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19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1

【关键词】体育竞赛内在价值教育功能

一、教育价值

体育具有教育功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播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所以作为体现体育重要特征的体育竞赛也同样具有其教育功能。体育竞赛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比较强的教育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手段相比,体育竞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可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这一特殊手段。学生体育一般以集体参与的形式出现,即使以个人名义参赛也往往代表某一学生群体。因为个人的行为代表集体荣誉,而集体的胜利又是全体参赛人员和其他参与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参赛学生相互协作、奋力拼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及群体意识,有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如篮、排、足球的比赛及体育游戏中的拔河、接力等,依靠的就是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广播操等全员参与的项目比赛具有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和协作性的作用。体育竞赛是在一定的规章约束下进行的有组织活动,每一项目均有其规则。竞赛活动是在裁判员的监督评判、教练员的临场指挥以及观众的注视下进行的,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恪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的良好品德。通过体育竞赛能起到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道德教育,促使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遵守社会公德、注重文明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比赛竞争激烈、对抗性强,不仅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运动能力和技战术水平,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自我调节的能力。其次在赛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机动灵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而坚韧顽强的毅力恰又是学生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竞争性强的现代社会环境的心理基础。体育竞赛可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胜负观,做到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保持自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动力,而挫折教育则是对大多数学生的磨炼。譬如球类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坚决、果断、坚韧等意志品质;耐久跑运动则能培养坚韧、顽强、勇于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意志。

传播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进步史中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体育竞赛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传递文化,负有传递现代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体育文化使命。各种体育竞赛项目的来源、发展过程、技战术、锻炼方法、比赛规则等,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掌握提高技术技能的方式方法,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传承体育精神,提高体育意识,丰富体育情感。

二、健身价值

由于体育比赛的竞争性、对抗性、激烈性,对人体生理的刺激程度较一般的体育活动要大,参加者在竞赛中要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所以参加体育比赛可以全面充分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更重要的是,竞赛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能够刺激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动机,动员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学会锻炼身体和全方面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娱乐价值

学生的课余体育比赛具有非常多的游戏娱乐成分。锻炼和娱乐是体育竞赛的内在基础,在人的身心成长过程中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比赛,使紧张的学习得到调节,从而缓释脑力劳动的精神紧张和劳累。

四、竞争价值

运动竞赛最鲜明的特征是竞争性。比赛各方充分挖掘智力、体力,以动员个体或群体的体能、技能等各种竞技能力去战胜对方。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树立学生的现代竞争意识,使他们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挑战自我、敢于争先。体育竞赛对于鼓励学生树立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的转型与变化,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创新价值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体育竞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型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例如,运动员根据场上对手和己方队员的不同情况,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要考虑采取何种合理的技战术,如何以己方之长克对手之短,如何调节比赛节奏,并且在短时间扭转趋势。赛场上的这种千变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型的思维能力,灵活应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获取比赛胜利,并可将此种精神迁移到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去,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取得立足之地。

六、终身锻炼价值

终身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的教育,也是培养与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体育比赛紧张激烈,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比平时体育活动要大,这样会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愉悦、满足。同时,他们在比赛中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同学协同作战的感受、比赛结果的情绪体验等,都将吸引他们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逐步培养、发展对体育的爱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2

关键词:篮球赛事;nBa;五力模型;价值链;市场竞争;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51-05文献标志码:a

自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以来,体育赛事成为我国体育经济市场中的主产品之一,体育赛事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市场由开始的兴盛,到后来的衰落,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市场由开始的弱势,到现在的强势,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体育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体育赛事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本文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赛事为例,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来分析职业体育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并分析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为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开展提供借鉴。

1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受到了来自日本、西欧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面临的紧迫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于1980、1985和1990年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3部著作,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被誉为“现代竞争战略之父”。他所提出的“五力模型”“价值链”理论,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说明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说明了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而且还取决于外部因素,最终是以产品为载体,形成一种综合的市场竞争能力,来反映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拓展了竞争优势来源的视野。

2“五力模型”是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外部来源

波特认为,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研究它所在行业的竞争结构。他提出了驱动产业的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潜在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产业内竞争对手的竞争。在任何产业里,无论是生产一种产品或是提供一种服务,竞争的起源、过程、结果都源于这5种竞争力量。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5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5种竞争力。”[1]3-7

nBa赛事生产企业―体育联盟或体育俱乐部也不例外,其竞争优势形成同样面临这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的影响。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2]22-25,如果把nBa职业体育赛事看成是一个行业,则该行业在市场上面临以下5种竞争压力(如图1所示)。由于这5种竞争压力影响体育赛事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决定了nBa职业体育赛事的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1]36-49。也就是说,nBa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源于5种竞争作用力影响。下面解释一下nBa赛事面临的5种竞争能力。

2.1nBa赛事内部竞争

nBa赛事内部竞争是指在体育竞赛市场中,相同或者不同职业体育联盟赛事越多,它们之间的消费市场竞争越激烈,尤其是在一个地区或城市里,如美国德克萨斯州有3支球队,休斯顿火箭队、达拉斯小牛队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美国洛杉矶拥有2支职业球队,洛杉矶湖人队与洛杉矶快船队;同时又存在着wnBa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赛事,以及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由于体育比赛种类繁多,各个联盟为了寻求更多的赞助、观众等消费群体而使竞争更加剧烈。这种体育赛事之间的内部竞争对体育比赛的门票价格、赞助资金、电视转播销售、广告宣传等营销手段的力度、体育场馆设施改善、提高顾客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2.2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消费者指观看者、赞助商等。对于体育比赛来说,每个体育俱乐部的消费者市场是有限的,赞助商的赞助资金、观看者的门票收入、电视转播许可是体育俱乐部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观赏需求有了一定的选择和要求,因此,他们的选择是多样的:他们根据赛事的精彩程度及个人的观赏需求,既可以购买nBa赛事产品,还可以购买wnBa、nCaa等赛事产品;既可以现场观看比赛,也可以选择观看电视转播的比赛――因此,nBa联盟为了吸引和挽留消费者,各个俱乐部采取了多种办法,如降低门票价格,购买明星球员和优秀队员,提高比赛过程娱乐节目的表演水平等,以此来提高体育比赛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加剧了体育俱乐部之间扩大消费市场竞争,并且,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随着俱乐部数量增加、竞争加剧而加强。

2.3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提供与参与nBa体育赛事活动所得利益类似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包括体育健身、电影、电视、音乐和戏剧等。在“娱乐”的主题下,许多娱乐、休闲的活动对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潜在替代品的转换成本(门票等)较低,消费者无论是从经济方面还是从心里方面考虑,都有可能转变想法,购买新的娱乐性产品,而不去购买门票观看nBa体育比赛,这主要是nBa门票价格、赛事精彩和愉悦程度、消费者对于nBa赛事的忠诚度的竞争。比如,本来打算去看nBa篮球比赛,可从门票的价格及消费获得的满足程度来分析,去观看一部心仪已久的电影或者音乐会,门票价格既划算,而且获得的愉悦感也不错,于是改变原来的想法,选择观看电影或者音乐会,电影或音乐会就成了替代品,从nBa赛事消费市场上分流了一部分消费者。所不同的是,nBa赛事主要优势之一是品牌的忠诚度非常高,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大批的球迷,使其与替代品之间的竞争优势长久不衰。

2.4供应方议价能力

在职业体育赛事或者体育联盟中,体育比赛的主要供应品是比赛选手,运动员对于自身的工资待遇及利益分配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只有与运动员达成了这方面的协议,球员才能够为比赛服务。尤其是明星球员,只有球队达到了他们的薪金要求,才可能与球队签约,为球队服务。“nBa停摆”或者“nBa劳资纠纷”就是nBa球员议价能力的集体表现。nBa停摆是因为球员与老板利益分成问题,球员原来占联盟总收入的57%,导致球队老板阶层利益受损,甚至亏损(去年有十几个老板亏损),所以联盟要求削减球员工资,分成比例调整至5∶5,而球员工会自然不同意,从而导致双方矛盾,球员罢赛,nBa停摆,这就是nBa停摆的劳资纠纷。对于球员个人的议价能力,主要表现在球员的签约或者转会事件中。如美国nBa职业篮球俱乐部――休斯敦火箭队花重金购买我国著名球员姚明,并在协议结束前,与其进行薪金待遇方面的谈判,双方达成一致后续约,继续为火箭队效力。球员转会事件在nBa著名球星奥尼尔身上体现充分,他先由魔术队转回到湖人,接着从湖人转回到热火,随后转会到太阳、骑士、凯尔特人等球队,主要是奥尼尔的薪金待遇与球队的需要达成一致,不断进行转会,充分体现了球员个人的议价能力。

2.5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威胁指新的体育赛事对已有的体育赛事带来的威胁。它体现在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提高,导致价格可能被压低或导致产品成本上升,触发价格大战。原有的体育赛事为加大防御入侵者而进行高额广告促销的投资,以减少现有的俱乐部和赛事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职业体育是美国体育产业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富有巨大活力的一个领域。nBa是美国4大传统职业体育联盟之一,近年,随着美国职业体育发展,一批新的职业体育联盟成立,如大学生联盟(nCaa)、足球大联盟(mLS)、全国足球协会(nSa)及女子职业垒球协会(wpF)等。由于新成立的职业比赛的级别、赛事竞技水平精彩程度与观赏性,赢得了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欢迎,吸引了大批的现场观众、赞助商以及媒体的关注,他们从最初关注的原来的nBa等职业赛事转投到新成立的职业体育赛事消费群体中,使得原来的体育竞赛消费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市场份额减少,利润率降低。

3“服务价值链”是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内部来源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是指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创造价值时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企业也可以说就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且在设计、生产、营销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而又相关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9类活动。虽然每个企业由于各自的竞争战略的途径和这些活动本身价值的不同,其基本价值链组成的方式是不同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3],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源于企业内部因素。

nBa赛事生产组织或俱乐部是生产体育赛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性质企业,它的价值链不是以赛事产品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是面向服务的价值链。所谓“服务价值链”是指企业以实现客户价值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过程中进行的一切有价值活动的有序集合;因此,在波特价值链的基础上构建了nBa赛事“服务价值链”(如图2所示)。在波特价值链中,成为上游价值链基础活动的内部后勤、生产和外部后勤环节上移至与服务活动同时进行的一种辅活动,而且这3类辅助活动并非都是所有服务企业的必需[4]。对于nBa赛事来说,主要活动是市场营销与服务提供,而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等最终表现为市场营销与服务提供的支持活动,它们归属于赛事质量管理范畴,在nBa赛事生产过程中它们的内涵是需要指出的。

1)策略采购:运动员、教练员供应方的开发、选择与评估、询价目标采购以及比赛场馆、运动设备器材等购进的活动集合。

2)nBa赛事质量管理:内部后勤活动―赛事研究、赛事设计与开发、赛事成本控制门票定价等、外部后勤活动―赛事组织与推广、赞助商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

3)市场营销:指与提供消费者购买体育赛事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的有关的各种活动。

4)nBa赛事服务提供:指比赛呈现阶段,赛前、赛中、赛后工作人员的服务、场馆设备、比赛环境等方面给予的服务等。

5)市场推广:指利用电视、媒体、报刊、广告等促销手段进行的赛事宣传、赛事推广及传播活动。

在nBa赛事服务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与赛事的市场竞争紧密相联的是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已成为nBa赛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伴随着赛事整个生命周期。虽然在nBa赛事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采取的营销手段不同,但对于提高赛事的市场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广告和媒体宣传等促销手段来传播体育赛事对于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满足程度),有利于塑造nBa赛事形象,提高赛事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行为,扩大nBa赛事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能力,从而提高体育赛事市场竞争优势。

3nBa赛事市场竞争策略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认为,nBa实施全球市场竞争策略的理由是:1)美国4大职业体育联盟市场份额的竞争非常激烈,nBa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少,仅排在职业棒球和职业橄榄球之后,篮球运动在美国并非是第一大体育运动。2)新的进入者――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nCaa)的迅速发展,也给nBa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美国的nCaa的比赛,尤其是最后四强赛,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逊于nBa的总决赛。

北京华奥星空体育传播公司副经理李良石提到:“nBa在美国的观众主要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尽管采取了大量的措施,nBa仍然无法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nBa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饱和。”

采取哪些策略,提升nBa海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提高nBa市场份额,是问题的关键。

3.1球员国际化,提高nBa赛事产品质量

质量是产品利益可感知的一个特性。麦卡锡以营销学的角度将质量定义为“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或要求的能力”[5]。这一定义集中在消费者对质量的看法和观点。作为服务的体育赛事,其赛事质量是观看者和参与者对体育赛事服务或者服务组成优劣的评价,是一种主观感知的质量,而非客观的。顾客感知体育赛事质量主要是由比赛项目质量(如比赛的竞技性)和效果质量(即消费者身心愉悦程度)构成,从而将体育赛事的有形产品的质量与服务质量从本质上区分开来[6]。一般来说,消费者是通过对服务期望和实际绩效之间的比较来感知体育赛事质量的(如图3所示)。观看者和参与者的感受与优秀越接近,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越高[2]149[7]。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nBa联盟同样注重自身的产品质量―赛事质量。nBa经营者们不仅通过规则的修改、体育场馆设施现代化、赛事设计、包装合理化及服务人性化,而且大量吸纳优秀国际篮球人才,提高比赛水平,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

1946―1947年nBa的首个赛季,仅有5名来自4个国家的国际球员,2007―2008赛季,nBa有77名来自30个国家的国际球员。2004年4月9日的nBa季后赛,有来自21个国家及地区的30名国际球员参加,打破了历史纪录。几乎每一支季后赛队伍均有1个或1个以上的国际球员,而马刺队有多达5名国际球员;在2002年nBa选秀大会上,共有创纪录的17名国际球员获选,其中我国球员姚明以第一顺位被休斯顿火箭队选中,成为没有任何美国篮球背景的国际球员状元秀;巴特尔同年加盟掘金队,并在2003年转会到马刺队,随马刺队战胜了篮网队获得nBa总冠军,也幸运地成为了拥有nBa总冠军戒指的亚洲第一人。随着我国优秀球员陆续加入nBa赛场,也带动了我国篮球球迷逐渐关注nBa赛事,尤其对他们所在的球队更加关注。2002年姚明新秀赛季第一次与大鲨鱼奥尼尔的“巅峰对决”就有超过2亿的中国观众观看了转播,创下了自1995年魔术师约翰逊重返赛场以来,在全美常规赛中最高的收视人数记录。而易建联加盟雄鹿的首个主场比赛,也有超过1亿的中国观众看了转播[8]。

因此,可以看出,nBa球员国际化,不仅为了球员高超的球技,提高赛事质量和精彩程度,吸引大量美国本土球迷,而且也为吸引数以亿计的球员所在国家的球迷,以此提高nBa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使nBa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顶级的体育赛事。

3.2赛事价格差别化,合理控制赛事成本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顾客为享受产品或者服务的利益所交换的价值总和,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所决定的货币形式。价值是对产品的量化衡量,指凝结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9-10]。从消费者角度考察,一般来说,消费者购买产品就是购买产品的价值,物美价廉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趋向,它反映消费者花费一定的金钱购买产品,产品的价值如果基本或者较高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认为购买该产品很值得,就会认可产品的价格,产品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消费者需求量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增大,产品价格在市场竞争表现出较强能力,反之则相反。

价格与消费者需求的关系,用需求曲线可以说明(如图4所示)。需求曲线描述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在正常情况下,需求和价格是负相关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因此,价格从p1上升到p2,销量减少到Q2;价格从p2降到p1,则销量递增到Q1。简而言之,价格高,消费者很有可能减少购买量;价格低,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但是需求曲线有时可能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因为消费者可能认为高价代表着高质。

nBa联盟及其经营者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差别,制定门票价格,适应赛事举办城市经济状况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拉开门票价格差距,保证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和培养潜在客户的平衡。另外,nBa联盟及经营者还采取了选择竞赛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策略,控制赛事成本。选择合适的比赛场所和交通工具,降低消费者交通费用,控制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例如2007年nBa中国赛。在门票方面,购票的消费者会获得门票兑换券,并在指定时间内以换取正式的nBa中国赛门票,防止假票和黄牛票。购买球票的消费者需出示身份证,并在购买门票数量上设定了上限。为了鼓励并培养年轻消费者的参与,特别制定了票价200元人民币的学生票,通过赞助商的途径解决部分赛事成本,主要包括队员的出场费、骑士和魔术2支球队来华参赛的主场损失和包机费用等。承办方上海体育局负责2支球队的食宿、交通和安全保卫工作。除门票收入双方分成外,所有的商务开发权属于nBa,有效保障了nBa的权益。

3.3增强媒体传播力度,扩大其影响力

促销与传播虽然不像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牌那样直接体现在产品实体上,可以在产品上直接触摸和观测,也是决定产品能否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运用各种广告、公共宣传、人员销售等方式与消费者沟通,通过提高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来影响消费者欲望与需求,使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容易并愿意购买该产品(如图5所示)。例如,媒体广告、宣传,不仅传递产品的信息,而且还用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它通过使用产品所获得的满足感来影响消费者需求,吸引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进而提高该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nBa联盟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媒体传播。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等。对nBa赛事、nBa球星等相关信息及时向外界。1999年5月,Hoop的中文版杂志《nBaShiKong》在中国发行,这是亚洲地区第一本nBa授权的印刷刊物;nBa也利用国内外的一些报纸进行对自身信息的传播,这些媒体的传播,对nBa的宣传与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视普及、网络媒体的兴起,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由于电视的受众面广、普及度高等特点,转播精彩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来满足观众观赏比赛的娱乐需求;通过nBa官方网站和球员的微博,全世界的球迷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赛事动态,了解最喜爱的球员的状况信息,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nBa与球迷之间无障碍的桥梁。

1984年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上任后,根据nBa当时发展的需求,制定了一套以现代通信工具――电视为媒介的推销策略,从此为nBa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2007年总决赛期间有来自23个国家和区域的约250家国际媒体,用46种语言转播总决赛,其中是第一次用阿拉伯语转播比赛[10];在2008年6月6日(中国当地时间)是nBa本赛季洛杉矶湖人队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争夺本赛季总冠军的第一场比赛。本年度的总决赛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家国际媒体,参与报道总数量再创nBa历史新高。总决赛将在205个国家通过46种语言进行传播[11]。

3.4注重品牌塑造,提高消费者忠诚

有资料显示,对一个品牌来说,忠诚消费者的价值是非忠诚消费者价值的9倍;保持一个忠诚消费者所花费的费用仅是吸引一个新消费者的费用的1/4―1/6;相当大的一部分商品的销售量来自于一小部分对品牌高度忠诚的消费者,即经济学的80/20定律;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每提高一点,企业的品牌利润都会随之有明显的增长。于是不难得出结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才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关键[12-13]。那么,消费者的忠诚如何形成,如图6所示[14]。

图6描述了某一特定的品牌在任一时点上的购买者构成。在全体购买者中,某一百分比的人会对购买满意。正像我们所见到的,产品的销售者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这一百分比。这样做的原因是,虽然有些满意的消费者仍会转换品牌,但其中很多人会成为重复购买者,消费者满意是消费者忠诚的基础。正如前所述,重复购买者最开始对某一品牌心理上并没有好感,但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加深,有些消费者在心理上或者情感上对该品牌产生一定的偏爱。当购买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忠诚的消费者。

nBa联盟及其经营者除了提高nBa赛事水平及精彩程度、加强各种媒体宣传力度外,特别注重树立良好的赛事形象和品牌塑造,通过各种媒体全方位地宣传nBa品牌,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nBa品牌实现全球化竞争优势,培养大批的忠诚的球迷和潜在的消费者。例如,2004年10月14―17日,nBa把休斯顿火箭队和萨克拉门托国王队的季前赛分别安排到我国的上海和北京2地举行,这也是nBa成为第一个把比赛放在中国进行的美国职业体育联盟。这次历史性的nBa中国赛,14日在可容纳1万1500人的上海体育馆进行,17日在可容纳1万7500人的首都体育馆进行,2场比赛场场爆满,球迷一票难求[15]。nBa调查结果显示,从15~24岁的中国男性中,75%是nBa球迷,nBa中国赛的火爆也印证了这一点[15]。据央视国际所作的一项球迷调查中显示,有98%的球迷非常欢迎nBa前来中国比赛,在这98%的球迷中,有32%的人认为,中国球员的参赛是他们关注中国赛的主要原因[16]。

nBa的国际授权商为全球6大洲超过100个国家的球迷

提供nBa授权产品。其授权产品全球总销售额的25%来自美国本土以外,仅在我国就有2000家nBa授权产品的专卖店[8]。nBa通过国际授权商品与各阶层的消费者接触,进一步提升nBa的品牌及增加nBa的盈利。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nBa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来源于“五力模型”“服务价值链”,是nBa赛事产品特性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通过nBa赛事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可知,它不仅受赛事质量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赛事价格因素的影响,不仅受赛事在市场上传播(促销)的影响,而且受赛事品牌的影响。其中,赛事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基础,赛事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关键,赛事传播是市场竞争的路径,赛事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在nBa赛事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个竞争要素表现为不同的竞争优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直接影响nBa赛事的市场表现,制约着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及策略。

参考文献:

[1]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希伯里.体育营销学[m].燕清联合,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黄继刚.核心竞争优势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6-67.

[4]刘婷,薛求知.服务业跨国公司战略动机选择: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J].上海经济研究,2006(4):57-61.

[5]麦卡锡.市场营销学基础-全球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33.

[6]韩经纶,董军.消费者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4-65.

[7]杨铁黎.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16-19.

[8]昝胜锋,顾江,梁君.nBa进入中国市场策略分析: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8):9-12.

[9]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何志毅,等,译.亚洲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1.

[10]匹兹.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m].裘理瑾,译.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244.

[11]崔晓林.nBa的“中国理想”中国[J].经济周刊,2008(26):16-25.

[12]裘晓东,赵平.品牌忠诚度及其测评研究[J].现代财经,2002,22(10):8-10.

[13]马成顺,钟秉枢.体育竞赛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10-15.

[14]霍金斯.消费者行为学[m].符国群,等,译.北京:机械出版社,2000:3.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3

(齐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济南山东250014)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驻济39所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济南市的地方特色,提出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关键词:驻济高校竞赛管理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

基金项目:齐鲁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3L1309。

作者简介:1.张立天(198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

1.2.2问卷调查法

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随机选取29名被试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份,回收7800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份,有效率98.9%。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自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由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

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

2.2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

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认知度很高,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

2.2.3驻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生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

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2.2.4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这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

3建议

3.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

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3.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园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并根据时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

3.3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

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园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3.4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

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5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

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玲,王岩,刘文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40-44.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4

南昌330013)

摘要:揭示竞技“夺标育人”的本质,探索国家竞技“夺标育人,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为加强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依据。

关键词:竞技;异化;价值;夺标育人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3-0001-03

ontheessenceandCoreValueofnationalCompetitiveSports

SonGJixin

penGYongshan

(1.JilinUniversityofphysicaleducation,Changchun130022,JinliChina;

2.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y,nanchang330013,JiangxiChina)

abstract:thispaperrevealstheessenceof“sportsandeducation"forcompetitivesportandexploresitscorevalueof“sports,educationandharmoniousworld".thegoalistoprovidereferenceforenhancingthesoftpowerofnationalsportsandconstructionof“sportspowerforthecountry".

Keywords:competitivesports;alienation;value;sportsandeducation

人,为何竞技?竞技,谓何物?是常新的课题。有人说,国之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增量,更是其文化及核心价值能否得到国际社会认同。2008年主席在“9•29”重要讲话中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令人振奋。全面分析,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是金牌的增量,还要有软实力的增强,后者是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软肋,不可忽视。从1928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宋如海,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误将“奥林匹克”译成“我能比呀!”,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竞技视为单纯的训练或比赛。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增多,运动员培养方式欠佳,导致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增多的根源。因此,重新认识竞技的本质,尽快确立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对于加强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推进其科学发展颇有意义。

1国内对竞技认识的偏差

确定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深刻了解国内对竞技本质认识的偏差,因为核心价值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事物的“特质”与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1重物轻人,缺少核心价值

当今,有权威人士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特征,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能,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活动,还有观点认为竞技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训练和比赛。显然,这些认识张扬了竞技的工具理性,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容易将竞技的核心价值误导为单纯“夺标”。实践证明,竞技若以“夺标”为核心价值,仅研究其工具理性,那么必然会导致其舍本逐末。因为“育人”是竞技之“本”,是其终极关怀,尤其是人和谐发展的规律是潜藏在技能和成绩等现象背后最基本、最稳定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根基”,而单纯夺标是竞技之“末”,其流动性、易变性很大。所以,夺标不可独立作为竞技的本质,因为若是这样,那么运动竞赛(客体)就成了目的,而人却成了手段,最终导致竞技的主体迷失,人性失落。事实表明竞技若要实现其全面价值必须要与人性相统一,全面满足人的生物需求、社会和精神需要。因为竞技的价值是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二者缺一都不可能产生理想的价值。所以,这种张扬竞技的客体,忽略主体,容易积累竞技“负价值”。长期以来,在国内高水平运动群体中的“弱势生存群体”不断增多,以及赛场上异化现象屡禁不止都是例证。刘鹏局长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强调,“体育比赛中弄虚作假、执裁不公、时有发生……”,“办好一届公正、文明、祥和的运动会,最大的隐患和风险就是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破坏力极大,影响极其恶劣,个别团体和个人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置法律、制度、纪律于不顾,置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于不顾,公然破坏和践踏赛场秩序,给全运会的形象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竞技以夺标为中心,必然会使其训练及竞赛的重心完全锁定在“物化”的体能和运动成绩上,这看似练“人”,实则练“物”。在这种“重物轻人”的思想误导下,人的运动成绩虽能凸显,但不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几支世界水平的运动队的解体;第十届全运会,几名雅典奥运会的冠军因犯低层次的错误而不能在北京奥运会崛起都是例证。

1.2缺少普世性,认同度低

奥运是人类竞技的最高形式,其宗旨是认识竞技本质、确定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奥运宗旨强调:“通过开展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平、公平竞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简言之,奥运宗旨的前提是“公平竞赛”,核心是“教育青年”,理想是“促进和平”,这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体育精神”。然而,国内认为竞技是单纯夺标的比赛,与以“教育青年”为核心的奥运宗旨是不符合的,它既没有普世性,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历史证明,每当作为客体的竞技有利于促进其主体,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时就增值,就有生命力,否则就贬值,并接受异化挑战。古今奥运与教育的结合与分离,导致其兴衰及挑战的历史就是例证。当今,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就是竞技过分追求技术、成绩、奖励等物化的因素,而忽略其主体人的发展,以使主客体分离,进而使之贬值。可见,国内将竞技定义为单纯夺标的训练和比赛,既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又缺少普世性,这是促进我国竞技文化深层次变革的重点,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着力点。

2对竞技本质的追问

孔子在《论语》中曾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而,追问竞技本质的目的在于为其“正名”,以求其“事成”,即减少竞技的异化现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1竞技定义的由来

竞技一词英文是“sport”,比较复杂,而Sport的词源出于拉丁语desporeare,是指人们余暇时间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英语sport的最初含义就是暂停工作、离开工作场所,到户外进行自由娱乐、游戏或消遣等,因而竞技与游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周爱光教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中阐述娱乐性是竞技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若失去了它的娱乐性,也就失去了它生命力的源泉,他充分阐述了竞技运动与游戏之间本质属性的内在一致性。2007年,国内学者路云亭在论《竞技的本质》中指出,“竞技源于游戏,又超越了游戏……现代社会整体进步不仅没有剥夺竞技的原始本位特征,反倒促使它更贴近健全的人性。”[1]这是很有道理的。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运动(竞技)对于多数人来讲暂时依然只是观赏之物而已。体育作为共产主义教育总体系必备的一个组成部分。”[2]上个世纪末,美国学者介绍,“今日之欣欣向荣象征早期移民法典中,对体育与娱乐的敌意以彻底否定。”[3]

2.2竞技定义的确定

运用逻辑学分析,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即临近属概念;种差是夺标育人,因此可以定义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以夺标育人为目的的娱乐。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是其归属的领域。将竞技视为具有游戏性质的娱乐并非贬低它,而是对其性质及其人的升华。正如德国文学巨匠席勒强调,“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夺标,即夺取运动的锦标,它反映了竞技最原始“固有”的娱乐属性(特有属性)。它是竞技区别其它事物的第一性质,是人类竞技的起点。夺标的娱乐性反映竞技最原初、纯粹和抽象的本性。竞技需要富有竞争性和规则性的夺标运动,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制造快乐,否则它将失去价值,失去市场。所以,夺标体现了竞技的“娱乐性”,反映了竞技的规律,蕴含着有关现实关怀的工具理性。育人,是奥运赋予竞技的第二属性,是其终极关怀。它符合奥运宗旨的核心价值――“教育青年”,具有普世性。古代奥运在重视宗教和娱乐的同时,更注重对人的教育,现代奥运传承了这一基因。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曾充分论述过,“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与归宿”,与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相一致。所以,育人体现了奥运赋予竞技的“教育性”,反映了竞技的教育规律,蕴含着竞技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共同构成了竞技的“特质”。二者的结合是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结合,是国家确定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对于抵制当今国际竞技面临异化的挑战意义重大。当前,在国内体育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夺标与育人是矛盾的,甚者阻挠竞技与教育结合,这既与奥运宗旨相背离,又是滋生国内竞技异化现象增多的温床。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十分重视调研有关竞技与教育结合的现状,关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力求积极改进运动员的培养方式。这是中国竞技顺应奥运以教育为核心的潮流的“新开端”。然而,当今国内竞技异化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皆与竞技核心价值不明确,以及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欠佳有关。

3对竞技核心价值的追问

研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核心价值,然后才能全面地把握它。

3.1对核心价值的认识

核心价值,最早出自于1994年克林斯等撰写的《基业长青》的专著。他们认为,“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成员所看重,独立与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至5条”。后来,“同心动力认为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其他组织、不可替代、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的组织特质,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组织Dna中最核心的部分”。基于上述,确定核心价值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事物“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二是事物的“特质”;三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确定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应当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全面分析,竞技的核心价值是居于一个国家竞技的基础和支配地位的思想要素,是国家竞技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析

根据上述确定事物核心价值的三原则,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应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

首先,“夺标育人”是竞技“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及“特质”。其中,夺标是竞技的客体――载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满足人正常的宣泄、冲动和的娱乐需要,也能使人异化,即产生“负价值”。育人,既是竞技的主体,也是其核心,又是奥运的灵魂。它始终向善,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能纠正娱乐及夺标的偏差,即产生“正价值”。因此,夺标与育人的结合,实质就是竞技的主客体相互作而用产生价值的表现,是“人性”和“物性”的完满统一。其主要原因是:“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积极效应。”具体说,因为主体对“夺标”的需要并非都合理,只有当“夺标”满足主体合理需要才能产生“正价值”,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就会产生“负价值”。可见,夺标与育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因为在竞技过程中,竞技离开客体不可能产生价值,同样离开主体及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不会有价值。现实中,夺标若单纯地成为竞技的核心价值,其培养方式就是单一的训练和比赛,那么就会增多类似邹春兰和艾冬梅等竞技的“生存弱势群体”,从而增加国家竞技的“负价值”。反之,“夺标育人”若成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那么就会改善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减少竞技的“生存弱势群体”,增加国家竞技的“正价值”。所以,夺标与育人不能分割,育人不但能够主动抵制夺标的异化(避免产生负价值),还能使其产生积极向善的价值,以充分体现竞技具有的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国内哲学家王玉梁在赞同价值论的“关系说”指出,“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4]德国学者文德尔班在1914年出版的《哲学概论》中指出,“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以其某种的东西”。这是从满足需要的角度界定价值。“夺标育人”能在运动中满足人的娱乐和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其次,“和谐世界”是奥运宗旨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与世界竞技的最高境界,它进一步地体现了竞技具有的自由参与、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古今奥运兴衰的历史已证明,每当奥运干扰国际赛场秩序及社会秩序时,它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再者,奥运是国际竞技的最高形式,这就说明竞技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所以竞技“和谐世界”具有普世性。试想,一国竞技若“和谐世界”了,那么它自然会高水准地实现“为国争光”。反之,一国竞技若单纯“为国争光”,那么将会引起极端种族主义的谴责。近年来,国家足球等运动队,以及部分观众在国家重大比赛中表现欠佳,已引起国际上种种非议。这说明,国内竞技缺少“和谐世界”的类意识。国内学者陈利在《文化冲突下的犯罪嬗变》中指出,“犯罪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美国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唐纳德•里德•塔夫特在其代表作《犯罪学:一种文化解释》中认为:当一个传统的社会处于剧烈变异阶段时,‘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主义和非人道原则的文化结构必然在各种场合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发生严重的纠葛和冲突。这种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诱发犯罪。’”[5]当然,当前国内竞技的各种矛盾冲突并未到引发犯罪的地步,但是确实存在缺少人们共同能接受和认同的竞技思想及核心价值,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之上的问题却在不断地干扰国内体坛,并且随时能引发各种事端,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国内竞技文化软实力建设欠佳有直接关系。罗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辞中一再强调,“请大家切记,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比赛成绩,奥运会还是和平的聚会”。同样,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在北京奥运会上力争优异运动成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奖牌绝不是我们参加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参赛目标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是:一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以中国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国家形象;二是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水平,努力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三是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加强友好交流,增进友谊;四是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国家竞技思想的深刻变革。这种以人为本的竞技思想,在中国首次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剔除了单纯“夺标”的竞技旧思想,建立了一种既有普世性,又有民族性的高品位的竞技新思想,是我们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可见,在国家竞技核心价值构成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和“特质”,它是我国竞技和谐世界的基础;和谐世界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竞技夺标育人的崇高境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普世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它符合当今中国“对内求和谐,对外求和平,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治国方略,是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论

1)揭示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夺标育人的娱乐,而不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训练和比赛。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运动”是其归属的领域。这是国内竞技思想变革的启蒙,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2)将夺标育人作为竞技的本质,并视之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对于促进竞技与教育结合,调节夺标与育人的矛盾,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国家竞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将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它既有普世性又有特殊性,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首都体育学院,2007,(6):461.

[2][苏]巴班斯基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50.

[3]mBa智库百科(http:wiki.省略).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文化;育人效能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舞蹈作为一个典型的体艺融合项目,在我国高校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迅速地发展成为一项热门的专业。怎样通过对学生技能的传授以及文化的熏陶达到全方位育人,值得深思。

1探究高校体育舞蹈文化育人效能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过多的关注其舞蹈技术的学习与传授而忽略了体育舞蹈作为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典型的体育艺术类项目,不仅承载着体育强健体魄、发展体能、形成团结协作和竞争拼搏的意识、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育人功能,同时还承载着舞蹈陶冶人们的情操、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升华境界、启迪智慧的育人价值。深挖体育舞蹈项目的全方位育人价值,从体育舞蹈文化的角度分析体育舞蹈相关“育人”文化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Q这些问题,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回归学校的育人本源。

2体育舞蹈文化的育人效能

体育舞蹈文化包含体育舞蹈的历史文化、竞赛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每一个文化模块都蕴含着相关育人效能。

2.1体育舞蹈历史文化的育人效能

体育舞蹈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欧洲及拉丁美洲的原始舞蹈或称之为土风舞,这些土风舞主要是在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外化了人们原始的生理及心理冲动,在不断演绎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社交、娱乐等为主要功能的“交谊舞”或称之为“社交舞”,为了更加规范的进行舞蹈及满足舞蹈参与者的需求,一些舞蹈机构也不断应运而生,例如:1924年成立的“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1935年成立的“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等。其中,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当时欧洲较为盛行的社交舞的舞种、步伐、姿态、方位等进行了较为规范的梳理与整盒,将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定义为“摩登舞”后又将拉丁舞系的伦巴舞、斗牛舞、布鲁斯纳入其中定名为“国际标准交谊舞”,自此之后,体育舞蹈即国标舞的雏形及规范化的体系初步建立。在对体育舞蹈历史起源追溯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对舞蹈技术以外舞蹈文化的掌握,而反言之,舞蹈文化的掌握不仅仅可以助推其舞蹈技术的提高,更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其人格塑造及性格特质产生影响。

2.2体育舞蹈竞赛文化的育人效能

谈及育舞蹈竞赛文化“黑池”舞蹈节旗帜鲜明的展现出了体育舞蹈项目特有的竞赛文化。首先,“同场竞舞”的竞技形式与精神文化无论是从选手竞技状态与表演情绪的挖掘还是现场观众审美情趣的陶冶都完全符合人们对原始舞蹈艺术形式的推崇。其次,而在竞赛过程中所凸显的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竞赛秩序也在长达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入人心。再次,在长达百年的体育舞蹈竞赛制度中,其竞赛组织形式与细则也不断修正以更加规范及高效的开展体育舞蹈竞赛,从20世纪30年代体育舞蹈传入中国并于1991年举办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至今,无论是项目设置、组别增减还是赛事系列打磨与裁判队伍监察都形成一种潜在的竞赛制度文化。对体育舞蹈竞赛文化的了解不仅能帮助高校学生从竞赛制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这一项目,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及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的良好品质。

2.3体育舞蹈服饰文化的育人效能

在体育舞蹈所有的要素中,服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人类社会长期的生活与工作中凸显了其重要的艺术价值。体育舞蹈作为欧洲悠久的舞蹈艺术代表,其服饰的特征、起源、发展、变化都从侧面体现出其作为欧洲舞蹈服饰文化缩影的重要价值。在体育舞蹈服饰文化中,无论是摩登舞系列男士温文尔雅的燕尾服以及女士拖拽摇曳的大裙摆还是拉丁舞系列男士开胸包身的上衣和女士性感热辣的紧身短裙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些许变化。通过对服饰文化的了解,让高校学生了解体育舞蹈服饰的演变历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也有助于学生科学地选择舞蹈服饰。同时从美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内在涵养,实现其美育价值。

2.4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育人效能

体育舞蹈的礼仪文化更加鲜明的表现在其舞蹈开始前、行进中以及完成后的三个部分。首先,在“交谊舞”作为欧洲宫廷舞的历史阶段,舞者们在邀舞、领舞、起舞、共舞、谢舞邓环节的展现与严谨的起舞细节都是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的重要缩影。其次,在体育舞蹈中对于“有序竞争”的尊崇,与同场舞者出现肢体碰撞时应以礼让为先且向对方道歉。最后,体育舞蹈参与者在男士发型、着装,女士发饰、妆容等方面的高度关注与细节修饰早形成优良的传统,这不仅仅是尊重裁判、尊重竞赛对手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舞者们对于在场观众的尊重。通过对礼仪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重视其礼仪文化。通过对其礼仪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得体的举止仪态,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谦让、包容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诉,体育舞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效能。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必须包含体育舞蹈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才能实现从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完成高校教育的使命,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序言[m].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

[2]焦喜便.刍议体育舞蹈竞赛规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4):111-113.

[3]中国学生体育舞蹈(国标舞)竞赛评分规则(第一版)[S].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2005.

[4]马士珍.体育舞蹈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及发展研究,2014.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6

论文摘要:介绍教育机器人在机器人竞赛及课内外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其教育价值。

1引言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之后,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1]。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步得到重视。目前教育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课内外教学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教育价值和极待挖掘的发展前景。

2机器人的定义

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机器人的定义却至今没有统一。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根本原因则是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使之成为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早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就有专家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2]。之后又不断涌现新的见解。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协同性的自动化机器。”[2]

3教育机器人简介

干国胜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教育机器人解释如下:用在教育领域的以人工智能决定其行动的机器人[2]。从学习角度讲,“教育机器人是由生产厂商专门开发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机器人成品、套装或散件”[3]。它除了机器人机体本身之外,还有相应的控制软件和教学课本等。

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和公司可以生产教育机器人或教学平台。不同种类的教育机器人不断涌现,如SmartCar[4]、SUUnY618、博思威科教育机器人等均已投入市场。

4教育机器人产生背景

机器人技术是在二战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958年美国的Consolidated公司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由此揭开了机器人发展的序幕[5]。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公司从美国购买了机器人的生产许可证,日本从此开始了研究和制造机器人的热潮。随着机器人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如何加强工人对机器人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机器人的控制也就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机器人教育也就随之产生。2003年4月3日到7日,日本横滨举行了2003年机器人博览会[6]。专门用于教学的教育机器人从此诞生了。

国外教育机器人的研究开展较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相继在美国大学里开始了对机器人教育的研究,到了六十年代他们在中小学也开始了机器人教学,在此过程中也推出了各自的教育机器人基础开发平台[5]。我国的机器人研究在七八十年代就已开展起来,在我国的“七五”计划,“863”计划中均有相关的内容。但针对中小学的机器人教学起步较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目前发展仍不完善。

5教育机器人应用现状

教育机器人主要用于机器人竞赛和课内外教学。

5.1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教育对高科技社会的巨大影响已经引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各国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机器人赛事不断,引人注目。目前,全球每年有一百多项机器人竞赛,参加人员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到研究者[5]。

1)国际比赛。①机器人足球竞赛。让机器人踢足球的想法是在1995年由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金钟焕(Jong-HwanKim)教授为了发展多智能体技术而提出的。1996年11月,他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首次举办了微型机器人世界杯足球比赛(即FiRamiroSot’96)。

国际上最具影响的机器人足球赛主要是FiRa和RoboCup两大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这两大比赛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融趣味性、观赏性、科普性为一体,为更多青少年参与国际性的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FiRa(FederationofinternationalRobot-soccerassociation)是国际机器人足球联合会的缩写,于1997年第二届微型机器人锦标赛(miroSot’97)期间在韩国成立的。FiRa每年举办一次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FiRaRobot-SoccerworldCup),简称FiRaRwC,比赛的地点每年都不同,至今已经分别在韩国(三届)、法国、巴西、澳大利亚(两届)、中国等国家举办了多届赛事。

RoboCup(RobotworldCup)是一个国际性组织,1997年成立于日本。RoboCup以机器人足球作为中心研究课题,通过举办机器人足球比赛,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RoboCup的最终目标是在2050年成立一支完全自主的拟人机器人足球队,能够与人类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足球赛。RoboCup至今已组织了八届世界杯赛。比赛项目主要有:电脑仿真比赛、小型足球机器人赛、中型自主足球机器人赛、四腿机器人足球赛、拟人机器人足球赛等项目。

②机器人灭火竞赛。机器人灭火的想法是在1994年由美国三一学院的Jackmendelssohn教授首先提出的。比赛在一套模拟四室一厅住房内进行,要求参赛的机器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熄灭放置在任意一个房间中的蜡烛。参赛选手可以选择不同的比赛模式,比如,在比赛场地方面可以选择设置斜坡或家具障碍,在机器人的控制方面可选择声控和遥控,熄灭蜡烛所用的时间最短,选择模式的难度最大,综合扣分最少的选手为冠军。虽然比赛过程仅有短短几分甚至几秒钟的时间,用来灭火的机器人体积也不超过31立方厘米,但其中包含了很高的科技含量。目前,机器人灭火比赛已成为全球最普及的智能机器人竞赛之一。

③机器人综合竞赛。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主要是亚太国家参与的一项国际机器人赛事,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比赛,有包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菲律宾、泰国在内的七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赛事,比赛圆满成功,第五届比赛于2003年月11月6日~10日在韩国举行。

FLL机器人世锦赛,1998由美国非盈利组织FiRSt发起,目前有10多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北欧5国家、新加坡、韩国、中国)及美国的46个州参加该活动。每年秋天,由教育专家及科学家们精心设计的FLL挑战题目将通过网络全球同步公布。各国/区域选拔赛在年底举行,总决赛于4~5月在美国举行。竞赛内容包括主题研究和机器人挑战2个项目,参赛队可以有8~10周的时间准备比赛。

④其他比赛。在国外,1980年,第一届全日本机器人走迷宫比赛;1992年,第一届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移动机器人比赛;1998年,第一届国际海洋机器人竞赛;2001年,日本政府举办第一届国际机器人节,举行了十几项各种机器人比赛。教育智能机器人是目前欧美国家流行的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习工具。

孙媛媛、何花撰文指出,国际机器人竞赛有以下特点:比赛规模不断扩大,比赛项目不断完善,比赛的影响力不断完善,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学校教育[7]。

2)国内比赛。在国内,2000年,FiRa中国区比赛;2002年,CCtV杯机器人比赛;2004年,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自2005年开始的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竞赛[8];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央电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发明协会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9]。还有近几年各省、市组织各种类型机器人比赛。

3)机器人竞赛的教育价值。何智等撰文指出中小学机器人竞赛对当前的教育会产生重大的作用: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建立一门新的标准课程;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宽容为怀的人文品格[9]。

北京科技大学的郗安民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指出,大学生机器人比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易于激发兴趣,而且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项比较大的训练工程[10]。张云洲等探讨了机器人竞赛对于大学生教育的价值: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开发与研制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11]。

5.2学科及课外教学目前,除将教育机器人用于参加各种比赛外,教育机器人还被用于课内外教学,以提高学生设计、开发、应用机器人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已经先后将教育机器人纳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76所中小学成为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教育机器人正在逐步地走入我国的各类学校[3]。

王立春撰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探究教学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指出教育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发展前景[12]。

张兴华以硕士论文的形式深入探究了基于机器人的青少年活动的教育价值。她从亲身体验的活动案例出发,把握了全国基于机器人的青少年活动的形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基于机器人的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建立一门新的标准课程[13]。

6结语

教育机器人事业方兴未艾。教育机器人活动知识覆盖面广、能力锻炼多样、情感体验丰富,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欢迎,正向广大师生的普及过渡。教育机器人必将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教育机器人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杨德智.教育机器人[J].科学杂志,2006(7)

[2]干国胜.教育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吴洁,何花,周波.浅谈教育机器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7)

[4]李国.智能教育机器人Smart+Car[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3(11)

[5]王吉岱,李维赞,孙爱芹,谢永.教育机器人的研制与发展综述[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7)

[6]宗和.越来越能干的机器人[J].中国青年科技,2003(7)

[7]孙媛媛,何花.浅谈国际机器人竞赛[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8]马文志.“碧波杯”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竞赛在苏州落下帷幕[J].辅导员,2007(10)

[9]何智,胡又伦,艾伦.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的教育价值述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

[10]以机器人比赛推动素质教育——访北京科技大学郗安民教授[J].机器人教育与应用,2004(4)

[11]张云洲,吴成东,崔建江,丛德宏.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7

摘要:伦理具有深刻的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同时,这种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直指学校体育这一伦理实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学生体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伦理对学校体育“实然”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同样,学校体育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也离不开伦理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伦理;体育伦理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49-04

ethicalcontemplation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

LiChuan-qi,ZHoUBing

(Schoolofphisicaleduc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ethicsisprovidedwithaprofoundcriticalretrospectionandselfquestioningfunction,andsuchafunctionworksdirectlyonthementalworldofeveryoneinsuchanethicalentityasschoolphysicaleducation.therefore,contemplatingthefunction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onboostingthedevelopment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ethnicshasapositiveandprofoundeffect.theretrospectionandcriticismofethicsonthe“naturallytobe”state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areindispensablefortheassuranceandrealityofstudent’srighttophysicaleducation.Similarly,thevalueguidanceandbehaviorprotocolofethnicsareindispensableforthehealthy,sustainableandefficientdevelopment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Forschoolphysicaleducationtochangefromthe“naturallytobe”statetothe“oughttobe”state,intermsofthevalueorientation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weshouldestablishthevalueorientationoflifecaring,andvaluetheindividualenjoyablefunctions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intermsof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weshouldstrivetomake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fairandrighteous;intermsofextracurricularsportsactivities,weshouldmanagetoensuretherealizationofstudent’srighttoparticipatinginsportsactivitiesfreelyandequallybytakinginstitutionalmeasures;intermsofschoolsportscompetition,weshoulddeterminethehumanistic,gaming,educationalandnon-utilitariannatureofcompetitiveactivitie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educationalethics;physicaleducationethics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教育学的诠释、社会学的关注、文化学的聚焦,更需要伦理学的审视和规约。“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1]。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诸多伦理问题,表现为在价值层面淡漠学生生命价值,忽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学生没有被平等的对待,教师教学行为有失公平性和正义性;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无法保障甚至被侵犯;在体育竞赛方面,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盛行,弄虚作假现象不断等。本文综合运用教育伦理学、体育伦理学相关理论对学校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4个方面进行审视,为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与理性的行为规约。

1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伦理审视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渗透在学校体育实践的方方面面,规约着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践样态。影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的认识。要克服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就必须从伦理中心“人”和“生命”的维度去探寻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

1.1关怀生命――当代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教育界相继出现了“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等新的教育理念。叶澜[2]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反思了长期以来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工具性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技能融入生命,从而“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关怀生命”[3]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为当代中国教育界所关注和认同。

1.2体育个体享用功能――体育本质的回归

体育的本质和目的何在?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4]“从体育的本质来看,体育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力过程。”[5]卢元镇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要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将其功能定位为: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这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体育的理想和追求。”[6]黑格尔[7]把古希腊人喻为“自由自在,犹如天中歌唱的小鸟”,“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欢乐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兴高采烈地生活。这是希腊精神的特征。”这种希腊精神同样深刻蕴含着体育精神:自由和快乐。体育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其“为人”乃是对人内在追求(自我和谐、自我娱乐、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宣泄、自我补偿、自我完善和自我平衡等)的满足。重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体育本质的回归。

1.3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确立

学校体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但必须清楚看到:功能不等于本质,功能反映的是“学校体育有什么用”,本质标示的是“学校体育是什么”。服务于社会并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才是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康德[8]有句名言:“人是目的,人在任何时候要被看成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马克思[9]也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学校体育应当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这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念的应有之义。

2体育教学的伦理审视

2.1教学伦理――体育教学的内在维度

“教学伦理就是以现代道德哲学和现代教学论为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师生所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10]。“教学伦理研究触及教学的整个领域,它不仅涉及教学中人的行为,而且涉及教学的制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评价等。可以说,一切教学中的人与事都包括在教学伦理的视界之内。教学伦理研究最终既要为教学中的人立道德之法,又要为教学自身立道德之法”[11]。教学伦理研究不仅在于给人们提供伦理知识,更在于赋予人们的内心一种伦理精神。在这种伦理精神的引导下,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要素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伦理反思,不断增强教学责任和教学智慧,实现教学有效性与正当性的统一。因此,关注教学伦理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内在维度和应有之义。

2.2教学伦理的缺失――当代体育教学之反思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如空间的开放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身体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多维性等特征,使体育教学注定成为一个伦理在场的过程。然而由于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实然”边缘化状况,因此体育教学过程的伦理性,或合道德性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使之长时间处于被遮蔽状态。

首先,教育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然而伴随教育现代化进程,体育教学在呈现科学化的同时,表现出教学程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学科中心主义。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的“人”的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失落了,教师只管运动技术的教学,而忽略了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内心世界的学生的存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则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失落的最好描述。其次,体育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体验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体育教师过分青睐体育尖子生,而忽略了所谓的体育“差生”。再者,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品格和职业道德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专断独行无视学生的权利与呼声、频繁体罚学生和伤害学生的自尊、缺乏责任感等方面。总之,伦理的缺失使体育课堂丧失了和谐与欢乐的本性。因此,教学伦理的回归不仅是和谐课堂、优质课堂构建的需要,更是优化学生课堂生活状态、提升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需要。

3课外体育活动的伦理审视

3.1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

学校不仅关涉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关涉到学生当前的生命存在状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12]。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生命世界,就必须关照学生的学校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运动竞赛、广播操、各种娱乐性的体育游戏、体育表演等。课外体育活动集教育性与娱乐性、竞技性与游戏性、自由性与制度性、个体性与公共性于一体,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学生自由、快乐生活的载体。

3.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儿童权利公约》、《国际奥林匹克宪章》都详细规定了“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些“国际条约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规章,或站在人类自身发展的高度,或从生命健康权和文化及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角度,或从体育涵义及其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权是天赋的应然权利,确认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基本人权,规定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平等性及法律保障性等公民体育权利构成要素”[13]。我国《宪法》、《体育法》、《教育法》均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作了规定:《体育法》强调“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另外国务院及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及规章在制度上确定并保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如:《学生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等。

3.3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伦理问题

学生有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有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正规教育机构,具有从制度、设施等方面保障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的义务。从伦理角度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权利均应当得到公平的尊重和保障,课外体育活动应坚持人文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然而受各种功利因素影响,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有悖伦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被侵犯;学生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无故挤占;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强制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学校履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权利的责任感不强,保障经费不足等等。总之,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亟需伦理的审视和关照,需要学校管理者反思和改进。

4学校运动竞赛的伦理审视

4.1教育伦理的视角

“教育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价值性的关系的学科”[14]。“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教育中的一切人和事,都应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15]。学校运动竞赛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从教育伦理学的视角去审视学校运动竞赛,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学校运动竞赛存在合理性和价值性。

从本质上讲学校体育竞赛是“学生发展”而不是“体育发展”的教育活动,应隶属于正规的教育评估体系。如果学校运动竞赛活动变成了不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它们不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学校竞赛活动在学校是没有位置的。然而当前学校运动竞赛却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现象。人文性、业余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的丧失正改变着学校体育竞赛的根本目的,学校运动竞赛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学校竞赛活动必须向学生回归,向教育回归,真正成为教育的载体、学生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渴求学生在运动生活中成为“一个为运动而爱运动的人;一个审慎地尊重合理比赛规则,并在那些规则下奋力以自己的最大优势对抗他所尊重的对手的最大优势的人……一个希望由业余运动员而不由职业运动员装扮成业余运动员参加一场业余运动比赛的人;一个承认在大民主的生活中自己能证实自己是一个更加健康的人”[16]。

4.2体育伦理的视角

“体育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脉,是关于竞技体育运动道德矛盾与冲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学说”[17]。平等、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竞技体育伦理法则。校际间的运动竞赛是以运动竞赛为方式以促进校际间沟通与了解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校际间的运动竞赛同样应当遵守平等、公平、正义这些基本的体育伦理法则。然而受利益因素驱使,当前的学校运动竞赛也出现了诸如运动员资格造假、虚报年龄、服用禁药,承办方操纵比赛等等违背体育伦理的行为。如,2009年4月重庆大坪中学女足以强劲的实力夺取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根据规定,参赛队员必须是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全日制学生,而多家媒体指称该队是以国少队为班底组建,大坪中学仅派出两三名选手。根据《新体育》报道,广东省体育局对2008年全省各项目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前8名的运动员和准备参加2009年省青少年比赛及第13届省运会比赛的近1.5万人进行了骨龄拍摄。结果显示,年龄造假参赛的有3000多人。而近年来,兴奋剂等禁药的使用也大有向学校蔓延的趋势。在基层学校运动竞赛中承办方偏袒本校运动员,为了本校声誉操纵比赛的事实也屡见不鲜。

学校运动竞赛绝不是为某些人挣取荣誉与名利的工具,更不是为官员捞取政绩的工程,它只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学生生活状态、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方式、教育方式。给学校运动竞赛一个自由自在、自觉自为的发展环境,让体育回归生活,让体育回归“游戏”本性,让体育回归教育,这就是伦理对学校竞赛的诉求。

伦理不仅指向善的价值,而且指向善的行为。学校体育实践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离不开伦理的审视,离不开伦理层面提供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伦理为我们提供的视角广阔而深刻,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实践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实践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学校体育实践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4.

[2]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6.

[3]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8.

[4]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理论研究室.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评论集[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220,204.

[5]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学术界,2000(3):49.

[6]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24(3):67-69.

[7]黑格尔[德].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249.

[8]康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10]汪刘生.论教学伦理[G]//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354-362.

[11]周建平.教学伦理研究: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J].教育评论,2001(3):19.

[12]杜威[美].我的教育信条[G]//杜威教育论著述.赵翔麟等,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

[13]谭小勇.国际人权视野下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的法学诠释[J].体育与科学,2008,29(5):35.

[14]彭湃.教育伦理学若干基本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6.

[15]王本陆.关于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5.

[16]李佐惠.美国学校竞技运动争论的问题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8):77-78.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8

奥林匹克价值观竞技体育发展

一、前言

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展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而且可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民族自豪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转型关键时期,单纯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而言,金牌数量固然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中国体育的强盛,但在取得金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诸如兴奋剂、让球等不和谐的因素,尽管仅仅是个别事件,但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上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遵循奥林匹克价值观,引导我国竞技体育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奥林匹克价值观与竞技体育发展

奥林匹克价值观是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奥运主体的动机、目的、需要、情感、态度在一定时空(包括奥运会赛场内外)的综合体现,是奥运主体对奥林匹克现实的反映。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价值观以运动员在赛场内外的行为展现出来,并使现代竞技体育越发体现出无穷的魅力。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中,对奥林匹克主义给出了正式的、明确的定义: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尊敬为基础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很好地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价值理念,其核心内容是相互尊重、友好公平、追求卓越。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奥林匹克大会上,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阐述了奥林匹克新价值观──“卓越、尊重、友谊”的价值含义:“友谊”强调了体育社会性价值的伦理精神;“卓越”表达着拼搏竞争、追求卓越、富于创造的竞争精神;“尊重”意味着在赛场中遵守规则、纪律、道德,尊重竞争对手和尊重观众,也意味着在本国和国际社会活动中尊重所有的人和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可以说,奥林匹克价值观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行为准则和发展方向。如果竞技体育的发展偏离了奥林匹克价值观,必然会导致技能训练和健康锻炼的狭隘思想和功利化倾向。为此,何振梁提醒人们警惕和采取措施:“防止那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商业利益超越体育利益、偏离奥林匹克价值的企图”。

三、体育强国背景下的奥林匹克价值观

1.要遵从当前国际准则的普遍价值观

奥林匹克运动百年来一直传承公平竞争与诚信、身心和谐、公平与正义等价值观。现代竞技体育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发展至今。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文化教育功能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教育作用,具有其它社会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因此,遵循当前国际准则的普遍价值观,秉承奥林匹克精神,采用合理和正当的竞争手段和方式才能赢得国际尊重。那些为了片面赢取金牌而不择手段、任意妄为的行为,必定会受到严厉地制裁和国际社会地唾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竞技体育大国来说,金牌之外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东西。

2.要具有全球视野的责任与义务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沧桑,除了其教育价值、竞争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等本体价值之外,还具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工具价值。现代竞技体育在不同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发展,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需要,因此,在实现体育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下的责任感与义务观,自觉遵守的奥林匹克宗旨,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让奥林匹克运动所秉承的思想不断发扬光大。

3.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观

奥林匹克运动主张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通过艰苦的努力,能够在比赛中展示自我、体现“和平友谊”和“重在参与”的精神风貌,体现出运动员的榜样作用,享受比赛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4.建立符合社会伦理的价值观

社会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符合民俗道德文明的理念,这种伦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但其人性核心的理念不易改变。奥林匹克运动在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精神、竞争和友谊密切结合、以及公平原则。因此,所有竞技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具备挑战极限,永不放弃的信念,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对手,在保证基本社会伦理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竞技体育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运动竞赛和娱乐身心,它以比赛为载体,实现了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检验,对于展示人类文明、凝聚社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知名度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现代竞技体育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奥林匹克价值观,去除赛场内外的糟粕,才能永葆体育运动的青春,进而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沧桑,在全世界爱好和平、友谊、进步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渐发展壮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形成奥林匹克价值观,为人们参与竞技体育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奋斗方向。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奥林匹克价值观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让人们在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理想的同时,努力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萍.新中国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嬗变与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77-80.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9

关键词:消费者利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F713.82;G8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01-02

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国外已发展为一个成熟且发达的市场,成功的运作为其带来了惊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正从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向追求高质量消费方向发展。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与部分项目职业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增加了我国观赏性体育的消m人群。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市场运作、经济道德遵守以及市场经济秩序有序化与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利于市场消费者利益的维护。因此,建立一个有责任、有秩序且顾及消费者乃至社会整体利益的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体系,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运作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一、体育企业与消费者及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与背离

由于追求目标各不相同,体育企业利益同消费者利益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与背离的现象,体育企业在对这种利害关系冲突进行处理之时,是否能够对体育市场经济规范与道德约束予以遵循,不仅会影响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还会对体育企业自身长远利益的获取产生影响。作为体育市场经济的主体,现代体育企业应以企业利益及消费者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实现为其发展的最高准则,这亦是体育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实际上,体育市场经济具有契约性的特征,体育市场活动中的全部利益主体都需要严格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明确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为

社会经济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保证,最终实现各自的利益。此外,现代体育市场经济又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其建立以高度的分工为基础,各主体之间联系异常紧密,一方获得利益会带来另一方利益的提升,而一方利益的损害又会使另一方的利益遭受损失。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各经济与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运动特征,若体育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提升而忽视甚至损害消费者与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势必会降低企业的自身利益。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突破口

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全部的生产都有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消费,对于生产者而言,其利益的注意必须以对消费者利益的增加为前提。市场信息不对称与非均衡市场的影响使得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将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而非最终消费视作其运作的最终目的,极大多数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都将消费者利益当做了牺牲品。现代体育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体育竞赛服务导向已发生了极大转变,实现了由原先的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化,对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以及消费需求等内容进行强调,消费者在接受体育竞赛各项服务之时所具有的发言权与影响力更加突出,现代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体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与增加提出了必然要求。消费者利益是社会利益的真正决定者,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突破口,对进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的所有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予以满足,增加其经济福利,这是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的本质要求。

三、从消费者利益保护把握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有效运作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否在市场博弈格局中提高竞争力并为自身的市场开发开辟广阔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现有及潜在消费者数量的多少。保护消费者利益,把握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的博弈过程,使其实现动态化的均衡,使生产者的部分剩余向消费者进行合理地让渡,以对消费者剩余予以合理的增加,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并支持体育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对于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各企业而言,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以下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着手构建市场体系的分析,对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良好运作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有益的启示。

(一)标新立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把握

消费者大多都会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之时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在消费者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每单位增加的服务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不断减少的,这通过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此外,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中会存在替代效应,当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不能为消费者带来显著效用的增加时,消费者会对新的替代服务进行选择,以此增加自己的效用总量。此时,这一服务起初赖以维持的消费者剩余会由于丧失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支撑而无法继续存在,这就需要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及时进行创新与研发工作,以向市场提供具有广泛用途并结合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新服务。同时,加强新服务的市场宣传,对消费者的新服务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加以引导,增加消费者剩余,保护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群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这对于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市场拓展与运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追求“物美”,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动机

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在选择并消费服务之时总是会对服务的性价比抱有很高的期望,亦即希望“物美价廉”,在对某一服务的预期市场价格基础之上渴望服务具有较高的质量,以满足自己身心俱健以及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只有如此,消费者的利益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尽可能地实现消费者剩余。对消费者利益予以藐视并对消费者剩余进行分割,忽视竞赛服务质量改善的体育企业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市场危机,严重时甚至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作为实现服务使用价值以及价值的保证,体育竞赛服务的质量就像服务的生命一般。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要想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寻求生产者剩余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坦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利益与消费者剩余,实施服务质量的全面管理,以质取胜。

(三)以“价廉”立市,对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予以关注

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主要以生活品位的提高为着眼点。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到其预算的较大影响,服务的市场价格是决定消费者选择某一服务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总是以对相当服务质量的追求为前提选择价格更加实惠的竞赛服务进行消费,这能够使其购买力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此一来,该竞赛服务的市场营销潜在市场就愈发宽广,经济效益提高也会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提供竞赛服务的体育企业应对其服务价格的资源性因素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将成本优势发挥出来,以“价廉”制胜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

(四)诚信立本,将“人道”践行于“商道”之中

生产与消费一直是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矛盾体,体育竞赛服务的提供者和体育竞赛消费者都以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良好运作是以牺牲并转移提供给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为代价的,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虽然依靠欺诈等非“人道”手段能够提高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不符合市场的诚信运作规律,不能满足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对消费者剩余的追求,这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榱似笠档某ぴ斗⒄梗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在体育竞赛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共赢关系,采用道德规范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美好形象。同时,

不断增加体育竞赛服务的附加值,降低体育服务的购买费用,带给消费者“超值”体验,提升他们的消费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形成消费者的消费黏性,扩大消费者数量,使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都能受益。

结语

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存在“共赢”关系,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要尊重并关怀消费者,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与价值分配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以及体育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都将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刘艳娥,史湘平.“人道”与消费者剩余理论对提升现代体育产业效益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0):27-29.

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篇10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56-04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技能却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高等院校要注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简称“四种能力”)的培养。这一决定精准概括了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努力方向。迄今,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四种能力”培养机制,对高等教育而言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一、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作用

“四种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就目前而言,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一种相对更直接、可行、有效的方式。对此,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充分肯定了学科竞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与创造能力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科竞赛本质上就是新方法、新思维、新技术的竞争。学科竞赛以问题或课题为导向,从竞赛准备到作品呈现都需要发挥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巩固既有理论的同时,针对竞赛涉及领域进行拓展学习,形成求异思维。在作品设计、制作、分析到最后的实验调试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创新热情。

(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可达30%左右,但实践性教学主要针对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有程式化、封闭性特征。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内容和形式优势明显,它要求团队成员通过思想交流和工作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新命题的构思、实施、分析,这一过程多次循环直至答辩,使学生创新所需的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训练,是一种宝贵的创新实践体验。

(三)引导树立正确价值理念

人文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渠道,学科竞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整体氛围[1]。学科竞赛一般准备时间较长,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独立钻研,也需要群策群力。参加学科竞争不仅能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集体协作意识,而且能促使学生将目光投向社会,感受社会的需求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推进教学体制改革

完善人材培养体制,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学科竞赛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有效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改革,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整合创新实践资源,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重视四种能力培养过程化。经过学科竞赛的全面考验,可以较好地展现学校在四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根本上推动教学体制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制约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四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本身应不限于知识本身,更应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付诸实践创新应用的能力。但应试教育模式下,知识的传授以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奉行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主义,形式和内容过于定势、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机械而被动,只关注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和深层次探索,缺少实践机会和创造平台。大学生所学难以致用,进而缺乏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的能力和信心。

(二)资源配置与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预期不匹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往往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过程同质化倾向。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导向,固化资源配置,现实中只按既定程式向大学生集体式传递知识,搞批量化培养,而缺少对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关注和投入。由此,也导致高校缺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的主动意识和有效反馈机制。因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被极大压制,“四种”能力培养成为空谈。

(三)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表现在:好高骛远,不能吃苦耐劳,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薄弱;虽有一定的实践创新热情,但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易束手无策、灰心丧气;情绪化严重,缺乏持久积极的心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就业导向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明显,很多大学生舍本逐末,热衷于跑关系和自我包装,试图以此增加就业筹码,短视化、功利性色彩浓重。

三、依托学科竞赛,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保障“四种能力”培育有效开展

针对学科竞赛建章立制,使学科竞赛常态化、规范化,从而保障“四种能力”培育有效有序开展。(1)建立健全学科竞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组织机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课堂、学校网站、广播等多种途径宣传和倡导竞赛活动[2]。(2)实行导师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保证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3],落实教师指导及培训工作量计算及奖金奖励政策。(3)设立创新学分认定及与竞赛成绩挂勾的相关学科免试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4)建立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完善学科竞赛体系,形成以学科竞赛促“四种能力”培育的良性循环:大一新生主要是了解各类学科竞赛,学习基础知识,进入备赛状态;大二、大三学生作为主力参加省级和部级竞赛活动,充实完善实践基地软件和硬件储备;大四学生则侧重于经验传承,通过传、帮、带,促进新生快速成长。对大学生而言,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每一件竞赛作品都是大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具体而细微的创新成果。借助学科竞赛,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提供精神保障。

(二)以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为载体,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

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为载体,将创新意识与科学研究融入教学全过程,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1)将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纳入到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设计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考查内容,在赛题设计、可行性分析、加工实施、调试验证等各环节中注重启发引导。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借助结构设计大赛建立了土建类专业学生力学综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大一学生针对大赛题目负责模型设计及制作;针对实体模型数据,大二学生负责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大三学生负责加载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结果做对比分析及方案改进建议,形成整体研究报告,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2)依照竞赛层次及科技活动规模,建立如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团队工作室、实验示范中心等形式的创新实践基地作为竞赛创新活动场所及学生创意孵化载体,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定基地建设规划,组建由学术带头人、专兼职教师、研究生助教构成开放式的师资指导队伍[4]。此外,各实践基地还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招生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3)借助导师制促进科创竞赛项目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建立科研创新平台,设立科技活动专项基金,以立项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科技创新活动。(4)引导鼓励学生组建学术性社团组织,举办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节,组织竞赛交流论坛等,营造实践创新的文化氛围,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四种能力”成长的内在动力

改变传递式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将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创新实践中来,通过实践验证、强化基础理论。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土木类专业建立了专业认知层次、技能训练层次、综合能力培养三层次和课内模拟、课外实践两模块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验教学改革,凝练材料性能测试及工程应用技能训练两大类型实验项目,设立了综合实验训练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鉴于学科竞赛往往涉及多知识领域,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学校可有针对性地淡化专业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或增设不同种类的通选课程,帮助大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在交叉学科中产生新思维,新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完善竞赛成果转化机制,提供“四种能力”培育支撑动力

加强学科竞赛在学科建设和科技产业方面的成果转化。在学科建设方面,将学科竞赛经验和成果形成实践教学案例和教改立项,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为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提供支撑;在科技产业方面,在探索学科竞赛时,许多领域会出现新的知识、新的成果和方法,通过撰写论文、申报专利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将成果转化为知识权。此外,还需加强推广宣传,使行业企业对学科竞赛给予关注和赞助,及时将实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移植,将书本知识直接“落地生根”。该举措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并产生实效。

(五)与学科竞赛形成互动机制促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取决多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素质。而学科竞赛是个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标志性意义。因此,学校可建立相应机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对参与者给予激励(包括授予荣誉,宣传报道、向企业推介等),进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与此同时,学科竞赛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某一专业学科建设水平的反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很大。可在学校层面针对学科竞赛建立反馈机制,通过竞赛来客观评估教学和备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升学科建设的同时,间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向创业之路的窗口,尝试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孵化体系。一方面,对学科竞赛中表现优秀、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实现创业梦想;另一方面,对学科竞赛中形成的有市场价值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和创业灵感帮助大学生孕育孵化,形成创业资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除具备创业素质外,还特别需要创业意志。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存在盲目性和冲动性,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科竞赛集智慧、意志和团队精神于一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系统锻炼。因此,应针对学科竞赛,加强总结和反思,及时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四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提升。

四、注重处理好学科竞赛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

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学科竞赛常态化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短视化、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专业学习的拓展与深入,反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对此,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第一,明确学科竞赛定位。要明确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辅助地位,服从服务于基础教学,其功能是强化而非替代基础教学成果。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只抓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针对学科竞赛,高校还应在理念、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正确导向,给出合理安排,回归能力培养的本源,不能本末倒置。第二,加强人文关怀,寓教于竞赛全过程。要重视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在创新过程的乐趣,

将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寓教于赛,不单纯以成绩论“成败”。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科竞赛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不盲动、不偏废,避免“为赛而学”“以赛代学”。

五、结语

学科竞赛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其示范和导向效应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带动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谢红梅,耿葵花.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四种能力[J].高教论坛,2013(8):47-50.

[2]王一华,杨琼.论科技竞赛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