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7:35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1

一、护理基本技术的发展背景

护理基本技术是基础护理学的前身,最初本门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注射技术、输液技术以及卫生环境技术等基本护理技术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对护理专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护理基本理论体系、护理临床实验技术、护理教育教学体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护理基本技术与护理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护理健康教育理念、护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护理系统理论体系、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护理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介绍

1.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目标。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符合国家护理开发项目的发展方向。从宏观看来,通过开设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旨在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应用型实干护理人才,不断丰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管理方式,争取将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建设成为高校护理专业的一流学习科目。从微观看来,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开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医院以及护理相关专业输出专业化的护士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自身素质强,服务贴心到位的应用型护理队伍,不断开拓护理行业的建设道路,描绘护理行业的发展蓝图。

2.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发展特点。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医科类学习科目,它虽然没有临床专业的缜密性,也没有医院管理专业的全局性,但它却拥有自身发展的显著特点,具体特点概括如下:(1)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高校专业课,护理专业的从业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疾病患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以及更加贴心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要切实对护理对象付出真心,不可敷衍了事,态度不端不正。(2)护理教学资料完善全面。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习科目,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以及完整化,护理教学资料的完善与全面是学好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前提条件。这里所说的护理教学资料并不单单指护理专业的配套指导教材,还包括先进的实验器材、丰富的模拟资源库、全面的文献查阅资源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教师团队等辅助学习资料与对应学习手段。(3)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建设特点,本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实现手段。在教学理念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护理手段的创造创新,注重合作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学生、实际应用实践三者强行的融合到一起,而是将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穿插,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理论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知识,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2)具体实施步骤与实施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有规范的实施步骤和正确的实施方法,这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了基本的三步运行法。①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以教师为实施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设置不同的案例对象,在上课之前提前将设计好的案例交给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让学生自行设计护理步骤,找到护理方法,以备课上讨论实践。②课堂及时修正。采用流水化作业的实施步骤,学生提出护理意见,教师在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护理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改正,并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护理步骤,以此加深学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③严格考核与评估。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真正走上护理岗位前,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考核分为笔试、临床实践和面试三大部分的内容,笔试试卷采取百分制,学生要达到8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才能进行临床实践项目;在进行临床实践考核时,考核队伍由专业的医师和授课教师组成,学生达到各位评审的平均成绩才可以通过考核,最后面试通过才能最终走上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形成专业的护理技能。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及视频模拟实验增加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进行充分的研究思考,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探索以及团队交流,切实改正自身的错误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动建设精品课程体系。针对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我们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配套设施进行改革与完善。(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在于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在每一章节的护理学习中加入实践操作和护理技??的人际沟通交流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做好必要的准备。(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提出了加强实践化教学的教育方法,但如何实现实践化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关键问题所在。要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可以独立设计护理小手册,把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写入手册,通过一定的宣传与推广,让人们了解基本的护理知识,这也是实践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3)引进先进设备,拓宽实习渠道。由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与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之一般课程要高的多,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模拟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基础学习条件。同时,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学生课上的模拟实验,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学校还应该与更多的医院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医院等相关场所感受真实的操作环境、学习真正的操作技术,增强自身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护理基本教学。(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中充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指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视频等具体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视频进行实际护理案例的动态实验过程演示,可以将专家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制作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学生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方便学生学习先进的操作手法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2)建设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推广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实际的护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护理网站向人们传播基本的护理知识,以此丰富人们的护理常识,而网站的维护者可以由护理专业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护理知识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意,了解人们基本的日常护理需要。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可以有效引起人们对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视,扩大护理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便于从侧面稳固护理专业的发展地位。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2

作者简介:张静:女,硕士,讲师,e-mail:jane_zhang@smmu.edu.cn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灾难事件。根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06年世界灾难报告》[1],过去10年内灾难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数为12万人。各种灾难所致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casualtyincident,mCi)的威胁已成为健康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作为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在灾难救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学术团体均已认识到,开展灾难护理教育对于提高和普及护理人员的灾难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灾难护理相关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国外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1.1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研究

1.1.1基于胜任力构建教育内容

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基于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时的胜任力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教育目标,并以此基础来确定灾难护理教育内容[2]。国外此方面的研究较多是在专业学术团体的支持下完成的,如国际大规模伤亡事件护理教育联合会(inCmCe)与全国护理联盟(nLn)合作[3-4]、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与美国护士协会(ana)及急诊护士协会(ena)合作[5]、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与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合作[6-7]、美国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aHBQ)委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循证实践中心[8]进行的研究中均提出了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工作时的胜任力,其中也包含部分护士群体的核心胜任力。这些研究提出的胜任力成为相关灾难救援教育内容的构建基础。但有护理教育者[2]认为,以上研究提出的胜任力对护理专业人员聚焦不够,研究视角也集中于核、化学、生物武器所致的mCi,较少涉及更广义上的灾难,如爆炸、放射性事件或自然灾难等,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教育内容不能涵盖灾难护理教育的广泛领域。

1.1.2基于灾难护理模型构建教育内容

除基于胜任力构建灾难护理教育内容外,尚有学者提出根据目前已有的灾难护理模型的研究成果构建教学内容。Jennings-Saunders构建的“灾难管理模型”[9]原用于指导社区护士制订灾难护理计划。该模型将灾难管理分为4个阶段,分别关注灾难不同阶段的护理内容,即灾难计划的目标和资源配置、灾难中的护士角色、健康需求评估和灾难后患者及人群的健康反应。Veenema构建了关于护士在灾难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不同阶段的特殊作用的模型[10]。wynd[11]在整合前两位研究者的理论模型后形成了军队灾难护理的模型。以上模型均已被研究者用作开发灾难护理课程的工具。

1.1.3目前国外灾难护理教育内容

国外学者对于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虽然还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任何导致mCi的事件均应归入灾难范畴,所有执业护士均应参加有关灾难护理的教育,以获得处置灾难所致mCi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然而灾难是不可预测的,将灾难应急准备的全部内容纳入灾难护理课程是不现实的。ana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aCn)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难护理相关内容,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目前国外灾难护理相关课程的名称、内容、学时及是否颁发证书等均呈现多样化态势,常见的课程名称包括突发事件或灾难管理及计划、突发事件或灾难应急反应、恐怖袭击和国家安全管理、灾难应急准备和灾难救援保健、灾难护理中的领导力等等。有教育者提出灾难护理教育应包含5方面基本内容[12-14]:(1)检测和报告异常表现;(2)伤病员护理;(3)护理实施的控制;(4)资源和应急准备计划;(5)公众管理。而另一项在威斯康辛州开展的重要研究[15]则认为8个基本内容应纳入灾难护理教育,即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援助、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交流。

1.2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类型

国外开展的灾难护理教育项目可分为正式的院校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一些医学和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协作设计并开发了灾难救援相关教育项目,其中部分项目的对象包括护理人员。这些课程一般属于继续教育性质,可提供学分或认证,如美国医学会[16]、美国红十字和红新月会、CDC[17]、突发事件护理教育协会(nepeC)与全国护士突发事件准备协会(nnepi)[18]等。一些护理院校也开发和提供了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19-23]。在正式的院校课程方面,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提供了为期两年的灾难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24],此后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和灾难救援相关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25]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Vanderbilt大学[26]还提供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博士项目。

1.3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

weiner[3]的调查发现,2001-2003年,在美国护理院校中灾难应急准备相关教育的平均学时数约为4h,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期刊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专家讲座,录像通常作为补充资源。大多数护理院校会利用以上资源中的2-3种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教师最常应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较少使用研讨法、远程或在线学习、野外实习、自主学习或其他方法。到2003年,几乎所有护理教育层次均开设了灾难护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本科课程中整合了学时不等的教育内容,在研究生层次则有相关选修课、认证课程或学位课程,以及职后继续教育项目,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学时有所不同,但学时数远较2003年前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程或在线学习成为教学实施方法的主流,较多的认证课程和部分学位课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线学习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线的虚拟教室、电子邮件、电话等辅助教学方法。在校内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较多地关注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使用了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导向和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研讨会、野外实习、模拟演练等方法。

1.4灾难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灾难护理教育在国外护理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一致认为,在灾难多发国应开展灾难护理教育,灾难护理教育应面向所有护士,灾难护理教育的全部内容均应实施教学。与这个目标相比,目前的灾难护理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4.1尚无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胜任力模型指导教育内容的构建

虽然相关专业团体均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每个报告适用的灾难类型不相同,适用的对象也不全是针对所有的护理人员,推出时间均在2003年以前,因此无法满足目前所有护理人员均需具备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的教育要求。

1.4.2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教育体系

由于各国均无强制规定在正式的护理课程中加入灾难护理教育内容,而且目前的护理院校教育课程已近饱和,很难再增加新的课程,护理教育者现在采取的折衷办法就是整合一部分教学内容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或者是开发任职后的继续教育课程。也有教育者认为,灾难护理课程应选择最基本、最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但目前无论是从基于胜任力还是基于灾难护理模型的角度构建的教学内容,尚不具有普适性。

1.4.3灾难护理教育的有效性缺乏研究支持

现行以胜任力为基础开发的灾难护理课程,其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反映出胜任力的要求,尚缺乏研究报告支持,因此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1.4.4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较为困难

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复杂,关于灾难护理的报道较少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成果,而公开发表的相关教育培训文献也较为匮乏,因此研究者可资利用的文献一定程度上需依赖于原始的甚至是零次文献,如会议报告等。在教育项目开发过程中,较难找到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灾难护理专家,这也是影响相关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对于灾难护理教材、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的研究尚不系统,已经开发的课程、教材及在线资源存在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3]。

2国内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灾难护理教育的报道多为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对灾难护理教育的呼吁首先来自于医学领域。有作者[27]在“九五”期间就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灾难医学,2003年提出建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必须要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28],2005年有急救医学专家提出应尽快创立灾难医学护理学,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29]。此后部分作者对灾难医学与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30],对护理人员在灾难卫生救援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或“灾难性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措施等等[31-32]。还有研究者对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灾难医学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33-34],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灾难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提示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在此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该系列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提示了我国灾难医学及护理课程的需求现状。该组研究者还对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初步建议[35-36],即借鉴军事医学课程构建灾难医学护理教育内容,用这种方法提出的灾难相关护理教育内容尚缺乏循证基础。此后部分护理学者也开始了相关的理论探讨,2005年有作者[37]在国内首次应用“灾难护理学”的概念,2006年护理学者[38-39]建议在医学院校开设灾难医学、灾难护理学选修课,以及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相应教育内容。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护士;继续护理教育;职业素养

继续教育对于保持护理职业专业性,使护士紧跟医疗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70年,美国护理协会对护理继续教育就有了明确的定义:“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提高注册护士在护理实践、教育、管理、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增进他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而安排的学习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为改善公众健康”[1]。此后,随着护理继续教育的发展,一系列针对这一名词的定义也随之出现[2]。本文引用杨顺秋[3]等人的定义“继续护理教育(Continuingnursingeduca-tion)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目前,同我国一样,在很多国家,继续教育是以强制性的形式在所有注册护士中推广[4-6],注册护士每年必须按规定累计继续教育学分。1997年,原卫生部颁布了《继续护理教育暂行办法》,对继续教育的目的,方法,形式,学分数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继续护理教育对于临床护理实践的促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7-9]。早在1991年,waddell等人[10]就对继续教育与护理服务质量的关系运用系统综述的形式予以阐述。同时,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制约护理教育发展的因素,比如:护士缺乏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的信息;由于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使得护士缺少参加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此外,在职学习不能得到来自医院管理者的支持,教育内容陈旧,不符合临床工作实际等等都是阻碍护理继续教育开展的因素[11]。本文针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展开调研,了解护士对于继续教育的态度及认知程度,分析促进及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因素,为科学、系统地开展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探讨临床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及感受,对促进剂制约继续教育的相关因素给予分析。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针对北京地区的各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从北京八个城区中,各随机抽取1~2个作为研究医院。最后共有10家医院被选中。在2012年7—8月间,在所选中医院,在根据每家医院所包含的科室进行抽样。结构是有四个内科病房,四个外科病房,一个妇产科病房,一个中医病房被选中。纳入标准:①持有护士资格证书;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排除标准:①由于身体或工作原因不再工作岗位;②虽然是注册护士,但是长期从事非护理工作。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北京地区针对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并检索继续教育相关文献,对于以往问卷中出现语义模糊的条目给予改进,并最终确定问卷内容。最终的问卷经过由6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包含临床护理及护理教学)进行审阅,对有分歧的问题给予改进。问卷设计完成后,在一个包含30名注册护士的群体中进行预实验,计算内容效度为:0.83,Gronbach系数为0.96。并且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对问卷内容又进行了微调。调查问卷共包含30个问题,5个组成部分: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学历;②护士对继续教育效果的感受;③护士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感觉;④护士对健康教育促进剂制约因素的想法;⑤护士对于继续教育的期望。1.2.2调查方法调查由所在医院经过培训的护士统一讲解说明,问卷当场发放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0份,有效回收率96.8%。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

1.3伦理问题

每一位被访者充分了解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结果的公布形式,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整个研究过程及调查问卷内容经过各医院伦理委员会或护理部审核。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见表1,研究对象主要的年龄分布为31~40岁之间,主要为已婚的女性,主要的工作年限是10~25年。

2.2继续教育的认知(见表2)

被访者普遍认为继续教育对于指导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益处,也有16.7%的被访者(主要是工作年限在9年以下的)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临床护理知识,因此,继续教育的效果不明显。95%的被访者认为继续教育对于降低护士离职具有重要作用。

2.3护士对于继续教育内容的评价

表3是被访者对于继续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评价,其中在护理理论、循证护理理论、护患关系及护理教育、科研方面,绝大多数护士认为内容不够全面。特别是患者安全问题,有75%的被访者认为所接收的继续教育课程不包含有关患者安全的问题。

2.4护士对于继续教育制约及促进因素的分析

表4可知,对于继续教育主要的促进因素是提升护理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的需要,而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时间的限制及缺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2.5护士对于继续教育的期望

表5列举了被访者理想的健康教育项目,36%以上的被访者选出了最受欢迎的五种健康教育形式(短息培训、专题讲座、护理查房、座谈及个案分析)。大多数被访者希望继续教育持续时间少于五天,并且每次持续时间1~2h。简言之,相比较全日制的继续教育课程,护士更倾向于短时的,时间跨度少于5天的课程安排。而不是每次集中授课,但授课的时间间隔较长的形式。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有45.3%以上的被访者认为,最好的评价形式是个案讨论分析,或者由主管部门(如护理部)统一测评。

3讨论

3.1护士对继续教育态度积极

早在1996年,我国将强制性继续教育引入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并以《办法》的形式将继续教育的内容,范围,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从那时起,强制性继续教育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意义就倍受关注。有观点称强制性继续教育可能导致护理人员为了学分而学习[12]。但是,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相比较学分,更多的参与者(66%)注重继续教育对于专业知识的拓展及临床工作技能的提高。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所以,越来越多的参加者开始意识到教育内容本身对于自身工作的效果,因此,以往研究[13,14]中出现的为了学分而学习的现象在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其中包括对护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在很多时候,护理队伍僵化的知识结构及对新技术的不了解严重制约了医院管理的进程[1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被访者都认可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89%的被访者能够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因此,护理继续教育在护士队伍中已经取得了较高的认可度。

3.2继续教育推广的促进及制约因素

本次研究提示了对于继续护理教育最重要的五个促进因素,分别是:增进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操作技能,维持护理职业资质,提高学术及科研水平。在本次研究中,有如此高比例的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及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可能是因为被访者的职称偏低,87.3%以上为初级职称,并且绝大多数(82.7%)的初始学历为大专以下,因此,他们对于专业知识有更高的需求。这一结果也得到了文献的证实,虽然,护理人员的教育背景在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护理从业者对于学历水平的提高有迫切的需求[16]。2011年开展的一项研究中显示,我国临床护士的初始学历仍然以中专学历为主[17].综上,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继续护理教育应该是目前护理教育者及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次研究中,学习时间缺乏被认为是制约继续护理教育的重要因素,这与以往的很多研究结果一致[18,19].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的现状[20],由于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护士工作时间的僵化,同时,护理管理者对于继续教育不够支持,本次研究,有12.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医院管理者的不支持是不能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除了社会需求等外因的作用,管理者及家属的支持也是促成继续护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3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尽管目前的继续教育课程对于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具有明确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学者指出,以获得继续教育学分为目的的课程设置会使学习内容局限[21],例如,在本次研究中多数(78%)的被访者认为只有临床护理技术这一项教学内容比较全面,而其他的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护患沟通、护理教育,特别是患者安全问题在继续教育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少。更加弹性的、按照临床护理工作需要、以提升护理综合工作能力为目的的继续教育课程应该是今后护理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此外,很多继续教育授课方式沿袭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习者成为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为继续教育支付培训费用[22],这些都导致了护士对于继续教育存在消极情绪。因此,更灵活性的教学形式,如:护理查房、个案分析等等,可以填补现阶段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护理管理者也应该通过与培训机构合作探索高效的、价格低廉的继续教育项目。另一方面,很多参与者反应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连贯性,并且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不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继续教育项目是由各医院自行组织,或者各教学,培训单位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并同时面向各种工作背景的护理工作者。由于参与护士工作年限的不同,所在科室的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当然无法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需求。

3.4继续教育项目今后的发展方向

当问及最理想的继续教育形式时,大多数的被访者认为短期培训(60%)、专题讲座(56.6%)是两种最理想的授课形式。学习时间最好安排在5天之内,并且以每天1~2h为最佳。同时,在本次研究中,有30%的被访者提到了在线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之一。以往的研究提示远程教育可以为护理继续教育提供一条可发展的道路[23],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的护理人员,远程教育往往具有独到的优势。对于处于信息不发达地区的护理人员,他们不太可能在满负荷的工作时间之余抽出相对独立的时间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尤其是考虑到大量、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来回的路程上。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备选条件。Karaman等人的研究就指出[24],远程护理教育有时可以起到和面对面教学同样的教学效果。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远程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建立之初,需要很多用于网络及基础设置的建设,及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

3.5对今后研究的提示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未来护理领域方面的人才要求会更高,现行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必须逐渐地转移到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来,使护生能自主地选择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何在现行教学体制下有效地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呢?除把握好课堂教学外,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小课题研究活动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1定义

所谓的小课题(project)就是以教师或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运用科研的方法,由个人或成立合作组,在短时间内共同探究,并取得实效的科学研究结果。对于小课题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本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即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进行界定。从教师的角度,小课题又称微型课题,是相对规划课题而言的。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善教学,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1]。而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地从自然、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主题,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小课题研究的活动,既是学习方式,又是教学方式。作为学习方式,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作为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3]。因此进行小课题研究,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小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措施有很多种,教育科研就是其有效途径之一。小课题研究则是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如陈岳祥等[4]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具备较好的问题意识和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郑仲仁等[5]报道,自2008年至今,上海市闵行区面向全区广大一线教师启动教学小课题研究,全区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参与研究,为教师科研的深层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改善了教学水平。周剑[6]通过小组管理课题网络化推进区域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表明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马东贤[7]通过教师寻找实践招数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表明,小课题研究称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实效抓手,以教研组为组织架构的小课题组可以实现教学研训为一体。丁志鹏等[8]采用逐层推进的策略实施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结果显示,浓厚了学习氛围、强化了教研主体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以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2学生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这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护理专科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最初,小课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群体。如晋军等[9]报道,2000-2008年开始在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小课题研究”课程,实践结果表明,小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也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立宙等[10]通过建立学校课题管理组、级部协作指导组、班级研究合作组三级管理网络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结果显示,不仅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且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小课题研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取得显著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近年来,护理教学中也逐渐引入该理念进行教学改革。

徐燕等[11]在护理本科生《成人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翟颖娟等[12]对62名临床护理大专实习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带教模式,护生按课题研究方案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结果显示研究性学习促进护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护生解决分体的能力和有利于潜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带教模式。叶建峰等[13]在《成人护理》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习兴趣、创新实践、研究能力及总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汉创[14]在中职护生《外科护理》教学中开展个人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提高了职业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考核,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蔡小红等[15]对168名护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同时并成立教师团队,开设网络学习平台,在多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试行多元评价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促进了护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团队建设。何佩仪等[16]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结果显示患者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护理个案分析能力、专业理论考核平均成绩、论文撰写水平均提高。

3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发现传统的“灌输式”、“我教你学”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探究和创新的活力。1959年布鲁纳提倡“发现法”教学,让儿童主动的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培养学习能力。同时,美国学者施瓦布提出了诱发探究教学模式。在这两种理论思想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开展了教学改革。1995年开始美国开始将“探究式”的学习观念作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主导观念。法国自1995-1996学年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使知识与环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样化途径”的方法,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日本等亚洲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积极实践作为主体。国外鲜有“小课题”的说法和提法,但美国教育部在“2002-2007年”教育战略目标中指出,“关注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等,其实这本身就是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的鼓励与支持。在我国所称的研究性学习在西方文献通常称以调查为基础的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以项目或课题为基础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等等,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的历史比较久远[17]。半个世纪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并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11]。道驰(Dochy)[18]通过对43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研究性学习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但却影响知识学习的效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还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能够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智力倾向的学生[19]。有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不突出,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成绩优异。而有的学生则相反,但也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还没有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产生实质性影响[20]。

4小结

护理专科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4.1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小课题研究是护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护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要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提炼问题,并能使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文献检索来收集资料,通过动手实践和调查研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发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4.2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护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小课题研究按护理学科专题组织实施,学生需用到基础医学、基础护理、临床护理、专业英语、学科新进展等,使所探究的知识间形成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因而其本身获得了知识的整合。护生通过研究小课题获得主题式知识时,能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从而避免了机械记忆;同时学生经过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对原有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4.3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小课题研究在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教师指导护生发现与探究,护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和探究。打破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鲜明的“研究”特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教师必须学习,建立起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指导护生制定实施方案、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科研能力。此外,为使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课堂驾御能力和课程掌握能力等。

综上所述,国内护理教学已经逐渐开展基于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调查其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进行效果分析,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伍红艳.教师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合理方式[J].广东教育,2006,12(8):32-33.

[2]金怀德.“小课题研究在”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5(3):33-35.

[3]周红,敖薪,龚爱萍,等.研究性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1(5):747-750.

[4]陈岳祥.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调查分析[J].教师发展研究,2009,24(5):21-26.

[5]郑仲仁.群体开展教学小课题研究[J].现代教学,2012,14(1):63-65.

[6]周剑.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策略[J].现代阅读,2013,34(2):2-3.

[7]马东贤.基于“寻招”实践的教师小课题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34(18):26-27.

[8]丁志鹏.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25(6):41-42.

[9]晋军.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开展小课题研究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10):31-33.

[10]陈立宙.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J].民主教学,2004,12(4):196-196.

[11]徐燕,吕伟波,朱大乔,等.研究性学习在护理本科生《成人护理学》中的运用及效果分析[J].护理杂志,2009,26(26):62-65.

[12]翟颖娟,冯秀兰,郭小云,等.临床护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带教模式探讨[J].天津护理,2005,14(13):3-4.

[13]叶建峰.研究性学习在《成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4(25):73-74.

[14]袁汉创.研究性学习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23(8):41-43.

[15]蔡小红.高职护理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研究,2012,21(1):173-174.

[16]何佩仪,冯秀兰,郭小云,等.研究性学习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4,15(3):39-41.

[17]周岚.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J].新疆教育,2002,21(7):25.

[18]DochyF,Segersm.effectsofproblem-basedlearning:ameta-analysis[J].Learningandinstruction,2003,45(13):533-568.

[19]Rosenfeldm,RosenfeldS.Understandingthe“surprises”inpBL:anexplorationintothelearningstylesofteachersandtheirstudents.http://.1998.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5

(1)叙事教育是一种描述经验,解释现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

(2)叙事教育创设了一个合作、信任的教学环境;

(3)叙事教育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框架基础之上;

(4)叙事教育通过对叙事资料的解释、分析和重构,达到教育目的。

2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2.1通过艺术、电影和文学作品理解人类体验并做出判断和决策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说、电影和艺术作品中,作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关系和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解释和反思作品,领悟其内涵。2004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运用文学、电影等叙事教学方法讲授护理本科老年护理课程,让学生理解生与死、爱、原谅等概念的深刻内涵[3]。国外学者wall和Rossen在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精神病患者生活的电影,使他们身历其境的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和痛苦,为学生提供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平台[4]。

2.2通过讲故事信息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讲故事能够促进移情和理解,是护士了解人类经验的特殊途径,并间接获得体验。2006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倾听老年人讲他们以前的故事,学生评价很受启发[5]。国外学者Severtsen指出,叙事使学生反思关怀和被关怀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怀[6]。倾听患者的故事,进行解释、分析,为护士加深伦理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关怀照护、多元文化照护提供了空间。

2.3通过记录反思日记在护理教育中,书写反思日记是叙事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国外学者Gillis提出,记录反思日记是一个促进探究和反思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日记也是表达个人观点、想法和感觉的学习成果。反思日记有多种形式,例如谈话记录、实习感受等。

3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3.1叙事教育使护理教育更关注教学体验

叙事教育使得教育不再只注重教育结果而更关注教育过程的本身,关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体验。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家Diekelmann首次运用叙述、分析故事的方法研究不同层次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美国护理教育的理解和体验[7],从而拓展了护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领域。

3.2叙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的培养单靠空洞的说教效果甚微。叙事教育通过讲故事、说经历等形式,使得抽象的道德规范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方式[8]。2003年,国外学者Lindsay和Smith以叙述、分析护理师生在妇产科带教实习的经验故事为例,说明了护士形成终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性[9]。2008年,加拿大学者Clandinin和Cave运用叙述实践反思心得的方法培养住院医生的专业特质。在叙述和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研究者和同伴通过提问、确认、讨论分析、发表观点等,使专业特质得以养成[10]。

3.3叙事教育利于护理教育中某些抽象概念的表达和理解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6

【摘要】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文献的分析,文章概括出基本研究框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特征、意义、现状和保护方法、措施等五大方面对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通过总结国内各科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概况

通过对国内权威知识文献库(中国知网)的搜索,检索到近十年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关度较高的文章约39634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法的分类和统计可看出,在保留和传承方法上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措施研究较多,而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是遗产发展研究的趋势和重点,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建筑学和法学等。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均采用了资料搜集和文献综合分析法。部分采用了比较和综合分析法,如陈华文和普丽春等学者从不同时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也有王冉、柏贵喜、黄文等众多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民族遗产保护的个性到共性进行分析探究。

三、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研究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根源于联合国2003年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其定义和内涵的界定。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内涵是总体上针对的是整个国际社会,要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站在本国的角度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挖掘。而连冕、刘玉清等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两个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另一类是行为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研究

国务院从2006年起,设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可看到我国日益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王宁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不同难度,保护过程中要注意其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民族性等特点。张世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研究

田阡认为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建立科学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依法保护的道路。乔晓光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且政府文化部门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缺乏文化规划。汪立珍认为取得一定成绩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创建了第一批六个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同时,建设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将有关文字、音像、图片和实物资料运用数码技术、光盘等现代手段加以保存,经验值得借鉴。

(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措施的研究

1、不同部门承担保留研究

(1)政府立法研究

我国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并探寻民间法规中有效的保护规则。黎明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法律制度的渊源:《宪法》,《民族区城自治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和法规,部门法中关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法体规范,国际条约。马洪雨,姚艳等探讨了民间规则和公众参与对保护非遗的可能性,提出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立法并应挖掘和研究民间规则以弥补法律。何星亮,李宗辉等认为知识产权法使拥有遗产的团体或个人获得一定的权益,并适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利用,显现非物质遗产的经济价值,从而避免遗产的灭失。姚艳,郭璠则对该问题做出了实例研究。

(2)政府做好普查、建档和名录申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要是做好普查、建档然后才是进行不同级别的名录申报工作。金文杰认为档案工作:一方面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利于其保护保存,一方面也利用了档案本身的特质体现民族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彭梅玉,徐开芳等认为做好普查,建立各级保护名录,有助于查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对不同分类的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商业利益的驱使,使许多“申遗”项目在保护措施健全之前便受到损害。覃美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等一系列程序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都应以《档案法》为行为准则。

2、政府及民间做好教育传承

教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张卫民,黄文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时我国非遗教育工作主要内容有:构建非遗教育目标、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体系、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和师资队伍五方面。而孙露晞,张血玲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幼儿教育课程开发做了初步阐述和尝试[28]。普丽春认为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四种不同形式,各形式又互补,构成完整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渠道。

3、在发展中保护

(1)宣传保护

媒体宣传促使人们内心深处产生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政府要在宣传方面起主导作用。蔡群,任荣喜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数字化保护技术越来越先进,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存记录,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广泛宣传。

(2)产业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较多的产业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李昕提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可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遗产,可经营的非遗通过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产出效益化。

徐赣丽认为旅游业具有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可能性,旅游有义务有条件保护资源。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的地方,旅游开展越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与民俗旅游开发等产业经济形式结合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及争取资金,降低保护成本。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正在广泛深入展开。从研究趋势看,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多样化,研究内容更实证化。未来应该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发展的思考。

不足之处是研究的学者多为民族学,社会学或教育学专家,其他领域学者介入较少,不同学科角度下保护措施研究缺失或不够深入。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的理论分析不够,很多措施没有规范的理论指导,就很难对其现状归纳总结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体系较少。定量分析做得不够。

参考文献

[1]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17~20.

[2]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64~69.

[3]王冉,郑扬.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邯郸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河北学刊,2013,33(1):206~208.

[4]柏贵喜,杨征.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5]黄文,杨艺.灾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研究——对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29~133.

[6]倪通.基于JSp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郑州大学,2012.

[7]刘斌.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机制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

[8]卢松,陈思屹,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1):17~25.

[9]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9~11.

[10]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与新路径[J].艺术设计论坛,2005,(1):19~20.

[11]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3):24~25.

[12]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4):51~54.

[13]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137~140.

[14]田阡.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出发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201):95~101.

[15]乔晓光.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83~86.

[16]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6):61~66.

[17]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7,(3):11~19.

[18]姚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0~83.

[19]马洪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构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1):153~157.

[20]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今日民族,2005,(2):55~57.

[21]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5,(6):54~57.

[22]甘开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67~70.

[23]姚艳,郭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阿细跳月非法音像制品的个案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148~151.

[24]金文杰.档案工作参与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1:4~5.

[25]彭梅玉.靖西魁圩-渠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笔记摘录[J].歌海,2006,(6):26~28.

[26]覃美娟.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J].档案管理,2007,(5):30~31.

[27]张卫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5,(5).

[28]孙露晞,张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J].学前课程研究,2007,(8).

[29]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其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

[30]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4).

[31]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9(1).

[32]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7

建立一个既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又符合我国护理学教育基本要求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达到国家对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的认证标准,并使本专业成为以实践教育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

2.研究方法

(1)成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小组,组员均为从事多年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一线护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而确保整个研究能够系统的实施。

(2)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研究组分析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行现状,明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和目标,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广泛大量的查阅文献,首先对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临床护士核心岗位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调查了解我校对口的上海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养老护理院对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护生的能力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点,通过分解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界定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实践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探讨新的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管理培养路径,从而构建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使学校教学和临床及社会护理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以期改变高职高专护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尽快的胜任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实践应用的衔接,促进护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并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构建,关键是要合理的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具体方法为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医疗机构对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的现实需求,研究组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其次,是对比分析传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研究组采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等方法,了解传统培养模式下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和实际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差距。再者,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培养途径至关重要,研究组采用功能分析法,研究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探索相应能力的培养途径,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强化护理护生实践技能教学,具体方法为到我校的对口教学医院及毕业实习医院等不同等级的综合性医院,对护士、护理管理者和医生进行问卷再调查,了解目前临床上对从事临床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并按照护理工作的相关性,开发并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

3.讨论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中韩教师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为描述性调查研究,采用了便利抽样方法,分别在我国和韩国选择31所和52所高等护理教育机构的护理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每一机构调查相关教师1人。

(二)研究工具及内容本研究采用2004年亚洲地区护理伦理教育研究小组制定的护理伦理教育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护理学教师对护士与护理对象及其环境中的各种伦理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包括护士与护理对象、护士与护理实践、护士与专业以及护士与同事之间的伦理问题,用0~5分表示其重要程度,0分为一点也不重要,5分为非常重要。

(三)收集资料本研究采用邮寄问卷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前获得相关机构领导的同意,通过e-mail或邮局发放问卷。2004年11月至12月,在国内共发放40份问卷,收回31份,回收率为77.5%;在韩国,共发放114份问卷,收回52份,回收率为45.6%。

(四)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利用频数、百分比、平均来显示研究结果。

二、结果(一)护理伦理教育中重点强调的伦理问题1.护士和护理对象。关于护士和护理对象之间常见的伦理问题,我国和韩国的护理学教师都强调知情同意和保守秘密问题。在告知真相、安乐死、脏器移植和用药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上,韩国更强调其重要性。

2.护士在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关于护士在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我国护理学教师主要强调承担责任、玩忽职守等问题,而韩国护理学教师在强调上述问题的同时,还强调分配护理工作和将护理权利移交给他人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3.护士和专业之间的伦理问题。关于护士和专业之间的伦理问题,国内护理学教师们的观点比较集中。中韩都高度强调拥有公平合理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工作条件、强调护理实践和护理教育准则的实施、强调管理上对个人的不公正和参与以人为主体的学科的研究。

4.护士和同事之间的伦理问题。在护士和同事之间的伦理问题上,中韩两国同行都强调医护关系和对医护质量标准的监控,与此同时,韩国更强调与高年级护士的关系和护士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见表4)。

(二)解决护理伦理学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我国护理学教师注重开发研制护理伦理教育素材、注重通过各种非正式课程传播护理伦理学知识。而韩国护理学教师则注重与国内外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强调出版与护理伦理主体相关的指南、培训伦理学咨询专家或临床伦理学专家等。

三、讨论(一)我国护理学教师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认识有待提高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道德观,提高对自身所处的医疗环境中的各种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培养其对护理实践中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伦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教师所认为的教学重点内容与韩国教师相比较为局限,集中强调知情同意和临终病人的互利,而对目前临床护士在现代医疗实践中面临的敏感问题,如对特殊病人的治疗和护理、科研和实验疗法中的各种伦理问题等,重视程度明显低于韩国,而且认知程度比较分散,教学改革的手段比较单一。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对该门课程及其他在临床中的作用的认识的局限,因此,护理伦理学教师培养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护理伦理学教师的培养方面,除了学历教育外,可通过相关教育机构或护理学会的继续教育及与国内外校际间交流等方法和手段,加强护理伦理学教师的培训。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9

1.1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时间我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体系。从1994年我国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之后,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开展。从最先开展的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在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同时便制定了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并开展了健康教育的探索工作。1999年程金莲等[2:647]对山西省四所省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但从开展时间的调查看,回答刚刚开展的占25.1%,回答开展了3a者仅占19.8%,未开展者占16.2%。说明目前的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1.2护士的健康观1999年黄津芳等[3:501]对东北三省10所中心医院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对护士的健康观调查设计了护士必须掌握的4个基本概念,即健康、疾病、健康教育、健康程序,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5.6%、90.8%、77.9%、40.4%。由此可见,护士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比较清楚,但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对教育程序的概念,有半数以上护士回答不出,提示加强护士健康教育概念的学习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1.3护士对教育角色认知情况黄津芳等[3:501]的研究(1999年)显示,虽然93%护士认识到获得健康教育知识是病人的权力,但在为病人履行教育义务方面,有1/3的护士持否认态度;内科护士健康教育意识的责任感不如外科护士强(p<0.01)。说明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不够全面,教育意识比较薄弱。

1.4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职能国际护士学会在1997年批准修改的《国际护士道德守则》中明确指出: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4]。要履行好护士的职责,健康教育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之一[5]。从黄津芳等[3:502]的调查(1999年)结果看,护士认为最佳教育者是专职教育人员(70.4%),而病人认为是医生(73.1%),双方均把护士排列在第2位。程金莲等[2:646]的调查(1999年)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11.5%护理人员认为医院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的职责,88.5%护理人员认为是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的职责。这种角色认知的偏差,将会给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带来困难。在我国医院的现行体制下,如何发挥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尚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1.5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

1.5.1病人对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随着健康教育效应的不断扩大,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的需要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范淑萍等[6]调查(1999年)结果显示:病人住院期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传播健康知识的占82%,认为接受健康教育很重要或重要的占99%。可见,住院病人已将健康需求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认为获得健康知识的需求比其它需求更为重要。石敏等[7:492]报道,99.1%以上病人认为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说明病人的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

1.5.2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石敏等[7:493]于1997年报道,健康教育内容应针对病人不同病种、年龄、职业而不同,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对急救常识教育的需求达100%;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病人对饮食调护常识教育的需求达98.3%。陈爱萍等[8]的调查发现,76.7%病人想知道所用药物的作用,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

1.5.3病人对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需求一般来说,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按计划、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对不同个体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同一疾病不同治疗方案等的病人应结合个体教育,给予专门、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病人文化素质、生活背景、个人信仰、经济状况等进行选择,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或卡片,也可选择音像资料,利于病人反复阅读。对无阅读能力者,可通过听广播获取有关知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并重复答疑、示范,使病人加深理解,促进其康复技能的掌握。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个别教育是病人反映最好的一种方式。郭明贤等[9]调查显示:109人次需求医护讲解和演示,88人次喜好听录音,其它方法需求少于半数。外科病人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依次为护士个别指导、观看录像、应用病人教育手册和病人现身说法[10:271]。邓维英[11]总结出适合儿科特点的“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健康教育方法。对喉癌病人采取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求教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12:58]。总之,教育形式应有针对性,即教育要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因人而异。

1.5.4病人对出院随访的需求内科病人认为出院随访有必要的占78%,不太必要的占17.5%,不必要的占4.5%。对出院随访的认识反映了病人特别是内科慢性病病人愿意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利于病人对医学知识的咨询,也给病人康复以重要的心理支持[7:493]。外科病人出院后咨询需求已趋于多样化,主要是开展健康教育处方、电话咨询和返院咨询等形式。这种主动性的需求趋势为医院转变职能、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实现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271]。司惠芳等[13]调查结果提示,脑卒中病人对出院后的随访要求不高,这可能与其对随访工作信心不足,对该病易复发特点认识不足,以及重治疗、轻预防等观念有关。

1.6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

1.6.1健康教育对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增效作用贾长宽等[14](1999年)对68例糖尿病(Dm)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观察组继续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停止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出院时两组病人Dm知识积分升高,糖代谢控制好。王芳等[15]报道,健康教育配合临床用药使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改善,尿素氮、肌酐水平恒定,加强了疗效,减少了住院天数和血液透析频率。商怀珍[16]通过对18例腭裂儿童及家长采用综合性教育方式,并对治疗前后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结果腭裂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明显减轻,语音清晰度由训练前的45.2%提高到训练后的94.8%。戴喜玲等[17]报道,从开展精神病病人健康教育以来,病人的住院治疗期缩短,治愈率上升,复发率下降,病人回归社会家庭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1.6.2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指病人行为与所给治疗方案的一致程度,即遵从程度[18]。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19]。刘建萍等[20]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对照组病人的健康信念综合信任度为33.00%,实验组为61.67%;对照组完全依从性为15.5%,实验组为40.75%。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1.6.3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有人认为,病人满足感的重要性大于效果与效率[21]。因而用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对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病人的医学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柏亚玲等[12:59]报道,开展健康教育后,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达标率为99.4%。刘斌[22]报道,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后,由于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病人熟悉自己的护士,共同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和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合格率>90%,病人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1%。阎凤玲[23]的调查数据显示:整体护理病房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7%。

1.6.4健康教育对医院的影响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潜能得到展示,提高了护士在病人心中的威信,护士自我实现的价值得以体现。满意率的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临床护理效果的提高,都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起着良性的积极的影响,为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普及护士现代护理观的教育目前,临床护士多数接受的是中等教育,且教育内容偏重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加之长期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工作,对现代护理观认识不足[24:52]。董霞[25]等调查显示:护士对护理观的认识整体水平差距较大,认识水平较好的仅占8.66%,而50.4%认识水平在较差以下。这一结果提示,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已相对滞后于护理模式的转变,严重地制约了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进,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

2.2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护士注册法学习,强化护士履行教育义务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护士是病人教育的主力军。

2.3提高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程金莲等[2:645]调查提示:85.5%护理人员感到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教育知识(55.5%)[3:502]。因此,应根据护士的教育需求特点,努力抓好3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中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教育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护士教育能力的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教育培训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提高护士教育水平。

2.4建立健康教育质量考评指标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的考评指标,对病区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24:53]。

2.5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病人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病人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24:53]。

2.6开展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我国护理科研工作与先进国家相比,规模小,层次低,护理理论、政策和护理科研严重滞后,这是制约我国护理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推行整体护理模式的主要原因。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护士从单纯护理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提供了舞台,预防保健与护理工作一体化模式与为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创造了机遇。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护士角色认知偏差问题,护士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都有待于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论证解决。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篇10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

【摘 要】目的: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方法:结合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程序,随机选取2012年-2014年经专业筛选过达标的209篇5种主要护理杂志发表的和健康教育研究相关的文献作为材料定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只有41篇,占到19.6%。结论: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护士;健康教育;研究分析;问题

护士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良好、优质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被教育对象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尽可能消除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因此研究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整理了2012年-2014年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杂志社发表的健康教育相关的论文和文献资料,可以很好的研究出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公开发行时间较早的5个具有代表性的杂志社,包括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主要是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互联网途径收集以健康教育为研究目的的护理论文。主要范围锁定在2012年-2014年。

1.2入选标准

应确保研究结果具有数据分析价值,研究过程是否包括健康教育的全部活动,整个项目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否只有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了209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

1.3研究内容

结合健康教育设计以及结果的基本内涵,本次主要选择研究设计类型、结果评价项目两方面作为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①研究设计类型。主要有实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随机对照组对比研究)、准实验研究(并没有随机在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对比分析)、非实验研究(没有进行随机设计实验,也没有专门安排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②结果评价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模块,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技能掌握率、健康态度、健康知识知晓率等)、中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行为实施率)、效益评价(疾病复发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情等)。

2结果

2.1健康教育研究的场所及研究设计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具体如表1所示。

2.2健康教育研究实施过程评价情况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论文只有41篇,占到19.6%,具体如表2所示。

3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大约有89.5%健康教育均在医院展开,而从医院开始延伸至社区的综合性教育教育仅仅占到4.8%。鉴于健康教育自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效果评价只有经过后期观察才可以准确评价,但是大部分健康教育局限在医院内部,想要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实施效果难度较大,尤其是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研究的质量及其完整性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的范围应从医院内部慢慢延伸到医院外部,进行跟踪评价、分析,有利于确保整个研究质量。在健康教育计划延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电话、e-mail等各种手段[2]。同时,本组研究还发现,进行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实验性研究设计较少,仅仅占到25.8%,其中62.7%左右的研究均为非实验性研究。这些研究的样本纳入量虽然较多,数据更加全面,但是实验研究方法和步骤缺乏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效度以及可信度。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设计实验性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

其次,本组研究表明,能够严格进行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中期教育效果评价、效益评价等全过程的只有10%,9.6%的健康教育研究报告中缺乏最后的效益评价。很多研究者在近期效果评价患者只是评价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很少会评价患者健康信念、健康维护技能掌握程度等内容。而且有41.6%论文研究显示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基本上是零散的,大部分仅仅进行了单项研究内容。在效益评价中,很多论文中以疾病知识宣教为评价标准,主要目的是研究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是以护理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说明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准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

总之,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