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9:57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1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知识密集化的趋势,FDi的重点也转向了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出口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升至2008年的第5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可以说取得惊人的进步。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业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上,业务主要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就导致我国服务业比重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服务贸易发展的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货物贸易成本上升,影响货物贸易的转型,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下降。需要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研究,找到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层次,从而提高整体贸易的水平。

一、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1.国际贸易结构高级化。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贸易结构的变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后勤与生产服务业务,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服务产品的生产尤其是服务外包也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到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超过19%;2007年,世界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4%,高于2000年的18.8%。

2.国际贸易格局多极化。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贸集团既互动又斗争。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2002年区域贸易组织有124个,到2006年发展为191个,年均增加16个。由于多哈谈判的失败,世贸组织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暂时搁浅,区域组织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区域组织内贸易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欧盟东扩使其经济总量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东盟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3.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1)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弱化、国际环境恶化。在新的多极化世界中,一方面几个大国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又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共同的对立面。随着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的改变,其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贸易集团化导致保护主义压力加大、外国投资减少、严重外债、资金外流、国际经济活动份额下降等。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2)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刺激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及其自由化,增强了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协调,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各国经济差距却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服务贸易应对新特征的对策

1.提高服务产品可贸易性。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层次低,可贸易性差,致使服务贸易的跨国流动受限,我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就wto服务贸易谈判来说,倾向于对因服务进口过快增长而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紧急保障措施,撤回或中止已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40%,世界平均水平为6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超过7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52%。我国保持一定的服务贸易逆差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二者不能偏废,即应保持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大体平衡,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增加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促进中国的服务贸易走出去。

2.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我国若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紧跟世界服务产业变化的步伐,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咨询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计算机、运输和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国际市场潜力巨大。从旅游服务来说,据国家旅游局的估算,到2020年,我国入境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580亿美元。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应该看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层次不高,不能长期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撑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那样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加快服务人才培养,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创建竞争优势,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效结合。

4.开放市场,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把握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来华,大力鼓励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可以根据我国服务行业不同部门国际竞争能力的差异实行梯度开放。对于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鼓励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于目前处于劣势的行业,可先采取适度保护措施,在培养起竞争力后再实行逐步开放。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业水平的差别,按照从沿海到内地的顺序梯度推进开放。

5.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国现有的一些政策,如关于跨国并购的管制政策、项目外包的税收政策等,与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不配套,阻碍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应逐步解除现有的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我国服务业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收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要改革和完善税制,支持我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改造我国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加快打造一大批专业化服务供应商。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应积极参与谈判,一方面要求主要贸易伙伴开放我国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部门,另一方面尽量推迟我国竞争力较弱的服务部门的开放进程,为完善我国服务业立法及尽快培植其竞争能力争取时间。另外,我国政府应通过与贸易伙伴的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协商与合作,努力创造对参与各方都有利的经济贸易环境,从而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6.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服务业面临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国内服务业若不能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大量的人才将会被国外企业网罗,这无疑会影响国内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一方面以企业现有员工为开发对象,对员工的智能及技能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并注意通过提高薪资福利,提供更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等来留住员工;另一方面应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善人力资源状况,培养一批熟悉wto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以便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国家权益、企业权益和公民权益,尽量减少我国服务市场所受的冲击,同时最大限度地分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益,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2]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2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收支差异三个角度出发,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和竞争力系数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上升。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 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 

2 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

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3 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收支状况改善,逆差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逆差额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扩大,如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逆差541.88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逆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从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3

关键词: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17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9-0004-10

一、引言

加入wto十三年来,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对外贸易摩擦正日益增多,对外贸易冲突不断升级。随着全球贸易重点逐步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中国遭遇的服务贸易摩擦也愈发频繁,不断升温的服务贸易争端无疑给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阻碍。美国是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对中国发起服务贸易诉讼最多的国家,仅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案件就占中国服务贸易摩擦案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有必要探讨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态,这对中国在新历史条件下缓解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轨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美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为10695亿美元,占有全球约12%的贸易份额。美国服务贸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国际服务贸易分工格局中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其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服务居主流地位,新型服务贸易成为支柱体系。从服务贸易的历史数据来看(图1),美国服务贸易持续处于顺差的状态,并且自2003年开始呈现服务贸易余额逐年增长的趋势,在随后八年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7.3%。尽管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服务贸易余额出现了小幅度回落,但后危机时代的美国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仍然展现强劲势头,2012年服务贸易顺差较2011年扩大了10.1%。

另一方面,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68%。其服务贸易摩擦不仅反映了短期内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一般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长期发展趋势。迄今为止,对于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促使笔者关注和研究此问题的直接动因。尽管如此,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已颇为丰富。能为本文的理论构架和思路延展提供必要的文献基础。在贸易摩擦的理论探索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是通过构建政府、利益集团和一般选民之间的动态化博弈模型,利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贸易政策制定的内生过程。从而对贸易摩擦的内在机理进行阐释。Grossman和Helprnan(1994)运用数理模型着重比较了利益集团和公民福利在贸易保护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其研究表明,一国贸易保护的程度与利益集团所属行业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贸易摩擦所导致的政府间国际争端实际上是国内政治矛盾的真实反映。沿袭Grossman和Helpman的研究思想,Grether等(2001)、mcCalman(2004)基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分别对墨西哥和澳大利亚贸易政策的保护模式进行分析,将贸易摩擦研究从经济领域向不同国别的政治领域延伸。邓力平(2009)在分析贸易自由化进程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概念,认为贸易保护内生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之中,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贸易政策内生化思想的不断渗透,贸易保护内生性对于解释贸易摩擦内在机理的效力也在逐步增强。本文基于贸易保护内生性这一研究思路,试图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进行更高层面的审视。

二、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

根据wto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服务贸易摩擦共发生22起,其中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就有15起,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68%。如表1所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服务领域较为宽泛。其中,分销服务4起,通用服务4起,金融服务2起,通讯服务2起,期刊服务、娱乐服务、古巴法案各1起。

无论是作为方还是被诉方,相比其他各国,美国都更为频繁地与其他经济体发生服务贸易摩擦。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中作为方频率最高的国家,此类诉讼案件共有11起,其对象不仅涉及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还包括墨西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被诉方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共4起,其中欧盟作为国,针对美国的服务贸易争端案就达3起,而另一起则发生于中南美洲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对美提出的娱乐服务诉讼案。

通过对表1中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案例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多发生在分销服务、通用服务和金融服务领域

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分销服务、金融服务和通用服务这三个领域,共占摩擦总数的66%。从时间跨度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大都集中在分销服务和通用服务;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领域。一方面,美国对于本国相对成熟的金融产业积极进入目标市场;另一方面,目标国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金融产业予以保护,开放步伐迟缓,金融市场开放顺序的结构性失衡必然会引发美国对外贸易争端的激化。

(二)扮演的角色多为方,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目标

在已有的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中,美国扮演的角色多为方。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中作为方频率最高的国家,此类诉讼案件共有11起。自2000年后,美国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诉讼案件不断提升,对象全部集中于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正处于加速成长阶段,具有长期而巨大的商业潜力,一直是美国服务提供商角逐的目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相对薄弱,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在服务贸易争端的应对机制上也存在明显的漏洞,诸多缺陷很容易被美国作为突破口,构成服务贸易诉讼的有力依据。

(三)焦点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上。涉及的提供方式较为全面

从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具体形式来看,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上。例如,美国以方的角色诉讼墨西哥影响电信服务措施案(DS204)、诉讼加拿大影响期刊进口措施案(DS31)都是基于外国机构对美国服务产品的进入限制而引起的贸易争端。美国作为被诉方参与的大部分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也同样涉及市场准入问题,如安提瓜和巴布达诉讼美国影响跨境提供服务措施案(DS285)问题的焦点就集中于美国对国外提供的等娱乐活动的市场准入问题。从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来看,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提供方式较为全面,主要涉及了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三种形式,其中涉及跨境交付的诉讼案件占据主体,如DS204案和DS285案中,无论美国扮演的诉讼角色是方,亦或是被诉方,其诉讼的焦点都集中于两国对于跨境交付问题的矛盾与冲突。

(四)界定具体承诺是处理服务贸易摩擦的出发点

美国作为方的所有服务贸易争端都聚焦于对被诉国GatS减让表②承诺的界定。DS204案中,美国诉称墨西哥对电信服务供应商的管制措施违背了其在GatS减让表中的承诺,据此向DSB提出诉讼请求;美国作为被诉方,矛头也主要针对GatS减让表的承诺与履行问题,DS285案中,双方对于网络服务的争议再次体现为对具体承诺的界定。此外,美国善于利用GatS的一般例外条款为承诺的界定寻求法律依托。DS285案和美国诉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DS363)中,美国均援引Gatt第20条(a)项中的“公共道德”例外条款为申诉抗辩,最终在服务贸易争端中占据上风。

(五)案件结果多以美国胜诉而告终

从服务贸易摩擦的处理结局来看,一方面,作为方的美国大都获得了胜诉或至少取得了对自己有利的局面。美国作为方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共有11起。其中胜诉的案件共有6起,和解案件1起,磋商未果而终止的案件与正在磋商谈判的案件各2起(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美国在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中占有明显的主导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甚至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其诉讼要求也相对强硬,要求外国直接撤销或停止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美国作为被诉方在国际谈判中却屡尝败绩。在DS285案和欧盟诉美国对外国销售公司的税收待遇案(DS108)中,美国均被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裁决违反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或《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下的相关规则。以DS285为例。尽管两国对于GatS体系下关于服务跨境交付的承诺各据一词,但最终wto专家组还是认定美国在业跨境交付上做出了完全市场准入的承诺,此案以电子商业大国美国的败诉而告终。事实表明,多边贸易体制对成员国的行为产生了有效的约束作用。

三、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内在成因解析

(一)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内生性理论根源

各国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各国在贸易保护问题上的较劲始终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过程。换言之,贸易保护内生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这一性质被称为“贸易保护内生性”(邓力平,2009)。基于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理论根源,贸易摩擦则可以看做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过程。本文将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概念拓展至服务贸易领域,从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理论视角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成因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辩证的思考。

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分支,在其自由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服务贸易保护主义,从“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这一认识出发,对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不断出现、反复回潮或时常抬头的美国服务贸易摩擦问题就不足为奇了。长期以来,在经济危机或衰退的特定时期中,服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被认为是一种常态与趋势,但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衰退到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这一过程来看,随着美国对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保护也势必成为一个客观过程。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使得内生于自由化过程中的服务贸易保护越来越成为美国维护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也将呈现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矛盾与冲突愈加激化的态势,这应当被看做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服务贸易保护不仅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的属性,还具有形式上不断深化、功能上不断延伸的特性。由此,笔者提出“服务贸易保护区域外延性”的概念,用以补充和完善服务贸易保护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服务贸易保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具备区域外延性的新特征,即以区域性组织为核心,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不断向外辐射,通过不断演化的服务贸易保护形式,对外设立服务贸易壁垒以达到保护区域内国家经济利益的目标。以欧盟为例,在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驱动下,欧盟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逐步扩大,设置的服务贸易壁垒类型也日益增加,同时对非欧盟国家实行差别待遇的管制力度也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服务贸易保护的区域外延性加以审视,倘若美国利用区域性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中美国的主导力量。

从上述基点出发,笔者认为,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解析的前提是必须充分认识服务贸易保护的内生性,认识服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服务贸易摩擦的必然性与客观性,同时深刻审视保护的区域外延性在服务贸易中的渗透,这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理性思考。

(二)美国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现实基础

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必然会催生出服务贸易保护主义,而美国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演变也是基于其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的现实基础。从经济利益角度看,美国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现实都发生了内生性变化。一方面,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逐步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但服务贸易多边体系的制度调整滞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样的体系自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外经济政策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和谐因素就会不断激化,并演变成现实的国际服务贸易争端;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通过服务贸易、投资等渠道释放出来,在经济上就表现为服务贸易摩擦。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技术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多的是各种无形的技术、专利、标准、服务等产品(雷达、于春海,2004)。在国际范围内,高技术产业链要求更为规范的外部市场环境,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市场规范和法律约束,而拥有规范市场的发达国家却往往对美国构成了潜在的竞争威胁。因此,美国在巩固和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同时,必是会伴随着与各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频发。

随着各国服务经济融合的加深,制度层面的碰撞已成为常态。从政治现实角度看,美国特殊的政治结构与服务贸易的特性相结合时,更容易产生内生的服务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议员和政府官员往往是某种利益的代言人,这些代言人既可能直接支持贸易保护政策,也可能和其他议员互相支持,甚至进行政治利益交换,以便产生更大影响(李丽,2005)。服务业往往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的劳动力群体分布较广,因此存在更大范围内的利益相关体,从而产生更多的代言人对美国服务贸易政策产生内生影响。民主制度、政治规则与服务贸易政策内生关联机制的不断深化,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双边或多边服务贸易摩擦。此外,美国国会的贸易管理体系以及议员选举制度也是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国会议员对本州的政绩和利益的关注高于对全局利益,因而可能将服务贸易问题视为地方问题,形成狭隘的服务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服务业面临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政府干预与介入。在国际关系层面上,服务贸易则涉及更大范围内国际制度与经济秩序的协调。对于中小国家,美国通过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对它们实现再制度化,然而在对这些国家的国内法律、制度等进行“改造”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服务贸易摩擦和碰撞;对于其他大国或地区,美国在国际层面上与其争夺地区影响力。试图对国际关系进行解构与重组,从而构建以美国为轴心的轴辐式国家间关系格局,这种国际关系的强势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也必然会激化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矛盾与冲突。

四、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发展动态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从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特征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金融服务领域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涉及中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共有6起,中美服务贸易摩擦就有4起,占中国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三分之二。在4起中美服务贸易诉讼案中(见表2),涉及金融服务的诉讼案件占据2起。其中,美国诉中国金融信息服务案(DS373)和美国诉中国影响电子支付服务的若干措施案(DS413)都是由中国的金融信息部门对外管制措施而引发。中国的金融领域开放较晚,行业规范缺乏有效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因此诸多缺陷很容易被美国作为突破口,构成服务贸易诉讼的有力依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始发的欧债危机,更可能长期强化这种摩擦集聚的趋势。因此,中国需要重视金融服务领域的风险防范,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执行体系。此外,中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针对服务业FDi的立法,关于商业存在法律体系的缺失势必将造成中美服务贸易在金融领域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内金融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服务标准、执业资格、经营规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和高度自律。

(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

2000年以前,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案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诉加拿大影响期刊进口措施案(DS31)和美国诉欧盟对版权和邻接权的保护措施案(DS115)。自2000年后,其诉讼对象主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皆以违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为由对这些国家提出上诉申请。随着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美国势必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手段对世界其他国家采取贸易管制或有效的报复措施,知识产权保护也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议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长期内也将成为中美服务贸易争端的焦点。中美服务贸易诉讼案中,DS373和DS413案都涉及了服务贸易市场中比较敏感的文化产品领域和金融领域,凸显了中国在服务贸易市场开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冲突。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是缓和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国在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上存在严重的服务贸易逆差,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本国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进而摆脱中国在知识产权贸易上所处的绝对弱势地位,努力突破知识产权造成的中美服务贸易阻碍。

(三)美国应对服务贸易摩擦的反制力量正不断强化

高效的服务贸易摩擦应对机制逐步成为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中扭转不利局面的有力武器。近年来,美国频繁采取积极主动的服务贸易反制与报复手段对国采取经济制裁或贸易报复。由于美国国会对于服务贸易保护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较强的法律强制性,因而在服务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上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同时,在金融、信息服务等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服务部门中,美国善于利用DSB解决相应的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力求通过DSB对谈判阶段的成员国施加压力,为其贸易救济赢得法律空间。

相较而言,中国在服务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上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制度环境方面,国内的贸易救济存在缺失,未形成关于贸易救济的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使中国在遭遇服务贸易摩擦时面临国内贸易救济缺乏立法保障。对外又无法实施有效贸易报复的双重困境;在利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中国在面对服务贸易争端时的应对态度和反制手段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很多时候甚至存在消极应对的现象,无法有效地利用DSB平台为其辩护。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完善服务贸易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对服务贸易保护的立法,界定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和对象,强化服务贸易保护的法律约束性,从而为服务贸易救济甚至服务贸易报复提供法律空间,扭转中国在服务贸易争端中所处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DSB解决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尽管DSB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但它仍不失为有效解决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和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任何贸易摩擦的激化或单边及双边的制裁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沈四宝,2007)。因此,在wto多边框架下通过磋商和谈判解决服务贸易争端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应当充分利用DSB平台表明自身的立场和态度,以合理、合法的辩护理由为申诉抗辩。

(林峰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

邓力平.2009.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保护与税收因素[J].涉外税务(12).

李丽.2005.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1).

雷达,于春海.2004.内外均衡、结构调整和贸易摩擦[J].世界经济与政治(8):70-76.

沈四宝·2007.美国、日本和欧盟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

Crossman,e.m.alldHelpmane.1994.protectionforSa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84(4):833-850.Grether,J.m.,Demelo,J.andolarrage,m.2001.whoDeterminesme,cantradepolicy[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64(2):343-370.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4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1.旅游服务贸易wto规定和特征。根据wto对服务贸易分类的规定,“旅游及相关服务包括以下几项:宾馆与饭店提供的住宿、餐饮服务、膳食服务及相关的服务,旅行社与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导游服务和其他旅游服务”。旅游服务贸易在产业划分上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除了共同拥有的第三产业的特征,还拥有以下的三个特征:(1)综合性。旅游服务贸易的相关企业需要向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涉及的方面有吃饭,住宿,交通,娱乐等等。因此这就要求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的企业必须具备综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全方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服务的范围较广。(2)敏感性。旅游服务贸易对很多因素都很敏感,如旅游国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甚至是自然因素。因为多种因素影响着旅游需求,旅游国在某一时期的旅游服务贸易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性。旺季和淡季之分,很好的体现了旅游服务贸易的敏感性。(3)世界性。旅游服务贸易是国际性的贸易产业,是一种跨国界或者跨地区的世界性贸易方式。这一世界性就决定了有关旅游贸易企业需要根据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来制定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展旅游服务贸易的相关合作。

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通过旅游服务的wto中的规定和特征我们可知,旅游服务是一个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开放度明显提高。旅游服务贸易虽然是传统行业,但仍然是服务贸易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为2022万,而2015年我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1.2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不断上升,由2005年的510.55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2217.72亿美元,增长近4倍之多。我国外汇收入呈上升趋势,与1980年的6.17亿美元相比较,2014年我国的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了15倍,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66倍,居世界第四,说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正逐渐增强。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概况

1.出口市场占有率。出口市场占有率是通过一国某产业或某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来分析其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值越高,则说明该产业或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表1显示,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比较弱,与美国、西班牙等旅游强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出口市场占有率一直占据世界第一地位。但是该指标显示,2003年后,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出现了下降趋势。法国和西班牙的出口市场占有率在保持在6%-8%之间,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一直在3%-5%之间徘徊,但是稳中有升,说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通过一国某产业或某产品的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来分析其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它是分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通过对比世界市场上其他供应国同种产品或产业来分析本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如果该值小于0,则表示该国该产品进口多于出口,相较于国际水平,其生产效率低,处于竞争劣势。如果该值大于0,表示该国该产品出口多于进口,处于竞争优势,值越大则优势越大。

在2002-2007年,我国的旅游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直是正值,有着微弱的竞争优势,然而从2009年开始,该值变为负数,竞争优势转为劣势,且劣势在逐渐扩大。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法国、西班牙国家等旅游强国一直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英国和德国在此期间指数一直是负值,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

1.“一带一路”将促进旅游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5个国家、44亿人口,跨越了东西方四大文明,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全世界近50%的文化遗产和74%的自然保护区都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中。“一带一路”将使得签证更加便利,通过使用免签或电子签证,以此延长签证有效期限,减免签证费用,;增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吸引周边国家消费者到中国旅游,缩小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将大大促进中国旅游企业伴随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走出去。

2.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1)全面理解“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推进合作。我们不能将“一带一路”单纯的理解为一系列投资项目和优惠政策,如今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一个整体目的地的现实条件还不具备。在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时,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宏观战略部署和研究,注重沿线国家的协调合作和内部资源整合。(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领域支撑。从旅游服务贸易的综合性可以看出,其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非常大。政府应积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以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旅游项目路线的开发工作要进行科学的指导、规划和统筹。在道路、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旅游的功能和诉求。(3)整合旅游资源,具有创新意识。我国有56个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特点。以设计创新为出发点,挖掘在旅游文化方面的潜力,利用差异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色旅游产品来提高旅游业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⒖嘉南祝

[1]秦超.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以及竞争力分析[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1(12):139-140.

[2]匡贤明.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打造服务贸易强国[n].第一则经日报,2015-03-26.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5

然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毕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由于服务产品的非实体性,服务贸易的发生往往是“无形的”,它不象货物贸易那样可以确切地“看到”货物跨越边境的过程,并且可由海关记录下来。许多时候,人们都难以了解是否有服务贸易在发生,特别是当服务与货物的贸易同属一份合同时,服务的价值就往往被视为货物成本的一部分而不再单列。其次,由于服务产品的非贮存性、非转移性,服务贸易的发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服务的提供者须存在于“进口国”内;或服务的购买者须转移到“出口国”中;或供需双方各自居于本国内,但须借助于先进的电讯传输技术,使服务得以直接到达购买者所处的地方。

服务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当今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的基本方式,即(1)人员流动,指自然人到别国境内提供服务,如建筑承包、劳务输出等;(2)实体存在,指通过在别国境内建立商业提供服务,如开办百货商店、律师事务所等;(3)消费者移动,指在本国境内向外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最典型的如旅游业;(4)过境贸易,指服务提供者从其本国境内向在另一国境内的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如电讯服务,以及借助于电讯手段实现的跨国的咨询、信息、金融、设计等。以这四种方式从事的经营活动即为“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所定义的服务贸易。如果说货物贸易主要是凝结的劳动跨越国境流动,那么,服务贸易则基本上是以劳动的提供者(或购买者)跨越国境实现的;与此相适应,服务贸易的政策壁垒必将与货物贸易的有所不同。

服务贸易政策的一般特征

首先,由于服务贸易多要涉及人员过境,并在一国境内发生,因此,服务贸易的政策也以国内政策为主,有较多关于“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的资格与活动的限制规定。其中包括有关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移民政策以及国家电讯服务方面的管理法规等。这类政策本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贸易政策,并且有些内容涉及国家的与安全。因此,尽管服务贸易已被纳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制框架,但要在这些敏感的国内政策问题上取得突破仍困难重重。实践中许多服务贸易的壁垒都是以维护国家与安全的名义制定的,而真实的目的与作用却是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服务贸易包含150多个具体的服务行业,涉及第三产业的各个层次。如在流通部门有跨国商业批零服务、国际运输与仓储服务等;在生产与生活服务部门,有国际旅游、跨国银行、国际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国际保险与再保险、国际租赁、维修保养及技术服务、国际讯电服务、广告、设计及管理咨询服务、医疗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在提高居民文化生活素质的服务部门,有教育、科研、卫生及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等。对于这当中的每一具体项目,都可能存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所实行的制度规则不同、对外国进入的开放程度与限制措施各异的情况。因此,服务贸易的壁垒深深融入国内政策领域,庞杂繁复,在灵活性、隐蔽性、选择性及保护力等诸方面比之货物贸易的非关税壁垒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又由于存在着政策透明度要求,有可能违反各国的与安全原则,以及各国国内规章制度缺乏可比性这两大难题,致使协调统一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制度的前景不容乐观。

概括起来,服务贸易壁垒有以下几方面主要特点:(1)以国内政策为主;(2)较多对“人”(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资格与活动的限制;(3)由国内各个不同部门掌握制定、庞杂繁复,缺乏统一协调;(4)灵活隐蔽,选择性强,保护力强;(5)除了商业贸易的利益外,还强调国家的安全与利益等作为政策目标。

服务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1.限制“贸易”的壁垒

服务贸易的过程,即由一方提供一定的服务而另一方支付一定的报酬。限制“贸易”的壁垒就是阻碍这一过程实现的政策措施。又因为服务贸易的客体即一定的服务行为—“卖”者因提供了服务而获取一定报酬,“买”者则付出一定的代价取得某种满足或效用。于是可把服务行为类比于货物贸易中的商品,从而服务贸易中这类限制“贸易”的壁垒,在某种程度上便可与主要针对商品而设置的货物贸易壁垒相类比。其主要手段有:

——税收歧视。对外来的经济组织或个人所提供的服务或购买的服务征收过高或额外的税。这实质与货物的进出口税相同,只是国内税费比起关税远远缺乏透明度和统一性,并多由不同的服务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税率不稳定,地区差别大,可预见度低。因此税收歧视对服务贸易的预期利益能否实现影响较大,成为一种较有力的服务贸易壁垒而被广泛地运用。例如,规定对外国在本国设立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保险机构征收较高的税率;又如,在外国服务提供者获准进入和使用本国的公共电讯传送网及其服务时,通过征收较高的税费加以限制调整。

——补贴。即国家通过直接拨款或税收优惠等手段,对本国的某些服务行业进行补贴,扶植其发展,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尽管不论是发达的还是发展中的大多数国家,补贴措施都被广泛地运用在运输、通讯、供水、供电、技术推广、医疗卫生、教育、广播等基础和公共事业部门,其首要目的多为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国民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补贴在客观上可以形成对外国服务业的歧视,阻碍其进入本国。当然,如果单纯靠补贴,而不适当地引入竞争的动力机制,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停滞落后,从而阻碍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国家垄断与政府购买。一方面,许多服务业,包括民航、邮政、电讯、铁路、广播等,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家垄断,使得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特别高,甚至根本不可能进入。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是服务产品的一个很大的购买者,而其在“购买”时,常常会偏向于优先购买本国的服务产品,从而形成对外国服务产品的“歧视”。例如,世界各国都有为本国航空公司或海运公司保留货源及航线的做法;又如我国的法律规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一律须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实际上,政府购买与国家垄断反映了某些服务部门中的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特征,而这并不一定须由国家或政府垄断。在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电讯、民航、铁路等服务行业被一些实力雄厚的私人垄断公司所把持,这同样能有效地阻碍外国服务业的渗透与进入。

——外汇管制。这主要指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控制外汇在本国境内的持有、流通与兑换,以及对外汇的出入境实行管制的政策,限制了本国居民及各类组织团体对外国服务产品的消费与支付能力,同时也可限制外国服务业在本国的业务量与获利张力。例如,对外汇持有、流通、兑换的管制,对旅游业这类以消费者移动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影响较大;而以实体存在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则受到利润汇出的限制较多。

2.限制“主体”的壁垒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在这个领域产生了独特的贸易壁垒。服务贸易壁垒多针对人员的过境移动以及一国人员到另一国境内从事服务经营的资格与具体活动能力条件等。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资格的限制。这一般指对外国个人与组织在本国经营某种服务业的权利进行限制。例如,许多国家禁止外国银行及其他金融保险机构在本国设立分支机构,有的虽允许建立分支机构,但要求其必须与母行中断业务上的直接联系。又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建筑工程服务方面较有优势,但一些发达国家拒绝在这方面提供开业权。阻止这类服务的“进口”。此外,许多国家不允许国外经营者在本国开办旅行社、广告公司、零售和批发商业网点等服务经营实体。对在外国注册或取得的医生、律师执业资格的歧视也较普遍,因而限制了外国医生、律师等在本国开业。

——股权的限制。这是指虽然允许外国服务经营者在本国开业,但东道国要求必须参股,并通常要求占有多数控股权,以此维持本国对该行业的控制。如有的国家要求在外来保险公司中占多数控股权。

——经营的限制。这是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甚至干预其具体的经营决策。例如,对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禁止其经营某些业务;对外国银行,限制其只能在低储蓄率的地区开业,或通过信用额度限制、储备金要求、资本控制等手段进行调控以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以及本国国际收支的安全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育,对外国咨询公司,要求其必须与本国相应的机构合作经营业务;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逐步推进,以开业权限制等为表现形式的绝对的进入壁垒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而对具体经营权限的限制则既体现了适度的对外开放,又往往能有的放矢地削弱外国服务经营者在本国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因此,这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壁垒形式。并且,这还是一种“可调性”较强的壁垒,各种经营限制的内容及限制的程度、方式等均可依本国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推进的要求而不断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6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国际贸易创新

一、电子商务概述

1997年1o月1日至3日在iSo和ttU的倡导和支持下,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全球信息社会标准大会,会议首次提出了“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即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商业贸易服务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的利用和管理来控制其他物流和能量流的运动,以减少其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损耗。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相谋面的情况下,实现交易达成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使其不仅符合商业经济的内在要求,还超越了其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的出现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益,给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创新。

电子商务属于国际贸易工具创新,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并且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国际贸易中它的的主要特点有:

1.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撑体系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信息处理和传输服务、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的建设维护等。它主要是指与计算机以及通信手段有关的服务体系。它就像座桥梁连接着买卖双方,使双方达到各自的目的。

2.电子虚拟市场。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体空间不同,电子商务环境下其运作空间为电子虚拟市场。电子虚拟市场指的是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以数字方式进行交互式商业活动的市场。电子虚拟市场是传统实物市场的虚拟形态。

3.全球化市场。传统的市场是实体市场,它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商品市场中,由于商务的数字化带来的虚拟特性使信息的传递以极高的速度快速流转,在这种环境下,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的缩短了,商务交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被突破了,商务交易的范围也从有限的区域性小市场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场了。因此,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市场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

1.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政策创新

据统计,1996年,美国的软件销售已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47%销往海外,与此同时软件产业创造了多达60万人的就业机会,软件产业正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1998年5月19日至21日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的贸易部长在内瓦召开了为期三天的电子商务会议,达成一项至少一年内对通过因特网销售的软件和货物免征关税的协议。该协议的达成对永久性禁止征收电子商务关税产生推动作用。网络贸易实施零关税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硅谷的许多公司都说他们对以在线方式从事商务的规则仍然是若明若暗,但是世界贸易组织对intemet商务暂时不征关税的决定。还是给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带来了一丝宽慰。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这项协议所带来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客观上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免除网络贸易关税能导致计算机相关产品特别是软件产品进口价格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而且,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产业呈上升之势,出口量不断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关税方案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利的。wto的这项政策只适用于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而不适用于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这项禁征关税的政策可能会给诸如在线旅游和数据业务等这些涉及信息或无形货物的交易的国际电子商务行业带来好处。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商务是未来25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在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摇篮时期。给予各国免关税扶持,无疑有助于促进“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管理创新

全球电子商务的在不断的发展,这必将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宏观管理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

电子招标。就是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招标采购的规范化程度,增强招标采购过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2001年5月,商务部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和加强国际招标的管理,开发建立了中国国际招标网。这是我国招标投标事业的一项重大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行电子招标,使中国外经贸管理机关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企业投标资格的确定,可以及时检查、跟踪、反馈、调整招标商品使用配额情况。投资企业每一个月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向各地外经贸委报送配额情况。各地外经贸委每月汇总报外经贸部。外经贸管理机关可以实行对招标商品配额的动态管理,解决配额使用率不高以及浪费等问题。可以实行网上抽查,取消违规企业投标资格,做好技术支持,提高配额使用率,使同等数量的商品卖价和出口额增加,规范贸易秩序,净化经营环境,外经贸部将扩大电子招标。

(2)实现网上申领发放许可证

为全面实现进出口许可证签发与管理的网络化,在2002年启用新的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发证的基础上,外经贸部决定自2003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使用企业网上申领许可证系统。它通过网络技术。连接各级配额管理机关、许可证发证机构、海关及进出口企业,对进出口配额的分配、进出口许可证网上申领、审批、同海关的联网核查等整个进出口业务和管理的各环节实现全面监管,形成全国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闭合网络。网上申领发放许可证可以帮助实行全面的进出口许可证核查:海关凭许可证验收,银行凭许可证结汇。这样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单证和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3)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海关管理

1998年9月1日,中国海关总署通过中国电信公众多媒体网向全国各外汇管理部门、各外汇指定银行提供了报关联网核查功能。从而告别了过去人工二次核对报关单的做法。在海关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在促进企业进出口,给企业提供方便的同时杜绝逃税现象。

(4)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进出口商品检查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国际经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与外贸经营单位、运输部门、银行、保险、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以及国内外其它检验机构有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各种单证交换频繁且传递量大。目前我国商检业务初步实现检验、检验出证的计算管理,初步建成了系统内数据通信阚。今后,我国商检电子商务应用的两个主攻方向:一是受理报验和签发商检证书;二是进口货物流向信息传递。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8

【关键词】数字化产品;课税;征税方法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81-02

一、数字化产品国际立法模式比较

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数字化产品课税立法措施和实施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国家或组织联网免税法案年5月通过,2007年10月31日决定延长至2014年盟增值税改革法案年开始对数字化产品征税有明确的立法措施作发展组织(oeCD)在线销售消费税课税指南年通过,对于C2C模式销售产品如何征税并没有涉及,存在一定的缺失组织(wto)子商务计划品贸易适用GatS,但保证Gatt层次上的准入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数字化产品课税立法模式缺乏国际统一协调,主要有美国免税模式、欧洲的增值税法案、南非隐含立法模式。具体来说,第一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免税法案。其实,最早自1996年起美国就主张网络贸易免税方案。1998年5月获参议院通过的《因特网免税法案》规定了3年免征期。随后,该法案多次延长免税期限。尤其是,《英特网免税法修正案》在2007年10月31日经美国总统签署正式生效,将免征禁令期限延长至2014年。但是,美国实施双轨制方案,规定在1998年10月1日前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约10个州可以继续适用“祖父条款”。

第二种模式,以欧盟为代表的增值税法案。欧盟对从事数字化产品贸易的企业和消费者征收增值税始于1998年。尤其是,2008年2月又通过了增值税改革方案。主要内容体现在:第一,今后在欧盟范围内对购买者不再由服务商注册所在国征税,而转由发生实际服务消费的国家征收;第二,为了协调个别低税国家的利益,服务商所在国对转交给发生实际服务消费的国家的增值税仍有权留存一定的比例:2015—2016年均为30%,此后递减为每年15%,直至2019年1月1日终止。

第三种模式,以南非为代表的隐含征税制,虽然其国内增值税法案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对数字化产品征税,但从其条款隐含的实质来看,应予以征税。然而,该模式也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如oeCD在2006年《国际增值税/货物服务税指南》中指出:除非一国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对企业征税,否则企业不应承担额外税负。

二、数字化产品交易性质及征税分歧问题

关于数字化产品交易的性质及是否征税问题,国外学者主要存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观点以美国为典型的免税派认为,不应对数字化产品征税,否则会严重阻碍其贸易的发展。关于数字化产品交易的性质,美国学者采取了双重标准。一则,在国内,主张数字化产品交易不受货物买卖法的规制;二则,在国际上,基于美国在数字化产品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坚决反对欧盟通过的增值税法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国为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需要,而非从立法角度作出的科学论断。如美国学者RoyRohatgi等。

第二种观点,以欧盟为代表的征税派主张,数字化产品既不应承担超额税负,但也不能予以免税。而且,基于美国在全球数字化产品交易上的主导地位,如不对其征税,将会使得欧盟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因为欧盟企业向其成员国内外销售数字化产品,均需缴税。关于征税的具体地点,欧盟多数学者认为,应由发生实际服务消费的国家征税。

第三种观点,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折中派认为,如果不对数字化产品征税,则可能造成对本国税基的侵蚀。但是对于征税的税种,观点各异。如印度学者认为,数字化产品交易应视为一种特许权转让,进而征收预提税。新加坡学者主张,数字化产品交易应视为提供劳务,缴纳一定比率的货物与劳务税。南非学者oberholzer也指出,对数字化产品征税是合理的。但他强调,南非并没有对其如何征税提供确切的立法指引。总之,国际上对数字化产品是否征税及所使用的征税方法,存在严重的分歧,各国学者间也缺乏共识。

三、数字化产品交易性质的应然分析

(一)wto体制下的应然分析

究竟数字化产品应视为货物抑或服务,国际社会也存在严重分歧。虽然美国为了维护其数字化产品贸易的优势地位,强调在其国内不能适用货物买卖法,但却在wto体制下主张应适用Gatt。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果数字化产品交易属于货物销售而非提供服务,则有利于其数字化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巩固美国的贸易优势地位。与之相对,欧盟则主张,数字化产品并不具备任何物理特征,因而应视为服务提供,进而适用GatS。甚至,一些国家主张数字化产品既非货物贸易,也非服务贸易,应适用tRips协议。

综上,可以看出,各国对于在wto体制下,数字化产品的交易性质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由于各自主张的不同,因而适用于不同的wto协议。实际上,为了维护技术中性原则,wto电子商务计划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用GatS,但保证Gatt层次上的市场准入。

(二)oeCD框架下应然分析

关于数字化产品属于服务抑或货物,oeCD的态度是明确的,应将其视为一种服务提供。关于征税方法,oeCD税务委员会第9工作组于2001年2月一份报告建议,对B2C交易情形,实际消费地应为接收方拥有惯常居所的国家;对B2B交易情形,应将接收方拥有商业存在所在地视为跨国交易的消费地。随后,oeCD在2006年2月又了《国际增值税/货物服务税指南》,再次确认了上述建议。尤其是,2008年1月oeCD了三份有关跨国远程在线销售劳务和无形资产的消费税课税指南,使得2001年报告和2006年指南建议的征税方法,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四、我国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对数字化产品交易的性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部分学者认为,数字化产品应视为货物销售,且赞成wto电子商务计划所提出的建议。也有个别学者认为,我国有关税法应将其视为现行营业税意义上的销售劳务或无形资产,而非现行增值税意义上的有形货物销售。有的学者主张,数字化产品分类不同,其所得性质应不同。尤其,对于下载、订购已经获得版权保护的数字化产品,并供商业开发利用的应视为特许权使用费。但是,对于具体征税方法,国内学者则较少展开深入分析。总之,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对于数字化产品课税的立法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仍需要就中国的路径作出明确的选择:现阶段不征税,但可借鉴美国模式,规定合理的免税期限。

参考文献: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9

贸易结构是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行业间收支情况差异较大。因此,从长远来说,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合理并得到进一步优化,才能改善服务贸易条件,支撑我国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部门进行结构分析,考察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部门结构的主要特点和国际竞争力,并分析了造成目前服务贸易结构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的现状和特征

首先,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最主要部门,占据整个服务贸易总收入的半壁江山。2006年上半年,旅游服务出口占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重为36%。2000―2005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62.31亿美元、177.92亿美元、203.85亿美元、174.06亿美元、257.39亿美元和291.96亿美元,分别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3.34%,53.37%,51.29%,37.25%,41.23%,39.37%,并且顺差分别达到31.17亿美元、38.83亿美元、49.87亿美元、22.19亿美元、65.90亿美元、75.37亿美元,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和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来源。

其次,运输业是我国服务贸易中的第二大部门,2006年上半年,运输服务收入和支出占服务贸易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3%和39.34%。2000―2005年的出口创汇额分别达到36.71亿美元、46.35亿美元、57.20亿美元、79.06亿美元、120.67亿美元、154.27亿美元,分别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2.06%13.90%,14.39%,16.92%,19.33%和20.73%。但是该部门这些年分别存在-67.25亿美元、-66.89亿美元、-78.92亿美元、-103.26亿美元、-124.76亿美元和13021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逆差,反映出我国货物进出口大量使用外国运输服务的现状。

第三,2002年是建筑服务的转折点,不仅实现创汇收入12.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12%,并且由上年的逆差3.92亿美元转为顺差2.834亿美元。2002―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达到12.46,12.89,1467和25.93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13%、2.76%、2.35%和3.49%。

第四,从部门结构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以传统的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2005年三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80%,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三大支柱产业。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察赋优势部门上,而在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呈现出贸易逆差,反映出我国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领域较为落后,而这正是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一个侧面我们也得出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落后的原因。

第五,不同的服务贸易部门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服务贸易出口中,运输、建筑、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咨询等部门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而旅游、通讯和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等部门占总出口的份额越来越低。在服务贸易总进口中,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咨询等行业呈上升趋势,份额逐渐降低的行业有旅游、其他服务行业等。从总体来看,传统服务行业在出口创汇中的作用有所降低,而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包活动相关的服务项目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某些行业表现出进出口同时增加的特点,这说明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开始凸现,国际服务分工的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我国主要对外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均衡的特征说明不同的服务行业具有不同的国际竞争力,国内服务贸易企业在面对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压力时,如何正确分析目前的竞争力状况,探寻合适的竞争途径,如何尽量减少我国服务市场所受的冲击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本文使用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各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客观分析。

比较优势指数,即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国外学者称之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tradeBalance,ntB)。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出现的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该指标的理论值域为[-1,1],在值域内,竞争力单调递增,越接近1,表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标的计算式为:

其中,Caij代表i国j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j商品的出口总额,mij代表i国j商品的进口总额。

通过计算和分析我国主要服务行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内部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特点,优势集中在简单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并且这种优势表现出下滑的趋势。

从1997―2005年间我国服务业内各行业的比较优势指数(表2)可以看到,在考查期间内,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是我国持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除了旅游在1997年以指数为-0.09和其他商业服务在1999年为-0.18外,其他年份均为正值,旅游平均Ca指数值为0.13,标准差为002,其他商业服务的平均Ca值为0.15,标准差为0.09,说明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稳定,其他商业服务的稳定性差一些,但基本上能够维持一定程度的优势。旅游业的优势原因在于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悠久,地大物博,具有持续吸引外国游客的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加之旅游业本身并不涉及国家和经济安全等敏感领域,因此,旅游业的开放受到了较少的限制和垄断,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印证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业的相对适用性判断。但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旅游业的出口收入每年只有两百亿左右,出口总额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相称,主要原因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显粗放。

除了旅游业之外,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两项的Ca指数大多为正值,但这两个行业竞争优势的取得来源于国家垄断,是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的考虑对其进行垄断经营而获得的。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分期兑现,这两个部门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2005年这两个行业的指数就分别下降为一0.11和0.06,正是对实际竞争能力的数值回归的一种表现。由于通讯服务和计算机信息服务属于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我国在这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在其他几个服务行业几乎都处于竞争劣势,在考察期内的Ca指数值大都为负值。其中,运输和建筑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其Ca指数也基本为负值。保险和金融服务,尤其是保险服务,竞争劣势明显,基本上Ca指数都是负数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保险服务的时间比较短,相关的人力资本和专业技术的积累不够完善,加之长期以来金融保险业的国家垄断,行业集中度极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两个行业的加快发展。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的竞争劣势比较严重,一直稳定维持在-0.8到-0.9之间,多年不见好转,这一结果反映了我国科技体制对科研开发活动的制约,导致我国科研成果及其商业转化率的低下。咨询服务的劣势是因为我国咨询业发展滞后,电影、音像的逆差劣势则是由西方个人自由主义文化的巨大冲击以及我国本土文化开发的不够而造成的。

三、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的成因分析

首先,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低,目前美国服务业占全国GDp80%以上,而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工业化发展战略,对服务业发展重视不够,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始终在30%~35%之间徘徊,而且发展较为滞后的服务业导致我国服务业贡献率也较低,贡献率仅在30%左右。相对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显得严重滞后。

其次,高等要素供给不足,人才匮乏,科技落后导致我国服务贸易过分依赖自然禀赋的较低级出口结构。我国在初级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上有较好的先天优势,但在高级生产要素上处于不利地位。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及某些天然资源比较充足的行业如旅游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我国旅游业的优势原因在于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持续吸引外国游客的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及科技的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对低端生产要素的使用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国目前过分依赖于自然禀赋的出口结构是相当脆弱的,如果我国服务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现有的比较优势就会丧失殆尽,因此要改变服务贸易中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偏低的状况。

我国高等要素供给不足,影响了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如保险,金融,广告宣传,咨询等,而如果我国高等要素供给始终是这种状况,则服务贸易结构就得不到优化升级,并将一直处于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的低水平上。

第三,一些服务行业拥有垄断权力因此造成效率低下,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世界服务市场竞争,如长期在政府保护下的银行业,电信业等。同时政府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力度不够,没能有重点地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和保护幼稚服务产业,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

垄断导致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过多、服务业投资基本上以国有投资为主、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由政府制定和管理,从而阻碍了专业化分工协作,使生产要素不能有效合理流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发挥。在服务业的一些关键领域,通常也是行政垄断势力强大的地方。长期的垄断地位阻碍了这些服务行业的成长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也直接导致了现有的服务贸易结构并没有真实反映我国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第一,全面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也是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基础。我国服务业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平衡发展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服务业部门如电信、银行、保险等,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这些行业也是我国加入wto谈判中,主要缔约方要求我国开放呼声最高的部门。在这种条件下,服务业的大幅度开放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势必对国内服务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在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实行对内开放,降低国内市场的垄断程度,允许国内有条件企业投资这些行业,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提高国内企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第二、大力培育高等、专业要素,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点是健全高级要素培育机制,消除服务贸易要素生成过程中的诸多制度制约因素。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本现状难以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新格局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以及利用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完全有能力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相互配套的科研评估与检测机制,提高开发、研究质量,保证优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国民经济各产业是链状结构、互相影响的。要优化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就必须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抓好服务贸易相关及辅助行业的发展。通过优势产业来带动劣势产业,从而推动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

就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而言,相互作用的关系显而易见。例如银行业可以为其他各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其他各行业的盈利也将为银行业注入更多的资金:航空、铁路等新路线的开辟以及提速,将为居民旅游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扩大旅游范围,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等。类似的连锁效应将带动整个服务业水平的提高。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篇10

论文摘要: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逐渐成为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分析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资源,创造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依据。论文关键词:文化;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差异性;互补性1文化及其特征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1)分析文化的差异性,有利于跨国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控制。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合理地利用文化差异,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发掘民族文化精髓,融合异邦文化,力创国际品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形象的树立需要追加许多内容,在质量优胜的基础上,它不仅需要命名得好、商标设计得精美,还需要品牌的服务、宣传等附加内容做得出色,而这些内容的开发、拓展和保护都离不开文化这一要素。企业要想创立知名品牌,必须走名优化道路,以民族文化为基点,营造品牌的独特文化氛围,打造出特色产品。同时,针对不同国际目标市场的不同文化需求,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对品牌加入目的国文化风格,在保持产品特色的同时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偏好,这样走出的一条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做基石的品牌之路,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综上所述,文化同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基本物质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人们从商品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灵体验。因而,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将加入更多的文化因素。这样,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如何发挥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