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19

传统艺术课程篇1

1、教学体系陈旧随着近年来的“原生态艺术”热,国内各大设计专业都开始逐步注重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系统学习,但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对此课程建设如何更能符合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如,艺术设计史论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往往受到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课程讲授内容没能把历史元素和理论结合到当前的设计中来。某种程度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理论的用途,让学生均仅仅停留在了解传统装饰的层面上,而对于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的规律,可以说一知半解甚至茫然不知。因此,该课程的设立定位、深入研究及有效实施可谓迫在眉睫。

2、课程内容局限目前,该课程因完全僵化在这种传统“史论式”的教学体系下,导致课程内容从始至终都仅仅局限于研究历史,包括对中国装饰历史发展状况、各时期装饰艺术的思想动态、设计风格及作品内涵等进行详细解读,缺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对于展示传统元素应用于专业设计的优秀案例几乎空白。导致学生学习之后,缺乏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意识和过程,导致过多理论知识置后于当前设计实际的现象,无法与设计专业实践需求达到高效结合。

3、授课模式单一该课程常以“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内,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学生地情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缺乏设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动脑动手,进行观察、实验、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4、训练方式僵化课程多以笔记、答题、论文或临摹传统装饰纹样图案为主进行训练。训练方式僵化陈旧,没有创新性的学习技能训练,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更未针对专业特性及需求进行内容的有效设定和训练方式的设计,缺乏针对专业所需从而有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改革构想

1、引入以“应用意识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管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及课程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应用意识的建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的同时,还要明确了解传统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应用传统装饰元素方法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弥补学生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方法上的“断链”现象,达到以了解中国传统装饰为前提,利用中国传统装饰为目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2、打造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课程构架既然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就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打破课程全盘“史论式”的授课内容体系与构架,把课程分为三大阶段,即从“了解”传统———“掌握”传统———“应用”传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并举。

3、设立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模块和环节根据学生自身专业兴趣或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领域,从而完善教学内容,设立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和训练环节,符合不同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前期通过理论和作品赏析打好基础,中期通过微型习题修炼内功,后期形成共同合作课题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强化设计技能训练,让学习更具针对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法。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又注重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艺术课程篇2

【关键词】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

现代社会电脑被广应用的同时,提笔忘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让学生不做新时代中的新文盲,在小学展开书法教育是势在必行的。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书法课教学的目标内容和任找求。但我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书法课普及缓慢、制约瓶颈较多。所以,在书法课堂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是小学九年义务教学中又一重要内容。本文,我将结合小学书教学的特点,看看如何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书法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书法,喜欢书法。

一、给学生述书法的发展史,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汉字的独特性。鲁迅先生讲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可见,古老的书法艺术怎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精髓。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做好小学生的书法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领学生认真学习汉字书写艺术,还可以使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促进性格塑造,提高文化品位,培养高雅气质和人文情怀等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此,书法教师就要在书法课堂上,适当地穿插给学生讲一些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从书法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美学追求、哲学思想、思想感情、人文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美好河山,优秀文化。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通过学习书法,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时,通过学习书法更能帮助学生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在课堂上结合书法家的趣闻轶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书法艺术的感染,爱上书法这一艺术课程

要想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增加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教师就要在书法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了解书法名家对书法的态度以及他们练习书法的刻苦精神,还有书品与人品的怎样完美地结合。王羲之常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等。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人品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敬佩。在课堂上,当学生为练习的枯燥而感到乏味时,不防给学生讲讲这些古人的趣闻轶事,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这些书家学习,使学生爱上书法课,爱上书法,从而不断提高书写水平,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价值、唤起他们学习书法的自豪感和求知欲望

中国书法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多种艺术门类中比较独特的一门艺术,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使学生了解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的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也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可以用到书法,如影视字幕、书信往来、报刊杂志、书籍封面的装帧和广告宣传等,无所不用,又无处不在。

当然,书法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视它为高雅的艺术,而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青睐。有不少外国人高价购买汉字书法作为珍品收藏或转送亲朋好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讲解,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他们就会充分认识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学习书法的自豪感,唤起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欲望。

四、教学生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书法的自信,让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在小学生书法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书法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练习书法,写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欣赏中国传统书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欣赏水平。中国书法或端雅、或秀媚、或端雅、或艰深、或玄妙,刚与柔、方与圆、虚与实、收与放、疏与密、奇与正,美妙无比、意境深远。所以,教师借助一些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实际指导学生如何欣赏作品:如有的作品丰腴、滋润;有的苍老、古拙;有的庄重、严谨;有的温柔、含蓄;有的风流,妩媚;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险劲、挺拔;有的秀逸、清纤等等。通过带领学生对各种书法艺术的欣赏,不但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学习书法自信,陶冶他们的情操。让我们书法课堂教学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提升的效果。

总之,要想把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书法课堂上,就要求书法教师有深厚的理论水平,高超的艺术水平。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把书法和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汉字和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性格、气质、人文情怀等内在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文教育学科结构的深层探究[J].语文教学研究,2011(7):11-14

[2]佚名《浅谈少儿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传统艺术课程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蜡染艺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61-02

蜡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也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设置蜡民间染艺术课程,让学生进行蜡染技艺的学习和探索,对民族技艺文化的传承,民族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培养民族技艺设计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意义

(一)民族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体现了各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并提到专业教育的日程上来。传统的蜡染纹饰独特,制作全靠手工绘制,并且多代传统艺人经过长期的创作探索,至今才呈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近百种传统蜡染的造型纹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在当今民族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结合时代需要来研究蜡染的价值,将其作为珍贵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中是必要的。同时,复杂的工艺流程给蜡染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难度,蜡染课程教学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蜡染技艺,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民族传统技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艰难地继承和延续着,如今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传承出现断层。民间蜡染的传承过去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艺,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培养蜡染技艺人才的要求,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民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已是一项相当急迫而重要的工作。随着民族产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并且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民族传统技艺,赋予了民族蜡染艺术新的生命力。蜡染相关的旅游、服装、纺织、实用工艺品设计的民族产业的复苏,使传统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职业技能教育是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蜡染人才师徒传承的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注重蜡染艺术理论与实践技能渗透,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型民族蜡染技艺人才。

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蜡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在染织、服装类专业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纺织业的衰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审美和社会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蜡染教学曾一度衰落,很多学校蜡染课程教学是空缺的。在当今民族传统艺术受到重视的环境下,蜡染艺术教学又开始由衰落走向复兴。目前,蜡染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在纺织、服装领域中运用,在平面、传媒、实用工艺产品等各类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蜡染相关民族产业发展的背后,蜡染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工艺设计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产品设计的关系特别密切,作为培养基础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不能忽视民族技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目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未能很好地把蜡染艺术课程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培养的方式与蜡染技艺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中职学校对蜡染艺术学科的发展也考虑不够,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同时没能有效地对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专业技能性也不够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师资不足。蜡染艺术是一门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学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涉及多门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讲解蜡染艺术的理论知识、造型基础及装饰纹饰特点,还要对蜡染复杂的工艺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才能满足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蜡染专业教师,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同时,蜡染课程的实践教学阶段,由于蜡染工艺的复杂使技能实践的经验性要求较强,授课的教师或民族文化理论基础较弱,或实践的工艺技能缺乏经验,授课效果难以满足蜡染艺术课程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民族技艺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蜡染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理论和传统技艺的实践经验。

(三)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蜡染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设备的投入,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普遍缺乏设备、实践场所和经费。对于蜡染的设备如上蜡恒温电炉、封蜡工作台、染色水槽的配备、去蜡问题处置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及用电设施安全防范都有一定要求,大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难以满足。可见,学校相应的教学条件不足,不利于展开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蜡染艺术的教学需求。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民间蜡染艺术课程设置建议

(一)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组织建设管理。为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要求职业学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组织和建设管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自主地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相应增加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课时量,编制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标准、配套教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开发。课程设置应以传承民族蜡染技艺为重点,突出蜡染实用设计教学的特色,培养创新民族技艺人才。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蜡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工艺制作技能,同时应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蜡染艺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认真研究蜡染教学与社会民族企业技艺人才发展的关系,不断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布局。为此,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展开民族蜡染艺术的教科研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这样才具有良好的教育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充实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蜡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基础涉及造型艺术、装饰图案以及复杂的民间工艺制作,由此应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专业技能强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运用数码相机、电脑等多媒体技术记录工艺制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上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引进蜡染工艺美术师和有蜡染绝活的民间艺人来参与教学,聘请工艺美术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充实蜡染艺术的教学力量。组织教学教师到西南等地区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俗,并向当地的蜡染艺人学习技艺,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及与专家探究蜡染艺术课程职业教育的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民间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水平。

(三)实践工作室教学与校企合作。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艺术的教室授课模式为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蜡染工作室可以为学生学习蜡染技艺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对蜡染材料及工艺流程实践操作的学习,及早地了解材料的性能、成本、制作技能。凭借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创新的观念和技能,掌握现代科技新技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传统的表现手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实用价值高的民族工艺产品。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单一教育模式的挑战,还是当前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良途径,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中职学校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与服装、纺织、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与蜡染相关的民族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民族技艺人才。学校应与民族企业合作,借助企业提供的技术和设备,将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实践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企业,解决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场地、设备等条件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与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规范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校企合作又是双赢的工作机制和办学模式,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给企业的创新理念注入新的血液,促进了企业发展,产学互利。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蜡染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蜡染技艺人才,使艺术教育呈现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贾京生.论中国民族手工蜡染艺术的出路[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蒋瑛.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J].浙江工艺美术,2003(3)

[3]王冲,魏天德.校企合作中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3]44号)

传统艺术课程篇4

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的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传统的艺术门类有着较大的区别。此外,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特别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些众多因素的起伏而不断变化着。设计艺术在于创造活动与实践,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设计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服务性的价值,是对人们的审美方式、生活方式的针对性改革,为人们生活赋予新的生命。不论是在商业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应用,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的创新运用,艺术设计就是让人们获得更有价值、更有品质、更富有精神文化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培养艺术设计师的关键,优化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实现艺术设计价值的重要桥梁。课程结构优化可以决定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顺利地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发展的基本保障[1]。因此,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比拟的非凡意义。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现状课程目标、模式较为落后近年来,我国在艺术设计领域进步较为明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而言,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与市场发展不适应,缺乏创新性,造成了跟不上社会进步节奏的局面[2]。偏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类型课程以及公共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类型选择相应的必修课程。而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专业性较为突出,必修的课程也多于其他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类课程,也要学习设计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对选修课程鲜有涉及。高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内容也仅局限于该专业,并没有延伸至相关的学科课程,导致学生知识范围狭小、思想认识较为局限。高校注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长此以往,则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实践课程的缺乏实践课程的缺乏是当下高校课程结构的重要问题。高校中的实践课程比较少,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与市场、企业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缺少了实践的参与,会导致动手能力差,无法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在以后真正开始设计时便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是优化设计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内容不合理,缺少创新思想

课程内容的选取缺少变通性是较为普遍的现状。高校只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成绩,而忽视了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意、创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在课程内容中如果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在设计中一味地生搬硬套、西颦东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体系失去了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现代教学课程趋于网络化,多数的艺术设计都是依靠计算机完成,这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依赖,从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碍因素。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的策略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因而学校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构建先进实用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基于课程结构优化的理念,高校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其文化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选修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课程选取时要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运用。课程结构的优化要立足于学生的根本,使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更加多元化,要以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化之路。专业基础课程的明确性与适应性高校在课程模式上应摒弃现有的传统计划性的落后观念,采取与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中要注重体现明确性与适应性的优化,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全面发展提高。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条件,是任何一名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必备的先决要素。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通过审美情感产生想象力,进而形成动手实践的创造力。学生只有具备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才能设计出艺术品,才能体现艺术的生命力,才能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创造。此外,基础课需加强原理方法论教学,让学生以此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这对艺术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可以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的禁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加强两者的衔接性。基础课程教学应紧跟专业课程教学的步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在高校艺术专业设计学科中,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都存在课程开设比例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层次结构划分不明,并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失序的现象必然会抑制艺术教育前进发展的脚步。而纵观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教育体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区别只是在于课程形式,二者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学校在选修课程方面应加强重视,让学生充分了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异同,积极指导学生在课程目标上所遇到的问题。艺术设计是时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必然产物。艺术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艺术是人、自然以及环境和谐发展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具有审美性与实用的生活方式。大到整体的社会环境,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艺术设计相互联系。所以,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覆盖性尤为广泛的学科,对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均有涉及。因此,学校应在选修课方面加强重视,从人文引领课程的观念出发,增设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另外,选修课应多元化、多样性,课程种类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课程价值。因艺术设计文化领域宽广、交叉性强的边缘性学科特征,如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动态、人们的心理需求、材料的质量性能、设计方向与布局等因素。所以,应开设与之关联的课程,如艺术史、科技史、美学、心理学、材料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3]。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为课程的设置原则,才能形成质量高、领域广的课程结构,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复合型人才。延伸实践课,走出校园艺术实践是艺术课程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重要手段。艺术教育的最终成果需要通过“艺术行为”加以表现,而艺术行为的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实践中产生形成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最终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强调课堂实践的学习与理论成绩,致使学生在参加工作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与人们的需求。脱离了艺术实践,便无法表现艺术行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针对此种现状,应采取一系列优化改进措施。首先是要改变现状,增加实践课程与课程内容。如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商业案例,布置案例作业,学生完成后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也能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其次,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迈向社会[4]。学校应和相关企业合作,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的机会。如此,既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设计人才。学生在企业中可以向企业人员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经验方法,为以后设计工作铺下坚实的道路。最后,走向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应在实际生活中多了解人们与市场的需求,了解社会与人们的审美变化与趋向,了解生活中艺术设计品的文化与内涵。学生应在生活中培养审美情感、审美素养,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关注新潮流、新成就、新趋势,提高对生活、对市场、对文化的敏感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洞察力、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审美素养、思考想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更新课程内容,发展课程特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凝聚而成的结晶,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视觉元素,是将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相互融合,并从各个角度进行艺术加工,以促进学生了解认识视觉元素中所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5]。同时利用艺术品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与信息传递,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与日递增,人、自然以及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艺术设计课程中可融入古代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哲学是民族世代的精神结晶,尤其是儒道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核心观念都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设计理念。哲学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对雕饰的审美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审美追求、对环境与自然统一的审美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增加学生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文化自觉性。在学习与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可以使中华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时代不断进步,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已然迫在眉睫。要想改变现状,高校必须从最根本的课程结构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继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文化、有技能、有创造力的综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乔国玲.关于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教育培养的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6):55.

[2]张慧斌.浅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J].大众文艺,2011(14):245-246.

[3]李嘉.对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05):59.

[4]师彦青.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计的艺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J].包装世界,2010(05):32-33.

传统艺术课程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国画;传统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是指高职高专层次中的美术类教育,这里的“美术类”是纯绘画类、实用美术类、艺术设计类、数字美术类的统称。截止到2005年,我国已有1078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美术类专业,每年约有120万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类专业学生,并且这个数字仍在继续增加。且不说这些院校是否具备开设美术类专业的师资、设备,单从80%的比例就可看出美术类专业的“热”与美术教育的“火”非同一般。在热闹非凡的背后,笔者的“冷”思考的基点在于:作为传统国粹的中国画,在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日渐式微,犹如明日黄花,处境异常凄凉。因此,笔者拟探讨传统中国画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的生存空间和现实意义。

中国画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日渐式微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在国家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开展的,大致包括包装装潢设计、平面设计、装帧设计、广告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与设计、电脑美术设计、广告数码设计、室内设计、空间设计、园林设计、玩具设计、装饰雕塑设计等专业,与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是不规范的,确切地说是不科学的。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课时分配也不尽相同。二者的比例大致为3∶7。一般来说,专业课比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要多,这样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中国画》课程设置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中国画》课程的专业不多,尤其是一些实用美术专业更是与中国画无缘。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高职教育的特点被无限放大、曲解,《中国画》课程似乎成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羁绊,必欲去之而后快。原本属于专业基础课的《中国画》课程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难有立足之地,据笔者查证,大多数院校的美术设计类专业都不开设《中国画》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也只有区区几十个课时或者列为选修课,仅占总学时的不足1%。全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职高专美术类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对本民族绘画艺术的了解几乎为零,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缺失传统的美术教育怎么能谈得上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又如何担负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呢?

设置《中国画》课程的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中得到某些启示。在日本,战后40年来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国语、社会、数理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都有所删减,唯独美术课却有所加强,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美术院校课程设置的知识面较宽,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日本画》是每一所大学学生的必修课;在朝鲜,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课多以学习和研究朝鲜画为主;在我国的台湾地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经济成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特别注重人文哲学与传统的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台湾的东海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精心安排了人文哲学与传统文化设计课程,如《传统艺术与造型课程》、《造型意象研究》等,因此,台湾的美术设计在表现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作品。至于西方发达国家,更不可能抛弃自己的传统如素描、色彩、雕塑而奢谈艺术设计教育。世界各国或地区都不约而同地保护、加强、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中国画》之于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绝不是包袱,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中国画》课程的传统意义综观人类艺术发展史,扎根于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来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东方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其他东方绘画艺术门类的母体,从人口数量、影响地域、历史渊源、艺术成就、继承创新等方面来看,在近、现代之前的数千年里,中国画都堪称世界美术的主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画种。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审美趣味、程式法则,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笔墨纵横、气韵生动,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工具材料、装裱形式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中国画在发展创新方面才落后于西画,这是值得我们后辈深思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日本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表示:对他启发最大的是中国的庄子和老子;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刘全生说“中国是个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从传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有资格学习的,这就是我们文化了不起的地方”。“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就永远得不到奖,而这个信心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中国曾经有很辉煌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也是令人骄傲的,而自己对本国的文化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也就能产生很大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取消《中国画》课程就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信心,说重一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就是对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的亵渎。

《中国画》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必要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艺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正是中国艺术的象征之一,学习中国画无疑应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70%以上的艺术类学生对中国画感兴趣,他们对中国画有着天生的、朦胧的崇拜与向往,这是弥足珍贵的,这种天性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正在逐渐被消磨甚至被扼杀。其次,这是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艺术是相通的,多画种的相互借鉴、相互融会贯通,是当代绘画创作的大趋势。中国画是具有强烈艺术特性的艺术载体,是本民族文化的“艺术符号”,缺乏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是难以在形形色色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当然也培养不出世界级的设计大师。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棣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在设计中强化了中国画某些技法的视觉效果,添加了东方元素的艺术符号,简单地说,是得益于他在中国画方面的修养和造诣。现在的媒体广告、电视广告里越来越流行中国画元素,著名体育品牌“李宁”的产品系列广告就是利用中国画元素的三维动画设计,成功地凸显了品牌的东方神韵和中国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的申奥标志、奥运标志、吉祥物设计等等,从平面设计到三维动画,从标志设计到包装设计,从服装设计到建筑设计,都体现出浓烈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再次,有利于中国画人才的培养。继承与创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教育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教育必然要承担这样的义务,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教育应该开设《中国画》课程。目前,中国画发展的窘况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大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一直难以得到改善,原因很多,如果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类院校不取消《中国画》的课程设置,而是适当地增加课时量,对中国画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就会产生良性的效应,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画市场的成熟与规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建议

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合理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规范课程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以某种形式规范《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对这种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强制设置也未尝不可。要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对中国画技能的汲取与创新能力以及对中国画审美加工的能力。

开发统编教材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国画的教学不是几十个或百来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有限的课时量与丰厚深邃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再加之高职高专学生入学素质的相对薄弱,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很大,笔者采用的中国美术学院主编的《中国画》教材更加适用于本科教育(市面上绝大部分教材不适用于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层次),因此,统编一部适用于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层次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需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宽度、广度、深度、侧重点、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优化课时分配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大多是实用型的设计专业,其中平面、视觉、媒介类的二维艺术设计专业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应该设为必修课,课时以60~100节为宜;建筑、空间类的三维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较为间接,可作为课时在40节以内的必修课,或设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习传统的民族绘画,对专业课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加强师资培训绝大部分从事高职高专中国画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各大美术学院或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的,接受过严格的传统中国画教学训练,是按照临摹—写生—创作、起稿—过稿—勾线—分染—统染—罩染、工笔—小写意—写意—大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等一系列程式法则培养出来的。有关部门对高职高专中国画教学的目的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教师如果使用自己从学校学来的一套实施教学的话,必然导致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伤,其结果是《中国画》课程成为众矢之的,被削减或取消便不难预料甚至是理所应当的了。因此,对师资进行适当的培训非常关键。

开展教改教研教与学永远是教育的主题,而学与用则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研究出一套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中国画教学法,是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不能因为片面强调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而放弃传统,削减甚至取消《中国画》课程无异于杀鸡取卵,既不能提高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效率,也不能增强其实用性,相反,只会严重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

传统艺术课程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画教学;高校;传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31-02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现代设计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一样。”①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更多西方文化以及新的艺术流派和新的设计技巧的冲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是否要开设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成为教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的一个热门议题,不少人在反思、探索、争论,其中不乏较为极端的观点,如认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需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课程不适用于艺术设计学科等,都在怀疑和否定中国传统绘画,以及埋怨传统的基础训练方法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现在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狭窄和专业化,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灵感太狭窄,对设计思路产生局限。

一、中国画课程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现状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是非常严重的现象,中国画教学作为基础课程更是少之甚少,从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设置的基础课程中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1、中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装饰基础、摄影、标志设计、计算机专业基础。

2、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基础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主体构成、摄影、设计基础。②

3、广州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平面色彩构成、空间形态、创意表达、设计史。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并不多。目前,大多数综合艺术院校只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设置中国画课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不开设中国画课程。近年来有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中国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可在专业课程的压力下它仍然难有立足之地,只有区区几十个课时或作为选修课,占不到总学时的1%,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本民族的绘画艺术了解甚少,令人担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的目的

我们知道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一开始学习绘画大都是从素描开始的,都是从几何形体、石膏头像、真人头像到全身像这样一个过程来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本国的绘画。其实“素描”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术语,是西方绘画比如油画、水彩、雕塑等打基础的一个课程。而中国绘画一开始就是以毛笔为工具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很多的艺术生不知道什么是国画,也不懂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对中国画家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毛笔都不会拿,身为中国人连中国画都不知,谈何艺术,谈何设计,更别说能有自己风格的设计作品了。所以在中国,艺术专业学生常年受不到中国画的学习,与中国画之间生出很深的代沟,在知识结构中就缺少了一种民族的、传承的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缺乏了解表现在设计方向上,只能是一知半解,盲目随从。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工艺美术教育,起步比西方晚得多,也不及日本、韩国。当设计发展到现在,我们怎样使设计作品更好、更有特色、更与众不同,势必要以本土文化作为后盾,而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它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中国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语言对中国艺术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是现代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审美,为了设计有有源之本,为了使传统与创新更好地结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材料、风格及表现技法等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理念中去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中国绘画中汲取传统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扩展艺术领域的视野,拓宽设计思路,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体现出较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

基于现在的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认识不足、文化底蕴较差等原因,在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中国画教学是高校应该重视的,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那么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中国画的教育呢?笔者由于一直在高校从事着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基础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在探寻关于中国画教学如何适应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把教学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整理出来做为此文探讨的内容,虽然这些方法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课时分配

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设立的,属于专业必修课程。由于中国画课程课时量有限,加之学生对中国画的概念都比较薄弱,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增大。在面对有限的课时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画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要相应做出调整,在课时的分配上,应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课时量。比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对国画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所以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增多,为60-80节为宜;而其他设计专业的课时最少为32课时,还有必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加大中国画课程的比重。

(二)统编教材

现在市场上的中国画教材基本都是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出版的,不适用于非专业学生,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更是没有。统编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须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广度、深度、侧重点以及国画和设计的关系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三)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体系不能沿袭以往纯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还按照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教学的话,必然造成教学目的的偏移、教学脱节、学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败,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中国画课程被消减或取消。所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理论讲授与作品欣赏相结合、技法示范与实践相结合、临摹技巧与设计相结合。

在理论讲授上,利用多媒体观赏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中国画的知识,并对所临摹作品的历史背景、画家、技法特点、作画步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授。对各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专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侧重点,使中国画的课堂教学方法更灵活。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园林专业可以把山水画作为重点讲授,把山水画意境和构图融入到建筑中去;动画专业可以汲取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来表现物象,通过列举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的故事》、《功夫熊猫》等说明中国画与动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临摹的方式,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再由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指导。教师阶段性对学生作业讲评,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对每节课进行小结,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

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会针对艺术设计学生专门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中国画艺术以线造型的特点和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特性,并根据高校艺术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笔者认为,设置白描、书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基础课程比较合适。教学内容从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及历代名家书法入手,以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方法线描为突破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

以临摹敦煌壁画课程为例:(1)理论讲解:8课时;(2)示范与实践:8课时;(3)勾线:8课时;(4)裱纸、做土底子及蛤粉底:8课时;(5)设色:8课时;(6)画面调整、完成作品:8课时。按照这样的安排内容进行教学,既结合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又有理论实践,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而且易于掌握、易出成效。通过实践证明,一般学生即使原先一点国画基础都没有,经过32学时学习,出两、三件高质量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通过临摹传统绘画,学生不仅掌握了国画的各种不同技法,而且培养学生对中国画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五)开设中国画工作室

开设中国画工作室,可以给对中国画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来更好地研习中国画,并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来丰富课外知识,借助中国画学习对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也会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对本土艺术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中国画并更好地运用到设计中去。

(六)办作品展

定期办课程汇报作品展,展示学生作品,调动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自信,通过展览也是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

(七)提倡学生更多的写生考察

让学生多去各地文化古迹参观考察,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亲身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去敦煌、永乐宫、景德镇、西安、河南等地写生考察,学生在考察的过程中开眼界,会收获更多,相比课堂上的图片文字感受更真实。

中国画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符号,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必然要求,应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的艺术设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中国画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中能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使中国画课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有源之本。

注释:

①[德]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7第一版.

②张小纲.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7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张小纲主编.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传统艺术课程篇7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中国传统音乐“中和大雅”作用与意义

   伴随着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艺术素质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在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可。普通高等学校,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科类,开设艺术素质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教育部在1989年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而近年来,各高校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根据对目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现状的观察,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对艺术素质教育之作用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开设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具有实际意义和重要作用的。

   一、目前国内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综观目前国内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由于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并非专门从事音乐或音乐教育工作,音乐类课程只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突出“接受”和“参与”两方面为出发点。其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也是建立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三个方面。

   审美鉴赏性课程:主要包括中外音乐名作欣赏、欧美当代音乐欣赏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引发学生的审美感受,通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与性课程:主要包括声乐、器乐、合唱、合奏等课程。这类课程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是一种实践性的练习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参与的方式表现其接受特征。

   辅助性的知识性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等课程。

   同时,高校的艺术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近年来,各高校根据原国家教委1988年下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1996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学校艺术教育。高校的艺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很快,各校结合各自实际,从各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努力探索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许多普通高校普遍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系一级的专门机构。艺术教育以高雅、怡人的独特魅力征服了高校莘莘学子,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已深入人心。

   三是结合各校实际,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的探讨。如南京大学在艺术课课程的开设上,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重点有所突出(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兼顾认知与创造力(艺术欣赏、艺术实践)为特点的艺术课程体系。同济大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将艺术类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山东大学为保证所有本科学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在本科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开设一个学期的艺术必修课;另外,许多高校还在学生的艺术教育学分上做出严格的规定,以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

   四是各高校努力创造条件,除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必修、选修课程外,还组建艺术社团,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普通高校的艺术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上海市教委近年来举办的大学生广场歌会,40所驻沪高校全部组队参演,他们组织高校学生走进社区搭台唱戏的广场艺苑,已成为上海引人瞩目的文化风景线。许多高校还组织了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五是为了让高雅艺术、严肃音乐走进校园,各高校挖掘社会资源,使一批着名的艺术家和着名的艺术团体走进了大学校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门与社会有关方面的结合与相互支持,形成了艺术教育的合力,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领导;二是有一些学校艺术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三是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而笔者认为,其中第二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教育是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反映,更是经历了人类历史的筛选而沉淀、结晶下来的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应该并值得学习和传承的。这种学习和传承,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更需要花一定的力气。大学生,作为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对于高校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流。因此,我们应该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大力推广、普及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音乐正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开辟传统音乐赏析这一课程便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二、中国传统音乐概况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与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民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就颇具代表意义。

   三、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能帮助学生加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之一是“中和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提炼出了“以和为美”的原则,将其确立为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普遍准则和最高要求。早在《尚书》所记载的远古时代,就有“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思想萌芽。具体到音乐,明末清初着名琴家徐上瀛(名珙,别署青山,生卒年不详)所着的《溪山琴况》中对中国古典艺术——古琴艺术的论述中明确指出,琴乐之“首重者”,就是“和”。《琴况》开首即写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论者认为,古圣贤制琴作乐的目的,就是陶冶“一身之性情”,进而影响天下人之性情并使之归于“和”。

   古典艺术中这种“和”的审美意识无疑带有儒家与道家艺术思想的痕迹,有着儒道互渗兼容的特点。当然,在这种互容之中,儒家“中正平和”艺术观的影响是主要的,“中和大雅”始终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审美境界。而当今国策之思想精髓便是“和谐”,学生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不但能加强自身修养,还能逐渐领会“和谐”的丰富思想内容与厚重底蕴,从而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能加强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主义精神

   随着我国《教育法》的日益完善,如提出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尤其要求受教育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中国传统音乐应该进入高校艺术素质课堂,让广大学生细致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传统文化,更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开设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能激发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我国是着名的文明古国,因此,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可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保障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提供依据,发挥作用,以加速促使国际大联合,打开“世界大同”之门。

   中外文化交流有着悠远的历史。从《诗经》的西译与研究,到西域音乐传入中原以及唐诗宋词风靡世界的影响等等,中国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不仅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其深厚精萃的内质,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得以强大的精神之源。因此世界各国在总体上皆肯定我们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并争取进一步认识其精华之所在,以促使自己国家的繁荣进步与强大。这不但有利于我们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把握住正确方法和尺度。只有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真、善、美的神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品德,强列的爱国主义激情,富有凝聚力的集体主义观念,理性主义的思想光辉等贡献给世界,才能使世界人民消除误解与隔阂,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并尊崇我们的文化而使各国人民加强精神文明,以促使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

   综上所述,并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普通高校艺术素质课教育工作的经验,在此提出自己关于普通高校艺术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不只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有课程,而应该作为一个专题,甚至作为重点内容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编着,《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传统艺术课程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应用;创新

0引言

作为一种人类审美创造活动的形式的艺术设计,其与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方面密不可分。但在现阶段,我国艺术教育中模式化倾向比较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设计的实践活动,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传统文化印记等,导致艺术设计教育没有活力可言,缺乏创新。因此,创新变革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迫在眉睫。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创新,而不是照抄照搬。

1传统文化概述

在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基础,如果失去了文化,则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在我国民族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出现了较大的断层。例如,目前老一辈虽然掌握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越来越少。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中,中年一代是中流砥柱,但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却经历了我国文化发展断层时期,尽管了解一定的传统文化,但是却无法正确认识与体验传统文化。青年一代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但他们却出生在文化断层时期,完全不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甚至误解。因此,对青年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必然趋势,同时还应该渗透到其他各方面的教育过程中。

2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2.1趋于技能化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目的,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使艺术设计教育趋于技能化,这种重技能而忽略人文培养的艺术设计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不相符。然而,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招,艺术院校日益增多,逐渐削弱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综合性,使专业性逐渐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降低,艺术设计教育的门槛也不断降低,导致招收的艺生综合素质不高。在此状况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德才兼备的综合型艺术人才。

2.2僵硬与机械化教育

艺术设计教育一味地追求技能培养,那么必定造成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不断僵硬与机械化。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课堂上是老师一味传授与掌握技能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原本想象力丰富的艺术设计教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只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课堂学习氛围比较压抑。

2.3逐渐边缘化

各大高校设置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非课程化,导致其逐渐被边缘化。根据相关规定,各级学校都要开设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在职业与普通高校要将其列为必修课。但是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出现分离,导致艺术教育模式不够规范化与系统化。

3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3.1学生艺术设计理念需要不断加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突击学习考试过关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考前并未进行艺术设计系统化培训,学生设计概念比较弱。在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引用绘画理念对学生进行设计引导,因而学生思维被禁锢在绘画理念中,设计作业也以素描与笔触为主。而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儒教与道教等文化,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3.2学生积累的民族文化知识比较弱

某种程度上,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不能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究其原因,则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我国传统艺术教学表现少之又少,以西方为主,对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认知,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传统艺术的潜在魅力,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同时,年轻代课老师自身传统文化教学意识比较弱,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常情况下,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者,其文化基础比较扎实,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例如,我国很多优秀艺术设计者,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世界瞩目的作品。因此,在未来设计艺术发展过程中,我国设计者需要从内心加强传统文化的积累。

3.3不断提高学生艺术设计水平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都比较被动,通常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设计,作品没有创新,甚至模仿、抄袭别人的艺术作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学习了解别人的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设计素材积累进行创作,殊不知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增强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艺术作品的文化审美性,直接决定了其自身价值,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比较强。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作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同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在艺术设计作品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

4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用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4.1构建全新的艺术设计教育体制

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首先,要创新课程设置理念。在目前新常态经济环境下,该专业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引用国学课程体制,这样不但能够增加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次,在现有该专业课程体制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例如,在大一的时候,可以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在二年级时,设置传统文化与民俗特色相关课程;在三年级时,设置孔子、老子及庄子等思想课程。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礼仪与人生哲学等选修课。各大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设置课程,做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4.2适时引入传统文化理念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主动观察,发现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并能够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可以在艺术设计作品创作过程中,引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4.3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综合阐述自己设计作品的创意,并做出讲评;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作品设计的创意。最后老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吸引力,寓教于乐。

5结束语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造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因此,在现代设计理念中,要充分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与形式,我国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壮大。此外,大量实践活动证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要借鉴、吸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髓得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传统艺术课程篇9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张晓翠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民艺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传统艺术课程篇10

【关键词】地方传统艺术高中美术教学意义措施

一、引言

美术涵盖范围广,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等。在提倡传承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二、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融入地方优秀传统艺术的美术教学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了高中学生文化审美水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未来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能够丰富充实。

2.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艺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学案例一般集游戏、表演、绘画以及手工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课堂上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演示等多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艺术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完美结合,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对传统艺术进行鉴赏,自由体验艺术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后引导学生将传统艺术应用于现实创作中。

3.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涵盖范围广,除了基本的欣赏性教育,还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中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除了课堂内基本的写生与手工制作,还包括课堂外的审美实践活动,如学生亲手制作泥塑,不仅可以在体验整个工艺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系统地介绍地方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环境因素,并引导学生欣赏优秀艺术文化作品,同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艺术品展览中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传统文化是维持民族生存和发展以及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未来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具有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艺术领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措施

1.对地方传统艺术进行合理筛选

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以及建筑美术四大类,应筛选优秀且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品作为高中美术课堂的教程案例。四川当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丰富,绘画艺术包括四川德阳市的绵竹木版年画、四川夹江县的夹江年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唐卡、四川省色达县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广元市安岳县的安岳石刻以及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糖画等;雕塑包括各地石窟佛寺出土的佛像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城市雕像等;工艺美术包括,民间织物如蜀绣、羌族刺绣、麻柳刺绣等、渠县刘氏竹编、青神竹编以及瓷胎竹编等,出土文物如徐氏泥彩塑、藏族黑陶、成都银花丝以及彝族漆器髹饰等;建筑包括苗族典型的干栏居民建筑、土家族具有干栏式半边楼的三合院以及彝族乡土气息浓郁的村落等。

2.提高教师的综合修养

(1)提高教师的美术文化修养

部分师范类院校存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文化素养积累的现象,使得高中美术教师对地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学校应多为教师提供系统培训和文化交流的机会,适当聘请民间艺术家以及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为教师开设专门讲座,为教师将地方传统艺术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开展地方传统文化进高中美术课堂的课程观摩与评优活动,鼓励教学者相互学习,提高教学者的工作积极性,对优秀的教师进行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

(2)改善教师美术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发自内心热爱美术与教学,明确自己作为高中美术老师的责任,将创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相互合作关系。教师在介绍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做一些深入扩展,例如传统木板年画、刺绣以及剪纸等本土文化在现在包装设计、旅游纪念品以及服装设计等多领域的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善于搜索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让学生主动探索周边的传统艺术文化,将生活实践与课堂理论紧密结合,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素养。

3.改善美术教学条件

学校和社会需注重高中美术教学,不仅要经常更新富教材内容使之保持与时俱进,还要在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前提下多安排美术课程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参加主题性的美术参观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将当地传统文化引入课题教学,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以及艺术展览中心等部门的合作,为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足够的基础保障。

四、结语

优秀的四川地方传统艺术是四川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学习当地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学校应将目光放长远,注重学生素质教学,不要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扼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多为学生提供与传统艺术接触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戴晓卉.论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209-210.

[2]杨美华.关于高中美术课堂合理引入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