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15

环境科学概论篇1

 

0导言

 

随着人们环境科学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众人瞩目。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重要场所,它是城市的客厅,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展现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地方。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于建筑学及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有哪些意义?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原则去处理这一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起源

 

希腊建筑师C.a.杜克塞迪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研究人类聚居的理论,又称城市居住规划学、人类环境生态学。1965年在希腊雅典成立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仅仅各自研究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侧面,而人类聚居学则要吸收上述各学科的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聚居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杜克塞迪斯按规模大小把人类聚居分成15级层次单位:个人、居室、住宅、住宅组团、小型邻里、邻里、集镇、城市、大城市、大都会、城市组团、大城市群区、城市地区、城市洲、全球城市。这15级单位上下互相联系构成人类聚居系统,要想解决各层次中的问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研究。

 

2当今城市空间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一方面由于社会模式的变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因此在建筑学科上,比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近些年,学界已经提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空气和生活垃圾污染,气候异常等再次让人们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局面,而是要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3我国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

 

中国古代是以"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思想来造城的,城市设计是在做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君权神授"思想,而不是在满足普通人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多是自发形成。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建筑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建设触动很大,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基本上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于是,当今流行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4中国当今城市空间设计的具体实例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的趋势开始抹杀地域文化,致使当地文脉出现断裂,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商业街的建设问题上,全国的商业街不计其数,而商业街上的商铺品牌内容大同小异,建筑立面和围合空间也基本上清一色全是国际化,现代化,缺少地方特色。另外由于汽车越来越多,后期管理存在问题等,更加恶化了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使这些空间变的不合理,不自然。

 

当然,结合科学人居环境的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是屡见不鲜,接下来说几个关于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间例子。

 

4.1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保持了与城市道路,周围步行系统的合理联系,增强了广场交通的便利性与易达性,由于景观连续性的需求,而采用地下通道的形式来联系从雁塔路到广场上的人群,整个广场作为一个交通岛避开城市交通对广场人流的影响。广场保持了与城市环境的联系,将广场与大雁塔,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之间进行了整体化研究。广场的人行出入避开了公交汽车站点,但又保持有一定的联系,停车场设置在人行入口的西面,阻止了汽车对广场空间的干扰和侵占。通过序景(喷泉)--主景(大雁塔)增强了广场的统一性和可识别性,产生了方位感,秩序性和导向性。

 

地面以及周边实体建筑限定出了大雁塔广场的空间形态,大雁塔北广场是三面围合型广场,南广场是三面开敞型广场,广场周围建筑物的围合形态很好的保持了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通过轴线,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有效的达到了喷泉池--大雁塔--玄奘雕塑这一空间虚实有序的连续性。设计中利用了多种空间组合方式及物质设计要素,形成了广场空间的标志性视觉主导界面,在尺度,轮廓,底部构图,细部处理等方面协调呼应,保持了界面的连续性。

 

4.2书院门步行街区

 

书院门步行街区结合了西安市总体布局,保持了街道与城市地形地貌的协调,与历史,地域文脉的呼应,成为一条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的博物馆。根据街道的性质,服务对象及交通承载能力,确定了街道的形式,剖面宽度,结构模式;充分考虑了城市街道静态,动态景观构成要素,并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街道两侧种植落叶树种,满足正常需求的同时也加大了绿化。出入口设计采用了牌坊和跨界牌楼的形式来限定环境,减少了外界交通干扰,增强了街道的标志性。内部街道与顺城巷的关中民俗体验长廊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结合的很好。街道内部合理安排了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停车区域以及相互关系,景观小品,座椅和垃圾箱的外形与周围环境十分融合。

 

街道内部具有很好的空间封闭感和序列感,由于书院门步行街是折线型的街道,在街道转角处设计有小型广场,放大了空间节点,形成小的供人们驻足交谈,欣赏的空间。书院门步行街具有很好的空间连续性,通过建筑,景观要素的视觉连续性,强化了街道的形态特征,很好的表现出了与人文景观相一致的建筑立面尺度,轮廓,门窗,色彩,质感,风格及符号。考虑到步行运动方式的人们对场景重复变化的时间和距离的感受,注重了对场景的细节,空间节奏变化,景观的丰富多样化,以达到人们慢速行进中步移景异的感受体验。

 

5结语

 

引用一段吴良镛先生的话:"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栋建筑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要融合经济,社会,地理等,从城市走向城乡区域的整体协调;景观学要融合生态学等观念的发展,从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园林,为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或许只有系统化,生态化和人性化是建筑以至于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当今建筑学科的高速发展,我们更要在建设和营造公共空间上以系统化为手段,生态化为目标,人性化为职责,相信我们能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方法论将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亲切。

环境科学概论篇2

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一个社会问题。学习环境学相关知识,也已经不再是环境学相关专业人士独有的专利,使普通社会成员更多地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且紧迫的意义。对于本科生来讲,多了解一些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之法,其意义之大已远胜在毕业的时候多几个学分,而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面向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学相关理论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广大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把环境学知识和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专业知识中,这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是有所裨益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环境学概论》的教学目的

在众多的环境学相关课程中,《环境学概论》作为高校本科环境类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重点介绍了环境学基础理论,探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破坏、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结合环境质量、城市环境、区域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剖析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等问题[1]。课程内容比较全面,比较适合在非环境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环境学的教育。有助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掌握环境质量变化客观规律;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按照环境规律和环保法规要求进行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环境学概论》授课的几点探索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向众多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主要是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学生视野的拓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近几年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并本文由收集整理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导致课堂互动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效果,把专业的东西更容易让非专业学生接收,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是增强《环境学概论》课程授课效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我们发现通过以下途径改进教学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1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学概论》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讲究覆盖面广,概而论之,导致重点不突出。所以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大量的信息而疲于奔命。特别是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这面面俱到的内容很难形成体系,此外教学内容跟不上环境科学的发展,显现出滞后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环境问题会造成怎么样的危害?目前的污染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用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对一些环境问题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会主动去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学生自然会关心,既然问题这么严重,那么应该怎么解决环境问题呢?这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应用性的教学环节,讲解一些主流的污染防控措施。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弄清方法的基本原理为主,不要求太深入,比如,在讲述水污染防治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几种经典的水处理方法即可,而不必介绍一些与设计相关的参数,因为内容太多,学生听不懂,同时感觉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难免会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2教学形式多样化

从授课形式上不断改进。普通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授课形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尤其是非专业课的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而老师的授课形式则决定了学生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的、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2]。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有的专家也已提出,在讲授《环境学概论》时,环境学概论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较多地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尽可能与时事新闻相结合,比如,讲到放射性污染问题,我们会讲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起因及所造成的短期与长远危害;讲到大气污染的时候,我们会结合当时的新闻热点话题,结合北京和许多地方出现的雾霾天气,给大家讲讲pm2.5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严重的危害,等等。我们发现,以这些新闻为开场白进行新内容讲授时总会起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发现,采用互动式教学[4],进行课堂讨论,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能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一般会在碰到某个问题的时候随机地展开讨论。比如,在讲到水资源危机的时候,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让大家谈谈自己从小到大对家乡的有关水的印象,结果大家发言非常踊跃,最后大家发现,各自的家乡,水资源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再用数据对水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从效果来看,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将以往以老师为主的教学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是以学生的主动为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巩固课堂上的基本知识,而且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我们对两个学期

教学效果的比较,总体来看,互动式的教学也能很好地增强授课效果。

2.3增设“实习”环节

根据课程的设置,是不存在实习环节的。但是,课程中的有些内容,比如水、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的内容,学生不经过现场的参观很难了解处理过程是怎么运作的,这样上完课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有很多人都在相关的文章中提到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设实习环节[4,5],但现实情况是,让学生去参观实习又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因此,我们利用假期,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实习的过程中,利用dv对参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录制。例如,我们对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进行了全程录像,然后进行剪辑整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边播边讲解,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了解污水处理方面的内容,认识了比如格栅、沉砂池等设备,教学效果绝非以往那样简单地给学生看几张照片就能达到的。通过这样的“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类似的方法以往也有过报道,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

2.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过于强调卷面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在面对非环境专业学生时,就会给老师出题目带来很大的困惑:题目专业性过强的话,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显得过于专业、过于难,因此,老师在题目设计时往往设计成单纯的记忆型题目,导致学生在考前突击背诵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改以考试为主为以平时课堂表现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平时上课时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及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这样的考核形式才能更加主动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授课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将考核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最终考核的卷面成绩,占的比例较大,另外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占较小的比例。这两部分的比例授课教师无权进行更改。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对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过,老师任课针对平时成绩的那一部分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笔者以往的平时成绩给分主要以平时作业和出勤为基准。后来,考虑到出勤在某种意义上是逼学生来教室,即使来了也没心思投入学习,意义不大;同时,作业也有很多学生应付了事,甚至互相抄袭,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无所裨益。因此,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平时分的给分做了改革,给分依据为课堂表现。我们会在授课的时候适时地进行对一些话题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以发言的次数及发言包含了正确的思考为给分依据,现场给分。结果发现,这样做之后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大家对上课的兴趣明显提高。虽然上课点名的次数减少了,但出勤率有所提升,而且在发言的过程中,同学们总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对授课老师来讲也是一种启发,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授课效果。

环境科学概论篇3

摘要:生态心理学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范式,把它称为一种取向比把它称为一种学科更为合适,更能反映它内部复杂的现状,也更具包容性。生态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的取向。本文通过分析概念转变研究中蕴含的生态心理学思想,深化对生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认识的同时,并进一步推动概念转变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概念转变

一、引言

生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改造运动,近二十年来,这一运动对当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思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研究结果的最终解释都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点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嬗变有极大地借鉴作用。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心理与教育领域掀起了儿童相异概念研究的热潮。在研究儿童相异概念的状况后,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相异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概念转变研究也从此得以兴起。概念转变研究旨在揭示儿童错误概念及其转变的规律,是科学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研究的热点[2]。因此从新兴的生态心理学视角探讨新兴的概念转变研究必然对两者的发展都有益处。生态心理学可以借此更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学研究尤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更趋成熟。概念转变研究则可以通过生态心理学这一新视角的审视,修正发展已有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理论,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使概念研究更多的注重生态性,关注真实课堂中的转变过程[3]。

二、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生态心理学目前更多的还只是被视为心理学研究的取向,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门已经独立的学科名称,主要是因为其发展的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因此将其看成是一种取向比看成是一门学科更为妥当,更能反映它内部复杂的现状,也更具包容性[4]。

(一)生态心理学的界定

对环境的关注是生态心理学的共识[5],但按照不同研究者对环境关注程度和方式的差异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理论把环境只看作是研究对象的考察背景,认为环境是影响行为和心理的重要因素,或者认为认知因素决定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性质;另一类则把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环境和人的认知因素均不能单独起主导决定作用,只有两者交互作用才能决定人的行为或心理。我们可以把包括这两类理论的生态心理学称为广义的生态心理学,而把只包括后一类理论的生态心理学称为狭义的生态心理学。我们一般所指的生态心理学是指狭义生态心理学,根据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则可以将其进一步的界定为:生态心理学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向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因此,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研究取向。

(二)生态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被传统心理学家所分离的两个方面的东西,如行为和心理、行为和环境,在本体论上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对子,因而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离地研究和解释。因此从方法论上,生态心理学家把交互作用原则作为首要原则运用于他们的研究中。而为了生态心理学认识和解释研究对象及进行具体研究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思想,交互作用原则又衍生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则。

1.关于研究本身的原则

由于生态心理学认为动物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所以脱离动物的生活环境来研究动物和动物的行为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是20世纪初传统心理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生活背景中研究心理和行为,包括研究宏观环境背景和日常生活背景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这种越来越关注实际生活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国内学者张风琴等人也认为目前“新兴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充分地反映了生态学的整体论思想[6]。

2.关于研究方法选择的原则

第一,把生态效度作为检验研究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则。奈瑟将生态效度界定为一个理论或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或预测人们在真实的、各种不同背景中的行为的程度。这个定义强调一个理论或实验研究的实用价值。如何使得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简单地说,就是要改进实验设计,将实验设计与自然研究结合起来。

第二,多元方法组合原则。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效度的提高或主观经验的评估这个目标不能用单一种方法达到,也不可能在不同种类的研究中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他们主张多元方法,当没有一种单一方法和单一研究能够完成所有的要求时,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组合有助于接近这个目标。多元主义不仅指多元方法,而且还指多元研究设计、多元取样、多元分析、多元变量和多元数据分析方法。

总之,研究方法的选择尽可能适合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生态心理学的多元方法组合原则不特别推荐某种特殊的方法,也不推荐将某种研究模式作为一种研究典范和普遍范式,它认为每一种研究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方法和技术的组合。

3.关于研究的解释原则

生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反射弧假设就忽略了刺激对反应的相依性,切断了刺激与反应的连续性,破坏了刺激与反应的协调性。相互依存性的原则不仅站在二元论的对立面而且站在单向因果理论的对立面,它主张在解释心理学现象时打破传统行为主义主张的单向因果模式。

三、概念转变的研究现状

概念转变是心理与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研究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和朴素理论的三大概念转变理论,成为后续概念转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概念转变研究中主流理论

1.基于认识论的科学概念获得模型

posner等人借鉴了库恩、拉卡托斯等当代科学哲学家的思想,将学习者的概念转变与科学的发展相类比,提出了著名的基于认识论的概念转变模型,概念转变需要的的四个条件:(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dissatisfied)。只有感到自己的某个概念失去了作用,他才可能改变原有概念,当个体遇到对原来的概念所无法解释的事实时,会引发认知冲突,这可以有效地导致对原有概念的不满。(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需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把各片段联系起来,建立整体一致的表征。(3)新概念的合理性。个体需要看到新概念是合理的,而这需要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念相互一致;与自己其他理论知识或知识的一致;与自己的经验一致;与自己的直觉一致。个体看到了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4)新概念的有效性。个体应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其他途径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7]。

2.基于本体论的科学概念获得模型

Chi等人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认识论层面,世界上的实体可归属为三个基本的本体论类别“物质”、“过程”和“心理状态”,每一个基本类别下又有若干的子类别,层层散开,构成三颗“本体论树”;在形而上学层面,许多科学概念属于“过程”类别下“基于条件的相互作用”的子类别;在心理层面,学习者倾向于将这些科学概念归为“物质”类别。正是在不同层面上本体论类别的差异,尤其是形而上学层面与心理层面分类的不一致,导致学习者概念的错误。当学习者将概念正确地归入其所应从属的类别时,概念转变即可实现[8]。

3.基于朴素理论的科学概念获得理论

儿童朴素理论发展观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依赖内容的特殊性发展,儿童早期就对某一领域内的理解发生一致的变化,并对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而这些早期获得的对自己的周围环境和世界的非正式的、非科学的“朴素理论”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认识是理论性的,是可以与科学家的理论相类比的,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儿童能够在这个领域和哪个领域之间做出本体论的区分,例如对动物植物的区分;(2)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发展的特点。例如,儿童在运用自己的朴素理论进行解释世界时会不自觉地排除“反例”,并通过自己的经验来验证自己理论的正确性。(3)儿童同伴群体之间可以形成朴素理论的“科学共同体”,即在儿童同伴群体的相互作用下,儿童各自的朴素理论会在儿童所在的群体中经过“讨论”以及检验最终会达成一种“共识”,儿童会利用这种“共识”来检验或形成自己的朴素理论[9]。

(二)概念转变研究中现有的问题

概念转变理论发展初期,研究者多采用静态封闭的研究方法,对真实情境下的概念转变尚不能进行完满的解释,因此概念转变研究在问题、方法以及视角方面应进一步改进,使概念转变理论更具解释力。在研究问题上,概念转变有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包括:学习者原有的概念像科学概念一样是有结构的,还是基于现象主义的零散知识;学习者原有的概念是被消除、被新概念取代,还是与新概念共存形成多重表征;概念转变过程是剧烈革命的,还是缓慢进化的;概念转变是否与学习者年龄有关;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概念转变研究应注重生态性,关注真实课堂中的转变过程,将认知因素与情境因素相结合[2]。

四、生态心理学视角对概念转变研究的启示

概念转变研究作为认知心理学的热点问题,那么在研究视角与基本研究方法上不可避免的继承了近代认知心理学固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最初认知心理学兴起于反对行为主义的“去心理学化”浪潮之中,但对行为主义所持的科学主义倾向则是全盘继承[10]。因此生态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实现了真正的变革,主要表现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探索“日常生活的认知”的兴趣与日俱增;第二,关注人类认知中的人体特性和个体内部限制性对日常生活认知影响的生态学研究;第三,对人类认知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差异的生态学研究;第四,将认知加工与“真实生活”条件和个体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第五,生态心理学的认知研究采用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二)生态心理学指导原则对概念转变研究的影响

生态心理学指导原则对概念转变研究的影响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从对纯粹事实(是什么和怎样)的关注转向对事实与事实的价值(功能性的)融合的关注;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而具体的实例结合则表现在以下几点:

1.概念转变研究中概念生态因子

在概念转变研究之初,posner就已经提出了“概念生态”的理论,认为学生个体的经验背景也会形成一个环境,它也是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包括人们对世界、知识、科学分类及文化和语言的认知与看法[7]。这个生态环境中的不同角度、各个元素(组成因子)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概念学习的进行,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新概念或者改变原有的概念,且概念生态的组成因子之间通常是相互关联着,概念生态呈现的是概念与个体心智环境间的关系,任何概念本质都是概念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后续的研究者提出许多概念生态组成因子,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语言、历史态度、情感等各个方面。这时的研究已体现出了生态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原则,只不过强调的是过去现实环境影响的概念生态因子与当下的新概念的交互作用。

2.超于“冷”的概念转变研究

pintrich等人认为,过于强调认知因素而忽略学习者动机、情感的‘冷’的概念转变理论只能解释来自实验室的研究结论,不足以阐释真实课堂中发生的概念转变。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差别的,科学家的探究以目标为导向,而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盲目的,当学生不具有掌握取向的动机时,很难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并看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理性。由此,pintrich提出要超越“冷”的概念转变,将学习者的动机与课堂情境因素纳入概念转变的研究中,动机因素包含目标、价值、自我效能感和控制信念,在概念转变中是潜在的中介变量,课堂情境因素包含任务结构、课堂权威和评价方式,在动机与概念转变之间起调节作用[2]。由此可以见到生态心理学主张的“真实环境中研究”的体现,有利的推动了概念转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避免了失去实际效用的危险。

3.概念转变研究中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

treagust等人提出“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包含认识论、本体论和社会/情感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构成三角形的一条边,三个维度相互交叉。它们从不同角度部分地解释了课堂中的概念转变:从本体论的角度,教学前学生倾向于将基因归入“物质”类别,教学后学生将基因归入“物质”类别的比例从70%下降到44%、归入“过程”类别的比例从11%增加到47%;从认识论的角度,教学后不同的学生基因概念达到不同的状态,少部分学生能运用基因概念解决问题达到了有效性状态,另一些学生则只能达到合理性状态;从社会/情感的角度,由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学生对基因概念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但教师布置的认知任务没能促进学生的基因概念达到有效性状态,这为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提供了实证依据[2]。可以看出这里生态化的研究又进了一步,不仅探讨真实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概念转变,而且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兼容各个理论。

五、结语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过符号加工论和联结主义的竞争,内部效度和生态效度的争论,根本目的只在于希望获得对人类认知的根本把握。但由于时代局限,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在机械论世界观指导下忽视人类认知复杂性,试图在抽取环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人类认知的把握[6]。生态心理学取向出现后,提供了一种整体论世界观,使得掌握人类认知本质重新有了可能。因而可以设想,生态心理学所倡导的交互作用原则必将使得包括概念转变研究在内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带入一条整体多元化的研究途径,并将会取得丰富的成果。(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易芳: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28(1)

[2]张建伟:概念转变研究模型及其发展[J],心理学动态,1998,6(3)33-37

环境科学概论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tU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6404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两难境况,而土木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既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又带来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因此,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影响小的土木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为适应这一时代精神,许多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开设了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旨在现有的土木工程教育体系中,开展环境和可持续理念教育,培养具有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专长的一专多能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以改善设计和建造技术,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性[1]。本文结合土木类专业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实际,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以寻求适应新时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一.基于学科特点,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内容体系

环境工程概论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教材基本上由从事上述专业的学者编写完成,教材内容也都偏重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污染控制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而对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没有涉及,也不包括与土木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地环境问题与保护,以及与资源节约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等内容,教材的针对性不强[2-5]。因此,课程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整合完善了教学内容,在继承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专题。教学内容以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主线,讲授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噪声、光、热、放射性等污染问题和防治措施,重点突出土木工程行业常见的环境问题及污染控制措施,并从节能型建筑、节水型建筑、绿色施工(节水、节材、节地、节能)等方面阐述绿色建筑建设的技术要求,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1]。教改后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教改后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基本结构,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将视角立足于土木工程学科,把土木工程行业常见的环境问题、污染控制措施以及绿色建筑等纳入课程内容中,形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2013年,课程组将构建后的教学内容编著成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环境工程概论》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列入其出版的土建创新类规划教材系列[1]。该教材突出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反映了在土木工程领域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学生在今后工作或进一步学习中,将环境保护知识向本学科渗透,同时获得新的灵感或创新性思维。

二、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立体化教学方式

环境工程概论是概述性课程,内容涉及水文学、环境地质学、水力学、生物学、化学、气象学、土壤学等方面知识,再加上补充的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创新内容,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课程组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加注重所讲解内容的质和量,将多而杂的信息进行疏理与归纳,以灵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但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当前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自学总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专题研讨、影音及实地参观等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

(一)讲授法

在概述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是使用最广泛,也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太利于土木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相应地缩减该类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在针对教学内容较难、知识点在其知识结构链中起核心作用,并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内容时,才使用讲授法教学方法。

(二)自学总结法

在课堂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充实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学总结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摄入量。教学模式采用教师拟定自学提纲、指定自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结构范围内做出总结。该方法主要针对介绍性、不必作过多阐述、比较浅显的、非核心知识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

(三)启发式教学

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该方法比较适合在传授与土木工程有关的水、气、声、渣、光、热等环境问题和防控时采用。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上述环境问题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可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或积极引导学生提出本专业的环境问题,并帮助学生提出解决本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把课堂教学活动由单纯的“教”转化成“教与学”的统一。这种“引而不发,导而不讲”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思考和分析的综合能力。

(四)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与日常生活较为接近的环境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环境问题离我们非常近,因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工作入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6]。这种方法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每个章节的开始,安排一个与章节内容有关的“案例导入”引出相关的章节要点。如讲解土地问题及防治时,以城市“地陷”作为案例导入;光、热污染章节以玻璃幕墙光污染为案例导入;大气污染及控制章节则以今年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的“雾霾”为案例导入等等。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更深的层面来认识环境问题。

(五)课堂专题研讨

在讲授完某个专题后,教师可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布置几个相关的小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和调研身边发生的实例,并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汇报,调研和汇报情况则计入课程平时成绩。例如要求学生对学校建筑中的水回用情况、建筑装修垃圾的产生原因及防治、固体废物在建筑材料中的综合利用、建筑节能等情况进行调研等等。这种方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的角色换位使很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各章节内容结束之后安排相关主题。

(六)实地参观教学

实地参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感性认知和掌握[7]。因此,在学完重点章节后,课程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地参观。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集美区污水处理厂、厦门市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卫生填埋场、厦门BRt沿线的声屏障、典型的大面积玻璃幕墙建筑等等,使学生亲临实地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影音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广泛搜集电视、网络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经济与法》、《中国财经报道》等栏目经常会报道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填埋场污染以及城市“地陷”等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在每章课堂教学结束时,安排时间给学生播放,并在播放结束后,结合视频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主要的知识点。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地启迪学生思维,最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手段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课程组积极探索上述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建立丰富的案例和影音教学素材库,弥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不足,通过因势利导和专题研讨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环境工程概论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概述性课程,因而考核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8]。在课程考核方面,概述性课程大多是采用写论文的考核方式,这种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如部分学生书写敷衍,网络资料的剪贴复制导致论文主题不突出,甚至内容张冠李戴,因此仅凭论文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掌握情况。而对试卷考核来说,内容可以涉及到每个章节,各部分分值也能均衡,且通过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设置,基本知识和原理都能有很好的体现和覆盖,是一种对理论知识较合理的考核方式,但其也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实践性,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土木工程学科设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在理论考核中渗入实践环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又能将学生环境保护素养的提高寓于专业实践中。

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组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将多种考核同步进行。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采用课堂提问及试卷考核形式,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则结合有关专题研讨、实地教学等进行,将各环节学生的考核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期末考试的份额,达到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施,课程组建立了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符合土木学科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完善了能突出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法,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影响,朝着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努力。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将全面提高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继而有效培养具有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专长的土木工程师,积极推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土木工程的设计、建造和应用,最终实现土木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参考文献:

[1]马红芳,苑宝玲.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朱蓓丽.环境工程概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周集体,张爱丽,金若菲.环境工程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方淑荣.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沈耀良,汪家权.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26-229.

环境科学概论篇5

关键词:认知弹性理论;劣构领域问题;理科教学

众所周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秉持不同学习观的教学设计者所偏好的教学设计范型与模式各相迥异。例如,以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普遍认为教学过程即是传递既有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学结果是可预测的,教学应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这类教学设计范型表现出决定论的思维倾向,重视教师的调控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与学习者两相分离,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等本质未得到充分考虑。相对应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认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主张对于世界的理解更多的是个人自己的主观决定,知识通过学生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行建构。这类教学设计范型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协作”、“对话”的作用。

本文所要探讨的认知弹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为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斯皮罗等人所倡导。该领域一方面接受“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也反对只强调学习中非结构的一面而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和知识的系统性的极端建构主义做法,试图综合上述两种学习理论的长处,着眼于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中的学习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认知弹性呢?所谓认知弹性,是指同时以多种方式重建知识,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做出适宜的反应。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原理是:(1)只有在面对多重事实时,学习者才能以最佳方式对劣构领域的现象进行思考;(2)面对概念与案例构成多维非线性的情境问题,学习者会因背景不同而对其形成各自有根据的理解,因此,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不止一种。显然,多重知识表征正是为了构建各种观点的“马赛克”,构建概念与案例的“十字交叉”,使学习者对复杂知识尽可能完整地理解,获得灵活性的知识来适应多变的真实情境。

一.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理科教学原则隐喻

认知弹性理论包含许多教学设计原则隐喻,结合理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试对其作如下论述:

(一)知识的掌握过程不是现成而孤立的

掌握复杂知识的不同方面,必须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每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都要配合充分的实例,来帮助说明其不同方面的含义。例如化学教学中碳酸氢根离子既可以成酸又可以成碱的原理或共轭酸碱对的概念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当既重视创设情境,也注重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

传统教学常常是抽象的、脱离情境的知识灌输,这样的知识很难迁移到真实情境中去,因此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接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问题解决的基础作用。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将斜面推木箱的实验作为讲授力的分解的课堂情境,再归纳总结其中的科学原理。

(三)基本概念和原理应与实例结合,与具体情境联系

实例可能同时涉及许多概念,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形成多角度理解。例如,在化学教学中,酸雨的实例能够涉及诸如pH值,硫循环,环境污染等多个概念甚至跨学科的知识点。

二.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理科教学策略启示

认知弹性理论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了丰富而可贵的支持,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看至少可提出如下策略:

(一)教学目标重主题性、系统性、分层性

教学目标应重点分明,让学生对劣构领域的知识有清晰的界定概念,认识到哪些知识点是本门课程的重难点,尤其是逐渐显现的学科交叉性质带来的问题。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牛顿物理学这一特定环境,主要包括牛顿定律方程,而非解这些方程式所需的代数技能。分层性体现在教学任务细分为各个子任务,避免将高级知识的获得过程简约化,保持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二)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心理表征,培养认知弹性

掌握复杂知识必须重视多元表征,如果教学内容是劣构领域知识,需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学、组织和心理表征,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确和深刻,增强其迁移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对于免疫这一生理特性,不光要表达清楚它是生物的一道保护屏障,也要阐明通过抗原的注射可以人为获得免疫的科学原理,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加以应用。

(三)创设弹性教学环境,重视情境教学、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脱离情境的灌输式学习,知识很难迁移到真实情境中,理科教学因与其他学科相比更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理应受到更多重视。在教学策略方面,应重视将知识与情境、与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案例时获得对概念的理解,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高建构能力,培养创造力。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知识点就是能用具体情境和实验加以说明的范例,将学生带到种植园或观看相关视频、在课堂上演示透明玻璃箱光合作用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都是改善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三.总结与讨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参照认知弹性理论,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概念,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建构空间,认知弹性理论对建构观的折中取向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当然,这类教学设计思路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认知弹性理论主要对劣构领域的问题解决起作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而推广是行不通的。其次,概念的多重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如何把握这当中的度,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总之,我们不能要求一种模式能够适应所有的教学情境,在适合的教学任务中合理地使用它,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环境科学概论篇6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媒介环境学;思辨;区分

如今,媒介生态学已经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带来了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但中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廓清这些认识,理清与北美“mediaecology”的关系,已成为促进中国媒介生态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不是“原发的”

在中国媒介生态学起源问题上,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媒介生态学研究的起源应该是在北美,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研究也比我们早很多年,但是“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而不是引进的”,国内媒介生态研究的展开与它们并没有什么渊源。[1]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表述上是矛盾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们主要是更多地强调了中国媒介生态学和北美媒介环境学的区别,而忽略了国内外媒介生态学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只是将2001年后,“mediaecology”在中国的独创性发展作为了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起点。

(一)中国最早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来源于西方

在我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最早使用“媒介生态”概念的《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正是在介绍西方社会生态学和社会有机体平衡、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生态”这一概念以及社会大系统、共生共食、有限资源、关键功能等观念。然后又是结合美国社会生态学家奥迪斯·邓肯所提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态复合体”的四个变量,展开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

(二)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问题最早出现在西方

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一开始就注意运用平衡、和谐和系统等生态思想来研究媒介,并侧重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问题研究,关注人、媒介、社会、受众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构建。但是早在1970年,第一届地球日庆典宣称人类进入“生态时代”之后,西方很多学者便开始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承认环境中每个因素的平等内在价值,主张重建人类文明秩序。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乔亚舒·梅洛维茨就非常重视媒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他认为,媒介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受众选择媒介受社会环境制约的同时,媒介对社会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此外,他还运用了一个生态学暗喻,将受众纳入“情境”概念,认为传播行为受受众制约,必须根据受众类型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与信息。[2]可见,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在思维范式取向上异于西方,但是与西方的媒介生态学(mediaecology)研究存在学术渊源”[3]。

二、“媒介生态学”是不是中国的原创概念

有学者认为:“媒介生态学是中国的原创概念。”[4]笔者认为“媒介生态学”这一概念实际上来源于对北美“mediaecology”的直译,只是后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媒介生态位”、“媒介生态系统”、“媒介生存策略”以及“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等原创性的理论。中国学者使用此概念绝非巧合,更非原创,而是与北美“mediaecology”有着密切的内在传承关系。

(一)“mediaecolog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北美

我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最早使用“媒介生态”概念的《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是1996年3月召开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后被收入百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报业现状与趋势》一书。然而,早在1967年,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与人合著的《媒介即是讯息:效果一览》一书中就最早提出了“mediaecology”的概念。1968年,波兹曼在“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年会上作演讲,首次公开介绍并明确提出“mediaecology”一词。后来,波兹曼又在纽约大学拓展媒介研究课程,并将这一术语转变为正式学术领域的专有名词。

(二)中国最早出现的“媒介生态”和“媒介生态学”概念都是“导入”,而非原创

有学者评价说,裘正义的《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系我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导入‘媒介生态’概念的专论”[5]。这里的所谓“导入”,即引入,也就是把一个地方的东西引入到另一个地方。此文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媒介生态”概念的出处,但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北美提出“mediaecology”20多年之后,而“mediaecology”的中文直译就是“媒介生态”或“媒介生态学”。

中国学者尹鸿、崔保国、邵培仁等最早明确地将“mediaecology”引入中国的时候,都是将其翻译为“媒介生态”或“媒介生态学”。其中,清华大学尹鸿教授的《电视媒介:被忽略的生态环境——谈文化媒介生态意识》一文被认为是“国内新闻界杂志中最早提到‘媒介生态学’一词的”,但“尹鸿的观点正是来源于北美的媒介生态学(mediaecology)”。[6]

三、中国学者把“mediaecology”译为“媒介生态学”是否存在误译

何道宽认为,崔保国先生把“mediaecology”翻译成“媒介生态学”,进而用社会大环境是水,媒介是水中之鱼来诠释“媒介生态学”,违背了北美“mediaecology”的基本观点。[7]笔者认为北美“mediaecology”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思路和学科框架都具有多向性,中国学者的翻译并不存在误译问题。

(一)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mediaecology”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

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mediaecology”的理论前提预设和逻辑起点一致。它们都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媒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媒介和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媒介现象的本质,实现生态学和媒介学的对接与融合。它们都属于媒介生态学的学科范畴。

北美的很多“mediaecology”研究先驱在一开始就有生态学互动、平衡、和谐的意识,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谓“技术生态”的思想,谋求技术的人性化、技术的有机化,强调人类生态的平衡不能因为机械技术的到来而被打破。麦克卢汉、伊尼斯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生态学的思想,但他们的著作有关生态学的暗喻随处可见。[8]“mediaecology”学会的章程第一条还开宗明义地写道:“媒介生态学研究符号、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

邵培仁更是为媒介生态学正名道:“但凡能以生态的眼光来观照媒介传播之实质的相关研究,其实统统可以纳入到广义的媒介生态学的学术圈中”,而“‘mediaecology’从字面上看,其准确恰当、无可争辩的译法就是‘媒介生态学’”。[9]

(二)北美“mediaecology”具有多种含义

何道宽认为崔保国先生把“mediaecology”翻译成“媒介生态学”,背离了北美“mediaecology”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依据波兹曼本人在1968年给“mediaecology”的界定:“mediaecology”是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它主要探索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感知、理解、感觉和价值,以及我们与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帮助或阻碍我们的生存。[10]52

其实,波兹曼本人就是一个“没有一定之规”的人,其观点也存在先后的不一致,以至于梅罗维茨没有沿用他的导师所定的“mediaecology”这个名称,而是另起炉灶用“mediumtheory”来称呼这个研究传统。[10]65李明伟在《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中也没有把波兹曼列入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原因是波兹曼对“mediaecology”的某些认识和分析更倾向于批评学派,与伊尼斯、麦克卢汉包括波兹曼本人等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吻合。而何道宽则表示对这种做法“不敢苟同”。

崔保国认为“媒介生态”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处于中心位置;而“媒介环境”是一个中观概念,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媒介营造的环境。可见,在中国学者眼中的媒介生态学是广义的,包括被波兹曼界定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媒介环境学。波兹曼对“mediaecology”的界定只是为北美“mediaecology”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并非其全部内容。

四、“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是否需要区分

美国“mediaecology”学会副会长林文刚、深圳大学的何道宽都认为:“把‘mediaecology’这个学派翻译为‘媒介生态学’也不太妥当,主张将其译为‘媒介环境学’。”[11]

随着对北美“mediaecology”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媒介环境学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起源、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鉴于此,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将两者区分开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弥补不足,不断完善

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不关注文化研究、学术传统和组织准备的严重缺位,研究方法趋向于定量研究,不作结构性分析。而北美媒介环境学着重探讨媒介本身的变迁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融入并借鉴了生物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符号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理论根底扎实,知识渊博,思维方式也是多元的。

将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媒介环境学区分开来,有助于看清各自研究的轨迹和特点,促进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媒介环境学的交流,并借鉴媒介环境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阔的学术视角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得出更多创新性的成果。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多个要素。在媒介生态学研究中,以不同要素为中心也就形成了不同偏向,构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以媒介为中心,考察人类社会的各种因素对其生存发展的制约,构成媒介社会学范式;北美媒介环境学以人类社会为中心,考察媒介创造的生态对人类的影响,构成媒介环境学范式。两者之间互相补充矫正,正好成为媒介生态学之树上的两朵璀璨之花,形成珠联璧合之效果。

(二)有利于中国本土媒介环境学的拓展与深化

将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媒介环境学区分开来,可以为中国本土媒介环境学研究指明方向,使其更加清楚地审视北美媒介环境学研究的路径和特点,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分析当前中国的传播现象,关注中国语境下的传播环境问题,深化中国本土媒介环境学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挖掘中国本土的媒介环境思想,吸引更多跨学科人才的介入,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学科的发展就是理念不断清晰、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媒介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演进、充实和完善,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层次和范式。这些研究,对于中国媒介生态学乃至整个传播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J].中国传媒报告,2003(2):20.

[2]孙滔.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构建、创新与困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6):30.

[3]袁靖华.生态范式:走出中国传播学自主性危机的一条路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3):72.

[4]阳海洪,赵平喜.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J].新闻界,2009(2):68.

[5]宋超,赵凯.深水静流(1929-200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57.

[6]杨婷婷.论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J].新闻界,2005(3):79.

[7]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7(1):46.

[8]陈浩文.中西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反思[D].广州:暨南大学,2008:33.

[9]邵培仁.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181.

[10]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角(总序)[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环境科学概论篇7

关键词:水文地质学;系统;概念;生态;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U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系统意为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相关性。系统不存在孤立的元素组分,所有元素或组分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研究系统概念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方法。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水工环)是地学研究中的三大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持系统,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所有,水文地质学不是一个单一的科学,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我国是淡水资源极缺乏的国家之一,加之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对这一宝贵的资源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和恶化。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管理不当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本文重在阐述地下水水文水资源的系统概念和其生态发展应用,简单粗略表达本人在学习应用过程中的一点观点,为未来的水文地质学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1,现代水文地质学的系统概念和研究现状

1.1系统的观点在各个领域和科学中发挥着重大的意义,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富有成效现代化“工具”,有力的推动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在水文地质领域最早提出了“自然水文系统”的概念和定义,随后相继提出有“含水层系统”,“地下水系统”及“水文地质系统”等系统的概念,这些概念和理论为以后水文地质科学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推动了现代水文地质学理论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纵深发展,现代水文地质学的系统概论得到了整体想关联的系统归纳,即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里,要素是系统的一部分,也可以组成一个系统;结构是诸要素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系统的结构决定是系统的功能。如水文地质系统随着水文地质建造和改造作用的进行而不断的演变,其岩溶作用、气候、环境因素等制约着水岩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并控制着地下水系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显然,这种整体的相关联的系统思想为水文地质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1.2“水文地质学”这一述语自19世纪初在欧洲被提出后,到现在200多年的发展和研究,使得这一科学日趋完善和成熟。在我国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虽然有进千年的历史(如打井取水),真正利用地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仅开端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但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内一门独立应用地质科学,仅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今天正处在水文地质科学的成长期,是水资源水文地质学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时期,主要有系统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新理论、新技术的输入,使我国的传统水文地质学发展到一个研究水资源与环境问题为重点的现代水文地质科学。

2,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和应用

2.1通过系统理论对水文地质学的归纳和概括,水文地质系统包括了水文地质结构系统和地下水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地下水系统是水文地质系统的具体表现。水文地质结构系统是水文地质系统具有不同功能的内在依据,表征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环境,通过水文地质结构系统的研究既能表征水的机制和作用,又能反映地下水的结构和状态。从而整体把握地下水的分布、赋存、运动和演化的规律。地下水系统在其发展的基础上又包括了其含水系统和地下流动水系统,含水系统是由若干隔水和相对隔水岩层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作用,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层构成,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现在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同步循环的前进科学,是产生新分支学科的动力。近年来,在水文地质学研究发展方面,有区域水文地质学、岩溶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污染水文地质学、数学水文地质学及水资源水文地质学等;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方面,有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及水质分析技术等,以制图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与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理论水文地质学方面,将着重向水中水文地质学发展;而应用水文地质学方面,将着重向环境水文地质发展;今后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可能演变为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学;在理论水文地质学方面,将以渗透理论为基层,以水资源水文地质学为重点,以模型研究为中心,加快开发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在应用水文地质学方面,将以环境水文地质学及其分支学科,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在信息系统研究方面,将加强以数据管理系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以及专家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综上所述,现在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将有着广泛的未来和前景,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进步保驾护航。

2.2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构建人与自然协调、良性循环的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系统、地质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以系统思想为指导,运用多科学的手段,发展向生产领域延伸并服务于人们大众的科研应用。在人是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演变也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态效应,对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系统、环境系统及生态系统造成损害。从发展应用看:(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应用含盖了工农经济生活各领域,充分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是当下的重要形式。我国是农业大国,水资源缺乏严重,其中60%耕地使用地下水灌溉,农村95%的饮用水来自地下水;工业中的液体矿产,地下水含盐和稀有元素高,具有很高的工业开采价值;医疗和健身功能的矿物质水、泉水等;(2)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地下水是影响生态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过度的开采和人类的活动打破生态的平衡,使得环境的变化有利又有害。地下水与其周围的环境,人、水、热、动是个相互依存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生物生存链,打破一个环节就会引起或正或负的作用。有害的例子:农业用水不当的次生盐渍化,绿洲变沙漠,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在我国近一年来城市道路塌陷事故不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就有好几起,并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矿产的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地下水的不平衡开采等是导致地下水水文地质破坏而出现的地面断层、沉降、塌陷等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我们从根本出发,杜绝一切过度开采行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造福人民;(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和信息载体。地下水是良好的溶质,参与岩浆、岩溶、变质、矿床、分化、成矿、油气迁移等,在地质演变中起重要作用,如找矿、找油、地震预报等;应力传递者,同时也在流动,所以其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的变化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结语随着现代科学新思潮地发展,水文地质学向着水质水量的、环境的、生态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多目标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除进行宏观研究外,还要进行气和水渗人机理、水质污染和自净机理等方面的微观研究。所以,水文地质学的系统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成为现代数学、土壤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学科。生态水文地质学是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们地质研究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把现代水文地质科学概念实际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以求在国民经济规划、国土整治、城市和工业建设、环境保护等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历建宁,谷源辉.水文地质系统概述[J].工程勘察,1987.4:54-55.

[2]万力,曹文炳,胡伏生,梁四海,金晓梅.生态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地质学[J].地质通报,2005.8:18-21.

[3]张寿全,陈梦熊,黄魏,王思敬.从系统理论看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3:7-11.

环境科学概论篇8

内容提要:环境法学体系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论。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可以对我国环境法学理论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环境法学体系进行重构,将环境法学的基本假设、立法原则以及法律制度放到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内。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包括坚韧的“硬核”(基本假设)、“保护带”(广阔的辅助假说)和“启发法”(解题方法)。环境法学的基本假设是环境正义;关于自然的权利问题、动物的权利问题、可持续发展、代际(内)环境正义等的理论是环境法学的“保护带”;环境法学的“解题方法”是达致环境正义的进路。

目前环境法学体系建构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因为环境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刚刚起步,并且方法论研究与体系研究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所以阻碍了环境法学体系研究的深入,这成为影响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20世纪科学哲学四杰之一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环境法学体系建构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以上问题的关注。

一、环境法学体系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环境法学体系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环境法学理论。法学体系是“透过研究个别问题所获致认识状态的概括总结”,它包括:被认识的法律原则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在个案、在规定的客体中所认识的事物结构。[1]“只要我们研究‘真正的法秩序’及其在思想上的渗透影响,就不能放弃体系思想。即使是‘由个案到个案,由个别规定到个别规定这样摸索出来的’法秩序,它依然是‘依照一些——以其整体足以构成一个体系的——内含的原则’而发展起来的。”[2]环境法学的体系化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法律,而且有利于通过法律原则的内在联系促进对法律的新的认知,这也构成了环境法学发展的基础。因为“法学体系化研究有助于概观及实际的工作;它也成为借助那些——透过体系才清楚显现的——脉络关联以发现新知的根源,因此也是法秩序继续发展的基础”[3]。

其次,环境法学体系研究为环境法学的比较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只局限于对法学个别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环境法学体系的宏观把握,那么“在从事法比较时,以不同方式表达出来的实证制度、规定彼此功能上的近似性,它也不能认识”[4],因此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法研究。对环境法学体系的研究工作与环境法律制度的研究工作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目前的环境法学体系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基础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目前环境法学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方法论研究与环境法学体系研究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造成方法论是方法论,环境法学体系是法学体系,两者好像两张皮一样,其间缺乏逻辑的联系;其二,缺乏对环境法学理论进行评判的客观标准。环境法学研究中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自说自话”,均与此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存在以上问题,环境法学研究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缺乏可以互相沟通的讨论平台。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环境法学体系研究

德国法学家霍恩指出:“法学方法论以一般科学陈述的方式描述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并检验其是否得到改进。方法论是一个法学学派的核心。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是由对象和方法来构成的。人们通过对具体学科中所运用的方法的一般陈述来对一门学科进行分解。”[5]与环境法学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学界对方法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一)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拉卡托斯是着名的数学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批判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和库恩的非理性主义科学心理学,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主张以科学史检验科学方法论,并倡导用典型历史实例进行“案例研究”的方法,这是一个理论演替的、合理的、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坚韧的“硬核”、广阔的辅助假说“保护带”和启发法(包括一套解题的方法)。他称辅助假说为“保护带”,是因为它保护“硬核”不受反驳;他不认为反常反驳了“硬核”,而认为其反驳了“保护带”中的某个假说。“硬核”保持不变,“保护带”却要不断地修正、增加并复杂化。[6]拉卡托斯提出了对科学理论进行规范评价的标准——理论进步、经验进步和启发法进步。如果每次修正都导致了新的出乎意料的预测,那么这个纲领在理论上就是进步的;如果这些新颖的预测中至少有一些得到了证认,那么这个纲领在经验上就是进步的;启发法的进步是指解题方法的进步。[7]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是由概念和命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它不仅有坚硬性和刚性(如硬核),而且有韧性、弹性、适应性,科学研究纲领在遇到反常事实和理论对手时,并不是马上被、被淘汰、被放弃,而是通过辅助假设的调整、增设来消解反常,战胜对手,达到自我修复和进化发展。[8]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革命思想更能经得起科学史和科学实践的考验,也克服了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中的不合理因素,标志着当代西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进入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新阶段。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环境法学研究的价值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学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由于学科研究的壁垒等原因,“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尚未引起国内法学界(包括环境法学界)的关注,但其包含的方法论思想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理论宝藏。其一,这些思想为环境法学体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其二,这些思想为环境法学研究提供规范评价的标准。如果我们相信环境法学是一门科学,环境法学应该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那么,拉卡托斯对科学研究纲领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三、以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视角的环境法学体系重构

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可以对我国的环境法学理论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笔者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环境法学进行分析,提出环境法学的“硬核”、“保护带”和“解题方法”,重构环境法学的体系。“硬核”相当于环境法体系中的基本假设;“保护带”相当于环境法体系中的法律原则;“解题方法”相当于具体的法律制度。实际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环境法学体系研究的框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做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前者是适用于所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而后者是其在特定研究领域(环境法)中的应用。

(一)环境法学体系的组成

1.环境法学的“硬核”(基本假设)

笔者认为,环境正义是环境法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图1概括了环境正义所涉及的内容,通过图1,可以将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放到一个统一的知识谱系中,有利于环境法学体系的逻辑统一。环境法学的原则和制度都是由环境正义推导出来的。要深刻地理解环境正义,首先必须对正义进行解析。让我们沿着先贤对这个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的法学的至高理念作一番探寻,或许会接近正义的本源。

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认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乌尔比安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而永恒的意志。”西塞罗则把正义描述为“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人类精神取向”。上述定义都强调了正义的主观向度,认为正义是人类精神上的某种态度,一种公平的意愿和一种承认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是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9]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正义问题作出全面、深入思考的先哲,他解释了正义的含义:“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依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他进而划分了各种正义:广义的正义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正义,狭义的正义涉及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平等问题。[10]罗尔斯在其着名的《正义论》中,将正义划分为实质正义、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彼得·S·温茨在《环境正义论》中对环境正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温茨探讨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进行了环境正义论的理论建构,提出了“同心圆理论”,认为“我们与某人或某物的关系越亲近,我们在此关系中所承担的义务数量就越多,并且/或者我们在其中所承担的义务就越重。亲密性与义务的数量以及程度明确相关”[11]。“同心圆理论并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些问题在其中能够被理性地、富有成效地加以思考。”[12]

综上所述,环境正义是环境问题所涉及的正义,指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问题时所涉及的各个事物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环境正义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图1所示。法律的目的始终在于追求正义,环境法也不例外。环境法的目的就是追求环境事务中的正义。“恰如亚里士多德所明见的那样,正义乃是一种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美德。”从这个角度看,理解环境正义应主要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环境事务具有独一无二的全球性特色”,“环境事务不仅牵涉到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社会中的人们,也与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中的人们相关,不仅关乎当代,也关乎未来,不仅关乎人类也关乎人类以外的动物,不仅关乎人类还关乎整个生物圈”。[13]因此,环境正义所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所说的“环境正义”与美国环境正义运动中的“环境正义”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起源于1982年的“华伦抗议”,当时华伦县几百名居民举行示威游行,组成人墙封锁了满载有毒物的垃圾车进出该县的通道,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华伦抗议”拉开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14]1991年美国第一届“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袖会议”通过了一份《环境正义原则》,内容包括:环境正义肯定地球母亲的神圣性、生态和谐以及所有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肯定它们有免于遭受生态毁灭的权利;环境正义要求将公共政策建立在所有民族相互尊重和彼此公平的基础上,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或偏见;环境正义要求我们基于对人类与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可持续性的考虑,以道德的、平衡的、负责的态度来使用土地及可再生资源等17项主张。[15]这些主张是对罗尔斯“正义论”的运用,它针对实然的环境非正义提出了救济的原则,其核心要求是公平地分配环境费用和负担,其缺陷在于对环境正义所涉及的复杂关系的层次缺乏清晰的、富有逻辑性的概观。这份原则所提出的17项主张中,有多项是针对有色人种环境问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适用范围。笔者在图1中对环境正义所涉及的内容的概括比较全面,逻辑也更清晰。这里之所以用环境正义而未采用环境公平,是因为环境正义包含着比环境公平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环境正义中包含着环境公平的含义,而环境公平却未能包含环境正义的内容。

2.环境法学的“保护带”

环境正义是环境法的“硬核”,有关自然的权利问题、动物的权利问题、可持续发展、代际环境正义与代内环境正义等的理论是环境法的“保护带”,也就是环境法的辅假设,即环境法的立法原则。国际环境正义的法律原则包括:相互尊重国家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等。

3.环境法的“解题方法”

环境法的“解题方法”是达致环境正义的进路,即环境法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环境标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税费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公众环境参与制度等。从图1可以看出,环境法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是“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之间的关系。如果离开这个中心,就很难全面概括环境法学研究所涉及的纷繁复杂的内容。任何科学研究纲领都是由“硬核”和“保护带”构成的。“硬核”是核心。科学研究纲领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硬核”的不同,“硬核”决定着科学研究纲领发展的方向,如果它受到反驳,整个研究纲领就受到反驳;如果它被否定,整个研究纲领就受到否定。“保护带”是补充“硬核”的辅助假说与初始条件,其作用是当理论面临经验反驳时,通过修改辅假说或对原有假说重新解释,把经验反驳的矛头主动引向自身,使“硬核”免遭经验事实的证伪。[16]笔者提出的上述环境法的“硬核”和“保护带”思想也符合德国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在其着名的《法学方法论》中对法学体系的一般理论的论述。以“环境正义”为“硬核”,以“自然的权利、动物的权利、可持续发展理论、代内(际)环境正义”为“保护带”的环境法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环境正义构成了环境法体系的起始点。从环境正义这个“硬核”出发,可以将环境法律原则和制度放到一个统一的知识谱系之中,实现环境法学体系的目的——“将内存于——作为意义整体的——法秩序中的意义脉络显现出来,并予以描述”[17],并为环境法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环境法学体系的特征

首先,环境法学体系研究的起始点是环境问题。问题思考是体系研究的起始点,而基本假设即“硬核”是对问题进行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环境法学的基本假设应该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应被放到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思维的逻辑应当概括和反映环境法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必然性。埃塞尔认为,历史性的法律正是如此发展出来的:在所有的法文化中一再重复“发现问题、形成原则及巩固体系三者间的循环”。[18]因此,不要设想发现一劳永逸的法学体系。“问题思考”有重新开始创意性工作的意义,有体系脉络的思考及与之相应的法律“构想”,就具有合理地控制个案解决方式的意义。[19]环境法学体系可以描述为“发现环境问题,提出基本假设,形成环境法原则,构建法律制度从而巩固环境法学体系”之间的循环。

其次,构筑环境法学体系的真正要素是法律原则。构筑法学体系的真正要素是法律原则,而非抽象概念。那么这些法律原则从哪里来呢?它们不是从书斋中来,而是借着有疑问的个案被发掘出来;它们可以说是被一般化的问题解答。因此,现在经常发现判例法及成文法两种思想方式有相互接近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前者目下处于正在形成并巩固原则的阶段,已开始构筑体系;后者则正在松懈体系,重新转向问题思考的阶段。[20]

最后,环境法学体系是具有开放性的体系。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人类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环境法学体系不是已经终结的体系,它没有也不可能为所有环境问题备妥答案。对于环境法学的研究,正像当代着名思想家哈贝马斯所说:“不要固执于一个学科的眼光,而要持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方法论立场(参与者和观察者),不同的理论目标(意义诠释、概念分析和描述、经验说明),不同的角色视域(法官、政治家、立法者、当事人和公民),以及不同的语用研究态度(诠释学的,批判的,分析的,等等),对这些都要持开放态度。”[21]

注释:

作者简介:朱春玉,女,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郑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

[1][2][3][4][17][18][19][20][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第45、43—44、45、45、360、44、45、45页。

[5][德]n·霍恩:《法律科学与法哲学导论》,罗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6][7][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50、250页。

[8]杨建飞:《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07页。

[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4页。

[10]高鸿钧等:《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11][12][13][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2、425、2页。

[14]王向红:《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5]刘湘溶、张斌:《论环境正义原则》,《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环境科学概论篇9

2015-04-18[上午(09:00-11:30)]

2015-04-18[下午(14:30-17:00)]

2015-04-19[上午(09:00-11:30)]

2015-04-19[下午(14:30-17:00)]

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00058市场营销学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8国际企业管理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020203会计(专科)00157管理会计(一) 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156成本会计 020205人力资源管理(专科)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63管理心理学00164劳动经济学00165劳动就业概论00166企业劳动工资管理020209旅游管理(专科)00190中国旅游地理  00187旅游经济学020228物流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041基础会计学00012英语(一)

00020高等数学(一)

05372国际物流导论020245酒店管理(专科)03961宾馆前厅与客房操作 03963酒店管理实务 030112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00242民法学

00247国际法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679宪法学00223中国法制史

00245刑法学

00261行政法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0260刑事诉讼法学00244经济法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5677法理学030116民商法(本科段)05560破产法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00865证券法05557物权法030301行政管理(专科)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92市政学00107现代管理学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40101学前教育(专科)00384学前心理学

0038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430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中级)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00383学前教育学050114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00024普通逻辑

00429教育学(一)

00529文学概论(一)

00535现代汉语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6古代汉语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031心理学

00506写作(一)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学教育类(专科)90024普通逻辑

90037美学

90087英语翻译

90230合同法

90502体育管理学

90540外国文学史

90600高级英语

9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90735音乐教育学

90745中国画论

92011复变函数

92056仪器分析

92081进化生物学

92094人文地理学概论

9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9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641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96437物理学创新思维90227公司法

9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90413现代教育技术

9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90501体育史

90732简明配器法

9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90830现代语言学

90831英语语法

92013初等数论

92033数学物理方法

92035热力学与物理统计

92078生物统计学

9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92326操作系统

9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9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96421中学英语教学研究90167劳动法

9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90479当代资本主义

90499体育游戏

9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9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90742美术技法理论

9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90832英语词汇学

92014微分几何

92034电动力学

92036量子力学

92059化学教育学

92082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92088生物教育学

92104现代自然地理学

92200现代设计方法

96425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

96427西方文化史

97839计算机教学法

97976音乐欣赏(二)90015英语(二)

90034社会学概论

9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90312政治学概论

9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90480中国传统道德

90495体育保健学

9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90541语言学概论

90603英语写作

90604英美文学选读

90775历史教育学

92032高等数学(三)

92336数据库原理

93144环境科学基础

9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96441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96855微分方程050207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00595英语阅读(一)

00596英语阅读(二)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794综合英语(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522英语国家概况

00597英语写作基础00795综合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050405室内设计(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712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50425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科段) 05412专业制图  050454动漫设计与制作(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880动漫美术基础(二)(平面与色彩)  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5机械设计基础

0223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32电工技术基础

0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080701计算机及应用(专科)02142数据结构导论

02316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2198线性代数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30电子技术基础(三)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4732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0012英语(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2323操作系统概论080759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专科)03944网络技术基础03952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03946网络设计与制作

03950网络管理与维护03948网络设计与组网08076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4737C++程序设计 080828建筑工程(专科)09064建筑材料及检测技术05394建筑物理 09062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检测技术081305烹饪工艺(专科) 02525烹饪原料学  082236工程造价(专科)(路桥方向)03828建筑构造(一)0394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03940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090622农村经济与管理(专科)03971经济学基础01442乡镇行政管理

05220市场营销学(乡镇)02541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02557乡镇规划与管理100701护理学(专科)00488健康教育学

02997护理学基础02903药理学(一)02998内科护理学(一)02899生理学

03001外科护理学(一)100801药学(专科)03031药物分析

03034药事管理学03023药物化学

03029药剂学03026药理学(二) 020106金融(独立本科段)00058市场营销学00076国际金融00077金融市场学

00078银行会计学00079保险学原理020114农业经济管理(独立本科段)00127农学概论

00134农业统计学00128农业技术经济学(一)00129农业政策学(一)00130作物栽培学(一)020157财务会计与审计(独立本科段)06072企业财务审计

08119管理会计06194内部审计

08131财务分析与案例研究08130现代公司理财00103证券投资学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00151企业经营战略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53质量管理(一)

00154企业管理咨询00152组织行为学020204会计(独立本科段)00058市场营销学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0160审计学00158资产评估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020208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00186国际商务谈判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84市场营销策划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83消费经济学020210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06011旅游学概论 00200客源国概况 020218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06088管理思想史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6092工作分析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1薪酬管理020229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  05380供应链管理 020230公共事业管理(独立本科段)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318公共政策05723非政府组织管理03331公共事业管理05722公共经济学020261工程财务管理(独立本科段)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5293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05294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05292基本建设财务管理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6214西方财务管理020279工程管理(独立本科段)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01850建筑施工技术

0826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08263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06087工程项目管理

06962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020302酒店管理(独立本科段)04929旅游市场营销

04932酒店客房管理06124旅游文化学06126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8424酒店管理04934现代酒店礼貌礼仪030106法律(本科段)00230合同法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00167劳动法00226知识产权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13法律教育(独立本科段)00230合同法00227公司法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00167劳动法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302行政管理学(独立本科段) 00261行政法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1848公务员制度 040102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00399学前游戏论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8教育学(独立本科段)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9教育学原理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00453教育法学040120基础教育(独立本科段)00266社会心理学(一)04578中国小说史04577中国通史 040202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本科段)   00312政治学概论050105汉语言文学(本科段)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050113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050134英语翻译(独立本科段)05355商务英语翻译05384科技英语翻译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0201英语(本科段)00600高级英语 00832英语词汇学00603英语写作

00604英美文学选读050206英语教育(独立本科段)00087英语翻译 00832英语词汇学00604英美文学选读050309公共关系(独立本科段)00318公共政策

00320领导科学

03291人际关系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03292公共关系口才

03297企业文化

03300现代媒体总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293现代谈判学

03295国际公共关系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0015英语(二)

00152组织行为学

03294公共关系案例

06091薪酬管理050410美术教育(独立本科段)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50412环境艺术设计(独立本科段)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432室内设计(独立本科段)  05340室内空间组合与理论 070302化学教育(独立本科段)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015英语(二)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80109采矿工程(独立本科段)08146矿井提升运输08139采掘机械08144计算机绘图(一)

08149矿山压力及其控制08147矿井通风与安全(二)

11939采矿学(二)080307机电一体化工程(独立本科段)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02200现代设计方法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80313模具设计与制造(独立本科段)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0015英语(二)080702计算机及应用(独立本科段)02331数据结构02326操作系统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02333软件工程080705电子工程(独立本科段)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11214语音与图像信号处理02356数字信号处理 080709计算机网络(独立本科段)02331数据结构

02335网络操作系统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0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080713信息技术教育(独立本科段)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00015英语(二)080720软件工程(独立本科段)07028软件测试技术07171项目管理软件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80745计算机科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02326操作系统  080806建筑工程(独立本科段)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02446建筑设备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8建筑结构试验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080807道路与桥梁工程(独立本科段)06078交通工程(二)

06081隧道工程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06079城市道路06080高速公路081204制药科学与工程(独立本科段)03031药物分析03029药剂学03026药理学(二)07781药事管理学(一)081209应用化学(独立本科段)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08291环境影响评价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1724铁路运输管理(独立本科段)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375运筹学基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453铁路旅客运输

07113国际货物运输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268工程数学

07106铁路运输经济学04454高速铁路概论

05204铁路财务管理00015英语(二)08221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独立本科段)02115信息管理基础

06385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02117信息组织

06627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02134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02124信息分析方法082232汽车服务工程(独立本科段)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7汽车维修工程04946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090102农学(独立本科段)06172耕作学02676作物栽培生理02678农业推广学05226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090403畜牧兽医(独立本科段)0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02794动物遗传育种学02678农业推广学06773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

11431动物卫生检疫学100702护理学(独立本科段)03006护理管理学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203外科护理学(二) 03005护理教育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1儿科护理学(二)100805药学(独立本科段)01757药物分析(三)01763药事管理学(二)08444植物学与植物生理学01759药物化学(二)030401公安管理(本科段)00369警察伦理学

00372公安信息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35犯罪学(一)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0371公安决策学

环境科学概论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2605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在观点表达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已相继出现,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当然,在这一概念体系中,概念数量众多,并且在内涵与外延上各有侧重,若不能科学厘清这些概念与生态文明概念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则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也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2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1\]人与自然和谐更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p69-7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p706),简称为“三生”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三生”共赢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如何?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p463-464)“三生”道路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且都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一起论述。这意味着,“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概念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三生”共赢,建设生态文明要走“三生”共赢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所在。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分裂与冲突的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的和谐发展\[4\](总序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生态文明,都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区别仅仅在于,狭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视为全部内容,广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看成部分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黄娟,等: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二、经济与生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经济与生态协调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简称,这是党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2006年,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5\](p5)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前进中面临的问题之首,足见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