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1:04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1

一、学科评估应时而起,

需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王立生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据我们了解,从2002年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就开展了学科评估,到现在已经进展到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学科评估的发展历程。

王立生:20世纪90年代,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扩招,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大众普遍关注。当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大学排名,由于在理念、指标和方法上不尽相同,人们对其排名结果也褒贬不一。同时,政府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社会呼唤负责任的评估、排名信息。经过近两年的审慎研究,学位中心自2002年起,自主开展学科评估,尝试从不同于政府行政性评估的角度,以第三方运行模式对学科建设质量进行评估,力争做出水平,做成品牌。

学位中心分别于2002、2006、2012年开展了三轮学科评估,参评单位从第一轮的229个到第三轮的391个,参评学科从第一轮的1336个到第三轮的4235个。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受到从政府到高校、从国内到国外的普遍肯定,评估结果得到更加广泛和实际的合理应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尤其是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学科评估工作具有开创性,要不断完善,形成品牌”。

2016年4月,学位中心在历时1年多,调研16个省市的20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完善了评估体系,学位中心发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512个学位授予单位的7450个学科自愿申请参评。其中,高校参评率达88%,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学科参评率达96%。目前,我们正在对数据反馈结果进行二次核查,同时对无法用客观数据表达的主观指标,邀请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和学术声誉调查。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学科评估的规则和程序,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

二、教育治理体系中的第三方评估需要科学、规范、公正,独立性也是重要因素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第三方评估成为教育评价发展趋势,您如何看待第三方评估呢?

王立生: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评价形式,体现了“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方向。总理多次强调,“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政府工作不能自拉自唱,要让第三方独立公正评估”。陈宝生部长也提出“第三方评估将成为政府管理常态”。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以“第三方”方式开展学科评估、提供服务是教育评价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合理认识第三方评估。一方面,社会呼唤科学、规范、公正的第三方评估。判断教育评价是否科学有效,需要从评估组织的独立性、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主体与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科学权威的评价体系、专业规范的评价方法、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的第三方评估,才是政府、高校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另一方面,独立性是第三方评估可信度的重要保证。具备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才能保证第三方评估的可靠性。评估体系符合共识,评估组织过程保持独立性,评估结果不受经济利益控制,确保公平公正,是保证第三方评价结果科学性和可信度的基本前提。学位中心自主开展的学科评估项目,具有以下特征:从组织主体上看,学位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机构,以第三方方式开展学科评估,评估性质属于非行政性和非强制性;从体系形成上看,坚持广泛听取各个方面专家学者和参评单位的意见,凝聚共识,形成体系;从组织过程上看,坚持学术独立,按程序、讲透明,组织过程和评估结果产生不受经济利益影响,确保公平公正。

三、高校间存在着一定的人才无序流动,评估需对此加以引导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高校人才竞争现象愈演愈烈,对此,您认为应如何防止高端人才的无序流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如何科学评价师资队伍?

王立生: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学科发展和优化布局而吸引高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流动现象,其中,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才合理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交流,充分发挥人才潜能,促进创新和科学繁荣。但其过度无序流动,将影响科学研究可持续性、我国人才优化布局和学科发展格局,不利于发挥我国人才潜能的整体最优化。

为规范高层次人才有序流动,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等。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

同时,我们也看到,评价机制等外部环境对人才流动也起到重要作用。学位中心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不断凝聚共识,完善了师资评价机制。一是不采用“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方式,不直接对师资队伍进行“数帽子”“论牌子”,重点考查“代表性骨干教”以及科研团队的结构质量,避免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追逐资源、追逐有头衔教师上过于功利;二是强调贡献和成效,淡化条件资源。对师资规模、重点实验室等“条件资源类”指标,在下一步权重征求意见时,建议适度降低其权重;三是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同行专家评价方法,综合考查学科师资队伍水平、年龄结构、人才梯次、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情况。目前,学科评估中的师资队伍评价等具体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对师资评价的改革受到普遍赞扬,《光明日报》等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四、第四轮学科评估机遇与挑战并存,

设计理念、思路及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创新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面部署“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第四轮学科评估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下开展的,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不限于“双一流”建设,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教育评价市场异常活跃。近年来,由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民间机构组织开展的大学排名、学科排名异常活跃。这一方面说明教育评价市场鱼龙混杂,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希望了解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社会对于增加高等教育透明度,接受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日益强烈;高等学校希望获得负责任的专业机构的权威评价,为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明确目标路径,找准参照点,加快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

第二,国际教育评价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美国、英国、欧盟的几大评价机构相互竞争,在国际上瓜分市场,争夺资源。近几年,QS、《泰晤士报》、汤森路透等国际排名机构纷纷关注中国教育评价市场。然而这些国外机构的学科排名,其目的导向性、评价体系的契合度、数据来源(也需要申报数据)的科学性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水土不服”的天然缺陷,因此发展具有国际共识和中国特色的学科排名评估品牌,是当务之急。

第三,“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和各省“双一流”建设规划也都在密集部署。第四轮学科评估面临更多挑战,新的形势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动态管理等方面,对学科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公信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社会各界对学科评估高度关注。学科评估因其多年积累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不仅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高等学校的热切期待,也成为国内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学位中心通过各大搜索引擎了解到,关于学科评估相关报道高达700余篇。面对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和复杂的内外部条件,学科评估工作面临更大压力。

《世界教育信息》:与前三轮评估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在总结前三轮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在广泛深入、全面细致调研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质量”中心任务,服务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战略需求,关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重点要求。

第二,在评估模式上,继续坚持“自主开展、自愿申请、免费参评”的基本原则。以第三方的方式独立开展评估,但不闭关自守,坚持深入研究,开放调研,广纳群言,凝聚共识,明确工作思路,改革指标体系。从第一轮评估开始,学科评估就坚持参评单位根据自己学科建设和自我发展需要,自愿申请参评,免费参加评估,自愿选择数据服务的特色。突出体现了学科评估的非行政性、非强制性和评估过程非商业性的典型特征。

第三,在数据来源上,加强与有关部门数据资源和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的合作,加大国内国际公共数据的使用力度。一方面,通过利用公共数据库资源,为参评高校和学科数据填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采取与第三方数据提供商互利合作的方式,为填报信息的核查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在指标体系上,坚持“质量、成效、特色、分类”基本导向。体系框架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声誉”四个一级指标基本框架不变,同时根据国内国际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及时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进。

《世界教育信息》:与前三轮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哪些创新?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有七大创新之处。

第一,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首次在评估中提出“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评价模式,创建“中国标准”。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在校生质量考查指标;开展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从学生角度考查导师的指导质量,同时跟踪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质量,将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扩展到教育系统以外,关注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学用契合度。

第二,把建设成效作为重点。学科评估的基本定位是学科的整体水平评估,评价重点是学科发展成效和学科建设质量,重在“输出”质量而非“输入”资源。本次评估进一步降低“条件资源类”指标(师资规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数量)的分量,更加强调学科内涵建设的成果、成效。

第三,改m师资队伍评价方法。克服单一“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性,将评价方式由以往“客观数据评价”改为“基于客观数据的专家主观评价”,重点考查“代表性骨干教师”以及科研团队,并将青年骨干教师单列,由专家综合考查师资队伍水平、结构、国际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优化学术论文评价,致力打造“中国标准”。学术论文情况是国内外大学学科评价的常用指标,但考查单一性的定量指标(如SCi、eSi论文数量),不能全面反映论文质量,甚至容易产生误导。分析国内外体系利弊,本轮评估首创“质量与数量、客观与主观、国内与国外”三结合的论文评价方法,树立论文评价的“中国标准”。一是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强调以质量指标为重,兼顾有标准限定的数量,适当采用人均指标;在自然科学学科取消数量指标,在哲学社会科学适当保留人均收录论文数等数量指标,体现了质量与数量的辩证关系。二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在采用改进的“eSi高被引论文数”等客观指标的同时,通过提供“代表性论文”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同时对指标内涵进行改革创新。如:在使用“eSi高被引论文”时采用“中国版eSi”标准,将“eSi学科分类”与“中国学科目录”对接,并将eSi统计范围进行扩展,增加区分度和覆盖面;在“代表性论文”中,限定每位教师所能填报代表性论文的上限,保证高水平论文在人员和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覆盖面,体现学术研究的“结构质量”。三是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由于历史和语言原因,中文期刊特别是理工科期刊发文水平与国际期刊存在差距,加上国外SCi、eSi等统计标准的巨大压力,中文期刊对我国高水平论文的吸引力不足,并形成恶性循环。第四轮学科评估为落实五部委文件关于“扶持优秀中文期刊”精神,专门设置了中文期刊指标,同时规定“代表性论文”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以提升中文期刊影响力,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第五,提出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本轮评估借鉴国际同行经验,首次在“学科声誉”一级指标下增设“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采用“代表性案例”指标来体现学科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既强调学科发展目标,服务国家战略,也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地区、类型学科特色,从导向上克服学科“同质化”倾向。

第六,聘请国际专家参与评估。通过与国际相关教育机构合作,首次邀请3万余名国际专家,对我国与国际学科内涵大致相当的部分理工类学科进行国际声誉调查。藉此探索国内外获取学科声誉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探究我国学科设置体系下学科水平的国际认可度,扩大我国学科建设的国际宣传,提升中国学科评估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第七,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进一步细化了分类设置指标体系,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分别单独设立指标体系。分类设置的指标体系由第三轮时的7类拓展到9类。每个一级学科采用独立的权重体系,共设置95套权重,进一步体现学科特色。权重分别由参评单位各学科专家确定,把指标体系关键因素的最终决定权交给参评单位,增强学科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共识性。

五、第四轮学术评估多举措保证评估结果和参评单位数据的真实性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评价“学科评估越来越科学,参考价值越来越大”。那么第四轮学科评估通过哪些具体举措确保评估结果真实有效?后续还有哪些服务?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们在评估模式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学科间材料拼凑,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可靠,并优化结果公布方式,做好评估后续服务。

第一,采取多项举措,避免学科间材料拼凑。首先,采用按学科门类“绑定参评”规则。同一门类下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及以上的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或均不参评),有效抑制校内相近学科材料不合理整合,对全面反映学科整体情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完善成果归属原则,真实反映学科交叉与合作。实践表明,这种“归属度”方法有利于鼓励跨界团队协同研究,同时为解决跨界人员与成果的评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再次,适度增加专家主观评价指标,对于难以进行客观判断的指标,通过专家对人员和成果的内涵进行判断和评价,提高评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第二,探索出一套“结构性数据核查”方法,对保证数据真实性发挥重要作用。本次评估参评数据的核查方法包括数据形式审查、填报标准检查、证明材料核查、公共数据比对、重复数据筛查、有限信息公示、重点数据抽查等七项措施,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核查。同时,几项措施之间进行相互验证,保证申报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三,探索多维度评估结果公布方式。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将考虑各方需求,继续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针对各级政府、地区、高校类型、社会不同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果服务形式,引导高校和社会更多关注学科内涵建设成效和规律。

第四,强化评估结果的深层次分析服务。本次评估汇集了全国7400多个学科信息,将形成我国当前最大最精准的学科大数据库。评估结束后,学位中心将充分利用庞大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为需求者提供学科评估信息反馈。同时,探索学科发展若干“定量指数”,研究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分析全国学科发展态势。根据不同需求,为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学位授予单位,为参评学科提供各级各类定制化分析报告。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知道,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数据来源也有很大关系。本轮学科评估如何确保参评单位提供数据的真实性?

王立生:本轮学科评估加大客观数据核查力度,加强与参评单位联动机制,在第一轮全面核查基础上,对异议数据进行二次核查与反馈,确保客观数据真实可靠。

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大客观数据核查力度。采取七项措施对申报材料进行全面核查。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参评单位范围内对部分申报材料进行“网上有限公示”,接收各单位异议和监督;将存疑信息反馈原单位核实确认。

另一方面,与参评单位形成联动机制,对异议数据进行二次核查与反馈。学位中心将数据核查阶段发现的问题及信息公示阶段有关单位提出的“异议”,汇总反馈给原申报单位核实确认。此外,再对单位反馈的数据进行二次核查和反馈,由此,形成评估方和参评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大限度确保客观数据的真实性。

六、第四学科评估以正确导向、

主客观评价并举、

主观评价公正来考查学科内涵建设成效

《世界教育信息》:本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考查学科内涵建设成效呢?

王立生:第一,树立正确的评估导向。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准确把握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评估导向,学位中心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对评价指标权重设计、学科声誉调查和部分主观指标专家评价等一揽子方案进行了专题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内涵建设和发展成效评价机制。

第二,主客观评价方式并举。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对于重要的、不宜通过数据测量的指标,如“师资队伍质量”“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代表性论文质量”“社会服务与贡献”等,通过同行专家评议的形式进行主观评价,以有效考查学科内涵建设质量。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2

abstract:Logisticsenterprisevalueevaluationrefersto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hewholefairmarketvalueregardinglogisticsenterpriseasawholesystem,accordingtoitsallassetsstatusandoverallprofitability,andfullyconsideringtheaffectingfactors.Logisticsindustryvalueevaluationsystemconstruc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healthydevelopmentoflogisticsenterprisesinChina.atpresent,thelogisticsindustryinourcountryisinrapiddevelopmentandthenatureofthelogisticsenterprisebecomesdiversified.therefore,toestablishscientificandeffectiveevaluationsystemisofimportant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logisticsindustry.

关键词:物流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建设

Keywords:logisticsenterprise;valueevaluation;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32-02

1企业价值评估概念及发展概述

1958年莫迪格利亚尼和米勒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根基,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价值评估理论的建立。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并撰写报告书的行为和过程,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2我国物流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实现物流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的基础企业价值评估在物流企业经营决策中可以用于战略决策、投资分析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可以帮助管理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传统会计指标体系不能科学合理地衡量物流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会计指标描述的财务绩效并不等于物流公司的实际价值,物流企业的实际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账面价值,物流企业价值不仅包含有形资产的估值,还包括对品牌、技术、管理、网络、客户、人才等无形资产的估值。

2.2体现物流企业资本价值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物流行业资本运作情况频繁,如兼并重组、股份置换质押、合资合作经营、品牌输出、担保融资等都涉及到整体价值的评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物流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所以,物流企业价值评估并不是对物流企业各项资产的评估,而是对资产综合体的动态性、整体性、行业性价值评估,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的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我国物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2.3有效增加物流企业经营价值的重要前提物流公司各项决策的合理性,基于决策是否有利于增加公司价值,管理者已不满足从重置成本角度确认特定时点目标企业的价值,更希望从物流企业同类市场比较或持续经营的角度了解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甚至要求分析目标企业与本企业整合能够带来的额外价值,企业价值不但传递物流企业的经营状态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给物流企业创造了超出生产资料、生产条件所能创造的超额利润,并向内部员工传达企业信息,从而成为培养员工忠诚度、凝聚力、强化企业形象、展示发展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帮助可以核算物流企业的真实价值,不断提高企业价值财富。

3我国物流企业价值评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一般采取传统的“企业整体评估”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示资产及负债的评估,影响了物流企业价值评估科学性、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物流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体系不够完善,物流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我国本身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针对物流的行业资产评估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资产评估制度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②传统会计处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评估价值,由于价值评估往往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为准,造成了对账外资产的忽视和遗漏,同时过分依赖财务指标判断企业的价值趋势,虽然财务指标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状况、资产管理效率等基本特征,但指标的绝对数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坏标准,其是否合理还取决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战略选择,需要结合其它因素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

③物流企业的职能多样性导致对物流企业的每项资产必须分别进行评估,物流企业很多是通过整合资源尤其是有形资产来实现业务,传统的评估方式导致物流企业整体价值被肢解,影响了企业评估价值的准确性。

4我国物流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针对物流行业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理论概念,而是深含着对资本价值的理解,价值评估体系最为核心的作用是理解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对企业价值以及各种估值方法和概念的理解始终都是价值评估体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

4.1根据物流企业的行业性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

企业价值评估注重科学方法和经验水平,但本质上主观性判断很重要,在实践中,应该针对不同物流企业类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估价,可以交叉采取多种方法同时估价,并注重两种能力,第一是科学的分析能力,应用数学模式去评估公司价值,第二是良好的判断能力。

4.2根据价值评估目的和性质选择优化评估结果

由于目前估价目的多样化,价值评估除了可以为产权交易提供合理的基础价格外,更重要的是重组前后的价值对比可以成为物流企业管理层是否进行战略重组的决策工具。

物流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目的是为交易(全部股权的交易、部分股权的交易等)提供价值参考,因此其价值类型应该是市场价值(交换价值),而不是非市场价值,当然企业价值评估还有其他目的,有可能需要评估其他价值,如清算价值、控股权溢价等。

4.3建立合理的协同、关联的价值评估体系范围

物流企业价值评估与传统的单项资产评估不同,它是建立在物流企业整体供应链价值分析和价值管理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角度整体来评估物流企业价值,本质上是物流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在一系列的经济合同与各种契约中蕴含的权益,其属性与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与负债相减后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不相同的。

5结束语

在我国的具体环境下,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推行科学价值评估体系建设是我国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探讨和研究物流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以及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FamaeugeneandFrenchKenneth.Sizeandbook-tomarketfactorsinearningsandreturns.JournalofFinance,the.1995,50(1):131-155.

[2]杜晓光,张晓飞.成长型中小企业风险特点及财务战略的制定[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03).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3

1引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2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2.1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2.2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部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3科技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要保证充分重视并保证评估质量是各国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评估能力建设。它包括:1.制定评估规范。通过多年评估实践,各国的评估机构都建立了专业的评估规范。规范要求:从事评估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使用数据的可靠性都要经过论证;评估结果的局限性必须加以说明等等。如美国、韩国在科研项目指南的同时对评估的程序、方法和组织都加以说明。2.人力资源的建设。由于专家评议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估形式,因而各国十分重视专家网络的建立和严格选择专家。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的长期任务,加强评估专家与科学家、管理专家的沟通,加强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新评估方法,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机构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3.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科技评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各国进行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方法。由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目前没有哪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评估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评估对象和特定的评估目标,并各有其优缺点。2.4各国间科技评估活动的交流日益密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UnDpeo)在领导成员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定期地组织或赞助科技评估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在apeC成员国中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等活动。一些非政府的评估协会,也纷纷活跃在科技评估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立了评估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评估官员、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一些开展评估服务的咨询公司代表组成。比较活跃的组织包括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evaluationassociation)、澳大利亚评估协会(australasianevaluationSociety),他们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并提供相关培训和评估服务,为各国致力于科技评估工作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他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估办公室的支持。3对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借鉴我国科技评估活动起步晚,始于1994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主要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以及各个部委的相关部门来承担各自领域的科技评估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分析和了解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3.1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保障要使科技评估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以保障。目前,科技部颁布了有关科技评估制度的部门法规用以约束科技部系统内的科技评估工作。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提高科技评估立法的层次,使科技评估工作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的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一部跨部门的法律,使科技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3.2评估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国外评估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我国在评估的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评估时做到: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管理者尽可能向最高管理层次汇报;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最好还能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3.3加强评估队伍和组织建设科技评估活动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需要有一支长期、稳定、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工作队伍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部门三级的科技评估组织体系是顺利、高效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当优化评估人员的结构,评估人员不能由单一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学者组成,应当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应注意吸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未来的使用者广泛磋商,使科技研究与使用紧密结合,不要将研究和产业化脱节。3.4加强评估方法的使用研究目前用于科技评估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互为补充,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们经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适宜的方法,但由于文献计量等定量指标能够为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数据参考,所以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德国的现场同行评议就经常在较多定量数据的统计基础上进行。3.5注重评估资源建设首先加强评估人力资源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合格的评估专家,发现合适的咨询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其次加强评估研究资源建设,收集国内外科技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出版专业杂志,建立相关的科技评估专业协会和各种数据库。最后加强多层次的评估组织资源建设,综观国外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组成情况,一般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刚刚起步,主要是政府组织,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参考文献】[1]mushinLee.evaluationofnationalR&DprojectsinKorean[J].Researchpolicy,1996,(25):805-818.[2]ChubinDe.GrantspeerReviewintheoryandpractice[J].evaluationReview,1994,(18):20-30.[3]KoftoffRn.evaluatingFederalR&DintheUnitedStates[a].BBozemanJmelkersevaluatingR&Dimpacts:methodsandpractice[C].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3.163-178.[4]ChubinDe.HackettedwardJ.peerlessScience:peerReviewandUS.Sciencepolicy[m].albany:newYork,StateUniveristyofnewYork,press,1990.[5]RobertmcDonald,Georgeteacther.ScienceandtechnologyevaluationpracticesintheGovernmentofCanada[al.ReportpresentedinoCeDConferenceonpolicyevaluationininnovationandtechnology[R].paris,France,1997.[6]masayukiKondo.R&DevaluatoninJapanesemiti[a].paperpresentedinapeCSymposiumonevaluationofS&tprogrammesamongapeCmembereconomics[C].wellington,new,Zealand,1998.[7]Jacquestoulemonde.ScientificDeirectoroftheCenterforeuropeanevaluationexpertise[a].paperpresented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valuation"CapacityDevelopment[C].Beijing,China,1999.[8]Lenearly.LinkingVealuationtopolicyFormulationandBudgetprocess:Lessonsfromaustralia[a].paperpresentedininternationalConfereneeonevaluationCapacityDevelopment[C].Beijing,China,1999.[9]HeeseungYang.theCoordinationofnationalR&DprogramsinKorea:evaluationandprebudgetReview[a].ReportpresentedinapeCtrainingworkshoponS&tevaluation[R].Beijing,China,2001.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4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 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 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www.133229.Com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 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部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3 科技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要保证

充分重视并保证评估质量是各国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评估能力建设。它包括:

1.制定评估规范。通过多年评估实践,各国的评估机构都建立了专业的评估规范。规范要求:从事评估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使用数据的可靠性都要经过论证;评估结果的局限性必须加以说明等等。如美国、韩国在科研项目指南的同时对评估的程序、方法和组织都加以说明。

2.人力资源的建设。由于专家评议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估形式,因而各国十分重视专家网络的建立和严格选择专家。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的长期任务,加强评估专家与科学家、管理专家的沟通,加强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新评估方法,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机构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3.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科技评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各国进行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方法。由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目前没有哪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评估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评估对象和特定的评估目标,并各有其优缺点。

2.4 各国间科技评估活动的交流日益密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undpeo)在领导成员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定期地组织或赞助科技评估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在apec成员国中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等活动。

一些非政府的评估协会,也纷纷活跃在科技评估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立了评估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评估官员、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一些开展评估服务的咨询公司代表组成。比较活跃的组织包括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evaluationassociation)、澳大利亚评估协会(australasianevaluationsociety),他们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并提供相关培训和评估服务,为各国致力于科技评估工作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他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估办公室的支持。

3 对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借鉴

我国科技评估活动起步晚,始于1994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主要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以及各个部委的相关部门来承担各自领域的科技评估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分析和了解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

3.1 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保障

要使科技评估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以保障。目前,科技部颁布了有关科技评估制度的部门法规用以约束科技部系统内的科技评估工作。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提高科技评估立法的层次,使科技评估工作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的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一部跨部门的法律,使科技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3.2 评估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国外评估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我国在评估的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评估时做到: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管理者尽可能向最高管理层次汇报;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最好还能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

3.3 加强评估队伍和组织建设

科技评估活动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需要有一支长期、稳定、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工作队伍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部门三级的科技评估组织体系是顺利、高效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当优化评估人员的结构,评估人员不能由单一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学者组成,应当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应注意吸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未来的使用者广泛磋商,使科技研究与使用紧密结合,不要将研究和产业化脱节。

3.4 加强评估方法的使用研究

目前用于科技评估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互为补充,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们经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适宜的方法,但由于文献计量等定量指标能够为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数据参考,所以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德国的现场同行评议就经常在较多定量数据的统计基础上进行。

3.5 注重评估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评估人力资源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合格的评估专家,发现合适的咨询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其次加强评估研究资源建设,收集国内外科技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出版专业杂志,建立相关的科技评估专业协会和各种数据库。最后加强多层次的评估组织资源建设,综观国外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组成情况,一般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刚刚起步,主要是政府组织,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 mushinlee.evaluationofnationalr&d projectsinkorean[j].researchpolicy,1996,(25):805-818.

[2] chubinde.grantspeerreviewintheoryandpractice[j].evaluationreview,1994,(18):20-30.

[3] koftoffrn.evaluatingfederalr&dintheunitedstates[a].b bozemanjmelkersevaluatingr&dimpacts:methodsand practice[c].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3.163-178.

[4] chubin de.hackett edward j.peerless science:peerreviewandus.sciencepolicy[m].albany:newyork,stateuniveristyofnewyork,press,1990.

[5] robert mcdonald,george teacther.science andtechnologyevaluationpracticesinthegovernmentofcanada[al.reportpresentedinocedconferenceonpolicyevaluationininnovationandtechnology[r].paris,france,1997.

[6] masayukikondo.r&devaluatoninjapanesemiti[a].paperpresentedinapecsymposiumonevaluationofs&tprogrammesamongapecmembereconomics[c].wellington,new,zealand,1998.

[7] jacquestoulemonde.scientificdeirectorofthecenterforeuropean evaluation expertise[a].paper presented 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evaluation "capacitydevelopment[c].beijing,china,1999.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两个高等教育类型。知识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教育在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学科专业面向、教学模式,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同,因此在教师评估体系上应有别于普通本科大学。

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有其专业特殊性,不应该和其他专业采取同一的评估标准。在教学上,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既有专业课程又有公共基础学科,课时量大,教学任务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重,因此教学应是英语教师的评估重点。从科研方面来看,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花在科研上的时间相对较少,科研成果收益较小,同时人数多,专业刊物少,职称不好评,科研项目申请难。从课程性质上来说,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往往是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却见效不快,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较高,时间和空间却显得相对不足,这样就给对外语教师的评估增加了难度。

由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存在着复杂性、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有的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如何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地构建合理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克服目前存在的弊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实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是当下重要的课题。

二、构建高效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的意义

(一)弥补英语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建立了合理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对英语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会收集教师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信息资料,对英语教师的状况做出系统详细的分析,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从而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合理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评估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对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进行正确的审视,发现问题后,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可以使教师在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

(三)有利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估体系,具有导向、改进、激励、管理的功能,可以帮助学校准确地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业绩,掌握英语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标准,实现高职高专的科学管理。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框架设计

在设计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的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从多重方面考虑:1.学校的长远发展与当前需要;2.文理学科的差异,尤其是高职高专英语的特殊性;3.高职高专教师的德与能、教学与科研;4.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评估。

(一)职业道德。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办学实力,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都体现着师德的要求。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道德风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和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教师对学生要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言行必须高度自律,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因此,把师德纳入高职高专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

(二)专业素质能力。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强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转变,这要求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相应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以及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包括英语专业知识和实用英语知识(外贸、旅游、文秘、金融等);还要具有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反思能力、批判性意识)、合作能力等。

(三)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主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评价。量的评估主要通过统计教学总课时数、教学获奖、辅导学生获奖等数据,质的评估主要是学生评价、评估专家组评价、上级评价等方式。

(四)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两者都要兼顾。科研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教学是对科研的检测和总结。科研能力的评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文、专著、翻译、教材级别(刊物级别、出版社级别、教材等级)、数量、排名情况;承担科研课题(部级、部级、省级)数量及排名情况;科研获奖情况。

(五)社会服务工作。在许多的高职院校的评估制度中,鲜有对教师的社会服务的评估。社会服务工作是高职高专教师将英语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学科建设发展(学科规划、学科点申报等);学术交流(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访问学者等);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团队、特色专业的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参与等学术服务表现等;担任国内外政府机关、学术机构或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担任各种比赛的评委;担任国家考试阅卷委员等。

采用综合性评估、教师评估、上级评估、学生评估等方式,评估结果分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次,评估资料归档,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蔚磊.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张猛.高职院校员工绩效考核研究[D].南昌大学,2011.

[3]蔡永红.对教师绩效评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6

1评估实验器材和装置

合理地选择实验器材和装置是完成实验的前提.实验器材和装置选择的恰当与否,决定实验方法的优劣,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是评估实验器材的属性.所选器材是否操作方便、是否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二是评估测量工具的量程是否满足实验要求.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测量工具,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三是评估器材的分度值.如电流表、电压表测量时指针偏转角度不能太小,应使指针偏转超过量程的三分之一.也可以从完成实验时间的长短、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估.

例1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a、B两套装置(如图1)来完成实验.请分析评估a、B两套装置.

评估B装置与a装置的不同在于B装置烧杯口上多了个密封盖.加盖后,B装置热量损失少,实验耗时少,但所测水的沸点不是当地气压下水的沸点;a装置热量损失大,实验耗时长,所测水的沸点是当地气压下水的沸点.

2评估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实验数据是体现科学事实的证据,是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根据,要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如果不能科学地收集实验数据,造成所收集数据的失真,将会对探究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一是评估量程或分度值是否读错.二是评估收集的证据和数据是否真实、是否捏造.三是评估收集数据的时机是否把握合适.四是评估数据(或证据)的收集是否完整.五是评估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否得当.

例2小华和小海用图2所示装置探索“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多次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1中.小海分析了测量数据后,发现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便认为表1中的测量数据有问题,他拿起笔就修改了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请评估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是否恰当?

评估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实验时应认真观察并仔细读数,实事求是地记录、尊重实验数据.小海若感觉测量数据有误,他应该将自己的见解与小华进行交流,共同分析产生的原因.若发现是操作错误、读数错误等原因造成的,就应该重新实验获得数据,而不能想当然地修改数据;若发现操作、读数等没有错误,就应该保持原来的数据,并把探究活动中出现的这个新问题(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作为另外一个活动进行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同时还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评估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指实验的大致计划和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估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去劣存优,改进设计方案,提高优化科学决策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完整性.

例3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如图3所示实验装置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请评估他的实验方案中不合理之处,并进行改进.

评估将烧杯内的酸奶倒入量筒内时,不可能将酸奶全部倒尽,总有一些酸奶沾附在烧杯壁上,使测得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改进方案: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如图乙),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酸奶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酸奶的体积(如图丙),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如图甲).这样把沾附的酸奶质量减去了,倒入量筒中的体积与对应的质量相等,避免了残留引起的误差.

4评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和方法是否加以合理渗透和使用

《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学生要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很多实验都利用了这个方法.主要是评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在探究过程中,按要求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保持不变?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是否控制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是否控制了导体两端电压一定.二是在描述实验结论时,是否注意体现对变量控制的描述.如:在描述“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时,是否有“速度相同”这个前提条件;在描述“电磁铁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时,是否有“电流相同”这个前提条件.

例4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小强注意到要完成该实验应保持深度不变,于是他保持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丙所示.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小强得出: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请评估他的实验探究方法是否正确.

评估“深度”是指从要研究的那一点(金属盒)到自由液面的距离,而不是到液体底部的距离.小强错误理解了“深度”的含义,他的做法使金属盒到液面的深度变大了,也就是说他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没有按照控制变量法的要求保持深度不变.所以小强的实验探究方法不正确.

5评估探究结果的合理性

评估探究结果就是让学生有勇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个完整而周密的探究活动应多次实验,不能通过一次实验数据或一个现象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若实验次数不充分或者不是随机的几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很大偶然性的,其中甚至包含一些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规律”.如“探究串联(或并联)电路电流(或电压)的规律”时,要注意是否更换了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做多次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是否注意到用阻值不同的几个电阻做实验.这样的评估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平衡,记录数据如表3:

实验次序动力F1/n动力臂L1/cm动力F2/n动力臂L2/cm12.051.01022.0102.01033.0102.015根据第2次实验数据某同学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请评估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140-01

1安全评估概念及作用

安全评估是信息科技风险安全评估的简称,是指组织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安全评估是科学分析理解信息和信息系统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在风险的预防、风险的控制、风险的转移、风险的补偿、风险的分散等之间做出决策的过程。信息安全管理应基于安全评估,只有在正确地、全面地识别风险后,才能在控制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决定需要调动多少资源、以什么的代价、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化解、控制风险。

2安全评估主要标准及实践

信息安全评估涉及范围广,相关安全标准也十分庞杂。其中iSo27005-2008明确了安全评估方法及流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安全评估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20984-2007)采用的评估方法基本与iSo27005一致,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要素关系、分析原理、实施流程和评估方法,以及风险评估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实施要点和工作形式。

3银行业安全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业务发展需要及监管要求,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信息安全评估逐渐成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安全评估管理与国外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安全评估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商行银行未明确安全评估管理的组织机构,缺少安全评估管理制度,未建立符合本行风险管理需要的安全评估体系。二是安全评估流程不规范。很多商业银行安全评估尤其是自评估缺少标准的流程控制,安全评估工作随意性强,大部分评估流于形式或依赖于个人经验,安全评估的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的风险。三是安全评估人才匮乏。安全评估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评估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很多商业银行评估人员未经过相应的培训,缺少经验,并不真正具备安全评估的能力。四是安全评估方法不科学。商业银行评估尤其是自评估主要依据制度列表或个人经验,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并对风险准确定性,评估结果对风险处置的指导意见有限。五是安全评估数据积累不足。国内外主要的安全评估方法,需要根据历史事件统计事件发生概率,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事件统计分析机制。

4安全评估管理的主要思路

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安全评估标准、规范及实践,提出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安全评估管理思路。

4.1建立安全评估组织体系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安全评估自身特点,并应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安全评估的组织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安全评估日常管理体系。该部分体系应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高管层、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的安全评估职责;二是建立安全评估项目管理机制。商业银行组织安全评估时应成立项目管理组织,并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对安全评估进行有效控制。

4.2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流程

安全评估流程是安全评估标准化的控制手段,能够有效的控制安全评估的目标、范围、过程及质量,安全评估需要建立以下标准流程:一是安全评估的组织流程,即安全评估审批、总结、汇报等流程;二是安全评估的项目管理流程,安全评估应采用项目的管理方式进行组织,并按项目管理流程组织评估并形成项目阶段成果;三是安全评估的评估方法流程。安全评估根据标准的评估方法,并结合评估对象的特点,从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评估、已有措施确认等方面,建立明确的评估方法流程并明确流程各阶段主要工作成果及输出文档。

4.3培养专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人员

专业的安全评估人员是安全评估的基本保证,应加大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大评估管理要求、评估流程的培训力度,让评估人员能够了解信息科技安全管理的要求,掌握安全评估组织、项目及方法流程;二是加大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力度,评估人员应全面学习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了解目前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存在风险;三是加大安全评估技术培训力度,评估人员应了解安全评估相关技术,熟练掌握常用的安全评估工具;四是加大信息系统相关技术培训力度,安全评估要求评估人员应了解主机、网络及应系统等相关技术细节,应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扩大评估人员的知识范围,并使评估人员深入了解各系统的技术细节。

4.4引入安全评估工具

为实现安全评估的专业化,商业银行应逐步引入和使用风险评估工具,风险评估工具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专业安全评估设备及软件,如漏洞扫描设备、安全审计平台等。二是专门的风险计算工具,如风险统计及计算表格,该类表格根据标准的计算方式,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风险量化值。二是风险管理系统,对风险进行汇总、统计及处置跟踪。

4.5建立风险评估数据积累机制

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与否依赖于大量信息安全相关数据,因此,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数据积累机制:一是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的收集、整理及汇总机制,信息安全事件统计来源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渠道,外部事件应根据安全部门、监管部门的通报进行收集,内部事件通过安全事件报告汇总。二是建立信息系统数据积累机制,统计和汇总不同设备及系统的安全要求,按标准格式形成评估要点文档,作为相关评估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iSo/ieC27001: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m].

[2]iSo/ieC27002: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m].

[3]iSoieC27005-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m].

[4]GBt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m].

[5]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m].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8

一、引言

运输业务的最终对外开放和市场对客货运输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铁路各部门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迎接这个冲击,铁路正在进行组织结构重组、管理流程再造,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以提高铁路企业竞争能力。铁路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以及近些年进行的管理体制上的重大改革,这些措施和努力都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保证和支撑,必须通过强化员工的培训,塑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纪律严明、职业技能过硬、工种岗位配套、结构层次合理的一流技能人才队伍。面对越来越重的员工培训任务和对培训手段多样化、培训价格低廉趋势,培训目标多重性、培训效果最优化等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铁路企业员工培训项目质量显得日益重要。

二、铁路员工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训评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

铁路企业在培训工作上投入比较大,开展品种繁多的培训项目,但对培训评估工作投入较少,许多培训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二)管理层支持力度不够

评估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影响范围广,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如果领导层的决心和信心不足,缺乏组织从下到上的一致认同和坚强的执行力,只有一部分人对培训评价工作的兴趣,那么培训评估工作就无法做好。

(三)评估流程随意性强

首先在培训前缺乏必要的培训需求评估。其次评估组织上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导致对评估过程的管理控制能力较弱。第三评估指标选择上,人为因素较多,指标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缺乏评估技术和评估信息

作为一门专门的技术,培训评估技术本身还不完善,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般的铁路培训主管人员缺少评估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评价者很难获得培训项目评价的有用信息,而且很难查到这方面的成功事例。

(五)对培训后员工工作成效的评价,存在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

员工工作绩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培训参加者的内在动机;培训项目与受训员工工作关系是否密切;受训者在工作中有无实践的机会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受训者在工作中的应用产生强化或削弱作用,从而影响培训项目的效果。当前铁路企业还缺乏可靠的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益,从而加大了培训效果测量的难度。

(六)不能正确对待评估的结论

要引导大家正确的看待和利用评估的结果。

(七)培训评估结果缺乏沟通

在铁路培训评估中,存在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现象。培训效果的检验仅仅局限于培训过程中,没有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忽视对培训评估结果的沟通,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

三、铁路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的设计思路

培训效果评估必须是具体可行,并合乎企业特点,以最终达成修正和完善培训计划的目的,为此,在铁路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的设计时进行以下的考虑以下几点。

(一)坚持实用性原则

所谓的实用性就是指培训评估要能够给决策者提供实用的资料,能够满足其决策制订的需求。首先评估设计中以对能力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因为铁路员工培训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的提高。员工培训是在培养能力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开发能力。其次培训评估要能够反应培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数据和资料最能集中反应培训工作的价值和贡献,为企业决策服务。

(二)考虑铁路员工培训的管理现状和评估的成本/效益,制定具体适用的评估程序

目前铁路培训评估工作随意性较大,这给培训的评估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导致很多培训的效果无从评价。因此,考虑评估的可行性使之便于评价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程序,使评估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科学性、可测性、简易性相结合

可考虑科学性、可测性和简易性相结合原则,建立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四)按照可信性要求合理使用测评工具和手段

可信性是评估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特性。如何保证评估的可信性,主要体现在评估的手段上,也就是说评估工具或手段是培训评估结果是否可信的重要保证。

(五)完善铁路培训效果评估的支撑平台

首先是完善评估的组织模式;其次是规范评估的流程;第三是建立评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铁路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的流程

(一)培训需求分析

铁路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管理岗位的培训需求分析和业务岗位的需求分析。在铁路现行的教育部门牵头,干部、劳资、计统、财务、工会、共青团组织和各业务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共同实施的运行机制下,需求分析由教育部门和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根据实际情况、铁路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

(二)界定评估目的

在培训项目实施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就必须把培训评估的目的明确下来。多数情况下,培训评估的实施有助于对培训项目的前景做出决定,对培训系统的某些部分进行修订,或是对培训项目进行整体修改,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培训评估的目的将影响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培训评估目的确定后,评估的后续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三)做出评估决定

评估决定一般由组织的决策者和培训项目实施者共同做出。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完成三项任务:评估可行性分析、明确培训评估目的、确定评估者和参与者。

(四)评估规划

评估规划是对评估活动的整体行动计划。根据评估目标,选择评估形式、方法和分析模型及确定评估时间表或操作程序的过程。

(五)评估操作

主要任务是选择适当的、能够反映培训情况和评估要求的主要指标;确定对这些指标进行测量的工具和方法;用这些指标和工具对培训项目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确定评估层次。培训评估应本着实用、效益的原则,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对各项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铁路培训工作分为三块,一是工人的规范化和适应性岗位培训;二是在职职工学历培训;三是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

(六)评估分析

评估操作中得到的一些原始数据。评估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原始资料的收集、分析是培训评估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第一层的评估收集培训评估调查表,第二层的评估收集笔试试卷及现场操作考核结果,第三、四层次的评估收集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顾客满意度、生产率、设备完好率、财务利润等。数据收集后,调动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评估结论。

(七)评估报告

利用评估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对培训项目是否有效进行书面的、有说服力的整体评价。评估报告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培训项目概况,包括项目投入、时间、参加人员及主要内容等;二是受训员工的培训结果,包括合格人数,不合格人员及不合格原因分析,另外还应提出不合格者处置建议,对不合格员工应进行再培训,如果仍不合格者,应实施转岗或是解聘;三是培训项目的评估结果及处置:效果好的项目可保留,没有效果的项目应取消,对于有缺陷的项目要进行改进。

(八)沟通培训效果

与相关部门反馈,沟通,找出培训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以利于今后的培训工作。培训报告确定后,要及时在企业内进行传递和沟通。培训评估报告应传递到如下人员:一是受训员工,使他们了解培训的效果,以便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二是受训员工的直接领导;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他们负责培训项目的管理,并拥有员工人事聘用建议权;四是企业的高层管理层,他们可以决定培训项目的未来。培训评估报告传递后,重要的是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并不断跟踪。培训主管可以根据培训效果调整培训项目,对于员工反应好、收效好的项目可以保留;对于没有效果的项目可以撤销;对于某些部分不够有效的项目可以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对于某些领域欠缺的项目可以新增。

五、改善培训效果评估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支持力度

实现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支持。铁路员工培训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培训效果评估在铁路员工培训中的重要性,无论企业内部培训还是企业外部培训,都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认真评估,才能实现培训目标,提高产出效率,使培训需求定位精准,培训工作有的放矢,通过加大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支持力度,才能进一步改善铁路培训效果评估工作。

(二)将培训效果评估纳入日常管理,实现评估组织管理科学化

铁路员工培训的主管部门应该将培训效果评估纳入部门的职责范围,建立培训效果评估的工作流程,健全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对相关的工作定期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同时各站段等学员的主管单位也应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和结果存档工作。

(三)完善铁路员工培训评估数据库

进行培训评估之前,必须将培训前后发生的一些数据收集齐备。培训的数据按照能否用数字衡量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硬数据和软数据。硬数据是主要衡量标准,是一些易于收集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最需要收集的理想数据。软数据在评估整体培训项目时很有意义,一般有新技能、工作习惯、满意度等。改善铁路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培训主管部门和培训实施单位等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效果评估的数据库,并能实现资源共享。

(四)强化评估中的系统合作、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

培训评估非常复杂,评估中需要收集的信息很多,评估过程需要培训主管部门、学员单位、培训实施部门等的协调配合,因此,必须加强评估中的系统合作强化评估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同时培训结果要在学员、单位领导、培训主部门、培训实施单位等进行反馈和交流,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客观,同时利于对培训工作的改善,和引起主管领导对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视。

六、结论

通过分析铁路企业培训效果评估中的困难因素,寻求有效进行铁路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的具体方法,能够达到如下目的:

(一)有效的评价培训的效益

通过适用的培训评估,实现对培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检查,包括学员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回到岗位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改变情况等,从而检验培训给组织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

(二)有效的监控和调整培训的实施

通过对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从而实现对培训工作的全程控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不足,适时调整,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改进培训工作

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后,通过对培训工作的总结和分析,使培训管理者吸取经验教训,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培训管理水平和技能,改进以后的培训工作。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9

一、教学行为评估原则

教学行为评估的原则对评估的实施以及评估结果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对教学行为的评估仍侧重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面对种类繁多,各有利弊的评估标准,结合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和当前教育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的相关内容,我们应当遵守以下几点评估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坚持科学性原则,即评估方案设计者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参照国家或上级教育部门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标准,积极吸收国外教育教学的有益成果及设计教学评估标准的已有经验,科学制定教学评估标准的内容、评估标准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在尊重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的同时,体现出时代的风貌。尽可能地用行为化、操作化、简洁易懂的语言或符号表示,切忌抽象化、概念化。同时,评估的标准必须客观、准确、严谨,符合教学实际,从内容、文字技巧到评分比例及相应的标度都要严格推敲,切忌草率行事。

2.有效性原则

所谓英语教学评估有效性是指,评估目标必须和评估结果相一致,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适当的变通。也就是说,评估所获得的信息必须是学习者(接受评估者)的语言水平的真是反映,与教育方针要求、培养目标相适应,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相适应。

3.可信性原则

可信性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它是指同样的评估分别对同一水平的两个不同群体进行测试,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样才能说这一评估具有可信性。根据教学行为本身的规范评估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变成权威者的主宰、强求,而应该展开“多声道”的交流,平等对话,各抒己见,逐步寻求共识,并对异己者保持开放的心态。

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因为男女的心里、生理和思考方式不同,根据性别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除了科学性、有效性、可信性和可行性这四个原则之外,开展英语教学的评估还必须考虑到评估内容(英语测试和评估的特定内容),对表现进行解释(运用一定的判断标准来决定被评估者对学习标准的达成状况),比较结果(确定测试、考试或者评估中不同的语言水平等级),以便对不同评估系统的效果进行比较。这三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教学评估产生不同的影响。构建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有效性、可信性和可行性这四个原则,充分考虑到评估内容、对表现进行解释、比较结果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行为评估形式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在语言逻辑方面的发展的教育引导,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对教师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引导。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从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多角度地给予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

作为语言教师,我们知道语言学习是一个耗时费劲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努力,这是对教师在整个语言教学中的间接肯定,更为客观公正。就英语学习而言,我们可以使用分散与集中评估相结合,随机与多次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三、教学行为评估内容

1.认知方面

评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品质,如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的把握、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对学生运用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重视。教学内容要求既要体现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又要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个性化。

2.技能方面

教师的表达能力,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管理能力,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式、方法、内容不断调整、更新、整合,构建灵活的、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参与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师生两个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等。

3.情感方面

评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品质,如热情、真诚、公平、民主、谦虚以及对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视,对课堂气氛,教学情境的创设等。

四、教学评估手段

教学评估的方法,应当根据教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而适于所有学校和教学内容的评估方法和模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参与是实施任何一种教学评估方法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评估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任何教学评估方法或模式使用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改进教学,大面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别。根据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可分为非数量化方法和数量化方法;根据评估的范围可分为分析评估法和综合评估法;根据评估的主体可分为自我评估法和他人评估法;根据评估的基准可分为相对评估法和绝对评估法。另外还有内差异评估法等。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和模拟观察法、访谈法和行为测量法。

评估采用随机形式,不提前告知任课教师,由评估人员进行实地察看和了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有效评估。同时,为了尽量客观公正,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多次评估,其最后评估总分取平均分值。对不同教龄,不同专长的教师采用分层评价的策略,促进每位教师的发展。

此外,还应重视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因素,将学生的评估作为评估重点。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弘扬主体意识,关注生命价值,构建多元的、非量化的质性评价指标,学生通过评价量表对任课教师予以评价。为了确保对评估客观公正,还应采用学生座谈的形式,全方位的予以评估。学生评教主旨在于帮助教师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思教学行为,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流体力学学科评估篇10

(一)教师评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从职能上讲,他既是塑造人格的园丁,又是架接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同时又是转化、加工教材的车间和开启、调整学生意绪、情感、智能的钥匙。因此,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评估的对象首先是教师。对教师的评估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思想评估。我国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个体面对学生群体展开的。从一堂课来看,虽只是一种活动,但它是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动。凡称得上一堂好课,就得要求教师对大纲把握得准,对教材吃得透,对学生了解得深。既要授知,又要育人;既要讲究一时,又要讲究益效;既要把握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全面能力、调动主动精神、培养兴趣特长,又要采取有效方法,如问题研究法、探索学习法、讨论辨析法、互教互学法等。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单纯的心理、行为活动,而是培养人的最为复杂的活动。正因为这样,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无不渗透、贯穿、表现着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民主精神的体现、对学生未来的关注等。这种思想虽不直接外显,但它却主宰、支配着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对教师思想的评估,应借助活动的质量和价值来进行。2.态度评估。教学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执着。如认真务实、事实求是、严谨审慎、不敷衍、不轻率等。它是显露于课堂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形态。它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对学生的了解上,表现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衔接上,表现在师生相互沟通的起点和过程中。它大到一堂课的目标落实到位程度,一“纲”一“本”的熟悉程度;小到对一个学生一言一行的对待、一则板书的设计、一个汉字、一个数字的书写。3.情感评估。如课说,一堂课是以教师的思想为指导、以及态度佐助的话,情感则是贯穿课堂、融于课堂的内驱力。其中爱心就是统率情感的灵魂。这种爱应渗透在课堂的操作程序和教师的行为之中,它包括一种严格,一种期待,一种激励和一种支持;它又表现在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之中。如对正确见解的肯定,对错误观点的谅解,对反对意见的宽容,对落伍者的关怀鼓励等等。4.能力评估。能力是一个人做好一切事情的决定条件。教师的能力源于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它反映着一个人思维和智慧的敏捷度,也反映着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推理的正确程度。一堂课的优劣取决于教师能力的大小。要对教师的能力作出科学评估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如把握、渗透大纲的能力,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处理教材、使用教材、活用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能力,对学生激发、诱导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等。5.方法评估。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形式,也是教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起到高效低耗、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作为素质教育方法的评估,我们摈弃的无疑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提倡的是低消耗高产出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有:导读、导练、启发、诱导、探究研讨、讨论辨析等等。评估自然是视教师对各自采用的方法选用是否熟练自如,是否成功有效,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掌握运用的熟悉和有效程度。6.艺术评估。艺术焕发美感效应。美的艺术能激活思想,引发激情、思维、兴趣并陶冶情操。课堂需要艺术,课堂呼唤艺术。在一堂课中,“纲”和“本”,文字和符号本是死的东西,教师若能将这死的东西活化为汲取知识的源泉,活化为启迪学生心智的动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发展,这就是高明的艺术。如唤起积极思维的一句妙引,打通理解思路的一个巧导,一个题例的自然衔接,一个简单问题的成功延伸,一个学习氛围的有效刨设以及教学环节与流程中的无缝过渡、衔接、照应等等。这些都是课堂艺术评估的内容。

(二)教育教学流程评估。作为素质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的;后者则是忽视过程,重视结果,是在追求达标中实现求知效果的。从总体来看,教学流程评估是纵向权衡的,但这是客观的指向,实则除此之外,还须作横向的考察,还须作复合式的考查。这是因为,活动过程本身趋于流线型,但在流线型过程中,还表现出阶段性的仿似经纬网的状态。明确地说,获知育人就是课堂活动进程中的经纬网。对这一流程状态的评估,须从有效度上作出全面的衡量。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1.评估课堂流程的线。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评价,是以教学内容的进行和对学生素质的训练过程为着眼点而展开的复合式综合评价。这是为了避免教学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而进行的限制性或导向性评估。2.评估课堂流程的点。如呈现学生内因心理的情意活动、情感活动、思维等活动的有效程度,表现学生外因行为的口头活动(包括说、讲、议、辩等),动作活动(包括听、读、写、画、计算、实验等)的有效程度。3.评估课堂流程的面。这里的面包括教材内容进行的多寡,也就是课堂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内外因训练项进行的多寡以及这些训练项涉及的有效范围和延伸的程度等。

(三)教育教学价值评估。评估一堂课的优劣,须全景式地把握,既要对教师作出评价,又要对师生的课堂作出评价,更要对从事教育、参与教育、接受培养的学生作出评价。对教育教学的价值评估,这里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具体可依教材内容而定,对教育教学价值的评估大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灵魂的塑造评估。素质教育,其宗旨和主要任务就是对人的塑造,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健康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会思考会学习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具体到一堂有限的活动课堂之中,就要看学生对教师所利用的教材内容是否达到了人格思想的教育以及教育的程度如何;看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否达到了思维的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效果如何;看教师作用于学生的长效性的教育指向、意图、方法和采取的手段在学生中的放映如何。但还须注意,由于学科特点不同,评估的侧重点也应随之变化。2.思维开发评估。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劳动活动,都是思维意识的支配。一个人的创造、发明更是思维意识的作用。基于此,课堂教学活动,就应以思维开发训练为主要目的,这是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而言,需要的是至高境界的创新能力。这就得在课堂上从基础的思维训练开始,借助教材内容进行,根据课堂整体活动而展开。评估时,必须考虑到它的这种依附性,不可形而上学地孤立进行。评估时具体可看,经思维习惯的养成训练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后的运作情况,特别要对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运作进行考查,但重点应看思维状态是否积极主动。3.知识获得评估。针对素质教育的课堂来说,对学生身心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对学生获知的评价也应是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正待塑造的学生,不仅需要思想的武器,而且需要知识的武装。对此项内容进行评估时,就须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着眼,并参照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难点和重点进行考查,还应以众多学生为考查对象,看经过课堂训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内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重点是否落实。4.技能掌握评估。就单纯的一堂课而言,获取知识自然是主要的,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但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注重的则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注重获得知识这一结果。因为素质教育的本质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会学知识会用知识。它是为学生终身着想的。故而对此项内容的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评估时,就要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时,是否用到了教师授予的或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并将这种科学地方法是否用到了实践的训练之中。这种训练如:学生的阅读、书写、笔记、口语表达、听闻、计算、实验、积累资料等。5.创新能力评估。创新能力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时展的进程中,在未来社会的生活中,创新能力必将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必备能力。在对学生能力评估中,应将创新能力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从素质教育课堂的目的来看,应将创新能力培养视为教育的核心;应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联想想象等能力置于基础地位,加强训练。因为这些能力最终目的就是为创新能力奠基的,都是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评估,就课堂来看,应主要审视思维方式的表现,特别要注重评估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表现。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即运用知识时闪显出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和放射的光芒。

二、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