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51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1

关键词:历史建筑现实意义几点思考

历史建筑的定义

历史建筑可概括为:相对于某个具体的“当前”或“现在”而言,在某种特定的场所环境中,早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前即己出现、且持续存在至“今”、“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1]。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保护手法上,历史建筑完全区别于更高一级的文物类建筑,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强调其在当下的可持续利用性,即现在场景的“可发生性”,允许通过当下适宜的科技手段对建筑本身进行可操作范围内的改造;而纯粹的文物类建筑则要受到更高一级的重点保护,其保护的方法和理论也不尽相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对历史的完整再现与保留”。“允许改造和利用”这一点也是本文向下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现实意义

2.1研究层面―承载历史岁月的真实资料

一座历史建筑存在并能够继续留存下去的最重要原因便是建筑本身拥有的历史价值,或者说是其“原真性”。一座历史建筑,特别是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诞生大多数都得因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某个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记录下了某一具有价值的历史片段。即便是建造者和建造目的已不得而知,人们也可因其独特的技术工艺与时代烙印而将其划入到值得保留的名单之中。通过历史建筑本身所带有的这些历史符号,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建筑建造之初最真实的那段历史,其史学价值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历史建筑存留至今也是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岁月通过“减法”使建筑由完型走向残缺,而又通过“加法”使建筑拥有了新建筑无法比拟的岁月价值。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把这种岁月印记称之为“痕迹”。这种“痕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我们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建筑本身,不再将历史建筑仅仅看作是建造之初历史的代表,而是将其看作是整个存在时间内的岁月的见证,而且使得我们能够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一种适当加入当下元素的理念来将当下的“记忆”传递下去,保护历史建筑本身也就是在保护我们历史文脉的传承。

2.2人文层面―寄托人们情感的物质场所

实际上,个体在城市空间中对某一场所缺乏认同感,意味着个体在空间意义上的无家可归;而一座城市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缺乏识别性和认同感,则从本质上意味着整个城市在历史层面上的“无家可归“[2]。凯文・林奇在其著名的《城市意象》一书中写到: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着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着提供使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3]。历史建筑就是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可被”意象“的元素。

当人们长期生活居住于城市中的某个区域,那么周围的老房子,也就同时印记着他的童年,他的学生时代,潜移默化中这些熟悉的环境已经深深地被寄予了人们深厚的情感价值[4]。

2.3艺术层面―体现建筑美感的凝固音乐

相对于绘画、雕塑、摄影等以创造者纯粹感性抒情为基础的艺术门类来说,建筑无疑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创作,这要归因于大多数建筑的服务人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要求的复杂性,也正是建筑的这一个特点,使得建筑拥有了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结合。

做为历史建筑来讲,这种建筑美感不言而喻,而更加难得的是,历史建筑的存在使得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的实体在今天我们的眼前多样性地存在着,使得我们能够脱离对于生硬的文字描述的简单想象而见到真实的艺术作品。历史上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曾在历史的某一时期引起建筑的风格走势,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标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对建筑的创造产生冲击与影响。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影响整个欧美国家的立体主义运动。“荷兰风格派”,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以及在德国的世界最早的现代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5]。

2.4社会层面―促进城市多元化和谐发展的构成要素

除了以上较为感性层面上的分析,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性上的意义。首先,在经济层面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减少了城市盲目推平重建的巨大金钱花费;其次,在城市自身的和谐发展层面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更是起到了“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法国国家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阿兰・马里诺斯在其题为“当今的记忆”一文中指出:城市发展的“加速作用”往往由一个地区的经济、技术和当地的活力等因素促成,城市发展的“减速作用’则常常由城市已有的环境脉络关系决定,其中已建成的历史建筑在城市环境脉络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最后,在城市布局与多元化层面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特别是对于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历史建筑不再单单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多的与整个城市发生关系,为城市所用。正如上文提到的凯文・林奇的关于城市环境意象的“可识别”、“独立个性”、“空间形态关联”、“情感意蕴”的几个特点,历史建筑可谓是完美符合的意象典范,所以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对于形成一个合理的、多元的城市空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至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经历了从纯粹单一的历史建筑的模拟修复到运用现代技术材料进行适度改造利用的理念变化;从只着眼于具有较高保护级别的经典历史建筑的保护到越来越大众化的态度变化;从只注重建筑本体的保护利用到开始关注建筑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变化等三个飞跃。

3.1多样性再现建筑历史价值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项目中,对于建筑本体的改造利用可谓是重中之重,但不应忽略与建筑相关的其他“软性”要素的布置,如对历史建筑文献资料、建筑内部历史陈列、建筑内外的历史活动及场景、修复改造大事记等通过陈列、展示、甚至是再现的方法使人们能够从更多的渠道、更多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建筑,这对于普及历史建筑知识,提高人们保护意识都大有裨益。

3.2注重建筑周边环境及公共空间的营造

建筑本身与其周边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历史建筑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作为建筑载体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它不但能够使得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得到更加充分、全面的表现,同时也为人们阅读、欣赏建筑提供了缓冲的空间。换句话说,历史建筑,不管是单体还是建筑群对其周边环境的控制与改变是不容人们忽视的。应该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设计建筑与环境,以此来带给人们怎样的一种精神感受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3.3无处不在的历史建筑改造活动

如果说对于一些较为经典的或者大型的历史建筑的改建利用只能是少数一部分建筑师的工作的话,那么对于一些小型的、对于社会和环境没有太大影响的历史建筑来说,其改造利用的意义则更多的就成了一种公众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说到底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是一种资源节约的意识,不仅仅只能应用于主流的建筑,这种保护意识应当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为我们从细微之处服务。

结语

时至今日,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改造已经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历程,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改造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相关领域,而相关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研究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不管时代再怎样进步,科技再怎么发达,历史建筑的延续始终也不会离开尊重历史这一本源的基础,也只有建造者和普通大众都有了这种保护意识,更多的历史建筑才会更好的被我们保护下来。

站在今天的角度,历史建筑的数量也许是可以以某个时间跨度计算出来的,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的新建筑也会成为若干年后的历史建筑,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只有处理好这种新旧之间微妙的变化过程,才能使得在更大成面上的城市建设能够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aloisRiegl.themodernCultofmonuments:itscharacteritsorigin.oppositionsReader,621

[2]周卫.历史建筑再利用之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

[4]胡兴安.旧建筑再利用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9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2

关键词:历史建筑;乡村地区;认定与保护

乡村建筑物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资源,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乡村历史建筑的特点。乡村建筑物往往能够反映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情况,反应特定区域的人民生活状态、建筑特色等,还能体现一定的民风民俗、乡村风貌,是乡村历史变迁的主要见证者。我国新发现的历史建筑物越来越多,这其中,乡村历史建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对乡村历史建筑物的认定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历史建筑的认定策略

1、明确历史建筑的定义

对历史建筑的认定,首先要明确历史建筑的定义,这样才能将历史建筑与其他建筑划分开来。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的定位为: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可以反映一定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或者具有一定的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经过县级以上政府认定的历史建筑物或构筑物称为历史建筑。从这一点来讲,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不应该限定其存在区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建筑,只要符合以上定义便可以成为历史建筑。

从历史建筑的定义中可以发现,历史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保护价值,而价值的认定标准重点在于建筑物能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科学及艺术价值。

2、明确历史建筑认定流程

对乡村历史建筑的认定应该遵守特定的认定流程,如下所示:

(1)制定认定标准。各县市政府或文化部门应该制定乡村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提供认定的依据。

(2)乡村历史建筑普查。根据乡村建筑物认定标准,要展开大范围的乡村历史建筑普查工作,这样能够较为全面的对这些建筑物进行保护。

(3)乡村历史建筑物的公布。普查工作结束之后,政府机构应该对乡村历史建筑物公布,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二、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1、完善保护法规,明确使用者要求与规范

目前,我国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当中,多以城镇类为主,而对于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法规相对较少。因此,我国应该完善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法规,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乡村历史建筑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制定地方性质的保护规范,这样就能够很好的结合地区特点,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

乡村历史建筑保护法规中首先要对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做出规定,如有违反规定者,应当进行处罚;如有对建筑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应该进行表彰和奖励。另外,保护法规当中要明确乡村历史建筑的使用者,只有满足要求的人员及单位才能使用,这样可以避免乡村建筑物因使用不当所带来的损失。例如:2010年,杭州市萧山县义桥镇出台了地方性的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义桥镇进一步加强对乡土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政策的出台使得义桥镇地区的乡村历史建筑保护有了基本的参照条例,对该地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十分有利。

2、登记建筑产权,明确修缮权责

在以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过程当中,由于建筑产权的登记不明确给建筑物的保护带来了很多不便。例如:2013年11月,珠海市唐家村发生了一起因历史建筑产权不明确而带来的纠纷案件,发生产权纠纷的建筑物是民国第一人总理唐绍仪的家族祠堂。在该纠纷案件当中,唐绍仪的后人认为该家族祠堂应该贵唐绍仪的子孙所有,政府无权行事对该祠堂的使用权,对政府将祠堂外租的做法感到不满,由此引发了纠纷。

从唐绍仪家族祠堂纠纷案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历史建筑产权的登记不太明确,这是导致很多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乡村建筑物的认定完成之后,应该登记建筑物的产权,建筑物产权所者在享有建筑物产权的同时,也具有对建筑物进行修缮的责任。在建筑物保护的过程当中,如果建筑物发生损害、破坏都需要进行修缮。乡村历史建筑物产权的登记,不仅明确了修缮权责,而且还能够避免产权纠纷案件的发生。

3、发动群众力量,提升保护意识

乡村历史建筑的位置决定了其保护力量的主体,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乡村居民才是保护乡村历史建筑的主要力量。为了能够发动群众的保护力量,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居民介绍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广播或网络进行宣传、印发历史建筑保护宣传单和保护手册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有积极意义。此外,如果需要还可以在乡村建立历史建筑保护组织,帮助政府或文化保护人员开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还可以在乡村内部制定一些规定,违反规定者要进行惩罚。

4、多种渠道融资,充实保护资金

对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仅仅凭借政府的资金补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要积极的调动各种市场因素,拓宽融资渠道。例如,政府可以建立乡村历史建筑保护的公共资金,鼓励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个人进行投资,可以通过公益慈善的方式来筹集保护资金,还可以采用的方式进行融资。总之,在乡村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的筹集过程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多种市场因素的作用是参与调解,这样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才能够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

5、修复历史建筑,设立保护标志

对乡村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之前,可以适当进行修复,修复的原则是不对原有建筑物的外形、高度和色彩等做出重大调整,可以对建筑物的内部进行修复,如调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和结构等,还可以对历史建筑的设施进行更新。对乡村历史建筑的修缮必须合理开展,不能因为修复而导致其价值下降,丧失保护意义。以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为例,在对康熙年间明伦堂进行修复时,古老的墙体贴上了新式瓷砖,保护价值大打折扣。此外,乡村建筑物在认定保护之后,要在建筑物的周围设立保护标志,将建筑物的名称、价值、保护单位、保护日期等进行详细说明,标志要显眼,利于判别。

6、建立历史建筑应急救灾体系

2014年1月11日凌晨左右,香格里拉古城发生火灾,据报道,古城大约三分之二建筑都被损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这场火灾的发生不难看出,我国历史建筑物应急救灾体系仍不完善,不能应对一些紧急情况。因此,我国应该完善历史建筑物应急救灾体系,提升历史建筑保护力度。应急救灾体系首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判,并制定应对方案。其次要配备足够的保护人员,配备防火、防盗等措施。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应急救灾小组,一旦出现意外,立即进行处理,将损失降到最小。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乡村面貌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一些历史古建筑的生存空间在逐渐变小。为了保留乡村历史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在注重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乡村历史建筑认定与保护策略。我国应该完善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法规,制定地方性质的保护政策,拓宽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应急救灾保护体系,这样才能保护好乡村历史建筑,让这些历史财富能够留存下来。

参考文献: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3

关键词: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abstract:embodyingthecity’shistoricalandculturaldevelopmentandreflectingtheurbanviewfeaturesconcretely,historicalbuildingsarepreciousresourcesthatcannotregenerateandconstituteanimportantpartofurban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withChangzhouHistoricalBuilding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asanexample,thepapertriestoanalyzetheprotectionofhistoricalbuildingsfromfacetsofhistoricalbuildingconcepts,protectiondoctrines,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andprotectionmeasures,etc..

Keywords:Changzhou;HistoricalBuilding;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68(5)

常州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突出。为了保护常州名城风貌,规范对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和使用功能,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常州市政府于2008年公布了《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和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并由常州市规划局组织东南大学和常州规划设计院共同承担《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及保护策略研究》。该研究重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修缮程序、修缮技术导则、常州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现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提出,以期大家共同探讨。

1历史建筑的概念

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在使用,根据语境或者阐述目标的不同,被赋予“古建筑”“文物建筑”甚至“近现代建筑”①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历史建筑似乎等同于建筑遗产,脱离语境或者说历史延续性的使用“历史建筑”这一词语,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因而有必要对历史建筑的起源进行一些梳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建筑的概念形成是伴随着人们对遗产对象的认识而不断扩展。

1.1历史建筑概念的界定

按照时间、建筑与城市遗产的代表性、保护的参与性与目标而言,历史建筑的界定与保护伴随着下述观念的变化而获得界定:

1.1.1历史建筑在时间层面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概念反映了遗产观念在时间层面上的拓展,从历史性的建筑的到历史的建筑,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400年以上的建筑方可称之为遗产,但按国际当下通行建筑遗产的判定规律,50年被作为一个量化的界限,在unesco亚太区遗产保护奖项的评定标准中,50年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历史建筑。而杭州市更规定“建成不满五十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经批准也可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1.1.2历史建筑在保护对象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也意味着对遗产的保护对象从选择神圣的、具有政治意味的考虑扩展到地方性建筑,民居、工业建筑和城市肌理的保护,保护管理的监管部门中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以英国为例,英国在欧洲有着最为严谨的遗产名录登录体制,其负责遗产保护的主要中央部门为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epartmentofCulture,mediaandSports),而相关具体事宜则由英格兰历史建筑和纪念物委员会(HistoricBuildingsandmonumentsCommissionforengland,简称为englishHeritage)负责。但在近年来,出于对历史,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登录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至1997年有约31%的地方政府有地方名录,至2007年则约有50%,制定和保护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社区及遗产保护部门的共识。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国家统一的参考性登录标准,主要是由地方规划部门负责保护的工作人员根据地方实际并参考englishHeritage制定的法定名录登录标准进行选评登录并向社会公开,有的则被纳入到由地方政府建立维护的历史环境记录(HistoricenvironmentRecords)系统中。同时,与国家法定登录遗产项目不同的是,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国家法律来进行保护,而是通过规划系统实施保护,通过地方规划部门制定地方规划政策,以常规的规划控制程序实施对这类遗产的保护。

1.1.3历史建筑在保护深度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界定也表明在遗产的保护深度上从单纯的建筑实体的保护到面向城市和人居环境的整体保护,从单纯以博物馆为目的的保存过去时光的努力,扩展为保存城市与过去的联系,适应城市的规划发展,调适变化的力量。“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

2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基于上述的观念界定,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文物建筑的保护,必须保留适当的灵活性。文物建筑的保护是文物本体有价值信息的最大限度保存,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必须强调在保护前提下持续利用以及对城市历史风貌延续的功用,也就是历史建筑宜采取的方式是保存外貌,改造内部。

历史建筑的保护离不开合理的利用模式,尤其是位处城市中心区的适当提高公共性的转变不可避免。由于大量的历史建筑位于老城区当中,伴随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的原有功能形态也在不断的转变,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传统城市的居住功能向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转变,因而在尽可能在延续历史建筑历史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其公共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历史建筑的分类、修缮模式及修缮程序

由于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较广,因此其保护方式及修缮难度加大,急需根据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对其进行分类保护,并明确其修缮方法及修缮程序。

3.1国内城市的历史建筑分类情况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将历史建筑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并在保护利用的要求上进行差别化得管理。上海则根据重要程度将优秀历史建筑分为三级,并在进行荷载复核的时候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级别较低的建筑修缮时的荷载复核适当降低标准。分级的作用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适当的灵活性,在对价值较高和历史意义重要的建筑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而对于一般性的历史建筑,使其在保护操作的流程相对简化,对外观和内部结构、平面形式的保护改造存在更多的自主性。

3.2常州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模式

根据常州实际情况,将建筑物类历史建筑保护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及完好程度,评估分为三个类别,借鉴了非文物建筑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量化的方式确定等级(表1)。

结构体系、装饰装修上进行工程手段强度的区分。对应的修缮工程分为保养维护、修复改善、整治改造三类(表2)。

3.3常州历史建筑的修缮程序

在程序上,主要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明确常州地区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实施的具体的操作流程规范及要求。具体通过明确在设计、报批、施工、监督、管理等环节的要求,同时建议设计资质要求为满足民用建筑修缮设计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设计乙级资质;施工单位需满足民用建筑施工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施工乙级资质;加固类工程需要特种专业工程施工资质。并且根据前述价值分类和功能类型对历史建筑保护程序中涉及的测绘、检测鉴定、图纸要求和专家指导提供建议。

4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通过多学科的参与,针对常州地区特点,汇集梳理国内相关规范,制定具体的保护修缮要求,作为管理的参考和设计、施工的依据。包括:

4.1历史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修缮要求

包括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的要求,街巷、河道及附属构筑物保护,园林景观及古树名木保护,传统庭院的主要形式及保护,增设照明、广告设施的要求和构筑物保护的环境要素要求。

4.2房屋屋面、墙体、楼地面、地基基础的修缮要求

包含常州地区屋面、墙体、楼地面的通常做法和对应的保护修缮程序及技术要求。

4.3房屋主体结构的修缮要求

包括常州历史建筑的通常结构类型,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具体检测、保护设计和修缮标准。

4.4装饰装修的修缮要求

根据装饰装修材料的不同和传统工艺,针对典型的病害情况提出通常的修缮措施与方法。

4.5功能设施改造要求

针对历史建筑周边道路、地面铺装、管线敷设提出规划和改造原则,针对居住类型的历史建筑提出功能设施改造要求,针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出历史建筑中的注意事项,鼓励新能源及新材料的运用。

4.6抗震、消防改造要求

建议历史建筑进行抗震、消防改造,建议使用针对历史建筑特殊的抗震和消防手段。

4.7常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图则

为了避免设计、施工中由于缺乏对常州地区的了解,导致在修缮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根据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和工艺特征,从平面组织,结构体系,造型与立面,屋面、墙垣、楼地面,装饰装修等五方面总结整理为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作为对历史建筑使用和日常维护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

5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5.1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历史建筑的利用从本质上包含保存的意义,因此,谈及历史建筑的利用离不开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保护的目标是让历史建筑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在其功能再生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开发权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发展是重要的手段,将重要历史建筑基地上没有使用的开发权转移到其他基地上的做法,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因为通过这样的转移,可以使历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到影响,同时从经济上也解决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困境。

5.2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与之配套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历史建筑往往存在产权复杂和多业主使用的状况,为延续历史功能、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与使用状况,降低人口密度是适宜的做法。①鼓励国内外组织或个人购买、租用历史建筑;②鼓励公有住房的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和经审定的“修缮方案”有关规定,迁出现住居民,修缮后自用或出租出售;③对外迁住户给予资金补偿或住房面积返还等优惠政策。结合历史建筑的等级划分,对部分保留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允许进行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必要功能设施的改造,以满足持续居住使用的基本要求。住户可以选择自愿外迁或结合保护规划与修缮设计进行政府主导的外迁工作,补偿方式有产权调换、货币安置、回迁安置等。

5.3历史建筑修缮资金筹措和产权转让

同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安排的资金;社会各界的捐赠;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公有建筑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合理利用方式获得的收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以捐赠、购买和租用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鼓励以基金会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补贴奖励。历史建筑保护整治工程,包括搬迁安置、方案设计、整治修缮等,根据历史建筑房屋所有权性质不同及保护整治的程度不同分别在保护资金中列支,从而引导、鼓励民间对历史建筑的自发性保护。

需要建立合理的历史建筑的产权转让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的土地政策,历史建筑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往往成为制约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问题。经腾空搬迁修缮的历史建筑,需转让或出租的,应当采用拍卖或招投标方式,让受让人可以依法办理产权或租赁登记;而单位所有或个人私有的历史建筑,产权人在转让、出租后,应当报所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管理机构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

5.4常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模式

基于上述原则,课题组建议常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利用的功能设置主要有:维持原有功能、博物馆和展览馆、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及城市小品等几种模式。

5.4.1维持原有功能

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这是使用历史建筑的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

5.4.2博物馆和展览馆

适用于整体保护的具有较高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历史建筑,在体量等符合利用需求的情况下,可开发为历史博物馆和或展览馆等公益性用途。如老礼和堂等。

5.4.3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

适用于整体保护或局部保护的历史建筑,要求建筑风貌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可发展办公、休闲、餐饮、会展交流、活动中心等文化商业活动。如暂园遗址、洋行旧址、民宅(玉佩弄5号)、吕宅(正素巷3、5、7号)、民宅(鹤园弄22号)等。

5.4.4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

适用于具有休闲、旅游开发价值的局部保护或整体保护的聚集在一起的历史建筑,可结合古运河常州段的保护申遗形成常州传统特色地段,结合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城市公共开发空间。主要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青果巷西段等在内的历史建筑,包括华宅、段宅、姚宅、何宅、陈宅、曾宅、潘宅、吕宅、刘仙师庙等。

5.4.5城市小品、旅游景点

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历史构筑物,可结合其独特性和艺术性成为城市小品和旅游景点。如钱名山墓、山海镇石、古井、袈裟塔、太平兴国讲寺重修之碑、重修忠义祠记(乾隆26年)、重修常州府忠义祠碑记(道光18年)、进士坊残件、会元坊残件、塑像、烈帝码头遗址及古纤道等。

6结语

城市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的战略性资源,明确历史建筑的概念、确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明确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要求、合理长效地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在这篇对2004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解读中,历史建筑就被定义为传承文化内涵的近现代建筑。傅爽,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一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法规,城乡规划,2004.4,p30。

参考文献:

[1]Raymond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J].李百浩,译.华中建筑,2001(2):95.

[2]Raymond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续)[J].李百浩,

译.华中建筑,2002(2):34.

[3]F・吉伯德.市镇设计[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建筑史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heteachingmodeofarchitectural

HistoryofartDesignSpecialtyinColleges

LianGJun

(art&DesignSchool,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63)

abstracttheproblemsinthearchitecturalhistoryteachingofartDesignSpecialtyinCollegeswererethought.itwaspointedoutthatthearchitecturalhistoryeducationwasageneraleducation;aexperiencetypeteachingmodeshouldbeadoptedinthearchitecturalhistoryteaching.Severalspecificmethodsofexperienceteachingwerediscussed.

Keywordsartdesign;architecturalhistory;teachingmode;experienceteaching

高校设计艺术学一级学科体系内的建筑史课程,目前正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遇:一方面,它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似乎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建筑史列入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施却正遭遇着“滑铁卢”:不但教师感到教学乏术,学生也觉得兴味索然。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与学校。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史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摸清其中规律,使这门课真正体现出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基础性、指导性意义。

1对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反思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史教学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建筑历史知识的解读遭遇了障碍。教学方法的改良应从扫除这些障碍着手。

1.1文本符号的障碍

根据符号学的观点,一切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建筑史当然也不例外。传统的建筑史教学更多地关注建筑风格的演变。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图案、纹样、色彩、造型等的组合。但在初学者眼中,这些风格远离了他们熟悉的当代的鲜活生活,更像是一系列复杂难懂的编码符号――以西方古典建筑为例,对于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法国古典主义、欧洲新古典主义的风格流变,初学者往往会觉得是均质而平淡的,很难找出其中明显的差异;而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之类的复杂结构,同样也会构成学生解读过程中的符号障碍。

1.2教学媒介的障碍

沃尔夫林发明的幻灯片配合语言精讲的方法,迄今已成为艺术史及建筑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标准范式。在这种教学法中,静态的图片是最主要的教学媒介。图片的使用的确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传达的效率,但运用于建筑史的教学中仍然具有很多局限――建筑艺术实际上是三维甚至是四维的时空艺术,二维图像很难表达出人们进入空间时那种多维的复杂感受:空气、温度、湿度、明暗,每一个方向转换带来的心情的微妙变化……人们不会因为看到了金字塔的平面、剖面图,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就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金字塔。同样,如果不是亲临其境,光凭图片,我们对萨伏伊别墅的空间印象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

2对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思考

在艺术设计专业当前的建筑史教学模式中,掌握并记住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经典建筑形制等内容往往成为教学的指向性目标。然而在学习实践中,囿于文本符号及教学媒介的障碍,学生其实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记忆也就成为一件异常痛苦的事情。

文化史学者布克哈特认为,历史研究属于教化,而不是科学。杜威也指出,教育可以无目的,教育是生长,除了谋生的工具价值外,还有内在价值――使学生了解到事实、观念、原则和意义。①这些观念提示我们,建筑史教学不应以过分严谨、科学化、概念化的面目出现,它除了提供建筑现象的知识,更应该关注建筑现象、人及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例如,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命运的戏剧汇,如何导致了建筑现象的发生、发展、延续和灭亡。如果这是建筑史讲述的重点,那么这样的建筑史一定会消灭历史与当代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激发共鸣,因为它与人性的基本情感相通。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史教育首先应定位于一种通识教育:不急于提供节点式的知识概念,而要关注学习者成长面上的价值熏陶、思维培养、情感的健康化。这样,建筑史教学才能发挥其基础的塑造设计者良好品性的作用,同时,将艺术类学生从其不擅长的记忆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挥其情感丰富,领悟力强的优势,正确释放其学习能量。

3教学方法的思考

作为通识教育的建筑史,其教学应采用“体验式”方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来,而应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即将被传输的知识重新加以解释,建立新的理解。学习因而成为一种体验的过程,即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产生切身的感悟,知识从而被内化为亲历过的情感和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大脑而言,体验比认知更真实。概念的认知比起情感的体验,后者更有力量。②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既强调教师主导,又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向型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建筑史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尽可能接近真实地还原建筑所处的文化情境,在此过程中,文本符号及教学媒介的障碍被超越,建筑的意义及价值得以凸显。

3.1结构主义

霍克斯认为,“任何情境中,某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③根据结构主义理论,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由一系列元素构成的网络结构中。对元素的理解不能将其与整体割裂,而应将其置于整体网络中,并与其它元素联系起来。

建筑的演变是体系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孤立的建筑现象是不存在的。在建筑史教学中,用结构主义方法对建筑史要讲述的内容进行梳理,呈现各内容要素之间的脉络关联,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史的清晰整体概念,更好地理解建筑现象。如图1。

图1建筑史的内容体系

3.2意义赋予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被赋予意义的刺激,才容易为人理解,形成记忆。同样,作为符号体系的建筑史,只有被赋予意义才能作为有效的信息刺激,被学生所接受。建筑是为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而建造的,历史建筑的意义,只能到其所在的曾经具体而生动的历史生活中去寻找。正如布鲁诺・赛维所言,“含义最完满的建筑历史,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的事物全部,若要确切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布克哈特也认为,只有文化史而没有专门的艺术史。建筑现象就是其所在的历史横断面――由政治、经济、宗教、制度、艺术、军事、自然等事件缠绕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生活中的一方碎片。理论上说,只有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建筑所处的历史情境,我们才可能接近历史上的建筑事实。

但是,作为一种由符号体系所承载的建筑史,其讲述的内容不可能事无巨细,建筑史的讲授首先要建立起一种文化史的宏观视角,在经过梳理的历史结构中选取具有共同意义的典型素材。以古埃及建筑的教学内容为例:如何解释古埃及建筑所具有的永恒、巨大的特征。原因在于:单调的规律性的自然景观――太阳运行的循环不休、尼罗河泛滥的周而复始;由沙漠及海洋封闭的地理版图;较为安定的社会制度――这一切典型现象的组合促成了埃及文化中关于永恒、生死、轮回的二元哲学观和具体情境中的建筑现象。在这里,建筑形制和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3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凸显建筑现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建筑史教学中,可以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运用对比。前者是历时的,对某一建筑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后者是共时的,对同一时期同类建筑现象在不同地域的发展状态进行对比。对比如同为建筑现象在建筑史中找出纵横坐标,对其意义进行精确定位。对比本身又是一种思维概括的过程,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将西方古代希腊、罗马的民居建筑与中国古代民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庭院式或天井式的共性,而在布局及围合形式上又有不同。这种发现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到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3.4影像资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影像较之静态图像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同时,电影艺术中所展现的虚拟时空,较之二维图像更能提供现场感。在建筑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影像资料,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日本吉卜力出品的动画片《侧耳倾听》中有一段女主人公追随一只猫咪,奔跑穿越各种不同空间场景的片段,在笔者看来,则是一段可用来阐述建筑史中空间序列原理的绝佳素材。电影《启示录》中在神庙上举行活人祭祀的片段可用于增进学生对美洲血祭文化及美洲金字塔的理解。而《安藤忠雄的建筑诗》则可以配合现代建筑的讲解。教学实践显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影像资料必须紧扣主题,进行周密的规划。最有效的方式则是运用视频录制软件,将影片中的素材剪辑成小段,与教学课件整合在一起。

3.5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空间重构

专题研讨使学生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追寻意义,主动获取知识,分享成果。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筑史中的形式美学。可以设定以下命题:文艺复兴建筑与哥特建筑的美感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文艺复兴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共性是什么?等等。鼓励学生依据心理学美学规律对现象作出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

实地考察是指鼓励学生到空间现场亲历体验。例如,利用艺术采风的机会考察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讲到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这一章节,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当地的基督教堂,体会教堂建筑中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空间重构是指对建筑经典作品进行多层次解析,在此基础上手工制作建筑模型,或是利用SKetCHUp草图大师等软件对空间进行虚拟再现。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一个经典建筑从场地分析到功能规划再到空间(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7页)构成的全过程,今后必将成为建筑史体验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4结语

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将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史教学的课堂变成一个百花盛开的乐园,没有了枯燥的符号、概念,有的只是师生共同发现、探寻的乐趣。这种理想要变成现实,需要教学者艰辛的努力――竭其所能地提高自身的素养,耐心搜集、遴选教学素材,精心预设或编排各种可能的情境。而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注释

①杜冰冰.体验式教学模式于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0(3).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5

一个建筑从建筑师那里分离出来,它便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人们对建筑的分析,在经历了无视意义的功能主义之后,越来越多地回到了人的世界,回到了意义。通过对建筑本质的还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建筑是一种人化的空间,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寓含人类活动的各种意义。在我们人类最早的建筑模式中,洞穴只代表了一种遮蔽的功能,但后来它还包含了“家庭”、“群体”、“安全”、“亲切的环境”等涵义。事实上,任何建筑对于观者——其直接或间接的使用者来说,都具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用的还是情感的。这意义使非文字性的建筑成为文本。

可是,建筑本身并不直接呈现意义,只有通过理解和解释,才能达到对其意义的把握。在我们的实际体验中,把握一个建筑的意义,很难用一种同化的标准。即使建筑师本人全面而真实地吐露了他的设计意图,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建筑仍然会作出不同的理解。而历史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理解是追寻作者原意和重识文本意义的精神过程。这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疑问:当一个建筑成为我们的理解对象的时候,它只表达它最初试图表达的,情况难道果真如此吗?

传统释义学认为,解释是对作者原意的追寻。现代释义学则一反传统释义学的主张,认为理解者不是抛弃成见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而是理解者的观念与作品所揭示的观念的互相交融,理解也是一种创造:每一种理解都是相对的,有多种多样的理解,而且对一件作品的理解和解释永无完结。

由此可知,作为文本的建筑不可能对理解者具有一种真正的约束力,理解者并不能重建一个有着它原来的意义和作用的世界,没有一种单独的理解能完全符合所谓“建筑的客观意义”。以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为例,这一方案的奥妙就在于让人们自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林樱的意图是使纪念碑带有一张白纸、一块白板的意识。它不是一个房间、不是一座建筑、不是一个广场、也不是一个公园。”让观者如何去追寻作者的原意呢?事实上,当观者进入了意义的王国时,就没有必要返回到建筑师那里去。不仅建筑师的原意无法还原,就是建筑原来的意义也无法还原。一个建筑从建筑师那里分离了出来,它便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从而使它的意义有超越其设计者意图的可能:“文本的意义不是有时超越作者的意图,而总是超越于作者的意图,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而是一种生产活动。”正是理解者的理解的不可穷尽性成为现实。意义是一种不断被发现的过程,它绝不会被耗尽,实际上它是一种无穷尽的过程。

所以,建筑的意义不能归结为建筑师的原意或某种客观意义,而是由于观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甚至无穷无尽。可见,建筑是一种释义学的对象。

解释不是克服建筑“文本”与解释者的距离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我们承认建筑师具有基于他的社会处境的历史结构,那么观者也必然以一定的方式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筑师和观者都以自己一定的方式处于历史之中,他们的历史特殊性和局限性无法消除,对建筑的真正的理解不是如何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适应这一历史性。时间的距离不可能被克服,观者不可能把自己重新置入超越自己的意识去进行解释,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面对过去。我们不能以一个古代人的心境去体验故宫,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甚至可能没有机会进入那片富丽堂皇的院落。因此,重建建筑师的原意只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诱惑。无论建筑还是理解本身,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历史是在时间距离条件下发生的,它总是会对建筑的现在产生效果,只有当这种效果被观者所认可和理解时,建筑才能真正被理解。“同一件作品,其意义的充分性只有在理解的变化中才能得到证实,正如同样的历史意义总是不变地处于进一步被确定的进程中一样。”一个建筑的意义不可能在一个时代被穷尽,时间的进程会更加显示出理解的不可穷尽性。

既然人类生存的历史性无法消除,不同的理解者也不可避免地处于其自身的和当前的历史文化条件中,因而具有不同的成见。成见是先入为主,是预先理解,指那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观点。丝毫不带成见的观者是不存在的,观者总是在自己的成见中去理解的。

伽达默尔认为,成见是历史性赋予解释者的创造性积极因素,成见为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界”。“视界”就是看法、观点或见识,理解者和被理解的对象都有各自的视界。理解的过程并不像传统释义学要求的那样,理解者抛弃自己的视界而置身于理解对象的视界,而在于在理解中扩大自己的视界,使它与别的视界融合为一体,这就是“视界融合”。即理解者的现在视界与对象的内容所包含的各种过去视界相融合的过程。视界融合产生新的视界,给人以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理解对象的过去视界永远是同现在视界融合于理解的经验中。在这里理解并不是某种主观,一方面,理解离不开传统、成见、现在成见;另一方面,理解又离不开我们要解释的对象、过去视界。理解是文本的含义和人的实存相互渗透的过程。

当观者与建筑遭际的时候,建筑的表现力并不局限于它最初的历史视界,因为建筑始终有它自己的现在,只是一定程度上在它自身中保留着它的历史起源。对一个产生于过去时代的建筑的理解无疑需要一种历史的视界,但这并不是要我们把自己重新置入过去的历史情境中来获得这种视界,相反,我们总是先存在了一种视界,然后才把自己置于那种情境中。理解是在观者的现在视界与建筑的历史视界相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理解拓宽并超越了二者各自的视界,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如同随着人的运动其视野与地平线不断变化一样,人类生活的运动历史绝不会固定在一个点上,观者的视界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总是变化的。这样,当建筑的意义和观者的视界一起处于不断的生成活动过程中时,理解便成为一个无穷尽的过程。

语言是过去视界和现在视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必要媒介作为把用一种纯语言说的话转达给另一个人理解的手段,最初的释义学所处理的是纯语言的文本:理解了所说的话的意思,然后用一种语言把它重新构造出来。然而,释义学发展到现在,已不再局限于处理纯粹语言事件,一切有意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成为释义学的文本。而无论文本的形式如何,其意义的表达方式首先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帮助别人理解的对于可知事物的解释都具有语言的特性。这样,整个世界经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最宽泛的传统概念因此被规定为——包括本身不是语言的东西,但可以用语言来解释。”它不仅包括人们在制造各种类型的器具和装饰品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关于工具的“使用”,制作的技艺等等东西,而且还由此扩展到人们的生活历程中所流传下来的习惯、典范等约定俗成的东西。那么,建筑是否属于这个范畴,或是它另有一个特殊的归属?

根据我们的经验,建筑并不直接是一个语言的文本,而是属于一个非语言的传统,建筑本身说的,是我们称为建筑语言的东西,建筑正是由于它而得以保存和表现。

现代释义学尤其强调语言在理解和解释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理解都以语言为媒介,无论理解的对象文本是否是一个语言的对象,理解过程都同语言有密切联系,因为理解过程是在语言性的传统、成见、现在视界参与下进行的。“事实上语言表达的问题已经就是理解的问题,一切理解都是解释,一切解释都通过语言媒介而发生,语言媒介会使对象成为文字,然后它同时却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解释总是用语言来表达对象的意义,语言是过去视界与现在视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必要媒介,没有语言,这种视界融合是不可能发生的,“发生在理解中的视界融合是语言的特有成就。”

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并不是说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用时拿起来,不用时放在一边的工具和一套表意的符号系统。现代释义学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语言的,认为语言是通向哲学释义学的跳板,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寓所”的论断表明,人借助从内部向我们发话的语言来理解存在。“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并不是说存在就是语言,而是说,语言是存在的揭示,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来理解存在。“人永远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就是这个意思。语言是人和世界的中介、是人和世界的交接点,语言性把人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语言性是任何世界的本质关系。就语言同人的关系来说,人的本质是人的语言性,就语言与建筑的关系来说,二者是本体论关系。建筑表达自己的方式是建筑自己存在的一部分,建筑由建筑语言表达、揭示,建筑语言就是建筑存在的一部分。所以,建筑只能是建筑语言的建筑,离开建筑语言,便没有建筑。

建筑语言不断表达新的内涵,然而,对于建筑的体验和理解又不同于从过去传到我们现在的非语言的工具或实践的理解,因为建筑并不仅仅像过去的遗迹对历史研究者说话那样,或像提供某种永久东西的历史文献那样说话。建筑始终有它的现在,建筑和它的当前观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同时代性。建筑对观者说什么,就好像那是专对他讲述的,是当下和同时代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去理解它所讲述的,使它的意义对我们自己变得清楚明白。因此,建筑体验是世界经验的一部分,如同世界经验一样,也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建筑语言是由它被每一个观者自我表现理解这个事实构成,它永远即时地、依靠它的同时代性来表达。

在这个综合的意义上,建筑语言克服了在纯语言与观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距离,向每一个观者展现建筑,而展现并不意味着建筑作品只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客观意义,等待观者通过理解去寻找。建筑的内在结构提供了多义的可能性,向不同时代、不同的观者开放,等待观者在理解中发掘其意义。由此可见,建筑的意义既不在建筑本身,也不在观者方面,而是存在于每一个特定的现时的理解活动中。伽达默尔曾借助于游戏概念来论述艺术作品的特征:艺术体验如同游戏。游戏既不依赖于客观对象,又不依赖于主体意识,游戏是一种“发生”。游戏的实际主体不是人,而是游戏本身,是游戏的来回运动。这一游戏概念使我们认识到,建筑也具有一种参与的特性,即观者对建筑的参与及其对建筑意义实现的重要性。建筑体验中的理解活动不是依据某个概念进行的,而是在对单个建筑的感觉中,在具体情况中发生的。理解活动是观者和建筑交融成一个新的共同体,理解就是和建筑达成共同性,要想使一个建筑获得生命,观者就必须通过一种积极的参与去发现建筑的意义。释义学的观点拓展了建筑语言,使建筑语言不断表达着新的内涵,有待于我们去发现。经典的例证是勒。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被理解为诸如合拢的双手、浮水的鸭子、修女的帽子、航空母舰、一只大钟、一架起飞的飞机……正是这不断更新的理解和发现,构成了建筑的意义永无穷尽的源泉。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6

关键词:新旧建筑;北京四合院;融合策略;创新策略

在历史文化区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新与旧的建筑相互结合去发展,选取适合于当地文化发展的新元素加入到新的建筑设计中,同时还要保留传统的文化建筑,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1新旧建筑融合与创新的意义

时代在进步,摒弃糟粕,迎接美好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座座老住宅,一个个老街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和城市发展的荣辱兴衰,记载着曾经的光辉与理想,在新世纪却逐渐暗淡无光。主要原因在于,在现代条件下,老建筑对空间和资源的使用存在众多不合乎常理之处,随着世界人口的逐步增长,各地区条件合理调集迫在眉睫,而作为东方甚至世界大国的中国首都北京,更是为世界人民所关注,所以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使国家首都更具有现代气息是改造的重中之重。例如,四合院就是古建筑意义的完美表达,它是北京甚至是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的符号象征。所以在改造中,我们需要的是融合与创新,而非拆建那么简单。《威尼斯》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所以保护历史建筑特点也是保留千百年的传统,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它们既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也是创新的灵感源泉。

2新旧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文化的发展

北京四合院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潜在的文化价值,也是融合的突破点。时代更迭,文化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在新旧文化冲突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旧文化的弱势,而是取其精粹,融合现代元素达到焕然一新的感觉,以增强文化竞争力,吸引世界的目光,提升文化知名度,进而提高世界影响力。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历史文化依旧风采熠熠,我们的目光不仅代表个人审美,更是国家与世界主流的结合,文明发展,新旧文化产生冲突的过程其实就是融合与精炼的过程。留给后人的必须是既结合当代文明,又保留古代文明的合理提取。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3新旧建筑的融合与创新策略

3.1历史文化区更新过程中新旧建筑融合策略

改造以往死板而严肃的四合院,并且将之升级为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或者是将这些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转变为北京内城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这就需要通过融合技术对四合院进行改造。为了使传统小院与时俱进地融入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从多方面来对四合院进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北京四合院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主要在于内部修饰,因为四合院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整体框架,所以无法将其改造为现代的高层建筑,同时也受到建筑材料的限制而不能垒高建筑。从另一角度来说,北京四合院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3.2历史文化区更新中新旧建筑创新策略

由于北京四合院受限于模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合理运用空间,例如在四合院建筑中插入现代盈利模式,装修古朴,如果再搭配现代风格,可以说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复古中融合现代技术就是创新策略的基本方向。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与现代的装修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具有突出的特点,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冲突主要是来自于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四合院的本来含义是遵循道德礼法、尊卑、长幼有序,然而现代人不再拘于旧世界的格局,目前是追求舒适、温馨的环境氛围。不同的时代需求不同是冲突的起源,所以求同存异是创新的基本策略。另外,在创新历史文化区建筑的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地去保证原本建筑的完整性,如果一味地追求与时代共同发展,一味地追求创新,而不顾及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和真正的历史,对历史文化区的建筑改造便不是成功的。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得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地、无条件地保护。

4结束语

北京四合院是象征性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面对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我们合理运用资源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保护历史的责任,在保护历史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化,在历史文化区中新旧更新中的融合与创新过程中,落实新旧文化融合,创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是重要的理念。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心,在北京四合院中,去追寻那样一种感觉,那样一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升华、创新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郑潇.改造、扩展与共生——浅议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J].规划师,2002(02).

[2]秦春林,粟维斌,钟泓.体验旅游视角下历史文化景区深度开发的思考——以广西兴安县灵渠景区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5(02).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7

东南大学和《建筑学报》联合主办的“亚洲视野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前沿”1)研讨会,会议主旨提出这样一个发问:什么是当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前沿(问题)?对此笔者试图提出个人的回答及一些相关的观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世界角度看,也可以从中国角度看。从世界角度看,当下的建筑历史理论问题,是如何面对非西方的、亚非拉世界的建筑及其历史和理论的“出现”,即如何在历史和理论层面上接受之,并通过自我改造使世界的建筑历史理论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元多文化体系的问题。非西方建筑当然和西方建筑同样悠久,但不一定在(西方主导的)世界建筑学术话语中存在。而这里所谓的“出现”,特指这些建筑及其历史理论在世界话语特别是世界学术话语中的出现或出场。这种出场,有一个短暂的发展史。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书写的世界建筑史中有非西方建筑的内容,但其视野和构架却是欧洲中心论的;在1950-1970年代以后,西方中心论受到批判而非西方建筑的出场愈加显著;1990年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建筑、尤其是亚洲、特别是中国建筑及其研讨和论述,以强劲的势头出现在世界文化和专业话语媒体中。今天,在批评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思潮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在七国峰会被二十国峰会取代和金砖五国崛起之际、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中国引领的亚投行成为世界性银行之时,包括中国和亚洲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的建筑话语的出场,气势磅礴,无法阻挡。但是,目前关于非西方国家的建筑的研讨话语,基本上是“历史的”和“地域的”,基本上不进入理论层次和思维构架领域,基本上无法和西方理论和思维构架正面交锋;西方中心论在彬彬有礼地包容接受非西方国家建筑叙述的同时,依然含蓄地保留着;以西方的世界建筑话语为基础的今天的世界建筑话语,依然没有在深层的概念和构架上转变成一个多元的、多文化的体系,尽管大家都认为这是必然的方向。如何改造自我,采用多元构架,在历史研究更是在理论思考上真正容纳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建筑经验及其内在文化思维逻辑,是目前世界建筑历史理论的前沿问题。就中国角度来看,今天的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前沿问题,是世界化,即如何在历史和理论上进入世界建筑话语尤其是专业学术话语体系中,并且改造其内在思维和构架、推动多元多文化体系的建立的问题。这个世界化,也有一个较短的近代和现代史。1930年代营造学社初期关于中国建筑在亚洲和世界的地位的论述(朱启钤、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1940-1980年代营造学社工作的英文写作和最终发表(梁思成的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最终于1984年出版),1980-2000年代对于中国园林、宫殿、民居等类型的大量的对外介绍(对外交流中的推介和大型英文图书的涌现),2000年以来的更广更深的多视角的论述和世界流的蓬勃展开—这些是这一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今天,中国建筑话语在世界上的出场,异常活跃;伴随的建筑历史理论的一定程度的世界化,也已起步。古代史的深入研究、近代和现当代史的开拓、大量的国内外的学术和课堂的交流,特别是设计实践的大量国际合作,使得中国建筑的学术内涵和外延以及国际性出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此次中国建筑的国际化,规模虽然宏大,理论工作却还是浅显的;中国建筑依然是“历史的”、“地方的”、“异域的”,而非“理论的”。今天,在全世界批判理论兴盛(后殖民地批判、欧洲中心论批判、权力批判、女权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批判、现代性批判)的大氛围下,在设计实践和学术科研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建筑及其历史和理论的世界化,使其不仅在历史层面上,更是在理论层面上进入世界话语,成为有意义的有理论价值的一部分,甚至在概念和构架上挑战、颠覆、改造现有世界建筑历史理论话语体系,是目前的前沿问题。上述的两个前沿问题,两个我们需要推动的过程,即世界建筑话语对非西方建筑的接纳和中国建筑的世界化,是互相联系的。前者与后者呼应、连贯、统一。前者需要后者,后者也推动前者。我们做好了第二项工作,就是对第一项工作的回答和贡献。

2如何推动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的世界化?

今天,应该如何推动中国建筑的历史理论的国际化?根据思考,我认为应该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这些方面是互相联系的,这个单子也是开放的,可以继续发展。1)要面对和承认,而不是回避今天世界建筑历史理论的基本构架的西方性。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基本都是以欧美理论或原型为基础的;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构架也如此,其中的历史理论论述更是如此。近几十年,非西方建筑作为历史和地域现象已经得到接受,但是建筑话语基本构架、概念、词汇、标准、参考物,依然是很西方的。2)要积极探索、并且有选择地使用西方发展了的提炼过的词汇、概念、思维。面对西方学术体系,要学习、要进入;回避、关门、另起炉灶,没有出路。对合理的确实有普遍意义的,要采纳;对不合理的狭隘的有偏见的,要质疑、挑战、去除。对西方体系,要与之对话,也可以辩论。要努力跻身于建造理论、建造话语的行列中去,积极参与正在发生的对西方中心的近现代世界话语体系的改造。3)不把中国归于西方体系,尊重中华传统原本的独立性(历史、经验、思维、伦理),强调其独特性及由此产生的对西方主导的世界(建筑历史理论)话语的突破性和革命性。这种对独特性的强调,有利于我们质疑、挑战、颠覆、重构近现代世界(建筑历史理论)话语体系。新的体系,应该是平缓、关联、多元、多极的,而不是金字塔的、树状的、中心的、排他的。4)继续从事中西比较,及东亚体系和欧洲体系的比较。比较作为方法,已经是一个思维策略;其潜台词是假设了两者的独立和平等,以及对任何一方的主导的颠覆(当然,两者的互动交流也很重要,不可忽略)。5)应该把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东亚地区联系起来。“东亚体系”有内在的文化思维逻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和西方体系对话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6)应该破除“中国建筑史”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概念;把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中国建筑,作为严肃的课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和理论化。否则,中建历史(和理论)的学术研究,就和今天中国的大规模建设和高度国际关注的现实,太不相符,在国际平台上也显得太弱势。这个对“古代史”的突破,要求大家思考和建构古代和近现当代的“连贯性”(尽管有断裂),以及近现当代本国建筑的“中国性”。这会强化中国建筑(历史理论)在世界专业学术话语中的存在。7)在使用“中国建筑”概念的同时,要破除符号化的“民族国家”的限制,启用地理视野,还原更复杂的地理地缘关系。要关注地缘的丰富、边疆的模糊、大中华区(两岸四地)的关系、东亚的互动、亚洲各地区的互相联系,以及世界性互动(双向的、各时代的,如援外工程)。8)强调“理论”,重新理解“史”和“论”的关系,强调两者的深度统一,把纯历史研究变成历史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提高中国建筑历史经验的理论意义,即抽象的、一般的、能够面对世界的理论意义,由此跨越中国建筑研究仅仅是地域的、历史的建筑研究的局限,进入世界的理论研讨的领域。9)在思考研究的方法上,破除“建筑”,强调“社会”。为了深入研究建筑,挖掘其内在状态和重要理论意义,有必要退出建筑,在方法上突破“技术”和“形式(艺术)”的捆绑,把建筑问题和更广泛的状态、过程、矛盾、问题、构架、学术体系等,联系起来,然后回到建筑问题上,由此获得方法和视野的制高点。这个更广泛的大领域的核心学科,不是一般的人文科学(如历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尽管这些都很重要;这个核心学科,根据我的长期观察思考,就是社会(学)理论(socialtheory,socio-politicaltheory)。这里的社会理论,包括政治理论、批判理论、哲学思考,社会学内在理论(关于权力、国家、社会分层、城乡关系等),也包括社会政治学理论和某个具体问题/专业的关系的研究和理论(如历史、美学、技术、日常生活,及由此导出的社会史、文艺社会批判、社会技术史、微观日常社会生活史等)。世界建筑学的历史理论的基础构架,已经从艺术史范畴,走向广义的社会政治学范畴,不是偶然,而是成熟的标志。

3三个课题

笔者目前有限的一些工作,都试图回答上述思路的一些方面。研究采用提炼过的西方词汇和概念,也尊重并强调中国历史经验的独特性。最近的研究也关注欧洲传统和中华文化在概念思维上的正面交锋,即将两者放在同一平台上比较思考。这些工作包括3个项目,简要介绍如下。

3.1“大”与“国家”

本研究试图说明,在中华文化中,大视野(天地、万物)和国家伦理的关系2)[1-3]。在诸如“家国天下”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中,国家成为一个必然的道德范畴,在一个道德构架中和天地万物相联系。这和欧洲的情况几乎相反。在近代欧洲,在国家成型之际,“国家”是个负面的概念:国家必须存在,却是合理的、道德的、进步的个人和市民社会的对立面,需要限制和分权。反观中华文化,国家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伦理的存在。在此文化中,大的视野,及其与全面的、伦理的国家政府的关系,无处不在:汉字(每字独特而微观、构成文字集合的大)、棋艺(围棋的量和大、麻将的大和杂)、宫廷大型典集的汇编(《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字的帝国/帝国的字)、宫廷山水画(构图、山水和“疆土”的大)、城市的联网(驿道)构成国家地理的全局、木构建筑的“大”和国家的引领(构件帝国/帝国构件)、建筑群体的大构图和国家的在场等,都是例证。研究认为,在中华文化中,整体世界观与整体国家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3.2“建筑与政治”的理论课程

这是最近几年开设的一门研究生课程。核心重点是探索“形式”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西方理论和中国体系之间的对话。这里的“形式”可以是美学的、体验的,也可以是空间格局的、社会构架的形式;这里的“政治”包括社会和政治的各方面和各种理论,包括哲学理论,如权力理论、批判理论和政治形式理论等。课程包括3个板块,每个板块包括西方理论的介绍、分析、解读,以及一个对应的中国案例的历史和理论的分析解读,由此构成一种张力,促进前后两者的对话或辩论。1)围绕权力和空间的关系展开,关注机构或机关建筑(医院、学校、监狱、宫廷、城市)中的政治空间和空间政治;重点介绍福柯(michelFoucault)的理论,以及勒菲夫尔(HenriLefebvre)、西里尔(BillHillier)、马库斯(thomasmarkus)、埃文斯(Robinevans)、佩夫斯纳(nikolauspevsner)的有关论述;中国案例是对明清北京和紫禁城政治空间的分析。2)围绕设计批评和批判理论的关系展开,关注西方的批判哲学、批判理论和现代主义建筑批评,介绍康德(immanuelKant)、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和塔夫里(manfredotafuri)的理论论述,以及关于“批判建筑”(criticalarchitecture)的讨论;相应的中国的个案研究,包括1950年代北京的建筑城市设计的分析,以及对作为独特实践形式和组织形式的设计院的分析解读。3)围绕美学和政治的关系展开,关注两者之间各种可能的状态及就此关系的理论,重点介绍的是本雅明(walterBenjamin)和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的论述;中国的案例是“大”和“国家”的关系的研究,探讨文化、美学、技术、伦理、政治的不可分割,即政治与形式的不可分割。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还有其他的状态和板块,需要进一步探讨。

3.3《英文中国建筑研究读本》的编辑构架

这是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委托的项目,是覆盖世界各学术领域的一套丛书中的一种,英文书名为RoutledgeHandbookofChinesearchitecture:SocialproductionofBuildingsandSpacesinHistory,由我和东南大学的陈薇及李华老师合作主编3)。“中国”(及“中国建筑”)成为一个绝对的单元,受到“民族国家”的符号化的局限,这是一个问题。尽管如此,作为一本全英文的当代的中国建筑研究论文的精选读本,对于推动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的世界化,应该是有益的。作为编辑而成的读本,书的构架极为重要。本书遵循了几个基本的构架原则,并由此推出全书的组成部分和每部分中的课题。这些原则是:1)破除“中国建筑”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概念,把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都纳入组稿和思考的构架中。2)采用建筑的“社会生产”的概念,视建筑为社会产物和社会场所,而非技术理性或美学形式自身的问题。3)聚焦建筑和建筑空间的“生产者”(生产的人群和机构等),并考虑生产者的各种类型、状态(如“工匠“”建筑师“”设计院”等)。4)在方法上优先考虑“国家”这个最主要的建筑生产者或生产机构;这是从古代到当代中国的一贯现象,为我们寻找各代中国建筑的连贯性提供一个思考;有了国家这个主要生产者,其他生产者也可由此推出:士大夫、民间工匠、自由个人建筑师、设计院等。5)采用并协调一系列重要的概念:生产者及其机构、形态与空间、城乡各场所、知识和技术的制度化、历史断裂和历史境遇。6)尊重和强调某一历史阶段的独特性(独特历史境遇)。7)强调当代视野,即全书提供的历史,是当代观察和研究的历史,而非绝对的历史复原。在这些构架原则下,全书分为5大部分,每部分有3~5个专题,每个专题下有几篇文章。这5大部分是:古代传统;民国早期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代-世界的中国;理论探索。第1部分的专题是: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士大夫的实践领域;民间工匠实践和民间生活世界。第2部分专题:“建筑学”的到来(职业、学科、教育体系);近代建筑技术与风格;近代城市建设与空间组织。第3部分专题: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实践、教育和设计知识的制度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筑(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第4部分专题:个人建筑师;国家设计院;中央商务区(世界的物象);城镇村乡连续体;地缘关系(台湾和香港的实践)。第5部分专题:世界观;政治伦理;研究方法。

4结语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8

关键词:类型学原型欧式几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历史与传统

类型学设计方法主要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切入,从本质上去探究建筑的原始意义。其实,在前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中,它是一种设计方法,并非最近才形成的一种设计手段。类型学实质上是对现实建筑与城市的阅读,这与欧洲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广义上来讲,只要建筑设计中涉及到“原型”理念,并且后期能够分析得出其原型特征的,就属于建筑类型学的建筑范围之内。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和理论家科尔孔认为,类型学的实质在于类型学思想辩证地解决了“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即“不变”与“变”的关系问题。在运用类型学时,理性地对待历史与传统是极具重要性的,并且对其筛选和批评,对历史文化内容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社会和文化等特征进行有目的性的再设计。

2类型形式

类型学设计方法除了尊重历史与传统以外,还需要一套特殊的“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的几何要素语汇和基本组合方式。而几何原型在几何要素语汇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就如同字母至于文学作品,是建筑师感知与创作的源泉。而意大利的格拉西认为:“建筑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些类型(元语言)进行集合、排列、组合和重建”。

在朱文一博士论文《空间・符号・城市》中,在对中西方空间、符号、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涉及到原型研究。这种“原型比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出“中西方城市在物质形态构成方面上存在本质差异”,而这种“原型”就是对前者“不可再分的最小构成单元”的探索。这与类型学中提到的“元语言”意思相似,但是又有所区别,仅仅指物质上的、可见的最小单元。

对于“原型”概念的问题,浙江大学张毓峰教授关于建筑空间原型研究中提到:原型是“保持空间属性的不可分割的较小单位”或“空间元”(保持空间的最小单位)。与上文中原型不同的是,这里提到了“空间”,建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便是“空间”。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涎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些文字描述了空间基本形成的原因――围合界面的状态决定了空间的存在。“原型”,不仅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构成单元”,而是一种具有空间属性及使用功能的形态,包括围合结构和其内部空间。

3原型的作用

阿尔多・罗西曾说过,“在传统城市建筑中抽取的单纯几何体式用现代语言表达古典精神的最适宜元素”。原型对于建筑创作起到重要作用,就如同字母至于文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原型的挖掘为建筑创作提供参考和引导。当面对设计无从下手或无法判断设计方向时,就可以参考同类建筑的原型,这是除地形限制以为的一种条件制约。但是参考不能仅停留在形式的模仿或功能的借鉴,而是结合原型的历时性和现实条件,进行一种“动态的”参考。

另一方面,延续建筑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原型”是建筑与城市得以传承的本质,因此,合理地对原型深入解析和再创作,就可以达到传承建筑精神与城市文脉的目的,保证历史与传统的延续性,其中会涉及到原型的“复制”和“转译”两个过程。

最后一方面,将历史已经存在的原型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创新。无论是建筑的缘起,还是其他人造事物的产生,最初都是对自然的模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空出现或产生,其创造或产生过程都会受到已有事物的影响,只是受影响程度不一。但是,以原型作为创作灵感,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恰当的处理,不能是单纯地形式上的模仿。简单的照搬会造成思想上的懒惰,而且建筑作品也会毫无生气。国内市场习惯性模仿,因为设计周期短,又容易被认可,但是所有事物也包括建筑在内会因地制宜,是否适合,他们却不怎么考虑。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寻找创作灵感最好从挖掘原型开始,可使作品富有灵性和生气。

4欧式几何原型的运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追求经历了一个由简变繁再变简的过程。而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其形态的形式语言简洁不繁复,设计更为抽象,目的是对建筑形态要素的抽象和去意义化。而新理性主义建筑师也会采用建筑类型学手段,运用几何原形进行形态塑造,但是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它更为关注几何原型中蕴含的传统精神与历史文脉。在罗西的类型学观点中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即原型,这些基本类型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在他通过纯粹几何体来演绎历史,并通过模仿或复制的手法表达对建筑某种形式永恒价值的追求,如连续的拱廊与列柱。简单的几何原型频繁地出现在建筑的平面及立面,显示出罗西对于该建筑形式语言的喜爱与继承;在建筑底层充满古典意味的廊柱,表达出罗西对米兰建筑中租屋形态的尊重与思考,以唤起出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记忆。该建筑用现代建筑语汇表达出生活体验与场所记忆。

在几何原型与建筑类型学结合的领域,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也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圆形,是其宗教建筑的创作中一定采用的几何原型,从最基本的几何原型入手,以原教堂中厅轴线为轴线,演变出新教堂的椭圆形平面,以倾斜切面作为结束建筑形态的终点是博塔的宗教建筑中常采用的几何手法。表达了对古老巴洛克教堂建筑平面形式的回归,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环境下宗教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5总结

在建筑类型学理论中存在这样的观点:任何设计源自原型(不仅仅是建筑学),但必须超越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和创造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与进步,否者只会停滞在原型阶段。并且不同时期的科技水平、文明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建筑在相同媒介的作用下可以“相似”,而不能“相同”。建筑“美”源于历史,但是更多地要超越历史。建筑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不应该仅存在与表面,用建筑语汇去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7页

[2]沈克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9页

[3]张侃侃.设计形态生成研究-关于设计形态的“塑”与“构”[D].天津大学.2011.78页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9

关键词:城市地标;建筑遗产;世界性城市

中图分类号:DF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133-05

美国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对建筑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794年,而在美国城市之中,纽约又走在前列。早在1966年的《联邦历史保护法案》(nationalHistoricpreservationactof1966)之前,纽约于1965年就在大城市中第一个制定了《城市地标法》(newYorkCity'sLandmarkspreservationLaw("LandmarksLaw"),收录在纽约行政法典第3章第25节第301款―322款(newYorknewYorkCityadministrativeCode(new)Chapter3(25-301-25-322)),并成立了城市地标保护委员会(theLandmarkspreservationCommission)。自1965年以来,将近1238座场所和建筑被授予城市地标的地位。城市地标的认定报告要提交给城市各部门,包括城市规划委员会。每个人严格遵守《城市地标法》,如果没有得到城市地标委员会的批准,对城市地标的任何改动,将要受到惩处。

目前,对纽约《城市地标法》的借鉴意义,国内还没有引起注意,而研究它,有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如何通过法律程序确认城市地标,避免城市地标确认的随意性。同时,对城市地标提供保护,提升建筑品位,孕育城市的精神内涵,更好地发展旅游,建设世界性城市。

一、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的合宪性

美国是一个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国家只拥有国家公园、各种自然保护区、河湖海洋等国土资源,而很多土地都在私人或者公司手里面。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未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没有补偿不能为公共利益征收私人财产。”而要保护城市地标,就必须对其所有人的财产权进行限制,使他们不能随意破坏、修改甚至重新装修这些建筑。城市地标保护法是行政法规,根据法治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行政权需要授权。行政机关对城市地标保护行使的是警察性的权利,而且城市地标保护法是对历史建筑物的所有人的权利限制。以保护之名对个人财产的使用进行限制是否属于对财产的征收?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是否符合美国联邦宪法的规定?

在pennCentraltransportCovCityofnewYork一案中,最高法院判决纽约《城市地标法》是合宪的。纽约地标委员会拒绝纽约中心火车站的扩建,理由是这一地区已被1965年通过的纽约条例授予地方城市地标。原告声称这等于对其财产的“征收”,要求补偿。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该条例是有效的。地方立法可以为保护地标性建筑和历史区域对个人财产进行限制。通过这种方式行使行政权,不构成“征收”,不违反宪法第五修正案。为什么纽约市有这样的立法权,最高法院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近几年,大量的历史构造物、标志性建筑和区域没有考虑到它们本身所内含的价值或其他经济利用而遭到破坏;第二,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或建筑意义的构造物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法律是保护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少数个人的利益。各州保留的权力和授予地方政府的权力必须为公众服务和为保护公众的利益。这与1922年pennsylvaniaCoalCovmahon案不同,在该案中,法院认为为建筑或历史保护的目的剥夺所有人全部合理的利用其土地,构成“征收”,应予补偿。也就是说,除非剥夺权利人对其财产的所有经济利益的使用,不构成“征收”。

自该案以后,法院没有判决城市地标保护条例是违法的“征收”。城市地标的保护是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在55个州中,超过2000个城市制定法规,加强公众保护有特殊历史、文化、社会或者建筑意义的建筑和地段。①

二、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一)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保护的对象

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第1条规定其立法目的,①其立法目的是:

1.对代表或反映城市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建筑的历史改建区、景观外貌和区域,实施保护、完善和永久保存;

2.保护体现在改建区、景观外貌和区域的城市的历史遗产、美学遗产和文化遗产;

3.稳定和提高这些区域中的财产价值;

4.培养对美的东西和过去高尚的造诣的公民自豪感;

5.保护和促进城市对旅游的吸引力,支撑和刺激商业和工业;

6.为了城市人民的教育、娱乐、福利,促进对历史地段、地标、室内地标和自然风景地标的利用。

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保护的是“improvement”②(不动产的改进),该法对其解释③是,“improvement”是任何建筑、构筑物、场所、艺术作品或其他物品,它们构成不动产的物质的改善或这种改善的一部分。授予称号的有五类:室内地标、地标、地标基址、历史地段、风景地标。

室内地标(interiorlandmark),是有30年或以上的历史,通常是对公众开放或可以进入的或者可以被邀请进入的,作为城市、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传统或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或美学意义或价值的室内内部或其一部分,根据本章而授予室内地标称号。④

地标(Landmark)是有30年以上的历史,作为城市、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传统或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或美学意义或价值的不动产改建或其一部分,根据本章而授予地标称号。⑤

历史地段(Historicdistrict),是任何区域,该区域包含有特色的或特殊历史或美学利益或价值,代表城市一个或一个以上历史时期或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建筑风格,由于有以上因素,构成城市中鲜明特色的一个区域,根据本章而授予历史地段称号。⑥

地标基址(Landmarksite),是地标位于场所的不动产改进的一块地或者一部分和地标位于的房产的相邻不动产改进的一块地或者一部分,根据本章而授予地标基址称号。⑦

风景地标(Sceniclandmark),是具有30年以上历史,作为城市、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传统或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具有特色或特殊的历史或美学意义或价值的风景或风景外貌的整体,根据本章而授予风景地标称号。①

(二)地标委员会(LandmarkspreservationCommission)

保护对文化历史、社会历史、经济历史、政治历史和建筑历史有意义的建筑和历史地段是《城市地标保护法》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城市地标法规一般规定设立行政专家委员会或董事会承担此责任,在纽约,这个机构是地标保护委员会。

在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简称LpC)成立于1965年4月19日。地标保护委员会有11名成员,其中10名自愿者和一个领取薪金的主席,一般由建筑师、历史学家、城市规划师和房地产经纪人组成。每个月开会3次,另外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其他集体活动,委员会领导65个全日工作的工作人员。其中由14人组成的研究组主要通过自己调研和审查公众提起的评价申请(大约每年200份请求)辨别潜在的地标建筑和街区。其主要的工作职能有:

1.授予“称号”

任何人包括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提起申请某个建筑或历史地段、自然风景区授予“称号”的,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当一个建筑或构造物被提议授予“地标称号”,为了评估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就要举行公众听证会和进行广泛的调查,有兴趣的或相关利益人对授予的建议进行评论,提出修改、不同意或废除的提议,委员会会把该建筑过构造物是否被宣布为“地标”的报告发送给财产所有人,这个结果可能上诉到评估委员会或者法院。②

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有权授予某个建筑或街区“称号”。一旦授予“称号”,财产的所有人没有地标保护委员会的同意,不能对建筑或构造物破坏、修改甚至修复。

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授予城市地标的依据。另外,在决定授予时,地标委员会必须考虑下列因素:

第一,申请的项目在创造、改变、拆除的影响或者影响这个项目的提高建筑住外观特征;第二,项目完成后,与其他邻近建筑外在特征的影响,考虑的因素有:审美的、历史的、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建筑安排、质感、材料和颜色。

具体所考虑的因素:

(1)高度和外形。扩建会影响建筑的沿街墙和临近建筑的关系,而这些建筑具有在历史性街区的特色。

(2)美学的、历史的和建筑的价值。所提议的新建筑外观包含许多建筑元素,它们是在历史街区的一栋栋的建筑的传统的形式、材料、细节的现代采纳,需要和街道的比例、材质、联结、细节等相协调。

(3)建筑式样、设计和安排。新建筑的外观应包含在历史性街区绝大多数建筑具有的,有传统特色的地基、通风管道、柱头装饰等。

(4)质地、材料和颜色。砖和石头等材料要和街道旁的其他建筑的材料、颜色、表面质地相协调。

2.授予“证书”

根据纽约城市地标法的规定,在地标基址、历史地段、包含室内地标的不动产进行建造、重建、修建、拆除,在向建筑部门、城市规划委员会申请建造许可时,要有地标保护委员会授予的“对所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Certificateofnoeffectonprotectedarchitecturalfeatures)。地标保护委员会授予此证书须考虑的因素:(1)是否改变、破坏、影响在地标基址、历史地段上建筑外观或室内地标的内部建筑特色;(2)如果是建造一新建筑,要考虑这一建筑是否影响其临近建筑或与其不和谐。③

在地标基址、历史地段、包含室内地标的不动产或对地标进行建造、重建、修建、拆除,要向地标保护委员会申请“适当证书”或者“对所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的申请被拒绝后,就要向地标保护委员会申请“适当证书”(Certificateofappropriateness)。④地标保护委员会仅在发现所要开发的建筑能够符合和实现城市地标法的目的时才授予“适当证书”,签署证书要经过地标保护委员会和参加听证会的公民的审查。另外,在决定是否授予“适当证书”时,地标委员会必须考虑下列因素:(1)所提出申请的项目对建筑外观的影响,是否出现新的建筑外貌,或改变、破坏或影响在这些区域的建筑外观;(2)该项目的建筑外观(包括影响)与其他邻近建筑外在特征的关系;(3)在评价这些影响和关系时,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例如:审美因素、历史和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建筑安排、建材的质感、建筑材料和颜色等。⑤

在向建筑部门提交任何在历史地段建设一新建筑的申请,必须附有地标委员会的规划、项目的说明书以及其他信息,包括“适当证书”的请求。提交的资料要包括计划、评估、透视图的资料、材料样品以及现在条件的照片。

为召开公众听证会和建议报告准备,申请书要提交给社区委员会。随后,地标委员会必须对“适当证书”的请求以及请求书的修改召开听证会。最后,地标委员会必须一决定,要写清授予或者拒绝授予“适当证书”的理由。

一个新建筑获得同意,往往经过3年以上的时间。地标委员会的仔细审查,举行许多公众听证会和公众会议,另外,还有利益相关者的会议。通过这些沟通,建筑师吸取地标委员会和公众的意见,对建筑设计进行实质修改。这些修改作为申请的一部分呈交给地标委员会。

地标委员会依据《城市地标保护法》规定提名和授予历史财产和地区的程序和标准,以及审查财产所有人修改、移动或拆毁财产的请求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工作。委员会在签署正式决议前,被授权根据规定中的标准对修改或摧毁财产的请求证书进行审查和采取行动,召开公众听证评估请求。如果不服委员会的决定,当事人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或市政府提出复议或者向法院提出诉讼救济。

3.签发“停工命令”(Stop-workorders)

地标委员会主席或者其授权的代表在任何时候合理地认为,存在违反《城市地标保护法》的行为时,可以签发“停工命令”。警察部门和建筑部门应协助地标委员会主席执行这一命令。“停工命令”要有合理的说明。该说明可以让有理性的人明白:(1)已完成或正在做的工作,没有获得地标委员会的同意;(2)违反《城市地标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任何人没有遵守“停工命令”,会被处以每天500美元的罚款。

(三)法律责任

任何人没有“对所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或者“授权通告”,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地段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修改、重建、拆毁;没有地标保护委员会的许可,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地段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进行局部改建;地标管理人有保持地标处于良好状态的义务;任何人在向地标保护委员会申请证书、许可或者向地标保护委员会提交的各种文件中要诚实。否则,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承担民事责任。

1.刑事责任

(1)任何人没有“对所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或者“授权通告”,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地段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修改、重建、拆毁,否则构成轻罪,处以5000美元以上、10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1年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2)任何人没有地标保护委员会的许可,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地段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进行局部改建。局部改建包括对不动产的部分、结构或材料的改变,或者表面装饰、重新装修、绘画、重修、翻新等。地标管理人有保持地标处于良好状态的义务。如果违反规定,对于初犯,处以500美元以上,1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3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对于不改正,继续违反规定者,处以2500美元以上、5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9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3)任何人在向地标保护委员会申请证书、许可或者向地标保护委员会提交的各种文件中故意捏造事实、虚假陈述或故意遗漏重要事实,处以1000美元以上、5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9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2.民事责任

(1)赔偿相当于毁坏物的市场价值

a.全部拆毁或实质性全部拆毁在地标基址或历史地段上的房产;

b.破坏在地标基址或历史地段上的房产的结构或完整;

c.破坏、拆毁或重大修改在地标基址或历史地段上的房产达到50%以上;

d.被告没有采取措施制止以上a、b、c款行为的发生。

(2)对室内地标的破坏、拆移或重大修改,赔偿2倍的恢复原状的估计费用;

(3)不超过5000美元的民事罚款。

三、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给我们的启示

1.保护城市地标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地标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不仅应有独特的外在形象,更应是城市精神的栖息地。这种精神的凝聚可能有几百年历史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也可能只有二三十年历史如国家大剧院。但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内涵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影响力,形成了城市地标的知名度与凝聚力。城市地标不仅仅是建筑,虽然建筑构成城市地标的主体。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保护的是任何建筑、构筑物、场所、艺术作品或其他物品,这些促进不动产的物质的改善或这种改善的一部分,因而总称为不动产的改进(improvement)。保存这些物质形态的文明,不是把它们当做文物供专业人士研究或者用铁栅栏与人群隔离保护,而是通过其利用,对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建筑价值的挖掘,吸引旅游,刺激经济,带动和它密切相关的不动产价值的增值。保护城市地标,可以增值不动产,才可能获得这些物品(包括建筑、构筑物、场所、艺术作品或其他物品)的所有者或管理人的支持。

2.城市地标的授予及其标准

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把地标分为五类授予称号,它们是室内地标、地标、地标基址、历史地段、风景地标。授予称号都有相同的要求:都是作为城市、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传统或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或美学意义或价值。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授予城市地标的依据。

地标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但是什么样建筑能构成城市地标,城市地标的内涵是什么,目前我国学者并没有进行理论探讨,只是介绍哪些城市有哪些城市地标。这种介绍缺少理论依据,例如王小兰主编的《城市地标》认为,上海的城市地标是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但为什么不是城隍庙,不是“大世界”呢?

3.现代建筑的保护

在纽约,一个建筑要评为地标,必须有30年以上的历史。在中国由于缺少城市地标的认定法律程序,所以往往把城市地标与大广场、大高楼联系在一起,似乎城市地标就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也造成城市地标“短命化”。同时由于我国只有《文物保护法》对某些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保护范围的狭窄,造成一些具有独特个性,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标志性建筑面临拆除的命运。

4.法律责任要明确,要防范对城市地标的破坏

根据纽约《城市地标保护法》的规定,一座建筑被授予“地标”称号后,任何人有义务保持该建筑外貌。在任何建造、修缮、或者结构改造之前,必须向地标委员会申请,获得授予证书。对法规的违反,可能被罚款,承担刑事责任,甚至进监狱,还要承担民事责任。

历史建筑的意义篇10

我们走在时代的最前方。。当我们必须打破那遏止我们成为不能者的神秘大门的时候,回顾过去有什么用呢?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在昨天死去了。今天我们生活在绝对之中,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永恒的普遍的速度

——《未来主义宣言》

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愈要变革,因为陈旧的东西太多,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愈是难以变革,因为习惯的力量太强。这样,不变革国家会因为缺乏新鲜的活力而变的衰弱,而太剧烈的变革又易同强大的习惯力量发生强烈对抗而使变革的前景变的扑朔迷离甚至夭折。这是一门极难把握的艺术,它需要大的艺术家。

不论怎么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关于这一点,培根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

最出色的变革者,不会是对传统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者,而是对传统有深刻了解者。

尼采对天大喊:“上帝死了!”

中国建筑界就需要一个柯布西埃式的狂飙人物,来向我们大喝一声:“在建筑中,古代的结构基础已经死亡。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乎合乎逻辑的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我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必要讨论什么体现建筑的历史文脉,神似与形似,什么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些问题日本早在丹下健三时代就争论过了,而我们却还在这里喋喋不休,搞什么联名上书。小日本到底有经济头脑,不愿在这方面多废唇舌,瞧瞧丹下健三说的“我在口头上常说尊重各国传统设计,实际上只是把日本建筑直接建到某个国家,即使提到各国传统,主要也是由气候和风土引起的。”

我们不必担心国人没有历史意识,正好相反,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向强烈的很,强烈的莫名其妙,一个劲的嚷着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之路,那么所谓的中国特色就是动辄《营造法式》或者《古典柱式》,这叫特色吗?这叫落后。

君不见一部欧洲建筑史,波澜壮阔,罗马的柱廊在蛮族的劫火中倒下去后,从废墟里在生出来的却是哥特教堂的尖塔。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刚刚把柱式运用的圆熟,巴洛克就一阵风把柱式的规范统统打破。古典主义者还没来得及造起几个真正严谨典雅的建筑物,洛可可的室内装饰就映衬着贵夫人们的身影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而兴起的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一完成历史任务,平地一声雷,19世纪中叶,出现了水晶宫。

对比之下,中国有什么呢?口口声声历史大国,那我们的建筑史有什么呢?《营造法式》问世后的几千年来,中国建筑风格几乎原封不动地被历代匠人所承袭,充其量只是在原有的形制上加上几层多余的斗拱。

我很尊敬梁思成先生,如果没有他,中国现代建筑可能要晚起步好几年;就象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但是也正是因为毛泽东,中国才会经历十年文革浩劫。梁先生呢,本应该从国外带回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却在传统和国粹中纠缠不清,他随手画就的一张中国未来建筑想象图让中国建筑界顶礼膜拜黯淡到如今还没走出怪圈。

他让我想起了林琴南,用文言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许多新文化的追随者都因林的小说的启蒙而学了外文,因学外文而放弃了文言文,文言文外的大地那么广阔,他们变的义无返顾。林琴南愤怒了,转而声讨新文化运动。林琴南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既是窗户的开启者,又是大门的把守者。

这同样也是建筑的悲哀,梁先生的想象图使得我们的历史意识只剩抄袭历史的一鳞半爪。

当后现代的历史文脉论传入我国,抄袭者似乎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之所为是要截取历史的符号和信息,在建筑中体现历史意识”,可惜他们只学到了后现代的皮毛,就来不及的要出丑卖乖了。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使用价值,也有表现艺术的价值。用非传统的方法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法组合熟悉的东西,他就在改变他们的环境,他甚至搞老一套的东西也能取得新的效果。”

而我们学到的却是用传统的方法运用传统,以熟悉的方法组合熟悉的东西。一个个象在大声疾呼——看我!惟恐世人不知自己设计的是文脉建筑。难道世人非得看到斗拱、大屋顶、菱格窗才能意识到历史吗?

我们的历史意识太肤浅太泛滥了,而我们缺的正是历史无意识。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意识指与物质相并的人类精神活动内容的总和,然而我们意识的整体却不应当止于此,因为这里有着一个假定:即我们认识到了我们心中的所有意念或者说,只有已为我们所知的意念才是意识。所谓的无意识就是没有为我们的意识所意识到的意识。但是它却确实存在于我们心中。一有某个时机就会不自觉的表现,连本人都意识不到。建筑设计就需要这样的历史无意识。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认识,当回忆一件很久远的事的时候,出现在脑海中的只是一些片段和画面,历史同样如此,以记忆和片段的方式在现代重现。这些片段和画面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场景,历史的场景。

当你意识到了历史再去做历史地段建筑时,你的头脑已被条条杠杠所束缚,内心充斥着符号和编码,场景就异化成了符号,精神就抽象成了编码。

罗西在他的《城市建筑》中提到,城市依其形象而存在,是在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社会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同时,场所不仅由空间决定,而且由这些空间所发生的古往今来的持续不断的事件所决定。而所谓的“城市精神”就存在于它的历史中,一旦这种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符号,记忆成为它的结构引导。于是,记忆替代了历史。由此,城市建筑在集体记忆的心理学构造中被理解。而这种结构是事件发生的舞台,并为未来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框架。

他自文丘里的历史文脉后又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