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06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1

>>基于自助服务的高校智慧校园构建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构建研究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基于eRp的商务智能系统的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慧校园应用研究基于智慧校园的数据中心建设研究基于nFC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研究基于Bim技术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研究基于Spark的智慧校园数据挖掘研究基于智慧校园的pim流程与数据智能管理平台建设基于模式的校园电子商务研究基于模式的校园服装电子商务研究“智慧校园”的构建与实践基于主体的商务智能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基于智能的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基于智能网的校园业务解决方案研究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研究成都康赛:智慧计算构建的智慧校园基于智慧校园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28.

[3]赵卫东.商务智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李艳.商业智能是一种解决方案[eB/oL]..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2

如今,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颠覆了我们对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想象,我们将体验到连续的、无处不在的网络。而有线、无线融合一体的网络环境是“智慧校园”必备的一个基础设施平台,也成为了现阶段衡量高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山西中北大学与卓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展开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智慧校园典范,取得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进展。

校园网络全面升级

中北大学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并在朔州市设有校区,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总占地2501亩,建筑面积近10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2015年,经过与全校师生的讨论和投票表决,中北大学正式携手卓智,开展校园网络建设的战略合作,对校园基础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累计部署了ap数近9000台,成为了山西第一所wi-Fi全覆盖的高校。

全校核心骨干网升级到40G,汇聚区域万兆互联,千兆到桌面的先进网络基础架构。新建成的校园网开户数量达到约2.5万人,高峰在线人数近2万人。给全校师生带来了高品质的网络体验。全校wi-Fi全覆盖办公区、宿舍区、教学区、实训区、食堂、图书馆等区域,根据不同的区域采用定制化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保证了wi-Fi信号的质量。无处不在的wi-Fi,为中北大学未来mooC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监考系统等下一阶段“智慧校园”的建设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打通信息孤岛

保证校园网络安全、可控

在校园网管理与维护方面,中北大学拥有校园网的管理权,借助卓智的管理平台,将学校无线网络以及原有办公网络和新建的学生宿舍有线网统一认证管理,整合运营,打通了信息孤岛,增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全校统一的服务平台、校服远程app、卓智机器人、日志审计系统、自动化的巡检软件等卓智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运维与服务的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

此外,卓智还配备了3名专业运维人员驻校,解决师生上网遇到的问题,使网络中心管理人员从繁杂的维护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幅提高了网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在资费方面,卓智整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进入校园,出台了合理的收费标准和不同类型的套餐,为师生提供多种网络产品及服务。

一次性完成校园网建设

作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北大学曾经备受网络建设相对落后的困扰,阻碍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道路。自2002年以来,学校逐步建设校园网,到2007年中北大学建设完成了学校办公区有线网络。然而,发展到目前该有线网络大部分设备比较陈旧,故障频频发生。校内各家运营商铺设的无线wi-Fi,互相干扰,可用性差。学校整体的网络融合度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相对缓慢。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中北大学选择一次性完成校园网建设,虽然具备统一规划实施、统一进度管理、建设成效快的优势,但是需要学校一次性投入的资金体量较大,学校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而且涉及的系统与设备繁多,无形中增加了建设难度,预算精确度也不易把控。

如果选择与运营商合作,运营商能够帮助高校承担一部分管理与运维工作,减少一部分资金压力,但通常会按照“小区宽带”的方式建设宿舍网,形成了学校维护办公网、运营商维护宿舍网的状态,两张网络缺乏有效整合与管理。学生在“校园网”范围之外,使智慧校园失去了重要的用户和原有意义。

此外,运营商的建设通常关注3G/4G,往往忽略wi-Fi覆盖整个校园区域,抑或所建设的wi-Fi信号质量与使用效果不佳,难以保障智慧校园的移动应用。

加快建设“智慧校园”

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北大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作为教育网络运营服务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卓智始终致力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为广大高校免费投资建设基础校园网,并提供运营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在校师生的网络体验,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移动互联需求。统筹规划的校园网络建设方案,免费动态地持续更新服务,保证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在智慧管理层面,卓智研发团队结合多年学校教学和教务管理经验,研发出的“教育+”互联网生态云解决方案及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数巨+”两大产品,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卓智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与人才优势,专注校园网络建设及运营超过10年时间。

截止到目前,已经在超过20个省市为百余所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网,为超过100万高校师生提供智慧校园网络服务,与众多高校形成长期战略合作。

立足未来,卓智将继续携手中北大学,博学广知,实践创新,践行校企合作新模式,使中北大学等各大高校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经受挑战,快速发展,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智慧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相关链接

十年前兴起的“数字校园”建设,有些高校并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又要搞“智慧校园”建设,是可持续发展吗?“智慧校园”建设,说到底,是要建设一批智能化或智慧的应用系统,如智慧教职员管理系统、智慧学生管理系统、智慧教学系统、智慧科研系统和智慧后勤系统等等,它们与数字化系统是什么关系?或者说,跳过数字化应用系统,能建立起智慧化应用系统吗?

物联网“入驻”高校需谨慎

物联网的体系庞杂,设计很多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并不容易。本科的时候需要兼顾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精力很难集中,所以本科时并不是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黄金时期。其实目前很多现有专业都是物联网中的组成部分。不需要盲目地开设专属课程,而是要在已有课程中加入物联网的概念是比较好的选择。物联网其实就是计算机应用,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和物联网的联系都非常紧密,柏斯维认为从这些专业来寻找切入点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智慧风暴物联网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3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58-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等的具体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的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把握《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大好机遇: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顺应贵阳市智慧城市工程的建设。结合贵州省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各个服务系统相对独立,没有完善的共享与自动化机制。结合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贵州各大高校都在纷纷力争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校园”或者“智慧校园”的实现。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在“十三五”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为例,谈谈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设想与方法。

1基础知识简介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技术和产业模式[1,2],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从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可以总结出物联网所体现的两层基本涵义:(1)目前的三大网络,包括互联网(internet)、电信网、广播电视网是物联网实现和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是在三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2)用户应用终端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因此,物联网技术能够使物体变得更加智能化。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最有可能率先获得智能连接功能的物体包括家居设备、电网设备、物流设备、医疗设备以及农业设备,并基于此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系统融合[3~5]。

iBm公司于2007年底宣布了云计算计划[6],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所谓云计算,简单地说就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以用户为主体为其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服务模式[7]。虚拟化为云计算实现提供了很好技术支撑,而云计算可以看作是虚拟化技术应用的成果。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出现了众多云计算研究开发小组,如谷歌(Google)、iBm、微软(microsoft)、亚马逊(amazon)、emC、SUn、Hp、Vmware、Sales-force、alisoft、华为、百度、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知名it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解决方案。

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8]

智慧校园主要依托上述三大技术,国内外已经具有很多成功例子。

加利福尼亚大学有10个分校以及5个医疗中心,同时还管理着美国能源部的一些实验室。校区过于分散,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决策系统来了解各方面信息,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加利福尼亚大学将整个校园看做是一统一、集成的生态环境,将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和实时展现,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趋势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化的依据。这套决策系统以网络和物联网为基础,实时了解各核心业务的动态,实现各个系统间的数据相互共享和协同,最终,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在“校长仪表盘”上以图表形式直观的展现。例如,在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上通过实时获取学生信息,设定学生在校园内48小时内更新无状态则报警。所展现的数据包括科研基本信息、教学状态信息、业务管理信息、it运维信息、学校财务信息、安防监控信息等覆盖学校生活各个方面的整体状况。校区及医疗中心的总体情况都会通过仪表盘应用显示到校长面前,校长能够实时了解校园安全、校园运转、风险分析、财务情况等信息。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是一所拥有超过30000名学生和近8100名教职工,在工程、科学技术和教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师生对能提供学术计算的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校方想通过云计算平台,高效管理这些相关资源。因此学校将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虚拟计算机实验室VirtualComputingLab(VCL),建立云计算系统平台。用户可以及时或者预约的方式通过该系统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解决方案。学生能通过网络接受免费的教学材料、应用软件、在线存储等。该系统的建立降低了75%的软件许可成本,每个应用系统服务的人数也提高了150%,另外,计算资源在科研、教学和管理间的转移更加灵活,学校服务器和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师生满意度大幅提升。

浙江大学智慧校园以通信网和云计算为基础,搭建智慧应用平台,总共有几十种应用系统服务于校园的管理和设施,学校内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其中。他们的规划完全按照中国电信浙江省分公司的方案分成了智慧应用、智慧平台、云计算和通信网四个部分。其中智慧应用分成了智慧校园的管理和设施两个部分,服务于学校的教研、设备、日常生活、公共交通等各个领域。

南京邮电大学贯彻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各种先进应用服务系统作为载体,并将教研、学校管理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新型智慧化大环境,快速、准确地将校园中的各业务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反馈给人们,学校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和改进,需要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的数据分析,为业务流程的管理、改进和再造提供数据技术,实现并促进信息化教育、科学化决策和规范化管理的科学发展。集成各应用系统从而使校园的信息得到共享,破除了信息孤岛,推进教研、学校管理、校园生活、后勤服务向智慧化发展。

总之,智慧校园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核心特征:根据识别用户角色,为每个人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在一个统一的全面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平台上获取所需的服务;集成学校各个应用系统,实现信息互联,系统协同,打破信息孤岛;学校的大协同信息平台不仅实现校内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还为学校和外部环境的沟通提供接口。

2智慧校园的架构设计

从上面智慧校园实现的成功案例中,一般“智慧校园”是一个包含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综合体。首先,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校园里的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会议室和宿舍楼等地方的终端设备上,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校园生活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将教学系统、学习系统、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平台整合并融人“校园云”;最终,将“校园云”、物联网、互联网整合起来,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大规模数据实时抓取,深度分析计算,形成更有效的决策依据。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面描述的“智慧校园”,一般建设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各种通信网络与通信平台的集成。研究电信网络、wLan、互联网、教育资源网和物联网高速融合通信,实现整个校园网络覆盖。研究集成高清视频、语音、数据和流媒体的ip统一通信,研究语音通信能力、短信通信能力、微信通信能力和视频通信能力的通信集成平台。实现低成本、高安全、高清晰、高稳定、可重复、可扩充的校园信息通信和数据流通,促进应用集成、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全面高效地支撑智慧校园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各种异构系统的集成。研究现有各种异构应用系统的集成方法,实现统一操作和数据共享。由于之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一个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部门,由各个部门自己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从而造成目前一个学校很多应用系统各自独立,不能互动和共享信息,形成一个一个信息孤岛。通过研究异构系统的集成方法,找出一种科学的,实用的办法,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大难题。

(3)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研究大数据存储与分析的云架构,构建服务器集群和存储器集群,为各个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源,对大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形态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与分析,形成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生活。实现开放教育的科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监测、评价和综合考核,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服务。

(4)云服务系统。研究云服务系统的开发与搭建,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对目前使用的在线学习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教学系统、计算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实验系统与考试系统等等改建为云端系统、让学生能利用各种设备完成学习,实现在校学生和社会学生随时学习、随处学习。

3建设目标与要求

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一般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1)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个人的个性化设计定制服务。

(2)提供对学校各项业务的整体智慧化解决方案规划,实现物物互联共享与协作的高效运行。

(3)为学校的建设提供现代信息技术保障,聚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先进的学习条件,拥有完善的、科w的办学体系,基本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保障。

(4)为学校与外部环境提供一个共享与交流的借口,顺应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和贵阳市智慧城市建设。

(5)为学校培养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方面的人才提供实训平台。

为了完成上面提出的目标,一般在实施过程中要求:

(1)建设理念要先进,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发展的最新三大产物,发挥好信息化技术的最大优势;

(2)重点为高等教育服务,支撑贵州教育云的建设;

(3)紧密结合省与学校十三五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4)整体思考,一次规划,分期投入,分步建设,做到边建设,边利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要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实事求是,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合理规划,节约成本,提供有效服务。

4实施内容规划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不是一下就能建起来的,没有一个科学的实施规划方案,往往会导致工程的失败。我们经过详细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了下面的实施规划方案。

总体建设思路:先骨干(骨干包括两网(校园有线网和无线网)、一心(数据中心)、一出口、两平台(一卡通平台和系统集成平台)),后枝叶(各种业务系统)

下面是我们学校具体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

1.全光网改造;

2.全无线覆盖;

3.出口带宽提速;

4.数据中心云迁移;

5.一卡通平台;

6.oa系统。

第二步:

系统集成平台;

图书馆信息化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第三步:

教务系统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后勤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第四步:

云桌面实验室与办公室的建设,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其它系统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第五步:

建设大数据应用系统。

通过上面一步一步的完成,最终一个学校的智慧校园就给完成。

5建设保障

智慧校园是一个让人兴奋,但又有很大风险的项目。因此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该项目能有效地完成。下面是我们研究后建设的保证体系。

学校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校长和各个部门的主要领导,由校长任组长,一起把握和推进信息化建o;

学校成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校内和校外长期从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资深人员组成;

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事项;

在整个建设期间,学校每年预留专门的建设金费,供信息化建设专用。

6建设成果的推广

今天是云计算的大力发展时代,贵州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贵阳的不同地方都建了超大的iDC。我们建设智慧校园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建设期间可以采用以租代建的方式,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建设好的系统,可以通过iDC中的云架构,分享给其它高校使用,大大降低建设经费,提高系统的使用率。

7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是当前各个高校开展得热火朝天的项目。如何保证智慧校园建设成功,本文提出了一套严密的方法,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HuangYH,LiGY.Descriptivemodelsforinternetofthings[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Controlandinformationprocessing[C].Harbin,China:ieeepress,2010:483-486.

[2]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

[3]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等.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电信科学,2009,25(12):23-30.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已出现重大变革。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应用普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无处不在,学习个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和评教跟踪、学校家庭互通、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等新型“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模式已日渐成熟。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已成为现今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1智慧校园的机遇和挑战

很多大学陆续会筹划实施智慧校园方案。技工院校也有部分开始实施,比如基于中国电信e卡通的智慧校园方案。但是目前大家都是在探索中行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会遇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各个技工学院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构架和技术标准,导致数据不一致,数据缺乏共享性和互通性,最终变成只是智慧了自己,无法智慧大家,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2)教学资源存储分散,资源的共享性较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的教师纯粹为了凑数而做资源,教学资源良莠不齐。

(3)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难免会遇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抵制,导致信息化建设步伐减慢。

(4)学校管理层对智慧校园提供的支持有限。

2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而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化校园,各种智能终端为师生提供一个广泛的感知环境。

智慧校园兼顾教育、技术和文化多方面的特性。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将学校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以及其他的网络系统充分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环境。

(2)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计算机和智能终端为师生接入智慧校园提供了硬件保证。

(3)提供综合业务处理服务。能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业务按标准流程进行快速处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业务快速办理的平台。

(4)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针对不同角色提供不同的信息化服务。

(5)学习随时随地。通过有线或是无线网络,借助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在学校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答疑和在线讨论。

(6)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灵活配置。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云平台,随时调用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与教学系统无缝对接,满足教学需求。

(7)实现校家互通。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给家长。

3智慧校园依靠的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的兴起必然是依靠技术的发展,在多种技术的交互作用下才能充分发展智慧校园的“智慧”。

3.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最重要的优点是非接触识别,它穿透了强,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它至少包含两个部件:标签和应答器。在技工学校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校园一卡通,类似于一张银行卡大小,里面内置识别芯片。校园一卡通目前在技工学校已经广泛使用,并作为校园内部RFiD识别的基本载体。学校可以很方便的利用RFiD技术实现学校的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智能电表和会议考勤系统等。并且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得到统计数据。

3.2二维码技术

二维条码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黑白相见的竖条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是数字对象唯一识别符的一种。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主要通过光电扫描设备来自动识读,以达到对信息快速自动处理。二维条码在学校中的主要应用是图书入库出库管理,通过贴上相应的二维条码标签能快速读取图书信息。其次,应用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通过二维码标签能快速地获取资产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智能化管理。

3.3校园网络技术

智慧校园必须依托高速的网络来进行传输数据,现今很多学校主要是以有线网络为主,但是有线网络必须要进行综合布线,移动性差。因为必须大力发展校园移动互联技术,只有360度无死角的无线网络才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资源传输成为可能,也能让学习无处不在成为可能。如今,3G甚至4G技术和各种无线wifi接入技术的普及,让无线网络覆盖没有局域性,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没有地域限制。高速、稳定、安全和易于管理的无线网络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

3.4智慧校园软件搭建

上述技术是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在这些技术基础上还必须搭建软件平台,通过将各种不同的管理软件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一个完善的、统一接口的智能型平台,真正发挥智慧校园智能化的作用。

必须加强和完善智慧校园中身份识别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或是手机识别技术建立起完善的识别机制,只有加强了环境的感知,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在智慧校园中的主导作用。

4结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它能带给学校的转变是巨大的。因此,智慧校园的建设必须兼顾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应该以学校为主导,通信商必须在关键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进来。我们也应该看到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作为基础,所以必须重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防止受到外来攻击。采用成熟可靠的系统,杜绝安全隐患。

智慧校园建设是推动技工院校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对它进行优化和升级,保证智慧校园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15-19.

[2]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云计算;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39-02

教育信息化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衍生并积累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外部环境的发展与演进越发活跃,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也随之涌现出来。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已将社交化、个性化、开放化、智能化等特点较为清晰的呈现出来。数字校园为智慧校园所替代也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1智慧校园及其特征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产生晚于智慧城市与数字校园,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与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智慧校园的产生创造了较多的实现手段与良好的外部环境。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是“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能够完成科学决策、管路逻辑、信息交换、资源组织、智能感知等工作。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与高校校园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根本上来看,智慧校园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更受到校园管理部门的青睐,就目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看,有效建设智慧校园不应只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应用,而应该对更多的新技术加以应用与融合,从而对应用与服务进行有效的突出。从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来看,智慧校园在实质上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智慧校园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现形成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能够较为灵敏的对现实环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感知,然后依据建立好的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服务对象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高速多业务的网络体系加以应用,来实现及时传递各类数据与消息的目的,最大程度的消除时空的限制。

(3)最大程度的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整合与集约化利用,从而充分体现出信息资源的优化存储与良好组织。

(4)以“大数据”理念为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推荐与挖掘,并由此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管理。

(5)真正意义上建设起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与科研空间,并将进一步建立具备有利于多模式的学习环境与科研环境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2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1环境感知与物联网

目前传递物联网信息的主要平台依旧是网络,但物联网为网络终端增加了一些信息感知与处理功能。感知技术一般包括激光扫描、红外感应与视频监控。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到终端的网络所不同的是,物联网可以有效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定位、结合识别、管理、监控功能为一体,充分提现智慧校园特有的“智能化”优势。

2.2云平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与整合

通过将教育教学资源与云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以往的数字校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初步整合与静态组织,往往会受到平台限制作用的影响,资源整合更多的表现为物理储存,但资源本身对逻辑上的关联性的体现较为缺乏。

2.3移动互联与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包括自组织网、4G、wifi等接入技术,而移动互联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园中网络接入时受到的有线网络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同时,无线网络支撑下的智慧校园移动互联环境具有自身的优势,其特点主要扩展、融合、高速、规模。与传统网络所不同的是,移动网络的接入终端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4学习协作及社交网络

我们通常将社交网络定义为社会化或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网络服务,是一种方便人际交往的网络服务手段,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之一就是社交网络,它已经成为了促进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还具有成本低廉、开放性强的优势,是高校大学生们展现个性、对社会实体关系进行维系、表达利益诉求的首选方式之一。

从应用涵盖面上来看,智慧校园将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都包含在内的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增加与融合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完成作业下载、网络选课等基本操作,学校可以依据课表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与访问内容进行限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其他同学的相关学习数据相比较,按照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创建有效的学习方案,并将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学习方案推送给学生。

从整体规划上来看,智慧校园主要包括智能化设计学校活动、个性化推送资源、决策辅助、展现决策的各项数据、移动使用各类业务系统、建立数字校园基础平台、融合学校各种数据等主要内容。

从架构上来看,其架构与物联网基本相似,但其决策层与数据层是物联网所没有的,具体可以分为决策层、应用层、数据层、通信层、感知层。

3云计算与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3.1云计算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平台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设施层又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及网络系统等重要硬件部分。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器租用与虚拟硬件资源等服务,其中包括数据管理、用户认证与授权等。开发平台及中间件、数据库共同构成其平台服务系统。智慧校园的中心是软件服务层,其所有的教育信息均存在于该层次。在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云计算将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学生实验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发现新领域、获取新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但学校实验室不会每天开放,更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随时做实验的机会,学生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针对这个问题,云计算平台能够利用资源共享与远程桌面的方法,为学校师生提供访问云平台的客户端系统,使其体验到高速运行与海量存储的便利,从而为每位师生提供一个属于自己虚拟实验室。在建设虚拟实验室的环节中,需要首先建设好实验室的环境,搭建出一个完整的虚拟化资源池,以自动化的方式对资源申请、监控与回收进行操作,学校师生可以随时利用虚拟桌面远程访问虚拟实验室。

3.2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感应是物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及优势,智慧校园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学生安全、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校园生活等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创建和谐、智能、便捷、高校的校园环境。而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校园生活、教学管理与安全防卫。其中,物联网在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自动考勤管理、智慧课程等;在校园生活方面,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智能浴室管理、智能宿舍管理、智能食堂管理;而在安全防卫方面,物联网发挥的作用则更为重要,它能够为校园的安全防卫提供技术支持,弥补了当前校园中安全防卫不足的弊端,通过传感设备对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当发现安全问题时,设备能够自动报警,有利于学校安保人员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

4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命题,在当前的各所高校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教育实现信息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息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及路径,阶段性是其主要特征。相关研究认为,初始、应用、控制、结合、数据管理、数据成熟是信息化发展的六个必经阶段。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则包括起步、运用、发展、创新四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之间有着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关系,外部环境与实际需求的变化会使信息化持续推进至更高阶段,且各个阶段之间不存在隔断与超越现象,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服务广大师生的智慧校园有利于高校校园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创建,方便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当前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初期,在不久的将来,智慧校园会逐步取代数字校园,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卢喜利,周月鹏.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5(4):18-21.

[2]罗贵雄,李蕤,章伟,等.“智慧校园”的构建和应用--以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4(12):36-38.

[3]徐晓玲,马元琳,刘卫,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校园规划[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8):110-111.

[4]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5]胡钦太,郑凯,林南晖,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6]于长虹,王运武,马武,等.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12.

[7]于长虹,王运武,马武,等.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2):48-51.

[8]王磊,闫政.智慧校园是校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5):224,226.

[9]王运武.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2):21-28.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6

一、明确方向,制定方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的发展。它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利用云技术、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对来自于校园基本个体的各种信息数据实现感知、传递、采集、检测和分析,构建校园人与物、人与资源之间的联系、沟通等交互方式,拓展管理时间和空间。将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我校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适时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围绕工作目标,学校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创建路线图,确立实施时间表,制定了创建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

二、协同共进,打造特色,深化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创建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每月一次,有主题,有记录,有专人负责。教研组活动中心明确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反思沙龙等,研究氛围浓郁,教师纷纷用自己的实践诠释对教学智慧的理解,用集体智慧的碰撞明晰教学智慧的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演绎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

1.建设智慧文化

学校围绕学生发展主题,营造书香氛围,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黑板报、宣传栏、队角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打造“四化”校园,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与校园的书香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墙一壁会说话、一砖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皆有灵”的智慧文化氛围。在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的基础上,学校又通过“市装备水平再提升工程”,投入300余万元,新增计算机等一大批装备器材,新建录播教室、书法教室、标本室、科学探究室等专业教室。

2.打造智慧教师

学校制定了“智慧教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课堂展示、智慧沙龙、微课制作评比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把教师培养成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让名家名师的讲座、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开展会前读书交流会、QQ群在线主题研讨、专题书目荐读等活动,提升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3.构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提出来的。它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有序运行;在学习环境管理上,“努力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合理调控课堂学习情绪”上多项协调;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

4.培养智慧学生

培养智慧学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享受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快乐的、有强烈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勇于探索的人。利用校本课程《小学经典读本》为学生提供诵读经典的教材,引导学生潜心诵读经典,厚积文化底蕴。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如读后感评比、写字竞赛、数学专项能力竞赛、英语情境剧表演、体育小型竞赛等。

三、春华秋实,尽显魅力,收获智慧校园创建成果

智慧孕育理想,智慧承载希望。全校师生在“智慧校园”的创建道路上创新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完善和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实现了教职工、学生、教务、图书、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智慧管理。通过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2.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利用智慧教室环境,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触控式一体机进行授课,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

回顾既往,勇于开拓的实小人,按照创建目标要求,取得了智慧校园创建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金湖实小人将继续脚踏实地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向着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的现代化、智慧型名校目标奋勇前进,为金湖教育事业再谱新的华章!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7

关键词:信息安全;it治理;智慧校园;等级保护;信息服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40-05

一、引言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服务成为支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职能开展的基础手段。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建设过渡,高校信息服务也从以网站为主向网站与移动应用相结合转变,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高校it环境也更加繁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从“自主”建设为主向“开放与自主”相结合转变[1],提升高校it环境管控水平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而网络信息安全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推进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也对高校it环境管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信息安全管控要求下,不断提高高校信息服务的管理水平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之一。

本文在总结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思想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智慧校园建设下信息服务安全管控需求,提出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的建设理念,采用支持移动多终端访问的开发技术和组件化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分析、设计和实现面向高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的it治理支持平台的实际应用系统,最后结合平台实现和运行状况及it治理发展前景,提出平台下阶段完善和拓展方向。

二、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思想

随着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应用建设逐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最初以校园网络和数据中心等硬件为主的建设阶段,过渡到以数字化校园等软件为主的建设阶段;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国家层面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也从传统的以“构建虚拟校园”为特征的数字校园建设向以“移动互联、智能感知与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为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过渡[2]。图1所示是目前主流的关于智慧校园系统层次逻辑的描述。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模式也逐步摆脱数字校园建设阶段以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为主的状况,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学校it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采取“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建设模式,通过“开放”充分利用信息行业各类服务和调动校内外各方建设热情,通过“自主”牢牢掌握关系学校核心利益和师生各类需求的数据、流程和安全管控,营造关注学校核心职能和师生实际需求的“合作开放、利益共享”的信息化建设生态圈[1]。图2所示是“开放与自主”相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逻辑结构。

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随着服务外包的采用和社会服务的集成,如何高效管理学校相关的各类it资源成为制约数字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高校在数字校园阶段也没有很好解决it资源管控问题,造成it资源浪费、数据准确度差、项目实施风险高等问题。通过it治理(itGovernment)将it战略和高校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将学校信息技术资源转换成优势资源,对信息化相关的决策、激励、控制紧密协调,整合学校相关it资源应用的全过程,整体提升学校it政策、组织、服务与资源的管控水平,成为保障智慧校园建设顺利开展的有力举措[3]。

it治理的思想来源于Brown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信息系统治理(iSGovernance)的概念[4]。it治理是描述组织是否采用有效机制,使得it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的使命并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确保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解决“做什么决策?谁来决策?怎么来决策?如何监督和评价决策?”[5]。it治理的使命包括:保持it与组织目标一致,推动组织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控与it相关风险[6]。

信息化建设程度高的美国研究型高校很早就接纳和推行it治理思想,多采用联邦式的it治理模式,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决策、激励和控制形成有效机制,在设置专职的首席信息官(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的基础上,建设服务全校的信息技术服务(itS,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部门支持高校研究和教育、跨地域和跨机构的合作和协作、服务学习者和推动it技术传播[7]。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域在2010年前后逐步关注it治理思想[8],之前对于在高校设置专职Cio的呼声也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是真正的对学校整体信息化治理水平提升的影响十分有限。也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管理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只有少数信息化领先高校才得以实施,而部分高校通过技术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逐步向管理推动靠拢[1];而随着“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社交化应用不断渗入高校职能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以师生实际需求来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也有了实际案例。

信息化组织体系与决策机制、信息化发展与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与过程控制等三大核心要素是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核心要素[9],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主要关注的三个方面,在政策制度、组织架构建设的基础上,对于高校it资源情况感知、监测与管理,对于高校it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等都是需要相关的支持平台来完成。

三、智慧校园建设下信息服务安全管控需求

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职能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撑智慧校园服务发挥作用,服务层、数据层、环境层和通讯层涉及多个建设方和运维方,实际运行中的包括电子邮件、外网访问等网络基础服务、网站群、门户系统、身份认证、业务系统、移动应用后端支撑系统等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负载均衡等各类it硬件设备,统一的系统运维管理是智慧校园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新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及我国在it相关领域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现状,促使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要投入更多管理措施。虽然之前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都当作是信息化建设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际建设和运维过程中却关注很少,或者常为功能实现而牺牲安全水平,缺乏统一的安全政策制定与执行、安全事件无法及时发现定位和应急处置;在实际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低、定级备案整改落实不力、等级测评脱离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实际等问题。随着国家通过推进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以提高国家整体信息安全水平的工作不断推进,对高校it环境管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软环境和以防火墙、Vpn、堡垒机、iDS/ipS、应用防火墙等各类安全设备硬环境组成的统一的信息安全管控也成为智慧校园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基于等级保护要求,智慧校园建设中对信息服务安全管控提出如下需求:

1)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应该以全面掌握各类it资源基本情况、配置变动、状态监控等为基础实施。

2)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应该贯穿智慧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运维等各个阶段,并在组织、战略、架构、基础设施、业务需求、投资等各方面充分被考虑,实现安全管控的全过程参与。

3)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应该充分考虑国家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测评、整改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

4)图形化、集中化的对信息服务安全管控态势相关的各个支撑环节进行展示和分析,在充分获取各类安全日志、威胁情报的基础上,分析和定期实现安全评估报告和态势分析,并对发现的不足方面及时完善和加强监控。

5)信息服务的状态监控、安全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等都要充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减少人工操作工作量份额,以实现全天候状态监控和安全响应的要求,并通过各类事件分析与告知机制实现信息及时交互与分享,提高整体安全防控水平。

在对高校整体it资源环境进行管控的基础上,智慧校园中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将在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实时获取、维护、管理、分析信息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将各类智慧校园建设利益关联方整合在统一的it治理支持平台上,实现决策、激励和控制相关信息的充分共享,不断推动高校信息化决策实施和项目实现,支撑高校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战略转型。

四、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的实现与应用

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是根据实际采纳的it治理框架,实现全过程的信息服务支撑。目前国内外主流it治理框架包括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框架、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ic,信息通用审计标准)框架、pRinCe2(projectinControlledenvironment2,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框架等[10],各有侧重点和优势领域,其中itiL重点关注it过程管理,对整个it治理流程和信息进行完整的实现和管控,特别强调对组织的it服务支持和it项目交付,很契合支撑高校各自特色发展目标的信息化建设的治理需求。

itiL是由英国政府商务办公室(theofficeofGovernmentCommerce,oGC)为解决“it服务质量差”的问题提出和逐步完善的一套被广泛承认的用于it服务管理的实践准则。itiL以流程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组织的it服务提供、运营和管理的能力,详细指明了it管理流程应当如何构建和落实,操作性和指导性优良[11]。

itiL主体框架包括服务管理、业务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安全管理等模块,以服务管理模块为核心,面向it基础设施管理提供支持,面向业务管理提供服务。其中,it服务支持关注基础设施的日常服务支持,确保it服务的稳定性与适应性,通常包括一个服务机构(服务台)和五个管理流程(配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it服务提供承担为业务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it服务,与it服务能力评估有直接关联,与组织阶段规划和持续评估相关,通常包括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可持续管理和it服务财务管理。

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就是在基本的itiLit治理主体框架和流程基础上,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特点和智慧校园建设要求,对业务和基础设施的描述和监测进行数据化,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安全管理,在服务台中增加安全服务职能,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具体要求增加专门的安全管理流程,与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流程形成完整的支持信息安全管控的治理结构,具体主要流程结构参见图6。

1.业务和基础设施描述与监测数据化

智慧校园建设中,业务和基础设施的描述都要与具体的建设和运维相关,并在业务与基础设施间建立起有效的可监测的关联。

业务可以看作是面向具体用户方的服务,而基础设施也是提供自己能力的服务。通过将业务和基础设施都看成是基础服务,来对其进行描述与监测,并实现集中的监测与展示。

1)服务相关的具体组成部分的逻辑定义,从具体相关用户角度进行,建立对象、内容项、数据项、元数据的层次结构供it治理支持平台建模和对象监测使用;

2)服障喙氐挠没描述,根据用户类型和服务功能对用户角色进行分析和归纳,智慧校园建设相关的用户角色通常包括普通用户(注册用户、校友、教师、学生等)、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运维人员、外包人员等;

3)服务根据相关对象组成的流程进行组织,如,某台交换设备和教务课表查询功能、成绩查询功能、校园网网费查询功能都成为一个可识别的服务[12]。

2.安全管理细化与服务台增加安全服务职能

智慧校园建设中,安全管理是基本的保障机制,不仅仅是安全环境监测、安全设备管理、安全漏洞发现、安全事件处置,还包括等级保护合规、数据安全管理、安全态势感知等功能,在it治理后台知识库中也要专门为安全建立专门结构,并与第三方安全服务厂商紧密服务获取漏洞信息和安全态势。在it治理框架中服务台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具体的安全服务职能,该服务即是面向业务部门提供安全建议,也是面向信息部门提供安全预警,并接受安全管控职能部门的来访和反馈。

3.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增加安全管理流程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已经是智慧校园建设中不能回避的it治理内容,也是推进高校it治理水平的一个抓手和动力。安全管理流程需要在原有的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等信息服务系统信息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管理办法和标准指南,实现对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相关动作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对信息系统的立项、定级、备案、上线、测评、整改、变更、撤销等的管理,集中管理和呈现组织信息系统数据,并提供对等级保护指定动作的主动告知和预先准备,提高整体安全管理合规程序的执行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并提供第三方测评机构、人员、活动的信息支持和可控共享。

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it治理支持平台的建设理念是来源于校园信息服务日常运维和安全管控的实际经验,主要是为学校it治理体系和工作推进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并面向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提供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专项提升功能,促进it治理能力和信息安全管控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平台的it服务支持侧的系统架构图参见图7所示。

东北大学拥有高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实施与运维团队,长期自动自发的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数字校园乃至智慧校园建设,分阶段分层次的实现学校各类用户的信息服务水平[13],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氛围,推动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组建和顶层设计推动。

现阶段,东北大学在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推进下,实现对校内相关的it资源的全面调研、排查和系统管理,并通过在原有的面向用户的智慧校园信息服务集中监测平台的基础上,结合itiLit治理思想设计和实现了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it治理支持平台。该平台采取数据层面的统一逻辑化和抽象化,通过插件化设计为系统提供预先定义的各类对象模板、流程模板等,系统访问界面采用基于Boostrap框架的响应式界面技术设计和实现,基本实现在桌面电脑操作系统、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提供相对统一的用户体验,数据交换参考ReSt(RepresentationalStatetransfer,表述性状态传递)实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学校整体it资源情况得到集中统一的获取、维护、监测和统计分析,为学校推进it治理思想提供了前期的信息技术手段,同时也满足现阶段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对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定级备案、整改测评等相关信息的集中管理,对及时发现与处置漏洞和安全事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明显提升学校信息安全管控水平。

五、总结与展望

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平台是在总结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思想基础上,结合等级保护管理要求,在itiLit治理框架基础上,提出和设计的it治理建设信息支持手段,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合规的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对于提升安全管控与信息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和交互。

该平台主要完善信息安全管控方面功能,是对现有it治理支持平台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对于提itiL中服务台功能完善是对高校实现信息安全整体管控的有益推动;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吸取其他主流it治理架构优点,结合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社会化、服务化、用户体验中心为主等特点进一步完善it治理支持平台,如通过可视化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it资源的实时监控与展示,还可以集成校内部门it能力绩效评估等功能促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宇,吴炜鑫,王兴伟.“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C].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学术年会(iCoC2015)论文集,2015:235-241.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19-125+131.

[3]刘晓文,胡克瑾.美国高校it治理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3):20-22.

[4]CarolV.Brown.examiningtheemergenceofHybridiSGovernanceSolutions:evidenceFromaSingleCaseStudy[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march1997,8(1):69-94.

[5]丁天翔.it治理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1):109-112.

[6]彼得.维尔,珍妮.w.罗斯.杨波,译.it治理:一流绩效企业的it治理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杜荩朱悦月,付小龙,蒋东兴.美国研究型高校it治理结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11.

[8]李林,王贺松.校园it治理框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4-6.

[9]赵亚萍,贾春燕,程艳旗,鲁东明.美国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0-23.

[10]孟秀转,于秀艳,郝晓玲,孙强,等.it治理:标准、框架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李萍,郭玉娇.高校it资源管理服务平台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38-141.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8

【关键词】智慧型校园;中职;数字化校园

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确定为“数字学习和智慧校园建设”,涵盖了智慧学习的新兴技术、数字化内容的开发、智慧教室设计、电子教材、学习助手、学习分析、教育云服务等研讨专题。

一、智慧型校园概述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即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高实时交互、信息处理能力和诱导反应速度,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随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1.智慧型校园定义.

南京邮电大学做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应当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数字化校园与智慧型校园的比较。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环境(包括网络、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逐步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在现实校园基础上形成一个虚拟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但相对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整合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智慧校园”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智慧型校园的优势.

智慧校园更多的是强调按需服务、快速反应、主动应对等,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它相较于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在于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集中存储,实现智能化的推送,促进知识的智慧传播与分享,系统互联互通。

二、我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创办于1959年,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交通航运和港口管理等专业人才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3000人。

1.学校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已覆盖办公、教学、实训场所及教职工宿舍等,并通过中国电信的10m光纤接入因特网,教学用计算机总数已达到895台,建有16间计算机实训室,行政办公用计算机数量达97台,专职行政人员全部配备办公用计算机。

2.学校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学校90%的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少部分课程已建立了电子教材,试题库、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库,使用率低。

3.学校师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系统使用经验.

校园网上运行有多个信息化系统,如网上办公系统oa、招生报名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由于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各子系统之间无法兼容,数据无法共享。

三、构建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想

现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构建未来具有我校特点的智慧型校园的设想。

1.校园网络环境.

我校校园网总体采用星型以太网拓扑结构,骨干层采用三层万兆以太网交换技术,光纤覆盖校区所有骨干节点。校园网依托联通、电信两个iSp供应商,扩展为100m出口带宽。通过双链路上联校园网双核心,采用tCp/ip技术根据目标进行有效负载分流,针对每个子网的应用特点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高效持续对每个功能子网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是兼具城域网性质的跨校区新型校园网络。

作为园区有线局域网的补充和拓展,利用wLan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延伸到移动用户多、不宜部署网线的公共区域。在部署上采用集中控制式的无线网络架构,无线网络控制器是整个无线网络的核心,无线接入点ap分布在具体区域,无线网络管理软件对整个无线网络进行图形化管理。

网络采用流控设备进行出口流量管理,认证计费设备用于内部上网认证和互联网上网计费。

2.数据基础.

(1)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要为教师、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设各业务应用系统,必须要有基础数据的支撑,如:教师、学生的基本信息,为保证数据同步并及时更新,保持数据一致,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2)资源与业务数据库。学校提供的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协同办公、一卡通等应用系统运行会产生业务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业务办理的结果,还记录了业务办理的流程即工作日志。学校开发的大量教学案例、精品课程、研究成果等也构成重要的资源数据库。

(3)数据仓库。应用系统长期运行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规律性的信息,并且由于各应用系统建设时间的不同,数据存储有关系数据库、数据文件、元数据等多种格式。利用etL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有用信息抽取、格式编码、脏数据清洗等操作,最终将应用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中,为上层的商业智能服务提供数据基础。

3.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平台

(1)能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在原有的internet访问、web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校园教学管理平台、校内BBS、博客、CHat等师生交互平台,借助iSp服务商设立主页和虚拟空间(或主机托管),并保持更新维护等。

(2)具有以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功能.

1)访问控制:对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建立访问控制体系,防止非法入侵。

2)网络管理系统:智能化,可以管理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管理的集成。合理划分子网、虚拟网络,并具有根据需要可灵活调整的功能。

3)防火墙:提升校园网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内部网络上的资源和非法向外传递内部信息。

(3)基于一卡通的校务管理信息平台.

以一卡通为基础建立校园网师生身份认证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基本达到校园工作生活的数字化,实现以下功能的网络化应用:

1)教务管理.

学籍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学籍管理、学费管理、奖惩管理、统计查询、报表打印等功能模块;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计划、排课、补课、调课、网上评教、各种统计报表查询打印等;

考试管理:考试安排、补考安排、成绩管理与分析等。

2)行政管理.

在原有校门户网站基础上,增加统一身份认证;增加校外入口,方便校外教师访问校内资源。

办公管理:包括会议管理、单位日程管理、公共信息、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查询等;

公文管理:包括公文的起草、批阅、发送、接受、回复,公文的保存和查询,通知的发送与接受功能;

人事管理:管理和维护单位的人事信息等;

财务管理:对于学校的财务工作实现计算机化管理;

招生管理:招生计划、入学报到、学生资助管理、周班级综合素质管理、综合考评等。

3)后勤总务管理.

设备管理:对校公用设备的购置、入账、借用、调度和报废进行管理;

后勤管理:对食堂、宿舍、医疗、绿化、车辆等的管理。

4)其他服务.

实现学生身份认证上网、学生在校常规管理、学生安全信息管理、饭堂销售管理、商店消费管理、教职工考勤管理。

(4)具有电子教学实施系统功能.

网络备课与授课系统:建立以学校教学软件和课件素材等构成的本地化特色资源库,为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提供网络化平台,让教师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系统:包括开发工具和设备,可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制作。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学科整合提供平台基础;

建立基于网络的实时、非实时师生交互和答疑平台;建立重点学科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

(5)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应用.

建立无纸化考场、VoD视频点播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7)远程教学系统

网络广播教学系统、实时远程教育系统、非实时远程教育系统、课件点播系统。

4.存储虚拟化平台.

利用虚拟化手段(VmwarevSphere4)可以将离散的硬件资源统一起来以创建动态的共享平台,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为将来的云计算做好平台基础,这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1)服务器与存储设置.

采用两台iBmSystemx3650m3作为物理主机服务器,服务器通过San交换机与iBmSystemx3850X5存储连接,构成光纤存储网络。在x3850X5上选用RaiD5划分2t的存储空间给虚拟化使用。这样在eSXserver下的所有虚拟机及资源都可以存储在该空间内。

(2)网络实现方式.

本次架构的服务器和虚拟机采用Bridge(桥接)方式连接网络。

在这种方式下,虚拟机就像一个新增加的、与真实主机有着同等地位的一台电脑,是最简易的从真实主机获取资源的方法,虚拟机的网络适配器通过虚拟交换机连接至真实的外部网络,从而实现虚拟机之间以及与外网的连接。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职校园应抓住21世纪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研究和应用数字化平台,建设现代智慧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9

冲破困境改造新思路

智慧校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方式,实现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与工作和学习、生活一体化的环境。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将教学和管理等学习方式进行融合。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的服务,当然校园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不例外,如今校园的信息化技术也在时刻跟随着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的使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智能化教学已经不再新鲜,学校智能化才是追赶的方向。为促进学校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好学生的一切生活实施,开展教学管理等服务带来了便捷的服务。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的条件提升,南京医科大学开展了智慧校园建设,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加智慧和谐的校园文化。

从20世纪90年末,信息技术走进校园,学校开始建设网络应用系统。并广泛服务于教育各个领域,各大学校陆续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从此学校进入信息化建设的开端。

南京医科大学同大多数高校一样,南京医科大学推进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核心理念和坚持“应用导向、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移动化教学模式,为师生打造方便顺畅的移动校园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信息化,力争把学校建成一所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医科大学。

由于南京医科大学的无线网络建设时间较早,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当时看来先进的产品,现在已经落后了,如今市场上的先进产品,随着大量可移动智能终端的激增,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的普及,以及各种与时俱进的移动应用出台,与各大高校一样,南京医科大学早期的无线安全、认证架构未能考虑到当下存在的多用户、多设备的技术特点,因此无法实现学校对如客户端无感知认证、账号与设备的绑定等技术需求。

南京医科大学之前的无线网络只针对教学楼部署了无线网络,而未能对学生宿舍区域提供信号覆盖,并且早期无线技术在接入性能方面也比较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密度的用户接入,在未来也不足以支撑如校内视频、数据访问及校外数据访问等应用并行的带宽要求…诸多问题的出现,使南京医科大学决定部署全新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全面升级无线网络,打造智慧化校园。

实现无死角全面覆盖

整个信息化建设由此展开,从起初的基础建设分布到后来的智慧升级。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教学资源使用等服务。智慧校园走入教室、宿舍、食堂的每一个角落。

南京医科大学通过高性能aruba802.11ac无线接入点,为24栋宿舍楼、8处校内餐厅及部分教室进行无线覆盖,提供高速稳定的无线连接,保证每个师生的上网带宽。

根据学校万名师生移动设备的接入需求,南京医科大学经过严格的筛选测试及行业各产品对比分析,最终使用aruba的802.11ac方案来实现对该校两个校区(五台校区和江宁校区)占地超过1000亩的24栋宿舍楼、8处校内餐厅及部分教室进行无线覆盖。无线网络整体架构采用瘦ap工作模式,由aruba7240无线控制器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部署完成后,学生宿舍内、校内餐厅以及教室内区域达到完全覆盖,信号强度≥-75db。aruba采用最新的802.11ac方案能够满足超过1万名师生对无线网络的正常使用,完全解决了在规模庞大的校区内实现高密度接入和覆盖的难题,真正做到了无死角、无盲区、全网具备无线终端在线漫游能力,达到不掉线、无需重新认证,彻底解决了假信号现象,合理分配了流量。

灵活的认证及接入控制

学校致力于建设高效、安全、智能的移动教学网络,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灵活的校园网接入服务,aruba基于角色和设备类型的Clearpass安全策略管理系统,帮助学校实现了对教师、学生、访客三类不同群体的接入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出于成本与管理便捷性方面的考虑,学校希望充分利用现有的Sam计费系统,计划对访问校内网的终端采取免费方式,访问互联网的终端采用采取收费方式,并希望实现用户可以在按时长或包月两种计费方式做自主选择。借助于aruba强大的用户认证和策略控制体系,南京医科大学校园无线网络可以与现有计费系统及用户数据库无缝整合,实现了基于用户身份、设备类型等多因素结合的接入策略控制。

通过部署业界顶头领先的arubaairwave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南京医科大学实现了对基础网络环境的统一管理,可以让网络和信息中心人员实时获得所有远端接入点和控制器的状态信息。为智能、安全的校园网络接入服务策略奠定基础。

与现有无线网络无缝整合

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网络建设布局不统一,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不同,采用不同厂商的产品,使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导致了各类信息资源分散,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间无法共享、交互。造成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数据、冗余数据、垃圾数据等诸多问题。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智慧校园建设采用“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方法,aruba的工程师建议从网络最小改动原则入手,即不针对现有的网络进行任何架构改造,而是直接将连接现有无线校园网的光纤或者VLan终结到相同校区aruba7240控制器上,由aruba7240控制器结合新增的Clearpass的认证服务器提供webportal认证功能,并根据认证服务器返回的用户属性确定每个用户的角色以及各自的网络访问权限。这样会将所有流经此端口的用户流量均被aruba7240无线控制器内置的状态防火墙识别,并根据基于用户的权限策略进行访问控制。

智慧校园信息化方案篇10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智慧校园;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0-04

一、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跃升,智慧教育形态已初现端倪。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等智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智慧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实施智慧教育战略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智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大部分文献中,智慧作为哲学名词而存在。笔者认为哲学层面的智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智慧进行溯源式的追踪和探讨,但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与知识紧密相关,若能从知识与智慧的比较分析中明确二者的不同,将具有更为直接的教学指导价值。一般认为:知识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被公认并经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能指导决策和行动的结构化信息,包括事实、经验、技巧。知识虽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其具有静态属性,可以通过识记和传授得以传承。而智慧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并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智慧是基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核心要件是思维。智慧无法通过识记习得,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

2.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

从相关文献来看,“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均源自英文“Smarteducation”。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在翻译、引用时略微产生了差异,在大部分文献中二者意思相同或相近,但也有一些文献将“智能教育”译为“intelligenteducation”。对于智能教育,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智能教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类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如蒋家付(2011)认为智能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处理、分析,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快速决策和反馈评价的教育方式。[2]二是认为SmaRt是由自主式(Self-directed)、兴趣(motivated)、能力与水平(adaptive)、丰富的资料(Resoureenriched),信息技术(technologyembedded)等词汇构成的合成词,认为智能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兼顾兴趣,通过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自助式学习的教育(李洲浩,2012)。[3]该类观点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们智能的教育。该观点直指教育目的,与智慧教育异曲同工。关于智慧教育目前也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学界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祝智庭(2012)为代表的国内教育信息化权威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教育概念。认为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4]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的手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综合的应用,智慧教育的重点与前提在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智慧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从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比较来看,前者更为强调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后者更为关注技术手段的适宜性,也即智慧地使用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并发展智慧。

3.智慧教育的特征

(1)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感知、识别、捕获、汇聚、分析,进而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采用面向服务的Soa软件架构体系,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和易用性。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进行感知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与记录,对家校互通提供立体化的网络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部署了传感网,利用各类传感器能捕获并识别各类学习环境中当前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物理信息,并根据预设,将其调整为最适宜的状态,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传感网技术还可实现对重要设备的位置信息、工作状态进行捕获与跟踪,实现智能安防和校园智能化管理;通过部署在教室和其他学习环境中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不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将师生的教学实况自动录制,并实时存储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学生可借此进行巩固复习,老师可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观摩;智慧环境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为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学习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智慧教育的资源特征

云计算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变革。智慧教育视域下的资源建设体现出全新特征。从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与技术模式来看,首先,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正在从产品层次上升至服务层次,资源平台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从技术平台的搭建转向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二,平台功能正在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管理转变为容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第三,在运作机制上,web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体现,各种有效的社会化驱动和信息聚合机制正在逐步引入,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绩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术模式上,正在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已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微课资源、幕课资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社会化网站(Snn)学习资源建设及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等。

(3)智慧教育的教学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获取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获和存储。智慧的教学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打断原有思路的情况下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动态、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此外,可将学生的笔记、课堂问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标注、修改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为学生巩固复习、交流经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支持;第二、对课堂教学状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辅助教学决策。智慧的教学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统计与分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同时,可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第三,实现了自然、高效的课堂互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人与技术、设备、资源、环境的多维度互动,创设了高效、自然的体验环境;第四,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智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竞争性学习将会易于开展;第五,教学将突破明显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资源及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入资源系统点播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随时随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帮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和课堂时间。

三、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学习终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其中以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研究,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为突出。

1.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于智慧校园(SmartCampus),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等(2012)从环境构建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5]蒋家傅等(2011)经过长达两年的智慧校园项目实践,从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九大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6]也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严大虎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到教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7]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8]可见,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又趋于一致。总体上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在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联合江苏金智科技于2010年实施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南邮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南邮智慧校园已经上线运行(http:///ccs/main/loginindex.do)。为师生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感知等五大类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电信于2011年7月签署了“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里协助浙大建设“智慧校园”项目。该项目将基于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智慧校园应用,并凭借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建成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此外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承担了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该项目是由佛山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创新性地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实施,开发了智慧校园教育云资源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研制了电子书包、电子课桌、智慧讲台等多个教育产品;建立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场室;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该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政府验收并上线运行(http://),是国内目前较为系统、完整,且已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台湾地区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计划效果良好,开始向全港1000多所中小学推广。在内地,早在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上海等4个城市试推广;2003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011年11月,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虹口区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南京从2012年试点电子书包进课堂,目前全市有21所中小学成为试点学校;2012年,广州四所学校的千余名学生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佛山南海南光中英文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级新生的英语课程中推行电子书包;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四所示范学校也于2011年开始试用电子书包,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目前电子书包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应用遍地开花,除上述城市外,重庆、青岛、宁波、山西、陕西等地都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还是面向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定位于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面向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电子书包虽然广受重视,但实际试用效果却差强人意。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中“逐分”导向与电子书包的“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使得电子书包的大面积推广遇到障碍;其次,电子书包的安全、价格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第三,现有电子书包产品,基本上是由it企业主导研发,一线学校被边缘化,导致现有产品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第四,与之配套的优质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匮乏,使得基于电子的课内外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第五,电子书包涉及硬件终端、应用软件、服务平台、数字内容等诸多方面,使其处于多家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范围,此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通力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大面积使用。

四、智慧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缺乏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导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研究较少,多停留在个别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各系统、各产品间的兼容困难,难以真正发挥系统优势,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利于有关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有产品和技术多为企业在各自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应用,缺乏创新和核心成果孵化平台与基地,新技术、新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服务;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仍没有形成,难以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23):109-24.

[3]朴钟鹤.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7-91.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6.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