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03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1

1.1对象

对24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交大)和61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南医大)的五年制医学本科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均为临床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交大学生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3名,省会1名,二线城市5名,小城镇4名,农村1名;南医大学生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名,省会5名,二线城市18名,小城镇17名,农村18名,贫困地区2名。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有关康复医学知识调查问卷,并结合临床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相关政策、康复医学基础及临床康复知识和职业志向等18个问题。问卷调查表按班级统一发放,填写,独立答题。

2结果

两校中90%以上医学生自认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约90%医学生认为康复医学学习很重要,90%以上医学生表示想多学些康复医学知识,认为康复医学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0%以上医学生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但只有约10%医学生认为2015年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40%以上医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约80%医学生认为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康复服务,碰到类似情况可以转介到康复专门部门或机构。实际上真正接触过康复治疗的医学生仅占极少数,对于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尽管已经完成内外科理论课教学,但对相关疾病的康复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可能造成残疾基本没有概念。

3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各有关院校纷纷开设“康复”专业。在经历初期的无序之后,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本科康复专业总的招生规模小,康复医疗学专业基本空白。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但是医疗人才紧缺使得康复医师需大于供的矛盾在短时间难以缓解。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2

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者。据中国残联报道,我国以上三种康复对象的人数已经超过2亿,再加上一些急性伤病及术后患者,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还将增加。这一庞大的需要康复服务的群体急需培养一大批康复医学人才。

(一)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状况

国务院1987年组组进行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大陆至少有6000万残疾人(还没包括1987年至今的增量),占全国总人口的5q0,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有残疾人。目前各类残疾人所占的比例为:视力残疾人877万人,占14.6%;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34.390:智力残疾人1182万人,占19.7%;肢体残疾人877万人,占14.6%;精神残疾人225万人,占3.8%;多重和其他残疾人782万人,占1390。60%残疾人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约3600万。今年开展的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所得出的数量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二)慢性病患者的康复需求

我国慢性病患者己经超过2个多亿,其中高血压患者就达到1.3亿,幸存的脑卒中患者就有600万,75%丧失了劳动能力,40%有严重的肢体残疾,需要康复服务的患者有200一350万人,而目前能得到康复服务的人只有1万多人/年。还有糖尿病患者2500万人,加上潜在的危险人群,受糖尿病威胁的人数超过4000万,因糖尿病造成足坏死而截肢的比例是10一25%,需要康复的人数有150一350万,但目前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也不到1万人/年。仅就以上两项相加,就需要再建300家大型的康复中心,需要康复医学人才3一5万人。还有因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骨关节病、创伤等引起的慢障碍患者,对康复服务的需求量更大。

(三)中老年人的康复需求

截止1999年10月1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26亿,并以年均3ry0的速度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5亿,而且,50cy0的老年人对康复服务有需求。按此推测,目前,我国有6000多万老年人需要康复服务,而真正能够得到康复服务的老年人不到0.1%。另外,有大量的更年期妇女因出现严重的骨关节病等问题需要综合性的保健和康复服务,仅北京就有300多万有购买意愿和能力的更年期妇女需要康复服务,但没有一家医院能提供这种专业性的康复服务。

(四)意外伤害者的康复需求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导致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剧增。有人估计,每年因各种意外伤害导致残疾需要康复的人数超过10万人,累计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二、目前中国的康复服务资源严重缺乏

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中国目前拥有的康复服务资源却严重缺乏,服务水平还很低,缺乏专业性,明显影响康复服务的效果。1988年国家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把白内障复明、儿麻后遗症矫治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三项抢救性康复工程作为重点。1988年建立中国大陆第一家综合性残疾人康复研究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目前己建立26家省级残联康复中心,加上地、市及部分县级康复中心,已达1500多家。经过巧年的艰苦努力,600万残疾人得到康复,包括386万盲人重见光明、17万低视力者走出朦胧、16万聋儿接受听力语言训练、123万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和康复、72万儿麻后遗症及其他肢体残疾人得到手术矫治、52万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服务。15年的成绩虽然显著,但仍然只有10%的残疾人或16.7%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大多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康复服务的现状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相称,虽然卫生部要求三级综合医院都要建立康复医学科,但大部分康复医学科都还停留于中医理疗科的水平上,还没有形成完整、有效、专业化的康复服务流程和模式,跟不上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步伐。由于康复科在综合医院还不是一个重点科室,其发展没有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其规模和服务能力非常有限。

三、严重缺乏康复技术人才是康复医学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目前按人口配置康复治疗师的状况与世界各国的差距

以物理治疗师为例,1998年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人数与人口的比值在145.63一0.2/10万人口之间,平均为56.7/10万人口,2000年作业治疗师平均值在16.5/10万人口,合计大约70/10万人口(语言治疗师、假肢矫形器师等还未计算在内)。我国目前的康复治疗师配各与世界各国的差距相当大。

(二)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的数量

据粗略估计,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约5640人,按卫生部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2倍,实际上,康复医师的数量也存在很大的缺口。据北京市2001年调查lS所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师符合卫生部标准要求的医院仅占57.6ry0,北京市的缺额尚且如此大,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三)我国2005年和2010年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

国内的有关专家联合起来,进行了一项系统的调查研究,预计从2003年起至2005年,大体上仍以现有医疗机构数量为基数,康复医学科和康复治疗师设置的达标率逐步提高至80%一90%,则康复治疗师到2005年的需求量为14244一15466人,约15000人,见表3。到2010年的需求量是35210人。

(四)未来5年我国需要培养的康复医学才人数量与缺口

我国目前只有5000多名康复治疗师,而2005年社会需要的康复治疗师的数量是15000名,缺口是10000名。2010年我国社会需要的康复治疗师的数量是35000名,未来5年的培养缺口起码在30000名左右,而目前我国每年只能培养700多名康复治疗师,其教育的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另据权威专家测算,未来巧年我国需要康复技术人员30万人,pt(物理疗法)师18万人,0t(作业疗法)师9万人,p0(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师3,5万人,St(语言治疗)师1.5万人,而目前全国从事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还不到2万人。

四、社会对康复医学的认识阻碍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目前,社会各界对康复及康复医学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这对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极为不利。首先是需要康复服务的病、伤、残者及其家庭的康复及康复医学的认识不足,很多人没有及时接受康复服务,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康复服务的知识还没有得到普及,大部分人对康复缺乏基本的了解,认为康复就是健身、理疗、中医推拿、按摩,这明显阻碍人们对康复服务的利用。其次是医学界本身对康复及康复医学的认识不足,医学院校还没有普遍建立康复医学教研室,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研究与师资队伍,这对康复医学学科的发展极为不利。由于医学院校还没有普遍把康复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医学生对康复医学缺乏完整的了解,这不利于康复医学知识在医学界的普及。同时,由于综合医院管理者对康复医学认识不高,没有把康复医学作为一个重点专业科室来发展,仅仅是按要求设置一个边缘科室而已,根本谈不上发展康复医学。最关键的是政策制定者对康复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家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正式把康复服务纳入报销范围,各种意外伤害保险也对康复服务有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国家还没有考虑就康复服务建立专门的保险体系或制度。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康复医学教育、职称系列的建立、人才资格认定及康复服务的利用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引导中国的康复医学步入专业化、正规化的快速发展轨道。

五、中国发展康复医学的战略

(一)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普及康复医学知识。

(二)积极发展康复医学教育,尤其是要加快康复治疗师的培养。

(三)尽快在医学院校普遍建立康复医学教研室,加强康复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教育,形成康复医学专业研究和师资队伍,促进学科的发展。

(四)加深对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认识,开展康复医学科资格认证,促进康复医学科朝专业化发展。

(五)加快制定各种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和利用康复医学。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中小型医院;开展;康复医疗;探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康复医疗的开展也必然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分科不细,医疗资源匮乏,康复医疗服务的形式必然有别于大型医疗机构,本文主要就中小型医院如何开展康复医疗的问题进行探讨。

1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医务人员的康复知识教育

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能要求组建高层次、专业化的康复技术队伍,去培养正规的康复医师(RD)、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和矫形师等,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培养方向和技术水平。在中小型医院,要开展基本的康复医疗服务,至少需要培训2~3名pt,培训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的医学基础,经过半年以上的正规康复技术培训。在开展康复医疗的初期,工作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康复技术人员可兼职从事原来的医护工作。

在基层医院,由于信息的相对闭塞,医务人员普遍对康复医疗的认识不足,康复意识淡薄,这是开展和发展康复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基层医院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的宣教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医院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康复医疗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推进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充分挖掘潜力,推进康复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使其自觉应用康复理念从事医疗服务,并主动协助专业康复技术人员的工作。所以,聘请专业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教育非常必要。

2将康复医疗服务渗透到临床科室

康复医疗起步的一种形式是由康复技师深入到各临床科室,与科室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服务。比如:为术后或衰弱的患者进行手法排痰和呼吸肌训练,以防治肺部感染;指导适合于每个患者的体能锻炼,以改善机体机能;对骨关节、神经、肌肉、肌腱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理疗、设计制作支具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手术疗效,促进功能恢复;对各种感染、疼痛和功能紊乱等进行理疗;为偏瘫、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持续植物状态、帕金森氏病、颈腰椎病、骨关节疾病等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上康复医疗服务的开展,将缩短病人的住院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使以往用药物和手术无法治疗的功能障碍获得显著的改善。而且,向临床渗透的康复医疗服务,可逐步强化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提高全院业务素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后,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发展,建立康复治疗室、扩充设备和技术力量。

3在门诊治疗室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

基层医院启动康复医疗还可以从门诊治疗室开始。由医生介绍适合康复治疗的门诊或住院病人,有康复医师时可开设康复门诊,康复医师或技师利用门诊原有治疗室先开展一些简易的手法治疗、功能训练和局部注射等康复疗法,配合门诊原有的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后再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如扩大治疗空间、划分各类治疗区域、引进技术和设备,甚至建立康复医学科。由于门诊病源广、病种多,立足于门诊可灵活应用多种治疗手段。所以,发展门诊康复医疗的治疗手段和主要治疗方向的伸缩余地较大。另外,门诊作为医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新的治疗手段及优异的疗效将迅速扩大医院的影响。

4开展康复医疗的硬件要求

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硬件建设投入的弹性极大,在创办的初期阶段,因资金缺乏,先利用医院原有设施和一些自制的简易用具和设备开展康复治疗。在没有先进设备和大型训练器材的情况下,同样的技术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康复治疗效果。所以,在硬件设置上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完善。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4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1]。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2]。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康复医学;现状;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较之国外,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远远不足,为了尽快适应社会,推动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康复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康复医学的概念

康复医学是医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的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研究使伤病残患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等得到全面康复,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

2.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疾病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化为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为主体的情况。据统计,2013年我国残疾人约有8500万,而60岁及以上人口为1亿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因此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和陧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3.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例如,部分医院对神经科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致使后期康复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国现有的康复工作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不足。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依然存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教学基地和办学规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加快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老师数量不足,所以许多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是从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调过来的。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可能只是经过一个短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者进修,缺乏对康复医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必须加速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另外,也需要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一些优质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2.增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调查表明,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康复人才不足干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以及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少之又少。因此,应该加紧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定点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或康复治疗师;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还应该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开设康复医学课程,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增强康复意识,为工作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深入临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才能够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首先要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的选择和风俗习惯,最后在临床康复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6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事业作为崭新的医学教育领域亦应运而生,有待进一步开创、探索和发展。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存在33万的缺口。除了医院需要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的配置尤为薄弱,有些甚至为零。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现代康复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都要求我们高职高专,要狠抓机遇,努力培养出较高层次的适应于社会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地植入现代康复医学,是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走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专业建设道路,探索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历局限性转化为在就业竞争中优势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突破劣势,寻找优势,是值得康复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与康复治疗职业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采取中西医双轨模式,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1.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架构。“双轨并行”即中西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实际,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设置实行整体模块架构、中西医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西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公共文化课程类模块、康复专业理论基础类模块、康复技术专业技能类模块和康复拓展课程模块;中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古汉语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模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模块、中医康复拓展模块。既能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和柔性化,也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知识体系各自的完整性,保存了中医康复知识体系的可成长性。

2.中医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高职培养的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是“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强、医学知识相对全面”。围绕这一培养规格,对中医主干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如下方案:一是整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化课程。该课程名称为“中医学基础”,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按照“知识—技能”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课程功能指向为相对系统地培养学生具有中医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思维方式。二是分解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学课程,形成“推拿康复”“针灸康复”“刮痧康复”“拔罐康复”等项目课程。该项目课程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按照“技能—知识”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选择、组织相关课程内容,构成学习或活动项目。课程功能指向为以推拿康复等工作项目为中心,研究行业执业标准,将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元素纳入课程,将工作环境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认知和项目实训等巧妙地融合于学习中,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之符合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中医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传统教学状况,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中医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了使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和整合后的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将开发一系列课程主题素材库,即课程资源库,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说服力和直观性,提高学生对中医传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建设精品课程,优化中医康复网络教材、收集备课素材,积累中医康复案例,建立课程试题库等。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将制作与教材配套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形式教学法赋予传统授课体系以新的活力,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顿时形象生动起来,它能够与教师的教取长补短,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及时、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利用它把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可以减少板书,节省时间,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场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多媒体形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得知识,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落实“三证融通”的培养规格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现平台是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实施“三证融通”的教学路径和要求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省内各级医院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对所涉及的中医课程进行设计,制定了理论课程标准和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双标”),合理安排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实训、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在实训教学环节,学校招募了教职工充当病员志愿者,学生通过竞争和考核后,上岗为病员志愿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服务效果有考核反馈,记入学生实践成绩;定期组织康复技能比赛,加入点穴等比赛内容,促进学生中医康复技能水平提高;建立校区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用中西医康复知识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还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用中西医康复技能为慢性病或病情稳定的患者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与康复服务对象接触,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角色定位和就业选择。

2.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医传统康复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应用型学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师为做而教,边教边做;学生为做而学,边学边做。教学活动一切都围绕“做”而展开。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中教和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做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亲力亲为,通过做所获得知识会在大脑中根深蒂固,经久不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社区康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医患模拟、角色扮演等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从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牢固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真正为社区为基层培养新型实用的康复人才。

3.实现“三证融通”目标。“三证”是指学生的毕业证、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毕业证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依据,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是学生的行业资质,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则是学生具备中医康复技能水平的标识。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执业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调整课程内容和毕业考试科目,使之与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接轨,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以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应职业资质。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取得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等级证的水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首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并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牵头,聘请本地的临床中医康复专家进行指导,共同研究技能等级认定的标准,组织实施教学,为实现“三证融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三、做优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全真或高仿真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是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整合体。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先进、系统的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作强力支撑。

1.建设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基地。为了解决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单一、设备重复、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学校可以统筹建设专业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针灸推拿技术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分别按照康复和针推的专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布局上将两基地相连,功能上既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康复基地具体包括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理疗室、机能评定室、言语疗法室、脑瘫康复训练室等;针推基地具体包括针灸练习室、推拿练习室、推拿手法测试室、中医体质检测室、特色疗法室、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等,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硬件要求。实训基地建立好以后,要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训课程,充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

2.建设“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为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水平,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建立集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及校办医院“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按照医院的标准建基地,同时按照教学的要求办医院,设计包括中医康复各类项目的相关诊疗室,打破职业学校和医院的分割,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医院环境,推动形成真实的职业场景,真正实现职业学校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中西组合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的结构影响着专业特色化的建设,专业教师的素质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教学工作的质效。学校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特色专业的创建,以改善优化结构为切入点,突出多元组合优势,精心打造特色明显的专业师资团队。

1.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负责者,负责组织拟订、修订和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课程体系、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等各项事务。顺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其中一名专业负责人为中医,为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组建中西医名师工作室。2009年,经过申报并通过审核批准,学校成立市级康复名师工作室,参与淮安市职业教育“十百千”名师工程建设。工作室核心成员共5名,以

中西医组合结构的名师为引领,实行“导师培养制”“项目负责制”“信息服务制”和“成果辐射制”,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或指导技能竞赛与创新大赛,开发精品学习项目,并围绕信息做好服务,围绕成果做好推广工作,打造职教品牌,培养名师团队。建立康复名师工作室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中西医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师沟通交流,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7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骨科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的机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伤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

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患者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3],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护士是医生治疗后患者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患者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患者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减少患者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导致患者长期的肢体功能障碍,不但使患者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让患者和社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对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各地、各级医院的发展状况不一而足,特别是医院的等级阶梯式发展状态明显,医院的级别越高,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的越好,并通过定期组织讲座,选送护理人员进修,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等,使骨科护理健康发展。反之,低级别医院的骨科护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起效甚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这些思想上的原因,致使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生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患者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比如医生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生指导方式的不理解等等原因,导致了骨科患者在恢复阶段未得到最好的治疗。

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4、在进修提素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且多向心脑科倾斜,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三、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院方、科室均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实证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日常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4]。

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即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生沟通,也利于取得医生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医生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从而加强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康复锻炼工作[5]。

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和学校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士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士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士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进而促进其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4、双向引入,进修提素。

我国的护士平均年龄较低,平均护理工作时间不满6年。与美国护士平均工作年限15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所致。高年资的护士可以积蓄丰富的临床经验,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刚走出校门,刚走上岗位的新护士所无法直接获取的。为此,我国的骨科医疗护理专业应从人才引入和人才留住双向入手,引入高学历、高技能的新生人才,留住高年资深护士,并为高年资深护士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通过双向引入,进修提素,即让高资护理人员有进取心,又让新生人才有方向感,对于提高护理专业质量必将发挥较强的作用。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8

一、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我国现有残疾人约6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60岁以上人数到1999年10月的资料统计已达1.26亿,并以3%的速度增长[2]。同时,慢性病也成了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对家庭与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逐步地发展起来了。2002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紧康复医学的发展。

2.康复医学教育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

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康复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康复医学教育。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2年8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的《康复医学教育草案》中已明确规定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方案,从而使康复医学教育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需加快发展步伐。

3.康复医学的授课对象大都是临床医学生,以后要走上临床工作岗位,而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现代康复”的概念,对康复的概念及内涵较为模糊,容易将康复与恢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是该门课教学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残疾以及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价和改善、能力的恢复,而不是针对伤、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又要强调从事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应具有康复医学的观念,即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有可能的话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二、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快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尽管国家对康复事业的发展做过明确的规定,但康复医学教育仍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省、市的康复医学教育是个空白。为此,各职能部门领导应尽快改变观念,建立康复意识,重视康复医学教育,严格落实国家对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规定,促进康复事业的发展。

2.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教学工作的教师是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康复专业的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理论与康复治疗技术。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便于全面开展康复医学教育。

3.加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由于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康复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仅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更少[3]。因此,必须加紧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均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师)或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士(师),而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则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开设康复医学课,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建立康复意识,为毕业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4.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9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具有长期病程,高复发率为特征的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在如今发病率、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99%以上的患者生活在社区,与他们的照料者共同居住,这无疑给承担长期照料任务的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国外自90年代开始,就强调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趋势和进行心理教育对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增加就业率、减少复发等方面有重要作用。Helen等[3](1994)的研究证实,患者家属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干预和指导。

我国学者黄红[4](1998)认为,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十分必要,有利于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增加回归社会几率、延缓衰退进程等。杜建军等[5](1996)对58例参加抗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家属有心理障碍,认为有必要在抗复发工作中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指导,讲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及抗复发中的一些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技能。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arey等人[6]总结了4202例病人的报道,结果发现在照顾病人的家庭成员中,存在着较高比例的心理障碍。在苏格兰实施的研究[7]发现,有77%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员大体健康问卷(GHQ)总分高于普通人群3倍,社会适应自评量表(SaS-SR)显示他们总体适应能力低于普通人群。精神病人的家属常受歧视,有羞辱感,其结果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原有的社会活动或改变了活动形式。phillips[8]等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进行调查,采用Camberwell家庭问卷(CFi-CV)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1491人中有899人(占60%)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耻辱感。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测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回归社会几率和社会功能等康复指标[9~11]。

我国近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也有一些研究,张玉娟等调查资料显示患者家属现有的精神疾病知识明显不足,陈春发等经过调查认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家属关心患者疾病复发的早期识别及应对技巧,希望参与患者康复目标的确立,并期望医生提供患者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有针对性的指导[12]。

精神科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护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工作的延续与发展(如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宣教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方面考虑,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客观需求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有研究表明,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为个别教育,其次是集体教育、宣传手册和示范教育。提示我们在采取个别教育的同时,应缩短办板报的周期,宣传患者最需要了解的疾病知识。此外,出院患者需要进行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复发先兆、诱发因素、家庭护理方法、维持治疗时间、疾病和药物对婚姻、生育及对子女的影响等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患者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促使患者学会自我调控,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负性压力;同时要向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传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出院后能及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关怀、鼓励和尊重,改变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良好的尊医行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13]。

目前存在问题:①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当长时间内,大多数医院延续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热衷于被动执行医嘱的功能制护理,没有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尤其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琐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生活护理量大,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从事常规医疗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对精神病患者个体的健康教育没有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计划。②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对精神卫生知识认识了解不足,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导致患者及家庭对精神疾病认识缺乏,给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带来很大困难。③精神科普知识及人文知识欠缺精神病患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医护人员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社会人文知识缺乏,不能准确把握与患者交流的切入点,患者对医护人员不能产生信任感,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使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④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对健康教育内容不能灵活运用,语言生硬,医学术语使患者无法听懂,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宣教疾病知识不感兴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对策及建议:①重视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转变观念,向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转变,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关心和爱护这一弱势群体。对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②在宣教过程中,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地位、民族、职业、年龄、不同知识面、各层次患者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要求医护人员要有广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边缘知识来丰富自己,了解各行业的工作特点。定期安排对患者讲授精神卫生知识,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着重讲解,分析各种症状存在的原因、性质及表现形式,鼓励患者写心得体会,并帮助分析,以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症状的认识能力,促进医患相互交流,以此发现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其他心理问题。③对当事者采取的态度要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就问题的所在给予指导,特别重视与精神病相关心理因素,因为许多疾病诱因都与心理问题有关,而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多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有直接联系,在实际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与患者交谈影响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环境等因素,更要向患者说明影响疾病的心理因素,因不同的人对心理冲突有不同的防御机制,如果不能应对就可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④有针对性健康宣教: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医护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及奉献精神,尽其所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医护人员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减轻患者症状,取得患者对治疗的合作。⑤针对自知力缺乏的患者,以劝导其接受各项常规治疗和检查、以自理生活为主;对恢复期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可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如药物剂量增减对疾病的影响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促进疾病康复;对出院前自知力恢复的患者,指导患者如何坚持服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疾病的复发,早日回归社会。⑥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医患沟通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疾病的护理、康复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含带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思想、感情、需求、愿望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期达到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应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流,掌握沟通的技巧,安慰、劝说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接受医护人员,愿意同其交流,愿意述说自己的痛苦。只有真真切切地将患者视为亲人好友,才能让患者感到亲切、周到,这些都是保证良好交流所必须做到的,从而缩短护医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疗护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活动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教育中强化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意识,重视医患关系沟通,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医护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医护工作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同时,患者也时刻观察医护人员的言行。不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及理论文化水平,通过健康教育的非药物治疗,使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目的。医护人员应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使患者从医护人员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患者要回归社会前,同时也要指导家庭对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挚爱去安抚患者创伤的心灵,用兄弟姐妹的真情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安慰,为重返社会奠定第二步基础,同时要提前做好单位同志及领导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待他们要热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歧视、冷嘲热讽,要让他们在单位、社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及早成为有用之人,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会[14~15]。

参考文献

[1]石光,崔泽,栗克清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投放研究(二).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71~375

[2]张明园.减少精神障碍的未治率-献给2001年世界卫生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2)

[3]HelenRw,eileenJH.needsoffamilycaregiversynchronicschizophrenia.SchizophrBull,1994,20:5571

[4]黄红.精神病人家属的心理行为与病人康复.中原精神医学学刊,1998,4(2):93

[5]杜建军.参加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研究.中原精神医学学刊,1996,2(2、3合刊):1471

[6]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4):214~217

[7]theScottishschizophreniaresearchgroup.theScottishfirstepisodeschizophreniastudy,Ⅳpsychiatricandsocialimpactonrelatives[J].BrJpsychiatry,1987,150:340~344

[8]michaelR.phillips,Veronicaperson,FeifeiLi,etal.Stigmaandexpressedemotion:astudyofpeoplewithschizophreniaandtheirmembersinChina[J].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2002,181:488~493

[9]李明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7,23(5):661~2

[10]杨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心理干预.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40~241

[11]李惠仙、黄芹.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干预2004,1(3):119~120

[12]程金莲,韩屉范.山西省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9,31(11):648

[13]凡娅,史惠.15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3

[14]任竟惠.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03,25(8):42

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篇10

【关键词】pBL教学康复体会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5-01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在美国迅猛发展。至二十世纪末,70%美国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我国各大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了pBL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康复医学专业近年开始在康复医学教学中进行了pBL改革。pBL教学要求进行小班教学,人数一般在8~10人左右。作为教师,在小班教学中能更好观察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小班教学pBL教学容易实现,但小班教学意味着更多的师资,意味着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尚不能常规普遍开展。如何pBL教学在大教室康复医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如何有效组织好讨论课,使pBL教学更好地应用在常规康复医学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一)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与沟通

一位老师就是一门课程。对中小学生是如此,对大学生同样如此。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互动,鼓励同学把想法和老师沟通。

师生都应重视讨论课提供师生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只有学生充分理解讨论课的意义,才会主动参与其中。主观能动性,这是康复治疗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区别。康复医学治疗中最强调的是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康复医学教学来说,能否上好讨论课,同样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康复医学学生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是保证上好讨论课的主观条件。另外,在教师方面,仍然需强调对教学工作的热爱。第一次课非常重要,教师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值得研究的。

(二)康复医学的特点

让学生掌握理解康复医学的概念、内容和对象。首先我们从临床医学谈起,从临床治疗方法、治疗对象、临床治愈谈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出有很多患者“临床治愈”但仍然没有“满意的生活质量”问题,引入康复医学概念,让学生讨论比较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在治疗方法、目的及对象等方面的不同,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在讨论中意识到学习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样重要。同时,举一些名人的例子说明。因此,很多同学随着对康复医学理解的加深,都跟老师说,现在越来越热爱这个专业。随着对专业的热爱,兴趣进一步加深,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这部分工作在前期完成。

二、pBL在大教室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pBL模式授课过程共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集中论证、小组总结五个阶段。

大教室课堂不同于小班教学。因此,课前首先请同学预习,提出问题。所以,授课教师应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授课方式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其自觉性。对实行pBL教学法的章节,教师可以在上一章教学内容结束后,事先向学生发放pBL课堂中即将讨论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pBL教学的基础。教师设计问题时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逻辑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例如,高血压康复这一节,首先向学生介绍高血压患者发病情况、病情进展情况及病情的转归,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讨论,如什么是高血压?我们家人、亲戚有没有高血压?他们用哪些药物治疗的?他们的治疗合理吗?他们进行了康复治疗吗?康复治疗合理吗?高血压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哪些?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之后,学生可通过教材、参考书、学习软件、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针对此疾病的流行病学、生理、病理、诊断及该疾病的康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自学,进行相关资料的准备。

大教室课堂康复医学课程一般3个课时左右。我们一般是留半小时到1个课时左右时间讨论。30个学生分成6个组。就某个问题讨论5-8分钟讨论,然后各组再派代表发言。一般一节课可以讨论3-4个问题,不宜太多。比如脑卒中后5个月偏瘫病人,步行训练,患者出现了膝塌陷,给学生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首先引导学生须首先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功能评估。没有详尽的评估,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分析相关肌肉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股四头肌。分析患者膝塌陷可能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时?肌张力过高?股四头肌肌力不足?n绳肌痉挛导致的伸膝障碍?导致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如何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针对患者的原因、训练方案预后、医师的关怀职责等进行讨论并提出随访计划,教师角色从主讲变成了主导,指导教师对问题给予引导。

在总结汇报阶段,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总结汇报,有异议的可以争论,并鼓励学生应用自己的基础知识解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教师指出正确的答案,并以多媒体形式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让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全貌有个整体认知。

三、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认真备课

虽然讨论课是学生讨论,但教师不能有“备不备课无所谓”的思想。只有教师充分认真备课,能够融合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灵活地掌控课堂对于应讨论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在讨论无法进行的时候,要及时引导,这都取决于教师对案例的熟悉和把握程度。教师的备课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多采用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实例,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二)及时检查及考核

只有教师严谨,学生才会认真,反之亦然。否则,学生就可能蒙混过关了。对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能简单放过,要坚持,不能放过,一定要有个说法。因此,只有认真地坚持下去,讨论才能不流于表面的形式,师生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教师所面对的,除了打分,还必须适时参与并指导学生的讨论,并由此获得学生的尊重。

总之,在大课堂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使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更深刻,另一方面开阔思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锻炼获取知识的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琳.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09,10(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