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十篇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十篇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4:04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1

(2005-2010)

一、序言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

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馆)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馆)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馆)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馆)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

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9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9个,专门档案馆1个,部门档案馆4个,企业档案馆2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3个),馆藏1733个全宗,36.08万卷档案,音像档案974盘,照片档案5.27万张,电子档案264(盒、张)。通过开展档案馆达标升级活动,各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等各种检索工具。已录入计算机的档案案卷目录有12万多条,文件级目录近150万条,约占馆藏档案著录任务总量的15%。

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156个,室藏31.11万卷档案,音像档案31626盘,照片档案2.95万张,电子档案1318(盒、张)。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近1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少量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始这项工作。

市县属机关、企事业档案室2300多个,室藏档案约60万卷。除极少数单位外,绝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

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拥有计算机145台,服务器7台,复印机29台,中央空调3套、分体空调机109台,去湿机42台,消毒设备9台。海南省档案馆九十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个完整的局域网,全局接入点90个。由于服务器购买较早(1996年),配置低、性能差,根本无法满足今天大型应用的需要,不能承载大型数据库和海量业务数据,更不能运行依赖于高性能服务器的网络应用。安全防护设施几乎没有,档案数据保密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市县级档案馆硬件建设较差,各级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过少,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纳入本地、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档案事业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未有档案信息化建设成分。除海口、儋州、澄迈等少数几个市县外,大多数市县都仅配置一台计算机,而且档次很低。有5个市县档案馆没有复印机、去湿机、空调机等设备。18个市县档案馆中,仅有3台消毒设备。

省属厅局单位档案室设备配置情况相对较好,省属机关、企业事业档案室拥有电子计算机167台,服务器17台,复印机60台,分体空调机171台,去湿机95台,消毒设备为零。档案管理被评为省一级的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部分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办公或业务计算机网络连接,个别单位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自动化,做到了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即时提供利用。

㈢人才队伍情况。

从1998年开始,省档案局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操作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全省大多数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受过培训。通过培训,各级档案干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不断丰富。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257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79人,占31.73%,中专以下人员67人,占26.07%。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中,专职人员115人,大学本科以上30人,占26.08%;中专以下人员22人,占19.13%。

全省共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7人,仅占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的3.11%;馆员26人,占10.12%;助理馆员以下初级职务73人,占28.40%。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大部集中在档案局(馆),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不足20人。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业人才廖若晨星,现职档案人员中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仍不多,尤其是既懂档案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部分市县档案部门由于没有人才,现有设备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㈣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海南省档案局在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按国家档案局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档案工作,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完善和形成了一整套地方档案工作标准,很好地规范和保证了全省档案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两年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省档案局先后制订了《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并与省信息产业局联合转发《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对全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现在又在抓紧制定《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机关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标准》、《海南省机关档案数字化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规范、标准仍偏重于档案业务本身,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制定上则存在很大不足,使档案业务和信息化之间产生脱节,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我省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2010年以前要达到以下目标:

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部门)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

㈡依托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级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首先在海南党政内网上构建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为省直机关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利用等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海口市档案局也应在近两年内在市党政网上建立“海口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㈢对现有各级档案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市县档案馆主页全部实行独立域名管理,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公开文件,全面提升全省档案工作信息网络的质量和水平;

㈣在我省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

㈤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及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社会公众网、档案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和海口市数字档案馆,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站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开放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内部局域网,主要是局(馆)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公文、信息、会务、督查及档案采集、整理、管理、鉴定、检索、编研、利用、数字化等主要业务网上办理,为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铺设道路。

行业广域网,就是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设工程,建立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服务及与全省各市县档案局(馆)联网的全省档案信息资源专网,实现省直机关内部网间网的横向互联和信息共享,同时与各市县档案馆、档案室之间纵向的政务信息传递、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等。

社会公众网,就是依托各级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局(馆)省级档案门户网站,在网上公共信息和档案信息,力求在解决网络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和系统专业网上进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的网上查询和浏览服务,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及对全省档案信息网络实行统一管理。

档案数据库建设,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规范和数据格式,建设一批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如档案目录数据库、原文信息数据库、典藉史料数据库、各种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

㈠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⒈提高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到2006年底,海南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普遍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到2010年底,省级机关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要达到100%,市级机关要达到80%,县级机关要达到60%。

⒉建设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目前,海南省档案馆和海口市档案馆已建成局域网。到2005年底,三亚、儋州两市档案局(馆)建成内部局域网,其他市县档案局(馆)争取在2007年底以前建成内部局域网。有条件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也应积极建设内部局域网。

⒊接入党政网平台。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要按规定要求接入市、县党政专网,并通过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省档案馆互联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⒋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各级档案馆和单位档案部门应当购置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

⒌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各级档案局(馆)应当加强对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㈡全力开展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

⒈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目录数据的质量。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建立馆藏全部档案的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和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市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10万条,县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5万条。从2005年起,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时,应同时接收符合要求的机读目录,没有机读目录的档案应补齐著录条目,否则不予接收进馆。

⒉开展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级档案馆和机关单位档案室要有步骤地开展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制定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计划,安排适当投入,逐步开展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档案全文数据库。

⒊稳步推进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录音、录像、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5年底,省档案馆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分别建立语音、视频和静态图像数据库,并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研究,争取成为全省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市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以及机关单位档案室也应当尽快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7年底,各市县档案馆都必须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任务。

㈢筹划建设省、市数字档案馆。海南省档案局要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安排,在2005年内提出《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方案》,争取纳入次年的省级信息化建设计划项目予以实施,逐年完成。海口市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程也要同时启动,力争早日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有:

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四个平台建设:

⑴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网络传输平台主要由局域网络、党政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络三个平台组成。局域网络平台,承担数字档案馆内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党政网络平台,连接各市县委、政府计算机中心,实现市县档案馆与进馆单位档案室网络连接,通过省党政内网的光纤主干线路将全省档案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市、县档案馆必须与本地信息部门配合,使档案馆的布点工作顺利完成。国际互联网络平台,是数字档案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平台,承担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等工作。

⑵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主要建设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目录采集平台主要承担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采集,进馆单位数据采集等工作。全文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档案采集、电子档案数据采集、照片档案采集、多媒体档案采集、资料信息采集等平台。

⑶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建设。存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馆内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全文存储管理服务器、磁带备份系统等设备,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信息工作。

⑷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一是馆内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编辑研究等功能。二是国际互联网档案信息和在线利用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站建设,提升现有档案网站的功能和质量。三是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接收电子政务产生的电子公文数据,接收通过机关档案管理系统整理完毕的电子档案数据,开展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工作。

⒉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抓三个类型的数据库建设:

⑴档案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存储著录标引产生的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的档案二次文献,主要包括档案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字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包括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各进馆单位档案目录数据。

⑵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文本数据,移交进馆的电子档案数据,重要资料信息数据。

⑶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照片档案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馆藏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后形成的多媒体信息。

㈣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

⒈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组织宣传、贯彻国标《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使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⒉开展党政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按照文档一体化原则、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的原则、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以及机关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的要求,2005—2006年,在三个以上省直机关、五个以上市直机关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试点。至2010年底止,有20%的省直机关建成数字化档案室。

⒊继续进行《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研发,争取在2005年底前完成软件定型并予以推广,以满足机关办公自动化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求。

⒋抓紧构建省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省档案局(馆)利用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的建设,在2005年初,进行有关调研、设计概念模型、制订政策框架、设置与电子文件标准,建立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的有效工作机制,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利用电子文件提供有效服务。对电子文件海量存贮与安全保管技术进行研究,使得在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像纸质文件一样得到永久保存。至2005年底,初步建成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㈤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⒈继续推广先进、实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按照“相对统一、标准通用”的原则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等档案管理软件。

⒉建立文档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各级档案局(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要积极参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建设,对文档一体化应用项目提出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做好文档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衔接。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融合。

⒊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各级档案局(馆)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和政府上网工程。各市县档案局(馆)均应对现有档案公众网站(主页)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更新,尚未获得独立域名的市县应在2006年底以前办理独立域名,自主进行管理,并且要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以及已公开的文件、档案全文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文档信息服务。

省档案局(馆)于1999年开通公众网站——“琼兰阁”后,在2004年又开通了党政网站,并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上载。有条件的市、县也应积极开通党政网站,为机关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各专业、部门、企事业档案馆和专业主管部门建立的档案网站,要与海南省档案馆网站相链接。

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公开政务信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将海南省档案网站——“琼兰阁”建设成具有海南特点,档案特色,较高水平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档案信息服务。

㈥抓紧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

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加快研究和制订我省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⒉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各级档案部门都要学习、宣传与贯彻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省档案局结合全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海南省地方性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在今后几年,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优先制订本地区电子文件归档及档案信息采集、交换、整合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一五”期间,急需制定的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有:

⑴《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地方标准)

⑵《各类档案数据库结构标准》(地方标准)

⑶《档案数据交换格式》(地方标准)

⑷《网站资源归档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⑸《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⑹《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⑺《录音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⑻《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⑼《数字档案馆设计与建设规范》(行业标准)

⑽《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行业标准)

⑾《档案文件开放控制办法》(行业标准)

⑿《数字化声像档案著录规则》(行业标准)

⒀《多媒体信息采集操作规程》(行业标准)

五、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㈠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级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㈡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围绕“三网一库一站”和电子文件管理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格局。档案信息化要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

1.要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2.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

3.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㈢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⒈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制订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系统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的培养、使用和考核,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

⒉分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抓紧构建省馆局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在2005年内要确保完成省馆局域网络防火墙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档案部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示范工程。

⒊加强数据库管理,采取脱机备份等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⒋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

⒌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㈣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趋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即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数据库生产与维护人员,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才,网络环境创建与运行维护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对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补充与更新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与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的速度。面对人员需求上的这一变化:一是档案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对在职人员可进行在职培训或出去深造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各级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次,单一的人员结构已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档案管理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应注意引进这些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各市、县档案局(馆)在近年内,要至少配备一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档案、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㈤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档案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支持,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如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行业信息应用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因此要深入学习研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交换、政务公开、信息资源保护、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信息产权、信息市场管理、信息产品价格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我省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我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的保障体系。

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发挥有关学会、协会、机关、团体的作用,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专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系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㈥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指导、检查与督促。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肉络化的进程,为“大”建设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积极参与“数字”建设,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室)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局域网建设和与电子政务网的联接工作,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或网页;遵守国家制定的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服务中心,为全市的档案信息联网创造条件。

三、具体要求

(一)各级各类档寒馆、档案室要继续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到“十五”末,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市直机关档案室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普及率达到1oo%。

(二)各级各类档案馆要加强和完善局域网建设,积极参与全市党政机关上闲工程和电子政务建设i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年,市档案局要开通“档案信息网”,县市区档案局(馆)也要逐步开通信息网站或网页。根据全市政务网建设进程,市及区市县档案局(馆‘)要建立完善局域网,加强档案信息建网入库工作,有条件的与当地政务网逐步联接,推进档案管理与机关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系统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三)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好档案基础数据库,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创造条件。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检索利用服务质量。到“十五”’末,市档案馆全部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人名档案和现行文件都要实现计算机检索,重要全宗档案逐步实现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各区市县档案馆要对馆藏档案的50%实行文件级录入,部分全宗提供文件级检索。

(四)到“十五”’末,市档案馆及各区市县综合档案馆要做到接收各级机关档案时,同时接收这些档案的机读目录和已产生的数字档案。

(五)要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市档案局及区市县档案局在开展机关电子文件归档、企业CaD电子文件光盘存档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力度,做好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经验推广和规范。

(六)进一步加强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和现行文件中心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要进一步完善明清、民国和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建设,加强地方特色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逐步开展现行文件中心计算机全息存储、查阅工作。市档案馆要逐步建成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各区市县目录中心、现行文件中心也要初具规模,并提供相应的网络化服务。

(七)积极推进档案全文信息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有条件的档案馆要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开展对馆内重要全宗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并在馆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提高数字化进程,加强对珍贵、重要档案的保护,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水平。

(八)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在目前已使用的档案馆综合管理软件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文档—体化管理软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推广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市档案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和软件,为保证档案接收、档案信息交换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市档案局到年要初步完成《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的形成与管理》软件的开发。

(九)结合全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关于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标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序和高效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良好环境;市档案局对已经出台的地方标准要不断加以完善,以符合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需要。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努力在推进“三网一库”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实现档案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档案部门强有力的作用。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一个战略

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发挥市档案信息化后发优势,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增强档案服务社会功能,推动和支撑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市各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升档案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我市档案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坚持一个核心

以“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档案信息网、电子政务网和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大力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增强档案政务服务能力。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围绕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市档案局内部局域网功能,升级改版档案门户网站,完善内网平台,拓展外网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和共享服务系统。

(三)实现一个突破

努力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档案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共享,实行集约化建设模式,构建全市统一的档案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等基础性、公共性档案信息化平台,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数据共享机制。编制市档案信息资源目录,出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信息资源共享的种类、条件、期限、来源和责任单位等,制定相关的信息资源共享协调工作程序、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和信息提供种类,推动全市各机关单位按需及时响应和提供信息共享,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推动档案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提高档案管理与服务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较完整配套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在加快传统档案数字化步伐的同时,加大对新生电子文件规范化的监督、管理与接收,逐步建设可共享的档案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加强各档案馆(室)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纵向整合,另一方面加大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整合,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接收应用系统,推进电子文件归档、接收、保管与利用,加快档案目录中心及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2011年市馆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部分重点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县(区)档案馆及市直和驻市单位档案馆(室)启动目录数据库建设。

——2012年市馆继续加大全文数据库建设、启动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探索电子文件归档与在线接收,县(区)档案馆及市直和驻市单位档案馆(室)进一步完善目录数据库建设。

——2013年市馆继续完善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启动电子文件归档与在线接收,县(区)档案馆及市直和驻市单位档案馆(室)继续完善机读目录数据库,完成本单位馆(室)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

——2014年市馆完成馆藏重点档案、珍贵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不断充实多媒体数据库,电子文件归档与在线接收平稳运行,逐步实现全市档案目录资源的有效整合,县(区)档案馆及市直和驻市单位档案馆(室)启动全文数据库建设、电子文件归档与在线接收。

——2015年全市各级档案馆(室)有计划、分重点地开展开放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工作,进一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实现馆(室)藏档案目录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全市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中心,在全市建立比较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二)加快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档案系统要建立档案信息共享通道和服务平台,拓展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渠道方式,强化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减少“信息孤岛”,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高效、优质、快捷的新型档案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档案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解决因应用系统环境、数据库环境、数据格式、应用系统连接、数据传递不一致等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跨部门的档案信息共享和交换,推动全市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二是构建一站式档案信息网站服务平台。加快内部局域网、档案信息网、电子政务网建设,实现三网平稳运行;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网上服务办事能力,增加事项办理中的状态情况查询,提供更多的在线服务项目,提供更多、更方便的表格下载和现行文件、档案资料的在线查询,使网站更新升级常态化;加强档案信息网站服务功能建设,加快县区档案网站建设进程,推进网站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档案网站建设、维护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以市局档案信息网站为基础,以市直和驻市单位各档案馆(室)网站为拓展,以县区档案网站为延伸,构建新的一站式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对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公开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对新增的公开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并上传到门户网站,使政务信息公开成为一项长期而规范的工作,打造阳光政府网上服务窗口,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加快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要全面落实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必须始终坚持把档案信息安全与档案实体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确保数字档案和电子文件内容真实、长久可读和有效利用”的要求,通过提高认识强化管理,依靠先进技术保障信息安全。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必须加强数据库管理,采取脱机备份等有效措施,确保档案数据安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预警和保障能力。研究和制定市档案信息网络安全总体规划,建立信息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体系。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建设信息网络安全预警系统,使档案信息网络具备主动实时发现的多维协同防护机制和能力。大力推广以数字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在电子政务、数字档案等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推进数据异地备份和灾难恢复中心建设,切实抓好电子政务网、档案信息网、内部局域网的安全运行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全市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四)加快档案信息化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档案信息化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增强对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市、县(区)两级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和联系,理顺与市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能力。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调研和检查指导,推动全市档案信息化平衡发展,形成市县(区)协同发展新局面。

二是建立档案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创新我市档案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采取集约化的统一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建立一套基于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项目建设监管体系,规范全市档案信息化项目建设各环节的管理,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投资效益,促进档案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确保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按统一规划的要求进行,实现资源整合。

三是建立档案信息化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加快制定完善县区、部门年度档案信息化考核目标体系,加大档案信息化绩效考核力度,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全市各档案馆(室)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进一步规范档案信息化绩效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四是建立档案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要围绕“三网一库”建设,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体格局。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4

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抓电子文件管理

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党政网的建成,各级党政机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推进,电子公文交换的开展,为档案部门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电子文件管理存在有以下问题:

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产生的电子公文与电子档案的有效管理、安全保密、保护任务加大,现状令人担忧。目前,全省各地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快,党政网、互联网开通,“三网一库”建设形势喜人。机关办公自动化、公文网上传递办理日渐普及,形成大量的电子公文与电子档案。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由纸质文件向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管理转变,而电子文件管理与纸质文件管理有较大的区别,但长期以来,由于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无规可循,有的行业单位、地方档案管理部门各自开发应用文档管理应用软件,文档著录标引规则和归档软件系统不统一,这为今后全省电子公文档案资源共享和进馆后的综合利用、数据的迁移和系统的兼容、数据库的安全保护带来隐患;由于各行其是,软件重复低水平研制,导致设备硬件的利用率低,与四川省地处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实际不符;同时,现行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平台大多以纸质文档为管理对象去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开发思路并没有根本解决电子文件管理的问题。

四川党政网从1997年开始到2000年,已建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党政机关的局域网300个:全省40个省级部门、近21个市州、183个县级部门开通了政务公众网站,开始了网上公文办理,形成有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等电子文件,这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电子文档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条件。

为了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2003年1月29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公文网上交换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3年6月1日起,各级各部门机密级以下公文全部在四川省党政网上进行交换,采取电子公文和纸质公文双轨运行的方式;从2004年1月1日起,各级各部门机密级以下(含机密级)公文实行电子公文单轨运行,不再印制纸质公文。各单位应按规定将纸质公文和电子公文一并归档。电子公文归档软件由省档案局负责开发推广。”2003年4月14日四川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四川党政网建设2003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切实搞好公文网上交换、处理、查询和归档工作”、“抓好法律法规、文件资料……数据库建设”等多项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工作任务。因此,尽快统一全省党政机关电子文件管理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

以党政网为平台规范电子文件管理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根据四川省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四川省党政网管理中心和四川省档案局共同开发了“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以满足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文交换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四川省档案局先后对全省21个市州党政网,10余个省级机关党政网使用情况以及7个已在全省应用的纸质文档管理软件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全省电子文档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加强电子文件管理,光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家不行,应有综合部门的协调参加。研发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系统,光靠软件开发公司或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家也不行。为此,四川省档案局组织了以局长李仕根同志为组长的《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课题组,成员有党政网管理中心和档案局的领导、软件开发公司的专家、技术人员,分工协作,各尽其能,加快了《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研发工作。

在研发中,课题组广泛收集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档案局、信息产业部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性文件;广泛收集各省、市、区电子政务建设方案,以及电子文档管理的案例,总结了四川长期开展档案著录工作经验与做法,比较了电子文档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的特点,并按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试行做法,提出《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应按照电子公文办理和档案管理业务流向,满足公文管理、文件归档管理、档案利用管理、档案检索管理、档案统计管理、监督销毁管理;移交进馆管理、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共10个系统要求;提出系统设计目标应满足四川党政网电子公文交换和归档管理要求,同时兼顾传统纸质公文和绝密级以上纸质公文归档管理要求。具体为:要实现电子公文(含纸质公文)从公文下载到移交进馆后全程信息化、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要实现其他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向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间的系统兼容和数据迁移。

在技术设计规范上要突出应用和规范;强调数据库的稳定和设计语言的规范化;突出并注重超前和数据的兼容迁移等,在安全性上强调以党政网总体要求为基础,注重数据保密、安全可靠等要求。

为了抓住党政网建设这个机会,作为全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省档案局在摸清家底,把握住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脉搏中,不失时机地与四川省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了《四川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在四川省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制发的《四川省公文网上交换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党政网建设2003年工作要点》、中共四川省委保密委员会制发的《关于加强四川省电子公文交换保密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将电子文档管理纳入计划予以安排部署;四川省档案局在2003年6月专门召开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会议,制发了关于加快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通知;并向四川省技术监督局申报了地方标准《文书档案著录细则与机读目录数据交换格式》(DB51/t381-20032003年10月1日实施)。通过会议、文件、贯标等行动,部署全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工作及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任务,要求各地按照国家档案局《全国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原则,并依托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电子文档管理等要求,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电子政务中逐项予以落实,为市州县档案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和措施。

推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化,既是全省档案系统的重要工作,又是全省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级各部门各个方面,四川省档案局和各市(州)档案局在“依托党政网,建设部门网”,建立党政网信息网络,政务信息和资料,推进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开发《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软件系统》(2003年6月份正式通过四川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验收),并在四川党政网上作为惟一的公文归档软件进行推广使用,获得一致好评。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5

1坚持安全保障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坚持安全保障原则,要突出重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电子文件载体安全;另一方面是数字化文件信息安全。维护载体安全要依靠电子文档保护等技术,以确保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确保运行安全。经过医疗档案数字化过程后形成的具体“产品”即医疗档案“数字图形版”,应当符合档案载体原貌存储性的要求,能够体现档案外在的原始面貌。维护数字化文件信息安全要依靠信息安全技术,确保数字化医疗档案的内容与档案原件相吻合,确保医疗档案内容不泄密、不被篡改、不丢失。针对自然灾害、非法访问、非法操作、病毒侵害等采取与系统安全和保密等级要求相符的防范对策,包括网络设备安全保障、数据安全保障、身份识别方法等等。

2坚持规范统一的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坚持规范统一原则,要突出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医疗档案业务技术标准,二是医疗档案信息网络标准,三是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首先,医疗档案业务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识、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其次,医疗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可以有三种类型,这就是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医疗档案部门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是保证档案信息快速传输和使用的关键,要保证规范数据来源、编码方法和数据交换格式。第三,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主要体现在应用软件的通用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从集约化和规范效应以及档案信息共享的要求出发,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最终还是要求逐步趋于规范、通用和统一。

3坚持真实完整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那么,医疗档案数字化形成的“产品”即使丰富多彩也没有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就等于失败了,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所谓真实性是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

坚持真实完整原则,要突出重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二是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实行前端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三是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2005年4月1日起,电子签名法在我国正式生效。应当采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电子签章、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四是多种载体保存多套保存。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纸质版本或缩微品。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应当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五是动态保管。在电子文件信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要经常进行传输、复制、迁移、载体转换。

4坚持实用高效原则

当前,全国各大医院普遍采用了电子病历、开展了数字影像等各项现代信息技术的医疗业务,而且,各医疗机构已经着手开展了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但是,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业务基础薄弱、资金投入较大、人力条件有限,而医疗档案数量巨大、工作任务急、标准高。因此,面对医疗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面广量大,耗时耗财的问题,必须十分讲究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坚持实用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活动。

坚持实用高效原则,要突出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最优的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医疗档案室的馆藏基础与物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而制定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方案要包括从海量的医疗档案资源中选择适当的数字化对象,选择最优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最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最适宜的数字化加工设施等。二是选拔配备专业人才。好的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要由优秀的专业人员来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档案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是我国医疗档案业迎接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在数字时代,需要那些既对传统档案管理流程熟悉又能进行数字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的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分清轻重缓急,认真组织落实。

5坚持互联互通原则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正确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新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涌现,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高校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问题、档案工作参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等等。对这些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高校档案界都必须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回答。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人类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理想目标是在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公开与信息利用的社会公平。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一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档案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识长远并立足当前,认真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二、新时期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要以国家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依据,加强档案网络建设,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的实时接受、归档、管理和利用,确保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及时、完整、真实、有效的保存在档案部门,为“电子公文和纸质公文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二)加快馆藏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档案管理要从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方便利用这出发,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录及的检索和下载一个表格等,而应当提到新的高度,要适应信息化的需要、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提高利用效率的需要,保证查得快、准、全。要在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上下功夫,做好原有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加快实现手工检索向计算机全文检索的全面过渡,为档案利用提供最大方便。作为实施的领导要充分意识到数字信息资源是根本而硬件是手段,要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全文录入、系统设计等环节上,特别要优先对一些重要的、珍贵的、容易受损的、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

(三)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障包括两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一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信息存储安全方面,要增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做好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利用安全上既不能只强调利用而忽视保密,将不该上网公开的内容公开或未设置访问权限,又不能只强调保密而限制利用,使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过少,应坚持利用和保密并重的原则。

三、有效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和整体水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了档案信息化的整个硬件平台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网络,关键在软件。

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便于用户使用和管理。包括:计算机的监控管理程序、调试程序、语言翻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和安全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是解决某些具体应用问题的程序,如: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软件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平衡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务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只有做好基础建设,才能稳步、健康、高效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档案馆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是影响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最大障碍。加大投入取决于学校领导对现代化档案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通过internet、CeRnet网可以看到,网络化的优越性和作用是巨大的,作为学校信息服务中心的档案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领导的重视,预示着经费的加大投入。档案馆自身也要通过多种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增强造血功能。近年来,许多高校拨专款给档案馆购置了性能较好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

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如何,关系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档案人员是档案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相互联结的桥梁和纽带,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档案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现代化的管理和应用,否则就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根本无法介入到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管理中去,更不可能高质量地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和服务。所以,高校不但要为档案部门配备计算机专业人才,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优化档案队伍整体结构,为创建高校档案工作新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7

论文摘要:结合宁夏电力公司档案信息化工作,介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1前言

与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具有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相关因素多,关联度高等特点,因此电子档案对记录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信息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与各个不同的专业信息系统的数据都有密切联系,例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就是利用各个不同专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近年来,宁夏电力公司顺利完成了从机关到地市、县级供电局3~t-i-i-39家单位联网系统的部署工作,使企业内部档案借助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经营、电网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了档案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2基本情况

宁夏电力公司从机关到地区级供电局、分公司,再到县级供电企业共计39家单位。系统部属前,公司机关与少数地区级供电局档案信息管理仅有单机版管理软件,实现条目级管理,其余单位均无软件,管理模式和服务手段落后。针对此情况,在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公司考虑到系统局域网的可支持性,经济性技术论证于2007年及时向国家电网公司申报并获得同意,并作为5家试点单位部署实施。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完成公司机关部署并验收。2009年5月至年底已完成l3家地市级供电局、分公司和25家县级供电局的部署工作并投^运行。

3系统的建设日标、部署模式

3.1建设目标

建立宁夏电力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统一平台,实现全公司上、下级单位档案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全公司3级单位统一业务规范;实现电子档案网上移交和网上互查;实现上级档案业务在线监管和查看;将电网建设参建单位纳入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有效整合各种档案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功能,推动公司信息现代化建设和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

3.2部署模式

公司采用服务器组和存储设备大集中的集群部署模式,建立档案数据中心,为各所属单位提供数据集中存储和应用服务。数据库采用oracle10g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采用weblogic9.2。系统硬件部署如图1所示。

4系统具备主要功能

4.1档案管理

系统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进行建模,并在此模型的基础集成了宁夏电力公司业务标准,允许公司所属各单位在此业务模型上进行全宗的个性化定制,以达到总体统一、兼顾个性的要求。该系统对文件收集、整编、编目、移交、归档、利用、鉴定、统计、编研等一系列操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可针对不同档案类型定义不同的整理规则、管理方式,以达到系统适应业务变化的要求。

4.2档案检索

可直接检索目录也可进行全文检索,可对档案目录、正文、附件进行检索,并且可对下属单位进行全宗数据检索,主要有普通检索、卡片检索、跨全宗检索以及全文检索。

4.3个人待办

可提醒用户目前有哪些事情需要处理。主要通过在主页上显示和进入相应模块进行操作。

4.4权限管理

主要定义各档案类型的开放权限以及可使用档案系统的用户。定义用户的角色、权限以及是否是专兼职档案员等。权限管理模块还细分为永久权限和临时权限,并可对档案原文的控制进行细化,具体分为浏览权限和下载权限,以满足不同的利用。

4.5标准业务定制

结合宁夏电力公司本部以及下属各单位实际,统一定制了档案类型、供电企业标准分类表、各档案类型的整理规则以及统一的报表样式,下属各单位均依此标准进行全宗档案管理工作。

4.6业务设置

此模块主要是在宁夏电力公司设置的标准业务基础上进行各全宗的个性化定制工作,主要可以进行各全宗的档案类型定制、分类表定制、代码表定制,以及各种显示界面的设置。以适应各全宗的个性化要求。

5系统在公司的应用

作为宁夏电力公司3级统一档案管理信息平台,该系统制定了适合全省业务应用的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实现了与宁夏电力公司目录、门户、办公自动化等系统的无缝集成;电子文件实时物理归档;网络信息采集、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及电子文件到电子档案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各种档案类型的数字化管理;档案全文信息网络检索与共享;数字档案光盘存储的自动打包,脱离系统、跨平台的目录检索及原文调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各全宗单位可跨全宗移交档案、网上数据报送,使其档案信息不再存在信息“孤岛”。

宁夏电力公司档案管理信息平台自实施以来,完成了系统部署、配置、数据迁移、培训、运行等工作。目前系统内共有11种档案类型,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生产调度、科研、基建、设备)、照片档案、实物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人事档案,能够满足宁夏电力公司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需求。通过档案系统平台进行档案网上利用的人次数愈来愈多。文档通过协同办公自动化模块实现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保管、利用;工程档案通过在线系统、离线客户端进行了多个项目的收集、编目等工作,目前已应用到750kv银川东变电站、330kv太阳山变电站、220kv西夏变电站等工程档案管理中,满足工程档案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收集、整理、编目、打印、移交、借阅和利用等一整套功能。照片档案、实物档案部分数字化后通过该系统生成了缩略图供本部用户进行网上借阅和利用。

6系统投入运行取得的效益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宁夏电力公司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业务信息与档案信息的一体化和档案管理业务自动化,同时为统一管理全公司电力档案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了档案工作人员重复工作量,降低了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成本,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

从档案利用角度看,由于档案利用者可直接、快速、方便地在网上查找档案资源,大大提高了查档效率。如果实现异地查档,其累积节约的费用及时间将更为可观。

7通过系统实施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7.1室藏档案数字化、网络信息一体化管理

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实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企业信息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通过设置网络专业信息档案属性,以及网络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使档案工作超前介入到信息形成阶段,实现了电子文件信息与电子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即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全程自动化管理。

7.2对档案资源的定义与接口实现

在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实施中论证了通过对xml格式的档案元数据的定制,能够统一规范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口,并且能够对档案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快速实时地在线校验提示。

7.3档案信息利用模式

能够完成档案信息网络共享、电子文件的全文检索、内控档案网络调阅的电子审批等功能,并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全公司调用。

7.4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面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系统除采用标准的目录认证、门户登录等工程通用的安全防护外,通过公司本部的试用后,在通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权限控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细分,并在宁夏电力公司本部采用按部门、按级别以及特殊控制等多位一体的控制体系增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7.5永久、真实保存数字档案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档案信息的保管和维护与传统的方式截然不同,它的数字化特性决定了其保管的复杂性和安全维护的难度。电子文件的保管从保护载体(磁性介质)转为保护其内容信息,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跨平台的查阅,并通过拷贝与镜像技术、迁移技术,以加强对数据的研究与实践。

7.6解决了宁夏电网建设项目工程档案电子化管理的难题

系统针对离线参建单位和在线参建单位两种模式进行管理,对工程目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对电子文件和竣工图实现网上挂接,打印标准模式的案卷目录、备考表等,还可进行电子档案跨全宗向运行单位移交,使档案现代化建设满足工程验收达标创优需要。

8几点建议

宁夏电力公司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实施以来,能够满足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的需要。但从长远发展看,还需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8.1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

从一定程度讲,档案是可开放的信息资源。但员工对档案信息系统带来的服务没有分认识到位,还需加强宣传,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

8.2加强归档接口完善工作

加强档案系统与186业务应用系统的归档接口完善工作,按照国网公司要求,保证业务应用系统产生的归档电子文件能正常归档,确保电子文件归档的完整性。

8.3加强相关管理制度建设

从信息系统角度和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方面,根据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结合电力公司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档案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

8.4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讲,重点加强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系统使用和专业水平培训;从使用角度讲,需加强各单位、各部门的培训,便于更好地利用系统借阅档案。

8.5加强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

还需完善数据安全存储管理措施,增加数据存储备份,加强设备运行和维护,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

8.6加强馆藏历史档案的数字化进程

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历史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作用。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建设

西华大学档案馆于1998年成立,是全校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和集中管理全校档案的业务机构。截止2009年底,档案馆共库存档案51690卷(册)。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2005年档案馆引进了“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2010年又使用了其配套的信息系统,建立了档案管理局域网,实现了档案收集、编目、著录、利用、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和第二段之间如何衔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档案工作的需求,有必要建立数字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建设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方式信息化、立卷归档和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库房区和档案服务功能区管理智能化、档案馆基础设施设备现代化。上述“五化”是构成“数字档案馆”项目工程建设成果的基本内涵。

一、数字档案馆建设构想的成因

1、全球进入信息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各省、自治区及一些大中城市均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了各自的档案事业规划之中。随着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轰轰烈烈的行进中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主要体现在两大要素: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作为一种原生信息,是我国战略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2002年11月25日《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布,教育部及时转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是对各部属高校提出的具体要求。

3、我校档案工作的客观需求:办学历史长,档案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西华大学由四川工业学院、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华大学三校合并,存有建校以来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出版、外事、设备、财会、人事、产品、实物、声像、人物等十四大类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截止2009年底,档案馆共库存档案51690卷(册)。第二,多校区办学,空间跨度大,需要档案管理信息化。第三,西华大学加快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档案馆建设主要内容是资源体系建设。信息资源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在档案信息系统中最有价值、最有待发掘的宝藏就是其积累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就成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生命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①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机衔接建立横向通道,衔接办公系统。针对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双套制”保存的问题,建议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建立一个通道,即将电子文件以方本方式和映像方式共存工作的发展以及数字档案特点,制定特定的、完善的、符合实际的需要的管理规章制度:支持一体化工作制度、归档制度,文件保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从而有效地保障数字化档案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文档的安全管理制度。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资料,有的可以完全公开,有的则需要保密,特别是档案数字化之后,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既包括硬件的安全管理,也包括软件安全管理,硬件方面严把信息存储载体质量关,提高电子文件载体的保存寿命,为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打下基础,软件方面,通过采用多级密码、权限管理,多层结构,加密通讯,防火墙等各种安全控制方法,有效保证系统保密,使系统以及系统内数据不被别的方式访问、修改、破坏。②与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集成和整合③收发文登记和网上预立卷归档系统④档案管理系统(归档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保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的真实性保证以及保证已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⑤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的重要信息资源源泉。从历史学研究的视角,以档案利用为中心,档案保护为宗旨,拓展档案利用的潜在用户,全面开创网上档案信息服务新局面。在确保电子文件的基本描述信息、原件信息一起归档的同时,对已归档电子文件采用数字摘要技术(mD5技术)加密,进行防篡改处理,保证其真实性。

加快数字校史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尤为重要,数字校史博物馆利用数字网络新技术,以信息丰富、功能强大的档案全文信息数据为依托,突破了实体校史博物馆的时空局限,完整地展现学校历史长河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历经的坎坷磨难、取得的辉煌成就、形成的优良传统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是一个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展示新颖、特色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数字校史博物馆。它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多方面、多层面、全视角地进行学习浏览,使之受到启迪与教育。

三、数字档案馆的建成使档案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一)实现文件材料收集、立卷归档网络化,在档案“收集”环节,实现网上远程立卷归档、业务指导;电子公文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数字加工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在档案“管理”环节,是实现档案审核、编目、分类、入库、转移、销毁等基本业务管理环节的网络化、信息化;实现人事档案的条码管理、智能化控制;在.档案“利用”环节,实现档案服务利用的流程化管理、网络化、多元化服务;在档案“保管”环节,库房、机房等重要区域实现温度、湿度、消防报警、灭火等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二)实现电子文件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全程管理;实现了电子文件及元数据的自动生成,网上实时归档;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分类、自动形成档号信息;实现现行文件的及时查阅利用,为建立我校现行文件中心提供数据。

(三)实现档案基本业务现代化管理。馆内专职档案人员基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立卷、审核、编目、移交、转档、销毁、目录打印等业务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档案基本业务从传统手工方式向依托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自动化方式转变。

(四)档案服务利用多元化、网络化。构建档案信息利用平台,实现日常档案服务利用的流程化管理,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网上授权查阅利用。档案查全率、查准率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五)档案安全保管的智能化控制,初步建立全方位的数字档案馆安全体系

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完善与提升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要以校园网、公众信息网为依托,以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文档一体化管理为重点,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构建门类齐全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运行和高效服务利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学校各部处、学院及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综合服务,为学校各级领导提供辅助决策信息。(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校长办公室)

参考文献:

[1]袁继军.善谋而出新——上海交大数字档案馆建设概述[J]上海大学档案馆[科技报告],2010,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15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档案信息的生产、移交、归档、管理以及利用都必须依托于信息网络,因此遂昌电力局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时,不仅需要考虑档案资源管理的安全性问题,还需要考虑档案资源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1 遂昌电力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网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有信息专家提出,当前绝大部分的网络系统都至少存在三个以上的漏洞可以使得入侵者获得系统的最高权限。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档案数字化进程,建立了统一的档案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国家电网公司在档案管理系统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也较为充分地考虑到了信息的安全性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任何系统都会出现一些漏洞,需要去逐步发现问题,并逐一加以解决。因此,遂昌电力局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系统本身就必然会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存在漏洞。这也意味着,档案信息的安全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1.2 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可能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若内部管理人员未按照《信息安全反违章》的要求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设置或者将密码违规借给他人、泄露给他人使用,都会对遂昌电力局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内部人员将信息存取权提供给未经授权者或者未区分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资源,都会影响到系统的安全,从而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泄露、篡改,甚至是丢失。

1.3 外部人员的非法入侵可能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外部人员的非法入侵是网络系统脆弱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相关统计,外部人员入侵网络系统的案例之中,有将近25%是来自于系统实施方,因此外部人员的非法入侵与网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无论如何防范,外部人员的入侵总是存在的。例如安全防范最为严密的美国五角大楼,受到的外部人员非法入侵数量也是逐年

增加。

2 遂昌电力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安全性提升的对策

2.1 提高信息安全的管理意识

在遂昌电力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几项安全问题之中,都与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若不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意识,再精良的硬件、软件设备,再完善的网络防护手段,也无法杜绝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问题的出现。因此,遂昌电力局尤其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相关部门,首先要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转变落后的信息安全管理理念,加强与科技信息、安全保密等部门的联系,认真执行省公司有关保密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档案系统的权限管理,保证档案在保管、利用等环节的安全,并且实时开展档案数据备份的工作,保障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

2.2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制定全面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能有效地预防网络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如果没有较好的管理制度,再多的实施方案都如形同虚设,得不到真正的应用。因此加强网络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并且结合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从素质上和制度上对网络安全进行双重保障。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立完成之后,对于推动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障公司系统各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尽可能地提升遂昌电力局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安全管理能力,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各个职能部门,建立起内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纳入到内部相关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使信息安全与内部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从而提高其警惕性,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

此外,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数据加密机制,数据加密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保证数据、文件、口令等重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能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的加密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黑客攻击,防止黑客利用系统中的漏洞获取账号、口令等重要信息,从而造成系统的破坏。常见的加密方式可分为链路加密方式、端点加密方式和节点加密方式三种,用户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加密方式。

2.3 强化系统实施方管理,减少外部入侵

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建设过程之中,为了减少安全患,要与实施方签署《浙江省电力公司信息系统外来工作安全保密协议》,严禁将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机密的计算机、存储设备连接到信息内外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在进行数据交换时必须使用公司专配的安全移动介质,以保护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一旦发现来自于实施方的外部入侵行为要严格追查,严格按照双方约定的协议追究其侵权责任或者违约责任。

3 结语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前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文章研究了来自网络系统自身、内部人员以及外部入侵几个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文章的研究对于电力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提升其安全防范能力能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金玉.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档案管理与利用中的区别[J].兰台内外,2007,(6).

[2] 鄢淇.如何迎接电子档案的挑战[J].机电兵船档案,2007,(3).

[3] 项文新.构建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性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8,(1).

[4] 童云.关于电子档案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电网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62-01

在信息社会的建设环境下,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档案信息化是现代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工作。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速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1、档案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信息化内涵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2、做好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2.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当代网络中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作为档案的管理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就要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2.2建立网络档案应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只有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尽快形成数据规模,使计算机检索系统实用化,才能把馆藏档案信息进一步深入开发出来,使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加强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为:将现有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采集、接收的各种形式的电子文档,集成到统一的档案数据库中。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3加强档案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规范

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快研究和制订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在统一规范的文件格式和数据库结构基础上,把电子文件处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统一规划、开发、标准、平台,确保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上级领导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交流,达到文件全文信息发即时归档和在线移交进馆。档案部门应控制文件归档流程中的每一环节,文件从形成起始就进入信息管理系统,接受文件信息数据录入,处理完毕的文件应主动向信息资源中心移交,移交后的文件应及时加上标识和标注,实现电子文件从其产生、流转、办理及归档、著录、统计、编目、利用等全过程监控和一体化管理。

2.4遵守效益性原则

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档案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档案室藏体系还要考虑档案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档案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3、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

3.1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实行资源共享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档案系统也要实现“数据化档案”和“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共建。因此,开展现代化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慎重选择档案管理软件,所选择的软件应具备规范化、通用化功能和很强的包容性。

3.2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现,因此现代档案人员必须具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档案业务人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管理型、复合型和技术型人才。

3.3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馆应坚持实用的原则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对馆藏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应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在信息服务的特色内容和独特形式上做文章。用自己的特色信息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使自己的信息具备“惟一性”,从而让利用者面对庞大的信息体系,而选择点击你的网址;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将馆藏信息资源加工成系统的、专题的、有序的信息,有机地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4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各项档案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为此要进一步增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