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5:00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大中城市“农改超”模式比较经验启示

自2002年初开始,由福州市兴起的一场“农改超”的商业运动,在短短两年内席卷了深圳、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这场商业运动经过几年的潮起潮落后,目前正沿着市场规律稳步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农改超”即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将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农贸市场按超市的规范进行改造。

“农改超”模式及特点概述

(一)福州“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福州“农改超”模式,就是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商贸企业,扶持本土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为主,改造农贸市场为农贸超市,以满足顾客生鲜食品的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商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福州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二)深圳“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深圳“农改超”模式,就是以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并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以批发和零售的方式销售,降低产品的成本,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将现存的农贸市场进行“街市+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农产品流通企业投资主体,以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与提升农贸市场相结合,构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经营主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鲜超市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深圳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三)武汉“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武汉“农改超”模式,就是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食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鼓励本土商业大集团、大企业通过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以生鲜食品为主的综合超市,构成了以大型商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武汉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农改超”模式的运行特征比较

(一)“农改超”的投资主体比较

在福州,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引进外资和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商贸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上海联华”、“好又多”等实力雄厚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农改超”;二是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本土“永辉”、“超大”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挑起重担,对全市城区100多家农贸市场循序渐进地进行超市化改造。

在深圳,以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勇于投资发展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凭借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宏大的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链优势,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进货价格和生鲜食品的运输、损耗成本,不仅使农贸超市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而且确保了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在武汉,政府引导和支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支持本地“中百”、“武商”等商业大集团、大企业积极投资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二是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公开招标,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农产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三是加强工商、农商联手和城乡结合,引进城市圈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开办生鲜农产品连锁店和专卖店。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比较

福州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施特色经营战略,着力构建农贸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使生鲜超市进入采购新时代。一是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生鲜食品标准化生产。二是直接向农户采购,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采取了大批量直接从原产地进货方式,提升了农贸超市的价格竞争力。

深圳把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农贸超市取得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凭借全国最大的布吉批发市场的供货优势,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转环节,提升了生鲜超市的价格竞争力。二是打造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仅建立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规范化经营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使市内物流成本降低到农产品批发价的3%~5%,而且有效整合了全市分散的物流资源组建了专业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及时为深圳和其他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社区便利店提供运输和配送服务。

武汉依托两大农产品流通枢纽,构建了农贸超市快捷便利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渠道。一是依托中部地区最大的东西湖现代物流配送枢纽,及时为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大卖场以及社区便利店提供农产品及其他综合配送服务。二是以中部地区最大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外资超市以及本土的非连锁超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省内外其他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货源。

(三)“农改超”的社会经济效应比较

在福州,一是农贸超市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购物环境舒适,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商品面积约占70%~80%,辐射范围较宽。二是生鲜商品品种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较齐全,基本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以“卖商品+服务”赢得了市区50%以上消费者进入农贸超市购物。三是生鲜商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便宜10%~20%,价格竞争力强,质量卫生有保障,连锁超市门店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左右,普遍实现盈利,税收上升。

在深圳,一是农贸超市分布合理,功能齐全,卫生达标,购物方便,环境优越,经营面积一般为1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占30%以上,以服务社区为主,辐射范围较窄。二是生鲜食品种类较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齐全,基本可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市区60%以上的消费者常进农贸超市购物,居民普遍接受了“超市化”购物方式。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低10%~15%,价格较有竞争力,每个超市连锁店年销售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普遍实现盈利,税收大增。

在武汉,一是农贸超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比较先进,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约占60%~70%,辐射范围适中。二是农贸超市购物环境优美,货架生动化特色鲜明,生鲜食品品种多,熟食加工有特色,食品卫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具有质量竞争优势。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与农贸市场相当,有一定竞争力,各家连锁超市门店年零售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盈亏基本持平,税收增加。

“农改超”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自建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农改超”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然而,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的经验说明,突破“农改超”价格瓶颈制约的主要路径就是建立大基地、打造龙头大企业。这样做可以延伸生鲜食品产业链,有利形成连锁超市规模化经营,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生鲜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生鲜超市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合约交易使基地农民由盲目种养变成有序生产,既减少了农民种田风险,又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均衡供应,最终使农民、经营者和消费者获得多赢效应。

(二)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呈现高耗低效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难题,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此,要有效整合社会分散的物流配送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金融倾斜、社会聚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资,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城市农贸超市配送需要,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集采购、检测、加工、冷藏、配送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枢纽。还要发挥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除消化本企业内部的物流外,还可为其他农贸超市提供综合性的配送服务。

(三)减少“农改超”的风险

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说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是减少“农改超”风险的有效办法。为此,一是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群体分布状况和居民购买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农改超”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档次高低,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同时要根据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力戒盲目推行而重蹈覆辙。二是制定“农改超”标准,明确改造内容,力求实施规范。要科学制定“农改超”的标准和建设内容,使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的生鲜农贸超市真正成为购物环境舒适、价廉物美、服务周到、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要求的大卖场。

(四)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1.明确政府在“农改超”中的角色,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和信息等方面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流通,确保广大农村的农副产品畅通、高效地流向城市。二是完善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健全农产品交易规则,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秩序,鼓励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农贸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三是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城市“农改超”,更不能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改超”,而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鲜食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认定体系,确保农贸超市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2.明确企业在“农改超”中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生鲜商品和服务的保障。一是建立特色品牌生鲜食品和大宗果蔬食品基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生鲜食品价格。二是加强生鲜超市连锁门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生鲜商品的新鲜度。三是明确市场定位,关注生鲜消费的便利性和社区功能,尽量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竭力在经营策略和服务上与其他零售业态寻求差异化和互补。

3.明确消费者在“农改超”中的角色,是理性消费的要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应树立新的消费理念,讲究购物环境,注重卫生质量,倡导生鲜食品消费超市化,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质量与安全水平。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优劣势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5.054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城乡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传统的存贷业务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更加重视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纷纷将目光投向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国际金融业务。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外汇业务方面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农村商业银行在自身体制规模、经营模式、风险管理水平、客户服务水平、员工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要真正做到本外币服务一体化,还将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历程。

1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开展现状

近年,我国筹备开办外汇业务的农村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有约580家人民币外汇即期会员单位,而农村商业银行已达148个席位,约占会员总数的1/4。开办国际业务已成为现代农村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开拓创新盈利渠道的必经之路。

2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的自身优势

2.1客户群体对外贸易需求日益增长

农村商业银行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进出口贸易激增,中小企业客户、城乡居民迫切需要得到金融机构提供便捷的本外币一体化服务,促使农村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以补充基础金融服务,防止存量客户流失。

2.2业务时效性强,独立自主性高

开展外汇业务对时效性要求极高,从农信社改制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为一级独立法人,多数实行的是总支行“二级扁平化管理”架构,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总分支“三级管理”架构,农村商业银行对市场判断和反应敏锐,信息反馈时间短,业务处理流程相对简单,时效性很强,是开办外汇业务非常有利的制度保障。

2.3汇率定价及费率收取自主性高

农村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外汇服务时,可根据市场行情和营销策略适时调整汇率定价及费率收取标准,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惠及客户根本利益,市场竞争力较强。

3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资产规模小,知名度低

农村商业银行以自身的资产规模及影响力参与国际金融平台合作,难以被优质国际贸易客户及境外银行直接认可,增加了更深入的调查及附加条件。例如境外行的建设道路步履维艰,对外出具信用文件接受程度较低等问题,制约了国际业务开展。

3.2业务种类少,业务开展范围窄

农村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时间较短,外汇资产未成规模,业务量较少,大多数农商行开办了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国际结算、即期结售汇等基础业务,难以获得开办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不利于农商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同业竞争。

3.3存量客户群体结构单一,拓展新客户群体难度较高

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有其稳定的人民币客户资源,但开展对外贸易的客户数量及业务整体规模都有限,资产规模及品牌效应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抗衡,营销拓展新客户群体难上加难。

3.4国际业务专业人才稀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农村商业银行开办外汇业务,大多需要引进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而在银行从业人员中,国际业务从业人员数量十分有限,且需要不断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外汇政策的变化情况持续进行业务学习与培训。国际业务的竞争,相当程度上演变为专业人才的竞争。

4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的积极意义

尽管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困难重重,但仍然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开展国际业务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4.1开展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提高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及中小企业对外汇业务需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经营模式,不但难以拓展新的客户群体,更难以挽留存量客户。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是金融行业及客户群体对农村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也是其自身提升竞争实力,提高市场地位的必要途径。

4.2开展国际业务可以拓宽农村商业银行盈利渠道,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业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减,银行业传统业务收入水平日u减少,业务发展重心向中间业务转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国际业务可以拓宽盈利渠道,有效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4.3开展国际业务是营销拓展对外贸易客户的重要前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政策也相应调整,大力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鼓励外商投资“引进来”,城乡中小企业、个人居民外汇业务量逐渐增多,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通过开办外汇业务满足客户需求,稳固、挽留自身存量客户,另一方面需要有外汇业务作为吸引点营销拓展新增优质外贸客户,在为客户提供外汇服务的同时,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产品,进行本外币一体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加深客户忠诚度,从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谢华.江门农村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方案研究[D].兰州大学,2013.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鲜花港;创新驱动;花卉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1引言

全球著名的企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005年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50%的成功大企业高管认为,对于企业的成功而言,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和服务创新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鲜花港始建于2007年7月,规划面积4km2,总投资约为18亿元,初步实现了高端花卉生产和研发、展示交易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功能的预期目标。目前,鲜花港正处在完全向商业化运营的转型期,以高端花卉全产业链建设与运营为突破口加快转型的步伐,急需构建具有系统运行高效、独特核心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因此,鲜花港基于创新驱动的高端花卉模式构建应从以上4个方面去重点突破,探索商业模式发展的路径。

2基础条件

2.1要素资源丰富,业务设计科学,价值客户明确

鲜花港已初步形成了以“会展创意和营销贸易为驱动、仓储物流和信息金融为支撑、品种技术和检测标准为保障、品牌文化和基地联盟为强化”的要素结构;有以会展休闲创意为核心业务、现代产业服务为成长业务和全产业链运营为种子业务的业务定位,初步形成了梯次递进的业务体系;具有关系客户、模式客户、产品客户和服务客户等4类客户。

2.2基础环境优越,政策关系良好,市场潜力很大

鲜花港已被确立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aaa级旅游景区,已具备高端花卉繁育、组培、嫁接和引植等设施装备服务条件;延续“委区共建”内涵,每年都能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已与荷兰简怀特、北京花木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聚集了品牌高端要素;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展览会”将以鲜花港为主会场,为鲜花港全面升级带来机遇,同时也为鲜花港全面向商业化转型拓宽了市场空间。

2.3经营人才缺乏,融资渠道较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鲜花港处于全面向商业化运营转型的二次创业阶段,综合型人才较为短缺;鲜花港全面商业化运营的物流体系和市场渠道建设、产业链整合等需要大量投入,存在一定资金瓶颈;受业务拓展的综合能力和市场价值化能力的制约,市场、物流、信息、金融等组织链不完善,将潜在客户转化为价值客户的能力有待提升。

3经验借鉴

3.1荷兰高端花卉业的成功商业模式经验

荷兰花卉业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悠久的生产历史、完善的花卉栽培教育、推广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花农的技术水平;不断地科学研究使荷兰的花卉业经常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产业链上游所有的花卉生产者都可以直接获得最优秀的繁育材料,在生产链中高效检验服务和质量控制系统确保了花卉生产的最佳质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以及成功的配送系统使花卉种植者走向专业化生产。

3.2丽都高端花卉业的成功商业模式经验

云南丽都花卉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花卉商业模式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丽都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品种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全面提高示范带动能力、规模化加工销售能力,实现农户在公司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指导下专业化种植;花卉产品采收后规模化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出口销售,最终实现规模品牌效益;走出一条把花卉产业建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优势产业和“标准品牌+专业农户+高端市场,,的产业化合作道路。

3.3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构建的借鉴

荷兰和丽都高端花卉商业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对要素资源的整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持续盈利模式的设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综合以上的分析,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是以三大业务为支撑、精细定位为前提、实现最大商业价值为核心、整合提升关键要项为创新驱动。通过创新手段将现有的要素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高效率、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三大业务的功能产品和现代服务,达成高端花卉全产业链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4路径模式

4.1定位引领

4.1.1客户与市场定位。提升鲜花港花卉产业创新总部的活力,加强鲜花港与周边生产基地的生产服务组织联络,培育鲜花港花卉产业集成创新服务品牌,带动农民“绿港”就业与创业,实现顺义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和村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促,促进顺义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4.1.2产品与服务定位。以花卉产业链下游培育提升为重点,集金融资本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和科技支撑服务于一体,依靠花卉信息化服务中心收集、加工和处理北京市乃至全国高端人群的花卉消费需求,引领我国高端花卉市场的消费趋向,逆向拉动花卉全产业链品种、技术创新与精益化发展。

4.1.3渠道与品牌定位。改变传统花卉流通与交易模式中“批发市场流通过程损耗大,以及专营花店和流动花摊规模小、品种少、缺乏配套产品与服务”的现状,提供精益标准、高端品位的花卉产品组合与服务,满足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北京在全国花卉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1.4营销与展贸定位。联动鲜花港花卉会展,形成品牌旗舰店“常年展”与总部园区“季节展”双展互促模式,及时推介与引进推广国际流行的花卉优新品种、技术与花艺,促进国内外花卉产业与文化交流,缩小国内制定和实施标准能力与国外的差距,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

4.2创新驱动

4.2.1整合与调优要素创新驱动。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构成的8个元素包括会展创意和营销贸易、仓储物流和信息金融、品种技术和标准检测、品牌文化和基地联盟。将8个元素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组合,构成“一心”驱动和“八核”环绕的高效率关系结构。

4.2.2核心竞争力培育创新驱动。近期从产业链环节一般性经营逐步向战略性全产业链运营转型,形成集团化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中期引入营销和品牌兴园、平台和机制强园、人才和机制健园等战略;远期加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组织联盟建设,通过高科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和网联服务等,在物理网络及时空上形成各种集群。

4.2.3客户价值最大化创新驱动。鲜花港的主要客户分为关系客户、模式客户、产品客户和服务客户,主要包括各级相关政府、国内外各品牌花卉企业、研发和生产及服务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以及城乡居民等。鲜花港应满足以上这些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强化“品牌提升、服务引领、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作用,使4类客户基于高端花卉产品和精益化服务得到的价值最大化。

4.2.4持续盈利能力建设创新驱动。依靠现有的发展平台与其它市场主体的联合经营,实现产地与销地的快速对接与协调联动。以高端花卉品牌连锁经营为龙头,以总部园区、花卉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主体,推动形成高端花卉冷链物流体系、电子交易与供求信息和一二三产业融合,逆向引动花卉产业上游的品种技术资源集聚、整合、创新和花卉产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4.3业务支撑

4.3.1会展休闲创意的核心业务。建立创新交易撮合机制,大力宣传推广郁金香、百合、等博览会的休闲旅游主题,开展高端时尚展览会与高峰论坛活动,拓展国际会议、研讨会、交易会、招商会等会展活动,采取多元合作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重点建设与会展商务相匹配的餐饮、娱乐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全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的花卉会展平台。

4.3.2现代产业服务的成长业务。实施“核心、拓展、延伸”的三级空间布局,加快引进高端适用花卉品种和技术,完善网络营销的信息服务体系,吸引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投资和渠道共享,着手建立行业品牌联盟运作模式,提供科技转化、生产指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物流商贸、资金融投等多元化服务,拓展升级花卉服务价值链,提升我国花卉产业科技支撑与服务引导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综合保障能力。

4.3.3全产业链运营的种子业务。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花卉研发、生产和优势流通,贸易企业合作,合力推进高档盆花和鲜切花的物流与网络体系建设,培建“园区一旗舰店一连锁店一社区/超市花店”四级高端花卉营销服务体系;适度扩大区内花卉生产基地的规模,适时开发区外花卉生产基地,完善花卉生产质量标准、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

4.4模式构建

以整合提升鲜花港各类要素资源为前提,以组合优化现有业务系统为基础,以科学地设计盈利模式为支撑,以不断提升持续盈利能力为核心,以系统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系统构建鲜花港基于创新驱动的高端花卉商业模式。

4.4.1以四大创新(理念与组织、技术与管理、服务与价值和机制与体制创新)为手段,将现有的业务系统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组合创新,使其构成科学合理的关系结构。

4.4.2对其业务系统进行重新优化组合,构成基于“全产业链运营、现代产业服务、会展休闲创意”的业务系统,形成核心业务对区际、成长业务对全国、种子业务对国际的业务结构状态。

4.4.3以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进行重新设计盈利模式,从营销模式、融资模式、管理模式、生产模式、扩张模式、4+1模式去系统地构建盈利模式,进而培育鲜花港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4.4.4从“蓝海战略和竞争战略关系”、“功能、产业和环境三位一体”和“产业、业务和业态之间关系”3个角度设计培育鲜花港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近期培育鲜花港区际的竞争力,中期培育国内的竞争力,远期培育国际竞争力。

4.4.5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逐步从开发经营转向服务经营、从产品经营转向客户经营,不断去挖掘客户的价值增益满足给鲜花港带来的价值来源。

4.4.6设计基于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即投入引导机制、激励调优机制和约束提升机制,进而降低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运营风险。

5创新策略

5.1构建高端花卉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实现高端花卉交易与渠道创新

引入现代流通服务业模式,统一的品牌、logo、服装、价格、宣传、标准,建设集连锁店总部服务、市场开拓、中转储藏配送、插花表演、互动体验、现场拍卖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卉连锁店营销服务体系和花卉旗舰店,逐渐以加盟、特许经营、直营等形式在北京市推广,形成“一区一店”的花卉示范连锁店市场布局,改变传统花卉交易落后格局,实现渠道组合创新。

5.2创建信息网络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花卉产业信息服务创新

打造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和网络营销平台建设方案,发展花卉网络经济。搭建花卉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加强网络服务功能,增进生产企业和市场间的电子联网,实现网上交易,为鲜花流通提供新渠道。配套建立花卉配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网络采购、销售、库存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实现花卉供求信息及时传递和有效整合。

5.3构建花卉现代物流与冷库网络体系,实现花卉物流配送服务创新

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及装备,降低损耗;以鲜花港花卉冷库为核心,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花卉冷库网络、花卉物流/会展创意/加盟连锁三位一体统一运作体系,推进高端花卉产业化发展。开展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出口创汇、花卉中转物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业务,建设花卉保鲜库、检验检疫库、海关待检库,坚持向外高端发展。

5.4创建高端花卉标准化生产与服务模式,实现花卉产业品牌的创新

实施花卉的品种培育、基地种植、采集包装、仓储物流和渠道销售标准化管理,实现商品性状的统一,对生产、收集的花卉产品制定严格的分选标准,便于分类、包装、销售,避免产品良莠不一,树立统一产品的品牌形象,引领示范北京市及京津冀大都市高端花卉消费市场的规范。形成用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性生产示范基地的高端花卉生产与服务标准,保障花卉生产的规范性和产品质量。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4

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关键一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大型农贸市场,在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丰富“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方式陈旧,“脏、乱、差”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大、消费风险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客观上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

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表面上看无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但实际上却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心工程”和重大课题,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予以研讨和解决。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贸市场改造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经营对接的条件更加成熟。与会专家强调,应当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鼓励各个地区、各类主体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上进行各种积极探索。在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中,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按照适度超前、规划在先、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坚持“谁开发、谁建设、谁负责”模式,实行市场业主或市场服务经营机构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同时建立问责和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

典型探索:中商农贸超市五大制度确保“菜篮子”安全

近年来,许多地区进行了“农改超”探索,希望用现代超市取代传统农贸市场。但从实践效果看,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超市经营农产品有其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超市与农贸市场的优势如何兼顾呢?对此,杭州中商控股集团进行了实践。

作为一家致力于全国中小城市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中商集团近年来在拓展区域性商业地产项目中,发现现代超市与农贸市场都存有很大问题。在充分考察论证后,他们率先提出了建设“安全、平价”的现代农贸超市的理念,并通过设立五大专项制度,在全国不同地区成功实现了连锁运营。

第一,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建立了“食品安全‘准入’制度”。每天从源头上对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对食品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确保来源合法真实、具有可追溯性。

第二,在食品销售买卖阶段,建立了“食品安全‘零容忍’制度”。通过监管大队的监察,针对违反有关规章制度,销售过期、变质、破损等商品的情况,实施“零容忍”对待,即对经营户立刻执行“退场制度”,并交由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在食品价格方面,建立了“最高限价制度”。每日设立三种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最高限价。当市场价格超过最高限价时,由中商集团从经营所得中全部补贴。

第四,在食品售后服务阶段,建立了“食品‘三包’制度”,即对中商农贸超市销售的产品进行包退、包换、包检测,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

第五,在激励经营户方面,建立了“1+2基金制度”。第一项基金用于创业扶持,对于“40、50”人员、返乡农民工、生活困难户给予再就业或创业资助。另外两项基金中,一个是用于运营中的物业服务费减免、租金补贴,另一个用于对守法、安全经营的优质商户进行奖励。

实践证明,“农贸超市”既能发挥现代超市的标准化、安全化优点,又吸纳了农贸市场的平价优势。据悉,中商集团已在福建、江西、湖南、安徽等10个省的18个城市改造、建设了20个标准化农贸连锁超市。此外,还通过加入各种商贸服务业态,打造城市核心区的首席农贸超市综合体――中商广场,逐渐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健康、安全、绿色、平价、舒适”购物的首选场所。

安全化、平价化、标准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核心所在

对中商集团发展“农贸超市”的探索,与会专家从理论层面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专家们认为,该模式以安全化、平价化、标准化运营为核心,能够实现经营主体组织化、经营产品安全化、经营方式超市化及服务规范化,从而实现自身与地方政府、经营户、消费者等多方共赢的局面,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对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破解当前食品安全难题、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也为国内中小城市核心商贸区的全面转型与提升提供了样板。

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社会发展司原司长朱幼棣认为,中商集团开创性地抓住了农副产品的销售终端,以此促进整个产业链的革命性的变化,确保食品安全和价格优势,这对农副产品流通和零售业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超市与农贸市场结合的‘农超’对接,是中商集团针对中小城市探索创建的一种新型复合运营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指出,这种模式能为当地百姓餐桌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满足社会对安全平价鲜活农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看来,中商“农贸超市”刚好把现代工业社会的规模化、标准化与传统农贸市场的灵活性、便利性结合起来,而且相对而言成本较低。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在发言时强调,区域性商业地产开发商参与地方传统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符合当前中小城市商业地产发展趋势、商业发展趋势和商圈发展趋势。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说:“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中商的探索,因为这种模式一是为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有效衔接,找到了一条成功路径;二是为完善符合农产品特性的零售业态,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三是实现了改造农贸市场与美化城市形象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企业与城市政府之间找到了共鸣点。”

企业自营农贸超市如何盈利,如何解决成本、风险加大等难题?政府如何鼓励、支持企业经营农贸超市,并发挥好二次监督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最后在互动环节,与会专家就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后的食品安全、价格调控、监管执法等热门民生话题,与运营企业负责人、经营户、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代表以及媒体记者进行了交流。论坛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互动,研讨与交流热烈,观点精彩、成果丰硕。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湖南日报、钱江晚报等国内数十家媒体出席,并对论坛作了大篇幅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5

一、东营市农发行国际贸易工作的进展

过去的一段时间,东营市农发行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战略意义理解尚不充分,造成国际业务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国际业务知识、操作流程缺乏了解,也无经验;二是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较小,在机构、人才、客户等方面均不占优势;三是国际结算业务办理渠道不够畅通,国际贸易、结算品种仍以传统结算业务、单一交易工具为主;四是专业化经营方面不够完善。因自身业务范围所限,外汇业务客户来源不够广泛,外汇业务量不能立刻跟上主营业务步伐。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东营市农发行更新观念,提高对国际业务部的重视度与对发展国际业务的认识,广泛加强市场信息的搜集,采取有利于推进国际业务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强化服务功能丰富与完善业务品种。要在现有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产品创新;二是加快国际业务相关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三是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经过努力,东营市农发行国际业务部已累计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近3亿美元,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1.5亿美元,为区域进出口客户提供了较好服务和资金支持。

在国际业务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提供企业优质服务,东营市农发行国际业务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投资近10万元,优化了办公环境,购置了必要的办公设施,为客户提供便利舒适的营业场所。其次,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了提高贸易融资办贷效率,设计了《贸易融资办理模版》,规定了客户办理贸易融资所提供的必要材料,方便了客户贸易融资申报。同时,缩减了内部审批流程,减少了办理环节,客户办理时间由起初的5天减少到最长2天,大大方便了客户。东营市农发行创新的《贸易融资办理模板》被省行在全省推广。第三,不断开办新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已开办汇款、托收、代收等多个结算业务,开办信用证、押汇、打包借款、提货担保、发票融资等十多个贸易融资业务品种,极大地方便了当地进出口企业。

二、东营市农发行国际业务中完善组织架构的策略

根据国内外银行办理国际业务的经验和农发行选择的业务模式,国际业务要实行扁平化管理,组织架构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前后台制约,强化条线管理,原则上分为总行国际业务部。下一步,东营市农发行国际业务部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打造现代银行的步伐,提高国际业务的盈利能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次,要利用国际业务系统进行后台业务集中操作,支持单证业务大集中处理,并通过与农发行资金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系统、统计系统的对接,实现业务、数据的大集中。

第一,国际结算系统。这是实现国际结算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操作系统,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模块,进口代收、光票托收、出口托收模块,贸易项下汇刀汇出汇款模块,公共信息管理、用户管理模块,授权管理模块,统计报表等业务处理和管理相关模块。农发行已经完成国际结算ee系统的研发和测试,在试运行后可正式上线使用。对于拟批准开办国际结算业务的营业网点,总行应及时为其搭建和开通国际结算系统,实现与总行国际业务部的连接。

第二,SwiFt系统。这是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开发的具有全功能、多平台、多种网络相互连接的电子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对报文进行处理并再编辑制成标准格式报文在全球范围内传送的通讯工具。农发行是Swi盯协会的持股会员。银行的外汇清算、国际结算的开证等业务以及银行间的各种通讯往来均使用该系统。SwiFt系统与国际结算系统连接后,其相关信息可通过国际结算系统发送给营业网点,营业网点对外付款的信息可以通过国际结算系统与SwiFt系统的接口转换成SwiFt报文,通过SwiFt系统对外发送。

第三,外汇会计系统这是国际结算外汇资金、外汇融资、外汇清算等业务的重要支持部分,是实现国际业务数据和业务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农发行核心系统尚不包括外汇会计系统,现阶段可使用对公3.3软件进行外汇会计的手工营销策略。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乡镇商业现状发展潜力连锁超市矛盾

乡镇商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但当前乡镇商业的发展状态还不够理想与乐观,其经济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商业现状与发展潜力之间的巨大矛盾。为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本文展开如下分析:

1、乡镇商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乡镇商业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经营落后且竞争力低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乡镇商业在形式上比较落后且布局不科学:我国经济发展体制特殊性决定了乡镇商业发展的特殊性,为了满足地区性基本消费需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批发与零售结合,零售与服务结合的特殊商业模式,主要形态包括批发部、杂货铺、专卖店、以及农贸市场等。同时,从布局上来说,乡镇商业的网点布局相当分散且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特别是小规模的网点,多处于任意开设的状态下,相互之间交叉分布,布局混乱。

1.2、乡镇商业店铺大多规模较小,经营手段落后: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除农贸市场以及商场以外,绝大部分的乡镇商业店铺规模较小,经营面积不足30平米,且经营产品类型也比较单一,虽售价较低,但品质无法保障。

2、乡镇商业发展潜力

结合具体的研究资料认为,乡镇商业的发展潜力可以概括为:商业盈利空间大,购买力强。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乡镇商业具有较大的商业盈利空间:结合有关研究人员所取得的调查研究数据来看,当前4/5比例以上的经营业主都保持在盈利状态下,且超市的盈利多在8~10万/年,即便是小卖部这一类经营业主,也有1~2万/年的盈利水平。

2.2、乡镇商业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从消费者收入的角度上来说,乡镇市场所面向消费者的家庭年收入比较理想,同时一般家庭用于生活日常花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同样比较理想。

3、乡镇商业现状与发展潜力矛盾的解决

3.1、发展连锁超市激活乡镇经济实现增收增效

结合相关的调查研究资料来看,对于乡镇政府而言,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依托于乡镇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量的农副产品,特别是农村规模养殖以及规模化种植的发展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然而,这些利用价值相当高的农副产品以及自然资源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于乡镇市场,没有发挥提高乡镇商业收益水平的效果。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乡镇政府在引导商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仅从产品角度入手对生产行为进行组织,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乡镇政府没有认识到商品流通环节在促进乡镇商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仅关注产品的生产,没有结合乡镇地区的实际情况,搭建一个适宜的流通平台。由于缺乏商业流通平台,导致这些产品以及自然资源无法转换为资金。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解决乡镇商业当前发展阻滞与潜力并存的这一矛盾,需要认识到:乡镇地区所依托的各种农产品、副产品、以及自然资源都是连锁超市经营的主要商品,这也意味着乡镇商业可以尝试直接与周边的连锁超市建立合作关系,连锁超市对于粮油、蔬菜、水产品、肉类、禽蛋类、果蔬类等产品的需求都可以通过乡镇商业市场加以满足。在构建连锁超市商品采购基地的基础之上,可以结合乡镇地区不同的优势资源,促进加工工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产品,然后利用合作连锁超市的销售网络,将产品辐射至其他的区域性市场。在这一过程当中,连锁超市成为了乡镇市场相互之间产品连接的关系纽带,产品生产乃至加工能够与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双方互惠互利:即对于连锁超市方而言,由于直接联系产品产地,故而能够降低各类商品的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率;对于乡镇企业而言,在农副产品收购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地区性商业市场能够被激活,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会有相当显著的提升趋势。

3.2、发展连锁超市满足消费需求确保消费利益

有关研究中指出:对于连锁超市而言,物美且价廉是其在市场中立足并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对于乡镇市场上所谓的“连锁超市”而言,其并不具有这一优势,即便是新进入的连锁超市,由于缺乏品牌效益以及企业信誉,导致其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无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连锁超市在乡镇商业市场上展位脚跟,则其物美价廉方面的优势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效应:其一,由于连锁超市具有形象的保障,故而即便在所销售商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商品假冒伪劣的问题;其二,通过连锁超市的销售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商品的适应性,从连锁超市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是相当关键的。故而认为,通过发展连锁超市的方式,还能够是乡镇商业市场中消费者对于商品物美价廉的追求得到满足,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连锁超市决不能够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而销售低质或劣质的产品,且经营的时候也需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结合乡镇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生活需求,引进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他们虽在乡镇消费,但同样能够得到高品质的享受。

4、结束语

本文围绕乡镇商业的发展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认为乡镇商业的发展现状在于经营落后且竞争力低下,但其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即商业盈利空间大,购买力强。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这一潜力,促进乡镇商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通过发展连锁超市的方式激活乡镇经济实现增收增效,同时达到满足消费需求确保消费利益的目的。以上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周艳红.浅谈我国乡镇商业地产[J].商场现代化,2011,(23):66-66.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1-02

一、茶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茶产业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茶叶的消费量在目前看来仅次于水,饮茶之风盛行。并且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大,消费方式也日趋多样化。目前种植茶叶的国家,已经达到60多个,种植面积也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茶产量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世界上,欧美国家以红茶为主,而亚洲国家则更青睐于绿茶,世界上仍以红茶为主,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但是绿茶的消费增长却快于红茶。就国际贸易这方面来讲,茶叶的贸易量每年达到140万吨,占到总产量的44%,其中以红茶的贸易量为主,约占到总贸易量的75%。

(二)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机遇

就世界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茶产业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世界绿茶消费量的不断上涨、世界对茶文化的重视以及国际医学界对绿茶的高度评价都对我国绿茶的产量和出口量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人们饮茶风的盛行,也将对我国的茶产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我国本来就是产茶大国,20多个产茶省,同时拥有8000万的茶农,并且拥有国内仅有的茶种,如乌龙茶、黑茶、花茶、普洱茶等,这些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我国茶产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茶产业的确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茶叶的集约化程度低并且规模比较小,即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的存在,因此茶业面临着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各方面的挑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茶产业并没有占到很大份额,仍然以内需为主,因此说提高茶叶的质量与卫生安全,开拓国外市场是目前中国茶产业面临的又一挑战。除此之外,国内茶还存在着通过包装等外表来实施涨价等经营习惯,与此同时还会出现统一包装出现不同价格的现象。这些品牌炒作都将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阻碍,要想顺利地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阻碍带来的挑战,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再者,目前是电子商务的时代,茶企业的电子商务覆盖率需要进一步地提升。

二、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一)从各种指标分析

1.净出口指标。净出口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总收益,用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就是净出口总额。用公式表示为:净出口=X-m。

从整个国家角度说,如果净出口为正,则表示该国在贸易中处于盈余,如果为负,则表示该国在贸易中处于贸易赤字;而从产业角度分析看,如果是正值就代表该企业是出口创汇型,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负值则代表该企业属于进口替代性,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这方面的竞争优势。据统计,我国2000―2010年十年间茶产业净出口一直还处于正值状态,净出口总额几乎都在350万美元以上,2010年竟然突破700万美元。这一事实证明,从整个国家来说,我国处于盈余状态;从茶产业来讲,我国茶产业属于出口创汇型产业,并且我国的茶产业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说明我国茶产业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

2.市场占有率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量占国际出口总量的份额。一般情况下,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这个行业或者说这个产品就在国际市场上就越具有竞争力,相反,国际市场占有率越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就越差。用公式表示为:mSi=Xi/Xw×100%,其中Xi表示i国家的出口量,Xw表示国际总出口量。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茶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2010年,一直处于12%左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比较稳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2004年我国的茶产业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这足以说明中国的茶产业受到严重的威胁,国内茶产业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自身的不足也慢慢被暴露出来。

3.贸易竞争力指数。某国的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国某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占该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tC=(X-m)/(X+m)。当0

(二)从影响因素分析

1.价格和成本。成本在国际竞争力中是基础构成因素,因为成本决定产品的价格,而价格则影响着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近些年,中国的茶叶生产成本明显上升,因为劳动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成本的上升,所以中国茶叶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居高不下,因此就没有了之前的竞争优势。另外,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茶种之间就会因价格的不同有不同的竞争优势。比如就中国国内来讲,中国国内生产绿茶的成本远远低于红茶,所以,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绿茶就具有比红茶大得多的竞争优势。

2.质量和安全。质量和安全不仅包括茶叶质量安全,还包括茶叶饮用的安全,这些都可能涉及茶叶表面农药的残留、粉尘污染、金属残留等等。据统计,中国是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多的国家,这些都会对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削弱了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一些进口食品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很多关于农药残留限制的文件,又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的竞争优势,这些都将造成我国茶叶出口量的减少。

3.生产要素分析。从我国茶叶的现状可以了解到,我国是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且我国茶树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对于我国的茶叶的宣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茶种丰富,被称为“万茶之邦”,像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具有茶叶生产资源天然的优势。但是随着世界茶叶种植国家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比较优势处于下降趋势。除此之外,中国茶叶生产的小农模式,以及人们对中国茶种丰富的挑剔,比如对茶叶形状的要求等。这些都不利用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地位的继续保持。

4.国内需求分析。国内需求在研究产业竞争优势中是关键因素。就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来看,自从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需求貌似不如从前,但实际上其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国内消费者对我国产业的敏感度更强,更能及时反映国内市场的变化,进而给我国的生产商提供更准确的需求信息。且生产规模也受到国内需求的影响和制约,可见我国茶叶的国内需求还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5.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分析。不同国家由于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目标、策略和企业内部结构。而一国产业是否会具有竞争优势受国内环境与这些战略、结构之间的吻合度的影响。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制度和结构的不断完善,将会提高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中国茶产业的经营机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跟不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建立不起来与此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企业方面

1.在创新中求转型。一要发展育苗技术与茶树良种,开展一些茶树良种科技行动;二要提升茶的栽培技术水平,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生产模式;三要依赖科技进步,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破除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四要综合利用机械加工技术,我们要进行深加工,抛弃传统技术,对传统的那些大宗茶叶加工技术进行改造,使制茶质量得到提高;五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茶叶产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时代,组织开发茶叶信息平台。

2.从卖“名茶”走向卖“名牌”。品牌是一产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品牌的打造力度,在品牌经营上下功夫,进而实现我国茶产业由低层次上的价格竞争到高水平的品牌竞争。我们要想实现茶叶名牌这个战略,将要走很长一段路,必须要让企业拥有规模、实力和信誉,同时还要有高质量的茶叶,四者缺一不可。

3.建立龙头企业。打破以前分散的经营模式,采用联营模式,并且注重龙头企业的打造。这样就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市场带领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系农户,这将不断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方面

1.提供财政支持制度保护。政府要制定统一的茶叶检测标准,同时在财政上要大力支持茶叶的发展,比如鼓励出口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同时重视企业的管理和利益。

2.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对于打破贸易壁垒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支持辅助完善各类质量检查和安全体系,与此同时,生产绿色无公害茶叶。

3.加强营销和市场布局。在国际上,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基础上,应该把握住机会进行广告等各类促销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生产布局,主要还是以市场为导向。

四、小结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我国茶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并且我国的茶叶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调整生产结构。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茶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这些措施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将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合.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9.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8

5月17日下午,湖北林业代表团抵达台北,中华海峡经济交流协会理事长王宝郁先生、台湾盈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荣发先生、台湾宏信公司董事长黄锦勋先生等到机场迎接以王海涛为团长的湖北林业代表团一行。

18日~23日,代表团先后参观了国际盆栽赏石协会理事长苏义吉先生的私家园林、南一花卉生态园、台湾农林集团日月老茶厂、台湾大学实验林场、梅山乡农会及台湾育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花栽培生产基地、台湾农林集团关联公司、台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花基地等地,参观过程中,主客双方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沟通和探讨。19日上午,代表团在台北华国饭店举行同业交流会,王海涛局长先后会见了台湾盈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荣发先生、台湾农林集团董事长林金燕女士等6家台湾知名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代表团成员也分别与当地企业开展了座谈交流。24目中午,台湾农林集团董事长林金燕女士在台北世贸大厦设宴欢送代表团一行。

林业经贸文化代表团此次赴台收获颇丰,共签约五个项目,包括台湾金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丹江口投资建设5万亩油茶基地及加工项目:武汉市林业集团公司与台湾盈年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花卉生产项目(二期),台湾宏信公司和台湾铧福实业公司分别在通山投资建设竹材基地及加工和种植业、养殖业项目,台湾长新贸企业有限公司在红安投资建设油茶基地项目等,项目总投资5.15亿元人民币,另外还有三个项目已有初步意向,双方就细节问题将进一步商谈。此外,武汉林业集团公司还与台湾农林集团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将合力提升武汉花卉生产技术水平。

此次林业代表团赴台,认识结交了一批台湾重量级农林企业和知名企业家,双方增进了互信,加深了友谊,为进一步推动鄂台林业经贸文化交流建立了较为深厚的人脉资源。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生产成本;产业集群;政府扶持

农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产品的贸易量也是多数国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决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定义

苏航,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做了详细阐述,提出农产品竞争力指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表现出来的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1]。农产品市场适应力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农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数量;对于市场占有能力而言,营销水平起着重要因素,而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则起到关键作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水平则主要决定农产品的盈利能力。

2.主体研究

加入wto,学术界对与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高潮,各学者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选取合适的衡量指标,对大宗商品或特定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实证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做出重点分析;另一方面是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1指标选取的实证研究

程国强(2000)[2],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社会净收益和有效保护率方法,分别从比较优势指数、资源配置效率和潜在比较优势角度对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余鸣(2002)[3]运用比较优势法、综合指标法等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了比较优势与综合指标互动式测定评价模型。陈卫平等(2005)[4]基于可获得统计数据,尝试性地提出我国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7大要素和3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将这一指标体系应用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竞争力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定性描述出各省农业在“全国一盘棋”中的位置和优劣势。侯杰(2006)[5]选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生产成本指数指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国际间农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王兆洋(2007)[6]选取价格、质量以及信誉指标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构成分解为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为量化分析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指标分析体系,包括贸易竞争指数分析、线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屈小博,霍学喜(2007)系统分析了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以及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特征与变化,并选取先行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农产品国家市场份额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指标,对中国农场品出口的整体进行了对比研究。

2.2因素分析研究

庞守林(2004)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包括资源因素、技术与规模因素、农业组织效率与组织制度、政府功能定位等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优化。侯杰(2006)认为,劳动力资源、农业投资、高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化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高度相关。黄祖辉,王鑫鑫,宋海英(2010)运用双钻石模型,在波特四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纳入政府的行为及与产业相关的国际影响考察了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张婧,练薇薇,王楠,何海燕,郑青松(2010)通过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指出: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很大。当前的绿色壁垒使得发展中国际的农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苗强,刘永胜,王晓媛(2011)研究了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指出当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上涨速度过快,将会削弱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和国内农产品相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2.3政策建议

尹成杰(2001,2003)、赵美玲等(2002)提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①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②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④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薛亮(2003)认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采取两大战略和三大根本措施。两大战略即以质取胜战略和非均衡竞争战略;三大根本措施即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施多元化农产品出口战略、推进农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创薪。耿帅(2006)基于共享性资源的角度分析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的研究,认为集群企业与共享性资源形成相互强化与促进的良性回路,从而基于共享性资源以不断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产生正向作用。张振国,贾帅(2008)认为:政府要加大信息服务只能,给企业和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政府应及时引导和扶持企业和农民或多或少的短视行为。王佳(2010)主张:政府应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应设立专向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业合作。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信息网络,及时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环境、法律法规、资源情况、贸易投资及经济合作项目等的信息。

3.总结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大宗粮食产品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粮食等;而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采用选取其中一部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成本法、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一些实证论述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在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如何提高自身发展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的扶持及支持政策、产业集群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议。以上研究为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航.农产品竞争力与农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经济论坛,2005,(24):125-127

[2]陈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于鸣.框架下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J].经济纵横,2002(3).

[4]陈卫平.赵彦云.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农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管理世界,2005(3)

农贸市场盈利模式篇10

农村信息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建设的不断拓展,农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提上了日程,但也是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难点。“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探索。该平台采用政府提供平台、公司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整县推进、村设网点、服务到户”为原则,在不增加新投资的乡村中,在原来装有宽带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代办点、村委会、供销合作社、合作医疗所、食杂店、茶叶店等地点设立信息服务点。

在今年举办的2012年中国信息化进程报告会上,福建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村党委书记潘春来介绍了“世纪之村”的信息化建设进展,他说,世纪之村在服务模式、盈利模式、商贸模式和金融模式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形成了让农民“用得起、懂得用、爱使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新农村的“兰田模式”

“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具有农村电子村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信息服务三项职能,包含27大模块、500多项使用功能。是一个集信息交流、农村教育、农产品市场、劳务需求、金融服务、村务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为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化平台,被誉为“兰田模式”。该平台由潘春来于2006年创办,2008年正式运行。目前,已在泉州市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全面上线使用,并在福建、湖北、江西、新疆、广西等省份推广使用,建立2万多个信息点,农产品生产、供求信息870万多条,月交易额上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

据潘春来介绍,世纪之村在服务模式、盈利模式、商贸模式、金融模式等多方面实现了创新,为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世纪之村”依托小店铺、卫生服务所、电信营业厅等实体店,设立信息服务点,进行信息咨询、收集、,同时还在每个信息服务点配备了草根物流配送人员,使平台贴近当地农民需要。

该平创了一种“共生分利”新模式,按照“3+3+3+1”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即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各得30%,世纪之村平台得10%。同时,实行消费积分制,消费者在通过消费积分换取商品的同时,还可以将积分转化为“世纪之村”集团的内部股票,待平台上市成功后,积分便变成股票,由此开创出一种新的消费经济模式。

“世纪之村”还建立“网上农家店+实体农务产品公司+信息点”的商贸模式,以网上农家店为运营中心,依托信息点、组织收集、信息、进行农副产品采购、配送;实体农务产品公司负责整合上下游供求资源信息,有针对性地寻找合作的商家和产品参与和扩大网上交易。这种模式建立起对上连接市场、对内连接管理、对下连接农户的信息互动平台,让封闭的农村与外面的市场进行有效地对接,解决了农民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困难,运输、交易成本费用高等问题。同时“世纪之村”与建设银行泉州分行合作发行联名卡,在各信息点设置便捷终端设备,方便农村客户群体进行资金管理,资金转账、费用缴纳等金融服务;对有经营特色的农家店、星火科技企业,提供个人助业贷款。

打破“信息孤岛”

据介绍,在建设模式上,“世纪之村”平台属公私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主要是缓解政府资金的压力。因为在农村,政府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利用企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电子村务建设中,有助于缓解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压力及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能弥补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缺陷。

对于泉州等沿海发达地方,因其经济发达,政府财力、企业资金都相对充足,有利于“世纪之村”平台的建设。但对于山区等后发展地区,发展较为困难,既使在初期的重点扶持下,也难以可持续发展,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政府和企业建设电子政务出发点的不同是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最大的风险之一,政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企业则是为了自身的获利,这就需要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充分考虑双方的立场,使政府和企业在电子政务项目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比如农村固定电话、手机、宽带以及电脑的拥有量逐年提升。政府部门也开始高度关注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为“世纪之村”平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