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18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1

【第一作者简介】晏家胜(1949-),男,副主任医师,贵州省性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妇女保健及农村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基金】本课题由2005年全球基金第四轮中国艾滋病项目非政府参与支持。

【摘要】目的:了解用参与性方法对农村村民和青少年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恳谈会”等参与性方法在学校、社区开展“青少年性健康、防艾”教育活动;在“性健康、防艾知识进校园”活动中,用“恳谈会”形式开展性健康和防艾教育;建立以农村健康促进“示范户”为中心,用“恳谈会”形式开展的村民同伴教育。结果:学生性健康知识显著提高;性健康态度明显改善;社区调动农村村民参与,村民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程度大幅度提高。结论:在农村学校、社区采用参与性方法开展“青少年性健康、防艾教育”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参与性方法;恳谈会;性健康;艾滋病

为探索适宜于在贵州农村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的方法,我们在贵州省清镇市百花湖乡用参与性方法对农村社区村民、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效果研究项目。经过半年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青少年、社区村民性健康和防艾知识,初步摸索出利用参与性方法的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组织保障

在百花湖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部门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对青少年性健康、防艾教育方面,社区、学校怎么发挥作用、适宜采用的方法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开展用参与式方法在社区建立健康促进“示范户”,学校各班主要以“恳谈会”方式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活动。

1.2培训

培训项目骨干,提高对参与式方法了解。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发展动态和人际交流、咨询方法了解,能积极配合用参与性方法在社区和学校开展性健康和防艾教育。

在学校主要采用“恳谈会”的形式,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在教师适时、适度的从脱敏、知识、态度、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启发下,同学们打破了过去对性的神秘感,直言不讳“恳谈”在性生理迅速发育所出现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并结合大家周围发生的维护健康和危害健康的真实事例,面对面、平等地进行互动交流、恳谈。参与者能更理智、更负责任地看待,认识到婚前等不良健康行为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不良后果。促进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性健康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提高了防艾知识;对同学们认为敏感的、隐私的身体、心理变化中的困惑,采用不记名写纸条方式告诉教师,教师通过下一次“恳谈会”给同学解惑和在编辑赠送《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手册》时重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以性健康、防艾知识为主题的墙报和作文竞赛活动。

在农村培训“示范户”代表,重点使他们了解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流行趋势、防治知识,性健康知识等内容后,能在社区、家庭、个人中采用“恳谈会”方式传播。

培训社区乡、村领导和卫生技术人员了解青少年性健康、防艾知识,熟悉用参与性“恳谈会”方法支持和指导“示范户”开展活动。

1.3资料准备

组织贵州省性学会长期从事性科学的专家编写《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手册》,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预防性罪错、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多方面介绍一些基本的性健康知识,尤其是结合在“恳谈会”中青少年学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中产生的困惑,编写在《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手册》中,赠送给学生和社区村民。

编写社区健康家庭“示范户”培训讲义,重点介绍青少年性健康和预防艾滋病关联的核心信息,介绍应用“恳谈会”的方法在社区传播性健康知识。

1.4帮助和指导

为使“示范户”能有效地采用“恳谈会”方式传播性健康和预防艾滋病的核心信息,在“示范户”组织村民“恳谈会”时,我们配合参与,给“示范户”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为他们在社区开展活动树立信心和提高传播核心信息的能力。

1.5分析方法

采用社会学评估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5.1定量分析问卷调查使用匿名填写方式,并强调调查的保密性。对项目实施前后性健康知识、防艾知识、态度等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实施学校(贵阳市百花湖乡中学)初中部全体同学共703人进行问卷调查;项目实施后的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初中部一、二、三年级部分班级共273人进行问卷调查。项目实施后,随机抽取百花湖乡所辖3个试点村,每村随机抽取20名村民进行《社区预防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统计学方法:对资料收集后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率之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1.5.2定性分析分别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在用参与性方法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对性、防艾知识、态度的改善情况和方法的适宜性。在所抽取的3个试点村,分别进行3个男性村民和3个女性村民的小组访谈,了解村民对防艾知识、态度的改善情况和方法的适宜性。将定性调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后进行分析。

2结果

2.1定量分析

2.1.1学生问卷一般情况项目实施前后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两组对象的性别、民族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1.2项目实施前后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比较项目实施前后学生性健康知识的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项目实施后学生对问卷调查的性健康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均好于课题实施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

2.1.3项目实施前后学生性观念的比较项目实施前后学生性观念的比较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学生对“恋爱期间发生的态度”不赞成从61.2%上升到70.0%,赞成从4.3%下降为2.9%,前后态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

2.1.4实施对象对参与性教学方式的评价项目实施后的调查对象中267人(97.8%)认为自己在“恳谈会”中获得性健康的相关知识。168人(61.5%)认为“恳谈会”对提高相关知识非常有用,99人(36.3%)认为有用,6人(2.2%)认为没有用。207人(75.8%)希望继续应用“恳谈会”这种学习方法。

2.1.5项目对青少年行为影响通过“恳谈会”这种学习方法后,接受调查的273位同学中,74.0%的表示能在家乡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98.90%愿意写信给亲朋好友,告诉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100.0%的认为预防艾滋病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2.1.6项目实施结果项目实施后在村民问卷调查中,除9例年龄较大(年龄在55岁以上)和不识字的由调查人员代填写,其它由被调查人员独自填写。其结果如下:男性17例占28.3%,女性43例占71.6%;年龄大于50岁19例占31.6%,50岁以下的41例占68.3%。项目实施后村民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4。项目实施后,社区接受调查的81.6%村民认为预防艾滋病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社区接受调查的93.3%村民认为学习预防艾滋病传播知识时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比较好。

2.2定性分析

2.2.1教师对性教育和参与性方法的态度有所转变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不少教师过去认为在青少年学生中讲性知识,有会把学生的思想“搞乱”影响学习,会被学生家长“责怪”等顾虑。项目实施后,通过参与用“恳谈会”的方式在教师适时、适度地从脱敏、知识、态度、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启发下,同学们打破了过去对性的神秘感,并结合大家周围发生的维护健康和危害健康的真实事例,面对面地、平等地、互动式地交流、恳谈,使参与者能更理智、更负责任地看待性,并认识到婚前等不良健康行为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不良后果。认为“恳谈会”这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效果确实很好。通过同学们一起参与非常使人震撼的“艾滋病离我们多远”的“红色警报”游戏,更清楚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和防艾的紧迫感,增强了防艾是每个学生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表示今后在一些活动中可以继续采用。但也有少数教师认为,用“恳谈会”这种参与性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虽然很好,但由他们直接与非常熟悉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恳谈”时,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学生仍有顾虑,效果较差,最好是聘请外面的、有经验的老师来主持。

2.2.2学生性健康、防艾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提高在对部份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用“恳谈会”方式进行性健康教育活动以后,觉得谈论性健康知识坦然多了。过去老师不讲,给“性”增加了神秘感。其实我们也似是而非知道一些,“恳谈会”是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很多同学对用“恳谈会”的方式讨论一些他们似是而非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认为对于增加性健康、防艾知识,改善和强化性健康意识和行为,担负起防艾的社会责任等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2.3社区、家庭参与发挥显著作用在社区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孩子会主动在家里和他们一起交谈性健康的问题,过去认为很“神秘”、“难以启齿”的问题逐渐在家庭中得到沟通,性健康得到了重视。在“示范户”组织的村民“恳谈会”中,更多的村民谈到发生在周围的鲜活事例,带来极大的震撼。如参与者结合发生在贵州的一个艾滋病的实际案例(某县农村一对有婚约的青年男女,男性应征入伍后,女性到沿海城市打工。男性服役期满退役回乡后,女性也从沿海返乡与男性结婚,婚后女性怀孕并生下一男婴。可出生后婴儿因发热,在乡卫生院、县医院诊治无效转州人民医院诊治,州医院医生曾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疑为艾滋病,经省疾控确诊,几天后婴儿死亡。后检查发现该婴儿父母均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恳谈”,总结出外出“农民工”知识匮乏,缺乏防艾的知识,婚前不洁、未使用等都可能会导致传染艾滋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使参与者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得到显著的提高,在社区传播防艾知识起到很好们效果。在访谈中,村民通过参与“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的“红色警报”游戏后反应强烈,认为“这种方法太好了,让我们明白了预防艾滋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等。在小组访谈中,我们意外发现二位刚到家就接受访谈的村民――西南交大建筑系二年级和清镇一中暑假回家的高中生,他们应答一些关于防艾的知识还不及参加过“恳谈会”的普通村民。但他们说,学校也曾宣传和散发预防艾滋病的资料,自己没注意。当了解村民“恳谈会”后,他们也认为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很适合在农村传播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有部分年龄较大的、文化水平很低的村民认为,这种方法让他们知道了如果不注意预防的话,艾滋病会传得很快、很严重,预防的最好方法就是坚决不能、不能吸毒,其它的道理他们也讲不清楚。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加及社会的网络化,青少年性观念发生了转变,未婚增多,导致非意愿妊娠、人流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成为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而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普及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一种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知识,而且可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本次采用参与性“恳谈会”的性健康教育方式,无论在学校对青少年还是在社区,对村民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3.1促进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提高

我国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十分缺乏[3],本次研究表明,在实施项目之前,学生对性健康的相关知识正确的回答率很低,尤其是艾滋病/性病的预防知识,低于侯宾宾在广州的报道[4],说明农村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匮乏。实施项目后,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性知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提示采用参与性“恳谈会”的性健康教育方式是可行的。

3.2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对比项目前后学生对不良的态度,学生对“谈恋爱时,情投意合就发生”、“结婚登记前发生性关系”的态度,不赞成率均上升,前后态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

3.3参与性“恳谈会”的性健康教育方式获得较好的认可

调查结果表明,97.8%的同学认为自己从“恳谈会”的方式中获得性健康的相关知识。75.8%希望继续采用“恳谈会”的教育方式进行性健康教育;提示“恳谈会”的性健康、防艾教育方式获得了学生的认可。93.3%的村民认为学习预防艾滋病传播知识时,“恳谈会”的方法比较好,不识文化也大致能明白。提示这种方法也获得了社区村民的认可,对文化知识缺乏的农村社区更为适宜。

3.4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增强了参与者的责任感

调查结果表明,74%的同学表示能在家乡开展防艾宣传活动;100.0%的同学、81.6%村民认为防艾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提示应用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进行的性健康教育不仅让学生和村民获得相应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有较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动机性访谈;自我管理行为;冠心病患者;跨理论模型

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致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人类健康主要杀手之一[1],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的发生不但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幸福指数[2],主动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效的疾病管理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3]。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自觉自发地维持健康行为难以实现,因此,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冠心病的复发风险是我们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跨理论模型,将动机性访谈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76例冠心病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wHo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病程>3个月;③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神志清楚,能进行有效沟通;⑥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0.79±5.75)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70.24±9.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interviewing,mi)是通^强化参与者的目标、信念、恐惧、希望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冲突,改变患者对问题行为的认识、情感和反应,使参与者充分意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增强行为改变的动机,促进行为改变从低阶段到高阶段发展[4]。跨理论模型(thetranstheoreticalmodelofbehaviorchange,ttm)是根据行为对象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支持,达到有效帮助患者改变或建立健康行为的目的[5]。对照组住院期间采取常规说教式健康宣教,发放疾病宣传手册,根据疾病特别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等。观察组除常规教育外,主要以跨理论模型为架构,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实施动机性访谈干预,实施者由5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组成,其中1名为江苏省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访谈前,对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便于访谈实施。为确保观察组访谈的连续性,每1例患者均建立健康记录,每月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提高访谈的准确性。

1.2.1前意向阶段此阶段为患者入院初期,自身无主动改变行为的意愿。本次研究对象以年老病患居多,主要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提供疾病的健康知识手册,手册以图片资料为主,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便于患者阅读及理解,知识宣教主要以护士对照手册宣讲为主。同时,通过"找错游戏"与患者探讨规律运动、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自我监测对控制病情的益处,强调缺乏健康行为的危害及疾病复发的危险,激发患者改变行为的内在动力,推动患者从前意向阶段向意向阶段过渡。对于访谈中患者不正确的见解,不予以直接批判,以免引起抵触情绪。

1.2.3意向阶段此阶段为患者病情稳定期,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开始考虑如何改变这些行为,但尚未制定行动计划[6]。针对此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以成功事例的引导为主,帮助患者坚定改变行为的决心。在访谈开始前,搜集成功案例31例,进行归纳和总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结合患者特点,选取近似实例2~3例讲解,提高患者的认可度,改变患者"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对于患者积极的态度、微小的改变予以充分的肯定,强化患者的改变动机。

1.2.4决策阶段此阶段在患者出院前1w开始,患者住院期间健康行为的建立主要依靠于医护人员的督促,自主性相对较弱。此阶段主要围绕自主健康行为的建立,与患者共同商讨、制定符合个体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健康计划,计划的确定需要与患者进行反复推敲,以确保计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同时将健康计划的内容告知家属,争取他们更多地支持与帮助。出院前将健康计划制作成卡图,便于患者记忆、执行。

1.2.5行动阶段此阶段于出院后1~3个月内完成,此阶段的患者有较强的自护意识,是建立健康行为的关键时期。护士通过电话随访密切关注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方式,帮助患者辨识不健康的行为,特别是饮食调整、用药指导、自我急救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了解健康计划执行的情况,对健康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以提高患者的执行力。

1.2.6维持阶段此阶段于出院后3~6个月内完成,此阶段的患者已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的重点主要以强化行为为主,通过每2w组织1次"小小讲"、互动会谈等形式,帮助患者进一步固化健康方式。一旦出现自我管理行为退化,及时给予干预,分析回退原因,重建积极健康的管理模式。

1.3应用技巧

1.3.1开放式提问主要运用于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出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观点与感受,便于干预人员获取更多的信息。访谈小组共罗列出15条开放式提问的问题,内容涵盖对疾病的认识、日常的行为习惯、期望达到的治疗效果等。

1.3.2反馈式倾听需要护士具有较好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6]。在访谈中对患者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重构,再以总结性的方式反馈给患者,在确认获取信息准确性的同时,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和固化,为后期行为改变做铺垫。

1.3.3过渡性总结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共同与患者对当前状况进行回顾,将良好的健康行为予以鼓励,不良的健康行为予以指正,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进而主动参与健康行为的构建。

1.3.4关键问题提问对改变行为可能遇到的阻碍进行提前预判,通过关键问题的提问,重点了解患者对自我管理的自信心及准备程度。

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1血脂情况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的变化情况。

1.4.2患者的自我效能使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测定,该量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Lorig等设计,用以了解患者对管理自身疾病时执行某一特定活动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及自信心情况。包含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与医生的沟通等内容,采用1~10级评分法,总分为各项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7]。≥7分为高水平,

1.4.3复况通过电话回访、家属反馈了解患者在干预后3个月、6个月内的再次入院情况。

1.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使用χ2进行比较。以p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情况比较观察组在干预6个月后,血脂水平与干预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评分评分比较观察组在干预后3个月、6个月,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2.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复况比较观察组在出院后3个月内再次入院5例,出院3~6个月内再次入院2例,共计再次入院7例(18.42%);对照组在出院后3个月内再次入院8例,出院3~6个月内再次入院8例,共计再次入院16例(42.11%),干预后3个月内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6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3.1动机性访谈在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效果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属于一种生活方式病,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依赖医生、药物、护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9]。由此可见,患者的自我管理比住院治疗来得更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动机性访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也具有一定的效果[10]。本组研究对象主要以年龄居大的患者为主,获取保健知识的意愿很迫切,通过干预获得较为满意的收效。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易于患者理解与接受,在访谈时的言语均以简明易懂为主,同时兼顾地方方言,使患者更加能够理解透彻。

3.2动机性访谈在实施过程中对访谈者的要求动机性访谈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咨询方法[10],区别于传统的说教式健康教育,侧重于强化患者改变行为的动机。对于患者而言,只有极具说服力的指引,才能使患者信服,从而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为此,需要访谈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底蕴[11]、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敏捷的应对能力,能熟练应用访谈策略引导患者改变自身行为,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为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帮助患者建健康的自我管理模式,建立和睦互信的护患关系。

3.3动机性访谈在实施时间上的思考动机性访谈是一项动态连续的护理过程,在选取合适的访谈对象后,需在住院期间完成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探求访谈切入点,在住院期间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健康行为的初步构架。从实施来看,自我管理的持之以恒更为重要,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更为关键。同时,从复况的统计数据发现,长期而持久的互动干预更加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可以将动机性访谈贯穿于延续性护理工作中,提高慢性病管理的质量。

本研究基于跨理论模型,对观察组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经过6个月的干预,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复发住院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机性访谈可以帮助患者正视疾病,矫正错误认知,有效促进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提升,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可延续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出院后护理中。

参考文献:

[1]熊琴梅,周琼琼,刘勇,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30(1):27-30.

[2]张文娴,智华,邓春.国内外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8-9.

[3]谢博钦,徐丽华.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况及其预测因子分析[J].杂志,2011,28(3B):3-7.

[4]maC,ZhouY,Zhouw,etal.evaluationoftheeffectofmotivationalinterviewingcounsellingonhypertensioncare[J].patienteducCouns.2014,95(2):231-237.

[5]Johnsonp,Fallonea,HarrisBS,etal.Bodysatisfactionisassociatedwithtranstheoreticalmodelconstructsforphysicalactivitybehaviorchange[J].Bodyimage,2013,10(2):163-174.

[6]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78-1080.

[7]林琳,易琦峰,李颖,等.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水平相关性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4,21(21):61-63.

[8]齐慧莉.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的调查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54-55.

[9]刘丹丹.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对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5-7.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4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广泛起来,由于我科接收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如抑郁症患者,这就更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更多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了解病人的心态和心理需求。运用心理学技巧,积极影响病人的心态,更快的促进其康复。

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抑郁症(Depression)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由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大部分时间和护理人员相处且密切接住,因此护理人员能否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患者的需要,就在于护理人员能否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转变观念,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而对抑郁症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我们对住院期间的抑郁症病人实施系统正规的心理护理做了浅表的分析。除了药物治疗外,科学及有效的护理对于抑郁症的康复是很有必要的。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抑郁症病人共8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领在20至50岁,经过临床表现特征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试后确诊为抑郁症。护士长及全体护理人员对这一年我科入院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了解,确定了病员的心理和心理表现症状。

2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平等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志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

2.1言语: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通过礼貌、诚恳自然、友好交谈,可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消极情况。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行动: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镇定、认真,从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2.3神情: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时时刻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注意。

2.4态度: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上述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对病人的心情有直接的影响。

2.5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家属亲友的言语举止常直接影响着病人,其良好情绪能给病人以安慰和支持;而其不良情绪则对病人是一个恶性刺激。护理人员应对家属亲友进行保护性医疗的宣传使之懂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病人,影响治疗,故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保持沉着、冷静,切不可行露于色,而宜于和颜悦色地给病人以安慰、鼓励。

2.6加强护理宣教。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病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护理人员除通过自己的言行、神态去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外,还应加强护理宣教。

2.7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环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环境对病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增进健康。

2.8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其生活制度,可以加速病人对医院环境的适应。鼓励病人适当活动,即可消除因肌肉紧张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又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的娱乐、阅读等也可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3合理使用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在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心理护理的方法主要是指心理治疗中的支持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和环境调整等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3.1支持性的心理护理贯穿于病人住院治疗的始终,重点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了解病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病人。主管护士每天必须至少10分钟时间接触病员,了解病患者估,以充分认识自己的病情变化,从而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当天的病情及心理变化情况,鼓励患者说出病情和痛苦,给与有针对性的鼓励和支持,对每个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给予预防性措施,让患者每天对自己的病情进行评

3.2接受现实,合理归因。针对早期的抑郁症患者多不愿接受患病的现实,部分病人认识不到自己的痛苦和躯体不适,工作能力下降是由疾病所至,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患了病,所有的不适均由病所引起,通过每周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等,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以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

3.3鼓励行为,带动情绪。结合每个病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生活作息时间,限制病人卧床和独居,尽量让患者自己照顾自己,鼓励病人适当的参加集体活动,如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治疗,运动训练等,转移注意力,改善不良情绪。

3.4重建认识,自我修正。通过与患者深刻的探讨,了解患者不合理的信念推理,化解死板的认知方式,给予正确的指导,反复的演示,并要求患者在今后的生活中经常的自我评价,以积极主动建设性的认知取消消极被动破坏性的认知。

3.5康复指导,功能恢复。患者出院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的康复指导,向患者讲明巩固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常生活要注意的事项,复诊的时间,家人支持等各方面的问题。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以利于疗效巩固和心理社会的恢复。

3.7加强巡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的缺乏以及乐趣的丧失。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很高,自杀方式很隐蔽,而且特别不容易被发现。对严重抑郁的患者一定要严加防护,避免意外的发生。尤其在夜间值班的护士,更要多巡视病房,发现佯装入睡的病人,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同时,还要观察病人的一些异常举动及情绪的异常变化。如果病人不愿交流,可以向其他病友了解他近日的一些表现,以便掌握更多的信息。

3.8药物指导。抗抑郁药的应用,尤其是新一代抗抑郁药的出现,给抑郁症病人带来了希望。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讲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以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有的抑郁症病人为了达到自杀的目的,还会在服药时藏药漏服,等攒够一定数量的药后再实施其自杀计划,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护士在为病人发药时,一定要看着病人服下后方可离去,另外,病人出院后,也要嘱其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

4心理护理的注意事项

4.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4.2与病人正式交谈前要了解病情,计划交谈的具体目的和内容,使谈话内容具有针对并使病人乐意接受。

4.3要求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如应用上述倾听、保证、支持心理治疗三原则,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对谈话的内容应表示出兴趣,设身处地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情感,使病人感到护士能理解其内心世界和感受,若非必要不要随意中断患者的谈话,交谈中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放松的姿势,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稳健、有序地交谈。谈话的声调宜温和、富有感染力,通过真诚的情感交流,逐步与病人建立持续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

4.4接触交谈要尊重病人人格。应让病人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如果因病情注意不集中,处于焦虑、抑郁、愤怒,或病人对护士不信任时,不宜正式交谈。

4.5注意避免因言语暗示、解释含糊、指导失误等而造成医源性心理问题,不可议论病人的缺陷、不良预后和家事,对病人的谈话内容应保密。

4.6对非正式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否定的对立情感,对病人的许诺要兑现,对于办不到的事应耐心解释,不可敷衍、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为病人进行任何治疗与护理均应告诉病人治疗及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4.7重视非语言性沟通,因对思想、情感交流有重要作用。

5讨论

心理护理以临床护理实践为研究依据,促进了医患关系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心理护理干预可培养患者积极的心理对应能力,调整其负性情绪,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心理护理通过向患者介绍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过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让患者消除服药的恐惧感,了解坚持定期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复诊的依从性。服药依从性的提高直接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而复诊依从性的提高,为患者更加科学合理的院外维持治疗,提供了指导。因此,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临床和社会康复,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应积极大力推广。

6结论

综上所述,从临床角度可看出,科学的心理护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有利于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的康复。因此应加强宣教,将心理护理工作更多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判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0-223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4

沟通一种能力,并不是一种本能。它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后天培养的,需要我们去努力学习的,努力经营的。随着沟通时代的来临,学习沟通技巧,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具有影响力,能够把自己的理论更顺利地实施。沟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人们对沟通的理性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沟通理论是一种“操作模式”,注重信息如何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随后出现了“相互作用模式”,即信息接受者接受到信息后再反馈给信息发送者[4]。沟通一般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因此,临床医学中人际沟通的目的主要是为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诊疗效果。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脱离了家庭和社会环境,适应了依赖型的生活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突出表现为对外界的兴趣下降、社会性退缩。因此,接触此类患者时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护士的自身素质,技术水平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操作锻炼,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塑造护士形象,提高护患间的亲和力,要进一步注重个人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言行举止做到得体大方。另外平时还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过硬的素质赢得患者的满意与肯定。同时要掌握沟通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沟通的层次,沟通的形式,影响沟通的因素,沟通的技巧,与患者接触沟通时做出尊重、同情、理解、安慰及保证的反应。

1.1首先从事精神科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与规范化的行为准则,要有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富有同情心,充分理解与关心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异常行为的病态性,才能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利益及尊严,给予患者人道主义的待遇,以帮助患者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待遇权利和受到尊重的权利。要有广阔坚实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知识,需要心理社会学的知识与技巧[2],需要掌握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时应注意的问题。

1.1.1使用语言沟通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语速,选择合适的语调和声调,音质、音量、音色,节奏等不同种类,这些都可以影响人们对沟通过程的兴趣和注意力。声音还是一种感情密码,人类语言的表达,也反映了人们的情绪、情感。如表示生气的声音常常声音大、音量高、音调不规则且变化快。并保证语言的清晰和简洁,适时使用幽默,时间的选择及话题的相关性。

1.1.2非语言性沟通是伴随着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它包括面部表情、声音的暗示、目光的接触、手势、身体的姿势、气味、身体的外观、着装、沉默、以及空间、时间、和物体的使用等[4]。因此,护士应尽可能去控制一些非语言的表情,如不喜欢、厌恶等,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患者。目光接触时要坐在患者的对面,并保持眼睛和患者的眼睛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既可以体现护患间的平等关系,同时也能表示出对患者的尊重。触摸受性别、年龄、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易于被误解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应用触摸时,应注意患者的文化及社会背景,清楚自己触摸的护理意义。渐进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性的触摸,并严格限制触摸的部位。

1.2患者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难于引起别人的同情或理解,甚至还可遭到亲人或其他人的误解和指责,这些都可加重患者心理上的创伤,许多精神病患者在病态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生活不能自理,经常伤害自己或他人。所以从事精神科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同情心与责任感,面对患者的异常行为,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而且受到患者的伤害时,要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

1.3当疾病处于恢复期或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回忆疾病期的往事或展望自己的前途,往往情绪压抑、消极、无所适从。为此,要帮助他们从这些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保证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治疗。

2树立良好的形象,抓住时机、营造沟通的氛围

以端庄的仪态、温和的态度、诚恳的言语对待患者,谈话时针对性强,以安慰鼓励为主。患者对护士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声称呼用词是否得体,会影响到护患交流。新入院病人对环境陌生,护士应主动的向患者作自我介绍,用清晰纯朴的语言、温和关怀的语气。然后针对要了解的问题进行直接或间接提问,对性格开朗的患者,可给他们多一点的讲话机会,让其说出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感觉,以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资料;对沉默寡言与不愿谈及疾病和有关的真实情况时,护士应用引导的方法,主动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用讨论方式进行引导或重点询问。交谈时态度要诚恳、热情,认真倾听,保持目光接触,不要有分心的举止,如看表或和他人谈话,不要打断对方话题,双方应保持使人感到舒适的距离和姿势,一般患者初到医院都会感到陌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此刻患者渴望有人与他主动沟通,了解医院情况。护士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面带微笑以真诚、热情的态度,以简短寒暄与问候开始,然后进行入院介绍,这样缓解患者的陌生与紧张感。

2.1首先是当患有疾病时,要启发和帮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从而认识到住院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消各种顾虑,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2要鼓励患者以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去战胜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毅力去锻炼和恢复工作能力。

2.3优良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的技巧与方法。良好的护患关系都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发现患者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矛盾,以良好的态度与患者接触。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亲切可信,这样做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肯流露。

2.4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分别给予安慰与指导。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和措施,去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做好心理护理,不仅对个别患者本身,还可影响周围的患者,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与鼓励。

3鼓励患者表达掌握信息

护士要学会倾听与沉默,伴随患者述说的语言、声调、表情等,加以点头和眼神的关注,使患者感觉到你不仅是在听,而且已经体会到他的心情。沉默一般用于沟通中期,主要是给患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尤其悲伤时护士沉默片刻,患者会感到你在认真听他讲述,他的讲述已感动了你,而且达到情感的交融,并给他继续讲述的信心,同时也增加对护士的信赖感。恰当运用心理暗示:暗示是语言、寓意创造的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效果,是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有时暗示能带来优于药物作用的效果。在护患沟通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暗示来帮助护患架起沟通的桥梁。

3.1交谈时专心听取,倾听是交流的基础,是信息接受者集中注意力将信息发出者所传递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和证实,以能够较好地了解信息发出者所说的话的真正涵义。通过倾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想法及产生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帮助。专心致志地听,为了做到有效的倾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如:参与、核实、反映、提问、重复、澄清阐明、沉默、触摸等。

3.2通过阅读病历或向家属及朋友询问以全方面了解患者的有关情况。明确会谈的目标。选择会谈的时间,准备好会谈环境,护士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可亲,言谈得体,让患者产生信任感,会谈时主动介绍自己,向患者介绍会谈的目的,所需要的大致时间。创造一个无拘束的会谈气氛。

3.3会谈过程中不要打断对方谈话,不要因患者讲话不清或速度慢而分心。不要急着做判断,仔细体会“弦外之音”,以了解对方要表达的真实内容。

3.4及时做出反应,如时不时地点头,或说“是”,“哦”等,表示对患者的谈话感兴趣,希望能继续说下去,然后针对诉说的内容对患者进行疏导、鼓励、帮助,使患者感到安慰和有知己感,以增加沟通的效果。

4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病人来自四面八方,年龄的差异,文化程度的不同,要求我们每名护士在护患沟通中要对病人有所了解,才能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契机和病人进行沟通。要善于启发、提示或引导。交谈的方式灵活,采取个别化的原则,因人而异确定沟通途径。对情绪消极的患者,以热情、鼓励的话语引导其会回忆以前的成绩。对精神衰退或思维迟缓的患者,耐心地重复主题,诱导其按主题思路进行沟通。在接触存有幻觉,妄想的患者时不因其荒谬的思路而随便打断其讲话,否则将会阻碍表达。

4.1采用有效的提问方法,引导话题延续,除了要善于倾听,护士还要适时地对话题做必要的引导。利用简短的字句加入沟通的过程,如:“然后呢”“继续说下去”,使患者觉得护士对话题感兴趣,已参与其中。应注意,对患者不愿意交谈的问题切忌追问,否则会使谈话陷入僵局,对思维散漫的患者漫无边际的话题,要抓住机会引向预定目标。

4.2护士与患者除了依靠语言性沟通外,还要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和非语言进行沟通,以了解患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非语言性沟通,体现在护士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一些举止上,这些往往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重视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流的作用,注意自己非语言信息的表达,并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行为,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4.3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性和稳定的情绪,以特定的会谈方法向患者提供帮助。及时做好会谈记录,结束会谈阶段,提醒患者下一次会谈的预定时间,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会谈结束时,对患者表示感谢,并安排患者休息。

5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

5.1对妄想患者。要启发其诉述,以便了解其病情,以听为主,对患者所述之事不作否定或肯定,更不与其争辩,以避免患者的猜疑,甚至被牵入为妄想的对象,待病情好转时再帮助其认识[1]。

5.2对消极抑郁患者,护士要诱导患者诉说内心的痛苦,多安慰鼓励,启发患者回顾以往成功或快乐的事。并表示赞誉和敬重。

5.3对缄默不语的患者,尽管他不言语,护士关切地静坐其身旁,患者亦会感到安慰与重视。

5.4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护士不能单独与患者共处一室,避免激惹性语言,不与患者争论,不要站在患者正面,以防患者突然冲动,若遇患者有冲动行为时,要以冷静的态度握住患者打人的手臂,并轻拍肩,以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劝说患者,并暗示可控制局面。

5.5对木僵患者,虽然患者看来对外界毫无反应,但意识是清楚的,因此,护士切忌在患者面前随意谈论病情,做任何治疗护理应先向患者解释清楚,获得患者的同意[5]。

5.6对异性患者,护士态度要自然、谨慎、稳重,避免患者把正常的关心误认为恋情,产生麻烦。

情感淡漠、社会性退缩是慢性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选择恰当的沟通技巧可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重视语言的修养,掌握沟通技巧,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高飞,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17,2031

[3]谢淑娟.心理护理中的护士角色和技术.中国民康医学,2009,1,70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老年护理学;护生;真实体验

我校于2010年开设护理学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并于同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老年临床护理综合训练》课程,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进行授课。pBL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的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的过程,在促进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效果[1]。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以及妇产科护理等[24]多个护理领域广泛应用,在老年护理方面涉及较少[5]。pBL案例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护生讨论的基础,在pBL学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67]。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研究对象为我校护理学院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护生。纳入标准:①学制为4年的全国统招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三年级护生;②已修完《老年临床护理综合训练》课程的护生;③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缺席课时者。访谈人数以资料“饱和”为原则[8]。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

案例来源于我校《老年临床护理综合训练》课程要求,课程共18学时,每次3学时,共6次课。2013级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本科护生,两班共96人,每班分5组,每组1个案例。10个案例均采用四幕形式,案例涉及老年痴呆、老年骨折、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老年性疾病。案例的编写由本校教师在借鉴他人案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再经小组反复讨论后完成。

2.2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前与访谈对象约定访谈时间、地点,并向访谈对象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方法并取得录音的知情同意,承诺保护访谈对象的隐私,取得访谈对象的理解和配合。资料收集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由2名研究者对应1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1名研究者提问,另1名研究者进行笔录,访谈时间持续20min~30min;访谈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访谈对象的表情、语调等非语言性信息。

2.3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转录为文字,进行整理并提炼出关键语句。依照S1~S17的顺序对访谈对象进行编码。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归类,经过分析、对比和类属归纳,最后提炼主题。

3结果

3.1主题1:案例的老年护理特色突出访谈对象表示案例的老年护理特色突出。S3:“这个病例提出他70岁了,多病共存,本来用的药就比较多,要进行手术,有些药可能要停,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老年特色。”S9:“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跟老年人沟通,老年人记忆力不太好,一会想起这个,一会又想起那个,觉得诊断还挺困难的,得有耐心才行。”也有访谈对象认为护理偏向常规护理。S1:“…我就会觉得做老年病这方面,其实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常规护理上,没有体现出老年(护理)的特色。”

3.2主题2:案例的题目具有吸引力访谈对象认为案例的题目非常有趣,有看下去的冲动。S5:“刚看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觉得有趣味性(笑),是什么让一个数学老师不知道100-7=?然后大家就开始想到底是为什么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S16:“我们看到案例的题目,奥,孙奶奶的最后9个月就剩9个月了,就给了我们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就是一个临终的病人,就想看看到底是为什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想赶紧看故事。”

3.3主题3:案例的来源真实访谈对象认为案例一些预料范围外的病情发展是有利的。S5:“预想的是这个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挺漫长的过程,但是案例到第二幕的时候突然就严重了,这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也让我们意识到病情不是按照课本上讲的步骤发展的。”S7:“因为他就喝了一个皮蛋瘦肉粥就发生呛咳意外,临床上可能也会发生,感觉还是有点勉强,但是也有种自己在临床上看到的感觉,很真实

3.4主题4:案例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性访谈对象表示通过pBL案例的学习,对实际生活有很大帮助。如S2:“就是对亲人、家人啊,有时候我就去我姑奶奶那,年龄比较大了,80多岁,出现挺多老年病,我就利用我自己能想到的给她答疑出来。”S5:“我觉得会引起我的重视,对这方面可能会关注的更多一点。还有以后自己工作以后对老年人应该多一些这方面的关注。”

3.5主题5:案例的层次不分明访谈对象认为案例第一幕相关知识点暴露过多,提出的问题较多,覆盖了后面幕次的问题。如S4:“从我们看到第一幕我们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到后面的三幕,就发现前面好像都已经解决了,感觉渐进性不强了。”S11:“我们组讨论第一幕的时候,讨论出来的结果就包括那些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包括那些预防并发症的(问题),所以我们到后期案例再涉及的时候,就相当于重复了。”

3.6主题6:案例内容的字数过多访谈对象认为案例内容过长,不够简练。如S1:“幕次内容尽量简略一点,感觉疲惫了,太长了。”S3:“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们的这个案例真的是好长啊(声音拉长),就像幕次一它就有一页多,后面还好一点,应该再精简一点。”也有访谈对象表示案例较长可以给出更多的信息,方便讨论,如S14:“我觉得给的越多才能更好地分析。”

4讨论

4.1pBL案例要突出老年护理专业特色

在周明等[9]研究的pBL案例评审规范中,4个评估维度之一就是对案例专业特色的评估。访谈对象表示其所使用的案例具有老年护理特色,如案例C1、C7的老年痴呆,属于典型的老年疾病,老年护理特色比较突出。也有访谈对象表示常规护理较多,老年特色体现的较少,这在王岚等[10]的研究中也有体现。这与一些老年疾病的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老年护理特色有关。如C6的股骨颈骨折的护理就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特色护理。

4.2pBL案例的题目要具有吸引力

案例发展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让护生参与到案例中,这样做的第一个机会就在案例的题目[11]。如访谈对象S5就表示案例C7的题目“是什么让一个数学老师不知道100-7=?”非常具有吸引力,特别想继续读下去。案例的题目是护生首先映入眼帘的,直接影响护生被这个案例吸引的程度。一个好的pBL案例题目可以将护生迅速地带入到案例情景中去,使护生更快速融入案例中。

4.3pBL案例的内容要具有真实性

基于Knowles的成人学习理论,当人们面对真实的学习资料时,学习会更有效。访谈对象表示他们所使用的pBL案例符合临床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病情的发展转归,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护生学到的知识要运用到临床实践中,pBL案例要基于真实的病人。由于老年疾病的复杂性,在编写案例时要防止将老年疾病作为一种简单的直线式病程展现给护生。护生对临床老年疾病多维度时空交错发生发展的真实体验较少,对突发情况会抱有怀疑态度,这样的案例会引起护生的反思,对自己学到的知识重新评估,既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又说明病情的复杂性。

4.4pBL案例要具有清晰的层次性

pBL案例以四幕次、逐步推进的方式展开,护生要用“剥洋葱”的方法层层发现问题并阐明问题的讨论结果。有访谈对象表示案例的第一幕问题暴露过多,与二幕次、三幕次、四幕次的层次性不分明。“逐步披露”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幕就有太多症状和体征的暴露,问题也是逐渐呈现,可避免在前面幕次问题涌现过多的现象。这要求随着幕次的展开有新的线索出现,如随着病情进展,老年病人或家属回忆起新的信息。护生可以将新的信息纳入其假设中[12],每个新的假设都是基于新的证据,使pBL教学过程平稳发展。

4.5pBL案例的内容长度要合适

访谈对象表示案例的内容过长,重点不突出。案例内容过长会导致无用信息过多或暴露知识点过多的现象。在案例编写时要把握案例的长度,每一幕不超过200字为宜。有访谈对象表示希望案例长一点,可得到更多的知识点,这与该护生对pBL教学法的接受能力有关。pBL教学法中的医疗护理问题需要“结构不良”[11],并不是全部展现出来,可以在许多潜在的方向对护生进行引导。将不完整的病例纳入案例,为护生提供了一个复杂的现实场景,有利于培养护生接收、分析和处理误导或无关数据的能力。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6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以采用现象学研究法解释肿瘤科护士在护理临终病人时的经验历程,采用立意取样,以半结构式的深入会谈法对四所省级医院10位肿瘤科护士进行访谈。对访谈的资料采用阅读、分析、反思分类、提炼五个步骤进行分析,提炼出主题。肿瘤科护士对待死亡的态度影响临终关怀涵盖3个主题:分别是情绪反应、认知表现、行为表现,因素有:宗教文化、病人死亡时的情景、护理病人死亡的经历、怕面对与死亡有关的护理工作、病人死亡对护士身体和生活的影响、丧失至亲的痛苦体验、职业神圣感有关。

【关键词】护士 死亡态度 临终关怀 现象学 肿瘤科

护士在临终关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大多数护士面对病人的垂死过程往往存在着焦虑、失落、恐惧心理,她们会有意或无意地躲避病人,这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1]。实际工作中,护士害怕面对垂死和死亡病人的护理,她们不喜欢有病人在自己班内死亡,有逃避、厌恶临终护理工作的现象。本次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描述杭州市四所省级医院肿瘤科护士临终护理的经历,以期为今后量性研究肿瘤科护士对待临终病人死亡的紧张,提供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从杭州市四所省级医院肿瘤科工作的注册护士中选取1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条件为:工作年限分别为5年以下、5~10年、10~15年、15年以上;本人自愿同意参加本研究;有过护理病人死亡的经历;能用普通话表达经历;有助于了解研究主题;能协助达到研究目的的护士。10位护士中位年龄27.5岁,基本情况见表1。

1.2访谈员培训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在本次研究前先组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曾接受过专门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培训,掌握了访谈技巧、半结构式的深入会谈法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于2003年9月选取2例研究对象作预访谈,将资料撰写成文,共同反复阅读、分析。2004年11月开始正式访谈。

1.3资料收集

采用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根据年龄、护龄、经历选择访谈对象。访谈前先向四所医院护理部和所在科室的护士长申请并征得同意,共选取10名进行访谈。

根据事先拟订的访谈指引进行访谈,访谈指引涉及以下问题:(1)你第一次接触濒死病人(或其他人)是什么时候?请你详细说明当时的情形,你当时的感觉,你当时是怎样处理的?(2)请描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护理濒死病人过程中:你当时看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做了些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你看到病人的死亡过程是怎样的?(3)根据你的护理经验,你觉得这段时间病人需要什么帮助?你觉得由谁来提供帮助最合适?为什么?(4)你在护理濒死病人时,希望有谁来帮助你?为什么?你觉得有哪些原因会影响你对病人的护理?为什么?(5)在你的护理工作中是否经常遇到临终病人?每次有什么不同?每次有什么相同?(6)每一次护理死亡病人,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7)你觉得死亡是什么?(8)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9)如果再次遇到濒死病人,你会怎样去做?为什么?

访谈本着自愿、保密和方便的原则,双方预定会谈时间、地点;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及保密原则,说明现场录音的必要性,以获得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访谈内容进行描述和分析。

访谈场所是受访者自己选择的安静的自然场所,访谈时充分运用有效沟通技巧鼓励研究对象描述其面对死亡时的体验,表达其感受。访谈者对其谈话内容不加任何评价。访谈内容在征得参与者同意后全程录音和适时记录,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情绪变化。

通过反复听取录音、阅读记录,将录音资料整理成誊写本,采用编辑分析型的方式对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分析、反思、编码、归类和提炼主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本研究中10名护士均为女性,均无。将每一个受访者对临终病人的护理经历中相似的含义分类后,用研究者的语言归纳形成了三个主题,即:情绪反应、认知表现、行为表现。受访护士面对患者死亡表现的态度如表2。

护士面对患者死亡的情绪反应主要包括:哀伤反应、失落感、痛苦感、心情郁闷、身感疲惫、焦虑、恐惧、厌恶,其中以哀伤反应为最高(占100%)。

护士面对患者死亡的认知表现主要包括:感觉晦气、世俗观念、消极回避、能正性面对,其中以感觉晦气为最高(占100%)。

护士面对患者死亡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怕面对与死亡有关的护理工作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两方面的表现率相同(占90%)。根据本研究所呈现的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存在着矛盾心理,对死亡的认知既有正性的一面,又有负性的一面,表现出心情郁闷,情绪低落,身感疲惫的生理心理不适反应。在临终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死亡的认知表现直接影响到工作中的情绪反应与行为表现,而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会直接显露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的关怀质量。访谈时,所有受访护士认为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有生便有死,有死才有生,但也认为碰到病人死亡是晦气的,不吉利的,需要去烧香或买等方式消除晦气,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临终关怀工作,同时也影响着护士的心身健康。

3讨论

肿瘤科护士对待患者死亡的态度,影响临终关怀的因素是护士的情绪反应、认知表现和行为表现,而认知表现、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不同的认知表现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认知表现和情绪反应又有不同的行为表现[2]。

3.1与认知表现有关——受死亡观的影响

死亡观,即对死亡的认识和立场,是人形成死亡态度及其相关行为的根本因素[3]。护士的死亡观受众多因素影响,10位参与者虽然都无,但也受其周围世俗观念的影响,由于宗教文化对死亡所形成的那种神秘、敬畏、害怕的色彩,极大地渲染了死亡的可怕性,导致了护士对死亡的恐惧,影响了护士的死亡观。传统文化观念对护士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佛教的轮回和因果报应的观点及道教的“顺乎自然”的观点[4],儒家的生死观及基督宗教的观念[5]。由此体现出不同的宗教观念会引导人们(护士)思考不同的死亡认知[6],护士对死亡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既有逃避、恐惧和不幸感的负性情绪,同时把这种情绪所产生的行为一直带入临终关怀工作之中。

3.2与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有关

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护士对死亡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护士的情绪,而情绪又能直接激发和指导行为,但受下列因素影响。

受病人死亡时的情景影响:参与者认为病人在死亡前后所弥漫的伤感、悲凉的气氛常常使人不寒而栗,其表情、身体异味、家属的悲伤情景导致护士产生悲哀、害怕、恐惧、反感等负性情绪。有研究显示大多数护士经历这个过程后会情绪低落、心情郁闷[7,8]。

受护理病人死亡的经历影响:每个参与者认为在第一次接触死亡病人时都非常害怕、恐惧,但随着护理死亡病人的经历增加,其恐惧心理逐渐少,慢慢感到习以为常。有研究显示随着护士接触过危重患者越多,死亡恐惧越低,持回避态度的越少,其负性情绪也就降低[7,9~12],而负性情绪的降低,护士护理临终病人的主动行为就增加,这有助于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

受病人死亡时对护士身体和生活的影响:参与者认为做得久了,觉得有身感疲惫的感觉,心情不痛快,情绪会低落,对有些事情就提不起兴趣,这是由于病人在死亡前的护理工作繁忙而紧张,长时间持续这种体力和脑力劳动,会使护士身心疲惫、筋疲力尽,影响工作和生活,表现出焦虑、忧郁的负性情绪[8]和强烈的失落感[13]。这种低落的情绪和行为也是影响临终关怀质量的因素。

受职业神圣感的影响:护理人员常因抱着助人、救人,并使经历生与死的人能更舒适、更没有伤害的理念,在护理濒死病人时是持续地面对着分离、焦虑、挫折、失落及死亡,护士的这种敬业精神仍无法阻挡病人一日一日的消逝,那种无力阻挡病人死亡的专业无能与无奈感,面对着濒死病人和家属强烈的情绪感受,也会表现出相同的焦虑不安,感受到相同的无助、无用等挫折感,使护士产生了失落无助的负性情绪,这种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影响临终关怀的质量。

受丧失至亲的痛苦体验的影响:访谈资料显示所有受访者均有丧失至亲的痛苦经历,虽然她们的亲人离世已有多年,但在谈及丧亲过程时,受访者仍然无法控制个人丧失至亲的悲伤情绪,均出现流泪、哽咽、暂停叙述等表现。哀伤感受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消失,在工作中,哀伤的感受、触景伤情的现象仍然会发生[14]。受访者认为看到病人的死亡情景会联想到自己亲人的死亡,或者是联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发生的经历,觉得难以接受,并且认为越少接触死亡越好,避免自己碰到晦气、不吉利的事情给自己带来伤心、失落,为此,多数护士不愿意选择在临终关怀病房工作。

3.3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临终关怀现已经逐渐被重视,既往的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视了社会人文学科的教育,只注意培养医生、护士诊断治疗疾病和延长生命,而对治疗无效病人的照护技术给予的关注却很少,使护士对临终关怀尚无完整的概念,以致实践中感到困惑。资料中反应出参与者临终关怀知识的不足,在面对临终病人有关生死问题的讨论时,会故意岔开话题,回避病人的问题,答非所问,不知说什么好,无法与病人真正讨论预后及死亡情况,参与者认为接受心理学和死亡观等方面的教育对护理工作和濒死病人有帮助[7,13,15~17]。

所以,建议今后在护理教育中及早增设临终关怀课程,而在职护士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班、网络、杂志、书籍等方面的学习途径进行自学和互学,获得死亡教育知识,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合理的态度,坦然探讨和面对死亡,这不仅有利于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是增进临终关怀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护理与临终关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atkinson等著.孙名之,梁实勇,葛鲁嘉,等译.心理学导论[m].台北:晓园出版社,1994.521-1038.

[3]米光明,郭清秀,赖建强.1393名居民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1994,10(6):14.

[4]董平,王晓燕.道家生死论与临终关怀的文化对策[j].医学与哲学,1995,16(9):172.

[5]吉广庆.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3):42.

[6]徐宗良.略论中国传统死亡观[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44(6):47-48.

[7]孙建萍,吕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

[8]曾四元,罗惠玲.病人死亡对护士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7):751-753.

[9]杨晶,张金环.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7):605-607.

[10]杨晶,张金环,刘春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48-49.

[11]payne,dean,kalus.acomparativestudyofdeathanxietyinhospiceandemergencynurses[j].jonrnalofadvancednursing,1998,28(4):700-706.

[12]张拓红,王晓春,梁鹏程.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和垂死患者的态度及与其经历的关系[j].中国社会医学,1995,57(2):51-53.

[13]简雪冰,余颖仪,蒋丽冰,等.镜湖医院护士对病患死亡的冲击之探讨[j].澳门护理杂志,2003,2(1):34.

[14]邱秀渝.临终护理[m].台北:汇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141-174.

[15]黎群武.西方死亡观与医学观的历史对照[j].医学与社会,2003,16(5):41-44.

[16]顾艳秋.护理人员死亡态度及面对濒死病人因应行为之探讨[j].安宁照护会讯,1999,35:29-39.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7

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2位,预计超过4千万。糖尿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寿命,死亡率较高[3]。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改变和对待疾病的态度与疾病的预后和康复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初发糖尿病患者早期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临床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初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58.2岁;自由职业者4例,在职8例,退休22例;文化程度:小学12例,中学16例,大专及以上6例。入选标准:(1)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且初诊为糖尿病[4];(2)患者语言表述能力正常,思维清晰;(3)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

1.2收集资料

访谈前,首先要制定访谈提要,内容主要包括:从最初确诊到住院治疗的经历和感受、您现在对本病的认识情况、本病在生活上带给您的影响、您患病后比较担心的事情。待被访谈者病情稳定后,在病房对其进行访谈。访谈时间一般控制在10~20min,每位被访谈者进行2次。经被访谈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实施录音,对非语言性资料做笔录。访谈结束后24h内及时将录音转换成文字,并妥善保存[5]。

1.3分析资料

应用nancy现象学七步分析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1)阅读并分析所有访谈记录;(2)获得具有研究意义的陈述;(3)对于有意义的、反复出现的观点和陈述进行编码;(4)对编码后的观点进行认真的汇集;(5)整理成文;(6)辨别、筛选相似的观点,得出主题概念;(7)再次询问被访者对结果进行核实[6]。

2结果

2.1确诊前的自我感受

2.1.1忽视临床症状本研究中有15例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初期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缺少对糖尿病足够的认识,忽视了糖尿病的初发症状,延误了治疗。个案4:“平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仅仅是食量的增加,当初以为是工作辛苦了,也就没在意。”也有患者描述为“眼睛看不见,以为是年纪大了,眼睛功能退化了”“皮肤瘙痒,总以为是皮炎,就没在意”。

2.1.2不详的预感本研究中,有7例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有糖尿病史的亲戚朋友口中得知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在患者身体突发异常或病情加重时有了不祥的预感。个案7:“我感觉最近体重下降的不正常,但是食量没有减少。”个案2:“最近饮水和小便有明显的改变,我就想该不会是得糖尿病了吧。”

2.2对确诊结果的心理承受差

2.2.1对诊断结果的怀疑和求证许多患者由于缺少对疾病发生的心理准备,在面对诊断结果时,不能坦然接受并极力否认。本研究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不理智情绪,对诊断结果产生怀疑。个案11:“你们是不是查错了,我没有任何不舒服,而且这个病不是缺少运动的人才会得吗?我平时很注意锻炼身体啊。”

2.2.2心理脆弱,甚至产生绝望情绪本研究中,10例患者得知诊断结果后,心理表现出脆弱情绪。有4例男性患者在访谈时出现叹气和焦虑。个案7:“我那时想,得了这个病,这辈子就完了,要一直吃药,到最后可能还要靠打针来维持生命,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了。”同样的情感流露在年轻患者身上也有所体现,个案13:“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现在摊上这么个病,就是个无底洞,有再多钱都不够治病的,就更不要提养家糊口了。这以后怎么办啊。”确诊后患者表现见表1。

2.3适应角色改变

2.3.1自我反省患者经过确诊以后,接受积极的治疗,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部分患者会回顾和反省病因和既往的先兆,他们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生活习惯、工作劳累、缺乏锻炼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有关,其中,有22例患者坦言在其发病前有先兆性反应。个案18:“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由于我平时的吃的多,消耗量少,造成能量过剩了。”9例在自我反省中产生强烈的自责,个案6:“我身边有患糖尿病的朋友,他们早就提醒过我注意生活方式。当时没听进去,现在后悔了。”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还无法根治,大部分患者终身需要药物(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这对患者的依从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2.3.2对治疗方案的不理解为观察治疗结果,患者必须进行手指血糖检查。检查次数少则2次,多的可达到每天9次。有19例患者表示自己无法接受频繁查手指血糖所带来的一系列对生活的影响。个案27:“每天都要查血糖,这些天下来,我的手指头几乎没有一只是完好的了。”个案23:“每天按时打胰岛素已经够疼的了,还有扎指头,就更加加重我的痛苦了。”

2.3.3对家人的抱怨由于糖尿病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在饮食方面需要相应的控制[7]。有6例患者出现对家人的抱怨情绪:“我都生病了,还天天吃青菜豆腐。我知道需要控制饮食,但也不能这样少吧。如果以后生活是这样,我还不如不治病了。”

2.3.4自我调整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及健康宣教后,会采取一些应对方式进行自我调整,如回避、自我安慰等。个案5:“现在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其他的以后再说。”个案22:“想想以前吃的太好了,就当做是把以后的美食都提前享用了。”有的患者在了解了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后,能够逐渐接受新角色,表现出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个案9:“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治疗后患者的心理表现见表2。

2.4拟出院及出院后心理改变

2.4.1对疾病的重新认识在接受了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后,患者对疾病有了疾病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疾病的发生。个案3:“通过学习(糖尿病有关知识),我发觉是因为自己以前错误的生活方式才得的病。”患者已经能够比较冷静的思考疾病的预后,认为糖尿病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只要控制好血糖,也不是什么很恐怖的事情。28例都认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

2.4.2重新认识现实生活对于诊断结果,多数患者选择坦然接受,但在考虑未来的生活会因糖尿病而发生改变时,多少都表现出些许的感慨[8]。个案27:男性患者在面对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会出现很强的不适感,“以后吃饭要量化了,不能多也不能少,甜食是完全不能沾了。”个案10:“以前经常和亲朋好友聚餐喝酒,现在得了糖尿病,怕是再也没有机会了。”尽管患者意识到应当坚持长期治疗,但对于并不能保证能够完全遵守治疗原则。个案4:“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够坚持打针(胰岛素),但是时间长了以后还真是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啊!”个案6:“我一个人吃饭倒还可以控制饮食,但是如果和大家一起吃饭,就真的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原则了。”另外,有4例患者未能充分认识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未能接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建议。个案5:“都到这把岁数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哪还有这么多的顾虑,说不定还没等到并发症,我就不在人世了。”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痛苦,还要应对复杂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发病时对疾病症状的反应

由于患者临床症状、健康认知程度、心理方面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在早期身体突感不适时的心理反应也相差很大。本研究中,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早期症状的足够重视,导致就医延迟。应加强对社区人群中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和防治方案的普及和宣教,减少就医延误的发生[9]。

许多患者起病隐匿,常常于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血糖时发现存在糖尿病。加之本病初期除了血糖升高外,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因此导致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难以接受。此时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本病的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现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已能有效控制血糖,从而推迟甚至阻止并发症的发生[10]。

3.2被迫接受患病现实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呈年轻化、大众化的趋势,中、青年人群患病率明显增加,但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往往表现出脆弱的心理[11]。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仔细评估其心理状况,指导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3.3出院后对现实生活的重新认识

患者经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后,患者会对出院以后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如按时进行药物治疗、加强体育锻炼、限制饮食、定期复查血糖等[12]。同时应推广一些患者控制血糖的成功经验,以积极的心态享受出院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311.

[2]董爱荣.中医心理护理干预对胸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2,5(3):225.

[3]罗庆.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343-344.

[4]崔桂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格特征变化与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20-721.

[5]周明荣,谭朝会,庄莉.浅谈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6(8):94-95.

[6]贾红花.2型糖尿病的心理护理[J].北方药学,2013,10(11):189-190.

[7]李蜀红,杨晓兵,黄培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J].四川医学,2011,32(8):1313.

[8]祁玲.心理护理对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31):41-43.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理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081-02

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全过程中肿瘤患者承受着心理、情感及社会压力,加之角色的改变,社交能力的下降,躯体功能的改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及自我认知,增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我科在近两年来,对84例癌症患者的护理中,给予不同程度的护理干预,激发了患者的生存意识,提高了患者的心理素质和抗病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4例,女40例;年龄2.0-74岁。其中,白血病6例,胃癌24例,乳腺癌12例,肺癌16例,胰腺癌8例,肠癌10例,肝癌8例,住院时间10-89d。

1.2心理干预方法

1.2.1采用自我开放方法,建立心理干预基础首先向癌症患者及家属用亲切礼貌的语言坦诚自我介绍,再列举病例尽述以往护理类似患者的体会。交谈中把握分寸,应注意不要光说自己,不用可以显示自己才能的语言,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不要随意打断谈话,让双方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之积极配合心理干预。

1.2.2病情告知的心理干预大部分患者通过检查结果,药物的应用和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言谈举止,即可猜出真实病情。应如实向患者告知,避免其猜疑加重心理压力。患者得知病情后,初始反应常有震惊、愤怒、否认、不接受患病现实等,情绪稳定后,出现恐惧、无助、悲伤和绝望等。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心理素质等采取不同的告知方式,对心胸开朗、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采用循序渐进方法,给患者一个适应的过程,再告知病情,同时给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他度过这段时间的心理危机,使其接受患病的现实。

1.2.3认知心理干预多数患者认为癌症为“不治之症”,得了癌症等于判了死刑,产生恐惧、悲观、焦虑、绝望等反应,此时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给予高度同情心,主动与之交谈,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医学知识,利用临床成功病例,说明癌症经过综合性治疗,可以治愈或病情稳定。通过交谈,引导患者认识到并放弃曲解的认识,以合理的认知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消除对癌症的片面认识,激发了生存意识,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4社会心理干预社会的支持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压力和消极情绪。社会支持的来源是广泛的。除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外,家属的态度与患者治疗成功与否也密切相关。家属的精神鼓励、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可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同时病友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1.2.5应对无效的心理干预应对无效表现为:愤怒、悲观、焦虑、恐惧、厌世和拒绝治疗等反应。通过交谈帮助患认识到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稳定,与其消极等待死亡的来临,不如适应患者角色,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癌症和自己的人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1.2.6自杀倾向的心理干预癌症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经受了手术、放疗、化疗等躯体痛苦,病情治疗无望。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再加上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导致患者片面认为治疗最终结果还是死亡。常采取自责、自伤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心理干预包括安排专人24h守护,除患者休息时间,尽量与之沟通交流,关心体谅患者,鼓励说出自己的心理需要和愿望。充分发泄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也可安排与乐观开朗的病友一起交流,来影响和感染患者,唤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晚期患者要尽量减轻患者躯体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掌握其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潜在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

2 结果

本组84例患者中,59例患者通过病情告知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接受患病的现实;79例(94%)恐惧、焦虑、抑郁的患者能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5例农村患者自动出院,无一人出现自杀行为。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9

女性在艾滋病/性病传播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生理学、社会学等因素使女性比男性更具有传播、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风险,且妇女感染艾滋病、性病后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严重危害。娱乐场所中的女性从业人员则是受性病艾滋病影响较大的人群。采取疏导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我们通过对该高危人群的访谈,了解其行为特征,为制定有关的措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2008年4―6月,在上海某区知名娱乐场所,采用目的性非概率性抽样方法,对105名女性从业人员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个人深入访谈。访谈由经过培训、具有一定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志愿者和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者进行。访谈对象的选择考虑了从业的时间及年龄等因素,以力求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并采集对象血液进行HiV、RpR检测。

访谈采用统一的访谈提纲,提纲内容主要包括对艾滋病的知信行、病人从事本行业的原因及政府对艾滋病的政策态度等。所有的访谈均得到了被访者的知情同意。每一个访谈约持续20~30min,访谈地点在该场所的包厢内。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访谈对象中本市户口24人,外来在沪打工者81人,主要来自江苏、安徽等省;未婚68人,已婚20人,同居13人,离异、丧偶、分居4人。血液检测出梅毒1例。

2.2知识来源

本次调查的从业人员多数是通过大众媒体(报刊、杂志、电视、宣传栏、网站等)了解有关知识,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一位从业者说:“因为做这个工作,有的时候会去买《家庭医生》、《健康知识》等杂志专门看里面关于性病艾滋病的内容;”“看电视的时候有这方面的内容就顺带看一看”。由于该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大、多数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难以启齿,因此朋友间的讨论较少,几乎没有人咨询有关的医生,她们认为“医生只做诊断治疗,最多针对性地简单回答”;“如果你问医生,医生会怀疑你是不是得了这个病”。没有人表示参加过或愿意参加街上大型咨询活动,认为“别人会怀疑我有问题”,“电话咨询愿意的,如果放在人多的地方就不想参加”,并建议这种活动最好不要放在街上。

多数被访者知晓艾滋病的3个传播途径,但对共用注射器,共用牙刷、剃须刀,与艾滋病病人接吻、拥抱、握手、游泳等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则较低。有人认为“牙刷和剃须刀不会传播的,又不会出血”;甚至部分人认为性交后冲洗阴道和口服或外用避孕药可以预防艾滋病。这说明被访者一直对艾滋病知识了解相当肤浅,有些概念非常模糊。当被问及艾滋病是否可以治疗时,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语气均不太肯定。

2.3安全套使用

80.00%以上被访者知道安全套既可避孕,又可防病,而且58.00%的被调查人员担心性交对象有性病或艾滋病,但安全套的使用率并不高。最近1个月的性行为中,只有38.74%的被调查者经常使用安全套。部分人认为“其实我们做这一行的,对客人基本没有什么感情,甚至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很想用安全套,但有的时候没有办法”。被问及为何不用安全套时,部分人持侥幸心里,认为“以前没用也没什么,这次不用可能也没关系”;“客人不想用,怕影响快感,发生性行为前仔细看一下生殖器就可以了”。

2.4经济原因

被访谈者均表示并不是一开始就想从事这个工作的,由于经济上攀比心理,加上亲戚或者朋友介绍就做了。“以我这个年龄和文化程度,找一个差一点的工作、过一般的生活并不难,可是好的工作难找,差的工作赚钱少,家里都等着我赚钱寄回去呢”;“现在外面诱惑太多,以前的同学碰在一起又经常攀比,你家住什么样的房子,聚会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谁不希望过得体体面面,慢慢的就做‘女公关’了。反正在上海,别人也不知道做什么工作,随便说一个就行了。”

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从业者之间关系密切,等待访谈时一起聊天,一起进访谈室,而且有明显的一个安慰另一个的现象。通过访谈发现,她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有的是朋友,有的是亲戚,都是为赚钱先后到上海,家境均较差。“看到表姐在上海赚钱挺容易的,就跟着一起来了,一开始不想做,看到表姐干得也挺好,慢慢的也就做了”。

部分从业者已婚。她们“本来结婚后就不想做这一行了,但家里实在没有钱,跟老公商妥还是上班,只要不出台就可以了”。有的从业者老公每天接送上下班,以防出现意外。“做两年,钱赚够了,就回家”是这部分从业者的普遍心态。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这部分人从事此行业的关键。

2.5对HiV/aiDS态度

被问及是否愿意做同伴教育志愿者时,几乎所有被访者均表示不愿意。一位较大方、曾经做过HiV检测、对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较多的被访者对这一行动很不以为然,说:“从事这个行业就应该知道它的危险性,应该时刻关心自己的健康,这些基本知识肯定是要的。如果自己不愿意了解这些知识,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别人也没有办法”。可能由于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患性病艾滋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因此对HiV/aiDS的态度均较宽容,认为“她们应该过正常的生活”,“他们也不想得艾滋病”,但自己得病不会让别人知道,否则“他们肯定看不起我”。对卫生系统HiV/aiDS保密政策,知道的人并不多。

3讨论

娱乐场所女性从业者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该人群的隐蔽性和流动性较大,健康宣传和干预措施难以真正落实。本访谈提示,我们目前对女性从业者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有较大的欠缺,宣传方式亦相对传统,这与国内有些研究一致。女性从业者知道自己从事的职业与艾滋病/性病传播相关,她们有深入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渴求,但几乎都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因此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被访者对明确传播途径正确认识水平较高,而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不甚清楚,说明以往只强调对传播途径的认识,忽视非传播途径解释。以往以医生咨询、大型的宣传活动为主的宣传方式不易为该行业人员接受。各医疗机构的性病艾滋病咨询热线也很少有人知道。因此要加大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以期获得较好的效果。医生的门诊咨询过于形式化是未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门诊医生由于经济利益及病人较多等原因,不可能花较多的时间进行宣教,而是以发放健教处方为主,完成上级规定任务为主。病人对医生较信任,希望能多向医生咨询有关的问题,如果性病门诊医生多花一点时间对病人进行宣教,效果比其他宣传方式都好。侥幸心理和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女性从业者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提高使用率不仅需要对该行业从业者加大干预措施和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加大对性活跃人群的教育。

促使女性从业者性交易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女性从业人员学历低,经济条件较差,合适的工作难找,为了尽快地赚钱,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从事这份工作。有些人经济压力来源于对于消费的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有些人经济压力来源于家庭,如父母、丈夫、孩子等。对于不同从业原因的女性干预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篇10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高校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群体性防治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态度与预防行为现状分析常见传染病的疫苗预防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如何预防夏季常见传染病浅淡学校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关于学生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控制措施浅谈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浅析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浅谈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生猪常见传染病的检疫与处理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春季里几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浅谈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管理常见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浅谈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非医科大学生综合性参与式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②徐瑞媛.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态度与预防行为现状分析[J].科技导刊,2012(2上):110-111.

③CompasBe,CompasJK,SaltzmanH,etal.Copingwithstressduringchildhoodandadolescence:problems,progress,andpotentialintheoryandresearch[J].psychologicalbulletin,2001.127(1):87-127.

④⑤冉丽娟,张俐,赵立.大学生对传染病的应对策略调查[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1):627-629.

⑥黄晓玉,黄肇林.武鸣县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1):24-27.

⑦GriffithsSm,wongaH,KimJH,et.al.influenceofcountryofstudyonstudentresponsivenesstotheH1n1pandemic[J].publichealth,2010.124(8):460-466.

⑧闫欣生,黄英华,王智群.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方法与效果[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