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27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1

【关键词】文化艺术中心;地域文化;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随着江山市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市区人口急剧增加,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均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屋面结构老化、漏水、外墙脱落等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场馆分散、资源共享度较低,难以满足城市文化功能的需要,因此新的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基地条件的独特性:设计地块位于城北大桥西北方向,是入城必经之地,用地面积约100亩左右。基地处于新、老入城之间,和江山双塔公园遥相对应。周边基础设施条件优越,文化艺术中心分为大剧院、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广场三部分,三部分资源共享、有机整合,形成具有艺术性、文化性、亲民性的文化艺术殿堂。

设计理念和规划创意:

1.建筑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环境共生共融。

在充分明确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从城市结构入手,广场,轴线,院落空间,建筑组群布局,建筑朝向等以城市空间的全局观把握,基地与东南侧山体及双塔形成一条视觉通廊.该视觉通廊贯通文化广场及文化艺术中心内部。文化艺术中心轴线与此叠和,剧院轴线和鹿溪北路垂直布置,使大体量的剧院主体部分和道路视觉关系良好,是该区块的标志点之一;文化艺术中心和广场呈45度角关系顺接延伸,以折线形布局由西向东展开,两条折线形布置使建筑组合空间变化的视觉效果强烈,而且由它形成的内部空间层次感丰富,同时使建筑有东南与西南良好朝向。剧院和文化中心以建筑构图的原则相互呼应,成为统一的建筑群体。由轴贯联内院空间节点,组织步行交通路径.建筑群组空间尺度与江山市亲切、自然、宜人的感受相吻合。

2.立足江山地域文化,以现代手法营造空间环境

江山千年的历史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烟霞古道为基础的城市文脉给江山带来许多优秀的自然,人文景观。设计在充分研究和理解江山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江山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艺术中心适度的分散式布局方法,有机的融入城市环境中去。设计以新技术、新材料使这组新的建筑既有传统韵味,又处处散发着时代气息。简约含蓄的建筑轮廓蕴含着丰富的空间----墙、廊、壁弄、院落、庭、光廊、青砖广场,这些与江山地域文化相关联的建筑主题元素在这里以现代的方式演绎。使文化艺术中心成为一个供人们丰富空间体验的历史城市的缩影。

3.流线组织:内外有别,闹静分离

规划以周边式环路组织交通,大剧院与文化中心自成环状交通体系。文化艺术中心的各功能区均在环路的东、西、南侧设置,文化中心内院为纯步行交通,人车分离,博物馆、图书馆、文广新局静区在南,青少年宫、文化馆、小剧场动区在北,与大剧院联系便捷。大剧院入口正对文化艺术广场,和广场紧密相连,形成互动,互利的整体。广场以步行为主,通过漫步道,硬质铺装、水系、小品的有机结合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休憩,文化活动场地.流线组织以人为本,路径设计充分考虑空间序列的展示关系。

4.功能设计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分区合理,分期建设

文化艺术中心共八项功能内容,设计以相近性集合原则划分。博物馆、城规展览馆相对独立,文广新局与图书馆组合,文化馆、小剧场、综合艺术楼、青少年宫组合,南北方向三组建筑以院落、廊道组织功能区域。大剧院与影视组合独立在基地东侧.建筑群的公共服务部分(如餐厅,多功能厅,停车场等)从交通流线,服务半径方向充分考虑共建共享的便捷性.整体结构清晰,便于分期实施。

5.建筑材料,空间细部及环境处处营造艺术与文化的特征

石材、木材、青砖是江山的地方建材,巧妙运用既能体现江山地域的山水人文特色,又利于营造文化艺术的戏剧化空间效果。木、石、砖的材质亲切、沉稳、粗旷,钢和玻璃作为表皮材料来体现现代主义建筑基本结构。精致的细部与变幻的光影展现出建筑的时代气息.环境设计以山、水、竹林为主题,与建筑相辅相成,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剧院考虑以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形式表现现代建筑简洁、优美的线性关系;线性的构架和多边形的折面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整体,木质贴面材料和裙房竖向石材纹理的组合形成乡土味极浓的现代建筑形式。

设计在色彩上作比较:白、青灰、黑基调与白、棕黄、灰基调两种,表达不同的空间氛围。

6.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

设计利用地源热泵使空调能耗降低30%,以良好的朝向、较浅的进深及内部采光天井使得建筑白天全部以自然光来工作办公;在过渡季节完全以自然通风保证空气的舒适度。适当的遮阳技术降低夏季能耗,地面、屋面的雨水收集来保证绿化的培养,太阳能集热器的运用保证食堂的热水供给。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2

前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推动了我国文化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与进步,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电视台以及影剧院等文化建筑日益增多,不但对传统文化建筑体系进行了完善,也使得城市建筑结构更美观、更实用。如果要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文化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文化建筑的结构、内部装饰以及环境设计方面都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与建筑的结构设计相比,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的内容更加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和文化建筑概述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将环境作为衬托,根据建筑物具体的使用功能和标准,通过建筑美学的原理与物质技术方面的手段,设计的能够达到满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实际需求和审美的室内外环境,通过对优秀的环境设计,让文化建筑文化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人们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

2.文化建筑的概念

文化建筑所指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所有可为人们提供玩乐、参与的共公场所,例如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游乐园等公共文件化场所。另外,有名的学府,以旅游景点开放让人们参观、游览的历史遗迹也包含在文化建筑的范畴之内。文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类型、数量及质量能将这个国家城市发展的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是衡量一个因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备。

文化建筑的审美心理与环境艺术设计

1.美和审美心理

文化建筑体现的美是相对矛盾和复杂的综合体系,而环境与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之间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会文化建筑艺术的直观美享受和客观艺术价值的体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美与审美心理也影响着的文化建筑的设计效果,而设计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感受就是其审美观念的主导和诱因。审美主要是指人们见到某一事物后,心理上产生的美观与体验,心理波动则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知、情以及意,而审美心理学则对人们如何产生和体验美感的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2.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

(1)创造审美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人们对规律和目的进行综合之后,开展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可以创造出更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需求的艺术环境,这也是创造审美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意义。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对于流行性与公众性非常重视,设计者需要对大多数支持的审美观念和爱好进行全面的考虑,否则共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就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员,必须在自己设计的作品中强调独创性与前瞻性同,根据公众审美观念和爱好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推陈出新的设计原则,这样设计和创造出来的环境艺术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2)审美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观赏环境艺术设计非常重视审美观赏意义,审美观赏就是指人样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的心理美感,也包括审了美愉悦和享受。因此,建筑环境设计的色彩和居室的和谐,是否能够满足受众审美爱好和需求,就取决于其审美观赏的意义。在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审美观赏性高低,和人们看到环境后感觉上产生的满足程度成正比,所以,艺术设计里的审美观赏,大部分都把其存在的价值作为基础,一旦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在使用功能和技术都存较大的问题,那么这件作品在外形于的观赏意义就会降低,人们自然也就不会对其产生美感。

基于审美心理角度下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强调审美的大众性

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文化建筑和环境艺术的都来自于社会,也存在于社会,是能人们随时感知和体验的作品,是一种开放性很强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建筑环境艺术的审美受体所有的民众,而不是某一个要或是某一个群体,因此,审美受的大众是现代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也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原则。

2.强调融合性的文化传达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3

[关键词]辽宁文化,公共艺术,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49-01

一、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现状

首先是缺乏专项整体的规划,对于辽宁省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并没有采取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近、中、远期公共艺术专项总体规划项目的有关内容。其次是规范制度立法的缺失,监督管理机制松散。辽宁省各个城市还处于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无规、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建设。最后是决策的非专业化、维护管理的不足、艺术作品质量不高、脱离公众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二、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发展对策思路

三、2.1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对策架构――“231”结构

在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上以“231”即2个维度,3个尺度,1个目标为构架。即理论和实践两个视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最后达到建设一个“文化辽宁”目标。

2.2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支撑理论

2.2.1公共艺术建设宏观理论

在宏观中公共艺术建设规划研究更关注城市定位与发展,把公共艺术建设放在规划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强调研究方法上的多视角和多层次。研究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进行设计。对图形符号的形象提炼、情景元素的场景营造、植物造景的形态搭配、色彩材质的情感引导和场所空间的活力再现[1]。

将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为支撑研究公共艺术建设,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历史文化景观网络的构建。

2.2.2公共艺术建设中观理论

在中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并且制定可行性报告。根据城市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规划设计近期、中期、后期以及反馈问题的改进与提升等整个公共艺术建设的全过程。最终完成公共艺术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注重利用现有管理法规及法规执行单位优化公共艺术环境,参照国内大中型城市制定的《城市公共艺术管理办法》使公共艺术的方案确定、审批、制作施工、养护管理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3公共艺术建设微观理论

在微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生态系统本身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的干扰波动就是适度干扰。群众的监督对于公共艺术建设适度干扰可以带来一定的活力。适度的干扰可以给生态系统带来环境上的多样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要求在人类干涉时,必须从多方面考虑[2]。

公共艺术环境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公共艺术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公共艺术的最佳关系问题,不同的公共艺术都能满足人们寻求各种体验的内心需求,它们包括:生理体验、心理体验、知识体验、自我实现的体现等。

2.3公共艺术建设对策

2.3.1宏观尺度的总体控制――编制公共艺术总体规划

宏观上要完成公共艺术设计的定位、公共艺术场所的选择、公共艺术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确定公共艺术建设流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更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状态和制度建设。

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依据上,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规划中明确规划的定位、规划原则、公共艺术建设的空间结构、规划的依据、规划的内容构成。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各专项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上位或同位规划。

2.3.2中观尺度的过程控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公共艺术建设之初,进行相关利益群体的通告和协商。在公共艺术建设之中,公众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专门成立公共艺术服务机构,必须要求机构人员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资深专业设计师,做到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真正符合当地风土民情的设计、真正是附近居民需求的设计。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眼”,是城市的名片,凸显城市风采。因此公共艺术应体现地区独特的人文、科技等,而非单一的复制[3]。

公共艺术建设许可的最后决定由主管部门公示在公众平台上,供公众查询监督。

2.3.3微观尺度的实践控制――技术与方法的节点控制

公共艺术要把握空间尺度性―与环境“共生”。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的共生性策略,要求公共艺术在形式上与周边环境相互依存;公共艺术建设公众、公共、公平、艺术―与公众“共鸣”。逐渐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以及逐渐完成健全的、公平的公民监督体制和公共艺术家设计出完美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注重体验―与行为“共振”。让附近的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达到体验引导公众主体积极的参与和再创造,形成“共振”公众参与公共艺术[4];公共艺术源于生活,传承文化―与文化“共享”。归根结底公共艺术设计也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让居民体会到亲切,更容易接纳和欣赏;公共艺术彰显时代需求―与时代、科技“同步”。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创作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设备的改革,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观念,并为其提供重要保障;

构建公共艺术项目品牌体系―与城市“共荣”。文化价值学在公共艺术作品上的成功实施是塑造城市品牌,实现当代关注力经济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重要方式,最终达到突出特色,塑造品牌,与城市共荣。

三、总结:

宏观中,专业人员主要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规划把控。政府决策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审批的把控。市民则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反馈工作,监督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工作;中观,专业人员对于设计中的法律、法规要清楚,严格把握设计尺度,避免对社会、国家造成不良影响。政府要以法律约束专业人员胡乱设计和市民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不良作为,积极听取市民的监督反馈意见。市民则要爱护公共艺术建设设施。微观中,专业人员要专研设计创作,深入结合地域文化和人们需求。政府积极走进人们群众,定期做调查工作,听取人民宝贵意见。个人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好主人翁角色。更好的促进文化辽宁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地域文化视角下巴东野三关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刘玉华.从美学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7.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文化;生态观;公共性

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艺术设计形式,是设置在大学校园内部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1]”。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集中体现出大学文化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大学形象的综合性展示,是大学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实体形象,更是一种校园文化、一种大学的精神和审美的思维观念。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标志,公共艺术建设的形式设置不是它表达的重点,它的价值在于所承载的学校文化、精神、底蕴及内涵。

一、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平台

校园是青春成长的美好记忆、是大学生创造与智慧开启的学习阵地,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感受生活、艺术审美的重要平台。学校是学生时代密不可分的活动环境,对校园的人文景观所进行的设计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学校的文化历史以及学生氛围,在学生校园活动中产生的公共艺术,是特殊的校园活动的物质文化形态,在教书育人的特定场所中具备深厚的学习意义和教育价值,借助公共艺术平台传递出学校特定的文化、历史及社会教育意义。如北京大学正门和北京大学校园华表(图1、图2),通过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建筑和雕塑,传达出北京大学特定的精神、文化和内涵。学校的公共艺术建设是一种承载学校精神以及文化特色的形态载体,是一种学生和学校联系的家园纽带,这个载体既是一种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作为一种人文形态,它的价值意义在于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以充分的包容和关照的存在状态,使学生生活和公共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接收既是主动者,同时也是受动者,体现出学生和校园的协调一致性。大学校园应围绕居者和家园的概念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建筑、山水、绿化和空间表现的在场性展示出青春活动的主题,在学生与校园、人与环境的平衡和谐中致力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就是一个课堂,公共艺术建设就是特定的课程内容,讲述自然与生态的关系,营造与构筑全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极富生机与活力中倾听年轻生命搏动。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生存价值、生命意义、进取精神加以肯定的艺术[2]”。

二、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艺术与功能并重

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单纯的实用功能,学校的公共艺术建设就是要通过文化与艺术的整合与规划,使学校的整体环境在艺术审美和文化氛围上,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内涵和艺术感知环境,在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中更好地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以轻松、温馨和舒服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审美和精神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和净化,并实现育人的目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体现出它的艺术性,也要体现出它的功能性,通过学生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学生更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达到校园文化美育的公共艺术建设目的。如东华大学校园导视牌设计(图3),造型简洁,设计现代,小雕塑一般矗立在校园中,文字导向和地图导向合二为一,体现出先进的导向功能。校园的公共艺术是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自由交流和活动场所的艺术表达形态,公共场所包括教室、广场、体育场、道路等学生能够共享的空间,在这些地方展示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形态美,蕴含着艺术家与设计师对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体会与认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有丰富美感的公共艺术是一种对校园文化的精神认同。学校的公共艺术建设可以是一幅笔画,可以是一个雕塑,可以是一个公告栏,也可以是路边的一把休闲的椅子,但是这些艺术形式必须受制于学校的人文特征和空间特质,才能展现出它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魅力和协助确立学校人文氛围框架的精神功能。学校的公共艺术的艺术美事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可以给身在其中的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视觉美感、形式美感的视觉体验,不同材料、不同质地的触觉感受,在美化学校环境的同时,为学生的艺术审美体验产生共鸣和联想,促使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功能,激发大学环境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审美熏陶、审美教育的目的。大学校园建设在美化校园的过程中也传递出诸多学校文化的信息,成为学校传统文化物化的载体,不但可以凝聚学生团结在一起的力量,也可以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校荣我荣的自豪感。学校的公共艺术要具有教育的功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修正学生前进的方向。

三、生态环保观念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

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要将学生、校园和环境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求校园建设不但要满足学生的使用功能、符合时代审美情趣,还要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和制衡,达到学生、学校和环境的共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观视野下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是保证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生态化的校园建设要处理好学生与环境的关系,要对学生在学校的地位作出深刻的反思。要创作出符合生态原则的公共艺术形态,就必须要用符合生态原则的观念来指导设计进程,使保护校园环境、自然环境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种自发的自律行为,在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基础上,建设有机的、可持续的、自然融合的校园景观,使人文社会观念、艺术精神属性和科学指导性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休息的创所,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功能。景观生态型校园规划,要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力求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结合,成为独具风格、高水平的开放性的校园和环境[3]。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图4),校园景观别称“校园谷”,基地位于山谷,建筑依山就势,使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互相融合。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要融于校园的自然环境,要使人、环境、公共艺术的隔阂完全消失,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至高生态境界;要贴近生活,使心理上更加接近单纯、安详、宁静、永恒的协调境界。生态观要求大学校园的环境氛围体现出亲切的力量,在自然舒适地完成信息的交流、沟通的传输。要充分体现出生态观念,返璞归真,建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校园;生态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切合校园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缓解不良环境造成的生态失衡,要遵循人体工学原理,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生态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与学校的整个环境、历史、文化协调,给学校师生营造一个维系情感、彰显意志的多元化空间。生态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命题,赋予校园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和质量,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四、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公共性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的产物,不是自然产物,它总是体现为某些特定的社会功能,所有的公共艺术都要服务于学校的文化发展需要。校园的公共艺术要向学校的师生开放,它要成为学校师生聚会和活动的特定场所,因此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要尊重师生的公众意见,反映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要能够反映出学校师生的利益和意见。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是时展与文化浓缩的剪影,它不仅要具备艺术自身的感染力,也是大学生对空间权利争取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的生存关系,体现出一种人文、自然、环保、公平、民主、开放的社会态度。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形式多样,包括建筑、雕塑、道路、公共环境、园林景观、图书馆、食堂等,但它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形式自身上,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要具有情感的感染力,要具有诱导公众关心环境和生态的特质,要具有内在的教化力量,使人们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如复旦大学“驴背诗思”雕塑设计(图5),驴子的笃诚、诗人的忧郁一起构成了“驴背诗思”的深邃意境。基于大学校园环境派生出来公共艺术建设要文化和艺术并重,要展现出校园的青春生活、要建构出各种新的实用性空间、要传达出成熟思考者的内涵、要展示出现代环保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观念。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也要体现出本土文化的内涵,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征要在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中得以体现,注重把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艺术中的精华部分传承和发扬,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规划设计出具有民族个性特征的、内涵独特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的灵魂是美的,内涵文化是有倾向性的,表现手法是具有国际性的,视觉感受是社会共享性的。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产物,是随着现代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公共空间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的任务就是在学校的公共空间中通过对现代学校环境的艺术再创造而形成集体的审美对象[4]。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相对于社会是一种半开放状态,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空间,是当代人对学校空间人文的最高形式的追求和期待。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必须是对人的意义的持久性和永恒性意义的思考和展示,是对空间形体,对人的生存价值意义的历史延续性的把握和创造。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力求达到可操作性、协调性、经济性、艺术性和创新性[5]”。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注重的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强调文化观念在公共空间的传播和大众接受,尽量在校园文化和设计观念中寻求平衡,在实用性和人文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使校园成为师生激励成长、陶冶情操、追求美好、探索真理的精神家园。体现校园文化的公共艺术建设日趋多元化,走向了综合性发展的道路。但是不管怎么发展,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必须综合人文与科学的因素,营造出青春成长的见证地、人文智慧传播的场所,所以它的公共艺术建设要成为人才成长与思维创新的交集,要能触发青春、抚慰心灵、延续生命和守望未来,最终展示出一种生命和谐与青春相约的社会价值。

作者:刘艳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刚.公共艺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J].雕塑,2005(4):48.

[2]杨文会.论校园雕塑的审美教育功能[J].装饰,2005(5):26-27.

[3]夏伟荣.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1):141-143.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高校加强艺术教育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切实加强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深刻内涵。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本体教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理想,并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实践训练,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高校艺术教育是在普通高校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以艺术为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对大学生的身心施以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具有开发智力、提升境界、有益心智、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健全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艺术教育实践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正是要培养能够传承人类文明的人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唯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实现真、善、美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有效统一。艺术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品格得到完美,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调整心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所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独特功能,对于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高校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所高校如果重视艺术教育,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具有更健康的人格,更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精神境界。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高校从加强组织指导、开设选修课、创新奖励、课内外和校内外互动合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推进艺术教育工作;通过改革学生学分制管理,增强学生选读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通过主管理部门的牵头带动,促进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通过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增强艺术教育效果,艺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课程设置面不够宽,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建设,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往往把它看成专业教育的附属物,忽视艺术课堂教学质量,轻视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略显不足,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缺少艺术氛围等现象,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还尚未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切实模式和有效动力。其原因主要为:一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相关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二是不少高校师生对艺术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接受艺术教育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功能方面的独特作用,艺术教育处于教学体系中边缘化的境地。

四、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是衡量高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艺术文化则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巩固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的外延就是有效地通过先进的精神文明,通过有机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高校艺术教育是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高校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艺术教育作为开展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发掘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弘扬艺术教育的和谐性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文化,汲取艺术教育的多面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炼艺术教育的先进性打造校园先进文化的平台,促进艺术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之间的有效融合和良性互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健康生活习惯和健全心理品质,从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艺术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是始终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保持高雅文化的审美高度,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树立多样性的教育理念,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公共艺术课堂、学生艺术团体、校园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艺术教育发展促大学文化建设,创建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创设艺术特色显著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建设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高校现代公共艺术教育理念。

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学习艺术学会做人,能够艺术地生活,艺术地对待自然、社会和自身,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高校艺术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与其他公共课一样,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一门学科,也理应有一整套合理的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和学科研究,有一套与之相关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来规范艺术教育的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应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并与各种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生活环境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实现对学生全员和全过程的教育(二)强化主渠道作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

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艺术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的门类和学分;要结合要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开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或课程组,使艺术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增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开发、设置、实施综合性艺术素养教育课程,将原有分离的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大的综合课程;要加强突出特色的艺术课程教材建设,开设高层次、高品位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以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要严格规范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建立一套艺术教育的质量评价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三)创新教育载体,建设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高校要大力开辟艺术教育新载体,提升艺术教育的空间和实践的舞台,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普遍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团体,精心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校级大学生艺术社团,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艺术团体的指导教师等措施,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生艺术团体应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和“为同学们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团宗旨,成为大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成为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二是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切实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艺术教育资源,组织全体学生有计划地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活动,主导校园文化的艺术方向,活跃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三是优化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实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开展艺术走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等,积极开辟社会这个大课堂,充分开发艺术教育资源,整合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赋予校园景观以人文气息,积极构筑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育人管理体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的领导组织和教学、管理机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委员会--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艺术类学生社团”的三级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确保独立的办公场所、专项经费和人员编制,明确工作目标与任务措施,着重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二是加大优秀艺术教师培养、引进力度,全面提高高校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聘请有关艺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本校艺术教育需要、文化教育能力较高的专兼职艺术教师队伍,为开展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活动提供坚实保障。三是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功能较齐全的大学生文艺活动中心,专门设置供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场地,并配备固定的教学设施,以满足校园各类艺术教育实践的活动要求。四是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为艺术教育提供更加形象直观、真切生动的教育手段,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五是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大学或社会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介绍并引进国内外艺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学习、借鉴国际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与时俱进。

高校培育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切实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发展要求,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高校艺术教育要将高雅的艺术形式、内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贴近校园、贴近生活,注重艺术深层次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在传承中发展、在普及中提高、在活动中育人、在文化中熏陶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曦。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大舞台,2010(6)。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6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本体教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理想,并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实践训练,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高校艺术教育是在普通高校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以艺术为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对大学生的身心施以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具有开发智力、提升境界、有益心智、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健全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艺术教育实践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正是要培养能够传承人类文明的人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唯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实现真、善、美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有效统一。艺术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品格得到完美,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调整心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所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独特功能,对于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高校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所高校如果重视艺术教育,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具有更健康的人格,更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精神境界。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高校从加强组织指导、开设选修课、创新奖励、课内外和校内外互动合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推进艺术教育工作;通过改革学生学分制管理,增强学生选读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通过主管理部门的牵头带动,促进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通过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增强艺术教育效果,艺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课程设置面不够宽,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建设,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往往把它看成专业教育的附属物,忽视艺术课堂教学质量,轻视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略显不足,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缺少艺术氛围等现象,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还尚未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切实模式和有效动力。其原因主要为:一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相关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二是不少高校师生对艺术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接受艺术教育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功能方面的独特作用,艺术教育处于教学体系中边缘化的境地。

四、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是衡量高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艺术文化则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巩固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的外延就是有效地通过先进的精神文明,通过有机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高校艺术教育是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高校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艺术教育作为开展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发掘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弘扬艺术教育的和谐性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文化,汲取艺术教育的多面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炼艺术教育的先进性打造校园先进文化的平台,促进艺术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之间的有效融合和良性互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健康生活习惯和健全心理品质,从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艺术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是始终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保持高雅文化的审美高度,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树立多样性的教育理念,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公共艺术课堂、学生艺术团体、校园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艺术教育发展促大学文化建设,创建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创设艺术特色显著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建设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高校现代公共艺术教育理念

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学习艺术学会做人,能够艺术地生活,艺术地对待自然、社会和自身,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高校艺术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与其他公共课一样,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一门学科,也理应有一整套合理的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和学科研究,有一套与之相关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来规范艺术教育的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应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并与各种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生活环境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实现对学生全员和全过程的教育

(二)强化主渠道作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

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艺术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的门类和学分;要结合要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开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或课程组,使艺术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增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开发、设置、实施综合性艺术素养教育课程,将原有分离的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大的综合课程;要加强突出特色的艺术课程教材建设,开设高层次、高品位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以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要严格规范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建立一套艺术教育的质量评价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三)创新教育载体,建设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高校要大力开辟艺术教育新载体,提升艺术教育的空间和实践的舞台,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普遍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团体,精心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校级大学生艺术社团,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艺术团体的指导教师等措施,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生艺术团体应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和“为同学们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团宗旨,成为大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成为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二是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切实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艺术教育资源,组织全体学生有计划地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活动,主导校园文化的艺术方向,活跃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三是优化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实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开展艺术走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等,积极开辟社会这个大课堂,充分开发艺术教育资源,整合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赋予校园景观以人文气息,积极构筑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育人管理体制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7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引领;文化自觉;核心价值;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变化一直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各门类的学科理论建构不断加强,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和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都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实践意义和应用性社会价值。艺术学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系统,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科体系。艺术学理论不能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洞理论,而是应该着眼于解决现实的问题。艺术学理论要建设成为真正的学科体系就必须实现自身研究范式的转型,即从单一的文本研究、书斋里的研究走向田野的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同时需要艺术发生学、艺术分类学、艺术文献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等基础理论的学科支撑,需要具备艺术学宏观视角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基础性学术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学界的重要使命。

当前,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关于艺术学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讨论和科研成果很多,但是把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建设放置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语境之下予以考虑、研究的较少。鉴于此,本文认为深入思考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这一命题非常必要。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8

在十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必须立足于基层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随之提高,因此,为了满足群众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财政支持,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内容的展开应当充分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健康,符合群众审美心理的文艺活动。文化艺术活动需要始终坚持以群众为本的原则,通过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来提高其文艺活动的参与度,所以,文艺工作者应当考虑到基层群众文艺兴趣。在具体的文艺活动设置过程中,应当追求形式多样与内涵丰富,真正充实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2]。另外,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增强文艺活动的感染力,充分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二、新形势下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水平的主要策略

1.实现群众文化艺术的多样式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新时期应当积极学习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文件。重视文化艺术活动对群众道德的规范与精神文化修养的提升,在文化艺术活动策划过程中追求多样式的发展模式。重视发展各种公益性质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进行精神文化休养与塑造的意识。增加文化艺术活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凝聚力与号召力,获取基层群众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支持与拥护。加强各种优秀文化艺术的宣传,是群众充分了解先进的文艺类型,激发培养精神素养的需求。

2.注重通俗文化事业的发展

基层群众也就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民大众,发展各种通俗文化艺术事业能够形成较大的群众吸引力,调动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可以针对基层社区的一些老年人展开戏曲、歌曲演唱比赛等。老年人一般退休在家,闲暇时间较多,通过开展此类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充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一些传统文艺的弘扬与继承。发展通俗文化事业主要是为了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但在具体活动中应当设置较高的文化艺术追求档次,合理控制文艺活动中的娱乐成分与文艺学习休养成分,实现通俗文化的有效提升。

3.发展文化广场与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广场与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可以通过其文化艺术的综合性来发挥其重要的文化艺术培养与教化作用。文化广场的建设可以包括图书馆、期刊报纸阅览室、琴棋书画专设活动室等,并且配备面积较大的室内以及室外的报告厅,为各种的大型的文艺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3]。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在建设中可以采取重点区域建设的模式,为儿童与青少年建立一些乐器培训教师和书画培训教师,为中年人建设一些健身运动设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休闲场所。文化广场以及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

4.不断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创新,实现灵活发展

不断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是保持基层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生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当结合本地文艺发展实际情况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挖掘各种潜在的文化艺术活动项目。比如考察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等,采用这些主题进行文艺活动的设置有利于激发群众的兴趣。另外,注重各种先进文化艺术活动方式的引进,在与本地文艺活动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增加文艺活动的内涵,实现灵活发展。

三、结语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9

瑞景中学系由原天津市师范学校2005年转轨办学而建立的市教委直属重点示范中学,多年来为我市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及音美艺术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音美艺术教育办学经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开办了国办音美艺术高中教育,积极发展学校特色,打造办学新亮点。同时在普通高中办学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音美艺术教育系统纳入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体系和学校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多方位服务支持。通过近年来实践,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4月,经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我校进入全市112个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行列,承担“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改革试点项目。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并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制定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确立了“以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实施普通高色建设工程、推进普通高色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并“支持普通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植优势特色学科,形成学校发展特色”。2011年,市教委专门印发了《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启动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为推进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具有多年师范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市教委直属中学,我校积极把握全市启动和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宝贵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市“教育规划纲要”对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遵循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学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方案》,力求努力创建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较高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二、特色高中建设的价值追求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地方,理应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优质的教育应是充分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要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更要为他们终身发展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得好,而且要让他们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幸福和更有价值意义。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及认识感受人生真善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良好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拥有多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理应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及美育优势,积极推进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非仅是期盼学生将来能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多高的艺术成就或只是在考试升学上获取成功,而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及心育作用,使全体学生具备更加良好审美素养,学会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培养形成行为美、心理美、心灵美的良好素质与追求。进而通过艺术教育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美育优势,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其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提高生命价值,体验和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特色高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深入挖掘整合、有效发挥利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生活中的美育因素及功能,系统建立完善和创新学校美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机制,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系统构建形成“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

一是以美的教育养德,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通过系统加强完善学校美育,将美育与学校德育系列化实施方案相融合,制定形成年级美育系列化实施方案,促进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以美育德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系列化融入各年级、班级教育生活及文化建设,大力倡导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引领学生自觉追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理美和心灵美,提升品德修养及学习生活品位,争创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注重通过各学科必修课、校本选修课、文化讲座、校内生活实践活动,系统完善加强对学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懂得如何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身心健康、品格阳光,自觉追求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真正美的人格与风采。

二是以美的教育启智,加强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系统制定实施各学科美育目标、任务及教学计划纲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蕴涵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美育水平,指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各种美育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美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美育化,使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感悟美无处不在,时时得到美的启迪与熏陶。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积极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追求不断增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以美的教育健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广泛开展“以美健身”教育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坚持每年度举办体育节、举办校园艺体技能大赛,在坚持和开展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及冬季长跑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开设学生形体训练课程,建立多种学生体育社团及运动队,创建实施系列化以美健身特色育人活动等。进而在美的教育的带动下,通过文体活动的活跃开展,更好地激发学生旺盛的青春活力。

(二)面向全校学生普及音美艺术教育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坚持把音美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开设多类校本音美艺术选修课程,在各个高中年级实行“必修性选修”,加强了普及性艺术课程教育;同时,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生活,通过校园艺术节、课外兴趣小组及学校艺术社团活动(学生艺术团、书画社等)、各类艺术创作或竞赛活动、开设舞蹈或形体课程等形式与渠道、培养和增强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我校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在音美艺术素养上至少形成一项艺术爱好或能力专长(包括戏剧舞蹈、书法篆刻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创建特色班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一是优质办好国办音美艺术高中班教育,形成我校较完善的音美艺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彰显学校音美艺术教育优势及育人成果。二是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建立音美艺术特色教学班,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试验。通过校本选修课、活动课、研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音美艺术课程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音美艺术修养或能力特长的“合格+特色”的高中生,促进学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四)系统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注重科学建立与我校高中“艺术班”、“特色班”、“普通班“相配套的音美艺术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富有特色及层次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艺术班”的艺术课程,突出专业发展和培养艺术人才的特点;“特色班”的艺术课程,突出文化艺术修养和能力特长培养;普通班艺术课程,以加强学生美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为重点,注重音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兴趣爱好的拓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在总结近年我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及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制了与特色艺术课程相配套的校本音美艺术课程教材,发展和丰厚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加强特色办学各项配套建设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围绕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优化学校的建设管理机制、办学设施条件和文化生活制度,注重同步加强特色师资队伍、特色育人环境、特色校园生活、特色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整体构建形成更具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和保证特色高中建设有效实施落实。

在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拥有23名音美教师组成的具有丰富艺术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其中音乐特级教师1名,天津市十佳青年画家1名,近80%教师为高级教师,为学校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了较雄厚的师资保证。同时,学校注重不断提升全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坚持“四育并举”、共同构建“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育人工作新格局的观念意识与能力素养,不断完善优化校本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充分借助发挥我校艺术教育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与学校联系密切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学校特色办学专家委员会,深入指导学校特色办学发展和开展师资特色校本培训工作。市教育教学研究室2009年3月还在我校建立了全市首个“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使我校能充分借助市教研室专家的全面帮助指导,科学有效地推进和做好特色高中创建工作。

在特色育人环境建设上,我校积极实施“特色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共同美化设计、布置建设校园环境活动,营造彰显美育及文化艺术熏陶、展示师生文化艺术作品与成果的校园环境。走进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以美育人的文化艺术气息。学校“会说话”的环境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追求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引领和促进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尤其是学校音美专用教学区育人环境的建设,增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文化氛围,把学生带入了高雅、和谐、温馨的艺术殿堂,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为特色高中建设增添了亮点。

在特色校园生活的构建上,我校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各类主题性艺术活动、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等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出展示才华与风采,体验成功与欢乐、幸福温馨的校园生活。特色的校园艺术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全面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使学生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各种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协调发展。

在特色教育设施建设上,我校坚持现代化、高品位、重特色、创一流的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学校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全面促进和保障音美艺术教育硬件及软件建设。系统建设配备了高水平、现代化的专用音乐教室6个,学生钢琴房50间,专用舞蹈及形体教室2个,专用美术教室5个,国画及书法艺术教室2个,音美艺术欣赏教室2个,艺术作品展厅1个,各类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器材及图书资料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学校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为我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与保障。

(六)建立发展特色办学对外合作关系

我校拥有较丰富、优越的音美艺术教育社会资源,现今在我市众多高校从事音美艺术教育及研究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中有许多人都曾多年在我校(原天津市师范学校)从教,至今与我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我校创建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源。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充分发挥上述校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市高校教育培养合作衔接的可行方式与合作关系。在课程开发、项目合作、教师培训和学生发展指导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我校音美艺术高中及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及多样化发展铺路搭桥。

(七)注重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篇10

关键词:设计理念:功能分区:设计手法

随着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落成,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和他的“巨蛋”逐渐被中国的平民大众所熟知。作为一名国外知名建筑大师,从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新体育馆到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保罗•安德鲁的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先后生根开花。地处苏州古城,金鸡湖畔的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以强大的魅力,吸引我们这些以建筑学专业为背景的学生的注意力。本文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功能分区和建筑设计手法三方面对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进行粗浅的解析。

苏州科技文化中心位于工业园区金鸡湖东文化水廊区,翠园路以南,临水而筑。地块呈椭圆形,伸入湖面之中,建筑是开口向湖心延伸的椭圆形建筑,外型呈马蹄形,与金鸡湖湖面相呼应,核心是一块花园环抱的“玻璃岩”。是金鸡湖景区中最重要的景观之一和金鸡湖畔地标性建筑。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3.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部份约3万平方米)。建筑主体为地上二至三层,局部五层,地下一层。

1.建筑设计理念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核心是“一颗珍珠、一段墙和一个园林。”

“一颗珍珠”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核心建筑是“珍珠岩”。这是个外形宛如珍珠的半圆形建筑,其外墙为双层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采用了点式彩釉玻璃。白天自然光的反射,会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夜间,利用双层玻璃幕墙间高光乳白的照明,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洁白纯净的视觉效果。

“一个园林”

在“珍珠岩”与主体建筑之间,有一片融合了现代和传统设计理念的苏州园林。包括赏花园、石趣园、听钓一园、屋顶花园四部分。庭院采用竹子、流水、石材等材料布置,用现代的景观技法对园林进行加工。屋顶花园与瀑布结合,将分离的2个建筑单体通过庭院有机联系在一起。采用苏州本土园林元素,来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景观的营造方式还欠缺深入挖掘。个人感觉置身庭院之中,很难联想到苏州园林,反而更容易感受到日本造园中的枯山水。诚然日本的枯山水是对中国园林的一种继承和转变,而作为一名西方的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对东方的园林景观营造手法有一定理解,但不深入,缺少有针对性的对苏州园林景观和空间营造手法的借用与升华,同时缺乏对苏州园林符号的解读。园林理念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一段墙壁”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被人们戏称为苏州的“小鸟巢”,其外墙的设计外观与北京“鸟巢”很相似,但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外墙是“重技派”手法,像是蚕丝放大了的效果,并且兼顾了遮光和节能。采用六边形双层铝合金挂板为基本单元,通过连续的几何叠加,使外墙的空间感和延展性得到体现,在理念上,通过对丝绸的原产料蚕丝的型化,引出苏州另一个本土元素——丝绸,将苏州的丝绸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对建筑本土化的继承和发扬,即是对本地文化的尊重,也是建筑物能否体现特色,成为标志建筑的重要衡量标准。保罗•安德鲁将珍珠、园林和丝绸这三个苏州特产,巧妙的融入建筑单体,这种为对本地传统元素的采用,同时体现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建筑美学上的立意。

2.建筑功能分区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按总体功能分为“科技中心”、“演艺影视中心”及商业设施三部分。

其中,“科技中心”的主要包括主体展馆,是以“科技”为主题,分几个部分。一个流动展馆(多功能厅),单独的儿童(包括幼儿)专馆和在科技馆外建一个室外科普广场。“演艺影视中心”主要由大剧院、演艺餐厅和电影城组成。1个可容纳1200人左右、可供演出大型歌剧、舞剧(含芭蕾舞)、具有优良的观演条件、为演出提供齐全功能的大剧院。1个能容纳500人左右可用餐式的演艺厅,配备能满足其表演要求的舞台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一组小型影院,1个24座的三维动感影院,1个24座的四维动感影院。1个300座左右的原版电影放映厅,并配备同声翻译系统,1个300座左右的立体电影院,1个100座左右的错落式包厢式的情侣/家庭座电影院,6个100座左右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电影放影厅。商业设施,包括餐饮、商场及特色商品店等,分布在“珍珠岩”、散落周边的椭圆形小建筑和主体建筑3层。

主体建筑在平面上以大剧院为分割,动静分区,电影城和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对称布置,互不干扰扰,防止人流线交叉。在竖向上从下到上由静到动,一楼设有衣帽储藏区,二楼为公共服务空间,三楼设置商业餐饮服务,方便市民休闲娱乐使用。主要建筑通过廊道和硬质铺地与的“珍珠岩”联系,而“珍珠岩”分担主体建筑餐饮服务功能。但个人认为二楼入口大厅中,对廊道公共空间划分过于散乱,而由于大尺度和刚落成人气不够聚集等原因,整个大厅空间无论从尺度还是分区都使人感觉很不亲切。

苏州作为一个拥有8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缺乏配套的大型综合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而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将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科普基地及大众演艺影视中心,是一个环境优良,集吃喝、购、观、玩于一体的科技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综合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苏州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不足的压力,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3.建筑设计手法

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善于使用光和水,通过对结构的大胆运用,采用通透、遮挡和引入等手法,在丰富建筑的形体和空间元素同时,创造出特有的艺术感受。这些手法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屡见不鲜,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也忠实的贯彻了他的这些建筑思想。

保罗•安德鲁通过对圆润规则几何体的解构,变形、加工和重塑,使建筑与基地环境融合。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平面确定为2部分,面朝金鸡湖、椭圆形的中心建筑和环抱周围的马蹄形的主体建筑,两者以庭院空间链接,而马蹄形的建筑布局通过中空的庭院,在任何位置都能将湖面尽收眼底。建筑外立面为以钢材主要框架,结合玻璃和蚕丝金属网的使用,让光这个外界要素参与到建筑空间环境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立面曲线可以全天候接受太阳光,太阳光透过蚕丝状金属网将斑驳的投影印在室内的地上,反射成丰富的色彩效果,配合室内景观,呈现出变幻莫测的光影效果。而通过玻璃也可以欣赏庭院美丽的景色,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太阳光将室内与室外空间和谐的统一起来。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对光线的运用体现在立面的独特设计中,除建筑本身外立面之外,其外侧还设计有一段金属外立面,金属外墙以双层六边形蚕丝金属板为基本单元,作为第二层外墙。白天,这第二层外墙以其特殊材质将整个中心挡在背后,形成了一道影壁;夜晚,安装在两层外墙中间的射灯变幻出不同的照明效果,光源点安装在金属幕墙的各个单元,通过颜色的组合和漫射,使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夜晚能呈现流光溢彩的光影效果,整个建筑的下半部分被淹没在树影之中,就像飘浮在半空中的彩蝶一样多彩迷人。中央建筑“珍珠”外表皮采用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夜间在内部白色灯光的衬托下,晶莹剔透。它与外部建筑彩色相呼应,增加了色彩的表现层次,格外璀璨夺日。

水是建筑的灵魂,是人类感情的载体,安德鲁刻意为国家大剧院设计了一泓水池,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把建筑基地伸向湖面,让三分之二的基地被水包围。同时通过内部园林把水引向建筑内部,使建筑与水相互包容。作为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理念之一,“珍珠”只有在水的环境中得以实现,离开了水在水的映衬下,整座建筑显得熠熠生辉晶莹剔透。

4.结语

伴随着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在苏州的落成,全国等级最高的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也落户苏州,它为苏州文化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接轨,迈步进了可喜的一步。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加快了古城苏州的文化与外界交流的步伐。

在规划层面上,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作为大型的公共建筑,人流的集散和输送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它的公共交通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仅靠少数的几路公交车,而公交路路线可达性又不高,这很难支撑其在全市的文化主导地位。从规划的新城市中心区(新区狮山路)到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就需要至少40分钟的公交车程,很大程度减少了人民对其的依赖度。可喜的是正在施工的轻轨一号线经过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这将大大提升了它的聚集和疏散能力,同时也奠定了在苏州文化休闲中的重要地位。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将成为苏州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在苏州人今后的休闲娱乐生活中也必将占有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菲利普贝尔特拉米加多拉.保罗.安德鲁和他的匀质空间,世界建筑,2000,(02).

2.胡湘明黎志涛.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解读——拓扑大师保罗•安德鲁.华中建筑,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