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3:28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1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结果与结论

2.1案例年代见表1。表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性别构成见表2。表2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年龄构成见表3。表3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疗程见表4。表4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致病因素见表5。表5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医诊断见表6。表6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2.10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2):64.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治疗;价值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08

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促成心理学的焦点转向,由关注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事物转向同时建设积极的品质。”[1]这一观点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焦点不应该仅仅是那些抑郁、苦难、疾病和伤害的体验,还要包括联结、满足、健康和幸福等内容,这些才是对人类的经验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此观点尤其关涉心理治疗领域。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干预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痛苦,消除症状,更应该增进来访者的幸福和满足。这是心理治疗本然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缓冲甚至自愈的功能[2]。积极心理学的这一思想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预设和方法论指导。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观

积极心理治疗首先是以反消极心理治疗模式的姿态出现的,其对传统消极心理治疗的“反”是从价值观到理论及方法的改变。

如p.Bankart所言,“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实质从根本上是由治疗师用来赋予他自身的生命以意义的那套价值观塑造的”[3]。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治疗模式的选择最终基于治疗师对人性的基本理论预设。以人性的优点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心理学家,其心理治疗观必然也是将人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成长潜能作为基本的理论预设。Seligman指出:“治疗师们处理心理疾病时总是在一种修复损伤的'疾病-病患'框架下进行:受损的习惯、受损的驱力、受损的童年、受损的大脑。”[4]4而积极心理治疗则不仅是研究那些受损的部分,而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治疗不是修补错的,更是要致力于发掘、培养、建构起那些积极的、正面的力量;通过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流畅感、快乐、生命意义等,以帮助来访者克服障碍。

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中其实暗含了一个治疗取向的问题:既然来访者自身具有美德和力量,则其本身即是最好的专家;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发掘自身潜力。因此,maddux认为,与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相比,积极心理治疗具有四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其一,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生活中的日常问题,以及积极心理因素在减轻精神症状中的作用;其二,心理疾病与非病态心理问题二者没有类别差异,只是程度不同,心理的疾病到健康是一个连续统;其三,心理疾病不能等同于生理疾病,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其四,治疗师的角色是教育者、咨询者、社会活动者,而不是医生,能够为来访者提供援助的也不仅是咨询室或医院[5]。因此,治疗的任务是促进来访者的自我积极品质的发现;治疗的目标不是如何判定来访者症状,寻找痛苦的根源,而是帮助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演进。提升来访者的幸福感,其实质就是在治疗病症、减轻痛苦;促进他们优秀个性品质的发挥,就是在解决心理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心理治疗师的任务“不仅是在减轻负面因素,更是帮助来访者建立起愉快的、充实的、有意义的生活”[6]634。

这种治疗取向实质上蕴涵并表达了积极心理学的一种元理论观点:人类作为自组织系统,具有朝向成长、发展、和谐的内在倾向。这一倾向是前摄的,并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如果缺少环境支持,就可能产生负面结果[7]。因此,心理治疗师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帮助他们发现内在自我的情境和过程。

在这一价值假设下,在方法上,积极心理学认同“心理治疗是奠基在科学之上的艺术”。科学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景,心理治疗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自身与他者联结的能力,成为完整的人的能力,能够面对存在困境的能力[2]16。因此,积极心理治疗可谓是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治疗体系。一方面,它认同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治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另一方面,它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咨-访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即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治疗师的价值观和态度表达,这是一种帮助来访者重新理解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艺术,而这是科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

Seligman曾将积极心理学喻为“一把大伞”,借用这一比喻,积极心理治疗技术也可谓是结合了当代各种治疗方法的一把“大伞”。伞柄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伞骨则是各种为实现积极心理治疗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进路

虽遵循同一价值核心框架,积极心理治疗也由于各自的理论取向及研究背景不同而展开了几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

从主流心理学角度出发,peterson&Seligman建立了一套“积极临床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有着改变的力量,就是美德与人格力量。美德主要有6种,其下有24种人格力量特质。他们对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提出的假设是:积极的人类美德与力量是对抗心理病理发生的有效的缓冲器,某种美德或力量的缺失可能才是真正的心理失调错乱的根源[8]412。因此,发现、促进、提升个人的积极人格特质与美德是心理预防、干预最重要的途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出发,Linley&Joseph坚持将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作为其元理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朝向成长和乐观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自我实现潜能既可能得到社会环境的帮助和促进,也可能在其中受到伤害,这正是心理问题的源头。治疗师的角色和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使他们学会从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角度出发评价自我体验[2]100。

从现象学、跨文化角度出发,德国的peseschkian也发展出一整套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peseschkian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9]是: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但peseschkian的理论并未得到当前主流积极心理学的认可。有些英美学者认为其观点并非来自于主流积极心理学传统,它的“积极”实质是来源于“实在”一词,即“事实和给定”,“事实和给定之物不一定必然是障碍和紊乱,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这与主流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对当代读者的一种误导……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认为peseschkian的积极心理治疗不是积极心理治疗”[2]94。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理论进路的不同决定了积极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现出积极的“拿来主义”特点。

Seligman等人的“积极临床心理学”遵从一般的分类描述性科学临床研究,更致力于建构一套与医学治疗模式相对应的分类体系,建立可靠的、稳定的、合理的评估方法,开展前瞻性的纵向研究、经验方法以及干预的有效性研究等等。他们编撰了《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CSV),与以临床精神障碍为核心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相对应[8]411-412。CSV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制定了人类美德与人格力量的分类目录,为构建和采纳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基础。同时,Seligman也提出了一些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治疗策略[4]6-7,如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为关注、权威形象、构建和谐关系、言语技巧、付费治疗、信任、鼓励病人自我暴露、为问题命名、语言表达小技巧等等,而深度策略则是灌注希望,构建缓冲力量,以及叙事。这些策略也体现出他对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的借鉴和采纳。

Joseph和Linley等人的积极心理治疗则主要采用并深化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但与人本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只是在理念上采纳了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认为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尊重来访者的实现潜能,关注其积极品质,创造无条件尊重情境,注重咨-访之间的互动关系。只要是在这一核心理念框架之下,各种技术都是可以采纳的。他们编制了一些测量量表(如幸福感量表、简短抑郁-快乐量表)等运用于心理治疗,将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行为主义、存在主义,甚至东方的禅修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反对宗派主义,提倡治疗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出“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取向。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问题及其思考

有人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看作是一场拯救心理学的革命,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心理治疗中的新成员,积极心理治疗有必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思考。

(一)积极心理治疗向何处去

如Linley所言,积极心理学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积极心理学未来发展会有三种可能性[10]:一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完全合并而彻底消失;二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部分合并,即如同当前状况,研究者们认可两种心理学的观念,但研究焦点和方法依然并驾齐驱;三是积极心理学不能带来大家所期待的整合,而逐渐成为一个边缘化的领域。当前的积极心理治疗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机遇。如前所述,积极心理学虽然从最初的人性观预设、理论观点就走上了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道路,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都有着共同的本然目标――帮助来访者减轻痛苦。且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在这一领域,医学治疗模式已然在理论的成熟度、技术可操作性上更具有优势,对于某些心理病症可能更加有效。因此,要全盘否定或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积极心理治疗要能够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最好的路径就是与之有效整合。

我们认为,二者的整合可以有三条进路:首先是治疗目标的整合。如果说医学治疗模式是让人们从“-5”到“0”,那么积极的治疗模式其目标则更是从“+2”增进到“+6”[11]。从心理连续统来考察,二者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心理治疗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治愈来访者的心理伤痛,而且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它并不是像传统心理治疗一般只关注病症的解决,也不是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不重视症状及其原因,而是一个从解决问题入手帮助来访者走向幸福的历程。

其次是治疗思维的整合。医学模式以心理病理学为焦点,长期受传统概念化训练的治疗师们已经形成较为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他们关注的消极的“症状”及其建立在病理学之上的治疗方法,都已经内化为治疗的解决图式。积极的心理治疗以力量为关注点,在心理病理学的术语上,在对于“症状”的解读上,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思路上,都与传统的医学模式大为不同。但这两种思维模式其实是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治疗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单维性症状测量的同时,也要测量其力量和积极特质;不仅应作出DSm的症状鉴别判断,也可以根据CSV寻找他的积极因素。

其三是治疗方法的融合。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在治疗理念上的不同,并不能拘束二者方法手段的相互借鉴与交融。如Seligman提出的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对于传统心理治疗师而言就并不生疏,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加以使用;再如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pt),其理论核心就是强调对事物的积极解释,通过改变认知、强化正面行为等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帮助来访者寻找自身的积极力量,解决心理问题。

其四,对治疗因素的再认识――这里主要指的是来访者的消极的症状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并不意味着其作用也是消极的,从进化论的观点看,消极情绪和经验对人的心理也起着一定的保护和提醒的作用[4]7。虽然早期的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不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更重要的是积极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但消极因素并不是没有意义,完全忽略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的,peseschkian的研究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如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必须把二者综合起来考虑。事实上,积极心理学自身也体现出了这种悄然的转向:早期的积极心理学只关注于积极品质,近五年来更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人类心理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研究。这种消极――积极――综合的趋势可以给积极心理治疗以新的启示。

(二)经验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整合问题

在积极心理学内部,其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和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两种方法论以其各自背景的不同,体现出了既统一又分裂的割据局面。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一开始就举起科学的大旗,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经验主义的立场之上。Seligman就曾经努力证实“积极心理学就是以良好的经验科学法则为本质特征的”[6]634;“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说,首先是科学家。我们努力寻求支持与促进的工作,不是别的,正是可复制的、累积的和客观的”[12]。这一方法论的表述,正是为了与现象学方法的人本主义相区别,以维护积极心理学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确实,阅读当代美国心理学的文章可以发现,许多积极心理学的文章是基于数据支撑的。然而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一些问题无法回避,如“美德”、“力量”等这些涉及价值的核心概念是否能以科学的方式测量程度、证明正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予以恰当的操作性定义并加以运用?Seligman提出的三种深度策略,其意义和方法是直觉的、模糊的。maddux和Joseph等人认为这是“无法加以研究、训练和发展的”[2]92。其实,作为重视体验的心理流派,积极心理治疗是无法完全与现象学研究方法、质化的研究方法割裂关系的。

事实上,实证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方法是可以恰当结合的。前者关注个人层面的力量和美德,重视科学、量化、客观,是积极心理治疗操作性层面的重要途径;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重视咨-访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其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是积极心理治疗价值观层面的重要指导。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核心思想坚持积极心理治疗观,治疗方法兼容并蓄,则积极心理治疗可能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除了研究方法层面外,从心理治疗的具体层面上说,积极心理治疗一直是在探求一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治疗之径。的确,临床的心理治疗必须遵从一定的科学规律,心理治疗师首先必须是“科学家”,但他又可以表现出艺术家般灵动、敏感、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一面。这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启示。心理治疗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其解决途径不仅可以是科学-艺术的,同样也可以是哲学-技术的,宗教-常识的。在理论探索方面,心理治疗应力求科学性、哲学化、常识性,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则应建立综合性心理治疗模型,把握一切可用的、合理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普适性问题

毋庸置疑,经过20年的发展和心理学界的大力推动,积极心理学已经由热门成为主流之一,心理治疗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因为研究主要来自于西方心理学界,其引发了我们这样的思考:这些成果也同样适用于东方人群吗?首先,积极心理学的诸多概念,如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力量特质等,是存在跨文化差异性的,某些在西方被认为重要的概念或特质在东方社会文化中则未必适用。如什么是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积极特质,哪些积极特质在治疗中的作用更大等等,这些观念的认识是由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建构的,因此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不得不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核心概念及方法等,亦需要做出跨文化的考量。

其次,当前积极心理学许多积极特质的量表和积极干预方法的研究中,样本主要来源于西方白人大学生和网络,其结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局限性,推广性尚值得商榷。因此,在引入或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要考虑到其间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及适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更要考虑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如Seligman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积极疗法”(positivepsychotherapy,ppt)的有效性[13],但其中的“感恩访问”,即通过写信并亲自登门拜访、将感恩大声朗读出来的形式则未必适用于更为含蓄的东方人,不易为来访者所接受。因此,对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将东方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积极心理治疗的范式之中,发展出更加适合于东方人的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另一支利箭”,为这一领域所带来的,与其说是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改变,勿宁说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任务。我们也希望,它能够带领当前的心理治疗走向更为宽广而深刻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Seligmanep,Csiksz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Jan2000,55(1):2-14.

[2]JosephS,Linleypa.positivetherapy:ameta-theoryforpositivepsychological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6.

[3]班克特.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治疗的历史[m].李宏昀,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6.

[4]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revention,andpositivetherapy[m]∥SnyderCR,ShaneJ.Lopez.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n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5]madduxJe,GosselinJt,winsteadBa.Conceptionsofpsychopathology:asocialconstructionistperspective[m]∥inpsychopathology:Foundationforacontemporaryunderstanding.mahwah,nJ:Lawrenceerlbaum,2004.

[6]DuckworthaL,Steenta,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inclinicalpractice[J].Clinicalpsychology,2005(1):629-651.

[7]Deci&Vansteenkiste.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basicneedsatisfaction:Understandinghumandevelopmentinpositivepsychology[J].Ricerchedipsicologia:Specialissueinpositivepsychology,2004(27):23-40.

[8]Seligmanep,Steena,parkn,petersonC.positivepsychologyprogres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5(7):410-421.

[9]佩塞斯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10]Linleypa,JosephSetc.positivepsychology:past,present,and(possible)future[J].thejournalofpositivepsychology,2006,1(1):3-16.

[11]petersonC,parkn,Seligmanep.Greaterstrengthofcharacterandrecoveryfromillness[J].thejournalofpositivepsychology,2006(1):17-26.

[12]Seligmanep,Csikszntmihalyim.Replytocomment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1):89-90.

[13]Seligmanep,Rashidt,parksaC.positivepsychotherap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6(11):774-788.

psychotherapyViewedfromtheperspectiveofpositivepsychology

LiUYing1,2,ZHanGZhang-ran1

(1.Schoolofphilosophy,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2.theSecondartilleryForceCommandinstitute,wuhan430012,Hubei,China)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3

【关键词】循证医学模式;临床心理治疗;最佳证据;展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循证医学领域就在医学界刮起了一场科学至上的潮流,当然具有医学性质的临床心理治疗也被卷入这场潮流之中。在1952年艾森克发表的《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一个评估》书中,对8053例心理治疗患者的24个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却得出了质疑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结论,即接受心理治疗越多反而治愈率越低。这使得心理治疗在学术界受到强烈的质疑。1994年Lambert&Berlin在得出心理治疗总体有效结论的同时,还得出惯常使用的各种心理治疗法对于大部分患者以及他们的问题都具有大致相当的效果。2005年apa出版的《心理学中的循证实践》标志着循证心理治疗的产生。

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最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1.1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与心理治疗的理念

循证医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医学模式,传统临床模式是以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个人诊疗意见占据优势的模式,而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该主要结合三点进行:(1)善于搜集研究有关疾病的最新科学研究结果并以此作为指导疾病治疗的指南;(2)充分考虑患者利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结合患者意愿;(3)充分结合医生和专家的行医经验。三者结合以帮助医生谨慎、科学、明智的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

那么在咨询过程中从三大方面要求治疗师要贯彻循证医学思维模以提升对来访者症状诊断、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的精确性、系统性、有效性。诊断过程中治疗师对于来访者案例分析及诊断也要注重证据,以便患者尽可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1.2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步骤

我国学者杨文登在《循证心理治疗》一书中循证医学模式实践的主要基本步骤包括:(1)提出正确、具体的临床问题问题(asking);(2)获取可能的最佳证据(accessing);(3)批判地评价检索到的研究证据,以选择最佳的并且可供使用的证据(appraising);(4)Q定最佳证据是否能迁移到真实情境中;(5)根据证据进行治疗;(6)治疗完成后,进行即时的总结,为下一次相似的治疗寻找更好的应对方式。

2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在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应用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诊断是一个过程,在初期偏向于实证研究证据的支持,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训练与传播实证有效的心理治疗》认为心理治疗是“实证支持的疗法”(empiricallysupportedtreatments,eSt)本文章提供了25个eSt清单,这些清单都是经过严格验证。后期才将循证心理治疗替代eSt.循证心理治疗是指治疗者在意识到病人的人格、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最好的可供使用的研究证据与临床的专业技能整合起来以指导心理学具体实践。

2.1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诊断

虽然对治疗的基本阶段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殊途同归,心理咨询与治疗必要的步骤:对患者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及结束阶段。而心理诊断阶段又可细分为信息的收集、心理诊断、信息反馈和治疗目标的确立这样几个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又可细分为领悟及修通(workingthrough)2个阶段。从所看文献中大致可总结出循证医学模式在指导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治疗者在临床上的经验是否丰富以及技能水平高低;(2)可有效使用的最佳研究证据;(3)病人的人格特点、文化水平与兴趣爱好。

常用的国外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行为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音乐治疗等。以针对神经症治疗为例,临床实践和大量文献查阅都表明,目前针对神经症治疗的比较广泛且有效的两大治疗方法分别是行为疗法和森田疗法。

荟萃分析对治疗神经症的这两种方法使用做出了指导。首先两种疗法在对神经症治疗方面都有局限性,行为疗法是基于西方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一种疗法,其中广泛使用的比较成型的技术有系统脱敏疗法,但是荟萃分析后总结的结果是此法对于由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强迫症特别有效。但是,有些症状则是因为患者本身神经症性格在特定的实际环境中所有的特定表现,脱敏疗法中的消退与塑造的行为则也只是针对某一环境才表现的,这也就存在一个所谓治标不治本的局限。但是强迫症在神经症患者中占据较大比例,个案及群体观察报道也不少,但究竟对于何种程度采取何种方法却无系统评价结果给予回答。而森田疗法理论思想是东方古老道家疗法与禅宗思想,相比于前者从理论上是可以使所有神经症患者痊愈的,但应用于实践的情况确实复杂的,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森田疗法效果不尽人意。存在诸如患者症状过重病情易反复使得对于长期的治疗失去信心;或者患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符合森田疗法的文化以致产生偏见不能接受。

假如已有设计性对照研究结果及其系统评价证明这两种疗法各自的疗效,以及两者结合的疗效评价。那么笔者认为通过循证以为患者找到有效长久的治疗方法从而减少无效治疗给患者家庭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其必要性。

循证证明的有效治疗方法也使得各指南对心理治疗方法做出了推荐。如CBt在niCe指南中,除评估阶段外,整个治疗期间均推荐进行心理治疗。但单独心理治疗只可用于轻、中度抑郁症状;重度的必须与药物联合治疗,不能单独使用心理治疗。

2.2循证医学模式也为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提供了证据

随着对证据的总结累积,循证医学模式认为心理治疗也并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安全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是有限的,因为副作用的产生可能并不只是心理治疗这一个因素造成。有文献报道过英格兰及威尔士184个心理服务机构中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曾参加过一项心理治疗国家调查(thenationalauditofpsychologicaltherapies)主要是对成年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大规模调查。在近15000名受访者中,结果显示大约有5%的患者认为心理治疗给他们带来了持续存在的副作用。少数民族、非异性恋者、盲目进行心理治疗者报告副作用的比例更高。那么对于是否选择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估确认都需要依靠循证证据作为指导。

2.3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批判评价

循证医学模式将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元分析纳入为最高等级的证据。因为在收集到的多种多样的证据中,并不是所有证据都能够很好地推广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那就要根据相应的标准对这些证据的权重进行评价。而循证医学模式的实践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评价标准。

2.3.1最佳证据的搜集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标志。所以证据来源之一就是严格实验条件下的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主要是指在严格的实验室情境下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并将大样本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前者进行治疗,后者则不进行治疗或者给予安慰剂。若试验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改善,那么就能证明这个治疗模式是成功的并施以推广。当然研究者提供的证据也可以是应用研究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得出的“临床发现”。临床观察、质性研究、单一个案研究等都可以作为证据进行使用。

在心理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测量量表,它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和研究手段,它的标准化使得心理变量得到了间接测量。且它所得常模取样必须是随机取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这样常模才可成为临床诊断的标准之一。不过常模也具有局限性,因为随着社会变迁环境变迁,人的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是趋于稳定的,这就意味着心理测验有这类似于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

2.3.2心理治疗搜集最佳证据的局限

就像之前论述的那样,心理治疗有其自有的特点。以上述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实验也是有局限性的。就像“安慰剂”的使用,因为有国外学者在利用元分析证明心理治疗有效性时得出了一个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都是有一定效果的。而这也就违背了随机对照试验中设立“安慰剂”的初衷。而且RCts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是要高度同质的,在心理治疗的时候并不会强调这一方面。那么RCts中的样本本身就带有偏倚。患者具有主动性,会主动选择自己满意的治疗方法治疗师,那也就是说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可能不能推广至临床实践中。还有采取的“双盲实验设计”应用与心理治疗也是有局限性的,不管是对患者还是治疗师来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都能在心理治疗中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同时也有不少w者质疑RCts中的金标准:即在不考虑治疗师的培训背景和人格特点,所有的治疗师都用同样的程序和技术来治疗病人。这样就相当于所有的病人都被认为是接受了同样的治疗。对于这种标准是备受质疑的,因为心理治疗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下的治疗技术,很有可能存在移情和反移情。所有有学者提出了使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准实验研究能够保证心理治疗的外部效度,但是在保证外部效度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可以将两者更好地结合。

2.3.3将时间因素纳入证据系统

心理治疗近年来愈来愈多地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但是鉴于研究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其数量仍然有限。那么,在系统评价的过程中,更应注意资料的全面和可靠性。对于某些病例可结合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将随着时间变迁纳入到证据系统中。这也可以理解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过程予以研究和重视,研究心理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缺乏过程研究的实验设计就象没有化学反应原理的的实验。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治疗师或研究者要时刻记录实际环境下所要解决的问题,监督控制实践过程的进展,然后以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治疗过程或者研究过程完成后,要善于即时对自己的结果做出详细清晰的总结。同时应反思此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与应急措施,对自己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相似的案例制定出更合适高效的方案。若认为自己的案例或者研究结果值得分享到学术领域也可对其进行发表,这也可为其他人寻找最佳证据提供帮助。

3评价与展望

遵循循证证据为进行心理治疗提供了科学框架,自循证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后,相关文献量呈指数级上升,促进了相关的心理学实践的原则、手册、指南与标准的制定这数据说明心理治疗学科逐渐成熟。

首先,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为研究提供了评价标准。它可作为连接实验结果与应用于实践的中介,研究者将会更加注重其研究课题在实际情境中的实践效果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理性思维。其次高效调节研究资源的分配以帮助研究者积极关注并高效处理研究资源去处理实际面临的问题以获得更多的有效研究,为研究领域这颗大树“施肥”以结出更多果实。最后,循证实践思维与心理咨询的联结点是考虑患者或者服务对象的利益,患者在参与循证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主动性,这为他们制定合理有效的诊断方案、选择使用的治疗方法、病情的转归、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循证实践模式就像一个“熔炉”将他将治疗师、研究人员、线上资源管理系统、治疗患者四方面整合起来实现了更好更快的沟通合作。“求真”“高效”“透明”“利民”是笔者认为此模式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的四大闪光点。循证医学模式体现的正是现代科学精神,同时也为人文社会科学实践领域开辟了一条更为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曾文星.心理治疗的系统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03).

[2]郭健,肖飞,赵海舰.循证医学及其实践[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03).

[3]杨文登,叶浩生.循证心理治疗述评与展望[J].中国循证医学杂,2008(11).

[4]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0.

[5]彭道泉,赵水平.循证医学的辩证思维[J].医学与哲学,1999,20(10):1-4.

[6]马惠霞.循证医学与心理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0(08).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4

一、音乐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治疗的起源

早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人们把音乐治疗就当作一门专业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学习。可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影响则可以追溯至人类发展史的早期。在人类早期的部落文明中,一些巫师及宗教就使用音乐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教化”,以达到净化心灵,驱除妖邪的作用。

(二)音乐治疗的发展状况

时至今日,音乐治疗在医学界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都拥有独立的音乐治疗组织。每隔两年,都会如期召开音乐治疗相关的学术研讨峰会。

1.国际发展状况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就提出“音乐对人的身体是有影响的”这一论点。而真正将此论点加以运用的应算是古希腊人。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可以驱除人心灵上的病痛”。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对音乐对人们情绪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音乐是人体健康的预防性药品”这一观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RobertBurrton所提出。那时的医生用音乐去治疗人和动物忧郁、自闭等心理疾病。音乐治疗的实践性大幅度提升,为日后的理论积累留下了宝贵财富。

到了17世纪,人们不再把音乐治疗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实践,而是更多的加入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音乐治疗的理论性进一步进行扩充,作为治疗焦虑、惶恐,使人放松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后直至20世纪末,音乐治疗的主要发展国家在美国、英国和法国。

2.我国的发展状况

音乐治疗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据资料记载,在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讲座活动中,“在6月27日的最后一次讲座中,刘先生(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介绍了‘音乐治疗学’,第一次将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自此之后,音乐治疗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等院校教育方面,多个院校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为音乐治疗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各个医院也在临床治疗时关注到音乐治疗这一治疗手段,在对于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减轻患者生理痛苦等方面都开始着手运用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案。而在学术界,众多有关音乐治疗的研究相继问世,也为其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音乐治疗在心理障碍儿童教育中的方法与运用

(一)心理障碍儿童病情简介

常见需要进行治疗的儿童一般分为智力障碍和心理障碍两种。智力障碍,就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导致的智力低下;而心理障碍,则一般是说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某些自闭、自卑、抑郁等心理现象。在对待这些孩子时,我们作为治疗人员应该有区别的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而其在日常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如有些孩子会沉默不语,不与他人交流;有些孩子会在教室来回走动,情绪波动较大;而有些孩子则会时而沉默寡言,时而热情活泼。因此,我们在面对不同孩子的时候,都应通过他日常的行为去分析他深层次的内心活动,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音乐治疗的方法简介

由于音乐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形成非常体系化、系统化的治疗模式。又因为在面对不同患者时治疗师对于整个的治疗过程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音乐治疗的方法可谓是多姿多彩,各有不同。在下文中,笔者将就其中主要的三种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歌曲治疗

歌曲治疗是在音乐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我们知道,嗓音是由我们的声带振动带动空气振动而发出乐音的,它不通过任何外在的乐器,是我们人类直接发出的声音。因此,歌曲演唱相对于器乐曲等其他形式来说会给患者带来更加亲切,更加适应的感觉。同时,又因为在歌曲中含有歌词这一特殊的音乐内容,这就使得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在歌词上面做文章,通过叙述、描写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引导患者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会带领患者聆听音乐、理解音乐、讲述音乐,然后通过回忆、探讨等多种手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获得愉悦。

2.乐器治疗

相比于歌曲治疗,乐器治疗显得覆盖面更广。我们知道,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色,因此,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就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乐器对其进行引导。如患者精神压力大,需要进行疏导时,就可以欣赏优美流畅的提琴、长笛等音乐;而当其精神萎靡时,则可以欣赏钢琴、交响乐等热烈、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以此来振奋精神,重拾信心。同时,通过对某样乐器的学习还可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这尤其适用于经历挫折、信心受挫的患者。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当有一天患者可以把一件乐器很好的掌握,去演奏乐曲时,他的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音乐教育法的应用

相比于之前的两种音乐治疗方法,音乐教育法的应用为音乐治疗的整个体系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前两者不管是歌曲治疗还是乐器治疗,主要就是以对音乐的欣赏为主,这对于帮助患者舒缓心情、排解压力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它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方面,如在面对创造力、想象力较弱的患者时,上述方法就无法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时,音乐教育法作为综合性的、自然的教育方法,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其强调的是解放人们的天性,提倡用即兴性、原创性的音乐对患者有所启发,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同时,由于音乐教育法中运用的音乐通常是很多患者一起进行协调创造的,因此这对于一些在交际方面有困难的患者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三)音乐治疗的方法选择与所要达到的效果

音乐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音乐治疗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方法的选择对于治疗过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治疗方法选择错误,则会使得治疗的效果下降,过程延长。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治疗师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选择不同的音乐治疗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应该结合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来选择适当的音乐治疗模式。如对于一个存在自闭、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现象的儿童,我们就应该多让他进行即兴性、创作性的群体音乐活动,使其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并能够融入正常的生活当中。音乐治疗师还要在治疗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其鼓励,让他在鼓励中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心理问题。其次,音乐治疗师还应选择孩子所熟悉的音乐形式对其进行治疗。因为一个熟悉的歌曲或器乐可以给其带来舒适感,容易使其与治疗师进行良好的配合,而一个陌生的治疗环境不仅会使孩子毫无兴趣,更可能导致其产生抗拒心理,拒绝治疗。

我们应该明白,音乐治疗并不是为了使孩子们都成为音乐家或具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而是通过音乐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的困扰,给他们一个舒适自然的内心环境。因此对于音乐治疗师来说,正确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他是音乐治疗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

三、音乐治疗的前景展望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压力逐渐增加,社会迫切需要能够排解压力的治疗方式。音乐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以其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温柔自然的舒适性及效果卓著的实用性,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也在社会上逐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然而,由于音乐治疗法进入我国时间较短,我国高等院校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就使得目前的音乐治疗市场纷乱嘈杂。一些没有经过合格培训的音乐治疗师责任心缺失严重,为了一己私利对患者进行盲目治疗,不仅破坏了整个行业的风气,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一定的延误。因此,笔者认为,就音乐治疗这一行业来说,整体的前景是良好的,值得人们期待的。但是,对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就开始抓紧。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整个行业的标准,让人们能够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去正确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治疗模式,而不会被某些没有良知的治疗师所欺骗。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5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神经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27-02

心理学家曾统计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人生及社会问题。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已切实感到,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人际关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以及病后产生的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我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已愈来愈突出。

作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复合的医学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形式,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是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一现代医学新贵的出现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和患者康复治疗有着显著地积极效果。

1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1.1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是利用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对临床疾病进行分析、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心理科学乃至脑科学的重要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多学科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潮流,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以及神经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为各科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研究空间。但不管临床心理学如何发展,其心理学基本理论仍将是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础,而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一门实用性临床技术。

1.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即精神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亲密关系,如理解、同情、支持等心理反应都能起到“心理治疗作用”,就是生活中的“心理药师”。狭义的心理治疗,是在确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施治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求治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求治者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广义的心理治疗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改变理解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和心理障碍,减少焦虑、忧郁和恐慌,改善病人的非适应,使患者能以较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心理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心理治疗的方法已经有数百种,多数治疗方法是短程、整合的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治疗和认知分析治疗。心理治疗最初仅限于精神病人的应用,发展至今,已扩展为各个领域的心理障碍、社会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的处理。

2康复医学与神经康复

2.1康复医学:康复的定义,即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等各方面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指导性训练和治疗,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其自身潜力,逐渐从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等各方面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康复治疗的核心。许多疾病临床治愈出院时已经形成了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脑血管病、脊髓损伤所造成的后遗症,骨伤疾病的致残等),还有一些现代文明病、老年病、身心疾病的功能障碍也与缺乏运动有关,光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疗效。康复医学不仅强调主动的功能锻炼,而且强调在生理功能无法恢复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适应能力,以利于患者逐步恢复实际运动及生活能力,并建立起战胜疾病、顽强生存的自信心。康复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弥补了传统临床医学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复医学就是临床医学的一种扩充和延伸。

2.2神经康复:神经康复是康复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而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脑血管病、脊髓病变)是康复最重要和治疗最早的适应症。另外,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快,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老年病患者中有超过一半需要康复医疗服务,而脑血管病是老年病的常见症状,其致残率相当高。这些情况都体现出了神经康复治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神经康复是神经瘫痪、各种脑病、老年病最关键的医疗服务之一,它的实施和应用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安定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心理治疗与神经康复治疗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情感、认知、社会活动等都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影响。神经疾病中由于残疾发生、身体功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婚姻与家庭的责任难以完成,而且患者病后长期脱离与社会的交往,家庭、社会支持不良,易使患者自我评价偏低,产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障碍。这些患者出院后在进一步的神经康复治疗中,如果能辅以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支持疗法等一系列的积极心理治疗,对于减少患者由身体功能障碍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并提高他们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有着显著地积极意义。不仅能使他们在挫折中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且有利于患者自我调整,产生足够的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此可见,心理治疗对神经康复的潜在影响是其它治疗方法所替代不了的。对神经系统瘫痪病人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引导他们接受现实,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进行心理治疗及康复训练。随着患者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各种心理障碍会逐渐消除,神经抑制也会逐渐的解除,从而使得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使他们完全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与康复治疗的结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还可减少医疗费用,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提高病床的周转率,这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易法建、彭剑飞、杨丹燕.《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2]朱镛连.《神经康复中的运动疗法及现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

[3]张海霞、乔天梅、高萍.《浅谈医学心理学在临重的重要性》.《当代医学》,2009(09)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6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休闲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55-03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peters(1972)和o'morrow&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aandel&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et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walsh&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2.休闲治疗更有吸引力。休闲疗法与传统的心理疾病疗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休闲治疗的过程发生在心理病患的休闲体验中,休闲治疗的这一特点促使该治疗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心理治疗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治疗方法所设计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使其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此外,休闲治疗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对那些不愿意与人接触的心理疾病患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和倾诉的特征,而休闲治疗可以通过设计与植物、音乐、单人运动等形式的休闲活动来避免该类病患的心理顾虑,因此休闲治疗对该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和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不愿意去医院或者心理诊所,休闲治疗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形式为这部分人提供休闲治疗建议,且通过休闲活动的形式进行治疗更具有隐蔽性,更能达到保护其隐私的目的。

3.成本更低。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往往需要患者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这些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的成本一般都是很高的,就我国目前的教师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数人承担不起这种负担,因而大部分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深度心理疾病者都是属于这种由于经济原因放弃及时治疗的人。与传统心理疾病治疗方法不同,休闲治疗虽然有较为个别、较为昂贵的治疗方法(比如马术治疗),但大部分的休闲治疗方法(运动治疗、游憩治疗、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的成本是较低的,心理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方式,与休闲治疗师共同决定其要参与的休闲活动或项目,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选择休闲活动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治疗可以将教师的休闲需求与心理疾病治疗或心理问题疏导合并为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enkinsR,LehtinenV,Lahtinene.emergingperspectivesonmentalhealth[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ntalHealthpromotion,2001,3(01):25-43.

[2]menninger,K.whateverbecameofsin?[m].newYork,nY:

HawthornBooks,inc,1973:29-43.

[3]Jahodam.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m].newYork,BasicBooks,1958:11-21.

[4]DavisJG.aprocedureforthe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helacticacidbacteria[C].proc.Soc.agric.Bact,1936.

[5]FRYeV,peteRSm.therapeuticRecreation,itstheory,philosophy,andpractice[J].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1974,53(03):152.

[6]o'morrowGS.therapeuticrecreation:ahelpingprofession[m].RestonpublishingCompany,1976.

[7]iso-aholaSe.Social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leisureandrecreation[m].CharlesC.thomas,1980.

[8]malkinmJ,HoweCZ.Researchintherapeuticrecreation:

conceptsandmethods[m].Venturepublishinginc,1993.

[9]CartermJ,VanandelGe.therapeuticrecreation:apracticalapproach[m].wavelandpress,2011.

[10]KrausR,ShankJ.therapeuticrecreationservice:principlesandpractices[m].wm.C.Brownpublishers,1992.

[11]wilhiteBC,KellermJ.therapeuticrecreation:casesandexercises[m].Venturepublishinginc,2000.

[12]FaulknerRw.therapeuticrecreationprotocolfortreatmentofsubstanceaddictions[m].Venture,1991.

[13]passmoret.CoverageofRecreationaltherapy:theRulesandRegulations[m].americantherapeuticRecreationassociation,2010.

[14]CartermJ,VanandelGe.therapeuticrecreation:apracticalapproach[m].wavelandpress,2011.

[15]Jettem,SidneyK,CampbellJ.effectsofatwelve-weekwalkingprogrammeonmaximalandsubmaximalworkoutputindicesinsedimentarymiddle-agedmenandwomen[J].Journalofsportsmedicineandphysicalfitness,1988,28(01):59-66.

[16]Relf,p.D.Humanissuesinhorticulture.Horttechnology[J].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7

 

一、阅读疗法:读祛心病

 

阅读疗法就是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治疗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其经济、简便及时、不泄露隐私、不伤自尊、弥补心理医生不足等突出的优点,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通过阅读来获得安抚与慰藉,得到开悟与启迪,最终达到自我疗伤的目的。因此,阅读疗法是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增强抵御心理“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创建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基地,进行阅读疗法的立体化研究。泰山医学院成立了阅读疗法研究室,配备了专职的阅读治疗师,将阅读治疗引向深人。承担了省教育厅“阅读疗法研究基地的创建与运作模式的探究”课题;开通了阅疗咨询热线电话;开辟了书疗吧、书方推荐栏等。这项研究为大学生逐病列出对症配伍书方,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开办书疗小屋一大学生健心房,拓展网络阅读治疗服务。针对大学生用于网络文献阅读时间远远大于纸质文献阅读时间的新变化,阅读治疗师及时开设了“书疗小屋一大学生健心房”,动态阅读疗法书目和对症书方,阅读疗法成功案例。“书疗小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索网络阅读治疗,对解决高校大学生日渐增多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再次,成立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协会,研制和搜集对症配伍“书方”。泰山医学院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协会,是我国高校首家创建的学生社团,每班一个阅读疗法自助协会会员,分别由心理委员担任,由他们组成班级阅读疗法兴趣小组。他们实践阅读疗法,宣传推广阅读疗法,并将书带给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推荐给他人共同分享。通过书方推荐交流会、心声倾诉会、演讲比赛等,服务于全校学生。

 

二、音乐疗法:听怯心病

 

音乐疗法,就是通过听专门设计的音乐来治疗身体和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音乐疗法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身心疾病,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疗法是大学生心理自助的理想方法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用音乐排遣烦恼,学校于2006年开设音乐治疗与欣赏公共课,2008年9月成立音乐治疗室。音乐疗法师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用心聆听国内外音乐治疗专家推荐的放松减压音乐光盘,通过想象体验,总结感受。针对大学生心灵空虚、抑郁、孤独、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提供减压乐方,深受学生欢迎。另外,组织舞蹈队、音乐疗法自助协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唱歌、跳舞、演奏,来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心理咨询——谈祛心病

 

高校心理咨询,一般是由专职心理咨询师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与训练,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疏导,帮助走出抑郁,战胜自卑,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咨询和治疗,包括运用各种工具的治疗方法;这里单指面对面地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信件咨询。通过交谈沟通,掌握问题学生心理病因,加以引导和干预,达到发泄郁愤、缓解焦虑、减轻压力、提升心智的目的。

 

心理咨询结束后可以推荐书方和乐方,以及朋辈辅导和运动进行巩固治疗。

 

四、朋辈辅导——诉祛心病

 

成立了大学生心理自助协会、阅读疗法研究会、音乐疗法协会,每个班一个心理委员,一个宿舍一名心理监护员,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朋辈心护员上岗前,都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的培训、阅读疗法和音乐疗法的培训,大多数获得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保证持证上岗。朋辈心护员主要任务是了解同学的日常心理压力、尽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或用同学间的友情和关怀来帮助他们宣泄苦恼,或让他们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对问题严重的同学及时上报,协助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和救治。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班级、寝室,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困扰问题,一般找一位知心朋友或同学丨頭诉一下,或得到帮助排解,或得到朋友推荐的相关书、网站和音乐。同伴彼此之间富有同感的了解,无所顾及的交流,真诚的帮助,对于大学生解除焦虑、走出孤独、克服自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很大。实践证明,朋辈心理辅导与阅读疗法的结合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互助手段,在排解同伴苦闷、控制心理问题恶化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

 

五、中医疗法医祛心病

 

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例如文挚用“激怒疗法”治疗战国时代齐闵王的忧郁症。结合泰山医学院的中医学优势,基础医学院配有一名中医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咨询同时,辅助中医疗法,诸如推拿按摩、针灸中药,对治疗失眠、抑郁和神经衰弱效果明显。医者以言行、事物为手段,激起患者某种情绪变化,以达到控制另一种病态情绪为目的的一种疗法。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8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心理干预疗效比较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艾滋病在吸毒者中流行在云南省报告,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艾滋病在吸毒者中流行迅速播散到全国31个省市,艾滋病患者人数呈现几何式增长,为了有效遏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蔓延。于2004年4月起,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乐山美沙酮门诊针对阿片类依赖者(吸毒者)进行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并宣教健康知识,截止目前全国共有756家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已累计治疗38.45万人,20.84万人正在参与治疗①,全国在参与维持治疗的阿片类依赖者新增艾滋病人数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违法犯罪率呈现下降趋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但依赖者参与维持治疗仍然存在治疗与复吸,治疗与脱失,守法与犯罪等复杂社会现象,因此如何使阿片类依赖者在坚持维持治疗、避免复吸、遵纪守法具有持久心理精神动力和内心约束,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在维持治疗期间进行定期、科学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②,本篇主要对在我院健康门诊入组治疗的152例阿片类药物依赖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参与维持治疗之时、参与维持治疗后未心理干预之前和心理干预后同一疗效比较。

一、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未参与维持治疗之前状况

1、价值观扭曲。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吸毒的初始阶段认为吸毒是一种娱乐,一般人消费不起、常人不敢探索并能带来一过性极度的身心愉悦刺激并掺杂着一种所谓的成就感,吸毒是一种高级享受。

2、与社会脱节。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成瘾后由于被的心瘾和身理需求所控制,依赖者所有活动转移到以“为中心”展开,交往以吸毒、贩毒人群为主,被社会和单位鄙视和疏远,逐随之呈现择业困难,生活技能下降,身染好逸恶劳、不诚信等恶习,家庭从希望到失望最后到绝望,逐步成为社会的“另类”。

3、安全感缺乏。依赖者由于经常与有关的人交往,从事与有关的活动,或者吸毒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撑,因此只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经济来源,满足需求,但时刻担忧违法犯罪行为暴露和打击,常常处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

4、自信心丧失。高估自己和破罐破摔并存,吸毒者大部分认为吸毒与否是自己的事,吸毒具有可控性,不想吸就不吸了,对自己能力高估,然而戒毒不仅要对抗生理性成瘾和心瘾,还需要环境支持,152例阿片类药物依赖者中82.5%曾经多次选用多种方法包括自己戒毒、自愿强制戒毒、手术戒毒等均宣告失败,其中有19.67%的依赖者自暴自弃,随遇而安,无可救药,无任何正向人生追求,自卑感明显。

5、性格的缺陷。依赖者由于缺失了人生追求后逐步养成好逸恶劳习惯,觉得没有什么比的上吸食更能找到幸福、快乐的感觉。性格上表现悲伤、孤独、忧郁、消极、自怜、焦虑、矛盾等复杂心情,除以外的任何事情漠不关心,从言行举止上反映出性格上所存在的缺陷,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和转化。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参与维持治疗后心理障碍表现形式

1、急切渴望成的正常人。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在维持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药物依赖现象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吸毒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疾病。由于长期滥用使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受到抑制,大脑功能、生化、形态和结构均发生改变,因此,对吸毒者的治疗是长期和困难的,并常常会出现反复,有了更深的了解。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同时在治疗中逐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在用一切可用的办法予以帮助,包括治疗、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建立一种被他们逐步遗忘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所重新拾得,急切渴望完全的正常人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大部分人拒绝、谨慎、缓慢接纳长时间过程相矛盾。2、思想开始反复。药物的心理依赖常在潜意识或同伴无意识的唤起,动摇继续服药的意志,依赖者从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工作与服药不能兼顾等方面以种种理由或借口为复吸或说服家人、脱离维持治疗。

3、需求层次低下。大多数维持治疗者都没有合法职业,更没有合法收入,有的依靠家人救济下生活、坚持维持治疗;有的通过违法犯罪获得经济来源经常处于生活、债主、公安等多重压力之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得不到满足。

4、抑郁心理。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望值过高,追求短期服药完全戒毒,但维持治疗机构的主张是长期维持治疗形成了反差。研究表明大多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有31.7%的治疗者处于轻度抑郁状态,有33.9%处于中至重度抑郁,甚至有约10%的治疗者处于重度抑郁心理状态③。随着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治疗时间的延长,对工作、医疗、社会认同等需求升级,但社会认同氛围滞后;其次依赖者生存的社会环境可变因素较多,任何一点的变化无论是预期与否、必然与偶然与否,如若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感受到对自己不利,易导致依赖者主观想象社会的不容纳等心理上的波动,从可能引发依赖者发生不良行为。

5、创业与就业困惑。依赖者由于前期不良言行包括不诚信、好逸恶劳等恶习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依赖者一旦身份暴露,则社会对其创业与就业不予支持配合、拒绝来往乃至故意制造障碍等,依赖者往往需要更多的机会或更多的投入、更多的努力才会与正常人获得等同的结果。

三、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参与维持治疗后心理干预方法

我门诊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152例参与维持治疗后采取普遍性干预和重点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个月至六年时间(时间主要以患者在门诊服药治疗时间确定)不等的干预,帮助病人心理重建、精神转移、人格完善;引导他们学会管理自己情绪和应对生活挫折的方法;鼓励他们回归社会。

1、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的手段主要是采用言语,了病人现状、分析病人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包括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情绪问题的治疗,以及对维持治疗疗依从性进行指导,包含药物剂量的确定、药物副作用的应对、如何坚持维持治疗、人际关系处理及健康宣教等。

2、行为治疗:对依赖者坚持维持治疗情况进行评价,对表现不同予以不同的正性强化措施,一是门诊对不同表现依赖者在物质、精神上予以奖惩;二是在公安机关对其表现优良者在法律适可的范围予以一定宽容,表现不良的违法行为零容忍;三是对其表现优良者,政府部门予以更多关心帮助如办理低收入保障、传递创业、就业信息、培养就业技能等可使依赖者的异常行为得到矫正。

3、家庭治疗:有的依赖者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根源可能来源于家庭,解决家庭的问题才能解决依赖者的问题。家庭成员对依赖者可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可使依赖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和自卑,影响依赖者恢复正常生活,在家庭治疗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对依赖者疾病的认识、对依赖者的态度、对依赖者维持治疗语言和行为支持度、对依赖者回归社会肯定及保持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等。

4、集体心理治疗:一般是将有类似家庭、社会问题以及心理障碍的依赖者组织成一个小组,定期进行活动。可以促进依赖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启发以及相互帮助的作用,同时为这部分依赖者提供了一个社交的机会。

5、加强健康宣教和政府的政策宣传。门诊加大对依赖者健康宣教,经常性对依赖者生活工作关心,交流对生活、社会等现象看法以及政府对健康门诊维持治疗的支持、对依赖者人文措施等宣传,并在完善社会考核体系、健康门诊考核体系等鼓励依赖者参与健康门诊维持治疗。

四、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心理干预后效果

在我健康门诊对参与维持治疗三月以上的依赖者,通过上述五种方式各有侧重的干预其效果明显优于未进行心理干预的依赖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传染病防范意识。我健康门诊对所有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均进行艾滋病、丙肝、梅毒等传染病传播方式等进行宣教,拒绝共用针具注射吸毒、减少不洁等,所有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经过健康宣教对传染病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2、需求升级。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由于与正常人接触、沟通增加,其戒毒行为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增强了戒毒主观愿望和信心,在贩毒吸毒上尽力克制约束,对羞耻认知趋向正常,继而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需要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需要并在其中不断得到满足。

3、拒绝意识提高。依赖者戒毒行为得到家庭认可支持,重拾亲情及社会支持,不仅获得是认可而且也是一种成就感,需要层次提高并反复的刺激和激励,依赖者拒绝意识增强,维持治疗者脱失率降低③。

4、社交圈扩大。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逐步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其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淡出“吸毒贩毒的小圈”,迈入社会生活工作的大圈,依赖者复吸率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④,从而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机率降低。

5、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加强。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的仇恨社会、自暴自弃、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心理得到明显改观,在面对误解、挫折不时能理性认识,应用理性的态度、采取理性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自卑、焦虑状态明显优于未参与干预的维持治疗依赖者⑤。

6、创业、就业成效明显。依赖者家庭责任意识增强,愿意挑起家庭责任,因此对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意识明显强于参与维持治疗的没有心理干预依赖者,更远胜于一般的阿片类依赖者。

7、社会责任感回归。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价值观回归原位、心理障碍得以消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保障,依赖者自发的上升了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并乐意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总之,对于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采取心理干预其在回归社会、降低复吸、减少违法犯罪、社会担当等明显优于参与维持治疗的未进行心理干预依赖者,心理干预提高了依赖者的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⑥。研究还发现干预的时间愈长其效果愈好。

参考文献:

①湖北省2013年10月29日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会议资料

②张招萍;赵晓芬;方永年;心理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成瘾严重程度的影响;《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年05期

③邱映明;李丽媛;陈润成;郭继红;谢泽青;心理行为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失率的影响;《广西医学》;2010年08期

④李欣娜;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及心理干预对策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年04期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9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治疗;老年肺癌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发病率正在我国呈快速的上升趋势,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肺癌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手术、基因治疗、靶向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其中,绝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经诊断时疾病不仅已发生了远处的转移,失去手术和根治性放射治疗机会,其较差的负性情绪,更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状况。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分析并评价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老年肺癌的疗效,尝试着从辅助治疗的角度来探讨中医心理学干预疗法在老年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特点、价值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干休所2007年5月—2010年7月,确诊的42例老年肺癌患者资料,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活检确诊,既往均无精神病病史。将42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老年肺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两组均连续的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每四周休息为3—5天。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具可比性(其p>0.05)。

1.2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应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老年肺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两组均连续的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每四周休息为3—5天。

2 结果

治疗组在负性情绪、体重变化、生活质量、咳嗽、咳痰、乏力、气短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具可比性(其p>0.05)。

3 讨论

反映患者健康的程度与疗效的制定不仅仅需要有生物学的指标,也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测评与社会活动的功能评估。有关文献报道,癌症的患者中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的分别高达48%、45%。最近报道,老年肿瘤患者的主观睡眠意识较差,并存在着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睡眠的质量与焦虑的抑郁情绪也密切相关。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对肿瘤以及其治疗均怀有恐惧的心理。另外,化学疗法中,某些化疗药物引起的呕吐、脱发等不良的反应也给大多数患者带来恐惧和不安。患者通常在知道自己患有无法进行根治的肿瘤疾病后,其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都会经过——休克期——希望期——愤怒沮丧期——接受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也是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并且伴随着整个的疾病过程。

本项研究是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具体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应时期治疗的反应,非常有针对性的对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使患者能够及时并且有效应对。同时,也确定了较为良好的医患之间关系,使患者能尽快的转换角色朝着积极方向进行发展,配合规律的治疗方案顺利的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渐进性的肌肉放松训练以及加上引导性的想象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治疗后最初72小时内产生不良的反应,如呕吐、恶心等,而且还可不同程度的减轻老年患者呼吸困难、焦虑、抑郁以及化疗前的紧张感觉,同时降低了患者生理唤醒的水平、血压以及脉搏。医师对患者应该规范指导其行为训练上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结合患者想象等方法。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减轻老年患者心理上的困惑,增加老年患者对本身疾病可控制的感觉,而且更能减轻经过化疗而引起的患者心理、生理等反应,更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抑制肿瘤的增长,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通过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人际关系,使老年肺癌患者的负性情绪适当的得到宣泄,从而也使抑郁、焦虑等情绪有较为明显改善。同时,也增加了老年肺癌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与希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患者抗肿瘤的能力,使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因此,老年肺癌患者应用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是一项综合干预的疗法,除经典的躯体治疗(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治疗)外,还包括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值得临床上尽快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社交恐怖症森田疗法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061-03

恐怖症是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严重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社交恐怖症是恐怖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在大庭广众面前害怕被别人注视,害怕会当众出丑,因此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写字、不敢进食,甚至不敢入厕,严重者可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本文结合社交恐怖症的特点,用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顺应自然,应用一种建设性的精神活力[1],把注意点从自身引向外界,以消除患者的自身过分关注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了解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效果,对门诊收治的39例社交恐怖患者采用森田疗法治疗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39例社交恐怖症患者均为诊断病例,男性13人,女性26人,性别比1:2,平均年龄(32+7)岁。均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

按39例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与森田治疗组。

对照组给予抗焦虑药氯硝安定2mg,一日三次。

森田治疗组应用森田疗法,每疗程共分三期,每期15天,第一期实施家庭作业和每周一次的学习及理解森田理论,交谈病情及写日记,医生批改指导治疗,第二期轻作业期,除交谈病情外,安排每天做30min左右的活动、唱歌、拉橡皮筋、做家务事和人际交往活动等,第三期重作业期,基本任务与第二期大致相同,增加日活动强度,时间30min至1h,打球、跑步或者做家务、唱歌、听音乐等。

1.3SCL-90、SaS与SDS量表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3],其9个因子分主要用来衡量两组社交恐怖症病人的自觉症状及严重程度。SaS与SDS量表[4]对森田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

1.4疗效评定

按3级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临床疗效评定

2.2SCL-90测评结果

SCL-90各因子分比较,森田治疗组各项因子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

3讨论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神经质特点的各种精神障碍。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对39例社交恐怖症两组治疗的比较,通过统计学处理(χ2=3.923,p=0.025),说明森田治疗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从两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结果,提示森田治疗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抑郁、焦虑和恐惧因子(p=0.0056,p=0.0081,p=0.0092,);用SaS与SDS量表森田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显著,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怖症患者有效,说明该病是森田疗法的适应证。

社交恐怖症患者本身就存在着社交恐惧的杂念,越强迫自己在公共场所不害怕,大脑就越兴奋,胆怯体验就越加重,这就是森田理论所提到的拮抗作用,是造成患者长期社交恐怖症治疗不愈的主要原因[5]。采取3期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让患者理解症状的实质,不要为此担心、焦虑,也不必急于克服,要以正常工作为目的去活动,要让患者明白,情绪及症状,用意志的力量,“听其自然”,医生在每次治疗中,坚持不问症状,不问过去,只讲今天如何,应该做哪些事情。当患者恐惧症状有波动时,让他面对现实,顺其自然接受它,不要惊慌和紧张,了解这是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不必担心,以避免产生预期性焦虑,加重其恐惧体验。有疑问的患者,医生耐心解答,不能过于简单急躁,否则会降低患者对治疗医生的信任感,造成治疗的抵抗性而使治疗中断或失败。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近期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的重点和原则,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使生活外向化,逐渐养成顺应个性顺应现实的态度,从自我中心的防卫状态中解脱出来,把困于患者自身的精神力量,改变方向使之朝向外界,使患者摆脱精神内部冲突。从森田理论的角度采取社交干预法,即在公共场所让其讲话,当有害怕时,让他产生“顿悟”,后主动的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外社交活动,使其在症状不知不觉消失的过程中恢复自信,要求对社交中“胆怯”这一既定事实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明白这是常人均有的正常心理,明白对于症状越是想摆脱则越被其纠缠的道理,并针对他们工作岗位和个性心理进行系列辅导,如与人交往羞怯,会给人留下诚实、可靠的好印象;自卑感源于自我要求高,强调顺其自然的态度,为所当为的行为是治疗的关键;并要求对自己认知行为过程作笔记,以便于随时掌握其心理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指导[6]。主要表现就是对森田疗法的信任感,阻抗是妨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患者,反馈时,诚恳地从帮助患者的角度出发,并以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提出的阻抗,解释森田疗法对东方人的有效率是很高的,平时多注意对此疗法感悟,并应多阅读有关此疗法的书籍。通过不断的学习,患者对森田疗法的认识进步明显,对森田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和体会,改变了不良的认知模式,不仅消除了症状,人生观也得到陶冶,个性更趋成熟,更增强了心理应激素质,工作和生活有了计划性和目的性,能较主动的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如自然主动与同学进行交往,原先伴有的心跳,脸红的情况也逐步减轻直至消失。主动开始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而对个别治疗效果有复发和无效者,可能是对医生的依赖性大,对森田疗法理论理解不够,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更深入研究,提高对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效果。

采用森田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就是让患者重视现实生活,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健康的体验[7],启发患者从现在开始,像健康人一样生活,以获得正常的社交,同时让患者领悟情绪和生理功能不可能由自己的力量所左右,而行动可由自己的意志支配,即通过行动改变患者的社交恐怖症,最终促使患者从社交的恐怖中解脱出来,像健康人一样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森田正马,主编.神经症的实质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1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118~119.

[3]张瑶,主编,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使用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

[4]马存根,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117.

[5]赵向智,贾福军,宋景贵,主编.睡眠神经病[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