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24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1

[关键词]:历史建筑;环境;保护;价值

1、历史价值

历史文化环境本身除了包括构成历史建筑群的每个单体建筑,以及构成历史城区格局及样貌的各种组件及周围一定区域内的空间环境外,还包括它感性的一面。这种感情的空间可以称之为“历史软环境”。城市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情感象征价值,它的形成是长久的社会文化底蕴及区域内的习俗习惯决定的,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现象。[]这种“历史软环境”具有相对的地域性和稳定性。长久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法律法规等表面结构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步成形,但作为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和审美却并不是能够轻易转变的。一定区域内的群众对历史及文化的认同和同一价值观念的与生俱来,让城市文化成为社会比较公认的情感共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具有追求新鲜美感的同时也有相对怀旧美的特性。所以“历史软环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记忆深处的追忆或者情怀。人们在对现代化都市发展感慨中,也无形中加剧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怀缅,对城市中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显现出来。

2、社会价值

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相结合,可以很自然的保留城市及一段时期内社会的发展情况,作为不在“容器”内存放的社会历史博物馆,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可以展示给后人社会的变迁史,及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的状态,国家的政策等,这些阶段性的环境变化如果不施加保护,使之定格在时间长河中,很快就会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甚至消失不见,然而社会不断改变,导致的更新开发,会出现一段时间内几年或者十几年间同一个地方发生多次变化,最终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时期的痕迹,永远最适应当下的新建筑和环境,没有历史痕迹的城市,是没有灵魂且不完整的,所以保护历史建筑本身和其周边环境,并使之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再生或得到利用对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艺术价值

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所共同创造的艺术价值,是指历史文化遗产或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可以将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不同阶级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尚等等通过建造技艺,内部装饰,色彩的配比,街巷空间尺度等一系列反映出来,且这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造诣方面,还体现在历史建筑或遗产在设计创造过程中是如何与周边环境巧妙融合,相互映衬、并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艺术价值的形成还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建造技术、审美方向、民俗风情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这种艺术价值不是只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没有其周边整体氛围和环境的相互映衬是不完整的,建筑单体或历史建筑群也会因此孤立而失去原有水准的价值。今天生活中的人们在置身其中,如果内有历史建筑周边的环境氛围,很难想象到当时的景象,甚至难以体会,欣赏,领悟历史建筑的艺术价值。所以只有把历史建筑本身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还原历史本身的原貌,才能真实的反映建筑或遗产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其历史意义及价值。

4、文化价值

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文化底蕴通过大小不一的空间或物质呈现出来,譬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写有“大夫第”等的历史名人故居,建造精美,格局考究。但其建造之初,往往不是独立存在于现在的空间里的,通常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这样的现象可以用适群的原理来解释。就如同今天的某企业的职工小区居住者往往是同一企业不同部门的同事,或者某一地产的楼盘居住者也都是阶层或收入大致相似的人群。从古至今其实都类似,士大夫居住的地方附近或周边很多也基本都是同一阶层的人士,这样就出现的各种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群,拥有接近的建筑工艺或类型风格等。这种历史建筑群是属于社会某一阶层中文化品味的体现,也是一种审美类别和情趣所在的体现。而其小到每一家每一户都的设计和格局有往往都融入了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房屋主人的经历及教育。也反映着不同背景家族的文化。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产权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历史建筑群及环境的陨落,最终呈现出一处或零星几处没有原本环境了的建筑单体。虽然被人参观和游览无数,但其原本的文化遗存已经大打折扣,人们也很难凭空想象曾经这里的辉煌历史,所以通过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结合所传达的文化背景也是一重要价值。

5、经济价值

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的作用对于历史城市中旅游业的刺激是最直接也是最客观的影响,一个单体历史建筑不管是从保护的角度还是从传承其历史文化的角度都无法使周边产业和经济得到促进或者本质改变,但通过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的结合就可以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根据建筑原本的特点和功能,使周边业态融合进历史氛围。在满足历史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同时提高经济水平。[]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2

【关键词】名城;历史建筑;文化资源;投资;价值

一、西关古城历史建筑基本情况

1、古城概况

“羲皇故里”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2700年建城史,至解放初,古城自西向东完整遗存了伏羲城、西关城、大城、中城、东关城等五城相衔的格局,但至今仅遗存伏羲城、西关城,其内保存有澄源巷、育生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古民居)院落群,共140余处(其中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42处,包括: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总占地面积56公顷。有城市历史发展的活证,古树名木136株。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天水实施伏羲城保护工程,经十多年投资过亿,完成了伏羲庙修缮、伏羲广场及旅游基础设施、历史建筑(古民居)修缮等三大工程,伏羲城作为中华民族寻根祭祖圣地初具规模。

2、西关古城历史建筑遗存与文化内涵

紧邻伏羲城之东的西关古城,其内有5条历史文化街区,分布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31处,他们中有:汉飞将军李广故里、才女苏蕙织锦台、教育救国“学圣”张世英宅院、中国唯一回民翰林哈锐宅院、荣(荣毅仁父亲)氏面粉厂西北办事处、赵氏宗祠天水堂、秦州古城墙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典型历史建筑和重点院落有:

(1)澄源巷历史文化街区。面积0.7公顷。后街清真寺大殿,位于澄源巷东侧人民路25号,元代建筑,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澄源巷11号、13号、15号、17号,清代建筑,哈锐故居。澄源巷21号、23号、42号,明-清建筑,咸丰进士张庆麟宅院。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澄源巷28号、88号,均为明代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2)三星巷历史文化街区。三新巷,原叫“石头巷”,后以上海荣氏企业“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为名,改成“三新巷”,由于口传现称“三星巷”。面积2.65公顷。

三星巷16号、39号、41号,清代建筑;三星巷67号,明-清建筑,为西厢张氏张和故居。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巷9号,为清代武举赵子培故居。三星巷11号,为清代武进士张珍故居,新中国成立后拍卖给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荣氏企业秦州办事处。三星巷25号,为宋代抗金名将张俊府。飞将巷9号,飞将军李广故里。解放路74号,赵氏天水堂。均为明清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三星巷51、53号,清代建筑,葛霁云故居。葛霁云为中共早期党员,西北地区党的负责人,甘肃第一个共产党员。

三星巷北端秦州古城墙遗存,约100米。

(3)自由路历史文化街区。面积3.3公顷。自由路45号汪家院,清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路2号、91号、12号。均为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路14号,明清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已批文物点。

(4)育生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乡贤张育生先生为巷名,面积6.4公顷。

忠义巷6号关帝庙历史建筑群(北侧3幢大殿、南侧2幢附属建筑),北侧3幢大殿中,后殿正殿为元代早期建筑,前殿为明代建筑,中殿为清代建筑。育生巷42号、56号、清代建筑,育生巷60号、民国建筑,张氏民居。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育生巷43号,孙家大院17、18号,忠义巷26号邓家院(邓宝珊将军出生地)、28号,白家大园13、14号,均为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育生巷14号,清代建筑,已批文物点,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育生巷28号,务农巷2号,孙家大院12号、16号,忠义巷46号,均为明清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才女苏蕙“古织锦台”、“晋窦滔里”遗址。

(5)自治巷历史文化街区。面积5.09公顷。自治巷44号,清-民国建筑,吴鸿宾宅院。吴鸿宾,“五四”运动时与天水热血青年葛霁云等20多人在北京投身革命,在等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彭真、张友渔等同学共事。后为中共西北重要力量,首任兰州市市长。自治巷61号,明-清建筑,为张深故居,张深,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因平叛有功,授广威将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四品广威将军衔终仕归里。自治巷57号,明-清建筑,为张深世孙张焕斗故居。自治巷59号:明-清建筑,张裕故居。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古城有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27株。

3、面临的突出问题

(1)人居环境差,安全隐患严重。天水历史建筑(古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后普遍已木朽墙危,经5.12地震危及,普遍成危房;古民居院落地势低洼,雨季跨塌、雨后被淹现象时有发生;古民居居民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大多几代人共同居住,院内违章建筑普遍,电路乱接线路老化严重,存在火灾和火灾发生后无法施救的安全隐患,近年已发生多次火灾。供暖、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电信等现代生活基础设施未进院入户。

(2)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天水古城区保护与管理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难度大,擅自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违法建筑等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现象时有发生,局部已积重难返。

(3)历史建筑保护难度高资金投入巨大。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房屋产权复杂,居民普遍困难,人口密度大,违章建筑多,搬迁疏散难度高,工程投资巨大。

(4)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保护问题社会关注,已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西关古城区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历年都有建议与提案;古城保护区的广大居民普遍认为,西关古城区既已作为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法规规定既不允许开发,而保护力度又跟不上,居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普遍不满,上访量不断增多,呼吁政府加强古城区保护或者开发力度,尽快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曾在天水一次讲座上呼吁:“天水西关古城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保护,而是如何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问题!”。

上述问题如不及时有效解决,不仅影响着天水市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将危及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

二、西关古城历史建筑的文化投资发展价值

1、国家政策层面看: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中,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特色城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专家层面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文化遗产让城市更美好》中指出: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的呆在角落里,而当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

2015年9月,甘肃省委邀请中组部“一带一路”建设高层次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张克贵,对天水西关古城进行了现场调研后指出:天水古城区历史建筑群所反应的建筑年代完整、建筑个体完整、建筑类型非常完整,历史建筑所反映的文化艺术发展脉络非常清晰。天水历史建筑有丰富的木雕砖雕饰品,主要反映在大部构件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其艺术水平既不同于西北地区山西陕西木雕砖雕的粗犷,也不同于江南的精巧,而具有南北兼具的风格,其细腻的雕刻艺术水平可与江南一比,甚至胜于江南,集中反映了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时天水人民的生活情趣、思想观念、世界观,值得深入发掘保护。特别指出胡氏民居北宅子主厅楼二楼木质雕花栏板保存完好,全国独一无二、天水独有;贾家公馆的木雕砖雕艺术水平及建筑规模,比一些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平高,被评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之无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历史建筑群在国内同类建筑中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较高,可以认为是反映天水古城建筑发展史的一个小博物馆。他对天水市古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的存量表示震撼,指出非常珍贵值得保护,他们与天水市其它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决定了天水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当之无愧的地位。这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水西关古历史建筑的文化经济价值。

3、个人认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是国家宝贵财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是名城古城区的骨架与组织细胞。它们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织肌理和有力物证,是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特色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

古城、古街巷、古民居、古树、古寺是天水古城重要的组织肌理,不仅是构成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天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是天水古城独特的城市魅力所在。过去,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天水将最具古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明清甚至元代遗存的历史建筑珍品拆除,在天水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现存的历史建筑(古民居)院落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它们不是“塌房烂院”,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而是亟待抢救发掘的十分珍贵历史文化宝库,是天水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古城第三产业,促进天水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亟待保护发掘有效利用的“黄金富矿”,具有广阔而深远的投资发展前景。当国内一些城市因没有历史文化遗存,千方百计的在史料中寻找线索复建文化景点,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时,天水没有理由守着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不珍惜!不能守着“黄金富矿”“讨饭吃”,让古城区百姓依然生活在现代贫民窟中!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在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中,将天水定位为陇东南始祖文化核心区,提出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总体要求。这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紧迫感,立足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正视解决这一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在目前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新起点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大战略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妥善解决天水西关古城历史建筑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推动天水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和建设特色文化魅力城市。初步思考建议如下:

1、加快规划编制与依法报审,切实维护保护规划的严肃性

天水市新修编的《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批准实施,目前正在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修编、编制《天水市城市风貌规划》、《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复兴规划》、《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要尽快完成这些规划的修编编制和依法报审,为天水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明确科学的指导依据和法律保障。同时,建议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天水古城区保护,建立责任追究制,靠实监管责任,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杜绝破坏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现象的再发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消除当下的安全隐患。

2、保护发掘与产业投资发展并重,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区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面对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的问题,拆除历史建筑遗存建仿古建筑的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城市建设如何突出特色与个性,彰显城市魅力?这不仅要靠城市建设的完美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更要靠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建议天水要进一步加强对西关古城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内涵特点的深入研究、发掘,紧密结合以伏羲城为核心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伏羲城、西关城的有机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围绕未来天水名城古韵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天水西关古城保护中,把西关古城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各历史街区遗存的汉飞将军李广故里、才女苏蕙织锦台、教育救国“学圣”张世英宅院、回民翰林哈锐宅院、扶贫济困咸丰进士张庆麟宅院、爱国忠武将军周务学故居、荣(荣毅仁父亲)氏面粉厂西北办事处、赵氏宗祠天水堂、千年古城城墙遗址、古树名木等众多名人故居、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发掘、利用和促进名城古韵文化旅游产业的发掘策划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历史街区、不同的历史文化遗存,分别策划提出不同功能定位、不同的文化产业保护展示及创意开发利用项目;适当疏散人口,保留部分原住民、传承原有生活状态与习俗;在古城保护区引入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的展示功能和休闲茶座等现代休闲生活元素,增建一定的市民休憩场所,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古城区文化展示和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布局及游人进入、疏散、消防等设施全方位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安排。达到根本改变西关古城区生存、生活、发展条件,实现西关古城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与区域业态的多样性、可持续性、活化复兴相结合的目的,将天水古城西关片区打造成富有活力和鲜明特色的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区。

3、强化风险防控,促进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投资发展

实施这一项目面临着:适量的人口疏散搬迁、对古城传统风貌可能发生的开发性建设性破坏的防控,两大风险问题。为此,必须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公众参与,强化风险评估与防控,促进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投资发展。

一公众参与。在项目实施区引入“社区开放式公众参与治理”模式,从规划编制、保护工程方案策划、工程实施、居民搬迁疏散政策制定、古城管理运营等全过程,都要实行面向社会的公开公示制度,广泛吸收体现公众意愿,调动公众参与,最大限度化解搬迁疏散矛盾。项目实施单位要组织天水本土知名的砖雕、木雕、古建施工等艺人――组成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修缮专业队伍,参与该工程建设,确保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和队伍的培养。

二科学决策。要组织市内外知名的民风民俗、古建设计、施工专家、规划专家等组成天水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修缮保护专家咨询督导机构,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决策咨询,并赋于相应的技术监督与否决权,确保项目严格按名城保护规划和批准的方案实施,防止因经济利益绑架公众利益而引发的开发性建设性破坏现象的发生。

三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名城保护法规、规划、资源优势及抢救保护利用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意义;对居民自发的按规划要求进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的行为进行大力度政策资助奖励,对擅自拆除历史建筑、从事非法建设等破坏古城传统风貌的行为依法查处,形成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4、抢抓政策机遇,多渠道筹资融资

在西关古城历史建筑等丰厚文化遗存资源的投资发展项目实施中,只要妥善处理好抢救性保护与发掘、展示、利用的关系,拉长产业链,切实做好古城区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抢抓机遇,充分用足用活国家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多渠道筹资融资,解决投资问题。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建由政府授信的、以项目实施区的土地、国有历史建筑等国有资产作为资本金,由政府控股的股份制项目法人,统一负责筹资实施项目和统筹组织古城相关文化旅游产业的运作经营。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与社会资本采取股份制、ppp等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筹资融资。

二要用足用活政策。认真落实甘肃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5〕74号),争取将这一工程列入甘肃省“十三五”重大项目发展计划,纳入全省城镇棚户区改造、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开发行、农发行甘肃省分行政策性贷款支持。

三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修缮保护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市、区两级财政专项投入。

四、结论

全面投资开展西关古城历史建筑的抢救性保护发掘利用,对促进古城保护与复兴,有着广阔深远的文化投资发展前景,意义深远:

一是可使处于濒危之境况的天水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利用,使古城保护区全面得到活化复兴;

二是可使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万余户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生存发展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极大地促进古城区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天水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将显著增强天水名城古韵魅力和城市软实力,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与个性,有力地推动天水旅游富市战略的实施和天水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

四是将进一步升华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始祖文文化历史区核心区的地位。

总之,实施这一工程,是西关古城广大人民群众之渴求,是天水社会各界的期盼;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涉及民生的公益性德政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十届人大常委会31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主席令74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524号,2008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2016年).

[3]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2013年)、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5〕74号)(2015年).

[4]《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天水西关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2014年)、《天水市城乡建设志》(199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3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意义;保护原则;启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事业越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这既是对城市开发和老城改造热潮所造成的大量破坏的回应,也是由之引发的近代历史建筑价值重估的一个良性结果。客观地说,我国的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是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错误的改造和修复会对历史建筑本体造成难以恢复的严重损害。我国的文物筑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早期受西方影响较多,通过逐步发展,现已基本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方法理论。[1]

一、历史性建筑的概念及其保护的意义

1、历史性建筑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城市规划法》都对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做出了规定。城市规划和改建中一般应考虑保护的历史性建筑为:在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或某种建筑技术的代表作;具有较强个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在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优秀建筑;艺术价值较高、造型优美,对丰富城市面貌有积极意义的某种外来艺术形式的建筑;某些造型别致、地方色彩浓厚的建筑形式或街区。本文所指的近代历史建筑,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范畴,既包括各个级别的文物建筑,也包括少数由于数量限制或其他原因尚未列入保护名录但被公认有一定艺术水准或一定社会影响的普通近代建筑。[2]

2、历史性建筑保护的意义

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国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史,均有重要意义。历史建筑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也可得以发掘。

(1)内在价值

历史建筑记载了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符号。中国古建筑完整的木构架体系、多样化的群体布局、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木结构优越的抗震性能、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施工都是值得细细品位和保留的。许多工程浩大、艺术精湛的历史建筑是中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历史建筑不仅具有古迹本身的建筑形态表现的直接作用,还包括与古迹相关的艺术品的间接作用,如壁画、雕塑、博物馆的展品等。历史建筑可以具有旅游或者其它用途,同时还可以在妥善保护地基础上将更多现代功能赋予最初修复的形态。

(2)外在价值

从规划角度看,历史建筑在城市规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从景观角度理解,历史建筑是形成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城市景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它只是现代城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仍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区布局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历史性建筑保护原则

1、动态性原则

我国对于历史建筑保护逐渐由消极、静态的保护模式向积极、动态的保护模式转变。我国早就有专家提出动态保护的观念。例如梁思成在五十年代北京的保护规划中所提出的对城墙的利用就是一种动态保护的观念。1979年,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在进行北京什刹海的规划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此类的保护实例也渐渐多起来。例如在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中,在它的北立面保持了原有石库门的外观风貌,又将现代的餐饮、娱乐、时尚艺术等功能融合于其内部,从而使之获得了新生(图1)。

图1上海新天地

资料来源:网络

(1)保护对象的动态性

历史建筑的概念应是一个在时间上动态流变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运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在保护对象上,不仅包括古代和近代优秀建筑,而且包括当代的优秀建筑。当代的优秀建筑几十年、上百年后就会成为珍贵的“古建筑’,我们对它们从今天就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得力的保护,以防止它们过早地被破坏、改造和失修,使人类宝贵的文化成果完整的留给后人。

(2)历史建筑使用中的动态性

近代历史建筑,与其他文物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情感的和象征价值,还具有使用价值。因此,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地使用历史建筑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作的落实,而且能赋予历史建筑以新的活力,这是维护历史建筑并传之永久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当历史建筑处于使用状态时,从文化方面来说,使历史建筑的考古、艺术、建筑和文献价值及其内在价值均得到全面的保存;从社会关系来讲,它使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能得以保持它们的正常机能状态及和谐一致的关系;从经济上说,能够利用已有资产和现有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节省能源及投资。

(3)保护措施的可逆性和可再处理性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因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指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它自身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对其发展要加以控制。在此意义上,延长历史建筑的使用寿命则意味着以若干世纪而非几十年为时间段来理解历史建筑寿命,并进行持续不断地维护,同时不改变未损坏的建筑结构,在维护中采用性能已为人们所熟悉的材料,使用可逆性技术,同时任何干预活动必须有文件记录和有明确目的。

2、有机开放与再生利用原则

(1)历史建筑的保护系统的开放性

历美国建筑师StewartBrand在《建筑是如何学习的:建筑建成以后发生的故事》一书中对两座于1857年建造的建筑到1993年间的变化作了比较,发现最初这座砖结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者的改变,使得建筑的立面不断改变。[3]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行为便成为建筑的一种建造行为,是建筑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开放性原则是由历史建筑本身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建筑成长或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应选择的基本策略。

(2)历史建筑的有机再生

历史建筑的保护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信息载体,能够让历史文化信息得到延续和传播,甚至发扬。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是让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得以保全和延续,不能让之丧失和破坏,而“再生”是实现这一目地的有效途径。因为历史建筑的保护的目的不是历史文化景观的冻结和固定化,不是对已失去的往日景观的简单重现。“再生”是在不损伤历史建筑本质特征的情况下赋予其新的社会功能。这是历史建筑及环境有机再生思想的实质与真正目标。历史建筑保护中既要尊重历史发展,讲历史的延续发展,又要有所突破,以求可持续发展和有效保护。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生态环境;价值

2003年自治区文化厅对古民居、民族传统建筑展开调查,并联合建设厅、民委向自治区政府请示要求对民族传统建筑展开相关保护工作。2012年广西城乡住房建设厅、文化厅等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展开传统村落调查摸底工作,并于2013~2014年进行2次补充调查,目前已确定列入自治区级传统村落共266个,其中89个被列入部级传统村落名录。

1.广西传统村落历史文物和建筑的价值所在

(1)历史价值。传统村落见证民族历史的变迁,是民族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综合体现了本地区地理环境、乡土特色和居民独特的生活习惯。从村庄的住宅、古堡、寺庙等遗存建筑,可以看出本地区古代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考究价值。(2)文化价值。传统村落的建筑包含着人们认识自然、创造自然并将对自然的理解以独特的建筑的方式表达出来,此类建筑更是继承并有效地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为研究村落传统文化提供宝贵的价值。(3)科学价值。民族村落的布置格局和宗教特色建筑为研究地方历史演变和民族信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古庙、寺院、祭坛、住宅等建筑格局在现代看来具有其特有的科学合理性,为现代建筑格局提供科学参考价值。

2.广西传统村落的文物与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2.1保护意识较缺乏

多数传统村落的古建筑产权掌握在老百姓手中,建筑的日常维护靠村民自己承担,但村民并没有形成自觉维护的行为,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居民根据生活的需要,随意修缮、改造各种建筑或建筑结构,对原有的传统建筑格局破坏较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改造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建筑被人们拆除、遗弃,导致古建筑废弃、坍塌,改变了传统建筑风貌,失去了地域特点。

2.2资金投入不足

古建筑的维护、修缮需要大量资金,而建筑大多属于居民私有财产,单靠居民的自建力量难以完成,需要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合理保护,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古建筑的维护、修缮提供保障。目前部分传统村落的文物和历史建筑被破坏程度较严重,亟需投入资金进行修缮。

2.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于传统村落文物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以地方部门下发的文件来指导工作,对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针对文物和建筑保护问题必须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及相关保护制度,严格保护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策略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民间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物和建筑更是文化宝库璀璨的瑰宝。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在消逝,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和建筑被破坏,这是人类文明的消逝。对文物和建筑保护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3.1分类管理历史文物和建筑

文物主要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代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同时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及著名人物有关的石碑等、实物、代表陛建筑等。历史建筑则是能反映地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对研究地区历史性演变情况具有科学及历史价值的建筑。认真调查登记文物及历史建筑,建立档案并进行分类管理,对既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申报为县、市、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成立专门的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规范其建设活动。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当代情节;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保护与更新

【abstract】Fromtheconceptofhistoricarea,thearticleanalysetheconnotationandcontemporarypoltoftheconservationandrenewalforhistoricarea.thepaperemphasizethevalueoflife,thevalueofhistory,thevalueofsociety,thevalue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valueofestheticsintheontemporarysociety.andthehistoricareamanifesttherebirthofculture,thefunctionofcultureandthevalueofculture.Finally,accordingtothethreeanglesforthedecision-makingofgovernment,thecorrespondofdesignerandtheparticipancyofcommonalty,thearticleexplain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andmethodoftheconservationandrenewalforhistoricareainthethecontemporarypol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contemporarypolt,thenotionofvaluethenotionofculture,conservationandrenewal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进入空前的开发建设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新区的建设,旧城的更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等导致了历史文化及其环境,尤其是城市传统风貌的改变,使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成为近些年人们不断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伴随着这些社会问题的变化以及大众在价值观与文化观的变化,我们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和观点也应该不断做出调整,适应这种变化,体现出当代的情节。只有这样我们的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才是合理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1、传统街区的概念及其“当代”的情节

1.1传统街区的概念及范畴

“传统街区”的概念最早是于1933年8月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历史性文物建筑建筑师和技术专家会议,会后通过的《雅典》中首次提到传统街区,修复历史性文物建筑的《雅典》共提出七点主要决议,其中第三点和第六点指出:历史地段保护问题应该通过所有国家制定部级法案来解决,历史性地段应该受到严格的有监护人管理的保护。传统街区是历史地段的重要类型之一。之后,在1964年5月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历史性文物建筑建筑师和技术专家会议,会后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该第十四条进一步指出历史地段的概念: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照管对象,以保护其完整性,并确保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清理和开放。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华盛顿》又提出该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无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我国于1986年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笔者认为传统街区不单单是个体建筑,地段内的单体建筑可能并不个个都具有文化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因而使其价值得到升华。从地段的构成上看,也不只限于宫殿、庙宇等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而是包括了民居、商店等更广泛的内容。它是城市活的肌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城市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具生气的部分,是城市本身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它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反映着城市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甚至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它强化了大众对于城市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1.2传统街区的当代“情节”和新挑战

时光转逝,我们当今再次关注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时候,其价值观和文化观已经被重新定义,并且赋予了“当代”的情节。所谓传统街区的“当代”情节,也就是传统街区在当代的社会观念中的新的使用功能和为新功能所需要的建筑构成要素,以及随之产生的新的保护与更新的评价体系。传统街区的价值被发现或赋予新的内容,历史似乎被再次创造,其间引发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探讨是必然的,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是多元的。

1.2.1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影响

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3%,我过正在进入一个成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而随着城市中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城市面积、高度、密度的不断扩张,这些因素必然威胁到传统街区的生存,传统街区在这种城市变迁中也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如,我国历史文化名称昆明的中心地带的历史老街――文明街,正逐步面临着城市化的侵蚀,惜日完整的片区,今日已经成为不到100米只剩下两层表皮的残缺老街了。

1.2.2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度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使用由“无偿”变为“有偿”。这样,受级差地租影响,城市中心区地价高于周边地区。而传统街区的区位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其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很不经济,它们中隐藏有较高的土地升值空间和房地产开发潜力。在当今地产开发如火如荼的时候,传统街区的保护面临经济上和利益上的双重压力。如上海外滩传统街区的更新,依据其极为优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改造后吸引了大量的世界级品牌,提升了该地段土地的经济价值。

1.2.3当代人价值取向和个性的转变

当代社会个体特性得以充分发展,现代人强调个性的表达,现代人的特征之一就是以时尚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去表达自己,他们往往把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的元素随意的组合在自己身上去表达个性,而不是传统地、刻板地拿统一性来表达自己的身份。现代人的表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表达意义也不是单一的,这也导致了现代城市的拼贴化特征。如今一些更新较成功的传统街区,单从功能上看,已经不单单是商业和小餐饮的店铺了,一些艺术性的、时尚性的元素已经加入其中,各种时尚中心、创作工作室、视觉展览观和高档文化餐厅已经出现或拼帖在我们的传统街区中了,再加上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保护和更新工作中的使用等等,这就为传统街区的更新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上海的新天地就是在这一新标准和评价体系中诞生的非常成功的老街更新案例。

1.3传统街区在“当代”社会体系中的角色与现状

1.3.1风光的主角与乐观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一些处于乐观状态的传统街区。它们大多成为城市的主角,由于开发和更新的较好,

正处与良性的循环状态。如上海的一些历史街区被改造成高档宾馆或具有娱乐休闲功能的花园洋房区,又如上海新天地、北京后海等传统老街再开发后仍然体现出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老街因为如上因素,被成功的保护了下来,而且还成为城市经济、文化、旅游等等城市活动的核心点。

1.3.2尴尬的配角与悲观的现状

许多很优秀的历史街区,由于经济的衰落,没有得到较适宜的周转资金的投入,也就得不到教好的维护,用地环境日益恶化,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反过来,某些历史街区却过度地投入、修复与复原,“真文物,真历史”被消灭,“假文物,假历史”反而被生成。

1.3.3当代人批判性的思考

对于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我们往往过于理想化。但当我们深究的话就会发现,有些目标本身就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大众,设计师和政府都希望把一些传统街区保护下来,也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有些老街正在走向逐渐的消亡命运,为什么好的出发点却带来了不理想的结果呢?为什么这些老街还是保不住呢?我们对于传统街区都在提倡保护与更新,可是那些环境差,居住条件不好,而且区位有不好的传统老街还需要我们保护吗?是放弃还是保护?大众还期望去留住这样的老街吗?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的人对于老街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他们的期望值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在当代“情节”下不断涌现出来的,而且这些问题还会进一步的变异和升级。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不断的考虑这些问题,解决这些矛盾。

2、从当代价值观念看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2.1生活价值

传统街区内蕴涵着人类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把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作为保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以隐藏在传统街区中的传统生活方式为载体。并且以简单的、清晰的设计手法去表现现代社会的生活价值观,用易于理解的甚至是可逆的处理方法去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实现当代人的生活归属感和历史认同感。

2.2历史价值

传统街区是人类建筑活动的产物,它承载着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体现艺术、技术),而且还包含着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等众多内容的历史信息。一处历史街区就是一处文化遗址,它较为浓缩而又真实地承载着一定历史时期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建筑艺术、城市面貌、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和城市传统风貌的“标本”。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3社会价值

传统街区是包含深层历史进程的人类活动的历史见证,其价值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其社会价值在于,它是一群普通人生活记录的一部分,它提供了重要的身份认同。不仅如此,传统街区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信息资源,它是城市环境、城市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街区本身能衍生出难以估计的社会、文化、环境效益。

2.4科学技术价值

传统街区的科学技术价值在于,它们是往往利用地方材料和低技术。我们要发掘地方材料,关注低技术,希望借助传统手段谋求当代建筑学的发展。地方材料和地方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回应了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低技术策略则提升了建筑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5美学价值

传统街区的建筑、设计或规划往往是集中了公众参与设计的精华,大到整体街区的空间效果,小到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处理和装饰,这些都是很有品质的,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可以为现代规划与建筑设计所借鉴和发扬。有的街区的更新甚至采取了传统与现代并存和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美学效果,是人们的情感和对于美的感受游走与时空之间。

3、从当代文化观念看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3.1文化的再生性

传统街区地段要整体的保护与更新,建构整个传统街区的空间形式、建筑形式和景观形式。在这样一个整体中,构成了社会文明的记忆作为文化的再生。这种文化的再生性、传统街区的后续开发与利用,挖掘了新的社会需要,传统街区被赋予新的文化功能。从而构筑出当代独特的文化生活景观。

3.2文化的功能性

传统街区往往是由普通人自发建造的,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时间轮回,当代的普通大众在现代社会中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发言权,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比以前更高了。因此,作为公众记忆的重要部分,那些涉及放映他们历史发展的老街和老建筑往往回更多的得到认可,文化的功能性既在与此。

3.3文化的价值性

传统街区是全民共享的资源,它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信息。我们要再现历史的叠痕与变迁,让古迹既忠实承载历史信息,有适度创新,带来新的场所感。在当今的消费社会里,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消费对象,包括历史。我们要以这样的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和放大当代文化价值,实现当代文化的价值性。

4、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持续”策略与“当代”方法

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或是建构,或是拼贴,或是织补,或是重构。我们都要以当代“情节”为背景,以分析当代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为依据,产生和到处我们一种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策略与方法。

4.1政府的角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创新编制模式,强调整体保护,细化控制指标。相关政策和法规要突出保护要求(如保护要素的认定,保护对象的分类,历史风貌街道与空间的保护等)。建筑尺度适宜且密度适中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大特点,核心保护区要坚持“原拆原建”即严格保持现有建筑总量,并严格控制风貌区内新建筑的高度。要倡导整体意义的保护与更新,重要建筑物所在整体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完整历史街区的保护。除建筑物外,道路和街巷格局、街道尺度、街廓景城市空间肌地块尺度与形状、绿化环境、墙面装饰、地面铺典型材料和色彩等等,都是保护的要素。

4.2设计师的角度

传统街区的再利用与更新的基础是保护,因此在传统街区进行更新时回在空间利用中存在许多限制性的边界条件,对这些评判条件的评判是建筑师在进行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基础。这种评判包含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建筑师对传统街区建筑本身的认识,另一条是建筑师个人因素的介入。建筑师强烈的主观因素往往演绎成为对历史建筑进行再利用设计的概念。

4.3从民间改造与公众参与的角度

民间改造面广量大,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城市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保护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使得政府重新审视传统街区的价值使更多优秀的历史老街和历史建筑被列入保护范围,避免了一些历史建筑被夷为平地的命运。而这种从点到点的民间自发改造利用以其多样化差异性丰富了城市遗产的内涵和历史文化的底蕴。最后,公众参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对现行体制提出的一种挑战。

5、结语

一条街道的兴衰史,往往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就像意大利建筑阿尔多・罗西指出的:“历史片区是集体记忆的场所”,它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着发生在其中的事件和情感,并将其包含进过往的记忆以及潜在的有关未来的记忆中去。任何城市都有其生命周期,都经历着诞生、发育、成熟、老化、改造、更新等循环往复的过程。特别是老的街区,一般而言,在发展变革时代总是要衰落的,恢复历史街区、修葺历史建筑,保留下一些城市片段可以很好地保护城市历史遗产,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商业文化,延续城市的建筑文化历史文脉,赋予了它们新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及时代气息。

对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的分析是多角度的,从当代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分析应该是最基础的。我们的观点、方法和策略也应该是动态的、可持续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动机和期望。

参考文献:

[1][美]J・柯克・欧文.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秦丽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宾,潘丽珍,高军,冲突与反思,城市规划,2005,9

[5]董贺轩,胡嘉渝,城市历史街区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规划师,2005,8

[6]伍江,王林,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时代建筑,2006,2

作者简介: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6

1.现存历史文化建筑相对较少。滨州虽然算不上历史文化名城,但依然拥有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建筑承载着较深的民族文化记忆,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精神传承价值,更应受到很好保护和利用。目前,包括文化遗址在内,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地上古建筑相对较少。针对滨州文物保护重点及难点,依据滨州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建立具有滨州地方特色、符合滨州实际的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对于滨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和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文化建筑损坏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离开村居涌向城市,较为落后地区的众多村落老建筑被闲置且年久失修;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盲目的城市化扩张,政绩式的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致使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被拆除;为吸引游客,追求经济价值、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的古建筑被过分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使得历史文化建筑学术研究、历史见证、精神传承价值受损,比如村民违规整修古建筑、搭建商铺、改变建筑用途等情况,使得古建筑遭到破坏。此外,滨州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面临的保护意识不强(包括政府、村民等主体),保护方法不健全、措施不力,管理体制不健全,保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与古建筑开发自由度大,没有专门法律保护有很大关系。

3.维修保护困难。产权问题是造成维修保护困难的关键。由于诸多古民居建筑没有明确建筑归属问题或者即便有明晰的产权归属但是原有法律没有对不同产权具有哪些不同的权力和责任作出具体解释说明,从而造成政府在维修保护上面临“无能为力”的尴尬或者古建筑拥有者对古建筑维修保护“坐地起价”式的阻挠,乃至发生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因此,私有产权的古民居在拥有使用、经营权的同时,为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性和长久性,需要对古民居的使用方式、规划、保护利用等方面加以约束,因此他们必须承担一定保护责任。同时,各级文物保护主管部门、村集体等也需要明确管理责任和义务,包括执法主体的建立明晰、破坏古村落的法律惩戒、维护资金的投入及规范化运用等方面。

二、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1.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基础。《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早已出台实施,这为滨州市制定相关文物保护条例提供指导。同时,《滨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于2005年6月公布实施,为滨州市文物保护立法提供实践基础,提高了市级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其他地方(市)成功经验的借鉴参考。苏州市制定《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较早进行地方立法实践。山东省济南、青岛等较早拥有立法权的城市均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2015年,佛山市起草《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在完成公开征求意见程序后,于9月份进行初审,该条例将成为佛山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这些城市立法实践为滨州市及其他地市制定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对当地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地基本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领导责任等,文物保护资金基本充裕。

4.完成前期文物普查。近几年,滨州市完成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本市文物家底基本摸清,充分掌握了文物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同时,发现了诸多新的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这对市级文物立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有关内容建议

1.管理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非文物保护部门一家可为,需要住建、文化、旅游、国土、财政、公安消防、工商、环保、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历史文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结合滨州实际,通过制定操作性强、条款界定清晰、职责明确的地方性法规来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7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比较

abstract:throughtoShanghaiandhangzhouinthehistoricalbuildingprotectionandutilizationofthedevelopmentprocess,definitionanddeterminationstandards,protecttheobject,thetypeofhistoricalbuildingprotection,regulations,managementsystem,andsoonseveralaspectsofthepreliminaryresearchisfound,sothehangzhouhistoricalbuildingprotectionusetheadvantagesandshortagesof,thenputsforwardtheSuggestionsforimproving,topushthehangzhou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

Keywords:historicbuildings;protection;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上海是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较早的城市,早在一九九一年就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杭州与上海距离较近,在城市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历史建筑保护也启动较早,开展较为成熟。通过对两个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比较,分析特征,总结经验,进而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和发展。

1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与发展

1.1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发展

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上海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过程大概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

在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处于城市历史建筑整修与功能改造阶段,历史建筑原样保存与修复是当时改造的核心思想。在这个时期,主要关注于城市建设,对旧建筑的保护和更新重视程度不高,但出于文物保护和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目的,对重要的文物建筑进行了初始的修复与维护,同时也开始对以石库门住宅为主要类型的居住历史建筑进行了功能性的改造。

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是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全面展开阶段。1991年,上海颁布了国内首部保护城市重要历史建筑的地方法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近代建筑的范围,确定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判断准则: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三值”标准。被列入名单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有了明确依据。与此同时,旧城改造全面开始,在房地产开发中,没有列入保护名单和控制范围的历史建筑被大量拆毁。这一时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仍处于初始的探索期,学术上对于历史建筑的真正价值和该如何去保护,保护与改造还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尽管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实践已经日益增多,许多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技术问题也开始得到研究,但学术上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意义价值方式、程序等的研究还没有较为明确的共识和思路。

从1997年开始,经历了自发探索的改造与再利用阶段。一些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对历史建筑的艺术偏爱和研究成果使得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进入了理性的自发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拆、改、留并举”的方针。1997年开始设计的新天地广场项目是商业性改造再利用有代表性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保护历史建筑的民间力量日益壮大,钟情于历史建筑价值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开始寻找有价值历史建筑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展改造和再利用。从1998年开始,苏州河边的大量工业仓库建筑开始吸引艺术家的驻留。

从2002年开始,历史建筑保护进入了自觉的保护与改造利用阶段。不论是学者还是建筑师、开发商都对旧建筑的保护意义改造价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尊重历史和动态的保护与改造得到社会的共识。上海市逐步完善了对旧建筑保护与改造再利用的相关法规管理制度和规划控制。在市场方面,实施了建国中路8号桥、外滩3号等一批商业性历史建筑改造项目。同时,市中心大量的旧居住建筑被餐饮娱乐业的私营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的改造再利用为餐厅,酒吧和俱乐部等。城市产业历史建筑也成为改造再利用的热点,被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业区等利用。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对历史建筑如何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态度,对其的保护与改造也更为理性化和制度化,使得上海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渐渐步入一个良性的轨道。同时,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实际操作的运作机制自上而下开始积极地探索起来。

1.2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大面积的旧城改造推倒了一大批的历史建筑,使杭州历史名城风貌受到较大影响,城市面貌日益通俗化和雷同化,城市整体的古城氛围基本已不复存在。近年来随着保护理念的提高,保护意识的增强,杭州市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保护的内容方面,除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对不够文保单位级别,但是构成城市历史风貌基础的历史建筑,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法规条例及保护规划,纳入到城市历史保护体系中。

在2002年新修编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杭州市已经将历史建筑的保护纳入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明确提出了要保护好城市的优秀历史建筑,并通过全市范围的普查,初步提出了拟保历史建筑名单。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开始有意识的对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在城市旧区改造中抢救保护了清河坊等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2004年11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保护办法明确了管理的部门、职责,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确定的依据和原则以及保护的内容、措施等,是保护工作制度化,极大的推进了杭州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根据保护办法,

自2004年5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至今,已公布六批历史建筑共计337处。列入保护名单内的历史建筑编制了相应的保护规划,相关部门都将其记录档案,设置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牌,并与历史建筑所有人和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也日渐成熟,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8

仿古建筑日渐成为中国建筑界有望恢复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渠道。文章通过研究保定仿古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内容,结合文化背景,对保定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进行阐述,并对保定仿古建筑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保定仿古建筑;地域性;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

中国保定古建筑一直是世界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亚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精粹之一。保定仿古建筑不仅丰富了保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也成为保定古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还创新了仿古建筑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探索研究,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已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

一、保定仿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

保定古城的改造包括内部装修风格的复古统一化,以及室外建筑风格的古色书香气氛的营造。保定仿古建筑以“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柳槐荷花”为特色,秉承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做具体设计。例如,所有仿古建筑取用木质书法牌匾,灯光照明采用民族特色的黄珠光灯,既传承了商业街的历史文化,又体现出街道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配合保定仿古建筑改造顺利进行,裕华路街道的改造成为重点。改造分三个部分:商业服务区是以行政和管理仿古建筑的办公区为主,西起恒祥大街东至直隶总督署;历史城市风貌区主要以名胜古迹、园林景观绿植为主,从直隶总督署到穿行楼街;复合休闲区主要以综合商业店铺与休闲娱乐为主,主要从东边的穿行楼街到长城南大街。仿古建筑在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是带有古代特色的景观小品等设施,散布于广场、绿地之中。包括小型建筑设施,如碑文、生肖石像、花架等。这些设施有利于增加保定的地域性文化色彩,在场地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这些景观小品体量小,具有灵活、生动等特点。

二、保定仿古建筑的价值

(一)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建筑文明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传统建筑语言应该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在一些沿街的历史商业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尤其在保定古城旅游景点和旅游风景区中的仿古建筑标志物被较为广泛地使用。这种现象说明,仿古建筑符合人们的传承心态,同时又能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深得广大人民的厚爱。仿古建筑景观的文化内涵,既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本土的乡土特色,又体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开放性,这是该建筑的独特文化价值所在。

(二)仿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保定虽然不是旅游大市,但随着旅游业的日趋兴旺,自然也不会忽视旅游市场的经济价值。细心的人会发现,近几年来旅游业的繁荣给仿古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一阵仿古建筑风潮。因此,对这种新兴的、发展范围广泛、装饰风格多元的建筑形式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仿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现代仿古建筑的研究,有助于对保定现代建筑历史做出补充。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今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浪潮中的再现,体现出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传统地域民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保定古民居建筑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受木材易腐蚀、易虫蛀及易风化的特性制约,导致建筑物的寿命不长,不易长久保留,建筑体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通过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木材在仿古建筑中的综合运用,可以将那些曾经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自然或者人为损毁的经典建筑更长久地再现于人们眼前,能够更加直观地彰显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保定仿古建筑的发展策略

(一)增强仿古建筑的安全防范意识保定古城中仿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随着近几年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招揽游客,各地景区纷纷重建、修复、返修仿古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恰恰也最容易因结构不合理、设计不合理、布局不恰当等问题,引发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在维修之前,和景区相关设计部门应该把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木料防潮防虫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否则,仿古建筑只能沦为“临时建筑”。

(二)仿古建筑与新城市的建设并驾齐驱保定古城建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建筑的历史文化和人土风情给予原汁原味的保留;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历史潮流,不断更新城市面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仿古建筑的保护模式与新城规划并重的准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大规模的改建中,要加强整体规划以保证城市现代建筑和仿古建筑的完整统一。

(三)积极培养仿古建筑专业人才高校应该增强对仿古建筑保护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比如城市规划遗产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类专业等,但是并没有像很多热门专业那样受到广大学子们的青睐。因此,需要社会和学校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古建筑的保护研究水平。

四、结语

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出发点,决定了仿古建筑的修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收获的过程。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全世界文化相互的交流和冲击,促使仿古建筑的形式多样化地发展。保定古城建筑形式的建设应当结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和保定古城的文化历史背景,这是仿古建筑发展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薛玉宝.硬山仿古建筑施工工艺及结构类型的探讨[J].古建园林技术,2002(4).

[2]姜磊,陈方慧,舒畅.仿古建筑的真实性探讨[J]0华中建筑;2008(6).

[3]李剑平.仿古建筑形式面面观[J]0山西建筑,2002(1).

[4]姜磊,舒畅,陈方慧.西溪湿地仿古建筑设计[J].华中建筑,2008(8)0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9

关键词:立法权;设区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条例

一、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迫切性分析

1.现存历史文化建筑相对较少。滨州虽然算不上历史文化名城,但依然拥有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建筑承载着较深的民族文化记忆,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精神传承价值,更应受到很好保护和利用。目前,包括文化遗址在内,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地上古建筑相对较少。针对滨州文物保护重点及难点,依据滨州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建立具有滨州地方特色、符合滨州实际的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对于滨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和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文化建筑损坏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离开村居涌向城市,较为落后地区的众多村落老建筑被闲置且年久失修;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盲目的城市化扩张,政绩式的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致使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被拆除;为吸引游客,追求经济价值、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的古建筑被过分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使得历史文化建筑学术研究、历史见证、精神传承价值受损,比如村民违规整修古建筑、搭建商铺、改变建筑用途等情况,使得古建筑遭到破坏。此外,滨州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面临的保护意识不强(包括政府、村民等主体),保护方法不健全、措施不力,管理体制不健全,保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与古建筑开发自由度大,没有专门法律保护有很大关系。

3.维修保护困难。产权问题是造成维修保护困难的关键。由于诸多古民居建筑没有明确建筑归属问题或者即便有明晰的产权归属但是原有法律没有对不同产权具有哪些不同的权力和责任作出具体解释说明,从而造成政府在维修保护上面临“无能为力”的尴尬或者古建筑拥有者对古建筑维修保护“坐地起价”式的阻挠,乃至发生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因此,私有产权的古民居在拥有使用、经营权的同时,为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性和长久性,需要对古民居的使用方式、规划、保护利用等方面加以约束,因此他们必须承担一定保护责任。同时,各级文物保护主管部门、村集体等也需要明确管理责任和义务,包括执法主体的建立明晰、破坏古村落的法律惩戒、维护资金的投入及规范化运用等方面。

二、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1.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基础。《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早已出台实施,这为滨州市制定相关文物保护条例提供指导。同时,《滨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于2005年6月公布实施,为滨州市文物保护立法提供实践基础,提高了市级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其他地方(市)成功经验的借鉴参考。苏州市制定《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较早进行地方立法实践。山东省济南、青岛等较早拥有立法权的城市均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2015年,佛山市起草《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在完成公开征求意见程序后,于9月份进行初审,该条例将成为佛山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这些城市立法实践为滨州市及其他地市制定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对当地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地基本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领导责任等,文物保护资金基本充裕。

4.完成前期文物普查。近几年,滨州市完成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本市文物家底基本摸清,充分掌握了文物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同时,发现了诸多新的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这对市级文物立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有关内容建议

1.管理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非文物保护部门一家可为,需要住建、文化、旅游、国土、财政、公安消防、工商、环保、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历史文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结合滨州实际,通过制定操作性强、条款界定清晰、职责明确的地方性法规来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具有现实意义。

2.增加财政投入比例,对修缮费用进行明确规定。对历史文化建筑(包括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特别是非国有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应增加财政的投入比例,条例应明确要求“非国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百分之六十,政府补贴百分之四十”,如果非国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责任人承担修缮费用有困难,可以向市、区两级政府申请修缮补助。

3.引入市场机制,保护性开发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有文化价值,而且有商业价值。如何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性开发,是制定法规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问题,建议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来开发,以此推动社会力量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把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产业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才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光.我国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09.

[2]方小刚.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的法律控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3]程庆栋.论设区的市的立法权:权限范围与权力行使[J].政治与法律,2015,08:52-61.

历史建筑的价值篇10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景观设计周边环境历史建筑保护

一、古徽居保护的前提

1.1古徽居保护的目的及其限制因素

古徽居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体现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更在于其承载的当地的历史文化。因为前者可以通过测绘来记录重现,而后者具有历史性与地方性,不可复制。所以,古徽居保护的目的重点是保护和发展当地的历史文化。

一些古徽居的特点也是保护中的限制因素。环山抱水的徽州村落大多交通不便。而木结构的建筑需要人的使用才能避免由缺少通风和日晒引起的腐朽衰败。另外,不同村落保存的完整程度不同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1.2古徽居保护的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对古徽居的保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旅游开发:对交通便利的村落进行修复改善,将古徽居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并利用经营利润养护古徽居。

(2)修缮维护:对交通不便的村落进行恢复性修缮,使其满足居民现代生活方式。

(3)异地搬迁:是具有过渡性的保护方式,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无奈选择,必须谨慎对待。

二、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作用及价值标准

2.1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作用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发表的《西安宣言》,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是形成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重要有机的一部分。

通过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对保存完好的原生环境进行梳理、还原,还能对已被破坏的原生环境进行改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古徽居保护项目的品质。

2.2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价值标准

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主要从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个方面综合评定。优秀的景观设计应该以项目的性质为前提,偏重一个或两个价值方向,在三价体系中取得平衡。

古徽居保护中的景观设计以保护和发展徽州历史文化为出发点,而注重“场所精神”正是所有景观美学理念所一致认同的;从结构特点与保护方式来看,古徽居保护不单需要人的使用,还要注意经济成本。因此,评价古徽居保护中的景观设计,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主要标准。

三、对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分析和探索

3.1旅游开发方式中的景观设计

采取旅游开发方式的古徽居村落一般交通便利。根据村落保存现状,又可以分两种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1)并列分置

并列分置模式主要应用于保存完整的村落,就是将为旅游配套产生的新空间原有的村落空间分离开,通过新旧对话使两者产生联系,解决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矛盾。

从美学价值上看,新旧空间应该有一定距离并且有明显的不同,以体现对“场所精神”的尊重。从社会价值上看,村落中应适当增加可以满足旅游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设施。并列分置模式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此不作赘述。

(2)片段共生

目前对已破坏的古徽居进行保护时,仍停留在“修旧如旧”的层面。对于具有历史遗产价值的古徽居采取这种保护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古徽居理解历史。但对于普通民居,如果片面强调“修旧如旧”,只会进一步的破坏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使其成为一句与历史割裂的躯壳。

“修旧如旧”可以发展出“整新如旧”,即对新建的民居进行粉饰,以达到外表上与周边的古徽居协调的效果。这种仿古的新建筑会湮没古徽居的原真性,造成对古徽居历史价值的误读。

这两种观点都体现出一种静态的历史观,将古徽居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价值简单理解为表面形式,而看不到历史的发展,也看不到历史与当下的联系。

片段共生正是利用当下的技术手段,通过“蒙太奇式”的艺术拼贴手法,将历史遗存与新建部分穿插起来,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古徽居进行叙述、解构、重建和发展,使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产生互利共生的联系。片段共生的保护方式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一种对当下地方文化的探索与传承。

3.2修缮维护方式中的景观设计

对于交通不便的村落一般采取修缮维护的保护方式。从美学价值上看,对“场所精神”的挖掘与发展仍然是评价标准。从社会价值上看,由于修缮维护方式有投入高、难度大、社会影响小的特点,而且只需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更突出经济性。因此,修缮维护方式中的景观设计应该注意使用“乡土主义”的设计方式。

3.3异地搬迁方式中的景观设计

异地搬迁是一个敏感而又无奈的话题,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古徽居与其周边环境割裂开来。同时,在拆卸和重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古徽居的岁月痕迹和历史信息造成损害。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看,异地搬迁实际上是以牺牲美学价值来满足社会价值。支持者一般持两个理由:被破坏的古民居没有完整保存价值;就地保护难度大。

但这两个理由都不充分。认为被破坏的古徽居没有保存价值,又是犯了静态历史观的错误。所谓的“破坏”就是建筑在历史空间中的消极发展,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变消极为积极,这样才是延续了徽州文化的生命。至于就地保护难度大的理由就更站不住脚了。作为异地搬迁最成功实例的潜口民宅,其建成前后共历经十余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难道这种“原拆原建,修旧如旧”的异地搬迁比就地保护来得容易么?

结论

古徽居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景观设计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既被动的服务于古徽居保护,又主动的为古徽居保护指明方向。同时,应该以发展的历史观对待古建筑,不要只将古建筑当做博物馆中的标本。应该大胆地使用当下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给古徽居注入新的生命力,继续发扬徽州的地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卫.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姜长征,夏娃,翟云.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的思考.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13(01)

[3]宋言奇.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城市问题.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