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十篇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十篇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8:39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1

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正在转换,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财经法规还不十分完善,受利益驱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法违规现象。而行政事业单位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混乱和违法违规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经费开支无章可遁或有章不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普遍缺乏明确的开支标准,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有些制定了开支标准的,却不认真执行,仍采用实报实销方式;一些较大开支,事前不做计划和申请,开支后只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签字,财务部门就给予报销。由于对经费开支控制不严,造成费用开支过大,也是我国公款消费严重过大的重要原因。

2.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资金管理混乱,未能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专项资金与正常经费之间经常相互挤占、挪用;很多单位都是按照收入规模花钱,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缺乏分析,致使重复开支现象严重,浪费巨大。二是现金管理混乱,很多单位没有按照现金的结算标准支付现金,大额现金支付的现象比较普遍;坐支现金的情况比较严重;单位库存现金余额过大,超过单位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三是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对借款和欠款长时间不来销账和还款的单位和职工未进行催收和清理,以致最后形成呆账、坏账。

3.资产管理混乱。一是资产账实不符,由于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划分不清,又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查,致使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二是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很多低值易耗品等存在存货处于无人保管状态,捐赠的固定资产也不入账,已完工的基建项目未入固定资产账,资产处置不符合规定,未经批准变卖固定资产,变卖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未按规定入修购基金,长期将固定资产借给其他单位使用。

4.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决策人、经办人、审核人、记账人员都没有完全分离并相互制约,出纳兼审核、采购兼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极易出现贪污挪用行为。

5.内控意识淡薄。一是没有形成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意识,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单位职工也习惯于主要领导讲了算的工作方式。二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认为只要完成目标任务就行了,至于内部管理的好坏则是次要的,以致岗位设置不是从内控制度的要求出发;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包含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三、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

1.树立和增强内控意识

首先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他的意识行为都对全体员工起着关键的影响,所以《会计法》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这些都说明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他们切实履行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职责。其次要加强对单位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对内部控制有着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树立和增强他们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他们在内部控制中能认真实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督作用,杜绝不法行为发生。

2.符合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合法性原则:即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有效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3)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落实到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4)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6)适时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要适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

3.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规模没有企业那么大,也没有企业那么复杂,但是,仍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最基本内容应包括:岗位分工控制、经济业务控制、监督检查。下面就这三方面内容进行说明:

(1)岗位分工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能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来设置岗位,划分工作职责,也就是岗位责任制。这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是,岗位职责的划分是否完全符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就很少有单位能够做到。所以一定要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细化,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来设置岗位,并明确该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最好能针对每个岗位上的职工编制职责说明书,让他们能更加详细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权限,防止岗位互窜现象。概括地讲,应该加以分离的主要不相容职务有:决策人员、经办人员、审核人员、记录人员、保管人员,即决策职务要与经办职务分离;经办职务要与审核职务分离;经办职务要与记录职务分离;保管职务要与记录职务分离。

(2)经济业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分为10大经济业务,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些,所以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与企业有所区别。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预算管理。

①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实行钱帐分管;出纳员不得兼管总账;任何一笔资金收付业务的发生和处理不能由一人单独包办到底。

现金控制。库存现金必须在规定限额内,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当天未及送存现金应集中存放在保险箱内。不得坐支现金。出纳员应做到对库存现金“日清月结”,主管部门应对库存现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银行存款控制。银行存款要及时对账,银行存款调节表应由出纳、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外的第三者编制,发现核对不符的项目,要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以便调查并做出处理决定。

票据控制。货币资金收支凭证应与原始凭证核对相符,一切付款应经批准,原始凭证要齐全。发票和收据要按顺序编号,领用空白发票、收据要进行登记。支票的签发至少要有出纳员和会计负责人两个签名,空白支票不得签名盖章。

印章控制。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单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②采购与付款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采购与会计记录;验收与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

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采购与付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请购控制。明确请购程序,规定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

审批控制。建立请购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并由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以及单位实际需要等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批。

采购控制。采购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请购单的要求来进行采购,要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降低采购费用,要货比多家,既要比价格,也要比质量。

验收控制。建立验收催收制度,督促供应商按期交货。采购的商品运到后,验收部门按照合同清点数量,检查质量,验收合格后在验收单上签字或出具验收证明。

付款控制。财会部门将收到的收货单、验收单和购货发票后,应与请购单和购货合同进行核对,经过核对无误,才办理付款业务。

③固定资产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购建;审批与购建;验收与购建;验收与付款;保管使用与记账;报废审批与报废执行。

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度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取得与验收控制。按有关制度规定购建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办理交接手续,登记固定资产账,按有关制度规定支付固定资产款项。

资产处置控制。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实行集体审议。

④预算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预算工作的不相容岗位: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

根据预算管理工作的业务环节和特点分别制定预算编制控制制度;预算执行控制制度;预算调整控制制度;预算分析控制制度;预算考核控制制度。

(3)监督检查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单位规范内部经济业务管理实现内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内部会计控制也会存在不足,其执行效果如何,还需通过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价。所以单位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监督检查评价制度,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检查的主要职责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写出检查报告,对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

1概述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深入改革形势下,高职院校能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自主支配权进一步扩大。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引发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住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科学配置权力,优化工作流程,实行风险控制,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在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运行,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健康稳定发展。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本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及其实施。

2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机制存在问题

2.1制度环境较差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权力运作。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部分道德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引发各种各样价值迷茫现象,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浮躁情绪、腐败现象冲击和影响着高校的文化生态。高校在干部任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设备采购、教材购买、科研经费等方面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一方面,高职院校上自校领导,下至普通教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加之相关制度不健全,执行中难免有走形式、效率低等弊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在教学科研,人才大量聚集在此领域,而对内部控制岗位重视不够,机构不健全和队伍素质普遍不高难免影响执行政策的水平。

2.2对风险缺少必要的控制机制“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规章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停在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和执行流于形式,导致许多违反规定的行为时有发生。高职院校风险意识不足、理念不强,风险防范措施相对缺失,如在从事项目决策前,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不充分,往往因项目缺少市场调查而导致价与值不符,或为了应急而实施导致项目实施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院校领导者管理方向不够明确、风险管理层面的建设也被忽视,难以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控制机制以防范损失、抵御风险。

2.3机构与人员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在高职院校中,虽然进行了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但从上到下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够合理,职能越位、缺位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问题依然存在,职责上的不相容性没有得到贯彻,导致不相容的岗位大量相容,给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参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现象依然较多,行政效能不够高;审批权限界限不明,监管空白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2.4监督流于形式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方面,外部监控通常采取不告不理的监督方式,进行主动监督的很少。另一方面,内部监督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高职院校内设的纪检审计部门的力量普遍薄弱,难以担负诸多的职责任务,推进监督工作有一定压力和困难,缺少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监督效果不佳。

3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内控机制措施

3.1完善二级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系部二级决策机制,突出系部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细化“三重一大”具体项目和标准,明确系(部)务会、党总支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建立起职责清、任务明、体系顺、效率高的工作格局。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充分征求派、“两会”代表和广大教职工意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系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

3.2科学界定部门职责根据责任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部门各自的职责重点,积极理顺责权关系。人事部门要科学、合理划定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实行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适度分离。按照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将部门间相同或相近的职能整合归并到一个部门负责,切实解决部门间因职责不清而产生的推诿、扯皮,甚至失职、渎职现象的发生;确需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通过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格禁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建立部门之间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3日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内控功效表现紊乱、机制失衡,从而引发的经济犯罪和经营失误屡见不鲜。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能力较低,关系特殊。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着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素质较低,普遍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企业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雇佣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企业,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未根据不同情况对职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企业职工的胜任能力值得怀疑,多数企业没有设立内部控制。不少民营企业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内控,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凭直觉就可以,不应牵扯过多的精力。家族化是民营企业的普遍现象,无论胜任与否,民营企业的关键岗位通常都是企业主的家人,许多小企业“任人唯亲”不但无法解决信任问题,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管理上的麻烦。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内部控制的根本宗旨。制度对企业主的家人很难起到约束作用,造成内部控制有制度无人实施。

(二)欠缺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一般企业的内审部门是界定在“在本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级,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其各项经营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大多是在民营企业主的授权下进行的,是业主本人意志的直接体现。内部审计无法在地位上实现超然独立,其工作范围大大受限,也很难赢得威信。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

(三)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现在很多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合理,企业对所属部门的资产缺乏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目前,我国部分民营企业产权关系混乱,不利于上下级信息的沟通。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协调性差。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不易被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我们必须将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彻底地分离,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职责权限划分合理,各单位应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工作安排时,将互为不相容的职务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去执行,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利用他们之间的制约关系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记账、审批、经办、保管人员的工作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约束。并要求企业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及相关的工作职务,并且明确地规定他们的职责权限。

其次,内部控制是由人制定的,也是靠人去执行和完善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要素,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机制,我们还必须要提高内部会计控制主体人的素质。针对目前管理者素质低下的状况,当前的突破口是完善企业主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经理人才市场。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前提。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规范经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好环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层层负责,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在会计人员安排上,要实行工作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抑制部分人员的不良动机。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法将退出历史舞台,会计核算手段将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网络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会计人员既要精通国内各种会计业务,又要了解国际会计惯例,熟悉国际会计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明确每个人员的岗位责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会计业务精益求精、会计行为合法合规。

最后,在建立会计内控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激励与约束、各岗位的职责权利的关系。约束与控制不是管理的目标,而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不对称,应根据责、权、利相结合和激励与约束相对等原则,使公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经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充分研讨通过的基础上,实现与公司的长期协同发展。好的管理制度是通过约束与控制这种手段,让人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岗位职责是企业职责机构赋予各岗位必须履行的责任,规定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岗位职权是岗位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保障。有责无权,无法履行责任,而有权无责,则可能出现滥用权利的现象。所以,在建立会计内控制度时,要把对人的约束机制融入企业的各岗位职责之中。

综上,内部控制运行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的最后一击。”企业应当重视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4

经济活动中的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约束。《会计法》中对人员分工职责权限、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和执行、财产清查的组织以及对会计资料定期审计等都明确规定应有控制程序或办法,这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总原则,对于单位的领导干部来说,在管理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决策、执行、检查、监督程序必须明确的思想和措施。对于不同性质的单位来说,内部控制的目标、重点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有所不同,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也不同。

一、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恰当地分配职权是领导干部首要的内部控制责任

事业单位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管钱管物的;二是花钱和物资使用的。领导干部在决定机构设置时应坚持相互控制的原则,即管钱与管物分离,管钱与花钱分离,管物与物资使用分离,保证每项经济业务的运行过程都要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使部门之间相互检查。单位的财会机构是管钱的部门,应当让财会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单位经济政策和财经管理制度,对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论证材料,编制单位的综合预算草案并控制执行,按《会计法》和财会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组织财产清查等。而对于主要的花钱事项,如工资等人员费用的管理、物资管理、基建工程、修缮等,应当设立独立于财会机构的部门来管理,让这些部门在预算的范围内行使花钱的职权不受干扰,与管钱的部门互为控制的主体,又互为被控制的对象。分离财务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物资使用部门是领导干部为了保证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必须采取的措施。实物形态的资产是各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的主要部分,应该让财务部门负责资金计划控制和实物的金额记录,让物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采购、调配和实物及金额的明细记录,让物资使用部门负责物资的合理使用和维护,使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控制体系。安排财务部门组织财产清查,与物资管理部门对账,并会同物资管理部门与物资使用部门核对实物,使财务部门不仅对物资管理部门形成控制,而且对物资管理与物资使用部门的关系也具有制约作用。对财务部门来说,账目正确与否,又受物资管理部门制约。物资管理部门控制着物资使用部门在用物资的全部情况,物资使用部门则通过参与采购和对被使用物资的质量要求对物资管理部门的采购和管理形成制约。

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的用人和职务分工上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两个以上的职务。职务分离才能有效地防止因权限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的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从管钱方面来看,钱账分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笔业务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这是财会部门分工的基本原则,虽然手续繁琐、程序复杂,但这是必需的,各单位不可以任意简化,更不能因人员少或业务少就不实行钱账分管。在花钱方面,必须使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审批和经办、决策和执行职务相分离。对于物资管理,审批、采购、保管、记账、领用职务应当分离,特别是审批与采购、保管、使用职务必须分离。

在经济活动中,权力失去制约必然产生腐败,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恰当地分配各级机构、各类人员的职权,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监督。通过恰当地分配职权,做到任何一个人在未经授权或他人参与的情况下都不能自行完成某项经济事项。无论是大权还是小权都不能过于集中,而是应当保证各级各层次的职权都不受侵犯。过于集中会失去制约,职权受到侵犯会造成混乱。下级自行决定应由上级决定的事情,是越权行为,而上级去做应由下级承担的事情,也是越权行为,在履行职权的过程中都应避免。领导干部在对职权进行分配上,还必须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行使职权的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二、明确和遵循程序是领导干部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责任的重点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关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四条要求中有三条提到程序问题,即“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可见,明确经济活动的程序,对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来说,明确经济活动决策程序、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以及内部审计程序是内部控制责任的重点。

决策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领导干部实施领导的关键环节。重大经济活动决策的程序中应当包含确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方案等几个主要环节。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作重大经济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经济活动与单位的事业发展和职能相一致原则;二是谨慎性原则,对重大支出项目和对外投资项目的安排,必须谨慎从事,不能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三是确保国有和集体财产安全原则;四是注重经济效益原则。正确的决策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也取决于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能否贯彻决策原则和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领导干部对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一要明确、科学;二要遵循,这是提高决策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明确程序,就是领导干部要有事前确定好的工作程序。如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流程从原始凭证的审核开始,到制单、复核、稽核、收付款、记账、报表、凭证整理等,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个环节的次序、职责都是明确和固定的。也有一些突发事情,其处理程序不是固定的,而是临时设计的。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特别是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程序必须事前明确,不能临时设计。程序明确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程序要以单位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不遵守将受到约束和惩处。程序科学,是指所遵循的程序应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集中体现在合法、合理、效率、控制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在一个科学的程序中是统一的,但又相互矛盾。领导干部在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时,重要的是分清主从,抓住主要矛盾。“合法”和“控制”是主,“合理”和“效率”是从,不能颠倒。对于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法律、法规及上级的有关文件都有规定,要求遵循民主化的决策程

序,决策时这样做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而且便于控制,虽然效率会相对低一些,但也必须这样做。效率是从属的,不能片面追求效率,而按不合法、不便于控制的程序去决策,事业单位尤其如此。

领导干部应该带头遵循单位制定的经济活动程序,在制定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时,要贯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主线,这是《会计法》中有关内部控制的非常重要的法律要求。为了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一是程序应当健全。起码应包括:目标论证,探索可行的备选方案,分析比较备选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并作出决策,组织方案实施并检查实施效果,反馈信息并调整决策等环节。二是程序中每个环节的职务分配应分离不相容职务。方案的拟定、分析比较和选择决策要由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员承担,备选方案的分析比较不能只由拟定方案的部门或人员来完成。分析比较方案过程中要做好事前审计,并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种反对意见。方案的决策者不能承担具体的执行任务。三是决策应该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对外经济合作和大项的筹资及支出项目应该实行集体决策,由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实现决策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更重要的是应该集中众人的智慧,减少决策失误。

三、建立经济责任制是领导干部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

领导干部对单位经济活动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合理分配职务实施组织控制是前提,明确工作程序实施程序控制是重点,而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实施人员控制,则是应采取的必要措施。所谓经济责任制,就是将经济活动中的管理责任按职责权限明确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并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权利和责任相结合,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各有关人员在经济工作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承担责任。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单位领导对经济活动应当实行广泛的分工协作,在分工协作中实现纵向控制、横向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各类人员的行为都在被控制之内,使每个职务的承担者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被控制的对象。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对于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强化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单位各级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对单位事业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内部控制更是如此。领导干部应组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的执行也要靠领导干部的努力。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品德,管理者的能力和品德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建立经济责任制,使责权统一、明确,对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增大了经济责任追究、奖惩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从而提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和自觉性。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制度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1.外部监管要求。2012年,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2014年,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北京市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实施的工作步骤等。北京市教委转发了上述文件,并提出了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健全管理制度、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要求。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委根据财政部通知精神,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业务性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内部管理要求。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迫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内部管理的职责及权责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风险与关键控制分析、监督机制的设计,对经济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初步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的目标,改善教学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风险,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二、北京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对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该校内部的相关业务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尤其财务管理方面,随着收入、支出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对于预算的内部控制并未能及时跟进并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还停留在上传下达、按规定执行即为实现预算的良好内控的认识上,实际上则体现出对高校内控建设意识的淡薄,以及理解不够全面、到位。

2.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当前,该高校治理结构存在政府主导现象严重、行政力量强势等问题。在目前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经济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同时缺乏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无法真正实现责任落地。此外,该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人员配置也存在诸如配置不足或配置效率低下等不合理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影响。

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欠缺。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主要由纪委、内部审计部门等组成,但其监督效果仍有不足,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架构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审计等具有重点监督职能的部门较薄弱,造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可以发现,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假设和体系设计仍存不足,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该学校基于内部控制现状成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统一领导、财务处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内控项目组按照“现场试点、梳理规范、责任落地”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现场试点。内控项目组主要通过原有制度审阅、中层以及业务管理人员访谈、业务研讨等工作方法,具体进行了内控流程梳理、风险控制分析、权责指引梳理、缺陷整改指导和制度手册梳理。通过现场分析,涵盖了学校全部管理活动(党组除外)的内控建设试点。

2.流程规范及管控。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梳理:一是成果完整性规范:主要从内控管理组织、内控流程及制度框架、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权责指引、穿行测试记录等阶段成果是否完整、成果编制是否规范等统一角度进行规范;二是学校管控规范:从学校层面分析,主要管理活动和关键业务的管控风险是否充分识别、管控措施是否到位、管控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放在了合适的层级,关键控制机制的管理标准和要求是否明确。这项工作主要由咨询顾问先进行整体梳理和复核,然后再由学校各处室组织召开本部门相关成果手册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对该管理活动上的管控要求进行复核、明确。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6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不尽相同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把内部控制纳入内部管理的范畴,在各方面已有自身的管理制度,并发挥了作用,但其并不完善,也不成系统,甚至还存在一些漏洞。虽然很多理念一致,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不尽相同,还有很多自身的实际因素需要考虑。诸如,行政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收支平衡,内控不以经济业务活动为主要内容,不带经营色彩,财会工作并不讲求效益化,缺乏内部压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相对于企业内控来说相对简单,应着重抓好关键控制点,特别是着重做好管人管物管工程;为便于理解和贯彻,获得更多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要与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架构有所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不一定由财务部门牵头,有些单位的内控宜由上级主管财务部门牵头。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具体业务事项已有很多管控制度和工作流程,但这些目前散落在各个具体制度和流程中,未形成规范体系,应利用《规范》的颁布实施之机,根据自身职能部门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促进自身的管理发展。

完善《规范》的措施和建议

与现行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相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特点,《规范》在某些方面还需要修改、完善。《规范》第四条提出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这一条款反映了对单位主要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却没有反映对各类单位行政、业务管理活动的控制,建议予以增补。《规范》第六条提出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但只提及监督未涉及审计。事实上,审计与监督有着明显的区别:审计具有对象的间接性、方法的综合性、职能作用的防护性和执业者的专门性,监督具有对象的直接性、方法的专门性、职能作用的管理性和执行者的群众性。因此,既然有区别,就不能以监督取代审计,或以审计取代监督,而应使两者并行不悖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将“内部监督”修改为“内部审计监督”。

《规范》第七条指出“单位领导班子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这一条款拟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但规定过于简单和笼统。首先,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责任不仅在于单位领导,若论“负责”,除“单位领导班子”外,是否还应包含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如财务主管或会计主管等。其次,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不能(也不可能)消除任何的可能性,而是要建立防止投入的成本与的累计额之间呈合理水平的机制。再次,内部控制可能将单位的内控风险降到合理水平,但并不能消除风险,只能为单位实现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事实上,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削弱或失效,单位负责人如何对无过失情况下所出现的问题负责?最后,对单位负责人应如何负责、负何责任也不够明确。建议对责任问题要再予考虑并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建议增加三种控制措施。《规范》第十四条指出了内部控制的七种措施,但这些措施仍不够完整,建议加上人员素质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因为,人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工作也同样,内控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尤其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文件记录控制是有关内部控制的基础性控制;内部审计则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再控制。三者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建议予以增补。修改“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为“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规范》第十四条“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提出“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但缺乏对越权行为的惩罚制度。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建议在上述方面予以增补。增加“内部审计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对内部审计职能进行改造。内部审计不应只是独立的问题发现者,而应成为推动改革的使者。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要提高内审机构的地位,保持其与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还要设置专职人员,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的当务之急。因此,建议第十四条添加“内部审计控制”条款。

关于不相容岗位分离,《规范》多处章节提及,但似乎重要性不突出,力度不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管理漏洞较多。事实上,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多起财务案件,如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务局会计卞中涉嫌贪污挪用二亿余元人民币公款案,就是典型的没有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结果。建议《规范》将不相容岗位单独成章,明确不相容的各个工作岗位名称及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规范》第十四条要求贯彻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但此款没有涉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目前,国家正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部分承担市场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走向市场,这就必然要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使内部控制在这些事业单位中得到有效实施,应强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所以建议在本条中要予以明确。《规范》在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问题时,在相关控制点还要注意直系亲属回避问题。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7

关键词: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目标

一、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无权管理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很不健全,交易不规范、非法谋取暴利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提供的准确、有效。同时亦有利于企业的筹资及维护企业的发展。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运转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企业对有关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产的增减和费用的支付等经济业务,规定必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处理,以起到相关制约作用,这就是必须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因。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从而制定适应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同类型、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则内部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例如,中小型私营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方式较自由,资金运转的速度快。所以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合理、有序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正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所有者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安排资金的运转。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从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践操作来看,要达到上述目标,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机构及对财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安排,以明确其职责。按照《公司法》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单位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一样由总经理提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财务负责人报酬事项由董事会决定。显然,财务负责人既要对总经理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但最终或主要是对董事会负责,因而企业财务负责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董事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以此类推,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认真实施会计监督、履行自身职责、(在正常的、不违规的前提下)对财务负责人负责。

2、企业应按照《会计法》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其各基层业务经管部门及人员的内控权限、职责义务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内容等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各部门及经办人员内控目标及具体内容应具体详尽、科学合理适当。查错防弊及时准确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应是企业内部各管理阶层、各管理部门的会计控制目标,但是各管理阶层及管理部门的具体查错防弊的具体目标、具体方法及措施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过程中的查错防弊,应有财会部门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相关机构及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各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遵守授权与批准程序及权限范围的规定,会计部门及人员应严格履行审查监督职责。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营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层次内容来看,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主要是单位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内控职责,会计资料能否进一步成为会计信息这主要是股东、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内控职责,也就是说会计资料是否有用要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和标准来判断,忽视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目标的区别,只能混淆内控中的不同职责与任务。所以《会计法》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作为其基本立法宗旨之一,并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是科学合理的,是一大进步。因此,这里将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会计信息及时有用作为两个层次的内控目标是有现实及理论意义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应健全完善,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除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外,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制度协调一致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管理效率真实高效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保证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效率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过于繁琐,不讲效率,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控制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博弈空间,以便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国家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仅是社会审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再控制”的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国家以所有者和国家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当然,这里也包括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国家法规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过程。因而,就职业会计人而言,能够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完善与升华,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最高尚之目标和精神境界。

3、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内部审计来对内部会计控制

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我国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内部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世界多数国家公司的监督机制,主要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采用单轨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和董事会,在董事会内分设一个或数个委员会。其中具有直接监督责任的是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监控公司内部控制的结构、审查内部稽查部门、推荐公司签证会计师、审查公司年度内控计划、核阅公司财务报告等;采用双轨制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察人(既监事会),而其主要机制是董事会负责业务的经营,监察人负责监督董事会业务的执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即属后者。在双轨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设置是隶属于股东会、还是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呢?如果隶属股东会,那么其职能则与监事会职能相重复;如果隶属总经理,那么董事会势必需另设内部审计机构。因此,笔者持在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这样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严密内控系统,即股东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它管理者实施内控。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所以,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分权制约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应对企业会计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所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按照社会审计的基本职责来看,聘请、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及有关事项应由企业监事会负责,以保证社会审计发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和促使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作用。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8

第一节政府机关所涉法律关系

政府机关通常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大致可分为公法与私法两大领域。公法关系又可分为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法律关系、刑法法律关系。私法则主要涉及合同、侵权两大法律关系。分述如下:

一、公法法律关系

所谓公法,通说认为“国家或机关以公权力主体地位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者,该适用的法律为公法”。政府作为公法上法律关系的主体,其依法所具有的权力和义务是最具特征性的。

1.宪法法律关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宪法及国家组织法赋予了政府作为公权力主体的地位。其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力即是职权,义务即是职责。职权由法律赋予,相应职责亦同产生,二者合而为一。职权之不行使(即职责之不履行),或滥用,或越权便生相应之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五)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七)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九)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由上可知:第一:作为国家机关的政府的权力源于法律的授予。换言之,只有法律明文规定政府或政府机关具有某项职权,方才可谓有权;法律未规定政府或政府机关具有某项职权,即应推定为无权。盖公权力滋扰私权甚巨。第二:宪法规定的政府职权的最重要的内容:行政管理权和保护公众权利、保障私权。第三: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受上位法限制,权力本身受本级人大和上级政府权力制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服从上级政府领导,接受本级人大监督。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但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违宪审查和违宪责任追究制度。

2.行政法法律关系

宪法赋予政府机关行政管理职权,而具体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行使的方式等等则是由行政法来规范的。所谓行政法系指广义,除《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专门立法予以规定外,行政法规范多散见于其它法律、行政法规;并且多以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律责任形式出现。行政职权严格遵循法定原则,法定之外无职权。其中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措施等等。

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职责,不得越权、滥用职权。否则将承担违法行政行为被上级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撤消、国家行政赔偿等责任。

3.刑法法律关系

简言之,刑法是规定何为犯罪、是否并如何处以刑罚的法律。刑法遵循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不为罪。面对刑法,既使政府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亦无丝毫权力可言。唯一的区别在于刑法规定的某些罪名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以及国家工作人员,旨在保证国家机关以及公务人员职业的廉洁性。

因此,就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涉刑法法律关系,特别之处仅在于某些罪名的主体的特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规定,这些特殊的罪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贪污贿赂犯罪 贪污罪、挪用公款罪、 受贿罪单位受贿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等。

(2)渎职犯罪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 环境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等。

二、私法法律关系

何谓私法?通常认为:“该法律对任何人皆可适用者,则为私法”。政府机关虽不以经济交往求取利润为存在目的,但其存在、运转,无时不与外界发生私法上之法律关系,如相邻,交通,买卖,房产等等,不胜枚举。

基于此,法律均赋予政府机关一般的法律人格。同时,政府机关之行为能力应以保证行政职能之实现为已足,在法律上应予以必要限制。某些专属于自然人及营利性社团的权利,政府机关依法也不能享有。

1.合同法法律关系

政府机关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但无对外订立保证、抵押合同的权利。

政府机关负有完全、适当履行合同的义务。政府机关违背诚信导致合同未成立、无效将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未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将承担违约责任。

2.侵权法法律关系

政府机关的民事权利(主要指一般财产权)依法不受侵犯。

政府机关不得侵犯他人民事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节公权力和私权利

通过对上述政府机关所涉法律关系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

一、公权力和私权利的交错关系

《宪法》赋予人民政府公权力主体地位,行政法使得各政府机关取得相应的行政职权。民法亦同时承认政府机关的民事主体地位,使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公权力与私权利集于一身。

同时,政府机关又莫不是首脑、领导、职员组成,各自掌握或执行相应行政职权。其各自又无不生活在民事、经济法律关系之中——公权力与私权利一掌把握。

然与其对应的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人一般皆为——单纯的私权利主体。

二、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

为一己之私利滥用公权利,或滥用公权力侵害私权利必将使相对人面临艰难境地;同时,此等利用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行为又极可能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引入行政赔偿,民事侵权、刑事法律关系。

由此而言,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问题是政府机关的根本性的法律问题。贪污受贿、循私舞弊、扰民害民多出于此。对于此一根本性问题,解决之道无非是分明公私,规范于内;于外则予以权力制约,多方监督,强化监控。

第三节权力的授予和监控

“权力无不受到限制”,对权力的监控是同权力本身一同被“授予”的。缺少有力监控、监督的权力,必如脱疆野马,无法实现公权力的存在价值,有害无益。

权力之监督、监控为其存在之根本,实不为过。

一、外部监督

前已述及,权力的授予、权力之行使方式和途径均依法定原则。法定原则本身即是一重要的监控方式。而对公权力的监控本身同样也是遵循法定原则,行政诉讼于赔偿、侵权损害赔偿、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均是由不同的行政相对人、被侵权人或公权机关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法定途径进行监控的法律行为。因此,监控的对象也仅只限于公权力行使的合法性。

而包括人大、政协监督、上级监督、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等宪法法律关系则不仅仅局限于公权力行使的合法性,通常还将涉及公权力实施的适当性、有效性、社会性等等。此两类为政府机关所涉法律关系中体现的外部监控,与此相对应的尚有内部监控。

二、内部监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对内部行政工作人员人事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是政府机关内部监控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公安部五条禁令》以及政府机关发部的“八不准”如此这类均属之。

三、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的关系

对政府机关所涉的外部监督、内部监控稍加整理分析,不难发现其分别具有显著特征:

行政诉讼与赔偿、侵权损害赔偿、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以及人大监督、政协监督、上级监督法律关系。均是事后的、被动的监督,但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而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权力监控方式是外部责任产生前、后;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一种权力监控方式。唯其缺点在于主观性较强,几乎完全依赖内部管理。克服内部监控的主观性缺点的唯一方式便是内部监控的制度化。《公安部五条禁令》便是如此。

由上可知,对公权力的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现实中,或以外部监督为全部;或以内部行政处分为内部监控之全部;或只将内部监控作为外部监督所产生对外责任内部化的手段,或割裂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不能实现对外责任内部化。更有甚者,视外部监督为侵害,只为一己之利对控告人、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陷害。

谬之远矣。

第四节职权、职责与职能

前己述及,法律授予政府机关公权力,是为职权。职权之有无,依法定主义;法无明文即为无权,即是不可为。

有权力必生责任,是为职责。职责所在,是为不可不为。

职权之授予、职责之产生皆为职能之实现。职能之实现决定当如何而为。

行政权力的内部监控即以此三者为核心,尤以职能为关键。根据我国宪法和行政法规范,政府机关依法履行的职能大致分为规范、治理、保护、服务四大类。

规范职能:以不特定人为规范对象的行政行为,主要指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等。其主旨在于依法规范社会行为,平衡社会利益。公正、可行是其根本。

治理职能:针对不法行为实施的预防、监督、惩治、管理行为,主要包括:行政处罚等。治理者,治治理理,只惩治不管理,即己背其主旨。公正执法是其根本。

保护职能:对为不法行为遭受损害或利益损失提供法定权利救济,或预先通过行政手段使其免受损害或损失的一种行政职能。保护常与治理偕力,但途径大不相同。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较为典型。

服务职能:除上述三种职能外,其余行政职能大多可归入服务职能领域。行政收费,工商鉴证,司法调解,街道卫生,环境监测等等皆属此类。

何以“职能”为关键?职能即是行政行为目的的性质,具有方向性,直接决定行政行为方式。例如:履行服务职能应采服务方式。现实中有行政服务人员待行政相对人如警察对窃贼,行政领导也不以为然。皆源于对其行政职能的认识有误。

另须重点说明的是治理职能与保护职能的关系问题:首先,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受到同等的保护,对违法者也不例外。其次,重视治理更要重视保护,不可只顾治理不论其余。

第五节

行政权力和程序

职权、职责与职能——规范、治理、保护、服务所谈的是行政权力的内部监控的主要的实体内容。程序上的监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政府机关内部有领导、高层、中层以及普通职员,各司其职。对一行政事项当有决策、计划、执行或计划、请示、批示、执行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此种工作程序有法律规定的,有行政规章或地方法规规定的,也有政府机关内部自行规定的。

内部程序规定可有效防止内部人员滥用职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相互监督并有助于内部责任的追究。具有可操作性强,责任明确等重要特点,唯易浮于形式。

内部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是加强内部行政管理的必经之路。

小结: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9

第一节政府机关所涉法律关系

政府机关通常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大致可分为公法与私法两大领域。公法关系又可分为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法律关系、刑法法律关系。私法则主要涉及合同、侵权两大法律关系。分述如下:

一、公法法律关系

所谓公法,通说认为“国家或机关以公权力主体地位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者,该适用的法律为公法”。政府作为公法上法律关系的主体,其依法所具有的权力和义务是最具特征性的。

1.宪法法律关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宪法及国家组织法赋予了政府作为公权力主体的地位。其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力即是职权,义务即是职责。职权由法律赋予,相应职责亦同产生,二者合而为一。职权之不行使(即职责之不履行),或滥用,或越权便生相应之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五)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

(七)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九)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由上可知:第一:作为国家机关的政府的权力源于法律的授予。换言之,只有法律明文规定政府或政府机关具有某项职权,方才可谓有权;法律未规定政府或政府机关具有某项职权,即应推定为无权。盖公权力滋扰私权甚巨。第二:宪法规定的政府职权的最重要的内容:行政管理权和保护公众权利、保障私权。第三: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受上位法限制,权力本身受本级人大和上级政府权力制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服从上级政府领导,接受本级人大监督。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但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违宪审查和违宪责任追究制度。

2.行政法法律关系

宪法赋予政府机关行政管理职权,而具体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行使的方式等等则是由行政法来规范的。所谓行政法系指广义,除《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专门立法予以规定外,行政法规范多散见于其它法律、行政法规;并且多以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律责任形式出现。行政职权严格遵循法定原则,法定之外无职权。其中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措施等等。

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职责,不得越权、。否则将承担违法行政行为被上级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撤消、国家行政赔偿等责任。

3.刑法法律关系

简言之,刑法是规定何为犯罪、是否并如何处以刑罚的法律。刑法遵循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不为罪。面对刑法,既使政府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亦无丝毫权力可言。唯一的区别在于刑法规定的某些罪名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以及国家工作人员,旨在保证国家机关以及公务人员职业的廉洁性。

因此,就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涉刑法法律关系,特别之处仅在于某些罪名的主体的特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规定,这些特殊的罪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贪污贿赂犯罪 贪污罪、挪用公款罪、 单位、 巨额财产、隐瞒境外存款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等。

(2)渎职犯罪 罪罪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不征、少征税款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 环境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招收公务员、学生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等。

二、私法法律关系

何谓私法?通常认为:“该法律对任何人皆可适用者,则为私法”。政府机关虽不以经济交往求取利润为存在目的,但其存在、运转,无时不与外界发生私法上之法律关系,如相邻,交通,买卖,房产等等,不胜枚举。

基于此,法律均赋予政府机关一般的法律人格。同时,政府机关之行为能力应以保证行政职能之实现为已足,在法律上应予以必要限制。某些专属于自然人及营利性社团的权利,政府机关依法也不能享有。

1.合同法法律关系

政府机关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但无对外订立保证、抵押合同的权利。

政府机关负有完全、适当履行合同的义务。政府机关违背诚信导致合同未成立、无效将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未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将承担违约责任。

2.侵权法法律关系

政府机关的民事权利(主要指一般财产权)依法不受侵犯。

政府机关不得侵犯他人民事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节公权力和私权利

通过对上述政府机关所涉法律关系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

一、公权力和私权利的交错关系

《宪法》赋予人民政府公权力主体地位,行政法使得各政府机关取得相应的行政职权。民法亦同时承认政府机关的民事主体地位,使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公权力与私权利集于一身。

同时,政府机关又莫不是首脑、领导、职员组成,各自掌握或执行相应行政职权。其各自又无不生活在民事、经济法律关系之中——公权力与私权利一掌把握。

然与其对应的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人一般皆为——单纯的私权利主体。

二、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

为一己之私利滥用公权利,或滥用公权力侵害私权利必将使相对人面临艰难境地;同时,此等利用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行为又极可能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引入行政赔偿,民事侵权、刑事法律关系。

由此而言,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问题是政府机关的根本性的法律问题。贪污受贿、循私舞弊、扰民害民多出于此。对于此一根本性问题,解决之道无非是分明公私,规范于内;于外则予以权力制约,多方监督,强化监控。

第三节权力的授予和监控

“权力无不受到限制”,对权力的监控是同权力本身一同被“授予”的。缺少有力监控、监督的权力,必如脱疆野马,无法实现公权力的存在价值,有害无益。

权力之监督、监控为其存在之根本,实不为过。

一、外部监督

前已述及,权力的授予、权力之行使方式和途径均依法定原则。法定原则本身即是一重要的监控方式。而对公权力的监控本身同样也是遵循法定原则,行政诉讼于赔偿、侵权损害赔偿、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均是由不同的行政相对人、被侵权人或公权机关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法定途径进行监控的法律行为。因此,监控的对象也仅只限于公权力行使的合法性。

而包括人大、政协监督、上级监督、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等宪法法律关系则不仅仅局限于公权力行使的合法性,通常还将涉及公权力实施的适当性、有效性、社会性等等。此两类为政府机关所涉法律关系中体现的外部监控,与此相对应的尚有内部监控。

二、内部监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对内部行政工作人员人事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是政府机关内部监控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公安部五条禁令》以及政府机关发部的“八不准”如此这类均属之。

三、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的关系

对政府机关所涉的外部监督、内部监控稍加整理分析,不难发现其分别具有显著特征:

行政诉讼与赔偿、侵权损害赔偿、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以及人大监督、政协监督、上级监督法律关系。均是事后的、被动的监督,但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而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权力监控方式是外部责任产生前、后;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一种权力监控方式。唯其缺点在于主观性较强,几乎完全依赖内部管理。克服内部监控的主观性缺点的唯一方式便是内部监控的制度化。《公安部五条禁令》便是如此。

由上可知,对公权力的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现实中,或以外部监督为全部;或以内部行政处分为内部监控之全部;或只将内部监控作为外部监督所产生对外责任内部化的手段,或割裂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不能实现对外责任内部化。更有甚者,视外部监督为侵害,只为一己之利对控告人、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陷害。

谬之远矣。

第四节职权、职责与职能

前己述及,法律授予政府机关公权力,是为职权。职权之有无,依法定主义;法无明文即为无权,即是不可为。

有权力必生责任,是为职责。职责所在,是为不可不为。

职权之授予、职责之产生皆为职能之实现。职能之实现决定当如何而为。

行政权力的内部监控即以此三者为核心,尤以职能为关键。根据我国宪法和行政法规范,政府机关依法履行的职能大致分为规范、治理、保护、服务四大类。

规范职能:以不特定人为规范对象的行政行为,主要指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等。其主旨在于依法规范社会行为,平衡社会利益。公正、可行是其根本。

治理职能:针对不法行为实施的预防、监督、惩治、管理行为,主要包括:行政处罚等。治理者,治治理理,只惩治不管理,即己背其主旨。公正执法是其根本。

保护职能:对为不法行为遭受损害或利益损失提供法定权利救济,或预先通过行政手段使其免受损害或损失的一种行政职能。保护常与治理偕力,但途径大不相同。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较为典型。

服务职能:除上述三种职能外,其余行政职能大多可归入服务职能领域。行政收费,工商鉴证,司法调解,街道卫生,环境监测等等皆属此类。

何以“职能”为关键?职能即是行政行为目的的性质,具有方向性,直接决定行政行为方式。例如:履行服务职能应采服务方式。现实中有行政服务人员待行政相对人如警察对窃贼,行政领导也不以为然。皆源于对其行政职能的认识有误。

另须重点说明的是治理职能与保护职能的关系问题:首先,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受到同等的保护,对违法者也不例外。其次,重视治理更要重视保护,不可只顾治理不论其余。

第五节

行政权力和程序

职权、职责与职能——规范、治理、保护、服务所谈的是行政权力的内部监控的主要的实体内容。程序上的监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政府机关内部有领导、高层、中层以及普通职员,各司其职。对一行政事项当有决策、计划、执行或计划、请示、批示、执行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此种工作程序有法律规定的,有行政规章或地方法规规定的,也有政府机关内部自行规定的。

内部程序规定可有效防止内部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相互监督并有助于内部责任的追究。具有可操作性强,责任明确等重要特点,唯易浮于形式。

内部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是加强内部行政管理的必经之路。

内控合规部的主要职责篇10

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如何建立规范、系统、可靠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地防范商业银行巨大的经营风险,一直是银行家和金融理论家的一个重大课题。浙商银行作为一家2004年8月才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内部控制架构,主要分为组织体系、授权体系、岗位责任体系、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技术和工具体系和管理考评体系。

组织体系

围绕“有利于业务开拓和风险控制,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建立相互合作与制约的运行机制”的原则,浙商银行建立了总分行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中心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职责分离和相互制约的组织体系,具体分为机构组织体系、业务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和监督纠正组织体系。

机构组织体系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统一法人”即统一文化理念,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业务系统,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财会核算;“授权经营”即各分支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集约化管理”即在符合内控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一切资源,集中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实现人员、机构、业务和流程科学化管理,尽可能减少层次和环节,提高效率,创造特色,赢得市场。业务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则是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从内设部门设置上体现前、中、后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分离的原则,并充分发挥内审部门再监督和内部控制评价职能,构筑内部控制三道防线。监督纠正组织体系建立了“业务领域自身复核(或协查)与牵制—业务管理部门检查监督—内审部门审计监督和内控评价”的三个层次。

授权与岗位职责体系

浙商银行遵循“直接授权与逐级转授权相结合”的授权原则,对总行的副行长、行长助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关键岗位负责人实行统一直接授权,对分支机构及其负责人实行逐级有限授权或转授权;遵循“区别授权”原则,根据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实行区别授权;遵循“适时调整”原则,根据机构和职能部门业务经营情况,及时调整授权;遵循“权责一致”原则,追究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越权经营行为的责任。

浙商银行将岗位职责分析与制度制订和梳理工作相结合,按流程分解各项业务,再按照内控要求和业务需要,设定最小单元的岗位和职责,并根据工作量大小分别落实到人。岗位的人员配备可以“一人多岗”、“一岗多人”,但必须保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细分的岗位职责与目标管理相结合,职责的履行情况在员工的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

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

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是浙商银行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架构的核心部分,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环节。浙商银行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作为设计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通过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动作分解及流程的合理性分析,把每个动作落实到部门和岗位,运用授权、责任及控制的方法确保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以管理办法、操作规程、流程图、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相关流程表单等一系列的规范化标准文件的形式体现,同时对规章制度实行框架化管理,规定全行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修订权集中在总行,并对制订和修订的流程、管理职责和编写规范进行了统一规范,确保规章制度制订有据、修订有序。

技术和工具体系

内部控制的技术和工具体系主要包括信息交流过程,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过程,控制措施的系统实现三个部分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

信息交流以管理信息业务系统为平台,实现管理数据的采集、汇总和统计分析,并在该系统内进行内部事务的处理。

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信用风险,通过对客户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审定客户的信用评级,设定不同的信用等级风险系数,以保证授信客户的信用等级结构水平;对市场风险,采取敏感性分析等风险计量方法,根据收益率曲线或市场价格,对交易账户头寸进行市值重估,并定期进行久期等风险指标的测算;对流动性风险,通过监测存贷比、资金头寸、大额资金异动情况,运用时间序列等方法,定期预测存款走势及其波动性。

控制措施主要通过集中授权、复核、后督系统、授信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资金交易系统实现。集中授权、复核系统通过监控全行每笔业务实现充分监督;授信业务管理系统通过申请管理、合同管理、放款管理、后续管理、已终结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进行全流程控制;财务管理系统以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为手段,构建财务核算、预算管理、全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的一体化;资金交易系统包含了资金交易业务处理、定价分析、缺口分析、情景分析、组合管理等功能,实现了资金交易前中后台的全自动一体化处理,可支持外币与人民币的各类外部市场交易和系统内资金类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