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1:22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1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6-01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许多知识及概念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能够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立体化一些知识及概念,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围绕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从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中介入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小学生的阶段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小学阶段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可控性,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来看,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难度较大,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此外,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教师习惯于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可是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在这一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脱离了学生的立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具体实例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说明的教学手法,这一途径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最大限度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介入是改变尴尬教学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介入的具体措施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基础条件。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将知识与实际例子相联系,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天性,有目的的进行案例计划

小学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功能性,而侧重于适应性,即让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慢慢接受教师的教育观点及在教学过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观念主张。案例教学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法,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天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基础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小学阶段学生最为基本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如果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这三个基本发展特点进行充分掌握,站在学生立场思考的话,必然能收到良好的回应。比如,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配以情景教学以及游戏教学,获取学生好感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深入案例教学核心

思想品德教育要实现的是“教育”的目的。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叛逆,喜新厌旧的性格特点来说,如何抓住学生的胃口,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且将品德教育中涉及到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仅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损害。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实质上是通过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来实现的,即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案例中去。因此,就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来说,除了尊重学生天性与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形态等,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扮演好“帮手”的角色,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接下来案例教学法的继续和进行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发挥小学德育工作启蒙作用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秉持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德育教育态度,尊重学生的天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价值观形态,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争取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卫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介入[J].教书育人,2013,34:20-21.

[2]冷玲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4,20:67.

[3]苏立琦.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案例化教学应用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中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品德课必须克服光谈理论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模式,倡导以“理论结合实际”并且以实际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案例教学模式。它包括学习教材理论,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讨论交流,启发指导,体会总结四个环节,这样充分利用了课程和实际资源,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案例化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化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通过讨论、沟通等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的社会生活性特征。教材中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于搭建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和流畅性的特点。这里不存在灌输与强化,不存在被动与主动的学教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建立在情感互动基础上的思想交流、情感交互和心灵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二、案例化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充分发挥教材指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设计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升华案例。

1.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案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此案例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被吸引其中,才有可能主动思考、自觉反思,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主动,其实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寻找和捕捉“案例”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把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一节内容时,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公捕大会、公开宣判大会”这两个实际案例,学生从这两个案例中切实体会到了违法以后给社会给家庭所带来的危害,且受到的制裁和惩罚,真正体会到违法犯罪的后果,这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远离违法犯罪。为什么要设计这两个案例呢?首先,对于这两个案例,学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学校亲自带领他们参观了这两个活动。其次,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是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材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多重效果。

2.教师组织案例讲解案例,学生自主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所以,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案例设计选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案例的选用,多考虑选用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家庭之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是案例讲解,同样是同一个案例,从不同人的口中讲出来,效果已完全不一样。所以,在讲解时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多讲究解说艺术,如“幽默、讽刺、严肃、活泼”等,这样可吸引学生。最后,是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和沟通,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的思想和意识还停留在不成熟阶段,要想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获得较好的效果是肯定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设计要求,正确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使其达到理想效果。

3.引导学生归纳案例,总结案例。

在对教学案例讲解、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案例、总结案例内涵。通过案例的现象认识和把握案例的本质,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过程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效果,还可以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受引申出案例结论和体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讨论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和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案例。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3

一、科学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实施成效,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教学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选择客观真实的教学案例,因为真实的案例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在采用真实案例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能够轻松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并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优于虚构案例。在教材当中有大量案例采用了模糊语言描述整个事件,从而使得案例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也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进行真实案例的搜集,更好地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第二,教师要带有明确目的地进行案例选择,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第三,教师在案例选择时要注重案例的实践性,也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课上学习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案例相关性的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模式的有序开展必须合理地运用案例相关性,无论是在选择还是应用案例的过程中都要将与思想品德课程减免相关作为前提条件,增强学生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代入感,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接触和认真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案例相关性的应用当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课程的内涵和中心内容,并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关案例,适时开展案例教学,选准案例教学的时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学会宽容”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本课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宽容的理解,接下来再引入四块糖果的案例,并在案例教学中凸显本课主题和中心内容。该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位男生总爱欺负其他同学,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陶行知校长没有采用惩罚批评的方式,而是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用糖果鼓励和宽容他做对的事情,从而让这个男生自觉认识并改正自身错误。在学习这一案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学习后获得的启发以及感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宽容的含义,并将学习到的关于宽容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实践活动当中,将宽容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三、案例实际性的运用

案例实际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突出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极强的教育价值,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在案例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站在生活角度思考问题和学习案例,用实际性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将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和做人道理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之下,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自强自立”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如《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命运》:有两个乡下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生活条件以及居住环境,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却持有不同的态度,其中一个乡下人自立自强、拼搏进取;而另一个乡下人则消极懈怠,安于现状,于是前者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走上了人生巅峰,而后者的生活条件日益窘迫。当学生在学习完这一真实案例之后,极大地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强自立对于人长远发展的重要程度。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5

在开展相关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门课可能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小学生毕竟年纪偏小、爱玩而且对于道德教学过程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相比于传统课程如语文、数学等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的主要建设途径。

一、将教材中的生活案例充分应用

毕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案例和场景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最核心的办法。为此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充分地将教材与生活实例相结合,通过细心的讲解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的经验去思考和感悟,通过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对于和生活经验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接受度,生活案例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生动有趣,也符合了孩子们的天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掘生活案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性地发掘教材中的生活案例。例如在第二单元的保护自己的讲解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为此我们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自己画出这些安全和交通标志,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充分结合生活场景,以此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品德。

二、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比较容易实现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合理的组织安排,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并带领学生感悟和发现,通过创建和模拟生活场景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融合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来完成课程的教学过程。这种生活化的创建和模拟,实际上是将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再现并对此进行分析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对于生活场景的还原和模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例如在第三课时“拨打求助电话”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简单地介绍拨打求助电话的方式以及方法,还有一定的注意事项,但是不要明确地提出典型的错误做法,而是通过模拟拨打求助电话的场景来完成进一步的教学活动,教师这时候可以扮演警察、消防队、医生几个角色,然后随机抽取几个学生来进行求助活动,创建实际的拨打求助电话的生活场景。教师要积极引导,并详细讲解发生危险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并寻求帮助,并采取合理的描述办法,例如着火的范围和地点、伤势状况等。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激励学生的参与并在生活场景中学习和发现。

三、积极开展各项生活化教学活动

既然我们想全面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那么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是最为实际的方法。为此我们可以积极配合教学内容,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教师详细的组织和安排的前提下,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行为,从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我们仍旧以山东版二年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中“爱向我走来”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养老院,去和养老院的老人聊天,并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树立爱心奉献、相互帮助、尊老爱幼的美德。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并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毕竟孩子们天玩,户外的教学过程效果控制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来分析评价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并为下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一定参考。

四、实施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在生活中接受到的事物越来越多,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有限,往往非常容易受到这些事物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过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地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课堂,全面提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水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掘,需要教师注意观察生活,结合多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将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入到课堂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搜集央视等播出的公益广告以及生活案例,来辅助教学过程。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核心思想必须是以教学的生活化以及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为根本的,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多重生活体验;实践性;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青少年德育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形成自我认识,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小公民。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学生自杀的案件频繁见诸于报端,校园暴力视频在网络疯传,中学生道德素养遭人质疑,青少年犯罪率升高,且趋于低龄化……悲剧背后,是人们对教育的质问与反思。通过这些社会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法律意识缺失,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因此,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阶段,应从课堂和课外、学校及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多方面生活体验,将知识内化为品德,提高思品课堂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案例教学践行课堂教育的实践性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一个实践的课堂。在强调“生本主义”的今天,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案例式体验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全程参与。例如:在讲解《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这一课之前,让学生周末以及课余时间利用报纸、网络、书刊等各种方式搜集有关“生命与健康”的案例,并按照要求将这些案例分成“积极行使自己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权”“放弃生命健康权”“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这几个部分。学生在准备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将自己无法判断的案例写下来,留作课堂思考。

老师提前整理学生准备的案例,并挑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用作课堂讨论,将教学的重点内容贯穿在案例的讨论和讲解过程中。在收集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重点分析。例如课本上讲到的小君和小哲因口角而杀人的案例,这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件,有的学生甚至也有过类似的伤害他人的时候。此时,课堂可完全交由学生来处理,采取讨论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将材料中的人物还原成生活中真实的自己,继而由学生去判断,遇到类似情况有几种做法,每种做法可能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究竟怎样做才合适。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

教育要体现其实践性和有效性,课后实践不容忽视。学生如果在生活中体验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例如:在讲到有关“自强”这一课时,我们除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能在生活中做到自强。课余可组织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对身边的同学、朋友、邻居进行采访,看看他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挫折?当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时,这种生活体验说服力比课堂上单纯的说教效果要更明显。采访过后,小组讨论写出学习心得,或者制作成主题板报,并相互监督自己日后的言行。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这种学生自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自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相符合。

二、利用教师的师范作用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自古以来,我们都强调师范的作用。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在各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课堂、课余的点滴接触,利用自身行为向学生“解释”课本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表露出某些不尊重学生的行为,那么这位老师所教授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有谁愿意去践行呢?这种现象反而使教学失去其有效性,学生潜意识里会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所教授的内容只是老师说说而已的。如此,只会使“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因此,这里所说的师范作用即将课本知识贯穿到教师的言行中,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的第一人。

“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师范作用不仅让学生读到了活生生的课本,而且更愿意接受老师所教授的其他知识,无形中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这种师范作用不仅仅需要思想品德老师以身作则,学校里的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参与其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将道德内化成自身素养外化为日常行为而努力。

三、在优秀的家庭生活体验中内化品德,提升学校思品课堂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说,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可能是矫正。许多教育研究者都提到“5+2=0”这一说法。如果家庭教育得法,学生所学的思想品德就有其实践的场所,假如家庭教育欠缺或无效,那么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众多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初中思想品德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学会处理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讲解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做一定的家庭调查。在争取家长配合的情况下,将家庭教育搬到课堂上来,即教师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或者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有自己独到方法的家长到课堂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学生往往因逆反而听不进父母的唠叨,甚至与父母作对,但对于其他父母的忠告却愿意直接付诸行动。这既避免了某些不正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同时让学生更重视同样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中,“学会处理与父母家人的关系”这一重点问题也已用行动作答。家庭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达成高度的一致性,更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发挥。

社会的复杂性致使中学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通过课堂、学校、家庭生活多重体验,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品德,外化为行为。当教育插上实效这对翅膀,教育才真正被赋予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绑.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亚平.以案例为载体以情感为目标[a].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0

[3]苏木兆.探寻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19-02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人们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的重要准则。只有时时处处讲诚信,才能赢得周围的人的信赖,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初中学生处于品德可塑的黄金时期,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堂这个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诚信教育的一些经验。

一、展示案例,认识诚信

人的行动是受意念指使的,教师开展诚信教育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使学生获得对诚信的正确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方位地为学生展示实际生活案例,有针对性地逐步引导,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诚信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正确判断,帮助学生积累诚信经验、培养诚信品质,使诚信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自觉力量。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诚信是金》一课时,笔者利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正面案例:小花和朋友约好周日午饭后在新华书店门口碰面。当天中午,小花提前到了约定地点,突然天空毫无征兆地刮起了大风,继而下起了暴雨。小花等了约20分钟,她以为朋友不会来了,正准备离开,却看见淋成落汤鸡的朋友狼狈地站在自己面前。那一刻,小花真正体会到了对人守信的内涵。反面案例:小明在考场上多次暗示小刚给自己传递答案。小刚心里很矛盾,传递答案无疑违反了考场纪律,而不传递答案肯定会影响朋友关系。最终,小刚选择了传递答案。虽然两人的友情依旧,但是小刚一点儿也不开心。这两个真实生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相机引领学生理性分析常见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脑海里准确定位诚信。这样,能使现实生活与文本相互印证,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提高了诚信教育的有效性。

二、趣味故事,引领诚信

初中学生往往不愿意接受教师直白的说教,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从而悄无声息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小故事,大道理。简单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课堂上适时插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自我新形象》一课时,笔者对教材进行研究和整理,总结出适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人为善,认同、尊重他人的想法与期望,借助诚信塑造自我新形象。在教学中,笔者穿插了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参杀猪”等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树立自己的新形象,必须付诸行动。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培养了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三、实地调查,认同诚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教师开展诚信教育仅停留在认知阶段,未免有些浅显,学生往往不能够深刻体会不讲诚信会给自己、他人或者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在进行诚信教育时,教师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细致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学会质疑、探究,在实践中认同诚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做诚信的人》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工厂、集贸市场、超市等地进行调查和访问,内容包括:你是诚信的人吗?你有过不诚信的经历吗?不诚信会有什么后果?调查结束后,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还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或者撰写倡议书。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一些菜贩子卖菜缺斤少两,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利益,但是时间长了,其信誉扫地,生意越来越不好;有的学生发现某工厂为了赶工,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失去了客户的信任,订单越来越少……实地调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和不讲诚信的危害,这比让学生在教室里静静地读书或教师直接灌输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可见,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营造创设良好的求知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研究、探索。

四、情景表演,内化诚信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灌输的方式开展诚信教育,把学生当成了“美德袋”,直接进行道德灌输,这样,学生就成了局外人,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被动接受道德知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情景表演,把现实生活中的诚信案例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实际设置情景,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亲身经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诚信教育。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表演买卖日用品的场景。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卖书,有的学生卖笔记本,有的学生卖水果……在买卖的过程中,有学生买到了盗版书籍、劣质作业本以及缺斤少两的水果,并为此谴责卖东西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这样的体验真实、生动,能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诚信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和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五、主题演讲,外化诚信

“一人讲,大家听,多向交流,达成共识”的主题演讲是一种能感染情绪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想顺利登台演讲,需要对某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有自己独到且正确的见解,然后理清思路、形成文字。演讲时,学生要以情传情,以情激情,一方面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听众,另一方面要清楚地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在开展诚信教育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活动。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实质,产生对诚信的认同,笔者组织了以“维护隐私,坚守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主题演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倾听了他人的观点,汲取了他人的思想,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增加了知识,培养了诚信意识,为践行诚信行为打好了基础。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教育家史霞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充分表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小学作为一个极易受到各种思想影响的阶段,小学生也是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使孩子得到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内心受到健康的洗礼。但目前,思想品德工作在中小学,特别是偏远边区农村小学教育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其重要性被忽视,没有真正起到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没有了正确的教育引导,以至于许多孩子性格上缺失,这样容易给他们今后的人生以及社会留下隐患。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呢?下面谈一些我的一点认识和方法,仅供参考。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是学生学习各阶段的必修学科,在此过程中,必须将教和学相互结合起来,很多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都感到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能,以身作则,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思想品德课不属于主要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注意到小学生的这一学习阶段的心理和特点,将思想品德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入一些典型的生活案例,让教学内容和社会现状接轨,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重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还能改善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现状,使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层次和多角度特征。将生活化巧妙的引入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性,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很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程,增强小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相关知识的时候,往往不了解学习的流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向学生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将生活化的情景问题融入其中,并让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解答这些问题,这种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种和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和陌生人沟通交流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班上同学平时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况,并让学生自己统计一下他们在网络中的好友有多少是自己认识的,有多少是陌生人,并向学生提问是否会见网友,这种和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网络安全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种话题引入的方式,能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一定的知识,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具体事例运用经验途径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说道:“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就是对德才兼备的人的夸赞,国外对道德教育也非常重视,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堕落。”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而有道德的人才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思品教育模式,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也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一)说教形式的教学

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和学校教务处往往采取说教的教育方式。对道德犯错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不仅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或者在课堂上开展相关道德主题的会议活动,主要还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教育。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对有些道德准则或者概念不甚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二)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实践的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理解道德基本准则,更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时刻遵守道德规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做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只呈现在课堂上,忽视了带领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将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的实践教育。

二、教学案例描述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时下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为思品事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第九课《身边的侵害与保护》一课时,仅仅用课本上的理论描述学生是不能切实体会到的。教师可以运用在最近几年中发生的校园伤害事件作为事例,向学生进行详细分析。比如2016年6月,青海省玉树市的一名中学生在家服毒自杀,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因为不堪长期忍受班级几名同学的敲诈勒索和殴打,致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选择了令人最为叹息的解决办法。近年来,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对象是手无寸铁的少年学生,对于处于人生成长黄金时期的学生,身上如果遭受到侵害事件,可能会给学生的一生能都留下心理阴影,学校和教师必须要重点关注。

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一知识点时,运用以上的事例进行分析,首先校园伤害实践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发生伤害后,根据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判定责任人,如果在校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损害是由校外第三人称造成的,只要学生仍然处于学校监管之下,就应该根据学校在安全保护这一方面有无过错来判定是否承担民事责任。教师根据上面这一事件,向学生发问:“在这次事件中,学校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和教师的引导,回答:“该生自杀是由于学校的安全保护不利,学校应该承担民事责任。”教师进行肯定后,向学生进一步讲解,学生在受到欺凌事件过车暴力时,应当及时告诉教师或家长,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学校要做好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于恶意伤人者进行严厉处罚和交由法律裁判。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校园侵害事件的危害性,以及树立保护个人安全的防范意识。

三、运用“思品事例”的教学方法

思品事例不是简单的举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真实性和新颖性。具有应用办法有以下三点: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理事例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事例,原则上事例一定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合,选择方式可以多样化。其实在思品教材中不乏教学案例,但是由于初中课本的更换周期长,这些事例并不具备新颖性,只是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对这些案例可进行适当补充。在教师自己选择的事例时,应该当选择时下的热点新闻,首先这些新闻是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说明该新闻具有教育价值,其次,这些热点新闻学生肯定或多或少也听过,如果教师将其引入到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引起共鸣,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选择新闻的前提是教师要多关注时事,选择合理的事例,制定详细的教案,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二)根据教学时机适当插入

初中思品事例课程教学是中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相结合进行的,空有理论的教学会使思品课程单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兴趣,失去了理论支撑的事例教学会显得空洞和乏味,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必须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在展开理论教学时,根据时机恰当那地引入思品事例,既不让人有违和感,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讲最恰当的时机就是在讲解完一段理论知识后引入事例,可以是多媒体展示,还可以是学生进行表演等,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内容。

(三)教师对事例进行详细分析

运用思品事例可以为思品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决不仅仅是教师简单的引入事例就可以的,事例的教育作用是教师在引入之后结合理论知识,或者和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对学生留下深刻影响。比如在讲到上面的校园伤害事件时,教师根据事例,向学生详细分析事件的责任人,应当如何处理伤害人,学校承担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防止被侵害以及侵害他人。可以教师抛砖引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w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四、结语

文章主要就“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总之,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只有生硬的理论讲解和单调的说教教学是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合理引入事例展开教学任务,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岳福财.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在素质教育阶段性发展中,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步探索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六种教育模式:即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与创造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六大教育模式之一的情境教育,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其中探索一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进行情境教学是可行而且很有成效的。

1.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学生头脑中的往往只是课本上的定义,试卷上的试题,一般说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枯燥难学,而且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甚至不愿多花时间,因此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发展。

2.思想品德生活情境教学模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生活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而且能发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这种实践学习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劳动,兴趣、欲望、信心、毅力等因素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情境教学注重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各种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情境教学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由此唤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不再沉闷,上起思想品德课来就会得心应手。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环境,使上思想品德课成为既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又建立在客观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高效学习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其基本思想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心理、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对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听到、看到的情境进行主动探索,然后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较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发展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3.思想品德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情境教学中的案例创设可采取以下策略:

3.1对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改进,创设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前精心创设新颖、典型的案例情境。生动而有趣,不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借助于课本上规定的一些案例,加以改进,创设情境,将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观念,通过案例直接观察、体现出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磨砺坚强的意志”教学中,针对同学们对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神舟九号”顺利发射与“天宫一号”对接并成功返回的事件,特别对三位航天员同志克服困难,凭借坚强的意志顺利成为中国太空人的事迹非常感兴趣的情况,我与学生一起对教材规定的活动程序进行了重新设计、整合,创设情境(录像播放“神舟九号”顺利发射与“天宫一号”对接并成功返回的片断及航天员训练的场面)问题讨论(假如你是景海鹏、刘洋、刘旺,你会怎样?)超级链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不良诱惑”等,你会怎么做?)反思提高(制订意志锻炼计划并在班上交流)。通过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活动课教学,他们对意志有了理性认识,深深体会到能否完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任务,意志起着决定作用,而学习、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程序,有利于强化活动课教学的效果,更具有教育性和实用性。

通过创设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情感意境,提供了强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受激辐射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创设协作情境,注重其合作交流性。

比如:学生找出关于广西河池镉污染,环保警钟再次响起的案例;老师引出:环保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企业要担责,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政府要严管,不能只看每年纳税多少,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才能减少或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才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针对环保问题的活动,抓住话题:环保、责任、监管、生命安全。布置学生选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摄影形式,可以参加清洁社区的活动,或组成环保小组进行环保宣传;可以就发展经济要不要保护环境进行辩论,提高自身履行环保义务的认识,也可以邀请环保人员做关于保护环境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向环保部门提出整治、保护环境的建议,为加强环保工作献计献策,等等。这些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活动质量达到预期效果,都可以为思想品德课所使用。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比赛展示他们的收获。创设协作合作交流情境,既注意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又注意创设两人以上的协作情境,并进行小组讨论或师生间的交流。

3.3用身边发生的事物设计教材以外的案例,使更多人参与到案例中,增强亲切感。

比如:学生找出案例:最美小学生:为乞丐奶奶喂蛋糕。

2012年4月21日19时25分,网友“凤鸣朝阳800”微博:当天在太原街美特斯邦威门口发生了感人一幕,三个小学生在给一位乞讨的老奶奶喂蛋糕吃,其中一位还给老奶奶理头发,并陪老奶奶聊天,随文还上传了图片,记录了这温暖的一刻。当时,恰好经过的网友“三顺丫头”同样被这一幕感动,这条微博在一天内,被转发了400多次,照片中的三位女孩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生”。老师提示:无论是为乞丐打伞还是为路边的猝死的老人撑伞,如今“最美路人”似乎成为中国的道德风景线,关注这个案例,重点应关注三个女孩只是小学生,在被父母宠爱的年纪,却懂得照顾他人,帮助他人,这才是最难能可贵之处。抛出问题:面对行乞者,你会怎么样做?有人会掏出兜里的零钱施舍,有人会视而不见,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而这两天,在微博中,一张照片传递着别样的温暖:一位头发花白的乞丐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坐在地上,双手布满老茧,三位小学生蹲在她面前一边将一碗蛋糕送至其嘴边,一边梳理着她的花白的头发。一个小小的举动为何会赢得众人交口称赞?有人一语道破了其中原因:如今社会,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些年,媒体关注了很多反映人性中冷漠的事情,如: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扶、食品有毒等,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但温暖也不曾离开过,只是有时被关注得少了,需要呼喊,需要发现与感知。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我们希望雷锋精神在中国大地上从未消逝,如今看来确实如此,令人欣慰。

使用发生在身边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面对的事情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道德、法律、现实生活的讨论,可以拉近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真实性,感受到现实法律和社会、道德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概念、规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做好案例分析就弥补了只见“法律”不见“道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3.4采用案例设置与学生原有认知相矛盾的疑障,激发学生思维热情。

有这样一个案例:近日,北京一位下岗工人廖丹成为新闻人物,为了给患尿毒症的妻子治病,他不惜伪造收费单据,四年为妻子免费透析500多次,涉嫌骗取医院17万元,等待他的是刑事惩罚。媒体报道以后,公众为救妻以身试法的廖丹所感动,纷纷解囊相助,短时间内他就收到了40余万元援助善款(珠海好人陈利浩也给他汇去了所欠医院的17万元),还有人将廖丹誉为“最美丈夫”。廖丹趟过了法律的红线,却一夜之间成为道德明星,这是一起典型的道德明星涌现模式:廖丹做出非常之事―敏锐的媒体跟进报道―普通公众热烈回应―廖丹成为新闻人物―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如果到此为止,则将是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但事件往往不会随即停止,它还可能有两个走向,走向之一:媒体评论和意见领袖引领事件走向,从人性关怀走向制度反思,比如对医疗制度的问责,有可能推动政策和法律的进步。走向之二:政府介入事件,免刑责,给户口,送福利,派工作,将廖丹塑造为道德楷模,事件以喜剧落下幕布。就这件事而言,个人判断走向之二不会发生,触犯法律、下岗工人、底层民众、医疗漏洞,贴在廖丹身上的这些标签,决定了他无法成为道德模范,所以,民间热棒而官方冷落,将是廖丹的最后归宿。

法律、道德与情感?廖丹应该算是诈骗犯罪,反而得到很多民众的帮助,这种与教材中的相反的现象出乎学生意料,感到格外新鲜,无形中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案例使学生感受到,廖丹更让我们感到亲近,他的一句“我又不能掐死她”虽然鲁莽,但透着憨直,像他本人。普通民众容易进入情境,对当事人感同身受,更靠近他们,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格温度,相对于其他的“最美司机”追认为“革命烈士”,“最美老师”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等,其进度、步骤、模式如出一辙,像自动生成的电脑程序,本来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只要进入程序,就立即凌驾于一般群众,让人感觉难以靠近。本来这些事情,自古以来是政府的应有之举,所谓教化人心,凝聚民众,弘扬主流价值观,无可厚非,但从效果分析,如果不改变打造道德人物的方式,往往容易把道德政治化,把有道德者神圣化,使道德偶像与普通民众失去了直接呼应的渠道,他的道德感召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4.师生在在案例情境中各自的活动

4.1教师在情境中的活动。

教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案例情境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充当的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甚至是学习者。教师在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及时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搭建合适的支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建构,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对案例情境教学中案例的设计、把握是一项重要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选案例到会做分析和善于总结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收获。

4.2学生在情境中的活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像专家一样开展活动。具体来讲:学生在案例提供的各种问题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确定问题的解决目标,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注意搜寻各种相关信息,要亲自设计解决方案,要与同学交流合作,尝试各种解决方式,要对自己的尝试做出反思和评价,逐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学习。

结语

思想品德案例情境教学将学科课程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与优化的情境融为一个统一整体,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因缺乏操作而削弱应用性的弊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教学容易陷入知识无系统状态的缺陷。它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强调在特定的氛围中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环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对现阶段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避免学习脱离实际场景,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立足于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统一,在以学生活动为基础创设的知识运用场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其他任何教学模式一样,情境教学、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情境资源的匮乏,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观念必须进一步转变,等等。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一定会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