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7:22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1

关键词:亲子游;成都;消费者

一、成都市旅游市场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推动了旅游种类的不断丰富。其中亲子游就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亲子游以其强大的功能性在国外一经出现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发展前景广阔。而随着成都市旅游规模的不断增大,亲子游旅游产品的引入势在必行。成都市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624元,增长12.5%。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24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6%;国内旅游收入1010.7亿元,增长30.2%。组织出境旅游人数75.8万人次,增长35.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8.2万人次,增长28.9%;旅游外汇收入6.3亿美元,增长37.6%。成都经济的稳步发展,推动成都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成都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二、成都亲子游市场产品:

(一)旅行社亲子游产品

成都市目前的亲子游市场上的产品较为单一,成都市有少数旅行社推出了以亲子游为产品名的旅游产品,如:“越南直飞豪华亲子游5天4晚”、“歌诗达游轮亲子游”、“马尔代夫亲子游”、“马尔代夫双鱼岛亲子游”、“六天四晚毛里求斯CLUBmeD亲子游”等亲子游旅游产品。但是仔细研究这些旅游产品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所谓的亲子游旅游产品,其实就是取了一个含有“亲子游”字样的名称的一种普通形式的旅游产品,除了面向的顾客是父母和孩子之外,其旅游线路与活动并没有没有太多突出亲子游的特点,与其他非亲子游的旅游产品差别不大。同时这类旅游产品多数为出境游,所需费用比较高,所以面对的顾客群相对较窄,成团次数少,产品热度不高。

(二)自发的类亲子游产品

因为孩子假期与父母假期的不一致,还有部分家长选择就近的景点,陪孩子游玩,形成了自发的亲子游行为。如每到周末或者小长假,成都市内以及周边的游乐园,主题公园如:成都欢乐谷、海昌极地公园、南湖梦幻岛等都成为了他们选择的目的地。这类亲子游产品属于父母自发行为,不经过旅行社这一环节,缺少统一且专业的流程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络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发挥了亲子游的部分作用。但仍然存在亲子游特征不明显,旅游产品特征不强等问题。

(三)亲子活动

还有部分学校与企业举办的亲子互动活动如:九龙仓成都亲子互动暨大巴山儿童图书募捐公益活动、成都美年广场携手哈佛之星美式幼稚园亲子互动欢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保利花园体验浓情亲子互动、成都茶店子小学户外亲子互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为公益活动或者企业为产品推广位而做得营销活动,目的性较强,亲子的自主选择性弱,没有针对性。虽然发挥了亲子游的某些作用,但由于没有旅游效益,因而也不能够称为旅游产品。

三、亲子游产品的购买动机

作为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保持良好融洽的关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些正是我们亲子游旅游产品所能够带给各位家长和孩子的,这些成为了亲子游产品的购买动机。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有42%的受访者把希望孩子能够顺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顺利的成才。孩子也同时希望自己的童年能过的精彩以及快乐。而这成才作为他们选择亲子游产品的第一动机,而26%的受访者则把希望带给孩子更多快乐作为他们购买亲子游产品的第一动机,有22%的受访者则希望通过亲子游这种方式能够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动机。通过进一步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选择和孩子之间增进感情的作为第一动机的受访者多为中年人,一般有13、14岁年龄大的孩子,这一孩子正处在叛逆期,与父母关系较为紧张。所以他们这方面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做好各种针对不同需求的顾客的不同类型亲子游旅游产品,对于产品推广,市场营销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四、亲子旅游产品购买影响因素

(一)对亲子游的认知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欲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产品类型的日益多样化,其中亲子游这一旅游类型悄然诞生,它以其独特的目标市场,强大的功能性,一经出现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外亲子游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反观我们的成都市场亲子游这一旅游产品却显得有些方兴未艾。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成都地区的大众普遍对亲子游的认知度不高。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对于成都市亲子游市场影响巨大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成都市有45%的人对亲子游还完全不了解,跟家庭游和儿童游比起来,也只有10%的愿意选择亲子游。

由此可见,由于缺少必要的宣传与推广,旅行社亲子游产品的稀缺,很多人不了解亲子游,以至很多人把亲子游的概念与家庭游的概念混淆。单纯的认为家庭游即是亲子游,很少有人单独的去参加亲子游旅游线路。对亲子游的功能缺乏认识,即使有参加以亲子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也缺乏目的性。同时目前家长的对孩子的注意力除了基本需求之外,几乎全部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之上,使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即使假期也被各种的补课补习占据。使得很多家长很少注意亲子游对于孩子的好处,也没有时间陪孩子参加亲子游项目。所以目前成都市大众对亲子游的认知度上很大程度上属于空白,应该多加强亲子游概念的宣传与推广。

(二)孩子年龄

亲子游顾名思义,是父母与孩子参加的旅游项目。这其中产品内容主要的针对对象是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影响亲子游产品购买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0-14岁人口为1536850人,占总人口的10.94%,每个孩子在辐射两个父母,那么亲子游的主要目标市场将占到成都市总人口的30%以上。而孩子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各个不同时期的孩子的需求也不同,这就形成了对我们亲子游旅游产品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通过年龄变量把目标群体分成五个阶段来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

1、怀胎10月(胎儿期)

孕育期孩子还在母亲体内,这一时期的胎儿已经成为了家庭中的一员,甚至成为了整个家庭的焦点,只不过具体是通过母亲的意识和行为来表现。因此,这个时期孕妇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胎儿的反应,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和讲究,从怀胎到婴儿出生都是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过程。这个特殊时期,孕妇需要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营养健康的饮食、轻松愉快的心情、适用的孕妇保健常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0—3岁(幼儿期)

幼儿期的儿童身心发育较快,特别是智力发展迅速,他们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情感、个性、品质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儿童逐步学会说话、走路,对声音敏感,好动;模仿能力较强,好奇心大,学习东西的欲望较强,有较好的节奏感,并能用准确的身躯动作表现出来,语言能力逐渐增强。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不强,但好奇心强需要被科学引导,需要被悉心呵护,需要父母拥有丰富育儿知识。

3、3—6岁(龄前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感知能力发展较快,善于观察事物,模仿能力强;开始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跑、跳、攀登,有一定的平衡协调能力,手的动作也更加灵活;词汇更加丰富,可以与成人自由进行言语交流,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即默语);社会情感开始产生和发展,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但自我行为易受外界事物或情绪的影响而发生转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开始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自我表现欲望较强,协作精神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具有运动能力,需要与之适应的各种有趣的运动游戏,同时因为社会情感开始发展,所以一个小社会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欲增强,各种竞技游戏最适合这一时期的儿童。

4、6—12岁(龄初期)

即小学阶段,又称童年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的手指功能发达,各个器官的协调性逐渐提高,这些身心发展特点表明,这一时期正好是进一步发展儿童各种能力的大好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时期。可是,这个时期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仍较短,自觉性不强,学习也是跟着兴趣走。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其特点,渴望探求更远更未知的东西,对于文化,历史,美景有了自己的理解。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让他们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周围的有内涵的景点,或者一些具有科学普作用的景点线路。

5、12—18岁(学龄中期)

即青年初期,这个阶段的儿童身心日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初步形成。他们认知逐渐趋向成熟,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他们接触世界更多,内容更广,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对各种事物的反应由主观感受体验向客观分析发展,能综合地理解感受世界。同时青春期的原因心理与生理有了更大的改变,多有叛逆行为,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其特点,渴望探求更远更未知的东西,对于文化,历史,美景有了自己的理解。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让他们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周围的有内涵的景点,或者一些具有科学普作用的景点线路。

(三)安全因素

“亲子游”对安全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旅游途中是否安全,是每个家庭出游前十分关注的问题。旅游涉及的面较广,就存在着安全隐患,“亲子游”中有了孩子的加入,家长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忧就会显得较为突出。尤其现在“三口之家”较多,家长对于出行的安全考虑就更加不足为奇。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父母来说,安全的需要也是有所不同的,如0—3岁的孩子父母,倾向于离住所较近的地方,避免出现意外的可能。而由于儿童的多动的特点,整个旅游过程中孩子的安全问题是他们最看重的,亲子游过程中,主办方对于孩子的看管以及照顾是否到位显得非常重要。

(四)亲子游产品形式和内容

理解了亲子游概念以及愿意参加亲子游的父母对于亲子游是有非常大的期望的,他们希望能通过亲子游让子女能从中受益,“亲子游”旅游产品的亮点就在于它所能达到的效果及意义。所以亲子游的内容与形式在父母们选择亲子游产品时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拥有年龄较小的孩子的父母来说,有更多互动活动的以及能够学习科普知识的旅游线路是他们所钟意的,此类亲子游产品多为夏令营或者线路中穿插有博物馆科技馆等,希望旅行社在旅游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拥有年龄较大的父母,则更希望和孩子一起享受旅游的快乐,同时也希望开拓孩子的眼界,对孩子的思想有更多积极影响。此类父母倾向于选择较远的拥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自然景点的线路,思想更倾向于自主性更强的旅游方式。

(五)亲子游的市场价格

就每一个产品而言,价格必定是购买者所考虑是否购买的因素之一,亲子游旅游产品也不例外。目前成都市的居民收入情况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2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增长2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45亿元,增长17.4%。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的居民收入,让成都人民在选择旅游产品上,有了更多的底气。但是价格毫无疑问仍然是现在成都市场上影响顾客选择亲子游产品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父母对于在对孩子的旅游支出上的预算大多在1000到5000元之间。在接受调查的人员当中,3001-5000元这一阶段支出的人数概率有43%是最多,1001-3000元和5000元以上的概率也相对较多。而就目前成都市所现有的亲子游产品中,其价格普遍大于我们所调查的父母在对孩子旅游项目上的支出,所以目前成都市场上的亲子游顾客群仍属小众。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父母就是想去购买亲子游产品,却也因为价格太高而望而却步,造成亲子游就是高消费的误区。所以目前开发就近的性价比高的亲子游产品,降低亲子游产品市场价格,是开拓成都亲子游市场的重要手段。

五、结语:

成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在成都亲子游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成都亲子游市场还不完善,现有的产品针对性弱,市场认知度不高等不利因素。同时也有同类竞争企业少,目标市场巨大的优势。只要做好宣传把亲子游的概念推而广之,同时开发针对性强有竞争力的亲子游旅游产品,在辅以良好的营销策略。亲子游必将成为成都旅游市场上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Z(#李菊霞,林翔.亲子游市场若干问题探讨[].企业活力,2008(12):32-33.

[2]陆恒芹,苏勤,姚治国.国外有关旅游者家庭旅游决策问题的研究[].旅游科学,2006,(6):15-20.

[3]苏国良,吴必虎,党宁.中小城市家庭规模与游憩行为的关系研究[].旅游学刊,2007,22(6):53-58.

[4]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

[5]田东娜.浅议旅游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

[6]乐善耀.实现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调查[].教育发展研究,2000,(8):85-88.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女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女性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中最为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消费者行为心理分析来实现产品差异化是十分重要的。认真研究并探索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去开拓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分析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特征,对于开发适应女性的旅游产品具有现实意义。

二、     80后女性旅游消费的特点

(一)大众性

随着女性就业率的上升、经济地位的独立及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来旅游。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4年,我国女性游客的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且一直高于男性。

从主体构成来看,旅游已经不再是年轻女性的专利。2006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调显示,81.2%的被调查者每年至少旅游一次,而且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女性都加入到了旅游的队伍中,女性旅游主体已呈大众化趋势。

(二)层次性

虽然不同职业、收入的女性都加入到了旅游队伍中,但是她们的消费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多重层次的消费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同的女性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需求,若将女性旅游者同一对待,或者只提供单一的旅游产品,不仅不能满足女性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多元性

主要表现为女性旅游动机多样化,且在旅游偏好上有较大差异,35~39岁中年女性旅游动机多是为了照顾父母、孩子或者参加会议等;19~25岁的年轻女性则多是出于娱乐休闲、学习交流等目的而出游的。不同类型的女性旅游者在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偏好兴趣上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她们的旅游消费结构也不同。

总体上看,80后女性旅游者在交通、餐饮、景区的消费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在购物和娱乐;使用住宿服务的女性约占一半,使用导游服务的占30%。

三、80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80后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

80后女性往往都比较的富有活力和朝气。据调查,有77%的80后女性希望在节假日的时候出外旅游,以缓解来自包括工作、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对于80后这部分青年女性来说,出游的主要动机是购物,这部分女性大约53%。她们在选择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时倾向于休闲购物。在选择以自助游的形式出外旅游的青年女性中,55%的女性选择出游的目的地为未经开发的旅游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青年女性旅游者的消费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具有追求时尚潮流、追求新鲜奇异的心理特点。

在被调查的青年女性中,约有70%的人已经将旅游消费作为她们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有42%的青年女性打算拿出收入的1/4作为旅游消费,另有22%的女性选择收入的1/3作为旅游消费,往往单身的女性会打算做出相对于已婚女性更多的旅游消费的预算。据调查统计,有53%的青年女性的旅游购物的消费将会占总的旅游消费的1/3。由此不难看出女性旅游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青年女性出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购物,她们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购物环境的城市,例如香港,是青年女性心目中最理想的旅游地点之一。

(二)80后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3.2.1从众购买

80后青年女性在旅游消费决策中较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尤其是意见领袖的作用较大。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相关群体实际上是旅游消费者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女性喜欢群聚,非常关注自己周围同事、朋友的生活方式,容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

在消费旅游产品时,女性旅游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周围相关群体去过的或介绍的旅游景点作为自己的首选目的地。一方面,她们认为其相关群体成员的亲身经验或介绍值得信赖,可以降低购买风险;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购买产品来提高自我形象,寻求心理上和地位上与相关群体成员的平衡。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3

[关键词]长春市;swot分析法;营销策略;旅游消费行为

1长春市旅游营销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遇—威胁分析法,它主要是调查所研究事物自身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andweaknesses)、所处环境的机遇与威胁(opportunitiesandthreats),并将其罗列出来,对不利因素进行控制,并从自身优势出发,将各个因素加以匹配分析,从而给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最终提出适合该事物发展的策略和战略。

1.1优势分析

(1)可营销的旅游资源丰富

长春市旅游资源丰富,这成为其进行市场营销的基础。长春市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森林城”之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净月开发区内的“净月潭森林公园”,这也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长春市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中首推伪满皇宫博物馆,它是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州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宫廷遗址型博物馆,具有深远的历史教育意义。

(2)良好的宣传促销活动

无论是长春市政府还是长春旅游企业都非常重视旅游促销,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宣传。2000年长春市倡议成立了东北四城市旅游联合体,以区域优秀旅游产品为依托,开展联合促销。连续举办六届的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奥运频道参与宣传。

(3)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长春市地处中国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省会,位于东北地区的几何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发达,这使得长春市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为营销做了必要的后勤保障。

1.2劣势分析

(1)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较小

长春市共有旅游行业单位187家。其中星级宾馆54家,包括五星级4家、四星级17家、三星级26家、二星级7家;旅行社8l家;可进入的景区景点29处,但高档宾馆较少,接待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而且长春市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社”。

(2)营销观念较弱,营销体制不完善

虽然长春市已基本形成自己的营销体系,但是大量的工作都放在了宣传和促销上,追求近利,前期的营销调研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旅行社“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整体旅游品牌意识淡薄。

(3)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

长春市虽有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科技文化城等美誉,但这几个形象难以融合形成包括所有特点的高度综合的形象定位,造成宣传促销上力量不集中,缺乏煽动力、号召力,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

1.3机会分析

(1)国家实施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随着国务院实施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国家必会对东北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长春市旅游交通及服务设施的改善,同时长春可以利用资金打造汽车之城,提高知名度。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就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大措施,这又为长春市旅游营销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的市场。

(2)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

2007年,东北7个主要城市签订《关于加强旅游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书》。2010年发改委、国家旅游局部署《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追随以城市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核心、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趋势,要求东北各地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合作。2010年9月,长春市举行了吉林省与北京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座谈会,两地在推动客源互换、建立旅游合作机制、旅游教育培训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形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旅游品牌。这就为长春旅游企业实施营销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与环境,优化了营销渠道。

(3)低碳旅游方式的出现

在全球经济变暖的背景下,以低碳耗能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2009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而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成为了国家以低碳生态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试点区域之一,也是唯一的开发区。这就为长春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深刻的内涵,也为营销提供了新的主题。

1.4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积极营销,同类产品竞争激烈

东北地区因气候原因,旅游产品有很大的相似性,黑龙江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气候旅游资源,大力宣传,积极促销,黑龙江有冰雪大世界、亚力布滑雪场,这对长春市净月潭冬季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有很大冲击。大连的观光旅游、沈阳的历史古迹游,都会对长春的同主题旅游造成冲击。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春市旅游营销更显困难。

(2)城市化的侵扰对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威胁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作为工业城市的长春,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工业污染问题将随之而来,这对长春的生态环境将带来极大的威胁,各生态景区旅游产品的保护也迫在眉睫。

2长春市旅游营销策略

2.1树立营销观念,积极规划营销

旅游营销是旅游经济个体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与执行过程,以实现达到经济个体目标的交换。所以营销不仅仅是简单的宣传促销,很多城市花巨资炮制广告,但收效仍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忽略了最基本的营销调研,长春市应吸取教训,放慢脚步,对自身条件、对目标顾客、对市场大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

2.2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包营销

长春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各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这里所谓的整合就是在分析资源构成特点的基础上,将各旅游景点以一条共线串联在一起,打包为旅游者一同接受。长春市要在各景区展现长春的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使来某一景区旅游的游客对长春其他景区也有游览的欲望,同时为游客设计好线路,交通购物饮食住宿加以协调,为游客想好一切,使一切景点为游客接纳。

2.3明确城市形象,进行形象营销

长春市应明确自己的城市形象,精心打造城市主题,成功的形象定位直接影响着旅游的营销效果。为此,可以将企业cis战略导入到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找准自己的特色,形成鲜明旅游形象。对于形象宣传,就要在旅游事件上做文章,可以抓住汽博会、农博会、电影节的举办机会,大规模宣传,引起巨大轰动效应,让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3营销策略刺激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3.1主体与客体

旅游消费者日益成熟,传统的单一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最大满足其需求,所以营销策略中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包,会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可以满足其休闲观光、娱乐体验、绿色旅游等多种旅游需求。

3.2主体与环境

消费环境和情景通过潜意识影响消费者,引起消费者消费态度的变化,随着影响逐渐放大,最终改变消费决策。消费环境释放出的信息具有刺激性,只要刺激足够强烈,消费量就是无穷的。营销策略中无论是形象营销,区域联合促销还是网络营销,都在释放着长春市的环境信息,如果消费者偏好这类环境,那么旅游消费的动机就会被激发。

3.3主体与过程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4

[关键词]旅游体验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一、体验经济的涵义及消费行为特点

1.体验经济的涵义

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体验经济是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为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价值提供品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别事件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到达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是顾客对某些刺激如市场营销措施所产生的内在反应,是一种能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的产品、服务和氛围的综合体。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几百年的工业经济几十年的服务经济等浪潮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浪潮。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休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人们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将取代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个性化特征也验证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类最高的需求层次――“自我实现”。

2.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行为特点

体验经济时代的顾客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经济时代,其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表现为享受和自我发展型。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顾客的愿望与需求。他们崇尚“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的个性化消费观。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再是出于生活必需的要求而是出于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产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人们更关注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

(2)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3)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现代人消费似乎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是更加关注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或者说.现代人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最典型的莫过于星巴克咖啡在咖啡市场的成功。

(4)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从近年来的消费实践看,消费者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再发展到不再只满足于产品外观的个性化而是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5)消费者的公益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自己通过消费“绿色产品”体现自己的环保意识成为“绿色消费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消费者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反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追求永续消费。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出钱出力,同时改变消费习惯以利于环保的进行。

二、旅游体验营销的发展必然性

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表明,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为3000美元时邻国之间的旅游兴起,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则有环球旅游的要求。我国200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而生产力的提高把人们从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所以目前我国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急剧地上升,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在2001年11月13日北京举行的“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上,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哈什・瓦玛曾经说,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而中国的旅游业增长势头迅猛,2002年中国首次达到了一千万人次的出境游,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的第四大消费市场,中国人将钱花费到休闲经济上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需求总量上升的同时,旅游消费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重视旅游的过程和结果:消费者对大众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开始下降,更愿意选择散客游如自驾车游而非团队,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和安排旅游活动,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消费倾向,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活动,希望能有反映旅游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供选购,希望旅游景区更加深人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体验。可以说,21世纪旅游营销的真正利润所在就是“体验”。

根据2002年希腊学者斯塔波力斯与斯凯尼斯的定义,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而独特的感受的旅游方式,能给旅游者带来一种新的附加价值。简单地说,体验式旅游就是旅游者离开现代都市的喧嚣、现代生活的压力,返璞归真、体验生活,他们更愿意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从“旁观”到“参与”,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过程与结果”,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主动组织与安排。

通过以上分析,旅游产业正在进入体验消费时代,作为旅游企业,应及时转换视角,根据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制定响应的体验营销策略。

三、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

根据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结合旅游业的具体情况,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消费者需求层次向高端转移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旅游消费者需求从“走马观花式”发展到“下马赏花式”,不仅需要享受旅游产品或服务本身带来的种种满足感,还需要体验参与的成就感,使得人的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获得更大程度的可能性。

2.从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

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旅游消费者更关注旅游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者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旅游产品。例如,中国饭店第七届金钥匙年会的时候,把晚宴安排在高尔夫球场,绿茵草地、烤牛的篝火、热带风情舞蹈、空旷山谷中的强劲迪斯科音乐让每一位来宾情不自禁加人跳舞的人群,在偌大的一片草坪上连成一条跳舞的“长龙”,这就是情感的需要、体验的震撼。

3.从消费内容看,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更加挑剔,旅游者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非从众心理日益增强使旅游者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觉,人们要买的已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是附加在商品标签上的象征意义,旅游商品成为消费者用来诉说自己的“语言”。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也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体验和感受上。目前我国居民也已由单一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项目扩展,出游方式也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这些项目都体现了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

4.从价值目标看,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

现代旅游者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且更加看重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或者说,他们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例如星巴克咖啡在咖啡市场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享受在“第三空间”喝咖啡的感觉,而不是呆家里或者办公室为了解渴而饮用速溶咖啡。旅游者参与的互动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欢迎,观光旅游正在逐渐转变体验旅游,比如生存训练、挑战极限、蹦极、潜水、漂流、冲浪等旅游项目受到旅游者青睐。宁波开元大酒店在2003年的年夜饭经营中,就精心安排了贵州民族歌舞互动表演,餐厅前设置击鼓许愿等项目,让消费者在吃年夜饭的同时,能参与传统的年文化活动中来,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5.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

近年的旅游实践表明,旅游消费者对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需求迅速增加。由于旅游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升格,传统的本土文化或宗教文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导致他们自觉接近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成功打造了“茶”文化旅游精品。度假村在茶叶包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茶文化的特色,通过以茶结缘、以茶传情、以茶赋诗等茶艺、茶诗赋等形式,将浓郁的“茶”文化内涵与客家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度假村的创意和对“茶”文化内涵的追求,由此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喜爱。

6.公益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5

[关键词]旅游业;扩大内需;产业功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9-0027-05

一、引言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以其较强的关联带动效应和就业效应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县,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定位和培育①。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是从国家层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产业地位的确立,表明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一是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在国民经济面临外汇短缺的经济背景下,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旅游业的创汇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利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带来的机遇,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背景下,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得到确立。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再次给中国经济带来考验,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形势下,过度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扩大内需成为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有多大?这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009年是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最为困难的一年,我国旅游业在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了11.3%,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了2.9%,但国内旅游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1.02万亿元,增长了16.4%。国内需求已经成为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充分认识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估,科学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对于我国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困难,有效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最新编制的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当年我国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对旅游业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产业功能和作用规律进行分析,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科学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旅游业增长与我国最终消费增长的相关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为149112.6亿元,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5.7%,拉动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从近1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逐步下滑的趋势,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努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

由于旅游产品属于最终消费品,而旅游消费规模也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因此,旅游业在最终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认识旅游消费增长与最终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将2000年至2008年我国旅游消费数据和最终消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在投入产出表中旅游消费数据(旅游总收入范畴)实际上包含了出口的部分,为增强可比性,本文以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数据(即国内旅游收入)与最终消费数据作一比较。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2000~2008年,我国国内居民旅游消费占全国最终消费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国最终消费的比例达到了5.9%。根据中国2007年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我国国内居民旅游消费对全国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拉动水平仅次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以及卫生3个部门,位居全国第4位。如果排除政府消费的影响,旅游业对国内居民消费的拉动水平超过了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高需求部门,成为拉动国内居民消费的第一大产业(见表2)。

为了进一步检验国内居民旅游消费与全国最终消费之间的相关程度,再根据表1中2000~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与全国最终消费两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通过SpSS10.0软件计算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1,并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与全国最终消费两个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三、旅游业对扩大最终消费的作用及影响能力分析

(一)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由于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中,“旅游业”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而存在的,因而无法直接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测算。但从制定产业政策角度出发,由于旅游业所涉及的行业部门主要就是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这3个行业在现有的国民账户中都有对应的产业部门,因此,测算这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①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能够间接反映旅游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根据各旅游特征产业的产业波及效应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和扩大内需措施。

因此,本文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酒店业、旅行社业和景区管理业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选取产业影响力、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两个指标来考察各旅游特征产业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和能力。

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3个主要的旅游特征产业中,酒店业和旅行社业直接对应国民账户中的住宿业(代码66)和旅行社业(代码748),由于这两个部门的类型划分都比较单一,且部门产品带有典型的旅游消费性质,因此可以直接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应数据对其进行产业关联分析;而景区管理业在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没有独立对应的部门,并且游客的景区游览消费比较分散,其中涉及的最主要的部门是环境管理业(代码80)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代码81)。由于目前的游客抽样调查数据很难将这些部门的旅游消费部分剥离出来,本文假定游客的景区游览消费均发生在环境管理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个部门当中,并将中国2007年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环境管理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个部门合并为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一个部门。对应当年(2007年)中国旅游消费构成数据(2007年全国旅游总收入中,景点游览收入为638.5亿元),确定我国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旅游消费系数为0.377。利用这一系数把该部门的旅游消费产出剥离出来,在投入产出表中虚拟增加景区管理业这一部门。

最后根据调整合并后的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对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住宿业、旅行社业和景区管理业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产业波及效果进行分析。

(二)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最终消费对某一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等于该产业的最终消费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国民经济各产业对应的最终消费项目合计数额所得的商,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实际上也就是最终消费对某一产业生产的推动效果的乘数。例如,某产业的最终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087,它的经济含义是,当总的消费增加1个单位时,该产业将被诱发0.087个单位的生产。

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可以揭示最终消费对诱导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作用大小程度,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越高的产业,说明消费需求对该产业部门生产的推动作用越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该产业对消费需求的感应程度也就越高,同时也就越具有扩大内需的产业功能。因此,可以将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作为考察某产业扩大内需功能大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 旅游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中没有独立的旅游业(广义)部门,旅游消费都是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中完成的。为了全面考察旅游业的消费需求生产诱发水平,本文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旅游消费构成数据(经过加权归类调整),将各个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中由于旅游消费引发的部分产出剥离出来,再归并到虚拟的旅游业部门(广义)中,以此来计算旅游业(广义)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

利用中国2007年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测算各个旅游特征产业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并根据2007年全国旅游消费构成数据确定各旅游特征产业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旅游消费系数(见表3)。利用旅游消费系数将各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剥离出来,得到旅游业(广义)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数据以及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

计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广义)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为0.0622,在135个部门中排名第12位,表明旅游业(广义)的消费需求生产诱发水平在国民经济全部产业中处于上游位置,这一计算结果也同样反映出旅游业在满足国内需求方面具有显著的产业功能。

2 旅游特征产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由于旅游业(广义)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反映的是旅游业在满足国内需求方面的整体水平,并不能反映旅游业内部各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功能差异,因此,本文利用调整归并后的中国2007年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对住宿业、旅行社业和景区管理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测算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见表4)。

根据表4中的结果数据,我国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在全部产业部门中处于中游及中游偏下水平之间,其中住宿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相对较高,旅行社业其次,景区管理业最低。分析结果说明,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方面,住宿业在3个主要的旅游特征产业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而景区管理业的地位相对较弱。

(三)产业影响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及影响能力,揭示旅游业内部各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产业波及效应的特点,本文选用产业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两个指标分别对住宿业、旅行社业和景区管理业的产业波及效果进行分析。

产业影响力反映了某一产业的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这种影响能力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在投入产出表的列昂惕夫逆阵中,纵列第,列的数值之和(∑bij,i=1,2,…,n),即为第,列产业的影响力。例如,某产业的影响力为3.6,意味着该产业每增加1单位的最终产品,将会推动国民经济增加3.6个单位的产出。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根据调整后的中国2007年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对住宿业、旅行社业和景区管理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分别测算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产业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见表5)。

从表5中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影响力系数虽然低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但在第三产业中仍然处于中游及偏上水平,其中旅行社业的影响力系数最高,住宿业次之,景区管理业相对最低。

这一分析结果对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为刺激旅游消费而将促销重点集中在景区方面的做法并不提供理论支持。从产业波及效果来看,在3个传统旅游部门中,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表现最强。因此,政府旅游部门在制定旅游产品促销措施中应对旅行社业给予重点考虑。

(四)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对旅游业拉动内需功能以及产业波及效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在我国现行的旅游统计制度中,旅游收入都是从消费口径统计的,旅游产品都是属于最终消费品。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最终需求型产业,对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旅游业内部各旅游特征产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功能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政府部门在制定刺激旅游消费政策时应注意突出重点和针对性。

3 在住宿业、旅行社业和景区管理业3个传统的旅游部门中,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推动能力最为突出,而住宿业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方面的作用显得相对重要,景区管理业在这两方面的作用都表现得相对较弱。

四、扩大内需刺激旅游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重视旅游业对于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已经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对我国旅游业产业地位的充分肯定。但如何解读和贯彻落实这一产业定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产业规模这一层面,对旅游业扩大内需的作用等产业功能层面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如果仅仅从旅游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角度来衡量,很多地区旅游业目前都还不具备成为支柱产业的能力。但从旅游业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国内居民消费的第一大产业,这是旅游业产业功能的一个突出优势,也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克服外部经济困难、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工作抓手。

(二)积极发挥旅行社业在拉动内需方面的突出作用

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直接效果来看,在传统旅游部门中,旅行社业的作用效果是最为显著的。政府旅游部门在制定刺激旅游消费措施时,应充分重视旅行社业的产业拉动能力,在政策的制定、资源的投入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向旅行社业倾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源投入对于扩大内需的整体效应。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6

关键词:旅游消费动机;旅游消费行为;市场研究

一、研究目的

目前中国各省份都在大力开展旅游项目已吸引资金,以提高省份整体国际声誉以及经济效益,黑龙江省也不例外。作为消费市场成员之一的大学生市场不容忽视,因寒假暑假的存在,也是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旺季时期。受地域及特殊事件影响,能够吸引省内大学生旅游资源将对地方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地域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对如何进行大学生旅游市场细分、制定营销策略,改善景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目的主要有(1)识别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动机因素;(2)检验旅游消费动机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总结,借鉴杨瑞在西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研究问卷及刘力在九华山旅游市场的研究问卷,设计了关于黑龙江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调查问卷,共列举了17个项目。问卷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点式量表,按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5)设计成问卷,用来衡量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动机。问卷的第二部分设计了5个题目,用于观测调查人群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项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为方便调查,分别选取了黑龙江省内的各大城市的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33份,回收率为96.2%,删除64份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0%。在被调查人群中,男生195人(52.8%),女士174人(47.2%);月花销在800元以下18人(4.9%),800-1200元95人(25.7%),1200-1600元152人(41.2%),1600-2000元(14.1%),2000元以上52人(14.1%);独生子女283人(76.7%),非独生子女86人(23.3%);来自农村118人(32.0%),来自城市251人(68.0%)本科生351人(95.1%),研究生18人(4.9%)。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作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及分散分析进行后续的处理和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黑龙江省大学生旅行动机因子分析

通过对17个旅游消费动机描述性项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结果显示,Kmo=0.773,近似卡方=1441.542,df=105,p=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简化对公因子的解释,使结果更有理论意义。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效果,结果只显示大于0.5的因子载荷。这样提取出的5个公因子,包含了5个公因子,15个旅游消费动机项目,(删除了2个因子在多个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项目),累计解释63.806%的方差。问卷的总体可靠性系数达到0.792,说明黑龙江省大学生旅行消费动机测量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经过因子分析后的各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表1列举了因子分析结果及动机描述项目。

第一个动机因子是“从众心理动机”,包括5个项目,特征值为3.933,解释了26.22%的方差。“从众心理动机”成为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因为社会上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和行动易到周边环境影响,同时从众心理行为也符合人们的社会学效应。第二个动机因子是“寻求归属”,包括3个项目,特征值为2.143,解释了14.28%的方差。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是人生中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起始,心理不安感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现象,为了消除因适应性问题而来带不安感,决定去旅游自然成为了另一个动机。第三个动机因子是“疗养探险”,包括2个项目,特征值为1.294,解释了8.63%的方差。第四个动机因子是“实践访友”,包括2个项目,特征值为1.185,解释了7.9%的方差。第五个动机因子是“内心修复”,包括3个项目,特征值为1.017,解释了6.78%的方差,说明学生的这一旅游消费动机强度较低。

(二)旅游消费动机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关系分析

在研究中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了分散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和人口统计学直接的关系。结果显示除学生否是独生子女外,旅游消费动机在其他人口统计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女性在“寻求归属”旅游消费动机方面强于男性,男性则在“疗养探险”旅游消费动机方面明显强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女性一般性格有关,女性在性格上比男性更为感性,男性则具备一定冒险精神。(2)月花销在800元以下的学生旅游消费动机主要集中在从“寻求归属”及“从众心理”两个方面,可能因学生没有大额零花钱进行旅游或者没有一定的旅游经历而选择从众心理行为以及意志上愿意寻求心理的归属有关。花销在1600-2000元的同学有了稍微多一些的社会实践及探访朋友的意志,而花销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的旅游消费动机集中在疗养探险动机上,也就是说,学生家里提供的生活费越多,学生的旅游自主意志越强烈。(3)在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的同学在旅游消费动机上更多是“从众心理”,而城市的学生则更注重“疗养探险”及“实践访友”,这可能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有关,来自城市的同学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更为开放,因此在旅游消费动机上也更为主动。(4)在受到的教育程度上,本科生在“从众心理”、“内心修复”的消费动机上更为明显,而硕士以上学历的学生在旅游消费行为上,在”寻求归属“、“实践访友”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可能因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越多,自由选择的意志也就越强烈,对旅游的目的越明确。

四、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动机上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寻求归属、疗养探险、实践访友、内心修复五个方面,其中从众心理和寻求归属为主要消费动机因子。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市场消费行为动机的研究和以往的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研究结果类似,旅游消费动机和人口统计学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显著性差异。

(二)建议

受到各地旅游资源相互竞争的影响,能够吸引旅客的主要因素是能够开发出满足游客旅游动机的旅游项目。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不同人口统计因素和相关消费特征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相关旅游开发部门及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旅游消费动机进行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实施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差异化营销,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市场的需求。(作者单位:韩国大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静.黑龙江省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2):1-3.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7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消费行为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旅游消费文献的分析,从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生态足迹和调控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旅游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现状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消费;可持续旅游消费;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019-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如果说20世纪初旅游还是作为一项奢侈消费品的话,现在旅游几乎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人次数达到1.87亿人次,出游率为44.5%,旅游总花费为1446.57亿元[1]。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总和[2]。旅游消费模式反应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不合理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环境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3]。本文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可持续旅游相关研究,并引导公众的绿色旅游消费行为。

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研究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4]。1994年Unep在内罗毕发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首次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5]。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等思想及理论在旅游这一特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延伸。可持续旅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的合理规划和管理[6]。

司金銮指出可持续旅游消费应重点探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对关系、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元机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核算机制、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关联互动及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设计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7]。宁士敏认为,旅游消费依存于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去规范旅游消费行为,并就旅游消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8]。毛凤玲对可持续旅游消费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包括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结构”的初步框架。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涵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9]。杨卫东提出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方式、动机、效用必须遵从可持续性原则,即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要考虑代内与代际公平、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效用与旅游资源承载能力的相互促进[10]。何春萍从消费者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旅游动机三个方面论述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面临障碍是居民收入、闲暇时间制度和传统消费文化对旅游消费观的不良影响,来自旅游产业自身的阻碍因素是地方政府对旅游消费经济功能的过分偏好、可持续旅游产品的供给问题和旅游消费政策、旅游消费教育等方面的问题[11]。

二、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

旅游消费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等六个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如:杨新军,霍云霈介绍了旅游交通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能源环境污染及其成本估算方法,以瑞典环境智能测试系统为例,对旅游交通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同时结合我国ReBam的环境交通影响分析,指出高强度集约化旅游开发模式,会造成交通工具区域上高密度使用,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最后总结了旅游交通方式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启示[12]。StefanGfssling等人分析了交通、食宿等旅游消费结构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并不是比其他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无烟产业”,旅游的生态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国家、旅游者文化和选择度假的环境[13]。oeCD发表的关于可持续消费系列研究报告,其中可持续旅游消费篇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与旅游相关的交通在oeCD国家之间日渐增加,它是产生大气和水体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噪声等级增加的重要因素。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内旅游出行,尤其是航空旅游将在这方面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14]。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旅游生态足迹

ColinHunter等认为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从全球的视角估算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15]。章锦河等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及旅游者的生态消费结构特征,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16]。tristam.pat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度假者的假期期间的生态足迹比平时高,也比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高,而这其中与旅游交通相关的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占到总足迹的86%[17]。wwF―UK通过计算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比较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需求和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得到在马约卡岛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30hm2;而在塞浦路斯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70hm2。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张约翰等人从高原旅游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高原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为6个活动组别计算模型。运用模型对拉萨市旅游业生态足迹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7年拉萨市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为0.05134hm2,其中交通、餐饮分别占85%和12.5%,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占城市生态承载力的13%[19];孟繁斌选取武夷山“三区”为研究对象,表明武夷山2000-2004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39hm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仅有0.0235hm2,即平均存在0.016hm2的人均旅游生态赤字,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将不断增加[20];李君轶等人对西安市入境游客的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6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21]。席建超等人对北京市海外旅游者的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2]。

四、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措施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政策委员会指出,尽管生态旅游的市场份额在增长,但旅游者在选择度假目的地和交通方式时很少考虑环境影响,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就航空旅游来说,可以采取技术创新、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方式的转换来达到目标,呼吁政府在计算旅游业成本和效益的时候考虑环境影响的成本,同时为了提供旅游者的环境意识,oeCD建议相关者为旅游者提供减少环境影响的信息[14]。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对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调控措施,刘瑶指出健全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理论体系、广泛开展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转换旅游形式是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23]。李玉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景区保护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等可持续旅游的对策和措施[24]。王群等人认为要关注旅游地的水环境问题,认为加强对旅游地水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将是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领域[25]。李萌等认为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受社会大环境、旅游产业背景、旅游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可持续旅游消费应着重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改善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源头控制、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旅游消费意识,并对旅游消费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26]。

五、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研究与前景展望

随着旅游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总量的扩大,研究旅游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深度不足,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急需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以下研究领域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现有评价指标单一,缺少成套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可持续旅游消费概念缺少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可持续旅游消费往往被解释成提高能源或资源的使用效率,废弃物最少化,环境友好的消费习惯等。因此,在现有的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仅选择某一个或一类指标来评价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而没有考虑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的环境影响在全球、区域及个体层次上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因此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应当是评价旅游消费可持续性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管理理论阶段,而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推进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向可持续旅游模式的转变和管理,因此,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更加重要。

(3)对地区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有所欠缺。虽然少数学者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而通过获得一手数据来核算分析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直接通过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数据能客观反映出消费者需求,消费行为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4)缺少推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公众引导等方面的调控机制。在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和行为的必要沟通,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合作机制,对管理措施进行及时公布、实施、反馈和完善。

(5)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科普性知识的普及不足。要加大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传媒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旅游消费者了解旅游过程中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环境影响的知识,培养和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这些领域研究的不足,正是未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重要园地,随着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深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对促进人们的可持续旅游消费将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422-423.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

[3]曾军.近期国外旅游影响研究综述――《annalsoftourismResearch》文献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6):79-83.

[4]ourcommonfutur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5]Unep.elementsforpoliciesforsustainableconsumption[z]nairobi,Symposium:Sustainabl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pattern,oslo,norway,1994.

[6]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3):17-19.

[7]司金銮.国际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复合体系原论――创立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学说的基础理论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12):33-36.

[8]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6-245.

[9]毛凤玲.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06,(3):105-109.

[10]杨卫东.试论我国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78-79.

[11]何春萍.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24-29.

[12]杨新军,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42-46.

[13]StefanGfssling,paulpeeters,Jean-paulCeron,etal.theeco-efficiencyoftourism[J].ecologicaleconomics,2005,(54):417-434.

[14]oeCD.oeCDprogrammeonSustainableConsumptionSectorCaseStudiesSeriesHouseholdtourismtravel:trendsenviromentalimpactsandpolicyResponses[R].2002:5-47.

[15]ColinHunterJonShaw.theecologicalfootprintasakeyindicatorofsustainable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7,(28):46-57.

[16]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7]tristam.pattersona,Valentinaniccolucci,SimoneBastianoni,etal.Beyond“moreisbetter”:ecologicalfootprintaccountingfortourismandconsumptioninValdimerse,italy[J].ecologicaleconomics,2007,(62):747-756.

[18]wwF―UK.Holidayfootprintingapracticaltoolforresponsibletourism.2002.wwf.org.uk/filelibrary/pdf/holidayfootprintingfuli.pdf.

[19]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等.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154-159.

[20]孟繁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1-69.

[21]李君轶,马耀峰,杨敏.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7-110.

[22]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24-229.

[23]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3,25(11):153-155.

[24]李玉文,王新鹏.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63-65.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8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费用指数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36-04

一、引言

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受社会风气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物质文化生活活动。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假期数量的增多,旅游已成为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旅游人群中,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201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多达2468.1万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给旅游业带来空前的活力。

“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没有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就不可能有旅游活动。”在校大学生除了日常的学习生活之外,有充裕的闲暇时间。短期假日如周六周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期假日如五一、十一等,长期假日如寒假、暑假。大学生们思维前卫,求知欲强烈,对外界充满好奇感。而且他们精力充沛,希望走出校园,探索外部的世界。

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大学生具备充裕时间的特征共同促进了大学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旅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于: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截止到2013年,该群体中高达25%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因此社会普遍担心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是否存在奢侈的消费习惯,进而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偏高?本文就现代大学生的旅游消费习惯是否合理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并进一步剖析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费用分配与消费规律。

大学生作为旅游市场的特殊消费群体同样也受学术界的关注。专家学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不同地区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其中:叶余红以重庆永川区大学生为例,张惠芳等人以扬州高校大学生为样本,杨艳华以安阳市高校为例,邱生荣等人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葛元V等人以芜湖市高校为例,郭磊以十堰市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邱慧等人以黄山学院为例,王崧等人以杭州高校大学生为例,罗丽等人以武汉市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吴俊珂等人以河南省高校为例,专家学者们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第一手数据,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旅游时间充裕,旅游获取信息方式现代化,旅游费用来源与支出项目(门票、交通、食宿等)。而关于大学生旅游动机方面,张春晖等人以西安6大高校在校生为例将旅游动机用经典核心量表提炼并进行论述,提取了31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旅游动机核心测度语句。学者们同时也关注当代比较节约费用的自助游,何小勤基于浙江省的调查对大学生自助游行为进行研究,指出自助游的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住宿、交通和门票三大方面。专家学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均指出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费用来源于家庭供给、兼职收入与奖学金,费用支出主要在门票、交通与食宿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费用支出项目的各项比重及其规律,以期为大学生的旅游出行计划提供参考。

在设计调查问卷方面,本文以指数理论为指导思想,采用比例关系的方法消除名数对数据的影响。在问及在校大学生每次旅游的费用时,本文没有采用通常将费用划分为几个层次,如:100元以下、100-200元等;而是采用相对比较的方法设计问卷中的问题,如:您年旅游支出占年生活费用的比例?a、0%~15%,B、15%~30%等。在分析数据结果时,以前景理论为指导,以旅游心理学理论为参考,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状态。在提供建议时,本文以管理学中的激励-保健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法;定性方法采取专家咨询法与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时间范围是2015年1月10日-3月10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共5个问题;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共14个问题。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网络调查方式,涉及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等所在省份在校大学生;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及内向型、外向型和双重型不同性格类型的同学;共发放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45份,问卷有效率高达99.23%。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260人,占40.31%;女生385人,占59.69%。因此,数据样本可以满足分析的需要。

三、结果分析

本文在设计问卷时,采用专家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根据大学生旅游的消费项目(交通、食宿、门票等费用)在其旅游费用中所占比例的平均值,为各项费用的占比提出四个参考范围:0%~15%,15%~30%,30%~45%,45%~60%;为满意度占比提出四个参考范围:20%~40%,40%~60%,60%~80%,80%~100%。为了探究大学生旅游消费是否偏高,从实际费用与预期费用两个角度设计问题。在处理数据时,文章采用加权综合指数评价法,定义实际和预期费用分别为基期(m)和报告期(n)数据,四个参考范围的费用均值(a)为权重,满意度权重(b)是满意度四个参考范围的均值。根据拉氏指数思想分析在校大学生各项消费费用指数C=本文充分考虑旅游者心理因素,设定基期与报告期的权重相等。

拉氏指数是德国著名经济统计学家etienneLaspeyres于186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基期加权计算加权指数的方法,其计算原理:p=式中,p是拉氏指数;pt是报告期价格;p0是基期价格;q0是基期数量。

(一)在上大学期间的外出旅游态度

由图1统计数据可知,在校大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在其上大学期间外出旅游的比例高达93.64%。中国青年报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旅游实践营联合调查显示:截止到2010年5月30日,90.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喜爱旅游,其中非常喜爱的人占40%,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大学生旅游市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同时,全国范围内其他研究者的数据也说明了在校大学生有较明确的旅游态度与旅游意愿,其中杭州高校学生(90.2%),中山大学学生(96.8%),河南(72.25%),昆明(75%),陕西高校学生86.4%。

(二)在校期间每年出游的平均次数

由图2可知,在校大学生出游的平均次数的规律呈梭形分布,即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状态。在校大学生中93.95%的受访者每年都有旅游经历,明显高于2006年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联合调查显示的全国大学生年平均出游率67.35%,说明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大学生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校期间外出旅游路途的距离

(四)年平均旅游支出占年生活费用的比例

在旅游费用支出方面,图4数据显示73.02%的受访在校生不会有大份额的旅游费用,仅仅有9.15%的学生会有相当高的旅游费用。受访在校大学生表示他们会在满足基本生活下小额旅游,不会为了攀比而借款旅游,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消费观。

(五)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费用结构

我国研究者如沈世伟、檀志军、赵鹏、唐喜枚、赵建华、杨瑞、韩文娇、常睿、杜江等人已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项目支出主要在门票、食宿、交通和其他四项。本文认同他们的观点,据此四项支出,从行为运筹学角度分为两类――实际费用与预期费用,依据指数思想进行数据分析。指数便于我们把价格、数量或价值的变化以百分数表达出来,为表达包含有多种事物的群体的变化提供了方便。预期费用比为基期,以实际费用比为报告期。

1.交通费用与门票费用的统计分析。表1中指数分析部分数据显示,交通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16.45%,实际交通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14.71%,说明大学生旅游过程中有良好的计划能力,在交通费用方面没有不合理消费。

表2(见下页)中指数分析数据显示,预期门票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19.10%,实际门票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18.15%,说明大学生旅游过程中有良好的计划能力,在门票费用方面没有不合理消费。

表1与表2原始数据分析显示,95.19%的人认为实际交通花费要比预期的少,而且59.53%的人的实际交通费用在15%以下;只有4.81%的受访者的实际交通费用高于预期费用,而且交通费用的占比在30%~45%之间;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很好的预测并管理自己费用开支能力。84.65%的受访者认为实际门票费用要比预期的少,而且49.3%的人的实际门票费用在15%以下;只有2.48%的受访者的实际门票费用高于预期费用,而且门票费用的占比在45%以上;这种结论符合前景理论中对人的行为特征的描述:人对风险的反应要大于对收益的反应,所以预期费用要高于实际费用,而这正好也是大学生旅游有较高满意度的原因。

2.食宿费用与其他费用的统计分析。表3(见下页)中指数分析数据显示,预期食宿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17.97%,实际食宿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23.13%,说明大学生旅游过程中在食宿费用方面实际花费往往会偏高于预期,这提示在食宿方面大学生出行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尽量使食宿费用控制在自己的可接受范围内。

表4(见下页)中指数分析数据显示,预期其他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18.06%,实际其他费用在旅游总费用中的比例是18.22%,说明大学生旅游过程中在其他费用方面实际花费几乎等于预期,这说明在其他费用方面大学生出行时基本上可以使费用控制在自己的可接受范围内。

在食宿方面(见表3),67.75%的受访者认为实际的食宿费用在30%以下的要比预期费用多;只有32.25%的受访者的实际费用要比预期费用少,而且他们的食宿费用在30%以上。这种在食宿方面与交通和门票方面出现相反的现象值得政府部门重视,也因此说明了我国景区门票管理与交通管理比较透明化,而食宿方面的管理有待透明化。

在其他费用方面(见表4),由于旅游者消费水平有别,出现了两种相反的现象,47.75%的受访者认为实际费用在15%以下而且比预期费用要低,43.57%的受访者认为实际费用在15%~45%范围内可以接受而且比预期费用要高,这种相反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当代旅游业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了不同的产品,符合需求导向的销售路线。

3.满意度统计分析。表5指数分析数据显示,预期满意度比实际的低100%-98.15%=1.85%,说明旅游中大学生对本次旅游是满意的。由原始数据分析(见表5)可知:68.37%的受访者认为满意度在40%~80%之间时实际旅游满意度要超过预期的,说明此次旅游给他们带去的收益要比预期的高,而11.16%的受访者认为满意度在40%以下,20.47%的受访者认为满意度在80%以上时实际旅游满意度要低于预期的。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形分布情况说明人的旅游心理行为表现为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有助于营销者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在校大学生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营销者在制定策略时可以参考FrederickHerzberg的激励-保健理论。例如:营销者可以对满意度在80%以上的旅游者采取激励措施,让他们起到引导作用;对满意度在40%~80%的旅游者就采取激励与保健措施并存;当满意度在40%以下,营销者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找原因以改正措施,使整个旅游市场趋于优等发展状态。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自己的平均每次旅游满意度高达98.15%;其在交通与门票两项费用上有较好的计划能力;在食宿方面的计划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其他费用方面,大学生基本能将此项费用控制在自己的可接受范围内。尽管独生子女增多,其旅游消费也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并没有出现社会担心的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存在奢侈的消费习惯,所以不会使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偏高。

四、结束语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费用的深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成人自我形态在其旅游行为中起了重大作用,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更为理性。当代大学生已展现出较高的旅游素质,他们重在享受旅游所带来的精神放松及由此获得的视野开阔,而不是贪恋物质方面,所以铺张浪费现象较少,这种优良的旅游价值观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值得一代代中国大学生学习与践行的。而且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符合前景理论中的心理描述,其旅游后满意度分布的梭形规律有利于指导营销者按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纯.旅游心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叶余红.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以重庆永川区大学生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2014(11)

[3]张惠芳.扬州高校大学生短期节假日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4(10)

[4]杨艳华.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安阳市高校为例[J].旅游经济,2013(1)

[5]邱生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38页)

[6]葛元V,孙小蒙.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究――以芜湖市高校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3(9)

[7]郭磊.十堰市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8]邱慧,程H,梁果.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报,2012(4)

[9]王崧,赵颖.在杭高校大学生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调查[J].经济识论坛,2011(11)

[10]罗丽,张琦,杜为公.武汉市大学生旅游消费情况调查[J].当代经济,2012(10)

[11]吴俊珂,廉小莹.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探析――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12]张春晖,张红,白凯,姚宏.旅游动机经典核心量表的提炼和测度研究――以西安6大高校在校生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13]何小勤.大学生自助游行为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消费经济,2011(10)

[14]金平斌,朗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4)

[15]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16]梁留科,钱宏胜,陈德广.河南大学生旅游市场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7]柳静,赵敏燕.昆明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与开发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18]苟小东,马耀峰,李富升.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8(3)

[19]沈世伟,任小丽.宁波大学生旅游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12)

[20]檀志军.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08

[21]赵鹏.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在校大学生为例[D].中南大学,2012

[22]唐喜枚.高职院校学生旅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3]赵建华.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13

[24]杨瑞.西安市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25]韩文娇.研究生旅游行为和市场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6]杜江.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研究[D].西北大学,2006

[27]常睿.长春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8]袁卫,刘超.统计学-思想、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9]卡尼曼,特沃斯基.前景理论:风险决策分析[J].计量经济学,1979(47)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网络营销;Swot分析;4p理论

目前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景区比较通用的做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4年美国8700万出国旅游消费者中,有76%的消费者是通过网络来获取旅游信息并定制旅游服务产品的,当年全美在线旅游业务总额达到1300亿美元。截至2014年,我国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网站已经达到12000余家,同比增长4%。越来越多旅游消费者愿意在网络上设计自己的出行路线并定制所需的旅游服务产品,这对旅游景区网络营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赢得网络营销意味着赢得了旅游景区发展的美好未来。

一、旅游景区网络营销Swot分析

(一)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优势(S)分析

一是营销效果更好。网络媒介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几乎不受时空限制。不同于电话、纸质传媒,网络媒介可以将景区具有优势的旅游产品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迅速展示出来。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支持下,旅游景区可以与旅游消费者进行实时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从而大大提升旅游景区营销信息的传播效率和效果。[1]二是营销成本更低。网络营销无需店面、也不需要派人常驻,加之旅游景区可以借助网络营销平台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可以大大节省旅游景区营销成本。三是营销覆盖面更广。一方面网络营销可以将旅游景区资讯迅速传递给旅游消费者,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可以让景区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使景区营销覆盖面更广。四是进一步优化旅游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通过网络营销,旅游景区可以根据旅游消费者信息为其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产品,旅游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旅游景区提供的微博、微信平台等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定制旅游服务产品,从而使双方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得到最大优化。[2]

(二)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劣势(w)分析

一是对旅游景区网络营销认知度不够。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基于对传统营销方式的驾轻就熟,一些旅游企业对开展网络营销心存疑虑,不愿意在网络营销上投入更多资金与资源,进而导致旅游景区网络营销流于形式,如网站更新不及时、与旅游消费者基本没有互动等等。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对景区网络营销也心存疑虑。对于处于旅游信息劣势地位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更愿意相信来自亲朋好友的推介信息,对网络营销信息则持怀疑态度。二是网络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不到位。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不尽如人意,极大程度削弱了网络营销的魅力。如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无法提供免费wiFi,对早已习惯了无线网络环境的消费者而言,其旅游体验满意度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在许多年轻人高度依赖社交软件、电子地图等工具的情况下,这些基础设施的缺失会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旅游景区提供的实时服务。三是网络营销水平普遍偏低。我国旅游景区在如何结合旅游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产品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营销渠道建设、维护及处理传统营销渠道与现代网络营销渠道方面没有实际举措;对如何高效使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社交软件开展网络营销方面没有更好的想法,导致景区网络营销水平低下。四是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人才匮乏。旅游景区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大量复合型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懂营销知识、网络技术,还要懂得旅游消费者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人才匮乏:一方面是旅游景区对网络营销信心不足,不敢加大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有些旅游景区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创新。景区所谓的网络营销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营销水平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既培养不了人才,更留不住人才。[3]

(三)旅游景区网络营销机遇(o)分析

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支持。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级政府对旅游行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将旅游经济作为了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作为第三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地会更加受到重视。二是网络环境日益成熟。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让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消费偏好的分析更加便捷、更加准确,有利于景区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日益成熟,有效提高了旅游景区和旅游消费者的交易效率。三是可以大量吸引网民。截至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49亿人,同比增长2.1%,其中大部分网民属于消费能力较强的城镇居民。因此,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做得越好,意味着其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换句话说,旅游景区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有利于提高景区在这些旅游消费者中的知名度,进而获得旅游消费者的“优选权”。[4]四是让旅游消费者拥有了更多选择。旅游景区开展网络营销后,旅游消费者得以通过网络进行旅游咨询的查询和筛选,并定制自己想要的旅游服务产品。同时,通过旅游景区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旅游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其他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并将其作为参考。相较于全部由旅游景区营销网站推介的资讯,由旅游消费者提供的旅游体验更能得到消费者信赖。如此,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出行方式、旅游线路方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四)旅游景区网络营销挑战(t)分析

一是网络安全度较低。网络安全旅游景区开展网络营销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旅游景区必须确保其营销网站不会受到黑客入侵或病毒攻击,进而保障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如旅游消费者担心个人信息外泄会对生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等。消费者的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事实证明因消费者个人信息外泄已经极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掌握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使许多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受损。二是法律体系不健全。基于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高速发展,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打击网络上的各种形式犯罪,但鉴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国家打击网络犯罪的效果并不好。如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网上银行的监管就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使得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困难重重。[5]三是网络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在线下旅游营销中,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就不高,虚假宣传、搭车收费等问题一直受到消费者质疑。在线上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中,由于旅游消费者对景区网络营销比较陌生,加之旅游企业良莠不齐,消费者上当受骗的事件也频繁发生,大大削弱了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网络营销的信心。因此,网络诚信建设迫在眉睫。四是旅游景区网络营销效果不佳。主要是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信息量过大,而大多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形式单一,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特征不明显等,导致旅游消费者选择困难。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必须加大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力度,不断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努力创新企业品牌文化,帮助旅游消费者做出正确选择。[6]

二、基于4p理论的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产品策略(product)

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必须立足于景区资源提供能够真正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目前喜欢在网上进行消费的大多为年轻人,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尽管网络上的旅游资讯浩如烟海,但这些年轻的旅游消费者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轻易获得所需信息。作为企业,要想在众多的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中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青睐,必须有效开发更多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如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或旅游营销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方法,对每一个访问网站或到景区游玩的旅游消费者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此外旅游景区不仅要在线上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线下景区管理和产品设计方面也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及时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网络营销价格策略(price)

旅游景区在制定网络营销价格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充分考虑消费者利益。一般情况下,旅游消费者都会对旅游景区的网络营销价格作出自己的判断,只有当旅游产品成为能够满足其预期价值的产品,消费者才会真正认同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价格,否则就会被消费者通过网络比价筛选掉。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必须纠正“网络价格就是比线下价格低”的错误认识,而是要比哪个旅游景区网络营销的“线下营销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这就要求旅游景区在大数据技术分析支撑下,应尽可能围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来开发旅游产品,即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卖的不仅仅是旅游产品,更有个性化的服务。在此情形下,旅游景区完全可以对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服务价格,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网络营销促销策略(promotion)

一是精心创作旅游景区软文。软文在网络营销中的成功案例非常多,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旅游景区可以针对主要旅游消费者喜好,结合景区特色有针对性地创作软文,并将其投放到各大网络媒体上。二是加大旅游景区在各大网络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的广告投放力度。当前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在网民日常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加大在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的广告投放力度,可以迅速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三是借助新型社交媒体进行营销。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型社交媒体迅猛发展,获得了众多网民的亲睐。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更具针对性,广告投入也更精准、更有效。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微信营销的精准率要比门户网站营销的精准率高出40%~50%。四是有效运用大数据进行一对一个性化产品推介。借助云计算等技术,大数据分析在旅游景区网络营销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准确锁定范围更小的用户群体,并分析出这些消费者的旅游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推介旅游服务产品。

(四)网络营销渠道(place)策略

一是坚持分销渠道最大化。旅游需求具有明显的同质特征,同理旅游产品也具有批量生产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旅游景区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有时并不是必须的,此时要想让旅游消费者知晓景区、如何去景区以及了解景区主要旅游服务产品内容,必须通过中间商推介来实现。虽然网络直销、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可以提高景区营销的效益及消费者的旅游体验,但这些推介方法成本过高,对旅游消费者本身的素质要求也非常高。依靠中间商进行推介,不仅可以节省旅游景区资源,还可以方便普通旅游消费者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间商营销渠道越广越好。二是应努力延长分销渠道。旅游产品的异地性或国家间壁垒等问题始终存在,这需要有一个中间商能够帮助旅游景区将旅游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并将其带到景区。因此,旅行社等中间商的辐射范围越广越好。

作者:高丽红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旅游景区开展全员网络营销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0):276.

[2]张茜.西安旅游景区网站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82-84.

[3]刘燕.昆明旅游景区景点网络营销分析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136-137.

[4]胡扬.旅游景区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4(33):152-153.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篇10

关键词:旅游团;自费项目;问题;成因;影响

旅游团自费项目是指团队旅游中,由旅行社推荐但不包含在团费之内的由游客自行选择、自行付费的消费项目。如“广西桂林游”中的“印象(刘三姐”表演项目、“泰国普吉岛游”中的游客自费水娱乐项目等等。一般来讲,在整个旅游线路的消费中,自费项目所占比例应当较低,但目前,自费项目往往占了很大比重,由此引发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并解决旅游中自费项目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旅游团自费项目的现状

目前,在团队旅游中,无论是国内旅游线路还是出境旅游线路,都包含了很多自费项目消费,自费项目个数在整个旅游线路中的比例较大,其消费比例在整个旅游消费中的比例也偏高。现以成都出发的部分国内游线路和出境游线路为例进行分析。

(1)九黄线

此线路中,本文以“九寨沟、黄龙双飞三日游”为例来分析,游客参团费用为每人3180元,除去交通、住宿、餐饮之外的费用外,游览景点3个,而自费项目5个以上,费用不少于820元。如表1所示:

表1“九寨沟、黄龙双飞三日游”旅游线路中参团价包含内容与自费项目对比

参团价包含内容自费项目

a、酒店+机票+旅游车+用餐+门票,住当地四星级标准,两晚沟口住宿或一晚川主寺,一晚沟口。

B、黄龙风景区、红军长征纪念碑、九寨沟风景区索道上80元/人,下40元/人、藏民家访150元/人、篝火烤全羊120-180元/人、藏羌歌舞晚会160-320元/人、自助餐50元/人起等。

资料来源:由成都某旅行社提供。

自费项目估算:索道上80元/人(下40元/人)、藏民家访150元/人、篝火烤全羊120-180元/人、藏羌歌舞晚会160-320元/人、自助餐50元/人起,除去购物费用外,每人自费项目费用在820元以上。自费项目费用达到了整个费用的20.5%,如图1所示。

图1“九寨沟、黄龙双飞三日游”游线路自费项目费用与参团费用比例

(2)昆明——大理——丽江线

此线路中,本文以“昆明、大理、丽江双飞双汽六日游”产品为例来分析,游客参团费用为每人1680元,除去交通、住宿、餐饮之外的费用外,游览景点12个,而自费项目6个以上,费用不低于670元。自费项目费用占到了整个费用的28.5%。

(3)泰国普吉岛线

此线路中,本文以“泰国普吉岛5晚7天直航游”产品为例来分析,游客参团费用为每人3600元,除去交通、住宿、餐饮之外的费用外,游览景点14个,而自费项目9个以上,费用不低于1270元。自费项目费用占到了整个费用的26.1%。

通过对上述国内旅游线路和出境旅游线路的分析,可见,目前自费项目在旅游线路安排及旅游消费中普遍存在,而且数量多、比例高。尽管参团费用淡旺季差异明显,但是自费项目却差别不大,因此,在旅游淡季,自费项目占整个旅游费用的比重就会更高。下表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另外,自费项目消费普遍存在报价不明,消费不透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者在进行自费项目消费时,其报价比自费项目实际的底价高许多,如表3所示;第二,针对不同的旅游者,导游会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对旅游者进行个别报价,从而导致同一旅游团不同旅游者对同一自费项目的消费价格亦不同。

二、旅游团自费项目问题的成因

1、旅游者的原因

(1)旅游者的购买行为

旅游者的购买行为是导致旅游团自费项目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因素非常多,但是经济收入条件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同样的旅游目的地,“价格低、便宜”成为了众多旅游者选择低价旅游线路首要考虑的因素。正是出于此,在整个旅游市场上,“低价团”、“零负团”等旅游线路才会得到大多数旅游者的青睐。而在“低价团”、“零负团”等旅游过程中,自费项目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所以自费项目多,旅游者消费自费项目的费用高、比例大成为了必然结果。

(2)旅游者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意识淡薄

首先,旅游者在出行前签订的旅游合同审视不清,没有认真阅读旅游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导致旅行社在旅游线路安排上有可趁之机,可以随意增加旅游自费项目消费,从而增加旅游自费项目个数。其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意识,当出现旅游自费项目增多或强迫消费时,未下意识地进行取证,从而在后期旅游投诉过程中缺乏有力证据。这也为自费项目增多提供了有利条件。

2、旅行社的原因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盈利。旅行社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企业主体,毫无疑问,盈利成为其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近年来,我国旅行社业发展较快,数量较多。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下,旅行社如何让旅游者选择自己的旅游线路,如何让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如何才能盈利,成为旅行社积极探寻的问题。“低价旅游”、“零费用旅游”成为了旅行社进行竞争的一种经营模式。低于实际成本价的经营模式,若不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盈利,旅行社将会出现亏损状态,因此,自费项目消费成为了旅行社盈利的首选。

3、导游的原因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对旅游者的自主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导游之所以在带“低价团”、“零负团”时,竭尽全力地推荐旅游者进行旅游自费项目的消费,甚至出现变相强迫旅游者自费消费的问题,除了部分导游素质较低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当前中国导游所面临的困境。目前,中国导游处于“三无”的尴尬境地,即无基本工资、无三险福利、无最低保障。此外,导游还要另交管理费、社保费、入会费等费用。正是在这种境遇下,导游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推荐甚至变相强迫旅游者进行自费项目消费的举动。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小部分思想素质低,以损害旅游者利益为代价赚取钱财的“恶”导游。

4、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原因

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促进旅游业长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重要。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如《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等等。但是,由于监管力度不够,执法效果不明显,导致一些旅行社、导游利用法律的不足,从而滋生了旅游团中旅游自费项目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5、自费项目提供者的原因

自费项目提供者是指在旅游者进行旅游自费项目消费时,为其提品的经营者。由于一些经营者缺乏忧患意识或由于利益驱动,所以其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并不知晓,知道事故之后才求解决的办法。这样就导致了旅游者在旅游自费项目消费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或事故发生后产生纠纷。

三、旅游团自费项目问题产生的影响

1、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

旅游者在旅游自费项目消费中是直接的承担者,他与旅游自费项目进行最直接地接触和感受,因此可以认为旅游团自费项目问题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旅游团自费项目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产生影响:

第一,严重损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产品的需求方,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合理的价格、满意的旅游体验等是旅游消费者的主要利益诉求。在旅游线路安排中,旅行社增加旅游自费项目个数,使原本紧张的时间更加拥挤;自费项目价格含混不清,报价不明,使许多旅游者掉进价格的陷阱;安排旅游线路中含金量高、娱乐性强的旅游项目为自费项目,让旅游者不能很好地、完全地体验旅游带来的快乐与享受。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利益诉求,侵犯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对旅游者再次出游造成心理影响。在旅游者前次旅游体验中,给旅游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这些都会给旅游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再次选择出游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旅游者的出游行为。

2、对旅行社产生的影响

旅行社在旅游自费项目消费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是利用“低价”作为诱饵,吸引旅游者参加本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然后再通过在线路设计中的一系列自费项目,让旅游者进行消费,从而获得利润。但是,旅行社不曾想到这样的做法本身就带有致命性,从长远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这种得不偿失主要体现在:

其一,严重影响旅行社声誉。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一个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打赢这场竞争持久战。对于旅行社来说也不例外。良好的旅行社形象,良好的旅行社声誉,都能为该旅行社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但是,在当前,众多旅行社推出的旅游团“明码”不“实价”,众多“低价团”、“零负团”暗藏“猫腻”,自费自费项目增多,报价不明,安排不合理等现象问题,严重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造成旅游质量偏低,从而使旅游者对该旅行社的评价大打折扣,进而损害旅行社的声誉。

其二,不利于旅行社的可持续发展。自费项目所产生的问题,严重影响旅行社的声誉,使得旅行社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当旅游者对旅行社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满意时,极不利于旅行社的可持续发展。

3、对导游产生的影响

导游在旅游自费项目消费中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旅游者进行旅游自费项目消费过程中,直接与旅游者进行接触,所以他对旅游者是否要进行旅游自费项目消费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说,导游是在引导旅游者进行旅游自费项目消费。比如极力推荐自费项目、变相强迫旅游者进行自费消费。伴随着这样一种行为,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这样一种行为,将严重影响导游的声誉。自费项目问题的产生,尽管不是导游一个人就能促成的,但是由于导游是最直接与旅游者进行接触的,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导游便成为被批评、被问责的首要对象。这对导游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使其很难再在旅游行业立足。

4、对自费项目提供者产生的影响

自费项目提供者是旅游自费项目提供方,承接着旅游者的自费消费。因此,对其在旅游自费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是,正如前边所提到的各种原因,自费项目提供者在旅游自费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存在安全隐患,对旅游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威胁,这不利于旅游者放心大胆地选择旅游自费项目进行消费,从而影响自费项目提供者的切身利益,减少其利润收入,甚至有可能因为安全事故或投诉纠纷濒临“破产”。

5、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产生的影响

政府在旅游自费项目消费中主要起监督管理的作用。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使整个旅游行业处于“低价旅游”的恶性竞争,不仅影响整个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严峻挑战。因为,尽管有关旅游主体的法规已逐渐完善,但是其取得的法治效果并不明显,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政府的权威形象。(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网易综合.低团费=捡便宜?自费项目狠狠地“宰”你[DB/oL].网易综合,200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