为表达主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有独特见解、善于表达意见。浏览网络意见是大学生社会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所以大学生对网络意见的质量尤为重视,不但要求信息来源的准确和及时,还要求意见表达主体具有较强的思想功底和表达能力。其中对于网络知识的熟悉是必备的,以便经常自如地发帖。另外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深刻的思想启迪可以让他们得到广大学生的肯定和认同,并成为追随的对象。

第二,具备较强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应该具备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条件,即活跃、热衷于公共事件并愿意频繁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希望影响他人。同时,作为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不但要具备舍我其谁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较强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当代大学生虽然也存在很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他们对于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大部分同学有着维护正义的强烈愿望,他们对维护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义、揭露社会丑恶、传播爱心的意见领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第三,现实中拥有受大学生尊重的正式或非正式身份。发帖人的现实身份在描述统计量中排名第四位,均值小于3,表明存在不确定性,但在其具体描述值中“令人尊敬”和“使用真实身份”两项条目认同度大于3。此外,针对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比较,经t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干部普遍存在身份角色感,具有指导非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备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条件。

2.表达渠道。第一,QQ空间、微博和人人网是大学生舆情传播的主要媒介。互联网诞生后,人们的部分社交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针对人们的社交需求而推出的互联网应用也较多。“社交类应用”泛指具有社交功能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博客、论坛等。这些网络社交应用工具也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媒介。问卷a15指标“您经常浏览的网络社交平台”测量结果显示,QQ空间、微博和人人网的选择百分比分别以44%、28%、13%位列前三名。

第二,以强人际关系网来维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弱关系的特点正好相反。关系的强弱决定了个人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社交关系较强,信息传播可信度会提升,而且引起的共鸣也会更大。问卷a8指标“您在经常性活动的网络社交平台使用的身份是否真实”,测量结果显示认为是的占比为23.6%,大多数是的占比为39.8%,不是的占比只有6%。a9指标“您经常联系的网络社交人群与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圈子关系密切”,测量结果显示认为是的占比为32.4%,大多数是的占比为39.1%,不是的只占5.3%。a16指标“您上网最经常和谁聊天互动”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网上互动最多的人是同学,占比为49%。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网络人际圈子主要以现实人际圈子为基础建立起来,属于强人际关系网。所以在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圈子中具有话语主导权的人,进入网络社群也容易成为网络意见领袖。或者在大学生网络人际圈子中形成一定影响的意见中心人物,会在线下依然被追捧,面对面互动,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直接发挥影响力。

3.表达内容。大学生意见领袖隐迹于大学生网民之中,他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其他大学生网民的意见领袖,也是因为他们更准确充分地将大学生的心情与愿望表达出来。问卷e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被大学生高度认同的网络表达内容分别是:e4传递爱心、e5交朋会友、e1建言献策。

第一,传递爱心,寻求帮助。大学生们认为,大多数大学生网民会参与爱心接力,也希望自己通过网络爱心传递去帮助更多的人,或者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某些大学生因为在网络上宣传倡导和积极组织爱心活动,得到其他大学生网友的支持而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第二,交朋会友,沟通情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交友、沟通情感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人际沟通方式。很多大学生有主动建立网络人际交往圈的意愿。某些大学生以创建论坛或群的方式网罗各路朋友,在维护论坛或群的过程中设置议题,引导发言,树立起意见领袖的地位。

第三,建言献策,争夺话语权。大学生是青年中掌握思想武器的活跃群体,表达欲望非常强烈。他们急切希望能够有一个渠道可以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他们之中的激进者通过大学生网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支持,形成自己的文化圈,构建自己的话语权,并借助网络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发挥出不可忽视的舆论影响力。

三、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合理引导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培养认同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用之才,是我国高校正确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把大道理理直气壮、深入浅出地讲活、讲透,让同学们真懂、真信,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思考探索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在多元复杂的现实世界以及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从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是承认和尊重。从本次调研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传播的动机与方式理性成分大于非理性成分。他们的网络集会以传递爱心和社会交往为主,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舆情中过激的内容持谨慎态度。具有主动谋求意见领袖地位意识的大学生占比也很少,即使存在,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的影响力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对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及其作用的认识,要客观冷静审视,既不能忽略不管,也不可小题大做。既要承认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也要尊重他们的权利诉求。

二是对话和服务。维纳在《控制论》中说:“一个体系抵抗组织程度衰变的重要方法就是保持开放。”通过多种方式包括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加强对话,去倾听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心声并做出引导和帮助。对话的目的不是窥视与压制,而是为了了解和帮助大学生实现权利诉求。服务内容涉及大学生求知、就业、表达情感、提高素质和锻炼能力等方面。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困惑,才能使他们调整好心态,转变消极观念。

3.运用科学化管理手段。一是分类培养。对于有明确身份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包括版主、学生干部、社团领袖等,因为他们的身份确认需要官方或媒体组织的认可,所以学校对这类意见领袖要把好“入口关”,加强过程化管理,培养自由而负责任的校园代言人。对于那些没有明确身份,但在网络上却非常活跃并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学生网络领袖,更合适的办法是树立在同一话语体系中拥有主流观点的意见领袖,推动多元化的观点平等交流,在舆论结构上形成平衡,既不能实施道德绑架,也避免网络暴力现象。

二是数据库管理。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数据资料库,对这一群体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观察。在危机情境下,及时调动作为正面的意见提供者的作用,发挥消解是非、平息矛盾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依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绘制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结构图,分析其在群体中的位置、与其他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舆论引导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从而更好地作出管理决策。

4.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校园媒体指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网以及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节目是传统校园媒体的代表,以报道校园事件为主,内容吸引力差,大学生关注度很低。校园网络包括贴吧、论坛等,是校内知名度、师生认可度相对较高的校园媒体。新闻的时效性在网络媒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内容也是图文并茂、信息充足,对校园舆情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以学生为主的采编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校园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高校要掌控校园舆情导向,必须加强校园媒体建设,这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也是巩固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渠道,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领大学生网络舆论走向的重要阵地。

作为校园媒体,首先应该对学校重要决策、校园热点与典型、校园变化与活动进行报道与分析,倡导进步思想。其次,要准确把握当前热点才能赢得大学生,提高引导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方面需要发现学生关注的事并表达学生的心声;另一方面要多挖掘主旋律案例,用事实说话,让大学生了解真相,认清对错。最后,以校园突发性事件为切人点,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开辟专题和讨论专栏,并充分利用大学生意见领袖进行舆论引导。校园媒体与在校大学生的接触程度较高,对学生分析判断各种社会事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旦校园媒体成为大学生社会舆情的主要导向力量,便也可成为化解校园矛盾,塑造大学生意见领袖形象,引导大学生舆情走向的积极因素。

[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