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06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1

关键字:儿童;武术套路;模式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散打为主要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中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宝贵遗产。随着冷兵器时代的消亡,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武术的强体健身、防身自卫、娱乐观赏、修身养性等功能日益突出,并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参与。如今的武术不仅具有自娱、他娱的娱乐性,更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的价值。从全国锦标赛和全运会的武术比赛,到亚运会、东南亚运动会以及世界锦标赛,武术均按照现代体育的规范进行,成为跻身国际体育运动的新兴项目。

武术教学逐渐在体育运动中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儿童体育教学中应用广泛。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深度探析儿童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加以分析并进行合理教学运用,有利于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有利于武术套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有利于中华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与传播。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对儿童(主要针对6-12岁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武术套路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大量有关儿童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

1.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法和其他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最终得出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以基本功为基础,重视基本动作的练习

基本功是武术教学训练中基础的部分,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专门练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对于学习武术套路、攻防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运动能力均有显著的效果,犹似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否则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拳谚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等。基本功一般概括为: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肩、臂、腰、腿以及跳跃、平衡、跌摔等内容。实践证明:经常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可以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弹性,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基本动作是指各种拳、械的基本技法,是套路运动的基础,不论是什么拳种、器械,尽管风格特点不同,但都具有“三型”、“四法”、“平跳翻”的基本内容,具有动、静、起、落、站立、转折、缓、快、轻、重的节奏要求,具有由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段落――构成整套的结构特征。因此,基本动作是各种拳械的基础,抓好了基本动作的练习将对套路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以直观教学为主,强调动作规格

武术套路具有动作多,路线方向变化多,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的特点,外形要求手、眼、身、步的配合,内在有精神、呼吸、意志、劲力统一的要求。另外,各种拳械均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依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组织教学。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到教学中的具体事物,从而获得感性知识。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初是以视觉为主导,它能确定动作的形式、身体的位置、空间的变化、用力方向等一系列参量。因此,运动技能形成初期,教师准确、连贯、规范的示范,合理的组织教学对于建立动作概念尤其重要。

感知到了的事物只是表象,必须通过亲自实践,多次重复,运动技能才能形成,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因此,在完整示范的前提下,还必须依据教学的主要任务结合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采用完整示范、重复示范、模拟示范、对比示范,辅之以语言讲解、提示等形式,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肌肉感觉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动作规格是根据武术运动不同拳种的特点与风格提出的具体要求,拳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不同,动作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动作规格是体现拳种特点与风格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教学评价与现代竞技运动中,动作规格是评价教学效果与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在武术教学中,强调动作规格必须贯穿于教学训练的始终,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以单个动作为例,首先应强调动作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的方向路线正确;其次,要强调该动作姿势、步型的准确与工整;第三,要强调手、眼、身、步变化部位的细节,克服紧张、僵硬、不协调等现象;第四,要强调动作连贯、协调、完整,体会“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演练技巧;第五,经过反复实践练习,逐步提高,达到动力定型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强调单个动作的规格是练好套路的基础,是武术教学的重点。

2.3优化武术套路课程设置

通过合理改进武术套路课程设置,如普修课、专项课和选修课相配套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学习机会。课程设置也可向课外合理而有效地延伸,如俱乐部制。不仅可以使学生把课内所学习的武术技术通过课外练习得以掌握和消化,而且可以通过俱乐部会员之间的交流,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高校武术教学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发展。

2.4加强武术专业教师素质与水平的培养

武术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培养和提高武术专业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力度,不断改善高校武术师资队伍结构。要积极举办各种武术师资培训班,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教学、科研的活动,使教师重视武术专业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发现武术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科学地解决问题,提高武术技术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习武的自觉性和兴趣,从而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3结语

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应根据儿童少年身体发育阶段性特点的不同,时刻注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对教学工作作出相应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谨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与创新意识;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上,教师应注意选用正确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少儿;武术教学;身心特点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迥异,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武术运动,既能使他们的体质得到提高,又能提升他们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少儿的茁壮成长。通过少儿武术教学实践,不断改进与充实教学的方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依据少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少儿的身心特点

(1)少儿骨骼的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因此,他们的骨骼具有弹性,但坚固性较差,同时骨骼密度小且韧性大。(2)少儿的肌肉含水量较多,蛋白质及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但肌肉力量较弱,耐力较差,且易疲劳。(3)他们的心脏发育落后于血管发育。因此,心脏的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收缩压较低,并且年龄越小,相对值越大。(4)呼吸肌力量较弱,呼吸表浅,频率较快,因此,他们的肺活量较小。(5)由于少儿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不均衡,新陈代谢旺盛,兴奋占绝对优势,且易扩散,因此,其注意力很不易集中且活泼好动。要根据少儿运动员的这些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武术教学

1.全面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武术课堂感兴趣,就必须要使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变得丰富多彩,并能够从多个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来参与。并且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运用趣味性强的游戏,变换教学的项目和形式,多运用鼓励方式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做好铺垫。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我们知道,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具有动作数量多、动作方向及路线复杂多变等特点。这些特点虽然是学习武术的难点,但对于学生锻炼身体与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来说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武术教学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武术,欣赏武术,通过让学生观看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来让学生对武术产生美的感觉,大大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

3.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很不完善,因此,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大多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所以错误动作会较多,从而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因此,在教授新动作时,要少讲解,多示范,督促学生要以模仿为主,出现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做到预防在先,纠正及时。同时,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求快、求花,应以基本功为主,并且要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简单易懂的口令或顺口溜进行讲解,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来启发学生改掉错误动作,从而巩固正确的技术动作,为后面学习有难度的技术动作打好基础。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耗氧量大,肺活量较小,每搏输出量小。所以,过早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或静力性的练习对少儿不宜。在武术教学中,应以平和、简短的武术套路进行教学。可以以动作速度练习为主,如推掌、冲拳等。同时,在武术教学中,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控制好练习时间。同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技术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练习胸廓扩张的技术动作时应吸气,练习胸廓收缩的技术动作时要呼气。

高质量的武术教学,对于教育界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勇于创新,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武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少儿正处在学习武术打基础和提高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少儿的身心特点有效制订教学任务,同时要多运用多样化、先进化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提离教学质量。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教授武术动作时,要着重加强武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使少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武术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胡剑秋.少儿武术训练的理念和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03):94-96.

[3]温祝英.略论7-12岁儿童武术训练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5(04):40-41.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3

我们应先找到学生为什么对武术不感兴趣的原因,找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武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深奥的知识,可以多给学生们讲解一下武术的内涵,多讲解一些关于武术的常识,让学生们先了解武术。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武术教学的突出的特点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运动实践来提高对武术价值的认识,引导学习动机的形成。武术动作具有技击含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属性,并以多种生动直观的示范和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对我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喜欢武术项目的学生占66.5%,占的比例还是挺大的,不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协调性和柔韧性相对比较差,因此学习武术的动作非常吃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不好学,即使学会了忘得也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教一些简单的手型、手法、步型,简单的动作组合,使学生一学就会。

武术给学生们的印象就像是电影或武侠小说一样,能飞檐走壁,各个都非常的神通广大,练会了就可以“无敌”且可以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适当的给学生们安排一些简单的对抗练习,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武术的动作可以说是比较帅气的动作,动作刚劲有力且优美,使人赏心悦目。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应积极地备课,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使自己的动作流畅而优美。在做示范动作时给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形象。高质量高水准的动作使学生一看就有一种想学的冲动。

激情的音乐可以使人兴奋,我们也可以将武术动作配合成音乐来完成。在练习武术时根据不同类型拳种的特点和根据动作的攻防特点和发力方法播放武术伴奏音乐带,让学生熟悉武术练习节奏,感受动作表现出来的强弱快慢与时间间隔的关系,达到愉悦身心、全身放松的目的,能更深刻地切身体会武术的综合魅力。比如少年连环拳、初级长拳的特点是威猛刚勇,因此选用一些节奏感特别强烈的音乐和一些常见的影视配乐来诱导和启发他们练习,配合动作的发力特点,使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节奏使武术的风格特征显而易见,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武术的内涵和神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武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科学创新教法是指改变传统武术教学的僵化形式,在内容上做科学的选择,针对学生的身体特征,适度调整强度,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学到知识。对传统教法诸如:完整法与分解法、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比赛性练习等,可根据不同学生有所剔减、适当变化,增加些展示性、激发性、鼓励性的练习平台,通过互动和鼓励来使学生进步,教师欣悦。其次,应当大胆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新教学手段、新教学理念、新教学课标,创新武术教学模式,科学地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创造性地将音乐融进课堂,制定特殊的“情境式教学”,建立“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武术教学融合到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中。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传统武术;技击特点;师徒传承;学校教育

analysisontheinheritancewaysoftraditionalmartialartsinmodernSociety

ZonGwei1DaiHai-bin2

(1.SportsDepartmentofnanjingtraffic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angsu,nanjing211188;

2.physicaleducationCollegeofChengduinstituteChengduSichuan610106)

【abstract】thisessayanalyzesitsownadvantagesandtheinheritancewaysoftraditionalmartialartsinmodernsociety.Literatureandexpertsinterviewsandothermethodsareusedfordatacollectionanddataareprocessedwiththemethodoflogicalanalysis.inmodernsociety,inordertoinheritanddeveloptraditionalmartialartsweshouldchangeourwayofthinking,payattentiontotheneedsofthecommunityandpositionitselfproperly.maintainingmartialcharacteristicswithanation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andtechnicaltrainingsystemwith"keepingwushuRoutineandSanDainoneunity",blendingthetwoeducationalmodesofmentoringheritageandschoolingandmakingagoodgraspofthe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theinheritanceoftraditionanddevelopmentandinnovationaretheimportantwaysofheritingtraditionalmartialartsoftanditscultureconnot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martialarts,martialcharacteristics,mentoringtradition,schooleducation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1〕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历经艰辛与曲折。经历了民国时期为“强国强种”,奉为国粹的高度肯定,“”时期列为旧社会封建迷信落后产物的全盘否定,再至近几十年来,以西方竞技体育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竞技武术。最终形成了国家支持引导发展的“竞技武术”,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更接近武术原始面貌的传统武术两种发展方向。

传统武术是诸多民族传统体育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经济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急剧变化,都使传统武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处于尴尬的境地之中。传统武术如何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走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道路,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要长期面对的问题,要抓住现阶段传统武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解决,循序渐进地发展。

1形成重视社会需求的思维观念,明确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自身定位

“各种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2〕可见,文化的产生都源自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社会需求,并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着。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作为一种技击术,可以说是应防身自卫的社会需求而生。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作为适合技击术的“社会环境”时过境迁,传统武术逐渐向健身的方向发展,并且演化出了诸如马良“新武术”等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也是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生。在今天,面对着“社会环境”再一次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武术只有“与时俱进”,转变思维观念,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将传统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固守成法的“抱残守缺”,最终只会将传统武术“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

近几十年来,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不断广泛地开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竞技武术这样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竞技武术的开展也是应某种需求而生。由于竞技武术常常表现为政府行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以至于受到了一些非议。这种观点认为:政府推行竞技武术的行为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因此,竞技武术应该为传统武术让位。不可否认,竞技武术近几十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武术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挤占了传统武术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没有竞技武术的出现和发展,在近百年来的时间里武术虽还不至于成为‘明日黄花’,但也必然不会产生后来的广泛社会影响。”〔3〕竞技武术的出现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

从竞技武术今天所面临的境地,我们也可以一窥武术运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竞技武术在近年来一直是以政府重视为基础、竞赛发展为龙头,通过政府行为的比赛方式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纯粹遵循政府的意愿,置社会环境变迁产生的不同社会需求于不顾,造成竞技武术“外强中干”的现象。特别是在“武术入奥”计划的未成功后,竞技武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由此可知,完全寄希望于政府对传统武术支持的思维观念,忽略传统武术自身的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取的。将传统武术发展的低潮纯粹归咎于竞技武术的兴起,也只是怨天尤人。

传统武术的传承历史上,师父对于徒弟的选择异常严格,对传授的“衣钵”弟子更是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学艺常常是几年、数十年的过程,十分艰辛。得到真传的弟子往往都是非常优秀的“集大成者”,但学艺过程的艰辛,使得“徒弟”在艺成之后又会如师父一般轻易不示与人,致使传统武术的精髓不能大范围地传播,甚至出现了令人扼腕的“人死艺绝”得场景。加上近几十年来,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适应传统武术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各种因素对传统武术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传统武术的传承陷入了危机之中。但传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固守成法,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致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尽如人意。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都导致人们不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时刻防身自卫的“技击术”。通过观赏和参加体育项目得到健身、休闲、娱乐的效果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传统武术只有适应现代社会,重视社会健身、娱乐、休闲的需要,才能为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带来动力。而传统武术不仅要满足于人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社会需求,更要注重人们从观赏传统武术中得到文化认同感,更要注重人们在习练过这具有独特技击内涵的“技击术”后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自身文化内涵的体现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明确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自身定位。这样,才能使传统武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2独特的技击特点与“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是传统武术的特色与优势

2.1独特的技击特点是传统武术传播与发展的根本

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与立足的根本。武术之所以是武术,武术文化的原点与核心,武术学科的基础内容,其实就是“用武的术”,也就是所谓的武术技法……武术首先就是一种“用武的术”。〔4〕进而,传统武术具有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特征上的民族特点,前者使其得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诸如戏剧、舞蹈等其他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则使其得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武技。〔5〕这种“练为战”、强调武术的技击实用性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路线。也正是这条基本线索直接影响了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因此,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技击价值观的技击特点是传统武术的根本。

今天,传统武术虽然不需要用于大规模的军事作战,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也不需要这种讲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防身技击术,但技击的特点并非已形同鸡肋。恰恰相反,面对诸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选择,传统武术的独特的技击特点是它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这源于人们的一种本能——好攻击性,对于对抗性运动的追求,为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这种追求是人们产生最初习练传统武术(包括各种对抗性运动)的动机之一。温力教授认为:“武术主要是因其技艺吸引外国爱好者,在传播中不必有太多的民族情感和期望。”他继续分析道:“这种‘技艺’是包含民族特点中国文化特色的技击理论,是这些内容与外国武技的显著不同吸引了外国的武术爱好者,这些内容虽然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色彩,但仍然是技术范畴的内容。”〔6〕

初学者首先练习的是传统武术的“技艺”,但传统武术的流传过程中,传播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随着技术一起传播,这包括技术以及和技术直接有关的理论和各种活动,以及中国的文化精神。〔7〕借助传统武术这一具体的“载体”,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传播的效果。

2.2“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是传统武术的特色

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逐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这一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训练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是对基本功的练习和掌握,然后进行套路练习,掌握招式和劲力的运用,既而通过两人固定拆招的练习,掌握技术的运用,最终进行实战的对抗。整个过程体现了传统武术成熟与完善的技术与训练体系,同时又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特点。

温力教授强调了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中“套路”和“散手”的不可分割性:“中国的武术家常把武术拳术的套路称之为‘拳套’,而把拳术的实用性单势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称之为‘散手’。二者的关系是将动作前后衔接,按一定顺序编排,串连在一起进行练习,即是套路。……若将套路中的动作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散式,即是散手,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构成。”〔8〕正是这种“套散合一”的技术体系,使得传统武术在传播过程中不仅通过套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技击理论,并且借助散手的训练使其技击性得以彰显。

然而在目前传承的传统武术中,绝大多数已经以传统的套路练习为主,缺乏相对应的散手练习,而招式中的奥义更是知者寥寥,甚至成为“绝技”。“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更遑论传统武术的技击实用性。当务之急,是对现存的传统武术训练体系经行挖掘整理,并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器材进行创新运用。从而使这一具有传统武术自身特色的训练体系得以延续,进而彰显传统武术独特的技击表现形式与实用价值,最终形成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特色与核心优势。

3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的相辅相成,是传承传统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3.1师徒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是承传传统武术的两条主要途径

中国特色的“师徒传承”方式一直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师徒传承”的方式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本位”思想之上的,通过建立师徒关系来模拟一种无形的血缘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是“师徒传承”方式与功能的最好体现。这种无形的血缘关系,让师徒成为“一家人”,双方各尽其责,师父教导弟子与传受技艺,徒弟则尽供养师父与承传技艺等职责。历史上,“师徒传承”方式对于传统武术的延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今天,虽然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却依然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主要传承方式之一。

学校教育在今天已经成为广泛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其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积极的文化教育作用。重视传统武术的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统武术的开展,以及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

栗胜夫认为:学校教育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现在韩国的跆拳道等外来武术深受校园学生的喜爱,表面看,这是一个趣味爱好的体育现象,而它的深层次是一个民族文化问题。〔9〕文化的断层会导致民族精神的衰退,因此,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势在必行。〔10〕

3.2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校武术教育长期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简单的九个字,却明确地道出了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师资的匮乏;教学内容的选择;长期性的教学大纲设置问题以及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探讨。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开展,但是,人才的匮乏,可以培养;有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设置只是时间和程序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借鉴其他体育学科以及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炼。唯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目前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的核心难题。

一直以来,学校武术教育的教学内容都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教授规定的套路拳种。这些套路存在“动作多、难记忆、动作技术枯燥、缺乏趣味性、基本功要求高等问题,”〔11〕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制约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

解决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更新教学内容。在大学普修课与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应该淡化繁琐的武术套路,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通过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击表达方式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3年前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大幕已拉开。由教育部主办、武汉体育学院承办的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于2009年5月23日-3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举行。其中,武术的比赛内容在邱丕相等人的牵头引导下遵循着“淡化套路、突出技击”的思想,通过挖掘和整理传统套路中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技击动作,进行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武术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对今后的学校武术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中国传统武术的自身特色,形成系统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从而推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

3.3师徒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的相辅相成在于“普及与提高”

学校武术教育是通过“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进行武术教学,教师授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推进传统武术的开展,扩大了传统武术的覆盖面,可以保证传统武术的普及。“‘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表现出稳定性、短期性和标准性的教学特征。”〔12〕

师徒传承往往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不仅仅只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更通过长期“言传身教”传播了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更“专业化”的的传承方式,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和专业水平、专业技能的提高。

师徒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两种传承方式各有自身的优势,抓住两种传承方式的优势所在,进行优势互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学校教育的平台开展传统武术的普及工作,扩大习练人群,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师徒传承的模式选择优秀的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教学和培养,形成优秀的传统武术人才群体,同时,优秀的传统武术人才又可以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两者的相辅相成,将会实现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将积累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武术的产业化做准备,发挥传统武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结语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对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因此,在处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中,要把握好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对传统武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避免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的变化。这不仅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东.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23.

〔2〕庞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9-44.

〔3〕温力.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0.

〔4〕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7-30.

〔5〕温力.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13.

〔6〕〔7〕〔8〕温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武术的对外交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7):32-35.

〔9〕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

〔10〕李小芳,王明伟.在学校开展全面的武术教育迫在眉睫〔J〕.搏击·武术科学,2008(1):70.

〔11〕喻德桥.体育院校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23―0088―01

一、农村中学武术课教学开展、实施的现状

1.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武术教师缺乏,领导监管不力,武术教学内容形同虚设。中学体育师资的主要来源是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尽管在体育院校的课程里,武术是一门必修课,但由于招收的学生极大部分没有武术基础,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课时少,学习内容和质量皆受影响,而且所学内容和中学武术教材不吻合,不连贯。因此,毕业后在体育教学中从事武术教学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而就是这极其有限的武术人才进入农村中学任教的就更加少了,毕业后分配中的流失现象严重,真正从事一线武术教学的寥寥无几。在农村中小学中,特别是农村边远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只能由其他教师兼职。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学过武术专业知识,因此,他们也无法上好武术课。再加上由于学校在教学质量的压力下,领导不够重视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没有按照课程标准对其监管,体育教师是否按要求上课,上什么内容,根本没有过问,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就形同虚设了。

2.教师的畏难情绪,影响武术教学的开展和质量。在农村中学,班级人数多,学生活泼好动,不易组织,集体练武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负责,课堂教学计划要周密细致,教学内容要合理,运动量安排要科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专项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武术具有动作结构的复杂性,套路变化的多样性,动作姿势要求的严格性,形神合一的精神性,这令有些教师望而生畏。在一节武术课中,教师要采取大量的示范、讲解、领做,让学生反复观察模仿。再加之武术动作动静相间,虚实分明,上下肢体的屈伸蹲屈,教师常常要边讲解边示范,边做边喊。一堂课下来,往往是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因此,武术课可以说是费时费劲,一般教师不愿多教或为了省劲干脆不教。

3.教学条件和环境较差,器材配置跟不上,不利于武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体育成绩被纳入中考升学成绩在当地已经占40分,但测试内容是: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掷实心球等项目,武术项目却被排除了,这无疑让教师和学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从思想认识上产生了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武术器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课的教学,不利于武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4.由于武术课堂教学易出现伤害事故,导致部分教师不愿上武术课。安全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底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由于中学生年龄阶段的个性特征,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易于兴奋而控制力较差,农村孩子小学没有武术基础,易受到损伤;特别是上器械课,如果稍不注意,组织不严密,纪律稍为松懈,就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很多教师就不情愿上武术课,而用其他简单不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项目代替了。

二、解决策略

1.体育教师要加强武术专业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武术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的基本功很重要,包括示范动作的精神、气质、神态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虽然很多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毕业,具有一定的武术知识与技能基础,但是武术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比如套路一段时间不练就会遗忘,很多教师可能由于没有长期教学,更是生疏了,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武术基本功的练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2.因地制宜创造教学条件,因陋就简上好武术课。首先,学校要利用自身能力尽力完善教学器械。其次,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简易器械,比如木剑和木棍。最后,可以和周边学校或社会团体借用或共用器械。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6

一、武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纲要》中将体育课的目标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并且每种目标都分别分成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按照纲要中对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阐明,我们将武术套路课程和太极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武术不仅是一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观相统一的特点,形成了武术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期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武术教育,发挥武术运动全面育人的特点,保证《纲要》中五大领域目标的实现。

二、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应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一般占2-4学时,主要内容涉及武术的基础知识、裁判方法、健身价值等。实践部分包一般占26-28学时,主要包括武术套路类和太极类的武术基本功、基本方法、主干教学内容、器械方法以及体能训练的内容。在主干教学内容选择上,武术套路初级班一般选择三路长拳套路,提高班的刀术套路。此外,还可以灵活地选择介绍教师擅长或学生喜爱的器械基本方法。太极类宜选择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作为主干课程,这两项都是世界范围内最普及、最流行的太极运动套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考核一般是2个学时。必须要强调的是,武术的攻防技击特点决定于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武术的技击或技击动作,是构成武术内容的主要素材,它贯穿于武术的套路和散打之中。可以说,没有技击动作就没有武术的真正含义。加入了对套路动作攻防的演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武术。

三、武术课程的考核大纲

《纲要》中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武术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体能成绩及技能评价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是对学生出勤率和学习态度及课堂中的人际交往的评价;体能成绩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结果的考察,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参考《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标准》;技能评价则是整个评价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考虑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武术认知的差异,强调学生的技能表现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练习频度等主观差异,防止一刀切。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7

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要通过选才、教育、心理学训练引导如何培养武术人才,形成自己好的拳风、良好的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发扬和光大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

关键词:拳武术拳风人格特征心理学训练

“拳如其人”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常说的一句话,意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武术风格,即使是同一种武术套路,不同的人表演出来都各不相同,每人的武术风格与其人格相一致。这一点已是大家的共识,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导致“拳如其人”的原因,人们通常对之理解的不全面。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人的行为受人格的影响,个体总是表现出与其人格相一致的行为,其武术动作也不例外,在学武和练武的过程中,其人格特征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渗入到武术动作中,从而使其武术动作表现或体现出其人格特点。正因为如此,过去许多武师在选徒弟时非常重视其人品,他认为人品不好的人不教,以免以后祸及自己乃至整个师门。这样的理解很有道理,但并不全面,仅仅理解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对另一个方面却有所忽视。如果这样来理解,势必降低我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抑制武术的作用的充分发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拳如其人”的双重涵义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心理与行为或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的行为或活动总是受其人格的影响,表现出其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特征总是通过其活动而形成和逐渐改变的。由此来看武术,可以说它与人格的关系也是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一个人的人格影响其武术动作,致使其武术动作体现出其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武术又对人格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成和改变人格。塑成主要是指形成个体以往所没有的人格特征,一般是指个体从小开始练武术时武术对其人格特征的形成作用。个体开始学武时年龄愈小,武术对其人格的塑成作用愈大。经常练武的人常表现出其所练武术所要求的人格特征。改变是指通过练武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使其已经具备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发生变化,如:增强个体的意志力,使懦弱的人变得勇敢。塑成和改变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体现出武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这正是“拳如其人”的第二层涵义,也是本文所强调或重点论述的。如果说“拳如其人”所体现的是人的心理特征对武术的影响,那么可以把这一层涵义说成是“人如其拳”。

从武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来看,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事实上,中国武术正体现或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动作要求和动作特点以及前人在创造各类武术套路或各家各派时的依据等方面体现出来。如:各家各派的武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整体、突出伦理道德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她注重个人的修养,一切以个人的修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儒家的“修、齐、治、平”中,“修”指的就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它是为“人”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是关键,而其他几个方面只是个体内在修养的具体表现;换言之是个体内在修养推广于社会,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平,心平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身”是前提和根本。由于我国的传统武术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或理论基础,因而它也非常重视“修身”的作用,把之作为练武的必有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武前先学会做人,把做人即武风、武德看得比功夫高更重要,强调心正;二是学武过程中强调心静、意专;三是强调内功的重要,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此意。如果只学招式而不练内功,那学到的只是“花拳绣腿”,管看不管用。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武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因而必然对习练者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习练者演练出来的动作才更体现出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不仅如此,学武对人的心理素质用一定要求,比如:要学好,就必须坚持、刻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由此有助于习练者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武形成了与所学武术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通过武术动作表现出来,因而我们不仅可以说“拳如其人”,而且也应当反过来说“人如其拳”。这表明练武与习练者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可以说“拳如其人”具有双层涵义,我们在对之理解时一定要全面,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拳如其人”的双层涵义之启示

上述对“拳如其人”重新解读不只是辨明其内涵,而是要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教育和运动训练中加以恰当运用。依据上述“拳如其人”的双重含义,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武术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中注意选材。一般的武术动作对人的心理素质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学与炼,但是,一些特殊的武术套路对人的心理素质如反应敏捷性、动作灵活性等有特别要求,因而要培养这些武术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事先选材,即选择那些更适合这类武术的人。另外,有一些武术套路虽然人人都能学会和练好,但对不同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不同,他们最终在武术上取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因而,为了更好地培养武术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尽可能避免武术训练中的各种浪费,充分发挥有限的条件(如资金)的作用,也需要进行选材。上述这几个方面是从武术动作的要求上来谈的。如果从人的人格特征上来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不同的人的人格特征各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学不同的武术动作的难易程度、速度等各不相同。如多血质的人学灵活性强、变化大的武术项目学得快,而学那些比较沉稳、动作变化不大的项目则相对困难;而粘液质的人则与他们正好相反。因此,在选拔和训练运动员时,尽可能使他们所学的武术项目与他们的心理素质相一致。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术训练与其他任何体育运动训练项目一样都需要选材。其实,在我国,这方面的选材古已有之。如人们常说“哪个人是学武的料,谁不是练武的料”;“这种武术对那些人合适,哪些人适合练什么”等都表达出选材思想。古代许多成名武师为了使自己的武术门派发扬光大,常对徒弟进行严格挑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选材的重要和必要。因此,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为了使我国传统武学更好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更好地培养武术尖子人才,应在传统的选材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探讨或研究科学的选材措施或方案,做好武术人才的选拔工作。

2.在教育中应积极主动地通过武术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有助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可以说武术教育是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内容,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学校中这方面的教育十分欠缺,除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把它作为教育内容。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很好开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更好地发展。因此,今后的学校教育应重视这一方面。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首先应转变观念,提高对武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种教育重要,才有可能去开展、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能够完成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方面。其中,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或活动是否能导致某种结果的预期,如:教师对教育是否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的预期,学生对学习是否对自己是否有用的预期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个体对某种活动或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一般说来,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结果预期愈强,即认为活动或行为愈重要,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愈高。有鉴于此,为使武术教育顺利得以开展,必须提高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

⑵其次,应自觉、积极地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在学校中逐渐切实普及武术教育。要使武术起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切实把之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否则,仅停留在口号上是无济于事的。

⑶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武术教育内容和措施,尽可能使武术教育简便易行和有效。前述的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或进行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结果的预期。一般说来,效能预期愈高,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积极性就愈大;反之亦然。武术教育也不例外。虽然人们认识到武术教育的重要,但倘若他们认为无法实施或实施起来非常麻烦、复杂,如学生认为不好学,教师认为不好教,那么武术教育就不太容易在学校中开展;相反,如果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既为人们认识,又有方便可行的实施方案或措施,那么,人们开展武术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因此,为了能在学校中有效地开展并逐步普及武术教育,必须研究和探索有效易行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3.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特别关注所教动作对人的心理影响。前述的“拳如其人”的涵义充分说明了武术学习和训练对学习者或练习者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实,不仅武术如此,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对之加以重视。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不只是增强体质,而且也应增强人的心理素质,进而拓展体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各方面作用。其次,应注意各类体育项目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乃至消除其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第三,主动积极地研究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的途径或措施,并自觉积极地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实施它们。第四,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人格特点,采取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措施。这不仅体现在上述的选材上,而且更表现在针对学生的人格弱点选择最有益于减弱乃至消除这些性格弱点的体育项目。如对于易急躁、冲动的认可让他们学太极拳,磨练其性情。

参考文献:

[1]于志钧著:《杨氏太极拳》,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1。

[2]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武术;体育教学;教学指导思想;实用知识传授

中图分类号:G8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4-01

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看可以把武术文化分成三重结构:第一重结构是指武术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比如武术的套路、散打形式、功法练习,外在的活动形式,我们把这一层活动形式可以称之为武术文化的外显层,第二层是指武术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诸如武术的训练原则、传承方式等等;第三层是指武术文化的内引层,从具体内容上看是指诸如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审美情趣,武术的思维方式等等,本文谈谈有关传统武术的若干思维方式。以“技术教学”为主,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完善武术学练方式和掌握武术技能为主要目标。探究一种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武术学习、加强自我保护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武术教学形式。选择武术技巧成套动作的学习,是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体现。

一、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依据教学计划,针对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喜爱,通过武术套路学习,复习健身拳套路的基础上,用短绳来替代武术软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发展身体的柔韧、协调性,使学生了解武术中的攻防特点,激发他们崇尚热爱中华武术的热情。同时,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促进了体育教学与改革的深入地开展。贯彻新课程理念,从教学的实践经验,“变废为宝”开发利用旧短绳,制作替代武术器械教具,在课堂教学上使用简单、方便、安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促进武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激发,适当增加武术器械攻防应用的实用知识传授,建立学生对武术学练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组织特点

一是准备部分:用做操、游戏等形式进行热身。基本部分中,复习改进组合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软鞭单个动作,用小组合套路,体验武术器械基本攻防动作,提高武术软鞭的运用能力。结束部分:结合主教材的活动进行放松。

二是教学中,教师采用讲解、示范、提示、点评、激励学生参与模仿、欣赏、评价,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通过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

三是教学中采用小群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分组学练和互评的能力。通过复习拳术组合动作和学习武术短器械的知识运用,帮助武术技术动作质量的提高。

四是教学中注重武德培养,采用音乐的意境配合。将短绳的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以利于更容易掌握武术动作练习节奏。结合武德教育的同时了解武术文化内涵,教师运用习武的口令练习和喊口号等方式,提升为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五是结合武术教材的特点。在课中选择学生较熟悉,节奏鲜明、简单通俗的音乐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提高武术动作的肢体表现能力,完成课的目标。

三、突出专长教法实用

教师根据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课的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巧妙、比较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按基础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遵循教学规律,寻求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注重实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力求有所突破。运动负荷适宜,动作技术的难易度适当,大约1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得非常好,2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得较好,7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基本都能完成。使每一个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武术基本知识,教学效果较好。课的“量”度把握很好,该课不仅发展了学生体力,还发展学生的智力,强度适中。场地、器材、教具手段的运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武术教学的实际需求。

四、组织严谨风格突出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学生表现出学练参与的热情较高。巧妙的将武术动作与音乐配合,激发学生习武兴趣。课堂中教师亲切的教态、传授的内容、场地布置、教学应变能力、与学生互动等方面表现的非常好;“学生参与”表现在学生的关注、配合、兴奋、思考、互动等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武术教学生所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教学中,依据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调控,采用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重视学练反馈。紧抓武术风格特点传授知识,采用分解示范与完整教法相结合。在评价中,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方法,给学生及时、真实、准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互动,都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为目的。

通过教师的武术示范性口令、提示性口令和一般性口令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在指导学生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中具体有效、简明得法,组织队形的调动便捷、常规严谨认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适当的锻炼,习武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培养,而武术课运动负荷适中,安全提示到位,也较好地体现了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芳.第四届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教案集[G].宁波.2010年10月.

[2]黄超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8):121-123.

[3]王品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D].郑州大学.2011

[4]陈龙.浅谈一节精彩的体育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34-35.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武术教学示范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思想内涵的体育项目,其内容丰富多彩,固有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等功能,也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练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可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初中生年龄较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而且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本上很少有与武术有关的理论知识,只有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套路,看上去象花拳绣腿,远远比不上成龙、李连杰所拍的电影的武术动作,因此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实施武术动作、套路的教学内容之前,至少要安排一节武术的理论课。这节课可以是老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和生活中防身、健身的作用等。也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分组安排学生网上查找跟武术有关的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先播放一段成龙的动作电影片,再让学生谈谈对中国武术的看法,最后再向学生讲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的特点、作用等。通过这一节武术理论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了武术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对武术的认识,领会了武术理论发展的精髓里离不开攻防技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武术基本的动作和套路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学习武术的前提和基础,才能产生对武术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动作讲解上渗透武术的攻防含义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本质。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它以踢、打、摔、拿等动作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功夫那个实战中找到原形。

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我们一定注意不要只强调动作要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该在教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例如在健身拳中的拳、掌、肘、爪、勾等打法,脚踢、膝顶、头撞、按摔等技法都具有明显的技击性和攻防含义。学生在练习这些基本动作时往往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完这些基本动作要求后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攻击对方保护自己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不但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武术,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2动作示范上采取分解和完整相结合

武术教学中不管是学习套路,还是学习器械,教师都应该把该套路完整的示范给学生看两遍,这样不仅学生对该套路的动作形成完整的印象,对动作的概貌和精气神的韵味有了初步了解,还让学生有了美的享受(当然教师的示范要以正常的速度体现式正招圆、劲力顺达,力求行美质善),增强了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另外武术是有很多动作组合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如果动作比较复杂,就要分解为:上下分解和左右分解。例如在学习“马步架打”时,教师先示范一个完整的动作后,再进行上肢的分解动作,接着进行下肢的动作,最后再带领学生把一个个的分解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完整的练习。一个动作不会不要急于教下一个动作,要反复体会,才能消化和理解动作要领,同时也注意渗透攻防意识刚开始学习时,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细节,等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精雕细琢。比如在学习“剑术”套路时,先引导学生学习刺剑、架剑、挂剑、撩剑、压剑、崩剑、劈剑和点剑,然后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最后再将每个动作串联起来。

2.3动作纠正上采取互教互学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学生都是被动接受,但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打破这种常规教学法,采取学生互教互学的办法。

我们的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上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武术爱好者进行单独指导,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在武术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这些学生示范动作、也可以让这些学生来纠正其他学生动作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密度,省时高效。同时这些学生在教学中既锻炼了自己,又展示了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小武术明星”。正有了这样的“小武术明星”我们可以按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和水平来分组教学。这样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分组比赛和自我展示

通过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劲量水平相近)由“明星”担任组长(或者由组内选举)。通过看教师的完整示范(或者学生的示范)和分解讲解,由组长带队指导练习,教师巡回纠正指导。规定时间参加比赛,同时规定比赛的规则和要求。还可以加上自我的展示,为本组加分。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的武术知识自己创编节目。从而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这样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

武术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教学认知系统,它不仅是身体的形式活动,而且还讲究内存的精神、意向以及呼吸与形体动作的密切配合,对培育人的心理美与形体美的完美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10

一、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意义

(一)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种文化类型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并不断发展,必须具备两种特质:一是这类文化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具有其它文化不可取代的品质;二是这类文化需要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吸收与溶入相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营养和充实自己。”中华武术就具有这两个特质,作为民族国粹的武术千百年来植根于民间土壤,它是亿万人民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是继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直接途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举措。

(二)学校武术能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

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术运动能全面锻炼学生的速度、耐力协调、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良好习惯。能够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三)学校武术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和儿童,而学校武术普及和发展的对象也正是广大青少年和儿童。在学生时期加强武术锻炼不仅能促进其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武术技能一旦习得就要求长期坚持运动的这一特点本身就具有终身体育的特性。因此通过学校武术的大力普及和发展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武术健身的快乐,成为终身武术运动的实践者、宣传者,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科学锻炼的条件。

二、湖北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意义。应试教育是中小学教学课程体系的唯一指挥棒,武术不是湖北省中学体育考试科目,也不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应试教育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上影响了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专任教师缺乏是湖北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数据调查显示,湖北省专业体育院校和综合高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比例较小,加上武术运动对身体条件的要求较高,导致了武术专业毕业生少和毕业后从事武术教学的人数较少的情况,不能满足在中小学配备武术专业教师的教学需要。在对教师调查的数据显示:80.6%的教师认为中小学需要配备专业武术教师,而实际上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中大多数是球类专业和田径专业人才,只有8.3%的学校有武术专业教师。由此可见,专业武术教师的缺乏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

(三)教学主体基础薄弱

学生武术基础薄弱与学校武术的普及发展相互制约。目前,湖北省就武汉市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较好,其他地区武术运动开展情况不尽乐观。全省呈现出小学、中学、大学的武术教学严重脱节的情况。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运动缺乏了解,一般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才接触到武术运动,而此时身体、年龄条件的又制约了武术的学习。由此可见,抓紧抓好中小学学校武术教学工作,提高中小学生的武术基础,对完整的武术教学体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武术场馆器材不足

湖北省大部分中小学校武术器材设施和武术场馆建设跟不上学校武术的发展需求,80%中小学校没有专业武术器材和武术场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武术场馆器材严重不足,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学校武术的发展。

(五)武术项目舞蹈化趋势

目前大多武术教材没有能很好的体现武术攻防技击的特点。特别是武术套路为了向奥运会发展,采取体操、跳水等技能类项目的评分方法之后,更加注重高、难、新、美的发展路线,忽略了武术技击的根本特点,出现了武术技术舞蹈化的现象。这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出现武术舞蹈化现象,没能从小打好学生武术基本功,影响了武术教学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六)教学时间太少

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教学计划中其它项目相比,所占的教学时数没有体现其“国粹”的地位。湖北省大多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程,在武汉市等开设地区,一个学期安排得武术课程也只有3-4个学时。教学时数少,没有达到《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不够理想。

三、加快湖北省中小学武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国家教委在1992年下发的《在学校开展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示》的文件中指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首先要解决校长、任课教师、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对传统体育的认识问题。学校领导应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基本目的出发,更新观念,重视学校武术。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多渠道地加大武术宣传力度,正面引导与宣传武术运动的不同项目特点,以学校为重点,使人们全面了解武术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化他们的继承意识,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扫清障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武术师资的建设可以通过多渠道完成。首先,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加武术专业的招生比例,从根本上扭转教学人才匮乏的现状。其次,可以组织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参加武术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并将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教学内容通过他们普及到中小学校。另外,还可以聘请校外的优秀武术教师和老拳师兼职,提高学校武术教学水平。

(三)加强场馆器材建设

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基建部门应该加大学校武术经费和设施的投入,特别要加强中小学与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建设合格的武术场馆,购置必要的武术器材。高等院校也应该加大经费投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场馆条件和器材设施,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四)改良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门在武术人才的培养上应该做全面、系统的考虑,将小学、中学、大学武术教学分步实施,逐级推进,形成科学、系统的武术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进一步完善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度,强调武术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要特别关注中小学武术的教学与发展。

(五)抓好武术科研,改编武术教材