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3:42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1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执法监察人员的素质高低又直接关系着规划管理的成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粗略谈一下新时期规划执法监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1、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自觉地和党中央、和社会主义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和威信,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不占,执法中不能吃拿卡要,索取财物。要有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举止文明,关心群众,不把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

2、要严肃工作纪律,牢记岗位职责。具体来说,在日常工作中,要有责任意识,包片路段天天巡查,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对辖区内的各类建设要积极主动地调查了解,妥善处理,不能等工作、等指示,要和同事密切配合,自觉完成工作任务。

二、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

1、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划执法人员应该熟悉了解;对于《行政处罚法》,必须深刻领会其立法宗旨,牢记主要条款,在执法中要能准确运用,不出偏差;对于《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与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应该有所了解,因为行政主体受这些法律约束。

2、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规划执法的直接依据是《城乡规划法》,对这部法律的主要条款必须烂熟于心,在执法中要能正确运用,给当事人解说时要信手拈来,准确无误,杜绝法律条款适用不当造成工作失误;对于地方政府颁布的规划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要熟记主要条款;之外,与规划管理有联系的土管法、物权法、拆迁的相关法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3、会写执法文书。书写执法文书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我们在熟悉法律,掌握违法事实的基础上,要能够用精炼、规范的语言书写执法文书。特别是在笔录制作、违法事实阐述时,要规范操作,用语准确,不留漏洞。

三、具备规划管理专业知识。

1、要了解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熟悉交通路线,了解所负责辖区的建设现状,对已建的、在建的、备建的工程,必须心中有数。特别是对于在建工程,要随时关注工程进度,检查其是否按规划要求建设。

2、要掌握一些与规划相关的建筑知识,如楼房间距要考虑的消防和采光要求,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工程造价的估算等,了解红线、蓝线、绿线、容积率等相关概念,这些知识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执法人员要多学习,多请教,以便熟练操作运用。

3、要了解一些安全保卫知识。出入施工现场是规划执法免不了的活动,每名执法人员必须牢牢树立安全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保卫知识,出入施工工地必须戴安全帽,做好自我防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规划执法面对的建设单位和个人,情况各有不同,人的素质和配合调查的态度也千差万别,执法人员与之打交道时,语言表达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面对不同情况,要仔细揣摩当事人的心理,随机应变,巧妙应答,既能坚持原则,又化解不必要的冲突,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2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城市规划;范式

1引言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组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一直被视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是国民经济计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功能、运行效率、环境形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城市化数量增长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要求城市规划积极引导城市空间不断拓展,指导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新增人口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化质量提高表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的提升,要求城市规划对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用地布局和改善人居环境发挥重要指导作用,妥善解决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2广东新型城市化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广东凭借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体制、经验,以较小的风险、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成功实现了从一个农业省份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引领了国内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拼资源、拼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同时,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综合竞争力较弱,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广东加快转型升级。

2011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城市化意见》),要求探索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能力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将城市规划提升到统领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迫切要求各级政府以及城市规划工作者加快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建立广东特色的城市规划新范式。

2.1城市发展理念转换

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和低效开发、城乡发展和社会发展失调以及大城市迅速蔓延等诸多弊端,促使城市必须尽快实现全面转型。一般来说,转型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转型,也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制度和空间的转型,其中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是核心和关键。在当前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城市必须树立“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的发展理念。

2.2城市规划范式转换

从西方城市规划的演变来看,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的物质规划,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时期的理性规划、倡导性规划,以及再城市化时期的交流规划和协作规划。反观广东乃至国内的城市规划,仍然带有明显的“物质规划”及“蓝图式控制”痕迹,片面强调城市规划服务经济发展的角色定位,而缺乏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关注,忽视了“人”这一主体的感受,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不高。

随着新型城市化工作的部署,要求城市规划在理念、方法、内容及体系等层面对固有范式进行更新,逐步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城市规划新范式,指导“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能力强”的城市化发展。

3广东城市规划的新范式

3.1理念范式:兼顾承载力与宜居性提升

现代社会的城市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属性:产出性(productivity)和宜居性(livability)。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重点关注“生产空间”的营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数量增长培育载体,也因此产生了城市化“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不仅仅是工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为市民提供幸福生活的场所;城市规划一方面要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包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另一方面也要将关注的重点将逐步从“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转变,致力于为城市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1)“扩容”:基于提高城市承载力寻找新的战略空间

“扩容”是为了扩大城市的承载量,加快城市发展空间和功能布局的战略性优化。就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言,一方面,总体经济增长趋缓,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速开始低于粤东西北地区;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步入成熟阶段,地区城市化缺乏带动水平较低。城市规划提升城市承载力,应结合政策趋势和各城市发展建设特征,为城市寻找具有引领发展、集聚带动能力强的新战略空间。

(2)“提质”:基于提高居民幸福感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工作环境以及城市服务功能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城市规划在引导城市“扩容”的同时,也要树立宜居城市的规划理念,注重城市的环境和功能服务水平的“提质”。反映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就是以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对生计、工作机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增加健康、安全、住房、教育、文化、公共交通等规划内容,做好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改善城市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努力创造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

3.2方法范式:规划编制与评估并重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重编制、轻评估”。编制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成为扩展城市空间、保障项目建设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名目繁多的规划项目、同一规划在短期内多次修编繁荣了城市规划市场;但由于缺乏对规划评估、规划实施的重视,出现了部分城市规划成果质量差、与国家及省最新政策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城市规划地位正在日益下降。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必须建立规划编制与评估并重的方法体系。

(1)转变城市规划编制思路

一是形成“三规融合”的城市规划编制思路,构建兼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平台。二是探索建立广东特色的城市规划规范体系,在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应用GiS分析、数字模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新技术手段,制定符合广东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标准和规范,建立更加科学的城市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等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2)创造性建立规划评估机制

城市规划能否有效发挥对城市化的引导作用,一是要求城市规划本身具有较高水平、科学且符合地方实际,另一方面规划实施能够按照规划既定目标去执行。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展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的同时,广东正在开展城市规划(重点是城市总体规划)本身的评估工作。

3.3内容范式:从物质空间转向社会民生

在经济增长成为唯一目标、GDp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唯一标准的背景下,城市规划一度成为吸引投资、推进市场扩张、拉动经济增长、追求经济效率的政策和技术工具。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物质空间的规划,在“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经营城市”等浪潮中,城市规划都“忠实地”充当了技术工具的角色、运用“市场取向的技术话语”来服务。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要从以经济为主导转向以社会为主导,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合法性基础要从经济绩效和政绩表现转向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政府角色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而建构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均衡和协调的规划治理模式。反应在城市规划内容方面:第一,关注重点应从用地转向设施(尤其是社会服务、福利等人力资源型设施);第二,规划要兼顾当前的民生热点(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拆迁户、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医疗、就业和住房保障等)和未来的民生热点(比如老龄化社会、大学生就业难、人口红利快速枯竭等对城市及其居民的影响等)。

3.4体系范式:强化专项规划对总体规划的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意图的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当中,虽然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越来越庞杂,但总体上更侧重于城市发展“结构一速度”的把握,对于新型城市化重点工作的指导性、操作性不足。为此,广东结合自身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绿道网建设规划、名镇名村规划等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不仅丰富、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也强化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化工作的指导作用。

(1)“三旧”改造(旧城更新)规划

对于“三旧”改造,广东逐步建立了“专项规划―改造单元规划―改造方案”三个层次的规划体系。目前,全省共完成了131个“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对于具体改造项目的实施,还需要在“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编制改造单元规划,明确开发强度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等公益性项目配套等要求,确保不再形成新的“三旧”。同时,对于示范性改造项目,各地还注重城市设计的引入,通过高质量编制改造方案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塑造了一批精品工程,保证城市环境特色的强化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

(2)绿道网建设规划

2010年2月,广东省组织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省立绿道的具体走向、建设原则、标准和配套设施等,初步规划建设省立绿道1690公里。根据省的规划纲要,珠三角9市从实际出发,编制了本市绿道网建设规划,9市省立绿道网实际规划总里程为2372公里。通过省、市规划互动,为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确立了科学的规划指引。在省立绿道规划建设基础上,各市还制定了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建设的相关规划,形成了完善的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规划体系。目前,广东正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推进绿道网由珠三角向东西北地区延伸工作。从规划本身来看,省市互动、部门互动、公众参与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广东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方向。

(3)“名镇名村”建设规划

打造名镇名村,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举措,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建成110个名镇和1900个名村。名镇名村规划直接指导名镇名村的具体建设,也是一项实操性非常强的专项规划。

4结语

广东新型城市化正在全面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景色优美怡人、交通安全便捷、生活舒适方便、文化气息浓厚、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服务健全、人文关怀备至”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须加快转变既有的城市规划范式。同时,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也为广东城市规划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保罗・诺克斯,琳达・迈克卡西.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邹德慈.城市的宜居性[J].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8-10

[3]沈磊.无限与平衡――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3

【关键词】:传统城市规划;现代生态规划;规划理论;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城市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是对人类主要聚居方式的研究。建国后,我国按照集中计划体制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我国解放后40年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传统城市规划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整体发挥。生态规划从单方面的自然生态到全方位的泛生态皆有涉足,它是以研究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人类聚居环境研究学科和方法。现代生态规划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城市,这对传统城市规划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一、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1、以指令性计划作为规划的依据

传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依据,实质上是国家计划在城市建设层面上的延续。传统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将国民经济计划的有关项目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它起到的是一种“二传手”的作用。

2、作为发展蓝图而不是管理手段的物质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环节是“设计—实践”,其规划管理亦类似于工程行政管理而不是社会公共管理,因此传统城市规划的目标也就是为城市发展描绘一个宏伟的前景蓝图。但这种蓝图常常被当作体现政绩的一种“产品”或“陈列物”,而其管理工具的职能却往往被过多的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所抵消。与这种蓝图式规划目标相联系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就是以图表、模型等方式描述若干年后理想城市状态的方式,而对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和手段,传统城市规划是少有涉及的。

3、忽视规划方案的成本内涵

在我国的传统城市规划中,对规划的决策成本和环境代价基本上未予考虑,地方决策者更重视的是近期政绩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城市规划长期的经济性。

4、“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鉴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故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这种情况在传统城市规划上也有充分体现。传统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忽视了社会环境生态建设,从而带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二、传统城市规划的新含义——现代生态规划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传统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1、从“线性思维”到“网络性整体思维”

传统城市规划的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其操作过程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线性思维模式无法解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城市体系也逐渐成为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尺度。各个城市均扮演着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角色。因此,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及其规划,不仅要研究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必须增强开放意识,研究城市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城市网络的观念,认清本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运用网络性整体思维,发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促进城市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2、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文明观”

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对环境与资源疯狂掠夺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传统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往往只考虑经济成本,对社会、环境代价常常忽略不计,其结果是不得不面对贫富悬殊、城乡差别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传统城市规划却对此已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生态规划应运而生。现代生态规划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在价值观上,现代生态规划对人类、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认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现代生态文明观把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是对自然界生命价值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与位置的科学评价。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必需赋予传统城市规划的新的内涵—生态文明,使人类真正意识到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在保持内在平衡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指导思想从“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表层的物质规划,在形式上表现为终极蓝图。这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观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通过生态辨析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对策。生态规划重点在于运用生态规律修复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失衡,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规划的许多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而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

4、规划手段由“硬”变“软”

传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和空间为研究对象,其本质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一种有形的“硬”规划。而现代生态规划着重于生态系统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其系统演进规律,它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行为诱导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软”规划。传统城市规划应借鉴现代生态规划动态的、综合平衡的系统方法,由可见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化为强调区域性研究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弹性规划。

5、规划依据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传统城市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因此,传统城市规划依据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是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各种生态因子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生态位及生态发展战略,寻求以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的高效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强调生态适宜的原则,即不同地域、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这种因时因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很值得传统城市规划借鉴。

6、规划任务由“安排”到“引导”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对从城市土地、空间、市政设施、近期建设项目等各种城市物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其任务体现在“决策—实施”过程之中。而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侧重于利用政策、市场、文化教育等手段引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建设安排者”与“建设者”的分离,传统城市规划的安排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改变直接的“项目安排”模式为综合运用政策、市场、宣传教育等多种调控、引导手段,使城市建设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7、用地布局由“均质”到“异质”

传统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它以实用性为原则将城市机械地划分为工业、居住、交通、游憩等功能。这种绝对的功能分区有其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只重视城市功能区划分,而忽视了社会区域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将城市功能简单化,而违反了生态规划中的多样性原理,使城市缺乏活力,导致城市各种社会、环境矛盾加剧。现代生态规划强调多样性以保持稳定性,强调区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区域异质性。传统城市规划应从生态规划多样性原则中吸收营养,在用地功能布局中,强调以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为基础,从而形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综合平衡社区。城市外部空间发展应从区域的角度寻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在生态目标的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这不是对现有规划体系的否定,而是以物质空间建设改造为主体,以生态理念与手法贯穿其中的规划方法。我国城市规划体制虽然主要针对城市,但城乡协调的建设思路也已纳入城市规划理论之中。从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形成面向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4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分析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conceptandcontentofurbanecologicalplanning,precautionsdoagoodjobinurbanplanning,ecologicalplanning.Keywords:city;ecologicalplanning;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之路,这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和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3R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

1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第57集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2城市生态规划大体应包括的内容:

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2.1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2.2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合理布局,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应达60%时,我国要求本世纪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1㎡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离上述要求差距较大,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向着高标准的绿化方向发展。

2.3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4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3城市生态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起点,通常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城市以及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是多数城市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只有明确地给出问题的科学解释才能确定一个城市是否有必要建设生态城市,因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优先思考一些问题:

3.1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城市本身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实现与其他区域的物质流转才能真正体现其发展活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安全状态是决定区域内城市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在推进自身生态化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化整合。因此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规划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外部的索取被该城市对外部的回馈所平衡时,城市运行才是健康的、合理的。

3.2增长空间控制问题。城市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应是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摊大饼”式地盲目扩张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城市面临着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空间等问题,如果不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从长计议,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将会受到城市环境容载能力和城市生存安全能力的限制。可以根据城市具体的生态问题规划建设“生态安全带”、“生态警戒带”和“城乡交错带”等控制线。以此界定生态城市的增长空间幅度,为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3.3城市经营成本问题。城市经营成本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城市内在可持续性的重要表征如果城市经营成本过大,说明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不协调性。我国多数城市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但经营成本亦相对较高,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城市历史的经营成本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中分析经营成本高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的着眼点。

3.4人力资源转化问题。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本质要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根本的任务是必须将人力资本的培育,作为城市化成功的最大保证。其中所涉及的充分就业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生活质量普遍提高问题、现行二元结构的消除问题、中产阶级的形成问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问题,均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培育中,获得满意的解决。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认识城市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产业中分配的历史变化,在经济生态系统上要重点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4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央商务区建设,但是很难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我国城市建设标准不应该过分豪华和奢侈,必须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一、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生态环境是否健康,规划建设是否人性化,发展潜力是否可持续。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冲击很大。

2.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3.城市规划随意性太强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地方领导盲目追求政绩,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还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

4.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近几年来,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不完善、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

5.追求建设速度却忽视了建设质量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6.照搬照抄现象盛行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凸显当地的历史特色及地理特色。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照搬照抄现象严重,风情各异、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同时也失去了竞争力。

二、对我国城市规划改进的理论思考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三、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指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规划的实施。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2.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为此,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4.搞好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一词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并注重环境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

综上所述,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1999(2)

2.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5)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人居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从原本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了全面社会发展方向。城市规划的科学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规划系统对促进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也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方针和途径,加以重视。可以说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发展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旋律。

一、城市规划科学化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给市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对此,城市规划者开始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问题。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概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遵守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对城市规划的编制、监督和审批等要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城市规划科学发展问题表现

(一)研究对象问题

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看,绝大多数规划师应该说是在努力寻找“城市的发展规律”,试图通过这种努力,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假设这样的路径是可行的,那么就承认了城市研究是一门基础性科学,准确地说,这样的城市规划应该称为“应用城市学”。问题在于,从目前的城市学来看,虽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但是其科学基础并不稳固,边界也十分模糊。不仅城市的定义存在种种困惑与局限,研究的方法也是“拿来”为主。由于城市学研究城市中的什么内容很难进行恰当的界定,于是就成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政治学等学科的“拼盘”。更重要的是,虽然居民点按照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但实际上从特大城市到小村庄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人和各种要素不断在城乡之间流动。如果把城市规划当作“规划学”在城市的应用又如何呢?众所周知,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提出未来某个时间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提出实现该目标的措施(霍尔,1982)。从定义上看,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是需规划的。同时,规划也就是计划、设计、战略等的同意词,只不过是内容不同。好比政治学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规划学,如果要建立的话,必须要研究人的规划行为。困难在于,规划行为散布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种边界比较模糊的行为类型。与其将它作为一种与其他行为并列的行为类型,不如说它是人的各种行为的一个构成部分,或一个阶段。

(二)学科定性问题

城市规划科学化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是什么性质的科学?是作为自然科学还是作为社会科学来发展?首先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认识,遇到了规划对象空间范围扩大后引起的“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物性,其变化法则遵循因果规律。只要找到“普遍真理”,就可以通过研究达到解释和规范的目的。一般认为,它必须通过四个步骤才能完成研究的全过程:一是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收集资料;二是用科学的方法把资料按照意义和作用加以分类;三是通过分析得出预测性判断;四是通过实践鉴别作为规律、趋势或者倾向的真实性,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因此,城市规划的科学化进程,若按自然科学标准来衡量,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理论难题。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认识,存在着规划研究范围和内容的界定问题。社会科学摆脱了“试管实验方式”(test-tubeap-proach)的限制,广泛运用社会调查工具,寻找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各种假设(如经济人、政治人等),对人类社会中人的不同层面存在的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规划工作,与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一门科学存在着层次和深度上的差异。由于城市规划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的内容,或者说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它的科学化必须提供不同于前两者的解释。人居环境是整体的,同时也是无限可分割的。关于人居环境形成过程中人为干预现象的科学解释,在小尺度物质空间建设方面,更加容易接近自然科学,反之则更加容易接近社会科学;当将人居环境作为承载人的物质容器建造时,更加接近自然科学,当将人居环境看作为满足人的需要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时,更加接近社会科学,甚至与人文学科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学科性兼顾的问题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中有大量的数学应用,因此无疑具有科学性。有人认为,数学中几何学的词义本身即是“测地术”,这是规划与建筑的基础,方形和矩形也是建筑稳定性的需要而被抽象产生的?。城市建设,与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投资比较大,更新周期长。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认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从功能需要、经济能力、技术合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从这个意义上,建筑师与规划师离不开数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说明。但是,只谈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够。一个仅仅符合科学规律的规划也有可能是没有艺术品位的,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如果只谈科学合理,或许可以整个地区的城市和建筑形式没有大的区别。居民点除了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本身还是一项公共艺术,必须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并不等同于主观意志的任意发挥。实际上,不少人普遍混淆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城市与建筑艺术。即使艺术,如果不限于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审美研究对象也可以看作是一门科学,即美学。美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位具有美学修养的与一位只知个人艺术表现的规划师、建筑师是不同的。前者懂得如何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传授规律性的知识,后者只能纯主观地展现个人的偏好,也许获得可能的共鸣,但难以发现规律,当然艺术家也可以从根本上否定这种规律的存在。

结语:

城市规划学科需要提高科学性,加快科学化进程。但城市规划毕竟仍是一个应用程度很高的专业,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协调工作。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训练,永远是社会实践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传统建筑学的最基本原则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需要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如果将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科学,它只能是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的应用。城市规划的科学化水平,取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邹德慈.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C].厦门:2012.

[2]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思想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创造着许多“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带”的同时,我国城市规划生态化理论视野正从个体城市向整体区域拓展。但是由于地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多种原因,对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引导等几乎没有反映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特别是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中,因而城市规划还无法对广域生态予以全面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生态化必须注重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本质特征是要保障城市发展的高生态绩效,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已日渐重视,但是由于各种规划行为缺乏正确的生态理论的导引而使得近年来打着“大树进城”、“城市化妆”等旗号的城市建设行为屡屡出现,并凸现了“三化”问题:第一是城市建设中的“贪大化”,这是城市建设中“贪大求洋”的问题。这个“大”,首先就是大草坪,树木只是点缀之笔,还有大搞大广场、大马路、大CBD、大音乐喷泉;第二是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许多城市的河岸工程措施常常是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村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有的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不仅使河岸功能单调、人工痕迹累累,而且使乡土植被毁坏、生态严重失衡;第三是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使得整个城市的“生态量”和“生态质”严重失衡。

2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生态平衡问题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即生态阀值比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概括起来,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二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4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5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5.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5.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5.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5.4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5社会生态规划。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法;测绘法;五个统一

1.强化测绘管理,维护城市建设的统一性

严格执行测量规范,确保成果、成图质量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工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资料。它为城市规划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是城市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定点、放线的基本手段。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项规划、建设工程的设计质量和进程,优良的城市测量成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基础,城市建设效益的可靠保证,城市现代管理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测绘战线的工作人员,对成果成图负责。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测的一切成果成图力求高质量。坚持自检互检的好作风,各级检查人员都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图式和测区技术设计书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验收,对违反规范作业的成果成图有权拒绝检查验收。

《测绘法》明确规定了必须杜绝无证测绘,所有的测绘单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在取得相应的等级资格后方可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测绘生产。目前测绘市场发育不健全,存在一些无证测绘,超范围测绘的现象。尽管各地测绘主管部门为有效加强测绘市场的管理,以法规建设为前提,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有个别测绘单位及个人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进行非法测绘,给城市测绘业务带来混乱,给国家建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严格控制无证施测,是测绘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问题。从城市发展和总体规划的要求看,从事城市测绘都应该具备测绘资格和遵守城市测量规范,任何无证单位及个人在城市进行测绘是不允许的。城市测绘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坐标系统,统一高程系统,统一图幅分幅编号,统一技术要求,统一资料管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和城市建设的统一性。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市场管理

目前,城市测绘工作还没有普遍被人们所重视,社会地位相对还比较低。人们对城市测绘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误解,片面认为,城市测绘工作是城市规划部门为收取建设单位费用而变着法子开展的一项活动,是可有可无的一项行业。要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就要搞好立法,加大《城市规划法》、《测绘法》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加强管理。长期以来,由于测绘管理工作未能及时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测绘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测绘市场的混乱,一些非法测绘单位及个人在从事测绘,绘制的地形图在使用;有的地形图用的是假定坐标、假定高程,地形图的比例尺、坐标、高程系统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正常实施,影响到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城市测绘成果质量监督管理

城市勘测主管部门还必须督促城市勘测单位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城市测绘质量管理,有利于加强对城市测绘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测绘市场的治理整顿。提高城市测绘成果、成图质量,是保证科学地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勘测单位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按照建设部部署,由城市勘测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检查验收,以推动勘测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工作,它为城市规划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是城市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定点、放线的基本手段。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项规划、建设工程的设计质量和进程。优良的城市测绘成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基础、城市建设效益的可靠保证、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所有测绘战线的工作人员,对成果成图质量负责。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测的一切成果成图力求高质量,坚持自检互检的好作风。各级检查验收人员都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图式和测区技术设计书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验收,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成果成图,违反规范作业的成果成图有权拒绝检查验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施测,将给国家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措施,一贯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对所有的成果成图实行三级检查,二级验收、总工程师负责制度。所有工程都有任务书和具体要求,大型工程、重点工程都有技术设计书。我院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手段,可靠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测绘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关键在于单位是否严格实行检查验收制度,是否重视质量管理。因此,加强技术业务管理,提高成果成图质量,确保测绘资料的真实性,是目前测绘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城市勘测单位在进行城市工程测量时,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具体要求和条件进行,绝不能违背规划要求测量。特别是一些道路中心线定线、楼房施工成线等,必须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实地放线,决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难以保证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城市规划能否正确实施,完全靠勘测单位的严格把关,所以,我们的工作心须认真负责,在精度和操作上严格执行测量规范。在征地、施工放线中,必须满足规划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城市测绘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必要的成果审验制度。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测绘成果、成图须由主管部门审验,不经审验不得使用。同时,应严禁使用假定坐标、假定高程,一个城市只能使用一套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以及图幅和编号,决不允许另设第二套,确保测绘资料的统一性、系统性、完整性。

4.加强测量标志管理

测量标志是国家的宝贵财产,是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依据,又是测绘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城市测绘管理部门应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测量标志保护的法律法规,设专职负责管理和维护测量标志。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测量标志的作用及重要性,宣传国家保护测量标志的有关规定,使之家喻户晓,从而提高市民保护测量标志的自觉性。对在城市范围内建立的永久性标志,各有关测绘单位应委托当地有关单位和个人负责保护,签订委托保管书,并将保管书和测量标志位置说明书报市测绘管理部门备案。同时对损、毁测量标志的违法行为应严肃处理,办理审批拆迁测量标志的事宜。定期进行测量标志普查和维护,加大测量标志的管理与维护的力度。

总之,城市测绘成果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资料。地形图所反映的信息要素和可靠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详细规划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测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它是为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但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又起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asapartofurbanplanningandcityplanning,thepolicyalsofacedafundamentalchange,cityplanningfromthetraditionalgovernmentbehaviortothepluralisticparticipation,cityplanningisnolongerjustreflectthegovernment'sawarenessofsocialparticipation,buttheresults;constructioncanbeacityplanningpolicyoperationsystemofapressingmatterofthemomentistheimplementationofthepolicyofcityplanningisanimportantguaranteeforachievingthegoalofcityplanning,citydevelopment,cityconstructionistoguidethebasis.

Keywords:cityplann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科学化的概念及内涵

科学理论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1]1888年达尔文对科学给出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的结论。”他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1999年版《辞海》对科学的诠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有些观点认为城市规划并不是科学,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工作,是一个政策体系,是宏观调控的工具或者是一种艺术。

然而,批判角度的总结恰恰忽视了规划学科的特殊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邹德慈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学系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视觉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美学知识在内,经过融合,特别是通过大量实践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这足以说明城市规划具备科学属性,但它的科学含义还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殊意义是其他科学所不具备的: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城市规划是社会各力利益冲突的聚焦点,规划做好了可以协调各方利益,解决社会矛盾,若考虑不足就会引发矛盾。城市规划社会属性的视野中,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仅是社会矛盾引发或者调解的表现形式;城市规划是一门政治属性很强的科学。[2]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规划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是宏观调控实现大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具备政府考虑和安排城市长远发展的这一职能。由于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政治属性,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各类科学的复杂科学。

二、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必要性

2.1推进规划编制体制和手段创新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竟争激励机制。打破我市目前相对垄断的规划设计市场,鼓励有资质的市内外设计单位广泛参与规划编制,形成市场竟争,优胜劣汰机制。既有利于增进交流提高规划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二.我市现有规划设计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队伍建设,要千方百计引进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增强竟争力。

三.规划设计单位要大力推广规划设计新技术应用,建立地理信息子系统,完善规划基础资料数据库。

四.把控制性详规即法定图则作为规划编制的重点,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率。编制好控制性详规既可有力改变规划滞后的现状,又可避免修建性详规不适应今后发展变化的特点,项目落实后再依据法定图则作修建性详规。

五.实现规划决策公平化、民主化、法制化。

2.2城市设计的质量影响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一个好的规划变成高品质的建设现实,需要有法定规划编制和管理为基础,其中规划实施阶段的城市设计尤为关键。但在空间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多城市设计品质不高的问题,大多存在较多粗放性与放任性,简单化的理想规划往往忽视具体的现实条件。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结构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研究和创造性构思,总体艺术布局难尽如人意;在微观层面上,规划设汁粗糙不够细致,不必要的细节又过于繁琐而大大降低了环境品质。

2.3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决定着规划实施的效率和公平

规划管理是实现规划编制和城市设汁的重要保障。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规划管理有如下进一步改进的方面:规划管理在目前依法行政和管理环节较为复杂的现状下,要减少环节和简化审批的科学机制,以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社会成本,建立良好的服务型政府形象;②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中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协调,建立起公示、听证等公众参与的利益协调的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划的社会公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③建立和完善城市违法建设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机制,彻底根治违法建设,还城市以良好的生存环境。快速发展与规划的进步是喜人的,与此相伴的矛盾和问题充分说明了城市规划科学化的,任务依然繁重。

三、城市规划实施政策的内容

城市规划各项实施政策的具体实施环境不同,针对问题不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的角度及手法因此差别很大,很难通过某一种特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本文以城市规划管理需求为目标进行研究。

从规划管理的角度来看,城市建设活动与城市规划政策的内在关联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发展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设施配套政策、建筑建造政策等。

(一)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发展政策是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政策,是近期我国规划界讨论的重点。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当前前实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将对我国城市发展政策产生新的思路,使城市规划不单单就城市研究城市,而更多的关注于城乡统筹的内容。

(二)土地利用政策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地供应、土地的可获得性和土地使用的可变性所决定的,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相对于人均占有而言土地资源甚是短缺,如何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搞好城市建设始终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关键问题,因此,以城市经营的思想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本运营机制,是实现土地资本合理运用的重要途径。

土地权属是土地政策中具有决定性的政策,而且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在实行城市土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制度,为土地的权属关系奠定了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国有土地中由政府部门使用或控制的土地比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年限中,政府可以有多少土地通过出让而走向市场、有多少土地必须控制在政府手中作为政府使用或为社会公共利益所使用;其次是公共部门所使用的土地的权属管理也应当引起重视,这涉及到这些国有土地的使用、转移和处置权等方面的内容,在政府所使用或控制的土地中由于是由政府的不同部门进行管理,是否会出现部门所有的实质,而对规划实施带来不利;第三,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目的收购已出让土地的权限与程序及其赔偿的标准;第四,产权明晰后的交易过程中政府的可干预程度等

土地利用政策可以成为引导城市的扩张与漫延方式,控制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政府通过颁布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政策来控制城市的发展,这些政策可以通过控制城市土地的开发成本,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城市开发。我国现阶段国家通过“土地出让金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土地“招、拍、挂”制度等政策将城市土地有目的的供应给市场,并对其价格进行控制,以此为杠杆来平衡调节土地投放及城市建设总量,抑制土地市场的过度投机和房地产泡沫现象。

(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大,成本回收时间长,技术水平要求高,国家在基础设施配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对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对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的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本质篇10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规划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在快速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的处理,从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因此,本文以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主,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能够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地广物博,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造就了各个地区鲜明的地方特点,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先天不足,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导致中西部地区后天发展受限,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城市规划质量也比较高,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如果不能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提高规划质量,会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规划质量。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镇化健康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数的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或者建设滞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城市规划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城市规划缺少创造性

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常会出现照搬和模仿的情况,导致城市缺少一定的创造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凸显城镇本身的特色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也缺乏传承和发展,进而使城市规划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情况。所以,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定要实现城市规划的创造,凸显出城镇的本身特色。

(四)缺乏公众参与性

城市规划涉及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充分考虑各个主体的切身利益,在公众的配合下城市规划会更加顺利的进行。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缺乏一定的公众参与性,通常都是将规划工作交给规划部门,公众对规划工作缺乏认识,更不用说参与其中,这对城市规划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基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措施

(一)转变规划方式,提高规划质量

为了能够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审议会或者是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审议会中的成员主要包括人大代表、利益相关主体以及专家等,不管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土地利用规划,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和制定,如果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进行修改,一定要经过审议会的审批,审批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修改工作。

(二)建立总规划师制度,优化基础设施

总规划师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城市中得到了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准确实施,还能对规划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对城市规划的方案进行定期检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重视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直接代表着吸引人口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该城市的竞争能力就会越强[2]。所以,在做好以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时,要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中一些最基础的设施,更要对其引起重视,如城市道路中的排水管、通讯线路以及供热线路等,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娱乐设施的规划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吸引人口的的作用。而且,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利于融资渠道的拓展,还能引进大量的建设资金,比如,2015年江苏省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对城镇中的道路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居民创造了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积极创新城市规划,凸显特色文化

基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实现,一定要重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进而实现城市规划的创新,凸显出城镇的特色文化。另外,城市还应该创建具有文化个性的工程,加强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建设,实现城镇文化内涵的丰富,提高城镇的文化素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还应该注重公民道德的建设,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实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成果,应该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实现城市规划的创新,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度

城市规划的社会性、政治性以及公益性特点非常显著,给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度,而且这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3]。所谓的公众参与就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修改时,都要经过公众的共同探讨,其过程要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在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在城市规划的初稿制定完成之后,要举办新闻会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给广大居民进行解释说明;②为了能够听取公众的意见,要规定公示的时间;③在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初稿的修改,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公众意见箱,进行公众意见的收集;④城市规划初稿修改完善后,仍需再次征求公众的意见;⑤由人大代表、审议会对规划方案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方可公布和实施;⑥广大城市居民可以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随时向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推进以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推行合理的城市规划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彬.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3,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