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十篇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十篇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9:11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1

【关键词】物理课堂学科趣味物理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53-01

经调查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反应,他们有时候在物理课上听不懂教师讲解的物理现象,虽然公式可以掌握,但是一到做物理试题就迷茫,找不到解题思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出现的问题。从部分学生的反馈来看,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物理成绩的提升,因此,如何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有趣味性,急需教师找到教授物理课程的方式、方法。

一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根据学科的不同特性将学科划分为文科和理科,作为理科学习的重点学科,物理课程是高中教学的一门重点学科。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一个入门阶段,学习的物理知识相对简单,但它是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基础的。到了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是系统的物理知识,知识难度相对较大,于是就有高中生反映物理课程听不懂,物理试题不会做。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新课程内容中要求在物理课程增加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接受抽象难懂的学科知识,同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搬上课堂,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生动,让物理知识更简洁明了。

二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搬上高中物理课堂

1.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第一,联系生活。物理课程中的很多物理现象是来源于生活的,如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物理例子替换成生活中容易发现和理解的物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弹力”时,教材对“弹力”的解释的相关概念非常抽象难懂,包括与弹力相关的形变等知识,学生仅仅凭借对概念的理解很难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常见的关于“弹力”的现象引入课堂,如橡皮筋可以来回伸缩就是因为存在弹力,如此的解释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变得更为具体形象,也就更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之后动动手,找找身边有弹力的事物或者现象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如此的教学能更形象更生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解释现象。为了更好地解释物理现象的成因,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搬上课堂,边演示现象边解释原因。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将需要用到的材料告知学生,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演示。比如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让学生用力挤压装满水的塑料瓶,这时候连接细管的液面会发生变化,这就解释了教材中的“形变”的知识。动手动脑的同时学到了物理知识,也让高中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将社会现象引入课堂

素质教育要求实践教学要与时代接轨,引导学生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其实物理课堂就是一个联系社会生活的课堂,很多重大的社会事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授学生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涉及自然现象﹑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它所研究的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运动规律,这就不难发现,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社会事件都蕴含物理知识。如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这样的社会事件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利用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如为什么火箭需要竖直发射?为什么宇航员必须平躺在飞船当中?宇宙飞船是怎样“变轨”的?老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以及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3.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印证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印证,举一反三。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引导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针对很多高中生存在知识运用困难的情况,教师需要在解释物理现象成因的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联系生活实际,找到生活中蕴含有这些知识的生活现象,并能够独自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比如在讲力的作用这方面知识的时,教材中的案例教师通过实验展示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对知识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去联想生活中有哪些体现这些知识的生活现象,也可以利用练习题的形式,如汽车爬坡、坐过山车等需要用哪些力的知识来解释。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解释学到的知识。丰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三结束语

将生活现象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存在难度,如何将难度转化,将抽象的知识简易,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是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2

一、系统化、职业化和生活化知识体系的培养

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所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相应的发生变化。根据学前幼儿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使得所学知识可以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并且可以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运用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将食物放在冰箱中可以保存更久的时间?”;将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与幼儿营养相联系,解释“为什么不可以挑食,什么食物中存在什么营养?”、“儿童如果重金属食物中毒是应该怎么紧急处理?”;运用卤素中氯气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喝自来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础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通过实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能熟练应用于解释实验现象。在学前幼儿基础化学课程中增加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验药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流程以及实验操作方法,避免选择危险性大的实验。并且在预作实验时,应充分考虑实验的危险性,运用自己所学的基础化学知识,将个别危险性或毒性较大的药品和实验仪器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替换,确保学前幼儿和教师的实验安全。

三、虚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上一段中讲过化学实验虽然是化学课程的核心,但是由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使得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增加针对虚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运用虚拟技术将一些危险性较大,却比较重要的实验(例如:儿童如果重金属食物中毒是应该怎么紧急处理?为养的小金鱼换水之前为什么要先将水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为什么雷雨过后田里的土壤更加的肥沃?等等)用虚拟的手段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和废液,确保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前幼儿的实验安全;另一方面运用学前幼儿感兴趣的动画形式来表达实验和解释实验原理,可以更好的贴合学前幼儿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设计、创新趣味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前幼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为了减少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所带来的危险性,除了可以用虚拟实验的方法外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设计和创新趣味实验来培养学生兴趣,避免危险。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从小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每一个演示实验之后,和学前幼儿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更好的试验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更好地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另外,在设计实验时应尽量使得实验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让学生觉得实在玩,而不是在做实验:在药品方面,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醋、果汁等来代替化学实验药品中的酸、碱、盐溶液;在实验仪器方面,可以用眼药水瓶等来代替滴瓶、用筷子等代替玻璃棒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好像在过家家,在玩耍中学习,开启幼儿教育的新模式,推动科学素养的培养。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3

一、利用多媒体媒介,提升课堂趣味性

随着当前科技的持续发展,教育中引入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获得了提升。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学习思路。在传统课堂中,如果应用枯燥的讲解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方式缺乏生动性,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发挥这种媒介动静结合的优势,进而把静态的物理知识内容转化成动态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滑轮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滑轮的特点和定义以外,还可以引入多媒体视频,讲解滑轮组、动滑轮、定滑轮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了解这些滑轮形式的差别和特点,进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二、应用趣味的物理教学语言

1.应用生动的教学语言

应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能够拉近学生和真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a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例如,在讲解电学相关知识过程中,同学们都知道生活中的电,也知道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因为电是摸不得以及看不见的特别物质,所以学生难以具体了解电的含义。所以,教师可以在讲解“电”问题时,引入比较形象和简单的比喻。在讲解“用电器和导线并联电流的流向问题”过程中,可以利用比喻让学生全面、具体地了解并联流向问题。一辆车从a点到B点,一共有两种行车方案,第一种方案中包含收费站,第二种方案不包含收费站,如果你是驾驶员,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案,教师可以这样解释,电流就像你们一样聪明,第一种方案需要消耗一定的电力让灯泡亮起来,所以电流会选择不费力的第二种方案,所以电路就被短路了。利用这种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具体了解短路的知识,切实提升了讲解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

2.应用幽默的知识讲解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把握物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进而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幽默语言来讲解凸透镜知识:照相的时候,某君头顶地脚朝天,何以如此?答曰:凸透镜成倒立实像!听到这样的讲解,学生哄堂大笑。这种幽默的解释可以把乏味的规律转化成生动的内容,即便是班级的后进生也会产生研究的兴趣[1]。

三、应用趣味物理实验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4

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较强,且接受新事物的欲望强烈,初中生物则是针对该阶段学生的特质而开设的课程,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科学方法的开始[1]。初中阶段生物学科学习不仅为学生日后更深层次学习打下基础,更将生物世界呈现于学生眼前,指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这是因为单纯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自我思考、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法的应用[2]。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实验教学法是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利用特定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试剂等实验必须用品,对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及验证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包括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课内实验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亲自演示实验过程,过程结束后所得的实验结果要与教授内容保持一致,实验目的则是验证课本理论知识点。课外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若应用实验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当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时,能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迅速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举例

1.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呈现直观生物科学。

教授学生相关生物知识时,教师会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实验讲解。这种实验内容较为简单,步骤相对较少,且不需要正规的实验室,只需要教师将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便能顺利将整个实验步骤展现给学生。此外,教师应用实验教学法进行实验演示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只有亲眼见到了实验前后物质发生的变化,学生才会印象深刻。例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中,教师可为学生演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直接通过课堂实验现象的呈现解释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作用。试验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当唾液过少,或震荡不充分时,都会影响唾液与淀粉糊的反应程度。从而得出试验结论: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2.教师做好实验指导,把握学生认知方向。

教学初中生物实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不打击学生积极性,当学生提出不同类型问题与假设后,教师应认可学生的想法,当学生思考方向错误时,应采用实验方法为学生解除疑惑。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一课中,教师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时,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植物细胞结构不相同、相同植物中不同部位细胞结构不相同等现象,此时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观察多种植物的结构,指引他们寻找到植物细胞结构的共同特征,并思考细胞各个结构的功能,试验结束后为学生总结与概括。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轻松掌握原本较为抽象的细胞生物学知识。

3.实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知识只是带领学生进入自然探索世界的敲门砖,初中生物内容大多起到为学生解释生活常识的作用,理论知识相对浅显,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人们在野外迷路时常利用植物的生长方向辨别道路方向。生物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生物知识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一些实验。如为学生讲解《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关于植物呼吸作用这一部分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采用什么方法保持水果新鲜?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实验,或鼓励学生课后与家长讨论,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汇集,进行相应的水果保藏实验,然后得出“低温、少氧气、适宜湿度条件下水果能保鲜”的最终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理论知识,更是对学生司空见惯的实际生活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5

一、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教师讲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增加技能、培养能力。

二、注重新课引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每讲授一节新课的开始,我们若作一番精心设计,就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他们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后面的教学进程就容易驾驭,这对调动学习物理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新课引入方法多种多样,我是采用其中的:

1.实验引入法。在《惯性》一节中,我从演示小车运动受阻,木块向前倒下的实验入手。不过,我把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改为沿斜面(倾角大约150)向上运动,演示前先问学生:“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哪边倒?”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向下”。实验结果却相反――向上。这时学生满怀兴趣,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2.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兴趣。因此,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引入“摩擦力”一节时,运用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用力蹬了一段时间后,当不蹬时它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再找一斤棉花和一斤适中的铁块,让学生判断那个质量大?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用这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三、做好各种实验,发展和巩固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全面提高物理的学习质量,做好物理实验是关键一环,通过实验又能促进学习兴趣提高。

利用实验是物理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根据实验室设备条件,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还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浮力》一节,安排两人一组实验(配弹簧秤、盛水大烧杯等),让学生把金属块挂在弹簧秤观察示数,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属块,观察这时的示数变化。再把挂在弹簧秤下的金属慢慢浸入水中,再观察示数的变化。启发学生分析各次观察到的记录结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F浮=G空-G液(G空物体在空气中的称重。G液――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称重)。为了克服学生对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深度越深,受到浮力越大的错误认识。在课堂实验归纳后,提出如下疑问:把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当正方体上表面跟水面的距离增加3米时,则正方体受到浮力有没有变化?问题一提出,课堂上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马上动手计算,有的不加思考回答“变大”,针对这一模糊认识,让学生用上述有关《浮力》一节的实验器材动手实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浮力不变”结果。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许多物理规律、公式、概念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加以推理归纳出来的。这样通过课堂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从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我在进行“热传递、传导”一节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我在原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加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学生纷纷不假思索地举手回答:“鱼肯定会死”,结果究竟如何语词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如图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已沸腾了。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金鱼怎样了?这时学生惊奇地回答,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不是,你想知道基中之奥妙吗?于是,我找了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从而导出了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像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有趣。

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水不流出来的纸片改成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那么认真,观察得那么仔细,听老师解释原因是那么入神。

四、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条件,开辟第二课堂

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都搬进第二课堂里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尽量让学生练习解释,有些暂时还不能解释则着重观察现象,为今后学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特别是原来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物理了。这时我又引导他们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提倡尖子生写小论文,并给予评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好玩。

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因而教学特色是各有千秋。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6

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从中得出物理规律的学科,从实验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1.实验和生活紧密联系,需要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

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在有趣的实验中可以让同学们对物理产生强烈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欲望。

人靠什么走路呢?这就涉及到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

开车为啥系安全带?这要用我们伟大的牛顿定律来解释。

同样,飞机为什么能起飞?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而对于硬的物体施加力一般不明显,如何让这个微小的形变显现出来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同学们从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关键需要动手操作哦!

2.充分挖掘试验素材,让试验更贴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首先能够用最直观感觉或是视觉来证实或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或是反应。如:双掌互击发生痛感;两同窗互相力推同时前进等景象,可证实力的作用是互相的;②手按喉头发声觉得声带振动,证实声响是由振动发生的;双掌用力互搓发热,证实摩擦生热;使一样的力用手指和拳头压脸部,前者发生的痛感强,解释压力的作用后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然后能够应用身边顺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试验,“瓶瓶罐罐当仪器”,如:使一样的力度用小刀的刃和背分手试切削土块、裁纸,帮助理解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②用易拉罐制造简易的小孔成像试验仪器,观察小孔成像的倒立的实像。在几只一样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而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听到声调上下不同的声响,从而能够解释声调跟频率的关系。④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的水,往里加入足量的奶粉,拧紧瓶盖,充足摇匀,将激光笔收回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耀,会看到光沿直线穿过的光柱。⑤应用身边的塑料瓶等物品制造喷泉、开口浮沉子等的试验安装等。

3.实验过程中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尝试用物理原理来解释它,通过对于物理现象的进一步推敲,你会发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理解的更深刻。

比如学习重力的性质及特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得更深刻更形象。同样在重力的实验当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测量方法。

二、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归纳物理规律

辩证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说它常用,是我们在物理的教学上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辩证的方法,并且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物理学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明了,使思路更加清晰,方法更加简单。辩证法在物理教学上显示了其无穷的魅力。

1.辩证的方法展示了物理学美的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还相对的静止。如机械运动又分运动和静止,电性分正负,磁性分南北极等,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辩证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

2.教给学生如何用辩证的方法记忆规律和内容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7

关键词:学科特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都对物理学习感到十分头疼。职高物理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学习起来难度更大。这就导致许多职高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十分恐惧,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可言,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因此,作为一名职高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要深思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突破教学难关,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职高物理的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而言,职高物理的“激趣导学”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职高学生的物理成绩,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开始前的几分钟,通过讲一则生动的故事、讨论生活中的有趣现象、设置一些扑朔迷离的疑问等课堂导入方法,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跳出“物理难学”的固有思维模式,重新认识物理学、真正喜欢上物理这门学科。

例如,在教学职高物理“力学”中的“平衡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一个经典的力学故事:即在远古时代,没有起重机,也没有货车,人们却能够抬起重物,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祖先们借助了杠杆的平衡力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橇动地球。”原来力学具有这么大的魔力。通过这个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学生们立即被物理学的奥妙深深吸引,对力学平衡问题也充满了好奇;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学习物理知识。又比如在教学“气体压强”这一节知识时,压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教师就可以设置生活情境、设置悬疑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高压锅为何会比普通锅煮饭时间快?在地区为什么人们做饭、烧开水都必须使用高压锅呢?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们讨论,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到物理气体压强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之中。通过这样的趣味导入,学生们不仅对本课所学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还能够认识到物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广大用处,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实践意义。

二、设计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这就为下一步的物理教学打下了基础。这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等,巧妙、合理地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思考。提问并非教师想当然地进行,而是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要问到核心、问到实质;问题的难度要合理、符合职高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问的频率要适宜,有计划、有安排地进行,而不是再三反复地提问,产生令学生反感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职高物理中“热力学能”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如什么是内能?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热量?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回顾了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加深了对“热力学能(内能)”概念的理解,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然后,再根据新课内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什么是分子的动能?什么是分子的势能?内能和机械能有何差异?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和实质是什么?学生们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再去认真阅读教材、分析内容,便可以很快寻找到答案。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既可以自由地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科学严谨地探究物理学中的原理与奥秘;同时又拥有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可以让其想象与思维在无限的空间中自由翱翔,不受约束与限制。

三、小组交流,实现释疑解惑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他们对于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和理解,但是难免还存在一些疑惑。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疑难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以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释疑解惑。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就近进行小组分配,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由组长带头进行讨论和交流。

例如,学习了“热力学能”基础知识后,学生对“热力学第一定律”还是无法理解,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守恒”的说法并不是特别理解。这时,教师并不用急于给学生们解释,而是让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原因、理解这一物理定律的深层次内涵。在小组中,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学习差的学生一起思考,理解的同学可以给还未理解的同学讲,同学与同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良好气氛。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们渐渐地可以理解:原来,物体内能的改变量是其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与其对环境所做功之和,所以说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便是能量守恒。即使学生们通过小组交流还是未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们的思维已经被打开,此时只需要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一触即通。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学习,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得到再一次训练,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可以进行全体讲解,而针对个别不懂的问题,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和指导,让学生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总结反思,加强巩固练习

经过前面的激趣、导学、释疑,最后一步便是总结和反思,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复习。首先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小结,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和记忆。然后,结合之前所学知识或者是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链接,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最后,是对本次教学的一个评价,既包括学生对自我学习状况的一个自评,又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方法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以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实验操作等,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练习方面,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题型进行反复训练,如有关动能定理的题型、有关变力做功的分析类题型等,总结出一些有规律、典型性的解题方法,如极值问题分析法、假设解题法、临界问题分析法等。在实验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些小实验,如通过“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理解合力的定义及应用等。通过实验操作和习题练习,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上一层楼,而且还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轻松理解物理学中的难点问题。到此,职高物理的“激趣导学”教学法才算用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扮演“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如何激发职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科学大众,2011(10)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8

我在多年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化学兴趣方面做过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现对主要经验加以梳理,期待与同行、方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

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许多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和解释分析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学习化学的主要目标。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把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转为理解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

首先,从第一堂化学课始,就要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中,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化学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餐及稀有气体等成份组成,我们需要其中的氧气来维持呼吸;我们的食品主要包括糖类、油、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牛素等成份,我们的服饰主要依赖于植物纤维和化工纤维,我们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离不开碳酸钙、铁等化学物质,我们乘坐的汽车、轮船等行驶工具离不开汽油燃料,而汽油主要成份为烷烃……。学习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宏观世界逐步进入到神奇的微观世界。其次,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用化学理论鲜明生动地解释一些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的认识,更增进了他们对化学这一现代学科的认同感,无疑也有助于点燃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激情和信心。例如,在碳酸钙一节的教学,先提出水壶中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才能够除去水垢?然后分析如下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结合碳酸盐的性质讲授除水垢的原理及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此外,初中化学教学还应该注重联系当前主要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以及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应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让学生们认识到哪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会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以及我们如何防范这些危害发生。这样不仅可以逆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2注重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观刺激,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学实践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镁带燃烧、不纯氢气的爆炸等实验现象都能使学生感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即使平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较顽皮的学生,都会提神静气,主动关注和参与实验,并因实验成功而感到欢欣鼓舞。

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教学必须注重实验。凡是用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教师都应亲自演示操作,而且要变一些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此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些辅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温度一定时,饱和的食盐水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往饱和食盐溶液里加高锰酸钾粉的实验进行观察和验证,这比单纯用溶解理论来解释直观和容易得多。又如,在学习Co2能否供给呼吸时,引导学生补充做一个把蝗虫放到充满Co2的瓶子里的实验,实验结果既便可理解,又过目难忘。学校还应该定期开放实验室,为实验课中因操作迟缓而未做完成实验的同学或完成但实验效果不佳的同学提供补做的机会,为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想通过实验途径解决的同学提供研究的平台,也为怀疑自己新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的同学提供检验的场所。通过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境界的转变。

3科学授课,增进兴趣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精髓。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留有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被动式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①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学生能够说出的答案,就不要由教师直接给出。②教师要服从于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同。③进度要服从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较多时间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思路。④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共同探讨每个问题。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

4突破难点、巩固兴趣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9

但是,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往往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佐以简单的标本、课件示范,以书本为依托,以学生答卷成绩为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教学环境和目标的变化,以及被教育对象心理、生理、价值观的变化,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适时提出了新课程教育体系,旨在与时俱进,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掌握技能,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而非仅仅答好卷子。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课程 实施方向

笔者在一线施教多年,深感上个世纪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和痛苦,作为教师,面对竞争上岗和各方面评选的压力,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学生成绩而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让他们能够具备答卷子考出高分的能力。教师迫于压力这样做的后果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被教师近乎高压的管理方式转移到了背诵知识中,同时对课程生硬死板的教授方式感到反感。笔者认为,世纪之交开始大力倡导和实施的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恰恰是所有学科的一缕春风,给很多课程带来了全新的风貌,也给了更多学生爱上学习的机会,从而使教育真正驶向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轨道。

1、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高中生物教师对于要上的每堂课的开场白应当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效果,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如上课可采用先松后紧,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这样旁征博引,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讲解要点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

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的习惯。

2、结合新课标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创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教师,一定要吃透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2.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学中的对话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适应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表现在主动地了解教学对象,并为此设计具有创意的、可操作的,具有目标价值的对话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有权参与对话,学生在师生的对话关系中享有对话的资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对话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可以创造性地达到共同探究、合作讨论、畅所欲言的目的。平等的沟通平台使师生间的思维更加开放,智慧得以碰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需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样就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教学目标创设上多元化,而且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兴趣、学习态度和价值理念,把培养人才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宗旨。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去调整教法,从而实现创新型、多元化的教学。

3、结论及建议

不难发现,在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体系以后,生物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接受程度取得了极大改善和提高。笔者认为,生物课程今后继续进步充当新课程体系下课程改革排头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更多教师要以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体系下对教师的要求。如可以学习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教育手段,加大实验课程的开设力度,利用与兄弟院校交流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专家培训、授课等形式,不断开阔自己的事业,尝试应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要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创建新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切实依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做出合适的鼓励性评价。至此,生物课程将开始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全新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得以调动,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将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篇10

关键:初中化学 兴趣教学 方法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等层面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现代科技文明的重要标志。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如何很好地引领学生步入化学殿堂?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让学生更高效率的掌握初中化学知识?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然则,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关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对其都有近乎统一、明确的认识。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陈颐又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欧洲伟大思想家和诗人歌德也曾讲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一个耗散系统,学习者只要对学习有兴趣,便可使人脑这一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且学习兴趣越浓,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越小,信息输入量就越大,人脑这个耗散系统熵减少的就越多,有序化程序就越高,即智能水平越高,而这正是教学中的最佳状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一个人的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乃至想象力都与兴趣紧密相关。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都能得意充分发展。进一步讲,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则会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在多年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化学兴趣方面做过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现对主要经验加以梳理,期待与同行、方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许多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和解释分析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学习化学的主要目标。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把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转为理解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

        首先,从第一堂化学课始,就要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中,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化学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餐及稀有气体等成份组成,我们需要其中的氧气来维持呼吸;我们的食品主要包括糖类、油、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牛素等成份,我们的服饰主要依赖于植物纤维和化工纤维,我们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离不开碳酸钙、铁等化学物质,我们乘坐的汽车、轮船等行驶工具离不开汽油燃料,而汽油主要成份为烷烃……。学习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宏观世界逐步进入到神奇的微观世界。其次,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用化学理论鲜明生动地解释一些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的认识,更增进了他们对化学这一现代学科的认同感,无疑也有助于点燃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激情和信心。例如,在碳酸钙一节的教学,先提出水壶中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才能够除去水垢?然后分析如下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结合碳酸盐的性质讲授除水垢的原理及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此外,初中化学教学还应该注重联系当前主要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以及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应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让学生们认识到哪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会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以及我们如何防范这些危害发生。这样不仅可以逆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二、注重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观刺激,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学实践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镁带燃烧、不纯氢气的爆炸等实验现象都能使学生感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即使平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较顽皮的学生,都会提神静气,主动关注和参与实验,并因实验成功而感到欢欣鼓舞。

        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教学必须注重实验。凡是用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教师都应亲自演示操作,而且要变一些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为“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练”。 

此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些辅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温度一定时,饱和的食盐水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往饱和食盐溶液里加高锰酸钾粉的实验进行观察和验证,这比单纯用溶解理论来解释直观和容易得多。又如,在学习co2 能否供给呼吸时,引导学生补充做一个把蝗虫放到充满co2 的瓶子里的实验,实验结果既便可理解,又过目难忘。学校还应该定期开放实验室,为实验课中因操作迟缓而未做完成实验的同学或完成但实验效果不佳的同学提供补做的机会,为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想通过实验途径解决的同学提供研究的平台,也为怀疑自己新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的同学提供检验的场所。通过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境界的转变。

        三、科学授课,增进兴趣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精髓。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留有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被动式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①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学生能够说出的答案,就不要由教师直接给出。②教师要服从于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同。③进度要服从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较多时间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思路。④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共同探讨每个问题。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

        此外,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以使化学教学事半功倍。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可以将原子的结构图制作成动画(flash)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带何种电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何?这些本来微观世界的知识在我们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掌握电子的运动、原子结构以及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轻而易举。

        四、突破难点、巩固兴趣

        初中化学课程中,分子式、化合价、核外电子排布、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都是难点,许多学生初开始学习化学积极性很高,但一接触到这些难点内容,往往由于挫折感使化学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重点、难点,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