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十篇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十篇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9:54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1

【关键词】婴幼儿;氯胺酮;基础麻醉;护理

氯胺酮基础麻醉作用快,镇痛效果好,苏醒期短,临床上常用于不合作患儿的诊断性操作及短小手术麻醉。婴幼儿因其解剖、生理、药理方面与普通患者相差甚远,各系统调节功能差,所以手术不安全因素明显高于普通病人。如术中观察及护理不当,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行氯胺酮基础麻醉的113例婴幼儿,经精心治疗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13例,男78例,女35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36个月,体重最轻5.5kg。其中纤支镜检查2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例,淋巴结活检3例,淋巴结病灶清除术106例。

1.2麻醉方式所有病例均采用氯胺酮静脉注射。

2手术期不安全因素

2.1认知能力有限和不合作婴幼儿缺乏语言系统能力,不能正确表达疾病的症状及部位,不易合作,给核对工作带来困难。

2.2坠床,皮肤完整性受损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易引起婴幼儿惊恐、易动,若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发生坠床;婴幼儿皮肤黏膜娇嫩,若吸痰时负压过高,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使用高频电刀时,负极板接触不好或发射频率过高,均可引起皮肤完整性受损。

2.3低温致并发症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健全,易受环境温度影响[1],特别是结核病患儿其消耗性疾病使产热有限而散热较易。术前消毒时,身体部分暴露,消毒液挥发带走体热均可使患儿术中低温。而术中低温是潜在的致命性并发症,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发生术后肺炎等并发症,体温过低时可致心搏骤停。

2.4呼吸循环障碍术中特殊体位的摆放,胸腹部受压可致肺活量降低。氯胺酮可使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分泌物吸引不及时可致呼吸道阻塞。氯胺酮静注过快时易致一过性呼吸暂停,婴幼儿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不足,出现休克。输液过多过快易引起心功能下降。为婴幼儿穿脱衣服或操作时,动作幅度过大可致心率突然改变,有心跳骤停的危险。

3护理对策

3.1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定期开展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规范护理操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3.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术前1日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到病区,核对病区、床号、患儿腕带、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及部位。遇有左右双侧部位手术时,核对管床医生用防水记号笔做好手术侧标记。术晨亲自接病人,携手术通知单与接送病人交接班本,与病房护士认真核对,确认后入手术室。入室后与麻醉师再次核对,手术开始前与主刀医生最后核对确认患者及手术部位。

3.3实行专人护理,责任到人接婴幼儿可让家属陪同抱至手术室门口。使用推车时,推车两旁拉上护栏,使患儿头部朝推车者一方,护士立于头部。遇不合作患儿可使用约束带固定身体。重危患儿由医生共同护送。移动患儿至手术台或推车上时及时踩刹,防止坠床致摔伤。

3.4密切观察病情,加强与麻醉师配合,防止并发症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在术中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Spo2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配合麻醉师采取措施对症处理,防止并发症。术前准备并检查负压吸引装置,确保吸引通畅。

3.5加强术中的全程管理

3.5.1巡回护士在安放手术体位时动作轻柔,四肢不可过度牵拉,避免神经损伤。固定患儿时使用厚包布将患儿身体与床的金属部分隔离,遇术中尿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防止电线短路烫伤。使用高频电刀时选用一次性婴幼儿双极负极板,平整贴于肌肉丰富处。高频电刀的发射频率从最低使用参数开始逐渐调节,防止负极板接触不良或发射频率过高引起灼伤。使用高频电刀后,轻轻从负极板四周揭去负极板,防止由此引起的皮肤破损。避免将强光直接照射婴幼儿的眼睛。

3.5.2防止血容量不足或输液过多、过快婴幼儿禁食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减少。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禁食4h、禁水2h,6个月~3岁的婴幼儿禁食6h、禁水3h。按患儿入室前复核体重,根据每小时液体维持量明确输液速度。小于10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4ml,10~20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2+20ml[2]。婴幼儿麻醉期间保持输液畅通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患儿穿刺成功后应将输液管道固定稳妥。

3.5.3重视手术期保暖手术室温度是决定婴幼儿体温的重要因素,患儿年龄越小,体温越易下降。保持手术室室温24℃~26℃,湿度55%~65%。消毒铺巾动作迅速,减少身体暴露时间,术中冲洗液加温至38℃后使用。手术完毕及时用温水擦拭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经常触摸患儿皮肤,保持温暖。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止术中低温,减少术后并发症。

3.5.4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婴幼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3]。根据患儿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罩及吸痰管,吸痰前充分给氧,吸引负压在0.02~0.03mpa,吸引时间小于10s,吸引动作轻柔,减少对呼吸道黏膜损伤,在吸引过程中密切观察面色、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停止吸痰,给予吸氧。复苏期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送患儿回病房时,备好氧气枕及简易气囊,以保证护送途中安全。

4结果

113例中,1例术中出现呼吸道梗阻经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充分给氧等处理,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随访无后遗症状,余患儿无并发症发生。

5讨论

婴幼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对缺氧的耐受力差,患儿的语言表达及整个手术过程的配合均存在一定难度使得手术期护理难度高,因此,保证术中的体位安全,预见性地发现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都是护理的重点,在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的同时需要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应变能力,术中主动密切地配合手术者及麻醉师,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秋.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72-173.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2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婴幼儿;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b)-0100-02

中国每年死于不良用药者的1/3都是儿童,可见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aDR)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处置措施,使婴幼儿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最大化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是当前临床医师药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讨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病例特点及临床对策,现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该院的46例婴幼儿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婴幼儿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患儿24例,女患儿22例,年龄1~4岁,平均2.5岁。有呼吸系统疾病22例,肠道疾病13例,泌尿系统疾病7例,其它4例。药物不良反应中皮疹22例,恶心呕吐11例,血尿9例,呼吸困难3例,过敏性休克1例。

1.2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实践中笔者发现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原因有如下。

1.2.1患儿身体差异由于年龄的不同,疾病类型的不同,加上先天体质的差异,对各种注射剂的反应不一。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如心、肝、肾)及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极为敏感。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

1.2.2气候因素寒冷、炎热季节因温度的异常对药物代谢产生作用,婴幼儿在不良气候条件下也易发生诸多反应。

1.2.3主观因素由于儿科工作繁忙,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未能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将其过敏史详细记录在病历上,用药过程中疏忽大意,未能及时密切观察。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可被动扩散进入乳汁,产后哺乳孕妇如患其它疾病用药过程中将含有药物的乳汁不慎喂入婴幼儿。

1.2.4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密切相关,静脉给药是儿童常用的给药途径,占70%,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aDR)中,经静脉给药占大多数

1.3.5药物原因注射的药物本身存在质量不纯的问题,有的是服用了与注射药物相拮抗的药,发生相互作用。

1.3方法

结合上述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资料原因,笔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1.3.1机制干预建立医院内部各药房及各科室间协调机制,实行首诊负责制,加强医生、药师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诊疗前进行药品常识及使用宣教说明,详细询问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根据诊断和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品,并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常态化实行处方审核,发现配合不妥立即纠正。

1.3.2药物干预建立有效的不良反应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用药观察,对正在静脉注射的患者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最初迹象,并立即停用有关的药物,以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当小儿服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某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必要时可用某些对抗性药品来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狄戈辛中毒可用钾盐对抗等。治疗感染性疾病时,慎重选用与青霉素G有不同侧链的头孢菌素,当皮试阴性,也应密切观察患儿表现,做好急救准备

1.3.3其它干预注意给药途径,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开展患儿安全用药教育,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告知婴幼儿监护人如何观察药物不良反应(aDR)及正确贮存使用药物

2结果

采用不良反应情况调查表,并结合门诊、住院部简单调查卷进行分析,将该组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得出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可造成全身多系统损害,尤以皮肤、胃肠损害突出,而表2表明出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中抗感染药占据大多数,值得临床警惕。

3讨论

有数据表明有2%的患儿因药物不良反应(aDR)住院,门诊患儿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1.48%[1]。因此,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积极加强用药观测,针对性的进行干预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婴幼儿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由于其药物代谢、解毒功能都不如成人,况且肝、肾等都在生长发育中,用药过程中产生的“灰婴综合征”、婴儿听力受损、小儿中毒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给患儿带来严重损害[2],有研究表明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的滥用导致的药源性疾病正不断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实践中我们发现,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出现皮疹、药物热、过敏及胃肠道反应,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者则表现为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婴幼儿之所有会生产药物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生理特点是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药代动力学也有差别。该研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aDR)涉及的药物中抗感染药占据大多数,而且药物不良反应(aDR)多在静脉给药时出现,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应用给药途径很关键。此外,有些家长治病心切,盲目加大剂量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医疗市场中儿童专用剂型不到10%,由于剂量准确性欠佳,药物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因此改变,这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可能性[3]。

在进行相关原因分析后,为更好的保障婴幼儿用药安全,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用药干预,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以使不良反应的损害降至最低。在源头上加强药物的质量监控,同时对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掌握一定的药物知识,把握注射原则,掌握药物性能,加强输液巡视。对处方的审核是关键一步[4],临床用药中应严格审核处方,包括审核用量是否合适,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等,并适时指导患儿及其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有资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5],胃复安能引起儿童脑损伤,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舒喘灵可引起头痛、头晕等[6],这些都促使医护人员自身也应加强业务能力,掌握最新信息,以便更合理的用药。

综上,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儿安全,建立风险防范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最有效的预防和制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合理用药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凯.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18(5):177.

[2]吴明钗,林洁,胡瑞颖.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36例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25(6):189-190.

[3]陈绍萍,赵永莉,彭斌.婴幼儿药物性呼吸抑制19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2013,27(1):237-238.

[4]许巍,王丽杰.儿童容易忽略的药物中毒[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29(17):300.

[5]朱静.我院60例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5(19):233-235.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3

不论是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对孕妇与胎儿都是潜在性威胁,称之为孕妇与胎儿的“隐形杀手”。

糖尿瘸对孕妇的影响

患糖尿病的妇女受孕率低,据调查,糖尿病患者不孕率为2%。糖尿病妇女约2/3的人月经不调,重症病人由于生殖系统受影响,排卵不规则,影响受孕。即便受孕,各种妊娠并发症也远远大于非糖尿病妊娠者。

流产率高糖尿病病人怀孕后自然流产率达15%左右,主要是由于生殖内分泌失调所致。妊高征多糖尿病妊娠者患妊高征的机率是正常妊娠者3~4倍。主要是由于高血糖使小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管腔变窄,血管阻力增加等所致。

心肺负担加重糖尿病妊娠者羊水过多,加重孕妇心肺负担,使孕妇心肺功能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泌尿系统感染率高糖尿病妊娠者抵抗力下降,由于增大的子宫尿路压迫,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同时患者白细胞吞噬作用下降,易产生泌尿系感染性败血症。

滞产多临产时,由于患者对葡萄糖利用障碍,子宫肌及其辅助组织器官能量供应不足,收缩无力而导致滞产。

产后出血多因为子宫收缩力较差,子宫肌纤维间血管开口不能正常闭合,异致产后出血多,甚至大出血。

糖尿瘸对胎儿的影响

畸胎率寓糖尿病妊娠者畸形胎儿发生率为正常妊娠的2―3倍。畸形多见于骨骼、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孕期的高血糖成低血糖均可引起胎儿畸形。

巨大胎儿多巨大胎儿是指出生时胎儿体重大于4千克以上者。糖尿病患者形成巨大胎儿机率比正常妊娠者高得多,造成分娩困难,难产率高,胎儿与孕妇死亡率相应增加。

围产儿死亡率增加由于糖尿病导致胎盘功能障碍,供氧量减少,容易引起胎儿宫内窒息、死亡。

早产儿多糖尿病患者对妊娠耐受力差,加之胎儿巨大,需要营养物质与氧分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导致早产增多。

对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影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糖尿病患者生育后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肺脏发育不健全,可致新生儿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及婴幼儿低血糖糖尿病孕妇自身血糖水平越高,其新生儿、婴幼儿出现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

新生儿及婴幼儿相关疾病糖尿病妊娠者的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低血钙、低血磷等异常情况,对新生儿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预防措施

妊娠合并糖尿病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其预防措施要区别对待。

患有糖尿病的妇女应积极治疗糖尿病,治疗期间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待糖尿病病情完全控制后,选择血糖控制最佳时期怀孕。妊娠后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的波动。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4

不要孩子一发烧就服退烧药

发热是幼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表现。研究证实,人体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利于毒素的排出;能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能力:亦可动员体内脏器的潜在能力,以适应人体内部的急剧变化;还可使肝脏解毒功能加强,阻碍细菌生长繁殖。

所以,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是人体对入侵致病菌的一种反应。有些父母发现孩子稍有发热,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退热药,以期达到迅速降温之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在没有弄清发热原因之前轻易退热,常会掩盖病情,削弱幼儿抗病能力,对诊断和治疗都是不利的。

不要盲目服镇咳药

咳嗽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症状,由于小儿支气管黏膜娇嫩,抵抗外界病菌感染的能力差,故容易发生呼吸道炎症而产生咳嗽。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而排出体外,起着清洁呼吸道并使其保持通畅的作用。然而,有些年轻父母发现宝宝稍有咳嗽,便急于给孩子喂服各种止咳药,止咳药进入人体后能迅速作用于咳嗽中枢,产生强有力的止咳效果。这种做法虽可暂时缓解咳嗽症状,但它可使大量痰液和病菌堆积于呼吸道内,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肺不张、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所以,在未明确宝宝咳嗽原因之前,切莫轻投止咳药。

氨茶硷平喘要慎重

哮喘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诱发该症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过敏性哮喘,其次为药物性哮喘、心源性哮喘及肺源性哮喘等。有些父母发现宝宝稍有咳喘,就盲目应用氨茶硷类平喘药,以期达到迅速平喘之目的,岂不知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虽是治疗哮喘的常用药,但幼儿不宜轻易使用,因该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兴奋作用,用药后很容易引起小儿兴奋过度、心动过速,加之氨茶硷的中毒量与治疗量极为接近,故用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中毒死亡,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不宜应用氨茶硷类平喘药。

轻微腹泻不一定是坏事

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由胃肠功能不健全、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细菌感染及内分泌障碍等原因引起。腹泻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均可通过腹泻而排出体外。但有些父母发现宝宝稍有腹泻,就急于使用止泻药。止泻药具有强有力的收敛作用,服用后虽可暂时缓解腹泻症状,但存留于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却不能排出体外,这些细菌和青素在肠道内迅速生长繁殖,继发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幼儿健康。故对幼儿腹泻的治疗决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病因对症治疗。

不要乱服止痛药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5

【关键词】婴儿;重症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84-01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也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居首位,占我国儿童死因的第一位,这与婴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密切相关。在小儿肺炎的护理过程中,从改善治疗环境、改善呼吸功能、正确用药、病情观察、合理饮食、对症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精心护理,积极控制炎症,防止发生窒息,降低死亡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例重症肺炎婴儿中,男7例,女19例,年龄10天-1岁。患儿除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系统的症状加重外,还出现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的功能障碍。并发心力衰竭4例,嗜睡5例,喘憋、紫绀8例,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例,体温37.5℃--40℃,脉搏120-250次/分,呼吸30-102次/分,肺部闻及湿音,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粗,片状阴影或斑点样改变。

1.2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8例症状肺炎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促进康复的最佳护理措施,通过改善治疗环境、正确用药、病情观察、改善呼吸功能、合理饮食、对症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精心护理。

1.317例重症肺炎婴儿痊愈,1例放弃治疗。

2护理措施

2.1改善治疗环境病室经常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为50%-60%,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各种处置应集中进行,尽量使患儿安静,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2.2吸氧护理合理用氧,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保持给氧通畅,注意"四防"(防震、防油、防火、防热),告知家属注意事项,一般采用鼻前庭给氧,氧流量为0.5-1L/分,缺氧明显者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L-4L/分,氧浓度不超过40%,每20-30分钟检查鼻导管一次,防止堵塞。出现呼吸衰竭时,应使用人工呼吸器。

2.3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和分泌物的排泄,从而减轻喘憋、改善缺氧状况,遵医嘱给患儿雾化吸入及机械辅助排痰,必要时吸痰处理。

2.4用药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痰培养及药敏实验,正确执行医嘱,药物剂量准确无误,保证抗生素、平喘、强心等药物以准确的剂量、准确的时间、准确的方法运用到患儿身上。注意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要严格控制静脉点滴速度,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液体均匀滴入。观察用药的反应和效果,合并心衰应用强心剂,患儿烦躁不安时,应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2.5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色、呼吸、体温及咳喘等体征的变化。若患儿有严重喘憋或突然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的话,常是呼吸道痰液梗阻的表现,需要立即吸痰、供氧。如果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气急、肝脏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利尿药物,以便及时应用。密切观察患儿神志情况瞳孔的变化和肌张力等,若出现嗜睡、惊厥等中毒性脑病表现时,应立即与医生共同抢救。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以便及时发现中毒性肠麻痹,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2.6合理饮食重症肺炎患儿多因高热、呕吐、腹泻等原因影响进食,在患儿能进食的情况下,适当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并给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应少量多餐。发热时,可鼓励患儿多喝水。肺炎患儿因消化功能减弱,有时进食时会因气急影响呼吸,加重呼吸困难,所以,对肺炎患儿不要勉强喂食。进食和服药时宜将婴儿头部抬高或抱起,以免呛入气道发生窒息。

2.7高热护理首选物理降温,持续高热者可用冷毛巾敷头部,温水擦浴,温水浴的温度为35℃左右,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必要时可用退热剂。给患儿多饮水,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汗湿衣服,30分钟后复查体温进行效果评价。

2.8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加强患儿的营养,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应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同时教会家长处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使患儿在疾病早期能得到及时控制。

3讨论

肺炎是婴儿的主要死因,虽然现在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重症病例明显减少,但在较偏僻的山区,仍有些肺炎患儿由于种种原因延误治疗,入院时已经病情危重,出现多种并发症和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麻痹性肠梗阻,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困难。除正确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外,合理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6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炎;婴幼儿

据文献报道[1],先心病合并肺炎者病死率高达27.70%,约占piCU内死亡总数的1/4,是piCU内婴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努力提高先心病合并肺炎患儿的救治水平已成为降低婴幼儿病死率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2003年以来收住江门市中心医院piCU的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炎33例,并对诊治中的问题做一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3例先心病合并肺炎患儿当中,男25例,女8例,平均年龄8.42个月(14d~3岁),其中

1.2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炎的临床特点

1.2.1肺炎发病早、易反复。最早生后14d即首次患肺炎,18例患儿于生后2个月以内首次患肺炎,占55.00%。除7例是首次患肺炎外,其余均2~10次不等多次患肺炎,2次15例,3~6次10例,10次1例。

1.2.2感染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与一般婴幼儿肺炎不同的是,先心病合并肺炎时临床症状多且重,入院时血气提示Ⅱ型呼吸衰竭13例,其中12例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本文中有2例入院时为轻症肺炎,住院当中肺炎症状突然加重,实际是心力衰竭难以控制最后死亡。

1.2.3肺炎是心力衰竭的诱因或使心功能不全加重的原因。17例有症状患儿患肺炎后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原来无症状的22例患儿患肺炎后诱发心力衰竭。说明肺炎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关系密切。

1.2.4心力衰竭出现早且较重。先心病肺炎心力衰竭出现多较早,本文中28例患儿入院时有明显心力衰竭,20例患肺炎后1~2d内即出现心力衰竭。有1例患儿入院时即有心源性休克。

1.2.5先心病肺炎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而且易反复。本文中的心力衰竭患儿均是采用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限制液体入量等综合治疗,61.00%的病例心力衰竭能够缓解或者部分缓解,但是有39.00%的病例心力衰竭控制仍难满意而死亡或放弃治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儿是心力衰竭一度控制后又复发难以纠正,最后死亡。

1.3心功能及肺动脉压评价。17例患儿入院前即有生长发育迟缓及哺乳困难、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提示分流量在中等度以上,存在心功能不全。28例患儿入院时即有明显的心力衰竭,其中心率>160次/min者20例,有8例虽然心率不快,但有明显心脏增大、浮肿、气促等心功能不全表现,其中1例入院时心率缓慢,并有休克表现。临床诊断心力衰竭患儿当中,X线或心电图示心脏明显增大者22例。经彩超检查确定诊断者左向右分流占91.00%,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占64.00%。

1.4治疗措施及转归。所有患儿在院外均未予给地高辛口服治疗,对入院时即有心力衰竭的患儿给予西地兰、多巴胺酚丁胺等强心剂强心,速尿利尿,部分患儿使用酚妥拉明、卡托普利等血管扩张剂,限制每日液体入量在60~80ml/(kg•d)以下,静脉补液用输液泵24h均匀滴入。其他支持疗法包括:氧疗、镇静、机械通气(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或者成比例辅助通气(paV)等纠正呼吸衰衰、纠正离子紊乱、输注丙种球蛋白等。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炎治疗,初期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痰培养结果出来后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治疗。经以上综合治疗后其中有12例患儿肺炎治愈出院,占36.00%,但是仍有6例院内死亡,7例因病情严重放弃治疗。放弃与死亡者占39.00%,均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和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住院1h~21d。死亡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难以控制,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及多脏器衰竭。有1例患儿入院时即心率缓慢并心源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有2例是住院当中病情一度缓解后复又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2讨论

2.1减少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方面以及先心病早期手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尽管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能够在我国大中等城市普遍开展,有效地减少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但是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家属对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认识不足或者不具备检查条件,故未能进行检查。从笔者的统计结果来看,我科收治的33例先心病合并肺炎患儿当中,有30例未作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占91%,其中24例来自农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均未作多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因此孕期保健中,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普及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先心病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仍是外科手术,约90%的先心病患儿可望通过早期外科手术获得根治,能和正常儿童一样生长、发育、生活及工作,部分病例可用姑息治疗、介入治疗等改善生存质量[2]。本文报道院内死亡的6例病例以及病情严重放弃治疗的7例,其家属不知道目前我国可以很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或者是知道但是因为经济原因未能进行,这方面有望加强宣传力度以及全民医疗保险来解决。

2.2婴幼儿先心病肺炎抗生素的使用。先心病的肺炎易迁延反复发作,故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未能满足临床要求。本文统计的病例中痰培养结果示:G-杆菌大多数为耐药细菌,其中大部分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丁胺卡那有较高的敏感性;G+球菌对头孢噻吩、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已超过80%,而对利福平比较敏感,对万古霉素敏感。因此笔者认为入院后早期、多次的痰培养与病原体的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

2.3婴幼儿先心病肺炎的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炎时临床症状多且重,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因此呼吸机支持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不需要气管插管者,nCpap是一个较好的通气模式,适当的Cpap能够最大程度的解除先心病肺炎患儿的小呼吸道闭塞,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增大弥散面积,缓解小呼吸道黏膜水肿,改善弥散功能,使通气/血流比值趋于合理,缓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同时应用适当的Cpap给胸腔一定正压,使呼吸道压和胸内压增加,减少呼吸功,降低心脏跨壁压(跨壁压=心室内压-胸腔内压),降低心脏后负荷,有利于缓解心肌缺血;适当的Cpap也可以使部分中心血容量转入周围静脉系统,使扩张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下降,降低心脏前负荷,有利于改善心力衰竭[3]。nCpap在婴幼儿先心病肺炎的治疗中具有多重作用,因此当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极力推荐使用。需要气管插管者,笔者推荐使用成比例辅助通气(paV)模式,因为它是根据患者瞬时吸气努力的大小、按照既定的比例提供同步的压力支持,从而改善吸气努力与通气支持的关系,使呼吸形式更接近于生理变化,减少人机对抗,降低气道峰值压力正压通气可改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有效地降低呼吸功,缓解呼吸肌疲劳,从而提高人机的协调性及机械通气的质量[4]。根据上述Cpap的好处,在使用paV的同时给予适当的peep支持以求最佳的治疗效果。

2.4先心病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问题。本文中大多数患儿均于生后不久即出现症状,而且多次患肺炎,说明这些患儿分流量较大,对于这些患儿,一旦诊断明确即应进行长期地高辛治疗,必要时辅以利尿剂。对于分流量较大者,或内科控制心力衰竭难以奏效者,则应进行估息或根治手术[5],否则心力衰竭难以控制或容易反复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不仅可以引起心肌损害,还使原本较高的肺循环阻力进一步增加,右心负荷进一步加重,使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而失去手术机会。本文统计的病例中放弃与死亡者占39.00%,均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难以控制。笔者认为,先心病合并肺炎时,临床医生千万不能把临床症状归于肺炎,片面强调抗生素的使用,却忽略了强心措施,结果愈治愈重。由于心力衰竭的存在可导致肺水肿、肺瘀血或使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导致肺功能有明显下降甚至呼吸衰竭,如果把呼吸症状加重仅仅当作炎症加重,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治疗。本文中较多患儿在院外抗炎治疗,不注重抗心力衰竭,有些患儿来时心力衰竭已较重,失去抢救机会。此外,不能以心率快慢来判断有无心力衰竭,某些先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时并无明显心率增快。先心病合并肺炎心力衰竭时的一般规律是在心功代偿期或心力衰竭前期发绀、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快、肺部音多,此时即应给氧、镇静,如仍不好转或出现肝大和/或水肿即合并心力衰竭者应立即用速效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活性药。而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或终末期心率可不快或减慢,肝大显著;某些患者则由于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心脏肥厚为主要代偿方式,对儿茶酚胺敏感性下降,使心率可以不快,这些患儿心力衰竭往往难以逆转,预后严重。治疗心力衰竭可使用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限制每天入液量等综合措施。急性期治疗当中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尤为重要,限制每天液量在60~80ml/(kg•d)以下,静脉补液最好用输液泵24h均匀滴入,否则可加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慢性期可长期使用地高辛治疗,必要时辅以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口服。

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患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感染程度不一致,且心力衰竭出现早、易反复并难以控制,病死率高。减少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以及早期手术治疗先心病是减少先心病肺炎的病死率的重要手段,如果未能早期手术治疗,镇静、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机械通气、限制液体入量等综合治疗措施仍是降低婴幼儿先心病肺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春峰,袁壮,李久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小儿急救医学杂志,1997,4(2):59-61.

[2]田伟忱.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现状及进展.黑龙江医学,2004,28(10):731-733.

[3]韩国强.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8):1274-1276.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7

摘要:探讨手足口患儿发病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对322例住院患儿进行发病关系、托管机构、个人卫生习惯进行评价,观察。结果儿童患病率明显具有群居性,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患病率较高。结论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卫生和托管机构的管理是降低本病感染的关键。患儿及时就诊,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科学护理是治愈手足口病有效措施。

关键词:手足口;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2-0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左右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这种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个人卫生、免疫抵抗力低、接触已感染病毒的人员等因素有关。该病于每年春季开始多发,4月-5月病例增多明显,5月-7月发病形成高峰。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患儿322例,通过一些护理干预措施,患儿痊愈297例,好转出院13例,转院12例,死亡2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一病区收治住院手足口患儿,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7个月。男性184人,女性138人,住院日3-15天,平均住院9.2天。

1.2手足口病患病率与患儿是否上幼儿园,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患儿中有287例是在幼儿园托管,占89%;3例在上小学,占0.9%;32例家长带,占10%;

1.3手足口病患病率与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是否有洗手的习惯有无关系。对入院手足口病患儿的家长入院时进行问卷式调查。89%的患儿是有上幼儿园,95%的患儿有不良的习惯,说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群居性,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显著的关系,见表1。

表1

相关因素是否人数%人数%是否上幼儿园287893210是否有吃手指、咬玩具等习惯30595175是否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2778645141.4患儿临床症状合并有发热,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住院时间长,治愈率低,见表2。

表2

临床表现部位人数%住院平均天数治愈率%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10231.611.395手足口疱疹、口腔炎29691.95.4100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呼吸系统症状154.6832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消化系统症状87275.459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神经系统症状113.46.3282护理措施

2.1一般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

2.1.1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每日紫外线灯定时照射2小时,限制陪护及探索人员。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洗手处理。

2.1.2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肤瘙痒溃疡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皮肤破损可涂抹抗菌药膏,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1.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防并发症,溃疡处可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外用,促进溃疡愈合的溃疡贴膜,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

2.1.4合理饮食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忌食辣、鱼虾肉类。

2.1.5发热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实施物理或药物降温,评价降温的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出现及时通知医生。

2.1.6生命体征观察

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疹消退情况、神经系统末梢循环,大小便情况,若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做好相应记录。

2.1.7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患儿卫生保健,做好饭前和便后洗手,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2.2重症患儿护理

由于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除按以上常规处理外,需对各功能就行持续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动态了解患儿整体状态,疾病危险程度及各系统脏器损害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护理。

3护理结果

院2012年4月-10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22例,通过治疗护理治愈297例,死亡2例。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8

【关键词】小儿肺炎;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治

小儿肺炎主要指婴幼儿常得的支气管肺炎,多在感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儿科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易发生,又以春冬两季为多。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儿科常见疾病中,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1]。本文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儿科临床经验就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因、症状、防治等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小儿肺炎常见的病因分析

诱发小儿肺炎的原因比较复杂,结合本人多年的行医经验及参考部分书籍结果,现将其常见原因概述如下。

1.1小儿自身体质因素

小儿先后天营养状况不良、贫血、及各种疾病如佝偻病、先天性心脏功能不全、先天性糖尿病及脑发育不全等致小儿自身机体抵抗力、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1.2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是小儿肺炎的主要诱发病因[2]。诱发小儿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有以下几类:1、病毒,在临床上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2、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在临床上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4、衣原体,霉菌。

1.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常见的如气候骤变所致温差波动大、小儿住室通风不足或通风不良、室内空气不洁净等。

2小儿肺炎常见的临床表现

小儿肺炎的常见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小儿肺炎在初期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轻症阶段,多数有感冒症状。可见发热和明显的鼻部症状如流鼻涕、鼻塞、喷嚏。小儿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有痰,嗓子呼噜有声现象。开始为频繁的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时可伴有呕吐、呛奶。此外在轻症阶段除了上述呼吸道症状外还可出现烦躁不安、精神状况萎靡、食欲减退、打颤、呕吐腹泻等全身性症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到重症阶段时除轻症肺炎表现加重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等症状严重,且伴有其它脏器功能损害。如可发生心肌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有时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等,也可出现混合性酸中毒。最终危及婴幼儿生命。

3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

小儿肺炎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及时诊断做好小儿肺炎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临床上小儿肺炎的常见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1、白细胞检查,不同类型的小儿肺炎白细胞的异常情况又有所不同。细胞性肺炎,其数量增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和流感杆菌肺炎,小儿体内白细胞数目反而减少。而对于病毒性肺炎,其白细胞数目未表现出明显变化或仅出现部分减少。2、支原体病原学检查。3、C反应蛋白试验:在支原体及病毒感染时此检验结果值未出现明显升高。对于细菌性感染肺炎此实验结果上升,且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4、显微镜检查,应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弹力纤维等。5胸部X线检查,为小儿肺炎确诊的最常用手段[3]。

4小儿肺炎的预防

要维护婴幼儿健康,降低小儿肺炎的发病率关键在于做好肺炎的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小儿肺炎的预防工作。

4.1远离疾病原

婴幼儿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在流感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少带孩子串门,并尽可能少去人员流动量大的公共场所并及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父母感冒时应尽可能少接触年幼子女,在接触时最好带上口罩。

4.2做好儿童的计划免疫

加强传染病的防接种工作在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时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儿童感染,从而防治继发性小儿肺炎的发生。

4.3加强小儿生活护理

为小儿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积极提倡母奶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保证供给婴幼儿充足的维生素和必需的蛋白质以保证小儿正常生长的各种营养需求,同时加强婴幼儿锻炼,增强其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5小儿肺炎的治疗

5.1西医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小儿肺炎的首要原则是应用消炎药物,快速杀灭病原体。根据不同的病原体的特性选用敏感的抗感染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有1、抗生素类,常用抗生素为氨苄青霉素、红霉素、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重症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在利用抗生素时应注意早期治疗、足量、足疗程及联合用药。2、病毒抑制药物类,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金刚烷胺等。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其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不同,在应用时应根据引发小儿肺炎的病毒种类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4]。3、激素类药物,此类药物能够改善人体的炎症状况,减少炎症因子的渗出,改善血管通透性,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机体微循环功能。常用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但此类药物可使机体反应性、免疫系统能力下降及其它一些副作用,并且能够掩盖原发疾病的性质,因此临床上应避免滥用。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同时还应注意对症治疗,如发热时给予退热药,有痰时给予止咳化痰药物。

5.2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肺炎属于外感咳喘范围,主要由六淫外邪引起,其中以风寒、风热、热毒为主[5]。辩证可有风热犯肺、风寒闭肺、痰热闭肺、及正虚邪恋等分型,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散风清热、宣肺止咳、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清热化痰为主,并且还要结合婴幼儿自身体质、所感外邪和疾病具体情况的差别,在基本治疗原则的指导下辩证治疗,具体在肺部郁热者宣肺泄热、有痰者首应涤痰,喘咳甚者应先止咳平喘,病程久损及自身气阴者宜补气养阴。

参考文献

[1]陈晓培.小儿肺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0.

[2]石月,贾凤英等.小儿肺炎190例病因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116.

[3]王长敏.浅谈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健康天地,2010.4(8):26-28.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9

小儿从生命开始到成人,整个阶段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其生理、解剖、生化、免疫、营养、代谢、病理等基础医学方面均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时期的特点也不同,因此其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临床各方面也均有其特点。

1解剖生理特点: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不仅与成人不同,在小儿不同年龄阶段也有较大差别。随着小儿的成长,各器官形态结构不断增长,其生理功能也不断完善。因此年龄越小,其器官的发育越欠成熟,生理功能也越不足,易患某些疾病。如婴儿时期生长代谢旺盛,能量需要比较大而胃肠消化能力较差,易发生消化、营养紊乱等,熟悉不同年龄时期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才能正确地作出诊断和处理。

2病理特点:由于处于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时期对同样致病因素的反应及病理表现不同。如新生儿感染易出现体温低下,而年龄较大小儿可表现出发热,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青壮年易患大叶肺炎,维生素缺乏时小儿引起佝偻病及手足蓄溺症,成人则为骨软化症等。

3诊断特点:由于不同年龄时期小儿的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不同,儿科疾病诊断应注意年龄因素,以小儿惊厥为例:在新生儿可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等引起,而婴幼儿则多为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婴儿手足蓄溺症等。3岁以上的年长儿童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疾病,常靠家长代诉,故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应严密收集病史和观察病情,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4治疗特点:小儿免疫能力低下,调节、适应能力不足,因而抗病能力差,患病后病情进展较成人快且容易发生并发症,故应尽快治疗,除针对主要疾病外,同时应治疗并发症和并存症。细致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应熟悉掌握小儿药物剂量和用药的特点。

5免疫特点:小儿,尤其婴幼儿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因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igm水平低下易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3―5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主动免疫igG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Siga也缺乏,故易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10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肺部中药硬膏热帖敷治疗

婴幼儿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发病率高,病死率占婴幼儿各种死亡原因之首。婴幼儿肺炎肺部罗音重,呼吸道分泌物多,咳嗽排痰能力差,痰不易咳出,肺部体征消失缓慢,尤其是重症肺炎。促进湿罗音吸收及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工作重点内容之一。我科在对肺炎患儿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又配合执行肺部中药硬膏热帖敷,收到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本科共收治3500例患儿,其中婴幼儿肺炎650例,男320例,女330例,病危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1月到3岁。

1.2方法

肺部中药硬膏热贴敷是指采用国际上先进周期性经皮离子电渗治疗系统的原理,结合中医传统的内病外治理论,将经过特殊调制的中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特定穴位,同时叠加了低频电、热疗、磁疗治疗作用改善肺部罗音吸收,哮鸣音缓解及痰鸣音的排出,从而减轻重症婴幼儿肺炎程度,缩短肺炎病程。

2护理措施

2.1操作方法

本产品由主机和治疗电极组成。我科主要应用ZHXF,001型,含中频2路输出,每路具有加热、导药2种治疗模式,任一路的选择和治疗及停止不会影响另一路的状态。治疗开始时先将治疗电极分别插入仪器背部相对应的输出插孔,并将螺丝上紧。然后插上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此时液晶显示屏点亮,显示公司logo图案,按任意键后进入设置界面。再进入温度和导药时间设置:进入设置界面后按“增值”或“减值”可设置加热温度。设置范围是35~42℃,按“确认”键后保存设置温度值且进入导药时间设置。进入导药时间设置界面后,系统默认时间为20min,如果需要调整时间可按“增值”或“减值”设置,设置范围是5~40min。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洁治疗部位皮肤,先将治疗电极贴片贴敷固定于治疗部位皮肤,再将治疗电极的黑色导电橡胶和贴片的铝箔黏贴牢固并用绑带固定。按“确认”键开始治疗,(此时蜂鸣器会发出鸣响,提示应调节强度),按“增值”或“减值”键调整导药强度,调整范围0,10。在治疗阶段屏幕界面显示当前治疗状态,从上至下分别显示治疗阶段、治疗强度、加热温度和治疗剩余时间。此时温度显示的是当前温度,时间显示的是当前治疗模式的剩余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若需终止治疗,则按“设置/复位”键,回到初始设置界面,同时治疗输出、加热均停止。需重新输入各项设置参数后方可进入治疗阶段。治疗结束后,显示自动返回到初始设置界面。同时蜂鸣器发出声响,输出脉冲和加热停止。

2.2贴敷温度和强度、时间参考值

年龄在半岁至3岁婴幼儿,温度设置在36~37℃,强度1~3,时间15min;年龄在4~10岁儿童,温度强度在37~38℃,强度1~3,时间20min;10岁以上儿童,温度设置38~39℃,强度2~4,时间20~25min。

2.3穴位选择

咳嗽气短可选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定喘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背部中线旁开一指处);咳嗽痰多、听诊两下肺湿罗音可选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背中线旁开2指处)+左右肩胛下区。

2.4疗程选择5~7d。

2.5注意事项

肺炎早期,发热、呼吸困难、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